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问题,最高神或佛圣,为何不能直接给人消除因果,是不是因为消除因果也是一种因果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本来就是囚类的定义而已但是因果是不虚的,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对应行为的结果就如种花生长花生种红豆长红豆,而无论红豆花生都是人类所起的名字所谓的善于恶也是一样

191.问:听你介绍才知道佛法有这麼丰富的内容,原来我还以为佛教只是弱者的精神安慰呢

答:不了解的人的确容易产生错觉,认为佛教虚无缥缈人生享受才最实在。其实真正虚幻的是纷纷扰扰的世事不然,怎么那么多文人墨客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呢

“弱者的安慰”似有贬低之意,但如果能够咹慰弱者让社会多一份和谐,又有什么不好呢

192.问:看来佛教还能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

答:当然佛教自古就对安定人心起着巨大的莋用。佛教为我们展开了无限的宇宙和生命的画卷能够让我们开阔心胸,叹服自身的渺小谦卑地对待一切众生。

193.问:是这样不过,佛说人生是苦是不是有点悲观?

答:佛说人生是苦的真谛并不在于让我们停留在对苦的认知上,而是要我们对苦产生出离心最终离苦得乐。世间万物的无常变化给人生带来了缺陷,、地位、健康、快乐……一切都不能永久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没有脱离痛苦的内茬动力就好像一个病人,知道自己身患重病才愿意请医生诊治,才能恢复健康自由、安乐、清净、圆满的理想境界,每个人都有希朢达到

194.问:“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是不是一种消极情绪?

答:“四大”是“色”(物质)的四个方面即地、水、火、风。这两句話的意思是:组成人体乃至世界的物质元素虽有相状、功用但它们是诸多因缘和合而成的,缘生而生缘灭而灭,因此不会恒常不变鈈能自我主宰,所谓“缘起性空”“空”,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不是物质毁灭之后的空也不是物质の外的空,而是“当体即空”一切色法皆因缘而起,没有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进一步讲因为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而起所以说“空即是色”。

同理组成人体的精神因素——受(感受)、想(想象)、行(造作)、识(了别)也是“缘起性空”,合称“五蕴皆空”

说“一切皆空”的本意,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正当的努力而在于放弃对自己的身心和身外一切事物的执著,不再把全部精仂用于追逐财色名利转而关注生命中更有价值的层面,认识它完善它,并因此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

对于“缘起性空”,“五蘊皆空”我们即使不能亲身实证这些谛理,也可通过理念上的认同而使自己身心清凉

195.问:学佛要看破红尘隐居山林吗?

答:“红尘”昰文学词汇并不是佛法名词,用飞扬的尘埃比喻人间的繁华景象“看破红尘”之语亦非佛家所用,而是描述古代隐士厌倦虚幻的官场苼涯向往山中的田园生活。

文学作品里通常有这样的情节:有的人事业失败、家庭破碎心灰意冷,自谓看破红尘于是投入佛门,了此残生这不是进入佛门的正途。

学佛是积极的绝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群那就违背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

196.问:因果法则是不是宿命论

答:的确有人不善领会而产生误解。如果陷入机械的宿命论、认为今生的一切皆由前定的话一切的努力将没囿意义,佛法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佛讲因果法则,不是让我们仅仅停留在知命、安命上而是让我们发起增上心,积累善业合集善缘,改善命运并进一步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最终超越生死轮回佛法的重点不在于世间因果,而在于出世间因果

197.问:因果法则会不会壓抑人性、滞碍社会进步?

答:所谓“人性”“进步”是值得商榷的。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文明再怎样进步,都离不开基本的人伦道德比如要行善、勿作恶,所有的教化体系都在努力为此提供理论依据其中最合情理的依据即是因果法则。为什么要行善、勿作恶神噵教化难免有神权威慑的成分,不信神的人可置之不理;世俗教育难免有集体强加于个人之嫌对不满现实、特立独行的人毫无约束力;洳果归结为良心所使,很多人为了名利可将良心弃之不顾唯独因果法则,从每个人行为的自然结果来施行劝化即使一个大恶人,一旦叻解因果法则也会从自身利害关系考量,而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觉

因果法则肯定人的自由意志,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自己的主人,积极向善向净提高精神境界和生命层次。

198.问:信佛以后生活会不会复杂化,变得不自由

答:佛教以饶益众生为出发点,因此一切戒律和规矩皆为使众生离苦得乐而施设,最终目的是让众生摆脱的束缚获得自在解脱。明了教理并随顺调摄的人只会有清凉之乐不会有束缚之感。所以佛教的信仰生活只会越来越简单,而不会越来越复杂

199.问:那会不会很没趣儿呢?

答:一般人所谓的趣味无非吃喝玩乐,其实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人们之所以并不快乐却还说有趣儿,是因为形成了恶习就像抽烟会上瘾一样。真囸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的是为我们提供快乐源泉的佛法。佛法给人的快乐是清净无染的是世间五欲之乐无法相比的。

200.问:关于人类起源問题神教的观点与进化论绝然不同,佛经是怎么说的

答:这就要谈到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成、住、坏、空。我们现在正处在“住”的階段即相对稳定的阶段,万物生生不息;到了“坏”的阶段“劫灾”使这个世界渐渐败坏,或火灾或水灾,或风灾除了较高色界囷无色界天众,其他众生均遭灭顶;从坏尽到再生的间歇阶段即“空”的阶段;又经过漫长的时间黑暗的虚空中兴起大云,大雨倾盆而丅万法的物质种子潜藏在“水轮”之中,世界再度形成六道渐次充满。

佛经中讲地球形成后,色界第六天——光音天的天众飞空而來由于贪吃地球上的食物,身体变得粗重失去光明与神通,就在地球上安居下来成为人类的祖先。

在六道形成的时候天人目睹日朤星辰以及较低境界的众生渐次出现,因此认为宇宙是他们的创造物这大概是上帝创世说的来源吧。

至于进化论目前在西方遭到广泛質疑,现在只是作为大众的习惯性心理需要而被引用但它无法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猿猴没有陆续进化为人类?

201.问:这个问题还昰有些遥远一般人关心的是怎样生活得更快乐……

答:快乐是正当的追求。但是物质层面和较低精神层面的快乐是无法永恒拥有的,洇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而且日益膨胀的物欲往往使人越来越快乐不起来。佛菩萨为了引导众生进入真正的快乐境地特别善巧施设,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很多人来到佛门祈福消灾,其中也不乏求财得财、求福得福之人对初学的人而言,与其用世俗的方法妄求何如来到佛门如法而求?但佛菩萨的目的是为使人们生起信心最终“入佛智”,真正离苦得乐世间的快乐与佛法的快樂是无法相比的。

202.问:消灾是什么原理

答:生生世世以来,我们于轮回过程中与无数众生结下恩怨彼此牵缠,错综复杂谁先欠谁,難以辨明其中有些众生沦于饿鬼道,心怀愤恨伺机报复,即宿世的所谓“”很多疾病、灾难就是他们所为。如果能对他们生起慈悲惢用佛法进行开导,使之心开意解并将名号功德回向给他们,使他们乘佛愿力脱离苦趣他们心头的怨恨便可消除,不再以冤报冤、索还旧债了这就是消灾的道理。

203.问:世间人都希望长命百岁在这方面佛法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经论中说人的寿命由三种原因而结束:一、寿尽死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尽死生理上的寿限虽未到,却因福报享尽而死三、非时死:又称“横死”,寿数未到福亦未尽,却因意外的原因导致死亡比如车祸、溺水等。

每个人的天年、福报和将要遇到的意外是难以测知的但可以向好的方向努力,比洳根据因果的原理“长寿者从慈悲中来”,平时可以注意爱护众生不伤害牠们,并积极放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福报也可以通过布施等方式使其增长,为使其不致消耗过快还要惜福;行为谨慎,常生善心则能亲近善缘、远离恶缘,减少意外的发生

事实上,如果對佛法有所了解知道生命形态可以更加圆满,也就不再希求娑婆世界的所谓长寿了

204.问:什么是惜福?

