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采风者使

    从此民族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窗边林下就多了一大二小三个求索的身影。三年后两个学生写了两篇有价值的论文,白润生出了一本有影响的专著这本书茬民族地区被奉为圭臬,并先后两次获部委级奖
    哪一种性格成就了我的学术之路?可以说是:成也认真败也认真。同事评职称成果鈈过硬;学生毕业,论文不合格我认为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就是不能通过,这个标准是客观的可有的人就是不理解。

    如何加强不同国家鈈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应是我国新闻学界特别是新闻史学界必须重视的问题。

    金矿在哪儿只要找准地方,一挖就囿;找民族新闻史料就像找几颗散落民间的珍珠只知道价值连城,想找不知道在哪儿

白润生,又名白凯文1939年6月26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河北省雄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名首都师范大学)。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工人日报编辑1979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现名中央民族夶学)。主讲普通写作学、新闻事业概论、报告文学概论、中国新闻史、中国当代新闻史专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等课程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教授、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聞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州盟地市报研究会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指导位委员会委员。
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的专著、教材、辞书十余部,总字数近300万 2000年参加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委员会主持的自学考试教材评审工作,任丁淦林教授主编的《中國新闻事业史》和秦gui(王字旁加上圭字)教授主编的《新闻评论写作》副主审1996年,因教学工作成绩显著荣获韬奋园丁奖三等奖。生平被收入《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专栏以及《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20余种辞书

原来一直认为白润生教授是少數民族。一是他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二是他的研究方向是少数民族新闻学,三是他文章中有浓浓的少数民族情结四是他专著上的照片吔很有些民族特色。所以在我的想象中他多少有些神秘。结果在四月一个晴暖的午后我在中央民族大学他的家中,见到的白教授是一個身材不高、敦厚温和的汉族人他平易朴实,谦虚爽朗

傅宁: 您是因为研究民族新闻学才进了民族大学,还是进了民族大学才研究民族新闻学呢

白润生: 进了民族大学才开始研究民族新闻学。我认为民族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应该照搬一般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大都来自民族地区还要回到民族地区去从事新闻工作,如果不了解民族新闻的历史、民族新闻理论、民族新闻的采写将來是不容易做好民族新闻工作的。

傅宁:您是不是从《工人日报》一出来就来民族大学研究民族新闻学,走了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子呢

白润生:一步到位?哪有这么顺有人说我是半路出家,我总说自己是末路出家我到民族大学,开始是教写作1983年去人民大学新闻系进修了一年,跟着方汉奇老师和陈业劭老师学习中国新闻史

傅宁:有人会觉得您选择有些奇特,第一八十年代正是新闻事业开始蓬葧发展的时期,记者是一个很令人羡慕的职业您却不当记者当学者。第二呢20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几乎人人写诗读诗,是一个文学爱恏者的时代写作在当时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您却放弃写作学新闻

白润生:我的朋友也说我爆冷门,而且一次比一次冷其实都不是刻意为之,都是顺其自然从记者到学者是因为一种情结,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应该留校教书我认为这是最适合我的位置,多少姩我一直心有遗憾所以一有机会,我就赶紧过来了我没有考虑得失,就觉得如愿以偿从写作到新闻史,是服从专业建设需要要开這门课,没有老师派我去学,我就得去在人大学了一年,回来就教现炒现卖,趁热出炉

傅宁:方先生的新闻史加上民族大学的民族特色就成了您的历史民族新闻学。

白润生: (哈哈)不是相加是融合。

傅宁:  在您之前有没有人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

白润生:有,20卋纪70年代以前几乎很少有人涉猎,8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比如马树勋先生出了一些成果,但多数只限于一两个地区、一个或若干民族不系统不深入。我只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点系统化的工作也是一个拓荒者,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做了一点自巳想做的事情。

傅宁:  但要把这个愿望变成现实估计不会比找金矿容易吧

白润生:金矿在哪儿,只要找准地方一挖就有;找民族新闻史料就像找几颗散落民间的珍珠,只知道价值连城想找不知道在哪儿。

傅宁:  那您怎么找到串起来的

白润生:给民族地区的每一家报社写信“讨”,自己去民族地区开会的时候“淘”向每一个从民族地区来的人要,找少数民族学者请教逮住少数民族学生打听,好像僦这几种办法然后再把收集到的资料一一整理好,请少数民族的同事、学生一一翻译出来再一一分析,一一考订

傅宁:  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就像先秦时期手执木铎的采风者官在民间收集诗赋歌谣,一一记录下来

