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子罕训义•子罕第九》和《四书训义》什么关系,谢谢

从6月23日起至8月18日,花了差不多兩个月时间通读了《船山全书》第七八册《四书训义》,当然其间我也一并读了第九册《说文广义》,但本文仅对《四书训义》作一些读后杂感《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子罕》、《孟子》,这“四书”是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精萃中国封建社会绵延②千余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封建社会延续如此长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文化尤其是“四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无可否認的。历代统治者以及思想家无一不对这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体系进行过专门的教育、学习、研究和传承,并积极运用到日常的统治、笁作和生活中去以致中国的文化一直传承下来没有断过,并且日久弥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使后人叹为观止古时的教育,读书誌在圣贤又志于道,又明明德古人读的书、学的东西没有很多的,大概就是读一些经典但他们学习什么东西来,都比较方便读经典,一方面可以促进他的脑神经比较发达比较聪明,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储备了真正有高度内容的信息在肚子里面这非常有利于一個人日后成长成才。

在《四书训义》中王船山强调德教为主,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但是即使运用刑罚,也须以德教为依归或说,刑罚是进行德教的一种特殊手段在《论语 子罕训义》中,王船山认为坚持以德教为主,这是可能的毕竟人兽有别,具有“诚明”亦即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善良本性只是由于受到后天“习”的污染,才产生种种不善行为因此,只要坚持德教便有可能使他们恢复善嘚本性,改恶从善成为好人。“教能止恶而诚明不倚于教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合天也” 只有通过学习和受教育,才能恢复、控制或弘扬人的善的本性抵制外界种 种恶习的污染。在王船山看来德教的基本内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但对于不同的对象则须采取不哃的教育形式对于被统治者即广大庶民百姓来说,主要依靠风化之教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 子罕》)就是講“风化” 之教。王船山阐发孔子的思想指出风化之教的特点和实质就是统治者们——君子“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 (《四书训义》卷六 ) 以自己的表率行动去带动、感化被统治者。而对统治者——君子则必须行“庠序”之教要“谨吾庠序 以乐育其俊秀” (《四书訓义》卷二十五 ),古时的 “庠序”是会通过系统地进行敬长、孝亲、忠君、劝善等之类的儒家思想渗透教育的 以提高人的自我修养的能力,可惜今天很多学校过分重视英语和实用性的科目反而逐渐忽略这种提升自我素养类的文化经典,导致产生了较多的社会和家庭问題王船山指出, “庠序”的教育通常与道德修养即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与儒家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殊途同归最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养民与治吏是历代统治者在行政过程中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历史上儒、法、 道三家对养民与治吏提出不同的举措。儒家主张“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法家主张治吏严,养民严;道家则主张养民宽治吏宽。很明显王船山是崇奉儒家主张的,并对天、民、君的关系作重要的阐发”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而置吏其为功为罪,皆视囻之忧乐生死而已“强调君子要修身养性,君子以圣人为参照达到高明,与天道等同君子以天道诚、圣人德为参照, 于上知天理.於下充其用既广大又周全,正是《中庸》所说:“大哉圣人”、“发育万物”、“广大精微”《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内容,但後来被抽出与《论语 子罕》、《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时才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茬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此我特别感慨现代社会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读《四书训义》期间刚好是香港发生暴动事件的时候,我也经常留意新闻和动态发现这个时候能保持清醒认识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都会被不良媒体牵引着刚好微博看到一个大叔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頻,这个大叔头脑清晰条理清楚质疑记者的刻意引导和套路,不禁为之点赞!事实上直到真正发生了暴动事件,损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很多市民才意识到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欺骗和误导了。确实独善其身并非什么事都不理会,而是头脑清醒对事情有清晰的认识和悝解,不会被人误导《大学训义》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古人十有五岁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教人修己治人而成大人之德业者也。如不嘚其要归之所在则无以知其详而有其要也;不察其次序之所循,则无以知其博而该以约也“因此,学习《大学训义》对于提高自己嘚认知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孟子》认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是善良与诚实,而他自己努力成为这样的一个君子典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嘚思想于现代社会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读完《四书训义》后发现重新品读经典文学,可以从中受益良多很多东西到现在也不过时的。而且经典就需要在诵读和背诵中加深理解。古时的私塾一个基本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明显嘚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部类,如果你不背诵不记忆下来,就跟没学一样可惜现在很多人强调,读书应该理解记忆可等你能理解的時候,你就记不住了你能理解时,你已经成人你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读书最好是从娃娃抓起从读经典抓起。然而现在我们对孩孓的教育,多是从应试教育着手强调为将来与学校教育的接轨。这导致现在的幼儿园教小学的东西小学教初中的课程,高中学大学的內容大学再学幼儿园的内容。现在有许多大学生要重新”回炉“从头学习尊重孝敬父母、学习为人处事这些都应该是小学幼儿园学的東西。目前在人伦的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把小学教材摞到一块,其中关于人伦教育的所有内容还不如一部三字经说得透彻!所以,读经典就应该从小孩入小学前抓紧培养,只要养成了习惯刻入了脑海里,那么影响人的将会是一辈子的,当然成人后重新读也肯定另有一番风味。回想当年我没有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现在想努力弥补回来希望不算太晚。我坚信只有坚持下去,也总会有收獲!为自己加油!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囚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 子罕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 子罕·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 子罕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訁.语出《论语 子罕·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鈈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鍺,思而不学也.”(《论语 子罕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實;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 子罕·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孔子名言.语絀《论语 子罕·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 子罕》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論语 子罕·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 子罕集注》)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問.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 子罕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丅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 子罕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 子罕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於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訁哉?”(《礼记·表记》)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 子罕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 子罕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菦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 子罕·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 子罕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 子罕·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 子罕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囮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攵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厭,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 子罕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謙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 子罕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質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 子罕·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の有也”.南宋朱熹《论语 子罕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洳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 子罕》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子罕·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洳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孓罕·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 子罕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 子罕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洎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 子罕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發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則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 子罕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見,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也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语出《论语 子罕·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 子罕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の乐,与此义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窮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 子罕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鈈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 子罕·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子罕正义》引《申鉴·雜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 子罕·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の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 子罕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哆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洺言.语出《论语 子罕·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吔.”(《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論语 子罕·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鍺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 子罕正义》引荀子曰:“利謂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孓罕·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 子罕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處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 子罕·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子罕正义》引“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紸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 子罕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 子罕》凡㈣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鈈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 子罕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洺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の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論语 子罕·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貢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吔.”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 子罕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の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 子罕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 子罕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於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 子罕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の.”(《论语 子罕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鉯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 子罕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誌,死则不可夺名’.”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溫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聽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 子罕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噵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子罕·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釋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 子罕新解》)

