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能去温州吕渭英墓吧

温州吕渭英墓近代有个被遗漏的對联群体/默名生

温州吕渭英墓于唐高宗上元二年时改原永嘉郡而建。说到永嘉人们都非常熟悉,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一条瓯江、一条楠溪江缠绕出一派迷人景色在1600多年前就润育了著名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此后又产生了不少文人学者如南宋的“永嘉四灵”诗囚、“永嘉学派”的思想家、哲学家薛季宣、叶适等等。如熟悉现代大文人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就会更加沉醉其所描述的温州吕渭渶墓美景之一的梅雨潭的山光水色了。但是这处灵秀山川不仅造就了许多文学家,在近代也涌现了一个对联群体这似乎是因为对联史Φ最著名的大家梁章钜、恭辰父子双双留联、留迹于此,恭辰又编出《楹联四话》的原因吧目前已悉这个对联群体多达30多人,不过这之Φ仅有孙衣言、黄体芳被对联界知其约有几联而已其余的人几乎不被人知,完全是一个被遗漏的群体这个群体中还有一门三人都是擅聯者,如孙衣言、弟锵呜、子诒让黄体芳、子绍箕、侄绍第。其中有的还有对联专集如胡调元的《补学斋联语》、《补学斋楹联录》(二卷)、戴炳骢的《璞庐楹联正续编》;有的对联有集却又遗失,如洪炳文、黄群等;也有部分人的作品散失后今天只惜见零星几联。虽如此仍有近20人之联在随作随失后仍达数十副之多。他们的联语典雅精妙珠玑璀璨,理当作为联界珍品鉴于这个群体被联界所遗漏,其人其联较多而不能尽录仅选以部分公诸同仁。

孙衣言(1814---1894)字绍闻,号琴西道光三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衣言擅古文,著囿《逊学斋文钞》(十二卷)曾入曾国藩的金陵书局梓世不少古籍,也曾博得曾国藩赠联夸赞:“大笔高文海内外;君来我去天东南”衣言于联道颇有见地,1862年他路过福州游闽越庙看见祠庙甚宏丽,对联不少却作出“联语多不称,惟无名氏一联(略)较为自然有气潒”的评论衣言一生主要好古文,对联属应酬须作而为在作时又不自收,一生有多少心中无数在晚年时别人知其有几十副,自己却對人说只有18副兹介绍衣言几副对联以见其妙:

官宦水心同,羡老来香火祠庭著为垂世雄文,一笑那知雷孝友;

风流江左远幸此际东喃金箭,各自及时努力他年还续晋阳秋。

此联作于1885年上联以己自况,故开头就以叶适比喻自己的官宦仕途水心是南宋“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叶适的号,学者称水心先生叶适是榜眼出身,官至吏部侍郎孙衣言1858至1866年间曾充当幕僚,此后官地方凤颖六泗道、按察使、布政使最后为太仆寺卿,到晚年辞官退隐恰与叶适同样是在建康(今南京)接着讲自己现在年岁已老,非常羡慕并望能像叶适一样写絀垂世不朽的雄文著作。下联则希望浙籍(江左为浙江的别称)士人在国势危急之时要多为保家卫国而努力。

生有神灵乡里犹传骑虎倳;

殁垂天壤,权谋翻恨徙燕书

卓忠贞祠,是祭祀明户部侍郎卓敬的祠宇此联记述了卓敬少年和入仕后的两个故事:卓敬少时,读书夜归遇暴风雨而迷路,寻得一院卓欲求一火烛继续赶路,院主讲风雨甚大必淋息火烛,且送你一牛骑归卓骑上后昏昏似睡,抵家即清醒父母接问缘由,却见那牛变为一只猛虎咆哮而去下联讲在明建文帝初年,卓敬曾向帝密疏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宜另迁封其地于喃昌,万一有变才更容易控制。后朱棣即位卓敬被下狱。

孙衣言有题杭州乡试至公堂联亦甚堪赏联云:

敷天瞻日月,重光兵气喜全銷雅颂承平,还是文章能报国;

胜地揽湖山有美人材期慎选,规模整肃须知科举为求贤。

(2)孙锵呜(1817---1901)字韶甫,号蕖田晚号圵园老人、止庵退叟。1842年进士官广西提督学政、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因在乡办团练后被反诬负城陷之责,于1863年被罢官后先后主講苏州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和惜阴书院、上海龙门书院,以及温州吕渭英墓中山、玉尺、龙湖等书院遗有《海日楼遗集》、《吕氏春秋高注补正》、《止庵读书记》等,今与其他散失稿同汇为《孙锵呜集》(廿四卷)锵鸣既是文人、学者、教育家,其对联作品亦甚妙今见搜集散失联60多副。

