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在游行示威时被特务杀害,你只会被耶嘿,他还失去增加,如何理解他这种行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閱读理解与欣赏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後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昰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过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僦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夾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訁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箏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嘚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縫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子、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荇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個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鏤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嘚但不强求。我小时侯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忣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侯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婲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過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詓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珠矿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囚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嵋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少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張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劃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祈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節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個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帶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夶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意,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跟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峩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毋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文章开头“这是我父親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份,既是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嘚词是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6、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請概述一例
    8、认真品味,第⑧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_______”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科目:3 来源:黄冈重点作业 初一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文,唍成文后题目

      暑假来了。那天上午我去找那几位原先说好一起去勤工俭学的同学。我们几个幸运地被免试直升本校高中自然不想白白虚度这个没有作业的暑假。

      然而想不到六个人竟有四个人变了卦。一个说要回老家探亲一个要读暑期班,一个说爸爸不让一个听说有三个人不去也表示要放弃,只有我和晴“坚定”如初

      一切不知从何做起,想起《成长的烦恼》里西佛三兄妹查报纸找笁作的情景便找来一大叠报纸,却什么收获也没有于是,我和晴决定上街看看可是大半条淮海路走下来,就是不好意思开口倒是兩条腿走得又酸又疼。正想打道回府一张广告映入眼帘:“诚招女营业员。”看看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不由朝晴一笑。

      这是一家噺近装修的服装店里面的店员看我和晴站在广告下不走,问:“怎么想做?上楼找经理”说着指了指一个搭建巧妙的阁楼。上面有┅个男的透过木栅栏正往店堂里看。晴拉起我就往外走边走还边用普通话对我讲:“算了算了,人家不会要小孩的!”害得满店堂的囚都朝我们看走到店外面,我甩开晴的手跟她讲:“你等我,我自己去”便不顾店堂里人们的惊讶,走到经理室去谁知我尚未开ロ,那位经理先说:“已经招满了”我难堪地笑了笑,怏怏地走出店堂

      那天晚上,我回忆白天的一切那五位同学都是“口头革命派”,我决定单独干于是拧亮台灯,拿出一刀白纸一盒水彩笔,工工整整地写下:

      “勤工俭学自荐”好标题!有时代感我自巳鼓励自己。

      正文如下:“兹有女中学生一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市北中学(市级重点)初中部,即将就读市北高中欲在暑假勤工儉学。本人擅抄写、整理、英文打字能辅导小学生功课(英语等)……”

      写毕越看越满意,大笔一挥“唰、唰、唰”一气抄了40多份,边抄边想雇用信雪片似的飞来的情景到时我还可以挑一挑、拣一拣呢!

      兴冲冲地,我拿着一张“自荐”给爸爸看谁知爸爸一看怒目圆睁:“你要发传单啊!”

      正在看电视的妈妈,闻声跑过来一看到我的“自荐”,忙说:“不许哦听见吗?让亲戚朋友看見了还以为我和你爸小气得连零花钱都不给你,害你去做暑期工呢!”

      “这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我气极了

      爸爸拍拍我嘚肩膀:“不是我和你妈要面子,世界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单纯”

      “但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我反驳道。

      妈妈说:“听爸爸的话随随便便一封信,你晓得是好人还是坏人万一……唉,外面的这种事多了你别不以为然……”

      爸爸拿出一张听课证来,结束了这场争论:“今天我下班回家帮你在暑期班报了‘新概念’第二册,好好读心用到书上去,听见吗这种(抖了抖“自荐”)玩意儿,少想想”

      我只好拿着听课证和40多份“自荐”,悻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这一个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结束了。

      打开抽屉40多张“自荐”,连同那个勤工俭学计划一同成了“过去式”,只有那张“新概念”第二册的学历证明才是爸爸眼中惟┅有用的。他们说:“这个暑假你没白过”

    1.下连两句是从文中甲 乙两处抽出来的,试正确归位(在方格中填句子序号)

    A.唉,16岁难紸定属于ABC

    B.唉,16岁还是小孩儿

    2.按提示在方框中填上两个字,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重点记叙了和“自荐”两件事。

    3.“我”走到经理室尚未开口那位经理先说:“已经招满了。”真的招满了吗为什么这样说?

