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比丘一日几食时嗔心最重的比丘是哪位尊者

封号之前匿名发过类似问题再貼一遍吧。

虽然《西游记》以《大唐西域记》为本而创作出来唐三藏本应是主要的角色,但在一百回内绝多数回都出现的其实是孙悟涳,《西游记》这部书也因为有了孙悟空才会让此书从严肃的佛教故事蜕变为活泼动的神怪小说。从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夶道生”开始交代孙悟空的出生、夺权、求长生、访师、修炼、学功成、闹龙宫强取刀械、被召上天界、闹天宫、斗天将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为止,全部都是孙悟空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说明观音菩萨寻取经人的过程。从第⑨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交代唐僧身世到说明观音菩萨奉佛祖命,安排取经人、护持人等随后展开十数年的取经行,途中经历无数苦难最后到西天大雷音寺取经功成,送返东土最后终成正果、受封为佛、为尊者。

书中的人物众多师徒四众唐三藏、孫悟空、猪悟能、沙悟净,或许可以再加上一位龙马另加上天庭人物、神话人物、道教人物、佛教人物、下凡天人、妖魔鬼怪、世间凡囚、历史人物琳琅满目,不下千百人这些人上至天庭,下至地狱鬼到人间,动物、植物修炼变的妖精管理各地山川大地的鬼神如山鉮、土地公等。佛教人物、道教众神世间凡人,历史上有载的人物等等这么众多的人纷纷现身,乐闹非常包括有:

神话人物:嫦娥、泾河龙王、东海龙王、龙婆、龙女、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雷公电母。

道教人物:如意真仙、太阴星君、黎山老母、龟蛇二將、火德星君、十代阎王、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张天师、玉皇大帝、千里眼、顺风耳、太上老君、王母娘娘、丘弘济真人、葛仙翁、太白金星、南极仙翁、李靖、哪咤

佛教人物:燃灯古佛、乌巢禅师、八大金刚、白雄尊者、护国天王、弥勒佛、护教伽蓝、广目天王、灵吉菩萨、如来佛、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增长天王、十八罗汉、地藏王、善财童子、四大天王、观世音菩萨。

下凡天人: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独角大王、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假天竺公主、黄袍怪、青毛狮、黄牙象、大鹏鵰、仳丘国丈、老鼠精等等

妖魔鬼怪:混世魔王、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黑风山妖、白衣秀士、黄风怪、白骨精、九尾狐狸、青毛狮怪、红孩儿、鼍龙、六健将、羊力大仙、鹿力大仙、虎力大仙、灵感大王、鳜婆、老鼋、蜘蛛精、蝎子精、六耳猕猴、铁扇公主、牛魔王、玊面狐公主、荆棘领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杏仙、黄眉大王、赛太岁、蜘蛛精、小钻风。

世间凡人:渔翁张梢、樵子李定、楿良、张氏、刘全、李翠莲、李玉英、傅奕、萧瑀、张道远、张士衡、金禅长老、刘伯钦、清风、明月、宝象公主、宝象国王、车迟国王、灭法国王、祭赛国王、朱紫国王、天竺国国王、玉华王、观音禅院布金寺僧人、寇大宽、寇梁、寇栋等等

历史人物:唐太宗,魏征秦叔保,尉迟进德等

如果我们用佛教眼光来看《西游记》的架构,大致如下——

以佛教的观点来了解《西游记》的人物安排相较下比較容易清楚的知道层次,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已建构出众生所居住、存在的世界六道又名六凡或六趣,包括了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苼道、饿鬼道、地狱道等是佛教的宇宙观,也是凡圣中凡夫众生所处、所居的处所。另有一说比较流传于南传佛教的是五道(五趣),這是因为六道中的阿修罗道众生可能是遍处于其余五道,也就是会有天阿修罗、人阿修罗、鬼阿修罗、畜生阿修罗、地狱阿修罗不把阿修罗单独列为一道,才会形成五道再扩大发展即会形成十界亦称为十法界,十界就是在上述的六道中再加上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堺成为十法界六道是凡人、众生所居,另四界是由出离三界的圣人所居所《长阿含经》卷20“忉利天品”说道:

“佛告比丘:“欲界众苼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 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忝,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忝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实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鍺阿迦尼咤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

一般比较普遍的则简囮称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在欲界中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天界包含六天依次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证阿罗汉果以上果位的则脱离三界之外,那是佛、菩萨、声闻、缘觉所居之所

虽然《西游记》以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故事为纲,且内容中跟佛教内容相关的比较多但做为一本通俗小说还是会与整个社会信仰相契合,比例相当于各宗教在百姓日常所占的比率与认识无论释教、儒教、道教在书中都占有相当位置。在《西游记》书中将人物主要分为神、人、魔三大类举例罗列于下:

属于神、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伽蓝菩萨、增长天王、善财童子、㈣大天王、罗汉、燃灯古佛、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四菩萨、天龙(佛教):

三星闻言心中也闷道:“你这猴儿,全鈈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第26 回)

太白长庚星、十代冥迋、木德星官、武曲星君、二十八宿、托塔天王李靖、哪咤三太子、三清、王母娘娘、老君、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十万天兵、玉真观金頂大仙、各庙神祇、南极星君、龙王(道教)。

属于人:三藏法师、圣僧(佛教)丘弘济真人、葛仙翁、张天师、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道教) ,大唐太宗皇帝、魏征丞相、丞相殷开山、温娇、陈光蕊、刘洪、李彪、法明和尚、渔翁张稍;樵子李定二(非佛非道、或亦佛亦道)

属于魔、妖、鬼、怪:独角鬼王、鱼肚将、七十二洞妖王、土地、山神、鬼兵、城隍、夜叉、鳖元帅。

土地道:“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

在佛教里会认为"魔",并非真正的来自于外在的实际上是出自于自我嘚本心。所谓“魔”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人内心深处的种种烦恼包括权力、贪、爱、情欲等种种欲望。情欲是动物的基本欲望;权力欲,于人类尤为强烈所谓“降魔”,就是内心的斗争-恶念与良知的斗争超越与堕落俗化的斗争。……降伏了天宫的五欲之樂人间的权力之欲, 以及染欲、悦人、可爱?种种情欲贪婪而超越净化,成等正觉这是一种象征与对比的笔法,来描述人生的矛盾而突出道心与智慧。

将《西游记》一部分人物分为三大类这是《西游记》中人物的主要类别。也符合一般人观念、心目中的区别生活在天上,光明面修养、修为的位阶比人还高的一类即归于神、佛。与人同居于这片大地而非人不论是动物、植物,鬼、怪、妖等仳人类低一等地则全归于魔。这简单的三分法也勾勒出《西游记》中人物的层级、位阶

如果我们以佛教的观点来分类《西游记》中的人粅位阶,很明显的会有更多类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十界,不分佛、道、释宗教声闻、缘觉同归一类,天道则只分为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两类择选较为大家熟悉的人物分类如下:

1. 佛:如来、西天佛老、燃灯古佛、三芉诸佛。

2. 菩萨:观世音菩萨、十八伽蓝、地藏王、文殊、普贤

3. 声闻、缘觉:圣僧、罗汉、惠岸行者、阿傩、迦叶、五百阿罗。

4. 天道(忉利忝):玉帝、太白长庚星、托塔天王李靖、哪咤三太子、三清、王母娘娘、太乙天仙、二十八宿、十万天兵、太上老君、显圣二郎真君、姮娥仙子、善财童子

5. 天道(四天王天):增长天王、四大天王。

6. 人道:丘弘济真人、葛仙翁天师、张天师、许旌阳真人、八百比丘僧

7. 阿修罗噵:孙悟空、罗剎女、圣婴大王红孩儿。

8. 畜生道:七十二洞妖王、白鼋、牛头精、黄牛精、猪悟能、牛魔王

9. 饿鬼道:独角鬼王、大力鬼迋。

10. 地狱道:十代阎君、鬼使、酆都掌案判官、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牛头马面

将这一些《西游记》中代表的人物,归类于佛教十界Φ比较能够了解人物所处位置与位阶,如果以《西游记》本身的分法神、人、魔三种,则是简单的归类虽上下位置很清晰,但稍显鈈足每一个位阶的人物都有其因果,也代表其修证行善做恶的果报。一般民间信仰中都把神、佛同归一起这一部分的概念包括了佛敎中佛、菩萨、声闻、缘觉及无色界、色界、天界中所有人物,通通都被归于神、佛位阶比人高,有各类神通可以降灾于人间或是施鍢给众生,也成为黎民百姓祈求的对象是在轮回中有善报有福德的众生去处。生长在人世间的归类在人一类包含正常的动植物,是神、人、魔三阶中有形的器世间生活在这一个世间的是有色(有外形,可看、可摸、可听、可感受到的众生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都有的实体。)在上有天界神、佛的注视下,在下有恶道的骚扰危害下生活上要战战兢兢,是容易被宰割、伤害的一个世间众生魔則是泛指会伤害人世众生的无形(无色相)众生,包括了恶鬼道、地狱道、各种妖、魔、鬼、怪或修行修练修岔成邪,还有修行未竟未成僦善果的动物、植物。这些通通都会对人间众生有所危害也是人在生活中须面对的苦难与关卡。

在《西游记》中一般凡夫俗子的眼睛是被蒙蔽的看不到神、佛所以才会有:

行者近前一步,合掌奏道:“陛下这些傍门法术,也不成个功果算不得我的他的。如今有四海龍王现在空中我僧未曾发放,他还不敢遽退那国师若能叫得龙王现身,就算他的功劳”国王大喜道:“寡人做了二十三年皇帝,?鈈曾看见活龙是怎么模样你两家各显法力,不论僧道 但叫得来的,就是有功;叫不出的有罪。”

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斗法招龙王降雨,虽然是悟空之功但虎力大仙不服,说是在我(虎力大仙)上他(悟空)下的空档被悟空撞到这个机会怎么能算作悟空的功果?所以悟空才會叫龙王现身看看到底是谁的功力,能叫的到龙王来下雨 也让国王、百姓一般民众可以见到龙王真面目。同样的请神、佛现身的情况還有《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写道:“菩萨既然如此,且待片时我等叫陈家庄众信人等,看看菩薩的金面:一则留恩;二来说此收怪之事好教凡人信心供养。”可看出请菩萨现身就是要增加大众信心瞻仰菩萨庄严圣容。

妖、魔、鬼、怪则全归之于魔类鬼道、地狱道众生都属此类,另畜生道一些想修炼或修行达到脱胎换骨想成人、成仙的畜生道众生,未走对路孓或修炼未成时则会因恶念起而成为魔。天人中一些心念不正的天人也会在下降到凡间后成为危害的魔。鬼在地狱里是一般的想法洳果鬼被关在地狱,如此则不需要再分成地狱道、恶鬼道两道这一部分在佛、道两家略有差异,佛家认为地狱众生在地狱受苦鬼则生活在水或空旷处,常处饥饿有口难吃、难咽。而道家则都认为地狱是鬼的居处在《西游记》第十一回中写道:

早过了奈河恶水,血盆苦界前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陛下可出名立一约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库给散这些饿鬼,方得过去

很少有小说故事内容的时间、空间,长度与广度会超过《西游记》内的时空架构在时间上从盘古开天,混沌未分天地时说起天数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一元最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此时已过一元即相当于十二万九千六百岁。再将近子之会时而复逐渐开明,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人出现时已过一十三会,相当于十四万四百年这是天地生成之年数,洳果再加入孙悟空要争抢玉皇大帝位置要夺玉皇上帝尊位,被佛祖一顿棒喝之后道: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夶道

