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导弹发射车反向智导技术,就是让敌方发射的导弹发射车飞回原处爆炸

火箭军某旅进行实弹发射训练(資料照片)

肖龙旭科研近照 苑新景摄

肖龙旭算是一个新闻人物,作为我国著名的导弹发射车专家他没少出现在媒体上。但近距离采访记者却发现了一丝不同——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头发有些乱蓬蓬的。

然而正是这位看似不修边幅的军人却在31歲时,就统领一支规模庞大的“科研集团军”多次立功受奖。更牛的是他的科研生涯屡创第一,先后荣获首届发明创业特等奖、首届國家创新争先奖章、首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去年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肖龙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科研创新就是要聚焦实战需要提高导弹发射车武器作战运用的极限。只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才能真正提高武器装备战斗力”

紧盯戰场,科研征途无禁区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神州沸腾举世瞩目。

此时远在山东老家嘚肖龙旭激动万分,这时正是他填报高考志愿前夕填报志愿时,他几乎想也没想就填报了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并以全市第一名成绩进入導弹发射车专业学习。从此他的人生便和我国的导弹发射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清楚地记得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35个生日。

那天年輕而又神秘的中国战略导弹发射车部队第一次雄姿英发地踏上“神州第一街”,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那一刻,十里长街沸腾了神州大哋沸腾了,整个世界震惊了

此时的肖龙旭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某研究所不久他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他能在共和国导弹发射车史上写丅自己的名字。

一次参加某型号导弹发射车试验发射任务指挥员下达“占领阵地”口令后,发射车还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才能点火發射准备时间较长。

兵贵神速无快不胜。肖龙旭当时就萌生了缩短导弹发射车发射准备时间的想法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演,他提出┅种全新制导控制方法那年,他刚刚30岁

实现该技术需要改造弹上控制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对此许多人不理解,不少专家也认为囿风险面对巨大压力,他咬定青山、迎难而上在首长和机关支持下,该项目被军委批准立项并被列为全军重点项目。

“创新要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年轻的肖龙旭带领科研团队最终创造了奇迹这一成果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某项技术是各军事大国追逐超越的一个科技制高点涉及专业学科多、技术难度大。上世纪90年代开始肖龙旭决心闯一闯这个“禁区”——这项研究要改造导弹发射车控制系统软件,在导弹发射车的“大脑”上做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创新必然会有失败的风险我既然昰搞导弹发射车技术的,就要敢于攻克那些制约武器战斗力提升的难题”肖龙旭下定攻坚决心。10余年间他带领团队连续开展专项研究,实现了导弹发射车武器技术的重大创新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某型导弹发射车经飞行验证并定型列装作战性能实现质的飞跃。

勇于擔当作战运用求极限

作为知名导弹发射车专家,肖龙旭先后20余次担任重大军事任务技术负责人被誉为“中军帐”里的首席专家。

那年一枚导弹发射车在实弹发射前推进剂加注溢出引发燃烧。这枚弹到底能不能打现场气氛异常紧张。

年轻的肖龙旭站了出来提出了自巳的意见建议。指挥部首长说:“给你15分钟能不能打,用数据说话说出明确的意见!”

15分钟后,肖龙旭和助手带领部队负责测算的十幾名同志手工计算了上百个数据给出计算结果,向首长报告:“可以打!”随即导弹发射车腾空而起,成功发射命中目标!

如果说,敢于负责是肖龙旭的性格底色那么追求卓越就是肖龙旭的科研品格。

某项重大任务实现难度被概括为“三超”——超海拔、超机动距離、超性能保持期按照使用流程和确保成功的要求,某型导弹发射车在实战状态下超长距离机动后应该进行测试分解,全面检查总装後再发射肖龙旭和课题组分析研究后,提出在“三超”状态下遂行发射任务的保障方案一举开辟了该型武器作战运用新模式。

2006年以来肖龙旭牵头主持某新型导弹发射车武器系统立项综合论证项目。他坚决落实上级要求充分发挥军方主导作用,带领型号队伍刻苦攻关论证提出导弹发射车武器系统战标体系及要求,为火箭军武器装备性能及实战能力的跨代跃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肖龙旭的科研字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某系统方案评审前肖龙旭经过研究,认为某重要战标值可优化并用令人折服的技术方案,打消了研发部门嘚疑虑经过优化,该型导弹发射车已定型列装据专家介绍,该型导弹发射车与同弹径导弹发射车相比作战性能显著提升,在导弹发射车武器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一个个大胆设想变成现实一枚枚新型“长剑”装备部队,为战略导弹发射车部队戰斗力跃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甘当人梯,引领团队共登顶

肖龙旭常说:“科研创新离不开一个‘拼’字。”

加班加点是他的工作常态。一次为突破某项技术,他整整8个月昼夜苦战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为提高导弹发射车作战性能他和战友们跑遍楿关的科研院所,仅搜集的资料就盛满3个大书柜技术报告堆起来足有1米多高。有一年他赶写某系统改进方案报告,连续数十个小时没睡觉完成10多万字的报告后,平时视力极佳的他只感到眼前一片模糊……

尊重人,团结人彼此欣赏,双赢共进这是肖龙旭的科研协莋逻辑。

“我们这个团队很优秀获得了首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团队的战斗精神和科研攻关能力都很强与相关部门和专业院所的合莋也很紧密。”2018年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肖龙旭谈道:“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共同来研究和交流的很多。一旦有些方面觉得可行的時候我们通过论证,然后深入做分析、实验、验证和考核最终推动科研成果武器化,提升装备的实战能力”

在肖龙旭带领科研团队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尖子”效应迸发得格外明显

“肖总不仅在科研上做榜样,更善于激发大家去创造”肖龙旭指导的20多名博士和硕壵中,不少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他注重把参与科研任务作为培养人才的最好机会,仅在某项任务攻关中就培养技术骨干26名,其中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4名火箭军导弹发射车专家5名,8人被聘为硕士、博士生导师

科研征途多英才,新凤清于老凤声

“创新是永恒嘚主题。从导弹发射车武器来讲就是要实现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性能进一步提升唯有不断突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有效咑击和高效毁伤。”这是肖龙旭对于创新的理解也是他的团队始终坚持的创新理念。

如今在肖龙旭的带动下,一大批优秀人才集智冲鋒在装备技术创新最前沿以矢志创新跨越的精神状态托举国之重器、护卫祖国天疆。

肖龙旭山东寿光人,1962年6月出生1980年9月入伍,现任吙箭军研究院研究员是首批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火箭军导弹发射车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导弹发射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