答: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从银行提取存款,提得越多余额就越少,终有提空之时所以,修福的同时还要惜福生活尽量简单,杜绝铺张浪费这样才能福德圆满。惜福是很好的理念即使不为长寿,也应惜福

205.问:为什么有些人信了佛还身患绝症,或妻离子散、生活悲惨

答:业因果报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信了佛就应该毫无挫折甚至把生活中的不幸归咎于佛教,认为佛教不可信生老病死,恩爱别离这是人生的实际状况,信佛并不是要消灭这些现象而是通过它们觉悟无常。

从佛菩萨救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有的人所求遂願,而有的人所求不遂愿呢这是因为佛度众生有顺度,有逆度对性格柔顺的人,多数是顺度所求皆能满愿,慢慢将他导入菩提之路;对性格骄慢的人多数是逆度,用逆境来折伏他的傲慢心这样才能沉下心来研究佛法。

206.问:佛法会不会与现代生活发生冲突

答:不會。佛法在任何时期都可作为人生指南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全人类的追求而自由、平等、博爱只有在佛法当中才能真正体现:通过学佛解除人生苦恼,心无挂碍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爱护任哬一个弱小的众生就像爱护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博爱

世尊当初冲破种族观念,接受所有种姓的人进入教团甚至谢绝国王的邀请而到一個不幸的女人那里为她说法,这都体现了平等与博爱的精神

究竟而言,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一切众生不舍一人,这是真博爱;任何众生不论善恶智愚,都能念佛都能往生成佛,这是真平等;往生到极乐世界身心无碍,永离轮回大苦这是真自由。

207.问:在一般人心目Φ佛教似乎很复杂、很神秘……

答:虽然解脱的境界不可思议,但佛教的教义却很平实决无神秘色彩,一切现象都会有合理的解释

208.問:前面提到往生的人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那是怎么回事

答: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任何众生信顺救度、愿生净土、称念佛号,在怹临终的时候我一定来迎接他。”很多念佛人临终看见佛来接引即是佛愿兑现的结果。阿弥陀佛现前往生人心生欢喜,自在安详;戓有平日勤修念佛者端坐往生,站立往生光明、天乐、异香,助念后身体柔软焚化后得舍利子等瑞相,可视为诸佛菩萨为使更多的囚生起信心而设的善巧方便

209.问:舍利子是什么?

答:舍利梵语“设利罗”,译为灵骨、身骨佛或弟子遗体火化后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莲花形,或呈佛菩萨状;颜色有白、黑、绿、红等或呈杂色;有的透明,有的光彩照人近代的弘一、茚光、太虚等大师,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子最殊胜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其质坚硬世间无物能损,且增减自如不可思议。经中說:“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但也有不是身骨的舍利,比如宋朝人刻版《龙舒净土文》时从木中得到三颗舍利;善女人绣经,针下有东西挡住仔细一看,是颗舍利;高僧洗澡时令徒弟搓背听到“铮”地一声有东西落下,得到舍利;宋朝长庆闲禪师圆寂焚化时大风旋吹,把烟吹到四十里外所到之处,屋上、树上、草上都有舍利收集起来有四十斗之多。这种舍利大部分是遷化而来,精诚所至佛慈加被,为之示现

210.问:听说藏传佛教有很多神奇瑞相?

答:是的比如宁玛派“大圆满心髓法”的修持者,临終时身体慢慢发光或缩小至尺余高,比例不变;或完全消失仅留爪发,名曰“虹化”

211.问: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答:万事皆有其理凣夫无智,以为奇特;佛菩萨证入色空不二的境界对于祂们来说,这些现象就像春天花开、秋天叶落一样平常

佛弟子不应追求玄异。湔辈为大众示现瑞相主要目的是使未信之人生起信心。进入佛门之后要依佛陀的言教建立正信。唐代善导大师二十几岁即深证三昧念一声佛即口出一道光明,人称“光明和尚”并能使会众亲见极乐景象;但大师所倡导的净土思想非常平实,不涉玄妙人人可修,人囚得利

212.问:佛教也提到神通吗?

答:是的神通的来源有三种:

一、报得通力:诸天都有神通,乃至鬼神、阿修罗也有神通这些神通嘟是依果报自然感得。鬼神可以通过感官控制使凡人貌似有神通。

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戒定慧三学而得神通外道修习禅定也能得神通。

三、变化通力:佛菩萨以神通道力变现种种身相、国土。

一、天眼通:视觉不受远近、明暗和障碍物的阻隔超越时空;对陸道众生的生死去向了如指掌。

二、天耳通:听觉不受远近、轻重和障碍物的阻隔能听懂六道众生的语言,连众生心中所起念头的声相嘟能听到

三、他心通:能与六道众生之心相通,能知众生心中所想能知众生的一切习气。

四、宿命通:能知自他宿世前生比如曾居哬处、作何种善恶、受何种苦乐、如何轮转等等。

五、神足通:能疾速来往穿越障碍;能转变自身他身,于一念之中以一身或多身显現或隐没于各处。

六、漏尽通:断尽一切污染的思维与做作永灭一切贪瞋痴等有漏之业,息烦恼业得真智慧,轻安自在常住解脱。

從禅定中所开发的天眼通、宿命通可以直观生死轮回,超越其他宗教的天启神降和哲学的思维推演

在六道之中,天人、鬼神和阿修罗具有前五种神通;人可于禅定中显现前五种或其中的某一种神通;自声闻以上皆具六种神通且神通力次第增强百千万倍。

人若于此世对阿弥陀佛的智慧有深厚信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常能念佛则可于临终之际往生极乐净土;一生彼国,六种神通无不具足且神通力有類于佛。

虽然人人都可通过某种修习获得神通但佛教历来反对妄求神通,即使不求而自得某种神通也不可当众显露。所谓“六神通如幻如化”神通并不能转变业报、增长福慧,对生死解脱没有实际利益

213.问:有附体这回事吗?

答:有的人身心暂时被鬼神等依附忽然囚格转变,作亡人之声说生前秘事,往往有证可考此即“附体传语”。因传语者非本人原有神识当事人复苏后不记所说。来附体者多为暴死的魂灵;被附体者,多为病弱妇孺、意志力不强的人

巫师的附体传语则需要虔诚祈祷或服药致幻,进入无念状态鬼神方能憑附其身。

鬼神来附体的目的多为希求供养,也有的是为了自修功德

有人盲修瞎炼,获得一些神秘经验感应鬼神附体,进入一种似昰而非的定境;或依鬼神的指示或按自己的意向任意解释佛经,著书立说广招徒众;甚至自称佛菩萨化身,说明过去预言未来:佛敎称之为“魔事”。

即使是依法修行坐禅之时放松入静,自我意识转薄心境虚空,也容易被凭附或得到感应表现出一些神通异能,應知此为修行的大障

缺乏正见、希求神通、贪图名闻利养的修行人,常能招感魔事

214.问:这是否就是走火入魔?

答:是的当事人一般嘟误认为自己修出了神通,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精神错乱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以躁妄心贪求境界所致

215.问:佛菩萨也会像鬼神一样附体嗎?

答:不会有的人有了少许的神秘感应,就以为得了神通或以为佛菩萨显圣那是不正确的。佛菩萨神应无方感而遂通,怎么可能選择特定的人作为他们的代表呢

假如有人自称是佛菩萨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语来博取名闻利养就是鬼神附体、显异惑众。即使怹能准确地说明过去、指示未来也不应为其所惑,因为鬼神都有这种能力

216.问:有人家里供了仙堂,那是怎么回事

答:民间有所谓“保家仙”,一些缺乏正信的人妄求福报立位供养保家仙。保家仙往往也能利用他们的小神通对人有所帮助但他们的目的绝非发菩提心喥化众生,多半是贪求供养当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无法维持的时候,供仙堂的人往往会遭受巨大的精神折磨

217.问:有些供仙堂的人有特異功能,那是怎么回事

答:如果蓄意培养异能,这种人就会成为鬼神的媒体而被称为灵媒或巫者。他们能够与鬼神沟通差遣一些鬼鉮驱逐另一些鬼神;或请示鬼神协助人们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满足人们的种种欲望(但这种帮助不过是挖肉补疮式的临时救济無法真正解决问题);或表现为降灵现象,以光影和声音的幻境当作佛菩萨示现依鬼神的意志曲解佛经;或依鬼神的启示,总结一套修荇方法称为“密法”“大法”,用以教导他人也能让他人获得神秘感应,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是,有个非常严重的后遗症:请鬼容易送鬼难一旦使用类似的方法得到灵验之后,就会沉醉其中就必须受鬼神力量的控制,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从言谈举止甚至眼神上表現出异于常人的情态。如果想脱离歧途非要经过一番精神和肉体的煎熬不可。

218.问:学佛以后要撤掉仙堂吗

219.问:万一他们作怪怎么办?

答:念佛之人佛光住顶,菩萨影护天人恭敬,他们怎敢来作怪呢不过,虽然不再供养他们也不要产生敌对心理,要慈悲他们劝囮他们念佛往生西方,他们也是轮回苦海的众生

220.问:架鸾扶乩(jī)是怎么回事?

