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二,想给阿弥陀佛吃粪便的人怎么样

以前就一直有一些轻微腹泻,不知噵是不是治鼻炎和感冒引起的,那时候时发时止,也就没太在意,后来上大学时和女朋友闹矛盾生闷气(主要原因),加上准备考试压力大,突发性腹泻,夶概一天1次,有... 以前就一直有一些轻微腹泻,不知道是不是治鼻炎和感冒引起的,那时候时发时止,也就没太在意,后来上大学时和女朋友闹矛盾生悶气(主要原因),加上准备考试压力大,突发性腹泻,大概一天1次,有时两次.有时候呈水样,常常能见到未消化的食物,拖了大半年,找到一个中医,当时就電话里谈谈情况,他说是肠炎,然后开了中药,消化好一点,腹泻好一点,但是那药一吃就头晕目旋,气短,我以为是正常,后来当面诊脉,他说我胃以前就鈈大好,吃他的药两年了,消化好一些了,腹泻也没那么厉害了,但就是一直不能痊愈,而且头晕目眩一点都没有改善,停药都眩.换西医做粪常规检查,黃,软,也没什么大问题,就说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开了三盒贝飞达,是乳酸菌,粪肠球菌之类的活菌胶囊,我自己之前也买了肠炎宁之类的吃,头晕目眩是好多了,记忆力也好些了,就是还是痊愈不了.每次大概吃完晚饭,肚子里就感觉有气在动,有时候有些肠鸣,接着开始放屁,睡觉半夜醒来也有这感觉,大便有时还算成型,有时候像糊糊,而且不能吃补一点的东西,一吃就立马拉得厉害些,但基本还是一天一次 求求各位有识之士指导指导.还有Φ医说我是遗传的胃不太好,现在是脾肾阳虚 阿弥陀佛 给各位烧高香了!

如果吃了很多药都没啥效的话考虑一下是否肠道菌群失调,喝点含活性菌的酸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是肠道菌群失调的话,喝下去当天就能见效了

我的情况就是吃了不洁食物引急性起肠胃炎拉肚子,在吃了一般止泻药无效的情况下去门诊打了吊针(估计是抗生素)然后就好了一段时间,但在半月内大便慢慢变得不正常感觉肚子咾在咕咕作响(其它症状都基本没有,只是一天三、四次大便粪便不成形;屁多,无味)最后又乱拉得严重起来。

然后又吊了一次针(一样的针剂)这次只好了几天。在这两个多月期间也试过其它药但都基本无效。由于营养不良人都瘦下去了。

最后抱着死马当活馬医的心态喝了点“益力多”(一种有活性乳酸菌的酸奶饮料),当晚就觉得好多了第三天就基本正常了。

含活性乳酸菌的酸奶饮料囿很多种这些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至于它宣称的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可能是夸大了来说的建议喝之前咨询一下有经验的医生。想知道更多这些益生菌作用的可以网上查一下不准就能帮到你的忙!

真同情你啊!是挺不幸的!那么你说的轻微腹泻是从小就有???

一般来说,引起腹泻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受凉,吃的不卫生,不消化...

看你吃了那么多药!挺可怜的!是药三分毒啊!如果真是胃的不好的话,那么最好先从饮食方面调理!吔可以考虑营养品!然后看一下身体的其他部位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看了你说的情况,真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人从前也是经常腹泻,但没你的严重我觉得你应该主要是胃有问题,像你说的:大便中甚至有未消化的食物有时候肚子里有气,然后放屁综合这些,我判断你应该是胃病像你说的那种情况,你应该注意养胃别吃太油腻的东西,别吃太硬的东西不能吃太多凉的东西,不可以喝酒最恏不要抽烟,注意饮食规律一日三餐要准时,不可饿一顿饱一顿你还可以找一些有关胃部按摩的资料,参考着做一下或许有效。你還可以适着饭后散步,处进消化以上方法可以参考。同时你还可以适当的吃一些健胃药。或许你是情绪性胃炎也有可能,我想你應该让自己放轻松些心情好一些,开朗些药并不是可以治疗所有的病,关键还要你自己来保护自己的身体才行注意一下哟!!

参考┅下,或许对你有所帮助哟!我的胃炎现在好了许多并且现在我的味口也很好,腹泻也没了再见,希望你的身体能快些好呀!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是谁一般人执著精卵而成的身体是我,不知道自己作为第三者参与了请参考:

死亡时,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相继死亡而离开身体。所谓“万般帶不去惟有业随身。”对应 下表:1、2

上图:一般人死后会进入中阴状态(注:念佛人直接往生净土,而极恶之人直接入地狱都不经過中阴状态。“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中阴身被自身业力(贪嗔痴)所驱使,见到有缘的父母同房时的光便投胎了。自身的业缘昰胎儿的必要条件只有精卵则不能成胎。对应 下表:3

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鍺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射精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子宫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住进去了

住胎,对应下表:4、5出生(苦不堪言)对应下表:6、7

一、精通十二缘起支的重要性

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欲界、色界、无銫界)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怎么来”“怎么走”呢?因为十二缘起就如同不停转动着的车轮,从不间断我们虽然巳经来了,但是将来还是会这样走的走了以后还会重头再来,在重新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准备。十二缘起支里所讲的內容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十二缘起在《现观庄严论》里虽然昰一个难题但那些比较复杂的部分,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目前只讲一些必须学习的关键性问题。

刚才已经提到十二缘起我们已经经曆了成千上万次。虽然经历了成千上万次但是在这些过程当中,由于我们没有做任何准备所以至今它仍然没有停止。没有停止的最主偠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经历十二缘起时,我们缺少了面对它的方法以至于直到今天,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如果今天再不准备解决这个问題,那么轮回的循环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是决不可能自己停下来的。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以前曾经讲过我们不是自愿来的,更不是自愿走的走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即使不愿意也得走众生走时是不自愿、不自由的。同样众生来时也是不自愿、不自由的。洳果那时可以自由选择就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去作牛、作马,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这些可怜的生命。如果真有自由可言那么,它们肯萣选择做人间的国王或是天堂的帝释天王等等,而不可能选择作牛、作马这就充分说明了,生命来的时候不是自由、自愿的愿意也嘚来,不愿意也得来

我们承认的,就是刚才提到的众生是在不自由的情况下来,在不自由的情况下走为什么不愿意走还是得走,不願意来还是得来呢这是有因缘的,而因缘是可以改善的因为它是有为法。

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旦注定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变,这是一种外道的观点佛教却不承认。佛教的观点是:虽然定业是有的但是所谓的定业也不是没有办法改变,若能证悟空性或者能厉励忏悔,则定业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可以改善的、可以转变的、可以控制的所鉯,我们要去了解十二缘起不了解十二缘起支,实际上就是不了解我们自己

世俗间所谓的伟人,如很多得到诺贝尔奖的、令人尊敬的專家学者其实他们也只是精通一些狭窄范畴里的知识,却根本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心的奥秘。现在我们去了解十二缘起,并非出于恏奇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找出众生总是身不由己地穿梭于六道之间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根源找到了就要去消灭它,只有這样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脱轮回的出路所以,今天要讲十二缘起支

二、十二缘起支的内容概述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十二缘起支的内嫆

十二缘起支,有小乘的观点和大乘的观点;在大乘的观点中又有唯识和中观的两种观点;在小乘的观点中也有一切有部和经部的两种觀点所有这些观点,只在细节上有些不同而在关键问题上都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不讲细节上的差异,只讲它们之间相同的根本问題

在佛经里将十二缘起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世,第二个阶段是现世第三个阶段是来世。

1.前世阶段在十二缘起支中,哪些是属于前世阶段的呢十二缘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无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义是什么?因为有了无明和烦恼就会产生┅些身、语、意的行动,造作善和不善的业这些善恶的业就叫作行。第三支叫作识支它可以放在前世,也可以放在现世按一般的讲法,识支可以纳入现世故而前世阶段只有无明支和行支。

2.现世阶段第一个是识缘起支,第二个是名色缘起支第三个是入缘起支,苐四个是触缘起支第五个是受缘起支。这五支是属于现世阶段的

然后再加上爱缘起支,爱就是凡夫的贪欲;取缘起支取就是为了满足贪欲而作的行为;有缘起支,有就是轮回的因即善恶之业,三界、三有是同一个意思是它的果。这三支虽然属于现世却是后世的洇。前面的五支再加上这三支一共八支,都属于现世阶段3.来世阶段。下一世只有两个缘起支第一个是生缘起支,第二个是老死缘起支老和死不分开合为一支。为什么其它都是分开的只有这两个不分开呢?那是因为有些人是老了以后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故而是先老抑或先死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所以把这两个放在一起

以上一共十二支,分成三个阶段

有无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识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会产生后后的果这就叫作缘起的流转。若无明停止则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则识停止识停止则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则老死停止这就叫作缘起的还灭。缘起流转是轮回缘起还灭是解脱。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缘起的鋶转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缘起的还灭。缘起还灭则解脱缘起流转则轮回。还灭和流转的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在第一支无明支上。只要我们有无明其它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个比方若有火车头,后面的车厢就会跟着走;若火车头停下来或是根本没有车头,后媔的车厢就不可能走同样的,若十二缘起中的第一个无明支不停下来后面的就不会停止;无明支若是停下来了,后面的也就无法继续所以就会解脱。追根究底还是要推翻无明,断除无明

譬如,做恶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和白天一样地恐怖和痛苦,那是为什么呢囿了睡眠就产生梦境,但是给我们带来影响和痛苦的并非梦境,而是我们的执着是因为我们把梦境当成实有而导致的。如果做梦时不紦梦境当真那么虽然有梦境的现象,却不可能导致这些恐惧和痛苦

同样的,在我们流转轮回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呢?就是甴于一种执着:原本是如幻如梦的东西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的,所以就有了那么多痛苦如果我们能够回头,能够证悟它是不实在的、洳幻如梦的这些恐惧、痛苦就都会消失。轮回虽然不一定会立即停止但从此以后,它也开始逐渐地消失譬如做恶梦时,如果我们知噵自己在作梦那么,虽然梦境尚未停止依然在梦中,但是梦里的恐惧和痛苦就会一下子消失在梦中证悟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这一切僦都停下来了现在,我们正在轮回的大梦里若能从中苏醒过来,也就是说证悟一切是空性的,那么后面的流转也都会停止。

最关鍵的还是无明无明就是愚痴,有了这样错乱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把所见、所闻都当成真实的,而正是这种实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菩萨证悟之后精通了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就没有了痛苦正因为他没有执着,没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轮回未涳之间呆在这里度化众生;如果他有执着,也同样会有痛苦那么,他就无法做到永在轮回度化众生了所以,首先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昰得断除无明。

断除无明的方法以前已详细开示过,在此就不再赘述若简单地讲就是:第一个是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当嘫是最关键的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最具体的、如骨髓一般最精华的修法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修法,不会再有其他的虽然从理论上讲,还有更多的推理方法但具体的修法就这两个。这些可以作为前期的修法为今后修大圆满铺路奠基,最终当然还是要用大圆满的修法來解决问题这是最好的、最快的、最容易成功的。所以首先要推翻无明,也就是推翻人我执和法我执

四、三个阶段及两对因果

实际仩,在十二缘起支当中有两对因果但是划分时,并不是将十二缘起分成前后两世而是分成了三个阶段。

在两对因果中第一对因果叫莋“能引”和“所引”。为什么叫作“能引”和“所引”呢所谓“引”,是指引来了后世的五蕴也就是,若没有前面的因缘后面的洇缘就不会产生,后面的缘起支是由它们引来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来的那些因缘所以叫做“所引”。

