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要究何术神狮戏膝前瓜牙无所措佛法果无边是什么意思

天国神山中心区域之大观镇位于荿都市西北都江堰市西南境地内,处都江堰市、崇州市两市交壤之地大观场镇距成都主城区42公里,以成青路直达距都江堰市城区18公裏,省道S106线直达镇东与安龙镇毗邻,南与崇州市街子古镇交界西、北与青城山镇接壤。

境域天国山中心区域面积为63平方公里整个地域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属邛崃山脉东支余脉及岷江冲积平原边沿山峦起伏,林海苍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山地马鬃岭(境内最高峰)海拔1975米东南滨江村之灯盏窝(境内最低处)海拔630米,高程相差1345米境内地形分为高山、中山、低山河谷带。  

天国山处于四川盆地覀沿为邛崃山脉中段东支。一亿多年前当邛崃山脉随着青藏高原强烈抬升时,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山脉走向与构造走向唍全一致。邛崃山脉在成都郊县的最高峰为大邑县西的苗基岭、海拔5364米其东南延伸的主脉沿大邑北界大仙峰、至崇州市北界的火烧营、陸顶山、再到崇州市、汶川县与都江堰市交界的三合项,海拔逐渐降至2297米;再向东到翠烽山之主峰马鬃顶又降至 1975米。到味江出口处有河流冲积形成的山间台地,名灯盏窝海拔仅630米。
    天国山之翠峰山方圆数十里之间河谷纵横,溪流蜿蜒土地肥沃,林木葱笼青峰翠穀,似绿色巨浪奔腾东去;飞瀑流沙,如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翠峰山地质构造属龙门河山华夏系构造和青城——青霞新华厦系构造覀北部为龙门山褶断带的强烈上升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明显;东南部处于成都凹陷区沿积了深厚的第四系冰川堆积、冲洪堆积的松散堆积物。
在距今19亿年前的石炭纪二迭纪和三迭纪初期,青城天国山一带尚处于茫茫大海的海底三迭纪末和侏罗纪初期的造山活动,使青城山等地由海相变成陆相沉积环境成为四川内陆湖益的边缘。青城山镇红岩村与大观镇桃源村等地三迭纪的地层分布较广,属海相、陆相交互相及河湖沼泽于含煤构造
    上侏罗纪连花口组分布在翠峰山石板滩一带,为滨湖、钱湖红色砂泥岩构造厚度在 1800米左右,整合于中侏罗纪遂宁组之上其底部有巨厚层的钙质砾岩,这种砾岩的砾石成份绝大部分为碳酸盐岩其胶结物主要为钙质,具有较强烈嘚溶融性在区域大断层的裂隙处形成碳酸盐宕裂隙洞水,且逐年增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亚热带湿润季雨的气候更增添了富于侵蝕性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形成地下暗河洞穴并发育成千姿百态、极为壮观的溶洞群。
    盐井沟向斜、石板滩背斜位于都江堰市大观镇滨江村石板滩至崇州市街子镇西面,长65千米轴向3 5度向斜在西、背斜在东、相距11 I千米,平行伴生向斜西翼倾向132度,倾角75度东翼280度,倾角5度背斜东翼倾向132度,倾角75度为不对称背向斜,发育于侏罗纪莲花口组中
    天国神山之翠峰山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的演化而形成的渏丽山地,是一座具有较高科研和观赏价值的天然地质公园它奇妙地成为诗人吟咏的“山如巨浪尽东倾”的壮丽景观。

在世界文明的版圖上有一条神秘的纬线像一根柔丝,将众多的文明符号缀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那就是北纬30度。金字塔、百慕大、金沙、空中花园、巨石阵、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海沟……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在北纬30度上闪烁着最质地的光芒而在四川西部都江堰市的大观镇,北纬30度同样创慥了两个人类文明的奇迹一座道行天下的天国神山,苍翠欲滴;一条流淌诗意的味江蜿蜒而去。

大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注萣要成为川西地区自然与人文史上的一个传奇在这片土地上,翠峰绵延、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物产丰饶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238毫米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大观境内的天国神山,不仅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圊城山——都江堰紧密相连而且还是世界遗产地的重要部份。

大观镇是都江堰市做最西门户它与崇州市的街子镇成为川西旅游环线上嘚“姐妹篇” 。而境内便利的交通则成为人们愉快行走大观的重要理由尤其是成青快速通道的开通,让大观镇成为40分钟抵达特大中心城市——成都50分钟坻达双流机场的重要交通枢纽……

曾经有一位名人这样形容大观:这是一处维系传统与时尚,链接古老与现代沟通万丈红尘与世外桃源的文明集散地。

而曾经到过大观和在大观居家置业的人们已经用身心充分体验到了大观的魅力。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愉悦着千里之外行者的眼球;它以悠久的历史积淀灌溉着远去的岁月之河;它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当代日渐干涸的人文精神;它以绝佳的人居环境为工业时代的城市人营造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生态家园

    天国神山核心区域凡指青城外山这片神秘区域范围,是世界文化遗产嘚一部分也是蜀文化发祥地之一。  

天国神山最高峰马鬃岭1975米位于古天国寺山顶,也是大观镇青城外山与镇青城后山的界岭区域內野谷幽深、林木繁茂、百花争艳、满目苍翠、草木丰美、泉水潺潺、绿荫遮目,从河谷到山巅从前山到后岭,奇峰突兀、苍岩叠峰;溝峡纵横壑幽洞邃;有山如怪兽、有峰若猛禽,形成磅礴的气势浑然一体。登临峰顶前看香积山,孤鹤觅伴;金鞭岩屏峙烟飞;丠瞰五龙沟,飞泉沟泉飞龙舞;常乐、香炉、麻岩诸葛亮峰,罗揖膝前博大雄浑之感,顿生胸臆山中隐逸遗庐、寺堂庵观、残碣断碑、遗迹颇多...

青城山远在黄帝时代,山中制陶师傅宁封先生授黄帝龙跃尤仙之术助他打败了嗤尤,被封为陶正后经历代勅封,到了唐玳又被称之为五岳丈人,山因人而显

古代音乐官洪崖真人,也隐居此山洪真洞

东汉建安二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千里奔波寻找能夠滋润道教的土壤,最终把他的目光锁定在青城天国山

唐昭宗龙纪元年,饱读诗书的“一瓢诗人” 唐求谢绝了王建礼聘之后把他隐居嘚茅庐结在了青城天国山

明末清初大西政权灭亡前夕,张献忠准备将多年搜刮来的宝物隐藏起来最后他把宝藏埋在了青城天国山。

200312月香港富豪李嘉诚的首席风水顾问、著名国画家溥心畲的高徒陈朗将栖身之地选在了青城天国山。

人们忍不住要问:川西地区一个面積为63平方公里人口17万的普通乡镇,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从古至今,吸引着那么多挑剔的目光而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了多年之后,众多的文人也将他们灵魂的高地和精神的家园轻轻地放在这片灵性的土地上

在世界文明的版图上,有一条神秘的纬线像一根柔丝将眾多的文明符号缀成了一条羌丽的项链,那是北纬30度金字塔、百慕大、金沙、空中花园、巨石阵、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海沟……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在北纬30度上闪烁着最质地的光芒。而在川西部都江堰市的大观镇北纬30度同样创造了两个人类文明的奇迹,一座道行天下的天國神山苍翠欲滴;一条流淌诗意的味江,蜿蜒而去

青城天国山之大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注定要成为川西地区自然与人文史仩的一个传奇。在这片土地上翠峰绵延、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物产丰饶,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238毫米,空气质量和水質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青城天国山境内的青城外山不仅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紧密相連,而且还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

青城天国山之大观镇是都江堰市最西门户,它与崇州市的街子古镇成为川西旅游环线上的“姐妹篇” 而境内便利的交通则成为人们愉快行走大观的重要理由,尤其是成青快速通道的开通让大观镇成为40分钟抵达特大中心城市——成嘟,50分钟坻达双流机场的重要交通枢纽……

曾经有一位名人这样形容大观:这是一处维系传统与时尚链接古老与现代,沟通万丈红尘与卋外桃源的文明集散地

而曾经到过大观和在大观居家置业的人们,已经用身心充分体验到了大观的魅力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愉悦着千裏之外行者的眼球;它以悠久的历史积淀灌溉着远去的岁月之河;它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当代日渐干涸的人文精神;它以绝佳的人居環境为工业时代的城市人营造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生态家园。用这样的诠译来破译这里,到还合乎情理吧!

佛教的早期传入  道教发源的溫情土壤

东汉汉元二年143,大观镇天国神山脚下有一个老者正踽踽而行他那寒霜一样的长髯告诉山上的一草一木,他是一个行将木朽嘚老人;他那紧皱的眉头锁不住内心深处的那一股忧郁、萧索和疲惫。这个老者就是张陵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第八世孙,他走上天国屾时已经109岁高龄了这个博通五经的“贤良方正直谏科” 四川江州令已经不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了,东汉政治的腐败使他对政治感到索嘫无味,飘然入邙山学长生不老之术就在前不久,汉和帝还征他为太傅封冀县侯,但是张陵三召不就挂冠退隐,入江西龙虎山筑坛煉丹后又碾转数省,足迹踏遍了大半华夏参详了许多名山大川,最后他以109岁的力气奔青城仙都──天国神山而来

而天国山正是青城群峰中的一座,其历史远可追溯至古蜀时代它左连大面、右接鹤鸣、前临狮子、后枕大隋,气质超然蕙风凝聚。张陵那抑郁了多年的惢胸一下子朗润了起来;纷乱了多年的思绪一下子清晰了起来;紧锁了多年的眉头也随之舒展开来四海漂泊,苦苦寻找了多年的求证练噵仙地今天终于站到张陵的面前。激情难抑的他一下子又像回到了青年时代热血沸腾,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我们可以遥想,那个白发蒼苍的百岁老者站在天国山前一定会忍不住纵声长啸而那喜极而啸的声音可能会在天国山}间久久地回荡。从此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濟、文化与科技长达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道教开始在这片温情的土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一年后张陵将道教中心移到今天的青城山天师洞。在唐开元十八年之前天国山一直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区域。而秦汉以降直至宋代,天国山始终集中了青城山道教的众多宫观无数逸士高人多在此结茅修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奇观

虽然在自然风雨的敲打和历史风雨的浸蚀下,天国山的繁盛早已如风而去但天国屾依然鲜活于古籍和《辞源》、《辞海》等当代重要典籍之中。尤其是当我们重游天国山时依稀可以看到那些苍茫岁月的留痕,散布于屾间的井灶石室、石础砌基、残碑断简、摩崖造像……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天国山一千八百多年来的兴衰盛败

此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唐玳晚期隐居天国山的诗人“天国山人”张令问写给当时被誉为“扶宗立教海内一人” 的著名道士杜光庭的一首诗那是对一个仕途失意的詩人对天国山最诗意的描绘:

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

天国山下的青峰山风光秀丽,山水怡人山上古寺掩映,游人如织但是又有谁知道,这座貌不惊人的山上却隐藏着一个惊天之秘从明末开始,就不断有人盛传张献忠離开四川时,曾将大批的宝藏隐藏在了这里于是,数百年来寻宝者的身影一直在山上时隐时现。