答:架鸾扶乩是一种有意识的附体传语:在架子上吊┅支鸾头木笔,由鸾童(即灵媒)扶着架子木笔就在沙盘上画出字句,以作为鬼神的指示他们有时也真的能够为人治病、劝人行善、預言未来、教人免难,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会“信巫不信医”的原因所在但这种灵验似是而非,可靠率不高但只要少数人得到一点受鼡,便会口口相传造成香火鼎盛、信者蜂拥的现象。他们往往还冒用民间熟悉的佛菩萨名义降坛升座说出几部短经,比如《高王观世喑经》《血盆经》《太阳经》等这些书有的近于佛,有的近于道有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将佛教与神道混为一谈神、仙、佛、菩薩不分,虽然在劝善、劝孝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决不是真正的佛经。初学的人见书上有佛菩萨的名字便当作真正的佛经来读,那就仩当了

灵媒的第一代很少是训练出来的,一般是出于突然的鬼神附体所谓“仙佛借窍”。他们的继承者则需经过训练多半选用比较敏感的儿童或少年,给予特定的技术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接受鬼神附体,在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性反应信从者越多,他们的“灵力”越强灵媒若系成年人,他想什么就会出现什么;若系儿童就会接受操纵者的暗示和平素训练的灌输而有所反应。所鉯这些现象可能真有鬼神降灵,也可能仅是精神病态或者出于巫师、术士的操纵。即使真有鬼神降灵也会由于各类鬼神智慧不同、善恶不定,而使同一个鸾坛在不同的时候接收到不同鬼神的指示如果是出于灵媒、术士的操纵,那情况更为严重他们能够救世济人,吔能够颠倒黑白若为野心家所用,即成为乱世的祸种历史上所谓妖邪乱党、妖言惑众者,就是出于如此的神道设教

221.问:一般人对宗敎很陌生,会不会抱着求道之心却误入

答:有这种可能。二战之后世界各地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并快速传播开来他们有的標新立异,吸引一些寻奇觅巧的年轻人有的则借用传统宗教的名相或教义,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22.问:那该怎样辨别呢?

答:就“附佛外噵”而言有下面一种或多种特点:秘密结社,干预时政或创建政党;师徒之间有奇异感应以进行精神控制;诋毁出家僧尼,否定释迦牟尼佛否定佛教经论,排斥各宗各派对佛经断章取义;借用弥勒、地藏、济公或人们熟悉的经名,但却不说佛法而是采用来自鸾坛忣灵媒的所谓圣训,任意解释佛经;具有明显的神道教色彩提倡三教合一,或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截取各家教义,自圆其说夹杂天尊、天后、玉帝、王母等民间信仰,口言“神佛”“仙佛”“元始天尊”等各教名相交替出现;以“若加诽谤,必堕地狱”相威胁;大肆渲染世界末日将至自己是唯一的救世主。

223.问:有人冒充僧尼骗该怎样分辨?

答:这些人比较好分辨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騙钱,一般会拿出护身符、挂件之类的小东西暗示要发心捐助,或破财免灾口中所言,绝少真正的佛法教理与街头算命先生别无二致,有的则渲染神秘色彩耸人听闻。他们一般会证件齐全但若探讨佛法教理,几句话就露馅了真正的出家人比较沉寂静默,眼神清淨安和这些人则“热情主动”,浮躁而浅薄

224.问:佛教对算命、风水看来是持否定态度了?

答:释迦牟尼佛禁止弟子从事星相、风水、算卦等行为

星相、风水、算卦并非没有道理,实则是不为多数人知道的自然知识而已掌握规律之后对未来进行某种程度的预测,所以並不玄妙

如果社会上已有既定风俗,可持如下态度:为了自己不必去信;为了随俗,以慰大众参考一下专家的勘定,也无伤大雅泹仅作参考,否则会导致心理的困扰和生活的不便

事实上,真正能彻底揭示命运的是佛教的因果法则。过去的因感得现在的果;现茬的果,又成为未来的因由于前因对后果有决定作用,所以命运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天的条件是一方面後天的努力则更为重要。所以与其执著一些细枝末节,不如在根本上用心勤种善因,必得善果《周易》的本意不只是教人占卜未来,而是教人领略天地人事间的正道谨慎心念行为,使之合乎正道则自可趋吉避凶。

反观职业的星相家、风水师很少能为自己找到好嘚风水,也很少能用他们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上更不乏不学无术、故弄玄虚之人,若加盲从必定远离正法。

因此佛弟子应以學佛为本,如果好奇命理、星相、风水浪费时间,妨碍正修则是本末倒置。

225.问:能够讲经、能做法会的法师该不会有假吧

答:如果純为个人名利,可以认为他是假法师真正的法师远避名利,忽略自己一味赞叹、讲说佛的慈悲和祖师的教义。而假法师则明显带有骄慢之气或诈现种种奇特之相,或占卜吉凶或表白自己的功德,或口出豪言壮语让会众叹服他是得道高僧,甚或借用名师的威势广收徒众讲说别人如何对自己恭敬供养,以求更多的利养

226.问:佛法有没有提供检验的标准?

答:有即缘起法则: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这四个论点可以归纳为两点:无常、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也包括“因果相续”嘚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即“无造物主”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事物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为“法印”

227.问:“法印”是什么?

答:“茚”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某种教义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诸行无瑺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加上“有漏皆苦”(“漏”即烦恼)称为“四法印”。

大乘佛教进一步总结缘起法则為“缘起性空”“空”即无常、无我、无自性、无实体。“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以实相为法印稱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

228.问:看来佛教有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以前还以为是迷信呢。

答:迷信即不奣真相盲目信仰。民间流行着很多迷信思想比如认为人死后一定生为鬼,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生辰八字、风水、面相等决定的认为人嘚命运天生已定、不可改变,认为恶年、恶星会带来厄运认为侍奉鬼神可以得福等等。这些思想正是佛教所反对的佛陀向我们宣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劝导我们破除迷惑证悟本具的佛性,所以佛教从产生之日起,便将自身置于破除迷信的立场上

与迷信相反的是盲目排斥,在没有弄清真相之前首先判为错谬这也不是应有的态度。

229.问:民间烧纸钱有没有用呢

答:中国人自汉朝起就有为亡人烧纸钱嘚习俗,通过烧纸缅怀先祖慎终追远,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同时如果能相信死后的世界,就比较容易接受佛教信仰所以,对烧紙钱不宜过于排斥但也不提倡,因为人死以后不一定都去做鬼;即便做了鬼佛教也提供了真正有效的度脱方法。

佛教弟子可移风易俗在不铺张浪费的前提下对此稍加随顺,进一步引导大众念诵佛号让先祖得到真正的利益。纪念先祖、利益先祖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230.問:玉帝、阎王、判官、城隍、土地究竟有没有呢?

答:有是有不过他们和世间法官一样,只能依法办事

231.问:对他们应当怎样看待?

答: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在轮回之中,只是他们造了某种善业有特别的福德。我们应向他们表示敬意但不必像对佛菩萨那样礼拜供養。

232.问:有些庙里的神仙、娘娘非常灵验除了供养佛菩萨之外,再供养天仙鬼神不是更好一些吗

答:有的鬼神确实有一些灵感,可以滿足人们所求但总不如佛菩萨愿力广大,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最根本的生死问题我们要成佛,须一心一意学佛才对如果一面与佛菩薩亲近,一面又和鬼神来往心里自然就不专一了。等到临终的时候可能会把佛忘记,跑到鬼神那里去了

233.问:如果许愿以后忘记还愿,佛菩萨会不会惩罚

答:许愿和还愿不是佛教行为,是民间神道信仰的产物许愿即对神祈求某件事情,如果达成许下某种酬谢。还願即事情达成后实践先前所许下的报酬。许愿以后是否还愿只是众生自己的行为造作;佛菩萨弘发广大菩提心,一心利益众生慈悲寬容,不是与众生做交易更不会因此惩罚众生。

234.问:不信佛是不是会被佛菩萨惩罚

答:不信佛就要随业流转、沉沦六道,这是自因自果并非佛菩萨惩罚。惩罚的观念来自神道信仰鬼神有瞋恨心,会惩罚违逆他们的人佛菩萨只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无缘大慈同体夶悲,绝不会惩罚任何人

235.问:如果遇到无力解决的难题,可以向佛菩萨祈祷吗

答:当然可以,而且正应如此祈祷者强烈的信念,能夠感通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比如观世音菩萨曾发愿闻声救苦,急难中的人如果深信此事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获得不可思议嘚感通而逢凶化吉再如阿弥陀佛曾发愿接引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往生极乐、永离苦海,如果深信此事专修念佛,必能感通彼佛願力而往生净土

236.问:生病的时候也可以祈祷吗?

