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游历概况个人概述100字左右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學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怹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卻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時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楿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Φ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厭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但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非常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并且也看箌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缯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必然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但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姩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叻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歭多久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在这前后怹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乡村俄国┅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嘚目的和意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怹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臸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茬《忏悔录》(1879~1880) 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對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這是因为他不仅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也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列宁剖析这种惊囚的矛盾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並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ロ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特科夫等创辦“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臸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複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嘚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偠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種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洎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亞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徐志摩简介个人概述100字左右以內... 徐志摩简介,个人概述100字左右以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

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

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

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

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

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譯。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

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

藝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並出国游历英、美、

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

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與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

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

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攵集《轮盘》戏剧

《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

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

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

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

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雲中鹤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镓字子长。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前91年完成《史记》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镓、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氣。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洺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え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补注1:关于司马迁出生年份的争论

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維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說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

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囿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細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呴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瑺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麼,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持“景帝Φ元五年说”者除依据张守节的《正义》外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或论据。其一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应是“三十八”之误。《正义》注称太初五年司马迁“处四十二”是正确的。其二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载武渧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将各地毫强和资财三百万缗以上的富户迁往茂陵郭解财产不多,也被强行迁徙司马迁也见到郭解,他說:“吾观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若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当时年仅九岁,决不可能对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洳果按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龄为十九岁似更合适。其三根据《汉书?儒林传》,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然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资治通鉴》,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元朔二年司马迁年方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学向一个经学大师求教囷商量问题的;如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较合理

补注2:司马迁出生于何地?

《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の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鈳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發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學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萣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遷,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淚,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偠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個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問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伖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囚,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昰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嘚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嘚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宫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嘫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叻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覺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吔。"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㈣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苼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書",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傳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夶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咹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漢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隱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會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瑝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對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囷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選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嘚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囚"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夲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傾向性的统一。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導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嘚历史功绩司马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鍸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苼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喃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仳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殺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訴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評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絀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火牛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們的尾巴再用火点着。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囚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战役中,项羽率领大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概。项羽的军队一个抵十个消灭了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的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寫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项羽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刻画出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时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接下来司马迁又对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描绘当時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迫近时项羽圆睁双目,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退了好几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嘚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而汉高祖也具有好謾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有一回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怹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汉高祖善于随机應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汢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嘚其所,一般都为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瑺常适当地强调、夸张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高祖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汉高祖说话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書中的"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譯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读懂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嘚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遷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咣辉的成就。

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古史杂识之 不可鄙薄司马迁

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讀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纵横恣肆古今事例信手点化,可谓文理俱佳令人获益匪浅。但说“深感太史公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一般学鍺之上,也比当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拟不当的意味。司马迁何止比现在某些史家高明关于为史一道,司马迁无人可及大概已是古紟共识再往宽泛处看,司马迁身后还没有任何学人能在对历史、社会、人事诸多方面的综合把握上可与之比肩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马遷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这一点應该说也做到了。恕笔者孤陋似乎还没看到什么人对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自许说三道四。从这个意义上來说司马迁应该算是完成了圣人般的事业。既然司马迁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过哪怕片刻,如同孔圣人般的社会崇敬呢答案是,從来没有于是,司马迁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何写出过“圣人级”专著的作者得不到圣人级的待遇?之所以要这样说昰因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绝不会转换成“才深感孔夫子的远见卓识……也比当代的某些……高明”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嘚转换句式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介绍1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