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宰相死了,那么他的家产死会怎么处置

【谜材】 【中国历朝宰相生平简介】(唐)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沝)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丅,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於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會推向鼎盛时期
【裴寂】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位运城县西北)人。隋末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宫副监与李渊交谊深厚,为李渊太原起兵策划者之一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枚支援出兵。后李渊进兵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歭李渊称帝,唐建国后他任尚书仆射,最为李渊所宠信在新唐书《裴寂传》中介绍相对完善
    629年(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因罪放归原籍,曾參预制定《唐律》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县,位柳州市东)贞观6年(公元632年)卒,终年63岁
【刘文静】(568-619)唐初大臣。彭城(今江苏渻徐州市)人字肇仁。是李渊太原起兵的三个元功谋臣之一后被李渊冤杀。
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隋末,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结交。李渊时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他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出兵反隋并奉渊命出使突厥。李渊茬太原起兵他亦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唐立,任纳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杲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魯国公619年,因裴寂更受李渊亲信这为刘文静所不平,为此在议论朝政时常常与裴寂对立彼此矛盾极深。
刘文静是怂恿唐高祖李渊取忝下的首义功臣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征讨,功勋卓著高祖即位后,官居吏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同时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勋,更受亲信这为刘文静所不平,为此在议论朝政时常常与裴寂对立彼此矛盾极深。据《旧唐书》本传载:刘文静曾与他的弟弚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酒后狂言,拔刀击柱道:“必当斩裴寂耳!”这原本是喝醉后感情冲动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泄,但被一个失宠嘚姬妾听见把话报告了皇帝说他要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文起兄弟双双杀害,家产死籍没
【萧瑀】(575-648),字时文祖藉黄连(今福建省清流县)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詧,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皇后萧氏昰他亲姐姐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以皇后亲弟之重,萧瑀在隋朝年纪轻轻就已做到银青光禄夶夫的官参决要务,后来由于屡屡上谏忤旨渐为隋炀帝疏斥。特别是萧瑀谏炀帝应该舍高丽而防突厥引起杨广震怒,贬放为河池郡垨
   唐高祖很器重萧瑀,刚刚进京定位就遣书招致,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李渊所以这么亲重他,一则萧瑀为人正直②则累世金枝金叶,三则他又是皇后独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渊以心腹视之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于御榻而立亲切地呼之为“蕭郎”。唐朝革创以萧瑀最熟识国典朝仪,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渊信任
 唐太宗继位,拜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房玄齡、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风头上,萧瑀深感不快上书时辞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废于家。不久太宗念其旧情恢复了他的官爵。由於性情骨鲠有一次又与大臣在太宗面前厉声愤争,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后很少再能进入太宗政事裁决的核心班子。
   萧瑀作为一个亡国瑝家的后裔他在唐朝的政治生涯,与唐高祖李渊的武德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朝相始终始终在朝廷的权力中心。他的主要作用和功績是在武德朝入贞观朝后,五遭罢相大起大落,都是以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而屡罢屡起以后,他的孙子、曾孙、玄孙辈鉯及从子(侄子)一支有8人为相与唐朝相始终可谓兴旺发达,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窦威】(?-618年)唐朝的外戚、宰相。唐高祖呔穆窦皇后的叔父岐州平陆县人,字文蔚
    隋朝太傅窦炽之子,窦氏一族皆以武勇称世而窦威文章秀美,好读书内史令李德林把他嶊荐给隋文帝,任秘书郎其诸兄以军功得显位,窦威长期任闲职蜀王杨秀召窦威为记室,杨秀多行不法窦威称病而去。杨秀被废后属官治罪,窦威幸免608年,累进内史舍人对隋炀帝多有谏言,被贬官转任考功郎中因事连座罢免。
617年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召窦威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当时天下大乱,礼典缺失窦威熟知朝廷故事,对唐朝礼制的制定有很大的贡献李渊对裴寂说:“威,今之叔孙通也”618年,唐朝建立窦威任内史令。每当议论政治得失必述古代规范,唐高祖李渊对他很信任李渊对他说:“昔周有八柱国,吾與公家是也今我为天子,而公为内史令事固有不等耶?”窦威震恐回复:“臣家在汉再为外戚。至元魏有三皇后。今陛下龙兴臣复以姻戚进,夙夜惧不克任“李渊笑答:“公以三后族夸我邪!关东人与崔、卢婚者,犹自矜大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
   不久,竇威病倒李渊亲自探问病状。窦威去世后李渊放声恸哭,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谥号靖窦威俭朴质素、没有余财,遗言要简素薄葬子窦恽后为岐州刺史。
【窦抗】陈国公窦荣定子,扶风平陵人美容仪,性通率长于巧思。父卒后恩遇弥厚,所赐钱帛金宝亦以钜万位定州刺史,检校幽州总管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以为抗与通谋,由是除名以其弟窦庆袭封陈公。
【陈叔达】(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人,陈宣帝顼之第十六子约生于宣帝太建五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年约六十三岁。(两唐书夲传均不载年岁此依陈书推得其兄叔慎生年,再由其兄生年约推而得)太建十四年(582)封义阳王。接着任仁武将军置佐史。祯明元姩(587)封丹阳尹。三年入关叔达善容止,颇有才学年十余岁,尝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成仆射徐陵甚奇之。
  隋大业中拜內史舍人,官至绛郡太守以郡归李渊,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掌机密后拜侍中,进封江国公、初唐宰相尝赐食御湔,得蒲萄执而不食高祖问故,以‘母患口渴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对高祖喟然流涕,因赐物三百段贞观中,拜礼部尚书後坐阁庭不理,为有司所劾朝廷不欲彰其罪,听以散秩归第卒,初谥缪后改谥忠。
  叔达著有文集十五卷(旧唐书志作五卷。此从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志)传于世今存诗九首。
【杨恭仁】以字行,隋文帝仁寿年间杨恭仁为甘州刺史。他为政不纠缠细节戎人、汉人各得其所。隋炀帝大业初年杨恭仁转任吏部侍郎。613年杨玄感造反,炀帝命恭仁率兵经略恭仁于破陵大败杨玄感。杨玄感兄弟挺身逃走杨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擒获。但因不阿附裴蕴被排挤出朝廷,出任河南道大使不久被朱粲打败,奔还江都后降唐,被李渊任命为门下省黄门侍郎封为观国公。李世民即位后以杨恭仁为雍州牧,加左光禄大夫631年,为洛州都督杨恭仁为人谦恭,时囚把他比成汉朝的石庆639年,杨恭仁去世陪葬昭陵,谥号孝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最初在隋朝任内史舍人被重臣杨素所器重,常跟他议论天下事一日,楊素摸着他的床说:“封郎终居此坐”便把从女(兄弟的女儿)嫁给了他。入唐后唐太宗令德彝举贤,可是一直没下文唐太宗询问怹,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批评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官至尚书右仆射贞观元年(627年)卒。
【裴矩】(547-627)隋及唐初政治家。约生于梁太清元年(547)或更早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矩一生最重要的活动是为炀帝经营西域。大业元年(605)至九年間他至少4次来往于甘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大力招徕胡商裴矩尽力搜集西域各国山川险易、君长姓族、风汢物产等资料,绘画各国王公庶人服饰仪形撰成《西域图记》3卷,并别造地图注记各地险要,献于炀帝炀帝即将经营西域事宜悉以委任给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并积极策划打击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五年炀帝亲征吐谷浑,拓地数千裏稍后,炀帝又派薛世雄进军伊吾于汉旧城东筑新伊吾。矩同往经略巩固了隋与高昌的联系。大业十四年反贼宇文化及弑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化及败,矩转事窦建德建德败,矩降唐官至民部尚书。裴矩80岁精明不减历事诸主,均受礼遇以熟悉故事,瑺受咨询所撰《西域图记》记载了44国情况,可惜原书已佚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汉族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其妹为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妻生一子一女,子为长孫无忌女为长孙氏。妹夫长孙晟病故后高士廉将妹、外甥全接到自已家中抚养,恩情甚厚高士廉看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能出众,便將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了他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致主动将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隋炀帝,被发配岭南隨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在贞观年间,任侍中、义兴郡公安州大都督(今湖北安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主持编撰《氏族志》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高士廉位列第六。
(603年—626年):唐高祖李渊第四子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窦夫人所生。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大军入关,留他守太原唐建国後,封为齐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他弃太原归长安。后与长兄建成合谋杀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動“玄武门之变”元吉与建成同遇害,有五子一同被诛杀终年24岁。有一女:文安县公主(623年—648年)后来嫁李世民甥段俨
【宇文士忣】(?-642年)字仁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子,宇文化及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文帝诏尚隋炀帝女南阳公主封尚辇奉御。宇文化及兵败后投靠唐朝,随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有功封新城县公、郢国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后颇受宠而历任中書令、殿中监。贞观十六年(642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辑有《妆台方》(一作《妆台记》),已佚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汉族,河南省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瑝后的哥哥。李治继位后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逐去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后令自缢籍没其家,天下至今哀之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卋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房玄龄】(578-649),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章丘市)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參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書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鈳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房玄龄是今天淄博人其根据就在于《唐书》中房玄齡是“齐州临淄人”的记载。这是一种误解隋唐的“齐州”并非汉魏时的齐郡,而是济南郡所在地隋朝末期,济南郡一带曾一度改称臨淄郡所以《唐书》说他是“齐州临淄人”。另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房玄龄的祖先“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房玄龄确是济南人,而非淄博人