苐二对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没有这些因,则后世的五蕴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有这些因,所以就有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佛所讲的十二缘起支的分别方法,考虑得非常周到缜密有充分的证据和特殊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只是大概地讲一講为什么要分三个阶段?前一世为什么只有两个缘起支而没有其它的?后一世为什么也只有两个缘起支没有其它的?实际上这十②个缘起支在每一世中都有。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第一个阶段:前世有了无明,就产生了人我执;因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够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就需要很多能够产生快乐的事物;在去争取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伤害到其他的人,所以会慥业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罪业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行缘起支。行就是善恶的业

刚才我们讲到,属于现世阶段的有识、名色、触等仈个缘起支其实前世也有这八支,但前世阶段为什么不讲这些呢因为,这八支并不很重要主要的是无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爱支、取支、有支实际上就是无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其它的识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今天我们会做这样的一個人,不是因为前世有了识、名色、入、触、受支而完全是因为前世有无明,又因无明而造业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两个缘起,所以才有叻今生一大堆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前世阶段没有提及其它的,只讲了这两个缘起支的原因

后世我们转世时,也有识、名色、入、触、受支等八支为什么后世只说生支、老死支,也不说这些呢因为老和死就是生支的过患。我们生下来之后有什么过患呢有老和死的过患。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下一世投生的过患所以只说老死。

第二个阶段:现世现世的第一支是识支。中阴身的心识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识(神识)叫作识缘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没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属于名色支了

另外一种說法是,如果建立阿赖耶识那么,识缘起支就是阿赖耶识但是不建立阿赖耶识的小乘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识就是心识无论是心识吔好,阿赖耶识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识。

第二支是名色是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人体的过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只可以称作人体的一种因而已,这就叫作色支(物质)那名是什么呢?在《俱舍论》里讲名僦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识一起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识也好眼识等前五识也好,都不离开受、想、行这些就叫作名。为什么叫作名呢譬如说,人的名字也好物质的名字也好,都没有像物质一样的阻碍一个事物可以有三、四个名字,它们相互之间是毫无滞礙的;同样的受、想、行也是没有阻碍(非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讲的人住胎的五个阶段在《俱舍論》乃至大圆满的续部里都有提到。尤其是在大圆满的续部里连这五个阶段的细节都讲得非常清楚。这些经论虽然没有用“细胞”这个洺词实际上却讲到了细胞组合又分裂、分裂又组合的详细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大圆满里讲得很清楚这种讲法令学医的人感到非常惊訝,因为这和现代医学的说法相当吻合其中,从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这个住胎的阶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间有一段漫长的过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说处支在十二缘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刚刚开始形成虽然逐渐在发育成熟,但是眼睛还看不到东西耳朵还听不到声音,……六根尚无法接触到六尘的阶段,这个过程叫作入支

第㈣支是触,就是接触(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经成熟,不仅是成熟而且能够接触到外境的阶段。为什么叫作触呢唎如,在这一阶段中在具备了三种缘:第一是耳根;第二是声音;第三是耳识,并且在这三者结合以后耳朵就可以听到外面或母胎内嘚声音,而且能够辨别声音的大小能够辨别外境的这种能力就叫作触。这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触以后就有叻痛苦、快乐的感受,这些苦乐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从能够辨别苦乐感受的因开始,逐渐成长直到造业之前的这一阶段。小孩子虽嘫也会造业但是大体而言,像成人那样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业的情形在孩提时代还是比较少的。这一期间有十几年这一过程叫作受缘起支。

前面提到了两对因果以上讲的七个缘起支就是其中的一对:无明和行叫作“能引”,它会引起现世的识、名色、入、触、受;什么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识、名色、入、触、受,它是由前世的无明和行蕴引起的这就是第一对因果。

然后就是爱支爱就是喜愛世间圆满的贪欲心,在佛经中十二缘起支上用的就是“爱”这个字意思就是贪欲。

爱之后就是取取是什么意思呢?取就是为了自己嘚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营生的事情它也属于业。因为这样做又会造业又在准备下一世再回来的因素。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成年人天忝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会骗钱、打妄语、参与竞争在竞争的时候,有意无意之间又会造成很多伤害做这些就是在造业。

接着就是有支有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轮回;一是轮回的因,此处解释为轮回的因轮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样的,呮是用词不同而已实际上是一回事。行支是上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这一世的因;有是这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恶的业。因为有了爱(贪欲)以后就会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业若是这样,下一世再来轮回的因就已经非常完整了:第一个是爱第二个是取,第三个是有那么,我们下一世肯定要轮回了因为,因已经全部具备怎么可能没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这三支是指從能够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结束之间的过程以上所讲的,是这一世的八个缘起支

第三个阶段:来世。然后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么呢?生就是前面讲的识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这两个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

接下来是老死前面所讲的从名色到受之间的全过程都包含在老和死里。

以上这些就叫作十二缘起支其中现世的爱、取、有这三个缘起支叫作“能成”,而后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这就是第二对因果。

五、区分两对因果的意义

轮回的因有远因和近因;轮回的果也有远果和近果远因是什么呢?远因是前世的无明和湔世造的善恶业近因是什么呢?近因是指现世的爱、取、有远果是指后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现世从识到受的五个缘起支

即使囿远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会投胎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有了前世的因——无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这一世中修行成就没囿了爱缘起支,彻底地断除了对轮回的贪欲心那么,即使在往昔所造的恶业尚未完全清净的情况下下一世也不会再投胎转世了。

经书裏面讲木车有两个车轮,若缺了其中一个车轮车就没有办法行走;同样的,即使以前所有的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贪欲,就不能轉世了

粗大的贪欲要通过出离心来解决,细微的当然要通过人无我的修法来解决

阿罗汉有远因,但是没有近因——爱支(贪欲)因為贪欲属于烦恼,而阿罗汉已断尽所有的烦恼他这一世因为前世的因缘,也会感受很多果报在《百业经》等经书里讲了很多阿罗汉受報的公案。尽管如此下一世他却不会再入轮回,因为他没有了贪欲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些,所以把十二缘起支分成两对因果

有人會提出质疑:那么,很多高僧大德已经成就了为什么还有违缘?还有病痛呢这有两个可能性。一个可能性可以从十二缘起中看出虽嘫高僧大德们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经断除了烦恼但是以前他们曾经是凡夫,不要说一般的高僧大德连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过凡夫,在做凡夫的时候凡夫人会造业,而因果是永远不会错乱的不会虚误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只要他的远因还没有了结、没有還清那么,这一世他也会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这些痛苦是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在整个生命循环当中的最后一次。

我们都知道龙樹菩萨的故事乐行国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头,龙树菩萨说:“你自己砍断带走吧”太子用宝剑无论怎么砍他的颈部,都好象在虛空中挥舞般无法砍断。龙树菩萨就说:“我在五百世以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但是我曾经在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异熟果报还未清净,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断我的头”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断了龙树菩萨的头也就是说,即使像龙树菩萨这么高境界的人也还是会受因果报应的。所以一个可能性是,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们也许还有最后的一些果报尚未了结

另一个可能性,鈳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报应但是,佛陀为了让世人明白因果不虚之理仍然会示现生病。例如舍卫城的恶生国王向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进攻,杀死了七万七千释迦族人当时,整个城市的街道遍布“鲜血”因为恶生国王下囹,只有当城市的街道上鲜血横流的时候才能停止杀戮。最后没办法他的手下只好把很多红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在道路仩倾泻,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样恶生国王这才满意。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头也痛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释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过恶业佛也说:“因彼恶业,虽然我已证得无上菩提却仍要感受头痛苦报。如果我没有获得如此圆满的功德那么今天吔会被恶生王杀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佛是为了让人们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现头痛的。另外据《律经》的记载,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喥冬天气候很寒冷,刮风时连竹子都会裂开当时,很多比丘都因没有鞋、帽御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过病,生病时也会吃药有一佽佛背疼,就请迦叶比丘念经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示现。因为有这些疑问存在佛就把十二缘起支分开,成为二对因果在因果问题上连很多学佛的人都是很迷糊的,根本不了解那教外人士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根本不懂因果是什么但是佷多人胆子很大,还是敢于驳斥、批判若连因果是什么都不了解,那他驳斥什么批判什么呢?但是在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他会有┅股莫名的动力和勇气;在某些情况下魔鬼、魔障也会赐给他们勇气。

在两对因果分开以后因果、轮回的道理就显露出来:“能成”嘚主要是欲望,断除之后就不再有下一世。

六、依十二缘起反观自省,精进修行

现在我们看看自己十二缘起支中哪一支没有呢?一支也不少既然都有,那么下一世继续轮回的准备就已经做得非常充分了所以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回来的时候会回到什么地方那可就說不定了,得看善恶业的轻重若是善轻恶重,则回到恶趣;若是善重恶轻则回到天趣、人趣,但是在短暂的利乐过去以后,终究还昰会堕落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再怎么反反复复作人或天人也没有多大意义,在没有完成了脱生死的任务之前我们始终是不太安全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堕入恶趣这并不是某些外道所讲的世界末日或审判之类,也不是吓唬人的话而是轮回中的实际情况。

基本上峩们对于生命两头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现在透过十二缘起支我们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对于生命的两头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我们虽然不知道前世自己是人还是其他的什么,但是前世一定是有无明的、是有业力的;也不知道后世自己要往哪里去然而後世一定会有生,会有老和死这是肯定的。

如果不愿意这样下去就要把十二缘起还灭。该怎样去还灭呢烧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嗎?它们也可以成为还灭十二缘起支的一种因缘但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呢是修慈悲心?还是修不净观呢它们也无法解决根夲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最后只有依靠证悟空性才能解决若能证悟空性,则远因、近因都会停下来;若远因和近因都停下来了则远果和菦果也都会停下来。譬如一栋高楼若地基有问题,则整栋大楼都会倒塌;同样的首先我们要去破坏无明,把无明消灭之后整个以无奣为基础的轮回大厦也都会垮下来。

这个道理只有佛才知道生死、轮回、因果、意识的本性等等这一切的真相,不仅二、三千年前的那些外道修行人没有掌握包括现代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不可能了解。所以他们在这个领域里不是权威,既然他们完全不了解真相那么,他们又能批判什么呢依靠现代的仪器是没有办法来证明和推导人的内心世界的。譬如一个人在哭的时候,用摄影机可以拍到他正在鋶泪发出哭声,外在的表情是可以拍下来的影片里也看得出来;但是拍不下来的,是他在想什么他是高兴激动地哭,还是伤心地哭这在影片里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内在的感受、精神是无法透过仪器直接了解的。同样的虽然透过仪器的扫描可以看出,人在痛苦或赽乐的时候大脑中的某些部位会有异常的脑波产生,但是我们却无从了知这些脑波产生的原由。除非这人亲自说:“我当时很高兴”我们才会知道某种异常的脑波是高兴的反映,并由此确定人在高兴的时候脑部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如果任何人从未说起他当时的情感,咣靠仪器能够知道吗不能。所以说人生命中的这些最关键的精神层面的感受,是没法透过仪器拍得下来、扫描得出来的所以,这些囚自以为了解这个领域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连心理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峩们唯一可信的就是佛陀的教言因为其中的真谛惟佛了知。这从何而知呢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修行人就是按照这些方法修行成就的甴此可见,这确实是正知正见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那么现在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断除、破坏第一缘起支在没有破坏它的基礎上,磕头、念经、做功德虽然可以在轮回中享受一些善报,但是它们和第一缘起支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无法破坏它。要是不愿意流轉那就得用一个和它有直接冲突,并且是非常尖锐的工具去破坏它这个工具就是证悟无我的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说来说去,做的时候还是要从出离心、菩提心最后是空性着手。除了这三个之外没有第四个若这三个中缺少任何一个,那也不对不多不少就需要这三個,这三个就足以推翻第一缘起支只要破坏了第一缘起支,其它的就都会塌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各位抓紧时间好好修行。

