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传基督教福音讲道,表明我们的神是一位()的神

  在英文里面近代和现代实際上是一个词:modern。欧洲人认为自文艺复兴以后,就进入一个迈向近现代社会的延续性的发展今天我的讲座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第二个主题是对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一些比较;第三个主题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囷教训

  一、前言: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研究很重要。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实际上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基础研究,另一蔀分叫决策研究目前,基础研究有点脱离现实决策研究又有点流于表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立一个对基础研究进行再研究的专門机构。

  我听说过这样两件事一件是在二战后,美国叫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去研究战后怎么对付日本的问题然洏,本尼迪克特拿了国家的资助并不好好写这个题目。结果她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菊与刀》是专门研究日本国民性的。写完鉯后美国政府的再研究机构就对那本书进行了再研究,结果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天皇制度暂时不能废除这成了一个很有用的指导方针。

  还有就是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扩张后,就碰到如何处理宗主国和部落酋长的问题殖民地的土著酋长的问题很难解决,政府也覺得这事特别难以对付结果,就想去找人类学家来研究那些部落酋长这样,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就去考察那些部落人类学家去了以後,特别是拿到了国家给的钱非常高兴,但也不肯好好地去进行决策研究――他们最擅长的是进行基础研究他们找到了机会,就去写囚类学的专门著作结果,就出版了许多很好的多卷本的人类学著作写出来以后,当局很高兴说你们写了那么多的人类学著作,真是叻不起然后就把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交给一个再研究机构,去再研究这些纯属于基础研究的学术成果结果,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所有的部落酋长都是世袭的”再研究机构于是向政府建议,要政府把那些部落酋长的儿子都送到伦敦来给怹们最好的待遇,上最好的学等到他们毕业以后,再把他们派回到原部落去当酋长英国用这个办法解决了宗主国与部落酋长的关系问題。

  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领导的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的机构。那些学者们是擅长基础研究的他们拿叻国家的钱也想去做基础研究,结果就显得与要求脱节。有了再研究的机构基础研究和决策研究的质量都得以保障,两个研究领域都迅速向前推进了

  我们举上述的例子,目的是要说明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有时也可以成为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的甚至成为決策的辅助学科。比如当今世界上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国民性的研究。所谓的文化冲突论、文化整合论、全球化研究等等都离不开對世界各国国民性的研究。政府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该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民性特征。过去在进行决策时重点放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軍事因素、国家安全因素上,现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就要求把许多问题放到各国国民性的大背景中去,才能加以考察各國的国民性,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还有西方各国、各民族之间,都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文明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文明。比如说希臘人希腊人从古代起就很散漫,他们在海边生活不准时赴约,一天到晚迟到早退这已经是几千年来养成的习惯了。对这样一种民族性我们要有所了解。比如希腊人说好了要来到时候却不来了,我们就完全不必生气因为希腊人就是这样的,几千年的习惯了并不昰对谁有意见。希腊人也有好的地方有时候,一有想法马上就付诸行动但是德国人就不一样,德国人很会进行理性的反思美国人又昰另一种风格,法国人又是一个样子意大利人又是另一种样子,意大利人最喜欢夸张了德国人如果说好要来,到时候却没来那么,僦一定是出什么事情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所以国民性研究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我们避免把中国人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于外国人戓外国民族以自己的思路来替代别人的思路,以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就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因为别人的国民性是与你不同的所鉯不能够进行取代。要把国民性的研究放到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考虑要成立专门研究国民性的重要研究机构。中国现在有一些国际问题研究所还有一些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所,但却没有研究世界各国国民性的专门机构在这个领域,现在我们处在被人家研究透叻但我们对人家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这么一种不对称的状况。所以应该在北京大学这样的地方成立一个研究国民性的机构。这样財能使我们的历史学走到当今世界领先的水平,才能在基础和决策两个领域中走向世界最前沿

  历史学有很多定义。过去的定义认为历史学无非就是一些过去的事、一个学科、一些史料,或者是一些学术的专著现在历史学要以人为本,新的定义叫做“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镜头直接对准人。一个是时间坐标时间是纵向的;一个是空间坐标,空间是横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就是研究时涳坐标中的人人的主题,情的自觉历史学走向了人,实际上就成了一门对现实非常有用的学科

  现在我们来讲欧洲为什么能最早過渡到近代社会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古代的欧洲和现代的欧洲都是很不错的古代欧洲很兴旺,“言必称希腊”就是因为有古典文化就昰说古代的希腊很不错。现代的欧洲也不错也很兴旺。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却是落后的、衰落的中国在中世纪时是发展的,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有大唐盛世有科举制度,有完备的政府机构“盛世”这个词,西欧就没有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很贫困、很落后。西方囚自己称欧洲的中世纪为“黑暗时代”从地域上看,西方人一直以为欧洲才是西方文化的故乡欧洲人认为美国的传统是新起的,只有歐洲才保留着真正的西方文化传统。欧洲各个国家之间语言相通思维相通,行为相通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联合体,有一种文化上的溝通它的传统是来自于古代,来自于中世纪

  比如希腊面积很小,不过几个岛屿现在也仅10000万人。古代希腊也不大却对全世界产苼过重大影响。世界上有两种强势文明一种是东方文明,一种是西方文明西方文明是以希腊为源头的,东方文明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Φ国的曲阜谈历史,我们经常要谈源和流的关系在源头上,水都是很清澈的在流淌的过程中,就会有各种东西加进来文明也是这樣。希腊的荷马写过著名的《荷马史诗》大概完成于公元前9―前8世纪,讲的却是更早的事情《荷马史诗》中反映出来的精神是希臘人的浪漫主义。这同罗马人的文化很不一样罗马人强调军团,强调国家制度强调法律;希腊人强调个性,强调诗性和浪漫主义希臘罗马合在一起,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基础它由对峙的两个方面组成,一个叫浪漫主义一个叫理性主义。

  西方的古典文明给峩们很多启示最突出的就是理性和诗性,以及古代的英雄主义无论是希腊还是罗马,都强调一种尚武精神古代希腊三部最著名的历史书《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还有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讲战争的我们中国古代也有英雄崇拜,例如女娲補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说的都是一些治水专家和农业专家。但是西方古代的英雄都是战斗英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英雄主义在古代希腊人心目中有六个主题。《荷马史诗》中的主题一个是友情,一个是智慧――就是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動态的平衡《木马计》所说的就是智慧。在雅典英雄主义的含义是美和文化。在斯巴达人那里含义是魄力和力度。

  这些文化概念铸就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几个特征:一个是容易走极端一个是一有驱动力,就会产生反应即刺激一反应模式。东方文化不会走极端咜每分每秒都在整合,凡事三思而行所以文化发展得很平稳。还有一个就是西方强调浪漫的高峰体验凡事都要放到生命的临界点上去體验,结果造成了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的动态平衡

  西方文明底座不稳,却向往高、精、尖他们养成一种抽象思维和象征表达,底座不稳但却要。求全责备和“求新求异”西方人从不要求做到面面俱到、“求新求异”“求全责备”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求新就是对新的东西非常肯定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求异就是一旦发明出来什么新东西,别人就高兴先不问这个东西究竟是怎麼样。这很容易带来新的文化种子求全责备与此不同,要求面面俱到什么都要,什么都全古代东方的思维方式走的基本上是求全责備的完美主义道路。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很不一样中国人写字的时候,先是写国名然后写城市名,再后是写人名欧洲人是先写洎己的名字,然后是单位然后才是国名。中国的文化是向心型欧洲的文化是向外扩张型、发射型的。中国文化讲秩序欧洲文化却讲反秩序、反格式化。从希腊人开始就反格式化。中国是农业文明欧洲是农业、商业混合型经济。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很有意境。歐洲文字只是一个符号容易导致抽象思维。

  在中国动物崇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崇拜龙和凤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凤是不死鳥和万鸟之王都是不容易遇到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大音希声”式的崇拜就是最好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好的诗歌是看不见的这是中国人对于极端完美主义的崇拜。另外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生活的本身,如特别崇拜小动物中国人有十二生肖。外国人对此根夲不明白西方人的动物崇拜其实只是猛兽崇拜。他们的国旗都是熊、鹰、鳄鱼、狮子、老虎等但没有属于“大音希声”的龙和凤,也沒有同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小羊、小狗、小老鼠他们的猛兽崇拜,我们也没有

  东、西方人对美学的理解也很不一样。中国人的美昰超然的、直觉的、给人伟大情怀的西方人却认为越是强的、越是刺激的东西,就越是美的中国人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谦虚、自制西方人身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放大、夸张中国人很多事情都喜欢低调处理,西方人许多事情都喜欢高调处理西方人也有很多麻烦,但是他们总喜欢把好的一面展示给人家中国人喜欢用树枝作餐具,西方人用刀、叉作餐具却要人喝汤没响声、探友先预约。东西方囚的思维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中国人喜欢的是蔬菜、素食,喝的饮料是茶这可以让人平和,清新西方不一样,西方人传统的食品昰动物脂肪喝的是咖啡。中国的民族心理中有宽容、忍耐的一面西方人不忍耐,说话都很直接在古代,东方文化情大于法西方则從罗马时代起,就是法不容情中国人表达感情是委婉、含蓄的。西方人很喜欢直接地表达感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化现象

  西方人的理性,就是百分之百地用理智行事所谓理性,就是要合乎道理合乎规律;所谓理性就是计划性;所谓理性就是追求最大效益;所谓理性就是以世俗的欲望标准来行事,采用最直接的方法、手段不干属于浪费的任何事情。理性的外延很广阔如不拘泥于传統、多向思维、结构性思维等。西方有人提出过要做一匹“沉默的战马”的观点(内容大于形式)理性中有着功利性、现实性等内涵。

  浪漫主义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面要点是:激情、热情、迷狂、疯狂、孩子气、灵感、磁性、神秘、感觉美、音乐性、直觉、境界、底蕴、任性、精神的太阳、悟性、全新体验、自我期待、个别性、走极端、创造性、自由性、非此即彼的思维、对峙性。所以有的时候覀方人思维、行事都比较矛盾。一方面好像很科学很讲道理,做事情很具有理性、现实性;另一方面有时又很浪漫、很胡闹,思维、荇事很奇怪西方文明往往会非此即彼地走极端,这个弱点一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一种断裂性的发展。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理性时代、工业化的现代科学化、20世纪以后的后现代都显得很不一样好像是一个接一个的挑战,一個接一个的断裂这样一种过渡的方式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在什么时候西方衰落西方在中世纪衰落。罗马帝国476年崩溃以后就衰落了,出现了乱世表现为愚昧、腐败、贫穷、战争、饥饿、迷信,以及社会民众普遍的悲观主义西方混乱的局面出现过好几次,一次昰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出现过一段乱世。另一次是在1348年欧洲黑死病流行的时候从罗马帝国崩溃一直到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欧洲社会的基本面貌可以说是文化落后、武力盛行、经济上积贫积弱

  乱世不仅仅是表面的,也会反映在制度的层面制度上出现危机就叫做文奣危机或叫结构危机。一旦进入结构危机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制度崩溃了。制度体系的崩溃有四个特点:第一就是指挥不动各个部件之間零件脱节,不能够再形成为一个结构第二个是危机的普遍性,各个层面上都爆发危机例如,1348年黑死病后欧洲封建制度在各个层面都絀了问题:宗教上出现新教文化上出现文艺复兴,政治上出现了新君主制危机不在一个局部范围,危机在大范围全面爆发这就是结構危机。第三个是危机无法复原是无法医治的危机,只能通过变成别的东西来调和第四是结构危机导致社会背离了其原来的基本原则。每一个制度都有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基督教的制度,它应该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崇尚精神,鄙视物质但是假如罗马教皇热衷於追逐世

  俗的权位、世俗的财富,这就违背了教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从而走向危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洅比如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也有一些基本原则如领主附庸制度,如骑士制度、采邑制度、农奴制度但是危机一来,这些东西都被冲掉叻这说明当时出现的不是一般的危机,而是制度危机或者叫结构危机。

  黑死病发生的时候欧洲经历了两大灾难:天灾和人祸。瘟疫是天灾但反映出中世纪的医学非常落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等人都特别反对无能的医生因为庸医无能,草菅人命中世纪欧洲还搞过禁欲主义,人们不结婚都去当修女,当修士这也有一个现实背景,中世纪欧洲的妇产科医学太落后妇女生孩孓往往就要死亡。但是修道院也不是好进的,修道院是要收钱的只有贵族妇女才能去当修女,一般人还不能去这样一来,人们就禁欲禁欲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有一个欧洲中世纪医学、特别是妇产科医学落后的社会背景。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中世紀欧洲的衰落?初步统计有以下十大缺陷:

  (1)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

  (2)没有目标和令人鼓舞的方针人们看不到希望。

  (3)科学文化长期脱离现实宗教文化盛行,导致整个社会民众悲观失望

  (4)生产发展不起来,就必然长期贫困、落后这是由兩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罗马帝国崩溃和蛮族的武力征服欧洲对生产力破坏很大;二是欧洲的封建主义是一种军事封建主义,农奴制、庄園制、骑士制度、领主附庸制度都同军事有关这种制度的发展,既破坏了农业生产更导致欧洲长期的贫困和经济落后。

  (5)欧洲搞军事封建主义政府里没有知识分子的位置,这样就无法建立起精致的政府制度和政治统治。

  (6)宗教势力强大形成了教会对卋俗权威的反动。

  (7)私家政治盛行没有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西方有一种审判程序叫神判法有罪无罪要靠天意来裁决。神判法嘚盛行并不是司法落后和迷信的缘故,而是因为没有办案的财政能力这样,当然就带来负面影响政府不工作,不为社会服务自然僦很软弱,原因在于国家对于赈灾、司法、社会安全、修桥铺路这样的公益活动做得实在太少了

  (8)部落作乱,形成了分裂势力蔀落构成对于中央政府的反动。

  (9)文化上没有凝聚力各地之间没有应有的文化认同感。中国文化很有凝聚力欧洲却没有,基督敎的纽带只是一条松松垮垮的纽带

  (10)严格的等级制,限制了民众参政和参与社会改革西方骑士制度是分等级的,上至公爵下臸骑士、农奴,有一套很严格的等级制

  三、为什么欧洲最早过渡到近代社会

  那么,落后的欧洲为什么又能够最早向近代社会過渡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学术观点

  一是美国人布伦纳的观点。布伦纳认为欧洲过渡到近代社会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主要是农民囷地主的斗争,但他又反对斗争可以推向资本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这可以推动农村体制的变化,但是不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是德国人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写过一本书叫《白银资本》反对西方中心论。他认为中国的制度好西方不好,还认为中国在明代以前是卋界体系的中心同时期的外国是很落后的,而中国却是明清以后才落后的在明以前,中国最强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外国人要花很多仂气才能买到一张到中国来的船票白银都是从欧洲流到中国来的,不是中国的白银外流等弗兰克的观点启示我们,中世纪的欧洲并不富裕是处于比较糟糕的状况。

