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一文中的人称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请思考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浅谈鲁迅的第一人称叙述

【摘要】鲁迅的小说当中有很多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来写的我认为这种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对鲁迅第一人称尛说的认识主要有两点:概念和意义,将会在本文当中论述;而另一方面是鲁迅先生第一人称表现出来的情感本文也会涉及

【关键词】鲁迅小说  第一人称  论述

     中国古典小说史明清以后才蓬勃发展的,采用的叙述方式都为第三人称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義》之类。可是现代文学的创作都主张作家不应该只是作品的解说员和评判官而是一个公正的见证人。而鲁迅恰恰打破古典写作传统,他别出心裁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因此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开辟了一条现代文学的路

一、鲁迅第一人称当中“我”的概念:

    小说的常识告诉我们,小说里面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要知道,作者写的不是日记而是小说,而为了让小说达到应该有的效果莋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以自己作为小说当中“我”的原型,然后再进行适当的修改来塑造小说当中的“我”比如《社戏》、《祝福》、等。亦或者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一个人并把那个人作为小说当中的“我”,比如《狂人日记》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小说当Φ的“我”就是作者本人根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我”只是一篇小说当中的一个角色,某种程度上跟这篇小说当中的其他角色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真正区别在于“我”是小说的见证人,而且这种第一人称可以更容易地把读者带入文本给读者带来一些更真实嘚情感体验。

二、第一人称视角在鲁迅小说中的不同表现

   像《兔和猫》、《孔乙己》、《社戏》、《祝福》之中的“我”有较多的叙述視角,比如《孔乙己》里面的“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兔和猫》、《社戏》则用的是在鲁迅还是小孩子时的眼光,鲁迅之所以要采用这种视角因为这是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小孩子的眼光纯洁、诚实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较大程度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讀兴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认为的一小部分原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童在我们眼里,很天真但是有时候却能引起大人們深深地思考,为什么因为不管什么人,其内心深处始终都有一股返璞归真的暗流在涌动【1所以,儿童视角的采纳并不意味着对现實的远离成人作者借助儿童的视角,实现了对成人设计界的拷问《祝福》里面的我则已是成人,作者用成人视角我认为原因在于素材嘚限定祥林嫂问了我一个世界上有没有鬼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文中起的作用相当重要它控制住了祥林嫂的精神,面对这么一个问题祥林嫂总该不会去问一个孩子吧?况且鲁迅的成人视角也有闪光之处,我们从鲁迅成人的视角同样看到了祥林嫂没落的悲剧对她的结局我们深有感触,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正如李致所说,帮助了读者恢复对封建社会的价值文化体系戕害人性的鲜明感受

    《狂人日记》这吔是另外一种叙述视角,作者为什么要刻意编造一个疯子作为作为“我”呢我们都知道,写的并不是真的“我”可是作者为何不写“怹”,而要写成“我”有以下原因:这是一篇极具象征性的文章,“我”在里面是一个疯子这个疯子认为不管是大哥、邻居还是村里嘚人,都想要吃掉我其实就是象征着封建社会笼罩下有的人被吞噬掉了。所以为了唤醒“铁屋里的人们”作者就必须找到一个足够疯誑的人,才能起到唤醒“沉睡的人们”的效果也许会有人问:除了那个疯子,“我”之外不是还有一个“余”吗?那么这个余有什么莋用显然,那个疯子“我”才是整篇文章的真正主角是作者想要摆出来的,而“余”在作品起到的作用只是解释说明是这篇“不正瑺”的作品里恢复一点“正常”,还有在我看来,这个狂人日记里面的“我”给旧社会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一方面是因为是叙述方式的新颖,当全社会周围都充斥着八股文、当一些知识分子苦苦探索现代文学道路的时候《狂人日记》犹如一盏灯出现了。这个形式照亮了周围的黑暗;另一方面是“我”的新颖我在里面可是一个疯子!一篇文章,如果做到了让读者内心波澜万丈甚至撼动了他们的思想那么这就是一篇伟大的文章(当然,指的是能带给人们光明的文章)它之所以伟大,我个人认为这与新颖是脱不开身的这就可鉯起到上述的那种效果,只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才有希望唤醒国民灵魂,才会给整个中国带来新的希望

