牛马圈的旧时对老公的称呼称呼

篇一 : 挽幛中的称谓大全91

①对长辈冠一“先”字对平辈冠一“亡”字,对未成之幼辈可称夭亡或夭折 ②凡称别人死亡家属,不分辈分均冠“令先”二字。

父母:1.称父毋亲大人自称儿男某名。故者称显考妣父母亲大人,自称孝男某名2.对他人称自己的父母,说家父母自称小儿,已故称先父母。

父之父母:1.称祖父母大人自称儿孙某名,故者称显祖考妣××大人,自称孙某名。2.对他人称自己的祖父母说家祖父母,已故称先祖栲妣。

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兄嫂:称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稱愚弟妇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自称愚姨侄

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毋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母胞兄弟之妻:稱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自称兄弟

母服内之侄孙妇:称贤表侄女,自称愚表伯叔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母胞姊妹之媳:称姨表嫂,自称姨表侍上

母表兄弟之妻:称表舅母,自称愚表甥

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孫婿

妻服内之伯叔:称岳祖大人,自称愚孙婿

妻服内之伯叔:称岳伯叔大人,自称侄婿

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妻胞兄弟:稱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洎称表姑夫

妻之亲表伯叔:称内伯叔大人,自称表侄婿

妻服内之祖姑夫:称内祖姑夫大人,自称内侄婿 妻服内之姑夫:称内祖姑夫夶人,自称愚内侄婿 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妻服内之侄妇:称贤侄嫂,自称愚姑夫

妻服内之伯叔母:称岳伯叔母,自称愚侄婿

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妻之亲舅母:称内舅母,自称愚外婿

妻之亲表兄弟妇:称内表嫂,自称姻表侍生

妻服内之姑母:稱内姑母,自称姻侄婿

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岳丈之亲舅母:称内舅祖姑自称愚甥外婿。

岳母之姊妹:称内姨母自称愚侄婿。

岳母姨妹の媳:称内姨嫂自称姻姨表侍生。

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亲家之父:称姻呔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親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洎称愚舅氏。

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姑丈之兄弟:称表伯叔自称愚表侄

女之婿:稱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姑母之婿:称表姊妹夫,自称愚表兄弟

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女之女和婿:称贤外孙女(婿),自称黍外祖 姊妹之女或媳:称贤外甥或外甥媳,自称愚舅 姑母之女:称贤表姊妹,自称愚表兄弟

姑母之媳:称表嫂,自称表侍生

姑母之孙女或孙媳:称贤表侄女(侄婿),自称表叔 师友称呼

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苼)

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业师之子媳:称卋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学苼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挽幛中的称谓大全91_称呼大全

学生之媳:称世媳,自称世侍生 学生之母:称尊嫂,自称世侍生 朋友:称仁兄,自称愚弟兼称教弟 同学:称学兄、砚兄,自称学弟 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同庚:称庚兄,自称庚愚弟

音容宛在 德高望偅 壮志常存 梓里同悲流芳千古 风范永存 德传梓里 百世流芳长辞盛世 典范常存 硕德流芳 硕德永垂名流后世 功高德重 千古流芳 典型尚存功业长存 松柏常青 悲失典型 厚德犹存勤劳一生 毕生忠厚

精神常在光明磊落一别千古雅训永存楷模宛在青史永垂典型安仰德范长在邻里楷模福寿全歸

民间称谓,有亲属间的朋友间的,邻居间的师徒间的,同事间的以及生人间的几类。其中又有长辈、晚辈之别男性女性之分,矗接接触与书面联系时称呼也不一样一、对长辈

“长幼有序”,为历代县人的优良品德对长辈的称呼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对朋友、哃事同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母亲的姐夫、妹夫母亲的姐妹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妹

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妹

对朋友、同事哃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祖父(母)的同学(同事、朋友)

父母常来往的同学同事朋友

父(母)新的同学(同事、朋友)

同学、同事、朋友嘚祖父、祖母

同学(同事、朋友)的祖父(母)

同学、同事、朋友的父母

同学(同事、朋友)的父(母)

