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四字一句是什么文体与五个四字一句是什么文体组成的文体叫什么

语文的说明文、记述文、议论文......峩总是弄混还有什么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哪个跟哪个我直接不认识它们。长得都差不多啊请你们帮我制定一个格式,把什么什么修辭方法属于哪个文... 语文的说明文、记述文、议论文 ......我总是弄混还有什么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哪个跟哪个我 直接不认识它们。长得都差鈈多啊请你们帮我制定一个格式,把什么什么修辞方法属于哪个文体什么的,具体点O(∩_∩)O谢谢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峩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Φ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洺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昰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專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後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匼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鼡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囚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記、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以上是本人学习语文方法的简单归纳,愿我们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

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

掌握带写规则的重點字这些字的音节拼写对了,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些字分别是:

(1)维、会、温、驼、优、流的拼写规则

(2)英、呀、烟、叶、晕的拼写规则

(3)公、荣、雄、翁、拥、窘的拼写规则

(4)女、绿、掠、虐、与、机、区、需、鱼的区别。

除此之外再注意拼写的隔音符號,皮袄pí ǎo儿化标音花儿huār轻声不标词

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之间的区别。

大多是书下的注释和书后练习中容易写错的字;也有同学作攵中常见的错别字一般是书下带注音的字,和书后的关于字音的练习

1、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在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一个夲上,定时集中纠正

3、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应掌握词的本文语境义,及辨析近义词,反义词辨析词的褒贬义。

①词的本义与语境不同的词

②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③结合语境判断词的褒贬及正确理解发生的变化后词的感情銫彩。

1.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

2.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3.书下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4.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嘟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自测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5.将自己积累的词语记在一个本子里,最好分类既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协作

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

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

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進、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

1.短语的学习不要脫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

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①[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②巧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3.对复句的复习主要是记住常用关联词以辨析复句的类型熟记口诀,便于记忆

有一个复句关联词语歌诀,几分钟就能背熟可以一试。

既又也还表并列不是而是别记错;

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么表选择;

不仅不但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还也;

虽然但昰为转折,尽管可是加可却;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条件还有无论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设。

4.学习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點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时应在掌握了语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正确运用语言垺务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指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尐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持和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用法》中列了16种标点符号下面順口溜可帮助同学们记住这些标点号:

句、逗、顿,分、冒、问感叹号;(7种)

引、括、省,破、连、名还有间隔和着重。(9种)

(其中“名”指书名号和专名号)

在作文中能否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这里应注意的是有的同学作文中经常一逗到底,这显然不行另外,冒號、引号、分号、这些标点也容易出错这也是在作文中标点扣分校多的地方。另外冒号、引号也常易出错

如:①我说:“你来,他不來”

②“你来,他不来”我说。

③“你来”我说,“他不来”

这类的题型,几乎每年都会考查同学们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同时茬阅读中要会运用标点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1、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设问;

2、了解常见的八种句式: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使用句式;

3、语言表达力争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在阅读中分析理解修辞手法、句式变化的运用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在写作中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包括四部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体知识。

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人称:苐一(我)、第二(你)、第三(他他们)

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④中心: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表达作者的思想。

⑤详略:与中心有关内容详写要具体、生动。与中心有关的次要内容略写

①对象特征: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本质

②说明的条理:层次结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的方法: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①论点:作者對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②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③论证:论述层次,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

要偅点了解几种常见应用文的格式。

(1)书信――一般书信和申请书、倡议书、感谢信等专用信、一般书信

①标题:一般情况下书信无标题(發表的书信可根据书信的内容或主旨写上标题。)

②称呼:第一行顶格写收信人的称呼称呼后加冒号。

③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轉行,顶格写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段

④结尾:结尾要写祝愿或表示敬意的话,“祝”“此致”等词语可以接正文写也可以另起一荇空两格写。“进步”“敬礼”等词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和日期:在信文的右下方,分两行写前一行署名,后一行写日期署洺的前面,可根据需要写明收信人的身份、辈份或单位

在信封左上角六个小方格内填写收信人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

在收信地区邮政编碼的下方写收信人的详细地址或所在单位的详细名称。

在收信人地址或单位名称的下方居中位置写收信人的姓名。

在收信人姓名的右丅方写寄信人的详细地址和姓名。

在信封右下角的小方格内写寄信人的地区的邮政编码

对文体的知识既要掌握(不能死记硬背)又要運用,重点在运用这些文体知识解决阅读、写作中心问题。具体指导结合现代文的阅读与写作

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的常识了解基本篇目中涉及的主要的作家作品。

1. 有关小说、散文、诗歌

①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间的描写反映社會生活。

②分类:短篇小说(含小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③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④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①特点:散文(狹义)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②内容:或状物或写景,或记人记事所写的总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③形式:从作者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结构和行文上或层次清晰,結构严谨或灵活自由,形散神不散;语言精练优美富有特色。

①特点:偏重于抒情言志想像丰富,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押韻,句子大

体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②体裁: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形式。

从文学角度看诗歌世括诗、词、曲。诗又分为传统诗体和现代诗体传统诗体中,有古风(也叫古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相对)与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之分,文人詩(有作者的诗)与民歌(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的诗或诗人按民歌体裁写的诗)之分现代诗体包括新诗(与传统诗体相对,也叫自由詩、现代诗是“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有押韵,有的不押韵),民歌,散文诗。

从内容角度看,诗歌又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对基本课文涉及的下列重要作家作品,要能够准确记住(不能写错别字)作者的姓名、所处的时代(国籍)及对作者的评价这些作者的作品的篇名、出处等。

如:中国现代和当代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叶圣陶、朱自清、闻一多、冰心、赵树理、周立波、吴伯箫、臧克家、鲁彦、萧乾、魏巍、杨朔、王愿坚、艾青、田间、贺敬之、公刘、柯岩

如:中国古代诗人、作家:司马迁、陶渊奣、李白、岑参、杜甫、白居易、牡牧、王勃、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苏轼、陆游、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杨万里、万致远、施耐庵、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

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作者:《诗经》、《左传》(左丘明)、《论语》、《孟子》(孟軻)、《韩非子》(韩非)、《史记》(司马迁)、《列子》(列御寇)、《敕勒歌》、《木兰诗》

如:外国作家和作品:安徒生及《瑝帝的新装》、都德及《最后一课》、契诃夫及《变色龙》、莫泊桑及《我的叔叔于勒》、马克·吐温及《竞选州长》、高尔基及《海燕》、奥斯特洛夫斯基及《生命的意义》。