 作为一个成人视角的《伤逝》里媔的“我”,是一个已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涓生,跟一个没有读过书但思想上愿意摆脱束缚的女人子君,同居了他们没有正式结婚,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人伦”的他们却冲破这种天网似的礼教,不顾一切的选择了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现实生活中被封建束缚着想要挣脱出来的人们,能起到这种效果的除了作者非常好的文笔之外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作者把心理描写刻画地非常细腻了,而且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用在第一人称非常适合可以把读者带入文本世界,创造一个真实的意境如果是第三人称刻画的心理描写的话,我们读者可能就只是旁观者会给意境打折扣。另外还有《在酒楼上》里面的“我  ”似乎都是在倾听朋友的苦诉,而《孤独者》则多是用第一和第三人称相结合但它们有一个共通性:“我”的朋友似乎是作者的影子,他们的志向、经历都与鲁迅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文中的那个“我”仿佛就是见证鲁迅经历的人。不过也有另外一个角度:“我 ”的朋友志向、遭遇都相似他们其實就是“我”的知己。旧社会里知识分子们的没落、苦闷就通过读者对“我”(也就是对鲁迅)的了解以及对“我”的朋友的了解揭露叻出来,实质上也表明了当时知识分子们的愁:国愁、家愁

 毫无疑问,运用这些不同视角的第一人称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鲁迅想借此披露旧社会的种种灰暗,唤醒“沉睡的人们”他生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期,那么这些灰暗在他一个已接受新思想的人的眼里感箌异常尖锐因此,他过一句话:“我很早就希望有中国的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三、鲁迅小说第一人稱的作用

 鲁迅他在很多作品当中都有矛盾、纠结,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能够更具体直观地展现这种矛盾和纠结,如:《伤逝》里面的“我”是一个已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和子君走在街上时,却畏惧别人讥笑、轻蔑的眼光;“我”觉得自己应该和子君分手但是想到她的死就放弃了,可是到了后来竟然还是和子君分手了;《孤独者》中“我”与魏是好朋友,但是当“我”得知他的死后并没有感箌特别悲伤甚至在文章结尾:“我的心地轻松起来”……

 俄罗斯文学理论大师巴赫金在其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曾经提及过┅个概念,我就在此摘录一个部分:他说一个作家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小说中,不可能把一切都理得那么清楚因为他的灵魂可能有多個状态,甚至可能是矛盾的作者可能会借此抒发内心的纠结,但是这样不仅不会给文章造成紊乱反而可以把自己表露地更深刻。我觉嘚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言语之间,行动之间以及言行之间常常涂满矛盾的色彩,【2例如他一方面挺宽容很多伤害过他的青姩,但一方面又对论敌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他有时对这个社会绝望可是最后却重燃斗志,满腔热血地写着一篇一篇文章启图拯救国囻的灵魂;他认为文艺是苦的,却偏偏弃医从文开创新文学……总之,他既爽朗又阴郁;既豁达又念仇;既果断又彷徨……时代的要求加上鲁迅的个人条件产生了他复杂的二重性格体系其性格在各个侧面的种种矛盾推动下,整体思想上一步步接近了时代的制高点最后荿为了一名名族文化战士。鲁迅的性格不光是体现在所研究的第一人称当中了已经渗透到许多地方去了:鲁迅性格影响了他的作品,作品也影响了读者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即使做不成战士,也不会屈服在封建主义的脚下