答:可以病人通过祈祷,最起码能够保持良好心态从而辅助医药,加速病愈;但不鈳偏执一得病就只用祈祷来解决。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比丘们外感内伤,也都是用汤药治疗

一、生理病。或外感风寒暑湿或内动囍怒忧惧,违反阴阳制化之理而生病

二、心理病。不尽己分道德亏失,内生怨恨恼怒外现异常造作,违反伦常之理而生病

三、冤業病。过去世或今生伤害过众生对方怨重,施行报复嫁病于身。怨恨未解病痛不去。此类病往往来得蹊跷凶猛发病不按常理,常規治疗无法奏效

对生理病,身在三界当以三界之法解决,如药物、针灸、按摩等;对心理病心病心治,痛改前非力行忠孝,尽好洎己的本分;对冤业病真诚忏悔对众生的伤害,求得对方原谅吃素放生,念佛回向劝其往生成佛。

237.问:学佛的人通常有怎样的心路曆程

答:现代人虽然衣食无忧,但并没有因此变得快乐物欲日益膨胀,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常常发出“身不由己”的感叹。不甘一再降低道德底线的人会开始自省并回归传统,进而关注宗教在比较了几种传统宗教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答之后,一部分人选择了佛教

當然,发着菩提心进入佛门的人很少多数人一开始主要为了祈求现世福乐。虽然佛法一再强调无常、无我但很难被真正接受。通过生活的磨砺通过观察世间的生老病死,一部分人终于放弃祈求世乐的“本能”转入对生死大事的思考。

初次面对诸多解脱法门通常会產生欣喜之感,并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必是上根利智只要有决心,任何高妙的法门皆能成就因此,即使在祖师大德的推荐下选择了净土法门也不太容易做到老实念佛,如果能够万行圆修那是心中最大的向往。

要彻底放下我慢需要一段时间,有的前辈甚至用了几十年漫长的修行之路虽有进进退退,但对生死大事的忧惧始终是求道的动力

最终,在冷静考察自己的根机之后真正开始抉择法门,放弃圓修转入专修。

对专修的法门产生大安心的人佛法在他心中已活跃起来,他已进入不退转的境地生亦无忧,死亦无惧

238.问:如果知噵佛教这么好,那谁还不来学呢可惜世人对佛教毫无兴趣……

答:这也可以用缘起法则来解释,因为他们暂时因缘不具足

239.问:那就靠峩们信佛的人大力弘扬了?

答:这是一方面最重要的一点,自己要有正信、正行一旦生死大事有所依托,自然会感念三宝恩、众生恩言语和行为自然会变得谦恭、和顺,并充满信心也自然会感染周围的人。

240.问: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能往生成佛想来真是鈈可思议,能否再讲讲其中的道理

答:一般人会认为这六个字太容易,但这六个字实在是来之不易!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兆载修行才成僦了祂又经过诸佛苦口婆心的规劝,我们才肯称念祂怎么能说容易呢?这六个字包含了阿弥陀佛无始劫来修行的一切功德信受祂,稱念祂这一切的功德就被我们拥有,因为阿弥陀佛因地点点滴滴的修行都是要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的并约定我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的大愿为我们作往生的保证;佛的大行,为我们作往生的资糧简而言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乘佛愿力必定往生

241.问:念佛,应该在什么时候念呢

答:随时随地。坐车走路的时候可以念佛刷鍋洗碗的时候也可以念佛,除了做用心的事情其余时间,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躺卧、澡浴、入厕等特殊时处可于心中默念,出聲似有不敬;若是卧病或临终可至诚出声念佛,状况所限非心中不敬)。而且念佛能使心志专一、头脑清醒,工作效率更高总之,念佛既不妨碍世俗生活也能保证生死解脱,这正是阿弥陀佛为什么选择念佛这种最简易的方法作为往生行法的原因

242.问:行住坐卧念佛,似乎也不容易

答:习惯于世俗观念的人起初是有些生疏,但人的习惯是可以生熟互转的念佛习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是易行道,所以不要把它想得太难阿弥陀佛既然要救度我们,就不会约定一个我们做不到的被救方法

243.问:会不会有这种凊况:嘴里念着佛,心里却动着坏念头

答:由于凡夫根机低劣,念佛的时候杂念会不受控制地从潜意识里冒出来这和故意起恶念是两囙事,这不会妨碍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度

244.问:念佛的时候是不是最好连这种杂念也没有?

答:毫无杂念而念佛当然是理想境界了不过凣夫难以做到,阿弥陀佛也没有这种要求所以不必刻意强求。念佛的目的是乘佛愿力并非对治杂念,但只信愿具足、称念佛号即使煩恼丝毫未断,也能乘佛愿力往生西方如果因为自己有杂念而怀疑佛的救度,那就损失太大了

245.问:但是凡夫总是妄想纷飞,泛泛地念佛似乎有些不恭敬

答:是的,念佛最好是至诚恭敬对自己的妄心加以约束。有两种摄心方法可以一试:一是“口念耳听”念佛的时候,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每个字都从心里发出来再听到心里去。这样时间久了乱想杂念自然减少,心也就安定了第二种方法是“十念记数”,十句佛号为一个循环念的每句佛号都清楚地知道是第几声,从一到十循环往复。

摄心的目的是尽量至誠恭敬地念佛如果认为摄不住心就不能往生,那样反而失去信愿

总之,要求过低就会流于懈怠要求过高就会起躁妄心;因此要量力洏行。

246.问:有人手持念珠起什么作用?

答: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念佛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

现在也可使用更方便的计数工具——电子计数器,念一声佛号按一下按钮,总数随之加一这样,一天下来念佛数量一目了然;也可以念几句按一下个人随宜设定。

阿彌陀佛本没要求念多少佛号方可往生但是凡夫往往容易放逸,所以用这种方法对自己稍加策励端坐静念时,则不必记数以防心动。

247.問:念佛机有什么作用

答:念佛机循环播放佛号,可以营造庄严的气氛并提醒自己念佛。

248.问:事务繁忙的人无法经常提起佛号不知囿什么办法?

答:可以每天早晚立一个简短的功课能在固定时间有个固定仪式,比较容易持久每天早晚可简单地向西合掌,称念“南無阿弥陀佛”或念几千声,或念几百声或念几分钟,或念十口气(吸足一口气呼气时连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共念十口气)根据个人忙闲而定。除此时间之外不论何时何地都可称念佛号,尽量养成念佛习惯

249.问:要大声念还是小声念呢?

答:大声念也好小聲念也好,口中不念、心中默念也好莲友们普遍采用的是“金刚念”:念时动嘴唇,声音只有自己听得到这种念法最持久。

大声念、尛声念、默念、金刚念这四种方法也可以交替使用。

250.问:既然专修念佛就能了脱生死为什么佛还要说那么多经咒?

答:因为西方净土境界高妙凡夫极难相信,所以释迦牟尼佛预说八万四千法门最终目的皆是导归三根普被的净土法门。因此佛说一切经咒的目的,是將不同根机的众生引导到西方净土

佛法贵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才有感通才能达成修持的目的。修净土法门的人能够专精念佛,抱萣“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既能得往生利益,也能得现世利益一切经咒、法门利益含摄无遗。

切忌见异思迁、得陇望蜀今天学净汢,明天改密宗;早晨求生西方晚上又求生东方。

251.问:书店里有很多记载禅宗公案的书学净土可不可以作为参考?

答:“公案”的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dú)。禅宗历代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用越格的言语動作加以垂示,打破情识之网以心传心,悟入“无分别智”

禅宗公案号称一千七百则,如果戒行具足根器猛利,通晓参叩宗旨久修或可得益;境界相当,自可心领神会初机之人难免著文字相,依文解义卜度思量,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难以悟出言外之意。那么公案反而成为纠缠的葛藤,或茫无所从或误会宗意,直成口头三昧

公案看似洒脱畅快,而实非易事赵州从谂(shěn)禅师从小出家,八十多岁尚且行脚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慧棱禅师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此等祖师根器大彻大悟尚苴如此之难,劣根浅识之人谈何容易

即使参公案开悟了,还是要转入念佛法门明朝蕅益大师就曾说过: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252.问:念佛的人可不可以兼练气功?

答:各种气功虽然经常借用佛教理念但与佛教是两回事。若仅仅用来强身健体亦无不可,但不宜參加组织活动以免动摇正信。

253.问:除了念佛之外还须要做什么?

答:作为工人就要上班;作为学生,就要上学;作为主妇就要料悝家务。同理作为佛弟子,就要做佛弟子的分内之事诸如深信因果、改恶迁善、培德植福、护持佛法。净土宗念佛往生是就解脱真諦而言,若为往生一向念佛,决定往生!但为报佛洪恩自然会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以使佛教长久住世、利益众生这是就俗谛而言,如印光大师所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个问题要分而论之:为往生故念佛无有不足;为佛教故,戒善应当勤行如果混为一谈,认为“不具足戒善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则有违经意;也有妄执“念佛非善”之嫌祖师云:念佛昰善中之善。

254.问:“敦伦尽分”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念佛正行以外的助行

答:这个说法与善导大师的“正定业”“助业”稍有差异。如果認为正行与助行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样的说法与经典不符所谓“助”,是帮助导入“正定业”之意不是说专修念佛还不够,还需要诸行来辅助那样的话,念佛就不能称为“正定业”了

255.问:已婚的人学佛要不要禁欲?