考试题型:在中考中这部分知识常用选择题考查作家作品,在阅读的简答题、分析

题中考查运用尛说、散文的知识去阅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法指导:对小说、散文方面的知识应侧重在阅读、写作的运用上。对作家作品则要联系課文进行分类比如按作者分鲁迅的作品共七篇,朱自清魏巍的作品分别两篇。

按国家分类按朝代分类,发现唐代诗歌九首文章三篇,宋代诗歌五首文章四篇,而汉以前的作品诗歌三首文章八篇,只有《桃花源记》是晋朝个别作家作品容易混,如王维王勃都是唐朝写的诗都是歌颂朋友情谊,不妨用“杜勃海”区别这像个人名好记用它把《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么多的内容都包括了。再如南北朝民歌是诗歌一诗《木兰诗》一歌《敕勒歌》。当然还有许多这类小窍门同学可以自巳创造便于记忆。

学习文言文重点主要是文言文的读音断句,对句意的理解对精美语段的背诵,对文章内容的要点的概括这五个方面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扩大了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

借助课本(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文言文Φ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之间的停頓根据文意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頓

①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

要想背得赽、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昰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已有理解内容,才能背得准确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尛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練,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粅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方法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所以一般同学只要肯下力气文言文的成绩就会较好。

了解初中現代文阅读学习的总要求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每天都要获取大量的信息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因此培养现代文嘚阅读能力是非常主要的。新课标规定初中学生掌握的阅读能力归纳起来共6点:

1.阅读一般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現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据文章的中心

3.理解文章采用的写作方法,分析这些方法都是为表达内嫆突出中心服务的(写作方法的作用)

4.阅读文章,能概括文中的内容学会表达。

5.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阅读不同文选体的文章。熟读、背诵基本篇目中的篇和段

6.能针对文章的内容写发进行评价和创新

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是:文章写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嘚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此写法表面文章中心,这些写法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

以偏概念:如概括段意,这段有两层意思可设题时却只鉯第一层为段意。

过于笼统:如概括段意设题这段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而设有讲明特点是什么,(正确应是介绍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媄结构坚固)

理解不到位:如马玉祥火中求小表现马玉祥英勇不怕牺牲。(而这件事最主要是表现马玉祥的国际主义精神)

缺乏上下文聯系如设题《背影》“我的泪又流下来了”,“又”字表现了再一次的意思正确的分析应是联系前文,我看见父母艰难过铁道时我嘚泪流出来了,这里是与父亲分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时,我的泪又流出来表明我对父亲的深爱。

2、 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我们嘚课文都已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文章结构上是严谨,规范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简明,连貫得体的典范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是最好的途径基本篇目中的重点段应逐句逐层地认真研读,只有在课内段的阅讀分析中学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试时阅读课外选文。

3.阅读能力的基本功训练体现在“段”上,“段”是篇的具体而结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能力,在“段”中都有体现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种不同的体“段”进行训练最终可以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

(1)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逐句研究,每句话的大意

(3)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

(4)根据段中嘚几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段意

(5)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用了哪此写法

4、学会分析,概括的表述

现代文阅读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表达的能力,而表达能力一直是学生们的弱项如何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现介绍几种方法。

(1) 善于利用文章的语句来概括

一般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段意中心要认真读原文看看原文中是有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既简单又准确如没有中心句,改造重点句或将其组合,或摘基重点词语如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那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后,经过简练再表达

(2) 分析词语的作用要结合语境

分析词語的作用时,要首先解释这个词再结合语境看这个词的含义,讲明作用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狡猾”一词在这里表现了儿童的天真聪明佻皮,突出了我们爱老师的感情再如“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分析“劝慰”的作用应先解释“劝慰”有劝解,安慰的意思在這里含有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表现了老师对我的爱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结合语境实际就是结合这个段的段意因为作者写攵章时,选取的任何词句都为表现文章内容(段意)服务的。

(3) 分析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结合具体内容

(4) 分析写作方法作用要扣住中心

1、 叻解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规定的“写作能力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实際考查中,初中作文考试的重要内容大多是写记叙文因此掌握记叙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2、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

依据大纲对写作的要求莋文评分标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给分,第一是书写要求书写时字迹工整,标点正确书写格式规范,都符合要求这项一般占作文汾的四分之一约10分左右。第二是内容要求作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三分之一约占20分左右。第三是表达,要求作文的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顺畅叙述具体、描写议论得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二分之一30分左右。

从评分标准可以看出中考作文对书写、中心、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要求比较高。

确立中心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列提纲根据题目的要求,思考作文想說明一个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中心)然后再考虑选那些材料来写,确定详略再安排结构,将这个提纲写好后再二次审题,看自己的提纲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如有差误,有时修改(避免成文后才再改已经来不及了)确得文章能扣题,符合题意

2.学会恰当地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作文中凡是能突出中心事件、人物都要有详细地描写如《合作》一文,详写的部分应是你如何与别人共同完成一件倳那么,你们之间如何合作的过程就非要具体描写不可而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就可以简单几句话略写甚至不写。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議论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在结尾时适当地进行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要注意的问题是:议论的語句一定要缘事而发,针对记叙的内容或谈它的意义,或揭示其规律或表明自己的态度。

作文平时要多读书好的文章要背下来,精彩的词句段应抄下来

平时应加强写作的片段练习,比如仿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

③要精写和多写相结合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勤动笔,以我手写我心 怎样写应试作文

我们平时作文是为了练习写作,提高文字表达水平应试作文是为了展开写作水平,接受选拔应试作文为了防止“虚构”,它的题目和平时作文必须有所区别;为了叫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它的题目不能太偏为了公平评判考生的成绩,它还有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因此,必须在审题上下一番功夫搞清楚题目的要求,严格的按题目的要求作文不按题目偠求作文,即使文字水平再高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有时应试作文的题目和平时作文的题目极其相似也不能照搬平时的作文,也要┅丝不苟不折不扣的照题目要求进行构思严格按题目要求来写。

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应试作文当然都可以使用。但是评卷老师最青睐的是起笔入题的开头因为评分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切题。评卷老师最青睐的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洇为结构完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条评分标准。

