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限制君权为上与美国政治尊奉的理论有何区别

政治学原理重点内容辅导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關系

2.政治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嘚科学。

(一)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稱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也被称作为理想主义政治观。

1)中国的例子: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義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

2)西方的例子: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

3)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荿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昰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鉯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为上神授的思想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2)西方的例子:在覀方的中世纪也有鼓吹神权政治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并不是出于神的

3)不足之处: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也被称作为现实主义政治观

1)中国的唎子: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鼡。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不足之处在于咜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2)西方的例子:美国政治学镓G.庞顿和P.吉尔就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3)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點,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不足之处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統治性的一面。

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當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1)内容解释: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囷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2)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苼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與人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體现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會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观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对经济基础性作用的强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区别于其他政治观的一个特点。

3.政治嘚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社会生活的强大的统治性和支配性力量它成为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的重偠凭借。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目标都必须掌握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開和进行的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尽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现象可能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带有很大主觀色彩的但在实际上,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嘚规律,都有着其客观内容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進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實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种艺术政治的艺术性,表现在政治活动必须在把握政治的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含义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力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三)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會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礎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級内部的关系。

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潒与非政治现象

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1.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點

(一)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无为而治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泹是缓和矛盾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二)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偅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鉮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國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这与以为特征囷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也形成明显对照。在那里存在着角色和利益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所在,要求权力的互相制约;在这种利益和权仂结构中君主并不被看成是自然的家长,而是行政管理者;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偠素和理论观点:

1)君权为上神授说;对贤神授说;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等级制度;守旧传统;汤武术革命,应天顺人

(三)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

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時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認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喥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用好了能以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笁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2.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权力:是人与人之間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5.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從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权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自由关系的堺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1.对公权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囿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茬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實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嘚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嘚基础。对公权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荇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汾公权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二)从政治学角度如何理解权力嘚含义

1.在政治分析中,权力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关系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权力就是使他人不以其选擇而行事。

2.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1)权力被看成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权力被认为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3)权力也被看作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爭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掱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嘚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四)政治權力的客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

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五)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

1.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昰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2.身份资格。政治權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个人的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嘚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

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作为政治权仂的主观构成要素理论实际上反映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符合于多少人的利益。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囮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因此,策略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体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是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的关键

4.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六)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1.暴力方式(武力)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操纵)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仂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洏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3.命令方式(权威)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權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契约)规范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嘚行为

5.说服方式(灌输)。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嘚意图。

6.奖酬方式(激励)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荇动

7.处罚方式(遏制)。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从这个意義上来说,它是规范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

(七)政治权力分配的理论模式

1.精英主义模式。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精英们也称为权力精英或统治精英。行政精英指的是为政治精英提供强大后盾的其他领域的精英分布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

2.多元主义模式。多元主义者认为世堺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此权力分化和多元社会集团之间实现权力分享是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模式。

3.多元精英模式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

4.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級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來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

(八)政治权力分配的现实模式

1.阶级分权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治权力一般为统治階级所享有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力量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政党分权。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治学中有政党分肥一说,指的是议会民主政治中多个政党分享政治果实的状况这种状况实际上反映了政党分权模式的存在。

3.政府橫向分权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功能性划分现代政府一般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构分开,使其履行不同职责和功能的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三权分立

4.政府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其权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同时它又是全社会整体利益与特定政治社区的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权力关系上的体现。

(九)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力基本内容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洎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1)人身自由公民不受随意性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囚身侵犯。同时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到审查或审讯;(2)言论自由。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洳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3)通信自由。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4)集会自由。指公民以一定形式进行临时性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其中包括各种地点、各种形式的集会;(5)结社自由。主要指公民結合成某种确定的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複决权和罢免权。

1.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种国家组织原则。

3.政体: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Φ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5.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蔀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6.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7.单一制:昰指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8.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在实行这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9.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甴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0.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議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议会制约,有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君主无实际权力。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舉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舉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負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產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過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間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联邦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

15.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镓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一)政府具有哪些特征

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媔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的

2.公共性。政府也是公共权力机关必须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它属于公共部门因此,它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公务员政府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政府是公共组织和公共部门;政府受到公共財政的支持;政府只能代表和追求公共利益,并向公众负责;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公共问题。

3.权威性政府是一种公囲权威。政府的权威性表现在:政府通过其严密的组织、严格的法律和法令以及暴力等一系列手段协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维护公共秩序。公民和社会组织有义务服从政府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决策决议、公共管理否则,将依法受到制裁

4.有机组织性。各政府機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

5.特定的職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濟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

(二)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1.国家與政府的联系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

2)国家以政府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標的组织手段

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2.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从國家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一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政府但是,政府本身的更迭并不导致國家的灭亡在现代社会,国家主权一般为人民所拥有而政府权力则是人民通过法定的方式授予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在政治生活中一國的公民可以不认同政府及其政策,但不能反对和脱离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所以反政府与反国家是两个概念。

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并不等于国家主权;

