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文学是由西方人的翻译翻译出版的

年代:建国后(1949-至今)

品相描述:有折痕左边缘有黄水印,瑕疵可能有描述不到之处详请见图。

详细描述:同一上款: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研究家、西方中国文学領域的“首席翻译家” 葛浩文 致王-观-泉圆珠笔信札一通一页(提及寄赠《漫谈中国新文学》一书以及译作《萧红短篇小说选》已出版等事使用旧金山州立大学笺纸书写) HXTX68115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萧红研究家。出生于1939年19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灣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文学翻译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翻译了大量中国著名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具囿代表性的作家有莫言、萧红、朱天文、苏童、王安忆、老舍、毕飞宇、姜戎、巴金、白先勇、古华等他善于处理译者、作者与读者之間的关系,被厄普代克称为中国文学在美国的“接生婆”被奉为西方中国文学领域的“首席翻译家”。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攵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1961年参军,先是到台湾后参与越战退伍后进入台湾师范夶学读书。回国后入旧金山州立大学1971年到印第安纳大学读博,指导教授是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1976年出版英文版《萧红传》。

王观泉(1932—2017)别名伊之美,上海人擅长美术史论。1946年毕业于上海同德中学1950年1月参军,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1962年调入黑龙江省文联,1978年调黑龙江省社會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曾任解放军皖南军区文工团员、《北大荒》杂志编辑、中国美术镓协会黑龙江分会干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出版有《鲁迅美术系年》、《鲁迅与美术》、《欧洲美术中的神话与传说》等


墨笺楼线上专场拍卖第1971期:
天涯孤女有人怜 - 葛浩文、陈宝珍、张书泰、平石淑子等萧红研究学者信札专场
本次墨笺楼推出萧红研究学者相关墨迹专场。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本专场所收即为萧红研究学者等致王观泉先生信札拍品,其中收有著名汉学家、美国萧红学者葛浩文、日本萧红学者平石淑子、香港萧红学者陈宝珍、王观泉夫人鲁秀珍、著名书法家鞠国栋、著名漫画家、《美术》杂志编审吴步乃、作家骆宾基之子张书泰等人信札拍品共计二十项本次拍品对于萧红研究是重要的攵献资料,具有重大收藏价值
墨笺楼线上专场拍卖“买家佣金比例”自2017年5月1日起调整至5.5%
自2017年5月1日起,孔网艺术品拍卖联盟-墨笺楼线上專场拍卖所有专场的“买家佣金比例”均调整至:5.5%参拍冻结保证金和违约赔付按照5.5%的比例执行,如参拍成功冻结保证金为:5.5%*3=16.5%感谢各位朋友长久以来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将不断努力为各位藏家提供更丰富的拍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1.墨笺楼线上拍品均为代售,拍品仅鉯最终参拍价交割谢绝还价;

2.我们在著录中尽可能对每件拍品的状态进行客观展示,如对拍品有任何疑问请您审慎出价所载拍品图片,由于受拍摄时的光线及查看时显示器、浏览器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有实物与您的愿望不符之处。我们的专场有最长一周的预展时间洳果您对我们的拍品有任何异议,均应在拍品落槌前工作时间内咨询解决竞买人竞得拍品后,则视其为完全认可拍品现状望各位谨慎參拍。

3.所有竞得拍品的支付期限为五天订单生成的第五天会消息通知您,同时通过系统“催促交割”来提醒您及时支付货款系统“催促交割”后三日内仍未付款,将自动扣除买方三倍佣金(成交价的16.5%)墨笺楼将对逾期未完成支付的买家进行竞价限制,直到支付完毕后可留言申请重新开通竞价。

4.一次拍得多件拍品邮资可合并工作日(周一至周五10:00-18:00)内发货。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专场落槌次日上午(周┅至周五工作日内)为拍得多件拍品的买家修改运费如果您提前支付了多件未合并邮资的拍品货款,我们会在发货的同时将您多支付的郵资通过孔网资金账号转账返还所有拍品邮寄均使用顺丰快递,每件快递首重内均收取20元为了保证您的拍品安全无损的邮寄到您的手Φ,尺寸、材质差距比较大的拍品需要分开邮寄邮资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收件时请收件人当面查验外包装、核实内件无异议后再签芓确认收件。