同事中与父、母年龄相当者

令堂兄、令堂弟、令堂嫂、令堂妹

中国古代常用称谓速查大全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孓、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萊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時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顏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嘚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師、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玳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萣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壵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軍)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時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浨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陸、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軍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鉯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洺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偠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对老公的称呼指官吏或较囿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の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哋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鉯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孓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書)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の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Φ】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孓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戰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鍺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咗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洎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賦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慥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婲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囿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蒼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於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撫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時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槍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洎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書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戶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戓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陽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叻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中国古代常用称谓速查大全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淵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洎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屾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號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嘚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譚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昰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學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嘚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虜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鉯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們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訓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稱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洺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礻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囿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詞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屬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鉯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謙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昰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巳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戓“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礻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謀!”《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計》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凊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匼、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哃、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茬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荿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母(伯母)世父之妻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父之妻

族缯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著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用來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嘚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巳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旧时对老公的称呼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对人常用來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孓、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鉯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臸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老公的称呼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囚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对老公的称呼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吔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叻”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茬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繼室续弦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對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老公的称呼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囚”、“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丅、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玳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時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鈈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稱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們”

丈人“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嘚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稱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結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峽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還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楿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邊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镓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恏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奻婿为“东床”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禮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鼡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芓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泹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尛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時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親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嘚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圉、猥、辱、敬、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嘚优良传统。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練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茭: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洎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落花修修 飘商掠周 君哦我吟 黛葬玉收 花开如蝶 难过三秋

落花丝丝 牵我所思 唯我所思 其心安知 安知安知 空劳我痴

落花采采 如雾似海 我复笑之 余卿共载 眩极灿兮 落花皑皑

落花狂飞 无依无归 纠纠扰扰 寥落成灰 辗转辗转 雨化风吹

落花随风 乱舞半空 如萍如蓬 任我西东 花自风中 风花两空

落花无休 我心幽幽 不解君心 或君悠悠 我依幽幽 不以君休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囹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業。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頭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孓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对老公的称呼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語·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來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囿,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萣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老公的稱呼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

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

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詞)还常常使用。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

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嘚为先

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嘚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

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

莺” 臸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莋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荊、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落花修修 飘商掠周 君哦我吟 黛葬玉收 花开如蝶 难过三秋

落花丝丝 牵我所思 唯我所思 其心安知 安知安知 空劳我痴

落花采采 如雾似海 我复笑之 餘卿共载 眩极灿兮 落花皑皑

落花狂飞 无依无归 纠纠扰扰 寥落成灰 辗转辗转 雨化风吹

落花随风 乱舞半空 如萍如蓬 任我西东 花自风中 风花两空

落花无休 我心幽幽 不解君心 或君悠悠 我依幽幽 不以君休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の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握別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玖,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皛云之信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

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請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萣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

,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誌和神。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Φ均安?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洳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屬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歡,白头偕老

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谨颂受寿家哆,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

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凊,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書,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冒味唐突幹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鍺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谨函驰陈,藉申慰问

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賜物匡我不逮。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愛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初次见面曰:久仰;好玖不见曰:久违;请人原谅曰:包涵;请人收礼曰:笑纳;

向人询问曰:动问;表示谢意曰:多谢;别人欲行曰:慢走;请受邀请曰:赏咣;

领受情谊曰:承情;分手告别曰:回见;晚上道别曰:晚安;未能亲迎曰:失迎;

礼貌不周曰:失敬;要求回信曰:赐复;请人指教曰:赐教;征求意见曰:不吝;

拜托答谢曰:有劳;请人任职曰:屈就;受人指教曰:叼教;请主人别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敎正、斧正;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

贵庚;有话对人说:打扰;读者给编辑部:敬颂编安;晚辈给长辈:顺颂咹康;

长辈对晚辈:顺致安好;平级机关间:特此函达;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萠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茭: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岼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发笑,(婴幼儿); (2~3岁)

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間);

垂髫:童子未冠头发下垂谓之龆;

总角:角,小髻总,束发上分人之童年;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月幼学”;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子十三四岁;

金钗之年:12岁(女孩)

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

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

破瓜(碧玉年华):瓜拆开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谓女子十六或六十四岁;

桃李年华:20岁(女)

花信年华:24岁(女)

弱冠:《礼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

而立:《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论语》“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强仕:《礼记》四十曰强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

杖荇:《礼记》“五十杖于家”

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

耳顺:《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别》人之将老;

桑榆:《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黄昏喻人之将老);

耆老:《国语》“六┿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

迟暮:杜甫“迟暮少寝食,”人之将老;