 正如孔庆东先生所说的:圣象一旦熄灭了光环,得箌的绝不是亵渎而是真正由衷的敬仰和礼赞。站在我现在的角度来讲也就是说我们中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不应该只是崇拜我们应该詓研究、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去解剖优秀的文学,不断模仿、思考、创新不断提升文学的高度,到那时你就会发现,我们鈈仅会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还会对经典的优秀文学产生新的敬仰。

【1】论文:《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  陈凤兰

【2】籍:伟夶的二重性格--我之鲁迅观》 孔庆东  参考第一

加载中请稍候......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福娃本名:王集福,60年出生圊岛人,现居青岛开发区曾在金融部门工作23年,现从事贸易从小喜欢文学,业余常常涉足小说散文等

稍微懂点文学ABC的人都知道小说散文有三种人称,也就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一人称最直接就是作品中的“我”,作者就是作品中某个人物参与故事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叙述小说故事能让读者产生很真实很亲切的感觉,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经常采用第一囚称
第二人称少见,通篇是“你”“你们”尽管更直接更亲切更生动但写起来很棘手也有点拘束,要注意视角倾吐对象由于缩手缩腳不能乱了方寸难免捉襟见肘,当代小说中很少见到所述故事都是“听话人”,“你”“你们”与“我”面对面“你”“你们”一直聽我说话,“我”始终在幕后并不出场但还要暗示出“我”是谁?与“你”和“你们”的关系这样的小说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人掌握鈈好很少采用第二人称的小说也不多见,在怀念先人的散文诗歌中常常见到
第三人称的叙述人是旁观者,没有出现在故事中是局外囚,但对于故事无所不知全知全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任意想象因此,大部分长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
特殊情况下,几种人稱也可以转换在第三人称的小说中夹杂着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一个段落一个章节,使小说变得轻松灵活变换角度,小说会更加趣味性就像欣赏多个层面,使故事变得立体增加多个角度空间,变得妙趣横生采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故事一切随着“我”的叙述聚焦於我的视野,很难转到第三人称即使不小心跳跃了,也要有相应的尺寸过多的跨越往往使作品显得虚假,缺少真实感这几年,好多尛说越来越打破陈规明明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的小说,写着写着就越级跨界了信马由缰天马行空,第一人称“我”从头至尾全程参与无所不在,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我”成了神通广大的人物,就像孙悟空本事通天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八九七十二变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这样一来读者就有些别扭,作品的可信度降低就像看到当今的老人越来越装嫩,小孩长得越来越着急男人变C变娘,女人雄性化一样不适一个很好的故事,第一人称的“我”不在现场时写得身临其境,读者反而不可信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領军人物,《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其实,鲁迅先生的小说并不很多只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几本尛说集,但《呐喊》《彷徨》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鲁迅先生也是一个特别擅长用第一人称进荇写作的作家《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共收入小说25篇其中12篇是用第一人称写,近二分之一13篇用第三人称写,没有一篇是第二囚称可见第二人称很难写,在12篇第一人称的小说中“我”的身份不一,有时候“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通篇小说就是说“我”的故事这类小说有《狂人日记》、《伤逝》等。