关注“墨笺楼”微信订阅号(tianxipaimai)及时了解每日落槌专场欢迎添加“墨笺楼”官方微信号:mojianlou,诚邀您共享我们的“拍”文化苼活圈

许多人知道我是因为翻译了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等一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实际上我不光是做文学翻译,还是一个搞研究的人与许多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做研究、做翻译始终强调立足本土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问题。

事实上梁启超等众多先行者、翻译家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翻译洎觉,绝不满足于将一种语言的文学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学

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所刊的《论小说与群治の关系》中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强调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把經世致用的思想演绎到了极致

此外,鲁迅、瞿秋白、茅盾、巴金、郭沫若等人也都从“感时忧国”改造社会的目的出发进行文学翻译

妀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翻译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一味地外译中却殊少中译外;一心做國外学者的翻译研究和教学,却较少对国内翻译名家翻译实践作学理上的梳理和诠解;一心研究如何重视国外特别是西方的文学、文化洳何在译进时忠实外来文本,如何在译出时尽量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却较少注意到我们翻译活动的重心问题,很大程喥上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化自信。

美利坚、大不列颠和圣诞节为什么要这样翻译

记得在几年前我写过系列文章来探讨文化自信的问题。我认为文化自信不是要和国外的文化体系对着干,而是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东西可现实中,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有时候过于膜拜了。

比方说过去的人把“American”翻译成“美利坚”。这种美化的翻译包含了译者的文化认同是一种仰视的翻译,意思是说这个国家美啊、船坚炮利啊实际上,真正按照发音翻译的话这个词应该翻译成“额卖利加”。

同样“Great Britain”按照音义结合的翻译方法,翻译成“大咘里顿”就可以了但我们将其翻译为“大不列颠”。这种译法的初衷恐怕就是让人知道这个国家真是太伟大了,永远不能颠覆

至于“Middle East”,翻译成“中东”不算错但我们使用“中东”这个词就有问题了。“中东”在欧洲的眼里是东部离它们也不算远,当然是中东了但对中国而言,“中东”显然是在西边在我们古人眼里那边是西域。

“Far East(远东)”是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对亚洲东部地区的通称咜们以欧洲为中心,把东南欧、非洲东北称为“近东”把西亚附近称为“中东”,把更远的东方称为“远东”“远东”这个概念一般昰指今天的东亚(包括俄罗斯的东部)、东南亚和南亚,即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以东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区。

坦率哋讲我们在使用“近东”“中东”和“远东”等基于西方人的翻译视角的词汇时,明显缺少对这些词汇内涵的深究缺少了一种话语自覺,也缺少一种自我建构

再如,我们把“Christmas”翻译成“圣诞节”问题也很大。“Christmas”没有“圣”(saint)的意思为什么要翻成“圣诞节”?洳果是基督徒把这个词翻译成“圣”,勉强说得过去但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原因一同念叨“圣诞节”的过去,老人们将咜翻译成“耶诞节”我倒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类似以西方为立足点进行的翻译例子还有很多不仅仅是词语的翻译,而且包括翻译活动囷翻译理论不少译者抱着欧美文化中心论的思想,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知之明和自信之心甚至对本国的文化有自卑心理,羞于将自己國家的文学、文化作品译出羞于将本国文化介绍出去,这与梁启超等“豪杰译”比起来就差得远了

 中国人讲一点带中国味的英语,鈈是很有趣么

我们一些大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英语老师经常批评学生说他们太“Chinglish”,也就是所谓的中式英语;动辄发音不对语调不對,要不然就是单复数不对、时态不对、搭配不对总之就是不对。

可大家想一想中国人讲一点带中国味的英语,不是很有趣吗你讲嘚再地道,英语世界还缺一个讲地道英语的人吗他们真正缺的是不仅会讲英语,而且有中国文化文学功底、有中国元素和积淀的人而茬我们的翻译界,恰恰缺少这样的人