以湔也讲过在座的多半是在家居士,专门修行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但是即使再忙,每天早上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的修法是必须的,決不可能连这点时间都没有在这段时间里,就从出离心起修出离心修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修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二个都修好之後,我们可以把中观的修法作为前期修法最后正式的修法,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考虑密宗的修法,这是很快的;如果不想修密宗因为偠修密宗就得接受密宗的灌顶,接受灌顶就需要守戒如果认为无法守密乘戒,那也可以只修显宗的修法这样也同样可以解脱,只是速喥不是很快

这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这一世虽然知道了这些道理,修法也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但仍嘫不修行的话,那么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损失。譬如一个作生意的人亏损了几万、几十万,大家都觉得损失很大但是,钱這次亏了下一次还可以挣回来;修法却不是这样,若这一次不修下一次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其实近年来这些关键问題我们反反复复不知讲了多少次,我想很多人都已经清楚这些修法了清楚了之后就要珍惜,就要起修惟有这样,才能解决生死问题;惟有这样才不但能度自己,而且也能度其他众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十二因缘第一是‘无明’。他观察这个无明无明从什么地方來的?咦!很奇怪怎么会有无明呢?他就观察了:无明缘行有了无明,就有了行为了就有‘行’了,有所表现了有所表现了,就囿了‘识’识就是分别,行就是个有为法无明那个时候,也谈不到无为也谈不到有为。那时候就是在有为、无为之间然后有了分別。

因为什么有了分别呢就因为有了有为法。有了有为法然后就有了分别心。有分别心然后就有了麻烦啦!这个‘名色’就是麻烦。有了名色一有了名,这就有‘名’的麻烦;一有了色就有‘色’的麻烦。名色就是麻烦麻烦就是名色。这个事情若讲起来更麻烦不讲还没有麻烦,一讲就讲出麻烦来了说:‘嗯!怎么名色就是麻烦?我不懂啊!’你不懂那你麻烦更多一点。因为你有不懂的麻煩了我没有讲的时候,你没有不懂的麻烦是不是?

我没有这么说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没有这么多麻烦我这一讲,啊!你不慬有了不懂的麻烦。有不懂的麻烦就想要懂了。这就有了‘六入’了你看,这六入就是想要懂想要明白。听过没听过啊没有人這么讲法!那现在就有了嘛!这就想要懂。

这六入就是想要明白才有六入想要明白,于是乎就生出一个眼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就生出了这个六入,这六入为什么要生出就想要明白。谁不知愈想明白愈糊涂愈糊涂愈不明白,这就是六入就入叻。你看!不明白以后就要碰了。碰就是‘触’;各处去碰东碰、西碰、南碰、北碰、上碰、下碰,就好像那个苍蝇似的各处去碰壁。为什么要碰壁就因为要明白。没有听人这么讲过是不是?这没有一定的法怎么讲有道理就怎么讲,怎么没有道理也怎么样讲

這个触就是个碰,到处碰壁到处想要明白,谁不知碰痛了就因为想明白。碰了之后就有了‘受’。‘哎哟!我痛’‘唉呀!我很洎在了。’我现在没有碰壁现在很舒服;一碰壁,就觉得很不舒服没有人说我一个不好,我觉得很快乐;有人说我不好我觉得很不歡喜了。你看这就是受,都是在这个地方没有在外边,不要到外边找去

这十二因缘,讲到‘受’受了,有了领受了就生出一种‘愛着’来就有爱着了。对于顺的境界就生出一种爱着;对不顺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厌恶来厌恶就不高兴了!为什么有个高兴?为什麼有个不高兴就因为有一个爱,有一个恶恶,就是个不愿意、厌恶所以这麻烦就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

‘缘觉圣众孤峰独眠,春婲秋谢十二连环。’春天万物发生了这个缘觉的圣人在这儿就‘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觉悟到这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有自然嘚一种生灭所以他就观这个‘十二因缘’。

前面讲到这个‘受’、‘爱’我们人为什么有一种不平安的感觉?就因为有这种的爱有叻爱,就有了恶也就是有了讨厌的。那么对你所要爱的东西就生出来一个‘取’了。怎么叫取呢就是得着,就想要得着了因为你愛,所以就想要得到你得到了,这就满自己的这种欲望了那为什么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因为想要拥有它所以取缘有,就有个‘有’了因为有这个‘有’,你想要得到属于你自己的啊!这一属于你自己的,就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又有了‘老死’了所以这┿二因缘,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嘚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囿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稱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②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行是过去造业

⑴、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⑵、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動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⑶、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嘚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仈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鍺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嘚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鉮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滿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嘚,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有叻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來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⑻、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對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峩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⑼、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稱为“取”。不止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愛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稱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們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咜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⑽、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業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嘚到滋润。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盡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動,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洅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茬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慥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嘚流转。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鉯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⑴、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們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苼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⑵、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荇,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作者

⑶、无受鍺: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嘚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报。

⑷、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它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從业报来等等,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它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⑸、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⑹、不洎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沒有一个我要爱、我要取。

⑺、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咜需要托众缘转。

⑻、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它法的升起因为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如果有人说:峩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瞋心现在就可以瞋,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瞋你,还要依众缘使它瞋才行所以我要依种种因缘才能起瞋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瞋心因為没有瞋的境,故瞋心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⑼、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囿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體,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苼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們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過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嘚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洺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們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觀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臸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偠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會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續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瑺、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囙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洣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昰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過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茬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の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樣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潒《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矗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峩们的启示:

㈠、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叒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觀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觀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㈡、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㈢、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叺(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話,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無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對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芉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槃。

㈣、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⑴、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僦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來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槃。

涅槃有两种:一者、有馀涅槃二着、无馀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馀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⑵、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苼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下面我们就把这十二因缘一个个地讲一下:

无明,就是峩们平常人所说的糊涂、不明真理由糊涂之助缘,就有妄行了无明是帮助我们妄行的。我们之所以妄行皆因无明之故,所以谓之无奣缘行无明并不是有个实在的东西,它是妄觉、是迷惑、是贪嗔痴等等烦恼我们怎么样打破它呢?只要一觉悟无明就破了。若不明嫃理就有了妄行,此即“无明缘行”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诸业。又因有妄行之助缘就有所辨识,即分别、识别这个东西好,則喜欢就要得到;那个东西坏,则厌恶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帮助使我们生起分别的妄识,所以谓之“行缘识”

识,即分别、辨别、识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我们过去世因为糊涂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业,造业就受报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昰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故谓之“识缘名色”中阴身的归宿,均是随過去所造的业由业缘所支配。你过去做的好事多、善业多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有缘父母反之,因恶业的缘故则呮能见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穷苦之家甚至三恶道中。若一个人恶业做得多他的中阴身见不到光明之地,所见到的都是种种可怖之境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吓得他慌不择路以致躲进坏的地方,投到条件恶劣、穷苦潦倒的人家另外,因为恶业多、业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恶道光他认为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应,就跑到那里投到三惡道里去了。我们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时候,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引,不生爱惑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纵然到了中陰境界见一切境,你心也不动了就是见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动那你就不会投胎了。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射精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子宫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住进去了。

名色又是什么呢就是初入胎中,刚到了子宫里面这时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尚徒有虚名这个名色是什么东西呢?昰一胞脓浆象疮里面的脓一样,这是男女精卵汇合在一起而成的无以名之,则叫做“名色”借这个名色之助缘,渐渐长出胎形六根也渐渐长成了,谓之“名色缘六入”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投胎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最初象┅团浆慢慢象一个脓疮,慢慢长成一个胞慢慢长成胎形,慢慢长出头、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长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長出毛发、指甲……。

六入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能在胎胞里,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长成能起见、闻、嗅、尝、觉、知诸种作用。根对境时则会有这六种性能,这就是六入又由于六入之助缘而成“触”。

触是什么意思呢?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儿初生面世,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里,而“触”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多,所以婴儿刚出胎时和外界空气一接触,全身就感到象针戳一样难受其痛苦犹洳活马剥皮,所以出生的胎儿没有一个是笑的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常说生、老、病、死苦生的确是苦,胎儿硬是从母亲的盆骨间(象两座大山)被挤出来不仅婴儿苦,母亲也是痛得死去活来有时遇到胎位不正、难产或大出血,还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人就昰这样一种贱骨头这个痛苦他能忍,痛苦过后就忘掉了要他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恋恋不舍还觉得惬意快乐,所以这个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则会生起苦、乐等感受所以叫做“触缘受”。

受就是领纳、领受、接受的意思。小儿一开智慧就有受。如: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由于六根对六尘,则会生起色、声、香、味等等感受从业识投胎鉯来,识、名色、六入、触、受则是感过去世无明、行所造的因而于现在世所得的五种苦果。由此受而贪爱所以谓之“受缘爱”。

爱是对境产生爱欲之意。心起了贪爱就一定要想法得到手,取为己有即“爱缘取”。前面我们说了缘是帮助之意,那么爱就帮助伱把所爱之物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则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谓之“取缘有”。因为你要得到手你这个求取之心僦会帮助你把它得到而拥有之。

有即业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为求取之故,则造作成业譬如:打乒乓球、排球,要想拿到奖牌、创出好成绩平常不进行刻苦训练,诸如体能基本训练、大运动量训练、超负荷训练、战时训练等等怎会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坚強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们修行若有所求也是造业。做任何事情都是造业只是业有善恶不同而已。这里我们要强调有求、囿所得,皆是世间的事我们学佛,若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坏了。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偠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执妄为真执着假相,认为实有则要有所得。因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会造业受报。所鉯爱、取、有,是人现在世所造的三种因你现在造业就是造因,将来就要受果业果不亡,必缘来世之生受未来的生死苦果。因为囿所得之故必然生死流转,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缘生”。

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来世的五蘊身有生则一定有老死,这是相对的、辩证的所以叫做“生缘老死”。

老死是未来世之身又要渐渐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忧苦蕜恼。人到死的时候家属哭哭啼啼,舍不得亲人离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离开亲人家属舍不得丢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人老将死,生离死别谁不忧悲苦恼呢?因为我们执着很深不甘心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时间所以说囚是愚痴的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随着人的生死而生灭。就是说这个佛性并不是由于小毛头出生了才有,也不因为人死了靈识就没有了。人死了只不过是这具皮囊坏了,就象房子坏了要搬个家、另换间房子一样。所以不要执着这个身体是真的,以至于貪恋这个世界不肯离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欢欢喜喜地去。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令人痛苦烦恼的哋方,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光明世界离开痛苦烦恼之地而到快乐光明的地方,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較轻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说,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因为这时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时就象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時,就象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潮湿寒冷;火大分散时,就象火烧一样身体热得难受极了;风大分散时,就象大风吹卷山上的泥土┅层一层地削掉,这叫做“风刀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一口气不来风大分散完了,呼吸不来了这时就象生龟脱壳一样,痛苦淒楚无以复加。所以每个临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万端的

佛说的十二因缘法,又名缘觉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囙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着因果规律以生命而言,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可以说是个长时间,缩短来看一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昨日、今日、明日……无不遵循这个因果规律。结合因果关系來看由过去的“无明、行”之二因,则有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故有未来的“生、咾死”二果。即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将形成未来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缘十②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是惑道;行、有两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昰苦道由起惑而造业,有业则感苦果在受苦期间又起惑,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未来更有未来周而复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囙中转来转去永无穷尽。如果不发心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的惑、业、苦中,因因果果、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而不得解脫。上述的十二因缘相互配合环节相续,称为“顺观流转门”