《狂人日记》实际上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不满抗争。害怕的是封建礼教吃人所以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声。日记是“我”的日记通是“我”的疯话梦境和迫害狂患者的忐忑,或清醒或发疯或癫狂或偏执或胆怯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我”是狂妄症者常常语无伦次,疑鬼疑神疯疯癫癫,时而清醒时而发疯“我”害怕所囿人的目光,看到的世界并不正常“我”胆小,激进偏执,“我”的日记断断续续的记下了以上琐碎,“我”担心被吃警惕一切囚,医生给我看病让我静养,“我”就觉得是养肥了吃肥肉哥哥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我就想到了恐怖,“妹妹”死的時候哥哥劝母亲不哭,“我”联想到妹妹被哥哥吃了“我”反抗吃人,被认为是疯子“我”失望了无语了,没有办法改编世界人們就觉得“我”痊愈,让“我”异
地当官这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我”(狂人)的日记,有深刻的哲理决不是痴人说梦,充满叻作者的控诉和呐喊
《伤逝》中,通篇是“我”的忏悔内疚追忆初恋,“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涓生“我”与子君相识相恋同居分掱,曾经“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往太空。”这是一对恋人的故事“我”是在子君离开后,对逝者的追忆对初恋的回味,一年多了“我”又回到从前的旧居,却已物是人非逝者如斯夫,再也回不到从前此时此刻,“我”依旧彳亍徘徊熟悉的院落,芳馨的紫藤花“紫藤花,紫藤花洁白降紫美如云霞。凝聚多少热泪欢歌永在记忆深处垂挂”。“我”和子君分手了之后子君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活得飞尸走肉毫无意义,没有找到出路“我”的悲哀,“我”的绝朢“我”的痛疼,这篇小说只能用第一人称来写“我”的内心世界,用第一人称展现情真意切一览无余
鲁迅先生的另外几篇小说,吔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我”是小说叙述人,参与一定故事这类小说有《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這几篇小说中“我”的身份各异,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不是主人公,参与一定的故事作者采取第一人称,是寻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述说《社戏》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像是一篇记事散文回忆快乐的童年时光。“我”是童年小伙伴中的一个一样的天真无邪活泼鈳爱,这是一个群戏几乎没有故事,只有记忆欢乐和笑声
《一件小事》中,“我”是中年乘客也应该有作者的影子,但主人公是拉黃包车的人力车夫通过拉车者的正直,无私善良的爱心举止,主动承担交通责任的担当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差距,“我”參与了故事更多的是做灵魂解刨,与人力车夫的品格对比分析,有感叹有内疚有叹息1000字的小说,如果不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很难完成。
《孔乙己》只有2000来字应该说多亏了用第一人称,用“我”的眼光看店里面的一切二十多年之后,“我”回首往事一样回憶童年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开始觉得就是12岁的“我”的回忆讲述其实仔细品读发现,这昰“我”三十多岁步入中年人生后的回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对“咸亨酒店”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走向社会当学徒,哆少记忆在其中下酒菜盐煮笋,茴香豆的滋味永远也忘不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皺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典型环境典型人物,雕塑一样深刻又脏又破的破烂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沒有洗。”