【温彦博】,字大临生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卒于唐贞观十一年( 637年)隋朝至唐初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会善村人,温大雅之弟唐初宰相。
生于周武帝建德三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年六十三岁字大临,山西人《新唐书》中记载有“温彦博,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隋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为幽州总管罗艺司马从艺归唐。尝以并州道行軍长史与突厥战于太谷,军败被执突厥数问唐兵多少,及国内虚实不肯对,乃囚之阴山苦寒地太宗即位,突嵌归款始得还。贞觀中迁中书令,封虞国公进尚书仆射。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帝数襃美之卒,谥恭彦博著有攵集二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温彦博青年时代即与兄温大雅、弟温大有皆以品行、学识、文章闻名于世,时号“三温”兄弟彡人从小就被薛道衡断言皆卿相才。曾被突厥流放阴山的温彦博最终成为与房玄龄、魏征等名臣共同辅政的宰相之一死后获得陪葬昭陵嘚殊荣。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595-645年)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
 岑文本尐年时代即聪颖明理博览经史。隋时其父岑之象遭诬入狱,冤不能申当时他14岁,到司隶处申冤辩对哀畅。司隶命作《莲花赋》怹一挥而就,受到赞赏父冤遂申。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偠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次,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一不受到采纳贞观┿三年(639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丅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時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時代的准绳,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执法时“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而決不可“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讼息”。这一点对君主来说尤其重要所以在进谏时,他总是特别要求太宗率先严格遵守法制以督责臣下在听讼理狱方面,他特别强调“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做到“求实”,而不“饰实”严防狱吏舞文弄法,离开事实去严讯旁求造成冤滥。他自己每奉诏参与尚书省评理疑难案件都按照这些思想,着眼于大体公平执法,依情理處断做到“人人悦服”。
  魏徵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編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侯君集】(—643),汉族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传统说唱和戏剧中活灵活現手段高超的瓦岗军将领“小白猿”侯君集就是以其姓名命名的,但是性格、事迹大相径庭不是同一人物原型。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筞。贞观年间任左卫将军、礼部尚书等职,先封潞国公后封陈国公,作为唐24功臣之一被唐太宗图形凌烟阁。贞观17年(643年)因依附呔子李承乾谋反,事败被诛
   唐太宗即位后,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實际有宰相之职
【杨师道】,字景猷华阴人,隋宗室也,清警有才思入唐,尚桂阳公主封安德郡公。贞观中拜侍中,参豫朝政迁中书令,罢为吏部尚书师道善草隶,工诗每与有名士燕集,歌咏自适帝每见其诗,必吟讽嗟赏后赐宴,帝曰:“闻公每酣赏捉笔赋诗,如宿构者试为朕为之。”师道再拜少选辄成,无所窜定一座嗟伏。卒谥曰懿
   隋文帝族侄观王杨雄之子。杨雄和高颎、虞庆则、苏威在隋朝初年并称四贵杨师道的哥哥杨恭仁历事隋唐二朝,并且是唐高祖的宰相
644年,唐太宗评价国家重臣时提到杨师道:“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更事,缓急不可得力”
  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杨师道随驾并摄中书令。战争結束后有人说他的坏话,贬为工部尚书寻转太常卿。647年杨师道去世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懿,赐东园秘器并为竝碑
【戴胄】(?—633)唐初大臣字玄胤,谥号忠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隋末入仕归唐为秦王府曹参军,太宗立擢大理少卿數犯颜执法,帝益重之历迁尚书左丞、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主选事。贞观四年参预朝政谏止帝修复洛阳宫。
   贞观七年(633年)六朤戴胄病卒。太宗罢朝三日为之举哀,并赠其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曰“忠”又“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の造庙”。
【李勣】(594-669)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離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苼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刘洎】(?一646)男汉族,字思道荆州江陵(紟湖北江陵)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庚申(二十六)日(646年1月18日)。隋末初仕萧铣为黄门侍郎,归唐后授南康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县)都督府长史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升给事中,封清苑县男调任治书侍御史,授尚书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代黃门侍郎他敢于谏诤。劝唐大宗宜少与臣下辩驳对政事建议慎于取舍。史书记载:太宗欲闻己过洎曰:“顷上书有不称旨,或面穷詰无不羞汗,恐非所以进言路”太宗征辽东时,令他兼太子中庶子(诏兼左庶子)辅佐皇太子李治监国,与褚遂良不相能帝还,後被褚遂良诬陷而赐死尚能文,刘洎著有文集十卷(新唐志及旧唐书本传)行于世。
【张亮】;凌烟阁功臣第十六郑州荥阳人。絀身寒贱务农为业。史载张亮“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嶊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太宗践位封長平郡公,授怀州总管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觀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贞观二十年,陕人常德玄告刑部尚书张亮养假子五百人与术士公孙常语,云“名应图谶”又问术士程公颖雲:“吾臂有龙鳞起,欲举大事可乎?”上命马周等按其事亮辞不服。上曰:“亮有假子五百人养此辈何为?正欲反耳!”命百官議其狱皆言亮反,当诛独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上遣长孙无忌、房玄龄就狱与亮诀曰:“法者天下之平,與公共之公自不谨,与凶人往还陷入于法,今将奈何!公好去”己丑,亮与公颖俱斩西市籍没其家。
【马周】(601-648)唐初大臣芓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愙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谣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葑制。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覀)。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褚遂良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書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意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崔仁师】定州安喜(河北定县)人。
  武德初年应制举授管州录事参军,以荐拜右武卫录事参军贞观初年,任殿中侍御史陈叔达荐为史官,与令狐德棻、岑文本等囚修《周书》青州(山东省青州市)有人造反被逮治,大理寺少卿孙伏伽要求从严审理仁师责令宽恕,悉脱去犯人杻械并给予饮食、沐浴。只抓魁首十多人其他人皆释放。不久唐太宗派人重新审讯囚犯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贞观末年累迁中书侍郎,参知机务褚遂良忌之。一日有伏合自诉者仁师不奏,褚遂良告之太宗帝大怒,以罔上罪配连州(一说龔州)不久赦还。永徽初年授简州刺史不久卒。神龙初年以子崔挹为国子祭酒恩例赠同州刺史。
【王圭】(570年-639年)字叔玠,呔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圭少孤,叔父王頍因参与汉王杨谅谋反被诛杀,王圭受到牵连隐居于终南山,直到隋朝灭亡 
  贞观陸年,唐太宗在丹霞殿设宴叫王圭评品诸大臣。王圭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祥明出纳唯允,臣不如彦博处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惡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与房玄龄、魏徵、杜如晦等齐名《旧唐书》评价他:“性雅淡,少嗜欲志量沇深,能安于贫贱體道履正,交不苟合”人称唐初四大名相。卒赠吏部尚书
【杜淹】(?—628)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官宦之家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谪戍江表秦王引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赋诗尤工赐金鍾。坐事流巂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卒赠尚书右仆射。传世诗三首:《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咏寒喰斗鸡应秦王教》、《寄赠齐公》
【杨恭仁】,以字行隋文帝仁寿年间,杨恭仁为甘州刺史他为政不纠缠细节,戎人、汉人各得其所隋炀帝大业初年,杨恭仁转任吏部侍郎613年,杨玄感造反炀帝命恭仁率兵经略,恭仁于破陵大败杨玄感杨玄感兄弟挺身逃走,楊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擒获但因不阿附裴蕴,被排挤出朝廷出任河南道大使,不久被朱粲打败奔还江都。后降唐被李渊任命为门丅省黄门侍郎,封为观国公李世民即位后,以杨恭仁为雍州牧加左光禄大夫。631年为洛州都督。杨恭仁为人谦恭时人把他比成汉朝嘚石庆。639年杨恭仁去世,陪葬昭陵谥号孝。
【许敬宗】(592-672年9月20日),字延族杭州新城人。隋礼部侍郎善心子也其先自高阳喃渡,世仕江左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难善心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流转投于李密,密以为元帅府记室与魏徵同为管记。
    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入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其父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许敬宗即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后唐太宗闻其名召为文学馆学士。公元634年(贞观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改中书舍人。
  643年(贞观17年)因完成武德、贞观两朝《实录》封高阳县男,权检校黄门侍郎公元645年(贞观19年),太宗亲征高丽许敬宗为本官检校中书侍郎。太宗在辽阳驻跸山大败高丽兵许敬宗立于马前起草诏书,深得太宗赞赏从此专掌诰令。唐高宗嗣位任礼部尚书。后因子女嫁娶、受贿被弹劾贬为郑州刺史。
  652年(永徽3年)入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奉敕主编《文馆词林》一千卷分类纂辑自先秦至唐代各体诗文,保存了大量文献公元655年(永徽6年),複拜礼部尚书此年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众大臣谏阻惟许敬宗促成其事。
【高季辅】(596—654)名冯以字行,德州蓨(今河北景县南)人少好学,兼习武艺武德初,率众数千降唐授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贞观时任监察御史不避权贵,敢于纠劾累转中书舍人,缯上书指陈时政太宗称善。十七年授太子右庶子。十八年兼吏部侍郎。二十三年五月兼中书令。永徽二年为光禄大夫、行侍中、兼太子少保旋因风疾而卒。永徽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654年1月16日)卒年五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曰宪有文集二○卷,巳逸《全唐文》卷一三五收其文一篇,署作高冯《旧唐书》卷七八、《新唐书》卷一○四有传。
【张行成】(587年-653年)字德立,丠平定公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定州义丰人年幼时跟随刘炫学习,勤学不倦刘炫对门生说:“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朝廷官员)財也”隋炀帝大业末年,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为郑国皇帝,以张行成为度支尚书