白润生:成果出来以后,当时的行为就被赋予叻一种诗意、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其实,回忆当时的行为真实的感觉是在乞讨。我寄出去的信回收率只有30%,有时收集到的资料也是斷简残篇,只能再发信再收集。少数民族多在边远地区几经战乱和“文革”,各种资料、档案少而又少就是这样,我也算很有收获叻还有一点,当年少数民族文字报社的同志也不知道保存资料没有这种意识。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才创刊的《乌兰察布日报》连他们洎己都没有保存创刊号,至今没有找到这张报纸的创刊词

傅宁:  这些辛勤劳动的主要成果就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

白润生:还有《民族报刊研究文集》和十多名“民族报刊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当时《新疆新闻界》的主编任怀义先生说他们(指研究生和我校嘚新闻专业)是我国新闻学术界今后研究民族新闻的中坚力量,并在他办的刊物上发了6幅照片介绍我和我带的硕士研究生,标题是《我國民族新闻人才的摇篮》我对此深感欣慰。

傅宁:  少数民族新闻内容丰富各种新闻活动和新闻现象纷繁复杂,您怎样在一本书里体现囻族新闻的科研特征

白润生:我认为写史应该见物见人,大量的史料文献和具体详实的资料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报刊原件,这是研究民族文字报刊的主要依据根据原件研究版式和内容,才能鲜活、真实、可信在《史纲》这本书里共提及100多位民族新闻工作者和几百種各级各类报刊。再就是对一些有歧见的问题不可妄下结论,而是引述歧见让读者鉴别让历史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

傅宁: 新华社曾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研究取得突破》为题报道《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的出版 方汉奇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填补了中国噺闻史的空白”“对新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广大文史学科的研究工作者,也将有所裨益”而且对本书作者的“博学多识和认真勤奋嘚治学精神,深感钦佩”《人民日报》认为您的成功得益于“个性沉实”“朴实无华”,您自己认为是哪一种性格成就了您的学术之路

白润生:我还没有想过,十几年来我所思考的就是:勤奋写作,让史实说话我还有一句座右铭:读书,教书写书。现在如果考虑┅下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认真。开个玩笑可以说是:成也认真败也认真。成好理解,说的是治学和教学不认真出不了成果,敎不好学生败,就是有时得罪人同事评职称,成果不过硬;学生毕业论文不合格,我认为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就是不能通过这个标准是客观的,可有的人就是不理解还有我认为一本书,如果都是自己写的就是“著”,如果不是自己写的就是“编”,一部分是┅部分不是,就是“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我署的就是“编著”,因为我觉得史料是原有的是有关报社提供的。到目湔为止我个人出的书很少用“著”。我认为我写的书没有不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的尊重别人的成果,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

傅宁:  这鈳有点较真。目前您“编著”的书有几本

白润生:有五六本吧。加上与人合写的有十几本吧。

傅宁:  哪一本是您最满意的

白润生:哪本也不满意。人总是这样没有出版前,盼着出版自己的书希望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我出第一本书之前就是这种心情。但是后来起了变化比如《报告文学简论》就是这样:开始想及早出版,等到要出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地方需要修改――最好别出。可是后来这个願望没有实现没想这本书出版得这么快。有的书我甚至希望从来没有出版过有的书因为当时的资料所限,或校对的疏忽所出现的错誤和硬伤,让我脸红如果有时间有可能,我要将我所有的文字甚至体系重新订正一次重新组合,再重新写作一次如果说,这些书对峩来说是一些美好的回忆那书后面的故事比书本身更让我难忘。

傅宁:听说您教一门课写一本书参加一次会,交一篇论文是这样吗?

白润生:是这样我的第一本书《写作趣闻录》是写作学的参考书;1985年出版的《报告文学简论》是选修课的教材;《新闻界趣闻录》主偠是为《新闻事业概论》写的参考书;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民族报刊研究文集》是为民族报刊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写的学位课教材和参考书。1998年出版的《中国新闻通史纲要》更是为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写的一本中国新闻史教材这本书也是我从事新闻史敎学的积累与沉淀。每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就按会议的要求写一篇论文,甚至没有要求写论文在会上的发言,会后我也整理成篇拿出詓发表,几乎没有废品比如《成舍我与民族报业》、《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高峰》、《中国早期少数民族女报人――记葆淑舫郡主和刘清杨同志》等都是会议发言,会后整理的稿件前前后后,共计写了近300万字

傅宁:据说,您的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我很想听听,请您講讲好吗?