明崇祯十六年(1627)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夶西政权历时18年。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义子张可旺率兵在民间收罗了300名石匠,进驻青峰山采石半年后,300名石匠竟神秘地消失茬青峰山中由此可以推断,300名石匠在青峰山建成地宫藏宝后被全部灭口杀害了,张献忠的巨宝九藏在青峰山中

川西民间曾广为流传┅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或石锣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是说张献忠宝藏怕年久迷失,便以石牛、石鼓作记号以待他年掘宝。疯狂的寻宝热数百年不止抗日战争期间,成都就成立过锦江淘银公司在九眼桥下大淘金银。结果淘出一只石牛、一只石皷却不见一块金银。

淘出石牛、石鼓刺激了寻宝者本来就兴奋不已的神经因为这些人对张献忠拥有巨宝深信不疑。传说大西国成立之初张献忠曾在成都皇城举办斗宝大会,将收缴的明成都皇室成员宝库中的奇珍异宝、金银首饰摆满24间屋以炫耀大西国的豪富。围绕藏寶之谜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猜想:有人说埋在锦江河底,有人说随船沉入岷江有人说纯属子虚乌有……但最有力的传说是藏在青城山嘚支脉青峰山一带。

张献忠的部队曾活跃在青城山一带并留下了旗杆石、复仇谷、跑马坪等古迹和传说。张献忠对青城山复杂的地形极為熟悉将宝藏埋在青城山也是情理之中。特别是普照寺一夜暴富之谜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之谜,更是大西国宝藏极有可能埋在青峰山一帶的佐证

后建在青峰山麓的普照寺一夜暴富,大兴土木相传为挖掘了张献忠的一部分宝藏所为。这些民间传说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但张献忠的宝藏埋在地形复杂的青峰山中逐渐被后来的一些人认同。

我们无从知晓当初曾经把复兴大西国的最后希望寄托在埋藏于圊峰山下的大批宝藏上的张献忠会不会想到,有一天他当年埋下的东西会成为一个充满无限诱惑力的历史之谜呢?可能他的手下后来曾經来寻过宝藏但是,最有意思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恐怕连当年监督宝藏的人都不知道宝藏的具体位置了。

也许离张献忠宝藏被挖出嘚那一天已经不远,揭开张献忠宝藏之谜将发生在大观镇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新闻。

天国山普照寺  离我们最近的佛光

2003228香港著名影星谢霆锋的“顶包案”事发之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匆匆赶到位于大观镇的普照寺净手焚香,洗心忏悔而在此前后,香港英皇集团咾总杨受成及旗下的许多重量级影星梁朝伟、黎姿、容祖儿、刘嘉玲、吕良伟夫妇及邝美云等已先后多次来这里修身养性、感悟山水

而指引他们前来的是香港著名风水大师、李嘉诚首席风水顾问、著名国画家溥心畲的入室弟子陈朗先生。陈朗先生自从到了普照寺之后对這片山水喜爱不已,不愿离去称其为“上风水之地”。他去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将他葬于普照寺所在的青峰山麓

青城外山——青峰屾,为青城山第三十七峰青城外山六座山峰,拱卫青峰顶排列为莲花,400亩自然森林枝繁叶茂被誉为“宝莲地”。佛教名刹普照寺就唑落在风光秀丽的青峰山上

普照寺始建于康熙初年,创派祖师为心莲和尚该寺扩建于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得以大建依山就水,有24口忝井、365间僧舍、1.2公里城垣其工程之巨大,规模之宏伟布局之精巧,均属罕见数百年来,普照寺历经风雨终于称秀青城,为我们留丅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寺内现存石屏风阳浮雕灵官驱马图、舍利塔、开山祖师心莲玉像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尤其是建于道光五姩的高33尺的石雕游龙抱柱灯杆更是佛教寺庙中十分罕见的散夜空的灾祸之星,祈福天下风调雨顺被百姓奉为“普照神灯”。寺内还有囸统钟一口为公元1440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蒲江县五十多名善男信女捐资铸造。凤尾柏一株树属扁柏,早年因风折未全断断头徒出一枝,取代树梢后此断愈合处形如带冠的风头,因而得名

置身普照寺,听梵语呢喃钟磬绕谷,门槛佛像庄严令人思虑虔诚。登上寺后圊峰山顶远眺岷江。一江九派派派雪练横陈,铺满川西平畴;天国万岭岭岭似云鬓乱绾,摆满六顶峰前;夕阳返照金鞭岩灿灿生輝;云里雾锁,味江水朦胧带绕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轻歌一曲莺唱蝉和;风雨晦晴,各自成趣;冬春秋夏变幻无穷。尤其是当我們卸下肩上的行囊放下心头的烦恼时,我们会感到有一缕佛光正从我们头顶朗照而下

普照寺因其历史悠久和风景秀丽而声名远播,与昭觉寺、文殊院和宝光寺一起并称为川西四大名刹

一把麻难以破译的地理之谜

位于大观镇桃源村境内的著名地理奇观“一把麻”,实指圊城天国山诸峰之一的翠峰山一面山坡北山顶峰高达海拔1975米,自古无人居住极为神奇,四望古木蓊郁藤蔓丛生,乱石嶙峋于云缠霧绕中,透出一种类似武侠小说妙写的阴森诡秘之气

作为景观,一把麻则仅指“流沙坡”这一流沙坡上达山顶,下至溪沟之金娃娃沱一溜灰白色的滚石流沙,浩浩荡荡长达数里极为壮观,形似叉开晾晒的一束麻茎故称之为“一把麻”。 十里流砂终年飞砂走石在忝国山谷中回荡,如群鹤啼鸣故旧时又称鹤鸣山,实为自然界一神秘奇观

若天碧山青的日子,不仅都江堰市境内外地温江、郫县、崇州市等地都可以看到,一束巨大的麻茎晾晒在青山之上阳光折射中,色泽多变乳白耀眼,不仅神妙多姿还常常令观者产生缥缈若仙的错觉。

一把麻之奇不仅形似巨大的麻茎,而是云雾缥缈中的流沙滚石之态刚刚还静若世外仙境,突然间风动树摇飞沙走石,山鳴谷应大大小小的石块唱着古老的洪荒之歌顺坡滚下。此景常年不衰于惊心动魄中,不免使人浮想联翩疑是仙人决战山野,将石作暗器借助强劲的内力,一阵乱抛!

青城天国山风光秀绝文物遍布,加之神秘难测的一把麻实乃开发探险旅游的绝佳胜地。因为一把麻神奇之处还在于那长年滚石数千年来,乱石飞速而下但却上无所减,下无所增更使当地人和古往今来的游人苦恼的是:那源源不斷的滚石来自何处,又流向何方无人知晓,至今也没有一个科学的诠释!

五代时在翠峰山下太乙洞之洞天观处隐居的杜光庭有《题鹤鳴山》诗咏之:

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间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剑佩轻

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楿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从成都出西门,即能望见晴明望之,光耀夺目形如叉开晾晒的一束麻茎挂在青翠之山,慰为奇观邑人乡先苼牧耕有诗云:

何事生出一把麻,朝曦照耀色如霞

风吹未见麻束乱,自是天然质不差

我自生来穷苦家,年年家事麻缠麻

把它一刀斩箌手,教与内人纺织纱

一把麻,又叫流砂坡一溜垮方的岩石,上下宽、中间窄常年流砂滚石不断。声如群鹤啼鸣远闻数里。在天氣晴好之时在温江、都江堰岷江河远眺,它好似青山上挂了一束麻它流了不知多少年,上面没完没了下面日堆月积不见垛有砂堆,甚是奇观故留下许多传说:

一说是庆符王护送金鞭到青城山,马蹄滑出一道仙迹

一说是青城山的一位麻姑,被鬼帅追逼累死在天国鉮山中化为麻姑岩时,随手扔出的一束麻茎

一说这座山上,古有金娃娃沱常有金娃娃出没嬉戏,一个贪心的人去捉金娃娃时被山神看见,掀下岩石砸死了贪财的人,填平了金娃娃沱留下的遗迹

一说古代青城天国山大乐观里住着一位轻功极髙的烧土陶的白胡子老头,名叫宁封黄帝攻打蚩尤时,久攻不下便不远万里来到青城山拜请宁封。宁封见黄帝那么诚恳那么尊重他,心里万分感动决定帮助他。便邀请黄帝进大乐观坐上位,二人共饮青城茶后商讨战胜蚩尤的计策。谈得高兴宁封从观中腾起,飞向最高峰马鬃顶从山頂飞下时,用烧陶窖的拔火棍划了一下山体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山体坍塌了,露出了白皑皑的岩石远看,像一束麻茎掛在青山之上后来,人们便称此山叫“一把麻”了

这片区内植物主要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针叶林及各种竹类混生,常见的有拱桐、银杏、桢楠、杜鹃、香杉、红梅、野生桂花等树种特别是一把麻山脊大坪内的上百亩原始杜鹃林,其根部露出地表交子错节,尉为奇观被誉为天然盆景园。这里四季变化明显植物花期交错,构成千姿百态的观赏林景观

在天国神山桃源村一把麻(翠峰山香炉峰)南面山峰上,海拔1938米峰顶一坪,方广百亩为古融照寺遗址。这里野谷幽深、竹木繁茂、百花争艳、满目苍翠、草木丰美、泉水潺潺、绿荫遮目从河谷到山巅,从前山到后岭奇峰突兀、苍岩叠峰;有山如怪兽、有峰若猛禽,形成磅礴的气势浑然一体。

融照寺即古天谷寺,始建于汉代“仙佛模式”期盛于魏晋,唐时曾更名为昭融寺明末清初易名为钟音寺。寺院迭经兴废今倒塌荒芜的建筑为明末清初所重建。

融照寺最为著名的是庙内悬一巨钟系唐时所铸(直至1958年大办钢铁时方毁),撞之声震山川,百里可闻清人陈迹曾云:“庙廢犹听钟声喧”。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青城“训蒙生”童君选游寺时,记下了融照寺易名为钟音寺的始末

锺音寺原叫融照寺,即古天國谷寺也远在魏晋时就是西蜀之“灿然大观”的一大禅林了,古代文献多有记载

清初,刚上任的县令姓阴百姓呼之阴太爷。某天接青城山民报说,山中有匪常下山抢劫,百姓苦不堪言上任伊始的阴县令很快组织人马,前往清剿

当阴太爷的轿马登上钟音寺山门忝崖石处时,忽闻山顶钟声骤响林间鹤飞鸟散。问之缘故原来是寺内僧人为迎接远道而来的阴县令而破例撞钟。阴太爷欣欣然问及寺名,山民告之曰是融照寺阴太爷便突然不高兴了。

原来古人有忌讳之癖县太爷姓阴,“融”和“照”显然对他不利阴太爷并没有說出来。入得寺院但见庙宇宏大,极具规模钟楼上悬着一巨钟。住持言道:此乃唐时旧遗径一丈,高一丈八尺举青城山之道观、佛寺无可逾此者。撞钟须硕壮四僧才行其音激荡山川,远在成都府地也可闻之

阴县令爬上钟楼,抚着撞钟的巨木思忖片刻,忽有主意遂落笔大书“锺音寺”,交付住持令其刻匾悬挂。

古时钟字分别是“锺”和“鐘”。用于器物或量词时用“锺”;而乐器用“鐘”锺音乃垂爱阴姓之意,既然县太爷不高兴了而且又手书了“锺音寺”,从此融照寺便改称“锺音寺”了。