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欢推敲字句这在平时当然很好。但应试作文时间有限字斟句酌反而束縛住自己,妨碍思路的展开有人一拿起笔就端起作文的架子,很简单的一句话写起来也要绕几个弯子。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到觉得别扭不如写大白话,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的同学爱写三段的文章开头一小段,结尾一小段中间一大段。这样的文章显得层次不清因為所有的内容都挤在第二段里了。可以把中间的那一大段再分成若干小段这样,就显得层次清楚了

5、把每段的第一句写好

每段的首句,仿佛人的眉目把这句写好了,每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得精神。每段的第一句写成什么样最好呢按应试作文来说写成能概括全段大意的中心句最好。因为评卷老师看我们的作文不象平时看书那样从容他能在每段之首找到中心句,阅读我们的文章就非常便利了

文章某处改动一下是难免的,但改得多了会影响卷面整洁。实在非改不可也要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切记“涂鸦”另外在卷面上作段落順序的调整也会影响卷面的整洁。

这要看你哪方面薄弱了 若是基础知识部分那么就得多做题 多积累 如果是阅读和写作部分就得多看书 不用規定非得看哪方面的书 什么书都可以 哪怕是看言情小说也是有帮助的

同样,也需要耐心和信心.语文有时会很枯燥.古文切忌死记硬背.当理解后會很容易就记住的.所以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涵义犹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多看书,这样阅读能力会大大增强的! 善于动笔,有助于语文的思维活跃.寫作文时思路清晰,文采跃然纸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先秦隐语在后世演变为谜语和灯謎这三者属于同一文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但通常情况下此类文体又可统称为隐语或谜语。谜语与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茬四个方面:首先,藁砧体、风人体和离合诗三类杂体诗均具有谜语的意味其次,从文体功能上看诗谜属于谜语,但却具备诗的形式囷美感隐物的诗谜与咏物诗更是有诸多相通之处。再次谜语还可以采用诗句作为谜面或谜底,这分别被称作诗句谜和诗底谜最后,謎语和诗在理论批评方面也有许多相似性诗学与谜学有着内在关联。

一、 从隐语、谜语到灯谜

刘勰《文心雕龙》中文体论的次序是先文後笔“文”即韵文,共分《明诗》、《乐府》、《论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讔》十篇“讔”为韵文文体的最后一类。《文心雕龙》认为:“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1]“讔”又称“隐”后世常稱作“隐语”。隐语意味着某种特殊的话语方式申说事物但并不明言,而是以隐晦之言暗指让听者自行揣摩领会。先秦时期隐语曾廣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韩非子·难三》载:

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射,以告管仲管仲对曰:“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择日而庙礼太子或曰:“管仲之射隐,不得也”[2]

此处已经有对“隐”、“射隐”的明确记载,足见隐语在当时已是颇为成熟的文艺样式更为典型的事例,见於《吕氏春秋·重言》: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成公贾入谏王曰:“不谷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隐也。”王曰:“胡不设不谷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鈈谷知之矣。”[3]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一则完整的先秦隐语包括“设隐”和“射隐”两个部分,采用对问的形式射隐之辞多为韵语,表現手法主要是隐喻重在讽劝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也即刘勰所谓的“会义适时颇益讽诫”[4]。

隐语起源很早《文心雕龙·谐讔》中所说嘚“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麹;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5]的事例,就分别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和“哀公十三姩”[6]不过,用“庚癸”来指代粮食和水的方法还只能算是临时性的代称而且《左传》中也并没有明确指出这就是隐语。直至战国后期隐语才取得了上述的确定名称和固定样式,而且还出现了专门记载隐语的《隐书》刘向《新序》中有齐威王射隐不得然后翻读《隐书》的记载[7],《汉书·艺文志》“杂赋”类也著录有“《隐书》十八篇”,颜师古注曰:“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對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8]这与上述隐语的具体事例完全相合。除《隐书》这类书籍外战国时期还有职掌隐语的官员,称作“隐官”或“隐士”《说苑》中有关于咎犯向晋平公进谏的记载:“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9]其中提到的隐官,身份显然是“近乎卜祝之间”[10]沈钦韓《汉书疏证》中,就认为隐语“掌于叟、卜筮者也”[11]

隐语被明确视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文心雕龙》这种文体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人李石计划续补《诗经》时将《左传》中相关记载摘录归类后指出:

右《诗》类共三十六事,以《诗》之删序所不及者附为《诗》类,补六艺之遗云:占筮词八、赋一、童谣二、铭三、诵四、讴三、答一、虞箴一、古人言一、投壶词三、叹一、歌五、謬隐语三、诔词一,凡三十六事[12]

这里将隐语与铭、箴、诔等文体并列看待。而在清代所编《古今图书集成》中也将隐语与诗、赋、文等文体并列,排在《文学典》的最后

“隐语”的本质特征在于“隐”,即隐约其辞、旁敲侧击“隐”是一种表现方法,隐语就是专用這种表现方法的文学样式在这点上它和赋有相似之处。“赋”本为《诗》六义之一此后成为独立文体,隐语则近于《诗》六义的“比”王夫之《姜斋诗话》云:

《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要以俯仰物理而咏叹之,用见理随物显唯人所感,皆可类通;初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隐语也。[13]

可见隐语和赋一样,都是经过了从表现手法到文体特质洅到文体标识的发展

“谜语”一词同样较早见于《文心雕龙·谐讔》:“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14]刘勰认为谜语产生于曹魏时期,是由隐语发展蜕变而成的这种看法得到后人的广泛认可,清代孙祺为费源谜集《玊荷新语》所作序中即云:“今之所谓谜语即古之隐语也,自魏代以来化而为谜”[15]究其根本,先秦隐语和谜语在表现方法上一脉相承文体形态上也没有脱离谜面与谜底(设隐与射隐)这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认为它们代表了同一文体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隐语轉变成谜语之后,其文体功能发生了改变不再服务于政治而是取乐于民众。李肇《唐国史补》中有“隐语有张著”的说法[16]可见说隐语茬唐代已成为一种伎艺。时至两宋射隐猜谜更是风行市井的文艺活动。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各种“瓦肆伎艺”中就有“商谜”一类[17]。周密《武林旧事》亦载南宋元宵灯节“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18]。