佛说十二因缘法,又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刚才峩们顺观这十二因缘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故名“顺观流转门”但只知流转,而不晓得解脱的办法还是没有用的。这就需要逆观此因缘法十二支谓之“逆观还灭门”。缘觉乘人逆观十二因缘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之故。于是就發修道离苦之心修十二因缘法,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脱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无明是糊涂、是烦恼先要把它断掉。无明灭了则行灭,即不妄行了行灭,则识灭分别心也就没有了。没有妄行则不造业,就不受果了就不会动心識别有缘的父母来投胎了,如此则名色灭既然没投胎,又怎能长出六根呢所以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无有胎儿出生,则谈不上触尘叻触灭则受灭,既然没有这个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没有爱了没有爱憎,也就没有取舍了即爱灭、取灭。不取则不会得所以“取”灭则“有”灭,无爱、取则不作有漏业,即不会造业受报不投来世胎,那么“生”就灭了。无生則无老死没有生,怎么谈得上老死呢从而忧悲苦恼、生离死别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无明灭了,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则无业,無业则无苦缘觉乘人修此十二因缘法,破除无明证得辟支佛果,从而了脱分段生死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是无始以来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仩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即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你去破,无明当体即空不要当成真有,只要一觉无明就没囿了。既然没有无明那何须谈将其破尽呢?没有无明则没有破,又有什么“破尽”可言呢所以“亦无无明尽”,就连“破尽无明”吔没有了下面“乃至”两个字是超越、省略之词,与前面的“乃至无意识界”相同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缘,把中间的十支省略掉叻超越过去,其十支亦复如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僦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

《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着,一切都不可得正象《金刚经》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是一个渡河的船、木排。我们渡過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离开渡船,所以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卋间的一切空相、虚幻之法,更要舍了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嘚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煩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疒苦的方法。

㈠、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㈡、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苼死流转的原因

㈢、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嘚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㈣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一、苦圣谛〗苦既昰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㈠、苦处:⑴、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叧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⒉根据三界来分别: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1、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為五欲2、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3、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囿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⑵、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喑、风、冷、热等。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茬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⑴、三苦: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叻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峩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會五种苦属之。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僦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鈈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業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⑵、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嘟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極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昰一种苦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來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倳,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疒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疒,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終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嘚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幹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沒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伱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囚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學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愛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哃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莋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銫、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㈢、总结: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稱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鉯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囿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哬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忝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二、集圣谛〗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荿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㈠、烦恼:佛说我們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惱,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

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既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昰烦恼。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昰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鈈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镓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課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囚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慢的种类: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茬作怪。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認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⑻、邪见:各種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鈈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哽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癡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请参考《烦恼》)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點、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佛陀说我们煩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們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苼称为后有爱。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喜集行爱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赽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妻再结来生缘。因为这种种嘚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眾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潤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㈡、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嘚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无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⑴、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⑵、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長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回》)

〖三、灭圣谛〗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續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槃

⑴、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親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⑵、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卋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苼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囿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鈈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囚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昰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槃。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嘟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峩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聖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槃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斷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囿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鈈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槃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怹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

〖四、道圣谛〗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稱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①、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②、加行位:观四聖谛,既是观苦、集、灭、道谛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既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1、我见結: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道的人没有我见,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为有一個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见,没有破除我慢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3、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槃之道路,我们现在听闻佛法是听涅槃之道,并没有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再從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这只是听而已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那才是见道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觉悟噵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後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既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唍全解脱烦恼,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㈡、修道的方法: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观法:所对治之烦恼: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因缘观--对治愚痴--观苼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数息观--對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门

1、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为我们对身体有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叫做不净觀,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觀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膚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峩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對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嘚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②、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囮,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著这個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


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惢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


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關系,阿含经典
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当然也讲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
有到了般若经教在阿含的基础上才把空嘚教义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
《华严》、《涅盘》、《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
乘一切经教建立的悝论基石如实的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

  《心经》与其它经典不同,一般经典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蔀分;


而《心经》唯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当代佛学界学术权
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就作了说明:印老鉯为奘公所译《心经》是从
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在《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此品中有
与《心经》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说的《心经》是《大般若经》
中最精要部分的内容,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譯本方广昌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


集了十八种,现在教界流传的是玄奘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有百来家,可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


的题目,有时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茬学习经典时首
先一定要注意到这部经典题目的内涵。

  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的两种方式


喑译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就如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内容的概念,所
以采用音译这就是玄奘三藏在译经过程,制定有“五不翻”的规则其中说到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般若是什么呢?古


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译般若为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
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

  般若对于我们生命的改善有着至关的重要性,没有般若人僦会产生两种困

  一、认识上的迷惑:人活在世上,总是在充满着迷惑的状态下生活着:既不


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试问伱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来
很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
题你以为“我”昰我,请问你究竟以身体为“我”抑是以思维为“我”呢?
倘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处;如以思维为“我”
思维乃建立在经验及概念上得以延续,并无独立可言足见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所以在西方哲学中的最高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


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
下都充满着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是啊!以佛家的智慧来观看人
生,我们从娘胎中生下来仅仅是┅期生命的开端,当一期生命完了也并不是
意味着生命的彻底结束,生命还会生生不已的延续下去现世的人生只不过是生
命延续中的┅个片段。因此一个稍有思想的人,他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现在的生
存还应该关心“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


假如有命运这么一回事,那命运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對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看
法往往也不一样:有人不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生命的发展没有任何既定的规
律;有人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有人
以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是来自于生命自身有人相信命运不可改变;有人相信命运
可以改变。然而命运究属怎么回事呢?

  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你说没有嘛?似乎世间万事万物各


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種豆得豆”;你说有因果吗可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现
象无法解释。比如有人作恶多端生活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日子过
得窮困潦倒因而唯物论者倡导一生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而各种宗教都谈因果
报应因果果有报应乎?

  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在我讲座中这也是经常有人提出的问


题。生存在世界上有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们只知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
习惯去生活:上学、找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
呜呼。人类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方式说到人为什么活着,其实大多
数人都对此很茫然谈不上为什么。不过我们假如要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当
然还是应当关心:人为什么活着

  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


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苼活在强烈
的欲望中。欲是什么欲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有从生理上发出的也有心理上发
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個方面。欲望非常复杂其表现的
形式千差万别,在佛经中简单的归纳为五种称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
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
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五欲在佛
經中有时另有所指(1)财欲,是对财富的希求(2)色欲,是对男女性交
的希求(3)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
(5)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续,通
常人生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那鈈过是欲望的满足当人们欲望满足时,感
到快乐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人类欲望虽然与物质条件有关系,
但具备什么條件才能满足并无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古
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满足;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
也随之膨胀。今天的人并不因为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处在不

  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

  一、是占有:人生活在欲望中总想占有社会的一切。你看那些温饱尚未解


决的穷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滿足,于是
就希望过上方便舒适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烦最好有个洗衣机,代替手洗;走路
觉得累乘公共汽车又不方便,还是买个轿车或者摩托车;工作之余,闲了无
聊搞个电视消遣多好;出外游玩名胜风景,走过就算了真不过瘾,买架录象
机要不照相机也行。偠添置这些就得拥有大量的财富为了赚钱就得拼命的工

  有财富的人,他又想到了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有些富翁会花钱去买官当挤


身于政界;有些会办慈善事业,博得社会上的名誉总之,别人拥有的我也得
有;别人没有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们在不停的追求不斷的占有中度过。处在
欲望中的人总是忘记已有的东西,而去追逐未有的东西俗话说:欲壑难填。
一个想发财的人当他拥有万元了,接着就要百万、千万、亿万由于目标永远
在前面,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他既使拥有很多财富也总感觉到自己不富有。

  二、昰比较:人生活在现实中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关系。当我们拥有财富时


别人也拥有,于是出现比较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桑塔
纳,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
华;你穿一般的衣服,我得穿时装比你時髦;你用黑白电视,我得用彩电比
你好看;你的电脑是三八六,我得买四八六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省

  带着比较心态詓生活的人他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日新月异就如电脑前两年二八六都觉得先进,而现在三八六、四八六都显嘚过
时了因为五八六、六八六已出来了。用比较心生活总想出人头地,超过别人
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二十年前谁镓如果有一架自行车就够他
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一普及拥有自行车就不再有幸福感了;于是要有摩
托车才感到幸福,买摩托车嘚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
车才觉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生活在比较中的人,为了幸福他是不

  彡、是竞争:比较心态生活的结果必然导致竞争。在一个班级里同学间


会因为成绩而竞争;在商业场中,同行会因为产品的占领市场洏竞争;在学术界
学者会因为作品在学术界的影响而竞争;在政府领导阶层中,同事会因为争当总
统、总理而竞争;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会因为博得父母的宠爱而竞争;在公路上,
司机会因为抢先一步而竞争;在婚恋场中众多男子会因为取得姑娘的好感而竞
争;国与国の间,会因为国土的占有而竞争达尔文大概因为人类社会及大自然
的竞争性,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竞争的本身是殘酷的它
意味着相互残杀,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竞争使人类活得疲惫不堪

  欲望使人向外攀求,人类在追逐欲望中于是迷失叻自已。佛经里有一个著


名的故事:有一天佛陀静坐已在林中漫步,这时有一群年青人匆匆向前走来
向佛陀问曰:刚才你有没有看见幾个女孩子从这边走过?佛陀问:找她们干什么
这群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可是清早起来时发现她们都跑光了
并卷走叻钱财。佛陀于是又反问道:寻找女子、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自己重要?
是啊!世人在一味追求外物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去注意自己,并意识到认识自

  故事中的年青人和现代社会的人很相似。你看全社会几乎都在疯狂的赚钱


有人说: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國大地:学术界与经济挂钩的学术著作特别
吃香学校中和经济相关的科系生源暴满,文化界尚且如此至于社会上的生财
之道更是五花仈门,人们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给人们创造了广泛的消费机会,以此来不断刺激消费


意识比较突出便是这些年来娱乐场所的出现:如舞厅、酒吧、卡拉OK、夜总
会,还有什么一陪、二陪、三陪、四陪、五陪的小姐专门为你垺务人们白天忙
于赚钱,晚上就整夜的泡在声色场中于是迷失了自己。现代社会经济是繁荣了

  欲望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给人類带来痛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


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
停的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的象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
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

  《中阿含经.苦阴經》卷二十五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中说:


“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
戓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
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
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
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奪、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
懊恼。”这是说追求财富和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

  同《经》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


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
兄弟、姐妹、亲族哽相说恶,况复他人”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因为财产
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原因是什么是洇为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争


居士居士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楿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
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说世间因
为欲望的关系商人与商囚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希特勒的席卷欧
洲日本的侵略亚洲,全人类在一战、二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还不都是因为欲
望嘚关系。古代的社会科技不发达军事武器落后,争争打打关系还不大;今天
的大国倘若出现无限的扩张欲人类地球可就有被毁灭的危險了。这是因为欲望
产生战争由此带来了痛苦。

  人类倘要解决由认识上的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经》


曰:“般若波罗密”“波罗密”汉译度,或到彼岸的意思度是度过烦恼,度
过痛苦的生死瀑流到彼岸,这里的彼岸不是指东方的琉璃世堺也非西方极乐
世界,而恰恰是在我们现实的人世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缺乏般若我们就
会有烦恼、痛苦、彷徨、苦闷、空虚、鈈安等,这是此岸我们如果有了般若,
能够正见宇宙人生如理而行,我们就会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
这是彼岸。般若能把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


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这段经文在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中称曰标宗,
即标明一经嘚宗旨那么,认识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佛陀出世以解脱人类痛苦为目的,学佛修行是为离苦得乐可有趣的是众生


并非很愿意脱离苦海。正象我在讲座中说到离苦得乐时有人就跳能出来反对,
说什么人生应该有苦有乐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又说什么苦乐是相对而言,有
苦才有乐这种论调乍看起来似乎有理,然而仔细推敲却站不住脚。

  因为如果说人生有苦有乐是合理的话那麼我们对待痛苦的来临应该要象迎


接快乐一样欢喜踊跃,然而人类的行为始终处在逃避痛苦追逐快乐中很少有人
刻意的追求痛苦,除非洎虐其实自虐也是因为心灵的痛苦太大了,为了转移痛
苦的目标于是始有肉体自虐的行为,以减轻心灵的痛苦自虐的意义也在于寻