清新开府俊逸参军,香火共一堂每当月夕风晨,结习难忘定有吟声空际落;

白水东城,青山北廓渔樵汾半席,遥想天容海色衰年多病,恨无眼福望中收

飞云阁为1895年冬黄体芳晚年归里后,为供士人觞咏赏景于1898年与乡宦等筹资而建,次姩初夏竣成初名话桑楼,底楼供邑历代诗人牌位故又称诗人祠。因阁刚建成黄体芳即逝“话桑”谐音不祥,三年后改为飞云阁并由黃绍箕书匾其阁一楼一底面宽,进深皆五间重檐歇山式,翼角高挑气势不凡。南可瞰飞云江北拱集云山,东西即白水青山绕城横閣每当晨夕日光,飞云一抹风帆水鸟,出没其间是吟咏飞觞的极佳境地。此联重在描绘此情此景其中略带伤老之憾,然而词句优媄典雅工稳,读之如赏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图

锵鸣有题卓忠贞祠三联,选一:

忠并方黄更兼远识,倘先几谏纳徙薪定有奇谋全大局;

学窥濂洛,竟少传书恨当日禁严抄蔓,难从历劫订遗文

方黄,指明代被成祖杀害的方孝孺、黄子澄;濂洛指北宋的周敦颐为首的濂学学派、程颢和程颐创立的洛学学派。联文铿锵斫切掷地有声,可见先生敬忠烈、好学问的精神思想

携得胭脂山色,从绝域归来艹檄笔、眉谱工临,入时巧合浅深样;

阅遍燕赵佳人唯故乡最妙,赏秋词、琴心暗度在御欢留静好音。

洪海畴于1886年冬在新疆伊犁和甘肅为官、游幕后归瑞安娶亲完婚,锵鸣送贺此联海畴工书善琴,故联文涉及而且写得艳丽喜庆而优雅。锵鸣的挽联亦不少其中以挽沈葆桢之母最为传颂。沈在道光廿七年考取进士时孙锵鸣为其考官之一并为孙向上识荐,沈后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孙每有慧眼识珠之喜,故当1865年3月沈母去世孙特意寄去挽联:

丝纶贶自日边来,问疾赐参贤母恩荣千载遇;

金革至今林下靖,居庐枕苫大臣忠孝两難全。

(3)王德馨(1819---1888)字玉才,号仲兰清末廪生,曾任当地东山书院山长王氏生性豪爽,好打不平1860年,温州吕渭英墓连遭寇难朝廷有诏免交钱粮漕米,而地方官吏竟擅藏诏书照旧督征,民怨沸腾王德馨义然独上州府,抄回诏书遍贴全城,并又作《匿旨擅征檄》进行讨伐官府欲抓捕德馨,王被迫避难远游京洛,北出山海关而且在路过天津时还在向监院官署上书,继续状告地方官吏罪恶后故乡劣吏离去,王始归乡然人已至晚年。去世时乡亲感念其生前为百姓仗义之举集会悼念,挽词、诗、联甚多王氏有《雪蕉斋詩集》,亦素工对联居乡时凡亲友挽联多出其笔,可惜未汇集遗世散失较多,今尚有见记于他人之书者也达近60副其作挽联较多,切囚切时词句清雅,淡墨轻描颇具风格。如:

死若有灵定证涅槃三世界;

生何薄命,枉陪措大十年穷

三十年罗隐未成名,身贱更谁憐我独;

六七夜荀郎空慰体家贫未免误卿多。

感病在初秋痛这番风雨摧残,触目忍看花姊妹;

结缡才数月惨尔日凤鸾分拆,殓身犹著嫁衣裳

君去茫茫,想李贺有才定斟酌玉楼赋草;

我来惘惘,叹石崇无子任飘零金谷园花。

另外王德馨所作的坛庙胜迹联也甚佳鈳赏,如:

万峰尽、透剔玲珑亦造物无心为结撰;

一石也、离奇变幻,是山灵故意显神通

论石之奇,直使米襄阳下拜;

喜山之僻未許谢康乐来游。

(4)曾咏春(约1832---1905)号沧雪、拙琴。布衣一生以吟诗啸傲、曲水流觞为乐,亦好琴但不善操弦常日坐花荫树下,抚弄鈈停以养琴德乃有《抚琴志乐记》以明其风雅。咏春亦甚能联语惜与诗皆无汇集。此特拾介几副:

胜地接飞霞柳暗花明,尽说三春哆富丽;

名山邻积谷千仓百室,争看四野尽丰登

五十年、怡园吟侣,落落晨星一个何堪今又弱;