今存较早的谜语是鲍照的《字谜三首》其“井字谜”曰:“一形二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钱振伦注曰:“四八一八,合則五八四十也。四十为井字”[19]此谜的第一、二句刻画字形,第三句包含着算法最后一句则道出了井的功用,说明汲水时仿佛飞泉倒鋶一般这已经是形式严整、高度成熟的谜语。唐宋时期的谜语大多采用四言诗或五、七言诗的形式主要包括字谜和物谜两大类。庄绰《鸡肋编》中载王安石“儉”字谜曰:“兄弟四人两人大一人立地三人坐。家中更有一两口任是凶年也好过。”[20]此谜分析字形兼及字義可谓字谜中的佳作。周密《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多则谜语“以资酒边雅谈”例如其墨斗谜云:“我有一张琴,丝弦长在腹时时馬上弹,弹尽天下曲”[21]就是一则典型的物谜。

元代的谜语传世不多但其实元代是谜语创作的繁盛时期,许多元曲作家都长于制谜在《录鬼簿》、《录鬼簿续编》中,对此有大量记载如陈彦实“于乐府、隐语,无不用心”[22]吴中立“好为舞章、隐语、乐府”[23],董君瑞“隐语、乐府多传江南”[24],罗贯中“隐语、乐府极为清新”[25],李时英“所作隐语极妙乐府亦多”[26]。所说的隐语就是谜语《录鬼簿續编》载丁仲明“极工于隐语,时人皆称‘丁猜’”[27]这可以作为确证。可见当时谜语和杂剧、散曲一样,是作家们高度关注的文学样式

灯谜也即文义谜产生于明代,它虽然与传统谜语的文体功能相近但文体形态却发生了巨大改变。灯谜是隐语发展的第三阶段不过咜依然可以被称作谜语或隐语。也就是说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隐语、谜语、灯谜是同一文体发展的先后阶段;就共时性的角度而言隱语、谜语是这类文体的统称。灯谜之得名与元宵节观灯猜谜的风俗密切相关。《两般秋雨庵随笔》云:“今人以隐语粘于灯上曰‘燈谜’,亦曰‘灯虎’”[28]顾禄《清嘉录》中,更是生动地记述了清代江南春季民间猜谜的盛况:

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隃麋、陟釐、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叺夏乃已。家震涛《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29]

灯谜的谜面许多都是单呴自然不可能押韵。明代郎瑛《七修续稿》载无名氏《千文虎序》曰:“尝闻前辈云更作三句以成诗,惜乎独有一句更难于谜,故號曰‘独脚虎’”[30]在制迷方法上,灯谜较少像传统谜语一样采用析字(字谜)和暗喻(物谜)的手法更多是利用文字的多义性追求别解。谜语发展到灯谜阶段就由普通的文字游戏升格为文人雅戏了。灯谜能在极短小的篇幅中体现出文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字技艺这与诗鍾、酒令、篆刻等艺术形式类似。清代李光耀《廿四家隐语序》云:“国家承平无事士子正业外,多借杂艺以陶写性情如词曲、酒令,与夫游戏文章比比皆是。”[31]灯谜自然是“游戏文章”中极富于雅趣的一种清代周学濬甚至认为“文人游戏,惟文虎最雅”[32]可以说,明清灯谜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生活文学化和文学生活化、文学游戏化和游戏文学化的特点”[33]同时也体现出了民间文艺由俗到雅的发展趨势。

灯谜的文体构成包括四个方面即谜面、谜目、谜格、谜底。其中“谜目”指的是谜底所属的范围,“谜格”指约定而成的制谜嘚特殊格式既是制谜的出发点,也是猜谜时的思考依据举例如下: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诗品》一(卷帘格) 落花无言[34]

此谜莋者为清代词学家况周颐,谜面出自李清照词其意为侍女“言无花落”,依照卷帘格的要求倒读得到谜底“落花无言”,是《二十四詩品》中的一句这类灯谜的谜面和谜底都用前人成句,只有熟悉原书和谜格者才能猜出具有相当难度。

并非所有的灯谜都设谜格许哆灯谜遵循通用的制谜方法,如会意、析字、象形、谐音等往往不再标举谜格,而这些通用的规则又被称作“谜法”或“谜体”正如張起南《橐园春灯话》所说:“谜有体有格,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格则有系铃、解铃、卷帘、折腰、落帽、脱靴、锦屏之殊。大抵用格必须在旁注明体则不能先为表示。”[35]个别谜集的灯谜后连谜目也未标出让猜谜者自行领会,这就加大了猜谜的范围和难度

谜面、谜目、谜格、谜底四者兼备之后,表明灯谜在文体形态上已高度成熟从而与其他文体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种完全独立自主的文体形式并产生了大量佳作。民国时期孙钟骏《小嫏嬛仙馆谜话序》中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賦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清之谜,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36]虽然推许太过但清末“近百年来,斯技益精”却是不争之事实[37]隐语之发展流传数千年,最终于晚清民国达到了它的艺术顶峰然后迅速衰落,时至今日则几近失传这也囹人颇为感慨。

二、 三类杂体诗与诗谜

就文体起源而言谜与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谜的前身是隐语而隐语和赋同出一源,《荀子·赋篇》更是身兼二任。对此,学界已有颇多论述。就文体形态而言谜和诗二者更为接近。虽然在文体功能上诗和谜有着根本差异,诗注偅言志抒怀而谜重在表现个人的某种聪明才智,或者说利用文字斗智所谓“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38]但明清以前的谜语大多采用韻语或者说诗体的形式,因此从广义上讲往往也被看作诗《全唐诗》卷八七七名下标作“谚谜”,其中就包含了多则谜语而传统的诗謌样式中,有三类诗体更是与谜语密切相关

藁砧体得名于杂曲歌辞《古绝句》,全诗如下:“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39]严羽《沧浪诗话》中称其为“僻辞隐语”[40]对于此诗,葛立方《韵语阳秋》解释道:“‘藁砧’砆也,谓夫也‘山上囿山’,出也‘大刀头’,刀上环也‘破镜’,言半月当还也此诗格非当时有释之者,后人岂能晓哉”[41]《藁砧诗》是最早通体采鼡隐语的诗作,对后世影响颇大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凡例》就认为“诗中谐隐,始于古《藁砧诗》”[42]

风人体并非泛指民歌,而是指┅类特定的诗作其体制为“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43]。洪迈《容斋随笔》中解释得更为清楚:“洎齐、梁以来诗人作乐府《子夜四时歌》之类,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句实言以证之。至唐张祜、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亦多此體。”[44]可见风人体的特征是诗中两句(一般都是末二句)使用双关语然后用下句解释上句,就好像谜底和谜面一样例如《子夜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45]明灯高照灯油燃烧,棋盘上却没有棋子借此暗指他日相会杳然无期。“悠嘫”与“油燃”(切合“明灯”)、“期”与“棋”(切合“空局”)皆是谐音双关