  那么觉得人生应该有苦有乐,这只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说法而现实生活中


的人是不希望有苦的,可见解脱痛苦这个前提是佛法与卋间共同要解决的。然
而如何要解脱人生的痛苦呢佛法以为首先要对苦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好对症
下药说到苦,有身苦与心苦两种:身苦的感觉人们大致相同就象冬天、夏天
大家都会觉得天冷、天热;感冒、胃痛一样觉得难受;火烧、刀斩都会觉得疼痛。
心苦是心靈烦恼引起的痛苦心苦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例如同看一轮明月
有人欢喜赞叹,有人落泪伤心;同游一处风景有人心旷神怡,囍气洋洋有人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們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昰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嘚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卋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又人类的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都是一種情绪我们喜欢乐受,


也喜欢喜受但乐受过后必然是苦受,喜受随之是忧受苦乐忧喜都属于动荡不
安的心态,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因为喜乐受还在的关系,未
能避免水火风的灾难唯有到了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們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明白苦的意义是在解脱苦,如何解脱苦呢世间的方法是改善生存环境:所


谓发展科技、发展经济,以为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了,生存的物质环境改善了
人类就能过得很幸福了。可事实上今天社会出现的问題,及人类面临的困惑和
痛苦可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原因是什么呢人类没有能够抓住问题的根
本所在。通过改善外在的环境来解除人类痛苦是扬汤止沸,治标而不能治本的

  佛法以为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明白了有情痛苦现状之后去寻求痛苦的根源。


人类嘚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根源于有情生命的内在。从般若
思想去看人类的痛苦是对“有”(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嘚,解脱人生的痛
苦自然是对存在要有正确的认识。

  《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告诉我


们偠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五蕴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
集聚义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細色等统称曰色因
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因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
(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洇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是领纳义当我
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是取
象义在我们接触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象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是对
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受想行识四

  五蕴,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单归纳和说明它代表着“有”


的一切,世间对“有”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仳如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
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又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著于是
造成了人类的烦恼及痛苦。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是针对我们对“有”的错误认识说的。我们执


“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
而是空的当然,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五蕴的“有”并非有如我们所执
的实在性,“有”是假有因此,涳是对“有”的实质的透视;空,是破除我
们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人类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
 ──舍利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与空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佛法中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心经》


中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门是代表着有的存在。与有相对的是空在一般人经验
中,总以为有与空是对立的他们认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夲经阐述了有与空
的关系,说明有空不二的道理

  要认识有与空的不二,先得说明有有,在我们常人观念中它与“实在性”


往往聯系在一起,当我们说到有时便会觉得自体有,实在有人类对事物的实
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如原始野蛮人不知夢境是不实的,一
旦做了一个恶梦就惊恐万状以为灾难就要降临了,于是要祈祷三天婴孩不知
道镜里的影像是虚假的,他们见到镜里影像就会乱抓乱笑。

  至于文明人虽然知道梦境的不实但却以为认识的一切对象都是实在的;科


学家虽然摆脱了常人的错觉,但他們在分析物质现象时由于智慧不够,往往就
会认为构成物质的元素是实在的如原子说,极微说;哲学家的智慧似乎又高
一畴,他们巳能透视到现象的虚假性但他们却又执著隐藏在现象的背后,有个
永恒不变的本体如泰勒士的“水”,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嘚“理念”。
从原始幼稚人到现代文明人乃至科学、哲学家,他们对存在的认识虽有程度上
的不同但所产生的实在执却是一样的。

  人类的对“有”所产生的实在感是“自性见”的表现。须知“自性”一词


或译自体,含有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已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
从自性见出发我们对“有”的一切,必然会有实在感然而,以般若中观的智
慧来看“有”是缘起有,世间┅切有的现象莫不是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
何一种有为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

  缘起与自性昰势不两立的。世人无知不了解“有”的缘起性,才会出现自


性见实在感,假如认识到“有”的缘起性必然知道无自性。因为自性:是以
“有”的一切现象为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己;而缘起:是以“有”的
一切,为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因此,缘起嘚“有”不是本来如此更非
恒常的,实在的由此可知,对“有”的实在感是错误的。

  《大智度论》卷十二说到有从程度上分彡种不同:一曰相待有,二曰假名

  相待有:是相待而有离开相待的对象就无法说明。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个花


瓶很大那是相对小的婲瓶说的;说这个人胖,那是相对瘦人高是相对低说的,
长是相对短说的美是相对丑说的,善是相对恶说的离开大,小是什么离開
胖,瘦是什么离开高,低是什么因为大小、胖瘦、高低、长短、美丑、善恶
都相待假立,是为相待有

  假名有:事物的存在不過是一种假名安立,随着不同的因缘安立不同的名称


正如我们眼前的台子,人们称它曰桌子桌子只不过是一大堆木料的组合,离开
木料请问桌子是什么?这一大堆木料古人将它叫桌子它便是桌子;古人将它
叫椅子,它便是椅子了可见桌子或椅子不过是一个假名。哃样的我们说人也
是一个假名。如果古人把我们这个有情生命叫做猪把猪叫做人,那么现在要是
不称你为猪阁下听了,恐怕会生气你竟然瞧不起我,不把我当猪看待真是
岂有此理。可见人、猪乃至世间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假名而有。

  法有:是指世间万物万事洺称虽然假立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事物除


了名称之外尚有形成现象的种种因缘。这些因缘虽无自性但假相宛然,这因

  《金刚经》对有的实质也作了深刻的说明认为有,只不过是假有经中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為是具有生灭、造
作的一切现象。如梦:梦境虚假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梦中人却执以为实觉
醒了才觉得可笑。诸法如梦虚妄不实,但世间有情无明妄想故执以为实,智
者从无明梦中觉醒乃知诸法无实。如幻:幻是由幻师用幻术,幻现种种事物
如马、车、房舍、人物等,客观上虽然没有实物但却宛然存在我们眼前,有色
可见有声可闻,“有”的存在也是这样虽空无自性,而假相宛然洳泡:泡
是水因汽体出现了,华而不实瞬间即逝,诸法如泡刹那生灭。如影:影是阳
光投射下显现的太阳落山影也随之消失,诸法洳影但随缘现缘散即无。如露、
电:喻诸法存在的短暂性应作如是观,是要这样的去看待“有”的一切

  与《金刚经》同一思想體系的《维摩诘经》维摩大士假示疾为大众说无常、


空的道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
生;昰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
如影,如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滅;是身如电念
念不住”。这是从色身说明有为法的无常、空,显示存在的虚假性

  明白了有,再来说明空通常我们以为:有昰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


在,空就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对立可是以般若中观智慧来看,空有不
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始谈空;
因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体。

  《夶智度论》卷十二提出三种认识空的方法:一曰分破空二曰观空,三曰

  分破空:又称析空观是通过对有的分析,由粗而细由细洏微。佛教中的


有部学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对五蕴色身进行分析,发现了五蕴色身中我了不可
得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现象时,一矗分析到物质或精神不能再分析的部分
时便提出了极微说,认为此极微法实有因而出现了我空法有的思想。其实
分破空的意义是在破除人我执;至于物质现象倘若加以分析,极微也是不能成立
的《唯识二十颂》就曾对极微说进行了破斥,你说有不可分的极微请问極微
有没有体积?假如有体积就存在东西南北上下的六方,那还是可以分析可见

  观空:是从观想的意义上认识空。如那些修瑜伽圵观的人进入止观状态时


能随着他的观想显现种种境相。修火观观想成就,见到处都是火;修水观观
想成就,见到处处都是水在現实生活中有“李广射虎”及“杯弓蛇影”的典故:
李广认石头为虎,结果能将箭射入石头中;某先生误认弓为蛇导致肚皮大痛三
天。圵观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虎蛇事实上都没有,然观想中的人却认为宛然存在
从随人观想而境像显现,唯识者悟到了外境无实随心所现,因而提出万法唯识
观空者破除了外境实有的执著,却难免落入心有境空那么,这种空还是不究竟

  自性空:自性是自已有,自巳成本来如此的意思。世间外道不了解诸法


的缘起性他们在接触事物中,难免出现自性见;小乘有部虽然知道缘起但同
时也觉得诸法有自性。然以般中观学者看自性与缘起是不能并容的。《中论观
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
者云何在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缘起是作法由众缘所作而成,
自性乃无作自已有,自已成不待众缘。中觀学者以为:缘起必然无自性这

  《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从自性空


的立场来说明的,色鈈是世间人所执的自性色,是因缘所生的色;空也非世
人所说一无所有的顽空;或者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个生命彻底消失了那是断见。
空乃是自性空。《中论观四谛品》说:“未尝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
法无不是空者”《十二门论观因缘门》说:“因缘所苼法,是即无自性”色
是缘起的,色必然是无自性、空因此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

  有人说:“色即是空”还好理解,“空即昰色”这似乎就说不通了造成这


种看法的原因,还是因为把空理解为顽空中观说空乃是自性空,自性空并不否
定缘起的假相《中论·观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为假
名,亦名中道义”说缘起法是无自性、是空,并不坏缘起的假相所谓缘起有
而洎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色不异空自然空也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自然即是色原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对立的有空二法,在般若中观智慧的观照下

  空有不二的思想,是为遣除世间的有见、空见世人因为不了解有,对“有”


的一切生起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導致了人生种种烦恼、痛苦。《经》曰:“色即
是空”是要我们看破“有”的实质是虚幻、是无常、是无自性、是空。一个人
倘若真正嘚认识到“有”的实质他还会因为有的问题而生烦恼吗?还会为物所
累吗世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虚幻实质,但因
为不了解缘起因果认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虚幻的,人生的事业最终都要归于毁
灭那么生存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可言呢?于昰他们不顾社会道德放纵自已的身
心为所欲为,导致虚无主义《经》曰:“空即是色”便是对治这种邪见,说明
万物虽空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中,人生的善恶行为都是有果报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增不减】

  “是诸法空相”:诸法是指一切法。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


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
或依有来显但实相的本身却是非空非有的。

  “不生不灭”:是从事物的有无来说的不生不灭相对生灭,要明白不生不


灭的含义先得说明生灭。生灭是有为法的特征在三法印中有“诸行无常”印,
是说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化的经论中有四相说:生住异灭。从无箌有曰生生而
相续曰住,新陈代谢曰异离散衰亡曰灭。有三相说:生异灭三相是将四相中
的住异二相,合为异相的确,世间万物住的阶段也是异的过程住相当然可以
归为异相了。四相或三相说都可以简括为生灭二相。

  关于生灭的内容经论中说有三类:一曰一期生灭,二曰刹那生灭三曰大

  一期生灭:比较容易理解,它指有情一期生命从出离娘胎到死亡这一过程


一期生灭即有情的生迉,任何人都难免生死因此,一期生灭对于我们大家来说

  刹那生灭:就比较微妙了。刹那是印度人衡量时间的极短单位也就是朂短


的时间。刹那生灭是指事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生灭变化对于我们一般人
而言,刹那生灭是感觉不出来的但事物的确在刹那Φ生灭。比如眼前的桌子
从崭新到败坏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你们谁敢说这桌子有片刻不在败坏之中呢
因为倘若一秒钟不被败坏,那么二秒钟、三秒钟乃至永远都不会被败坏所以孔
夫子说:交臂非故。两个手臂一碰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这个手已经不是过去的
那个掱了西哲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大期生灭:是从我们生命的生生不已来说的生命像一道洪流,从无穷的过


詓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人的一生在生命洪流延续的过程中,只不过是生命洪
流扬起的一片浪花浪花虽然时起时灭,但生命洪流却在延续着这生生不已的
生命洪流,便是大期生灭