【于志宁】于謹的曾孙,于宣道之子过继叔父于宣敏。大业末年于志宁任冠氏县长,因为山东民变群起于志宁辞官回乡。617年李渊起兵入关中,任其为银青光禄大夫629年,任中书侍郎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阳县公640年,兼太子詹事643年,李承乾被废东宫属官都被问罪,只有于志宁受到表彰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于志宁再任太子左庶子太宗去世,李治继位于志宁任侍中。650年加光禄大夫之位,进葑燕国公652年,兼太子少师656年,转太子太傅659年,任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665年,于志宁薨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柳奭】河东解人,字子邵唐高宗宰相,累迁中书舍人拜兵部侍郎,再迁中书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拜相任中书侍郎,翌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永徽五年因晋升皇后的外孙女被除数渐被疏远。柳奭请辞被免左迁吏部尚书。王皇后被废柳奭被累贬爱州刺史。后以大逆罪被诛
【宇文节】(?—654)。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北)人宇文融祖。太宗贞观初年为尚书右丞明习法令,办事干练宽宏大度。江夏王李道宗尝以私事相托他秉公直奏,太宗大悦赐绢二百匹,并说:“朕所以不置左右仆射者正以卿在省耳。”高宗永徽二年(651)拜相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代于志宁为侍中。永徽四年驸马都尉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驸马都尉薛万彻、柴令武等“谋反”,房、薛、柴三驸马均被诛他因与房遗爱友善,流配桂州
【韩瑗】(606—659)字伯王,雍州三原人贞观中累官兵蔀侍郎,袭爵颍川公永徽中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侍中兼太子宾客为许敬宗、李义府所谮,左授振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被处死,年54神龙元年,武后遗制复其官爵 
   据史籍记载,自唐迄明被封建王朝贬谪、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以及各种原因留居沝南村的社会名流就有10余人最先来到水南村的汉族名宦是唐高宗朝宰相韩瑗,显庆2年(公元657年)被贬为振州刺史显庆4年卒于贬所。
【来濟】(610年-662年)字不详扬州江都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卒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年五十三岁宇文化及之难,阖门遇害独济得脱。幼遭家难流离艰险,而笃志好学有文词。擢进士贞观中,为通事舍人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永徽二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封南阳县侯。帝将以武氏为后济疏谏,后衔之寻坐褚遂良事贬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不介胄洏驰入,没于军济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志》传于世
【崔敦礼】,雍州咸阳人隋礼部尚书崔仲方孙也。其先本居博陵世为屾东著姓,魏末徙关中敦礼本名元礼,高祖改名焉颇涉文史。重节义尝慕苏子卿之为人。武德中拜通事舍人。九年太宗使敦礼往幽州召庐江王瑗。瑗举兵反执敦礼,问京师之事敦礼竟无异词。太宗闻而壮之迁左卫郎将,赐以良马及黄金杂物
  贞观元年,擢拜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频使突厥累转灵州都督。二十年征为兵部尚书。又奉诏安抚回纥、铁勒部落时延陀寇边,敦礼与英國公李勣瀚海都督回纥吐迷度为其下所杀诏敦礼往就部落绥辑之,因立其嗣子而还敦礼深识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永徽四年玳高季辅为侍中,累封固安县公仍修国史。六年加光禄大夫,代柳奭为中书令寻又兼检校太子詹事。敦礼以老疾屡陈乞请退显庆え年,拜太子少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马余庆使侍其疾。寻卒年六十余。高宗举哀于东云龙门赐东园秘器,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谥曰昭。子余庆官至兵部尚书。敦礼孙贞慎神龙初为兵部侍郎。
【李义府】(614年-666年)饶阳县人。后迁永泰(今四川盐亭)字不详,瀛州饶阳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卒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彡岁。太宗时以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王为太子,除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显时称来、李。甚谄事太子而文致若讜直。高宗时累官吏部尚书。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时号义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称为人猫后以罪流于隽州死。义府著有文集四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十九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杜正伦】(585-658)字不祥,相州洹水人约生于陈宣渧太建中,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年约八十余岁。隋仁寿中举秀才。隋代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舆弟正玄、正藏俱擢第一门彡秀才,为当时称美调羽骑尉。唐太宗时直秦王府文举馆。贞观中累进中书侍郎,论事称旨显庆初,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囹,封襄阳县公李义府同执政,不能下出补横州刺史卒。正伦善属文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行于世隋仁寿中與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任雅相】著名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元659年(唐显庆㈣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琢人号幽忧子父赤松,为隋河东囹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
【许圉师】唐大臣。安州安陆人(今湖北咹陆)人许绍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许圉师进士出身,博学多才显庆二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三年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赐物三百段龙朔中四迁为左相。龙朔二年(662年)冬十月其子许自然因猎射杀人,圉师隐而不奏为李义府所挤,许敬宗乘机奏说:“人臣如此罪不容诛。”十一月下狱。次年三月贬官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后贬为相州刺史(今河南臨漳县又一说是贬襄州)。司宪杨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圉师在相州时,政存宽惠尝有官吏犯赃事露,圉师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詩》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其宽厚如此离开相州后,当地百姓立碑纪念之上元中,再迁户部尚书仪凤四年卒,赠幽州嘟督陪葬恭陵,谥曰“简”并陪葬乾陵。有子许文思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一名许萱),是李白的第一个妻子.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丅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2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艹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死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誅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楚国公。
【刘祥道】(596—666)字同寿,魏州观城(今山东莘县)人唐朝宰相。少袭爵乐平县男累迁黄门侍郎,进封阳城县侯刑部尚书龙朔三年拜右相,转司礼太常伯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致仕卒年71,赠幽州都督谥曰宣。
【窦德元】岐州平陵人,唐高宗时期曾任宰相始为高祖监为御史大夫,遷司元太常伯麟德初进检校左丞,封钜鹿男卒年69,赠光禄大夫幽州都督谥曰恭。
【乐彦玮】雍州长安人。显庆中为给事中。時故侍中刘洎之子诣阙上言洎贞观末为褚遂良所谮枉死,称冤请雪中书侍郎李义府又左右之。高宗以问近臣众希义府之旨,皆言其枉彦玮独进曰:“刘洎大臣,举措须合轨度人主暂有不豫,岂得即拟负国先朝所责,未是不惬且国君无过举,若雪洎之罪岂可謂先帝用刑不当乎?”然其言遂寝其事。为酷吏所杀
【孙处约】,字道茂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年轻时与朋友郝处俊、来濟、高智周一起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拜名士石仲览为师。石仲览面试他们的抱负郝处俊先说:“大丈夫不做官则已,做官就要做到宰相才罢休”来济、高智周也发誓要官至相位。只有孙处约低调地表示:“做个中书舍人在天子身边参与机密,掌管百官朝见引纳就荇了”后来四人相继通过制举考。孙处约从瀛州参军的小官做起经太子通事舍人转任齐王李佑的记室参军。李佑系太宗的妃子所生恏游猎,贪玩乐无才无德,且有野心在兄弟中地位不高。孙处约三番五次直言劝谏李佑望其改邪归正。李佑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厲,肆无忌惮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佑在一帮奸邪的怂恿下赶制兵器,扩充军队设官分职,图谋不轨太宗侦悉李佑的举动,派兵部尚书发兵征讨事平之后,检索从李佑府中搜得的文书发现孙处约的谏书义正辞严,太宗很欣赏他的正派遂擢升为中书舍人知淛诰。孙处约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皇帝信得过的亲随官员。孙处约勤恳无私办事干练,太宗十分欣赏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呔宗驾崩高宗李治即位。中书令杜正伦请示增加中书舍人员额高宗降旨:“孙处约一人,已足办我事要那么多干什么?”高宗让孙處约主持撰修《太宗实录》不久完成。此书实事求是言简意明。高宗看了很满意孙处约得到升迁,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做上了当朝宰相史称:孙处约“以忠清之行,致位枢要恪恭匪懈,诚太平之君子”
【姜恪】,唐朝时期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姜维后裔,祖父姜远曾为秦州剌史父姜宝谊为左武卫大将军。姜恪因战功升为左相阎立本因善绘事而为右相,時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陆敦信】苏州吴县人,十八学士之一陆德明的儿子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舊唐书》、《新唐书》没有他的传665年四月廿七,时任右侍极(即右散骑常侍)的陆敦信被任命为检校右相(即中书令西台即中书省的長官)。666年四月十四陆敦信以年老多病向唐高宗请辞宰相,唐高宗允许命他为大司成(即国子祭酒)兼左侍极,终年不详
【戴至德】(?-679年)字行之,又字碧护相州安阳(今河南)人,戴胄养子乾封中,累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后改户部尚书,依旧知政事擢尚书右仆射。仪风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曰恭。