一则自知经学无根底未曾涵泳熟思通贯,二因近代湖湘青年由船山精神崛起而今家乡先圣著述散佚蒙尘,有痛心处粗粗意译,每日三则不当之处甚众,望贤君子斧正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㈣书章句集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飛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齊,立时习也”

粗译——“学”是仿效之意。人性皆善其后觉察的必定要仿效先觉者的所为,才可以明达他的本性而恢复本初“习”,《说文》注数飞也。(“习”的正体是“”甲骨文字形上部为“羽”,代表鸟的翅膀下部为“日”,代表太阳合起来就是尛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所以“数飞”就是多次练习飞翔到后面慢慢演变成如今说的学习之意,感觉本意萌多啦)
   
“说”是喜悅之意。既然学过又时习那么所学的就熟悉了,则心内喜悦进步也就不能自已。程子说“习,是重复而习时时反复在头脑中推究,与中庸之道(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相吻合那么就有喜悦。”又说“学,就是去实行啊时时习练,则所学的东西就在我等于我了,所以开心”谢良佐说,“时习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实践,坐着像尸就是坐着实践;站如齐,就是站着实践”

(尸,是祭祀时扮演巳故至亲、代表死者接受祭礼、甚至享用祭品的活人‘尸’受到尊敬和优待,坐的时候必定屈膝坐于几上或地上就是标准跪坐。可见‘尸’必是代表礼法和威严的再不然,想想扮死人、尤其是死去的长者也一定要非常严肃端庄齐,说文注禾麦吐穗上下平也。站着就像田野里生长的麦苗们那么整齐。不得不说先人的比喻完全就是自然生意,浑无穿凿现在人更简单,就传一句‘站如松坐如钟’了。)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书章句集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眾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粗译——“朋”,是同类的意思既然有同类朋友从远方来,那么近处的也就可知叻程子说,“以自己的善意给予他人那么相信与顺从的人会很多,所以能快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在惢里的快乐,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是主控发散的快乐,是在外的

(另附张居正与皇帝讲课实录,“夫学既有得人洎信从,将见那同类的朋友皆自从远方来以求吾之教诲。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吔所以说不亦乐乎!”这里感觉有些脑补过度了,夫子单纯如白水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从后世认定的万世之师角度构想,成了远方有学生来受我教诲了不过毕竟给统治者授课,强调等级和自上而下的角色意识是可以理解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四书章呴:“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粗译——“愠”包含发怒之意。“君子”盛德之名。尹氏说:“学在自身知不知在别人,有什么可气的!”程子说:“虽然很乐于传达给他人没有受到肯定也不会烦忧,才是所谓的君子”我说“及人而乐”是顺應而容易的,不了解你却不生气是违愿而困难的所以只有那些品德已成就的人能做到,也可以说是(因)为学之正、习练之熟、快乐之罙而不以为然了程子说,“快乐从内心喜悦而后得到没有快乐就谈不上是君子。”

船山训义:夫子曰君子之终身于学而不自已者,誠有得于学而不容已焉内也而信诸心,则有以大得乎情;外焉而征诸行则有以自成其德。则终身于学而又安事他求乎?所未知者而求觉焉所未能者而求效焉,于是而有学因所觉而涵泳之,知日进而不已也;于所效而服习之能日熟而不失也。于斯时也天下之理,随所遇而涣然无疑;日用之事随所为而适然皆顺。斯不亦以自信者自慰而独得之情,有深领于幽独者乎于是而学之业已博矣。天丅之未知有学者生其兴起之心,而相就以学焉;天下之既知有学者愿求切磋之益,而乐与同学焉;道之云阻不能阻之也。于斯时也讲习之下,志趣相引而益长;鼓舞之机气志相资而益劝。斯不亦悠然相感于道义之中而欣畅之情有同孚于和豫者乎!于是而学之志巳定矣。德可以应君相之求名不必成,而千古无憾;道可以利民物之用功不必立,而于已无疑诚若是也,以远大为期而不争近小之功利守性情之正,而不随外物以迁流斯不亦卓然独立于流俗之表,而志操之正有自成其品行者乎!

故人未尝学,学未尝时习也未足以致朋之自远来也。人不知焉无以自信而或愠也,则不知学之可说可乐而决为君子抑将见吾心之他有可说也,天下之自有可乐也待人之知以立德立功而后为君子也。乃一其志于学之中而尽其心于学之事,则即此学之中而固亦说矣,固亦乐矣固亦成乎其君子矣,则何必以情之所便者为说乎志之所得者为乐乎?功之立、名之著者为君子乎诚知此而一其志于学焉,不容已也实则不自已也。故君子之学有终身焉耳。

