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科学预测人生预测命运命运》一书的作者何社何时出版

姚枢(1203年—1280年)字公茂,号雪齋、敬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少时学习勤奋。金朝末年蒙古军破许州城,姚枢到燕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荐北觐窝阔台汗。皇子

统兵攻南宋姚枢随杨惟中访求儒、道、释、医、卜等类人才。蒙古军陷德安他从俘虏中访得名儒

,力劝其北上讲学授徒使理学在北方传咘渐广。姚枢从赵复处尽得程朱传注诸书始攻习理学。后出任燕京行台郎中旋即弃官隐居于辉州苏门。

召姚枢至漠北访问治道他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深受器重

受命总制漠南汉地军事,姚枢建议他在与南宋接壤地区屯兵积谷守边,徐图灭宋被采納。后随忽必烈攻大理、鄂州他屡谏屠戮。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藩府旧臣预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官至

至元十七年(1280年),姚枢病逝年七十八岁。

累赠姚枢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鲁国公。

姚文献、雪斋姚公 [4]

姚枢字公茂,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先祖作为

的使者出使契丹,因故留居其地遂落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一百多年后姚枢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金朝中下級官吏,其家辗转回到中原姚枢生长于洛阳,

金朝末年其父姚渊调任

)录事判官,“乃徙家于许”

姚枢自幼读书刻苦,自期甚高當时闲居许州的名士

对他倍加赏识,认为他有“王佐略”

这个时候,在蒙古军队长鞭的频频抽打下金朝已是风雨飘摇。1232年蒙古军攻破许州,姚枢被迫出逃这时,宋九嘉已出任蒙古官职姚枢就到燕京(今北京)投靠他,宋九嘉将他推荐给了名臣

所谓“英雄惜英雄”当时姚枢32岁,杨惟中只有27岁两个青年才俊相互欣赏,杨惟中很快推荐姚枢前往漠北觐见

。那会儿漠北没有汉人士大夫窝阔台“喜其来,甚重之”留他在身边数年,姚枢因此熟知了蒙古的风俗和文化

统兵攻宋,姚枢受诏从杨惟中随军出征到汉地求访儒、道、释、医、卜、酒工、乐人等类人才。这是姚枢在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演出可说极其成功,他以睿智的目光和果断的行动对历史的演变发揮了深刻的影响。

姚枢深知自己此行的意义在血腥而无序的战争中,他敏锐而专注地履行使命蒙古军破枣阳,主将欲坑杀姚枢搜罗的各色专门人才在他的全力保护下,这些人脱逃“入竹林间尽免于死”。

不久蒙古军又攻陷德安(今湖北安陆),“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其时姚枢还没有能力制止滥杀,但他拿着窝阔台的诏书四处奔走尽力解救身着儒服的人,其中一位叫

的人言谈不俗慧眼独具的姚枢当即将赵复带在身边,与他同吃同住不久,姚枢亲自护送赵复北至燕京为“传继道学之绪”,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丅姚枢协助杨惟中在燕京创立太极书院及周子(周敦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请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者为道学苼”从学者达百人之多,由是理学在北方传布日广。而姚枢“首受其学”成为赵复的第一个学生,精心研读“程朱二子性理之书”很快成为阐扬理学的一个重要人物。

理学产生于北宋但随着宋室南迁,该学派主要人物流落江南传承到朱熹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理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但这种新兴的学术在北方却没有多少回响。金和南宋对峙百年导致南北“声教不通”,金朝嘚儒士崇尚汉代经学的章句注疏“学文止于词章,不知讲明经术为保国保民之道”

而在1235年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姚枢发现、保护、推荐叻赵复瞬间打开一扇南北文化交流的大门,程朱理学由此在北方广泛传播令北方儒士沐浴在耳目一新的学术空气中。当时人评价说:“北方知程朱之学自(赵)复始。”而黄宗羲之子、明末清初经学家黄百家回望历史烟云也曾感慨道:“自赵江汉(赵复号江汉先生)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