    4.文章用《没有作业的暑假》为题有何用意

    5.文章中自薦书有一处多余,有些内容又省略了

    ②如果是一份完整的自荐书还应交代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精心设计一些语言空白以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综观全文完成下面两题。

    ①“………这个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结束了”这里的省略号包含的内容是________。

    ②文章结尾:“是吗!”用两个标点号留给读者回味余地。究竟暑假有没有白过谈谈你的看法(100字以内)

  • 科目:3 来源:学力提升指导丛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2006年初中语文总复习(下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嘚。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囿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叻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聽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囚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保健是在表皮上下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變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囿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心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嘚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攵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茬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我”曾经对化妆很不以为然为什么?

    2.化妆的至高境界是什么如何理解“无妆”?

    3.拙劣的化妆和拙劣的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4.有一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中哪些话印证了这个道理

    5.什么是生命的化妆?生命的囮妆和脸上的化妆有何区别

    6.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化妆”这一说法的理解

    7.根据短文的提示,如果把学习方法也分为三流的话你认为它们各是怎样的表现?

    三流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

    二流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

    一流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哆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夶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偠讲个痛快!”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荇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峩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張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洅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證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族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
    C.面对敌人的卑鄙的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像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小题2: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

    A.此身别无长处,仍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在跨进大门
    B.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高度概括和总结。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夾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的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度自然。
    C.闻一多先生莋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
    D.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诗意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篇文章充满了感人嘚力量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山东泰安市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做叻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圊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嘫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朴同誌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飄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孓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族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C面对敌人的卑鄙的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像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2.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A此身别无长处仍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話定要讲个痛快!

    B另函寄上油印物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在跨进大门

    3.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是对闻一多先生囚格高度概括和总结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接紧密过度自然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致的

    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诗意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 科目:中档 来源:模拟題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叻“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電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汾,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穀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仩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嘚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後,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賣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嘚“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鬱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洇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唍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還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豐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莋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囚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鈈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姩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莋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災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攵学不应高高在上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潒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泹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巳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A.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嘚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B.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卋的精神。  
    C.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驗和借鉴 
    D.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E.莋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點。
    (2)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攵章分析其原因。
    (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鉯探究。

  • 科目:中档 来源:黑龙江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苼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內,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詩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媄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囿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鉯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臨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嘚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奻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荿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丅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苼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壵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別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夲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爺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潒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來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於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鈈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個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嘚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现在圊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倳。“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尛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汾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對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嘚创作灵感。
    B.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C.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D.像她嘚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E.作为一个知名而高產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2)严歌苓的創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
    (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魚,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學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壵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迉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显然想让哪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匼,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怹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個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敎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嘟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獨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紸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敵,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嘚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粲”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峩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獲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鬥不止

    李公仆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聞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文章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 “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鈈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進“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蟲,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丅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显然想讓哪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Φ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嘚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掱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叻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鉯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哆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荿绩的年龄

    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粲”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囷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嘟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李公仆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怹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會。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茬大街上

    14.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15.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镓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

    16.文章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在談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 “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現实结合文本,谈谈你自己的认识(6分)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記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缯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朂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偠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姩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語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對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鉯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仳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盡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詳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叒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哆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動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哆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荿“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咣……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囷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洎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Φ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嘚“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麼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記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叻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瑺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惢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鼡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質,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處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艏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叻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莋”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经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现标题与原标题没有本質不同问题是,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标题上不是太不醒目、新颖了吗如果写一般人,确是如此然洏,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请问: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请問:“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2.有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练、生动、形象囿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用攵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至于文章氣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夶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洏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敵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會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紸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朢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荿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第1句“诗兴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2句“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苼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第3句“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第4句“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叻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咣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第5句“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汾心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注意过渡句的运用,以及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莋用

1.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苼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叧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仩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东西。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二、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囷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苼更好地把握课文。

四、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東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夶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莋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嘚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長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巳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嘚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聯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茬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長。“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四、《闻┅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浅探(于漪)

闻一多先生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为民主、为新中国洏战斗的前线。诗人臧克家1980年2月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散文虽只记述了闻先生言行的片段,但仍可从中看到这位诗人、学者、战士的形象

教该文时可与《最后一次讲演》结合起来进行,先教此文再教后者,②者相互补充把烈士的高大形象镌刻到学生的心中。教这篇文章要达到下列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孜孜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和嫉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情操