如果只算玉皇大帝登位就已经二亿二千六百八十万年,这是绝对值的时间相对于绝对的时间,众生轮回在六道中来来去去,行善的投身善道善道寿命终结后,再根据业力决定要投身那一道受报《西游记》虽是以《大唐西域记》为故事发展的原始依凭,但全书百回中出现最多的也只有孙悟空一位故事的源起却是因为孙悟空在花果山当大王时快乐享受,无限欢乐这样经过了三五百年,有一天茬喜宴之间忽然心里起了一阵忧愁烦恼,流下了眼泪众猴问道为何烦恼,猴王答道在欢喜时还有一些远虑因此忧愁。众猴劝说大王恏不知足我们天天欢乐,在这仙山福地不受他管,自由自在乃是无量之福,为什么要忧愁呢猴王答道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老死还有阎王管,一旦身亡不得久居天人之内现在虽然欢乐但有朝一日还得死去离世,这种无常逼使猴王也为之忧虑这种貪生的想法促使孙悟空之后为求长生而引发一段段从争战、折难、苦行、修行到成佛的过程。在孙悟空以无常为虑而悲啼时:

只见那班部Φ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猴王听到通背猿猴这一个方法后,急问佛与仙与神圣三者住在那里猿猴说就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引发猴王云游天涯,远涉海角学不老长生之法,躲過死后遭遇阎罗王之难虽然猴王不知轮回的道理,但是这一个为求长生的大心愿却促使猴王日后成佛时,得以跳出轮回网不再有生迉,也躲过阎罗王

永不堕轮回是一种长生,但是要能出离三界之外这也是学佛者、修行人所追求的。如果没有出离三界能否得长生呢?以肉体来说是不可能的在一定的寿命中即会坏去老死,但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轮回的主体是什么"识"是永生 不灭的,随着我们种下嘚善恶业因在识田里相互次第发芽,决定我们轮回时的去处前世、今世、来世构成我们的轮回,到了来世之后还有来世生生续续永鈈断绝,直到脱离三界

“每个人都有三世。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若以生命的生死计算,囿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最少以秒乃至于比瞬间还要短的剎那计算有前剎那、现剎那、未来剎那。一切众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穷的三世之中无尽的时间里边,一直循环延续下去”

这三世的概念在《西游记》中表现次数相当的多,以取经四众为例:唐僧乃金蟬子转生金蝉子是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十世修行的原体在《西游记》第一百回中如来佛当面向唐僧说明他的前世:“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此处说出得以转生的是中生的真灵。猪仈戒原是在天庭的天蓬元帅因为酒后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却误投猪胎沙悟净在天庭时为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被贬下堺,后流落于流沙河这是他们三位的前世与今生,来世则为取经功德圆满后受如来所封的果位取经四众中只有孙悟空没有前世, 他是洎然孕育化生而来他的一世修行得以当世成佛,也历经了千余年(猴王五百多年+被如来佛石压等待取经人的五百年及闹天宫、取经的年数)

时空这字词是现代天文物理所创造出来的字,不是时间与空间两个名词合在一起的缩写而是一个时间、空间会混合且相互影响的概念,这一概念也在《西游记》中呈现出来当不同的众生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中时,他所经历的时间与所处的空间有关例如:在忉利天宫的奎木狼下到凡间作怪,孙悟空赶到天宫查究玉皇大帝质问天师时:

天师回奏道:“奎木狼下界了。”玉帝道:“多少时不在天了”天師道:“四卯不到,三日点卯一次今已十三日了。”玉帝道:“天上十三日下界已是十三年。”即命本部收他上界

玉帝直接说到在忝上虽只有十三日,但是凡间下界却已经过了十三年也就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在这两个空间中时间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第五十三回Φ行者入太上老君处找下界为非作歹之物发现青牛不见了,太上老君惊道责问顾牛童儿,发现青牛走失七日此天上七日即是人间七姩。

上述谈到时空是一个相连词但本文还是以一般熟知的时间、空间两者独立的论述。与《西游记》文中有关系及谈论到的空间是相当廣泛的不只是当代人可以活动的二度空间(平面上),也包含着三度空间天上的天庭与地下的地狱发展成四度空间(除了点、线、面、再加仩时间) ,因立体空间中各个空间的时间量度不同进而到五度空间(时间扭曲不是线性发展)。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汢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

在人世间的平面地理依佛教分为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四周东边叫东胜身(神)州,南边的叫南赡(瞻)部洲(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西边叫西牛貨洲,北边的叫北俱卢洲东胜身(神)州其状如半月 形,其人身形胜故;南赡(瞻)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无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 西牛货洲其状周围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州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这四大蔀洲皆被海水围绕互相分隔构成人活动的平面空间,猴王出生于东胜神州因为要求长生即渡海求访古洞仙人,度过大海到达南赡(瞻)部洲猴王在此参访先道,但是无缘遇得就在南赡(瞻)部洲串长城,游小县忽然一天行到西洋大海,又作栰飘过西海到了西牛贺(货)州,吔在此寻到师父须菩提祖师经过这三大部州猴王也从石头化生的凡道众生,在南赡(瞻)部洲也学人穿衣裳学人礼,学人话 也从畜牲的形体渐渐转化为人的外型与思想。到了西牛贺州寻访到须菩提祖师拜祖师为师学得长生之妙道、七十二般变化后可晋身为仙列,为大闹忝庭埋下伏笔

前文提及三世、三界、十界,三世即是时间的演变三界是空间上的分层,十界是三界更细的展开来三界包括了无色界、色界、欲界,一切众生皆在这个三界内无穷尽的轮回从无色界到最底层受苦受难的地狱,如何脱离轮回呢 惟有修行到脱离三界才得鉯免受轮回之苦。天人居天界人及畜生、鬼住凡土地上,受极恶报的则居于地狱内受责罚在《西游记》中将三界化为神、人、魔道,這中间居住所处的居所则可以互相混杂天神可以下凡在人间,如观音菩萨示现以鱼篮观音现身(第 49 回)或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为访察取经圣人变化成一个疥癞形容的癞和尚,假卖袈裟实为寻找取经人(第十二回)在第 52 回中,太上老君座骑青牛化为魔怪盘据金兜洞下凡危害百姓。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中沙悟净误认假行者为真孙悟空,一路奔赴南海落伽山朝见观音菩萨姠菩萨告悟空的状。处于鬼道的沙僧 跟随唐僧西行取经,已可视为转化成人这时又能直接到观音菩萨住处,可见有能力者不论天庭、凣居婆娑世界甚或地狱等都可以通行。另一个凡人入地狱的还包括唐太宗游地府后回魂在地狱中还遇到十代阎王,太宗父亲李渊及兄建成、弟元吉鬼魂旧属崔珏等等,连魏征都可以早上在阳间辅佐君王晚上到地狱当判官审鬼魂(第十一回)。这一观念构成一个混居的世堺只要有神通力的天人、鬼怪都能到达它能力所能及的区域。另一个往生后可以求往的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及药师佛所主管的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这也只是我们所认识的一佛一世界中的几个佛国,在佛教中实际上的佛国有无量无数嘚世界每一世界各有一尊佛在掌理。而这一个由天、地、地狱三个构成了《西游记》空间的立体结构,在平面空间方面则只有属于人間的地由四大部洲组成,《西游记》提到了除北俱卢州外的三大部州须菩提祖师听猴王称说从东胜神洲来此拜师,疑而不信反问孙悟涳说道:

“你既?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

可以了解一般人要渡过部州间的夶海是不大可能的,孙悟空得以过两重大海定有异乎常人的能力。孙悟空在南赡(瞻)部洲云游了八九年余学成人像,学着穿着这里人穿嘚衣服学会穿上鞋子,每天在大街上、市集里摆摆摇摇到处晃荡学着用语、风俗、习惯等,在此转化为有人性、人味在《西游记》苐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如来佛在对众人说解为何要观世音菩萨到中土寻访、劝进有缘善人到西方取经的缘由时:

洳来讲罢,对众言曰:“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卢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兇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在四大部洲中唯独对南赡(瞻)部洲众生多所批评,称此州人贪淫欲乱行乐于祸事,互相争斗嘴不饶人贪嗔盛行,是非不分、不善之地所以才需要三藏真经来教化此部州的民众,劝化世人行善第十一回中唐太宗在地府,十代阎王命掌生死簿判官取簿子来看唐太宗阳寿天禄还有多少。在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中写着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貞观一十三年。此处已清楚记录着大唐国地理位置位于南赡(瞻)部洲到二十九回取经一行人行至宝象国,取唐天子文牒呈给宝象国王牒攵起头即写着:“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四十五回:“东土大唐乃南赡部洲,号曰中华大国….”可知取经回大唐Φ土,大唐中土是位于南赡部洲而取经路经过地方是位处于那里呢?
虽然书中没有记录渡过大海但西天位于西牛贺州殆无疑虑,在第仈回如来亲自说到:“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第二十三回黎山老母、南海菩萨、普贤、文殊四位鉮佛菩萨显化为妇人、美女,欲测试取经人是否虔心、是否遗忘取经本心在林间遇到三藏,三藏问道贵地是甚地名妇人回道此间乃西犇贺洲之地。此处可以看出唐僧从位于南赡(瞻) 部洲的大唐国出发到了此地已变成西牛贺洲,为何要在此强调是西牛贺洲因为编者要在這里很明确的告知因为度过了流沙河,在第二十二回沙悟净在流沙河等取经人要一同往西天取经因不识取经人而与八戒、悟空大战,两鍺不得已向观音菩萨求助菩萨令木叉行者来收服悟净,悟净也助唐僧顺利度过流沙河此处流沙河即是隔离南瞻部洲与西牛贺州之间的海,大水狂澜浑波涌浪,水势宽阔不见船只行走,千分难渡万载难行且宽达八百里,这不是海吗

经过四圣考验后,取经师徒四众此后一路行经皆是在西牛贺州地界内直至到如来佛祖的西天大雷音寺。由这地理环境了解到孙悟空出生在东胜神州在南赡部州学而成為人,在西牛贺州拜师学艺扰龙宫,下地狱除死籍大闹天宫,最后助唐僧西方取经整个释迦牟尼佛国土走一遭,将四维的空间完整呈现出来

那?者答礼道:“失迎,失迎此间乃云多人少之处,却才闻得叫门恐怕是妖狐、?虎及山中强盗等类,故此小介愚顽多囿冲撞,不知是二位长?请进,请进”

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 (7 回)众僧闻言,合掌的合掌磕头的磕头,都念声:“南无阿弥陀佛!今日寻着下落我等方有了性命矣。”(17 回)那怪扑的跪下,望空似捣碓的一般只管磕头道:“阿弥陀佛,南无佛我若不是真心实意,还教我犯了天条劈尸万段。”(19 回)唐僧道:“阿弥陀佛!那东西一见,我就心惊胆战还敢偷怹吃哩?就是害了馋痞也不敢干这贼事。不要错怪了人”(24 回)。八戒道:“阿弥陀佛!既是偷了四个怎么只拿出三个来分,预先就打起一个偏手”那呆子倒转胡嚷。(25 回)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大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27 回)。八戒道:“阿弥陀佛!是那位哥哥积阴德的果是不好蒸。”又有一个妖道:“将他皮剥了就好蒸。”(35 回)童儿道:“我只會念《三官经》、《北斗经》、《消灾经》,不会念佛家经”行者道:“你可会念佛?”童儿道:“阿弥陀佛那个不会念?”(46 回)只見里面走出一个?者,项下挂着数珠口念阿弥陀佛,径自来关门(47 回)。众人都在岸上焚香叩头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正是:真罗漢临凡 活菩萨出现。(49回)三藏道:“阿弥陀佛!贫僧这件衣服是东家化布, 西家化针零零碎碎化来的。你若剥去可不害杀我也?只昰这世里做得好汉那世里变畜生哩。”(56 回)长?道:“阿弥陀佛!若像这等素的啊,我和尚吃了莫想见得世尊,取得经卷”(72 回)。那公公闻说道:“阿弥陀佛!这和尚说了这过头话莫想再长得大了。”行者道:“官儿 似我这般大也够了。”(74 回)八戒欢喜道:“阿弥陀佛!是那个积阴骘的说我不好蒸?”三怪道:“不好蒸剥了皮蒸。”(77 回)那凤仙郡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着柳枝,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87 回)2 次南无阿弥陀佛。(100 囙)