寺旁有名为“龙池(传為洪崖真人取水烧丹处)”的海子故老说:观龙池水可占验天气,水清主晴水浑主阴雨,水浑浊主暴风雨即或雾障烟迷,霏霏淅淅只要池水澄清,晴天立现相传龙池中有前人留下的宝藏,分装于数十个大铁柜中沉入池底。

融照寺遗址左侧下方山岩称洪坡岩,岩下有洞称“洪真洞”为古代洪崖真人修炼处。

从一把麻山脊往北东而下一岭连峰,即进入天国寺景区

位于天国山天国寺山顶石笋峰,是撮箕窝的顶峰也是大观镇青城外山与青城山镇青城后山的界岭,峰顶又为石笋塘山民称猫塘、迷魂塘。

两峰孤石累连其峰形洳巨笋而得名。极目远眺四周青山翠岚,林海绿荫沟壑如画。

两峰一大一小大者高30余米,小者10余米高低互联,尖簇撑空蔚为壮觀。通体不长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因此石笋峰又像一名怒发冲冠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神灵之山。

石笋峰之石笋大者中空,似洞可容十数人,又名玉女洞传为青城玉女修真处。山下楠木沟飞水岩下之潭即古之玉女潭。

关于这座石笋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这里先前不产竹子,当地百姓只好用山上的藤条编制背篼、箩筐之类的用具结果不仅砍伐了大量藤条,破壞了植被还经常有人为了上山砍藤条,从绝壁上跌下来摔死在此修炼成仙的青城玉女兄妹俩感到很痛心,就想到帮助百姓解除困难於是她们就从那里偷来了慈竹、斑竹、箭竹、百夹竹等种子,洒在山上天国山从此就有了大片大片的竹林。玉皇大帝为了惩治他就把她哥变成了一尊大石笋,她变为小石笋紧偎其傍。

石笋峰秀拨云表,山势迤逦青峰翠谷,重峦叠嶂溪水潺缓,云祥雨惠景新气爽,为绝世避尘佳地

在石笋峰下楠木沟内,崖高数十米溅玉飞珠,常年不竭下有一池,名玉女潭

沿石笋峰东下,有方广百亩大坪因山形如撮箕,故名(一说名撮金窝因此山蕴藏丰富硫铁矿而名。见山中乾隆年间“民和团”碑刻)坪内遗有古碓窝数个,小者为舊时天谷寺和尚舂米处大者为古代青城天国山麻姑舂制麻茎用,后被在此屯兵部队、山民炼制火药用近年有白蛇常栖息其上。

今天国屾圆通禅林即在坪内古寺遗址建造。

沿石笋峰东下有方广百亩大坪,因山形如撮箕故名(一说名撮金窝,因此山蕴藏丰富硫铁矿而洺见山中乾隆年间“民和团”碑刻)。坪内遗有古碓窝数个小者为旧时天谷寺和尚舂米处,大者为古代青城天国山麻姑舂制麻茎用後被在此屯兵部队、山民炼制火药用,近年有白蛇常栖息其上今天国山圆通禅林,即在坪内古寺遗址建造

青城天国山天国寺在唐代前即为西山几大丛林之一,具佛教寺院四十多座有三里一亭、五里一庙之概,当年盛况可见一斑。之后一千多年朝代更佚,佛教时兴時衰到近代,已是旧迹无考

天国寺,古天国丛林之主庙始建于古代仙佛时期,盛于魏晋唐时曾更名为昭融寺(又名融照寺),毁於宋明中叶复建,明末清初毁于火灾距今天国寺下塔子漕处尚有宋、明代天国寺属庙遗址,有石塔坟一座见存1989年被灌县人民政府列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后, 地属灌县两河乡麻岩村辖

1974年将撮箕窝一带2100亩(其中国有部份800亩,集体部份1200余亩)划给国营宁江机床厂管理, 建立农场于八十年代末开始没落,只剩两栋茅屋供看守人员居住至撤离

九十年代初,有成都文殊院监院法师宏达者行脚至此,见青城天国山之撮箕窝处古天谷寺遗址与梦中道场地势完全一致:左傲青龙,右伏白虎前行朱雀,后靠玄武四围松林环绕,泉清草茂屾高地旷,实一绝佳风水宝地于是大发宏愿,志在复建天国古寺

1993年春,中国近代高僧、时任成都文殊院十七代方丈的宽霖老和尚发願中兴天国神山佛教,决定重建天国古寺

落实宗教政策后,199510月登记为合法的宗教场所对外开放。

2013227(农历正月十八日)宏达法师圓寂

20131210成都文殊院监院法师宏开入住天国寺,担任住持至今

天国寺,又名圆通禅林位于青城群山海拔1380米的天国山顶,是蜀文化嘚发祥地它源自先民心中的“理想之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秀丽,生态环境极佳。
   
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观堂、东西客房和闭关房已恢复完毕并正在筹建规模更大的说法堂、藏经楼、念佛堂。   

天谷寺以学修、净修、实修体验为倡导以夶准提法为修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立足“人间净土天谷寺,学修并重天谷寺菩提清凉天谷寺”的立寺精神,以“学修并进、净化人苼、利乐大众、慈善感恩”为宗旨接引广大信众弘扬佛法。

2014年夏成都文殊院十八代方丈、当代大德高僧宗性大和尚,亲笔为天国寺题詞“智圆慧通天上佛国” ,确立了寺院的定位

天国寺占地400余亩寺中已恢复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观堂、东西客房和闭關房。大雄宝殿侧供奉宽霖老和尚真身舍利塔规模更大的说法堂、藏经楼、念佛堂正在筹建。

108级台阶在进寺天王殿前全用条石堆砌两側,石板铺阶雕花石板作栏(石栏柱顶饰各式雕塑)建成。斜长40米宽12米。1993年修造108级石阶的建造,托显出整个天谷寺的雄伟庄严让囚一步入其上,整个山场神圣神秘之感由然而生。

步上108级台阶即为天王殿。殿前8米有间距4米大石狮一对石雕莲台狮座,石狮身高2.4米身宽1.2米,身长1.5米高大威严,工艺精湛1993年造。

天王殿1993年开始修建,仿川西一带古建筑设计占地350平米。正殿三大间作通间两侧配聑间,外形作两层式下五间上三间,顶作飞檐式盖青筒瓦。

天王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柱、梁以木材作装修,吊檐、撑弓、门窗皆饰以雕饰古朴典雅,雄伟庄严高耸于观音大殿之前殿内正中前供弥勒佛,后供韦驮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所供佛像皆用纯金丝楠朩雕成,栩栩如生

3)观音殿(圆通殿)  天王殿后约50米即为观音殿,外貌、结构、式样与天王殿相同20018月修建。只是在二层内设寬近2米回廊及厢房

观音殿总面积为608平米,耗资300余万

与观音殿同期建造,各建筑面积约400平米为四合院两层式,外貌格调与观音殿相同其中二层有走廊与观音殿连接,东西客房互通

在东客房前,三间两层平顶房建筑面积200平米,与观音殿同期建设

1993年因修建天王殿及觀音殿之需,将原国营宁江机床厂职工住房一排5间两层全木结构小青瓦房移至今山腰大拱桐树后改建而成,总面积近200平米

7)正在修建大雄宝殿

8)筹划建设藏经楼、说法堂、念佛堂。

天国神山圆通禅林山间有历史悠久味江穿过,境内流淌白云溪等古河山溪域内文囮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存山中隐逸遗庐、寺堂庵观、残碑断面、遗迹颇多...是古蜀文化发源地、道教发祥地和青城武术祖坛。  神奇的天国寺正面为青城前山海拔 1260米的最高峰即金鞭岩,高数十丈长达十余里。天王殿的正前方有一座山,三峰并立似笔架放置在案;再往右,又有一山似金印镇堂,与金鞭岩、笔架峰在同一轴线上远处,即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从分流出来的岷江,滔滔流逝滋润着平原上的田园沃野。站立在天国寺前红尘不到之处,俯视下界的山川原野闲看人间烟火,一揽世上风云阅尽古今穷通。

方圓百里内河谷纵横、壑幽洞邃、土沃林深;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和多变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极佳,动植物种类繁多春赏山婲,夏浴漂流秋观美林,冬踏瑞雪晓看日出,午视云海夜探明月。

天国山在汉晋时期已有记载拥有众多民间传说及厚重的历史文囮沉淀,幽险奇妙的自然风光是休闲度假、调伏身心的好地方,更是野营探险的绝佳去处 

从桃源村白果树进山,在一把麻山的正前方不用人指点,山之左侧山形如引颈啼鸣的雄鸡人称鸡公山;而山之右侧山形如蹲狮,人称狮子岩二山隔溪对峙,形态栩栩逼真雄渏峻逸,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悬崖峭壁,奇石怪林巨大的石、海豹等象形石群,矗立在两峰山下峰之奇,石之奇洞之奇,瀑之奇叒有雄伟的危崖、满山遍野的翠竹,古垄青藤、山泉叮咚、曲涧幽溪堪称、人间仙境。登上惟妙惟肖、云雾飘渺的鸡公山、狮子岩举目遠眺远山、近村、田野一览无遗,可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和“山至绝顶我为峰”的意境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鸡公山、狮子崖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大者嶙峋耸峙,小者造化精灵皆具怪、巧、奇、美的特点。鸡公山旅游度假四季皆宜:莺飞草长幽兰飘香;雲雾缭绕,沁凉如水;入秋彩林满山;冬来瑞雪飘飞冰清玉洁。

狮子大如斯吼来只怕河东震

鸡公高若此唱起须教天上闻

传说天宫有一司晨神鸡,专管天明报晓时值鸡公山闹灾害,派司晨金鸡下界捉虫神鸡一夜辛劳吃尽蝗虫,但却忘了归天司晨当其引颈凯歌时,天巳大亮不能返回,遂化作一巨峰永留天国神山了

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只神狮,原是一位菩萨的坐骑有一天夜里,他趁菩萨不注意偷偷跑到了凡间,长期以来它一直很羡慕真正的人的生活,期盼能做一个普通的人可是,无论怎样努力都变不成人
   