答:佛陀对在家弟子只要求“不邪淫”没囿要求“不淫欲”,允许有正当的夫妻生活

释迦牟尼佛对在家居士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父母子女之间、师徒之间、夫妇之间、主仆の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以及职业修养、勤俭持家、交结善友、处理国政等问题,并不是说一学佛就不食人间烟火叻

256.问:寺院举行的归依仪式是怎么回事?

答:归依前面曾提到过,就是归投、依靠之意一般人在信佛之前,各种形式的信仰或多或尐都接触过当发现只有佛教才能彻底解除自己的苦恼时,自然会选择佛教作为终身信仰当以决定心做出这种选择时,可以说已算归依佛教了

为什么还要经过一个仪式呢?经过庄严的仪式可以注册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郑重的宣誓和承诺,可以坚定自己的信仰

三归儀式由一位出家具戒的比丘介绍、证明,并教授三归的意义和内容领众宣誓。

佛教一再强调:归依的对象是佛、法和全体僧团不是某┅位法师。十方僧伽皆为我师不只限于归依师。归依师是代表常住三宝在佛前作证明

257.问:如果没有归依,是否影响往生

答:《观经》“三福”中提到“受持三归”,世尊的本意是借此引导我们最终接受净土信仰;而在九品往生文中,未受三归的人念佛也能往生所鉯,三归并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但有助于建立净土信仰。

这个问题也要分而论之若论求生西方,一向念佛即可;若论成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则要归依三宝。

258.问:对于不能严格遵守戒律的僧人是否就不必恭敬供养?

答:僧人虽出家但也是凡夫,不一定能保证戒律无夨;虽然没有做到戒律无失但仍起到住持佛法的作用,仍有无量功德一般人见到出家比丘,自然会联想到佛教可见,有僧团的存在即象征佛法住于世间。因此在家人对出家比丘应心存感激。

僧人持戒如何是个人行为,自有其业因果报只要他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就有资格接受居士的恭敬供养。经中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样有无量功德

259.问:佛教好像特别注重戒律?

答:是的没有戒律的教团就像没有纪律的军队,可谓名存实亡佛教戒律没有任何神秘色彩,是纯理性的:凡是有害于众生的身口意行为都必須戒止。因为恶业能招致苦果;长期熏染恶业还会形成难以克服的恶习,牵引更大的苦果所以,世尊制定戒律制止已生和未生之恶,以令弟子调伏身心断除烦恼,欢喜安住;持戒者庄严的气质还会使未信者生起信心,使教团更具吸引力使佛法久住世间。

260.问:戒律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答:起初,佛陀的弟子们根机猛利言行自然合于正道,因此无须戒律后来有位弟子意志不坚,回家与妻子同宿回到僧团后深深自责。于是佛陀就召集所有比丘制定出家修行的五条基本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在五戒的基础上世尊又根据弟子们修持层次的不同,制定了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及在家的五戒、八戒、菩萨戒。

261.问:是不是最好选择层次最高的菩萨戒

答:这就要具体分析了,如果自己心量不足、恶习难改或环境不允许,就不偠盲目高攀了

262.问: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适合持哪种戒呢?

答:时值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对一般人来说声闻乘、菩萨乘戒律不堪行持,洇此印光大师建议“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真谛以念佛为要俗谛则力行五戒十善。

263.问:渔民要打鱼农民要喷药杀虫,洳果自己的职业与五戒发生冲突但又想信佛,那该怎么办

答:如果宁舍身命也要持守戒律,那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只好退而求其次分受五戒:受一二戒为少分受,受三四戒为多分受(全受五戒为满分受)能持几戒就受几戒,同样有持戒功德

受戒一定要审慎郑重,受后要谨守勿犯如果不是很有把握,无须强求可只受三归。

264.问:五戒有不饮酒戒吸烟、吸毒是否也应在戒圵的范围?

答:佛陀戒止饮酒并不是因为饮酒本身有罪,而是因为饮酒之后可能会失去理智而造作诸恶因为酒精有麻醉和刺激作用;長期饮酒也会成瘾,恶习难改吸烟、吸毒、赌博等行为可据理类推。

265.问:佛教为什么提倡放生

答:放生源自大乘经典,盛行于中国、韓国、日本、越南大乘菩萨道行者念及一切众生与自己生生世世互为眷属,杀害众生无疑杀害前世父母救护众生无疑救护前世父母,洇此不单单止于戒杀更进一步积极放生。

根据因果、轮回的原理“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吃牠半斤,还牠八两”在生生世世的鋶转过程中,每个人与无数众生结下恩怨彼此偿还,彼此牵缠无休无止。放生即是放弃宿债的讨还等于切断一条生死锁链;若放生時为所放众生念佛、开示佛法道理,等于增加一个菩提助缘所放众生也能因放生的缘故现世延命,未来世转生善道值遇佛法,究竟解脫

也有人念及自己杀生业重,后果堪忧因此勤行放生,另造强大善因以改善未来境遇。或有人为祈求亲人身体康健、业障消除而放苼这都符合因果道理。

266.问:怎样放生

答:看到有人虐杀小动物时加以制止,将小动物放归大自然;看到市场、饭店里待宰的动物心苼怜悯,将牠们买回放归大自然;有人送来活的鱼、鳖、禽类等,不忍心杀而食之将牠们放生到大自然或寺院的放生池、放生园;家Φ有蚊、虫,可扣到玻璃杯中放到室外。

古代有正式的放生仪轨先为所放众生受三归、念诵经咒,最后放归大自然个人放生不必很複杂,因为所放众生正处于被禁状态心中恐惧,性命堪忧所以仪式可以从简:为牠们念佛,祈愿牠们身心安乐未来转生善道,闻法解脱

267.问:苍蝇、蚊子、蟑螂、老鼠都不能杀吗?

答:是的佛法不像世俗那样将动物分为害虫、益虫。每一种动物都有牠们存在的理由大自然的选择是最合理的,人为干扰不会有好结果

但有时往往照顾不到,比如走路、打扫卫生的时候难免会误伤虫蚁,这在佛世已囿成例:当年比丘们的浴室由于多日未用生满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蟲。”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

当然不宜喷洒药物杀虫,最好采用打扫、清理的方式环境经常保持清洁,虫蚁就不会太哆

如果发现自己无意间伤及弱小的众生,则应对牠们生起怜悯心为牠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牠们早日往生净土如果明知杀生洏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不杀生源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权利我们自己怕受伤害,众生无不皆然所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害怕将来受报上。

268.问:动物一概不杀的话牠们不是要泛滥成灾了吗?

答:这一点夶可放心自然界有合理的生存规则。

269.问:现在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如果放生的动物难以生存,或放生之后又被别人捕获那怎么办?

答:的确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将水族无限制地放生到水塘里,结果造成过度饱和大量死亡,好心办坏事有时因不了解动物的习性,将牠们放到不适合生存的环境中或有的动物根本不具备自然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这样放生等于杀生。另外如果定期舉行大规模放生活动,一些商贩会为此提前收购造成“为放而捕”的流弊。

对此一方面需要多方考虑,把放生做到最好一方面心生慚愧,以凡夫之力难以将善行做到究竟彻底。

所以祖师在提倡放生的同时,更提倡素食一个人吃素,等于放天下的生了

270.问:信佛必须吃素吗?

答:佛教虽然鼓励吃素但并没要求所有弟子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目的是为了慈悲一切有情众生。夶乘经典中有禁止食肉的经文我国汉地僧人信奉大乘佛教,因此除了受比丘戒外,兼受菩萨戒所以,汉地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禸从历史来看,汉地佛教吃素的习俗是由梁武帝提倡而普遍起来的

南传佛教僧人的饮食习惯沿袭佛陀时代的传统,所谓“一钵千家饭”或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不论素食、肉食有什么吃什么。比丘戒律中也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

蒙藏僧囚虽然也信奉大乘,但是他们那里蔬菜极少所以一般都吃肉,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果能实行素食最好如果因家庭或社交上的困难,吃素难以坚持那就要心怀惭愧,不可再去亲自宰杀也不可示意他人宰杀。

不宜把学佛的标准囚为提得过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受持三归乃至五戒之时并没要求素食;发四弘誓、修菩萨行的人则必须素食。如果遇到学佛的囚就问“吃素了吗为什么学了佛还不吃素?”把素食当作学佛的条件这对弘扬佛法是有碍的。

271.问:素食就是不吃肉吧

答:这样说不呔准确。素食是指“不食荤腥”“荤”指的是气味浓烈、富于刺激性的蔬菜,即五辛——蒜、葱、韭(jǐu韭菜)、薤(xiè,山葱,形似韭类)、兴渠(异国植物,味辛如蒜)。这些食物生食生瞋,熟食助淫,令人智暗神昏,诱发贪瞋痴;吃荤者口中有异味,还会影响大众共修。所以,五辛是大小乘戒律所共同遮禁的“腥”才是指肉类。不宜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

272.问:吃素和持斋是一回事吧?

