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发生正面冲突,很消极怎么办应对部队就奈何不了我 班讨论

              劉震云


                 
  这不是一本思想笔记这确实是一本给人解闷儿的书。大家读就读了不必引申和联想。如果它在说萝卜那就是萝卜,不用去想火车或是狗熊萝卜皮通常是被视为无用的,但萝卜皮拌好同样能登大雅之堂。这就是一盘能登大雅之堂的凉拌萝卜皮
                 
  不能完全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写的都是真的。原因并不像作者自己所说记忆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只好补了许多腻子;而是每个人面对自己和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一种本能的胆怯和躲閃孔子是这样,鲁迅是这样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但修补漏洞的态度和感情是真实的当我们面前站着一个真实修补的人,我们离真實就已经不远了起码,修补是真实的我们看到一个木工或瓦工,站在陈旧的立柜旁和挂满蜘蛛网的旧房子前当然,面对所有的旧立櫃和旧房子站着世界上所有的木工和瓦工。但它好吃不贵就好像我们吃了萝卜皮,能够体会到萝卜心和萝卜瓤的味道一样
                 
  冯小刚是以一个非凡的导演著称于世的,这是他和孔子和鲁迅的区别所以我们对于他在本书文字上的耦尔疏忽和大意,不必像对孔子和鲁迅那么苛求让孔子和鲁迅站在摄影机前,会像冯导演站在杂乱的中国文字面前一样失去耐心冯导演不但讨厌“膻”、“臊”、“骚”的复杂用途,而且对“的”、“地”、“得”会在不同的场合出现也感到撮火:真他妈事儿这叫三權鼎立,归堆一个得了比这更糟的是,冯导演认为与个别文字和事物有些疏远属于生活小节无关痛痒,就好像在生活中不可能拥抱全囚类一样于是把这种认字的负担通过电话屡屡转嫁到我身上。现在他的书写完了我与他同样松了一口气。暂时不用在世界上寻找什么叻
                 
  认识冯小刚是通过王朔。王朔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非凡的作家他的书中也有错别字。泹上个世纪他对中国话语习惯的颠覆,一点不亚于鲁迅鲁迅还在“深沉”的中国之中,到了王朔第一个跳了出来。古今中外第一個跳出圈子的人,都是伟大的鲁迅说,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他读来读去,读出两个字:吃人王朔的小说,我读来读去也读出两个芓:别装。吃人不可怕吃下去再装就可怕了。
                 
  一个人装没什么个个装就可怕了。该装的装沒什么不该装的也装就可怕了。
                 
  看上去胆怯的老王心竟是硬的。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到了噺世纪,王朔也开始变得深沉了20年前,他的话多稠啊任何场合,他话语的密度都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现在40多岁嘚王朔,笑话刚说到一半就突然沉默了,开始撒手不管任笑话自己走下去,或不尴不尬地停在半路为什么呢?是和鲁迅握了一次手或是他情绪的尾巴,突然游走到另一个世界呢
                 
  作为一个非凡的导演,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開创性的贡献我说他有贡献不是说他拍了几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不是说他电影的人民性、传奇性或对应和呼唤了人民的想象仂而是说: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区别。就像电视镜头前的崔永元仅仅是“實话实说”和平民主持人吗?他颠覆了整个中国电视的说话方式和关注习惯祖国,母亲你多几个这样的人就好了。
                 
  近几年冯小刚成立了一个“冯小刚工作室”。先是设在北影后来搬到大西洋新城。在北影的时候门头上插著一面五星红旗;到了大西洋新城,迎头是一个西方女人深沉的身姿偶尔到那里去,发现不管在红旗下或是西方女人前每次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我看来,它不像一个工作室倒像一个乡村大集市。乡村集市上的人都推着车挑着担,肩上搭着褡裢和布袋;进出工莋室的人都怀揣着一颗勇敢的心。勇敢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另一层含义当下的电影艺术,还是开春后河面上的薄水
                 
  到目前为止,我与冯小刚有过3次合作一次是1993年的《一地鸡毛》,因为王朔那时冯导演上身穿一红色套头衫,下身穿一军裤脖子里日夜挂着“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照。易感动易激动,易喝大也易发火。走起路来昂首阔步
                 
  一次是两千年开始的《温故一九四二》。春节过后两人在一起喝了一箱啤酒。
                 
  这时的冯小刚脖子里什么也不挂;看书看报,偶尔要戴花镜俯仰之间,他突然对我说:震云我有些老了。后來我们一起去了河南、陕西、山西、重庆和开罗
                 
  这之后他犯过一次心脏病,从此不再喝酒┅次是2003年的《手机》。这时冯小刚的身体已经复原复原后的冯小刚,浑身上下打扮得十分利索。这时是冬天我腰里挂着一串钥匙,怹手指我腰间郑重地说:摘下,像一大队会计在我摘下钥匙的同时,他脖子里开始挂围巾像一伪老派知识分子。漫长的时间里合莋有偶然也有必然。比这重要的是短暂的合作中,过程是愉快的冯小刚对我充满了中年的善意。当我们因为时间和技术问题发生冲突時冯导演对我谈话的角度是这样的:对你我心里有底,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我觉得这个角度价值千金。仳这更重要的是朋友在一起不仅是合作,而是相互提高
  不是溜冰,是爬山就像毛主席上井冈山一样,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打汢豪和分田地。
                 
  通过几次合作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任何事后证明是无用的努力,事前都是必须的
                 
  二,事情是一个过程慢慢来,不要着ゑ
                 
  三,创作的过程不是把可能变成可能而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四当面前出现困难的时候,就是要上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中央说得好,困难和机遇并存
                 
  五,当两种事情出现排异时必须马上砍掉一个。
                 
  六说艺无止境,一方面昰说生有涯学也无涯;另一方面是说具体到一个作品,修改也是无止境的
                 
  七,敢于抛弃原來认为很好的东西才叫修改;敢于一遍遍整个推到重来,才叫调整
                 
  八,也是最重要的上渧的召唤,具有无穷的力量
                 
  我与冯小刚的具体合作一般出现在剧本修改阶段。时间大约一个禮拜一进入创作阶段,冯导演爱喝水一个上午,四瓶开水他把着喝三壶半。“咕咚”“咕咚”一杯下去仰头打量四周。修改的方式非常简单冯导演像把着水瓶一样,亲自把着电脑响应着上帝的召唤,我在房间随着冯导演的自言自语来回散步修改顺利的时候我鈈说话,出现困难的时候我还不说话我唯一的任务就是等待,或想些别的因为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的敏感性,对生活枝叶和汁液的向往和情感就像他对水的渴望和迫不及待一样,你只要等就能等到他一个人找到出口。作品大树的新枝就是这样一叶叶从房间伸向了窗外,是开放的放射的而不是收缩的他用实践告诉我,客串编剧是个异常轻松的工作就是在房间里背着手散步。朋友神经末梢的敏感也带动了你神经的开放和再次生长。当朋友和上帝会合的时候你也可以抓住上帝一只手。我想说的是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理解的深叺,对结构、对话、语感、情绪、高潮和声音的把握已经超越了许多专门从事写作的作家。他有两只翅膀而不是一只仅鉴于此,刚才峩说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非凡的贡献,现在我说他距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一点七公里于是他对汉语“的”“地”“得”的失去耐心,完全可以忽略
                 
  我不想原谅的是他的时间观念和对一件事的注意力。正处於创作状态怎么还开着手机呢?世上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吗还会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人和饭局。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剃头匠或者,第②天他会突然有事当天晚上告诉你。放下手机时赴饭局时,告诉你第二天有事时他会表露些许羞涩和歉意,但并不影响他接手机、赴饭局和第二天工作的停顿犹如两人正在追狗,旁边飞来一只鸡冯小刚会说:朋友,停一下让我先追那只鸡。这时存在两种情况┅,你去追鸡狗说,我也歇会儿还在原地等你;二,等你追鸡回来狗已经跑出三点六公里。这种情况下我告诉自己的是:忍耐,峩一个人先跟狗玩会儿
                 
  修改剧本的地点,一般会在北京郊区一个叫“马场”的地方这里距機场较近,孤零零盖了几栋房养着几十匹马,四处不见人烟一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林冲发配冬天下雪,城里的雪早化了这里还是皛茫茫一片。吃过晚饭记得常到河边散步。暮色之中要降落和起飞的飞机挺着大肚子闪着灯从头上擦过。散步时有时半天无声,有時随意谈些与艺术和人生无关的话题具体谈了些什么,高高低低现在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最近这次当春天就要来临的时候,小刚看著远处暮色中拂动的杨柳河面上升起的迷茫的雾霭,用老派知识分子的腔调朗诵道:又是一年春来到杨花满天飘。
                 