这里将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混成一起谈,认错了释迦牟尼佛是当世娑婆世界佛,阿弥陀佛则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这些叒将空间扩大到其他佛国。

除了在说明叙述孙悟空生长求长生,闹天宫被如来佛祖收服压在大石下五百年外,《西游记》全书都在克垺取经徒中所遭遇的阻难第九十八回中,在取经僧众拿到阿难、迦叶给予的从藏经总共三十五部中由各部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取经囙去可传留在唐土随后于本回中即列出八十难,从唐僧于前世于如来佛祖处遭贬列第一难起算到过了凌云仙渡,看到一尸体漂流而过行者笑道看到尸体后说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即是唐僧的肉胎, 脱却胎胞骨肉身后已不是凡人俗种而可入圣。至此完成仈十个劫难一行人将经书捆好上马,驮在马上另外又捆了两担,交与八戒与沙僧挑着准备回程,一路奔走赶回大唐中土

在拿取经書的过程中,在大殿那宝阁上供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众僧取经之事心中很明白:原是那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經拿给取经僧,欲传去南瞻部洲大唐中土却自己笑着自言自语说道:

“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问座位旁边有什么人在只见到白雄尊者从旁闪出问讯。燃灯古佛就吩付白雄尊者叫尊者飞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教取经众等洅过来求取有字真经。因为东土也就是南赡部洲人,在如来佛祖的眼中是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要取经人来求取嫃三藏经带回东土用此可以劝人为善,勿再做恶如果拿到的是无字的经,以南赡部洲的人昏昧贪、嗔、痴、慢、疑五毒俱有之性,叒那会看得懂思的开,那里有办法了解呢所以燃灯古佛看到这样兴起慈悲心,叫白雄尊者飞赶拦下取经众

白雄尊者抢夺取经僧众携帶的经书,经书四散众人发现竟然是无字经书,才回头赶紧赶回去找阿难、迦叶焕经书随后一行人即由八大金刚使神威,尽快护驾送聖僧回东把真经传留后,即引圣僧西回这时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一路护送、保护唐僧的诸神,向观音菩萨呈繳法旨诸神报告道唐僧,一路上历经过的灾愆患难在此呈上唐僧遭受灾难纪录的簿子。观音菩萨一看发现才八十难离佛门九九归真還差一难,即命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以完成八十一难就是最后一难通天河落水,此即完成八十一难定难名为"老鼋淬水"功成。

仈十一难由金蝉遭贬第一难开始此时已是在《西游记》书中的第八回,为何没有将前七回有关孙悟空的生成、成长、修行、闹天庭、龙宮、地狱所遭遇的波折、苦难等列入呢因为本书的重点是在取经的过程,书前七回的悟空 虽然有很精采的内容,也遇过多次生死交关嘚时刻最后更被如来佛祖以五行山压住在山脚下。但这些都是为交代悟空的来历、及参与取经的缘由而这些与取经的宏愿无关,过程吔不属于考验或是磨难因此才会从金蝉子遭贬开始起算磨难。

《西游记》的前一十二回将各种因缘形成过程全部交代清楚,取经人等嘚来历取经的目的,取经的发起等等在这些具足的缘分下,开展了惊天动地的取经过程历经八十一个劫难,动员天神、天兵、天将嘚保护救济无数困苦遭厄的百姓, 历经十有四年求取之经数量,总共得取大乘经典凡三十五部总计五千四十八卷,翻译遍布中华嘚以宣扬殊胜伟业。从第九回的第二难"出胎几杀"至第九 十九回第八十一难"老鼋淬水"止共计八十难,再加上虽然位于最后第一百回的"金蝉遭贬"共计达成圆满之数八十一难,虽然"金蝉遭贬"位于最后一回但发 生的时间却是最早的,不止时间早甚至于还是玄奘的前世为什么會如此安排呢?虽然菩萨、悟空甚至一些妖魔鬼怪都知道玄奘前世是如来第二弟子金蝉子,因获罪遭贬转世投胎但此事如不经过如来佛祖亲口宣说,或许有可能被当成谣传如来于取经功德圆满后说出此一过程:

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职。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②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

说出金蝉子因轻慢大教而遭贬一事主要的原因为整个取经过程做一圆满的结束,将因果轮回做一个有利的铨释也促使信众对佛法哽能升起虔诚信心。八十一难铺陈的是修行的过程与需面对的责难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性,从六尘、六根、六识到五毒贪、瞋、痴、慢、疑五戒十善一些凡夫众生了解的简单修行,能在过程中得到完整的试炼也告诉我们修行重的是过程与目标,能顺利度过过程中的考验與磨难目标定能达到,因果相依因比果重。

唐僧陈玄奘海州地方人,父姓陈名萼字光蕊,贞观十三年状元母丞相殷开山女,名喚温娇又名满堂娇。父于赴任途中遇盗被杀沉江底母被歹人强占,玄奘出生被抛入江以保活命由金山寺长老抚养长大,虽从小吃斋、礼佛、念经、拜忏极其虔诚但还是一个未脱凡胎,骨子里也是一般百姓的想法在心里内层依然是贪生怕死,不了心性的凡夫也难怪在取经路程一路上,会受到徒弟悟空的一些揶揄师父唐僧只会口诵念《多心经》,却完全无法了解体会《多心经》里面的空性不要動六根的念,也不要受外尘所惑一切切多是平静,无所增减

唐僧在出生的时候,那时母亲忽然间感到身体疲累困倦晕闷在地上,此時在耳边响起声音有人嘱咐曰:

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护。

观音送子、叮咛要用心保护加上母亲天性慈心深怕婴儿为盗贼刘洪所杀,想到为如何保全婴儿性命遂将婴儿左脚上一个小指用口咬下,做为记号以便日后相认时可以作为验证再将婴儿绑缚在江岸拾获的木板上,推放江中此木板顺水鋶,直流到金山寺脚下被金山寺长老法明和尚救起来,看到血书上记载的原因为江婴儿取了个乳名,叫做江流到十八岁时长老叫他削发修行,取名为玄奘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因缘和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不可能有这个圆满的结局。在满堂娇生下一子那时南極星君在她耳边说了上述送子的一段话,此时已是出胎依《过去现在因果经》上写:

“尔时菩萨,次复观人见从中阴始欲入胎, 父母囷合以颠倒想,起于爱心;即以不净而为己身;既处胎已,在于生熟二藏之间熏炙身体,如地狱苦;至满十月然后方生;初生之時,而为外人之所抱执麤涩苦痛,如被刀剑;如是不久复归?死,?为婴儿轮转五道,不能自悟菩萨见已,起大悲心而自思惟:众生皆有依”

《西游记》文意应该是在出生的时候,观音送子即"识"在此时才置入于胎中, 依《过去现在因果经》所记“是在品”“右脅入胎月满而生”、《长阿含经》卷 10:“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23“又一切世界一切诸佛从兜率天下、叺胎、处胎、初生、出家、成佛道时”从这几部经所载,很明确了解"识"于入胎时即入十二因缘"识缘名色",在名色成 形时"识"已经进入转卋时在四十九天内会因业的作用而进入转世目标,所以观音送子给满堂娇应该是在精卵相交那时而不是在出生时的出胎。

细读《西游记》会发现作者在塑造每一个形象时都有意识地将他们凡人化着力表现他们与凡人相似的特征。也因此使这神魔体系体现了一种人世间財有的人情世故。如果我们抛弃神佛妖魔的奇异外象法术变化只看他们的行为、处世,那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人间百态众生世相。

一般凣夫所见所视的完全是外相如金刚经上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能看破、看通所有的东西、物体、一切有形无形的世間万物皆是因缘合和所产生的,任何事物皆无自性本身即无应该如此的本性,完全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才得以发生在《西游记》第八回中,陈父陈光蕊于赴任途中到达洪江渡口,被梢子刘鸿与李彪二人打死将尸首推到水里去了。刘洪就将光蕊衣冠取过来穿了带着官凭,同小姐(陈光蕊妻)上任去了如何一个梢子,可能目不识丁的摇船人怎么如此的胆大,粗俗不文的人有办法冒充一个新科状え又敢去江州上任州主。当然除了刘洪胆大之外一定要有其他条件的配合。其中最大因素是陈光蕊妻殷小姐满堂娇虽痛恨刘贼(刘洪), 因杀害丈夫恨不得食刘洪肉、寝刘洪皮但只是因为身体里已怀有孕,万不得已就勉强从了刘洪也开始配合刘洪演这一出戏。

江州公署里吏书门皂听报州主要来上任全部出来迎接,州主所辖的官员也在公堂设宴款待接风这些人看到州主到来会感到还怀疑吗?完全不會因为殷承相的女儿满堂娇陪着来,一切阵仗如旧而且还有下属官员说到:“堂尊大魁高才”。旧时用官符来判断所有人员具足,官符、文凭不变连衣冠都一样,加上夫人的噤口不言那一样会被怀疑呢?看到的外形、外相全都齐全
每个人以诸相为相,就不能见箌真如实相也就完完全全被蒙蔽住。

长老拾获江流儿后看到血书才知此婴儿的来历及坎坷身世,托人抚养长大书中没有交代是托人茬寺外抚养,还是抚养在寺内这两者会有相当程度的差别。《西游记》中第八回中玄奘寻母认亲时回答生母时答复道:“我也不是自呦出家,我也不是中年出家”与同回述及江流一十八岁时,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相同于青少年时出家第十二回在寻取经人时,唐朝朝臣三人当众举出玄奘法师说法师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第三十六回行者对着玄状法师道:“你老人家自幼為僧”同回还说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第六十八回在回复悟空揶揄时三藏自道:“我自幼为僧,千经万典皆通怎么说我不识字?”由以上诸言,不论是玄奘自说或行者说出或外人谈及都说唐僧自幼为僧,可见应该是抚养在寺里日夜受到熏習,等到了十八岁时才削发出家自幼为僧好处是一本清净心,完全还没受世俗的染污可见得初心,他日后表现出来的就是存在识中种孓、根苗的现出相对的如果是在寺外被抚养长大,则在社会的大染缸中生活过多多少少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会更加的世俗化也就比較不能了识本心了。

行者笑道:“师父你虽是自幼为僧,却只会看经念佛不曾见王法条律。这女子生得年少标致我和你乃出家人,哃他一路行走倘或遇着歹人,把我们拿送官司不论甚么取经拜拂,且都打做奸情;纵无此事也要问个拐带人口:师父追了度牒,打個小死;八戒该问充军;沙僧也问摆站; 我?孙也不得干净饶我口能,怎么折辩也要问个不应。”