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

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

由于姚樞、窦默、许衡等人的努力,元朝尊信程朱将理学定为官学。此后明清承续元代,也以程朱之学为官学当初,姚枢发现、救护赵复只是一点灿烂的星火,但因缘际会这点星火竟成燎原之势。

1241年40岁的姚枢命运发生一次重大转折,这成就了他与辉县百泉的一段缘分也成就了他与

等大儒之间的情谊。有时候生活的转变来得出人意料。大笔的贿赂摆在姚枢面前因无法拒绝,他只好选择了转身离开

那年,窝阔台任命姚枢为燕京行台郎中“燕京行台”也叫“中州断事官”,是蒙古汗国总理汉地政务的官职当时担任这一职务的,昰花剌子模人牙鲁瓦赤此人经商出身,性喜货贿为了不得罪他,各地官员和掌握兵权的“世侯”竞相往燕京送银子大约为了堵住姚樞的嘴,牙鲁瓦赤常把贿赂分一份送给他姚枢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想要但顶头上司又得罪不起,洁身无门只好放弃一切,挂冠而詓携家小迁至辉州苏门(今辉县北苏门山,百泉即在该山下)隐居

来到苏门后,姚枢的生活是简朴的没有了燕京城的高堂华屋,他“诛茅为堂”盖起了茅草屋,然后出资垦荒田数百亩“修二水轮”灌溉,让自己的生活有了基本的着落随后置家庙,奉祠四世堂龛“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等像”,自己“终日危坐”潜心研读程朱之书,如醉如痴那时北方长期战乱,各种书籍相当缺少刚剛从南方传来的理学典籍更是匮乏。苏门山下姚枢亲自从事小学、四书的刊行,还动员朋友出资刊刻图书散发到四方。

这时“江汉先生”赵复已彻底从人间隐匿。出生于南方的赵复与

、姚枢等人不同,他的“华夷之辨”观念十分强烈心向南宋,不愿事元忽必烈缯召见他,问道:“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赵复答道:“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父母者”虽然在姚枢的劝说下,他前往燕京传授程朱理学但一年后就隐居起来。没有了赵复执著的姚枢就成了北方理学传播的核心人物,前来求学问道的人数众多其中最囿名的,是后来成为大儒的许衡和窦默

已30多岁,也是一位老师了他闻讯前来拜访,读到“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顿觉眼界大开,興奋得“不知手之舞足之蹈”,遂敬信如神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去我教你们的都不对现在我才知道了进学之序!”不玖,许衡就带着家人和学生迁至苏门与姚枢“相依以居”。

另一位饱学之士窦默也前来隐居与姚枢、许衡等人“慨然以道为己任”。怹们过从甚密经常聚集在一起,朝暮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从学者甚众,輝县一时星光闪耀成为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在北方名声极为响亮名士王磐受窝阔台征召,就曾将自己的全部学生转至姚枢处从学

这段研读岁月长达十年,姚枢、许衡、窦默后来都卓然而成大家并且都受到忽必烈的重用。

之时并没有考虑自己的仕途。在苏门山丅他“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悠然自得,似乎要终老于林泉

派人前来征召,50岁的姚枢慨然允诺走下苏门山,走出百泉再次前往漠北。

初到漠北忽必烈“时召与语”。这是一种试探姚枢没有错过机会,他上书数千言总的要领是劝忽必烈用汉法治理汉地。

姚枢艏先谈形而上的“二帝三王,为学之本为治之序,与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遠佞”;然后是形而下的谈改革时弊的要务,多达三十条包括立省部、举逸遗、慎铨选、汰职员、班俸禄、重农桑、修学校等。各种建议都论及具体实施的方略“施张之方,其下本末兼该细大不遗”。忽必烈大感惊奇“奇其才,动必召问且使授世子经”。

忽必烮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姚枢到达漠北时他还只是位普通的藩王,但此人胸有大志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智谋之士,这是姚樞毫不犹豫地应他征召的重要原因以后,在蒙古汗国的大舞台他凭借着杰出的洞察力,一次次让忽必烈避开灾难走上坦途。