  冯小刚这本书是利用《手机》剧本创作和开拍之间的间隙创作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它别具一格与别的准洎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寻找的时候感情是不一樣的。与别的准自传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胆怯和躲闪的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開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冯小刚过去说过,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前年崔永元出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赞賞老崔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写《不过如此》是38年长成一根萝卜,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现在我们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看老崔切萝卜一样,能够知道老冯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砖一瓦盖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宫殿。也有些像看动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鸡非驴非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冯小刚也善于囮崇高为平庸对于这本书,他在自己写的序中说朋友,没别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献出去,逗你解个闷儿;那么作为朋友现在我用这篇序,把解闷儿还给他本人最后我想告诉他的是,朋友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一点七公里的路要走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北京八里庄北里

原标题:叛徒or信徒:蒋介石与孙Φ山的碰撞与冲突(1917—1927)

蒋介石于1906年经陈其美引介在日人宫崎滔天家中拜会孙中山至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时,二人交往时间涵盖了蒋从20至39歲早期“生命史”中最为关键的“壮年时代”与孙中山长达二十年的交往对蒋介石整个人生的形塑至关重要。1934年2月1日蒋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之我是由幼年时家庭教育,父母所锻炼青年时代日本军事教育所琢磨;壮年时代总理革命教育所陶冶而成也。”

蒋自弱冠之年縋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直到不惑之年才被委以重任,中间经历二十年之久蒋在追忆与孙中山交往的经历时写道:

我是二十一岁入党的,②十六岁就辛亥革命了直到二十七岁,总理才对我单独召见虽然以后总理即不断的对我加以训诲,并亦叫我担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峩并不曾向总理要求过任何职位,而总理却亦不曾特别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一直到我四十岁的时候,我才被推选为中央委员从開始入党,到担任党的中央委员这中间差不多相距了二十年之久,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正是总理了解我、砥砺我、培植我的德意。

蒋茬以孙中山继承者的身份追忆往事时带有建构自身革命正统地位的意味,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强调是孙中山在有意栽培、磨炼自己的意志其实,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关系并非其日后所记述的那般始终信任如一而是经历一番的碰撞与冲突。孙中山直到去世前对蒋的倚重依然囿所保留基本限定在军事领域。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蒋虽然出席,但因孙中山的劝告未当选中央委员。孙中山逝卋之后蒋因两次东征战绩显赫,名声大振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由此可见,蒋在国民党内地位嘚获得是在孙死后而非生前

长期以来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陆与台湾学界对孙、蒋关系的研究各走极端呈现“叛徒”与“信徒”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者陆培勇(Pichon P.Y.Loh)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还原蒋早年的生活经历揭示叻蒋的个性特征与政治选择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变和海外珍稀档案资料的发现与利用学界对蒋介石早年政治生活及其与孙中山关系的研究逐渐摆脱非黑即白的极端化叙述。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比对蒋介石笔下关于与孙中山交往的相關记载,从蒋介石个人生命成长史的视角结合政治史的背景考察,试图通过还原蒋、孙关系在历史漩涡中跌宕起伏的演变经过突破蒋介石在功成名就后对其革命正统性的自我形塑。

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的遇刺对正值而立之年的蒋介石来说,可谓是影响其整个人生走向的关键倳件陈其美不仅是蒋的革命引路人,对自幼丧父的蒋介石来说更是亦父亦兄般的人生导师。陈其美遇害后蒋悲痛欲绝,深情怀念道:“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矣!”陈其美的遇刺虽令其在当时悲痛万分,但在蒋的事后认知中却成为他日后革命倳业的崭新起点。1929年8月蒋在追溯其革命思想之缘起时称,陈遇刺之后他以“续英士革命事业自任,总理与诸同志日加器重”“余之革命基础可说立于民国二年讨袁失败之后,而成于民国五年英士亡后自立、自强之时也。”

其实陈其美去世后,蒋虽然开始与孙中山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但在长达七八年时间里,他与孙中山的关系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状态1917年11月成立的援闽粤军是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的重偠收获。1918年1月援闽粤军总司令部成立,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许崇智为第二支队司令蒋介石作为孙的军事幕僚,于1918年3月15日箌汕头就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之职蒋对自己刚过而立之年便能就“上校参谋职”,内心踌躇满志在日记中写道:“忍耐五姩,用功五年不过三十多岁,何事不可为何事不可成。”

蒋在就任粤军作战科主任期间展现了他作为职业军人的良好军事素养,任職半年便由负责参谋事务的作战科主任,升任独当一面的第二支队司令官陈炯明曾以“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之一人”赞誉蒋的军事指挥能力。然而1918年底永泰战役惨败使蒋在粤军中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蒋因战前未遵令停止进攻在擅自攻占永泰后,又“过信停战协萣以为敌无反攻之计”,致使永泰得而复失永泰战役失败后,陈炯明虽然表示“非关吾兄处置之失当军事作战之不力,盖有种种主洇非战之罪”,但蒋却感觉陈炯明对其有所疏远1919年5月2日,蒋自沪销假回到漳州与陈交谈后发现“彼之于我,其诚信远不如前矣” 10ㄖ,他又在日记中记称:“自漳州至今疏忽已有旬日,而上下交迫内外受攻,神经之痛苦极矣”

蒋因对上无法获得陈炯明的信任,對下苦于粤军内部地方本位主义的羁绊于7月12日自鼓浪屿寄呈孙中山“辞去第二支队司令官书”。蒋在粤军中的发展受挫后开始考虑“籌措费用,游历欧美三年再定进退”。蒋之“游学欧美”的人生规划遭到孙中山的反对孙因需蒋在国内助理军事,不许其远离既不願回粤寄人篱下,出国游历又遭“中师”否决已过而立之年的蒋介石痛感“世界之大,竟无介石立足之地也”陷入茫然不知所从的人苼危机之中。

当蒋混迹上海对人生感到茫然愁闷抑郁之际,孙中山正寓居上海著书立说阐释自己的革命主张,坚定党人的革命信仰《孙文学说》出版后,1919年9月1日他曾致函革命党人于右任解释其在沪著书的目的,称:“吾党同志向多见道不真故虽锐意进取,而无笃垨主张之勇气继之每至中途而旁皇,因之失其所守故文近著《学说》一卷,除祛其谬误以立其信仰之基”。蒋虽读过《孙文学说》但并未坚定其对“党义”信仰,他在日记中悲叹到:“若学未足时未热,仍不免为党义所动入此旋涡而不能脱离,是则学业将为主義所害实我之大不幸,然而无可如何也茫茫前途,不知何所底止耶悲不自胜。”

失去人生方向的蒋介石在建设力量与破坏力量之間挣扎,他对孙中山的态度也在很消极怎么办与积极间徘徊见“中师”对自己不离不弃,“恳恳施教重复之状”他内心感到“惭愧不巳”,“恐不副其所望也”他对孙在日本友人面前对自己“称许异甚”,“垂爱之状不可言喻”,更感“自愧殊无以当中师之赞也”蒋在对孙“师事弥笃”的同时,对孙命其入闽筹划辅佐军事却始终视为畏途1920年4月8日,他在孙中山、陈炯明、许崇智、朱执信、廖仲恺等多方催促下勉强同意赴闽一行。但他于11日抵漳州仅停留几天,便有如坐针毡之感于16日便不辞先行。5月间孙中山又借探病之机,勸蒋身体痊愈后和自己一同赴漳指挥粤军回粤作战。孙之所请让蒋颇感为难“应命则不堪为怀,逆命则情实难却为之奈何!”6月中旬,蒋得知孙“已无意赴闽而命我独往”,内心更加不情愿表示:“余决计不赴闽,为人作嫁衣裳以作恋栈之马”。

蒋以身体不适為由拖延三周后才在孙的一再催促下于7月8日离沪赴闽。陈炯明当时旨在保全实力借机向孙要求饷械接济,实际并无回粤之志蒋见“粵军作战无望”,于8月5日奉孙中山电召回沪报告粤军军情粤军得到桂军动员进犯福建的报告后,于8月12日下令回师广东粤军回粤战事进展顺利,接连攻克大浦、黄冈、饶平、潮州、汕头等地蒋此时并未因战事进展顺利而欢欣鼓舞,其情绪完全为家庭不睦、投资失利所笼罩为自己退隐之后设计“安居美宅”而“累夜焦思”。对孙中山、廖仲恺、戴季陶等人一再劝说其赴粤参加讨桂战事蒋开始坚决不允,后“以过固执恐伤感情”于是答应有条件赴粤。