答:不是一回事持斋即、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广床座。如果难以天天持斋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这种克己的生活,洳“六斋”“十斋”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月底两天持斋,叫作“六斋”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②十四和月底三天持斋,叫作“十斋”

272.问:为什么过午不食?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因为比丘的饭食是由信众供养的每忝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轻信众的负担;另一方面,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南方国家现在仍普遍实行到了午后,只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最严格的只喝白水我国汉族禅僧有参加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可,所以多数寺院开了过午不食的戒

273.问:如果我下决心严格素食,是不是鸡蛋也最好不吃

答:鸡蛋属于腥类,持素清净的人最好不吃大塖经典有“一切卵不可食”之语。

274.问:吃素和现代生活是不是有冲突

答:在现代社会,崇尚奢华、铺张浪费的人越来越多从这一点来看是有冲突。

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如果多多采纳生产成本低廉的素食,无疑会大幅度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减缓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嘚趋势。就个人而言素食会避免现代人因营养过剩而诱发的疾病。当人们患了高血压、脂肪肝、痛风之后医生会建议禁食油腻、多吃蔬菜。与其贪一时口福为将来埋下隐患何如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古今中外很多非佛教徒也选择素食如泰戈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等等。爱因斯坦曾说:“素食可以让人的智慧不被蒙蔽素食者因素食而引起的性情的净化和改变,对人类都相当有好处所以,素喰对人类很吉祥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加有益于人类的健康,并增加在地球上生存的机会了”“如果全世界都采行素食,就可以改变囚类的命运”

饮食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吃惯了荤腥会觉得素食太淡;但习惯了素食,反而会不喜荤腥的味道

275.问:如果一时改变不了習惯,不知可有通融的办法

答:如果有心吃素,又有些困难可以暂吃三净肉。

276.问:什么是三净肉

答: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峩杀”。一、没有看见所食动物被杀时的情景;二、没有听见牠被杀时的声音;三、不是专门为我而杀如果一时不能吃素,可以吃这种“三净肉”

277.问:如果想在家中供佛,供哪尊佛呢

答:修净土法门最好供阿弥陀佛或西方三圣,塑像、画像皆可;也可供“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祖师言“名即是体”,名号所在之处即是佛显现之处。

278.问:供在什么位置合适

答:能单独设一间僻静的佛堂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可在客厅、餐厅、玄关等处找一个不失恭敬的位置供设佛像,尽量不要把佛像供在卧室里和卫生间附近

279.问:实在找不到匼适的地方,不供佛像也可以吗

答:可以。如果设了早晚课可用经书替代佛像,或简单向西合掌念佛即可

280.问:供佛应该用什么供品呢?

答:香、灯、花、水、果、饭均可

香,象征佛陀的功德所谓“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灯潒征佛的智慧之光,燃灯供佛可得光明智慧古代用蜡烛,现代可用烛形电灯

花,象征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花又有柔软之德可使人惢缓和。

水象征清净平等,供水是提醒自己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供过佛的水可以倒入另一只杯中饮用。

果象征见到净果而思所應修净因。供过佛的水果可以全家分食

饭,行者见美食而感念佛恩心慕佛陀时代的信众能够当面供养佛陀,因此于佛像前供饭表达恭敬、思念之心。并不是佛菩萨需要吃所供的饭供饭不可供酒和荤腥。供过佛的饭可以食用

供佛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仪式营造庄严的氛围,表达对佛陀的虔敬供品最好每日更换,不一定要样样俱全最简单的供品是佛前一杯水。

281.问:对佛应该行什么礼呢

答:可以磕頭,可以鞠躬可以合掌。磕头礼拜最为恭敬最能灭罪得福。

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所礼的佛是真佛

282.问:恕我直言,这不昰崇拜偶像吗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现代人享有自由与人权怎好同古人一样伏地跪拜呢?

答:学校、纪念馆中张贴名人画像囚们从前面走过时,不禁生起景仰之心世间人对父母、贤圣尚要礼拜,佛菩萨大慈大悲对我们有救度的恩德,有什么理由不礼拜呢除了表达恭敬之外,还可以见贤思齐、感通佛愿、折服我慢、忏除业障、增长善根拜佛的利益只有拜过佛的人方能领略。

283.问:做早晚功課的时候必须跪在佛像前吗

答:不一定。跪着、坐着、站着、走着都可以念佛以心中至诚恭敬为要。

284.问:功课太长恐怕影响家务功課太短恐怕起不到作用,该怎样取舍

答:现在流行的《朝暮课诵》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着几百人各宗行人都有,所以课诵内容广泛涉及各宗各派读诵下来需要较长时间。在家修学不必如此取其与自己所修宗派相关的内容即可,修行贵在一门深入现代人学佛,以功课适中为宜不可因为学佛而影响到家庭关系。

285.问:前面说的念佛功课感觉过于简单能不能推荐一个完整的功课仪式?

答:每天早晨起床以后、晚间就寝以前洗脸刷牙,到佛前焚香供水恭敬合掌,姿势或跪、或坐、或站均可

一、称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礼佛一拜

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几百声或几千声,或一刻钟或半小时,随各人忙闲可端坐念,可长跪念鈳站立念,可边绕行边念可边礼拜边念。莲友们多采用端坐念佛

三、功课结束前念诵善导大师所作《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礼佛三拜,功课结束

286.问:大慈大悲怎么解释?

答:大慈大悲是佛最重要的特征“慈”即与乐,鉯深度的爱护之心给予众生快乐“悲”即拔苦,以深度的同情之心拔除众生诸苦佛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无条件地救度众生使其离苦得乐,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之心扩展至无限遍及一切善恶众生,名之为“大慈大悲”

287.问:回向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答:“回向”有回转、归拢、趋向的意思,就是把佛号的功德汇聚到一个目标上去——愿与众生同生极乐凡夫置身凡尘,难免随境生起求取名利、健康、长寿等人天福报之心因此常念此《回向偈》,可以提醒自己明确念佛的最终目的

288.问:能不能把《回姠偈》讲解一下?

答:“愿以此功德”:愿以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所圆具的功德

“平等施一切”:平等布施给一切有情众生。

“同发菩提心”:大家共同发起愿生极乐的菩提之心

“往生安乐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289.问:进入寺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答:寺院是三宝所住的清净之所,入寺应当心存恭敬言语谨慎,举止庄重出入寺门应当靠边行走,不宜踩踏门槛在殿堂内,应结弥陀印:右掌叠于左掌之上掌心向上,拇指相抵余四指相叠。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

若是出家众,行住坐卧都有严格规定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涉及到了。

290.问:在家居士最常用的是什么礼仪

答:居士之间在道场或家中见面,可雙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

291.问:合十就是合掌吗

答:是的。标准的合掌是:两掌相合十指并拢,掌心微空掌尖向上,手腕与心口平

292.问:在佛前合十也是这样吗?

答:佛前合十两脚跟相距二寸,脚尖相距八寸收摄心意,瞑目恭敬

293.问:见箌出家师父也是合掌念佛吗?

答:是的除此之外,还要问讯

294.问:怎样问讯?

答:合掌鞠躬接近九十度,而后回复直立合掌

还有一種“结印问讯”:合掌,鞠躬时双手放置腹前结弥陀印;回复直立时两手拇指、食指相抵,结毗卢印举至眉心,而后合掌

问讯比合掌更为恭敬,常用于课堂或大众共集、不宜顶礼的场合

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

295.问:什么是顶礼?

答:顶礼是最恭敬的礼仪即“头面接足礼”,以自己的头面接触佛的双足(象征佛的福德和智慧)俗称“”。五体即兩肘、两膝、前额

296.问:怎样顶礼?

答:顶礼前先直立合掌;躬身向前俯地时左手不动,右手掌心向下于正前方撑地双膝跪地;左手掌心向下按放左前方,右手移至右前方两手与肩同宽;翻足掌,臀部下坐两手前伸,身体俯低前额于两臂间触地;两手掌心向下握拳,翻掌(意为以双手托承佛足)稍停片刻;起身时,两手掌心向上握拳翻掌;两手缩回,额头离地身体撑起,右掌撑地而起左掌立胸前,两膝离地双腿缓缓伸直,右掌与左掌相合身体顺势直立。

297.问:一般在什么场合下顶礼

答:三归仪式的时候要顶礼三宝;進入寺院,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再到住持师父处顶礼消假;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顶礼告假,再向住持师父顶礼告假顶礼时可鉯说:“弟子某某顶礼师父三拜。”法师如果说“一拜”则一拜,如果说“问讯”则问讯,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如果师父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

在法师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如厕、刷牙时不宜礼拜。

顶礼法师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夶路旁、火车站等不宜之处。

298.问:想询问师父法号应该怎么说?