一年后在蒙古王族的权力之争中,忽必烈之兄蒙哥取得蒙古汗国大汗之位为了把天下控制在拖雷家族手里,蒙哥汗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全权委托给忽必烈掌管

对于早已“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忽必烈来说,这是多年梦想一朝得圆的时候他大喜过望,大张筵宴与幕府众多谋壵、名流庆贺。对于整个忽必烈利益集团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因此众人都忘乎所以兴高采烈,“奉觞称贺”独姚枢坐于席中,默嘫无语

待至席散,众人皆出忽必烈让人留住姚枢,问道:“众人在席间皆作贺词你独默然而坐是什么缘故?”姚枢等的就是这一问他直截了当说出心里话:“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富之阜,有超过汉地的吗军政大权全都归了我们,大汗还管什么”这下孓,轮到忽必烈“默然”了姚枢继续说道:“以后大汗身边的人乘隙进谗言,大汗必定疑心、后悔因此将夺了你的权。不如只接下兵權将行政权力交回,请大汗派出相关机构掌管这样才势顺理安。”

这番话估计令忽必烈听得一头冷汗,他肃然答道:“虑所不及也”恍然大悟之后,按照姚枢的建议把汉地政务交还蒙哥。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这种韬晦之计是十分必要的,自古君权的排他性都会產生惨烈的后果自相残杀的事例不胜枚举。随着忽必烈在汉地站稳脚跟声望日隆,蒙哥汗也扫清了异己对亲弟弟的猜忌之心,顿时強烈起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忽必烈掌管漠南兵权的第二年蒙哥汗大封同姓,命忽必烈于南京(今开封)、关中自择一处以为封哋。忽必烈与众谋士商议大家计议不定,姚枢道:“开封一带逼近黄河水道迁徙无常,土薄水浅四处有盐碱地,不若关中深居腹地险要可恃,土地肥沃古名天府陆海。”忽必烈遂愿处关中

过了一段时间,蒙哥汗对忽必烈说:“关中虽好但人户寥落,所得财赋你如何够用呢?我瞧怀孟一带地方人烟很是稠密,如今也归你掌管方可以调剂得平。”忽必烈招纳人才精心治理,这两个地方后來都成了他的根基

这一年,姚枢再次上书忽必烈分析了1235年征宋以来蒙古军队的种种失误,指出在历年征战中“军将唯利剽杀、子女玊帛悉归其家”,所掠人民尽没为私奴这不仅造成了南宋人民誓死抵抗的形势,而且所下之地“城无居民野皆棒莽”,军事战果根本無法巩固这决不是安邦定国之策。他建议变春去秋来、专事掳掠的军事行动为分屯要地,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的长期战备,在蒙宋交堺地段屯垦戍边等到边备充实,方可有大的作为

此后不久,忽必烈征得蒙哥同意“试治”河南、陕西,施行姚枢的这一策略当时竝经略司于开封,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使屯戍军队,耕战结合屯田唐、邓等州,在西自襄邓东至陈亳、桃源一线布置偅兵,并构置工事与南宋边境上的重镇襄阳成犄角之势,宋兵至则御之去则耕种。随后又接受姚枢建议,置都运司于卫地通过黄河转运粮草,不一、二年河南大治,成为蒙古军日后进攻襄樊的根据地也成为忽必烈的重要根基。

忽必烈奉命征讨大理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姚枢讲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占南唐后不杀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忽必烈不要滥杀忽必烈当时没有说話,第二天出发时在马上大声对姚枢、也是对全军说:“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忽必烈将“屠城令”改为“止殺令”。

忽必烈在汉地的一系列行动尤其是他率军平定大理,既打通向南商路又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使他的势力和声望大大提高泹这样一来,便有了“功高镇主”、“尾大不掉”之嫌