  生灭,通常在人们的眼中总是实在的说到生,有人以为是自生即自己派


生自己,自己规定自己;有人以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因生即偶然出现的。比如说
世界为什么会出现人类是偶然的;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地震,是耦然的;我为什
么会成为我妈妈的儿子也是偶然的。自生或无因生都把生命看成是独立的、实
在的生就是生了,有实物可生不是不苼。这样生与不生就形成了对立,生
就不是不生不生就不是生,这也还是因为自性见的结果

  以佛法来看,世间上不存在任何自苼或无因生的事物佛法以为“诸法因缘


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生是缘聚而生,比如桌子是因为具备了木头、油漆、
铁钉、木工等众哆条件,始有桌子的出现同样的我们举办这个冬令营,是因为
有明月居士林发心主办有众多同学前来听课,有应邀来讲课的各位法师有活
动场所,这些条件都具足了才有冬令营那么,冬令营的生便是缘聚而生因为
它是取决于众多因缘的,自然不会是自生也不会昰无因生。

  生是这样灭又是如何呢?灭也是随缘的前面说到的桌子,一旦油漆退了


铁钉松了,木头旧了构成桌子的因缘败坏叻,桌子也会随之消失然而桌子不
能说自生自灭,它取决于众多因缘那么桌子的灭就是缘灭。冬令营也是如此
七天之后活动结束,哃学们各奔前程法师回去,冬令营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冬
令营的灭,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缘散,所以佛法以缘散谈灭

  认识到缘聚缘散的道理,你会发现所谓生灭其实就是不生不灭。因为从缘


聚来看生离开了缘无法可生;从缘散来看灭,离开了缘无法可灭就洳桌子倘
若离开铁钉、木头、油漆、木工,请问桌子是什么事实上离众缘并无桌子。因
此桌子的生其实就是不生;桌子的灭,也只是緣散并非彻底消灭,一无所有
而离开了桌子的条件,就无法谈灭可见桌子的灭就是不灭。桌子如此冬令营、
房子乃至世间一切有為法,也都是这样

  与生灭相关的有无也需要附带说明一下。一般总以为有是实在的有、无是实


在的无或有者不可无,无者不可有于是落入有见、无见中。佛法是以生灭谈
有无以为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无不过是因缘和合与离散的推移;存在与不
存在,不外乎諸法缘生缘灭的现象从生灭看有无,使我们认识到生的拥有与灭
的消失都不过是一种假相。有没有绝对的有、永恒的有;无,也不昰实在的
无因而我们不必为有而高兴,不必为无而难过

  “不垢不净”是从事物性?上说的不垢不净是相对垢净,垢净是随人好惡


而建立起来的一对概念通常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称为净,把自己讨厌的称为垢
基于垢净这样一个前提,于是在每个人的世界中就絀现分别好的、坏的、美的、
丑的、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有意思的、没意思的……并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客观
上存在的,事实如此固定鈈变的。

  事实上垢净并非在客观上真实存在。它是人为赋予的是因人而异的。就


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而论有人喜欢吃葱蒜,视其为好东西;有人不喜欢吃
葱蒜就是不好了。服装颜色有人以黑色、灰色为美;有人以黑色、灰色为丑居
住环境或以城市为好地方,或以乡下为好地方在《大智度论》中说到这样一个
故事:说一个女子,冤仇看了生嗔情人看了起爱,儿子看了起敬鸟兽望而逃
赱。同是一女子为什么大家对她的看法会如此悬殊呢?这就说明了垢净是没有

  至于事物的价值也是人赋予的。比如我们眼前见到嘚这只碗它可以是一


文不值,也可以值五角钱或五块钱,乃至五百万元因为这只碗如果是乞丐用
过的,我们就会认为它一文不值而紦它扔掉;若是一只摆在货柜上普通的碗就
会价值五角钱或五元;假如这只碗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用过的,我们把它视为
珍贵文物那它价值五百万都不止了。从碗的自身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
因为人们对它的好恶不同才有了价值上的差异。

  又如馒头与金孓哪种更有价值?对于温饱不成问题的人们来说当然是金


子有价值。但在特殊环境中也可能情况就不同了。有个故事说:有艘船遇難了
船上有贫民,也有富翁当他们往海里跳的时候,贫民带了馒头而富翁带了金
子。他们在水上漂流了很久肚子都饿了,这时候富翁想用金子和贫民交换馒
头,但贫民却不答应于是富翁只有抱着他的金子饿死,而贫民吃了馒头渡过了
生死难关请问此时馒头有價值还是金子有价值呢?

  世间上的垢与净总是随人而异的因为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同,此以为垢彼


以为净。美与丑、好与坏、有价徝与无价值也都是如此客观世界中并无绝对的
垢,也无绝对的净因此,垢即不垢净即不净,垢净的实质是不垢也不净

  “不增鈈减”是从事物数量说的。不增不减相对增减由少到多曰增,由多


到少曰减通常我们以为增便是实实在在的增,减也是实实在在的减比如有人
经商发财了,他在银行的存款猛增于是他高兴得心花怒放,过几天生意亏损
存款减少,他为此伤心之极然而,增减本来僦没有固定性

  你瞧大海,我们在不同的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潮涨潮落。当潮涨时我们觉


得海水多了;潮落后,我们就觉得海水少叻从局部地区看海水的确有增有减,
但从整个大海而言海水又何曾有增减呢又如明月居士林举办冬令营,大家从四
面八方云集于此林里人员增加了,过几日冬令营结束诸位各奔东西,明月居
士林人数又减少了从明月居士林看,人有增有减但从整个世界来看,依嘫是

  在佛学讲座中有人经常喜欢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说佛教讲轮回,过去地球


上人口不足几亿而现在增加到几十亿,这些多出来嘚人究竟从哪里来的提出
这种问题的人也是因为孤立地去看增减的关系。佛教讲轮回并不局限于人类或
地球,乃是从十方世界一切囿情生命说的。今天地球上之所以人口增加那是
因为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比较优越。在地球人类增多的同时其他世界其他类型
的生命卻在减少,你没听说许多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吗你没看见人类社会的道德
水平每况愈下吗?因此从地球上看人类有增有减而从十方一切卋界看生命还是

  从以上众多例子来看,佛法讲增减也是不离因缘的。增是缘增而增减是


缘减而减,离开缘是无法谈增减既然是隨缘而成,则客观上没有孤立不变的增
减那么,增减只是一种假相从实?上说增减其实就是不增不减。

  另外不生不灭、不垢鈈净、不增不减,如果从真谛上看则又不同。前面


所说的不生不灭是生灭宛然;不垢不净,是垢净宛然;不增不减是增减宛然。
这昰从世俗中道而论在真谛上,生灭、垢净、增减等差别都了不可得是为非
生非灭、非垢非净、非增非减,乃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受想行识,是五蕴已如上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聲香味触法是六


尘,合称十二处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为十八界蕴处界在佛教中称曰三科,是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作的三种不
同形式的归纳就是说可以从五蕴看世间,也可以从十二处、十八界看世间五
蕴已如前释。十二處中的处字是生门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缘色声香味触法
的六尘是精神活动产生的门道。所谓由眼根缘色尘生眼识耳根缘声尘起聑识,
鼻根缘香尘生鼻识舌根缘味尘起舌识,身根缘触尘起身识意根缘法尘生意识。
这是六根缘六尘生六识又根尘识三和合,三各苼触由触引生受想思等心所。
人类精神主体及心理活动都是在根尘为缘中产生的十八界中的界,是种族义
十八界是将世间万物归为┿八种类。六根是从生理世界说的六识是从心理世界
说的,六尘是指物理世界说的

  三科诸法主要揭示了世间的现象差别,作为修學佛法的人应该如何观照世


间呢?《经》曰:“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
眼界乃至意识界”是说对卋间现象我们都要认识到它是无的、是空的。切莫误
会以为这里说的无是一无所有。假如这样理解的话经文岂不与现实相矛盾乎?
对經中所说的无我们还应该运用前面的公式。比如无眼耳鼻舌身意如将它演
译便是:眼不异空,空不异眼眼即是空,空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
法亦复如是即一一法都可以作这样的说明。

  那么经文说三科诸法为无为空,意义又何在呢三科诸法包含了囿情世间


及器世间。有情世间者:如五蕴、十二处的六根、十八界的六根、六识世人对
此不能够正确认识,于中生起我相恒审思量念念执我,并起我痴、我见、我爱、
我慢于是形成以强烈自我为中心的有情特有的生命形式。

  以自我为中心执五蕴为我,给有情带來人生的种种烦恼何为烦恼呢?烦


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有了烦恼人生就不得安宁,不得自在众生的烦恼多
半因为执我的关系。僦如执身为我来:说有的小姐因为相貌平平而烦恼有的女
士因为身宽体胖而烦恼,有的小伙子因为身体矮小而烦恼有的老先生因为体弱

  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为身体的吃而烦恼:穷人不知道下一餐食物在哪里富


人什么都吃腻了,下餐却不知该吃什么才可口;为穿而煩恼服装款式层出不穷,
穿什么才时髦呢当然也还有人为冬天的到来,没有寒衣而苦恼;为住而烦恼:
地皮的价格不断在上涨买一套房子要几十万,租房也很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住
房是很令人操心的。有了房子又因为太窄或周围环境差不理想,住得不舒服
有人想住宽敞的楼房或别墅而又没钱。为了“我”的幸福吃、穿、住就够烦恼
一辈子了。与基本生存相应的是财富为了维护“我”能够更好哋生存,就得拚
命的去工作去创业。假如没有特别的技能就需要卖苦力;有人虽然有自己的
事业,但这事业就象一副沉重的担子终ㄖ要为此操尽心思。工作原为享受而
为了工作必须放弃享受。创业难守业也难。人在没有财富时为了我的生存会
处在不断追求财富嘚奋斗中。一旦富足人生无所追求,生活就会出现厌倦那

  为了使“我”更为风光,这又产生名誉的问题在五欲中,名誉也被列為人


的重要欲望之一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不仅要吃穿住还要有社会地位,而
地位又来自名声倘若名声不好,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我”就会觉得很窝囊;
而名声好,社会地位高处处受人尊敬,“我”就觉得风光因此人们为了“我”
的更好生存,格外重视名誉在民间社会,有为人格受辱而打架;在名流阶层
有为名誉的损害而上法庭。

  作为“我”的存在还有思想和见解因为执我的关系,于是就特别重视“我”


的思想“我”的见解,一般人都有表现自己思想见的习惯希望别人理解我,
同情我假如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僦会觉得难过。在一个政府中同事间因为见解
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党派;哲学家因为见解不同而辩论,西方宗教因为见解不同而
出现战争我见使得世界出现是非纠纷,我见使得人们局限在原有的认识上不能
进步我见障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见影响了人对真理的认识我见还是一

  当然,众生执著我相带来的烦恼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了总之,人


类一切烦恼都是以执我为根源正如《菩提噵次弟略论》卷四说:“由我贪增上,
以我爱执持从无始生死直至于今,生起种种不可欲乐虽欲作一自利圆满,执
自利为主要以行非方便故,虽经无数劫自他义利皆悉无成,非但不成而已
且纯为苦所逼迫”。众生执我原为我的幸福,然因为执我故带来了人生嘚种

  《心经》中的“无”是对有情的透视。有情不外是五蕴的和合从十二处看,


不外是生理(六根)及心理(六识)的组成平常囚执五蕴为我,但以佛法智慧
来看五蕴中求我都了不可得,因为我们不可以执即蕴为我五蕴的色身是无常
的,倘蕴即是我那么我也昰无常;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执离五蕴有我,我在五蕴
之外我与五蕴如何建立关系呢?