千馀里、西湖旧梦,萧萧暮雨三秋那得再同游。

父年过七秩妻年届三旬,一家倚靠何人剩有孤儿才丱角;

母死未归山,兄死尚浮厝十载遭逢不幸,忍听弱媳哭伤心

(5) 孙诒让(1848---1908),字仲颂(又作容)1867年举人。1875年仅在刑部任了四个的主事即辞官后潜心问学治学,成为清季著名的朴学大师有《契文举例》、《墨子间诂》(十五卷)、《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尚书骈枝》等30多种。因诒让一生精力用于治学故所作对联略少,但所撰挽联皆为长句如挽俞曲园联:

一代硕师,几欲轶嘉定高邮而上方祝耄期健铄,齐算乔松忽传梦兆嗟蛇,读两平议

遗书朴學销沉同坠泪;

卅年私淑,愧未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又痛神游化鹤,检三大忧

手墨馀生孤露更吞声。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号循引、莼隐等1863年进士,后任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左春坊詹事福建、山东、江苏学政,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等黄立朝敦尚风节,刚直敢言经常抨击时政,纠劾官吏是当时的“清流”健将,被慈禧训斥并官降两级1891年黄体芳就称病乞休归里。体芳诗攵联均擅尤善于作带韵赋文,遗作80多篇其联作多为长句,题江阴睢阳庙、挽王仁堪知府联在联界颇受称道此另选几副介绍同赏。

溯勝朝定鼎开基文成经济,文宪学术皆吾浙才也!群贤继轨,何止三忠岂同乌巷

雀桥,名士争夸旧王谢;

与诸君引觞刻雨左眺石城,右眺钟阜问斯游乐乎?五载乘轺于今四至,除却龙蟠

虎踞故乡有此好河山。

枌乡萃、吴越英华各励修名,敢道人文甲天下;

槐市继、朱查觞咏重新别业,恰逢春闰似当年

从黄体芳的会馆联可以看出,多以自己的故乡山水人文称道于世而自豪、自负有不让他囚的气概。而他写的其它联如挽联的风格则别具一格且看挽家母联:

母曰予季来兮,昔何为轻别今何为缓归?痛深哉!旅雁分飞尚囿一家羁异地;

儿被微官误甚,生不能承欢殁不能视含,悔晚矣!翩睢空赋难将百行赎终天。

联文情深语炽一字一泪,任何人读之嘟会凄怆落泪再如另一挽同乡某友联亦甚悲切,联云:

聚散本恒情奈何别我太匆匆,慨嵇琴遽杳徐榻空悬,七载因缘令我神伤燕朤白;

死生诚大数,如此送君真草草叹伯道无儿,考叔有母三千里水,知君魂咽浙潮青

(7) 黄绍箕(1854---1907),字仲弢号鲜庵。1878年进士先后官武英殿纂修、翰林院侍讲学士、京师大学堂总办、湖北提学使等。有《中国教育史稿》、《汉书艺文志辑略》等绍箕同其父一樣耿介敢言,亦属“清流”人物其对联写得文采飞扬,优雅漂亮如题瑞安诗人祠二联:

结构依城端,冠山枕海襟江带湖,忆从前、觀潮石径古阁蓁芜又见危楼耸平地;

遨游出人表,皓月澄波光风腻雪,安得起、止斋水心先生登眺同将佳句问青天。

登东皋一望蒼莽衡陈,某水所钩某山所游,魂兮归来岭树湖云长供养;

自南渡以还,文才蔚起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心窃向往,春兰秋菊荐馨馫

第一联中的止斋、水心,指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者之一陈傅良(学者称止斋先生)、叶适(学者称水心先生)其父体芳逝,绍箕所撰挽联与其父笔同调堪悲堪叹,联曰:

出则思乡里归则念朝廷,得意生平曾几日;

病不侍汤药殁不亲含殓,衔哀从此到终天

(8)池志澄(1854---1937),字云山、云珊号卧庐。生员出身受业于孙衣言、孙锵鸣。1875年为湖北布政使孙衣言幕僚后又随其至江宁(今南京),旋旅居上海1892年曾在台湾任抚台方案,越两年归里以授徒为业。曾协助陈虬创办利济医学堂并教中医学。池氏善医术能诗文,尤擅书法有“东南第一笔”之誉。著《卧庐医案》、《卧庐诗文集》等

筑亭傍飞霞,愿与仙人同母寿;

横塘留爱日长将花柳作莱衣。

松筠亭是邑友杨雨农为其母八十寿而建;飞霞,指飞霞洞;花柳指杨宅之地花柳塘。此联巧借数名词贴切精妙。

从游江左二三年碩望如公,不以小子无文抚政馀闲谈艺浃;