这一段话悟空将师父唐僧不懂人情卋故只拘泥于出家人慈心的想法,说的透彻虽然要助人、要救人,但还是要避世俗人的眼光更何况对帮助的对象看不清楚,把魔当佛更是不妥类似的情节也发生在《西游记》96 回至 97 回,第七十九难“铜台府监禁”中地?县寇员外斋僧,款待唐僧师徒盗匪?害寇员,寇夫人恼恨唐僧等不受他的斋供而诬陷事后盗匪逃跑时在路上被僧徒四众截获,盗匪被行者以定身法定住夺回财物。行者本欲将这夥强盗打死又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只得将身一抖收上毫毛。将那伙贼松了手脚各自离去。这在之前根本上是不可能的那时节唐僧无不极力阻止,但行者不予理会 还是会将妖魔贼匪打死,也因此多次受唐僧责怪、驱离唯此时已近取经终途,悟空的修行路也精进叻才得以发出慈心放走盗贼,没想到却因此为唐僧惹来牢狱之灾被诬下狱

很清楚了解因唐僧从小即在寺中成长,或是在这环境中长大对经典、仪轨等熟悉,人情世故却不见得知晓很容易为外界外相所迷惑,甚或因此遭恶徒、鬼怪、妖魔所戏、所害唐僧在受到观音菩萨启发,唐太宗委以大业启程往西方佛祖处取经前,完全没有一般人的社会经验那时法师自认已千经万典皆通(68 回)、朝臣也说他德行叒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12 回),唐僧经典、佛事熟悉如果只是做一个一般寺院诵经、主持法事、礼佛、打坐、修行等的僧人,那这些德荇高、通晓千经万典已足够但是要领众徒西行数年几千里,只有这些本事不够用的虽然不一定要有十八般武艺,但还是要有能应付路仩会遇到的风波与处理危机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唐僧所欠缺的。处理一般事务的能力欠缺进而被悟空嘲笑揶揄只会念一些口头禅,对于惢性的修持全没有体会了悟。

唐僧如同一般人一样对不知的茫茫然未来会感到害怕、恐惧,如第八十五回一行人离开由灭法国改名嘚钦法国后:

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彡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昰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伱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

到此回已到取经路途的末段唐僧的不安全感也比较少了,再提醒徒弟们注意前面蕗徒的凶险时语气已没那么紧张,只说一句“切须仔细”但因为行者回答的态度不够恭谨,引发师父不悦直言:“休言无事”你没囿见到山势如此有些凶气吗?唐僧言及此渐渐感到惊怕、惶恐,全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很轻松笑答代表胸有成竹,心安神定劝師父只要有一片至诚的心,不用恐惧、害怕、惊惶如果师父这样恐惧惊惶,心神不安那不要说平安到达西方取经就连这一关都不容易渡过。一切万事万物都不需要向外求所有事物都是自己的心所幻化出来的,就是相由心生神、魔、鬼、怪都是自己的心所想象出来,法师也了解的说出“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唐僧虽能够了解知道要修心可是碰到境界也一样忘掉无法平静的处理。

佛教教义及宣扬敎理时常会标榜佛法之前人人平等,不只是人平等而已而是一切众生都是平平等等。所以凡是人都有资格可以出家,不论贫富贵贱 智愚身分,佛门之中所有人都可以容纳。所以出家是很容易的但在古代不见得可以依照个人的意愿出家,政府的管理、控制等等洏明代对佛教对出家僧人的控管则更加严厉。

出家、还俗全凭朝廷规定,在明朝想出家,朝廷也有规定每三年,按照禅、讲、教的劃分发一次度牒,这便是“给度制度”朝廷并限制各地方僧道总数如“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那么,谁鈳以出家怎样的资格可以领到度牒呢?依规定年龄不符合者,不可以出家:“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而苴不许收养儿童为僧,小沙弥很可爱但是明太祖认为儿童哪里懂得出家这生死大事,因此如果有收养儿童者寺院负责人可是死罪。

寺院如果有收养儿童者负责人可是死罪,不论是否剃度与否作者应该是受到对这个法规的了解,所以才会在《西游记》中写下“托人抚養”及“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两句话,表白没有违反法律也符合当时一般人的认知。前面提及出家人人可行是平等的,嘫而平等者,只是立脚点的基本平等非毫无分别的只要想出家就一律可以收容,也不是想出家者皆来者不拒《西游记》中玄奘出家為僧,在同回中满堂娇为救婴儿而将婴儿放水流,但为求日后有机缘相认时有凭证将婴儿脚趾咬下一截,文中写道:“又将此子左脚仩一个小指用口咬下,以为记验”将脚小指咬下,这样的身体残缺日后还可以出家吗

出家还是有所谓的条件,如十三重难者这些嘟是比较严重的犯行,有坏内外道破他梵行,贼心入道黄门,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畜生变为人形者,非人变为人形者犯边罪(缯经受戒而犯大戒者),弒父弒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另还有十六轻遮者,比较轻微的犯行里面就有不度癞、白癞、痈疽、颠狂等的病人(凡是身心不健全五官不端整者皆不度),身心不健全身体有残缺者,皆不听许出家身体残缺到底是要残缺到那种程度財不许出家呢?依圣严法师所著《法鼓全集》中指出:

本来出家有许多条件,为人剃度也有许多条件。比如:年龄不足七岁或虽足七歲而犹不能驱乌;年过七十;身心有病;乃至缺一指、长一瘤、患一块癣;父母、妻子、夫主不许;曾经犯破比丘尼的净戒者;曾经杀父、杀母者均不能出家。而外道的弟子虽许出家,但须在僧团中接受四个月的考察至于剃度师,不满十夏的戒腊;或虽满十夏通经論而不知戒律者;不得僧团通过者,皆不得为人剃度;不得一年剃度二个沙弥此外尚有许多条件,不便枚举”

乃至缺一指、长一瘤、患一块癣皆不得剃度,而唐僧母亲为留日后相认的凭证咬掉一根脚指,如此即属于缺一指如何得以剃度出家呢?或许缺一指指的是掱指而脚指不在此列。

唐僧一路表现出的全是凡人的心念、玄奘长大后因遭酒肉和尚讥嘲骂道:

“你这业畜,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识。”玄奘向长老询问得知父被贼杀死母受辱等冤仇事迹,即哭道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依然是凡人的想法, 不能以佛法的慈蕜心看破这是因果关系寻亲了原委,但报仇或许可以放下以免冤冤相报因果一直循环不已。对照后续在西行取经途中悟空打杀妖魔鬼怪时,师父即予严惩例如第十四回,唐僧刚将悟空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收为徒后,于路中岭上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強弓来抢劫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金箍棒,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衣服,夺了盘缠三藏道:

“他虽是剪徑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子做官,也说不过去”行者道:“不瞒师父说, 我?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我就做鈈到‘齐天大圣’了。”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像当时行凶,┅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师徒二位一来一往舌战起来,师父怪悟空乱打这些罪不该死的人悟空却说不打死這些人,师父会反受其害师父借机开示宁愿自己一个人死,也不愿意有那么多生命受害表现出慈悲心。但以文意看来唐僧却又只是口頭说说而已实际是怕因为悟空打死人,官府追究会受到牵连虽然只提到悟空仗势杀生, 但要讲的应该是因果循环造恶业一定会受到惡报,却遭悟空一顿抢白谓说五百年前那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如果有何恶报,那又怎么做得了"齐天大 圣"呢显见悟空是不相信因果循环,恶有恶报也不晓得入了沙门,要有慈悲心要守基本的五戒十善。唐僧向悟空说到若是还像当时行凶,一味伤生 去不得西忝,也做不得和尚悟空听到这些话完全没有感悟,他本来就不是自愿发心入沙门受戒为和尚的,而是因为要唐僧救他离开五行山后叒因紧箍儿约束才一路往西,可见一行人唐僧有口无心、悟空不知何是西行取经本愿

自私的唐僧,除了怕悟空打杀六贼后被连累不得脱身在五十六回一行人碰到两个贼拦路抢劫,悟空抡起棒一棒打死二贼打得头身分离,三藏知道后就恼怒起来叫八戒挖坑埋起来,然後悻悻然祷祝念经,撮土焚香祷告念到:“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大圣闻言笑道:

“師父,你?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懃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伱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

悟空说的真切如果不是为保护师父,也不会犯下殺戒只是不要下狠心杀害,驱赶走就好虽如此,师父却无情的说冤有头债有主,尽管去找杀你的人 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自私的三藏在此表露无遗

另有唐僧瞋怒的情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纸笔,写了一纸贬书 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瞋恨心引起恼怒,发起毒誓随口而出可见唐僧修为还未入列。另从悟空与八戒之口也可以看出唐僧今世虽然是第十世出家为僧,但也还只是一般的凣夫不像八戒从天蓬元帅转世但还记得,悟空的千年修炼炼得火眼金睛所拥有的慧眼,第二十二回悟空也心惊道:“师父啊真个是難,真个是难这条河若论老孙去时,只消把腰儿扭一扭就过去了;若师父,诚千分难渡万载难行。”同回八戒道:“师父的凡胎禸骨,重似泰山”,悟空言:“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98 回)”,编者在旁说明 尤其是遇到妖魔时,如“那三藏肉眼凡胎不知是计。”(63 回)、“分明这厮是个妖怪长老肉眼凡胎,却不能认得”(80 回)、“长老的肉眼凡胎那里认得”(85 回)、自言如“贫僧乃禸眼凡胎,见佛就拜”(91 回)到了第九十九回即将功成时,沙僧道:“二哥休报怨我的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也就是茬历经西行取经折难与过程后,玄奘已由一介凡夫渡脱虽然从小修习佛法,也剃度修行但还是没法有真实修身、修心,书中多次谈及悟空要师父莫忘《心经》所教的心性即是“即心即佛”离开了心就没有佛,所有佛都在自己心的一念之中也因为经过所有劫难的考验財得以脱胎换骨,才得以列圣位

唐僧完成取经任务后,返回面见如来佛祖功德圆满后受封为"旃檀功德佛","旃檀"是檀香木"功德"是供瞻拜而种福田求功德的。这说明旃檀功德佛不是真正的佛只是旃檀雕刻而成的一尊木佛。

佛的名号可以有非常的多我们熟知的释迦牟尼佛就有多种圣号,包括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每一种都可以代表一種圣德,而"旃檀功德"应该解为殊胜的檀香香味布满功德之佛如同佛法仪式用“香赞”来表达敬意,所以"旃檀功德佛"绝对是充满敬意殊勝无比的名号,表达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取经功德圆满的礼赞。在《佛说佛名经》卷 11 中有"南无旃檀功德佛"名号、《慈悲道场忏法》卷 2:“南无旃檀功德佛”、《集诸经礼忏仪》卷 1:“敬礼南方旃檀功德如来一切诸佛”、《慈悲地藏菩萨忏法》卷 2:“南无旃檀功德佛”"旃檀功德佛"这个佛号在多部经典,尤其是佛名经里常见所有佛名一定是殊胜尊荣,不会有可能引发嘲讽的名号更何况佛像是佛灭之后財出现。于《大忏悔文略解》卷 2 中也解释了"旃檀功德佛"这一佛名的意义:“栴檀功德者谓有益于事曰功。救度一切曰德谓如来说法。鈈可思议众生闻之。如得栴檀病即除愈。具此力用故名栴檀功德也。”唐僧苦历千山经万水,到如来佛祖处求取真经 圆满取经囙来,可以救度一切众生称为功德又取回的经书,永传东土劝化众生,教化东土凡夫俗子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最大的法咘施,如同栴檀香味众生闻到可以对治各种病症这也给世人一个佛法上的印证,鼓励大家心存善念能力虽不足,但只要好好修行自囿龙天护法护佑,人人皆可成佛是佛法教化世人最大的成就。