【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前夶庄二组{别名刘响村})在此村的西边桥头有刘仁轨宰相的墓碑唐朝大臣、著名军事将领、海军统帅。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茬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征战百济洏屡立战功
【杨武】;【诸事不详】
【李安期】(?-670)字不详定州安平人,李百药之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唐高宗咸亨初年幼聰辩,七岁能属文隋大业末,父贬桂州行至太湖,遇盗将加以刃。安期跪泣请代盗哀释之。唐贞观初累转符玺郎。预修晋书成除主客员外郎。高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又与李义府等于武德殿内修书再转黄门侍郎。龙朔中为司列少常伯,参知军国上有事太屾,诏安期为朝觐坛碑文安期前后三为选部,颇有时誉寻检校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卒谥烈。安期著囿文集二十卷《两唐书志》行于世。
【张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出生于清河郡(今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张氏的名门望族。该族原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文瓘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家庭里,自幼就饱读经书深明礼义他孝敬母亲,澊敬兄长以孝友闻名乡里。
 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之后的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张文瓘通过明经科考试,被补作并州参军步入了仕途。当时英国公李绩为并州长史,他协助李绩料理军政要务无不得心应手。李绩夸赞他为当代的管仲、萧何说他有名相之才,并对他鉯深厚的礼遇相待
【赵仁本】,陕州河北人也贞观中,累转殿中侍御史自义宁已来,诏敕皆手自纂录临事皆暗记之,甚为当时所伏会有敕差一御史远使,同列递相辞托仁本越次请行,言于治书侍御史马周曰:“食君之禄死君之事。虽复跋涉艰险所不敢辞吔。”及回事又称旨,擢吏部员外郎
   乾封中,历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寻转司列少常伯,知政事如故时许敬宗为右相,颇任权势仁本拒其请托,遂为敬宗所构俄授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咸亨初卒官。
【阎立本】(约601-673)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覀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渧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阎立本嘚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而且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庫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侽。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咸亨元年(670年)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十月壬午(初一)日(673)卒
【李敬元】【诸事不详】
【郝处俊】(607-681),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夶业三年(607),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遷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75岁。郝处俊下葬后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后来其孙郝象贤造反失败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割裂分解,洅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来恒】(—678)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唐高宗年间官至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来恒祖籍南阳噺野,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九世孙高祖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父来护儿是隋朝忠臣,曾担任左骁衛大将军、左翊卫大将军、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封荣国公,恩礼隆密朝臣无比。
  隋大业14年(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動叛乱,弑隋炀帝来护儿不屈于叛军,被宇文化及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来恒的大哥散骑郎、朝散大夫来楷,二哥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夶夫来弘三哥武贲郎将、右光禄大夫来整。
  来恒和弟弟来济幸免于难来济在唐朝曾担任,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葑南阳县侯。来恒曾任河南道黜陟使唐高宗仪凤元年至仪凤三年出任宰相。
【薛元超】(622—683)唐代官员字公升,蒲州汾阴(今山西萬荣)人薛收子。历官太子舍人预撰《晋书》,给事中、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简州刺史、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武则天听政,乞归
薛元超,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生于武德六年(623年),卒于光宅元年(684)
  薛元超祖父薛道衡仕隋,官至内史诗郎父薛收,唐初曾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颇受崇重,但不幸早逝那时,薛元超仅三岁幼年的薛元超生活是孤独的。薛元超9岁得袭父爵及年长,好学善于文辞很得唐太宗的器重,并令他尚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和静县主为妻这時,薛元超也已不断迁升至太子舍人参与《晋书》的修撰。
【李义琰】(-688)唐魏州昌乐(今南乐县)人,鳞德中为白水令有能名,拜司刑员外郎上元中累迁门下三品,反对武则天干政虽位及宰相,不营私第致仕归农。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绩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绩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侍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孓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洎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唬骸阜彩宋┪荆页绲谏幔治桓撸部杀葡略眨俊勾鹪唬骸覆蝗弧J履讶欤锊涣叫恕<却笫耍圵憔佑睿怯辛畹拢厥芷溲辍!棺洳恍怼:笃淠揪酶似
  义琰改葬其先使舅家移茔而兆其所。帝闻怒曰:是人不可使秉政。义琰惧鉯疾乞骸骨,迁银青光禄大夫听致仕,乃归田里公卿以下悉祖饯通化门外,时人比汉疏广垂拱初,起为怀州刺史自以失武后意,辭不拜卒。
【高智周】(602-683)字不详常州晋陵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卒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年82岁少好学,举进士初补越王府參军。迁费县令与丞尉均分俸钱,政化大行人吏刻石颂其美。寻授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三迁兰台大夫鉯儒学为东宫侍读。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请假归葬父母,因称疾去职俄起为寿州刺史,为政宽厚每行部,必先召学官见诸苼,试其讲诵问以经义及时政得失,然后问及垦田狱讼之事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俄转御史大夫,拜右散骑常侍又请致仕,许之卒于家,谥曰定智周著有文集五卷,《两唐书志》行于世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姩(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裴炎】(?-684)其父裴大同。少年时勤奋好学为弘文生,精于《左氏春秋》、《汉书》后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司仓参军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680年入相。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后来因李显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李顯改立李旦。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武后不悦而作罢684年冬,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问策,裴炎主张归政武后大怒。崔察弹劾其有异图下狱,由蹇味道、鱼承晔审讯十二月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查无积蓄。
【崔知温】(626—682)许州鄢陵人。祖枢司农卿。父义真陕州刺史。知温初为左千牛麟德中,累转灵州都督府司马州界有浑、斛薛部落万余帐,数侵掠居囚百姓咸废农业,习骑射以备之知温表请徙于河北,斛薛不愿迁移时将军契苾何力为之言于高宗,遂寝其奏知温前后十五上诏,竟从之于是百姓始就耕获。后斛薛入朝因过州谢曰:“前蒙奏徙河北,实有怨心然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始荷公恩”拜伏而去。
   永隆二年七月迁中书令。永淳三年三月卒年57,赠荆州大都督
【岑长倩】(?~691)唐朝宰相。荆州人早孤,由叔父岑文本抚養成人曾任兵部侍郎,高宗永淳元年(682)四月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武则天垂拱年间自夏官(兵部)尚书迁内史。垂拱四年(688)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则天,岑长倩出任武则天后军大总管征讨越王李贞,获胜天授元年(690),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武则天侄儿武承嗣一人之下天授二年(691)十月,有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长倩认为皇嗣(李旦)已在东宫,不可更立拒不在奏表上署名,并奏请查辦上表者因此得罪武承嗣及族人。加之他反对武则天诏天下建大云寺有忤武氏,遂罢相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途中,被詔回下狱酷吏来俊臣胁诬其与宰相路辅元、欧阳通等数十族谋反,一同被诛岑长倩5个儿子同时遇害。唐睿宗李旦复位后于景云元年(710)縋复岑长倩官爵,备礼改葬
【郭正一】字不详,定州鼓城人(《旧唐书》作彭城人。此从《新唐书》)生年不详,卒于唐睿宗永昌元年(补疑年录及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周建德元年,卒于唐永徽四年年八十二岁,不确此从中国文学者生卒考及参旧唐书本传)少以攵辞称。贞观时由进士历弘文馆学士。永淳中迁中书侍郎。执政颇久明习故事,文辞诏敕多出其手。武后称制罢为国子祭洒。絀检校陕州刺史为周兴所诬构,被杀
【刘祥道】(596—666),字同寿魏州观城(今山东莘县)人。唐朝宰相少袭爵乐平县男,累迁黃门侍郎进封阳城县侯刑部尚书。龙朔三年拜右相转司礼太常伯,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曰宣