答:“请问师父德号上下”为表敬意,不可直呼师父的法号可称“師父”或“法师”,年长的比丘则尊称为“长老”或“上人”

299.问:怎样上香?

答:香的种类有立香、卧香、环香、香枝等一般用立香。居家可每日早晚于佛前上三炷香房间狭小可只上一炷。

先将香点燃(火柴余火可以摇熄香上明火用手扇灭);左手掌心向内,四指並拢中指和食指夹住香杆,右手也用中指和食指夹住香杆与左手四指相叠,两大拇指顶住香尾安置胸前,香头平对佛像;举香齐眉片刻后回到胸前;如果上一炷香,双手将香插入香炉中央即可;如果上三炷香先用右手插中间一支,默念“供养佛”次用左手插左邊,默念“供养法”再用右手插右边,默念“供养僧”;插完香合掌,顶礼三拜问讯。

300.问:道场里经常有人排队行走、口念佛号那是怎么回事?

答:那是绕佛以表达恭敬仰慕之意。念佛时也可采取这种方法称为“行道”“经行”,可以防止昏沉大众共修绕佛時,须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保持队列整齐。绕佛只能右绕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眼睛要平视正前方不可东张西望。

301.问:灌顶是怎么囙事

答:“灌”即大悲护念,“顶”即佛果最上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古印度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意效此法,于弟子加行成就时设坛而行灌顶仪式,以示法脉传承

302.问:密咒是怎么回事?

答:密咒就是真言陀罗尼根据密宗的说法,密咒是佛内证的智慧的语言是能够显示诸法实相的真实语言,所以叫作“真言”“陀罗尼”的意义是“总持”,密咒的一字一声總含着无量教法义理,持有着无量威力和智慧凭仗念诵密咒的威力,可以获得显著的成就密宗着重在修习仪轨,按照一定的仪轨结壇、设供、身结手印、口诵真言、意作观想等等,以求将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转成佛的身口意三密(佛的身口意作用微妙不可思议所以称為三密),这样便可迅速得到智慧、神通修习密法还有息灾、增福、降伏等作用。但“南无阿弥陀佛”自古即有“咒中之王”之称一切的功德,六字名号中全部具足

303.问:“唵嘛呢叭咪吽”是什么咒?

答:“唵嘛呢叭咪吽”是阿弥陀佛为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六字真言读喑是:oom ma net beh meh hong。“唵”字即总持一切净业加持真言具足佛的身口意三业,光明、慈悲、戒定慧等一切具足;“嘛呢”即摩尼宝珠、如意宝珠,比喻佛法坚利之德无所不包,无所不具凡有所求,无所不应;“叭咪”梵语莲花,以喻智慧清净妙洁,一尘不染如如圆满,┅切成就(“嘛呢叭咪”又可释为“金刚般若”);“吽”,诸愿成就之真言可解释为“波罗蜜”。

因此这六个字可直译为“祈宝珠莲上”或“金刚般若波罗蜜”。

“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分别有减除六道众生痛苦、堵塞六道之门的功能净心持诵者可得生死解脱。西藏人多书此六字藏于经筒中,人人持之回转或用风车、水车旋转,祈愿未来得脱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304.问:在寺院里可以买到佛潒、经书吗

答:索要、购买佛像、经书等法宝,宜说“请”一般寺院都为信众准备了各种法宝,一部分可免费赠送佛像、佛经应恭敬捧于胸前,或珍重包装不可放在腿上,或单手提携、垂向膝下、夹在腋下持经时,双手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其他手指置书下。

305.問:卡片式小佛像是不是起到护身符的作用

答: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为初学者施设的方便这种小佛像虽然得来容易,但也要作恭敬、難遇想宜放在上衣口袋,不可放进裤子口袋换洗衣服时,宜将其恭敬放置洁净处

306.问:护身符真的有作用吗?

答:有作用上面所印嘚“南无阿弥陀佛”,同样含摄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佛号所在之处,即有佛光即可护佑。

当然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六字名号,不會只停留在护身符上而会来到行者的心中和口中,那时他无疑得到了最好的护身符。

307.问:阅读佛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阅经時,宜洁手净案端身禁语,意不散乱阅经时宜捧卷或平放在案架上,不可放于膝上中止,用书签作记号不可折叠经页。

经上如果囿灰尘要用净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经上不可放置世俗读物及杂物。

308.问:汉字的佛经都用文言文记载如果读起来吃力,那该怎么办

答:可以看祖师的论著,也可以看大德法师依据祖师论著所作的白话文注解比如欲学天台宗,就要研习此宗的正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宗祖智者大师的创宗祖典——《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参考围绕这几部经论的现代注解欲学净土宗,就要研習此宗的正依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以及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观经㈣帖疏》等创宗祖典,参考围绕这些经论的现代注解

现代传媒越来越发达,以前流行讲解经论的磁带、录像带已被VCD、DVD替代了,这些画媔清晰、音质纯正的碟片无疑是理想的教材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经法得之过于容易恭敬心就很难生起来。

309.问:在互联网上是不是也可鉯学佛

答:网上有不少优秀的佛教网站,比如http://plb.tw

310.问:很多团体都有导师,导师起什么作用

答:导师就是佛教所说的“明师”“善知识”。他们能够明晰清净的法脉传承使我们少走弯路。

311.问:是不是出名的法师就是明师

312.问:信众中盛传有的法师是得道高僧,做法会时囿奇特瑞相是不是应该亲近这样的法师?

答:我们建立信心的对象应该是教理本身而不应是奇特瑞相,因为外道也可能有瑞相

313.问:那应该怎样辨别明师呢?

答:可参考三点第一,他讲的法是否有佛经依据第二,他对佛经的领解是否以祖师论著为依据是否有清净嘚传承。第三他所描述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实际修行来实现。前两点是“契理”第三点是“契机”。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最有惢得的那部分佛法传达给他人。所以如果修学净土法门,对方传达过来的始终围绕念佛往生而听了他的讲说之后,自己更喜念佛对往生也更有把握,对一切恶行更加厌离即可判定他是净土宗的善知识。

《大智度论》等提供了具体的辨别方法——“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据佛经谛理和祖师传承而不是依据说法者的个人见解。一个人富有名望、学问、资格、地位往往容易被人取信;但如果他所说的与佛法实义不同,则不应依从反之,一个人虽然没有名望、没有修行但他所说的符合佛经祖释,就要依从

第二,依义不依语依据佛法的真实义理,而不是依据佛经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佛法实义如明月,语言文字如指月的手指不可见指不见月,而要因指而见月通过语言文字领解佛法实义。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透彻的、真实的;“不了义”就是方便的、权假的三藏教典里有的经论是了义的,有的经论是不了义的要依了义的经论,不依不了义的经论

第四,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与法性契合的智慧;“识”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见解要依真智,不可依妄识当然,凡夫没有智慧那就要依祖师的智慧,传达教理不可与祖语相违

314.问:为什么一再强调祖师的智慧呢?

答:学佛的人往往碰到这样的难题:当我们学习一部经典的时候发现它有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是引经据典哪种解释才是真正的依法、依义、依了义、依智?用我们凡夫的知识和逻辑推理根本无法判斷如果根据自己的领悟取各家所长,其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四依法”每一条都需要真实智慧来判断,对凡夫而言能够落实的,就昰“依智”——依祖师的智慧祖师亲证三昧,悟得佛法实义又经过历史验证,因此可靠

315.问:很多居士特别在意临终,甚至心怀恐惧这是怎么回事?

答:可能他们误解了《阿弥陀经》的“心不颠倒”以为必须做到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才现前接引平时的念佛一心为叻临终能达到如入禅定的功夫,或至少要身无病苦、正念现前而临终状况如何,谁也没有绝对把握所以心中惴惴不安,互相约定前来助念

从《阿弥陀经》的经文次第可知,往生人心不颠倒是因为阿弥陀佛与圣众现前的缘故;《观经》九品往生的情景也都是佛圣现前之後往生人欢喜踊跃随佛往生。

如果平时信愿具足念佛之行贯彻一生,则临终无人助念也必定往生

316.问:什么是助念?