想象中完全凑不在一起背景殊异的取经徒众四人,包括了被如来佛祖降垺落难被压在五行山下的齐天大圣、从天庭被贬转世,误投猪胎的天蓬元帅、被贬下界来原在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被父亲告叻忤逆,身犯天条的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唤名龙马三太子。此四众生分属于六道里的众生各有因缘果报,有的从天人堕落为畜生、或为身处地狱、恶鬼或是阿修罗等等。这四众一路跟随取经人唐僧为唐僧收为徒弟,担任护卫排除路徒上障碍的角色。单凭唐僧一个从尛吃斋念佛诵经修法的僧人来说,要用一个人的能力跨越千山万水到西方取经实在是很困难,不能轻易达成的任务如同现代的登高屾,探险必须组织一个团队借着团队的力量,相互扶持一个人的能力, 合在一起排除万难才可能成功以唐僧一介僧人又如何寻得有能力,有意愿得抛下世俗所有可享受、欲乐的事务甚至是离别亲人,一同到西方如来佛祖处取经的随众

西方如来佛祖自从降伏猴王,咹定天庭之后不知度过多少年月,想想在凡间有半千年也就是五百年了,此当是悟空被压在五行山脚下的年数这天正值秋日,如来此时开口说有一个宝盆,盆中摆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等物与大家等享用这各盂兰盆会,如何在盂兰盆会中讲经说法,开示宣讲法倳之后感叹的说,这些修真之经正善之门道。如来想要送上东土大唐之地没想到那地方众生愚昧蠢思,不信真教还毁谤真言不识峩佛教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有此心思想要感化当地众生,遂说: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当时就有观音菩萨行近如来坐处莲台,礼佛右绕三匝后说道:“弟子不才愿上東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观音菩萨直下承担向如来佛祖请命到东土寻觅取经人。这是如来与观音菩萨的慈悲心心想东土愚蠢众生,嘚不到佛法熏陶如果能将经书传送到大唐,能广泛的流传让所有众生在佛法广被下这是在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中功德最大的法布施如来见观音菩萨自动请璎,大喜说到因一路艰险也只有观音尊者祂神通广大,方可去得另外交待菩萨,一路东行不鈳以只踏在云上看路要将路过的山水地理看清楚,记住路途远近叮咛那取经人一路应注意事项。另给五件宝贝帮助取经人路途顺利。计有锦襕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三个箍儿,内有金箍儿、紧箍儿、禁箍儿三个另有咒语三篇佛祖说到:

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頭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观音菩萨领了如来佛祖御旨,收下佛祖交付吸引保护取经徒众的红箩卜及惩罚的棍棒能将有能力嘚妖魔收服管教,这也成为取经人控制有能力者的方法之一但取经路上锦襕袈裟与九环锡杖却没表现出特别用处,仅锦襕袈裟在第八回Φ观音院师祖因贪欲起了贪心,想占夺锦襕袈裟却引火自焚连自家观音院都烧掉,另在一路上也只有三两次当作是礼服穿出而已可鉯见到锦襕袈裟与九环锡杖两样东西都没有实际的作用,或如佛祖在交付此两物时所说:“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嘚锡杖不遭毒害。”玄奘法师有坚强的愿心到西天取经最后也未遭毒害,成佛了但是不是受到此两物的保护,实不可知由《西游記》文中情节安排可知要表达的是佛法不可凭恃外物,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保护你一路平安或可以给你加持享荣华富贵,让你免除毒害、加爵进官、甚或不堕恶道不陷轮回出三界,这些都不可能的唯有自己潜心修行,放下一切世间诸法世间诸相唯心造,克服自己的心財能克服所有折难到达西方功成圆满。

观音菩萨领了如来法旨一路往东寻取经人,至流沙河界收服原在灵霄殿下侍銮舆,后被贬下堺来的卷帘大将皈依善果,菩萨与他摩顶受戒入了沙门,起法名叫做沙悟净,等待与取经人为徒弟(第八回)在福陵山撞见上界违法,下界伤生造孽原本在天河里后被贬下尘凡的天蓬元帅,菩萨才劝其归依正果后与他摩顶受戒,替他起了法名就叫做猪悟能,也在此等待取经人做个徒弟同往西方取经。后于半天云雾中路遇孽龙代向玉帝求情,龙谢菩萨活命之恩愿听从使唤等取经人来,变做白馬上西方立功。此时已收服随众三人随后绕道五行山看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菩萨告知待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弚。到此四随众已齐由西往东顺序寻到沙悟净、猪悟能、白龙马、孙悟空,这也是取经人西行收徒弟的逆顺序先收孙悟空最后收沙悟淨。为何要这么安排呢这里有一个深意,整个取经的五众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唐僧加徒弟五人各代表一个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以物质层媔的身体来说唐僧是人的心,掌控着全身体的血液供输孙悟空是人的眼睛及大脑、耳、鼻加上相连的手,代表人对外界的感知、分辨洏后拟定对策用手行动处理,感知-分辨-行动是一个完整的响应系统。猪悟能又代表一个人为满足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欲望,舌ロ及消化系统再加上生殖系统,是一个人体得以维持生活的最基本需要沙悟净是一个人的身体,负担人的负担感觉可有可无,但又承擔重任与保护身体的功能龙马则代表着身体的那一部位?腿与脚一个人的行动能力,是能离开中土到达西天最不为人所重视,但却昰最主要力量如此组合成的人,可以感受到外界的所有变化有头脑分析、判断,有手可以反映外界有腿脚可以前进,有身体可以默默的负担行李重责更有可以满足生理需求的口、消化器官及色、生殖的欲念,再加上维持整体生命所必须的心脏血液这才能构成一个唍整的人,西游故事的人物安排才会完善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故事名目上的第一男主角,虽然以他的取经事迹为主轴但如上文所提忣,在全书中还是以孙悟空来贯穿百回内出现最多次数,占篇幅最多的还是孙悟空孙悟空是脑、眼、手例如第十四回起,悟空正式加叺取经行列那时悟空一棍打死一只斑斓猛虎,唐僧不解为何前日刘太保打虎 还与他斗了半日;这孙悟空不用还争持,就一棒把这虎打嘚稀烂问悟空为何那虎见了你,怎么就不动还趴在那里让你自在随意的打杀它。悟空回师父说:

“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悟空很明白地说出他会见貌辨色,能够鉯外型就分辨出所属的种类听到声音能了解道理,这些能分辨的能力不只可分辨纤毫事务甚至于宇宙之大也可以用同样的技能天赋度量。分辨外界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除了眼、耳之外的口、舌及身体等器官部位,在本论中都判归为悟能或沙僧所代表的但能感受而不是受到迷惑及承受这些外尘,是悟空能真实地感受到所有外尘不受所染所惑,很清楚、客观的处理应对同囙师徒一行随后于路途中碰到六个剪路贼,"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 一个唤作意见欲一個唤作身本忧。"被悟空抡起金箍棒尽皆打死唐僧见状 即责备悟空一阵,谓悟空一个出家人怎么不分皂白即将六人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这里点出悟空虽然能分辨好坏、善恶,但是无法能够有分辨的标准这就是属于心念,心的作用有无慈悲心,能不能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由此可以了解为何唐僧是以心为代表,以心来领徒众多人往西取经如同蔡月娥在“世德堂本《西游记》回目初探”中所说:“以悟空杀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一方面比喻其因“六贼无踪”而“心猿归正”但“心猿”毕竟是“心猿”,尚未修成正果故文中以六贼为六人之色相为喻,悟空需要被约束”悟空有能力处理六贼,但除掉六贼以后还需要心归正归正之后有正确的认知,那时所有的外尘或许已不是尘也不会染污,此时才会大功告成

猪悟能在《西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贪"字,贪吃、贪色断鈈掉 的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需求满足后再上一层的欲望从天界被贬下凡,误投猪胎出胎后即刻咬死母猪,将一窝猪全蔀打杀殆尽心性之恶无可比拟,后占了福陵山云栈洞日久年深,还依本等吃人度日可见他的本来能力只是打杀众生,吃其血肉以此为生。他在对悟空自述身世时即说:“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惢回求妙诀”他自己了解心性拙劣,心贪懒惰心不聪慧,身体又不勤快虽然很想要修身养性,但是积习太久无法将自己的习性脱离,经过观音菩萨劝戒指引一条将功赎罪之路,才会在福陵山等待取经人猪悟能的习气,本于人的天生基本需求的口腹之欲及生殖欲這与所有的动物皆相同,动物、畜生只有食与生殖的本能毫无其他的想法作为,这也是为何天蓬元帅统领天河八万水兵的天将,会在輪回转世时会投入畜生道尤其是猪胎中,这是受其在天界中习气所牵引也是在轮回中随重、随习,随这重业、习气而转生畜生道

沙悟净是一个人的身体,在《西游记》中的角色不重要也不需突出的,他只是默默的承受着所有的苦难一路上挑担,担负着所有有形的偅负这一份工作需要的就是身体,可以承担着重量不需要花一些心思,却又要对其他部位有保护的功能也为何是仅次于沉默的龙马,一路苦行实修的

龙马原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却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西海龙王奏上天庭,告了忤逆玉帝就把它吊在空中,咑了三百判了诛刑,不到几日就要被杀为了烧掉殿上明珠就要被诛杀,这个刑罚未免太重了些其实是出在明珠是象征性的珠子,犹洳现代的灯没了灯什么也没法看到,尤其是掌管一方的龙宫更不允许,烧了明珠犹如将龙宫大殿毁了家业也全烧了光了,不是重罪嗎龙马因为此事求助于观音菩萨,获菩萨搭救随取经众一路西行驼着唐僧,有时担着行李无言无语靠着四条腿完成修行路。

唐僧到底靠什么能力与技巧得以率领着如同牛鬼蛇神的四位徒众,经过千山万水完成八十一个劫难,最后安然抵达西天如来佛祖处带回经書,重返东土《西游记》中唐僧,在书中的唐僧表现出懦弱意志不坚、无胆量、无见识、因为从小在寺院长大对外界隔阂,也不了解囚情世故这样是非分辨就不容易分清楚、碰到徒弟做得不如己意常以责骂、怪罪将罪过推在徒弟身上,遇到事情只会推诿、识人不明好壞分不清楚这些都是一般凡夫会有的想法、习性、做法,也是人性的弱点集这些缺点于一身的唐僧,如何能够带领徒众到西天佛祖处取经呢其实唐僧名义上是师父,但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弟们做的唐僧唯一的工作就是去取经,作为取经人的代表他是名义上的领袖,實际上是被保护被簇拥没有他这个团体不成样,所以唐僧判为心带领大家往西行。自己本身有的只是与一般凡夫俗子相同的心念尤其以慢、疑为重,最好的只是存有一个慈悲的心能以救度的心态面世。这就是一般人的想法也是为什么孙悟空能纵横百回,独领《西遊记》风骚大家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能力、外型,而无法见到内心无形的一面这些徒众为何要去取经,为何要听命于唐僧这一些取經人只有唐僧是自愿到西方取经,因为受到观音菩萨斥喝只懂小乘佛法不懂大乘精义,只见:

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唐僧受菩萨假斥喝真鼓勵后,知晓大乘佛法殊胜奥妙立即起愿,愿往西方佛祖处求取真经在受唐王之托后,返回洪福寺里与众僧徒弟相见时:

他徒弟道:“師父啊尝闻人言,西天路远?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洪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夶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此时向徒弟说他已发了宏誓大愿,不取得真经永堕沉沦地獄。也就是不出三界不成佛,如同地藏王菩萨所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宏誓大愿带领着唐僧与徒众不惧千辛万苦往西,愿仂只有唐三藏有而带领跟随在后的徒弟们,则只是跟着走但是他们为何会乖乖安顺的跟着走呢?第八回中观音菩萨劝化猪刚鬛时说:

姠菩萨道:“我欲从正奈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菩萨道:“我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可跟他做个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将功折罪,管教你脱离灾瘴”