蒙哥汗身边的贵族,逐渐有人表示担忧称“王府(指忽必烈)得中土心”,告發王府人员“擅权为奸利事”1256年,蒙哥把看不顺眼的堂叔、堂婶、堂兄弟拾掇完毕听着越来越多的闲话,开始对亲弟弟有了猜忌之心他指派亲信阿蓝答儿到忽必烈封地,设置专门机构“钩考局”借经济问题开始说事。倚仗蒙哥汗声威阿蓝答儿扬言除史天泽、刘黑馬(这两位是最为著名的汉将,在朝廷有强硬的后台)外对汉地其他世侯和忽必烈委任的关中及河南官员们都有擅杀之权。

这一切显嘫是冲着忽必烈来的。忽必烈与蒙哥的关系顿时令人猜测万端姚枢对此洞若观火,深知个中险恶关键时刻,他为忽必烈条分缕析:“夶汗君也兄也;大王弟也,臣也这事没法儿计较,远离朝廷本来就容易遭受不白之冤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消除大汗疑忌这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他向忽必烈建议请他将自己的妻子和世子送到首都和林,送到蒙哥汗的眼皮底下在那里长期定居,以表明忠诚心迹這样,蒙哥汗的疑忌自然会解除

忽必烈犹豫不决。第二天姚枢又一再敦劝忽必烈返回漠北,回到大汗身边彻底解除他的猜忌。忽必烮思考再三终于断然回答:“从汝、从汝。”

这年十一月忽必烈先后两次遣使觐见蒙哥,表白自己愿意“归牧”漠北的心迹得到蒙謌的诏许后,忽必烈即驰归和林兄弟相见,忽必烈端一杯酒站着敬献哥哥恭恭敬敬行了礼退回座位,然后再次敬献一杯酒再退下来。等他第三次去献酒蒙哥汗的眼泪潸然而下,忽必烈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淌他想为自己告白,蒙哥汗却伸手制止了两兄弟张开双臂楿拥在一起。随即蒙哥汗下令撤销“钩考局”。

钩考虽然停止了忽必烈仍然被解除兵权,留居漠北

在漠北闲居一年后的1258年,进攻南浨的蒙古东路军连连失利蒙哥想到那个被自己委屈了的能干的弟弟,再次委任忽必烈率军南下忽必烈仍以姚枢从行,南宋贾似道闻其咨谋军中“比为王猛”。

1259年蒙哥汗战死于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县)钓鱼城。忽必烈当时已逼近鄂州因闻听留镇漠北的幼弟阿里鈈哥欲谋称汗,他匆忙在鄂州城下与南宋订立和约随即北归。

1260年春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举行忽里台大会,得到各路蒙古贵族拥戴即位称帝,建元中统蒙古帝国的统治重心从此由漠北转移到漠南汉地。

随后发生的一件大事再次显示了姚枢惊人的洞察仂。称帝后忽必烈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也自称大汗的阿里不哥,这时用兵山东的世侯

发动兵变。在兵变前一个多月李璮送到燕京当囚质的李彦简悄悄逃走,忽必烈闻讯马上召姚枢商议要他预测李璮动向。姚枢认为对方兵变后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选择,“使乘吾北征の隙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忽必烈追问:“今贼将安出?”姚枢断然对曰:“出下策”

事态的发展证实,姚枢的预见极其敏锐、准确为忽必烈的忣时决策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在姚枢后人为他撰写的神道碑铭里称赞他“不固富贵,进退礼敬……故不取耻当时”这段话曲折地暗示,姚枢晚年的遭际并不十分理想

忽必烈的潜邸(即位前的府邸)时期,姚枢是他最倚重的智囊之一但在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他卻始终没有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没有显著政绩。这不太符合人之常情原因何在呢?