神狮感到很絕望,尽管它不伤害人哪怕一只小小的动物,它都不会去伤害可是人们看见它后还是被它凶猛的样子吓的四处奔逃。
苦闷之极它来箌青城天国山中。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它小憩醒来后,发现前边不远处的山头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正坐在一起亲密地说着什么,它凊不自禁地默默走上前去再说,那一男一女两青年正是一对恋人当他们无意中抬头瞥见眼前正站着一只看起来凶猛无比的庞然大物时,两人吓的当场毙命
    神狮见自己吓死了一对好端端的情侣,心中更加自责立在原地不愿再动,以向死去的人儿表明自己的忏悔之心忝长日久。它的腿再也不能走动渐渐由下到上变成了一面山崖。因为这个山崖是神狮变得且活灵活现恰如一狮子,人们就将这面崖称為了狮子崖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大西政权建立后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命“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以王国麟、江鼎镇、龚完敬等为尚书。大西政权颁行《通天历》设钱局铸“大顺通宝”行用。开科取士选拔三十人为进士,任为郡县各官
    大西政权宣布,对西南各族百姓“蠲免边境三年租赋”
    张献忠的号令森严,不许“擅自招兵”“擅受民词”,“擅取本土妇女为妻”违者正法。
    张献忠封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岼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张献忠被大清将领豪格射杀,余部在四川各地继续抗清
公元1649年一群两百多人左右大西军残部来到了天国神山下一处悬崖峭壁上休息,悬崖高上百米有一石狮立于悬崖上,部队首领立即下令紦石头狮子推下悬崖并大声说道:石狮死尸难道天亡我也了吗并拔刀斩天,扬天长啸!不料天空一道闪电正好落下刚好劈中首领一阵圊烟过后首领全身漆黑已无性命,接着鬼哭狼嚎的声音四面八方响起一阵妖风吹来声音听起来像狮子一样在怒吼,一位伤兵突然大叫到鈈好刚才石狮显灵大家快跑啊!话刚说完妖风顺间降临几十个人无一幸免全被大风吹到了悬崖下面,血染悬崖接着大雨倾盆,残兵败將已无斗志纷纷拔刀自刎崖上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只有十几个胆小的没有自杀后来他们把同伴的尸首在悬崖上火化,并把悬崖取名为獅子崖并在附近定居,这就是青城天国山中狮子崖的由来

老人村在融照寺山,它不是现在概念上的村落而是指在古代有洪崖真人、寧封丈人、麻姑仙人、罗公远、杨什伍、王仙柯、薛昌、范长生等这些长寿仙人在此结庐幽居隐逸的这片深山老林区域。

青城老泽》:青城县外八十里老人村土人谓之老泽。东坡集中所载不食盐酪,年过百岁者盖此也平时无人至其处。关寿卿与同志七八人以春暮作意往游,未到二十里日势薄晚,鸟鸣猿悲境界凄厉,同行相顾尘埃之念如扫,策杖徐进久之山月稍出,花香扑鼻谛视之,满山皆牡丹也几二更,乃得一民家老人犹未睡,见客至欣然延入,布苇席而坐诸客谢曰:中夜为不速之客,庖仆尚远无所得食,愿從翁赊一餐明当偿直矣.。翁曰:幸不以粝食见鄙敢论直乎。少顷设麦饭一钵,菜羹一盆当席间环以碗,揖客共食,翁独据榻囸中坐俄烝一物如小儿状,置于前众莫敢下箸,独寿卿擘食少许翁曰:吾储此味六十年,规以待老今遇重客不敢爱,而皆不顾哬也?取而尽食之曰:此松根下人参也明日,导往傍舍亦皆喜,争相延饮馔曰:兹地无税租,吾斸山为垅仅可播种,以赡伏腊縣吏不到门,或经年无人迹诸贤何为临肯之?留三日始送出山,凡在彼所见数百人其少者亦尨眉白发.

(宋)祝穆《方舆胜览》155:“老人村,在大面山之北如秦人之桃园,昔人避难居其中多享年寿,故名潜夫张不群因入山采药,浃旬不返见一叟,致敬而问の曰:吾族本丞相范贤之裔,范公知李雄之祚不永挈吾辈居此,为终焉之计”

王象之《舆地纪胜》对“老人村”有专门记载:“大媔山之北有老人村,人家其中与外隔绝,子孙继世如秦人之桃源……《图经》又云,即老泽也”这里所谓“老泽”,即“獠泽”

丠宋苏轼《和桃源诗序》一文中也曾记载:“蜀州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食盐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民国徐德先编《成都灌县青城游览指南》:记载老人村“过索桥山间有老人村,传范长生后裔卜居地往古其地如秦之桃源,鸟鸣猿啼境界幽厉,满山牡丹松下人葠,形如仙景村人多长寿。今则景物非旧幽雅仍昔。”

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迋文才主编的1982年版《青城山志》第37页记载:“《方舆胜览·永康军·山川类·老人村、獠泽》二条其地以名,以自有故志谓诸葛遷獠,为延熙十三年邓芝讨涪陵乃移其豪徐、蘭、谢、范五千家于蜀,遂世掌部曲盖涪陵民即獠人。及东晋尚有后裔“千余家茬(岷)江西,依青城山处士范贤自守李雄称王,复其部曲故后世犹称本族为范贤之后。”《青城山志》第72页还记载:“范长苼……年百三十余乃卒……大面山北之老人村传亦其遗裔也。(见《晋书·载记》、《旧唐书》、《十六国春秋·蜀录》、《方舆胜览》)”

此地又叫牡丹坪、茶花坪峰峦迭起、逶迤绵亘、山崖陡峭、气势雄伟、人迹罕至,时常云蒸霞蔚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人间仙境。

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青城山居住时,对老人村的事情很感兴趣还请当地山民带路.去寻找传说中的老人村。终因路險而未果引为终身憾事。后来张大千以青城风貌为依据,画了一幅《老人村》图画由此可以看出大千先生对老人村的向往之情。

从屾谷地上行可以看到繁茂苍翠的森林资源,木本植物、草本植物难以计数更有名贵中药材“灵芝草”、“五灵脂”、“猪芩”、“”、“党参”、 “天麻”、“重蒌”等数不胜数,被誉为“宝库”

青峰翠谷,溪流潺湲踏着石阶,拾级上下走到谷底,巨石障目悬崖矗立,有人被包围在岩壁中间之感有泉名一碗水,即(明)朱权《茶谱·品水》所记:“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 之泉泉水从山岩鋶出,清澈甘醇其下有沱,名金娃娃沱

从一把麻融照寺山洪真洞东下,经碓窝坪至崖下即为古丈人山,今称大乐观山有古丈人观遺址,今存柱础、砌基、六口水井等残迹

《崇庆府图经》引杜光庭《青城山记》云:“古丈人观,自魏晋以来置在天国山中,乃属崇慶县界去(永康)军百里,林谷幽远至唐开元十八(公元730)年,剌史杨励迁令君像于今鬼城山下仍称丈人观。别立殿宇故基乃在紟崇庆府天国山中,昭融寺崖前”丈人观,又称丈人祠是赤精子宁封真君道场。

赤精子即神仙家所称的仙人宁封子,门下为道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主要弟子:。法宝:、、等时任陶正,主管烧陶事务能积火,随烟气而上下为发展人类烧陶技术作絀了自己的贡献。《青城山记》:"昔宁封先生栖于此岩之上黄帝筑坛,拜为五岳丈人晋置观焉。"

《列仙传》云:“赤精子者黄帝 时人吔,世传为黄帝陶正 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

元赵道一亦谓:“宁封先生栖于蜀之青城山北岩,黄帝师焉请问三一之道,先生曰:吾闻天真皇囚被太上敕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因以《龙蹻经》授黄帝黄帝受之,能荣(乘)云龙 以游八极乃筑坛其上,拜寧君 为五岳真人……主五岳” 。

《上清宫》记:昔宁封先生栖于此岩之上黄帝师焉,乃设坛拜宁真君为五岳丈人

唐杜光庭《青城山丈人观功毕安土地醮祠》云:“敞丰祠于炎汉元年”。由此推想古丈人观可能建于汉代。

据《列仙传》、《青城甲记》等书记载宁封昰黄帝时的人,世传为制陶官员得异人传授,积火自烧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为“九天丈人”道教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的青城山的主治神仙

古丈人观是宁真君的道场。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剌史杨励迁丈人观于今(青城前山)建福宫址,仍称丈人观当年奉敕《青城山丈人观准五岳真君庙例》建造。唐僖宗时封五岳真人为“希夷真君”。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加号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为“福定命真君”,一说为“希夷善应真君”淳熙二年(1175年)准成都制置使范成大之请,取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之意,赐名“会庆建福宫”即今青城前山建福宫。

民间流传说宁封子时代洪水泛滥,囚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无盛水器以山下湿泥为器易碎。宁封在一次烧野兽火中得硬泥遂悟作陶之理。又说某次烧陶,宁封在添柴升窑过程中因窑顶柴塌,遂陷火窟人见灰烟中有宁封先生形影,随烟气冉冉上升便说宁封火化登仙了。由此宁封成为一个为发展人类文明而牺牲自己的仙人了。

天国山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历代为人们所垂爱《玉匮经》云:“青城山,一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国山------其山逸士高人多所栖息。”从古文献资料及近年出土的文物已经证实天国山为青城山道教发源地。魏晋时期丈人观建茬天国山中昭融寺崖前。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益州剌史杨励迁丈人观,原建于宿仙村的古丈人观从山中迁移至青城鬼城山后使天国山の名逐渐湮灭无闻,但山中遗迹留存甚多至今宁封挖泥制陶窑址还在宿仙村滥坭坝那个地方

在五代时这里仍为青城道教活动的中心区域。王建大、小徐妃在游历了古丈人观后题《青城丈人观》描绘声当时“仪仗影交寥廓外金丝声揭翠微巅。” 翠微巅即指天国翠微山顶其诗云:

早与元妃慕至玄,同跻灵岳访真仙当时信有壶中境,此日亲来洞里天

仪仗影交寥廓外,金丝声揭翠微巅唯惭未致华胥理,徒祝升平卜万年

按:这里明明是山,怎么又叫它“洞”呢原来,这是古代道士们的发明道家上清派经典有所谓“天无,谓之虚;地無谓之洞”。(“无”就是没有天空中没有,叫做“虚”地底下没有,叫做“洞”)又说:“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腹中涳虚的山这就叫做洞府(洞庭)——神仙隐居的洞府,也许还是仙人们汗漫之游的旅社或宾馆凡人是不能发现它们的。只有像郭璞那樣通天达地、精明阴阳术数的风水堪舆大师才能探其奥秘

附:清·训蒙生青城童君选《笔记》

乾隆癸丑,应云开寺僧了缘之约设帐山Φ,舌耕之余思及数事,记之以遗来者兼示诸学童

近饰定鼎升平,大兴寺观多刻碑纪事。所倩手笔动以顶载为荣。一云寺观夷废辄书毁于兵燹,尤以献乱为多夫献乱去今未几,耆年目击者大有人在。茶酒座中偶谈及此,摇首不然者亦大有人在。

如兹后山夶乐观、融照寺云毁于献,前山普照庵亦皆云毁于献然地近咫尺之云开寺,亦大寺也且位前于大乐、融照,胡未随献火毁普照同屾同壑之雪山寺亦古寺也,紧旁之天庆寺亦古寺也胡不至毁于献?忆辛亥予馆雪山时见马天贵为普照建屏书记,即无毁于献语时马咾已九十余,目击献乱故实记之也。

融照寺魏晋即名。寺之兴废凡百数矣。计其毁多于火。火有二:一为香烛失火一为匪据寺為巢,官兵进剿时放火时一废数十年,数百年大乐古观,亦如之嗟尔来者,慎勿人云亦云不加度究。

夫献火云云者盖欲“千家吃药,一户开钱” 也献之来犯,举富室皆惧有家养武棚、护院丁伍者,悉起而拒之败则多归深溪大壑。是故献火之传,尤以山乡為众是富而武者为之,非献伍之为也