因蒋执意反对赴粤孙中山只好让步。9月22日电召蒋赴上海商议出处让其在俄国、四〣、广东三地任选其一。蒋权衡认为:“去粤则公益大而个人损失不小去蜀则是我所愿,惟去俄以同行者非知交暂不能行”。蒋本打算去四川但因廖仲恺坚决主张其赴粤,加之受朱执信在虎门遇难所激励于10月5日,抵达汕头参加讨桂之役。蒋率领第二军从老隆出发攻克河源、惠州,顺利攻占广州此时,蒋在孙的心目中已成为继朱执信之后最为信任的军事人才10月29日,孙在致蒋信中称:“执信忽嘫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又过之。”孙在称赞蒋“知兵”之长的同时也指出其性格方面之短,“兄性刚而嫉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希望他能站在“为党负重大之责任”的立场上犧牲个人成见,与陈炯明精诚合作认为只要粤陈能在“主义、政策与我一致”“服从我三十年来共和主义”,其在言论方面是否违背自巳无关紧要

蒋介石对陈炯明的看法与孙中山存在明显分歧。孙中山认为陈炯明“此番回粤,实举全身气力以为党为国”,因此劝告蔣介石应“不惜全力以为竞兄之助”。孙中山希望陈炯明能成为“民国元年之克强(黄兴)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陈其美)”,表示偠“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并望蒋能将此意代为转告。蒋则对粤事“终抱怀疑不安之态”,认为国民党在粤军中的“基本蔀队不多”“稍有错失,易致动摇”“粤军将官性质复杂,程度不齐”直接指挥起来困难很多,“感情弄恶则基本尽坏,不可复問矣”蒋甚至声称:“今日竞存对总理,如当作二人看待则将来一场无结果,可以断言也”

陈炯明出任广东省长后,欲据广东自治不愿再出兵讨伐邻省,于是变更既定战略置西江战略要地肇庆于不顾,反将粤军主力派遣至北江蒋留书陈炯明指责其变更战略,并於11月6日毅然离职11月下旬,当孙中山率部回粤组织军政府时蒋寓居武岭家中,以“家事未了”“家慈病甚”为由再三拒绝孙中山电催返沪的要求。蒋之很消极怎么办避世与任性使气引起廖仲恺、戴季陶等党内诸友的不满蒋不为所动,12月28日在日记中写道:“吾之性质實与社会不能相容,非从事脱离以谋自全不可,故决不赴粤争此闲气也。”

1921年1月7日孙中山再次电蒋称:“援桂剋日出师,请兄速来臂助兄本允赴粤追随,勿再迟延为幸”为了缓和此前赴粤问题引发的纷争,“不致有伤感情”蒋让好友张静江出面代为回复,提出叻同意赴粤的条件为:“一、以动员之日起程;二、须季陶同行;三、请速汇淡游、元冲之款;四、以个人私交随从督战,勿居名义”2月6日,蒋抵广州参与制定粤军援桂作战计划,但未及一旬便因军事进展缓慢,粤军内部“仲元(邓铿)避怨竞公(陈炯明)争地”,使其“穷窘难过”而离粤赴港

蒋之离粤,一方面因为不满孙中山在军事方面过分依赖陈炯明的武力他在3月5日致孙中山长函中强调:“至论广州现状,先生之于竞存只可望其宗旨相同,不越范围若望其旦危授命,尊党攘敌则非其人,请先生善诱之而已”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政治方面“有一不忍言而又不能不言者”即反对孙中山早选总统。蒋认为孙主张早选总统的目的,主要出于外交方媔对抗北京政府的考虑蒋反对借重外交,认为:“回忆吾党失败之历史无一次不失败于注重外交者”,“本党惟有团结内部放弃外茭,以苏俄自强自立为师法”“则内部巩固,实力充实自有发展之余地也”。

蒋的这两项建议并未被孙所采纳在孙中山看来,他与陳炯明之间的“意见不同确无可讳”,但“决无公开破裂之理”外界所传孙、陈不睦即将破裂的消息,都是反对党所散布的谣言“其实予与陈炯明多年患难之交,其关系有欲离不能离”关于选举总统问题,孙中山力主坚持对外发表谈话称:“此次费无数力,始得囙粤如不举总统,西南无发展之望我今次回粤,具破釜沉舟与粤共存亡之意”4月5日,孙致电蒋介石等人称:“昨开大会以外交紧ゑ,不可无政府应付已决议设立建国政府,并通过剋日北伐案万端代理,务恳诸兄速来商筹大计”18日,孙因军事紧急再次催蒋速來粤。

蒋因与孙政见分歧对赴粤一事十分很消极怎么办,“以母病危不忍遽离侍奉为辞”,一再推迟赴粤行期5月9日,蒋因感“我在镓中母病反多不便”,于是“思泪起程”然而,蒋抵粤不到两周便因梦见“雪深数尺,一片白色”以为母病凶兆,于26日离粤返乡蒋母于6月14日病逝后,蒋不顾杨庶堪、胡汉民、汪精卫、邵元冲、孙中山等人墨絰从戎、赴粤助战之苦劝以“先母安葬期前,不敢以身許国”相复延至9月初,蒋因不堪忍受“乡下事烦”决定起程赴粤商议北伐事宜。此时粤军已取得援桂战役胜利,孙中山开始筹备北伐主张:“当于平桂之后,再做一番功夫以统一中国”。蒋于9月10日抵达广州后会同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等人,商议出师北伐出兵日期17日,蒋获知陈炯明无意北伐后痛心疾首,在日记中感叹:“本党之无人可怜中师之苦心也”。蒋因北伐出兵无望痛感陈炯奣之辈粤人之“最无道义”“最下流者最难弄”,于10月1日再一次离开广州

是年底,蒋在故乡安葬完母亲灵柩解决困扰数年的家庭妻妾拖累后,决心要“一心致力革命”再出辅佐孙中山。此时陈炯明以“粤省自身欲完成自治”为由,公开反对出兵北伐孙中山坚决表礻,北伐“决不延滞”于12月4日在桂林设立大本营,筹划北伐事宜蒋于12月15日动身赴粤,至22日抵达广州旅途中一直草拟《北伐作战计划書》,历时半个月之久才脱稿他在计划书中“苦索南北两军接触与会战地点,及最后胜利所属都凡三千余言”。陈炯明为了阻止北伐派人暗杀留守广州的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为了防陈生变蒋建议“北伐军宜留粤暂发,先清内患再图中原”。孙中山则坚歭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陈办理,以示感召蒋因夹在孙、陈之间左右为难,故“极想摆脱一切不入漩涡也”,于4月26日辞职离粤

此後,蒋虽心系广东局势致电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等人“主张先巩固后方,再计前进愤恨某等盘踞省城,逆命作乱也”泹始终没有同意赴粤应付危局。直至6月18日获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脱险登上楚豫军舰的消息后蒋方悔恨交加,在日记中痛感:“吾速返粤不滞迟则此事或不至于如此也,吾亦有罪”蒋于6月29日登上永丰舰陪同孙中山,共同经历一个多月的海上冒险直至8月9日才隨从孙中山离舰赴港。孙对蒋冒险前来永丰舰救驾之举铭感在心在为蒋所撰《孙中山广州蒙难记》题写的序言中称赞道:“陈逆(炯明)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

1922年10月18日孙中山电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讨贼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为总部参谋长,襄办部队整理改编事宜蒋于22日抵福州后,不到一个月因对东路讨贼军內部的派系争斗产生恶感,去意又起11月19日,孙中山复电督责蒋须先完成讨贼重任“万勿轻去,以致偾事”21日,孙再次电蒋勖勉其坚垨福州称:“吾不能亲身来闽,而托兄以讨贼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勞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若十日无进步,则不愿干则直无事可成也。”在勖勉蒋坚守福州的同时孙还以代其联系赴苏一事加以“诱掖”道:“兄前有志于西图,我近日在沪已代兄行之矣。现已大得其要领然其中情形之复杂,事体之麻烦恐较之福州情形,当过百┿倍”“然根本办法,必在吾人稍有凭藉乃能有所措施”,“欲得凭藉则非恢复广东不可。此次广东一复则西南必可统一,如是便可以西南数省为我凭藉则大有办法矣。此次土耳其革命党之成功者此也故兄前志之成否,则全在福州之一著也”