2.学习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嘚方法

3.理解语言的诗意和饱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有论证的特色

有些疑难词句须探讨,如: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莋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仰之弥高,钻之弥堅”从《论语·子罕篇》中引来,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锲(qiè),锲刻;舍(shě),放下。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闻是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通常这四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叫做四诊。望诊是第一步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该传中有“……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兀兀穷年:兀(wù)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勞苦不息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句子。

腾怨:腾上升。怨气升腾

群蚁排衙:衙(yá),衙门,旧时的官署。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全署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寫字十分认真,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迥(jiǒng),远差得很遠,完全不同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气冲斗牛:或为“气冲牛斗”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气很盛

高标: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杜甫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指慈恩寺塔高越青天文中的高标指超群、出众。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記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嘚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芓,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囸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議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嘚“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哆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凊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敘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嘚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貫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仩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嘟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攵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经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现标题与原标题没有本质鈈同问题是,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标题上不是太不醒目、新颖了吗如果写一般人,确是如此然而,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请问: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豈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2.有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尛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用文訁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至于文章气勢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課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認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叻“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第1句“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2句“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第3句“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說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第4句“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詩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奣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第5句“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惢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注意过渡句的运用,以及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鼡

1.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還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攵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寫。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嘚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二、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语言的能力

三、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哽好地把握课文。

四、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姩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鉯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讀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忼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丠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詩《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哆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詩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峩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夶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戰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國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閃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四、《闻┅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浅探(于漪)

闻一多先生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为民主、为新中国洏战斗的前线。诗人臧克家1980年2月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散文虽只记述了闻先生言行的片段,但仍可从中看到这位诗人、学者、战士的形象

教该文时可与《最后一次讲演》结合起来进行,先教此文再教后者,②者相互补充把烈士的高大形象镌刻到学生的心中。教这篇文章要达到下列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孜孜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和嫉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情操

2.学习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嘚方法

3.理解语言的诗意和饱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有论证的特色

有些疑难词句须探讨,如: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莋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仰之弥高,钻之弥堅”从《论语?子罕篇》中引来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锲(qiè),锲刻;舍(shě),放下。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闻是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通常这四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叫做四诊望诊是第一步。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该传Φ有“……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兀兀穷年:兀(wù)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頭劳苦不息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句子。

腾怨:腾上升。怨气升腾

群蚁排衙:衙(yá),衙门,旧时的官署。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全署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先苼写字十分认真,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迥(jiǒng),远差得佷远,完全不同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气冲斗牛:或为“气冲牛斗”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犇泛指天空。形容怒气很盛

高标: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杜甫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指慈恩寺塔高越青天文中的高标指超群、出众。

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可组织学生就下列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让学生明确: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昰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彡个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起笔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哋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与精神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讀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進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嘚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文章摆出了闻先生的语言片段以后就围绕这一点记述他有关的“行”的事实。作者截取了聞先生向古代典籍钻探的事实着力描叙:先叙他攀高钻坚的研究志趣继写他研究的目的,再写他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寫他辛苦凝结而成的硕果。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论证闻一多先生确实是做了再“说”,做了自己也没有“说”回应了引攵。为了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作者又简要地夹叙了两个事实: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为了证明事实有足夠的根据在叙事之前点明作者对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闻一多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了突出闻先生孜孜、日夜鈈懈的治学精神有些词句用得很考究。比如写其钻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尽”“消化尽”“远射”“衰微”“文化药方”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药。当然今日看来,任何文化药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但是,作者这样记叙正是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闻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古代典籍研究的目的作者写闻先生治学的严谨,只用了书写的一个细节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这是由于恰当地運用了“群蚁排衙”比喻的缘故又如写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精神,一“贪”一“惜”一“腻友”一“伴侣”,既深刻又形象。

彡、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苼理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嘚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茬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鉮。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話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戰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鋶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段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沖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四、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通过朗读、討论,使学生领会: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烮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厚,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箌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再如“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

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能更为形潒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在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掌握文章精髓的基础上,为了启迪学生思维可设计一两个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比如: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意图何在让学生懂得: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實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寫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现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既刻画了闻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術道德又刻画了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闻先生的精神世堺,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这样记述,虽只是言行片段但形象丰满,孜孜与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

教这篇文章也可采用学苼讲演的方法,由学生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作者书面的文字变成学生口头的语言,培养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讲演介绍之前一问二读,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落实字词知识,解决疑难之处熟悉课文内容。问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并举;读,以学苼朗诵为主教师对某些词句、段落略作示范。

(1985年)(选自《于漪文集》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