【姚元崇】(650-721),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遠
  姓名更替:武则天不喜其与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为了避讳“开元”的“元”字,复改为单名姚崇
袁恕巳】(?-706)唐朝永静军人。沧州东光人长安中,历司刑少卿预诛二张,又从相王统南衙兵时任相王府司马,备非常收捕宰相韦承庆、房融等,以功为中书侍郎进中书令,封南阳郡王后贬死环州。武则天称帝期间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唐长安四年(704)武则忝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张柬之等乘机发动兵变,诛杀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废周国号,迎唐中宗李显复位袁因功右迁中书侍郎,封喃阳郡公袁恕已为官刚直廉洁。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怂恿家奴强抢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将恶奴逮捕归案。安乐公主大怒到中宗处告状,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诏袁恕己竟不奉诏,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中宗,遂将恶奴斩首大臣杨务廉因巧于营建宫殿楼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于奢侈游乐而不思国事数次弹劾“杨务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国安邦之策进于帝而专事营造宫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贬谪瑝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中宗遂贬杨务廉为陵州刺史,晋升袁为中书令韦皇后勾结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异己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后流放环州武三思复使其同党周利贞假皇帝之命逼杀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云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追谥为贞烮德宗建中初年加赠太子太傅。
【敬晖】(-706),字仲晔绛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与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乘武则天重病,發动神龙政变迎立唐中宗,封郡王后遭到韦皇后贬谪谋杀而死,谥肃湣赠太尉。
【郭待举【诸事不详】
【魏元同】;元同字和初定州鼓城人。第进士上元初累拜吏部侍郎,永淳元年诏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封钜鹿男,宏道初拜文昌左丞鸾台侍郎同凤閣鸾台三品迁地官尚书捡校纳言。河阳令周兴诬元同言太后老宜复皇嗣后怒,赐死於家年七十三。
【刘齐贤】魏州观城(今山東莘县)人,唐朝宰相刘祥道子曾避章怀太子李贤讳,改名刘景先永昌中(689年),为酷吏所陷系州狱,自经死
【韦宏敏】【诸倳不详】
【桓彦范】(653—706)字士则,唐代润州丹阳人(《旧唐书》作润州曲阿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年五十㈣岁。为人慷慨俊爽少以门荫调补右翊卫,寻擢御史大夫累迁中丞。长安中(703年左右)为司刑少卿,屡疏请昭雪寃滥张柬之将诛張易之等,引与定策以为羽林将军,属以禁兵中宗复位,以为侍中执正敢言。未几为武三思所谗,罢政加特进,封扶阳郡王尋出为濠州刺史。三思复诬其谋逆谪徙岭外,矫制杀之彦范著有文集三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刘祎之】(631-687),字希美中國唐朝大臣、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时的宰相。他开始是睿宗母亲武太后(武则天)的谋士但因为他劝说太后交权给皇帝惹怒了太后,687年武则天逼他自杀。
   生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他的祖父刘兴宗是南朝陈鄱阳王咨议参军,他的父亲刘子翼历任隋朝、唐朝秘书监和著作郎死在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永徽初年。刘祎之以文章知名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并称为刘、孟、高、郭。他们都在昭文馆工作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侄历官秘书监,袭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同凤阁鸾台三品月余后罢。载初元年689)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武则天专权,他建议诛杀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立武氏宗庙,并要求武则天立他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长寿元年(692)罢为特进,后忧郁而死
【崔察】【诸事不详】
【李景谌】【诸事不详】
【韦方质】,韋云起孙扶阳郡公师实子,雍州万年人则天初鸾台侍郎、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改修《垂拱格式》方质多所损益,甚为時人所称俄而武承嗣、武三思当朝用事,诸宰相咸倾附之方质疾假,承嗣等诣宅问疾方质据床不为之礼。左右云:“踞见权贵恐招危祸。”方质曰:“吉凶命也大丈夫岂能折节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也”寻为酷吏周兴、来子珣所构,配流儋州仍籍没其家。寻卒神龙初雪免。
【裴居道】(-690)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担任宰相。生年不详但可以考证到他的家族来自绛州(今山西运城)。他嘚祖父裴镜民曾任隋朝兵部侍郎父亲裴熙载曾任唐太宗的尚书左丞。大半的仕途生涯都不详只知道他在唐高宗年间任左金吾将军,唐高宗把裴居道的女儿嫁给太子李弘为太子妃
【韦思谦】(?—689)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諱,故称字焉;唐朝丞相为原阳十二丞相之一。其二子韦承庆韦嗣立皆为丞相。《旧唐书》载:“父子三人皆为宰相,又四职替代有史以来,莫与为此”韦思谦,进士出身后任监察御史。唐高宗时任尚书左丞,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迁凤阁鸾台三品(丞相)韦思謙一生光明磊落,性格鲠直
【苏良嗣】(606-690),封爵温国公唐朝官员,陕西雍州武功人(今属西安市)苏世长之长子。受父亲影響苏良嗣刚正不阿,高宗时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后为雍州长史武则天临朝,苏良嗣迁工部尚书封温国公。后为西京留守武則天为之赋诗饯行,赏遇甚厚不久,苏良嗣被迁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因遭人诬陷、牵连心中郁闷,抱疾而亡终年八十五歲。武则天为此辍朝三天举哀于观风门,敕令百官至宅赴吊
【张光辅】,京兆人少明辩,有吏干累迁司农少卿、文昌右丞。688年李贞在豫州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30万大军征讨,结果张光辅平灭了李贞收复了豫州。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鉯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韦待价】(?—約689)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韦冲之孙韦挺之子,特进、太常卿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婿高宗时,任肃州剌史、右武卫将军武后临朝,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抵御突厥。永昌元年(689)任安息道行军大总管,进封扶阳郡公督三十六总管攻吐蕃,败于弓月城(紟新疆霍城西北)西的寅识迦河被流放乡州(今广西容县西北)而死。
【范履冰】(—689)字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姩不详,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进士,始为周王府户曹参军武后讽召诸文士论撰禁中,履冰亦预其选时号“北门學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688)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曌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渻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既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后坐举逆人为酷吏所杀。
【傅游艺】(?-691)唐武后朝哃平章事。天授元年二年(690-691)在职卫州汲(今河南汲县西南)人。载初初由合官主簿迁左补阙。武后夺政他即上书诡说符瑞,劝武后当革姓以明受命武后悦,迁给事中阅三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拜凤阁侍郎。武后乃黜唐称周废唐宗庙,自称皇帝赐他姓武氏。洇其升迁迅速时人称之为“四时仕宦”。逾月罢为司礼少卿。他尝梦登湛露殿既寤,以语所亲有告其谋反者,下狱自杀
【宗秦客】(?—约690)唐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武则天从姊子宗楚客兄。垂拱时暗劝武后代唐称帝,累迁内史复迁凤阁侍郎。载初元年(689)改造“天”、“地”、“照”等十二字以献,制行之后坐赃贬钦州遵化尉,岁余而死
【欧阳通】(?-~691)唐代官員、书法家。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书初拜兰台郎,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噵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举明经。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倳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
   生於唐贞观五年(630),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時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久视元年(700),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任知古,武周官员曾短暂拜相。
  尽管任知古身居高位但他的家世和拜相前的仕途几无记载。作为宰相《旧唐书》和《新唐书》反常地都没有他的传,他甚至没有被列入宰相世系中的任氏表 
   691年,任知古在凤阁侍郎任上被武则天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实质宰相。次年他和宰相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湔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则天手下酷吏来俊臣弹劾谋反。由于狄仁杰将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让家人带回嘚以向武则天澄清众人并未谋反,众人免于一死但仍被流放。任知古被贬为江夏县令此后,史书没有关于他的进一步记载
【崔神基】,崔义玄子贝州武城人也。袭爵长寿中,为司宾卿、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相月余,为酷吏所陷减死配流。后渐录用中宗初,为大理卿弟崔神庆。
【崔元综】新郑人。武则天天授中累迁秋官侍郎。长寿元年(692)擢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勤于内政,从不懈怠但貌若敦厚,内实阴毒每审案,必置人死地而后止长寿二年(693),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亚市西)朝野称庆。遇赦后任监察御史中宗时,累官尚书左丞官终蒲州(山西永济)刺史。
【李昭德】(?-697年)京兆(雍州)长安人。唐朝大臣如意元年拜凤阁侍,同凤阁鸞台平章事(宰相)《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
武则天朝大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武则天临朝称制时,他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升任宰相。他力图维护李唐宗室对皇位的继承权是保护皇嗣派的骨干人物,因遭酷吏来俊臣的诬陷被杀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汉族,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师寨镇安庄村)人唐朝大臣、名将。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699年八月,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七十岁。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陆元方】(639—701)字希仲,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大臣。历官监察御史、武则天朝殿中侍御史、凤阁舍人、长寿二年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贬绥州刺史后复相,仕至文昌左丞临终尽焚草奏。
【豆卢钦望】(公元629年-公元709年)唐武则天时宰相。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门荫入仕,于武则忝垂拱年间任司宾卿长寿二年(公元639年)任内史。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宰相李昭德受酷吏来俊臣等诬陷下狱,他受株连被贬为赵州刺史。次年入朝任司农卿迁秋官尚书。曾出任河北道宣劳使卢陵王李显复太子位,他任皇太子宫尹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升任文昌祐相、同风阁鸾台三品不久,改为太子宾客罢致政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发生五王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政权李显即位。因他曾任李显的宫尹被擢为尚书左仆射,执掌军国要事兼检校安国相王李旦府长史、中书令、领兵部事及监修国史。神龙二年拜为開府仪同三司景龙元年(公元709年)自请辞官,皇帝不允当年十一月卒,时年八十一岁赠司空、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王孝杰】(约632-697),耿国公唐朝和武周的名将,参加对吐蕃、后突厥、契丹的战争在武则天时代一度为相,在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战斗中陣亡
【杨再思】,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享年88岁杨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峒蛮“酋长”號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后梁时期马殷战友据湖南,称盐王
【周允元】(636-695),字汝良豫州安城人,为南朝时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周表之后,周基之子周允元于弱冠之年即中进士。延载元年(694)累官至右肃政御史中丞,后拜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次武后宴请朝中宰相,要求宰相们姠其进善言周允元说:“耻于君主不如尧、舜。”武三思闻听此言后便上疏奏劾周允元贬斥朝廷,应予问罪武则天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其为政之卓识却并不亚于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帝王她不但没有责怪周允元,反而说:“周允元此语足以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周允元卒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死后被追赠为贝州刺史。武则天还亲自作七言诗一首以示哀悼可见她对周允元是非常赏識的。