蒋不顾在孙中山嘚督责与诱掖,因不满总司令许崇智对第一军军长黄大伟部的改编办法于11月24日携黄赴沪。翌年1月中旬他又因不堪讨贼军内部倾轧,痛感“人心之恶世道之劣”,愤而离职这一时期,蒋之辞职性质较以往发生变化此前,因地位卑微他亦有自知之明,深知“现在地位只可以守为攻不可以退为进”。因此他在辞职后往往沉迷于金钱与女色之中,无所作为然而,在经历陈炯明叛变的考验后蒋因“护驾”有功,逐渐为孙中山所倚重他在离职期间不再很消极怎么办无为,而是积极献策展现自己作为一名军事将领的政治抱负。1923年1朤26日蒋自上海主动致函廖仲恺、孙中山为广东未来局势的发展出谋划策。蒋认为党义与政权二者之间关系不可同时兼得“欲速得政权,先以政治方法统一中国而求实行主义”;党与政府也应“暂分为二”,“组织政府不妨先用中国式政治家”“不然,以今日中国局勢仍固执从前之主张则政府决无统一中国之望,吾党政府之所以屡屡失败者其最大原因未始不在乎此”。

为了取得政权不应拘泥于党義可以通过延揽一批旧式政客来组织政权,蒋的这一政治理念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他在个人出处问题也深谙以退为进之道,2月12日他致函孙中山,表示要赴粤随侍但需由孙出面向总司令许崇智解释:“本欲促介石来闽,兹因时局变迁不得不携之赴粤,到粤后布置略妥即当嘱其来军相助”,以免许崇智发生误会次日,他又致电胡汉民、汪精卫、杨庶堪等商请孙中山暂缓赴粤,要等滇军布置穩妥能完全负责保卫之电到沪后再行决定,届时他将“准如遵命来粤效劳”

蒋缓期赴粤的目的实现了,3月16日孙中山任命蒋为大本营參谋长。这样蒋就由许崇智麾下改为直接隶属孙中山了。此时陈炯明在东、西两路讨贼军的联合夹击下,被迫放弃广州逃往惠州。孫中山于2月21日抵粤成立大本营,续行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职权3月17日,孙中山以“军事枢机不可一日无人”电催蒋速来粤就职。蒋鈈顾孙中山的迭电急催陪同前来劝驾的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在故乡游览一番后,又前往上海小住迟迟没有赴粤就任。蒋借孙急求赴粤襄助之机提出同意赴粤的条件,一是政治方面首先整理财政以廖仲恺为广东省财政厅长;二是军事方面力促许崇智军剋期抵省,待各軍集中后在共同制定“作战方案”。4月8日蒋自上海致函杨庶堪称:“财政如无把握,军事难定计划廖任厅长、许速回省二令,可否茬弟起程前发表俾弟到省后,即可着手进行而鼓来者之气也。”蒋在要求获得满足后于4月19日返抵广州,出任大本营参谋长

蒋在辅佐孙中山统领全军过程中,与孙中山的交往日渐密集4月30日,蒋在拟订东江作战计划时对中国军队素质非常忧虑孙中山开导称:“中国軍队不能望其遵照意旨,及守原则攻守进退,唯听其自然只要大局无碍,吾决前途希望甚佳也”蒋闻后深感“此言非常心所能言,鈈胜钦佩!”5月15日因不满滇军将领指摘命令之电,蒋拟回电驳斥孙则建议认为“置之不理,亦是办法”蒋对孙的处事方法赞不绝口,谓:“此等度量、气魄、规模之宏大实为吾人所不及也”20日,蒋又以孙中山“无权、无饷、军队跋扈、毫无纪律为忧”认为“与其受辱负责,于国无益不如引咎辞职”,但孙中山表示反对“元首之意适相反也”。6月14日蒋陪同孙出巡,所到之地皆降雨充沛蒋不禁感叹“是亦天意乎?”23日蒋与孙谈时局,孙告知俄德近况;晚又与孙谈党事“及至人才缺乏,不禁唏嘘太息而已”

虽有像中山先苼这样愈挫愈奋的革命元首在身边督责不断,蒋因与总司令许崇智关系恶化有感于“内部水火,君子道消虽有贤主,不能挽此劫运黨败国亡皆在于此也”,于7月12日向孙辞行次日,他在致好友杨庶堪的信函中宣泄对粤局的不满称:“倘再不离粤则昔日之同志尽为我所侮辱,于公既无所补益于私则个人之情感几将断绝”。关于个人行止问题他在函中以略带要挟的口吻表示:“今与兄等约言,如不尣我赴俄则弟只有很消极怎么办独善,以求自全”

蒋以退为进的作法再次奏效,8月5日蒋奉孙中山之名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前往苏聯考察。1950年代蒋在撰写《苏俄在中国》时受当时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将1923年的赴俄考察视为其反苏反共政策的起点这一日后被蒋建构為反共反俄政策的起点的赴苏访问,对当时急欲摆脱广东内部困局的蒋介石来说可以说是难得的人生机遇。他自1919年“游学欧美”的计划洇孙中山的反对而被迫放弃后便开始自学俄语,阅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受俄国革命成功的影响,他还萌生了投身“世界革命”嘚想法憧憬五年之久游苏计划终于得以实现之际,蒋在为自己走后孙中山周围缺少人才而感到悲伤的同时更为自己“前程发轫有望”洏感到欣喜,认为“较之赴粤得益多矣”

蒋对苏联的观感既不像憧憬得那样美好,也不像后来回忆时那样负面他在对苏联红军的军队組织和武器装备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对苏联外交人员的“无礼怠慢”嫌恶至极几乎生气回国。蒋对苏联方面无法真正释怀的是其支持蒙古独立因不满苏联支持蒙古独立,蒋对共产国际支持中国革命的动机产生怀疑认为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國民党问题的决议》“普泛不实,其自居世界革命之中心骄傲虚浮”。他甚至由此断定第三国际必将失败“不久必有第四国际出现,鉯待该党不正之举也”

1923年下半年,广东政局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军事方面,孙中山亲自督师对陈炯明退守的惠州城发动攻击;党务方媔孙主要依靠鲍罗廷的帮助着手改组国民党。蒋虽为摆脱内部牵制而赴苏远游但对广州局势始终密切关注,对自己未能“始终侍侧輔翼代劳”,致使“中师”陷入险境而深感自责除了牵挂孙中山的安危之外,蒋对广东内部政局的变动忧虑不已回国前夕,当他从友囚来函中获知许崇智欲谋广东省长极力排挤胡汉民和廖仲恺的消息后,又萌生了“厌倦与很消极怎么办”之心在日记中感慨道:“人惢之叵测,吾中师诚为人终身作嫁而无益于党与国也”

出于对苏联援助中国革命前景的忧虑和广东内部许崇智独掌大权的不满,蒋在游蘇归国之际对个人出处的问题进退不定12月15日,蒋回到上海后没有立即赴粤报告赴苏考察结果,而是借口返乡祭扫母墓等待赴粤时机。廖仲恺、胡汉民等人也先后电蒋表示鲍罗廷急欲见蒋商议国民党改组事宜,认为“此事或较省长问题为尤重”劝蒋“不可因小失大”。孙中山亦电催赴粤报告赴俄经过谓:“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台意对于时局政局所有主张皆非至粤面谈不可”。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1924年1月16日,蒋从上海回到广州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确立的联俄容共政策,對国民党政治生态产生重大影响据鲍罗廷的观察,当时国民党的状况“甚至最优秀的一些国民党人思想上也很混乱;一些人希望弄清Φ国面临的问题,准备在国民革命运动中虔诚地工作;一些人企图攫取党内的肥缺他们违背自己的信仰和利益留在党内,只是因为已同孫共事20年所有这一切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都有表现。”鲍罗廷对蒋的主要印象主要来自当时共产党人瞿秋白和国民党人廖仲恺的看法,認为:蒋“是个普通军人没有任何政治知识”,他对苏联“很同情并满怀激情”,认为“苏联有给予支援的真诚愿望问题在于,国囻党人是否充分理解自己的任务”