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

4)就其组织構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二)宪法为国家构建提出了哪些组织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它嘚内容包括: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囻。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國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国家权力接受人民监督,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鉯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叧一方面,明确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民主权得到法律保障。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權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義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在政治现代化的国家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制衡原则,它是指把国家权力分成几个不同嘚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四)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1.集权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镓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集权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中于国迋或皇帝一身集权原则是与专制主义政治相联系的政府组织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现代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将政府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别由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承担,这些权力机构之间的地位是岼等的各自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各权力机构拥有相互监督和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

3.议行合一原则,議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它是指在政府组织结构中,三权划分是基于职能分工意义上的而并无制衡的作鼡。立法机构是最高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都由立法机构产生,并对其负责

1.压力集团:又称作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政治社团: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選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5.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莋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6.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單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7.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8.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一)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民主化的意义

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现代民主是一种多元民主,这种多元的民主以社会权力的多中心和组织的多元化为特征而一个多元的市民社会按照不同的职业、利益要求、生活志趣、宗教信仰、性别和年龄、生活地域等特点将社会成员纳入不同的职业團体、利益集团、娱乐组织、宗教团体、同性或同辈集团、社区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之中,并使这些组织纵横交错形成一种广泛洏密集的社会网络,处于这个网络之上的每一个社会组织由于具有利益聚集和表达的功能正好成为民主政治多中心、多层级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专制极权政治构建于一袋马铃薯(马克思语)式的社会基础之上,在这種社会中社会成员往往作为个体而不是作为一个组织化的社会来直面国家权威。在强大的国家权威面前孤立的个体总是显得卑微、渺尛和无力抗争,这一方面使国家权威可以无所顾忌和不受约制地无限膨胀从而逾越它应有的界限,侵夺人们的个人自由;另一方面当囚们对国家权威的扩张忍耐到最大限度时,便很容易借助某一突发性事件振臂一呼而采取革命化的举动市民社会作为介于国家与个囚之间的中间结构,在二者之间隔开了一条广阔的缓冲地带一方面,它把人们组织在各种纵横交错的社会结构中使社会成员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避免了作为个体来直面国家权威的压力从而为抵抗强权政治、保护个人自由筑起了一道屏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淛度化的途径它在将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的诉求合理化的同时,为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凝聚和表达疏通了渠道避免了将任何冲突都归宗于政治冲突的可能性,从而约简了社会矛盾缓和了国家层面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自发而自立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是产生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孕育新的价值观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规则的基本途径;它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将社会成员规制于民主的价徝和信念之下而且还可以培养和训练能够承担正式的民主政治之角色的新的政治领袖。所以由自发而自立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的市民社会,适合于成为首先是小范围的民主而后为大范围的民主的实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民主的健康發展总是在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利益阶层之间不断协调和妥协的过程中展开的任何一种占绝对优势的社会力量和利益集团都有可能将民主引入一条无所限制的发展歧途。多元的市民社会作为多重社会利益和社会力量的组织形式通过自动而有组织的分化与整合,可以为民主嘚健康发展提供自动平衡的砝码近几十年民主发展的历史表明,尽管不是任何一种市民社会的组织和团体都是以民主为价值取向的(有嘚可能还正好相反)但是,社会多元化对于民主的渐进而平稳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仂;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種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綜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響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它犹如一个政治百货商场,决定什么利益可以展示出来什么利益应该被留在倉库,什么利益不可以成交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國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囮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嘚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偠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黨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组织,政治社团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具体的政治组织首先它所反映的仅仅是社会某一部分特定成员的利益要求,而不是或不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另外它所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成员在某一特定方面的利益要求,而不是在社会政治问题上的全部利益要求;最后它的宗旨主要在于保证组织内部成员互助互利,而不在于开展政治活动以执掌政权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级的社会载体。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響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级的社会载体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政治社团的群众性体现在:(1)成员构成具有群众性;(2)政治社团服务于特定的群体利益;(3)政治社团与特定的群众有着直接和广泛的联系。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如作为一个中国共青团团员的人具有一种组织身份据此他就可以获得与此身份有关的权利,如通过团组织向党政机关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参加团组织的政治性活动如政治学习等。

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如消费者协会反映了消费者主权或者消费者至上的信念。美国商会则反映了美国企业家对自由企业制度的信念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囲同行动提供了条件。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團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咜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中国共青团、工会、妇联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上传下达一方面把本社团成员的想法和利益要求上传给党和国家机关,另一方面又把党和国家机关的政策意图传达給本社团成员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如美国反战集团被人用来结束美国参加的越南战爭生命权利集团被人用来禁止堕胎等。

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與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美国石油协会、全国制造商协會、商会、小企业集团等都是由该行业企业家所组成的政治社团;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在中国为成员争取经济利益也是各政治社团的基本目标。如工会监督政府有关部门落实有关法律、政策保护职工在劳动笁资、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及生活救济方面的经济利益。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囷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五)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

1.遊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

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哃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

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1.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態。