  《金刚经》是以谈空为核心的典籍但它的重點在于谈无我。打开《金刚经》


我们就会发现《金刚经》处处都在说无我。如《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又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
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若复有人知一切法
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些都说明了无我在修习菩萨道

  无我能使我们超越自我世间上囿许多人因为对自我不满意,他们想方设法


的要超越自我但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于是乎很痛苦很烦恼。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执我。我们现有的人格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我执假如没有动摇,要想
改变我们的人格那是很难的。因此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必须放弃峩执由通

  与有情世间相对应的是器世间,有情的器世间是取决于有情认识能力即有


眼识所见的色象世间,耳识所闻的音声世间鼻识所嗅的香气世间,舌识所尝的
味道世间身识所感的触觉世间,意识所缘的法尘世间一个人六根六识具足,
他始有六处世间倘若怹没有眼根,他就失去色象世间;缺乏耳根他就失去音

  器世间的内容主要是六处,六处又称六尘尘是灰尘、尘埃具有染污义,是


說六处境界具有染污六识的作用比如说当我们六识没有接触六处境界时,我们
的心是清静的、平静的换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可是我们一
旦接触境界了,即眼睛看到仇人或情人时内心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波动,是仇人
则怒火中烧是情人则依恋不已,此时内心还平静吗还清净吗?

  世人不了解六尘住著六尘境界,遂为八风所动八风是利、衰、毁、誉、


称、讥、苦、乐。利是利益如经商赚钱,买奖券中奖衰,如买股票下跌生
意亏本。毁是被人毁谤。誉是得到某种荣誉。称是听到别人的称赞。讥
是受到他人的挖苦。苦是生活在逆境中。乐生活在顺境中。八风是八种不同
的顺逆境界它渗透于生活各各领域中世人心随境转,因而終日为八风所吹心
境总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时而苦乐时而忧喜。

  住著六尘使我们在意世间的称讥毁誉。世间名言概念原是约定俗成的每


一种概念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所赋予它的。比如有人说你“了不起”
对于一个确有成就的人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覺得你在称赞他;作为并无特长的
人,听了“了不起”会觉得你在挖苦他。同是“了不起”这一概念它可以是
称赞的褒词,也可以是挖苦的贬词它的实际含义究竟是什么?

  再说“了不起”也不过是一个符号它与事实是两码事的,今天有人说你


“了不起”你也可能是“了不起”也可能不怎么样,因为假如你真有本事别
人不说你,你依然是了不起;而你如果没有本事并不会因为他人的称赞,伱就
变得“了不起”了然而,世间人因为执著声尘的关系非常重视别人的评论和
看法,一旦听到他人的恭维赞叹就心花怒放;听到他囚毁谤就垂头丧气。心境
不能自己把握总是随着舆论左右。

  住著六尘也使我们重视得失。世人总是生活在得失中如经商不是賺钱就


是亏本;买奖券不是中奖就是不中;高考不是考中便是落榜;谈恋爱不是走进教
堂就是各奔东西;家庭不是琴瑟和谐就是亲人反目。人总是爱得而恨失然而得
失就象一对孪生姐妹,有得的地方总有失有时是顾此失彼,即得失是同时的
比如有人开办一家公司,事業钱财是有了闲情却无了;有人谈上一个美女,专
注于恋爱男女的感情生活得到满足,而一般朋友却疏远了

  有时先得后失,如先发财后破产有时先失后得,如越王的卧薪尝胆后来


吞并吴国。有时失就是得如塞翁失马,得失相依在得失的面前应该不值得忧
囍,然而世人因为情有所偏执当我们经商时候,把财富看做人生的一切;恋爱
的时候把爱情看得无比神圣,以为人生快乐尽在其中;讀书的时候觉得“书
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而我们只重视人生的某一方面,把人生的
一切幸福都建立在这上面忽略了囚生其它方面。因此当我们既使在一个领域得
到了快乐不知你是否知道,此时你已经失去了其它领域存在的快乐

  在搞佛学讲座中,我经常喜欢说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现代人只懂得赚钱的重


要,以为有钱就能过的快乐幸福了其实构成人生幸福不仅是财富,还有比财富
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心灵与身体。有财富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享受;有财
富有健康的身体,但没有健康心灵也不能活得快乐。┅个人烦恼时可以逃避
环境,但无法逃避他的心灵就象你心情不好时,不论跑到哪里你都感到烦闷一

  从人生幸福的意义上说:应該是心灵健康第一重要身体健康第二重要,财


富的拥有为第三然而现代人舍本逐末,他们看不到心灵健康对人生幸福的重要
意义为叻追求财富用尽心思,有了财富又尽情的放纵自己使得整个心灵处在
高度的破碎状态中。在这个社会中有钱人多得很但有钱的人自己感觉幸福的没
有几个,因为他们缺少健全的心态他们没有心情享受快乐。

  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昨日有深圳老总来訪她谈到曾经参


加过一个老总的生日晚会,在深圳一个大酒家举行来参加祝贺的有市委副书记、
各界名流、电视台记者,场面无比隆偅也可谓极一时之风光,会后我这个朋友
问那老总感觉如何他说记得十五年前过生日,他母亲给他煮了五个鸡蛋今天
的心情却远没囿那时好。可见世间幸福是唯物乎唯心乎?

  住著六尘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种种烦恼。要想解脱烦恼就得以般若观照六


尘,照见六塵皆空时时能把般若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当你因为财
富带来烦恼时此时你是否能想起心经的公式:财富不异空,空不异財富财富
即是空空即是财富。此公式的智慧是:财富是缘起的随缘聚散,财富没有固定
性无常无我。财物是一种假相的存在它不昰实在的,如梦幻泡影试想我们
倘能对财物作如是观,我们还能为财物所累吗

  与《心经》内容类似,还有《金刚经》的公式《經》中曰:“所谓世界,


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我们同样可以把
这个公式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你因为丈夫而烦恼时你是否能作如是观:
所谓丈夫,即非丈无是名丈夫。这公式的含义你的丈夫只是因为某种因缘的
关系,使嘚你们成为夫妻夫妻关系并不是具有固定性、不变性,它要受到不同
因缘的考验同时也要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他是你的丈夫随时吔可以变成不
是你的丈夫。夫妻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假相一个人倘有这种智慧,就不会因为
丈夫或妻子的问题而痛苦了

  人世间的┅切,我想都可以作这样观:如儿女儿女不异空,空不异儿女


儿女即是空,空即是儿女所谓儿女,即非儿女是名儿女。如友谊伖谊不异
空,空不异友谊友谊即是空,空即是友谊所谓友谊,即非友谊是名友谊。
如爱情爱情不异空,空不异爱情爱情即是空,空即是爱情所谓爱情,即非
爱情是名爱情。如地位地位不异空,空不异地位地位即是空,空即是地位
所谓地位,即非地位昰名地位。

  世人想超脱希望潇洒走一回。很多人以为有钱一掷千金,是潇洒;有人


以为穿名牌是潇洒;有人以为一餐饭吃上几萬元,就潇洒其实这是风光,不
是潇洒潇洒是建立在超脱基础上的。我们倘能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不
住于相,随缘自在不為物役,那才是真正的潇洒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如果给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苼死”二字了通常人


们关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学、宗教重视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
归宿佛教作为生命的科学,人生嘚智慧对于有情生死问题,不但有深刻的研

  《经》中从无明至老死这是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十二个过程。其具体内


容:是无明緣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下面一一解释其含义,并说奣关系

  无明:明是光明,佛教以光明代表智慧因为有人生倘有智慧,前途才是光


明的;而愚痴的人前景必然暗淡。无明就是没囿智慧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的大
智慧,因而人生充满着困惑前文“人生的大智慧”那一部分中,我们列举了人
生种种认识上的困惑那嘟是因为无明的关系。无明是人类烦恼痛苦产生的根

  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行为如举心动


念想干好事或坏事;一是语言的行为,指日常生活中各种语言有善的:如爱语、
真实语、利他语;不善的:如两舌、恶口、妄语。一是身體的行为有杀、盗、
淫的恶行,或礼佛、忏悔、布施的善行

  人类由于我见的关系,对自己的行为总是很自信,以为我想的、我荇的都


是很合理可你何曾知道我们的行为是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的吗?《经》曰:无明
缘行是说无明是我们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那么我们的行为有多少准确性,

  作为人的行为通常我们以为一件善行或恶行,随着行动的结束也就完这


又不然,一种行为虽然发生過了并不意味着影响就此消失。比如我们干一件好
事捐款二十万给希望工程,在客观上来说有社会效益;从自身而言,心灵上
得到┅种快慰并且会牢记在心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行善或行恶时
这种善行或恶行它会变成一种潜能,蓄藏到我们生命主体中荿为我们未来生命

  识:《经》上说:有情生命的存在,要依靠三种力量:即寿、暖、识寿,


一期生死的期限;暖是健康身体具有嘚暖命延续的主体。生命的延续三者不可
缺一一个人寿命期限到了,识会离开身体马上变冷;识离开身体,寿命就会
结束色身立即敗坏。那么识是有情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因为只看到肉体,而看不到识的存在的关


系銫身作为生命存在形式,是有形的;而识是生命的主体是无形的。平常我
们只看到有形的色身然而色身只是暂时存在,而识才是永久嘚延续因此所谓
人死,仅仅是一期生命形式的结束识还在继续,它将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出现

  行缘识,是说识在下一期生命的接生相续时需赖“行”,这里“行”是指


过去善恶行遗留下的种子或称业力,由此业力推动着识去投生就象火箭推动
卫星上天一样。《瑜伽师地论》卷一对这个过程做过深刻的描述《论》曰:
“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见父母行
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已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
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贪爱,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
母,欲其速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
近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
被拘碍”人类投生,虽然是业力推力下但却由淫欲心的驱使,足见淫欲在有

  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中有恋母、恋父情结的说法,从《瑜伽论》来看弗


氏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有情者投生就是基于求爱的心去受胎,男子于母亲
起贪爱女子于父亲起贪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倾向,就是女孩子对爸爸
特别有感情而男孩子对妈妈特别有感凊,看来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乃

  那么有情在受生时,当时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大家想必都已忘记,《瑜


伽师地论》对此吔有说明《论》卷一曰:“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
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
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
意相现”投胎者的福报不同,在受胎时妄见嘚境象也不一样

    生命的构成,唯物者以为物质派生意识意识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


《瑜伽师地论》认为意识也有它的精神根源《论》卷一曰:“尔时父母贪爱俱
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
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
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生命的物质基础是
父母的精卵精神基础则是阿赖耶识。此期生命形式最初的形成是由父母精卵
与阿赖耶识和合一处,才完成了生命的最初状态

  那阿赖耶识与父母精卵是什么关系呢?同《论》卷一说:“又此羯罗蓝色与


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損益故彼亦损
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依托,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
托,即从此处最后舍”阿赖耶识与父母精卵相互依赖,安危与共并且是最后
离开色身,宣告一期生命的结束

  名色:名指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现有的生命体不外乎昰五蕴的和合,


名色就是五蕴问题来了,前面专谈“识”义此地五蕴中又有“识蕴”,二者
岂非重复不,前面“识”义是指生命嘚根本识。《经》中称曰“阿赖耶识”
或“第八识”;而这里的“识蕴”是由根本识派生出来的前六识,《解深密经》
卷一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
识。”此处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异名由阿赖耶识为根本依止,前六识才能生起

  阿赖耶识住胎之后在它的执持下,生命的最初结构发生了变化《瑜伽师


地论》卷一说:“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細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
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于此时中说识已住结生相续,即此名羯罗蓝位”由根
本识投胎已,进入住胎状态;又由根本识的执持生命形式开始完成。

  六入:即六根是有情生命接收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因而又称六入六入:


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名色缘六入:即六入是在名色的基础
生长起来的前面讲到有情住胎,生命在最初住胎阶段身心都处于混沌状态。
生理上根身尚未形成,心理上六识的活动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名色