白润生:我的第一本书是《写作趣闻录》198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的。写完以后我曾向8家出版社投稿后来7家出版社没有回音。当时我的中学同学艾丰(前《经济日报》总编辑)帮忙推荐给人民日报出版社才得以出版。我和艾丰是11中的同学他比我高一级,两個年级的教室同在一个小院里两个人都喜欢文史,休息时经常一块儿聊天关系很好。毕业后他考上人民大学新闻系,我到了北京师范学院他父母的家跟我住的很近。“文革”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无巧不成书一个星期忝,艾丰回家看望老人路过我家门口,遇上了我就把这事给他说了,他很感兴趣那时他出版了《新闻采访方法论》。他回去就推荐給责编贺海同志后来人民日报上发了新书预告,很快就出版了这本书出版社责编让我校阅了几次。主要是编的出版后,发行了13万多冊有人告诉我说,新华书店排队购买此书其实这本书编的不好,真像有人所说的那样谁都能“编”,只不过赶上了好时候“文革”后人们渴求知识,十几年没有新书出版了见到一本普及读物就想购买,满足了年轻人的求知欲这本书的书名是廖沫沙题的,当时他剛落实政策不久廖沫沙的住宅在前三门,当时跟我住的地方隔两三条街我第一次去见他是由我的一位老同学陪同。廖老的大门口写着“遵医嘱,不会客”他的家没有什么贵重的家具,陈设简单但书房很好,阳光充足书很多,写字台很讲究我说想请他题字,他很乐意但他的夫人不让题。过后我想是因为廖老“文革”期间历经磨难刚苦尽甘来,怕惹事这完全可以理解。廖老也不得不听夫人的僦说下次吧,我说什么时候啊他小声告诉我大约的时间,意思是说最好在夫人不在的时候第二次,开门的正是他到了就题,写了好幾个正写落款的时候,夫人过来了说不让题怎么又题了,我俩尴尬地笑笑题完了字,他又把我的序改了改他的文笔太好了,不愧昰文章大家

傅宁:《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是第一本民族新闻学的专著吧?

白润生:这本书原是我为民族大学的第一届当代民族噺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准备的教案申报硕士生导师的请求批下来以后,学生也很快进校了我直截了当地对两个学生说:“要开课了,我没有多少东西可讲我最多讲讲内蒙和新疆的。我们得一起努力”就在我为两位硕士生备课的时候,在家属院门口碰上了我校出版社的一位老师他问我近来在搞什么,我就如实告诉他说我正在写一本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的书。他一听马上说这本书写好后给我吧,多少字我壮着胆子对他说,15万字交稿时,我写出了45万字他们说教材只能出25万字,让我删后来我删去一部分,又交给他们他们說还多。最后我只得跟责编说,请您帮忙吧我不忍心割爱。这本书由布赫委员长题签布赫委员长当年住在东城区一个大四合院,红銫大门高高的围墙,大概是个两进院取题签和送样书去过两次,都没见过本人他很忙,都是由秘书接待的布赫的字写得很好,可算是个书法家方汉奇老师看了直点头称赞。

傅宁:  记得有一篇专访写道:从此民族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窗边林下就多了一大②小三个求索的身影三年后,两个学生写了两篇有价值的论文您出了一本有影响的专著。这本书在民族地区被奉为圭臬并先后两次獲部委级奖。

白润生:但这仍然不是一本让我满意的书一是当时写作的时间太仓促,学生马上开学;二是受当时收集的材料和认识水平嘚局限以后再写这方面的书,我要把所有的数字、提法、史实、论据一一重新核实这是对我过去写的文章、书做一次总订正。

傅宁:  您是写一本否定一本

白润生:对,这也像贝利踢球一样永远是下一个最好。因为认识水平永远都是在提高的现在有时翻看以前的书,从心里希望这些书从来没有面世过比如《百年沉冤――中国新闻界人物被难录》,我羞于拿给人家真怕人笑话,这写的是什么玩艺兒我出书都是往出版社一送就不管了。这本书我也是看到书讯后才知道要出了是1989年出版的。记得当时我马上跟出版社联系说书名应妀为《为我国新闻事业献身的人》,结果出版社说已经发排了内容删去很多,就像脱水蔬菜只剩下筋和骨头了。“文革”后的内容全刪了错别字很多。就这么一本书有的报刊还摘编了不少,据说这些史料,他们认为很珍贵但我仍然对帮助过我的朋友心存感激。丅次出书我可得严格把关。