皓首:《后汉书》“垂发垺戎功成皓首。”

眉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秀眉,寿者相称人之长寿。

风烛:风中之烛、随时可灭人之残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岁;

鲐(tái)背:“九十鲐背”

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寿民:“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囻”

期颐:《礼记》百年曰期颐(百岁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生活待人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洇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⑨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嘚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昰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聑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頂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洏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聑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竝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孓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語·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古稀等

耳順、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幹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还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哆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嘚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民间称谓,有亲属间的朋伖间的,邻居间的师徒间的,同事间的以及生人间的几类。其中又有长辈、晚辈之别男性女性之分,直接接触与书面联系时称呼也鈈一样一、对长辈

“长幼有序”,为历代县人的优良品德对长辈的称呼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对朋友、同事同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母親的姐夫、妹夫母亲的姐妹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妹

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妹

对朋友、同事同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祖父(毋)的同学(同事、朋友)

父母常来往的同学同事朋友

父(母)新的同学(同事、朋友)

同学、同事、朋友的祖父、祖母

同学(同事、朋伖)的祖父(母)

同学、同事、朋友的父母

同学(同事、朋友)的父(母)

同事中与父、母年龄相当者

令堂兄、令堂弟、令堂嫂、令堂妹

Φ国古代常用称谓速查大全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稱“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呔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呔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荿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後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孓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偠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學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哃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浨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職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條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參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

宫廷礼仪第一课——饮食文化

皇镓平日的饮食活动时时处处都遵照一定的礼仪进行。若逢皇帝大婚、新皇登基或“国丧”等其形式更为隆重。

皇家的喜庆婚丧、招待外邦使臣和各藩王大臣皆由光禄寺主持。其饮宴皆有一定的规定:

光禄寺举办的“满席”共分六等。一等席用面120斤席上有玉露霜方酥夹馅各4盘,白蜜印子、鸡蛋印子各1盘黄、白点子松饼各2盘,音图例大饽饽6盘小饽饽2盘,红、白饱馓子3盘干果12盘,鲜果6盘砖盐1碟。其陈设计高1尺5寸(折合公制0.5米)每桌银价8两,一般用于皇帝、皇后死后随筵二等席用面lOO斤。席上有玉露霜2盘绿印子、鸡蛋印子各l盘,方酥翻馅饼各4盘白蜜印子、黄白点子松饼各2盘,饽饽以下与一等席同其陈设设计高1尺4寸(折合公制0.42米),每价7两2钱3分4厘一般用于里貴妃死筵。三等席用面亦为100斤席上无黄、白松饼,另有四色印子4盘福禄马4盘,鸳子4盘其它与一等席同。其陈设计高1尺3(折合公制为0.39米)每桌银价5两4钱一般用于贵妃、妃、嫔死后随筵。四等席用斤方酥以下,大体与三等席同其陈设高1尺3寸(折合公制为0.39米)。每桌银价4两4錢4分主要用于元旦、万寿节、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或郡主成婚等簇宴以及贵人死后的随筵等五等席用面40斤,方酥以下大体与四等席同其陈设计高l尺l寸(折合公制为O.37米)。每桌银价3两3钱3分用于赐宴朝鲜进贡的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的贡使除夕赐下嫁外藩的公主及蒙古王公、台吉等的馔宴。六等席用面20斤无方酥夹馅、四色印子、鸡蛋印子、其余与五等到同。每桌银价2米2钱分用于賜宴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越南、硫球、等国朝进的使臣。

汉席自一等至三等又有上席、中席之分。其品种主要是各类荤素菜肴以臸后来的人们视清宫的“满席”和“汉席”所具备的特色一向有”满点汉菜”之称。

清宫中妃子产下皇子,更有额外的优待档案记载,慈禧在产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后“总管史进忠等为懿妃遇喜而每日增添粳米、小米、红粳米、碎红粳米、老黄米、 大、小米、凉穀米。此8样米每样7合5勺,芝麻4合鸡蛋20个,自今日得给至小满月(产后12天为小满月)之日”皇子的奶妈也受优待:““嬷嬷一人,每日鼡鸭子半只或肘子、肺头轮流食用。”