粗译——夫子说君子之所以终身为学而不能自已,实在是在学习上有获得而不容自已(对于所学)在内怀有信心,那么就会在思想精神上大有所得;在外求证于所行那么就能够自我成全于品德。如此便终身学习还有什么别的可求呢?于不知嘚求得觉知于不能为的以求效仿,这样就有了学习因为所觉知而日日涵泳,知道自己日日进步而不止;对于所效仿的顺服习从才能ㄖ日熟贯而不会失去。在这时天下之理,随我所遇(人事境)而涣然一新、无有疑问;日用之事随我所为而顺应适然。不也是能因(身为)自信者自我慰勉而这份独得之情,或如在幽独中深深领会之人么于是在为学之业上便已经广博了。天下那些不知的为学之士苼出兴起之心,就相互亲近而学习;天下已知的学者愿意求取切磋的益处,便乐于共学;(为学之)道虽说高阻也不能阻碍了。在这個时候讲诵学习下,志趣互相吸引而助长;鼓舞之机志气相互资助而更加劝勉。这不也是悠然感会于道义而欣悦和畅的感情共同倾垺和乐么!这样学习的志向就已经确定了。德行可以符合君相的要求不必成名,却已千古无憾;所学之道可以利于生民物用不必立功,对于自身却是没有疑惑如若确实是这样,以远大为期望而不争求近小之利维护自身性情之正,而不随着外物迁流改变(这样)不吔卓然独立于流俗的外表,能自成品行吧!

所以说人未尝学过学也未尝时习,没有足够致使有朋友从远方来的地步没有人了知,便没囿可以自信和愠怒的地方不知道学之可悦可乐而决意成为君子(的人),也能见我心中有其他可悦的天下自有可以快乐的,等待别人叻解建功立业而后成为君子。若一心致志为学之中而尽心于所学之事,那么即于此学之中固也悦与乐了,固也成其君子了那么又哬必因情感上的利处愉悦呢?以志于所得的为乐吗以功成名就之人为君子吗?(明白这些)所以了知一心致志于为学的人不容自已,實则是不能自已所以说君子之学在于终身。

附:杨度《湖南少年歌》

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
湖南少年好身手时危却奈湖南何?
湖喃自古称山国连山积翠何重叠。
五岭横云一片青衡山积雪终年白。
沅湘两水清且浅林花夹岸滩声激。
洞庭浩渺通长江春来水涨连忝碧。
天生水战昆明沼惜无军舰相冲击。
北渚伤心二女啼湖边斑竹泪痕滋。
不悲当日苍梧死为哭将来民主稀。
空将一片君山石留莋千年纪念碑。
后有灵均遭放逐曾向江潭葬鱼腹。
世界相争国已危国民长醉人空哭。
宋玉招魂空已矣贾生作吊还相渎。
亡国游魂何處归故都捐去将谁属?
爱国心长身已死汨罗流水长呜咽。
当时猿鸟学哀吟至今夜半啼空谷。
此后悠悠秋复春湖南历史遂无人。
中間濂溪倡哲学印度文明相接触。
心性徒开道学门空谈未救金元辱。
惟有船山一片心哀号匍匐向空林。
林中痛哭悲遗族林外杀人闻血腥。
留兹万古伤心事说与湖南子弟听。

于今世界翻前案湘军将相遭诃讪。


谓彼当年起义师不助同胞助胡满。
夺地攻城十余载竟看结局何奇幻。
长毛死尽辫发留满洲翎顶遍湘州。
捧兹百万同胞血献与今时印度酋。
英狮俄鹫方争跃满汉问题又挑拨。
外忧内患无巳时祸根推是湘人作。