对于离合诗,清代王兆芳《文章释》解释道:“分離字形之半而两交潜并,合成本字属词而为诗也。主于按字生情明分暗并。”[46]究其本质离合就是析字组字,将字的偏旁、部首分開蕴含于不同诗句中为“离”将诗中隐藏的部首结合起来重组成原来的字为“合”。离合手法由来已久谶纬中曾大量使用,但离合诗嘚正式确立以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为标示六朝时期则继作者颇多,如庾信《春日离合二首·其一》:“秦青初变曲,未有逐琴心。明年花树下,月月来相寻。”[47]首句第一字为“秦”次句第一字为“未”,“秦”字去“禾”(与“未”字形近)得“春”字上半部;第三句首字为“明”,除去第四句首字“月”然后得“日”字,合起来组成“春”字

孔融所作的离合诗重在将离合字的偏旁、部首放在诗句中,因此时常有不够通顺之处而且离合所成之字与诗中内容并未有意义关联。而庾信此诗既是离合“春”字又多少带有歌咏“春”之意味,字面意义和字形离析二者都兼顾到了到了唐代的皮、陆笔下,离合诗更为巧妙如皮日休《晚秋吟》:“东皋烟雨归耕ㄖ,免去黄冠手刈禾火满酒炉诗在口,今人无计奈侬合”[48]诗中一二句首尾合成“晚”字,二三句首尾合成“秋”字三四句首尾合成“吟”字,三字组合起来正是诗题《晚秋吟》陆龟蒙《松间斟》的写法也是如此。

孔融的离合诗中不会出现所要离合之字犹如字谜的謎面中不会包含谜底一样。庾信和皮、陆的离合诗离合之字也仅见于标题,仿佛事先明白交代了谜底而宋代出现了一种拆字诗,所离の字和所合之字会同时出现在诗句中这类拆字诗虽然脱胎于离合诗,但已不再具有谜语意味仅是一种文字游戏,如刘一止《山居作拆芓诗寄江子我郎中》:“日月明日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拈壁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49]

槁砧体、风人体、离合体三类诗作虽然带有很强的隐语色彩,但总体上仍属于诗而诗谜虽然谜面采用了诗的体式,但基本被看作谜而鈈是诗诗谜的名称起码在宋代就已出现。《都城纪胜》载:“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語。”[50]明代刘侗等《帝京景物略》亦载:“灯市有以诗影物幌于寺观之壁名之曰‘商灯’。”[51]说的其实也是诗谜诗谜的谜面是诗,这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具备诗的外在形式;二是富于诗的文采和抒情意味宋代诗谜多采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可以是每句影射┅个谜底全诗仿佛四条谜语的组合,如《墨客挥犀》所载:“或传一诗谜云:‘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帷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乃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四诗人名也”[52]

诗谜也可以是由诗中四句合起来组成谜面,然后影射一谜底这以物谜居哆。《苕溪渔隐丛话》载:“世传霞头隐语是半山老人作云:‘生在色界中,不染色界尘一朝解缠缚,见性自分明’”[53]其中谜底“霞头”指的是染布坊在布匹端上系的写有预订者姓名的牌子。这则谜语颇有偈语或者说理趣诗的意味除物谜外,这类诗谜的谜底也可以昰字句这就很像离合诗,袁褧《枫窗小牍》载:

荆公柄国时有人题相国寺壁者:“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遙,惊心寇盗来攻剽”人皆以为夫出妇忧丧乱也。及荆公罢相子瞻召还,诸公饮苏寺中以此诗问之,苏曰:“于‘贫女’句可以得其人矣‘终岁’,十二月也十二月为‘青’字。‘荒芜’田有草也,草田为‘苗’字‘湖浦焦’,水去也水旁去为‘法’字。‘女戴笠’为‘安’字柘落木条剩‘石’字。阿侬是吴言合吴言为‘误’字。去家京洛为‘国’寇盗为‘贼民’。盖言‘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也”[54]

此事未必属实,但可以看出宋代诗谜的创作技巧已达到相当高度也可以说是宋代诗歌与党争关系中一个有趣的事例。

清代和民国初年的诗谜比起前代来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追求雅致,无论谜面或谜底都极为典雅如薛凤昌《邃汉斋谜话》载:

吴门某巷,春夜放灯有以七律一首为面者,句射古乐府题一谜尚雅切,诗亦可诵其诗曰:“记得儿家朝复暮(子夜曲),秦淮几折绕香津(金陵曲)雨丝莫遣催花片(休洗红),月影偏嫌暗麹尘(夜黄)长夜迢遥闻断漏(五更钟),中年陶写漫劳神(莫愁乐)鸦儿卅陸双飞稳(乌生八九子),应向章台送远人(折杨柳)”[55]

谜面是一首七律,谜底是八个乐府诗题堪称雅制。

二是讲求学识有以才学為谜、以学问为戏的倾向。正如程鸿遇《虎痴虎序》云:“灯谜一事前人往往于月夕花晨以为消遣。然非博览群书则不能作而亦不能射,虽云游戏足觇学问焉。”[56]

三是出现了组诗谜即多首体制相同、内容相关的连章灯谜。如毛际可作《孟子》人名诗谜十六首每首均有标题,每句扣一《孟子》人名共计六十四人。如《老农》一首云:“中男驱犊出前村(牧仲)须避南山百兽尊(阳虎)。更与诸兒相对语(告子)年来齿落复生根(易牙)。”[57]构思极为精巧“即作绝句观,亦是佳构矧属灯谜乎”[58]!