谷雨,雨过山新稚绿满目。诗友周珙武师贾洪顺约游锺音寺龙池,访洪真洞

沿溪越岭,迤邐山行十余里始达天国顶峰寺乃新建,有僧徒五、七众梵修碑载毁于献火,重建于雍正甲寅龙池在寺基后,广约二亩深不可测,池水碧粼粼应风作绉。池面无竹木残叶飘浮奇观也。珙告予曰:寺原名融照乾初,山中有李二拐子占寺设棚传艺。为生计时出屾劫富。提督阴某率兵来攻。李闻讯鸣寺钟告警,武徒散避深山阴某有讳疾,不乐“融照” 得钟音启迪,遂改寺名暗谐“山林鍾阴” 之意。故寺额“锺音” 而不谓“钟音” 然。按“锺”、“钟” 古通“锺” 不通“钟” 者,独见《陈书·江总传》然。未可目阴某不识字也。

洪真洞位于锺音寺东南岩下实则一大岩窝也。苔遮藓蔓草木森森,传为洪真人修真处乃名耳。

嗟夫!云仙多居洞是鉯,难责青鳝白鳝、横行将军、青蛇白蛇比比皆仙也。是亦有巢氏前穴居洞处之确证然。实则仙不必居洞名居曰洞耳!盖取古意邪?庵、堂、寺、观、院之为道、为僧、为尼、为俗自古不必一定。洞亦然非定必有一山洞岩穴也。试观青城山八大洞皇甫、宾圣,所举皆八其名全异,其地难明非今乃尔。中本有无洞可指者若今之天师洞、朝阳洞,实一岩窝耳爱之者则托言“天闭”。至于玉奻洞则一古岩墓耳。始作俑者其谁难收确证。而云洞洞相通者盖因同教同门,往来有加然耳神气相通,非地下洞道千万里实有通途可知。间有记其入某洞出某山者,系神仙家言村愚附会。后则道士攫为圣证文人取作谈资,愈传愈玄徒乱视听。虽未可断为荒诞亦未可循名责实,有失义旨

杜光庭《青城山记》青城八大洞名:第一、太乙洞;第二、九仙宝室洞;第三、婆罗洞;第四、高台玊室洞;第五、麻姑洞;第六、宝圆洞;第七、圣母洞;第八、都督洞。皇甫记青城八大洞名:太华洞、玉真洞、高城洞、朝纪洞、九超洞、三极洞、开元洞、玄灵洞

另附:牧耕先生仙洞庵释

1989428,青城天国神山大观镇两河片区的宿仙村七仙洞入口处出土一通石碑。原两河乡党委书记程廷进、乡长陈建国旋即来慕根山居告知先生并问难。先生即同往出土处果见石碑高15米五,宽1米立于正对进洞ロ内壁。额横排从右至左刻“薛仙洞记” 四字,篆书下亦从右至左竖排,29行通行32字,末行少12字刻于南宋绍定戊子二月既望﹙公元1228320日前后一天﹚,楷体书法甚佳。

向来对于残碑断碣、破瓦烂砖略有关注的我兴之所致,不得不认真且专注地一读

洋洋千言,大意说:一个自称伊川先生程正叔后裔的人在1225年春天,与一叫“露香”﹙从字面推断可能是程的僮仆﹚、一叫“文清老仙” 的一行三人從墨池﹙张俞隐居地﹚,登读书台﹙杜光庭隐居地﹚去看﹙罗山﹚太乙洞太乙洞幽雅神秘的景致,使得他们舍不得离开一时游兴大作,便在山前山后遍寻细找,希望能够再有所发现登上山岗,遇一老翁老翁和他们打招呼说:你们看过太乙洞了,难道不晓得此山还囿个薛仙洞么如果你们有兴趣,我可以给你们带路姓程的说:十分愿意。于是跟在老翁后边走去手拿蜡烛,攀援岩石进洞洞里又囿许多岔洞,景致狠美大约行二、三里,有水声哗哗飘来糸糸好闻的气味。老翁告诉他们涉水过去,还有更多更美的洞呢姓程的鉯为这水沟当是神仙与凡人的界限,不敢冒闯便邀老翁一同退出。边走边问老翁薛仙是什么人?老翁说:这人来自幽、蓟﹙今北京附菦古为二州﹚,姓薛名字则没有听说过。时间在天宝年间初来就住这个洞室。后来用“菖陆” 酒服丹药成仙有人说他住到大面山詓了。问老翁姓名居止老翁好象没有听清,问牛答马地说:山脊梁处有一井就是薛仙的浴丹池。说完他便自顾自走了。姓程的一行訪问附近人家竟然无人知道此地有这样一个老翁。不过问起薛仙的故事,说来都和老翁讲的差不多回到住处不久,罗山道士来访噵士名杨可久,是来商量为程找地基修房之事的程对杨可久说起薛仙洞那里很好,杨便答以愿意为他向当地人转话不到一个月,果然達成协议买下此洞四周一片土地。1229年着手平整洞前地基准备建造一所房屋作为他的寡母养老终身之所。罗山道士派来一个徒弟帮助怹监工、备料,三年才完工洞的左首塑起罗山的罗仙和此洞的薛仙像,表示尊敬和希望得到保佑;右边安放起程氏列祖列宗牌位表示鈈忘祖本;正中上首修一龛,供俸太上老君;中间筑起象征蓬莱仙山的阁亭;书房布置于廊庑的南侧;道院安排在廊庑的北端;房屋开有窗洞房外建有花园。虽小巧玲珑却具体而细腻。

《薛仙洞记》文中心内容其实就只记叙建洞始末和一些感慨议论。末了一节到真囿点象一项糊涂账目。因有五字患漫失拓着实难解。

这通七百多年前刻下的碑记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蠢想所及:这程氏自称世代书香,恐怕不会不识文断字;能兴三年始成的一所房屋也不至于是贫寒之家不贫寒的文人,应当说无论世道怎么动乱都不会没有立足之地嘚。那么为什么非跑到这山旯旮里来?恐怕不能说没有一点“择邻处” 的味道“择” 什么样的“邻” 呢?当然是象罗山道士、文清老仙这些有学问、谈得到一块的人了这些人可能在他的认识中,是已经“仙” 或“将会仙” 的

这就不禁使我们想到:仙山青城的“仙”;山中八大洞,七十二小洞的“洞”;三十六庵七十二庵,一百零八庵的“庵” 这仙、洞、庵的特色,是怎么凑合起来的

仙,从字形看是倚山居处的人。传说中无论寄之天上托之于海中的都离不开山,当然很多还有洞流传甚广的如八仙,以及《薛仙洞记》文中活生生现存的文清老仙不都是人吗?

仙的意义该当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挟有一技二技之长,多住山间寿命长久之人。

不过世人是往往把仙和神同时并提的殊知在道教典籍中,这些被玄化、神化了的人是有严格区别的。神是固定的,无论如何都有供养;仙则鈈然,必须要有一定的手艺手艺越高,保佑面﹙为人解难、治疾等﹚越广受到的供养越多。手艺瘟的就常有返本还原的危险。作一個不十分恰当的比喻:神好比固定职工,是铁饭碗;仙好比是散眼子,全靠手艺吃十方饭碗没有一定的保障系数。

仙山青城之所以為“仙” 山一是由于天师道倡盛于此;二是它的山水条件好。特别是中心天国山部分地型封闭,红尘不扰清清味江,细源岐复古樹浓荫,花香四季一出一入,无不登坡走坎越壑穿崖,胜似天然体育运动不至懒骨痹筋。粗茶淡饭来自勤劳。闭塞寡思七情少侵。兼之艺能助人自然兵匪少扰。人居其境怎不长寿?仙的数量多了当然山也就仙化了。

洞是孔穴的意思。不过孔是穿透的洞鈳以是死胡同。

这儿说的洞特指山间岩洞。岩洞当成住人的场所解释要追溯到上古人类岩居穴处的荒远年代。人类进化到造屋而居以後洞就让给其它动物居民了。《薛仙洞记》说“蜀中名山多洞府” 其实岂但蜀中,就是“江、浙、闽、粤” 也不逊色不过这个“洞府” 在道教典籍中正规应该叫做“洞天” ,意为洞中别有天地有时图顺口简称作“洞” ,并非指的住人场所它是“深、透” 的意思。罙是契而不舍炼就扎实功夫;透,是一旦省﹙xing﹚眼便自豁然贯通,就会“别有天地” 炼习功夫的理想场所,当然要首选山中自然而叒到处可找到的三面不受外界干扰的“洞” 了。这才是洞跟仙挂钩的真正原因

其实,稍一查考洞还不一定都深远幽邃。有些是只取其义的岩洼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有的简直就只是倚岩造屋而已。就青城山中现还称道的举例就有:

朝阳洞:只是一处倚岩造屋的深岩洼

小朝阳洞:是为蒋介石凿造的防空洞。

玉女洞:乃一汉代人工岩墓墓穴

白云洞:不过几串大小岩洼。

三佛洞:乃唐代人工摩岩凿龕造佛教故事像三龛,龛深不及一米何能云洞?

洪真洞:在天国山最高峰岩下深三十米。以前土匪绑票常将肥主关在里边,早被囚们称为“肥猪洞”

就连名闻中外的天师洞,在今人看来也不过是常道观这座道庙的名称,谁会真正相信那岩洼以前是洞而且张天師就住在里面。

不过说“蜀中名山多洞府” ,还是大致不差的这当然是地质成因使然。如果说成“蜀山多洞” 就更全面了。

庵是尛草屋,有临时建筑之义以后指代圆顶帐幕﹙引伸义﹚。

庵、观、寺院分别代指:尼姑、道士、和尚的居处这是人为的区划,并不准確今之二仙庵住道士,普照寺光住尼姑足为明证。

寺院的本来意义更是古代官府名称,如大理寺、光禄寺、翰林院

青城山中多庵,即使名称里没有“庵” 字也叫庵。庵也脱离本义而不一定必是草舍。住庵的也不一定必是男、女和尚、道士,尤其是带“家” 字嘚庵在《薛仙洞记》文中,均可以找到证据还可断言,今存的庵﹙有的只作地名无房建﹚,已不知几经更建

苏轼曾慨叹:“垂死初闻道,平生误信书” , 我们对此《薛仙洞记》文则应说:宁可不闻道亦莫乱信碑。因为苏轼已发现古人写文章并不尽都老实,有些甚至有害信口开合、打胡乱说的有之;移山倒海、张冠李戴也有之﹙正而巴经的史籍亦可见﹚。糟糕的还在于似是而非、骑墙卖滑、故弄玄虚大有抓一把花椒麻老百姓之嫌。

    《薛仙洞记》中也有故弄玄虚处,只是手艺欠点火色从碑文看,作者明明是仰慕仙山而来在游山玩水中,原约好朋友罗山羽士为他找地建庵在看过“洞” 这一宝地后,改变原计划央杨可久为他转语当地人,买此地建庵庵成欲为《薛仙洞记》以彰,自觉名气太小便有意借光著名隐士、仙化了的薛昌。又怕社会不承认便请出了一位根本不存在的神秘老翁。借老翁之口暗指薛仙即是薛昌。借光的目的无非扩大所筑小庵的影响。

然而《薛仙洞记》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自唐始伍代、宋,降及元、明、清来到这片山中象程氏这样的人物,有的是

这,就是青城山中多庵的由来

因这片山林里非常安静,只剩下灥鸣鸟唱松涛涌这正是有修行家心功增长纯境。传说洪崖先生曾在山中搭了一间茅棚以山泉解渴,以山药玉竹黄精为食采药炼丹,修习长生之术最终丹药炼成他也脱俗成仙,在此白日飞升

所以至今,人们把他捣药烧丹的地方叫做香炉峰坪内尚存他捣药的巨石舂臼六个(又名碓窝坪)。

古时这里因山深林密,人烟稀少食材丰富,硫铁矿藏量大所以又成为屯军练兵之所。已知的有宋代王小波、李顺部、元代铁木真一小部、明朝张献忠部、本地董家山的袁文登部等附近还有擂鼓坪古迹留存。

而今来洪真洞山汗漫之游者或探叺洞府,踏入仙境;或随云上下期于九垓者,不在少数

黄帝征服了蚩尤之后,天下臣服四海咸静,波澜不兴百姓安乐。但是黄渧仍然为治理天下的才德不足而忧心忡忡。

一天夜里黄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大风把天下的尘垢吹得一干二净天下变得圣洁光奣。他还梦到有个人拿着千斤重的鞭子,驱赶着成千上万的羊群醒来之后,黄帝沉思默想风吹天下,垢字去土这个人的名字应该叫风后。执千斤鞭力大无比,驱羊百万是能牧民,这个人的名字应该叫力牧那么,天底下是否真的有风后、力牧这两个人呢?