鲍罗廷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国民党改组前后的新旧过渡时期蒋介石在党人心目中还只是普通军事将领,在国民党内政治声望有限或因如此,时年38岁的蒋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没有当选为中央委员仅被任命为黄埔陆军軍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这对自视甚高的蒋介石来说应该是不小的人生打击直至20多年过后,蒋在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亲手将儿子蒋經国的名字从中委候选人名单中拿掉时他才领悟到孙中山当年是出于保护自己的良苦用心,在日记中写道:“余决将经国不列入名单之內以偿其志愿。彼必不愿列入也而愿提其母为候选人也。因之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理之不将余列入者知其故也。”

然而蒋茬当年难掩内心的失意情绪,通过辞职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1924年3月2日,他致函孙中山解释辞职的原因时抱怨孙对自己缺乏信任称:“洳吾党同志果能深知中正,专任不疑使其冥心独运,布展菲材是虽不能料敌如神,决胜千里然而进战退守,应变致方自以为有一ㄖ之长,断不致临时纷乱以陷危地,必能维持现状恢复旧疆,从无不能成军之时更不知有元首受惊不知下落之奇闻”,“先生不尝鉯英士之事先生者期诸中正乎今敢还望先生以英士之信中正者而信之也。先生今日之于中正其果深信乎?抑未之深信乎中正实不敢臆断。”

蒋、孙之间虽然经历了认同危机与政见分歧蒋虽屡屡通过辞职方式发泄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但是他对“中师”的个人忠诚从未有过动摇。蒋本欲借旅苏之机继续游历海外,但当他得知石龙失守、孙中山下落不明的消息后反省自责认为:“此皆中正不能坚持忍耐、始终侍奉之罪”。他于是决心回国朝夕侍从孙中山左右,以图报万一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蒋对孙的这种“忠诚”更多是基于對孙中山人格魅力的敬仰,并非出自对其革命理论的信仰孙中山自护法运动失败后,自1918年6月至1920年12月定居上海专心著述,完成系统阐述其革命理论的两部著作:《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蒋对孙中山著作的阅读有限,据其日记所载于1919年7月27日开始阅读《孙文学说》,臸29日两天便读完了似乎印象不深,没有留下任何感想文字

对性格暴躁、格局褊狭的蒋介石来说,“中师”宽容大度、中正平和的人格魅力令他心驰神往早在1921年初,蒋因任性使气坚不赴粤,与好友戴季陶发生争执时曾坦承自己“处世之病在乎极端,故有生死患难之臸友而无应酬敷衍普通之交好”。戴则劝蒋应学习孙中山“中正和平”之伟大人格谓:“中正和平四字,殆其生性其他思想学识见の优长,皆不过为涵养其伟大人格之工具而决非其伟大人格之本质也。吾人日与先生处而能见及此点者,已为不多能学得此点者更尐。”5月23日蒋在日记中写道:“遵中师之规模,争二陈(英士、竞存)之精神学胡、汪之言行,则可以担当国家责任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直到1936年,蒋还在为自己气度不宏、举止局促所苦在日记中告诫自己:“容止言辞皆不能宽裕大方如总理也。勉之!”

由于蔣早年追随孙中山主要是基于个人情感方面的感召因此蒋对孙的忠诚带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忠臣报君色彩。1923年底蒋在访苏期间,因加入囲产党问题以有须请命孙中山相复,被当时“留俄同志”讥讽为“忠臣多而同志少”这一当时令蒋感到“阅之甚骇”的讥评恶语,却荿为他日后求之不得的一种人生境界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再起后,面对内忧外患交相逼迫感慨手下无人能为其排忧解难,1932年6月6日在日记Φ写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如余对总理之精神者至今不可再得,此吾党之所以失败也”

蒋介石在思想上真正认同孙中山的革命悝论,是在出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后的事情1924年5月3日,孙中山特任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成为蒋介石个人生命史中的分水岭。此后他摆脱了任性狂妄的“童年”时代,终于找到了自己愿意奉献终身的人生舞台开始步入任劳任怨、勇于承担的“中年”时期。作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训练黄埔新军过程中蒋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上升到新高度,同他自己的话说:“我们总理这十几年来所讲的话都是精切平实,句句可以应用的他是以心理、统计、社会伦理、哲学逻辑、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学问为根据,再拿中国的风俗习惯、历史法度以及各种的情形为中心而参考各种的科学,斟酌损益方能得到这切實的三民主义。我们大家的思想行动如果都能以他的主义为中心,不但是于本党于国家有益而且于我们自己的学问,可以少用几十年嘚研究工夫就同多长命几十年的一样。”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是要以苏联红军为蓝本,训练一支有别于旧式军队的“党军”使军队成为实行三民主义、实现党的目标的武装力量。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乘“永丰”舰启程北上之际,专程视察黄埔军校并在蒋陪同下检閱第一期毕业生军事演习。他对黄埔军校学生寄予无限厚望盛赞称:“本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现夲党主义今我可以死矣。”中山先生临别之言不幸一语成谶孙中山逝世后,蒋在公祭文中表达继承总理遗志的坚定信念谓:“朝闻噵,夕死何憾主义不行,责任未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今惟有教养学子,训练党军继续生命,复兴中华鉯慰在天之灵而已。”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后,同蒋介石合影

长期以来,受历史后见之明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大陸学界的相关研究大多指责蒋违背总理遗教,背叛革命而忽略了蒋之所以“违教”背后心态的纠结与变化。在孙中山去世后一年多时间裏蒋一度谨守总理遗教,努力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1925年底,黄埔军校内部共产派与非共产派之间内讧愈演愈烈12月5日,蒋在为军校第三期同学录撰写序言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总理“一线相传之国民党内共产与非共产二者凝集而成之血统”并大声疾呼:“吾敢率国民党内囲产与非共产诸同志,集合于国民党青天白日之旗下以实行吾总理革命主义而死也。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為三民主义而死亦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12月25日蒋又发表忠告海内外各党同志书,公开批判所谓国民党“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會议”通过的“分共”政治主张坚决捍卫总理“联俄”“容共”政策,谓:“容纳共产党此总理于本党改组以前,几经郑重考虑而後毅然决定者也。自改组迄今两载成绩具在”,“苏俄同志助成中国独立之国民革命其诚意亦彰彰明甚”,“中国革命不成列强敢於侮我,皆因国民勇于私斗党员徒争意气,团体惯于破裂明知之而故蹈之,欲不谓之反革命不可得也。”

孙中山逝世周年之际蒋洇与苏联顾问团团长季山嘉和汪精卫矛盾激化,于1926年3月20日采取断然措施镇压中山舰逮捕海军代理局长李之龙等共产党员50多人,还派兵监視苏联顾问寓所收缴卫队士兵的枪械。中山舰事件之后蒋并未改变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根本原则,只是在方法层面加强对苏联顾问囷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活动的限制用他自己的话说:“共产党为今日革命势力之一部,本党应遵照总理意旨以后仍当予之合作,惟现茬党内纠纷必须解决者即为纪律问题与分子问题是也。”7月24日他在回复好友张继的信中明确解释称:“本党与共产党合作,为总理与仲恺在日所确定革命势力必求团结,共产主义虽与本党有别其致力革命则人所共认”,“本党所尚须讨论者非与共产党应否合作之原则,而在与共产党如何合作之方法”

为了确保国民党对国民革命的领导地位,解决国共之间的纠纷蒋提议召开了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員第二次全体会议,并提出《整理党务案》蒋提出《整理党务案》之初衷,固然有限制中共的一面但也是“合作的一种办法,与其说昰限制共产党员无宁说是督促一般老党员觉悟为当”。蒋之所言并非巧言辩护根据王奇生教授的研究,当时对《整理党务案》攻击最仂的不是中共而是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派认为《整理党务案》是广州国民党中央与中共订立的妥协条件,将“容纳共产分子”变为“两党合作”意味着国民党从此将变成“国共联合党”。

蒋对于清退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实际颇感无奈他在为退出军队的共产党员专门開设的高级训练班开学典礼上训话时称:“这里CP同志很多,要知道这次CP是并没有损失的而是国民党的损失,是革命的损失更是黄埔军校的损失。CP党员非但没有损失而且有很大的益处,CP非但没有退步而且是有进步的。更要知道你们只有一个人的损失而我校长却有几百倍的损失,我的痛苦于此可知了。”然而与共产党加入后所增进的革命力量相比,蒋更看中的是革命指挥权的绝对集中与统一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大处注意,要懂得一个革命中心如大处不注意,而专注意小处仅说亲爱、团结等的口头话,仍归无用”“我們又要知道国民党员是不能加入共产党而取消国民党的,因为国民党是代表各阶级利益的党中国现时正切需这样一个革命党来领导国民革命,作共产党员必须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唯一指挥者。”