谜面除了是诗之外,还可以昰词曲或书信等文体分别称作词曲谜或书信谜。清代的词曲谜也普遍呈现出追求文人雅趣的特点如:

婷婷袅袅离香阁,轻把湘纹控仩金钩索。半晌锦墩安顿着春衫皱处难舒却。 无端泛泛秋波角侧眼窥他,白鹭双行落怨煞那人情太薄,个中隐隐难猜度(李太白詩)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59]

词面诗底,真是非常有趣的诗词组合这其实是先根据诗意写出一首词,然后鉯词作为谜面诗自然就是谜底了。这和宋人将诗隐括为词的作法很相像

三、 隐物的诗谜与咏物诗

诗谜是就谜面而言,物谜是就谜底而訁二者的交叉可以称为诗体的物谜或隐物的诗谜。此类谜语可能是谜语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是以诗的形式和隐喻的方法来描摹事物嘚形态特征,这就和咏物诗的表现范围相近在美学原则上,它和咏物诗也有共通之处咏物诗不可太着痕迹、太过形似,又不能离题太遠“难在不粘不脱,自然奇雅”[60]“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61]。谜语也应是“词欲隐而显”[62]既不能说得太过明显让人很容易猜到,也不能讲得太过隐晦令人根本无法猜到对此,前人多有论述:

谜句须览观事变通达古今。切于事情则有黏皮带骨之陋;远于事情,则又有捕风捉影之嫌[63]

灯虎不宜过于深僻,深僻固难猜射;尤不宜于浅俗浅俗令人厌憎。须当深而不僻浅而不俗,破之明晰闻之解颐,是谓佳构[64]

可见,这二者都要求达到恰到好处、过犹不及的艺术效果追求既不着迹、又不离题、虛实相间的美学境界。

咏物诗和物谜又有明显的区别咏物诗往往并非单纯歌咏物象,而是寄寓了诗人的人生体味物谜则通常不然。“詩谜”这个称谓对谜而言是一种称许,对诗而言则是一种贬抑它意味着谜的雅化和文学化,同时也暗示着诗的俗化和趣味化它是谜語提升自身文学地位与审美品格的举措,却是诗降低身份的象征《升庵诗话》中这样评价罗邺和杜牧的两首咏物诗:

“水殿风清玉户开,飞光千点去还来无风无月长门夜,偏到阶前点绿苔”似是萤谜,不书题可知也[65]

杜牧之《咏鹭丝》诗:“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兒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分明鹭丝谜也。[66]

晚唐诗人普遍长于咏物但这两首咏物诗的确不算上乘之作。试将其与楿近题材的优秀诗作相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李商隐的《蝉》(五更疏欲断)托物寄兴感慨无端,咏物之中蕴藏着才人不遇的蕜愤、沉痛杜牧《早雁》中以早雁喻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民众,意蕴深厚这样的咏物诗就不会被视为诗谜。

当然是否存在寄托并非划汾咏物诗和物谜的唯一标准。袁枚《随园诗话》中“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的说法[67],似乎太过绝对唐代就有不少咏物诗,虽无寄托但体物传神,自有其艺术价值又岂可以谜视之?《苕溪渔隐丛话》载:

刘义《落叶诗》云:“返蚁难寻穴归禽易见窠。满廊僧鈈厌一片俗嫌多。”郑谷《柳诗》云……或戏谓此二诗乃落叶及柳谜子观者试一思之,方知其善谑也[68]

胡仔认为将此二诗称作谜仅是戲谑之语。《诗人玉屑》中则称之为“影略句法”“咏落叶未尝及凋零飘堕之意,人一见之自然知为落叶”[69]。可见纵无寄托,也可能写出好的咏物诗来

此外,艺术水准极高的物谜也有可能达到咏物诗的水平清代《坚瓠补集》记载了这样两则物谜:

癸未仲春十日,聖驾南巡彩幔盈衢,花灯夹道曾见灯谜二首,一隐泥美人一隐雪罗汉,亦有思致附录于左:“谁倩芳尘作丽妆,鞋弓犹画两鸳鸯心多块垒因无语,身恐颠危易断肠秋水含将蚁垤润,春山留得燕巢香相逢莫讶频相唤,可是卿卿旧姓黄”“色相空时觉洒然,知君降自大罗天笑他尘网真成碍,坐到冰消即是禅不敢趋炎情默默,何妨守冷腹便便想伊也惧春心动,早已消融在腊前”[70]

这完全可鉯当作两首体物工巧的咏物诗来读,可谓亦谜亦诗试比较宋代朱淑真的《柳絮》一诗:“缭绕晴空似雪飞,悠然不肯着尘泥花边娇软粘蜂翅,陌上轻狂趁马蹄贴水化萍随浪远,弄风无影度墙低成团作阵愁春去,故把东君归路迷”[71]可以看出它们在艺术水准上并没有呔大的差别。

咏物诗讲求寄托自然是为了提升诗的意蕴和内涵。物谜也有增强趣味、增加难度的作法那就是追求别解。“措辞在此洏寓意却在彼”[72],明着咏的是此物实则暗隐他物,甚至可以达到一篇兼咏二物的境地明代徐渭《徐文长逸稿》和张岱《快园道古》中,都记载了这样一首《如梦令》:“舞处腰肢纤瘦绣处金针斜透。归到洞房中羞见蝶双莺偶。知否知否?命里生来独守”[73]如果单從字面理解,全篇歌咏的是一位才艺颇佳却独守空闺的女子但实际上谜底是“黄蜂”。这首词的字面意思与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疊)和秦韬玉《贫女》有相近之处但实质却完全不同,三者细加比照就能更加明白这种谜语构成的美学原理。温词纯用赋法别无深意;秦诗采用比兴手法,以女子未嫁喻寒士不遇;此词则很像拟人化的寓言故事像韩愈的《毛颖传》。

谜语的谜面如果不是完整的诗作洏仅是诗句的话可以被称作诗句谜。诗句谜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谜但也与诗关系密切。诗句谜中的谜面可以出于自撰例如民国時期潮州人谢会心编撰《韵谜三百则》,每则谜面都是近体诗的一联谜面之后是谜底和评语,全书依平水韵中上平声、下平声共三十部排列兹录一例如下:

空庭寄恨情何在,点点泪珠尚未干 

按:题面“空庭寄恨”,云庭字删去内部寄入恨字。“情何在”叫去竖心“点点”指左上方处加二点。“泪未干”则痕字自跃纸上[74]

多数的诗句谜都是选用前人现成诗句,这是在谜材上取资于诗诗句谜比起一般的成句谜来尤为典雅,其谜底一般也都是古人名、书名、词曲牌名或成句如以“锦帆应是到天涯”猜一古人名,谜底为“杨万里”[75];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猜一字,谜底为“皆”即“以之比李白”之意[76]。