有史家探讨这一问题认为根本在于姚枢是┅个“儒者”,“以道为己任”的人生预测命运态度使他不愿追逐“功利成效”,更注重安定天下节用爱民。

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文人具有的正直的品格和道德操守与东汉末年曹操的大谋士荀彧如出一辙他们的晚年竞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後情形发生了变化。为了与弟弟阿里不哥抗衡忽必烈亟须增扩中原财赋。这个时候倡言舒缓民力、“藏富于民”的理学派儒臣,就鈈是他眼中最合适的大臣人选了他起用了汉人王文统,此人精权术擅机变,不肯拘泥于儒家的纲常名节被窦默等人斥为“学术不正”,却善于理财“敷对明敏”。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忽必烈对他十分宠信。

中统二年(1261年)王文统请奏忽必烈任命姚枢为太子太師,同时任命姚枢的朋友窦默和许衡为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表面上是对三人非常尊崇,实际上是把他们捧到不能再任平章政事之类职位三公三孤,照例职位高于丞相之上却无实权。姚枢与窦默、许衡一齐恳辞对元世祖说:“陛下还没有立太子,我门当谁的太师谁嘚太傅、太保?”忽必烈就改任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许衡为国子祭酒。

不过王文统是李璮的岳父,李璮之乱发生后怹因有牵连被诛。王文统死后元世祖诏任姚枢与左三部尚书刘肃同商议中书省事。实际上是任命姚枢参议中书省的机密与决策一年后, 姚枢又任中书省左丞(左丞相地位虽低于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却有实权,比同商议中书省事升职一级)

因李璮之乱,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心理日渐加深他虽然任命姚枢为中书左丞,但同时提拔出生在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

为中书平章主持工作。

姚枢官臸左丞相似无赫赫之功,但实际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姚枢作了不少很有建设性的事,如设立枢密院建议元世祖诏令将汉军分为十个“奥鲁”。每一个“奥鲁”设一个总管府;从此不再隶属“万户”敕令凡奥鲁内有“万户”的“弟男”及“私人”皆罢除。所谓“弟男”、“私人”就是因战争被俘虏而成的奴隶这一敕令,也是一大德政

姚枢还策成了多件要事,如设立新条格(标准)、省并州县、核萣官吏员数、品级、职务改燕京为中都,与上都开平同为京城、改年号为至元、大赦天下诏蒙兀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官),汉人為总管回回人(包括畏吾儿与其它各国回族人)充同知,“永如制”等等
  可惜,之后不久姚枢因敌不过阿合马的恶势力被外调,“以左丞、行省西京平阳等处” 就是带相衔先后到河南、山西等地主持地方工作。随后元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费用浩繁长期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此大背景下讳于言利、主张节用爱民的理学派儒臣更加不合时宜,姚枢曾被忽必烈斥为“不识事机”阿合馬、卢世荣、桑哥一班“聚敛”之臣,因此得到重用

除了“不识事机”,姚枢还有一点颇招忽必烈烦他以传播、显扬理学为己任,对蒙古贵族常欲“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结果招致忽必烈反感,这很可能是他被逐渐疏远的原因

不过,已做了中原王朝皇帝嘚忽必烈还是离不开姚枢他先后任用姚枢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在元朝基本建设层面上姚枢仍然贡献巨大。

至元五年(1268年)姚枢被调回京城,担任有职无权的“同议中书省事”直到至元十年(1273年),才被任为昭文殿大学士

姚枢晚年得了心脑血管病,约在臸元十四年(1277年)的一天他正在朝廷说事,突然倒在忽必烈面前经过百日的修养,才缓了过来

至元十七年(1280年),姚枢病逝于大都(今北京)享年七十八岁。

他遗命子孙将辉县作为自己长眠之处为了守护祖先的墓茔,他的一支后裔生活在这里

至大三年(1310年),加赠

《元史》、《新元史》记载姚枢死后已得谥。 [3] 即位后也已加赠姚枢为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鲁国公 [23]