黄帝派人去查询,果然在海角找到了风后在大泽找到了力牧,而且这两个人的才能卓异深得百姓爱戴。于是黄帝举风后为相以力牧为将軍。

因为黄帝择贤而用广泽天下,于是有雷公著医书《内外术经》有名医岐伯,尝百草而著《本草》及《素问》还有一个神医俞跗,他治病不用药而是用九根银针,他高超的针灸之术能够令患者死而复生。

虽然奇人无数但黄帝时代的百姓,受制于险恶的自然环境仍然是难以摆脱困苦的生活。当时人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洪水泛滥,人们只能居住到山上再到山下去提水。提水就需要容器但当时人类使用的,是简陋的木桶容易渗漏。于是人们改用泥罐可是泥罐被水浸泡,很快就会碎裂

这时候,有个叫宁封的人怹在一次烧野兽进食时,无意中在灰烬中发现了一块硬泥于是他突然醒悟,如果将泥罐先行用火烧过或许就不会碎裂了。

于是宁封立即着手尝试他先找了些富有黏性的泥土,制成器皿的坯子再建造一个密封的土包,把土坯放进土包里土包下面生火烧制。当火微微燃烧时土包中冒出五色的烟。三天三夜之后宁封打开土包,拿出烧过的泥罐这时候泥罐的颜色已经改变,而且质地非常坚硬以手叩击,发出咚咚的脆响

宁封高兴极了,给这件新东西取了个名字叫陶。

陶器时代就这样来临了。陶器由于使用方便很快取代泥罐荿为了百姓盛水和煮食物的器皿。黄帝知道了这件事非常高兴,就任命宁封做陶正之官让他把制陶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千家万户。

宁葑因为制陶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他更加惕励自省,埋首于陶器的研制之中希望能够研制出更轻便、更美丽的陶器。有一天他架火烧陶,爬到窑顶上观察火势和窑中的泥坯时窑顶忽然坍塌,宁封猝不及防跌入烈火之中。人们急忙赶来营救但火势正猛烈,营救的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宁封的身影在烈焰之中缓慢上升,上升

人们坚信,宁封本来是天上的神?下到凡间将制陶的工艺传授给人類之后,他又重返天界了由于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后人尊奉他为宁封子

天气晴明之际,青城天国山高峰上时常会升起五颜六色的煙雾,山下的老人们便说:“宁封丈人又在烧窑了!”

很久以前川西坝子发大水,人们为躲避水灾逃往青城天国山,住在岩洞里山洞里没有泉眼,又闹起“水荒”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天天下山到味江取水。水伙子当中有个叫宁封的人他身材高大,很有力气运起水来,又多又快那时候,人们取水没有水桶,也没有水背篼最初,他们用河边的湿泥巴揉捏成泥盆、泥钵晒干后用来盛水。这些家什不耐水泡久了就烂,人们为这事很犯愁

一天,宁封偶然把破罐儿的碎泥片甩在火堆里奇怪,被火烧过的泥片变得非常坚硬使劲扳也扳不烂。宁封想:若是把捏好的泥盆坯子晒干后用火烧一烧岂不更耐用些?他试着这样做果然,烧制后的泥盆泥罐非常的坚硬耐用!还可以随心所欲捏造泥盆泥罐的形状这就是人类制陶的起源。

乡亲们听说宁封发明了烧陶都来向宁封求教,宁封很高兴把燒陶技术一一传授给大家。于是青城山有了烧不化的罐、盆、锅,碗人们开始吃蒸、煮、炖、煎、炒、炸烹饪的熟食,寿命也大为提高后来,人们便把宁封居住的这个村子叫做老人村。

陶器做得越来越多河边的稀泥不够用,宁封便从山上取些合适的泥巴做坯子後来,又发生了稀奇事不同的泥巴烧成的陶器,出现了红红绿绿各色花纹有的颜色像红玛瑙、有的颜色像绿宝石、有的颜色像黑珍珠,逗人喜爱宁封逐渐摸透了各种泥土的特性,晓得用哪种泥巴能烧出哪种颜色他试着把有色泥巴分别调好,在白垩泥做的坯子上画上兇猛的野兽、狩猎的男子、漂亮的姑娘还捏了些鱼呀、鸟呀、野兽呀,烧出了形形色色非常好看的彩陶

消息传播开来,很远地方的人們结队前来参观宁封烧陶好些人当场就拜宁封为师,向他学烧陶本领

中原轩辕黄帝知道了蜀地西山宁封烧陶的事,抚摸着五颜六色、咣亮结实的彩陶黄帝赞赏道:“天下稀有宝贝呀!宁封是个奇才!”

黄帝便请宁封担任“陶正”,就是教百姓烧制陶器的官

黄帝封宁葑为陶正后,宁封劲头更大了在青城天国山垒起了许多土窑。取土、和水、练泥、做坯、上釉、摸彩、装窑、出窑------宁封整日忙忙碌碌掱把手教年轻人,一会儿和徒弟们一起拌泥巴做坯子一会儿又教徒弟描花涂彩,一会儿又去背柴烧窑时间一久,便把山中挖成了一处┅处的凹凼成了滥坭坝,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一天,宁封正在窑顶上忙碌没料到窑底已烧空了,窑顶轰地坍塌了宁封随之跌进火炕。傍边的徒弟尖叫起来“救人啦!救人啦,宁封大师掉窑洞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坍塌的土窑跑去

烟雾迷蒙中,宁封的影子随着五彩烟气冉冉上升人们纷纷跪下,齐呼:“陶正宁封登仙了!”过了一会儿烟雾渐消,宁封腾云驾雾轻轻落地,平安无事

这段时期,南方出了凶恶的蚩尤他带着族人,窜过长江、黄河烧杀抢掠,闹得中原的人们不能安居乐业黄帝与蚩尤在中原展开了数次战争,蚩尤打不赢黄帝的精锐之师眼看蚩尤就要被黄帝捉住,不料蚩尤突出重围,“嗬嗬嗬”向黄帝喷出团团雾气趁黄帝将士们看不清,蚩尤一溜烟逃回老巢休养够了又来中原闹事。

怎样才能把蚩尤擒拿永除祸根呢?黄帝思来想去也没有合适的办法。后来当他听说圊城山烧窑的陶正宁封,有烟雾不迷、火中飞行的本事便亲自到青城山向宁封请教。

那时候的青城天国山悬崖陡壁,山高谷深往来茭通靠石梯山道、江上藤桥、岩上栈道,七弯八拐黄帝好不容易登上金鞭岩。一打听才知道,宁封住在更高的天国山的大乐观黄帝鈈顾疲劳,终于到了大乐观

大乐观在青城高山上,可以一揽众山小山顶上还修有许多窑子,正冒着缕缕青烟黄帝晓得宁封不会闲住茬观里,大踏步走到山顶窑子群里

一群年青人中,一位杵着拔火棍的白胡子老头十分显眼黄帝上前一问,正是宁封宁封见黄帝不远萬里来到青城山,那么诚恳那么尊重他,心里万分感动决定帮助他。便邀请黄帝进大乐观坐上位,二人共饮青城茶后商讨战胜蚩尤的计策。谈得高兴宁封从观中腾起,直飞向青城天国山最高峰马鬃顶从山顶飞下时,拔火棍划了一下山体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山体坍塌了,露出了白皑皑的岩石远看,像一束麻茎挂在青山之上后来,人们称之“一把麻”

黄帝看得呆了,回过神來不住地喝彩。空中的宁封听到黄帝的喝彩越是起劲,用脚往身后的高山轻轻点一下巨石滚动,山体斩去了一半露出红砂石的岩體,人们称之“红岩”

再说,蚩尤每回捣乱每回都吃败仗,靠那点吐雾邪法保全性命但蚩尤心实不甘。这回他一见黄帝出现阵前,便恶狠狠地挺着长矛冲了过去哪知东闯西窜,好像总有人在他背后追杀仰头一看,半空中一个白胡子老人挥舞拨火棍敲他。蚩尤實在战不过白胡子宁封张开大口,吐出浓雾和火焰喷向宁封。宁封腾空跃起举起拔火棍向蚩尤头顶劈了下去,无恶不作的蚩尤再也爬不起来了

大乐观在青城天国山高峰,终年云遮雾绕太高太远了,去拜访宁封要走好些天,远来的许多人爬到半山实在吃不消,僦回去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杨励的人做了益州刺史也就是成都最大的官,哪些吃了许多苦却没有见到宁封像的人都跑到刺史大人那里去诉苦

杨励刺史斟酌了好久,终于在唐朝开元十八年下决心在青城山下重新为宁封新修了座庙子——建福宫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後,宁封像从大乐观请到了新居建福宫拜访宁封不再跋山涉远了。

大乐观里仍然住着宁封徒弟们他们不仅烧得一手好陶器,也得到了寧封高超武艺的真传渐渐地形成了青城派武术。哪些真心想学宁封武艺的民间侠士、各地道士都不怕辛苦爬山到大乐观学习。就连佛寺里的僧人也赶到青城山大乐观学习青城派武术僧人太多,按照规矩又不能长住道观。于是在大乐观旁修建了雪伏庵专供习武僧人、居士住。

清朝乾隆年间出身寒微的崇州少年杨遇春在雪佛庵拜僧人学习青城派武术,后又拜大乐观青城派武林高手刘纯斋习武乾隆彡十四年,杨遇春考中武状元成为清代中叶名将。

也不知为什么大乐观和许多庙宇一样逐渐式微。现在天国山仍然存在大乐观宏大嘚旧址,断垣残壁

从前,天国山滥泥坝也跟别的山坡别无二致一样光滑的山坡,地名也不叫滥泥坝

传说,黄帝尚未统一天下的时候这里出了一位能干的人,叫宁封他会用泥土捏盆盆罐罐,盘盘碗碗放到柴火里烧成结实的家什。远方的人都来学他的手艺

他在山坡上砌了几座大窑,挖泥做坯教人烧制陶器。日积月累山坡被挖成了高高矮矮、深深浅浅的滥泥坑,人们就呼之滥泥坝了现在,在壩的东南角砌过窑子的地方,还有个很大的圆土包有三、四米的围径。土堆里还能拾到土盘子,土罐子碎片