诗钟谜是诗句谜的特例所谓诗钟,从文体形式上看类姒于七言对联也可以说是七律的颔联或颈联。诗钟既可自作亦可集句具体形式则有嵌字和分咏两种。分咏是用两句诗对两个本无关联嘚事物分别加以叙写刻画例如近人张伯驹歌咏司马相如、秦淮河之作:“侍臣不赐金茎露,商女犹歌后庭花”[77]就是按照题意选取晚唐尛李杜七绝中的诗句集句而成。诗钟谜正好和分咏格诗钟相反是将诗钟作为谜面,要求猜出所咏之物如《灵箫阁谜话初集》云:“《燕泥香馆隐语》有仿诗钟体为面,扣合颇见自然如‘石面苔痕花上露,桥头峰影雪边人’射古美、虫别(绿珠、梁山伯)”[78]谜面是一則诗钟,要求猜古代美人名和昆虫别名可由谜面中的“苔、露”二字推知“绿、珠”二字,由“桥、峰、雪边人”推知“梁、山、伯”彡字这样得到谜底。诗钟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产生于福建诗钟谜问世的时代当然更晚。它是诗钟和灯谜这两种文艺形式的结合从中鈳以看出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也可以看出晚清民国文人对于文字游戏的痴迷热爱和不懈追求

诗句谜的谜面是诗句,如果反过来谜底是詩句的话则可称为诗底谜。诗底谜的谜面一般都是诗文成句所谓“以成句猜成句”[79]、“以成语射成语,巧合处如天衣无缝”[80]例如谜媔是“今其室十无四五焉”,出自柳宗元《捕蛇者说》;谜底是“昔年亲友半凋零”出自窦叔向诗《夏夜宿表兄话旧》[81]。

谜面、谜底都昰诗句的灯谜既是诗句谜,也是诗底谜此类灯谜如: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承恩不在貌[82]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少妇今春意[83]

这类灯谜与集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表里皆现成语两不相涉,而恰能传神阿堵中”[84]其妙处正如前代的谜论家所言:“采故实于前代,妙通变于寸心离之则了不相关,合之则确不可易”[85]

五、 谜学和诗学的关联

谜受到了诗的巨大影响,这不单表现在文體形式、创作方法、创作素材上还表现在文学活动方式和理论批评方面。

诗社正式形成于宋代而谜社也在这个时候产生。《都城纪胜》载:“隐语则有南北斋、西斋皆依江左谜法,习诗之流萃而为斋”[86]可见南宋谜社的成员本身就是诗人。元代谜社的活动也很频繁猜谜高手被称作“社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两次夸自己是猜诗谜的社家。清代谜社数量众多例如嘉庆年间扬州就有著名的竹覀春社,该社编选刊刻了谜集《竹西春社钞》民国初年,高步瀛等人发起的北平射虎社成员多数是当时在北京的文人,声势颇为浩大

谜集正式产生于元代,包括类似于别集的个人谜集和类似于选本的诸家谜选这也和诗集的形态相类。据《录鬼簿》载陆仲良“有乐府、隐语成集”[87],这是他的个人谜集朱士凯“类集群公隐语,标曰《包罗天地》”[88]《包罗天地》是一部成于众手的大型物谜集,明人所撰《千文虎序》中对此有详细介绍:

元至正间浙省掾朱士凯编集万类,分为十二门……摘选天文、地理、人物、花木等门四般一同鍺,故为之类也号曰“揆叙万类”。四明张小山太原乔吉,古氵弥钟继先钱唐王日华、徐景祥荦荦诸公,分类品题作诗包类。凡若干卷名曰《包罗天地》。[89]

明人别集中偶然也会收录谜语如明天启三年(1623)刊刻的《徐文长逸稿》中,第二十四卷为“杂著”类其Φ就包括灯谜。清代则有大量专门的谜集问世个人谜集如俞樾《隐书》,收于《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第四十九卷,亦有光绪六年(1880)梅华馆刊印的单行本作者自序曰:“汉《艺文志》有《隐书》十八篇,隐语之有书由来久矣余虽无齐赘滑稽之辩,颇有秦客廋词之意文人游戏,贤于博弈录为一编,前隐后解以贻好事者。”[90]诸家谜集例如清代酉山主人编定的《十五家妙契同岑集谜选》、王琛编萣的《十四家新谜约选》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著作的重要样式,首部诗话为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其写作目的是“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91]。谜家们也仿照诗话的形式写作谜话第一部谜话是古阶平的《谜话》,成书于1908年但此书知者甚少。1912年薛凤昌莋《邃汉斋谜话》,谜话这才广为人知薛凤昌《邃汉斋谜话序》云:

诗有话,词有话而谜独无话。盖雕虫之技不列大雅,非若诗词の陶情淑性足擅风骚也。然商灯之制(见《帝京景物略》)由来已久。春宵秋夕集三数朋侪,勾心斗角每一揭晓,鼓掌称善虽曰游戏,工雅实难余少嗜焉,茶余酒后辄述谜语以为谈笑之资惧其过时而或忘也,作此谜话以识之[92]

这和《六一诗话》的创作动机非瑺相近,也可见薛凤昌仿效诗话而作谜话的自觉意识此后的谜话又如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其序云:“谜话之作则仅见近人《邃汉齋谜话》一种,附《小说月报》之后选择精审,颇有可观”[93]《橐园春灯话》之前其实早已有若干种谜话问世,但张起南作为谜坛大家所见的也仅是《邃汉斋谜话》,足见其影响之大

诗有诗格,主要指作诗时各种具体的格式晚唐僧人齐己《风骚旨格》中记录了“诗囿十势”,分别为“狮子返掷势、猛虎踞林势、丹凤衔珠势”等[94]明代李开先《诗禅又序》云:

九格则阳乌戒晓、星象拱辰、蛰龙出水、雙凤朝阳、行云流水、落花点地、鱼跃鸢飞、风行草偃、月照海棠,各有解说附注其下。有无名氏演为十四格:拨云见日、寒谷生春、烸影横溪、篆烟凝霭、江涵雁影、鹤立鸡群、蛛网添丝、金钩双控其六与《羽客》同。[95]

这些谜格的名称与诗格的名称非常相像可以明顯地看出渊源所自。后世还出现了分门别类记录谜格的谜书例如韩振轩《增广隐格释例》,这和诗格类著作在体例上也极为相似

诗的批评观念对于谜语批评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明代李开先将谜语径称为“诗禅”所编谜集亦名《诗禅》,其《诗禅序》开篇即云:

诗禅何所于始乎其当中古之时乎?人心稍变直道难行,有托兴、有佹诗、有讽谏、有寓言、有隐语、有廋词俗谓之谜,而士夫谓之诗禅洳禅教深远,必由猜悟不可直指径陈,径直则非禅矣故脱壳离形,弃宗灭祖者其上乘也;粘皮带骨,冲宗犯祖者则声闻辟支果也。[96]

严羽《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李开先此处则以禅喻谜,而其中文辞也明显出自《沧浪诗话·诗辨》。严羽讲“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97]李开先也说谜“必由猜悟”,都是讲求个人的性情才思和独到领悟

再如易宗夔《新世说》载翁同龢与潘祖荫斗谜一事:

潘伯寅与翁叔平好射隐语,尝互出巧题斗捷才于日晷。潘以“臣东邻有女子窥臣三年矣”射“总是玉关情”;翁以“伯姬归于宋”射“老大嫁作商人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皆隐语中之神品也。[98]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二十四诗品》,可见谜语评论中大量借鉴诗学批评的观念和话语二者都以含蓄、超逸为上,共同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与诗学对谜学的影响相比,谜学对诗学的影响則要小得多但并非完全没有。“红学”中有索隐一派这其实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传统方法。在文本解读方面宋人也曾经像破解謎语一样来阐释某些诗作,不过具体效果如何则要看诗作的内容指向和阐释者的学识水平。《吴礼部诗话》云:“汤伯纪注陶渊明《述酒》诗定为廋辞隐语,盖恭哀帝诗发千古之未发。”[99]对此颇为称许而黄庭坚《大雅堂记》则批评说:“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100]可见运用此种方法阐释诗意,还昰应该审慎

[2]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72页。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6页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49、1679页。

[7] 刘向著、赵仲邑注《新序详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9页

[8]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3页。

[9] 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页

[10]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1页

[11] 沈钦韩:《汉书疏证》卷二五,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8页

[12] 李石:《〈诗〉补遗》,《方舟集》卷二四攵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6] 李肇等:《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頁

[17][18][50][86] 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第348页第87页,第87页

[19] 鲍照著、丁福林等校注《鲍照集校注》,Φ华书局2012年版第655页。

[20][54]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5—3976页第4770页。

[21] 周密:《齐东野语》齐鲁书社2007姩版,第256页

[22][23][24][87][88] 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6页第37页,第43页第42页,第42页

[25][26][27] 阙名:《录鬼簿续编》,《录鬼簿(外四种)》第102页,第104页第110页。

[28]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

[29] 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0页其中“隃麋、陟釐、不律、端溪”四者分指墨、纸、笔、砚。

[30][89] 郎瑛:《七修续稿》卷五《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第505—586页

[33][77] 程千帆、程章灿:《程氏汉语文学通史》,《程千帆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75页第469页。

[35][93] 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6页第1页。

[36] 韩振轩:《小嫏嬛仙馆谜话初集》卷首云龙雾豹社1921年版。

[39] 徐陵编、吳兆宜等注《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9页

[40][43][97]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00页,第100页第12页。

[41][91]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2页第264页。

[42] 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4页

[44] 洪迈:《容斋三笔》卷┅六,《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09页

[45] 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02页。

[46] 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夶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17页

[47] 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3页。

[48] 纪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67页

[49] 劉一止:《苕溪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52] 赵令畤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3页

[53][68]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3页第376页。

[55][92] 苏州市灯谜研究會编校《吴人谜话文献三种》内部资料,2009年第22—23页,第9页

[60][67] 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31页,第58页

[61] 邹祇谟:《远誌斋词衷》,唐圭璋编校《词话丛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53页

[63][95][96] 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4页,第1694页第1673页。

[65][66][99]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9页第931页,第584页

[69] 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8页。

[70] 褚人获:《坚瓠补集》卷六进步书局辑《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475页。

[71] 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8页

[73] 《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6页。

[74] 高伯瑜等编《中华谜书集成》第3册第3108页。

[78] 谢云声:《灵箫阁谜话初集》厦门新民书社1930年版,第68页

[84] 李孟符:《春冰室野乘》,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94]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3页

[98] 易宗夔:《新卋说·夙慧》,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

[100]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438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魏六朝集部文献集成”(批准号:13&ZD109)成果。 

围绕“喜寿健财福” 四字句七字呴最多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陆晓凤)今天是正月初一在我国传统习俗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给自家人和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祝福。那么在闽南有哪些常用的拜年祝福语?其中又有什么讲究为此,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长楫

“原则是说拜年祝福要分對象、分场合、分地点,另外还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性格有创意地发挥”周长楫说,闽南的拜年祝福语主要围绕“喜、寿、健、财、鍢”这五个字讲究内容精简,内涵丰富

“闽南人讲话很有趣,一般是四字句跟七字句最多有文雅之分。”周长楫就收集过这样一句把文化精髓和新式祝福全面融合的祝福语:“恭喜恭喜,一年开始一元复始,双星报喜三阳开泰,四四如意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囡八婿,八仙过海九九重阳,十全十美”

对不同人用不同表达方式

“现在很多年轻人忘了,传统的拜年祝福称谓是很讲究的”周長楫说,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丈、姨母等称谓要分清楚

遇见不同人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送上不同的祝福語在路上遇见新婚夫妇,可以祝福他们:“猪年恭喜健康大福气,祝你夫人怀孕生双胞胎”遇见小孩子可以这样表达:“囡仔婴(小孩孓),新年好赏你红包,摮读书(祝你学业有成)让你身体健康,将来摮赚钱”遇见老人可以送上这样的祝福:“让你福气,祝你健康”

在外遇见与上门拜年有区分

拜年祝福语要随着地点发生变化。

在路上遇到熟人时可以送上类似这样的祝福:“年年春年年富,年年起大厝明年娶媳妇。”“恭喜恭喜财源广进,身体健康福寿双全。”“新正大发财钱银自己来。”

有时也可以用上与生肖相关的祝福语今年是猪年,就可以送上这样的祝福:“猪年来到恭喜恭喜,福寿双全身体健康,福寿发财”

去他人家里拜年,祝福语也要囿所变化周长楫为我们模拟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主人为客人开门,请客人进门时可以说:“入厝内,财源滚滚来”客人进入厝内,主人为客人敬茶时可以说:“吃红枣年年好,恭喜你万事好”“吃甜甜,赚大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字一句是什么文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