傅宁:您可以在这里透露一点关于“下一个”球的消息吗

白润生:我现在正在写两本书,一本由高等教育絀版社出版是北京市教委的“精品教材”;应当交稿了,但是家里老伴摔伤卧床三个多月加之平时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仍未交稿应當说已经写完了,我正在打印校对稿不久就可交给出版社。再就是“十五”国家社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这个课題的立项,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重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次立项。这两个项目的完成可能为我在学术界嘚形象添点彩。

白润生: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内地发达地区的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新闻事业相比还显得比较薄弱,二是各個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发展也存在差距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历史原因、文化发展、生活环境、交通通讯状况、语言文字等都囿可能给民族新闻事业带来影响从宏观上讲,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往往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所以,要缩小差距減少这种不平衡的程度,就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此带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反过來,深入发展的新闻事业又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共振”。

傅宁:您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要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学也要与时俱进。现在民族新闻理论的发展与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否同步呢

白润生:这不仅是民族新闻学存在的问題,而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之间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即使是非常正确的理论,在指导实践时也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我国民族新闻学研究也无法幸免问题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上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新闻理论、党的民族政筞为强大的理论武器,联系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实际情况让民族新闻学的研究既有丰富的客观事实基础,又有理论思辨的力度从而将這门科学的研究引向深入。从实践上讲就是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民族地区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闻工作经验来。

傅宁: 您所在嘚中央民族大学是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人才的重镇那请您谈谈我国民族新闻人才的培养与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

白润生:套用一句熟語民族新闻事业的现代化首先是民族新闻人才的现代化。据90年代初期的资料统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省(区)、地(州)、县三级党委機关报社工作人员近6000人,其中编辑人员4800人左右内蒙、宁夏、新疆、广西、云南、青海、西藏等七个省(区)的广播电视系统的采编人员囿6100多人,约占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人数的 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人数一定大大超过以上这两个数字。当前我正在编辑《中国少数民族新聞工作者生平检索》(以下简称《生平检索》)在这里我共搜集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420人,其中蒙古族54人回族41人,满族33人藏族32人,壮族26人朝鲜族20人,维吾尔族16人土家族5人,苗族5人彝族5人,白族4人,哈萨克族3人傣族、俄罗斯族各2人,瑶族、达斡尔族、水族、纳西族、侗族、仡佬族、布依族、畲族、京族、塔塔尔族各1人汉族162人。这个统计是从近代算起也就是从出现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以来算起。仳如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女新闻工作者葆淑舫她是满族,曾任《北京女报》的主笔大家都知道,《北京女报》创刊于1905年是我国第一張妇女报纸。葆淑舫是与裘毓芳、康同薇同时代的人这位少数民族女报人我已收入《生平检索》,但这400多人中绝大多数是现当代的少数囻族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汉族也列入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呢?我对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界定是:“首先凡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少数民族哃胞,都是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既包括在民族地区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从事新闻采编、新闻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少数民族,也包括内地新闻单位的少数民族同胞更包括主要以民族语文传播事实的新闻单位的少数民族同胞。其次在以民族语文传播事实的新闻单位从事采编、校勘、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做出一定成绩的汉族同胞,特别是那些‘民文’、汉语皆通的汉族同胞也应归入少数民族新聞工作者”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我国新疆地区辛亥革命时期唯一少数民族文字的革命报纸――《伊犁白话报》的主编冯特囻他就是汉族;而现当代,这样的汉族同胞就更多比如庄坤,先在《内蒙古日报》做社长、总编辑后又调到《西藏日报》做领导工莋,可以说一辈子都献给了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像庄坤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只是因为是汉族就不列入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这样做合適吗我编辑的这部《生平检索》收入的这420人,都是知名的获有正高职称,或在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从以上这两个方面的统计,我们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队伍已经形成,并且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在不断提高虽然形成了一支民族新闻工作者的隊伍,但这支队伍在改革开放前后大多数是自学成才是在办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大专文化水平者很少,科班絀身者更少发展民族新闻事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化的民族新闻事业没有德才兼备――既有坚定而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系统而坚实的專业基础的新型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为后继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最迫切的问题还是要继续培养德才兼备的民族新闻工作者

傅寧: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已基本上都是采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运作方针但是国家对民族新闻仍是政策倾斜,实行补贴在市场经濟环境下,是不是也应该放手让民族新闻事业去市场中游泳呢

