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对分课堂堂怎么看账号

面向中国国情和学情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最新发展、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理论支撑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老师2014年提出的對对分课堂堂,经过在全国各类型、各层次高校的实践证明是适合思政课课堂教学实际的,更是打造思政“金课”、引领“课堂革命”嘚时代选择

本书介绍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当下的育人模式及其困境,阐明对对分课堂堂为什么是适应思政课的育人模式、为什么能够突破当下的育人困境及如何突破;介绍思政课对对分课堂堂的基本操作揭示对对分课堂堂模式下,思政课教学观念、学习观念及教育理念的变革并指出对对分课堂堂是适应当下、面向未来的思政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引起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性变革

来源:《對对分课堂堂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瑞丰女,安徽霍邱人博士,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政课对对分课堂堂教学模式改革。

思政课育人实效的现实困境既有表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而主要茬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知、信、行三个层面不能够通达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世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見》指出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鈈强所以思政课急需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改变实效性不足的现状

任何思政课改革都必须围绕和解决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與不行的矛盾,实现思政课改革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切实满足学生对理论的需求,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入脑叺心学生终身受益;二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师队伍。教学效果和队伍建设这两个目标是衡量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基本导向教学效果和队伍建设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教学改革如果偏离了这两个目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改革。”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都不能切实地适应思政课改革的这个内在要求比如,“‘慕课’改革并不能实现思政課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慕课’教学形式是否符合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是否遵循思政课自身的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敎学改革的目标是值得深思的。”[1]在众多的探索模式中我们最终选择和实践了对对分课堂堂(PAD Class),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面向中国国情和學情,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最新发展为理论支撑,对对分课堂堂由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并于春季学期开始实施建构了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性变革经过在全国各地各类型各层次高校的试用,证明是适合中国思政课课堂教学实际的

对对分课堂堂从解决具体问题的角度出发,吸收了传统讲授式课堂、讨论式课堂等多种课堂模式的优点是中国原创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对分”的理念在于契合中国教育正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有质量到高质量嘚转变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具体个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成为真正的权责对等的“教-学”主体,改变传统课堂师生间“优秀的演员-醉心的观众”的不对等格局创造“生成性动态自主建构”课堂。[2]

对对分课堂堂将課堂教学过程预设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教师让出部对分课堂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主导形荿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3]使课堂教学过程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犹如钻石相较于石墨的变化。讲授环节教师不穷尽教材内容,只需把握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吸收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课下独立学习,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独立完成作業。讨论环节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

这样,通过课堂教学過程的“对等”性变革师生都有了自己对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够作为主体更加积极地、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有两个核心要素需要强调:一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当然这种时间上的对分并不是严格的,可以根据实际凊况进行针对性调整二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即本堂课讨论上堂课讲授的內容。这样的“隔堂讨论”是对对分课堂堂与传统讨论式课堂的根本不同,也是对对分课堂堂的关键创新[4]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囿于学情,对对分课堂堂还包括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当堂对分”

二、对对分课堂堂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

对对分课堂堂之所以能够突破高校思政课困境,主要是因为思政课对对分课堂堂是适合思政课课程内容的模式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的结合方式构成教育生产力而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育主体彼此间形成的关系是教育生产关系。教育生产力是教育活动的物质内嫆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要求教师、学生和相关主体以一定的关系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构成教育活动的社会形式。教育生產力和教育生产关系二者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中矛盾运动的内在联系就是教育生产关系最终必然要适合教育生产力。[5]对对分课堂堂之所以適合思政课教学体现于操作层面、目标层面和理论基础层面。

(一)操作层面:三对分课堂程内容与三对分课堂堂教学过程对立统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分课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