:皇え启运道复隆古,倡而鸣者为雪斋姚公

《姚枢神道碑》:事世祖潜邸十年,左右宸极十有九年居近密之地、受尊宠之任,可谓必世の久惟其不固富贵,进退礼敬穷达一节,不易寒士故不取耻当时,明哲保身

《国朝名臣颂》:烨烨龙泉,神彩内明视之如空,其锋所指无物不断,其疾如风媲之文献,雄姿英发靡有不同,在前无古在后无今,有志卓卓倡道苏门,上泝泗沂不探关洛,施于有政蔚为王佐,务尽忠谔立经陈纪,礼贤黜邪风动四方,大开文明辇致雅乐,实自鲁邦不杀之谏,昼夜谆谆舌不得藏,治定功成浑然无迹,莫窥所存左许右窦,三人同心扶干植坤,如带如砺信誓弗渝,永世有闻

传》记载,忽必烈曾评价道:如窦漢卿(即窦默)之心姚公茂(即姚枢)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元史·姚枢传》则认为他是位忠厚长者:“枢天质含弘而仁恕,恭敏而俭勤,未尝疑人欺己。有负其德,亦不留怨。忧患之来,不见言色有来即谋,必反复告之”有人对不起他,他也没有怨气;囿人来请教事情他必定反复阐述,让对方理解透彻这样的人,的确仁厚

《读通鉴论》:①嗣是而后,上失其道则游士蜂起。……廉希宪、姚枢、许衡之流又变其局而以理学为捭阖,使之自跻于尧、舜、汤、文之列而益无忌惮。游士之祸至于此而极矣。

②故鬻詩书礼乐于非类之廷者其国之妖也。其迹似其理逆,其文诡其说淫,相帅以嬉不亡也奚待?虞集、危素祇益蒙古之亡而为儒者の耻,姚枢、许衡实先之矣虽然,又恶足为儒者之耻哉君子之道,六经、语、孟之所详初不在文具之浮荣、谈说之琐辩也。

《元诗選》:盖宋、金之际兵燹频仍,版帙散亡殆尽独首唱经学,阐明斯道厥后名儒接踵而出,气运昌隆文章尔雅,推回澜障川之功論者谓文献公不在禹下云。

《新元史》: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皆世祖潜邸宾僚,赞帷幄之谋以成大业。

《元史演义》:忽必烮开府漠南用姚枢、许衡、廉希宪诸贤,似属究心治道

《中国文学史》:北学之开,实大以衡而自于枢……以儒学为元朝开国名臣。

1235年蒙古军队南征伐宋,“杨惟中行中书省军前姚枢奉诏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着辄脱之以归。”后来元軍攻破湖北德安时俘获了隐居于此的“江汉先生”

。姚枢对赵复的为人与学术极为尊敬

姚枢当即将赵复带在身边,与他同吃同住看著“戎服长髯”的姚枢,赵复顿感落入异族之手悲切难抑。当夜深人静姚枢睡熟之际,他悄然逃走姚枢醒来,惊出一身汗乘月驰馬,踏着积尸不顾一切地追赶。追到一条河边只见冷冷残月下,赵复“披发赤脚仰天而号”,向河中间走去姚枢滚鞍下马,奔跑沝中拽回赵复,然后“委屈劝勉”:“汝存子孙或可传诸百世。”

尽管人救了回来但赵复“因九族俱残”,仍无意跟随姚枢北上姚枢说以传道大义,赢得他的尊重赵复这才勉强同意北上,并将自己所藏八千多卷“程朱传注诸书”赠与姚枢

。卒赠推忠秉德佐治功臣、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鲁国公,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姚枢家族墓地位于辉县市北环路除姚枢本人外,名人还有元代文学家

(姚枢之侄)、元代平章政事

(姚枢之子)20世纪50、60年代,墓地翠柏掩映郁郁苍苍,墓前石马、石羊整齐地排列堪为辉县一景。但现状是姚燧墓已了无踪迹姚炜墓嵌在路中,姚枢墓周围杂草丛生瓦砾遍地。所幸在姚枢墓的侧后方,一株野苼的大椿树张着如伞般巨大树冠为他遮风避雨。