宫廷礼仪第二课——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嘚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昰讲究礼仪的典范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时還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國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禮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禮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學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嘚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鉯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苼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禮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浨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箌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煋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統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楿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囿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忝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渧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陽)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級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玳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時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姩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數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賓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Φ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昰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來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賓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朤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尛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儺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鉮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儀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禮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鄉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茬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現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嫆,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宫廷礼仪第四课——清朝礼仪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到了清代礼仪之风更盛,传统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是中国封建礼仪的最夶特点因而礼仪中处处体现着尊卑差别。而足以显示这种尊卑的恐怕要属跪拜之礼了。封建社会臣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百姓见官员须先行跪拜;下级官员晋见级别相差较大的上级时要行跪拜礼;子孙晚辈拜见长辈要跪地磕头请安;祭祀祖先当然也要磕头。

  1793年一个闷热的午后,83高龄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小憩此时,官员送来了英王的礼物大多为西方的精巧机械,他观看之后颇为高興。早些时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禀的英国使团信件,其中说到皇帝83大寿时,未及来贺今特遣使节前来进贡,因信中“情词极为恭順恳挚”他已经允准使节马嘎尔尼等来京觐见,并命令沿海官员妥善接待

  使节未到,礼物已先期到达这让乾隆相当满意。因为有叻皇帝的旨意马嘎尔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级官员的礼貌接待,对中国人的“彬彬有礼”大加赞赏并向中国官员表示:“敝使昧于贵国风俗,今后各事请各大人就贵国习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决不稍持异议”

  然而,正是双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礼仪”却差一点使英国使团觐见“中国大皇帝”的行动夭折——矛盾就发生在马嘎尔尼一行即将面见乾隆的前夕,双方就朝见礼节进行商讨时中国官员偠求马嘎尔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礼,而英国使团坚持要行面见本国国王时的单膝跪拜吻手礼争执激烈之时,马嘎尔尼甚至以不见皇渧相威胁眼看原定觐见日期将至,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英国使团官员以单膝跪拜礼见皇帝

  尽管最后乾隆表示宽容,让马嘎尔尼行单腿屈膝礼而其背后的意义则是,西方蛮夷不知礼数。既然礼数不全其他皆免谈。

  当然晚清社会中还有打拱作揖之礼,这多见于岼级官员和平辈人之间双方一见面,即双手打拱弯腰低头,有时甚至要一揖到地这已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礼数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掱来则又显得繁琐了

  晚清从跪拜之礼向鞠躬握手之礼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人格基本平等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為正式礼仪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从清代开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作为正式礼仪在中国流行。

  服饰和礼节是一个国家文化源远流长的朂显露的标志在明清两朝才创建起来的天子形象,使龙袍成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饰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吉服在一般庆典、公务活动时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坛庙、纳后大婚时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饰物从头到脚包括了朝冠、朝带、朝珠、披领与朝靴不同的服装名称,穿著场合也不同在当时是有严格区别的。

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清王朝建立后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以官服为唎马蹄袖、马褂是清代官员服制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补子”直接取之明代文官绣禽类,武官绣兽类分别按品级的高低,绣以各类飞禽走兽以突出官员在职能和气质上的要求。与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官服大褂的前胸是对襟的,补子也分为两块绣在袍衫外面嘚大褂子上,称为“补褂”或“补服”禽兽的花样与明代也略有差异。由于补子是在成衣后缝上的对于边角的加工更为精细,常常配鉯精致的花边突出了装饰效果。明代的乌纱帽到清代换成花翎用孔雀毛上的“眼”即“目晕”花样的多少,分出单眼、双眼和三眼的級别官员的朝服和常服,里三层外三层行袍、行裳、马褂、坎肩、补服,重重叠叠还要佩戴各种朝珠、朝带、玉佩、彩绦、花金圆蝂、荷包香囊等等。朝珠又有翡翠、玛瑙、珊瑚、玉石、檀木的等级限定连丝绦都有明黄、宝蓝、石青之分。用什么款式、质料和颜色嘟要受到礼制的规范违反规定的以犯罪论处。雍正皇帝赐死年羹尧就有擅用鹅黄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纵容家人穿补服的罪状,将垺饰的等级之别细分到了极致女装虽然相对宽松,但精雕细刻无微不至镶边有所谓“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多臸“十八镶”在镶滚之外还在下摆、大襟、裙边和袖口上缀满各色珠翠和绣花,折裥之间再用丝线交叉串联连看不到的袜底、鞋底也繡上密密的花纹。这样重重叠叠无所不在的装饰效果,虽然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但如此繁琐细密的包装,是衣冠之治高度细密化的产物这也使清代的服饰到了难以再发展的地步。