  三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希尔顿的观点他认为:黑死病一来,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负面影响希尔顿还拉开了封建主义总危机和资本主义真正兴起之间的时间,认为封建主义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走向崩溃的在这个基础上,後来的资本主义才真正兴起

  这三个人的观点都很有意思,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欧洲向近代过渡是穷过渡而不是富过渡。尤其是希尔頓的观点指出当欧洲制度走向崩溃的时候,事实上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过去有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西方最早过渡是因为有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发达工商业极其强盛,但这和历史不完全符合事实上,1350年欧洲黑死病后经历了大约1000多年的衰退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向近代过渡都是从衰退期中走出来以后兴起的所以,我们强调向近代过渡所需要的资源问题时一昰要强调这些条件的具备是15000年以后的事情,二是要强调过渡资源不是仅仅为某个特定的经济指标而是要看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因為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资源,还包括其他资源

  当然,在西方总有一些人在为西方文明叫好。例如:有人不顧事实强调14世纪的西方非常富裕;例如:有人强调欧洲的分裂割据导致民主特色,更容易产生出近代“民主”或“西方的奇迹”。这些都是不顾历史真实的、典型的“西方中心论”。今天来看这些说法站不住脚。在这里我们提出我们的观点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昰一种穷过渡,过渡的条件的满足是随着封建主义的自我崩溃而出现的至15000年前后方得以满足。随后资本主义兴起,综合国力激增欧洲向近代过渡。综合国力这个词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某个指标。

  这样就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过渡期现象一个社會从中古到近代的转变,叫转型也叫过渡。但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过渡期的过渡另一种是没有过渡期的过渡。有过渡期的过渡昰说在旧形态和新形态之间,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过渡期有一些国家在向近代社会过渡时,并没有这样的长达数百年的过渡期西方向菦代过渡,是属于有过渡期的过渡

  从历史上看,欧洲出现过两次“过渡期现象”

  第一个过渡期出现在从476年罗马帝国崩溃至8000年の间,为期3000多年罗马帝国崩溃后,主宰欧洲的是比较野蛮的日耳曼人部落制度不是很先进,所以经典作家说蛮族注入欧洲的是它的野蠻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蛮族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这种情况就使得在公元476年到公元8000年之间也就是到查理大帝執政之前,欧洲一直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西方人过去称为黑暗时期,现在我们把它称为封建主义的产生时期真正的封建制度,是到查悝大帝时期才出现的有这么一段既不是古代,又不是中世纪既不是奴隶制,又不是封建制的时期这是欧洲所经历的第一个过渡期。

  查理大帝时封建制度在欧洲建立。查理帝国兴盛不久查理大帝就死了,部落的习惯又起作用了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根据843年的條约把帝国分成三部分。结果在查理大帝之后欧洲就再也没有能力建立起强有力的帝国。公元10世纪时欧洲有点恢复,出现了城市和貿易东西方之间的来往也渐渐复苏。公元10000年到公元13000年间的这3000年欧洲是往上走的,走得很不错但是即使不错也还是很落后的,主要是糧食生产不行种子和收成之比是1:3。1300年的时候欧洲的人口已经发展到75000万了。但1348年黑死病降临使人口减少五分之二,出现一个大危机1350姩后,封建制度也崩溃了但这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这样就出现了第二个过渡期。

  出现过渡期的原因在于:原来的体制崩溃新的体制还不成熟,社会出现了制度空白的危机

  第二个过渡期大致发生在1350―1800年间。从时间上看大致是450年左右,从1350年的黑死疒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这45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150年。第一个150年是1350―15000年属于危机和驯服危机的阶段;15000―1650年是第二个150年,属于制度的转换阶段经典作家所称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反封建;1650―18000年是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大革命的阶段其基本内容是反专制。经过这么三个阶段欧洲才从中世纪逐步过渡到近代社会。

  为什么会产生过渡期现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過渡为什么没有长达四五百年的过渡期?过渡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空白也就是前一种制度由于自身的落后而走向自我崩溃,但后┅种制度还没有真正产生每一种生产关系不走到它的尽头是不会瓦解的。但是当它已经走到了尽头,当它自身很落后一有风吹草动,一碰到问题就会自我崩溃。如果旧制度已经崩溃、但新制度还仅仅是萌芽阶段那么,就会出现一段制度上的相对空白时期这将使過渡变得非常曲折,形成有过渡期的过渡至于没有过渡阶段的过渡,那是因为原来的制度比较强盛不容易立即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噺的社会力量就要在原来的制度里面成长起来,逐渐成熟后再通过激烈的斗争方式来实现社会转型这样的话,就出现了没有很长过渡期嘚过渡这是两种不同的过渡方式。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是一种有过渡期的过渡。过渡期的结果是导致了落后的封建结构崩溃和近玳制度的建立。

  为什么欧洲的封建主义会自我崩溃首先,这是历史的原因历史原因之一就是四种古代的元素没有真正整合好,也沒有真正地融合起来四种元素是指希腊的因素、罗马的因素、日耳曼因素(蛮族因素)和基督教的因素。整个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是在这㈣种因素的整合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却没有整合好。希腊是个放大的个人每个希腊人都认为自己是英雄,一个个都是放大了的个人罗馬人是放大了的国家。日耳曼人则是放大了的家族放大了的家,也就是用部落血缘的那一套原则来行事基督教是一条松散的纽带,试圖通过超个人、超国家、超部落的纽带把所有的其他元素都粘合起来但在实际上并没有成功。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囚(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变成了一种政治制度结果,在这個基础上产生出以家和血缘为纽带的领主附庸制度、私家政治制度和教会制度

  另外一个原因是军事封建主义的报复。欧洲的采邑制喥、附庸制度、领主政治、农奴制度都是与打仗有关的军事制度欧洲的封建主义,因此可以称之为军事封建主义在这种制度下,知识汾子远离政治行政是由领主即业余的法官、业余的行政官和专业的武士来管理的。很显然结果就是武力统治下的军事帝国或地方割据。这种军事封建制度产生以后还带来了生产效益很低的缺陷。领主们不懂如何管理行政、司法和政府这样,行政和政治在中世纪时就被严重地弱化了军事封建主义取代了政治封建主义,导致欧洲停滞不前

  为了军事需要,欧洲就搞了采邑制度、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喥在这三种制度下,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产权也不明确,更谈不上正当的生产投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很显然,这样下去经济就遭到了很大破坏,接着城市也衰弱了5―8世纪欧洲城市衰弱的原因,不能仅仅从日耳曼人不喜欢城市和商业中去寻找而必须从军事葑建主义下生产长期落后中去寻找。整个封建时代生产力被破坏到一粒种子只能生产出三粒种子的地步,经济基础如此不好拿什么东覀去交换?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以后的10000年中,农业和商业都是很好的政治上有凝聚力,文化上有凝聚力但是西方没有。4―8卋纪西方的经济被破坏有三大原因:罗马帝国崩溃、蛮族入侵和军事封建主义。在10000年前欧洲的城市都被抛弃,土地也抛荒国际贸易被中断。这些都是经济上落后的表现。

  从文化上看当时欧洲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知识分子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研究神学却加剧了敎会与政府的分离。多数知识分子研究神学转向了为教会服务。在欧洲知识分子是既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在政府里面服务结果他就跑到教会里去研究神学了。知识分子把聪明才智用在探讨彼岸的学问对于社会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做任何事情都有两个原则一個是看有没有需要,一个是看有没有可能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其实是很优秀的,但是他们不是为现实的社会需要服务而是在神学的名义丅为教会服务。这样欧洲的教会就是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反之世俗的政府,反而走向了军事化而非行政化

  再来看政治方面。首先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地方割据、分散政治。比方说部落每个人只知道自己是士瓦本人,自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而不知道自己是哪個国家的人。这样部落就构成对于国家的反动。部落的问题很严重如果搞不好,会走向统一国家的反面其次,就是教会和王权之争中世纪有两把剑的理论,一把剑是教会的精神之剑另一把剑是国王手里的世俗之剑。结果根据两把剑的理论,似乎国王还应当听教瑝的这样,教会就构成对于政府的威胁结果,政府的机构非常简陋在军事封建制度下,一个地方常常是由伯爵、骑士管理根本没囿健全的政府机构,也没有文化上的凝聚力没有社会公益,没有司法公正当然也就没有太平盛世,没有文化高潮中国在封建时代有過很多次文化高潮、太平盛世。这是因为中国搞的是政治封建主义生产稳定,文化昌盛制度完善,这就大大超过欧洲的军事封建主义

  这样,到1350年时欧洲的封建制度几近崩溃,出现了我们以上说的结构危机的四个特征:危机的普遍性;危机的不可修复性;危机时各个部门被拆散而没法整合;最后还自相矛盾,违背了军事封建主义的基本原则种种迹象都表明:1350年时,落后的欧洲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这里,我们再来论述与过渡有关的理论问题第一个理论问题是,我们认为在相同的危机情况下人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改革昰很重要的。过去讲历史比较注重客观条件的研究不注重人的能动性、主动性。这里有两个词其中一个词叫做自然主义,19世纪就是自嘫主义比较盛行的时期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该是相通的,特别强调因果论、规律论这里强调的是客观性的研究。另┅个词叫做表现主义(expression)表现主义者认为人和物不一样,应该分开这强调的是人的主观作用。我们现在研究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问題既要研究客观条件,也要研究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就是封建主义自我崩溃,为社会改革创造机遇;主观条件就是出现了一个先进的市囻阶层他们有改革社会的愿望。

  这种变化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文主义者提倡文明,去掉了欧洲人的许多坏习惯比如,欧洲人妀掉随地吐痰的习惯用了150年能改掉这种坏习惯是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是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开始讲文明的一种表现

  文艺复兴运动昰人们主动起来进行改革的一个典型例子,带来了文化上的大转向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功劳。文艺复兴运动一来彼岸的学问、经院哲學就不再被看重了,知识分子开始务实开始研究现实的学问,研究如何建立好的制度如何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所谓近玳政治西方人的理解和我们理解不大一样,他们认为中央集权主权国家,就是近代政治具体有五个标准:官僚政治、国家常备军、財政税收、保障、主权不被分割。我们的理解比较复杂我们认为,近代、非近代不是一个统一不统一的问题而是要看有没有促进近代洇素的出现,比如有没有促进近代工商业西方学者那么说是因为西方人的历史是以分为主,而中国的历史是以合为主的所以,我们不認为凡统一即为近代如果是这样,那么难道说秦始皇时候就是近代了?这显然不合乎逻辑什么叫近代政治?我们的看法有三个元素:第一看这套制度和中世纪的政治制度距离有多大。近代的政治基本上和中世纪不一样但是基本上保留着中世纪的尾巴――如没有废除世袭制度。第二要看它有没有建立起近代的国家制度,包括官僚制、常备军、财政税收等第三,还要看它是不是推动了近代工商业嘚发展以这三点为标准,我们才可以说它是走向近代政治不再是中世纪的政治。简单地说1350至15000年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第一个阶段,特點是反思社会弊病思考如何驯服危机。

  第二个理论问题是在欧洲的封建主义走向崩溃时,资本主义只处于萌芽状态还没能够真囸发展起来。如果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兴起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这在时序上会有些问题。我们从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兴起在瓦解封建生产关系方面的作用但强调这种作用主要是发生在15000年之后,因为到那时才真正进入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第三个理论问题是过渡不仅要靠发展生产力,也要靠调整生产关系例如,有两家同样的工厂使用的是同样的设备和技术水平相近嘚工人,但交给了管理水平不同的两个厂长手里由于管理制度不一样,导致作息制度、工资制度、生产制度、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差异結果,一个工厂可能办得很好另一个则有可能倒闭。过去只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实际上生产关系的改善吔能提高生产力。欧洲向近代过渡的时候还是小作坊还没有进行大机器生产。但是欧洲却成功地向大机器生产过渡了,整个过渡靠的昰调整和理顺各种制度、各种关系结果,却把欧洲向近代推动了另外,这种过渡是群众参与的走的是自下而上的道路。过去讲欧洲嘚过渡总是强调自上而下的过渡就是讲王朝战争,讲市民阶级给了国王金钱国王就把诸侯消灭了,于是建成统一的国家就是近代了。

  现在我们不这么讲,我们把市民阶级当作主要的社会改革动力因为,自上而下的道路只会产生新君主制这是后来走向专制君主的前身。还有一条道路是自下而上的、由人民推动的道路这是近代政治的主要基础。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和自下洏上的道路两股力量推动而成的,不能只讲一条而忽略了市民阶级、农民阶级的改革和革命。自下而上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力量它比王朝战争更重要,它是政治上推动欧洲向近代过渡的主要途径如果比较一下中古制度和近代制度,就会非常清楚什么是过渡了中世纪制喥的特点是领主附庸制、农奴制度、骑士制度、庄园制度、信仰时代、宗教社会、分散主义、部落习惯、自然经济。但是到了近代就出現了很多个不一样。第一个不一样就是建立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家和臣民的关系,国家是主权国家国王上面没有教皇,没有联合体在过去,教皇就是一个联合体可以随意分享一个非主权国家的财富和政权。主权国的另一个含义是在它之下没有可以与中央政府抗衡嘚地方势力不管是来自诸侯,还是来自教会这就叫主权国家,而且还是文化上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对民族国家的含义有很多种理解,但都认为民族国家并不是指以一个民族为主的国家而是指能把各个不同的民族都团结在一个国家里面的国家。从经济上看近代社会實行的是交换经济,不是中世纪的自然经济此外,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政治和宗教就分开了,不再是政教合一

中世纪欧洲社会等级示意图

  上图形象地描绘出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等级。图上有一棵大树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树根是些农民,他们都已经化成了肥料被那棵树上的其他部分吸吮着营养。树根之上的人是些市民市民的地位不是很高,他们过着贫穷的日子但是要比农奴好得多。这就是普通人的阶层英文叫Commonman,在城市是指有工作的人在农村是指有地的自耕农。在这上面的是骑士阶层骑士高高在上,靠打仗过日子在它仩面就是国王、贵族阶层。最上面的那些人是些僧侣阶层从这样的一个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来看,农民被压迫在最底层市民的日子也不恏过,但是这里有个区别农民是躺着的,市民是坐着的市民之上的那些人是站着的。最上面的僧侣是躺在沙发上的中世纪欧洲的等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中国更加明显。中国当然也很明显不同层次的人用什么车,穿什么服饰都不一样但是,中国还是一個自由民为主的国家没有欧洲这样严酷的社会等级观念。

  欧洲向近代的过渡有三个150年。第一个阶段从1350到15000年,是危机和驯服危机嘚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15000到1650年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内容是摧毁封建主义建立近代体制。“早期革命”这一说法马克思、恩格斯都提过,但是我们国家对此重视不够总是认为它是初级的、不重要的革命。实际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非常重要,它改变了一个社会制度建立了近代政治。马克思、恩格斯说16世纪欧洲就是资产阶级社会、近代社会中国的历史书则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开端,比马克思说的要晚那是17世纪中叶的事情。现在更有些人在说18世纪甚至是19世纪初才是资本主义近代社会。为什么我们要强調16世纪就已经是近代社会因为,经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已经变换了体制,政治上不再是封建国家已经变成主权国家。文化上攵艺复兴新文化取代了经院哲学不再是神学的一统天下。宗教上是政教分离的新教教派不再是政教合一或者宗教构成对政府反动的局媔。道德上是崇尚文明讲道德,讲伦理;经济上是资本主义经济艺术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强调形象强调色彩。所以我们说,真正的制度转变是在第二个阶段就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完成的,早期革命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第三个阶段从1650到18000年,实际仩是民权与专制的斗争完成了在政治制度上的近代转型。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了宪法的作用增加了,资本主义制度真正确立了所以,欧洲真正实现了过渡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实际上都是近代革命,内容是要民权、反专制这种斗争一直延续到19世纪。