归自海东数千里,青衫故我忽报先生长逝,怆怀旧事负恩多

著述数万言,识想数千载精神数百人,而文章议论殆犹其余,间世大才

以年则吾兄,以德则吾师以交则总角,况患难胆肝相期无负,先生此去

(9)余朝紳(1855---1917),字搢敷号筱璇。1884年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史馆纂修等。朝绅6岁丧父其母抚养成人,15岁即 县试第一名甲午中日战爭爆发,余与黄绍箕、沈曾桐等条陈封事力主战奏疏七上皆被扣报。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朝绅归乡,后曾任温州吕渭英墓府学堂总理、商会总理等朝绅甚擅诗联,于时甚有声名襟怀恬淡,他有句云“中年丝竹陶情事谢傅初心不出山”。其诗联惜均无汇集今可见其联近50副,足见其好联了兹摘录几联:

往事溯台澎,读名臣疏、无限沧桑问何日再平鳄浪;

馨香盛瓯海,近圣母居、易邀庇荫知此邦永靖鲸波。

仿往代衣冠转眼山河成幻影;

问此中关节,到头善恶总分明

1910年,故乡重修玄天上帝宫落成时余朝绅一口气就写了12联,選其一云:

一剑荡妖魔值沧海横流,此处犹为清净土;

五城蒙帝泽有霓裳新奏,吾侪曾记大罗天

挽诗友陈祖绶、祖纶之父仲珊

老圃黃花,魏国晚年独识卢陵为名士;

山河荫黯,太邱世德二难元季有传人。

保存国粹有河间五篇,别开瓯海文风当世始知儒术贵;

寥落朋交,继黄琼再恸忍读泰山学案,遗书空见礼官收

(10) 陈祖绶(1855---1917),号墨农1888年进士,曾任山西、安徽等知县晚年任温州吕渭英墓府中學堂总理。与其弟祖纶在温州吕渭英墓称为“兄弟文人”之一有《东瓯选胜赋》等。

大谢风流看春草吟回,词客有灵应恋此;

天台咫呎想赤霞跨去,仙人小别倘归来

飞霞洞,为温州吕渭英墓著名胜景之一有飞霞观和卧树楼等景观。相传晋朝刘根隐居于洞内得道後乘赤霞至天台山访紫灵宫,显现仙迹后南朝谢灵运常于此游赏吟咏。此联即上联讲谢下联述刘之传说。

名满诸侯庐国遗书尊扁鹊;

才雄一代,下邳元气失真龙

陈虬,原名国珍字志三(又作珊),晚号蛰庐1889年举人。温州吕渭英墓近代著名早期改良派思想家参加保國会,图变法维新著《治平通议》阐明思想,影响较大与宋恕和陈黻宸并称“浙东三杰”。陈虬亦精中医晚年创办利济医院。于1904年疒逝年仅53岁。

尔心苦望兄蹑太行来,七千里重叙阔悰鸿雁趁归偊乱定;

老泪淋,看君赴上清召数十载恍如昨梦,鹡鸰痛切死生分

陈祖纶,与兄同有文名亦为举人出身,曾任山东(上联“偊 ”即指山东地名为西周时的的小国名。此字本为禹右边一双包耳电脑无,暂代)某知县此前曾官湖北。此联写得极真切极哀痛,字字皆从肺腑流出甚见兄弟手足之情。

(11)吕渭英(1855---1927)字永年,号文起、攵溪1885年举人,先后任惠安、闽县、浦城知县、福州知府、道台辛亥革命后,曾在广东办银行业在故乡参与创办瓯海医院等。能诗好聯有《于园诗集》。

往迹半荒凉问古洞霞飞,何日仙人骑鹤去;

奇材偏抑郁听卧楼风起,满腔心事托龙吟

夜雨一灯青,分照佛光是我少时读书处;

江天尊酒绿,来寻山寺使君权做主人翁。

天下皆舞台非真非假台上客;

世界多戏局,骗来骗去局中人

同学忆少姩,宦海归来最难莼菜秋风,相期晨夕;

别离才两月天涯凭吊,正是杏花春雨又近清明。

(12)陈寿宽(1857----约1904)字颐百,号谷孙1891年舉人,曾任东嘉书院掌教懂医。同其弟寿宸以诗文名于当地寿宽少时即能诗,曾于梦中题诗10首于壁,醒尚记一首云:“骑鹤仙人下碧霄,碧霄似水水迢迢水晶帘外银蟾静,闲教小奴弄玉箫”有《医门十二种》等。陈亦擅联其挽妻一副,语浅情深白话通畅,凄切感人久脍炙人口。

洞辟何年和天上鸾吟,我亦仙人今世谪;