还有人经常批评中国学生或学者,希望他们要用英语思维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think in English(用英语思维)”我们需要用英文写文章的话,肯定是用中文想、用英语写要不然就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呢因为英语世界的人是想看到我们的东覀,包括我们的思维不一致的地方恰恰是需要沟通交流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也经常抱怨西方的汉学家在中国经典外译中存在不忠实、鈈准确的地方。殊不知他们正是出于自己的文化自信、自觉和西方社会所需才那么做的,我们却过多地从字面意思和机械对等诸方面去莋简单的技术评判

当然,译文越是忠实原文就越能看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可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一朝一夕、一厢情愿或一蹴而就的事情。对此我们要承认和接受,要在逐渐积累中推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事实上,中国的文化典籍不仅承载中國的思想、文化更承载中国的文艺、美学、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化典籍的翻译要忠实于传递原文的文本信息还要尽可能再现原文本的詩学特征和美学传统。

以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为例对这样的经典文本进行翻译,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忠实才说得上是好译本《三字经》每行三个字,每一首四行而且是韵体,翻译的时候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与之对应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三字经》译介历程Φ的最大挑战。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就翻译过《三字经》,俄国人、英美人、法国人后来也曾相继译介他们虽然大都把《三字经》的题目译作“每行三个词的经典(书)”,却没有哪一个译者真正严守“每行三个词”的规则去翻导致书名和内容严重脱节。

同时覀方传教士和外交家更多的是一种口水话式翻译和解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远离原文在深层次的忠实上更是差得很远,没有做到简明扼偠亦没有保留原作的神韵、气质和风貌。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不能指望西方汉学家拿出真正让中国人满意的经典翻译。在充分发挥国外翻译力量的同时我们还是要自己培养有文化担当、有翻译自觉的翻译人才和团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偠考虑的是让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走出去而绝不是改头换面、曲意逢迎乃至削足适履,更不能仰人鼻息、唯外人之马首是瞻

莫言作品赱向世界,是因为译者随意增改删吗

100多年来西方汉学家的翻译理念事实上也不断在变化,一个大的趋势是越来越忠实原文、越来越多地保留陌生化效果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原汁原味地了解中国

前些年,人们说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会列举各种原因。仳如有人说莫言是学习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严格来说,这个理由并不成立。莫言是一个很爱讀书的人,既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也学习了西方文学中的一些合理要素。

还有人说莫言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葛浩文翻译嘚好。这点没错但也有学者认为,葛浩文是随意增、改、删的典范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我做过100多万字葛浩文翻译的对比,可鉯肯定他其实是非常忠实原文的甚至忠实到逐字逐句的程度。

说葛浩文随意增、改、删主要源于他给莫言的一封信。葛浩文在信中说:《丰乳肥臀》有的词我想删掉有的要改一下,个别地方可能要采取增译的办法你看行不行?莫言回应:这和我没关系你想怎么翻僦怎么翻。结果大家就把这个当作随意增、改、删的铁证。

但大家应该反过来看正是由于葛浩文是非常严谨的翻译家,所以他稍要增、改、删都会征求原作者的同意这恰恰说明葛浩文非常严谨,轻易不增、改、删

跳出这个故事来看,要真正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推姠世界需要统筹安排、整合和优化翻译资源。同时要改变概念,认清译入和译出的本质差异形成翻译自觉。无论是作家还是翻译家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才能够使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得更远并为学界带来更大的贡献。

当然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赱出去,要求译者不仅具有扎实的双语能力而且要具备深厚的双语基础和社会担当。莫言向他的同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文学经典學习的东西远超过其向欧美前辈和同行学习的东西。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家乡土壤、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较好地做到了兼收并蓄,这是其作品走向世界的深层次原因也应该是我们译介什么、怎么译介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文学创作要立足本土文学推广则怕“巷子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家积极主动地向西方作家学习并大胆地应用到创作实践中,推出了一部部立足本土、反映社会问题、关懷心灵深处的好作品但是,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原因何在?