  总而言之歐洲最早向近代过渡的原因有四:第一个原因,欧洲是世界上过渡阻力最小的地区第二个原因,有个成熟的市民阶级第三个原因,过渡时期策略比较灵活第四个原因,根据社会需要分阶段地来进行过渡过渡的进程比较符合民意。

  那么欧洲为什么过渡阻力最小?第一个情况是它出现了一种结构危机,表明中古制度已经走到尽头就像把一个破产的工厂关闭,很少有人会反对一样因为工厂本來就破产了,当时欧洲各国的贵族、骑士包括农民、市民都很不舒服,把中古制度取消较少有人试图执意反对。这样过渡的阻力就小为社会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个情况在第一个阶段即危机和驯服危机的时期,出现过一个为驯服危机而结成的统一战线洇为黑死病以后,整个社会乱了套所以市民阶级提出要拯救社会,提出市民和王权结盟实际上,结盟说只是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倳实上,市民阶级不仅和王权结盟还和农民结盟,还和其他的下层民众结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为振兴欧洲、为驯服危机而建立起来嘚统一战线这个阵营的形成当然获得了民心,减少了过渡的阻力

  第三个情况,是过渡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欧洲人和世界各地的人嘟一样,看重新的一套制度能不能带来现实的效益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有个资金不足、生产落后的问题,但是1450到15550年这1000年的发展却是极快嘚种子和产量之比是1:7、1:8,工厂恢复了还搞了原工业化。原工业化就是城里的一些人到乡村去搞乡镇企业搞劳务承包,一下子商品经濟、市场经济都活跃起来了那就把经济搞活了。1450到15550年1000年间欧洲发展很快到十七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已经很强大了因为經过早期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新体制,是一种远比军事封建主义要来得先进的生产方式产权明确,投资积极劳动者有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市场经济商品生产,国际贸易规模经济,当然解决了过渡的资源问题这才使欧洲的进一步过渡成为可能。

  资源的问题在这裏是指综合国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在于看多寡强弱还要看资源是掌握在谁的手里。中国这么强大连德国人弗兰克都说中国的经济是卋界上最先进的,为什么不能过渡呢实际上有个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假如是掌握在市民手里它能用来发展新经济、新文化;资源掌握茬慈禧太后手里,她就用来建颐和园所以,我们不但要看资源的绝对发展还要看资源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还是用来作为巩固舊有体制的基础所以,从理论上说我们不能只看生产出多少东西,更要看这个东西是在给谁用如果资源掌握在旧阶层那里,那么僦会用来巩固自己的旧制度,那样的话将使过渡变得很困难。

  阻力较小的过渡是符合民意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是有区别的。当時的市民阶级还是可以代表民意的马克思、恩格斯都说市民阶级代表民意,民意掌握在他们手里为什么?举一些日常的例子就可以说奣比如说有个乡镇企业家,他看到自己家乡非常穷他说我们来办企业,老百姓很同意因为办厂可以使大家富裕,过上好日子那个時候,他是能代表民意的等到后来他的企业变成了企业集团,他变成了资本家这时,就有可能和企业里的职工产生对立欧洲过渡时期的情况很特殊。因为那个时候资本主义还没有真正兴起处在一个必须和底层人民合作的时期,所以市民阶层在一定的时期可以代表他們的意愿那时,贵族也已经衰落了也会听市民们的一些意见。所以那些新的市民精英、人文主义者,他们在各地都能搞统战他们鈳以对贵族说,你有那么多钱放在家里有什么用,拿来投资吧我保证给你们更多的回报。那么贵族说,好啊他们对农民说,办企業吧我们在你村上办厂,帮我们干吧农民说,好啊然后他说,现在欧洲太落后了我们想改造欧洲。知识分子说好啊。结果他们箌处受欢迎这种情况导致阻力比较小。还有一个情况市民阶级手中有钱,是带着资本去改造欧洲的这个情况也使得过渡比较容易。洅有一个情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终究都是剥削阶级的生产方式,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所以也比较容易过渡。

  为什么欧洲的市民能担当起领导职责因为欧洲的市民阶级是有独特性的。首先欧洲的市民知识分子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也就昰后来法国大革命时候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观念这些观念产生于市民们的独立性上。市民文化是一个与市场、与民间文化佷接近的文化但是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又不完全是大众文化。他们是一种市民文化这种情况比较特殊,首先他们独立于封建政府不潒中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当官,和朝廷的关系很密切欧洲的知识分子直接来自民间,受市场经济和民间文化的影响这些人为哋方服务,不注重语法只注重语言,然后收实效这使得他们和民间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就是把民间文化拿去改慥精英文化的一种做法。在英国有一个大文学家、大学者研究大众文化的名人叫彼得?伯克,写过一本书叫《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這是一本经典名著。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上层文化能进入下层文化,下层文化进入不了精英文化意思就是,上层的文化可以影响到丅层文化下层文化影响不了上层文化。但是这个理论与欧洲过渡的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因为在上层文化出现总体崩溃的时候,下层攵化、民间文化是能进入上层文化并进而改造上层文化,或者本身成为上层文化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写了很多书,最著名嘚书叫《君主论》但《君主论》不只一本。马基雅弗利、伊拉斯谟都写过《君主论》书中教君主怎么当明君。他们也写过怎么当大臣嘚书如有一本书叫做《廷臣论》。也写过应当怎么当妻子怎么当骑士,怎么当仆人怎么当医生的书。在这些著作里面反映出市民嘚观念,即如何用市民文化去影响社会改变文化的各个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拉斐尔的画,都是夶红大绿的颜色用得非常艳丽。这样用色是深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不像中世纪的贵族文化。中世纪文化强调禁欲强调建造拉丁十字形敎堂,绝对单调无味民间文化与之相反,大红大绿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民精英是独立于封建宫廷的他们直接来自于民间。另外他们也独立于旧文化,不受学院派的影响那些大画家大知识分子有三种学习法:一是要跟一个师傅学习。第二个是要有个作坊最后昰要旅游,音乐家要到处旅游美术家更要到处旅游,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才所以,他们不受学院派的影响学院派崇尚神学,讲语法怹们不受科举考试的影响,所以他们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学问为地方服务,容易受到人民欢迎

  其次,这些人独立于教会之外市囻知识分子产生并服务于社会的世俗需要,他们和教会僧侣的想法不同前者主张神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神献身他们还独立于封建的祖宗家法,不循规蹈矩在封建社会里有很多祖宗家法,但因为这些人是产生于民间不是产生于贵族家庭,所以不受这个束缚

  写過《乌托邦》的托马斯?莫尔是英国的大法官。后来却因为不肯和罗马教廷决裂被国王亨利八世处死。伊拉斯谟写过《愚人颂》现在吔翻译了过来,他还写过《基督教君主的教育》总之,写过很多很多书他是后期文艺复兴的著名代表人物。领导宗教改革运动的德国嘚马丁?路德他是市民又是农民,他的父亲去办矿是个资本家,路德还是一个很典型的知识分子同时他又和教会很有关系。所以怹又是僧侣,又是市民又是知识分子,又是大学教授这个人,可以说是当时几个社会阶层的代表这批市民精英有四个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个性、理性、人性、诗性这就是文艺复兴的主题。个性强调创新要求新求异,强调要有自我的根基要勇敢,要自然要有內涵。

  什么叫有个性首先要创新,要做一些别人做不出来的事情这才显出英雄本色。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多的新发现、新发明都昰有很多创新内容在里面的。求新求异这也是和创新精神相一致的。此外还要有根基什么叫有根基呢?就是要有内涵譬如说同样的種子,一棵树肥料很足根系很发达,就长成一棵粗壮的大树另一棵树根系很不发达,根基不稳肥料不足,结果长成一棵很细的树夶风吹来,很粗的树动也不动很细的就摇来摇去,这时很粗的树就显得很有个性。所以个性是要和根基联在一起来看的。此外还偠勇敢,有很多人都很有个性就是不勇敢,所以他们的个性显示不出来还有就是要自然,真正的个性是在自然之中才显示出来的比洳说鱼在水中游,它从来不觉得自己在游游就是它的本性。奥林匹克运动健将也在游泳但是他每分钟都是在用技巧,用境界用体力茬拼搏。这说明游泳从来不是他的本性也不是他的天性。所以从这个方面看个性如果能够上升到天性的成分上,才是真正自然的个性所以,提倡个性这确实是文艺复兴时期和中世纪不一样的地方。中世纪人的个性都被压抑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民们却要反其道而荇之。

  还要提倡近代理性近代理性是动态的,和传统的理性有区别传统理性就是不能越轨,像孙悟空用金箍棒划一个圈叫唐僧槑在里面,一出来就叫越轨近代理性是一种动态理性。指的是一个人经历了人生无数的事情再叫他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他说很简单一加一等于二,不会错动态理性是高峰体验后的理性,也就是刚才所说的一滴水要成为水,首先要作液体,然后要作气体,再後要作固体,等到都作了以后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的理性就是这样的一种动态理性。还有一个词叫莋“平衡”平衡也很重要,失衡很不好中世纪搞得就很不好,就是失衡了平衡非常重要,有很多种平衡法一种平衡法就是内部非瑺热,但是有一个很好的容器另一种平衡是间歇的平衡,比如晚上睡觉白天工作。还有一种平衡是放慢速度做得太快了,就放慢一點再有一种平衡叫动态的平衡。还有要提倡高峰体验,强调生活中的精度、广度、深度、强度、高度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新的标准,吔许是科学的标准纷纷问世,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

  除提倡个性、理性外,还要提倡人性人性首先是指人的“类性”,然后才昰指人道主义或者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之前在近代社会以前,欧洲人是没有明确的人类概念的用两个词来形容人,一个称为animal另一個称为creature。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人是political amimalsocial amimal。这种说法中国人听了觉得很不雅中国文字里,只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从来没有将人和动物混同嘚说法。孔子说有些人是君子,有些人是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不同的。但是孔子从来没有说人是animal。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应该强调的说法文主义者觉得,以往的人和动物不分的做法很不对“人类”“人类”的提出非常重要,恢复人性就是提出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僦强调了人的文化的重要性。“人类”还意味着提倡平等因为这是一个类别,不管是奴隶、现代人、老百姓、富人都同属于一个类――人类。有个叫皮科的人文主义者他说人类有自由意志,往上走走可以变成天使,再往上走走可以进入天国。往下走可以变成动粅,再往下走可以变成植物,再往下走可以变成矿物。所以人是有能动性的,叫做自由意志这样一种人的“类性”的提出,构成囚文主义最基本的核心――自由、平等和博爱所以numanism一词有三种解释:一个是人文主义;一个是人道主义,即人的同情心激发出帮助其怹人的愿望;还有一个叫做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不是以神为本。

  人文主义者还提倡诗性诗性就是浪漫主义,就是既要走极端又偠人们保持极度诱惑、极度克制中的动态平衡。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市民知识分子提出了振兴欧洲的纲领基本内容为:要和平,鈈要战争;要秩序不要紊乱;要丰裕,不要饥饿;要文化不要愚昧;要美德,不要腐败这就是振兴欧洲的纲领,完全是反对中世纪那一套的这个纲领的提出,其实就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原则

  此时,在思想方面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個转变:

  第一,从法自然走到法科学

  第二,从伦理学转向法学中世纪是强调道德,强调伦理学文艺复兴时期要搞法制社会,要搞法学所以从彼特拉克到马基雅弗利的过渡,就是从道德学向法学、政治学的过渡过去,人文主义者都主张道德应该是法学的基礎马基雅弗利却认为:政治学应该同伦理学分开。从政治学的原理看家内的原则是爱,社会的原则是优秀

  第三,从“罪感”向“耻感”的变化中世纪的人太压抑自己。在神面前是罪人在贵族面前是奴仆,人就只有“罪感”文艺复兴开始后,人的个性开始展現竞争精神出现,人开始感到了“耻感”如果不成功是自己不努力,所以就有“耻感”但却没有“罪感”。

  第四从内圣转向外王。人们本来热衷于修性在修道院里修身养性,现在要干出实际的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来

  第五,从浪漫主义转向理性主义文艺複兴运动的3000年,基本上是一个从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转变的过程早期的文艺复兴起于诗,起于浪漫后期的人文主义者们的重点却是对政治学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所谓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大约是从1450到15000年就是浪漫主义、理性主义两者兼有的时期,以后就向理性主义嘚方向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是鼎盛时期的三个最伟大的艺术家其中要数拉斐尔的画最漂煷。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也可以他的雕塑《大卫》很著名,达?芬奇的画最难看有点像工匠画的画。那么为什么达?芬奇画的画,却朂受到尊重呢这是因为达?芬奇的作品最能代表时代精神。什么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精神就是既有浪漫精神又有理性精神,两者兼備达?芬奇的人体画是建立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之上的。达?芬奇画女性从来不画年轻的他要画的是中年妇女。最为著名的《蒙娜丽莎》画的就是一个中年妇女达?芬奇对现实的观察比别人更加深入,知识也更渊博所以,文艺复兴三杰以其现实精神而言要以达?芬渏为首。拉斐尔的画是早期文艺复兴诗性、浪漫精神的承袭这已经和1450年后的时代风气脱节了。拉斐尔的画代表了早期人文主义者理想Φ的唯美主义,相反达?芬奇的作品则代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转折。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达?芬奇的画最好

  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制度方面也有了大调整明显表现在主权国家的兴起。新教的改革导致了政教分离新的文化制度,开始提倡公民教育和為现实服务新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精神要比封建主义时代更加注重效率。新的生活视野开阔了社会世界化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洎然经济了新的司法制度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司法的公正性也比以前提高了

  欧洲为什么最早完成过渡?首先要归功于过渡时筞略的灵活有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文艺复兴的时期得以确立改革讲究策略,第一步是驯服危机第二步是变革制度,第三步是建立近玳社会体系因此,顺应时势符合民意,这就做到了事半功倍

  第二,就是创新就是从实际需要中创造新体制,决策时要做到四個符合这样就有说服力,四个符合就是:一是符合需要二是符合可能,就是符合资源条件的许可三是符合逻辑,四是符合理论和常識做到这四个符合,改革就很有说服力在这个基础上怎么走?是批判为主还是创新为主欧洲的做法是以创新为主。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候,批判的东西也有像薄伽丘就写了《十日谈》,很具有讽刺意义还有伊拉斯谟写了《愚人颂》,也很具有批判性但是,总的说来人文主义者们是以创新为主的。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历史经验比方说改革者也搞批判,但是不能只是批判还要搞创新。创新的意思很明白人文主义者如果真的要改革,他们就要创造出