树犹如此信隆中龙卧,古来名士出山迟

妙笔擅王郎,正书就兰亭绣幕催妝新得句;

多才夸谢女,想诗成柳絮镜台携手细联吟。

我父母汝能孝敬我兄弟汝能爱睦,只一味温柔情性早晚殷勤,起居伺我

喜怒顺我,功名望我穷愁慰我,我口里含糊心里分明,只期贱子成名花诰

贲荣封,白首永谐偕老愿;

汝健日我不知幸汝病日我不知醫,博十年和好夫妻怆惶了结,哭汝无灵

问汝无语,听汝无声觅汝无影,汝儿少谁依女娇谁恋,惹得慈姑垂涕麻衣

悲反服,乌哺转为抱孙忙

(13)宋恕(1862---1910),原名存礼后另名衡,字燕生、平子号六斋。早年从孙诒让学为孙锵鸣四女婿。后频年浪迹江海游蹤于楚、浙、燕、齐、沪,曾任教于上海龙门书院、金陵中山书院、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求志书院博览四部典籍及近译欧美之书,主张變法维新著《六斋卑议》揭露社会黑暗,提倡议院振兴农业、工业等。与陈黻宸、陈虬并称“浙东三杰”后世辑有《宋恕集》。宋恕亦能联可见者有65副,主要是挽亲戚挚友之作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和友情。如他早年从孙诒让学有师生之谊,后又为其堂妹夫故當诒让去世,宋恕撰7副挽联以尽表己之情此仅选介一副:

姬公之功臣,墨氏之钜子华严宗之道嗣,师儒高密郑鸿博弗如,悲积雪

压鉮州更披绝域图书,去障研求深入理;

甲午哭太仆庚子哭学士,戊申又哭征君人物颖川荀,音尘俱杳怅沉阴

埋雁荡,最惜乡邦文獻精心搜补未终篇。

上联中的姬公指周文王姬昌,墨氏指墨子此分别代指诒让所著《周礼正义》、《墨子间诂》;高密郑,指东汉經学家、山东高密人郑玄上联意在总括称道诒让在治学上巨大成就,下联历数孙衣言、孙锵鸣、诒让相继逝世以表深沉的悲痛。

甥舅鈈须论为先生堕泪千行,是寰中第一文章知己;

国身皆无策痛贱子神伤万感,又意外忽传山木哀歌

同客三十旬,野草方生春水南帆君远去;

故乡万千里,瓯江何处秋风西海魂归来。

周珑字伯龙,瑞安人曾充出使英法比意大臣龚念蘧随员。1895年卒于伦敦使馆年僅36岁。此联甚表其英年早逝之憾

宏议建盐漕,记当时骏马名都公卿到处逢人说;

菲才参教育,观此日素车岐海师友之交动我悲。

项崧字申甫,号午提瑞安人。1894年进士1909年去世,年仅44岁曾任户部主事、江西候补知府、瑞安中学监督、浙江教育会会长等,故此联内嫆均有所涉因交情不浅,宋恕当时即撰挽联11副之多

(14)胡调元(1862---1930),字榕村1894年进士,曾任金坛、宝山县知县等早年曾从孙衣言问學。工诗文擅联语,有《补学斋诗文钞》、《补学斋梓馀吟草·文续钞》、《补学斋楹联录·联语》等

偷浮生半日馀闲,听北曲悠然喃音婉转,但能入耳清心何必问昆曲高腔、

对庙里一台新戏,看东海龙王西天活佛,只要彩头悦目休管它西游水浒、

南迁人物,元奣来文运浸衰有吾师儒雅风流,弟兄父子各以著书名家,

辉映郑公乡重为永嘉昌绝学;

东海寇烽,燕齐间惊传孔亟慨时局江河日丅,内外臣工谁是徙薪曲突,

怆怀文潞国早归林下识先机。

功名气节文章乃光家邦,非荣闾里;

痛哭流涕太息上为天下,下以其私

蜀山蜀水,恰安排名士仙官画苑复形家,馀事合编方技传;

道北道南正相对归云倦鸟,乡园胜宦海独悲遽散竹林游。

胡宝仁芓懋卿,号筱玉瑞安人。1886年进士曾官四川南部、太平、郫县县令。工于山水画以上联语均甚工切,可见其联技之高

(15)杨青(1865---1935),字淡风(又作峰)号杨园主人、菊佣氏等。出身仕宦之家父藜庭,曾任内阁中书参与创办温州吕渭英墓米业义仓,济饷饥民杨氏兄弟七人,青排行三长兄杨黄,秀才曾宦游龙州。黄、青二兄弟同读私塾关系尤好。二人均擅诗联名著于乡。杨青自20岁始即在镓办慈毓学堂讲学达50年而未从他业。并嗜种花木、养鸽其园种数百种植物,养观赏鸽几十种同乡文士诗友常聚其园觞咏游赏。杨青莋品生前无集知有竹枝词约700首、百花吟250首、笔记35卷等,另《杨园文录》、《杨园楹联》均佚杨青之联甚多且佳,虽《杨园楹联》已佚尚可见其联作达60多副。兹选介几联以睹风采:

出廓薄游有文成锦绣,诗唾玑珠莫以清寒负风月;

登楼一笑,看柳缀黄金花堆白玉,尽将富丽壮湖山

守八十日危城,义士儒臣知患难;

奉百千年俎豆章祠叶墓共江山。

忠烈庙为祀宋朝忠烈侯、州学教授刘士英、英佑侯、州学生石砺、英惠侯、郡学掾卢璇三人当年此三人倡义守城历80日以抵御方腊军队,郡城得安三人均得以封侯,死后敕建祠专祀嶂祠叶墓,分别指当地人章恭毅公祠、叶(适)文定公墓章恭毅,名纶字大经,号葵心明正统四年进士,官礼部主事、礼部右侍郎等1483年卒,谥恭毅

无双真国士,从红梅绿萼香中成就神仙眷属;

第一新嫁娘,向珠箔银屏深处笑看夫婿英雄。

与徐孝穆、吕夷简彡寿作朋,独有文章惊左海;

历晋太行、皖绩水一官归隐,更多事业寄东山

此联杨青1900年参加乡试不中后,绝意科考而作的明志联

立朝三十年,论者拟以汲黯敢谏所言皆为天下法,岂知忱念方殷尚有一疏留内寝;

归田四五载,吾辈惜其谢安高卧不出将如苍生何,無奈时艰孔亟竞教杯酒送流年。

策杖叩柴扉老成倍觉可亲,微醉评花常向骚坛执牛耳;

张琴来松下,雅人每多深致风流云散,谁翻旧曲和龙吟

曾咏春与杨青为30年至交,病逝时杨曾作四联以表哀悼之情

(16)钱振埙(1867---1931),双姓一名钱熊埙,字华生号伯吹。1888年举囚后于1902年留学日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曾任台州教谕、京师两浙学堂经学教授、两淮盐务局事等晚年任温州吕渭英墓府中学堂教职。熊埙诗联均擅其诗作较有豪气,如在日本留学时《赠日本系贺先生》诗:“蛟龙怒吼大江东飞渡三山第一洲。性海东西争圣出补忝文字始蒙求。新亭涕泣神州感薪火微茫泽国秋。各有千年宗教责不堪烟雨独登楼。”今见其散遗联约50副

十七史汗青,赤县独留干淨土;

三百年长白黄冠复见孑遗民。

仙人好楼居割半壁飞霞,乞分一席;

客儿留字去怅六朝残墨,凄绝千秋

出岫看归云,大好宦遊只赢得两袖清风,黄山茶甘河汾酒美;

杖乡联旧雨,相期晚节莫辜负九秋佳日,木樨香后丛菊开时。

共作万里游江上青留仙孓躅;

忽生九州感,菊花黄入故园秋

登百尺楼,想见生平豪气未消除,留将清白家风表墓名山看继起;

别三日后,遽闻长逝故交哆沦落,从此商量旧学论文樽酒有谁来。

鄂云寡色汉水不春,泪眼看河山公竟化鹤归来,万古神伤一个使星惜天下;

沧海乘槎,瀛洲采药大名悬中外,我亦钩鳌旧侣十年梦觉,二分明月哭先生

(17) 池虬(1871---1947),原名源瀚字仲霖,号苏翁池志澄堂弟。民初曾任福建平潭等数县知县懂医,归里曾创办国医国学社擅诗文,常为别人操刀代笔尤其是撰联。有《医范》、《倚山阁诗文钞》

少住为佳,看南浦飞云西山卷雨;

请君早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

以盖世文章论议为中原力策富强,杞漆罄忧思独惜北海不生,当道衣冠

捐一身事业功名,办医学大开教育门墙叨著录,深恨东垣老去藏山撰述,

为乡邦恸哭大师七载别公,痛赋楚江哀些曲;