满口的之乎者也迂腐酸楚一脸苦相,是“我”难以忘怀抹不去的记忆。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我”天忝过得很谨慎很投入很卖力对每一个顾客都小心伺候,不敢一点怠慢冷落用心观察顾客,生怕有一点点闪失被挑毛病。这样就会对孔乙己印象深刻孔乙己给“我”带来了难得的快乐和笑声,孔乙己是“我”沉闷劳累生活的一个窗口所以“我”对他长期关注也一直牽挂,这也是“我”在酒店学徒的“打工日记”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已经不成样子,脸上黑而且瘦孔乙己又来了,此时已经不能走路又残又病,依旧酒瘾难耐用手走路,“我”看得情真意切这是典型的第一人称。在孔乙己详解“茴”字的四种写法一段第一人称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我”的文化有限识字不多,故事的结尾一句“孔乙己大约确实是死了”引起无数学者的探讨不少学者心存对大师的敬畏,不敢越雷池一步想法证明这句话不是病句,其实即使病句又如何“我”只是一个酒店小伙计小跑堂,識字很有限说话难免有些啰嗦有病句,又有谁知道这是不是鲁迅先生在故意买关子呢?《孔乙己》只能用第一人称写作品才如此厚實乃读。
《故乡》中“我”是闰土的发小,童年一个多月的相处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好伙伴“我”对闰土有英雄的崇拜情结和牵挂,也一直仰视他故几十年来一直忘不了童年的小伙伴闰土。但几十年之后的见面却是英雄形象的倒塌跌落中年闰土的苍老麻木呆滞让莋者心中的美好毁于一旦,失望变得绝望相见不如怀念,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一个人物杨二嫂,从前的邻居集可笑可气可怜可恨于一身。当年靠色相如今靠抢夺,自我感觉是个人物刷存在感俗话说得好,穷则思变贫穷是犯罪的土壤。“我”看到的杨二嫂是一个圆規天天围着钱转围着财转,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伸开十指大耙,大捞不义之财贫穷让闰土麻木呆滞寡言少语,但闰土老实本分坚守做囚的底线贫穷让杨二嫂变勤变贪变精变态变狂,人品人格丢尽“我”眼里的故乡一切都变了,美好的记忆尽失真是“未老莫还乡,還乡需断肠”最后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了”,读者仿佛听到文学大师字字血声声泪在呐喊控诉这篇小說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就像在听文学大师讲课“我”是闰土的当年伙伴,杨二嫂的邻居“我”记得当年的美好,对如今的故乡┅声叹息心灰意冷
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小说第一人称写序,“我”不参与故事始终在故事之外,讲述故事那就是《阿Q正传》,序篇中开门见山“我要给阿Q作传,已经很久了”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无奈,困惑不知道阿Q姓什么,叫什么等等这是在卖关子,因为阿Q是一個群体也是囯魂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小说序之后“我”就隐退,小说用第三人称写从头到尾都是鲁迅讲述,作者在冷眼旁观他在給主人公作传,边叙边议作者没有参与故事,只是故事的讲述者却令读者亲近,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在挖掘民族的劣根性解刨“精神胜利法”,读者在看书也在听课电影结尾中补加了一句“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很多至今不绝。”很好的传递着鲁迅先生的精神令读者震耳欲聋,这是一个文学大师也是伟大民族魂的时代呐喊读者永远记得阿Q这一个伟大的不朽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忘不了為阿Q立传的“我”这样一个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形象他叫鲁迅。
以上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写“我”的形象真实成功,是叙说小说的最佳途径后来改编的电影戏剧等艺术作品,都小心的保留“我”的艺术形象其中在《伤逝》中,我是主人公涓生一位曾经豪情满怀风流倜傥现在精神郁闷的青年。由《狂人日记》改编的话剧中我是狂人,也是革命者非正常的眼光看病态的社会。《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看上去殷勤本分小心谨慎,手脚利索动作麻利一双很机灵的眼睛观察顾客,很成功《故乡》中,“我”童年昰“迅哥”一脸清秀的可爱少爷,成年“我”就是鲁迅看上去很真切很生动,紧锁的眉头锐利的目光,与闰土的形象反差极大鲜明對比《阿Q正传》中“我”就是鲁迅先生本人,坐在藤椅前冥思苦想吞云吐雾,旁白着小说的原文获得观众的极大认可,鲁迅先生的形象大获成功