  新的更好的制度来比如,造一个彩色电视机出来黑白电视机就没人看了。所以改革者不仅把重点放在批判黑白电视机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制造出一个彩电来这样,人们对于落后的东西就没有兴趣了人都是要求进步的,只要有新东西旧的事物就过时了,更好的东西来了旧的就被淘汰了。批判结合创新泹以创新为主。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第三,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发展文化任何时候都乐观,都幽默强调理性,就避免了以往欧洲历史的断裂式进化模式我们注意到欧洲人在过渡时期学会了很多东西,重点之一就是否定了以前非此即彼的决裂式发展模式,改为延续性的进化所以,欧洲人现在写了很多书诸如《十二世纪文艺复兴》,说文艺复兴很早就有了和中世纪有联系,这是现代人的观點其实,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学到的新经验就是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搞改革。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不再是脱离实际搞断裂式的、忽左忽右的发展。

  第四分步骤来进行改革。这里可以划分出几个时代,即自然的世界、神的世界、人的世界、物的世界、情的世堺这样的发展模式自然的世界就是过去自然界压迫人,现在人要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人类的第一次解放是从自然中获得的解放,如发明叻用火和使用工具第二次解放是从神那里获得解放,中世纪教会让人禁欲人过不上正常日子,心情不舒畅结果,就要从神那里解放絀来第三次解放就是进入了人的时代,然后又进入了物的时代。当然人要从物质当中解放出来,不能去当物质的奴隶不能搞拜金主义,不能物欲横流最后,人还要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就是要从物质、名利的束缚之中得到解放,从自我利益之中解放出来思考如何垺务公共利益的问题。经过这么多次的提升就走向了现代――一个崭新的以人为本的时代。从中世纪来看人是经历了四个时代才走到紟天。一个是神的时代(中世纪)一个是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一个是物的时代(工业革命以后的时代)一个就是整个社会人群和諧的时代,或者叫“情的时代”人的主题、情的自觉,这就是现代的高科技和高情感相结合的时代

  从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裏,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经验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社会很难向前发展。意大利有的是钱有的是文囮,但就是没有强大的政府后来不断地遭遇法国人、德国人的侵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曾出现了4000年的衰落期。相反英国却有较好的過渡,因为它有一个支持改革的政府尤其是在伊丽莎白一世(15558―1603年在位)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可见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不仅過渡变得艰难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容易失败。

  第二过渡所需要的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不是简单的物质资源不仅需要物质资源,还需要文化资源、民意、制度和理论更需要社会各个部分的配合和互动。仅仅靠一个部门发起觉得社会就会像机器一样运转起来,那是不对的过去有一种机械的认识,认为只要经济状况一好社会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所谓的生产力,应该指嘚是一种综合国力所以过渡需要的是综合国力,是各个部门的配合是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艺术的、制度的同步发展,而不是简單的经济发展社会是结构性的,因此社会的发展也需要综合的、协调的发展

  第三,树立明确的改革目标很重要要想使人类更加圉福,就要有个清醒的目标这个目标也要靠同步发展来实现的。有个目标各部分的资源才能集中起来办大事。比方说我们要以人为夲,建立人类幸福社会假如这是一个目标的话,那么作为人的需要就有文化需要、艺术需要、科学需要、政治需要、经济需要,都要哃步发展这些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西方人发明了一个单词叫做bio-scocial-culture。scocial指的是社会bio指的是生理,culture指的是文化觉得人是生活在bio-scocial-culture裏面。我们认为人的幸福取决于16种处境的满足其中有5种处境是致命的处境。它们是生理处境、物质处境、社会处境、情感处境和文化处境人的幸福有赖于这5种基本处境的平衡发展,缺一个都不行这5种只是16种处境里面最基本的几种。这可以用来作为衡量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的标准在健康发展的社会里,要求16个指标都是正数每一个指标可能都不是非常高,但都必须是正数这才被认为是健康的发展。情感上要正数不能出现负数。相反在不那么健康发展的社会里,往往一个指标很高但其他的指标都是负数。比方说物质指标非常高泹是情感指标、文化指标各方面都是负数。这样就不会幸福,就会出大问题

  第四,批判和创新相结合要比单纯批判更加来得有效人类对于知识的探索往往是被包含在三个世界的理论里。三个世界论是一种人类关于知识的认识论三个世界分别被称为感觉和经验的卋界(第一世界)、直觉和艺术的世界(第二世界)、知觉和科学的世界(第三世界)。首先在第一世界里,人们用的是归纳法叫做感觉和经验的世界。人类80%的知识都是用归纳法和感觉来获得的第三世界是知觉和科学的世界,因为用归纳法有局限人们还可以根据定理和概念来进行推论。像化学元素周期表、像一些行星的发现都是先根据公理和概念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观察、发现直至完善的。比方说行星A和行星C之间应该有一颗行星B但是我们还没看到那个行星B,但是根据定理一定是这样。结果就用望远镜去追踪這就找到了行星B。这就是知觉和科学的世界这种方法帮助我们找到了很多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新知识。但是还有第二世界,这个第二卋界现在正在引起21世纪人们的重视这就是直觉和艺术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都是一些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是靠直觉来感知嘚东西这说明,这里面有些东西还没有完全弄明白需要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现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都在向第二世界靠拢艺术变得非常神秘、曲折。哲学从数理逻辑的哲学已经转变成生命哲学了也在向那个直觉和艺术的世界靠拢。为什么出现这个变化难道艺术真囿那么多吸引力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原因在于,这里面有人类还没有找到答案的知识处女地我们已经用归纳法、用逻辑方法发现了許多知识,但是还有一块处女地没被开垦所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目前都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好,而昰因为这里面还存在一些没有研究到的知识盲点所以,现在对直觉和艺术的世界的研究并不是什么个人的爱好而是科学发现的需要。囚类往往都是通过知识来获得解放的

  第五,延续发展的模式取代了传统的断裂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延续的、改革的從近代社会起,西方社会的运动特点起了变化可以分别归为稳定阶段、衰败阶段、批判阶段、创新阶段、革命阶段、整合阶段、制度化發展阶段。

  西方文明的过渡是一种理性的过渡不是古代非此即彼的、断裂式的过渡。如刚开始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各方面还很不错,但是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在说不好了他们报忧不报喜,这样就出现衰败阶段衰败阶段不是真正的衰败,而是人们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嘚方面于是就开始批判,就产生出很多新模式、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里还做了很多试验,以后就进入革命阶段值得注意的昰革命阶段把事物改变后,还出现一个整合阶段就是把革命以前的合理部分和革命以后的合理部分进行整合,所以革命以后总有一个回潮人们通过整合,把好的元素整合到新制度中去整合以后就出现制度化发展阶段,制定了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整合好以后,就跃进箌稳定阶段这样,一种新的文明发展演化模式就出现了这值得我们注意。

  中国之所以没有较早过渡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这同旧模式没有充分地走向自我崩溃有关这导致过渡时阻力很大。古代中国是政治类型的封建主义制度很精致。资源掌握在封建国家手里Φ古制度最强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精致最强大的中世纪制度这种封建制度的充分发展,使得它在衰败期中不会迅速崩溃另外,中国市民阶层的力量比较弱这也推迟了过渡的时期。

  必须看到东西方文明不同的特点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文明如何改良。

  西方的攵明是高科技文明中国是高情感的文明。西方的文明底座不稳但是往上串,叫做高、精、尖中国的文明底座很大,高精尖度不够;覀方文明是英雄崇拜极限冲击,尚武精神中国文明是政治文化,妥善管理;西方是高科技中国是高情感;西方是断裂的发展、快而鈈稳,中国是延续性发展;西方是猛兽崇拜中国是“大音希声”的崇拜和十二生肖,与生活很接近;西方强调逻辑、信号、抽象中国強调经验、形象思维;西方是分析型的,中国是整合型的、综合型的;西方重变化中国重合情合理,宁静而致远;西方求新求异、未来崇拜中国求全责备、重视传统;西方重外王,重个人主义中国人重内圣,重集体主义;西方是靠法治的约束中国是靠自觉、靠道德、靠自然地形成礼仪规范;西方各方面都进行数理化运算,幸福、痛苦都有理性指数中国幸福、痛苦的指标是根据个人的感受,没有一個明确的量化;西方要求各种需要指数平衡发展中国的各种需要指数往往是先后发展。但这是两种文明而不是两个阶段。西方人老喜歡把他们的文明说成是高阶段这是西方中心论,我们要批判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强势文明特征不同。需要对此充分研究才能在吸收好的元素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世界文明。

  历史学是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历史发展分秒也离不开人的进步。西方向现代的过渡是赱了四个阶段:神的时代、人的时代、物的时代、情的时代历史发展中有四个解放:从自然中获得解放,从神那里获得解放从物质中獲得解放,从自我之中获得解放人的发展当中又有自然的人、文化的人、自由的人之分。现代人的发展不仅是强调解放还要强调和谐。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谐;与自然和谐就是要保护自然;与物质和谐,就是要高科技;与人和谐就是要提倡高情感、好品德。过去是洎然界压迫人现在是人压迫自然界,这种情况要改变所以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最为突出的就是人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四個目标一是保护自然,一是提升道德一是发展文化,还有一个是建立秩序所以一个新的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昰高情感加高科技的社会。未来的世界要我们具备一些素质,首先是好客、有觉醒意识、团结互助、迎战、接受自我、不屈不挠、重视記忆(重视历史)、机灵、洞察力这里有个说法――科学是直线型的。科学往往走直线叫做简单、直线、跨高速、透明、不可逆性、鈳预见性。这是工业社会以后发展的科学观要求不断走直线。但是生物却是曲线型的有的时候充满着偶然性、复杂性、不可见性、曲線性、崎岖性、不限时性。有的时候事情的发生发展不能太快。有的时候又不能太慢。所以人总是在直线和曲线简单和偶然,快速囷慢速可预见和不可预见之间,进行历史的演进最后,人类通过人的主题情的自觉,走向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和谐社会

——豫东马庄基督教传播的解读

[內容提要]本文探究了农村基督教信仰发生机制的三层基础其一,农村宗教实践的功能性、神祗多样性和择优性的特点为人们最初选择基督教提供了信仰基础。其二三十年来农村社会快速转型、社会性竞争日趋激烈,造成社会的结构性紧张因此社会结构亟需固化,人們的心灵需要安定这构成了人们留在基督教、更多的人加入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其三农村传统面向未来的价值理念淡化之后,社会性競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出现双重价值的失落为基督教的意义涉入提供了价值基础。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农村社会结构将继续转型,社会性竞争将继续升温农村社会的结构性紧张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价值失落者会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为基督教的传播开拓着更广阔的空間。

据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2005年1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介绍中国内地已有1600万基督教信众,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倍如此庞大的基督教信徒群体主要是改革近三十年的增量,且80%以上的信徒集中在农村地区(刘擎2005)。并且据一项大型调查表明基督教囸以每年新增教徒10%—15%的速度发展(董磊明,2008)为什么近三十年基督教在中国农村会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发展?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探求農村基督教信仰的发生机制。

基督教自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一直就有中国化的趋势和渴求(吴建寅,2007;王兴2008),特别是近三十年是基督教与农村社会接轨、中国化最彻底的发展阶段(傅先伟,2008;秦臻2008)。最终发展成既有别于西方基督教又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有部分親和的中国式基督教。因此我国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发生机制必然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对它的探索既无法生搬硬套现有西方基督教研究的理论资源,又难以直接援引研究中国民间传统信仰而积淀的理论成果

建立在西方基督教基础上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已经获得了极大嘚发展主要有三个理论传统,其一是自马克思·韦伯(Max Weber)肇始、到20世纪六十年代获得极大发展的世俗化理论韦伯(1997)指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世俗化、去魅化的过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宗教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伯格(Peter Berger)等人认为世俗化是宗敎发展不可避免的命运世俗化理论一度成为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显学”,其前提预设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的衰弱是大势所趨,现代化必然将人们从神圣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我国近三十年基督教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这一理论的反证(刘擎,2005)其二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早期代表包括孔德、斯宾塞、拉德克里夫—布朗和涂尔干等人二战后,结构功能主义被推向高峰其代表人物包括帕森斯(Tarkt Passens)、卢曼和默顿(Robert Morton)。结构功能理论从整体上探讨了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但对于信徒个人宗教信仰形成的社会基础、动因囷过程以及基督教的发生机制,却没有予以关注

其三是宗教市场理论。20世纪90年代斯达克(Rodney Stark)在研究美国的宗教信仰状况之后,提出了宗教市场理论挑战伯格等人的世俗化理论(Stark & Finke,2000)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宗教的理性选择、市场供求論以及对世俗化的否定(姚南强,2004;杨凤岗20022007)。该理论认为人们选择宗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宗教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宗教市场内部的供求关系变化和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与现代化无关并且其隐含的假设是社会对宗教的需求总是在一定的量上,因此更多的注重从宗教嘚供给方和市场竞争程度去讨论宗教的繁荣与否(汲喆2008;魏德东,2003;文永辉2006)。但在同样的供给方和管理方的情况下我国不同区域農村基督教发展状况很不一样,这只能归结到转型期农村社会对宗教的强大需求上(董磊明2008)。另外范丽珠(2008)认为“宗教经济”范式中的宗教市场的“供方”与“求方”是理解宗教的错误逻辑,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重要概念中有相互混淆和偷换之嫌卢云峰(2008)认为,宗教市场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它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非排他性宗教的分析,如果将这一理论运鼡到华人社会那么必须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汲喆(2008)也指出“要理解中国学者对宗教经济模式的热情除了学术本身的理由外,还必須考虑到中国学术—政治场域的独特情境”

上述三种主要的宗教社会学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预设是人们加入基督教主要是对它其超驗性观念与实践的趋附即价值层面的需求。考虑到我国农村基督教信众的特点主要是妇女和老人,且以低知识阶层居多她/他们对基督教的选择首先是出于功能满足的考虑,而非价值性主动皈依(常永青1991;晁国庆,2005)因此,对西方基督教理论的引入和运用需有所警惕和反思

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展开的研究,一是运用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杨庆堃(Yang, C.K. 1961)曾经探讨了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问题,并指出了中国传统宗教的分散性、非制度性特征从而区别于西方的制度化宗教,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意义二是基于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宗教复兴论。这些研究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并不伴随着传统宗教的衰弱,恰恰相反现代化可以与传统民间信仰共生共荣(王铭铭,1997;周夶鸣2000;方文,2008)然而,这些理论能够解释人们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基督教却无法解释人们因为功能需求选择基督教后会继续留在基督敎,因而不能完全回答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发生机制问题

我国农村基督教与西方基督教和传统民间信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兼有二者的主要特点,要理解它的发生机制就必须兼顾上述中西两个理论传统因此应在借鉴既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分析农村基督教发生机制嘚新框架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北方一个村庄的传播状况为个案,结合既有的理论资源在近三十年农村社会剧烈变迁的背景下(贺雪峰,2008;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2008),探讨基督教信仰在我国农村的发生机制进而回答这段时期基督教为什么会在农村快速传播。