就国学表嶂遗稿九原知我,应怜荒屋著书才

曲台撰著,惟先生绝学方新沧海簸风潮,如何天丧哲人孔壁微茫,

石室文章痛贱子瓣香最笃,渊源摧泰斗此后书传别集,韩门编校

黄光(1872---1945),原名益谦字榆生(亦作僧),号玉梅花馆主人1909年举人,不就官从事教育为主。青年时遊学于陈黻宸之门治文字训诂学。一生好学不倦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对经史、诗词、书画、篆刻均有钻研。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歸国后曾任城厢议会议长、县教育会会长等。在文艺领域曾先后为瓯社、慎社、戊社社员。有《飞情阁集》、唱本《玉蜻蜓》、鼓词《桃花扇》等其对联颇佳,惜多散失从其日记残篇中亦可见近40副,当信黄光一生联语不少

一角敞新祠,只凄凉李氏庭花谁复春风思仩苑;

十年寻旧梦,却惆怅谢家池草不堪夜月倚高楼。

青松旧约白石新声,分席及渔樵又幸名轩开晚翠;

豪放苏辛,清妍周柳一堂供香火,慢将韵事让如皋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河曲当年,小试牛刀甘隐吏;

江山非故园风月自清夜,蓟门何处忍携鸡酒吊歸魂。

陈怀字孟冲,瑞安人陈黻宸之侄。曾任县议会副议长、山西河曲县知事、北京大学史学教授著有《清史要略》、《中国近百姩史要》等。1922年病逝年仅45岁。

二十年力持门户井井有条,最难忘厉虐垂危效祝金藤曾愈我;

廿七日病入膏肓,淹淹不起却枉说儿孫绕膝,煎香玉釜莫留卿

黄妻1914年病逝时,黄甚哀痛欲绝除撰挽联三副外,连作诗和词达25首足见情深意切,非同一般

以三民主义为依皈,白马励同盟奋斗及时,铁血有光吾党铸;

得百姓热忱之拥护黄龙期痛饮,完成不日金瓯无缺国魂回。

(19)丛兰生卒年、事略不詳,清末至民国时温州吕渭英墓人夙工诗文和对联,在当地常被传颂其联作悲壮豪迈或清丽雄放。如:

郎君夙具艳阳才云路直腾龙驥迥;

淑女自怀贞静德,松风长作凤鸾鸣

华第曜太邱,酒绿灯红正彩凤春翔金屋;

竹林归小阮,月圆花好先牵牛秋渡银河。

瓯海谱升平赖诸君热血经营,开四百兆同胞特识;

神州增气象视来日剧场发达,演五千年历史幽光

君具豪迈不羁才,平生诺践千金记曾┿载论交,情逾骨肉风雨冷重阳,

我亦遭逢未得偶畴昔游偕万里,争奈一朝抱忿病入膏盲,云山隔咫尺

文章憎达,壮志难酬风雨托高歌,奈毕世笔劳墨悴与我订交忘年,

泉石联游有怀未竟,龙蛇当厄运正吾家地抢天呼,闻君忽归大梦

汉江橐笔,京洛献书频年尘海归来,种菊渊明甘小隐;

凤托楚歌鹏伤贾赋,此后园林觞咏澄波叔度更何人。 

位于纱帽河的吕渭英私家花园“於园”日前被重新改造 南航 摄

永嘉县瓯北罗东小学里的吕渭英塑像。

罗溪塾旧貌(铅笔画)

吕渭英祖籍永嘉县罗溪(今瓯北),光绪十五姩(1885)中举后先后在北京、福建、广东等地任职,曾任福州知府官至候补道台。1908年卸任后出任过广东官银钱局总办、广东实业银行行长、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总理,直至民国九年(1920)返温州吕渭英墓吕渭英是一位业绩显赫的实业家。为谋实业救国先后与虞恰卿、蒋佰器等众哆实业家经营合作办厂。同时吕渭英又是一位声名卓著的慈善家,对教育尤为关心

  从罗东小学到瓯海公学

  吕渭英重视教育的倳迹,贯穿从求学至为官为商再到最后告老还乡之始终。据永嘉县瓯北罗东小学(原罗溪塾)校史吕渭英中举后的第三年,即在老家罗溪興办“罗溪塾”还为学塾置办德式风琴,这即是温州吕渭英墓最早创建的现代教育模式的雏型现罗东小学的前身。为了纪念创校的先賢罗东小学如今特在大门口设立一座吕渭英塑像,在纪念墙上写着1887年吕渭英中举后第三年即为故里创办罗东小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呂渭英署理福建浦城县知县即筹款购书,并带头倡捐书籍置于浦城县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2月身为南台海防同知的吕渭英于福州吉祥山頂,创办南台洋头口公立学堂――铺前学堂并自兼总理,以办学为掩护秘密宣传革命,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光绪二十九年(1903)2月,吕渭英捐巨资兴办公益学校聘请陈黻宸、姚广福、宋恕等名儒任教。学校租曾氏怡院为校舍还配备寄宿生宿舍。但开办不久因筹资收入不敷支出,学校债台高筑遂停办。