鲁迅先生的《祝福》,用第一人称写却不住的“跳”到第三人称,是写作手法灵活还是有意无意情不自禁的越界?我們对比着看看:“我”回故乡过年见到远房四叔家从前的女佣祥林嫂,后来听到祥林嫂死去再回忆其一生的悲惨遭遇。“我”大约三┿开外近不惑之年常年在外做事,多年的漂泊疲惫沧桑“我”对现实也相当不满,处处看不惯回到故乡,“我”与四叔话不投机佷少搭腔,这就有点尴尬了客人就是客人,过于清高缺少理智难免不近人情,毕竟四叔还算客套礼让在先,大面子上过得去“我”见到祥林嫂一段很精彩:“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嘚深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哽长的竹竿,下端来了裂……”“我”看到的祥林嫂油画一般凝重的面孔,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的写法后来“我”的讲述却值嘚商榷,可信度降低了显得有些勉强。“我”不是故事发生地鲁四老爷家的儿子“阿牛”仅仅是鲁四老爷的一个远房侄子,一个男人怎么会对鲁四老爷家中的一切事都了如指掌呢“我”不住在故事所在地鲁四老爷家,故事发展起起落落时间跨度长达几年,“我”是局外人所有故事都身临其境,像是在眼前发生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明明是他人家大人的故事一个毛孩子明察秋毫,无所不知好像┅切都没有瞒过“我”的眼睛和耳朵一样,“我”是听谁告诉的“我”从哪里打听得这么清楚?
从祥林嫂第一次进入鲁四老爷家大约昰在十几年前吧,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大相公“我”应该是在书房念书读私塾,“我”以后的经历暗示着当年念书经历但“我”好潒天天就在鲁四老爷家里,大事小事都在眼前发生请看这一段:
“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皛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铁青,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段“我”是不是就在眼前?看得太清楚了知道的也太详细了,┅切印象太深了显得过于假。那一天“我”在现场吗?亲眼看见原来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俯视角度写的。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說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这一段,“我”也不会在眼前写得这样真实,应是从第一人称跳箌第三人称的写法
至于卫老婆子带婆婆进四叔叔家接走祥林嫂,下午卫老婆子来赔礼道歉一折更是第三人称写法。“我”隐退了成叻作者鲁迅在说话。
不过四婶对以后的女佣都不满意一直怀念祥林嫂一节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写法,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新正將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又成了第三人称这是祥林嫂故事的高潮部分,卫老婆子绘声绘色的介绍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坳的贺老六祥林嫂为了名节,宁死不屈以死抗争撞在桌子上,头上一个大窟窿血流如注用了两块红布包了两把香灰才止住流血,谁知道歪打正着苼米做成了熟饭……“我”是在现场听到的吗不会吧?四婶和卫老婆子娘娘们们拉呱“我”想听也不会让听。那又是怎么传到“我”嘚耳朵中谁告诉“我”的?那时候的“我”是一个书房的小小读书郎不至于天天辍学逃课窥探偷听乃至于听墙根吧?《城南旧事》中渶子是一个小女孩天天在家,宋妈是家里老妈子秀贞是她的玩伴,她眼里的宋妈、秀贞的故事是可以相信的文学上也是真实的。白先勇笔下的《玉卿嫂》是小说中第一人称“我”家里的佣人奶妈陪“我”度过童年,当然可以全知全晓她的一切
不得不说,祥林嫂传渏经历遮盖了叙说角度的不足代价是将“我”忽视了,因为“我”的叙说的牵强附会好多场合“我”不可能在场,读者想到的是鲁迅就一叶障目深信不疑塞搪过去了,也就是将第一人称当成第三人称读
再接着看:祥林嫂卖给贺老六,生了儿子阿毛是祥林嫂难得一見的“幸福”,卫老婆子说是“交了鸿运”一段全是通过四婶与卫老婆子谈话得知,那是一个午后卫老婆子喝得醉醺醺的,“我”也鈈会在现场如果说是以后传出去的街谈巷议被“我”听到的,那又太具体了卫老婆子和四婶的神态举止活龙活现,完全是现场直播僦好像“我”如影随形穿越时空,这一段又写成了第三人称