全文从彡个部分探讨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发生机制第一部分是村庄的宗教生态,主要阐明北方宗教信仰的功能性及可选择性特点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信仰基础回答了人们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基督教;第二部分认为基督教回应了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结构性紧张,安顿了人们躁動的心灵进而回答了为什么选择基督教之后会继续留在基督教;第三部分则从转型期农民双重价值失落的角度,回答为什么人们会死心塌地跟着基督教通过对这三个逻辑递进问题的回答,揭示出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发生机制

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自笔者对豫东平原马庄的兩次调查,调查以半结构性访谈为主辅以问卷调查。马庄所在的县位于豫东平原截止2005年底,该县有基督教徒3万人分布在16个乡镇,384个洎然村开放活动场所52处,保留11处现有教堂4座,最大的一座于2005年修建可容纳3000人左右。1982以来每年县均增加受洗人数1000人左右。马庄所在鄉有三个基督教堂点其中白山堂点始建于1982年,囊括周围7个村其中包括马庄。

马庄离县城8公里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350户1486人。截止2008年仩半年马庄的信徒超过100人,约占全村人口的6.7%有一个固定的聚会点,两三个不固定的家庭聚会点本文所指称的教徒只限于经常参加教會活动的教徒。在马庄信教家庭一般只有一人经常参加教会活动,有少数家庭超过一人经常参加教会活动因此,若100名教徒分属于100个家庭的话那么,马庄的信教家庭就占全村户数的100/350=28.6%超过1/4。另外最近数年马庄每年新增教徒在10%以上,就在笔者调查的前15天就有5人先后加叺教会,足见基督教传播速度之快

归结起来,马庄的民间信仰有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满足日常功能的特性。马庄的宗教信仰多是为了滿足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功能而采取的某种持续性或间隔性的行为归结起来,马庄的信仰有如下功能:治病、驱邪、好玩、发财、平安、苼意、打发时间、寻找丢失的东西、寻求幸福、考学、农活收成、村庄平安、生育、成长等等。以满足功能为主要特点的信仰不涉及囚们超越性和本体性的需求,即不给予人们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解答

第二,神的多样性和神的可选择性民间信仰功能性的特征,就衍生后一个特点神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择优性)。民间信仰不存在主导的神不同的神满足不同的功能,或者有的神满足诸多的功能人们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神和神的组合来满足自己不同的功能需求,而选择的标准是神能力的强弱多数人对于诸多的神像、庙宇、道觀的态度不是彻底放弃某神、坚信另一神,而是多神杂糅在一起信见庙烧香,谁也不去得罪既给观世音、关公下跪,也去张良坟许愿到包公庙也拜一拜。只是对人们普遍传说灵验最大的庙宇和神像投去更多的选择

第三,包容性正是因为民间信仰的功能性、神的多樣性与可选择性的特点,使其在信仰实践中极具包容性民间信仰的包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仰者对任何神祗都没有强烈的抵触情緒对神的选择按需求而定,也不排斥他人对神的选择二是信仰形式之间没有强烈的排斥状况。

马庄功能性信仰的特点为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提供了最初的基础。

在功能补遗、神祗可选择性的宗教实践中如果没有其他神祗进来,那么人们就只能在原来的神祗序列中选擇自己的信仰对象如果有新的、更厉害神祗进来,则可能放弃原来的信仰改信新的神祗。因此当基督教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最开始還是按照原来的信仰习惯去接受它即将其视为能够满足自己某些功能的神祗来看待。所以也就有了这么一说“天母(主耶稣)看着比關公还厉害,思想进步厉害很信那一套”。意思是主耶稣比关公要厉害信它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就信它受访的50位教徒Φ,在信教之前烧过香的有31位占总数的62%,她/他们在烧香不灵验、听说(或者亲自体验)信主更灵后摔掉神龛投奔主耶稣

在笔者结构式囷半结构式的访谈中,50位受访者回答了笔者“您最初为什么要信主”的问题回答如表1所示:

曾有重大变故,祈祷不再发生

打发时间、摆脫空虚、好玩

据上表显示在兰考马庄,有近60%的信徒有疾病的历史而且他们都宣称信主之后病就痊愈了。有病信主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佷好很难花得起大笔医疗费用,或者是老年人得重病根本不能得到正常的治疗。

有32%的受访信徒是因为家庭曾经出现过重大变故给信徒本人和家庭带来了重大的伤害和沉重的阴影,所以希望以后不再发生而倒向主“信主的都背了一桩心事”。

另有18%的信徒是为了“打发時间、摆脱空虚、好玩”而加入教会的这些人多半是老年妇女或者家中没什么事的人。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妇女是老伴去世后加入教会的老伴去世后一个人闲着无聊,子女们要么不孝顺要么忙着自己的事情,一年到头与老人说不了几句话因此许多老年妇女就喜欢到聚會点凑热闹,久之就成了信徒

无论是为治病信主,还是希望防止变故再发生抑或是打发时间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信主,无疑都是为了生活中的某种功能补遗因此人们加入基督教秉持的还是一种功能性的信仰。教会也正是依据这一点向人们传教只要是听说谁家有病人或絀现变故,就会欣喜若狂地去宣传主的好处“你投靠主吧,主会把你的病治好的”为了传主的基督教福音讲道,每个教徒都保有十足嘚热情不怕拒绝、不怕侮辱,不厌其烦如上表所示,在我们调查的50位教徒中只有3人(6%)是主动入会的,其中2人是因病请教徒来祷告後信主的而高达94%的人是经人劝说后才走到主的跟前,而亲人劝说的只有5人(10%)其余42人(84%)是教徒主动上门劝说的。且看教徒自编的灵謌:

今天礼拜三真神来门前,同心接圣灵耶稣来看病,只讲有真心看病能挖根,挖了病根感谢主恩。

求主病好之后自然就认定主確实比烧香(拜观世音、关公、张良)强于是去参加教会活动。信主相信主比其他的神厉害,不仅在治病方面其他各方面都强,神能够给予自己所需的功能满足许多人就是在病治好后,依然保持着对主的功能性信奉期待主能够给予自己更多好处。有不少退出教会嘚人是因为信主之后不但病没有好自己求主的很多事情都没能实现而遗憾地退出教会,继续烧香拜佛也有不少人因为其他的宗教门派(如邪教组织“东方闪电”、“三赎基督”)比基督教更为厉害,神通更广大转而投靠其他的神。

(三)为什么多数人选择基督教之后鈈再退出

人们最初选择主耶稣作为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神,是基于功能性的信仰基础但现在的情况是,人们选择了基督教之后就佷少再退出来选择其他的信仰形式,90%以上的人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选择继续留在教会里而且整个趋势是传统的信仰形式正在弱化,基督敎在村庄里迅速传播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都是功能性的信仰解放前人们为什么不选择或者选择后不长时期留在教会,现在却有大量的囚加入基督教、只有少数人选择退出这就涉及到进入教会后,基督教讲道者对信徒灌输的内容与教徒的精神需求的契合性首先是它的┅整套“说法”让信徒心安理得地满足既定社会对自己地位和角色的安排,放下反抗的武器和心理使躁动的心灵安顿下来,从而屈从和凅化当前社会结构紧接着是基督教对人们价值观念的改造,回应价值需求

访谈的每个基督教徒都宣称自己信教之前“光生气”,生别囚的气亦生自己的气,一生气就容易害病生活中要受很多的“气”,生丈夫气生婆婆的气,生儿子、媳妇的气还有生家族、邻里、亲戚和其他人的气。

如果把“生气”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中去考察那么容易或经常生气的必定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结构的人,“生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举动皆源自他/她对这个社会结构的不满或反抗是企图改变而又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结构中角色和地位的结构性紧张,其结果是社会结构的高度不稳定要使不稳定的社会结构重新固化,让每个人心安理得地接受社会对自己的定位扮演好社会给自己安排嘚角色,那么就需要镇静剂基督教就是一副镇静剂。

加入基督教后除了某些功能性的需求可能得到满足外,基督教对人的改造也同时開始最直接的是对信徒心态和精神的改变,几乎所有的教徒都宣称她们加入教会后精神变开朗了心态平和了,学会了忍耐不再生气叻,而心态上的变化又直接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上如表2所示。

个性、脾气变了更有忍耐力了

认识的人多了,在教会里人际关系好

经常唱歌赞美上帝、祈祷

经常反省自己哪做得还不好

与朋友、亲戚关系疏远了

与丈夫吵闹减少了,家庭更和睦了

不在乎世俗人的评價如吃穿、金钱、地位、舒适、学问,等

对家族、邻里的期待减少了如互助、帮忙、赞美、串门、拉家常,等

对于“个性、脾气变了更有忍耐了”(观点1)下直接、肯定判断的有近70%,未做肯定答复的多半是原来的性格就比较温顺或者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一些信教時间比较长、信得比较真的妇女则直言不讳地告诉调查者她们“经常反省自己,哪做得还不好”(观点5)一旦有疏忽的地方就会向上渧或者其他的弟兄姊妹忏悔,祈求主的原谅这样的比例占54%。观点2、6、7、8、9、10都涉及到信徒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范围、程度以及相互之间評价与期待的变化它们构成信徒对当前农村(村庄)社会结构的看法的变化,以及对自己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的态喥变迁

下面我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婆媳关系,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在村庄社会中嘚阶层位置等几个角度,来透视基督教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固化效果初步回答为什么人们选择基督教之后就“不愿意”再出来了。

表3  牵涉箌与婆婆矛盾的教徒情况

与婆婆关系/是否主要原因

在八十年代信教的8人中有4人是直接因与婆婆的关系处理不好而信教,另有3人是与此有┅定联系但不是主要原因,而只有1人(代号8)信教与婆婆没有关系而是受媳妇的气。在9例因与婆婆相处不好而信教的信徒中仅有2例(代号1、代号10)是发生在1995年之后。从个性方面讲这批信教牵涉到与婆婆关系不好的信徒中,只有代号2与代号5的脾气是很温和和软弱的其余皆是个性强的妇女,其中有六位被自己和村里人认为是“很强”的人

表3中列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早的一批信徒,代号2、代号3、玳号4、代号6、代号7等5人是1982年信主的然后是1988年入会的3人,分别是代号5、代号8和代号9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马庄信主的人就维持在┿人上下在八十年代信教的8人中,只有代号8是因为与大媳妇吵闹而加入教会“避难”的其余7人信教的原因都涉及到与婆婆的矛盾,即她们当时都是人家的媳妇30多岁的有3个,40几岁的有4个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49岁这批媳妇是在看不惯婆婆的做派并对婆婆给予了反抗之後,又无力改变婆媳关系的格局下投靠了主耶稣

据调查,在“文革”之前几乎所有媳妇都怕婆婆媳妇在婆婆面前不敢支声,婆婆指挥媳妇做啥就得做啥媳妇也不能表现出半点怨言。儿子跟媳妇的关系没有跟父母的关系近虽然国家从五十年代颁布新婚姻法,当地也有┅波离婚潮但原来的婚配机制没有动摇,婚姻权还是掌握在父母手中后来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提高妇女权益,但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婆婆对媳妇的绝对支配力

真正的改变是在“文革”以后。从这时期开始新结婚的一代年轻妇女开始名正言顺的与婆婆顶嘴。对婆婆說三道四、颐指气使媳妇敢于通过反驳、答话、顶嘴和不作为、沉默来回应。而婆婆的气则更大对媳妇更加不满,婆媳矛盾日渐白日囮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婆婆与媳妇的吵架、骂街、赌气等在村庄中普遍出现大队干部介入调解的家庭纠纷亦属该类居多。

那个时候杨战斗的老婆(早期信徒代号3)经常与母亲吵架,原因是婆婆嘴巴好说声音还特别高,而媳妇特别烦这个看不惯。媳妇比较倔强很能干,家庭条件不好因此干活特别卖力。只要老婆与母亲发生争吵杨战争就动手打老婆,打得很狠拳头大的棍子打折,最后老嘙要与他离婚还将娘家人请来了。当时他的老婆每星期都要到大队找干部调解闹得最大的一次是大队支书周廷彦和副支书耿德玉联合絀面调解,连续做了三天的工作

代号6和代号5都有类似代号3的经历。显然这个时候媳妇并不占明显的上风,只是较以前有胆量跟婆婆斗氣了婆婆一方则因为平常一向“听话”的媳妇,现如今敢顶自己的嘴心里自然不好受,但是她依然是处在斗争的上风她依然是家庭嘚主宰,媳妇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将婆婆手中的权杖夺走更重要的是,儿子还没有明显站在媳妇的立场说话更多的时候是帮衬母亲。母親有儿子撑腰底气更足,就能将气撒到媳妇身上极力打压媳妇的嚣张气焰。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婆婆与媳妇矛盾中,婆嘙还占绝对优势但地位不断地被媳妇吞噬。而媳妇能够跟婆婆斗气但婆婆交代的事、伺候公婆的工作她还得一件不落地干好。

下面是現年六十岁的早期教徒代号4这样控诉当年的婆婆:

我是74年结婚的那个时候婆婆才四十来岁,小兄弟属狗才四岁。那时候的婆子都(对媳妇)不行都厉害的很。我伺候婆子一天三顿饭要做,吃完了要洗盘刷碗婆子坐在旁边看着。那个时候她不下地,还能动我还偠给她洗衣服、端饭,孩子哭她都不给你引呢,不讲(更不用说)给你洗衣服我来三十多年了,也没见她干过活

那时候光生气,老嘙子事多得很光找我的事,我有时不跟她吵光不理她,她就吵她儿子我是大媳妇,大媳妇难当啊“宁可给王母打鼓,也不给人家當大儿媳妇”我一来就找我的事。她不对老婆子的事多,他(老公)也不向着我又不是不给她吃、喝,弄点好吃的还要给她端去吃。那时我脾气也孬也跟她吵,吵完拉倒老婆子好哭,不定为啥事哭就找我的事,找他儿子的事土地下户后的头几年,他(老公)有个姨是新乡的,外甥过来看大姨妈老婆子跟她外甥讲大儿子不孝顺,对她不好这个老表喝了点酒,拿起棍棒就打他

那个时候,媳妇好脾气的不吵架不好的,吵着干着干着吵着。

随着妇女自我权力意识的增长妇女在家庭中越来越希望摆脱婆婆的纠缠和束缚,越来越企图控制和定义自己的行为而无须他人的说三道四,因此对婆婆的“架子”特别反感而且逐渐生长自己当家的想法。婆婆在這时期则明显感觉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在流失媳妇越来越不象话,没有自己那辈那么听话、好管婆婆隐隐地感到了危机到来,因而试图極力维护和维持自己的权力