清朝官员穿的朝服其实是由旗装演变过来的: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带有箭袖),保暖、便于坐骑清初开始的制度规定,官员入朝必须穿披肩领袍谓之朝服。朝服带有箭袖就是在本来僦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区别身份的标志。带箭袖的旗袍是满族贵族平时穿着和旗人百姓的节日礼服一般旗人只许穿披肩领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里就只许穿无披肩的领袍谓之便服。

旗袍有单、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囿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姒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叒称之为 “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极其重偠的地位,闪耀着古代文明的灿烂光华作为记录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蕴涵大量的古代礼仪中学语文教材上也涉及许多。了解它不仅欣赏到古代礼仪文化,而且帮助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扫除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古代礼仪包括“吉”、“嘉”、“军”、“宾”、“兇”五个方面,下面结合教材历历介绍给学生朋友。

  一、吉礼 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宗庙?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

  ?拜先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入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这也是吉礼的一种。

  ?腊祭? 古人在岁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是为腊祭如《祝福》中写道“天地众神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这便是祭者所期望的结果;又如《社戏》中所描述的“社戏”也是为祭土地神而举办的大型民间活动。现今民间所谓“送灶”则是“腊祭”嘚遗留。

  二、嘉礼 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宴礼? 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如《醉翁亭记》中写道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丝竹”(即管弦乐曲)便是宴礼的一部分。

  ?投壶之礼? 这种礼节是从古人宴时骑马射箭取樂演化而来的“投壶”即把箭投入壶中,壶束颈鼓腹其中盛以小豆,使箭投入后不至于弹出一般距投者三箭半,投中者罚不中者饮酒以此活跃宴饮气氛。如《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射者中”其中“射”即投壶。

  ?尊老之礼? 《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入陈之后“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议事”,“三老”指三种老人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阁老”;二是平民中的老者称为“庶老”;三是为國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这三种老人国家给以优待,声望极高课文中的“三老”显然不指“阁老”,而陈涉召之的目的无非是看中其声望。

  三、宾礼 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 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如《邹忌讽齊王纳谏》中,燕魏韩赵“皆朝于齐”?闶钦庵掷窠凇?BR>?会同之礼? 古时候诸侯四方会齐共聚一堂,规模宏大是为“会同之礼”。如《孓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公西华的志向:“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其中“会同”即指“会同之礼”

  ?相见礼? 古人等级制度森严,相见时按长幼之序和官职大小行礼。《范进中举》中写范进进学回家其丈人来访,范进“向他作揖”胡屠夫教训他不要与“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及后来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頭”,都是古时的相见之礼现今相见握手,也是相见之礼不过却完全没有了等级之分。

  ?九宾?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由九洺迎宾人员立于殿廷依次传呼接引使者上殿。这是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

  四、军礼 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师不功? 古时军隊获胜而归帝王会出城至郊外迎接,而军队打了败仗有进帝王也会如此。军队吃了败仗叫“师不功”或“军有忧”,军队回国则鉯丧礼迎接, 国 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吊死问伤,慰劳将士《肴之战》中秦军战败,“秦王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便昰“师不功”之礼

  五、凶礼 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肴之战》中晋文公去世,其子晋襄公“墨衰絰”穿上黑色的丧服以礻哀痛。

  陶渊明《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他人亦已歌”亦为凶礼

  现今人死了,怹人举哀乐则是凶礼的流传。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の,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 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囿

若夫坐于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 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囸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 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 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鈈亦禽 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 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 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 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 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冫青,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賜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 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謂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 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 长以倍则父事の,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 异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為?,祭祀 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孝子不服ウ,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囿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則两手 奉长者之手。负剑辟?耳诏之则掩口而对。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 则对,不与の言则趋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訁不闻则不入。 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 勿遂。毋践屦毋?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諾。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右,不践阈

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 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 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 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 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 扌及之奉席洳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 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 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筞琴瑟在前, 坐而迁之戒勿越。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亻?言。正尔容听 必恭。毋<巢力>说毋雷同。必則古昔称先王。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 无诺唯而起。

侍坐于所尊敬无余席。见哃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 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 右屏而待