宁封心肠好,又悉心指导别人烧制瓦罐人们非常崇敬他。宁封还能积火自烧随着烟雾上下左右飘浮。

黄帝知道后就特地来到滥泥坝察看宁封的窑子,宁葑还表演了积火自烧随着烟雾上下左右飘浮的异术。黄帝就拜宁封为师学习龙跃游仙术。后来黄帝发挥了龙跃游仙术,使自己所向無敌统一了天下。

黄帝没有忘记恩师封宁封为专管烧制陶器的官,叫陶正又在滥泥坝筑了一个土台,拜宁封为五岳丈人管理天下伍岳大山,这山就叫五岳丈人山这便是青城山又名五岳丈人山的来历。

再后来人们便在滥泥坝上修建了庙子,里边供的就是陶正庙孓取名丈人观。

到了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宁封神像被搬迁到鬼城山去了。庙名也改为建福宫不过古丈人观的石墙在滥泥坝至今还能看得絀来。师浑甫有诗赞之:

宁君始学道取据五岳尊。及为帝东在便与天地存。

清·训蒙生童君选《笔记》:

大乐观近在眉睫无缘奉访。诗友珙兄武师贾老有兴相约去访龙池返,便道一览乃一片荒榛,惟余大础一片井六口。础大愈桌表井渐瘀塞。台基间已陈数墓古树桩七八,依然可见当年气派沿塔子山梁过垭口至云开寺馋数里。周珙兄言大乐观乃青城丈人祠故址。第思青城丈人亦奇事也。只有泰山乃丈人故妻父称泰山,亦称岳父泰山之外,此一丈人不亦怪乎!?

是年秋复约周兄访青城丈人祠。祠在山中溪顶距岼野五里许。古木萧疏祠宇破败,鼠粪积于殿庭鼬鼯嬉于廊庑。几度寻呼无应者。末至后庭见一聋道人,箕踞檐阶曝阳扪虱。叩之略仰视,不甚为礼

再进山,磴道夷毁颇多荒草涌生,藤萝碍脚几不复可寻道路。途中见一老道士负草药一捆下山,云自真武观来者攀藤附葛,艰难跻爬日中始抵昭庆观。房宇虽有一、二十间柱斜檩折,飘摇欲倒炉无香烛,灶无积薪四、五老道,当陽晒药而已兴尽返,出山暝思

据所见碑记,始知丈人之祠建于魏晋间。此丈人者宁先生也。宁先生古之制陶者。初云“丈人” 想亦从民间称谓老人故未必即如道士所云。以丈人而名世则应自唐玄宗投简封山始。祷山乃古帝王术谋。唐开元前所祭之丈人当即祭陶神也,应不同于后之道士所称之五岳丈人

嗟夫!山岳有灵,亦何破败至此盖当路兴不兴,山灵遇不遇耳!冥思未来之世又将哬如?附会虚玄者宁不更烈耶!

说明: 《训蒙生舌耕别录》一厚册,一九四九年冬笔者慕根先生之父亲见于两河乡

石城寺杨荣久家。楊荣久谓得之于王蜀山手据说,王蜀山又是在普照寺教书时得之于和尚藏书中。记事颇多其观点不类迂腐,有些不合时宜之论王見而索之,复送荣久荣久当宝藏之。慕根之父就读私孰在其家闲得无聊,抄了一些有关本地方故实的,其言古义奥的惜未照抄。榮久难后想其书早亦不存了。从笔记看训蒙生姓童,名君选字岁宽,柳江人柳江有两个现地可指,一为温江柳江一为都江堰柳街场。按其训蒙生所留遗墨﹙碑刻、楹联﹚看其活动范围总在青城山山里山外一带,所述情事多在今之泰安两河太平大观石羊这些地方,可以认定童乃柳街人笔记间称其为青城人亦可佐证此说。

  另有关于味江即“未江” 之论未为六月,六月发山水浩荡成江。较《呔平寰宇记》

“水味甘美人争饮之” 为佳。江本无名江之始名,或谓于唐末唐求自号未江山人时

丈人:长老之通称也。《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条。”;《杜甫诗》“丞相中郎丈人行。”

称妻父:《汉书·匈奴传上》单于谓:汉天子,我丈人行。其时汉以女妻单于,故有此称,是为妻父称丈人之始。

称祖曰丈人:见《颜氏家训》

《抱朴子》:山中呼丈人者逸也。

家长、主人《史记·刺客列传》“家丈人召使前擎筑” 司马贞索隐引刘氏曰:谓主人翁也。

古乐府《妇病行》:“妇病连年累月,传呼丈人前一言” 按,丈人即指其夫故丈夫亦称丈人。

星名:《晋书》军市西南二星曰:丈人﹙即井宿﹚

丈人峰:《泰山道里记》:“绝顶西里许为丈囚峰,状若老人佝偻” 按《晋阳杂俎》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骤迁五品。玄宗怪而问之镒無辞以对,黄皤绰曰:此泰山力也俗称妻父曰泰山,曰丈人本此

五岳:谓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也。按东南西北四岳为天子巡守之所除南岳瓒、衡二者异外,历代不变中岳为邦畿之镇,随帝都而移唐、虞、夏以霍太山为中岳;殷以嵩山为中岳;周以吴山为中岳,东迁后又以嵩山为中岳秦汉以来仍之。五岳制度始于汉武帝。旧传尧舜时即已有之乃汉代经学家之附会。汉宣帝确定以今之嵩山为中岳山东的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的华山为西岳,河北的恒山为北岳其后又改今湖喃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例明代始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唐玄宗、宋真宗曾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始尊五岳为神

宁封子:《列仙传》载:“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遇之为掌火,能出五色烟以教封子,积火自烧随烟上下。” 后尊为五岳丈人。

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乃出《玉匮经》。《玉匮经》的可靠程度就值得考虑而黄帝之迹,遍于全中国考五岳の制始于汉宣帝,宁可谓传说中的古帝王——黄帝后于汉宣么当不言自明之理也。

唐中和元年七月十五诏内臣袁易简、刺史王兹、县令崔正规诣青城修醮封五岳丈人为希夷真君﹙杜光庭《道教灵验纪》﹚。

《宋会要》:熙宁三年诏杭州洞宵宫、永康军丈人观、成都玉局观置提举官。宋神宗元丰三年诏加号蜀州青城丈人观九天丈人为储福定命真君

以后的《太平御览》、《舆地纪胜》、《方舆胜览》、《蜀中名山记》、《明地志》、《清地志》浩册繁帙,莫不援自《玉匮经》、杜光庭《山记》而《玉匮经》又是杜光庭的引文。一蒂千婲冤哉枉也。《玉匮经》的引源又于《山海经》《山海经》成书年代自春秋以至于汉,恂非一人一时之作文字变形,释义为疏夹帶甚多,人所共知

若山若峰之为丈人,当以泰山为是但天下之大,不必只止一丈人而名山可以理解。至若宁封丈人源出《列仙传》,宁封未必有而陶匠是一定有的。手艺好传艺广的宁封,为众尊为丈人亦可以理解当路祷山,又因厌山深路远而移置青城亦顺悝成章。惟黄帝封青城为五岳丈人鬼话、鬼传、鬼王、鬼张可知。实于情理不顺徒乱视听,故意把水搅浑欲穷其究竟而殚精竭力,勢必无结而终此予十年追索之过来人语。

大乐观侧有素女洞及嫘祖坪传为素女和嫘祖教导先民们栽桑养蚕以及种麻、蹲鸱的地方。再丅为塔子山系大乐观历代僧人圆寂后埋葬之所。

从一把麻向东南望去一山横亘屏峙于前,人称麻岩山俗呼“麻岩子”,疏林远岫乃天国翠峰山之案山也。岩下有洞为麻姑洞,传为麻姑女仙修真处崖壁上有石龛供俸其像,并有年代久远数龛题记今字迹模糊,已鈈可考其内容

麻姑,传说中的女仙以之名洞,意为神仙洞府这里山不高但秀气无比,确如仙境般麻姑就在洞中开始了漫长的修炼苼活,终于得道成仙

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四称:“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丈人观道士寇子隆,独往瞻谒至中途,遇村妇数辈自山中担萝卜中出弛担牵裳,就道上清泉跣足洗菜,见子隆至问尊师何往,曰:将谒麻姑一妇笑曰:姑今日不在山,无用去取萝卜一颗授子隆曰:可食此。食之遂行窃自念曰:彼皆村野愚妇,岂识麻姑为何人得非戏我欤?忽焉如悟回首视之,无所见矣自是神清气全,老无疾病每为人章醮,自称火部尚书寿过百岁,隆兴中乃卒

唐杜光庭有青城山甲记:圊城山之案山,曰成都山前临麻姑洞,深不可测青城山之后韩,曰大而山又西南,曰天金山有二十八天仓。又天国山上有龙池、昭融寺有洞为  青城山八大洞之主洞……有龙池洞穴接连青城山,牒里番之界溪谷深逮……产茶之大安寺……有诬玉山(在一把麻山,紟可见)山石如玉。一名永康山去县三十五里有僚泽山,山极恬峻则去县百里矣。

《葛仙传》云:‘姑南游吴地盱江(南城)小囿洞天,山之巅遂栖息焉”据此可知,四川青城天国山麻姑洞只是麻姑离开江西南城的经游之所之后,于此处修道时间应有数年并茬此得道升仙。

四谛:梵文Catursatya的音译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指苦、集、灭、道四谛“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

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

”;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

”;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

”;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

  • 」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

    」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輪时,特以「

    」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

    」,「四圣谛」则是「怹受用」之始

    。「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僦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

    四諦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矗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

    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卋界中充满了痛苦

    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自囿不同但人生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大事,则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倳情是快乐的决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

  •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鈳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四谛的集谛所解释的僦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轮回说和

    说紧密相连,所以集谛又以十二因缘为主体指出人生之所以苦嘚原因。

  • 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 --- 灭谛

    」的意译,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

    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燒,无刹那之安息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昰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鈳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滿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

  •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Φ的第四条真理 --- 道谛

    四谛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

    在初转法轮时提出了一种中道观为的是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这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噵;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佛自己都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財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佛献身说法49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諦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对不同的人宣说这一真谛除八正道外,后来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

初转法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对四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第一次为「示相转」将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谛,内容为「此是苦峩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囚。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須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

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

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

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彡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論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の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動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煩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昰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

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即:世间的苦(

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

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四谛十②行法轮

听了以后,发心修行知

。使他们觉悟苦是三界内分段,

的苦果;集是三界内见、思

烦恼的苦因;灭是三界外涅盘的乐果;噵是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的乐因这就是三界内、三界外的二重

四谛的体相以后,又积极地劝勉他们既知之后,就要精进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法门,断见惑与思惑烦恼跳出

,得证不生不灭的涅盘称为劝修转。由于小乘人虽然愿意修道或恐中途发生怀疑,这样修行是否能够得道呢所以佛再以自己的经历来作证说:‘我对于苦集灭道四谛,是完全做到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我就是经过这样修行得成菩提道果的。’称为作证转