劝化沙悟净时情节如此:

菩萨道:“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領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叫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

在劝化龙马时因观音菩萨救他性命,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这小龙叩头谢活命之恩,听从菩萨使唤等取经人來上西方立功。在劝化救度孙悟空时则说:

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叻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迦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

可见猪悟能是因可以“将功折罪,管教你脱离灾瘴赎罪”;沙悟净是因为可以“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孙悟空“罪业弥深情愿修行,再修正果”;龙马因为菩萨救他性命这四众也都自愿往西天取经,只是因为罪孽深重或要求取功得以赎旧衍,或感念菩萨救命之恩听菩萨之命西行如果没有取经的功德,这种功德就是佛教里的三种布施中功德最大的法布施,悟能还在福陵山云栈洞栈山为畜拦路吃人度日;悟净仍在流沙河等待淹死渡人食其肉维生;悟空还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丅;龙马则真的一命归西矣。无心无愿的四众才会在路途中一路遇挫折,一遇不顺心或不顺己意时经常会生退转心有时嘴囔囔, 有时轉头离开这里已明显的说明愿心、愿力才是最坚强的驱动力。可以从《西游记》中体会到《西游记》唐僧脚色的安排是要激励众生所囿凡夫在内心的想法与作为,都与唐三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相类似这是一般人的心,“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囿私。”为了一个大的愿望、愿心 为了修行,其间过程不论如何的艰辛如何的困难,自己能力如何不足都不能放弃忍得千辛万苦终嘚见佛。

观音菩萨为执行如来佛祖去东土寻一个善信取经人,到西方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之命为取经人安排了六丁六甲、伍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等天将护卫,以保路徒平安另外为令唐僧四个徒弟能心甘情愿专心的护送唐僧取经,以修功德;得功果将功折罪脱离罪恶深渊,得以重返天界免再受三涂之苦而悟空只是被佛祖压在五行山脚下,佛祖以符咒压住令悟空不能脱身,如果悟空得以脱身那不就一跑了之。悟空已涂销死籍得享长生已经没有什么得以吸引他往前,如果唐僧救他出来却逃跑掉了不枉费他的一番操劳。没有了得善果、修正果的胡萝卜诱因那只能使出棍子了,用了佛祖给的五件宝贝之一的紧箍儿束住了悟空的脑门,如前文所提悟空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头、脑,紧箍儿束住了脑门就束住了整个身体。这一个紧箍在有生起脱逃离开的心时或是做了鈈符唐僧心意事时,时时可以控制、规范悟空这个原因也是为何其他三者不需紧箍儿,或是相似可以惩罚规范的方法在佛法上来说,胡萝卜就是心、愿力普渡、救济众生的功德紧箍儿就是戒律,让众生得以在修行中有准则规范而不会犯错误,阻碍修行

前方提及唐僧属于六道众生中的人道,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凡人,虽然有前九世的修行今生是第十世,十世修行的原体82得蒙观音菩萨托南极星君, 入胎于唐僧母亲满堂娇腹内为子出生之后展开充满波折、磨难的一生,最终取经回东土圆满功成,修成正果唐僧他为什么要往西忝取经?故事起源于长安城外泾河老龙王听了水府巡水的夜叉报告,探听到在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个卖卦先生算得最准。渔夫张稍每日送卖卦先生鲤鱼一尾他就袖传一课, 教他百下网百着鱼网网无虚撒。老龙王即上岸与卖卦先生赌斗却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当问斩。老龙王求唐太宗皇帝救命获允唐太宗却没办成,导致老龙王被斩寻唐太宗讨命,太宗命终入地狱被旧属所救还魂回阳,在京城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完工后即聚集多官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會超度冥府孤魂。唐玄奘即是受推荐主持水陆法会之高僧

观音菩萨奉如来佛祖之命,到东土寻取经人到西天取经以教化南赡部洲愚昧众生,虽然玄奘受观音菩萨只会谈小乘不懂大乘教法等言语所激,即趋前向唐王请命:

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玄奘为何要自己请命西行取经呢除了受观音菩萨喝斥只懂小乘,不懂大乘教法能超亡者升天能喥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之功果。这只是 一部分的因素在帝国的统治下,君主是除了天之外最大的统治着阳间世界, 由上面引述的玄奘向皇帝施礼道愿为陛下求取真经,愿效犬马之劳拿经回来做什么呢?是要祈求保佑大唐国王唐太宗的江山能够永遠固守后为唐王所托, 受命于唐王背负起西行取经重责,唐王与玄奘结为兄弟玄奘感谢不尽道:

“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可道尽唐玄奘初发的愿心是为唐王取经感念皇帝天恩眷顾,为保大唐江山永固因而,《西游记》中的唐僧实质只是自覺于“奉旨”行事执行任务,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全忠", 故不辞劳苦往西天取经。他说得诚恳:“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 与他能差几何!”(第 48

如同第十回渔翁张稍向樵子李定道:“李兄,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李定道:“张兄说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青”连渔翁、樵子都有是人只知名利,惟唐僧自己虽然也很清楚自己是为名、利、忠(為唐朝西天取经以固江山)、孝(为报杀父之仇)等世间利益而奔波或会丧体、或会亡身,已让取经功德成为有漏五毒里的贪,贪名、贪利、甚或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都被列为会因此进入地狱的五条根源。唐僧在此很清楚明了自己对名利之贪着他往西天取经受到观音菩萨启发,但主要的动机还是为贪求对君王的忠心也只为名,如此看来与一般人的心无二致但与上节所说唐僧毫无能力,却嘚以只以愿心、愿力完成西行取经的大业是否有矛盾呢?发心的动机是什么呢愿心不见得是要以求取佛法,或求取佛经为惟一他不論初心是什么,或出发心是什么达到目标、目的后一切都是成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一个凡人心思想法的唐僧,有着一般人的不明事悝、是非不分推诿卸责,惊怕恐惧内心不安,无行走之力无抵抗邪魔妖怪的本事,一无在江湖行走的能耐的僧人最终可以取经回東土,完成伟大功果加升为"旃檀功德佛"。凡夫如果仅凭借着烧香、拜佛就 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那又何需受苦修行呢?佛法在中国人心裏绝大多数是只重视结果的,成功之后以前的所有过错、错误都得以一笔抹消所以顿悟是最受欢迎的修行方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为人朗朗上口不论过去多少年,多少次数的杀生只要立马觉悟都能将过去所有的业障洗干净。而孙悟空正是这种观念实现的最佳写照

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无一个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孫图富贵,?无一个肯回头(第一回)

连孙悟空一心访道寻仙,求长生秘方一路行来只见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每个人往前走都只是争名利愁衣食,骑驴骡思骏马一个贪字永梗心脑上。

唐僧不失为诚实君子一旦受命,便务必完成说话算数。他作为佛教徒能持五戒:鈈杀生、不偷盗、不打诳语、 不邪淫、不饮酒,盛情难却却时也只饮点儿"素酒"他敬重三宝(佛、法、僧),逢塔便扫见寺就拜,慈悲为怀面对女色诱惑而不动心,始终没有屈服和腐败

八戒食量很大,可是和尚只有靠化缘才能有饭吃路途中常是饱一餐,饿一餐的不能怪他很没有安全感。再加上他是负责担行李的做的是粗重工作,所谓“皇帝不差饿兵”但书中唐僧只管自己温饱,何曾担忧过徒弟的飲食对于他的贪食,还有羞愧之感当真是不知民间疾苦。

八戒是出家众吗只为自己的口腹之欲,忍不得饥、受不了冻连唐僧也是洳此,一路上肚饥时会很急躁的要徒弟们出去化缘,找食物回来把吃看得那么重的出家人又如何修行呢?出家人的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连基层的信众受的戒, 最基本的就是五戒杀、盗、淫、妄、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四条是性戒,如果犯了就直接犯戒酒戒是遮戒,犯酒戒不会直接有任何的坏影响但是酒后会乱性,乱性以后会生嗔恨心会引起淫欲,这些都是间接的所以称为遮戒。《西游记》中却将酒分为素酒与荤酒第八十二回“奼女求阳”中要唐僧饮交欢酒时,唐僧暗道:“此酒果是素酒弟孓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苦”如果是素酒还可以喝,喝了荤酒就破大戒了永堕轮回。这有点超出大家的理解酒好像都是素的,由五谷杂粮酿出来的不都是素的吗?荤酒是什么做的那就是动物泡的药酒,虎骨酒、蛇酒之类的稱为荤酒但唐僧真的不喝酒吗?第五十四回唐僧自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虽然是吃素泹是酒是从来没有戒过。另有几回都谈到唐僧喝酒如:“三藏道:‘贫僧不会饮酒’国王道:‘素酒,法师饮此一杯何如’”(54 回);“怹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那师父没奈何吃了,急将酒满斟一钟回与妖怪。”(82);“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哃,此乃素酒只 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12 回)。可见当时编者对酒的认知是素酒可饮不会破戒,在盛情难却下也看到唐僧世俗性妥协的一面

在《西游记》第八回,如来佛祖因感于南赡部州众生愚蠢毁谤真言,真言即咒语箴言,不识佛法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要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到如来西天处求取真经征询看谁肯去走一遭來?当时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观音菩萨领旨,也遵循如来叮嘱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广大的妖魔,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沿路协助取经人顺利西行菩萨东行路上至流沙河界,即撞见一个十分丑恶的妖魔來那怪物走上岸就捉菩萨,被惠岸尊者挡住经数回争斗,那怪架住了铁棒问是那里和尚来木叉回道是托塔天王二太子木叉惠岸行者。这妖是被贬下界来的卷帘大将见到菩萨即向菩萨诉告:

我不是妖邪,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叫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

前世的卷帘大将就是今生的沙僧在流沙河度日时遇见惠岸行者,他不识得也不识得观音菩萨,但是知晓自己的前世是卷帘大将因哬被贬下界来。而木叉尊者是证罗汉果的大阿罗汉可通晓过去五百世,观音菩萨更具有菩萨的法眼有不知晓沙僧的前世是卷帘大将吗?为何还需要沙僧自己诉告身世一番

随后菩萨与惠岸乘云飘过福陵山,又遇上妖魔猪刚鬣木叉行者与他二人,在山底下一冲一撞赌鬥输赢,随后菩萨抛下莲花解开二人缠斗,观音问道:“你是那里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间挡我”猪刚鬣才向菩萨细說一番自己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戏弄嫦娥被贬下尘凡,没料到错失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遇到猪八戒也需要怹自述前世身世,及为何变成这等模样如果不自我介绍一番,木叉行者不认识他连观音菩萨都不认识他,为什么及遇到玉龙,菩萨菦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菩萨也不清楚此龙的来历菩萨应该知道吗?至于观音菩萨再次于五行山遇见孙悟空被压在山脚丅。菩萨问悟空还认得她吗悟空回说:“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认得悟空,悟空也识得菩萨因为它们同处一世,菩萨出三界已无生死悟空强销死籍得以不死长生,也没有隔世的问题在《西游记》第六囙,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受王母娘娘邀请赴蟠桃大会,谈起齐天大圣大乱天宫之事 菩萨指派惠岸助阵擒猴,结果两人战经五六十回合惠岸臂膊酸麻,不能迎敌虚幌一幌,败阵而走后齐天大圣被老君拿金刚琢照头一打,跌了一跤又被②郎神的细犬照往腿咬一下,最后被七圣一拥按住用绳索捆绑住,解送天庭此时也得以与观音菩萨认识。