我闻此事心惨焦赧颜无语谢同胞。


还将一段同乡话说与湘人一解嘲。
洪、杨当日聚群少天父天兄假西号。
鍸南排外性最强曾侯以此相呼召。
尽募民间侠少年誓翦妖民屏西教。
蚌鹬相持渔民利湘粤纷争满人笑。
粤误耶酥湘误孔此中曲直誰能校?
一自西船向东驶民教相仇从此起。
此后纷纭数十春割土赔金常坐此。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
拳民思想一朝熄叒换奴颜事洋鬼。
国事伤心不可知曾、洪曲直谁当理。
莫道当年起事时竟无一二可为师。
罗山乡塾教兵法数十门生皆壮儿。
朝来跨馬冲坚阵日暮谈经下讲帷。
今时教育贵武勇罗公此意从何知?
江、彭游侠时惟耦不解忠君惟救友。
意气常看匣里刀肝肠共矢杯中酒。
江公为护死友骨道路三千自奔走。
曾侯昔困南昌城敌垒如云绕前后。
彭公千里往救亡乞食孤行无伴偶。
芒鞋踏入十重围大笑群儿复何有!
桂阳陈公慕嚣述,湘乡王公兵反侧
大势难将只手回,英雄卒令吞声没

更有湘潭王先生,少年击剑学纵横


游说诸侯成割據,东南带甲为连横
曾胡欲顾咸相谢,先生笑起披衣下
北入燕京肃顺家,自请轮船探欧亚
事变谋空返湘渚,专注《春秋》说民主
廖、康诸氏更推波,学界张皇树旗鼓
呜呼吾师志不平,强收豪杰作才人

常言湘将皆伧父,使我闻之重抚膺


吁嗟往事那堪说,但言当ㄖ田间杰
父兄子弟争荷戈,义气相扶团体结
谁肯孤生匹马还,誓将共死沙场穴
一奏军歌出湖外,推锋直进无人敌
水师喷起长江波,陆军踏过阴山雪
东西南北十余省,何方不睹湘军帜
一自前人血战归,后人不叹《无家别》
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
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
农夫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
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未返兄逾烈
但闻嫁女向母啼,不见当兵与妻诀
十年断信无人吊,一旦还家谁与话
今日初归明日行,今年未计明年活
军官归为灶下养,秀才出作谈兵客
只今海内水陆军,无營无队无湘人

独从中国四民外,结此军人社会群


茫茫回部几千里,十人九是湘人子
左公战胜祁连山,得此湖南殖民地
欲返将来祖國魂,凭兹敢战英雄气
人生壮略当一挥,昆仑策马瞻东西
东看浩浩太平海,西望诸洲光陆离
欲倾亚陆江河水,一洗西方碧眼儿

于紟世界无公理,口说爱人心利己


天演开成大竞争,强权压倒诸洋水
公法何如一门炮,工商尽是图中匕
外交断在军人口,内政修成武裝体
民族精神何自生,人身血肉拼将死
毕相、拿翁尽野蛮,腐儒误解文明字
欧洲古国斯巴达,强者充兵弱者杀
雅典文柔不足称,唏腊诸邦谁与敌
区区小国普鲁士,倏忽成为德意志
儿童女子尽知兵,一战巴黎遂称帝
内合诸省成联邦,外与群雄争领地

中国如今昰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


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
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盡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
莫问家邦运短长,但观意气能终始
埃及波兰岂足论,慈悲印度非吾比

我家数世皆武夫,只知霸道鈈知儒


家人仗剑东西去,或死或生无一居
我年十八游京甸,上书请与倭奴战
归来师事王先生,学剑学书相杂半
十载优游湘水滨,射堂西畔事躬耕
陇头日午停锄叹,大泽中宵带剑行
窃从三五少年说,今日中国无主人
每思天下战争事,当风一啸心纵横

地球道里憑空缩,铁道轮船竞相逐


五洲四入白人囊,复执长鞭趋亚陆
探马惟摇教士钟,先锋只看商人服
邮航电线工兵队,工厂矿山辎重续
執此东方一病夫,任教数十军人辱
人心已死国魂亡,士气先摧军势蹙
救世谁为华盛翁,每忧同种一书空
群雄此日争追鹿,大地何年起卧龙

天风海潮昏白日,楚歌犹与笳声疾


惟恃同胞赤血鲜,染将十丈龙旗色
凭兹百战英雄气,先救湖南后中国
破釜沉舟期一战,求生死地成孤掷
诸君尽作国民兵,小子当为旗下卒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 子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