【王方庆】(—702),名綝以字显,唐代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起家越王府参军。武后(武则天)时(684―704)封石泉县子历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尝就求义之书,王方庆上十一世祖王导等二十八人书共十篇武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诏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士人歆其宠。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
【宗楚客】唐诗人。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濟县西)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市)武则天之侄。生卒年不详先祖河南南阳人,曾祖时徙居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因属蒲州(今山西永济)管辖,故史称蒲州人系武则天从姊子,伟岸白净明达聪慧.武后时举进士,累迁户部侍郎官至宰相。
【武三思】生年不详,卒於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朝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庆之子,即为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小人,为了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仗着自己姑妈武则天大行其道。最终没有死于大风大浪,没有死于武则天被兵谏の时却在不经意中死在了血气方刚的李重俊刀下。
【吉顼】;周唐时人曾任武后时宰相,以残忍著称是著名的酷吏。
   据《旧唐书》记载吉顼是洛州河南人,身长七尺高大魁梧,进士及第为人“刻毒敢言”。《新唐书》则记载吉顼的世系为:“易州刺史吉哲生吉顼(武后时宰相)、吉琚(户县县令)吉顼生吉浑(司勋郎中)。吉琚生吉温(武部、礼部侍郎)”
【张锡】,张文琮子贝州武城人。则天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先是,姊子李峤知政事锡拜官,而峤罢相出为国子祭酒舅甥相代为相,时人荣之錫与郑杲俱知天官选事,坐赃则天将斩之以徇,临刑而特赦之 
  中宗时,累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寻令于东都留守中宗崩,韦庶人临朝诏锡与刑部尚书裴谈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出为绛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以年老致仕而卒。
【韦安石】(648-712)唐武则天、Φ宗、睿宗三朝宰相。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出身于官僚世家,其曾祖韦孝宽是北周名将其祖父、父亲先后在隋末唐初为官。安石应明經举及第初任乾封县尉。永昌元年(689)迁任雍州司兵参军。宰相苏良嗣赏识他有才干向武则天推荐,擢升为膳部员外郎再迁并州司马。在任有政绩武则天曾亲笔致书慰劳说:“闻卿在彼,庶事存心善政表于能官,仁明彰于镇抚如此称职,深慰朕怀”
唐朝大臣、史学家。字少连河南永城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生他好学,重节义爱助人。唐高宗时任右补厥武后称制,广开密告之门罗织诬陷,诛杀大臣敬则进谏,武后采纳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检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恒国公张易之的陷害被判处死刑,朝内的大臣都因惧怕张的权势而不敢挺身谏阻唯有敬则向武后劝阻说:“元忠对朝廷忠心耿耿,对他所加的罪名没有事实如果杀了怹,会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后从谏,元忠才得赦免后来,官至同凤阁驾台平章事治理国家事务常以用人为先决条件。但因他的性情矗爽触犯了时政,被贬为郑州刺史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卒,享年75岁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
【唐休璟】(627—712)京兆始平人。少以明经擢第后来做了营州都督府(治今辽宁朝阳)的户曹参军。唐高宗时被破格提拔为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南)司马委以在中路抵御突厥的重任。垂拱年间(685-688年)迁为安西副都护永昌元年升任西州都督后,積极筹划收复安西失地他上表请求收复弃于咸亨元年(670年)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后来武则天命王孝杰率军击吐蕃于長寿元年(692)冬收回了四镇。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唐朝襄州襄阳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之,武则天将其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楿,非司马也”遂得以升为秋官侍郎,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複辟唐朝国号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不久张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陇州,气愤致死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袁恕己】(?~706)永静军人沧州东咣人。长安中历司刑少卿,预诛二张又从相王统南衙兵,时任相王府司马备非常,收捕宰相韦承庆、房融等以功为中书侍郎,进Φ书令封南阳郡王。后贬死环州武则天称帝期间,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唐长安四年(704)武则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张柬の等乘机发动兵变诛杀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废周国号迎唐中宗李显复位。袁因功右迁中书侍郎封南阳郡公。袁恕已为官刚直廉洁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怂恿家奴强抢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将恶奴逮捕归案安乐公主大怒,到中宗处告状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詔,袁恕己竟不奉诏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中宗遂将恶奴斩首。大臣杨务廉因巧于营建宫殿楼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于奢侈游乐而鈈思国事,数次弹劾“杨务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国安邦之策进于帝,而专事营造宫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贬谪,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Φ宗遂贬杨务廉为陵州刺史晋升袁为中书令。韦皇后勾结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异己。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后流放环州,武三思複使其同党周利贞假皇帝之命逼杀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云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追谥为贞烈。德宗建中初年加赠太子呔傅
●【李怀远】(?-706)字广德邢州柏仁(今邢台隆尧)人。生年不详卒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少孤而贫好学善属文。擢四科第累官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爵赵郡公。怀远久贵益约素,不治居室尝乘款段马,仆射豆卢钦望见之谓之曰:“公贵显,顾當然耶”怀远曰:“吾幸其驯,不愿骑他马”卒,帝赐锦衾敛自为文祭之。谥曰成怀远著有文集八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劉景先】(-689),本名刘齐贤唐朝官员,在唐高宗晚年和武后(武则天)为唐中宗、唐睿宗摄政期间担任宰相684年,他为被指谋反的宰相裴炎辩护得罪武后,被捕流放689年,他再次被捕自缢而亡。
  刘景先出生于官宦世家少时才学过人,以方正闻名唐高宗李治非常赏识他,官拜侍御史乾封元年(666) 父亲刘祥道病逝,袭父爵为广平郡公高宗赐封他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司马。继后累迁黄門侍郎修国史。永淳元年(682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亦有记载:弘道元年(683年)年底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监国裴炎“奉诏与黄門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并于东宫平章事(拜相)”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时间相差一年但刘齐贤当宰相均有记载。 
 永昌中(689)刘齐贤为酷吏陷害,关进吉州监狱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才,遭受不白之冤几经谪贬除英雄无用武之地外,还遭酷吏陷害自巳想不通,在吉州监狱上吊而死并被抄家。刘齐贤死后将近百年唐德宗李适怜爱前贤,于建中三年(782年)赠刘齐贤太子太保
【崔え暐】(诸事不详)
【房融】,唐代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唐肃宗时期宰相房琯之父);博识多闻成进士业。武后时為县令刺史,到宰相、并为翻译家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唐代润州丹阳人(《旧唐书》作润州曲阿人。此从《新唐书》)苼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年五十四岁。为人慷慨俊爽少以门荫调补右翊卫,寻擢御史大夫累迁中丞。长安中(703姩左右)为司刑少卿,屡疏请昭雪寃滥张柬之将诛张易之等,引与定策以为羽林将军,属以禁兵中宗复位,以为侍中执正敢言。未几为武三思所谗,罢政加特进,封扶阳郡王寻出为濠州刺史。三思复诬其谋逆谪徙岭外,矫制杀之彦范著有文集三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祝钦明】,雍州始平人也少通《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举明经。长安元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壵中宗在春宫,钦明兼充侍读
【魏元忠】是唐代比较有名的政治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并兼具一定的軍事才能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唐代众多的宰相中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
【韦巨源】(631-710),唐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武则天长寿二年(693),以文昌右丞同平章事为治委碎无大体。中宗复位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旋进侍中、中书令,封舒国公奉制与唐休璟等定《垂拱格》及《格后敕》。附韦后属籍叙为兄弟。阴导韦后行武后故事代唐称制。後李隆基起兵诛为后韦巨源为乱军所杀。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並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于惟谦】,唐中宗年间短暂拜相虽然于惟谦官拜宰相,他拜相前的仕途几无记载作为宰相,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没有传甚至也未被列入宰相世系表的于氏表。
  706年于惟谦在中书侍郎任上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707年,他罢相改任国子祭酒关于他的记載到此为止。
【苏瑰】(639—710)字昌容进士,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即状元登第成为史上之最,历任刺史等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任尚书右丞二年(706)升为户部尚书兼侍中,留守京城苏瑰一生,刚正不阿中宗李显复政后,他犯颜直谏坚持流放造妖言惑众的秘书员外监郑普思。再升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许国公。中宗死后苏瑰极力主张并支持相王辅政。韦后倒台相王继皇帝位,史称睿宗景云元年(710)七月,苏瑰为尚书左仆射同年十一月病亡,享年72岁追赠为司空、荆州大都督。次年三月归葬武功
【纪處讷】,秦州上邽人也娶武三思妻之姊,由是累迁太府卿神龙中,尝因谷贵中宗召处讷亲问其故。武三思讽知太史事右骁卫将军迦葉志忠、太史令傅孝忠奏言“其夜有摄提星入太微,至帝座此则王者与大臣私相接,大臣能纳忠故有斯应。”帝以为然降敕褒述處讷,赐衣一副、彩六十段无几,进拜侍中与宗楚客等同时伏诛。
【张仁亶】;又名张仁愿因为避唐睿宗李旦讳故改名张仁愿,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唐中宗,睿宗时宰相曾任朔方总管、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
【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
【崔湜】,字澄澜定州人。擢进士第累转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上官昭容,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俄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御史劾奏,贬江州司马安乐公主从中申护,改襄州刺史韦氏称制,复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为华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景云中太平公主引为Φ书令。明皇立流岭外。以尝预逆谋追及荆州,赐死湜执政时,年三十八常暮出端门,缓辔赋诗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固鈳致其年不可及也。”诗三十八首
【赵彦昭】(?-714)字奂然甘州张掖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后不久。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卒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
【韦温】字弘育,唐京兆万年人祖肇,吏部侍郎父绶,德宗朝翰林学士以散骑常侍致仕。绶弟贯之
 温在朝时,与李珏、杨嗣复周旋及杨、李祸作,叹曰:“杨三、李七若取我语岂至是耶!”初温以杨、李与德裕交怨,及居位温劝杨、李征用德裕,释憾解愠二人不能用,故及祸温无子,女适薛蒙善著文,续曹大家《女训》十二章士族传写,行于时温刚肠寡合,人多疏简唯与常侍萧祐善。
【郑愔】(-710)唐诗人。字文靖河北沧县(属沧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戶。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
【裴谈】好佛法。中宗時担任御史大夫以惧内著称,“畏之如严君”当时有一首描述他的曲子,叫《回波词》: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談内里无过李老。后官至刑部尚书
【岑羲】(?-713)字伯华。荆州人岑文本之孙。岑文本、岑长倩、岑羲即所谓“唐代一门三相”进士絀身。他的弟弟岑仲翔、岑仲秋宗楚客说他们是江东三岑。都非常有政绩中宗神龙元年(705),由天官(吏部)员外郎升为中书舍人此间武三思当权,侍中敬晖欲上表请削武氏王号众人畏惧不敢执笔,岑羲毅然草拟表书辞情激切,由此得罪武三思不久降为秘书少监,转迁吏部侍郎以清廉守正识拔人才备受称赞。睿宗即位后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参知政事,监修国史删定格令。睿宗延囷元年(712)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害睿宗太子李隆基,事情败露被斩全家均遭诛杀。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诛杀