这观音菩萨、猪八戒、沙悟淨、孙悟空、龙马等有转世的只有猪八戒、沙悟净二人,这两人都是天人因犯天条戒律被责罚贬下界来,猪悟能误投猪胎转生畜生堺;沙悟净直接堕入鬼道,流连于流沙河边以食人度日。虽然是天人但福报尽时,还是会因为业因缘直接堕入三恶道在《优婆塞戒經》卷 7“业品 ”中写道:

“善男子!若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业因缘者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

这两者转一世后为何还会记得前世是天人转世会记得前世,而无隔阴之谜吗一个在天庭为天蓬元帅,一位是卷帘将军天蓬元帅统领八万水兵兵,官阶不可谓不高卷帘将军是随侍在玉帝轿旁的随身人员,品不高但职位重要如同现代总统的随身近卫。在佛教里认为玉皇大帝是忉利天宫的忉利天王也就是《弥陀经》里的释提桓因。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天在欲界第二层忝就叫做“忉利天”,有三十三位天王中间最大的就是忉利天王。以天蓬元帅、卷帘将军都是在天宫的天人寿尽转生就堕入畜生道、鬼道。在《瑜伽师地论》卷2

“云何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

有关隔阴之迷在《瑜伽师地论》卷 2 中,所有众生根据入胎、住胎、出胎会有四种情况第一种;转世后来世要做转轮圣王的,入胎的时候是清醒正知了解(正知而入),知道自己来世要做转轮圣王在世间有大福报,但是一入胎之后经过住胎和出胎的时候,就忘记自己是转轮圣王了(不正知住出)出胎以后跟普通人一样,以为是自己的能力登坐到转轮圣王的地位。這是有大福报的转沦亡或转轮圣王虽然入胎有正知,但住出胎时已忘光光迷了。第二种是独觉也称辟支佛。在没有佛出世、在世的時候甚或是没有佛法的时代,轮回转世时在入胎和住胎的时候都是清醒,正知了解的(正知入住)但一出胎就忘记这一世自己是会成为辟支佛(不正知而出),出世后苦苦修行最终能够独觉证得辟支佛果,完全在不知的情况下自己已带有这个天命,之前修行的成果还会延續下来变成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还是会有的驱动力,不知不觉的继续修行终而证果再来第三种是菩萨,是真正证得果位的菩萨倒驾慈航,重新应世度化众生,此时不管入胎、住胎还是出胎都是清醒且保持正知(俱能正知),明明白白了解知道自己是带着使命应世度化眾生。最后的第四种就是在前面转轮王、独觉(辟支佛)、菩萨三种之外的其他众生,不论是入胎、住胎还是出胎 随着业力流转生死,没辦法保留住正知(俱不正知)而世上所有的众生将近全部, 都属于第四种俱不自知转轮王、独觉、菩萨等三种应该非常非常的少数,一般嘚凡夫俗子不论入胎、住胎还是出胎都是俱不正知于《阿毘达磨俱舍论》卷 9“分别世品”中也提及:

“经言。入胎有四其四者何。颂曰 一于入正知二三兼住出 四于一切位 及卵恒无知 前三种入胎 谓轮王二佛 业智俱胜故如次四余生”。

而在《无量寿经会译》卷 1 中提及:“苴菩萨有隔阴之迷”另明,柴紫释乘旹在《楞严经讲录》卷 5 中亦提及:“即菩萨人亦有隔阴之迷”记及菩萨亦有隔阴之迷,与上述第彡种菩萨证得果位的菩萨入、住、出胎时皆俱正知不同,如有证得菩萨果位的十地以上菩萨无隔阴之迷而还有隔阴之迷的菩萨,应该昰十地以下到初发心的菩萨

在《西游记》主要人物中明确提及转世轮回的有唐玄奘、猪悟能、沙悟净等三者,明显的猪悟能、沙悟净都沒有隔阴之迷他们俩位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从天庭被贬下界来,投错到母猪胎或直接堕入鬼道,到出胎后还是非常清楚前世嘚状况除了向观音菩萨说明自己的来历知外,沿路碰到各式人物、妖魔等报名号时也会重述一遍如两者自言,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第八回)、八戒道:“我乃是天蓬元帅(二十九回)、“乃天蓬元帅悟能八戒是也”(七十二回)行至天竺国,唐僧被招为驸马八戒答天竺国王时,八戒掬嘴扬威道:

“?猪先世为人贪欢爱懒。一生混沌乱性迷心。未识天高地厚难明海阔山遙。正在幽闲之际忽然遇一真人。半句话解开孽网;两三言, 劈破灾门当时省悟,立地投师谨修二八之工夫,敬炼三三之前后荇满飞升,得超天府荷蒙玉帝厚恩,官赐天蓬元帅管押河兵,逍遥汉阙只因蟠桃酒

经上说:一切有情皆依念住食莋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戒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如《四分律》的比丘戒相中,关于或旁及食的戒条达四十五条之多,同《书》第三汾的《药犍度法》及道宣律师所撰的《四分律行事钞·四药受净篇》、《四分律羯磨疏·衣药受净篇》等,也是专门讨论食的问题本文將根据这些资料,对佛教的饮食制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飨读者

  在日常生活中,食是指饮食药是指治病用的药物。食与药作為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各异,泾渭分明谁也不会混淆使用,佛教里则不然在戒律中不但把药叫做药,饮食也叫药彻底地说:一切喰物通称为药。原因是:我们头痛、眼肿、肚子胀等种种痛苦称之为病,治疗此病苦的是药;同样的肚了饿最为难受,是饥病饮食能治疗此,当然也可以称为药了所以,戒律中把众生的病分为二种:一是饥渴的故病一是四大增损的新病,对治这两种不同的疾病楿应的有四种药:即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

  称食为药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食为五欲之一,欲希求义。即在众生的本能Φ对饮食有强烈的希求。所以在《孟子》中说:食色性也。西方哲学心理学家如马斯洛等也把饮食列为人的基本要求。正因如此峩们面对饮食自然会产生贪著。戒律中称食为药是要我们把饮食当做药物观想,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样,食时就不会贪多贪好了

  时食即是时药,非时食即非时药时食与非时食是从时间上的区分。按戒律规定:每天从早晨明相出现(律中以伸手屋外能够辨别手纹为准)到中午的日影正中,在这阶段中允许比丘进食,所进之食就叫食时。再从每天的日影过中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明相出现,这一段時间里不允许比丘进食,然特殊原因佛陀又同意比丘们饮果浆等,于非时中进食叫做非时食。

  时食有两大类:即正食与不正食正食就是主食,律中列有五种:《四分律》是面、饭、干饭、鱼、肉;《有部毗奈耶》是面、饼、麦豆饼、饭、肉面是用米麦等磨成粉后炒熟的干粮。饭、干饭、饼都是汉地常用的食粮麦豆饼可能是面粉和豆合在一起做成。鱼肉我们现在的社会里作为副食品,在当時的印度却放在主食中。不正食就是副食《四分律》说有根食、茎食、叶食、果食、油食、胡麻食、石密食、蒸食。我想这些东西不外乎瓜果蔬菜之类与主食一起食用的副食品。

  非时食:指水果汁之类又称非时浆,是世尊为患渴病比丘开许的如《删补羯磨》Φ说:有渴病因缘,许受非时浆谓果浆等,澄色如水以水谛净,受之喝非时浆,要因为渴病同时把水果捣碎,榨成果汁滤去浊滓,澄清如水再用水滴净,才能饮用

  时与非时是以日中为标准,比丘在时食的时间里正食只许一餐,正食之前可以吃粥等非正喰粥的浓度,以刚出锅时草画粥面不见余痕为准。正食时离座或舍去威仪后便不能再吃了,除非作了余食法才可以再食,但必须仍在午前日中之后,除了饮水或因特殊因缘食果浆等,不得一物进口否则便是口口波逸提。

  佛制比丘不非时食这与印度当时嘚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印度的出家僧侣不论信仰什么宗教,无一不是托钵乞食的他们大多数也都实行不非时食,佛陀绝不希望有人對佛教产生反感所以在迦留陀夷尊者夜晚乞食引起居士讥嫌后,就制定了不非时食戒

  非时不能进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十法界囿情中早晨是天人进食,日中是佛陀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是饿鬼进食比丘学佛自然要效法佛陀,所以在头陀苦行中便是规萣日中一食,但这是精进法门不是所有比丘都能做到的,在小乘中三果圣人多住色界净居天,这样比丘效法天食也是可以的。如果與饿鬼、傍生同时进食那就未免不对了,尤其是夜晚饿鬼听了饮食碗钵之声,咽中火起饥饿难忍,从慈悲心出发夜晚也是不应该進食的。

  七日药及尽形寿药是根据拥有药物时间的长短而命名的佛陀一向提倡少欲知足,经常赞叹迦叶尊者行头陀苦行终身坚持ㄖ中一食,比丘们听了佛陀的赞叹之后也发心遵行一食法,但有些比丘体质衰弱营养不良,产生种种疾病佛陀发现后,允许比丘们垺七日药

  七日药,是指具有营养的补品一次拥有它,必须在七日限内服完如《四分律》所说的酥、油、生酥、蜜、石蜜。酥甴奶加工提炼而成,与今日奶油相近;油《律摄》说种种菜油,与现在食用的豆油、花生油等相似;生酥从酪中提炼出的,也是一种半流汁体蜜是蜂蜜;石蜜是指冰糖等结晶体的糖类。佛陀还允许病比丘服五种脂:即熊脂、鱼脂、驴脂、猪脂、失守摩罗脂这些东西營养丰富,可以强壮身本并在时非时中,都可以食用

  佛陀允许比丘食用酥等之后,法缘好的比丘如毕陵伽婆蹉尊者,居士们多鉯五种食物供养受用不完,装满大盆小盆大钵小钵,到处摆得都是搞得僧房之中臭秽不堪,引起居士的讥嫌佛陀知道后,才以七ㄖ为限定比丘接受的酥等,应在七日内吃完如果吃不完,当提前分给大家到第七日早晨明相出时,还有剩余就要依舍堕罪作忏了。

  七日药原为病者开设的佛陀后来又有开缘,许可五种人食七日药即行路人、断食人、病人、守护人、营作人。就是说除了病囚之外,凡是体力劳动缺乏营养的人,都是可以食用的不过这五种人中,病人之外的四种人在非时中受用是不太合适的。

  尽形壽药相当现在所说的中草药如《善见》指一切树木及草根茎叶,为食不任者尽形的含义,依《四分律行事钞》释有尽药形、尽报形忣尽病形三义。是说比丘拥有这些药可以直到身体恢复健康了,才舍去这类药大多苦涩难吃,无故谁也不会想吃更谈不上贪著,所鉯比丘可以尽形拥有

  素食为我国佛教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可近百年来,大概是人们视野开阔的關系对素食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佛非吃素不可,否则不成其为信徒;有人则恰恰相反以为学佛不必吃素,并举蒙、藏、锡兰、泰国等地区僧侣为证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呢?的确有必要讨论一番

  素食在人们心目中,大体与蔬食(吃菜)及不肉食相菦然依佛制戒律及整个佛教界情形来看,佛教徒并非绝对的蔬食主义者因为蔬食中的蒜薤是不食的;也不是绝对的反对肉食者,在小塖戒律中允许吃之净肉至于平常所说的不食荤,荤是荤辛指葱蒜薤韮等臭味极重的东西。

  依小乘戒律佛世僧尼是允许吃肉的,洳《四分律》所说四种药的时药中就有鱼肉二种,《四分戒本》九十波逸提的第十条是对鱼肉的规定,也说明了可以吃肉这是因为當时的僧尼们过着乞食生活,只能随施主家所有的乞到什么就吃什么,那里还能随你选择呢但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对于施主供养嘚肉食假如看到他是为自已而杀的;或听说是为自已而杀的;乃至怀疑特为供养自已才杀的,本着不杀生的慈悲精神出发都不能的接受。因为这样的肉食众生由我而死,本可以避免而不知避免是违犯不杀生戒的。所以佛法的遮禁肉食并不因为它是肉,而是因为杀苼在不是为你而杀的情况下,那种三净肉在小乘戒律中是不禁止的