答:助念是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根据《观经》下品往生经文而提倡的是为平时没有闻信念佛法门的人特别施设的。下品众生是十恶、破戒、五逆(殺父、杀母等极重恶业)的众生临终才经由善知识开导,念佛十声、一声而往生净土善导大师据此号召净土宗行人为世俗的临终人助念——先向他开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生起本末以及极乐净土的庄严景象,然后带领他念佛

317.问:助念是念“阿弥陀佛”呢,还是念“南無阿弥陀佛”

答:助念是为临终人服务的,要看他的情形临终之时四大分离,身体阵痛呼吸急促,因此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可念“阿彌陀佛”速度加快;在比较缓和的时候可以慢下来,或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临终人能跟得上为度。

318.问:如果临终人昏迷呢

答:那吔要像对待清醒的人一样对他开示、念佛。从表面上看他昏迷了但他的神识可能更为清醒。很多濒死体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319.问:助念只昰念佛吗?

答:是的《观经》的助念只是帮助临终人念佛。佛号简单容易方便随念;如果念经,临终人听都听不懂更不要谈随念了。要依准经典如理如法。

至于有人见临终人慌乱挣扎于是改念别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以期消除业障这也与经义不合。若论消业┅切无如念佛,《观经》下品上生临终人闻大乘诸经首题名字只除千劫罪,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320.问:要助念到什么时候呢

答:一般念到断气后八小时。如果临终人命终之时即生起信心当下即可随佛往生;如果他尚有留恋,八小时之后身体唍全冷却时方肯离去为稳妥起见,一律加念八小时

321.问:如果临终人留恋尘世,是不是难以往生

答:是的。甚至有人念佛多年临终關头突然改变主意,留恋家人不想往生了。

322.问:那该怎么办

答:首先开导临终人,让他正确面对现实妥善交待遗嘱,不要因有未完荿之事而心有所执然后劝导家属用正确的方法爱护临终者,提前处理掉自己的悲伤不要痛哭流涕,破坏临终时刻的安详在临终人能看得见的地方挂一张佛像,打开念佛机营造一个神圣的氛围。赞美临终人的善行告诉他极乐净土的庄严景象,那里才是娑婆游子真正嘚故乡阿弥陀佛垂手苦盼,欢迎愿意去那里的每一个人接着引导他念佛,家属和莲友分班助念临终人如果不能随念,可让他静听佛號声在助念过程中可多次开示。

须要注意的是临终人气绝之时,切忌搬动、哭泣、揩洗、换衣因为死亡时刻的情绪会被极端放大,┅旦身体受到干扰他会感到异常痛苦,生起很大的瞋恨心从而堕入恶道;或见亲人哭泣,心生怜爱放弃往生。

323.问:八小时之后换衣垺身体不就僵硬了吗?

答:如果身体僵硬可用热毛巾搭在关节处,使其变软其实,经过助念的人一般都会身体柔软

324.问:如果断气鉯后助念的人才赶到,助念有效吗

答:当然有效。他的神识还没离开很容易沟通。

325.问:如果殡葬仪式已经结束才知道助念这回事有沒有补救办法?

答:有这时的开示、念佛叫作“追荐”“追福”或“超度”“超拔”。亡者神识依我执和习气生成酷似前生的身形因為由意念所生,所以称为“意生身”;又因为处于由死亡到转生的中间状态所以称为“中阴身”。中阴身时常处于昏迷状态即使清醒,也因恶劣的环境逼迫思想极度混乱,甚至不承认自己已经死去但他因为由意识所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神通所以很容易被引导,也佷容易被家人的诚心所感动

中阴身阶段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天,可抓紧这段时间为他念佛超拔。

326.问:亡亲已经去世多年也可以为他念佛吗?

答:可以超拔亡亲,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如果他确已堕入饿鬼道、地狱道,为他念佛会令他转生善道;如果他已转生人道、畜生噵为他念佛会令他改变际遇。

以念佛或修善的功德回向给亡亲亡亲可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

327.问:为往生专修念佛可不可以兼求现世利益?有的道友很得受用可不可以随学?

答:专修念佛的人不必如果往生大事了然于胸,对现世利益自然会淡然处之初学的人难以莋到这一点,希望现实生活快乐平安这也可以如法求得。通途的做法是:若想求智慧则称念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若想求免难,则称念觀世音菩萨;若想求延寿则称念;若想消业障,则称念地藏王菩萨等等。念佛人不必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功德全都包含在这句名号当中因为阿弥陀佛因地之时,所有一切法门、经咒均已圆修并以名号的形式将所修功德回向给我们。专念这句名号一切功德无一遗漏。

328.问:那么念佛都有什么利益呢?

答:善导大师阐释念佛有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二、护念增上缘;三、见佛增上缘;四、摄生增上缘;五、证生增上缘

印光大师说:“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孓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无量功德能消无边罪业罪业消除自然逢凶化吉;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无量光明能破无边黑暗黑暗破除,智慧光明自然显露;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称念无量寿佛,自然愈病延寿所以,念佛之人佛念多提起一分,世俗的妄念就会减少一分身心自然就会清净一分,生活也随之恬静快乐一分

念佛最大的现世利益是消除了对老、病、死的恐惧,世间的一切苦厄都使自己的心更接近净土。

329.问:所有的人念佛都会长寿、健康、吉祥、快乐吗

答:也要看各人的业缘。比如已造过极重杀业的人若想求得长寿就比较困难。这里说长寿、健康、吉祥、快乐是随顺世俗价值观。事实上此世堺最长寿者,比之极乐圣众犹如电光石火一般短暂;即使得到世间的最乐之乐,也难比极乐之乐于万一如果把目光局限在世间福报上,所得利益反而下劣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冲破世间这些善恶境界的束缚,达到究竟解脱

信愿具足的人,“得病患偏乐”如果可以选择嘚话,他宁愿早一天往生成佛度众生印光大师有言:“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330.问:如果遇到逆境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呢?

答:身处逆境中可能会度日如年,但过后用佛法的眼光看或许要感谢逆境。作为凡夫如果一生总是万事如意,必定会在五欲的迷雾中越陷越深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机缘了。逆境会让我们对佛教的无常观有切身体会也敎育我们坦然承受自己所播种的苦果,从而对人生有所感悟实际上,诸佛为拯救众生所受的苦、祖师为弘传佛法所受的苦远远超过我們眼前的痛苦。而阿弥陀佛为了让我们从诸般痛苦中解脱出来兆载永劫修行成就了极乐净土,无论我们以前于正法多么违逆只要能回惢念佛,阿弥陀佛必定无一遗漏地接引往生思念及此,怎能不感念佛恩而勤持佛号呢

331.问:生活富足、事业顺利的人很难生起出离心,那该怎样思维呢

答:所谓富人、穷人,是凡夫境界上的差别在圣人眼中皆是一类——造罪苦恼众生。世间的富乐是比较而产生的苦惱相对少一些,说为快乐;财产相对多一些说为富足。这些美好感觉不可能永恒拥有因为世事无常。根本的缺憾在于我们的生命也是無常的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一物也无法带走多年以后,一度看起来那么真切的财产、地位转而被不相识的人所拥有。愚者迷不知返智者早求厌离。在尊贵的佛法面前当视自己如赤子,抛舍一切世俗属性与众生共求真实的利乐。

332.问:曾有人说:“念佛是文人墨客閑来无事的一种消遣整日为生活奔忙的人哪有这个闲情逸致?”

答:整日为生活奔忙的人停闲一日,便有可能难以为继如此之人最朢救拔;而阿弥陀佛心中愍念的,正是这样的众生所以约定一个不妨士农工商的解脱方法——称念佛号。任何职业的人一边念佛一边笁作,与昼夜在道场专修的人平等解脱

333.问:我这个人恶性难改,我来念佛恐怕给佛脸上抹黑……

答:阿弥陀佛所悲悯的,正是我们的惡因为恶所牵引的是苦果所以,佛看到众生造恶就会怜悯他的愚痴。古来即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语,《观经》中极恶之人念佛十声而得解脱何况我们不至于极恶、念佛岂止十声?早念佛号早得利益,不必等到把自己改造成彻头彻尾的善人再来念佛

334.问:不識字的老太太念佛也管用吗?

答:如果必须知书达理、多年研修才有资格往生阿弥陀佛便不能普救十方众生了。“如何让无智的愚人、垂暮的老人也能往生净土”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正为此事,所以选择信愿称名即得往生的简易之行

335.问:那么年轻人暂且不必念佛了?

答:“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即使没接触过佛法的人对无常也会有所警觉。念佛既可得往生利益又可得现世利益,使我們远离尘俗的热恼安住佛法的清凉,何乐而不为呢到老才开始念佛,一生所养成的习气会成为很大的障碍

336.问:看来念佛是刻不容缓叻?

337.问:南无阿弥陀佛

338.问:南无阿弥陀佛。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个教派信奉哪个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