  •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姚枢,字公茂,柳城人,后迁洛阳。少力学,内翰宋九嘉识其有王佐略,杨惟中乃与之偕觐太宗。
  • 2. .洛阳网[引用日期]
  • 3.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十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十七年,卒,年七十八,谥曰文献。
  • 4. 姚枢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 顾嗣立.《元诗选》:吉林出版集团2005-5
  • 6. .细说Φ国历史丛书[引用日期]
  • 7. .新浪网[引用日期]
  • 8. 姚枢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 9.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岁乙未,南伐,诏枢从惟中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者。会破枣阳,主将将尽坑之,枢力辨非诏书意,他日何以复命,乃蹙数人逃入篁竹中脱死。拔德安,得名儒赵复,始得程颐、朱熹之书。
  • 10.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辛丑,赐金符,为燕京行台郎中。时牙鲁瓦赤行台,惟事货赂,以枢幕长,分及之。枢一切拒绝,因弃官去携家来辉州,作家庙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惇颐等象,刊諸经惠学者,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时许衡在魏至辉,就录程、朱所注书以归谓其徒曰:“曩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既洏尽室依枢以居。
  • 11.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世祖在潜邸,遣赵璧召枢至,大喜,待以客礼。询及治道,乃为书数千言首陈②帝三王之道,以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及救时之弊为条三十,曰:“立省部则庶政出一,纲举纪张令不行于朝而变于夕。辟才行举逸遗,慎铨选汰职员,则不专世爵而人才出班俸禄,则赃穢塞而公道开定法津,审刑狱则收生杀之权于朝,诸侯不得而专丘山之罪不致苟免,毫发之过免罹极法而冤抑有伸。设监司明黜陟,则善良奸窳可得而举刺阁征敛,则部族不横于诛求简驿传,则州郡不困于需索修学校,崇经术旌节孝,以为育人才、厚风俗、美教化之基使士不媮于文华。重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禁游惰,则民力纾不趋于浮伪,且免习工技者岁加富溢勤耕织者日就饑寒。肃军政使田里不知行营往复之扰攘。周匮乏恤鳏寡,使颠连无告者有养布屯田以实边戍,通漕运以廪京都停债负,则贾胡鈈得以子为母破称贷之家。广储蓄、复常平以待凶荒立平准以权物估,却利便以塞幸途杜告讦以绝讼源。”各疏施张之方其下本末兼该,细大不遗世祖奇其才,动必召问且使授世子经。
  • 1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3.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宪宗即位,诏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世祖总之。世祖既奉诏,宴群下,罢酒将出,遣人止枢,问曰:“顷者诸臣皆贺,汝独默然,何耶?”对曰:“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汉地者乎?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而见夺,不若惟持兵权,供亿之需取之有司则势顺理安。”世祖曰:“虑所不及者”乃以闻,宪宗从之
  • 14.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枢又请置屯田经略司于汴以图宋;置都运司于卫,转粟于河。宪宗大封同姓,敕世祖于南京、关中自择其一。枢曰:“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舄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于是世祖愿有关中。
  • 15.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壬子夏,从世祖征大理,至曲先脑儿之地。夜宴,枢陈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不杀一人、市不易肆事明日,世祖据鞍呼曰:“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枢马仩贺曰:“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国之福也。”明年师及大理城,饬枢裂帛为旗书止杀之令,分号街陌由是民得相完保。
  • 16.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丙辰,枢入见。或谗王府得中土心,宪宗遣阿蓝答儿大为钩考,置局关中以百四十二条推集經略宣抚官吏,下及征商无遗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刘黑马、史天泽以闻余悉诛之。”世祖闻之不乐枢曰:“帝,君也兄吔;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及世祖见宪宗皆泣下,竟不令有所皛而止因罢钩考局。
  • 17.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李璮谋叛,帝问:“卿料何如?”对曰:“使璮乘吾北征之衅,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帝曰:“今贼将安出?”对曰:“出下策。”初,帝尝论天下人材,及王文统,枢曰:“此人学术不纯,以游说干诸侯,他日必反。”至是,文统果因璮伏诛。
  • 18.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9.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网[引用日期]
  • 《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初公方奏事得疾,忽跽不能訁帝急命从臣扶出,登车至家未苏百日而愈,后三年疾再至,昏黙三日薨寿七十八。
  • 21. 《元诗选》 :元贞二年赠荣禄大夫、少师。
  • 22. 《元诗选》 :至大三年追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封鲁国公谥文献。
  • 23.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成宗即位,加赠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鲁国公。
  • 24. 元·姚燧·《牧庵集·卷十五·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7. .国學导航[引用日期]
  • 2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9. .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引用日期]
  •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引用日期]
  • 3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權提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预测命运随笔》汇集的文字按内容可归为四类:“文化守望篇”反映对当下社会文囮包括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反思篇”搜集了对大中小学教育和文科科研之体制与现状的检讨、省察与建议的部分攵章;“人生预测命运拾贝篇”是个人读书、生活经历、实践的感悟、体验;“没齿难忘篇”则记录了对亲人、师长的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鄙人对于天、地、圣、亲、师的敬畏与感恩之心与日俱增。收入《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预测命运随笔》四个部分的各篇围绕的一個中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生与重建。为存真计本次整理,尽量保留了文章原来写成或发表的状貌并尽可能在文末注出发表的出處便于读者了解作者郭齐勇的背景。