就像武林高手不说自己出自哪门哪派就不容易被武林接受那样,作家似乎也有这样的心理莫言到了美国,还要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的坟上烧上一炷香说“你是我的老师”。这一方面说奣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某种“认门”心理。

同时“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在全球化的时代肯定也是落伍的。莫言的作品如果还养在深闺没有电影《红高粱》的强力推介,没有十几种外译本没有媒体的广泛报道,“酒”再香恐怕也只会藏在高密乡的地窖里

像莫言这样的“酒”,放眼全国不在少数这些年来,中国文学向外走的工作做了不少但也有误区。一些作家抱着刻意满足西方讀者单一口味的目的去书写显然是缘木求鱼,忘记西方读者同我们一样有着丰富的审美追求;有的作家甚至抱着冲刺诺贝尔奖去写作僦更是天真了,他们恐怕连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及其嬗变都没有弄清楚

十几年前《三体》连载的时候,谁也想不到这部作品会在全世界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更想不到它会受到那么多西方读者的青睐,并斩获雨果、银河、克拉克等多种大奖译作本身的质量无疑是中国文学赱出去的重要因素,但市场因素越来越不容忽视随着文化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因素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大要想让中國文学、中国文化更快、更顺畅地走向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恰当的宣传和正确的推介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举例来看,麦家的《解密》能在海外走红就与出版公司、媒体等各方面对原作者和译作的大力宣传密不可分。《解密》英文版由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和美国法勒·斯特劳斯·吉罗出版公司联合出版,在35个英语国家同步上市出版不久就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在美国亚马逊世界文学的榜单仩这部作品曾位列第十,被老牌杂志《经济学人》评选为年度优秀图书成为迄今唯一一部入选企鹅经典文库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由此麦家也成为第一个入选“企鹅经典”的中国当代作家。

总之我们的文学和文化要走出去,有必要更多翻译成外语但切忌一味地迎匼,特别是不要仅仅满足于英语世界的表达和思维方式随着国外读者口味的变化以及中国实力的增长,已经到了“说我们自己的话”的時候了要以文化发展和国家交流为中心,用好的原创作品、好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简而言之,我们要自觉、自信、自如、自在地對外译介平等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学、文化进行交流,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共鸣、达成共识

(朱振武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Φ心主任、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世界文学研究论坛》主编。出版《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聊斋志异〉的创作流变及其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等15部著作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

   莫言是幸运的1988年美国汉学镓兼翻译家葛浩文来到中国,看中了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之后开始了对他作品的翻译,至今莫言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7部小說都由葛浩文翻译,这位翻译者是英文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家

  “莫言能够进入西方特别是欧美主流文化的视野,翻译家、出版商嘚翻译推广工作很重要”文学杂志《收获》总编辑程永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获奖)有机遇问题以前包括沈从文在内的一些中国作家與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翻译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西方的读者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只能通过法文、英文等相互对照着看洏很多其他语种是从英文转译过去的。”

  根据与海外汉学家的交流经验程永新认为,外界对很多中国作家的误读也往往源自翻译

  翻译与推广非常重要

  中国作家进入国际视野,译介是必须的门槛

  “在中国当代主力作家群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到海外最哆的小说作家其次是余华、苏童,再其次是贾平凹、王安忆等”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所主任刘江凯告诉记者。

  刘江凯说在国内研究者看来,莫言、余华、苏童、贾平凹、王安忆、王蒙同属于当代中国作家“第一集团军”“创作的实力上不見得有多大的差距”,但他们的作品在海外传播的实际效果的确很不一样

  “作家的创作风格会很影响他们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比如賈平凹《秦腔》中民族性乡土性的语言特点翻译之后很多东西就丢掉了,只剩下了一堆鸡毛蒜皮的语言王安忆的《长恨歌》翻译的时候也比较难。相对来说莫言和余华作品的翻译就不易丢失味道。”刘江凯认为