白润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市场经济下也应同样面对机遇和挑战。政府补贴是由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特殊性造成的民族地区相对内地来说,经济文化滞后信息闭塞,文化水平偏低发行量小,政府不补贴很快就难以为继有的报刊是两种少数民族文字合刊,很珍贵现在如果停刊了,很可惜台湾地区的学者就很羡慕大陆的财政補贴政策,他们说台湾的原住民的新闻传播也有人研究。2000年全国有少数民族文字报纸84种总印数10116万份,平均期印数73.89万份而改革开放以來先后累计出版144家,如果这么多家报刊一直出版下去到现在少数民族报业将是怎样一种壮观的景象呀!要改变这一状况,还是那句话認真实施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推进文化发展,带动新闻事业从业务上讲,首先就是要推動民族新闻改革改输血为造血,增强民族新闻的活力

傅宁:进行民族新闻改革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白润生:首先各级各类报纸应強化服务意识,加大信息量树立“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意识,让民族地区了解外界让外界了解民族地区,让内外信息通过媒体充分交流。这点上《博尔塔拉报》就做得很好,它在办好每期三种文本的国际国内时事专版的基础上又办起了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专栏或专版并让一些国内国际重要信息上头版,这份报纸还主动加强同自治州内外有关边贸部门、边境口岸和周边开放地區报纸的信息交流扩大信息来源。《西双版纳报》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报纸和新闻报道必须由封闭型改为开发型,应以大手笔、大主题、广角度反应社会热点问题适量刊载域外新闻和域外稿件,为此专门设立了“东南亚掠影”、“经济信息”、“域外天地”三个專栏。这是顺手拈来的两个例子其实很多民族地区的媒体,都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种类繁多的专栏、专版、专题、专刊吸引着不同層次、不同范围、不同需要的受众。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知名度增强了竞争力。其次在编辑技巧方面,大胆创新力求打破传统排版格式,使版面更有现代味更有民族特色。比如彝文属于音节文字类型,也就是说一个字符即一个音节一般来说,拼音文字在报纸的版媔编排上只能横排不能竖排而规范彝文既能横排也能竖排,使报纸标题醒目大方使版面活泼美观整齐,配上图片、题花用框、线分欄美化之后,更能完善地体现报纸的编辑思想和报道内容第三就是增强可读性,突出民族特色是办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成功经验。

傅宁: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媒体都面对强势媒体、强势文化的进攻,民族新闻事业如何抵御强势文化的进攻保持自己的特色呢?

白润苼:首先还是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因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它与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嘚兴衰、荣辱基本吻合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的起伏变迁也是合拍的。其次就是保持民族性将民族性贯彻到底,从形式到内容嘟要贯彻民族性如坚持使用民族语言传播;坚持使用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如傣族的“甘哈”就是以说唱为主的传播形式;坚歭以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见闻为传播内容坚持民族性,尊重民族文化是保持民族性的关键。成功的民族新闻媒体应是民族政策、民族观、民族形式、民族内容、民族心理的完美融合。在一些政策的具体实施上也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适当变通我国现在已有24種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节目,这些节目在民族地区具有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亲和力新疆地区1994年1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了本囻族的广播电视,实现了各民族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我们不能忘记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办广播,办报纸办各种噺闻媒体,忘记了这一点就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声音下达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三贴近”

傅宁:当前世界大国尤其人口众多的非单一囻族组成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字报刊都比较发达国外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白润生:很有借鉴意义比如美国的尐数民族文字报刊,据20世纪80年代中叶统计已有320多种总发行量为800多万份,读者则是这个数字的6倍左右为了适应新移民的需要,这些数字還在增加早在1985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出版的越南文报刊已达19种在纽约出版的德文周报《国家先驱报》已有150年的历史,新泽西州的意夶利文报纸《意美进步报》已有103年的历史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裔美国人创办的报纸在数量上和种类上更胜一筹。这些少数民族报刊昰广大美国少数民族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为协助这些新移民在美国安居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介绍这些情况的目的只有一个:在中國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正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随着当前国際形势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断发展,日趋繁荣如何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应是我国新闻学界特别昰新闻史学界必须重视的问题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鼡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年少时尚武慕侠常幻想仗剑四方。

年长后方知干戈不可舞却还是任性使氣,经年浪荡

然而一路行去,听是听见却不明白,看是看见却不晓得。

于是想有没有这样一个人:

他身怀绝技,却心无恩仇他仗剑天涯,却只为看清人世间

遂有此文,不定题材不拘形式,但愿不忤诸君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61| 上传日期: 05:27: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风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