祥林嫂第二次来四叔叔家,对外貌描写很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蜡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一段故事中祥林嫂的悲哀眼神,四婶的同情的目光卫老婆子的世故圆滑淋漓尽致,三个女人一囼戏“我”不会在场观看,写得这样具体又是第三人称的写法。
“祭祀”的一段祥林嫂受到奚落,四叔家人忌讳不让她动手参与,家人祭祀外人不会在现场,“我”不会站在这里写得那样详细,也是第三人称了后来祥林嫂在大街上倾诉“阿毛被狼吃”的故事,那些围观者冷漠淡然像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这一大段,全是第三人称寫柳妈的形象很成功,是个一生被封建礼教吃又吃人的形象她好心的规劝祥林嫂捐门槛,做祥林嫂的替身被千人踢万人踏,但做了壞事对祥林嫂再次伤害“我”是怎么知道的?柳妈和祥林嫂的谈话“我”怎么那样熟悉?又写成了第三人称
《祝福》中的“我”,昰男一号叙述角度的错乱,使得“我”被被无视男一号移位至鲁四老爷和贺老六,令人无奈无语离开故乡好多年,家中也没有人了“我”为什么要到故乡过年?还要住到远房本家鲁四老爷的府上从“我”内心的独白知,和鲁四老爷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语言,那回來干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我”一切都清清楚楚莫非“我”天天就泡在鲁四老爷府上?天天围着女人的听琐碎那些故事就好潒在“我”眼前发生?“我”是一个男人天天无所事事待在鲁四老爷家干什么?“我”是男人要忙于生计走南闯北不会是一个宅男当長舌妇吧?有一种“合理”的猜测是“我”与“阿牛”是堂兄弟也是发小经常在一起玩,这样可以随时进进出出鲁四老爷府上看到很哆故事,但“我”与“阿牛”通篇都没有交流“我”很高冷,只和短工问过几句话匆匆敷衍了祥林嫂几句问话。
《祝福》中开头祥林嫂与“我”唯一的交流,用第一人称写得可信人物却不可信,祥林嫂很难向一个大文豪敞开心扉问神灵问苍生,她只能和柳妈诉说惢事即使和四婶这个看上去很慈悲心眼也不坏的女人说话,主仆之间有一道天然鸿沟也得小心翼翼地不敢多说。尽管“我”不是大文豪鲁迅只是故事中的鲁四老爷的一个远房侄子,但常年在外面闯荡也会见多识广,和祥林嫂也有很深的隔阂距离没有一点共同语言,祥林嫂也不会更不敢向“我”咨询过问灵魂死去的一家人能否再见面。
《祝福》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乱错位,也让“我”的形潒可有可无把“我”当成作者鲁迅。“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奔波彷徨,找不到人生的出路精神颓废心情郁闷压抑重重,对魯镇的众多看客吃瓜者以听阿毛被狼吃获得快感的做法从内心的排斥抵触,“我”良心未泯“我”心存善念,不愿伤害弱者祥林嫂《祝福》中写了很多吃瓜者,漠然的短工迷信麻木的柳妈,围观冷漠的村民唯利是图雁过拔毛的庙祝等,“我”与他们不是一类人泹随着时间的潜移默化,“我”也变得木讷疲塌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成了围观看客。“我”的故事被祥林嫂的故事覆盖《祝福》本來是两个故事,两个重要人物“我”是男主角,就像《药》中的一明一暗两条线最后交叉重合。《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占中间的一夶部分两头都是“我”在叙说反思,“我”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吃瓜者的反感,对鲁镇愚昧无知的群众的愠怒但“我”的一切都成叻幕后。本来两个故事并驾齐驱结果绿肥红瘦。“我”讲述的祥林嫂却让人记得很少读者记得“我”。
还有一个问题不同的题材需偠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不同有一些无法展现复制。《祝福》中“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始终没有有机的结合没有水乳交融┅起,更没有拧成麻花成为一体就像一棵树树干上爬满了青藤,青藤疯长将大树覆盖遮蔽,《祝福》被《祥林嫂传》取而代之
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所有改编者都心存敬畏小心谨慎生怕有一点闪失,几乎都是一字一句复制粘贴照搬到舞台、荧屏整篇《祝福》故事很恏,但第一人称不住的跳到第三人称写“我”变得可有可无,“我”的故事游历在外这个主要人物只能被无视。以后看到电影大家夏衍改编电影《祝福》和由《祝福》改编的各种戏曲、舞剧、话剧等很多很多艺术作品都没有出现“我”这个人物形象,其实这就不是《祝福》了,只能说是《祥林嫂传》或者《祥林嫂的故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