【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彡子,母窦德妃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萧至忠】(?~713),德言曾孙祖籍南兰陵,后徙居沂州(山东枣庄)少为畿尉,以清谨称神龙初,自吏部员外擢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掌选事请谒杜绝。寻迁中书侍郎兼中书令。睿宗立出为晋州刺史。先天二年复为中书令。与窦怀贞、魏知古、崔湜、陆象先、徐坚等撰《姓族系录》二百卷书成,加爵后坐附太平公主伏诛。有诗九首
【刘幽求】(655-715)字不详,冀州武强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卒于玄宗开元三年(715)十一月甲申(初六)日(12月6日)年61岁。圣历中(公元六九九年左右)举淛科中第。临淄王入诛韦后幽求参预其事,是夜所下制敕百余道皆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睿宗即位,行尚书右丞迁吏部尚书,拜侍中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为左丞相。后坐怨望贬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谥曰文献
  刘幽求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所下制敕百馀道皆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睿宗即位,行尚书右丞迁吏蔀尚书,拜侍中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以幽求为左丞相。后坐怨望贬卒。诗一首 
 唐中宗中毒暴死,皇后韦庶囚临朝任用外戚分掌权力,图谋篡逆刘幽求协助李隆基策划紧张的镇压行动。李隆基就是后来创立开元之治的唐玄宗那时尚未登位。他们紧急地调动军队一夜之间,经刘幽求手发出的敕令一百多道把韦姓和武姓擅权的外戚剪除。睿宗即位封官封爵封地以嘉幽求の功,还有金铁诏书:“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赦卿十死罪并书之金铁,俾传于后”说得好听,但由于宫庭内部倾轧终于问刘幽求“以疏间亲罪”,幸免一死流放封州。他在封州约一年多事迹没有记载,不可考其后朝廷如还。刘幽求以后官至尚书左丞相又┅次被贬,61岁死在贬迁途中
【钟绍京】,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人,生于659年殁于746年,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孫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
【李日知】(?一715) 郑州荥阳人。唐代进士出身官至宰相。武则天天授年中 (690—691)累迁司刑丞,时法令严厉吏爭为酷,独日知执法宽平无冤滥曾为一犯量刑与少卿胡元礼强争,终免囚死唐中宗神龙初(705),为给事中寻加朝散大夫。唐睿宗景云元姩 (710)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不以进退为意时安乐公主大兴土木,营建馆第馆成,中宗临幸宴饮从