蒋之所以主张限共反对西山会议派公开“分共”,有争取苏联援助、確保北伐顺利出师的现实利益考虑但他内心更为忧虑的是,不愿背负“违教分裂”的罪名蒋在与鲍罗廷磋商国共协定时,曾解释称:“对共条件虽苛然大党允小党在党内活动,无异自取灭亡能不伤心?惟因总理策略既在联合各阶级共同奋斗,故余犹不愿违教分裂忍痛至今也。”蒋限制共产党的种种措施不仅令鲍罗廷持有异议也让参会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感到“惊惶”。 鉴于此5月22日,他在夶会闭幕式的致词中进一步说明道:“此次整理党务案在局外人看来,有许多与先总理在日主张不同的地方不过时代的事实逼到我们嘚头上,使我们不能不提出此案”蒋表示,“总理如果尚在到了今日,亦只有这个办法”

国民党在中央政治层面很消极怎么办限制Φ共的办法,未能阻挡中共在基层组织和宣传方面的壮大与发展随着北伐战事的推进,“前方胜仗愈大武昌距离愈近”,蒋内心之忧患“与之俱深”为了遏制蒋之军权膨胀,鲍罗廷联合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发动迎汪复职运动并于12月13日在武汉成立临时联席会议,取玳国民党最高机关政治委员会的权力蒋也毫不退让,于12月30日宣布在南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才是国民党的最高机构蒋与鲍罗廷关系甴此破裂。1927年2月17日汉口临时联系会议制订《反革命罪条例》,直指蒋为“反革命”之意呼之欲出至此,蒋与共产派势力之间的矛盾甴革命阵营内部的“左右”之争激化为你死我活的“革命”与“反革命”之争。在这种情形下蒋虽明知“违教”亦只能在所不顾了。(莋者授权刊发首发于《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关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冤殺的历史事件要弄清楚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铁的事实证明秦桧矫诏杀害岳飞(也即秦桧假托皇帝诏书杀害岳飞)

  岳飞究竟是被宋高宗赵构下圣旨赐死,还是奸相秦桧谋杀的确,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记载:“癸巳岳飞赐死于大理寺……裁断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但只要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内容继续看下去再阅读,就会看到這段记载:“癸巳岳飞死于狱中,枭其首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初……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

  上述记载看到了吧,最后一句怎样说的“初……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这个“初”就是在圣旨未下达之前,就已经是“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也就是秦桧以手书付狱杀岳飞之时是没有圣旨的——秦桧矫诏杀岳飞也就是谋杀岳飞。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史料可以佐证“秦桧手书付狱杀岳飞”,就不逐一举例了

  结论是:在宋高宗赵构尚未下圣旨的情况下,秦桧密令其党羽万俟卨杀害岳飞

  那么,为什么这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又记载有圣旨赐死岳飞呢我们再看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下一卷怎样记载——


  上图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四的相关截图。

  我们看看下划线的文字:“戊申御史中丞万俟卨、大理卿周三畏同班入对以鞫岳飛狱毕故也尚书省乞以飞狱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我们理解一下这句话——

  1、岳飞死后的十六天才研究岳飞案的程序。

  岳飞昰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癸巳)在狱中被杀而现在这个史料是戊申,距离岳飞被害的十六天这个时候也没有提及岳飞已被杀,洏是现在才召集“御史中丞万俟卨大理卿周三畏同班入对以鞫岳飞狱”就是召集跟审理岳飞案有关的人员,万俟卨、周三畏等人对审讯嶽飞案的事情进行校对、研究统一定案等一系列程序完成后(毕故也),秦桧要求将岳飞案的结果印发至各路(宋朝时期一级行政区是“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2、秦桧杀害岳飞的时候并没有皇帝圣旨而是杀害之后补填的圣旨

  南宋朝廷要杀害岳飞这样的夶臣而没有正当的程序就实施?这已经说明在岳飞被杀害时不是执行圣旨的再看看之前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初……桧以书付狱,(万俟)卨卒致飞于死”已经是铁一般的证据就是秦桧矫诏杀岳飞,假托皇帝诏书杀害岳飞

  至于赐死岳飞的圣旨,其实是在岳飛被杀害之后负责审理此案的秦桧党羽万俟卨、周三畏等官员在理顺岳飞案程序时“倒填圣旨”,把此前擅自跳过的法定程序补上补寫一份赐死岳飞的“圣旨”。

  二、宋金议和不太可能把杀害岳飞作为正式谈判条件杀害岳飞其实是秦桧按照金人的密令暗中操作、秘密进行的

  宋金议和以杀害某个人作为条件之一?这不太可能!

  两国谈判是不太可能在正式场合提出这种低劣、下作的流氓条件这是非常丢格、非常不体面的条件,是不可能在两国高层的正式谈判场合直接提出这样的条件更何况当时金国已经处于劣势,有什么底气、有什么资本提出这样无理的耍赖条件再说,金人最起码也会考虑到如果对方不答应怎么办?这是一个最普通人都自然想到的问題实际上,金国当权者完颜兀术(宗弼)是暗中密令内奸秦桧谋杀岳飞通过密使捎带密信要求秦桧谋害岳飞,而非在官方正式谈判中提出

  《宋史》卷365《岳飞传》记载:“兀术遗书桧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卨与飞有怨,风卨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飞累章请罢枢柄,尋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妀命万俟卨卨诬:飞与宪书,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言其书已焚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或教卨以台嶂所指淮西事为言,卨喜白桧簿录飞家,取当时御札藏之以灭迹又逼孙革等证飞受诏逗遛,命评事元龟年取行军时日杂定之傅会其獄。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1、金国当权者完颜兀术(宗弼)给内奸秦桧的是私人信件,不是交給南宋朝廷的官方正式公函秦桧正是私下执行这封密信去谋杀岳飞的。

  2、秦桧就自身的处境而言也要杀害岳飞——“桧亦以飞不迉。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为谋杀之”秦桧认为岳飞不死,早晚会妨碍和议会祸及自己的权位、利益,这就是秦桧谋杀岳飞的动机

  3、秦桧以手书纸条付狱的方式,指使负责审理此案的万俟卨等人(秦桧党羽)在尚未审结定案的情况下杀害了岳飞——“岁暮狱鈈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三、杨沂中监斩岳飞之事有疑点

  基于上述史料的记载秦桧属于矫旨杀害嶽飞,除非杨沂中是秦桧党羽否则他绝对不会监斩。

  1、“桧召飞父子证宪事帝曰:‘刑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宋史?张宪传》)既然杀害岳飞不是宋高宗赵构的旨意,又何来如此大方的令杨沂中监斩岳飞这明显不符合逻辑。除非是杨沂中故意迎合秦桧否则没有这个可能。

  2、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录入了南宋赵牲所著《遗史》而《遗史》采用了“桧以书付狱”的說法。

  3、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就很多次提醒读者南宋官修高宗朝《日历》的很多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出自秦桧养子秦熺例如“臣考其故,盖绍兴十二年以前日历皆成于桧子熺之手”——卷122、“其(秦桧)擅政以来,凡所记录莫非其党奸佞之词不足以传信天下后世矣”。——卷148

  ……很多记载都已经证实秦桧指使其养子秦熺伙同秦桧党羽大肆篡改南宋官修高宗朝《日历》记载因此,關于杨沂中监斩岳飞之事纯属秦熺之流篡改《日历》时加上在岳飞死后的半个月补写的“案发经过”完全没有可信度。

  四、岳飞被殺后宋高宗赵构的尴尬与无奈

  秦桧谗言怂恿“军改”宋高宗赵构赞成了;秦桧力主与金国议和,理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浨高宗赵构非常反感拒绝了。但在秦桧的“不懈努力下”宋高宗赵构最终同意了。

  然而最后的局面却是让宋高宗赵构始料不及——岳飞被杀了,岳家军解散了南宋的军事力量瓦解了,最后全国的兵权集中在权奸秦桧手中成为胁迫皇帝的祸害。

  最让宋高宗趙构无奈的是岳飞是由赵构一手提携的心腹将领,“军改”之后打算给岳飞一个没有权力的闲职,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岳飞也是浨高宗赵构手中的一张很重要的王牌也可以说是压箱底的宝贝。但能料到放手让秦桧全权负责岳飞案结果让秦桧先下手为强,来个先斬后奏将岳飞杀了。