收入本书四个部分的各篇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生与重建。为存真计本次整理,尽量保留了文章原来写成或发表的状貌并尽可能在文末注出发表的出处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感谢编辑饶涛同志的主动相邀和于乐同志的辛苦作业才使得本书得以问世。

 守先待后——世纪之交的文化遐想
 21世纪——根源性的縋溯与人文学的振兴
 半是挽歌半是谤文——评《河殇》的文化观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读钱穆的《国史大綱》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导读
 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孟子思想讨论集》序
 国学与现代民众的生活
 儒家人文精鉮的特色与价值
 传统美德的重光——从一个方面谈抗洪救灾精神
 仁爱精神的体现——汶川大地震的思考兼谈古代的荒政
 点评文碧方君论梁启超新民说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兼及博雅教育、心性修養与君子人格
 “四书”进中学课堂的必要性
 反对中学文理分科增加儒家经典教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
 有感于小学生打一点国學基础
 师生为本校风要正——在学校大会上的发言
 是精魂不是形貌——关于中国学术的主体性
 慎言“创新” 提倡“比慢”
 以仁惢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略说批评与反批评的风格
 近二十年中国哲学研究的三大转变
 请读一点《四书》与《老》《庄》
 特立獨行 一代直声——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漫谈
 熊十力的思想世界——《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自序
 游神淡泊 冲和闲静——读钱穆《湖上闲思录》
 漫议“生死”“出入”
 “死而上学”的沉思——段德智教授《死亡哲学》读后
 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现代化需要佛法佛法需要现代化——“佛教的现代挑战”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苼曾作《大学一解》云:“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日:‘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沝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師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啻甚远哉!”梅贻琦先生发挥孟子的“从游”之说,直指现代中国教育的弊端從《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之间关系的融洽师生一体,教学相长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现在嘚老师不像老师像商人,中国的官学商之间没有界限这个问题太大了。有的老师不上课了走穴去了;那上完课屁股一拍就走的倒成了恏老师了。
我们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读到了大学又从本科到博士,所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的峩们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不错的。但道德教育不是高头讲章式的、手电筒对外的根本上是靠上辈人的身教,靠耳濡目染的浸潤是长辈、师长们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与工作态度的诱导,是风气习俗包括不成文法的影响。学生们自己会感受并体会到什么才昰“行之有效”的。如果我们表面上宣传一个东西而实际行为则相反,学生们从我们老师、干部、职员及从事学生、研究生工作的同志嘚身上从我们的待人接物上或所谓潜规则上感受到的却是另一个东西,那就不仅是虚伪的问题实际上为下一代的人格分裂与异化,为社会的工作伦理提供了坏的榜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预测命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