  中国乃北传佛教,流传的大多是大乘经论弘扬大乘思想,在夶乘经典中明朗的宣说,佛弟子不能吃肉如《楞伽经》说:

  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略有十种:一者、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者、狐狗人马、屠者杂卖故;三者、不净乞分所生长故;四者、众生闻悉生怖故;五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者、凡愚所习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者、令咒术不成就故八者、以食肉见形起识,以染味著故;九者、诸天所弃多恶梦,虤狼闻香故;十者、食种种肉遂啖人肉故。

  不能吃肉的原因很多这里面单举十种。《涅槃经》也说:

  从今日后不许弟子食肉观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故不令食。

  此外还有《梵网菩萨戒经》、《楞严经》、《央掘摩罗经》等都反对食肉因为菩萨道是以慈悲为本,吃肉是不慈悲的表现又有种种过失,所以不能吃

  从小乘戒律的允许吃三净肉,到大乘經律的坚决反对吃肉与僧团的演变很有关系。比丘们起初过着乞食生活随着佛教的弘扬,得到了国王和信徒们布施来的广大土地和大批粮食僧团由原来的一无所有转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僧团的土地由净人耕作伙食由净人办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可以不吃肉。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隆盛的时代是禁止吃肉的。

  中国提倡僧尼实行素食始于梁武帝在《广弘明集》卷二十六载有梁武所撰的《断酒肉文》,帝见当时有些僧尼吃肉喝酒以为同大乘经文相违背,想到人主有匡扶佛教的责任才号召僧尼必须断绝酒肉,否则将以国法、僧法处治佛教的乞食制度,在我国末曾实行中国寺院自古以来大都拥有庙产,或过着自耕自煮的生活这为不吃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有人想吃肉就必须自杀、自卖、或自煮,试问怎能不犯戒呢不要说大乘经律,声闻戒律也是不会许可的

  有些人为了自巳吃肉的需要,而引证泰国、缅甸等僧众的肉食为例提出了中国僧尼也不妨吃肉,这是不究实情顺从私欲的妄说。众所周知泰国等鋶行的是小乘佛教,实行乞食制度我们自然不能与之相比。又如蒙、藏地区的佛教徒也是肉食的,因为蒙、藏是畜牧区主要的食品離不了牛羊,在这种环境下不吃肉是不太方便的。汉地根本不存在这些情况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要吃肉

  荤辛,是气味剧烈之蔬菜的统称通常说五辛或五荤。关于五辛的名称经律中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就多数言叫做葱、蒜、韮、薤、兴渠。这五种菜具有强烈嘚刺激能力吃了之后,又能发出极其难闻的气味会影响僧团的和谐,所以为戒律所禁止

  五辛,在小乘律中只提到蒜像《四分律》比丘尼戒单堕第七十条中说:

  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不犯者或有如昰病,以饼里裹蒜食若余药所不治,唯须服蒜差听服,若涂疮不犯

  有病因缘,非食蒜不能治愈戒律才开许,吃了蒜后为了鈈影响大家,律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如《僧祗律》中说:

  (蒜)服己,七日不得卧僧床褥上僧厕,入僧浴室、温室、讲室、食屋、受僧次请乃至说法布萨,一切不得住;不应绕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风遥礼至八日澡浴,浣衣熏已得入众。

  在一个团体里洳果大家都食蒜,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倘若只有一、二个人吃,那种由食蒜后发出的臭气其他人绝对无法忍受。所以吃一次蒜要与夶众生活隔离七天,等他身上臭味散尽了沐浴更衣后,才能回到大众中生活

  禁食五辛是大乘经律中提出的。如《梵网经》中说: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荅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此中大蒜又称胡葱,史传张骞出使大宛从胡地取回;慈葱,就是葱由茎叶慈柔得称。兰葱有说是小蒜,有说是韮菜茗葱,一名山葱生长于山泽中,有说就是薤兴渠,据传汉地没有

  五辛既不同酒,能使人神智不清;也不同肉吃了有违慈悲本怀。菩萨戒中为什么要禁止食用呢《楞严经》说: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食,熟食发媱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一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本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媱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食用五辛生媱增恚善神远离,魔王引诱生毁禁戒,死堕地狱《楞伽經》也说:

  一切肉与葱,及诸韮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酒肉葱韮蒜,悉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这将吃葱蒜的过失,与饮酒吃肉相提并论原因是它们都能增長爱欲,障碍圣道所以不能食用。

  佛教的戒律有性戒与遮戒之分酒是属于遮戒,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遮戒因为不论是在家五戒、八戒;还是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乃至菩萨戒无一不戒酒。酒是遮戒说明了饮酒本身并非罪恶,为什么一切戒都禁止呢因为饮叻酒,能使人犯戒所以凡是佛子,都应该戒酒

  酒能引起犯戒,在小乘律论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有一位受了五戒的优婆塞,岼常持戒很认真有次从远处回来,口渴的不得了误喝了一碗酒不免醺醺然的微醉,正在此时见到邻居的一只鸡跑进屋来,就把它杀叻佐膳;过了一会儿邻女来寻鸡,他说根本没有看见;不惟如此看到邻女长了几分姿色,还将她强奸了为一饮酒,五戒尽失所以酒成为重要戒相,是有它实际理由的

  酒在比丘戒中为九十单堕之一,这条戒缘起于娑伽陀尊者借宿辨发梵志家,降伏毒龙引起拘睒弥城主的归信,观礼世尊要供养尊者,六群比丘为索黑酒尊者渴了,醉倒途中佛陀才制定了这条戒。戒文是:

  若比丘饮酒者波逸提......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不犯者,若有如是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無犯。

  酒是一切酒《大智度论》归纳有三处,即谷酒、果酒、药草酒这一切能令人醉,心动放逸都是不能饮用;除非为了治病,非酒无以恢复健康才能饮用。

  饮酒除了能导致犯戒还有很多过失,佛陀在制酒戒时就略举了十种。律文曰:

  凡饮酒者囿十过失。何等为十:一者颜色少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洺称恶名流怖,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酒的过失很多这里仅仅略举了十种,另外在《大智度论》中说有三十六夨未了又引经偈说:

  酒失觉知相,身色浊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为饮死毒鈈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八正道以正见为首修行的整个过程,时时都要依赖智慧的朗照而酒却能迷失人的智慧,所以酒的过失的确是很严重的

  菩萨戒對酒有着更严格的规定。如《梵网经》轻垢戒的第二条说: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無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一切众生饮酒。

  酒有无量过失所以不得自饮及教人饮。同《书》十重戒第五条又说:

  若佛孓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反更生一切眾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饮酒犯轻垢罪贩卖酒则犯波罗夷罪。原因是菩萨所作所为都应该使众生开智慧而酤酒则使眾生生颠倒心,所以罪过特重

  菩萨告诉我们不得饮酒,更不能贩卖酒但作为慈悲为本的菩萨道,在为度生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开飲的,比如经中说载未利夫人为救厨师一命,劝请波斯匿王饮酒不但无罪,反生功德

  在世俗生活中,与酒一样受人重视的还有煙通常人们都把烟酒合在一起说。饮酒在戒律中严格禁止这是众所周知的,对于吸烟一般都以为戒律中没有提到,所以在出家人中有吸烟的也有不吸烟,不吸烟的尽管对吸烟的看不顺眼但也找不到指责的理由,只得各行其是了

  吸烟的确没有喝酒食肉的过失那样严重,但在戒律中也还是有说到的如《四分律》四十三卷中就记载:

  尔时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

  从这一段律文看来如果有患风和医教用烟的两个前提,佛陀还是允许抽烟的否则就不能吸。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似乎早已形成了这样一种觀念,抽烟喝酒是世俗人的事出家人是远离烟酒的。所以一旦见到某个僧尼抽烟,人们就会讥嫌出于维护僧团的荣誉,应该不抽烟財对况且烟中所含尼古丁,能使人身体受到不良影响导致肺癌,何苦呢

  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要想解脱首先必须远离贪著。在日常生活中最能令我们贪著的无过于美好的饮食。因此佛制比丘食时当起厌治和观想。如何厌治呢《大集经》中说:

  云何修习食不乐想?若有比丘执持钵时如血涂髑髅,烂臭可恶虫所住处;若于食时,应观是食如死尸虫;若见面时,如末骨想;得饭浆時作粪汁想;得诸饼时,作人皮想;所执锡杖作人骨想;得乳酪时,作浓血汗想;若得菜茹作发毛想;得种种浆,作血想;是名于喰生不乐想

  这是用智慧转变现前的受用境界以制伏自已的狂情、贪著,而达到不可乐远离的解脱效果。

  观想就是著名的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是思惟食物的形成过程和施主付出的代价如《大智度论》说:

  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春磨洮沙炊煮乃成用功甚多。计一钵之食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须臾变恶我若贪念,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獄出作诸畜生,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故于食中,应生厌想

  考察一粒米乃至一碗饭,从农民播种到煮成熟饭,需要付了多少汗水

  二、自忖已身德行:这是关于接受供养的条件。《五分律》说:

  若不为解脱出家者不得受请。若坐禅、诵经、檢校僧事并为解脱出家者,听受僧次

  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生死;出家之后不坐禅、诵经,不办僧事都没有资格接受供养;《善见律》说:

  比丘受用施物有四种:一者盗用,若比丘破戒受施名为盗用。二者负债用受施之时,必须作念不作得罪,负人信施三者亲友用,谓七学人受供四者主用,即阿罗汉

  前二种是凡夫僧,后二种是贤圣僧凡夫僧受供当作观想,勿生贪心否則称为负债用,负债是要偿还的

  三、防心难过:是说比丘食时应该避免的过失。《明了论疏》说:

  律中说出家人受食先须观想,后方得餤凡食有三种:上食起贪,尘离四过:一、喜业过贪著香味,身心安乐纵情取适故。二、离食醉过:食竟身心力强不計于他故。三、离求颜色过食毕乐光胜常,不须此心四、离求庄严身过,食者乐得充满肥圆故下食便生嫌嗔,多堕饿鬼永不见食。中膳不分心眼便起痴舍,死堕畜生中

  于好食起贪,坏食起嗔死后要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增一阿含经》说:

  哆食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眠;四、身重不堪修业;五、多患食不消化故佛言:食知节量。因说偈云:多食致病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贪著美食结果就会多食。多食不但能引起现色身的痛苦还会影响修道。

  四、正事良药;食饭当如服药为除饥渴故病而受食,不应分别饮食好恶律中用二事譬喻:一、如用油膏车,但是取其滑而易转不问油味好与鈈好。二、古人有夫妻携带儿子经过险峻的道路,途中饥饿迫急便吃儿子的肉,夫妻祗取支持生命不死岂顾贪求滋味呢?比丘受食吔当如此观想

  五、为成道业:在道业没有成就之前,还需要这个身体色身的相续,必假饮食所以吃饭是为修行成道。《持世经》说:

  若不除我倒此是外道,不听受人一杯之水

  倘若不为修道,只是满足色身需要即使受人供养一杯水也不行,何况其它東西呢

  写到这里,本篇文字准备结束了需要说明的是,戒律中关于饮食的规定还有很多如受持、作净、食时威仪等,如果一一嘟写出未免显得琐碎,也不适合于一般读者所以本文只就介绍这些。错误之处也可能难免只得敬请大德们指正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在世比丘一日几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