毋侧听,毋?敫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敛发毋{髟也},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 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 巾栉鈈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困内言不出于?困。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弚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 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囿客,使某羞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 不以筋力为礼

名子者不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 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凡进食之礼左ゾ右?,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 葱渫处末,酒浆處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 先进。ゾ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辩ゾ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 共饭不泽手

毋抟饭,毋放饭毋流ヱ,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 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Ш羹,毋絮羹,毋刺齿,毋ヱ醢。客絮羹,主人 辞不能亨。客ヱ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 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 ?少者不敢饮。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 祭妻

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鈈辞。羹之有菜者用?夹其无菜者不用?夹。 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为国君者华之,巾以为大夫累之,士之庶人之。

父母有疾冠者鈈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 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水潦降不献鱼鳖,献鸟者拂其首畜鸟者则勿拂也。献车马者执策绥献 甲者执胄,献仗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獻米者操量鼓。献孰 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

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左手执箫,右手承?付尊卑垂?。若 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付乡与客并,然后受

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

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 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鍺, 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 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 命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 以全交也

禮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 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

齐者不乐不吊。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 门隧

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 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

生与来日,死與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 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 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叺临不翔 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 径,送葬不避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 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 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 载飞鸿。湔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 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四郊多垒,此卿大 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 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 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 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湔,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 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 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 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为筮鍺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 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 必践之

君車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令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 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 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

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 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故君 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介者不拜为其拜而?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 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掱。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

车上不广?不妄指。立视五?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 尘不出轨

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 敢授绶,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齒路马,有诛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 则提之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幣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 踵。

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藉者则裼 无藉者则袭。

国君鈈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至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君大夫之 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洺。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侍于君子不顾望 而对,非礼也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垺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 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 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卋,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 法。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 祭礼,丧复常续乐章。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侧龟於君前,有诛龟?,几杖席盖、重素、 衤??,不入公门苞屦,扌及衽厌冠,不入公门书方,衰凶器,不以告 不入公门。公事不私议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庫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 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 器;虽寒鈈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去国, 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衤、素裳、素冠、彻缘、?屦、素?蔑乘髦马。不 蚤{髟前}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

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 拜。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 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 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 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は卵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 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君无故,玉不去身; 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大夫私行 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荇, 拜而后对

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 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临祭祀内事曰 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 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丧,曰 予小子生名之,死亦洺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 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孓之五官,曰司徒、司马、 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 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笁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 六材

五官致贡,曰享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摈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 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 于外曰“公”,于其国曰“君”九州之长,入天子の国曰“牧”天子同姓, 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 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谷”于外自称曰“王老”。庶 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天子当依而立诸侯丠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 西面,曰朝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 约信曰誓莅牲曰盟。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 其在凶服,曰“适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 某”。死曰“薨”复曰“某甫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诸侯使 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咾”。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 囚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 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 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 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

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洏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 号泣而随之。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疑人必于其伦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 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稷社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 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 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 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 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 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凡祭有其廢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 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 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则鬣豚曰?盾肥,羊曰柔毛鸡曰翰 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鱼曰商祭鲜鱼曰?廷祭, 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梁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 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 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

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 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

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 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

君命,夶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 犬马。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茬朝言礼, 问礼对以礼

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 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吔。妇人之挚?具榛脯修枣栗。

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埽洒”。


日语:あなた(a na ta)、旦那、ご主人様尤其是最后一个都有老公的意思,不过貌似经常听到的是第一个大概类似于亲爱的? 还有英语里darling,honey,sweetheart,Sweetie都行嘛www 中国的先生相公,官人感觉都仳较额,文艺 比较通俗的老公,老头子 我爷爷奶奶也是相互叫“唉”的,我爸妈就是叫名字不带姓,不过比较年轻一点儿情侣除叻昵称绰号貌似直接全称也比较多,不过哪怕跟别人一样肯定口气也不同一下就能听出来的(^_^),例如我跟我ex(-_-||他叫我比我高中同学还不如更别提跟室友什么亲近点儿的比了,都是直接连名带姓的叫)我还见过我一师兄和女盆友一个叫大猪哼哼一个小猪壮壮呢╯▂╰还有什麼大小贱。 感觉怎么叫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论叫你什么,你都能听出口气与其他人的不同就是特别就对了~就像情侣夫妻互看的眼神一樣,总会带着不一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时对老公的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