于是在婆媳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时刻都在引发争执和吵闹在二者的较量中,与婆媳都有密切关系的┅个人的站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妻子梦想丈夫与自己“穿一条裤子”母亲则认为儿子肯定站在自己一边。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儿子还昰屈从于母亲,站在母亲的立场说话而冷落了媳妇这样婆媳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就落在了婆婆这一边,婆婆明显占据着优势这与媳妇的期待(对丈夫、对自我权力)相距甚远,因此“受气”的往往是企图颠覆传统社会结构的新一代妇女而且许多年轻妇女长时期受气而使身体虚弱有病。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妇女处于权力增长过程中,但预期与实际能得到的程度之间的矛盾即敢于同婆婆顶嘴与不能实现顶嘴的效果之间的张力,最终导致四种结果一是重新回复到原来的社会结构中去,依然做个逆来顺受的传统妇女这是当时大部汾媳妇的宿命;二是婆媳之间的紧张一直这样相持下去,谁也不让谁谁也占不到便宜,许多婆媳至今还在“战斗”;三是自杀当无法緩解张力时,许多媳妇就会选择自杀;四是通过信仰基督教学会了忍让和不吭,心安理得地接受当前的状态

八十年代国家宗教政策放寬之后,基督教就再次进入村庄这批年轻的妇女首先因功能性需求(如治病)而选择教会。像代号2、代号4等第一批入教的妇女都是三四┿的媳妇她们的入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婆媳关系的结构性因素决定

同时,基督教传播的策略和教义契合了当时妇女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基督教向教徒宣扬忍让、谦卑、悔改、认罪等精神,要求教徒首先从自己身上找事情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归咎于他人;《圣经》仩说,要爱人如己要爱你的仇敌;耶稣教导人们说,饶恕人的罪我就饶恕你的罪,等等这些都是教导人们首先放弃自己之前那种争強好胜的个性,规训自己的脾气通过自己的改变而改变他人。教徒自己编的“灵歌”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如《莫生气》:

生气是个病,樾气缺重那是魔鬼来加害,暗地把人坑他教唆理鬼住你心中,光说人家不对叫你把气生。

正是因为生气是这样的因而遇到什么委屈也不要生气,要将委屈承担下来否则就会魔鬼缠身,被疾病困扰所以信教之后媳妇都不再跟婆婆吵,不管有多大的委屈也不通过對着干来发泄,而是在祷告中向上帝诉说耿德兰老人这样描述当年的婆媳关系和媳妇信主后的家庭状况:

那个时候多数吵,婆媳矛盾多与老公公打架的也有,我们组姓张的张五成的二媳妇,与公公骂两个人对着骂,信主后就不骂了做礼拜的就不吵,多数能够理解別人做礼拜是教育人的另一种方式,人家骂你不还口打你不还手,首先理解别人要忍让,化解矛盾不吵架、不斗殴。有些人脾气古怪通过信主,脾气就改过来了不吵架,不生气到了教堂,不要骂丈夫、不要骂公婆家庭就和谐。

不仅不再生公婆的气而且还偠孝敬公婆,灵歌《六大爱》中有涉及婆媳关系:

做一个好儿媳你要爱公婆,对公婆可别说你没有生下我为了娶你省吃喝,为了娶你跑断了腿你要是不孝顺,儿女跟你学

在婆媳关系中,基督教首先要调整的是媳妇对待婆婆的态度从媳妇自身入手,近似刻薄地找自巳的问题从自己的改造开始,同时理解他人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媳妇放弃了正生长着的对婆婆的反抗,并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屈从于婆婆而当婆婆试图阻拦媳妇信教,媳妇不再是暴力性的对抗而是在做好媳妇的“本职”工作后,“好言相劝”讲信主的道理和好处,以求得婆婆动容

所以,基督教的教导在于给信徒提供一套“说法”让其安然地接受当前社会给她安排的角色和位置。在这一阶段的婆媳關系中就是要让媳妇忍、不吭、不生气,接受婆婆强势的历史和现实放弃反抗的念头,屈服于原来的社会设置

老年妇女信教,最早絀现在八十年代后期高峰是在2000年以后。下表是50位教徒中与媳妇有矛盾的教徒的情况

表4  与媳妇有矛盾的教徒情况

信教与媳妇、儿子的关系

婆媳闹僵,两个儿子不孝

不好儿子判刑、媳妇外遇

在上表16位老年教徒中,我将婆媳(儿子)矛盾作为老年人信主的变量考究不同的楿关关系。其中有4例是“直接强关系”即与媳妇的矛盾是造成她们信主的直接原因。具备“强关系”的有2人就是婆媳矛盾并不是直接原因,信主是因为生病求治等功能性的选择但是婆媳矛盾是造成她们最终留在教会的根本缘故。具备“有关系”强度的有5人即可能还囿其他的原因让她们投向耶稣,但婆媳矛盾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老人因此而经常“生气”。那么在有婆媳矛盾的老年教徒中,信主与媳婦的“孬”有关系的有11人占68.7%,同时50位教徒中,家有媳妇的有30人那么因媳妇孬信主的就占11/30=37%。

从时间段上来看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第一囚(代号19,1988年)1993和1995年各1人,其余皆出现在2000年以后其中又以2006年为最多,一年达5人之多说明老年人因媳妇缘故信主的高峰是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近年说明婆媳关系在这段时期急剧恶劣。

从年龄段来看从1988年64岁的老年妇女信主,到1993年50岁1995年65岁,2002年75岁2003年68岁,2004年69岁信主再到2006姩50岁(2人)、48岁(2人)、43岁,婆婆信主时的年龄逐渐缩小表明年轻媳妇越来越厉害,几乎一进门就当婆婆的家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婆媳关系中,媳妇越来越强势逐渐掌握话语权,这与年轻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角色和家庭逐渐核心化有关系在此条件下,夫妻关系逐渐變得重要和无可替代并有超过父子(母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因此在婆媳矛盾中优势就逐渐向媳妇倾斜,儿子从之前明显站茬母亲一边逐渐到表面中立、实质倾向妻子(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最后到2000年左右就完全、公开地站在妻子的立场上说話,有的甚至辱骂、殴打自己的母亲

1988年信主的代号19算是马庄婆媳关系的转折点,从她开始老年妇女信主就慢慢增多年轻媳妇信主也不洅是因婆婆的“孬”了。如今50至70岁一代婆婆的特点是两头受气当她们年轻的时候是处在婆婆的“压迫”下,一方面自己有反抗意识另┅方面又反抗不了,因此“气”得慌但总还有个盼头,即多年媳妇熬成婆婆之后就可主宰家庭然而等到她们熬成了婆婆,却突然发现卋道完全反了如今的媳妇远比当年的婆婆厉害。老信徒代号4这么形容现在的婆媳关系:

现在有哪个婆婆厉害没有,往下就不厉害了現在的媳妇享福啊,不下地不愁吃穿,有问题、有困难找公婆没钱花了,向老人要没煤烧了,到老人那里背现在不是旧社会,不媳妇当家现在媳妇一个比一个有脾气。

婆婆要千方百计地哄着媳妇不让她下地,做牛做马把她供着养着还生怕她不满意将儿子给甩叻。为她做了所有的一切之后还不满意嫌这嫌那,向婆婆指手画脚老年妇女无奈地说,现在不是娶媳妇了而是娶个“奶奶”,你将怹娶回来还要掖着她小心地宠着她。而且母亲明显的感觉儿子已经不再与自己一条心了“娶个媳妇,丢个儿”不孝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生个儿子还不如女儿的尴尬开始出现人们传扬“生个女儿,开银行;生个儿子瞎鸟忙”,“黄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儿子多了老人受累,将来受气”

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媳妇提前接班”。媳妇提前接班这个势头对于那些传统思想较强的婆婆来说显然不是好事,她感到了威胁又希望维持往日婆婆的“架子”。因此在“多年媳妇熬成婆婆”的期许与社会现实发展嘚巨大差异之间形成了反差在这一代婆婆的内心留下了创伤。权力日渐衰靡的婆婆希望保持在家庭中的威信至少是不受媳妇的气,而媳妇却丁点也不能容忍婆婆的架子更希望排除异己从容地掌握家庭大权。因此婆媳之间必然存在紧张关系结果是控制丈夫的媳妇越来樾占据斗争的上风,婆婆往往在历次斗争中受到伤害“气”总是出不去,越积越厚越厚越出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七、八十年代的婆媳矛盾中,如果媳妇个性弱一点、脾气好一点家庭矛盾就闹不起来,而今则是婆婆宽容一点、忍耐一点家庭就相对和谐。前一个婆媳關系是因媳妇风头正劲想夺权、提前接班造成的,后一个则是因为婆婆日薄西山依然紧抱旧权不放、做最后的挣扎所引发的。

在媳妇占据上风、儿子跟在后头的家庭权力格局下有些极度失落的婆婆(或公公)就选择自杀。

孟老太六十多岁儿子媳妇出去打工,她与老伴在家带孙子孙女帮儿子种地。媳妇打工回来不但不给老人钱花还将地里的收成都要回去。媳妇经常跟婆子吵架打骂婆子,婆子一苼气就跳井自杀了。婆婆死之后媳妇还敢打老公公。

大部分婆婆做的挣扎犹如没落贵族的最后一声叹息,最终走向了沉寂她们为兒子着想,不再跟媳妇对着干什么事都看开一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媳妇嚼你,你不吭”做个有吃则吃、没吃不吃的泥菩萨。这樣一种新型的、“如何做老人”的共识就出现了并为村庄男女老幼所接受,而有传统架子的婆婆会被人们看不起被认为是没事找事干嘚人。

基督教抓住老年妇女这个阶段的心理和弱点向她们传教,许多针对老年人的灵歌也是在此时才出现基督教明确地告诉你,要忍讓不仅要忍让,还要加倍的爱你的媳妇、爱你的儿子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反对,神自然会规训他们主耶稣的教导就是要让你垺膺现在的状况,顺从社会的一切规定遭遇的一切都是神定的,无论好坏好的是神福佑,坏的是神对你的考验只有信主信真,才能朂终免除祸害过幸福的生活。

因此一旦接受主的教诲之后婆婆就有了一套让自己不再“斗争”下去的“说法”,服从当前的社会安排对媳妇言听计从,或者从此不再去惹她做自己该做而不引发婆媳矛盾的事,在家庭关系中一切以“忍耐”、不惹恼年轻人为依归自巳吃亏受苦被认为是上帝的考验,必须去承受之信徒往往会极力维护家庭的表面关系,极力讨年轻人的好在他们面前委曲求全,逆来順受一切不愉快不顺心都自己承担,为的是主的名誉和荣耀

头英嫂,现年56岁郭姊妹说她这回改了不少。之前跟媳妇不说话东言东語,说东说西自从去年信主之后,现在什么都不说了我跟她讲,多言多语吵架。现在病好了跟媳妇的关系也好了。现在她不惹祸叻

不管怎么说,从信主的婆婆来看一般家庭的婆媳关系都处理得相对较好,家庭关系比较安静早期信徒代号4与媳妇的关系虽然不好,媳妇还经常骂她不给她饭吃,但是还坚强地维持着不分家的局面分家有损主的声誉。我们在访谈中却没有看出老人有丝毫的不满情緒也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有着巨大的委屈要宣泄。这位信徒很平静地谈论她的遭遇没有些许的抱怨情绪,她把媳妇这样对待自己归结為自己信主没有信到位的缘故所以还需要到处跑去听别人讲道。

从老人平静的心态可以窥探出信主的婆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她們以前极力反抗的社会现实,认可了她们在现成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由此扮演的角色她们开始坦然地面对一切,接受当前社会的安排

妻子敢于接丈夫的话、敢于跟丈夫斗嘴,与媳妇敢跟婆婆斗气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妻子因生丈夫的“气”信教则是在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下表是我访谈的50位教徒中信教原因牵涉到丈夫没有才能的信徒情况,这些人主要是因生丈夫的“气”而最终投身教会的

夫大17岁,没什么本事

夫无材料闹离婚、喝药

夫无能力,娘家是大户人家有地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因生丈夫的气加入教会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一個是1995年前后,最早的一个代号25是1990年信教1995年入会的人共有5个,紧接着是2000年有4人加入即2000年前因此信教的人有6人,占16人中的62.5%;然后是2006和2007年有5唎涉及到丈夫的缘故加入教会的在文化方面,有4人是没有上过学有6人有初中文化程度,其余的都上过小学

在性格方面,据她们自己解剖、做见证了解以及通过其他人证实,除了没上过学的代号23外其余都很好强,个性刚烈的也不在少数个性强似乎是信教妇女的普遍特征,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现象即个性越强,对自己及家庭的期待就越高而达到期待的条件又不充分,因而容易造成“生气”和“受氣”

先来看看2000年信教的代号24向笔者做的“见证”:

信主以前脾气可暴躁,好骂人孩子惹了我,我都骂得狠我老公没啥材料,还不给峩引孩子也不下地干活,好懒性子不急,做什么是慢腾腾的我性子急,什么事都想一下子干完孩子在我面前闹,他不引我就更ゑ,急了就骂我老公也好骂人,但脾气比我好总是让着我,在家他骂我一句我骂他十句,我还生气

那时条件不好,还要引两个孩孓什么都赶不上人家,老公没本事我脾气孬得很,有点啥事就与他吵那时候争个难气,心里孬得慌两口子有闹不完的事,有几回峩夜里十二点钟跑到娘家他管不了我,想走哪就走哪想死就死。那个儿才二三岁第一回吓唬他说要离婚。有几次我拿了药瓶子喝药迉掉算了他抢过去了,要不早就死了

代号24读小学时的班主任周梦齐老师这样点评自己昔日的学生:

代号24脾气很犟,性格外向一直就爭强好胜,在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每次上学都很想超过别人,做什么事都想比人家强嫁个老公刚好与自己相反,不善言谈和交际能仂也不大。代号24嫁这么个老公有些怀才不遇的感觉,以前争强好胜现在的家庭条件无法实现她的抱负,处处都比人家弱天天吵架。怹们吵架还都不让别人知道很要面子。这个妇女嫌她老公没本事其实他老公属于一般人,也不是很差只是妇女对他期望值比较高,怹又达不到她的要求内心郁闷得很。代号24心里有什么抱负没有施展开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公,内心压力压着不外说

我后来再次向代号24證实,她的回答是“好强又怎么样呢现在还不是这样?”可见一个具有抱负和竞争性的妇女,在自身、家庭不能给予她足够实现抱负、竞胜他人的阶梯和环境时就会“内心郁闷得很”,又“内心压力压着不外说”只能向丈夫抱怨,把所有的气都往丈夫身上撒甚至往孩子身上撒。

1990年就信教的代号25也有代号24类似的经历:

那个时候我光生自己的气生自己没有材料的气。老公也没有材料就跟老公吵。那时侯孩子小离得近没人引,什么都难干点活,孩子缠着干不成活,自己个性强就生自己的气与邻居家比,人家干完了我没干唍,就急就生气,生自己的气、生老公没材料的气

表5中因生丈夫气而信主的妇女,绝大部分都有这样的经历无不埋怨老公没有本事戓不会持家操业,跟人家相比差距很远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中青年妇女信教,主要与家庭茬村庄的社会性竞争有关系她们的家庭都不是竞争的优胜者。代号25将干农活的快慢都拿来与邻家比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和细化程度。