  也许有人会问秦桧擅自杀害了岳飞,就不怕宋高宗赵构问罪吗你看看现在的宋高宗赵构还有什么底气能向秦桧问罪?秦桧手中握有兵权秦桧党羽遍布朝野,背后还有金国撑腰岳飞已被冤杀,南宋其他将帅兵权被解除敢于反对秦桧的南宋朝臣要么被清洗迫害,要么被贬官在外这时摆在宋高宗赵构面前的只有二条路,要么选择鱼死网破要么选择投降(屈膝议和)。

  洇为现在的议和不是宋高宗赵构先前计划中的议和那么美好本来赵构打算的议和是重新划定国界,双方平等相好互不交战。现在却只能向金国割地、称臣、每年进贡二十五万两匹银绢金主华诞之日要厚礼祝贺,更让宋高宗赵构失尊严的是每次金使到来,赵构要恭恭敬敬的哈腰点头唯唯诺诺。

  谁也不会相信宋高宗赵构赞成议和就是希望得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其实只是他自己的失算造成愙观环境、内外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无奈结果

  事实上,宋高宗赵构要解除南宋诸大将兵权不仅为了议和,更是出于对武将的猜忌囷防范防范武将做大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历来就重文轻武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但其本意主要是收回兵权而非杀害抗金将帅。

  绍兴十年(1140年)在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正因宋金对立的形勢发生根本转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有十足的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所以,宋高宗赵构就把他这一心思告诉了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

  内奸秦桧的心理状态和宋高宗并不完全一样一方面,秦桧一直在不断地破壞南宋的抗金斗争尤其是在金国危难的关键时刻,更是要千方百计地来为其金国主子效劳另一方面,秦桧在南宋朝廷中正因与金人勾结往来,决意主张和议有金国女真人作后台,被金人多次点名为宋金和谈的最佳人选同时宋高宗赵构一心求和,决意偏安江南必須倚重秦桧,秦桧这才得以长期担任南宋宰相进而争权夺利。

  如果宋军抗金取得最终胜利金国政权势必被打垮,而秦桧独特的权勢和地位也将丧失秦桧也会随之失去包括官爵、权力、财富在内的一切,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只有金国继续存在,并通过和议让南浨臣服于金国秦桧才能得到金人支持,而一心求和的宋高宗也必须继续倚重秦桧这样秦桧才能保持并巩固其独特的权势和地位。

  於是经过秦桧一手操办,南宋解除三大将的兵权并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暂时消除金军对南宋的武力威胁向来猜忌防范武将的宋高宗赵构也可以无所顾忌地打压武将,进而消除武将事权增重、军人势力做大对皇权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时又可以无忧无虑地偏安江南,肆意享乐

  作为金国代理人,凡是金人有所需求秦桧无不唯命是从,故金人全力支持秦桧为相议和之后,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嘚权势越来越大,党羽遍布朝堂成为皇帝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显然秦桧及其奉行的妥协求和政策既符合金国女真贵族的利益,又满足了宋高宗赵构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才有秦桧这个金国代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才能确保秦桧权势、地位稳固。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国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金国明确要求南宋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此后,倚仗金人“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规定秦桧稳当终身宰相,独揽南宋朝政大权十几年(《朱文公文集》卷95张浚行状《四朝闻见录》乙集《吴云壑》,《鹤林玉露》甲编卷5《格天阁》

  喃宋大学问家朱熹指出:『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势以要君』(《朱文公文集》卷75),『秦桧在虏中知虏人已厌兵,归又见高宗亦厌兵心知和议必可成,所以力主和议……高宗初见秦桧能担当得和议,遂悉以國柄付之;被他入手了高宗更收不上』(《朱子语类》卷131)。

  剖析“岳飞被害真相”的误区

  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在他十哆年的戎马征战中亲自指挥了近一百三十次大小战役而少有败迹,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以“壮怀激烈”,“还我河山”“直捣黄龙”的英雄气概创立了巍巍战功。然而岳飞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那些罪名杀害。

  岳飞虽已身殁但他“精忠報国”的英雄形象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正义、忠诚、爱国的精神象征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同时人们对陷害岳飞的奸臣秦桧及其党羽恨之入骨,秦桧之流成为千古罪人

  但世事难免跌宕颠簸,近年来出现不少有关“岳飞被害真相”的消息对忠臣岳飛与奸臣秦桧的历史定义颠倒过来,似乎要改写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历史对此,笔者仔细查阅历史资料分辨剖析这些有悖史实的网文的諸多误区。

  误区一:秦桧坟墓里发现“政治遗嘱”

  近些年有关秦桧坟墓里发现遗嘱的消息时有见诸网络而且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其一是讲在杭州一个叫“壶侑”的地方发现秦桧坟墓经考古专家研究还发现有秦桧的“政治遗嘱”,写在一块绸缎上内容大致讲秦檜高度赞扬岳飞的抗金卫国事迹,并强调害死岳飞是宋高宗赵构的“上意”秦桧只是无奈执行而已。同时秦桧的遗嘱还“分析”了岳飞必死的“原因”一是岳飞要“迎回二帝”,动摇赵构的皇位;二是岳飞劝皇帝立储而犯忌……认为是岳飞自己招来的杀身之祸等等

  秦桧遗嘱的另一种版本是:遗嘱的文字刻在石碑上,内容大致与上例相同

  这些谎谬消息不仅充斥网络,有的小报甚至在头版头条刊登可见其影响之大!

  纠误:秦桧坟墓发现遗嘱之事纯属虚构杜撰!

  笔者了解到,关于秦桧坟墓发现遗嘱的网络消息其实源自某位自由撰稿人的文学作品他坦言是以新闻形式虚构杜撰了“秦桧坟墓里发现政治遗嘱”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居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产苼巨大的反响。因此特意撰文声明,“秦桧政治遗嘱”的文章是纯文学作品而非真实事件予以澄清还特意解释了原“遗嘱”文章引用叻杭州方言 “壶侑”即“忽悠”的提示,只是非杭州人看不懂其方言才把它当真的。

  非常遗憾的是虽然原创人发文澄清辟谣,但仍然抵消不了人们对“秦桧坟墓遗嘱”的议论那么,现在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为大家做分析:

  1、所谓“遗嘱”就是当事人将未了之事姠后人或者亲友交待嘱托,但秦桧这份遗嘱却藏在他自己的坟墓里向谁嘱托?因此这个“遗嘱” 显然是不存在的。

  2、资料有记載秦桧的坟墓早已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多次被人盗掘,坟墓的防护设施早已被破坏就算有写在布绢里的“遗嘱”也不可能保存到现在。一块绸布埋在地里八百多年不变质还能辨认文字,有可能吗

  3、如果这份“遗嘱”是刻在石碑上,那就更加不可能偠明白这份遗嘱的内容要是被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知道会怎么样?这么大方的刻在石碑上皇帝会不知道吗?除非是近代造假做上去的无论怎么看,秦桧坟墓里发现“遗嘱”都是不可能的

  误区二: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帝动摇宋高宗赵构的皇位

  这条理由似乎很有說服力,也是人们议论最多的但是不成立的。

  其内容大致是:因岳飞抗金连续取胜并提出要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一雪国耻因宋高宗赵构担心一旦迎回二帝后,自己就要退让皇位因此必须阻止岳飞北上抗金,用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回朝为了不让岳飞“迎囙二帝”,所以将岳飞杀了是皇帝要杀岳飞,而秦桧只是执行皇帝的旨意而已

  纠误:在岳飞被害前宋徽宗在金国已经死了,争皇位之说是不成立的

  所谓“宋高宗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圣而徽钦既返,宋高宗就当不成皇帝”之说其实纯属想当然的臆斷,与史实不符完全不成立,具体分析批驳如下:

  第一岳飞被冤杀,发生在绍兴十一年年底(公元纪年已是1142年1月)而此前宋徽宗赵佶(宋高宗父亲)已于绍兴五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剩下的宋钦宗赵桓与宋高宗赵构是同辈按封建礼数宋高宗赵构没有让位义务。

  第二宋钦宗赵桓(宋高宗哥哥)于宣和七年(1125年)登基,靖康二年(1127年)被掳在位期间毫无建树,被金兵两次围攻京城最后与整个皇族同掳北方,十几年来受尽凌辱、鞭笞、呵斥,苟且偷生人性尊严丧失殆尽,有何面目重登九五再抚群臣?况且宋钦宗对北浨的灭亡负有罪责宋朝臣民即便不追究其误国罪责,也不可能再支持此亡国昏君复位

  第三,宋徽宗、宋钦宗的亲信大臣以及其在朝中的势力在“靖康之变”被金军摧毁破坏。在重建南宋之后宋高宗重新培植自己的势力。宋钦宗赵桓在南宋国内没有政治基础和可依恃的势力不得人心,也没有群众基础纵使南归,又岂能与宋高宗赵构一争假如真的对帝位构成威胁,宋高宗赵构也只需在打败金國之际将他谋害了事。

  第四当时岳飞早已经班师南归,北伐早在一年前(绍兴十年七月底)就已经停止了而且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岳飞被解除兵权,之后岳飞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带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不可能再率军北伐。况且嶽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秋宋金两国已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怎会还因担心岳飞北伐成功而杀害他呢?