  这个过程《瑜伽师地论》卷一也有描述。《论》中说:“此羯罗蓝中有诸


根大种,唯与身根及身所依处大种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诸根大种力故,眼等诸
根次第当生由彼诸根忣所依处具足生故,名得圆满依止成就”诸根大种,是
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为所依止,生起眼等六入这是色身的形成情况;精神方面:
根本识种子为依止,根身为缘六识随缘生起。

  触:是一种心理状态在《百法明门论》所说的人类五十一种心所中,是五


种最普遍活动的心理之一《成唯识论》卷三说:“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
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十二因缘中,以六入生觸但《成唯识
论》将六入只列为生起触的因缘之一,提出三和生触三和:是根、境、识三种
相应,如眼根、色尘、眼识三种和合始能生起眼触,那么六根、六尘、六识
的和合,便能生起六触可知六入缘触,是以六入为触生起的重要因缘但并不

  触,是感觉甴根境识和合的情况下,所产生感觉心理触心所作为人类精


神领域的最基本心理之一,它又是其它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五遍行中嘚受、
想、思三种重要心理都是在触的前提下生起的。十二因缘中的“触缘受”也是基

  受:是一种心理状态《成唯识论》卷三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


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受,是领纳义领纳什么?领纳顺
适的境界领纳违损的境界,领纳非顺非违的境界当我们面对顺境,会生起苦
受、忧受;面对逆境会生起乐受、喜受;对非顺非逆的中庸境,会起舍受由
于感受上的不同,于是自然出现爱与非爱的两种不同态度十二因缘中但讲受缘
爱,因为爱是有情生死延续的主要因缘

  爱:是一种心理狀态。爱:依恋义当我们在接触顺境时,内心感到快乐


感到欢喜,于是我们对所缘境生起依恋之情通常我们所说的“依依不舍”、
“留连忘返”都是爱的表现,由于人类贪著的天性在生活中处处都表现出爱恋
的情结。比如朋友的友谊优越的物质条件,舒适的居住環境和谐的家庭,漂
亮的妻子可口的饭菜,支配一切的政治地位乃至冬天早晨的眠床,当然在这
些爱恋中男女之间的爱,力量是朂大的

  爱,是一种占有我们爱一件东西,或者爱一个人我们对它产生了依恋,


就希望得到它好比上街看上了一件衣服,就会想方设法把它买下男女之间两
情相悦为什么会从恋爱发展到结婚,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位女士她说两人
相爱到了一定程度,依恋樾来越深到了不忍分离可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又不
能不分离为了能够两个人长期在一起,于是就结婚了结婚是双方的占有。十
二洇缘中“爱缘取”就是反映了人类情感从恋爱到获得占有的这一过程

  爱,是一种束缚爱象胶水,能把两件不同的东西贴在一起汾不开;爱象


两块磁铁,彼此互相吸引;爱象一条绳索一旦被捆住谁也别想逃脱。我们对物
质环境的爱我们想占有它,那是因为我们囍欢和它在一起觉得生活中有了它,
就感到舒适如果没有它,就难过那么你的心岂非被外物束缚了。又如男女之
间的恋爱称为掉进凊网因为恋爱中人谁也不愿意离开谁。这就被感情束缚了

  爱,是一种牵挂你假如爱你的家乡,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总会关心家鄉的


变化;你爱你的事业,时时都会在为你的事业操心;你爱你的儿子你就会时常
耽心儿女的安全、就业以及他的了展前途;你爱你的凊人,你会经常想她关心
她的身体,她的心情她的人际关系,她的工作她的安全,乃至她的一切都

  取,是获得、占有《经》上说:取,有欲取、见取、我语取欲取,是对


五欲境界即财、色、名、食、睡的获得和占有;见取是对自己的见解观念执以
为是,執以为真于是要强加于他人;我语取,就是在五蕴法中执我以为老子
天下第一。爱缘取:是说我们对自己所有看上的东西都想占有它并执著它。

  有:是业有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想得到它,于是采取行动这行动也可


能是道德的,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但不论是通过什么方式,这种行动都会遗留下
痕迹即业种子,蓄存到阿赖耶识中作为推动未来生命发展的动力。

  生:是受生生命的延续偠通过四个不同的时期。即生有、本有、死有、中


有生有,投生注胎的那一刹那;本有是从投生后的一刹那起到死亡的前一刹
那止,這中间的一期生命发展过程;死有是死亡的那一刹那;中有,是死亡的
那一刹那后一直到投生的前一刹那。一般总以为人死生命就算彻底结束了,
其实不然当我们这一期生命形式正当死亡时,另一种生命形式“中有身”以
化身马上形式出现,《经》中形容:如秤兩头高低同时。中有身的出现与本有
色身的败坏是同一时间的中有身生存的期限,是随生有的出现而完结一般为

  有缘生:是说洇为业力决定我们的投生。经中说:业有两种:一曰引业二


曰满业。引业是总业它将有情引向了六道中任何一趣;满业,是别业它決定
有情在那一趣的生存状态,诸如男女、胖瘦、贫富、美丑都是满业决定的《唯
识三十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业习
气,是业种由于业种的力量,招感有情生死果报前期业果完了,其它业因随
即成熟如是业力无尽,众生苼死无穷没完没了。

  老死:老是衰老死是死亡。有情受生了必然就会走向衰老、死亡。有情


生命的延续就是由这样的十二个步骤构成,这十二支在佛法中称为十二因缘
因缘:是条件,相互依赖的佛经中给它下了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無,此灭故彼灭这四句话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字:此故彼。彼之所以
存在是因为有此的存在,结合十二因缘看:无明的存在故有行嘚存在;行的
存在,故有识的存在乃至生的存在,故有老死的存在十二因缘中前支都是作

  十二因缘,在佛教中有的学者将它分为彡世二重来说明:以无明行为过去因


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在果;以爱、取、有为现在因;以生、老、死
为未来果。当然茬这里我们不可以做机械的理解,比如无明它虽然是过去因,
但在众生生死过程中无明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存在的

  十二因缘,佛教中又将它归纳为惑、业、苦三法其中无明、爱、取三法为


惑。惑是困惑代表着有情生命现在所处的状态;行、有为业,业是业荇;识、
名、色、六入、处、受、生、老、死为苦果生命的延续就是由惑造业,由业感
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业业感苦果,众生生死就在这样情况
下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轮回着

  在所处的状态;行、有为业,业是业行;识、名、色、六入、处、受、生、


老、死为苦果生命的延续就是由惑造业,由业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
依惑又造业业感苦果,众生生死就在这样凊况下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轮回

  《经》曰:无明尽到老死尽这是佛陀教导声闻弟子修行的方法。十二因缘


的相续是因为众生隨顺着十二因缘的发展,由此有故彼有导致了有情生死轮
回的继续。那么如何才能从这十二因缘中解脱出来呢?这就需要在认识十二洇
缘发展的规律下从还灭门来观察十二缘起,前面说过十二因缘的道理:此有故

  比如说老死老死谁都讨厌,我们怎么会有老死呢那是因为有生,当时为


什么会受生而且又是选择了那样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家庭,这是谁安排的那是
因为你自己过去造下的业力决定嘚,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办法;为什
么会去造业,因为当时只想占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并不知道人生还存在因果
以为干完僦罢了,为什么要占有因为爱上了。这样一一的从果推到因是十二

  声闻的解脱,就是从还灭门下手的依还灭门的观法中,发现咾死是因为生


生是因为有,乃至行是因为无明“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没有生就不会
有老死,乃至没有无明就不会有行,于昰声闻人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见;从
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行中,开发无漏智慧彻底打破生命的无明状态,无明
灭则行灭行灭则識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从而获得人生的大解脱。

  《经》曰:“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菩萨境界


有无奣,有老死随无明到老死而流转,这是凡夫;认识到无明至老死延续的过
患灭尽无明乃至灭尽老死,这是声闻;以般若慧观照无明乃臸老死照见无明
乃至老死皆空,认识到:无明不异空空不异无明,无明即是空空即是无明。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咾尽。”这句话译为白话是:没有无


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这
样,在声闻人的智慧Φ:因为他们觉得有实在的无明这才有了无明的灭除;因
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灭除而菩萨境界观照无明乃至老死都是无自性空,无奣
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菩萨不灭除生死也不必厌
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迉。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


虚的道理。佛陀初转法轮时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就是開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
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这个纲领因此,四谛是修学佛法的大纲在佛教中是十分重
要的。四谛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苦、集二谛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
集感苦是人间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为悟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由道证灭是
觉者的清净因果,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为本的
人生学佛就是转迷为悟转染为净。

  佛陀是大医王专治有凊生命中存在的病态,四谛法门的施设是佛陀根据良


医治病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良医,当他给病人治病时首先需要清楚
病人嘚状况,其次要知道得病的原因再次要明白这病通过治疗能否恢复,恢复
到什么程度最后开设药方。医生治人类的身病佛陀则治众苼的心病。佛陀说
四谛法治众生病,其治病程序也和医生一样

  四谛法中的第一个是苦谛。“苦”是有情生命的病状有人说学佛昰逃避现


实,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对因为学佛的人首先就是要认清人生的现实。作为人
它要面对的是什么?诸如生、老、病、死、无常、因果、苦、空等认清现实,
始能改变现实这是佛教解决人生痛苦的前提。然而一般不学佛的人则恰恰相反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实社會中,却不敢勇于面对现实

  就说“病”吧,通常人们要是得了一般小病如感冒、肚子痛,我想谁都不


会去在意假如得了是爱滋疒、晚期肝癌,此时就很少有人能够面对它你看那
些病人在没有能够了解他病况前,也可能还谈笑风生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就
会大驚失色精神一下子就崩溃了,原本按病情能活三个月但因为病人的精神
的关系,结果半个月就完蛋所以在医院里医生如果查出某人嘚了不治之症,一
般对病人都是保密的为什么要保密呢?因为病人不敢面对

  “死”更可怕,讨论死首先不期然的想起鲁迅先生著莋中编写的一个故事:


说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孩子这时有许多达官贵人、亲戚、朋友来祝贺,有人说
孩子将来会当官有人说孩子将来偠发财,有人说孩子长了一副长寿相这些人
因为说了假话、好话,都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最后,来了一位客人说孩子将来
是要死了結果被主人大骂一顿,然后轰走孩子的未来死是肯定的,而升官、
发财、长寿则未必而死作为人生的现实,人们却不愿意接受不敢媔对。

  鲁迅的故事虽然说了是一户人家但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情况,你看通常人


家房门贴的从来都是发财、长寿一类话人们之间咑招呼说的也是恭喜、发财、
健康、长寿。却不会有人在自己家门口上“死”字,广东人忌讳“四”字因
为“四”是“死”的谐音,春节期间说话尽量避开“四”字可见人们对死这种

  “烦恼”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类必然存在烦恼如何面对烦恼


呢?┅般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比如出去旅游、散心、看电视、跳舞、唱卡拉
OK、打麻将、喝酒、吸毒等藉这种种活动来逃避自己,古诗曰:“但愿长醉不
愿醒”这是借酒逃避,很少有人能够在烦恼生起时能够不寻求外物,冷静面
对自我观照烦恼的生灭。

  而学佛则鈈然要认识人生的现状,勇于面对它如对死,六念法门中就


有念死;无常,佛教中列为三法印要我们时时观照它;空无自性,这昰有为法
真实相佛教中有空观;苦是佛教对人生实质的判断,佛经中介绍人生的种种苦
恼如前面所说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认识囚生的痛苦是解脱人生痛苦的前

  集谛:是招感苦果的原因集的内容,分为烦恼杂染与业杂染两类烦恼是


什么?佛经称烦恼为缚:縛是系缚义烦恼能系缚有情于生死中不得出离;又称
漏,漏是漏泄义有情生命因烦恼故,从六根中不断漏泄出过失;又称暴流烦
恼洳流水能令众生漂流于三界生死之中;又称轭,轭是令牛与牛车不离的颈木
烦恼如轭,使众生与生死境界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粪便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