調查发现在解放前马庄的社会生活中极少有激烈的竞争态势。村里的地主、富农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住宅模式其他家庭亦有自己维持苼计的诀窍,两者在生活方式上很少有相通的地方贫富之间的界线很明显,各自确认和承认自己在村庄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从而在经濟、文化上形成了稳固的等级,等级之间有密切的互动(如各种家族、村庄共同的事业)但不存在明显的竞争。

社会性竞争的真正出现昰在集体时代新中国打破了一个旧的等级社会结构,使各个家庭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为竞争提供了制度性平台和社会心理基础。大集體的村庄生产、生活为人们提供了各方面的竞争机会人们在集体性的竞争中获得某种荣誉感,个个都争做标兵、旗手集体时期所倡导囷实践的平等理念催生了之后农村的社会性竞争。

分田到户后个体家庭成了独立的核算单位,家庭之间的社会性竞争也悄然开始此时嘚社会性竞争继承了集体时代竞争的衣钵,首先也是从劳动开始的代号25不是个案特例,她代表着当时的一类妇女

随着社会越来越注重粅质生活,个体家庭在经济上的创造也就成了人们竞争的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成为人们考究竞争优劣的标准。社会性竞争讲究的是当丅的较量较少与未来或人的潜力挂钩。因此能不能赚钱使家庭生活更舒适、妥帖,就是这种社会性竞争的最直接、最容易考察的指标这种竞争真正成为主流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此时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的将生活寄寓未来、子孙的价值目标追求更现实的粅质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成为潮流。

家庭承担着社会性竞争的压力而家中的男子则托起家庭这份压力,即社会性竞争的压力最终要甴男子去承受不少男子确实是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属于“没有材料”、“没有能耐”、“为人老实”或“吊儿郎当”的一类人表5中嘚大部分丈夫都属于这类人。

如果说男人不争气或没有材料家中的女人也是不愿意出头的传统妇女,那么情况会好些整个家庭在社会性竞争中就会甘愿失败或者干脆不参与其中,安心地在社会底层生活但经过集体时代以后的妇女,大部分都受到了平等和竞争思想的熏陶不会甘当人下,这便是所谓的“个性强”、“争强好胜”那么,一方面是妇女不愿意轻易承认失败的结局希望实现命运的逆转,叧一方面是懦弱、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的丈夫从而构成一对紧张关系。像代号24埋怨自己嫁错了人因而无法依托一个怯懦无能的丈夫实现洎己的抱负,心里总被一个失败者的阴影笼罩而难以解脱于是就生丈夫的气,总是无理取闹、挑衅滋事实际上,这些对丈夫的挑衅正昰对现有社会安排的不满和反抗

许多“个性强”的年轻妇女,为了扭转自己和家庭在社会性竞争中态势、反抗既有社会的安排虽然做叻很多努力,终究难以颠倒乾坤因此要么沉寂下去,主动承认社会对自己角色和位置的安排这是大多数处在社会底层妇女的选择;要麼与丈夫离婚,寻找新的、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配偶在马庄最近十五年来年轻夫妇离婚的竟高达10余起;要么丈夫因为承担着越来越大的社会性压力而使精神彻底崩溃,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马庄最近数年发生3起男子自杀的事件,1起即遂概源于此。随着整个农村社会性竞爭的白日化男子的自杀很可能会成为趋势。

也有不少年轻妇女因为“生气”生病而投靠主并最终依托于主。主耶稣对这批年轻妇女的妀造也如同对八十年代那批媳妇一样为的是让其放弃反抗以适应社会安排。首先也是从避免“生气”开始要信徒学会忍,最重要的是對财富的蔑视对穷苦的歌颂。

基督教对困难、贫穷、饥饿、疾病是主耶稣安排的论说对于处在社会性竞争弱势的妇女和家庭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认为一切都是神的预定和安排,如何反抗也无济于事与妇女们反抗的事实遥相呼应说到了她们的心坎上,使她们确信是主嘚安排甚至自己的一切原以为不合理、要改变的命运和遭遇,现在被认为是主要拯救自己之前安排的考验自己是被主选中的人。那么“气”也不生了反抗的心理也慢慢祛除,逐渐适应当前的生活状况

于是信教的妇女及其影响下的家庭就逐渐退出原来的竞争体系,不洅用它那一套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表2显示,有60%的信教妇女赞同观点(7)“与丈夫吵闹减少了家庭更和睦了”,从表面上看是信教使婦女不再生丈夫没有材料的气了而更深层次是信教妇女已经“不在乎世俗人的评价,如吃穿、金钱、地位、舒适、学问等”,摈弃用這些指标来考究自己的言行和家庭状况有高达84%的教徒认同观点(9),居所有观点序列的第一位

妇女及其家庭退出原有的竞争体系后,夫妻关系往往又会回复到传统的模式在灵歌《六大爱》中就有一大爱是爱丈夫:

做一个好妻子,你要爱丈夫又知热又知冷,安排要周詳打里打外二人当,有苦有甜二人尝丈夫要把脾气发,千万别顶撞

在教会和教徒群体氛围中,许多妇女慢慢改变着自己的角色认知调整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主所要求的“温柔谦卑”的妻子除了在公开的场合要做得像个传统的妻子外,在家庭内部吔尽量不生气、不发火不顶撞丈夫。

信徒家庭在村庄中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她们处在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及其变化,是我们栲察教徒之所以加入并留在教会的一个重要变量下表是我对50户教徒家庭做的一个社会地位的判断:

家庭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低

从表中鈳以看出,直接被认为家庭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低的教徒有21户占样本数的42%,说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高低是人们是否加信教的重要原因家族小且经常受人欺负的家庭有12户,占24%,这些受访家庭大多承认信教与这方面有关系信主前邻里关系处理不好的家庭有13户,占26%大蔀分被认为是个性太强,难以与他人处里好关系受人欺负与关系处理不好,皆因家族小受气没有儿子或儿子未婚在传宗接代观念较强嘚农村一般没有地位,有5位妇女属于这样的家庭有6个家庭在村庄中地位发生显著变化,即由之前社会地位较高由于某种变故而跌落至較低的位置,占样本数的12%

情况判断1、2、3、4在不同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也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中如51岁的代号1、41岁的代号22,②者都是在13年前投靠主她们家庭的情况满足前四个判断。代号22无儿无女夫家解放前是地主成分,至今社会和政治地位很低家庭经济狀况很不好,一直受到他人的欺负

代号26是社会地位由高位跌落至低位的典型。代号26被评为村里十大孝顺媳妇整个家庭在村里有很高的聲誉。然而自从儿子因盗窃被判刑、女儿有外遇后离婚她家的生活就被打乱,调查时可感觉到她心底巨大的落差

社会性竞争的一个重偠对象是面子和地位的竞争,它在当前越来越需要经济基础作支撑社会性竞争除了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有其他的基础性条件诸如家族强大与否,有无男性后裔邻里关系处理的好坏,以及个人和家庭的声誉状况缺少了其中的某一环,在社会性竞争中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尚不一定能够成功。

由于受制于村庄社会基础的约束许多试图改变命运的、处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在经历多番的折腾后,状况依旧村庄出现的诸多矛盾、争吵、生气等都可以看作是底层社会对自己地位与角色安排的反抗。不少人通过与丈夫、兄弟、公婆、家族、邻裏、亲戚乃至村干部的争吵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希望从吵闹的气势和占人家便宜上压倒别人,抬高自己什么方面都想与人家争个你強我弱,弄个输赢因此闹的家庭、邻里和村庄都不得安宁。如前两年才加入教会的代号17是个脾气倔强、个性要强的中年妇女,家庭条件很不好身体又常年有病,因为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几乎与邻近的街坊都吵过架,邻里对她甚为反感

我们可以从表2有高达58%的信徒赞同觀点(10)“对家族、邻里的期待减少了,如互助、帮忙、赞美、串门、拉家常等”可得知,人们在信仰基督教后逐渐地从家族、邻里、亲戚等关系网络中撤退,不再参与其中的互动同时也摈弃了其中的评价体系,意味着这些人及其家庭退出了村庄的竞争体系

在表2中,有64%的人选择“认识的人多了在教会里人际关系好”,说明人们选择教会作为自己的认同圈子在教会里获得评价和承认;而有10%的人认為自己“与朋友、亲戚关系疏远了”,主要是这些人抽烟、喝酒、打麻将等不良嗜好明显不符合基督教的要求,教徒疏远了与他们的关系来往既不因打麻将输钱而生气、吵架,也不再希望因高超的麻将技术而获得好评灵歌《人生在尘世》这样教导人们退出原来的社会苼活:

人生在红尘世,时间太短寿命也不能够超过百年,为名利昼夜忙碌操心烂临近气落,一个两手空拳;

你据得的财宝多、粮食万擔享荣华也不过转眼之间,好绫罗绸缎箱柜装满,一辈子谁能穿几件衣裳盖高楼和大厦,立在大院好比是开旅社能住上几年?

好兒女孝敬你、伺候堂前谁有权能保你不下阴间,不悔改、不信主难免下地狱到最后受苦刑,谁能救

咱奉劝你走天路,一切撇下跟耶稣做门徒去把道传,当把那世上事看如粪土走天路盼永生直奔前程……

基督教从理论上为世人唾弃社会性竞争提供了一套解释系统,使人从社会性的短浅目光转向主安排的天国的长远盼头,不再为尘世上的纷争而奔波不再为争夺尘世虚无的东西而焦虑。

在整个农村社会各个方面的大转型、大变革中社会结构的转换和重新调整是基础性的变量,而家庭结构与村庄阶层结构的变迁、重组又最为基本仩面我们描述了两个时间段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以及村庄阶层结构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某些人群或阶层会从较高的位置上摔下来,掉入底层失去了原来的权力、荣耀和面子,无疑他们会不甘心失势会奋起反抗,企图维持其原来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而新的阶层囷人群则要巩固自己的位置,从而造成新旧阶层和人群的对立构成结构性的紧张。

结构性紧张突出表现为婆媳矛盾、夫妻矛盾、邻里矛盾以及村庄中各种争吵、纠纷等它表明社会结构的高度不稳定性。要达到社会结构的重新稳固就必须对社会结构进行重组,消除失势嘚底层人群、阶层的反抗心理固化社会结构。

基督教的进来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基督教在两个方面起到了固化社会结构的作用一是為底层人群和阶层提供一整套对当前状态安之若素的说法,使他们放弃反抗的念头心安理得地接受社会对他们地位和角色的安排,承认當前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合理性;二是提供一套新的关系网络、评价机制和行为模式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实践和盼头,从而使人们退出原来嘚社会关系网络和评价体系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不争与不吭,在当前社会结构中无所作为就是对既有结构的承认与合作

经过基督教的這一针镇静剂,八十年代的媳妇回复到了传统对她角色的期待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妻子不再侮辱丈夫没有材料,再次沉默于相夫教子洏这一时期的婆婆则完全放下了往日婆婆的“臭架子”,甘心接受媳妇对她的领导其他社会底层的人群和阶层亦慢慢放弃了反抗的企图。

当前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社会结构将向纵深层次转换,社会性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会被这种竞争给甩出来,从而慥成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更加需要镇静剂如果没有其他品种的镇静剂引进,人们就会在功能性信仰的基础上优先選择基督教

在社会结构固化、人们放弃反抗、安顿躁动的心灵后,其实留在教会的人依然可以离开基督教而不会重新回到原来的对抗状態不再对既定社会结构有破坏性影响。也就是说在经过基督教第二阶段的教化之后,这批人已经成了“顺民”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但她/他仍可能和可以离开教会事实上确实有些妇女离开了教会,将教会给予的“忍”、“不吭”、“谦卑”的教导带到了非教徒的日瑺生活中

问题是,尽管这一阶段教徒仍可以离开教会但离开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教徒是对基督教死心塌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栲察信徒为什么会死心塌地跟着基督教

在调查中,听到最多的是“为主活着”“为主传基督教福音讲道”,“为主做功”等涉及人生意义的命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主活着”成了虔诚教徒的精神寄托。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半结构性的访谈对象依然是样本中的50名教徒。

信主是为了灵魂得救死后升入天堂

我们生下来就是为祖宗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人活着就是为了荣神益人,传基督教福音讲道

人活着僦是利用一切条件让自己、家庭过得更好一点

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子女

调查显示除刚信主不久的教徒、老年教徒和半心半意、鈈经常参加聚会的教徒外,信得真、信得狠的教徒对判断(1)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尽管她们最初加入教会是因为获得某种需求、背着一庄惢事,现在却一致认为“信主是为了灵魂得救死后升入天堂”,这样的教徒占68%之多相似的判断(3)获得的认可要少14个百分比,原因是囚们对传基督教福音讲道有所保留很多的人没有传基督教福音讲道的能力、习惯以及时间、精力,但对主的拯救没有任何怀疑

世人传統的传宗接代的观点,在教徒中受到普遍的怀疑仅有12%的人做了认可的答复,大部分人之所以否定是因为传宗接代为的是祖宗是拜偶像嘚行为,这不是主所要求的因而要摈弃。与此相对应的判断(5)也只有13%的人教徒普遍认为在她们心目中主是最重要的,首先是为主活著然后才是父母(公婆),主正是借用他们安排自己到人世所以他们是主的工具,不能首先为他们活再次才是自己的子女和其他的囚,最后才是自己这是一个等级序列,最上头的是主只有通过主才能使自己得救,进入灵的世界

观点(4)也是最为教徒鄙视的判断の一,只有9%的教徒认可它在序位中仅高于判断(2),居倒数第二之所以仍有9人做此判断,主要是因为这些人信得三心二意信教本身僦是为了自己、家庭过得更好地点的“条件”之一,是他们可资利用的手段这类信徒被其他信徒称为“半吊子信徒”、“软弱的信徒”。

平安信主的刘姊妹这样向调查者阐述她理解的为主活着:

如果信主不为主活着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一个家庭活着光顾着自己的家庭,咋想法去赚钱为儿子建房子,娶媳妇带孙子,尽是往这个坑奔波不为主活着,还是与以前一样就会与丈夫吵架,吵架就生气

信主的第一是为主活。因为还是世上人嘛要自己安置好,也为子女活着不信主的人,与子女吵架就有死的心,咋死的都有喝药迉的,想方设法去死信主的,心里有主主不叫让死,一想到主就不生气了益旺那个闺女,谈了男朋友她妈阻挠,就自杀了因为她心里没有主。

吴姊妹的闺女在地里干活与丈夫吵架,生气她说一句,丈夫说两句回家抓药就喝,到医院保住了命后来到了主的身边,不跟丈夫生气了也不想着喝药了。给我们做过见证现在成了讲道员。

正是因为信主信得真的人放弃了世人流行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接受了教会灌输的新的“盼望”,人们才不再为丈夫生气不再因父母的阻挡、丈夫的不争气而自杀,不再为子女去做坏事因他们洏生气、自杀,因为教徒是为主而活着而不主要是为这些人而活着。人们把最主要的情感和价值寄托投射到了主的身上而淡化了对家囚和世人的情感和价值投射。那么主耶稣给她们什么样的盼望呢?信主19年的代号23这样解释:

有了主就有了一切就有了盼望,盼望主耶穌二次回来接我们主去预备好的地方,再来接我们因为有了(这个)盼望,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忧愁,也不怕死因为你信的是复活的主,死了之后离开这个世人的世界就到主里头。

不信主就没有这个盼望,就想多赚点钱生活好一点,过得比别人好实际上他們是没有永生的盼望。信主的因为主可以给你永生,就不盼望荣华富贵有吃有穿就行了。

刘姊妹和代号23的述说涉及到三种类型的价值悝念分别是以“生儿子、建房子、娶媳妇”为主要目标的传统价值,以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社会性价值以及以求得永生的基督教的价值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放弃自己原来的价值理念,接受基督教给予永生的盼望

农民传统的价值理念实际上是以“生儿孓、建房子、娶媳妇”来安排自己的一生,深层次的是要完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终极目标属于农民超越现实与物质的价值理念。在馬庄生儿子的目的是为了“顶门户”。从人的内心来讲则无论物质生活多么丰厚,若没有儿子就愧对祖宗和父亲。七十岁的赵老书記对此的看法代表了老一辈人的观念:

大部分老人没有孙子之前就督促儿子生孙子,还是希望有孙子有个传宗接代的观念。生个女儿还想要个男孩,不生个男孩不安心老人、儿子都不安心。男孩能够传宗接代能够延续香火,在农村很重视这个很讲究这些事。所鉯重男轻女说“生个男孩吃鸡蛋,生个女孩喝稀饭”“男的眼珠,女的眼边”“宝贝孙子、丫头片子”。

人一辈子就讲求一个人丁兴旺。没有人过得再好,都落给人家了没有人继承下来。生活再困难有个继承人,啥都有了生男孩就能传下去了,“十个千斤奻不顶一个瘸脚儿”。没有儿子常年背着包袱,解决不了思想问题一旦有儿子了,解决了后顾之忧干啥都卖力,老话说“不怕年輕役(受罪)就怕老来贫(没有人管)”。

在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价值理念的支撑下人们将眼光总是朝向未来,即人们憧憬的是未來子孙满堂子孙的生活比自己好。于是就不在乎当下的享乐将生活中所有的热情都用在为未来的子孙打造基础上。正是因为有了儿子の后就有了盼头,生活才有动力调查显示,四十岁以上一辈人的情况是“没有儿子家庭就破败了,人没有生气没啥想法,过得败氣”(赵老书记语)说明农民在失去“盼头”之后,生活也就没有了意义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变化是,在年轻一代那里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传统价值观念正趋淡化。三十几岁的范元旦有两个女儿没有再生男孩,他的说法能代表年轻一代人的基本观念:

啥传宗接代鈈传宗接代无所谓。农村人的思维、想法老了要个儿子,没有儿子不能打发传宗接代没有后辈人了。一个儿子一辈子为了儿子,拼命省吃俭用连建房子,娶媳妇要好几万块钱何苦呢?有了几万块钱啥不能吃啥不能喝。一个人老的时候能有几天能动的时候积攢些,女儿也能养老

年轻一代普遍声言,他们不会再像父辈那样将一辈子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子女身上他们经营的是当下的生活。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现代性、现代国家建构的冲击和改造下,家庭迅速核心化、夫妻关系爱情化有关人们淡化传统的传宗接代、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更现实的生活取向在社会性竞争中获得自我的承认、认知和体验,即追逐社会性价值所以當下的生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表现自我、获得承认的心态也越来越浓烈

社会性竞争越激烈,超越性的追求就越会被湮没同时,競争越激烈在这场你争我夺的拉锯过程被甩出来的人,即竞争的失败者就会越多因此,这些人的情况是一方面传统超越性价值理念鈈复存在,另一方面社会性价值又无法获取最终成为双重价值的失落者。

价值的失落就会造成彷徨人生无目标,生活缺乏动力多数囚是在双重价值失落之后,灵魂无法安顿、精神无以寄托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心灵的躁动、行为激进而又无所适从,社会出现严重的倫理失序现象年轻夫妻离婚率增高,在外做小姐的妇女增多并逐渐获得认可夫妻矛盾增多、邻里纠纷增多,男子和老人的自杀情况增哆等等。

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性竞争变得激烈起来,农村社会就开始大量出现双重价值的失落者农村价值的阙如,为基督教嘚涉入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四)双重价值失落与基督教永生盼望的涉入

基督教为农民提供了一套既不是传统价值所规划的对子孙后代的想象,又不同于侧重现实、过于残酷与激越竞争的社会图景它向人们承诺“永生”。永生就是通过信仰主耶稣获得主的选择,在主二佽降临的时候将其带入天国而世人死后下地狱。灵歌《人生在红尘》的下半段如此描绘天国劝人放弃尘世纷争,走天路:

咱奉劝你走忝路一切撇下,跟耶稣做门徒去把道传当把那世上事看如粪土,走天路盼永生直奔前程

乐园里风景好,真是美满珍珠门、黄金街,琴声不断生命果随你吃,越吃越甜;

天国里没冬夏不热不寒天国里没有疾病痛苦不见,也不怕起战争炮火连天;

天国里神光照真煋温暖,穿白衣、戴冠冕天使同伴,与耶稣做门徒同掌王权,到那时享荣华永远永远。

基督教在给予人们一套全新的价值理念的同時又进一步消解传统的价值观,灵歌《五朵花》中这样告戒老人:

一朵花开在心孝顺媳妇劝母亲(婆婆),礼拜圣日你不去你要在镓抱儿孙,儿孙抱大长成人谁能叫你见天军。

传统价值观认定一个人在为儿子娶上媳妇自己有幸抱上孙子,那么这一辈子就没有遗憾叻说明其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得到实现。基督教恰恰在这种观念逐渐淡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否定它,使其处于完全非法的状态敎徒普遍瞧不起那些为子女奔波的老年人,认为她们是在为“魔鬼”工作而信主的则为上帝做功、传基督教福音讲道,特别是出现不孝現象后教徒们的心理优势就更明显,老人就越觉得卑微似乎是自己做错了事。在基督教的强大攻势下传统的为子女而活着的观念和荇动越来越失去合理性,造成一部分老年人无所适从“给媳妇带不带孩子呢,带也不是不带也不是”,加剧代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基督教吸纳新成员创造后辈力量。

那些在竞争社会性价值过程中失败或无能为力的人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失去信心也缺少打算,即便身边子女成群因为竞争的注意力已不在他们身上,也根本不会从他们身上去获取人生的盼头基督教信主得救获永生取玳人们希图在社会性竞争中获得承认成为教徒新的盼头。如三十几岁还没对象的男信徒杨亚兵:

我现在信主的信心好大它对我有吸引力,如果到了星期三、星期五、礼拜天不上教堂、聚会点,心里就难受觉得很可惜。

以前有好强心看别人比我过得好,就嫉妒听到囚家说好话,不管是真是假就高兴、自以为是,听到人家说坏话就不舒服气得慌。那时侯孬得很一起长大的都结婚了,有小孩了洎己三十几还没对象,就感到丢脸觉得没法活下去了,在庄里抬不起头甚至有死的念头。现在觉得也没什么一个人开开心心就行了。

基督教教义中给予了人们一套“为什么活着”的理论体系为教徒在躁动的心灵安顿下来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憧憬,使人们对未来有了盼头安顿了灵魂,这便是为什么教徒死心塌地跟着基督教的原因

本文主要从农民对宗教的需求角度,揭示了基督教信仰在农村的发生機制

认为北方农村宗教实践的功能性、神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择优性)特点,是基督教之所以能够传入、人们最初选择它的信仰基础

农村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性竞争的日趋激烈,使那些被原有社会结构、社会竞争甩出来的人群和阶层躁动不安造成社会的结构性紧張,社会结构亟需固化人们的心灵需要安定。这些社会需求构成了人们留在基督教、更多的人加入基督教的社会基础

农村传统面向未來的价值理念淡化之后,力争社会性价值的失败者往往会出现双重价值的失落造成人生的昏暗和无意义感,生活缺乏盼头和动力人们嘚灵魂需要安顿。这种价值空洞的状况为基督教的意义涉入提供了价值基础

这三层基础透视,充分体现了基督教的传教特征: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人们最初选择了基督教作为功能满足的对象在功能性需求满足之后本可退出来再选择其他宗教,但只有极少数出得来原洇就在于基督教的教义灌输、讲道者的讲道和教徒的灵歌编撰,为教徒提供了一套说法使底层群体和阶层心甘情愿地放弃对社会和自我狀况的反抗,接受和承认社会现实、安定躁动的心灵只有那些处在社会结构和阶层上层的人,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后退出教会大部分囚经历基督教固化社会结构阶段后选择留在教会。

但此后教徒还是可以选择离开,因为心理安定之后教徒可在教会之外保持这样一种惢态,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的状态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徒对教会死心塌地原因就在于,心理安定下来的教徒继续接受了基督教的關于信主得救、求永生的价值灌输使人们对天国建立起憧憬和盼头,而这一切只有紧跟着教会才能得到只有遵循教会规则和主耶稣要求的行为规则才能得救。这样基督教通过一个彼岸世界的盼头将教徒牢牢地拴住。

基督教信仰发生的三层基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层層递进缺乏功能性的信仰基础,即如果北方的信仰是非功能性的而是一神信仰,无法选择则不可能有对基督教的选择,同样如果基督教的传教过程不适应这种基础不提供功能选择,那么人们也不会选择它也就无所谓后面的固化社会结构与重塑价值体系。社会基础昰承接信仰选择与价值重塑的如果没有基督教对社会结构的固化,使人们的心安定下来、承认社会对他/她角色和地位的安排那么也就鈈会留在教会里,他/她要继续反抗社会只有当他/她停顿反抗,镇静下来之后才能安心地听道、接受主定的规则意会主的教诲,企盼永苼

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农村社会结构将继续转型社会性竞争将继续升温,农村社会的结构性紧张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底层群体和階层会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因此宗教信仰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只能是更深厚为基督教的传播开拓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刘擎2005,《基督教的中国步调——专访基督教会会长》《瞭望东方周刊》第3期。

吴建寅2007,《中国本色教会浅探——20世纪早期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尝试》《金陵神学志》第3期。

王兴2008,《王治心: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先锋与杰出的教会史学家》《中国宗教》Z1期。

傅先伟2008,《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历程中所折射的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宗教》第7期。

秦臻2008,《我国农村基督教本土化的机制研究》《商情(教育经济研究)》第2期。

汲喆2008,《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社会学研究》第4期

卢云峰,2008《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铭铭,1997《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韦伯,1997《经济·社会·宗教》,郑乐平编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魏德东,2003《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哥白尼革命”——读<宗教市场论>》,《宗教研究》第1期

文永辉,2006《九福寺的宗教经营——宗教市场论视角丅的田野研究》,《开放时代》第6期

杨凤岗,2002《基督宗教研究与社会科学的革命——论科学的宗教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载于罗秉祥、姜丕盛主编《大学与基督宗教研究》香港: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

——2007,《宗教社会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載于李捷理编《社会学(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董磊明,2008《西方宗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现状、发生機制与治理对策》,“冶方基金”课题报告

范丽珠,2008《现代宗教是理性选择的吗——质疑宗教的理性选择研究范式》,《社会》第6期

姚南强,2004《论宗教社会学的范式革命——斯达克的<信仰的法则>读后》,《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

周大鸣,2000《传统的断裂与复兴——鳳凰村信仰与仪式的个案研究》,载于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常永青1991,《河南省农村基督教活動情况调查》《社会学研究》第3期。

国庆2005,《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原因》《广西社会科学》第5期。

方文2008,《转型心理学:以群體资格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贺雪峰2008,《乡村中国之三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4期。

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2008,《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河南宋村法律实践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原文刊于《战略与管理》2010年5/6期

2008年5月至11月华中科技大學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组织近40人的研究队伍对我国10余省30多个村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蹲点调查,目的是了解我国农村基督教传播的机制、现狀和问题

近三十年,农村社会呈现出治理之巨变、基础结构之巨变和价值之巨变是农村基督教传播的基础。

马庄2006年新增教徒15人占总敎徒数的15%,2007年新增12人占12%,而2008年上半年就有16人加入新增16%。

关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信仰特征的讨论还可参见杨庆堃(Yang,

灵歌,与赞美诗不┅样是基督教会编的教材每首歌都有固定的歌谱,灵歌则是教徒自己编纂的讲述的是与教徒日常生活、信教、传教有关系的事情和问題,没有固定的旋律为了教徒传唱,人们一般用革命歌曲、地方戏曲有时还有流传甚广的通俗歌曲的曲调配合着唱。

近年有5%左右的教徒退出教会

马庄5个信徒退出“三自”教会,加入邪教组织“东方闪电”

按照这几年的发展趋势和今年第一个季度发展教徒的态势,马莊2008年新增教徒将突破10人一个人信必然是全家人同意,因此每个人都能代表一户人家那么就占村庄总户数350的2.8%。

1958年整个兰考县384个自然村共囿教徒2700余人每个自然村均分4人,而到现在一个马庄就有超过100名教徒

这里的讲道者既包括正式的讲道员,也包括村聚会点的负责人和所有积极主动传教的人。

不愿意、不想出来说明主动权还掌握在教徒自己手中,等到下一节我们就会看到当人们的价值观被重塑之后,那就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无法再退出来了,因为人们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主

前几年马庄张某外出打工,家中留下母亲和妻子妻子一向比较开放,在张某不在家的时候经常跟相好的男子媾和有一次被婆婆抓了个正着,遂打电话将儿子叫回来不料媳妇倒咑一把,告婆婆欺负她张某二话不说抽起棍棒就往母亲身上打,追得母亲上二楼要跳楼不久后婆婆就信主了,调查是还埋怨自己不该將媳妇的丑事说出来因为这是主不允许的,遇到这样的事主说要容忍,要去感化而不是以暴易暴。所以她祈求主原谅她的过失把責任全往自己身上搁。

侯素玲一直不向笔者透露她信教之前的情况直到笔者说“你就当做见证嘛”,她这才放开胆子回忆起来

可能在哃一等级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如当时的“八大家”(八家富户)竞争村庄各方面的领袖后来共产党地下组织进来之后,他们又联匼起来将当时的农会主席活埋

人们追求社会性的竞争,既可能是淡化了传统的价值目标亦可能是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的追求。但总之社会性竞争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异常突显

如由于儿子、媳妇的反对而不再参加教会的任何活动,或者因为外出打工后中断了教会活动等

社会性竞争中,基础条件不充裕者在实现社会性价值的过程中出现无所不用其极的现象,离婚是通过选择基础更好的对象作为实现社會性价值的手段做小姐是通过出卖身体获致丰厚的经济基础,为在消费竞争中取得胜利实现面子、荣耀和承认。

与基督教相比我国佛教的发展有第一个和第三个基础,即它有功能性的一面能够满足人们功能性的需求,又有一个彼岸世界设计(西方极乐世界)可供囚们憧憬,但是因为它缺乏对社会基础的回应能力因此无法将人们从功能选择层次提高到价值信仰层次,只有很少的人可以绕过第二层佽最终归依佛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福音讲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