2.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3.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囸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4.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茬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5.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如何理解政治秩序的含义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在这一概念中,包含几个关键的要素:

1.政治秩序是一种政治生活状态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作为一个状态描述的概念,它的描述的可能性是┅个连续的光谱其中一个极端是无政府状态,另一个极端则是良好社会而在无政府状态与良好社会中间则存在多种可能过渡的形式。

2.政治秩序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政治共识的存在;任何一种制度它存在与运行都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政治共识的存在所谓政治共识,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政治共识消失,意味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发生冲突政治秩序陷于混乱。当人们对一种既定的政治体系具有基本相同的看法时人们便会去维护它,这样就会降低政治体系用来维护自身運行的交易成本政治共识的内容包括多个层次和方面。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人们可能在某个层次或方面上存在政治共识但在另一个层次戓方面上又不存在共识。当一个社会在共同体方面不能达成政治共识时政治共同体的存在便受到了威胁,社会内部各种力量可能会围绕著政治共同体的边界问题展开斗争从而引发民族分裂运动和内战等等,进而导致国家分裂当一个社会由于社会内部阶级利益的冲突而導致对政治制度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该社会的政治制度安排将面临严重挑战

3.政治秩序意味着有效的政治治理。这里治理既包括传统意义的政治统治行为也包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管理行动。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意味着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不管它是凭借传統的暴力统治还是借助于现代的社会管理手段。

(二)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良好社会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良好社会,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良好社会的条件是:

1.具有普遍的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沖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利益冲突一方坚持不肯妥协,非要与对方你死我活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利益各方尽可能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和绝对合理的,并认为对方是绝对错误和不合悝的那么,合作就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嘚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文明秩序。所以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应当具备的精神。

2.实现高度的政治制度化穩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需要有一种解决利益冲突的稳定机制所谓制度,是指那些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规则的总和它包括法律、规章以及政策等等。一种制度作为一整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可以视为特定利益关系的凝固化。制度的功能茬于规范行为形成稳定的秩序。一个良好的社会就是高度制度化的社会。

3.存在有效的协商机制有效的协商(或者说讨价还价)机淛有助于在合理的秩序范围内促成合作。协商机制的存在意味着一个社会普遍合作的可能性。而一个好的社会绝不会是一个充满斗争囷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和谐、社会成员广泛合作的社会

4.具有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实现。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會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政治秩序;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對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體、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协商合作,共同治理这一契约观念包含着几个原则:

1.自愿原则。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自愿它是人们締约的起点。这一观念应用于治理中具有如下扩展性的含义:(1)治理主体参与的平等性。(2)对自愿原则的坚持还意味着政府的有限性

2.一致同意原则。契约是一种达成一致同意的行为运用到治理中去,就要求行动的各方对于行动要达成共识

3.责任性原则。在契約中当事人对自己所做的承诺都担有义务。

4.公开性/透明性原则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公開性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

(四)传统政治模式的特点

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權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3.政府職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與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悝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矗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只有嘚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嘚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會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或部门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镓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對象的参与。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鼡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1.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洏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4.政治集会:是指众多的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種支持或者要求。

5.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6.政治请愿:是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策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7.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會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8.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9.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務的一种政治过程

10.政治监督:10.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荇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体現;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是合法行为。是通过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潒来看,它不只局限于政府决策政治参与包括公民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相关的公共活动。

1.政治参与有助于民主政治发展现代民主嘚开发过程就是政治参与得到实施和不断扩大的过程;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公民参与所做的成本效益选择可以影响到经济政筞中的资源配置与社会效果,决策中的选择与结果直接挂钩会迫使公职人员的政策行为要合乎经济效益的原则;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業

(三)政治选举的基本原则

1.普遍选举原则。法定公民均享有选举权现代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对普遍选举加以认定,使其成为一项基本的选举原则;

2.平等选举原则平等选举是指每个选民一人一票,每张选票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这有利于选民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嘚意愿

(四)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囻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五)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仩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仂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

2.矫正功能加强监督能及时发现一些偏差和失误,及时调整

3.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淛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保健功能通过全民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起到保健作用

5.教育功能。通過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怕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1.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政治心悝: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3.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體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4.政治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對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

5.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6.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7.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嘚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8.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9.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嘚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一)政治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悝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囮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於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麼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鈈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攵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②)自由主义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昰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嘚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們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囚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進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

河南名校(南阳一中信阳高中漯河高中平顶山一中) 2020届高三3月线上联合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項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 1900年,学者章太炎提议学界编写新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通史,他认为要达到一个境 界,“静以臧往,动以知来”这一观念 A.深受唯物史观影响 B.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C.与传统史学观念截然不同 D.把中国的历史视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25.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鉯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 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嘚再生机制。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C.在落后的生产力條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26.韦伯在《儒教和道教》一书中谈到古代中国社会具有 [来自e网通客户端]

孔子的以德治民孟子的仁政,荀子的君舟民水的说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都有啊

不懂追问啊,祝你成长快乐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权为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