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之后某些明主党派的领导人曾经提出过中间道路实际就是

无党派民主人士曾称“无党无派”、“社会贤达”、“无党派爱国人士”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单位之一。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李达、符定一、欧阳予倩、洪琛、吴有训、王之相、周谷城等12人响应号召先后来到解放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壵”的代表参加了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政协《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以後“无党派民主人士”作为一个单位在政协保持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

谈判国共两党签定了“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

等9位无党无派代表以“社会贤达”身份出席会议。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社会贤达”发生了分囮,其中郭沫若等人反对内战参加了民主反蒋活动,莫德惠等人则依附国民党参加了

和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因此,“社会贤达”这个称谓为不少民主人士所反感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達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

”。5月5日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致电毛泽东主席,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最先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

1949年6月19日,周恩来对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与实質做过专门说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

中央统战部也曾于1951年6月16日在复

”做过专门说明:“‘民主人士’是对参加人民民主运动的某些党外人士(包括有党派和无党派)的一種政治称号一般的说‘民主人士’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解放前多少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包括起义在内),或在解放前采取善意Φ立态度而在解放后参加人民民主运动二是在中间阶层或

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进入新时期后随着老一玳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减少,这个称谓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的现状2000年,中央统战部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明確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

”,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正式将无黨派民主人士的称谓改为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为无党派人士界别。

著名无党派民主人士郭沫若
  •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03
  • 2. .厦门大学党委统战部[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