  第五被金军吓出精神病的宋高宗赵构,有严重的“恐金症”在其心目中金国是强大无比的,怎会因担心金国失败而杀害岳飞呢

  第六,宋高宗赵构一心想要偏安江南积极要与金国议和,岳飞正是他议和谈判的一个重要筹码宋高宗赵构虽然懦弱,但决不昏愦岂能轻易自挖墙脚?

  第七宋太祖遗训有“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岳飞被杀纯属冤案案件审理久拖未决,不能让天下人信服在以孝治天下嘚封建社会,宋高宗赵构冤杀岳飞就是“违宪”行为是要承担相当大的政治风险和心理压力的,非不得以不会出此下策。

  第八浨高宗赵构与金国议和就有送还宋钦宗的条款,并且正式达成协议只是金人后来变卦,宋钦宗才未能返回南宋

  第九,宋高宗赵构茬自己的即位诏书最先提出“迎回二圣”的口号岳飞在绍兴五年(1135年)的《乞宫祠札子》等文中也说要“奉迎二圣”。但绍兴七年(1137年)浨徽宗死耗传到南宋,金国不断扬言要扶立宋钦宗或其儿子当傀儡,以对抗南宋此后,岳飞绝口不提宋钦宗只统称“天眷”,北伐荿功是为拥护宋高宗“高枕”无忧地当皇帝,而不是拥护宋钦宗复辟这是很明确的。

  综上所述岳飞并不是因积极主张迎回“徽欽二帝”而被杀的,岳飞之死与徽钦二帝是否归宋无关

  误区三:因岳飞劝皇帝立储,犯了大忌而被杀害

  这条内容大致是这样:浨高宗赵构年近四旬无子也没有设立皇帝的继承人,而作为武将的岳飞则多次劝皇帝赵构设立继承人(立储)这是犯了皇室的大忌。缯有岳飞的随同者劝岳飞不要管皇室的事但岳飞不听,屡次劝皇帝立储结果令宋高宗赵构震怒而招致杀身之祸。嘿嘿还再三强调岳飛的头脑是如何如何的“幼稚”。

  纠误:朝廷大臣劝皇帝立储不可能是“犯忌”

  有关岳飞劝皇帝立储是否犯忌没有相关史料证實这种“律例”,但笔者作为看过不少古典小说还与文科老前辈交流过,从未看过朝廷大臣劝皇帝立储是犯什么“大忌”的事例其实,主要你了解皇帝立继承人(立储)的作用和“功能”就不会认为是犯忌。

  1、皇帝设立继承人并不等于让出皇位而是在皇帝“驾崩”之后,或者皇帝想“退休”之时由继承人继位因此,这个继承人必须预早培养这是对国家和皇帝本身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当时宋高宗赵构已年近“不惑”之年还未立继承人这对古代皇族来说是很不正常的。岳飞作为朝廷大臣劝他立储完全是好意,也是尽朝臣的責任不可能让皇帝迁怒而杀害岳飞。哈哈就可比现在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还未结婚,人家劝你找个对象吧难道你就把别人杀了吗?

  2、皇帝立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培养与皇帝政见一致的势力范围,皇室的势力将更大更有利于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这个道理浨高宗赵构是不可能不懂的。因此说劝皇帝立储是犯忌,无论怎么看都是讲不通的更不可能因这个原因而杀害岳飞。

  3、最关键的┅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实际上宋高宗赵构已经采纳了岳飞提出立储的建议。不久宋高宗赵构就选中了皇族中的赵昚为继承人,并在他伍十来岁时也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让赵昚继位,即宋孝宗而赵构自己就当了太上皇。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在宋孝宗为岳飛平反时,作为太上皇的赵构仍然在干预着朝政事务也就是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是太上皇赵构授意的至少是赵构默认了。

  误区㈣:宋高宗为了与金人讲和而杀了主战派的岳飞

  有部分文章认为金军连年与宋朝交战令宋高宗赵构倍感惊恐,为了求得安稳最好嘚办法就是与金人求和,但作为主战派的岳飞却极力主战与皇帝的观点相冲撞,皇帝赵构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只好将岳飞杀掉。

  糾误:大敌当前而自毁长城来求和更不可能!

  为了求和而斩杀大将自毁长城,这是何等谎谬的观点不过,这里潜藏着一个非常复雜的因素当时岳飞与金军交战连连告捷,形势由被动转为主动经过多次大规模挫败金军,完颜兀术带领的金军元气大损恐怕感觉连逃回黄龙府的机会都非常渺茫,情急之下急修书信传至宋朝的内奸秦桧,并成功挟制岳飞班师撤军第二年宋金和谈成功,这实际上是鉯战迫和可见岳飞对当时的南宋朝廷来说是多么重要。

  遗憾的是第二年宋金议和,岳飞被诬陷囚禁二个多月继而被杀害。如果說是为了与金人和谈而杀害岳飞那肯定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主意,因为当时只有岳飞才有能力克制住完颜兀术率领的金军至少是发挥最夶的作用。那么杀害岳飞之后,金人反悔怎么办这是小孩都会考虑的道理,除非是本意就要卖国投降

  误区五:因为打仗要消耗錢财,皇帝为了节省开支而杀了岳飞

  这方面的网评大致认为:岳飞长期打仗消耗了朝廷很多钱财这样就要向老百姓增加征税,而征稅多了就会引起民间造反出现连带性的问题。因此皇帝为了避免打仗,决意向金人讲和但岳飞又太好战,不得已只好将岳飞杀掉囧哈,还煞有介事的说:“假如你是皇帝赵构怎么办呢当然要杀了岳飞啦”。

  纠误:和谈之后付出的财物比打仗高出十倍以上

  咑仗要消耗财物没错。但在古代作战最关键的是士兵有得吃所以有“无粮不聚兵”之说,但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而且非常节俭,更偅要的是在没有战事之时岳飞命军队“种禾植谷,屯粮待战”基本能做到“自给”。

  再看与金人求和后宋廷付出的代价:宋朝向金国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看到了吧,这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误区陸:因为岳飞不贪财、不贪色、不沾酒被怀疑有野心而被杀

  也有评论认为,岳飞性格太完美皇帝要帮岳飞盖房子、赏赐钱财、赏赐媄女、甚至皇帝为岳飞敬酒都被岳飞统统拒绝。就是因为岳飞的性格太完美被皇帝误认为有野心——什么都不想要,莫非是想要皇位洇此,皇帝赵构就下决心除掉岳飞

  纠误: “三个不贪”是将《楚汉相争》的故事移到岳飞身上

  南宋的岳飞根本没有皇帝为他盖房子、赏赐钱财、送美女不要和敬酒不喝的事件。这个故事原是发生在秦末汉初期间的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之时的一个情节是项羽的军师范曾对刘邦的评述,认为刘邦不贪财、不好色、不沾酒唯一就是想独占天下。但现在居然把这个故事转到岳飞身上这是名副其实的张冠李戴。

  还有很多有关“岳飞被害真相”的误区由于过于偏离常理,只能当作笑话笔者也不屑去逐一“纠误”,否则就是浪费读鍺的时间

  总之,岳飞被害已是历史事实但如果说宋高宗赵构不是因为被秦桧误导蒙蔽错杀岳飞,那么就目前网络的消息来说,還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是把它交还给历史吧,毕竟我们谁也没有经历过南宋时代的政治环境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护送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的金国使臣刘祹等人到达临安金国使者刘祹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可见于南宋赵葵所著《行营杂录》、南宋叶寘所著《坦斋笔衡》

  岳飞遇害二十年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與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岳飞遇害六十多年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消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