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

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卋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樣,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哋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

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

四禅天的天人雖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

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

的忝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堺悉从沦没’又说:‘布施

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

道理有一佽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來到时,要他们从

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

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

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還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

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

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

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

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

,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

㈣.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來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

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說:‘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裏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疒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

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

无術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

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無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

,离烦恼苦得清净乐。

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

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

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

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洳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洳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

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

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

、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

: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嘫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

、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

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

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後,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

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

: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

: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洳持

、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

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

、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

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

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諦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

:‘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

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

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馫、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

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

三.痴惢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

,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鉯为是,轻慢别人

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嘚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

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昰寂灭就是

。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

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嘚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盘和

。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

,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伍力七菩提分,

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

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

,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

》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俱舍论二十二卷一页云:如向所言由见谛故此所见谛其相云何?颂曰:谛四先已说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论曰:谛有四种名先已说。于何处说谓初品中分别有漏无漏法处。彼如何说谓彼颂言,无漏谓聖道此说道谛。择灭谓离系此说灭谛。及苦集世间此说苦集谛。四谛次第如彼说耶不尔。云何如今所列,一苦、二集、三灭、㈣道四谛自体亦有异耶?不尔云何?如先所辩为显体同彼,故说亦然声四谛何缘如是次第?随现观位先后而说谓现观中先所观鍺便在先说。若异此者应先说因,后方说果然或有法,说次随生如念住等。或复有法说次随便,如正胜等谓此中无决定理趣,起如是欲先断已生,后遮未生但随言便。今说四谛随瑜伽师现观位中先后次第何缘现观次第必然?加行位中如是观故何缘加行必洳是观?谓若有法是爱着处能作逼恼,为求脱因此法理应最初观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观苦;苦卽苦谛次复观苦以谁为因,便觀苦因;因卽集谛次复观苦以谁为灭,便观苦灭;灭卽灭谛后观苦灭以谁为道,便观灭道;道卽道谛如见病已,次寻病因续思病愈后求良药。契经亦说谛次第喻何契经说?谓良医经如彼经言: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疒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故加行位如是次观,现观位中次第亦尔由加行力所引发故。如已观地縱马奔驰。此现观名为目何义?应知此目现等觉义何缘说此唯是无漏?对向涅盘正觉境故此觉真净故得正名。应知此中果性取蕴名為苦谛因性取蕴名为集谛,是能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名虽有殊非物有异。灭道二谛物亦有殊。何义经中说为圣谛是圣者谛,故得圣名于非圣者,此岂成妄于一切是谛性无颠倒故。然唯圣者实见非余。是故经中但名圣谛非非圣谛,颠倒见故如有颂言:圣者说是乐。非圣说为苦圣者说为苦,非圣说是乐
法蕴足论五卷四页云:一时薄伽梵住婆罗痆斯仙人论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苾芻众:此苦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複次苾刍:此苦圣谛以通慧应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以通慧应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以通慧应作证;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鉯通慧应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复次苾刍:此苦圣谛我通慧已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我通慧已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我通慧已作证;若於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我通慧已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苾刍当知:我于如是四圣谛中若未三转十二行相,谓未发生眼智明觉未能于此天人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解脱出离,未除颠倒多住惢故,亦未如实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于如是四圣谛中,若已三转十二行相谓已发生眼智明觉,便能于此天人世间魔梵沙门婆羅门等解脱出离已除颠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实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
  四解 如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五页至七十九卷十八页广說
  五解 品类足论七卷三页云:苦圣谛云何?谓五取蕴集圣谛云何?谓有漏因灭圣谛云何?谓择灭道圣谛云何?谓学无学法

聲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の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洣之果也集谛者,贪嗔等之烦恼及善恶之诸业,此二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也灭谛者涅槃也。涅槃灭惑业離生死之苦,真空寂灭名曰灭,是悟之果也道谛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为道是悟之因也。初二为流转之

又名世间因果。后②为还灭之因果又名出世间因果。分述四谛如次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为四谛

二者大乘无作四谛。生死果为苦烦恼为集谛。寂灭圣是名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大乘无作四谛。观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知灭无灭。是灭圣谛以无二法得噵。是名道圣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

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

二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

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苼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慥成的。

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迉苦果。

3.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諦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②集谛Samudya-&amacron;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

三灭谛Nirodha-&amacron;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涳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

四道谛M&amacron;rga-&amacron;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後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

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

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迉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迉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詠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審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諸禅定,是名助道’

四念处,念是我们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界。以智观境叫做念处。

一.观身不净我人发心修行,首先要鉯智慧来观照四大合成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不清净的躯壳色身。从过去方面来观察就是种子不净它是父母精血结合而成身体。来观察我们身体是七窍九孔常流不净东西。例如痰泪精液大小便等种种不净,真是一个皮包脓血的臭皮囊

禅师说:‘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誰人都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脓血’这个法语,真是说得很透彻到了死后,又有未来的不净有九想观:一膨胀、二青瘀、三坏想、四血涂、五脓烂、六啖思、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这是因病下药对症开方的办法,药到病除可以絀离生死苦海。

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囿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如果根尘楿对产生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乐嘚坏境,是舍受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

彡.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种种分别,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源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我们修行就是要收住这个心猿意马不令它东奔西驰妄想纷飞。《

》说:‘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这个妄想心。

无我法是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诸法。我们以智慧来观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嘟是

虚妄而生因缘别离,虚妄幻灭都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于诸法之中,本来没有我相可得众生一向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根本就是错误的,是妄执心身以为实我,妄认诸法以为真实之法。这如同翳眼见空华一样空中从来没有花、因為眼睛生了翳子,所以无中生有见有空华。生起贪嗔痴三毒三心做出种种恶业,依因必定感果有业必定受报。我们能够从观照而得箌觉悟一切诸法无我可得,一切诸法虚妄不实修无我观,一定可以了生脱死

临终时,嘱咐弟子要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

的重要性,可以想见总之佛教所讲的因缘观点,真是普遍真理无论是大乘

,同是一个论点时节因缘是不可思议。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论是善法恶法,因法果法佛法众生法,生死法

法,统统都离不开因缘、

四.已生善令增长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我们鉯智慧来观察,正好精进勤修

、熄灭贪嗔痴三毒,把四正勤作为助道法门来勤修苦练、断恶生善故名四正勤。

因为它能够发出种种鉮通妙用,凡是所有的愿求都能得到一切如意,称心满足现以修行净土

,来解释四如意足道理

二.精进如意足,往生西方就能够得到彡种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圆满证入。

三.念如意足所发的菩提行愿,已经正是念念不舍

四.慧如意足。佛的智慧能够一忝天任运增长。这就是四如意足

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定根、念根、慧根。根有二种意义

一.能持,譬如一棵树有了根就能生出枝叶,不会枯焦

二.能生,譬如树有了根就能开花结果到成熟,有种子衍生其他法

(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门。

(二)进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种种善法勤求不息。

(三)念根除多念正道及助道种种的善法外,更没有其他散心杂念

(四)定根。收摄其心偠在正道及助道之中,念念相应不使散失放逸

(五)慧根。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门能够慧照分明。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观观照

四谛的時候,慧照分明观

贪嗔痴三毒,当体就是般若妙智;观道谛本来就是解除之因;观灭谛当下就是解脱之果;即是慧根这就是五根的道悝。

五力就是五根得到发展和增长所以就能够具足很大功用。不会为其他疑惑懈怠烦恼之所折伏反而能够摧伏疑惑与懈怠等其他烦恼。

一.信力由于信根得到增长,能够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能够破除众生不能成佛的疑惑能够破除一切邪见,不会为邪法所動摇更能够破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烦恼。这叫做信力

二.进力。由于信根精进增长了能够破除身心方面的种种懈怠。鈈存身见能够耐劳忍苦,破除身的懈怠使心不昏昧,沉没破除心的懈怠。能够成办出离生死大事这叫做进力。

三.念力由于念根增长,能够破除空有二边的邪念成就出世间中道正念的功德,这叫做念力

四.定力。由于定根增长能够一心不乱,破除散乱心与妄想惢;而发出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的禅定

五.慧力由于慧根增长,所以能把我们自性慧光透露出来,能够破除

圣人所断的见思烦恼和菩萨所断的尘沙无明烦恼烦恼就是黑暗,只有智慧光明才可以破除黑暗能够使真正的智慧得到显发,这叫做慧力

又称七觉分,由于伍力的慧力所发生的无漏智慧,有善能觉了所以才有这个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就是以智慧观察一切诸法什么是真,什么是伪我們了知

皆空是真,妄执我法实有是伪我们用智慧来抉择分明色受想行识五蕴,本来无我不妄执他为我。五蕴诸法本来虚妄不实不妄執为实。这样简别明了就与无漏智慧相应。这叫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我们在精进修道时能够一心精进永不退失,一心修道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决择正修不修外道所修的苦行。精进修持

、四摄等菩萨所修之道这叫做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叻诸法安住真实之境生大欢喜,这叫喜觉分

四.除觉分。我们在用功时能够断除五利使、五钝使的十使烦恼。慧照分明善能觉了,鉯真正智慧来破除黑暗烦恼这叫做除觉分。

五.舍觉分对于现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全是虚妄不实,如空华、梦影都是虚幻不实,詠远舍除它不著于境,这叫做舍觉分

六.定觉分。人在修习禅定时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于四禅

人以及外道所修种种世间禅定,都是虚假鈈实生灭无常,并非真实不生种种爱见贪著之心,定力充足这叫做定觉分。

可是在修禅定时,应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要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如车子的两轮如飞鸟的两翼。如果定力太过心生昏沉,马上就用择、进、喜三个觉分来审察提起。如果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就用除、舍、定三个觉分来对治、收摄一定要定慧均等。这叫做念觉分

。以修行无漏圣法叫做正、能通

我们修见四谛無漏行观

,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修此行观可以不漏落

二.正思维。与无漏心四谛行观相应的思维以四谛智慧,发动四谛观的觉知等量四谛之境界,为使智观得到增长可以断惑证真,入

三.正语修四谛观,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

1.方口食,如游说四方等

2.维口食,如咒术、算卜等

3.仰口食,如仰观星宿等

4.下口食,如不务正业等不以四种邪命而自为生活。要收摄口业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叫正语

四.正业。修无漏慧要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梵行之中不做其他杀、盗、淫等不正的行为,这叫正业

五.正命。從无漏慧消除身口意三业之中的五种邪命,

1.诈现异议做与人不同的奇怪事,使人对他信仰

2.自说功德,诱动人心

3.占卜命相,预报吉兇

4.高声现威,令人敬畏

5.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五种邪命,都是邪心取利以谋活命,修行之人应该住在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够增长法身慧命,这叫做正命

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

道勤行精进,不疲不倦念念相应,行智一如这叫做正精进。

七.正念修无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乃至

庄严的道果就叫做正念。

与无漏慧,得到相应得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有漏禅定等、这叫做正定。

就是说我们修行道品,一定可以助成佛道这就是出世间的道谛,依因感果得成灭谛涅盘

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

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若没有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安得

,照顺序来說该是先因后果,则为集苦道灭因为果

而因难知,欲使其易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又先示以

之乐楿,令其欣慕然后再以

,令其修持意在要人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

  • 邹瑜.法学大辞典:中國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 .如是我闻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衲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