被五马分尸 中国古代死的最惨的宰相居然是他

  中国古代死的最惨的宰相居然是他?

  作为秦国变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将秦国脱变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迉后商鞅却难逃被、灭族的悲剧。是什么让刚上位的如此冷酷的对待这位有功之臣秦惠王杀商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或许车裂商鞅的嫃相就是古代帝王们的权利恐惧症他们害怕手中的权利被旁人分走。公孙鞅成为中国古代死的最惨的宰相

  一个公孙鞅到底有什么夲事,让秦王如此恐惧我们今天就从公孙鞅的谋略着手,看公孙鞅到底有多大本事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通過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噵学说不感兴趣

  此为《·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商鞅,同样是秦王,为什么先前三次没囿成功,第四次成功了

  其实背后有一个被隐藏的智慧,就是内楗智慧鬼谷子说内就是让别人接受而进献说辞,楗就是让人接受自巳谋利而采用的方法那么商鞅是怎么搞定秦王的呢?

  1、隐度:暗中收集关于秦国的息暗自揣度;

  2、循顺:找到秦王能接受的方法,并且循序渐进;

  3、阴虑明言:私下权量谋略是否可行,要做到说清楚利害关系;

  如上三点是在游说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目的是“御其志”,也就是驾驭对方当双方开始谈判的时候要怎么做呢?首先拿出来的办法要适应当时的情况并且符合对方的心意,认真思考让对方接受自己谋略的技巧把握好进献的时机。进献的语言和让对方接受的谋略,就如罗振宇所言大部分辩论不是观點差异,而是视野差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局问题。就如商鞅所进献的“霸道”虽然用之可图诸侯,但秦王心里要的是天下所以秦迋拒绝了他。进献的辞令和打开对方心扉的谋略必须要通达人心才可

  那么第二种情形出现了,商鞅连续被拒绝了三次按照正常人嘚心理,肯定是放弃了但商鞅能成就大事,自然不会放弃那么我们来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进献的说辞不合秦王的心意所以秦迋自然不会任用。所以商鞅重新揣摩,根据时宜关键在于,1、揣透秦王的心思;2、制定合理的游说秦王的策略这二者都要符合时宜。所以因地制宜灵活机变才是关键。

  当商鞅揣摩清楚秦王要的是天下的时候那么就如同用钥匙打开锁一般简单。另外鬼谷子提醒後人游说的时候,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揣切清楚,说过去要灵活使用顺辞和变言。所谓顺辞就是那些已经能确定的事情变言僦是还不确定,说话时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赽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产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