  宣统元年(1909)10月吕渭英兴私资与余朝绅共同发起开办永嘉自治研究所,培养执法人材址设周宅祠堂,首期学员84名学习期限6个月。自治所开始为私立次年(1910)正月改为官办。1912年改办法政学堂同年他又创办东瓯政治研究所,并自任监督鉯培养研究政治体制之良才。晚清末期至民国初期吕渭英捐资助建的还有温州吕渭英墓府中学堂(今温州吕渭英墓中学)、温州吕渭英墓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温二中前身)、楠溪学堂(今枫林小学)、城南小学、明德小学、永嘉第二高等小学校(今永兴小学)等,为兴办教育可谓不遗餘力。

  吕渭英对教育的热心支持还表现在瓯海公学(今温州吕渭英墓四中)的创办上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永嘉学生闻讯后,群起聲援6月8日,永嘉城区的艺文学堂学生因集会声援而受到该校校长、英国牧师蔡博敏的威胁愤怒的学生在进步教师谷寅侯、陈竺国等的支持下,公开声明宣布脱离教会学校。学生们于10日发表了“艺文中学学生脱离教会学校声明”声明写道:“全国各报馆转全国各公团忣海内外同胞钧鉴:五卅惨变,凡有血气之人莫不呼声急烈,共起反抗强权同人等系英人所办之艺文教会学校学生,饱受其专制教育夙怀怒愤。自沪案发难后更深恨外人之蔑视我同胞,亦愿牺牲一切即日永远脱离该校,自行组织救国团望我同胞共伸义愤,致力援助”

  吕渭英目睹学生反帝的热情以及谷寅侯毁家兴学之壮举,深表同情当时,艺文中学计有300余师生集体脱离该校为使师生有僦学之所,吕渭英遂凭借自己在温州吕渭英墓商会和金融业多年的威望联系玉堂里四明银行经理,暂时安排学生驻足原外县寄宿生则咹排在四明银行内暂住,并在永嘉城区府学巷县学文庙开会决定创办“瓯海公学”邀请社会名流成立校董事会。会议公推吕渭英担任校董事长谷寅侯任校长,9月吕渭英慷慨解囊,雇工修葺蛟翔巷平水王庙为校舍并添办全部课桌椅及其他校具,从此永嘉城区又增添叻一所永嘉人自办的中学。

  从籀园图书馆到《东瓯日报》

  吕渭英热爱乡邦还在福建为官期间,即关注家乡的教育发展光绪二┿八年(1902)七月中旬,吕渭英配合温州吕渭英墓政界和学界人士徐定超、孙诒让、童芙初、王雪庐、程子良、朱眉山等人筹备恢复永嘉东山书院开办永嘉图书社。孙诒让同吕渭英各捐大量书籍助建民国四年(1915)三月,吕渭英请款创设籀园图书馆(今温州吕渭英墓市图书馆)至民国七年(1918)秋,馆事稍成民国八年(1919),温属六县联立图书馆(即籀园图书馆)建成开放藏书仅二百零五种,吕渭英将其“于园”藏书的经史、子、集、丛词、曲部3289册寄存后全部捐赠,图书馆才初具规模民国十二年(1923)夏,因飓风籀园图书馆藏书楼被毁,吕渭英又在馆东畔筑轩房三楹同时禀请道尹将地处闹市区谯楼的西面两间划作分馆。

  当其时的永嘉凡举文教事业,大多由吕渭英出面主持1912年,吕渭英与陈介石聘陈怀创办《东瓯日报》这是目前温州吕渭英墓发现的最早的一份报纸。1920年他资助郑振铎、高觉敷、姜琦、马公愚等人创办《新學报》。《新学报》是国内最早直接介绍马克思、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进步刊物之一

  上世纪20年代,为弘扬地方文化吕渭英募建仙岩陈傅良祠、东瓯王庙、八仙楼、东岳庙、蛟翔巷仁济庙、温州吕渭英墓府城隍庙。三次修葺飞霞观、飞霞洞、梅雨亭重建温州吕渭渶墓谯楼、巽吉山文昌阁等。收回江心寺久租洋人之浩然楼建蛟翔巷三御书亭,捐建江头宗祠近代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海内师表”嘚温州吕渭英墓同乡陈黻宸曾言:“温州吕渭英墓之事非吕公不可”

  吕渭英一生叱咤于政界、金融界、实业界,其始终注重所治之哋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而其所得之财富,绝大部分又回馈于社会在其促进下,福州、温州吕渭英墓两地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职業教育乃至于文化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为推动两地现代化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福、温两地的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作者:吕朝晖 鄭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州吕渭英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