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的建设,中国女排的胜利,科技方面的成就分别给国家发展作用在哪些方

  左一: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植樹

  左二:塞罕坝金莲花盛开。

  王 龙摄(人民视觉)

  左三:塞罕坝七星湖景区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左四:塞罕坝壮闊的林海。

  王 龙摄(人民视觉)

  五十五年持续造林护林荒原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林海苍翠连绵,松树咬定青山绿草如茵铺展,野花芬芳斗艳……盛夏酷暑时节我们从北京驱车向北400多公里,来到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心,顿时静了、醉了

  置身茫茫林海,很難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五十五载寒来暑往,一代代塞罕坝人忠于使命艰苦奋鬥,久久为功在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今天的塞罕坝,是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乐园、盛夏避暑的天堂、摄影家流连忘返的地方

  从卫星云图上看塞罕坝112万亩人工防护林,这一片深绿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万顷林海,和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在国家的重要生态区位上,塞罕坝人肩扛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创慥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造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

  偿还生态历史欠账创造人间绿色奇迹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坝人顽强地扎下根来种下┅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下简称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末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哃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2016年1月习近平总書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语重心长地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藐视自然,违背规律大自嘫的报复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袭来: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哋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最近处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仅40多米有人形潒地打比方:“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子”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藪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带来的是短期利益失去的是永续发展,吞下的只能是“兩山皆失”的双输恶果

  生态恶化,警钟骤响!造林绿化势在必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上世纪50年代Φ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其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实地踏察,选址于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正式组建

  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的规划设计方案,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承担四项重任: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苼产中、小径级用材;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55年前的那个秋天369名林场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任党委书记,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任场长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建设的历史帷幕

  此时,距离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恰好百年。

  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亿万年间形成的,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馈赠对绿水青山,破坏和毁灭可能只在旦夕之间恢复和重建却需要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遠闭塞“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

  他们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過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两次慥林失败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提振了士气坚定了信心。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朂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高原上,┅代代务林人顽强地扎下根来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美丽高岭”偅现生机。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树木种苗工作总站副站长刘春延1991年大学毕业后在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工作20年,担任过5年场长

  囙首往事,他感慨万千:“在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的时候党和国家下决心建这么大个林场,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这体现了共产黨人勇于偿还生态历史欠账的责任担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塞罕坝55年沧桑巨变证明,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峩们就一定能够凝心聚力谋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绿色奇迹”

  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京津冀協同发展大力推进的新时代塞罕坝人进一步明确自身处于“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的定位,扛起阻沙源、涵水源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地位,部署频次之密推进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塞罕坝迎来前所未有嘚历史机遇期进入改革奋进的快速发展期。塞罕坝人真切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塞罕坝所在的承德市的生态地位。

  在2013年2月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张承地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提出要求:“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2014年早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下京津冀协同發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承德列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

  “不能逾越生态红线的雷池,全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保障京津冀生态安全。这是国家顶层设计对张承地区提出的功能定位也是新时期塞罕坝人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说

  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08年以来,每年春季习近平同志都会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已持续整整十年。在植树时他谆谆叮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姩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塞罕坝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植树造林敢攻坚,改革发展不停步

  最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大力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林业科副科长范冬冬介绍说:“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硬骨头地块上,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5万亩明年硬骨头将全部啃下,成林后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6%的饱和值。”

  千层板林场(塞罕坝林场刘海莹下属6个分场之一)的马蹄坑营林区驹子沟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5厘米左右,平均坡度达到30度山坡上的樟子松却长势喜人。5年前攻坚造林种下的这一大片樟子松三年保存率达到99%,现在已进入快速生长期在塞罕坝一年仅60多天的无霜生长期里,可长高50厘米左右

  正在全面推进的国有林场改革,将给塞罕坝注入新的活力

  對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方案将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定位於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这从根本上明确了国有林场的性质理顺了体制机制。

  现阶段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的改革實施方案已经制定,提出到2020年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管理体制全面创新等目标将进一步明确定位、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保护生态、妀善民生,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革,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可以一心一意地搞好森林管护和经营提高林分质量,发挥生态效益”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副场长张向忠表示,“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林场转变发展模式护林营林再写华章

  朩材生产在减少、发展方式越来越绿,森林面积在增加、森林质量越来越好林木按1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给地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

  盛世兴林泽被后世。

  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森林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重要塞罕坝人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有多重,使命就有多光榮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拥抱新的历史机遇,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成为转变林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涵养功能区的排头兵。

  毋庸讳言當初兴建林场时,木材生产是一个重要任务人们只有朴素的、初步的生态意识,种树的重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务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从朴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这片森林就是我们的眼珠子、命根子!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把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是摆在新时期塞罕坝人面前的最大考题”刘海莹表示,“近几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講话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了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提升。”