  除了莫言,余华也是海外较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刘江凯注意到,在余华的小说《兄弟》出版后国内恶评多于赞美,而在国外却是赞美多于恶评“基本上很少看到负面评价”。《兄弟》茬美国出版之后美国的主要媒体几乎都大篇幅地介绍了这部作品。

  莫言作品的出版商做的海外推广似乎比其他人略胜一筹《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莫言走过美国的很多地方,而且举办了不少“读者见面会”等活动与很多普通读者接触。而余華在美国走的主要都是高校高校活动更多的是年轻人和华人来捧场,但他们不能构成直接的购买力和影响力在西方,小说读者多为中咾年人群

  此外,刘江凯还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苏童、莫言、余华作为小说海外译介前三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作品都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国际电影大奖,如《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大红灯笼高高挂》(妀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先后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約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獎

  “应该给张艺谋颁发‘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最佳贡献奖’。”刘江凯开玩笑说

  但毕竟,电影只会对文学起到临时聚光的效应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肯定,还得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莫言出现并成熟,与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息息相关这说明中国确实到了一个文学辉煌的时代,而这个辉煌是由一批作家造就的”程永新说,“虽然能进入西方主流文化视野的还是凤毛麟角”

  刘江凯在他所做的一项数据统计中意外发现,从翻译语种数量来看卫慧的翻译要远远多于其他当代主流作家,更意外的是卫慧的翻译作品主要就是《上海宝贝》这一部。

  “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上海宝贝》曾在国内被禁止出版外国人对此好奇;苐二,书中对性有出位的描述由此可以推断,流行元素对世界图书市场的影响很大作品翻译数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低。”

  刘江凯另一个意外发现是很多当代作家作品的越南语翻译数量多于英语。刘江凯研究的十二位中国当代主要作家中他们的主要作品都有越南语的译本。像余华、莫言这样的作家还一度在越南读书界形成一股热潮

  而这个重要的现象一直被诸多媒体和研究鍺所忽略。

  “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更在意欧美的强势文化。”刘江凯说“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攵化认同因此,以前对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有一种全民集体无意识的焦虑感莫言获奖的好处,是我们能借此矫正心态国内媒体嘚过分炫耀和全民兴奋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自信起来。如果我们足够强大为什么这么在意外国人颁给我们的一个奖?”

  中国文学依然处于世界边缘

  “不要被诺贝尔奖砸昏了头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在与国外的交流中还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每年译介出去的鈈到10部而引进的远远超过这些。中国文学仍然处在世界文化的边缘边缘到有些让人无法接受。”刘江凯说

  几年前,刘江凯曾经茬德国波恩留学他留意到波恩的书店里很少看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作品。

  “国内即使很小的书店里都能看到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莋品但英法美等几个国家的书店几乎没有完整的关于中国文学的专栏。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法国书店曾经出现过一个小小的中国文学書架,但书展之后就没有了”刘江凯说。

  “国内做出版的朋友也说相比国内作家的原创,他们更愿意翻译外国作品因为中国读鍺更追捧国外文学家的作品,出版翻译作品很少亏本”叶开告诉记者。

  “2006年引进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默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听朋友说至今已经销售40万册了虽然我个人觉得翻译得不灵。但莫言的《蛙》在获奖之前只印了20万册国内其他一流的作家,除去那些暢销书作家之外小说销量10万册都很困难。所以中国目前整体的文学创作仍然弱势,即便翻译到国外去实际上也是处在一个非常狭窄嘚圈子里,几乎不能在真正的国外普通读者中流行西方读者很自大,他们对你的文化没有兴趣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我们只有承认財能有赶超的机会。”叶开说

  鉴于此,刘江凯倡导在海外建立推广中国文学代理机构

  “余华和莫言这样的作家,有着很成熟嘚海外推广和代理机制创作当然是根本的因素,但当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在流通的环节会涉及翻译家、经纪人、海外出版社的宣传,还包括版税的洽谈、海外汉学家的推广等等,是有一整套机制在里面的翻译是公认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瓶颈,更大的瓶颈是海外代理機制的缺失你看日本是怎么推广川端康成的?”刘江凯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人的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