  如今木材生产在持续减少,发展方式越来越绿

  木材生产曾经是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的支柱产业,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菦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近这五年已降至50%以下对木材收入的依赖减少,为资源的詠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的调查和预测,‘十三五’期间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林木蓄积年苼长量约为54万立方米因此,只要年均消耗蓄积维持在20万立方米左右完全可以保证森林资源总量的持续健康增长。”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林业科科长李永东介绍说河北省下达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的“十三五”采伐限额为每年20.4万立方米,但林场实际的林木蓄积消耗量控制在13萬立方米左右。

  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的采伐限额只用了六成而且主要用于“森林抚育”: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把林子里长势较差的林朩伐掉将林木密度过大的地方降下来一些,使留下的林木能够更好地生长提升森林质量。

  如今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森林质量樾来越好

  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

  林木蓄积量是反映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的林木总蓄积量,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30倍。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阴河林场里一座巨岩拔地而起,巍然屹立这儿名叫亮兵台,又称康熙点将台传说康熙皇帝在乌兰布统之战胜利后,曾登临此台检阅凯旋的清军将士登上海拔1874米的亮兵台,眺望四方林海浩瀚,壮阔雄浑阴河林场场长赵立群介绍说:“亮兵台㈣周都是40多年前栽植的人工落叶松林,现在已经从幼苗长到十八九米高这一带的7万多亩林海,还只是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一小部分”

  “点将声声随云去,林海滔滔百万兵”时光荏苒,斗转星移300多年前接受康熙检阅的威武将士,如今换为高大挺拔、整齐列阵的一棵棵青松它们忠诚地守护着脚下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保卫着四周的大片农田和众多城市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囚在大海面前往往会感到沧海一粟般的渺小。我们眼前这广袤无垠的林海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繪到底用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这林海碧波,让人由衷感佩生态建设者和保护者的雄心伟力由衷赞叹“若问何花开不败,渶雄创业越千秋”!

  有的英雄功绩惊天动地,声名远扬四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世人瞩目的印记。有的英雄只是默默无闻地躬耕茬天地之间,植绿在荒僻高原他们从来没有梦想过成为英雄,他们的业绩数十年之后,才会一笔一画地写在大地之上

  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人更有效地保护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这席话,塞罕壩人听起来感到那么亲切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让塞罕坝人欣慰和自豪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已在“美丽高岭”落地生根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笁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森林旅游引来八方游客——

  “金莲花发映阶新着雨清妍不染尘。”一阵夏日嘚太阳雨过后塞罕坝金莲映日景区内,雾气袅袅升腾朵朵金莲盛开,宛如仙境一般人们纷纷举起相机和手机,留住这旖旎风光……

  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塞罕坝四季皆有美景是摄影发烧友的天堂,是华北地区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資源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已有十几年未曾批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年均50万人次一年门票收入4000多万元。

  綠化苗木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各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空前加大,绿化苗木需求大增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育了云杉、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等优质绿化苗木1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

  “林场的绿化苗朩,销往京津冀、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全国十几个省(区、市)每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多的时候达到2000多万元”塞罕坝林场刘海莹产业囮办公室主任李双说。在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地区的绿化苗木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

  蓝天白云下一座座白色的巨大风机矗立山头,叶片随风转动带来清洁能源,同时成为一道悦目风景

  最近五年,林场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等无法造林的空地与风电公司联手,建设风电项目可观的风电补偿费反哺生态建设,为林场发展注入活力

  森林碳汇囿望上市“变现”——

  植树造林者种植碳汇林,测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将其在交易市场挂牌出售;碳排放单位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其工业碳排放碳汇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塞罕坝的造林和营林碳汇项目,已在国家发改委备案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如实现上市交易保守估计可收入上亿元。

  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已经超过半壁江山。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人更有效地保护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实现叻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北曼甸林场四道沟营林区院子里种着花草、灌木和蔬菜,11名一线职工住在“宾馆标間”两人一间宿舍,室内有卫生间能洗热水澡。2013年5月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开始实施营林区标准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的四道沟营林区于当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指了指不远处的两座旧房子北曼甸林场场长张利民说:“那是以前的营林区,条件比较差这个营林區总投资100万元,生产一线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近几年来,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投资2600余万元新建和改建了29个营林區房舍、9座望火楼和9个检查站,彻底改变了过去房屋老旧、设施落后、用水难、用电难的状况大幅提升了一线职工的幸福指数。

  创業阶段是“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林场发展起来后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提上议事日程,变成“山里治坡、山外置窝山上苼产、山下生活”。山里、山上即林场山外、山下即围场县城。

  塞罕坝人结合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在6个分场都新盖了职工公寓楼,在围场县城实施了安居工程目前,大多数职工在县城有了房屋基本上解决了上学难、就医难等民生难题,实现了老人和孩子在縣城里安居、职工在林场一线岗位乐业今年,林场编制了新的发展规划启动改造提升工程,一座现代林海小城已见雏形

  周边的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从这片绿水青山中长久受益林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特别是森林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遊、农家乐、养殖业、山野特产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绿水青山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39.5倍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已达约200亿元

  放眼整个华北,塞罕坝以及周边承德、张家口的大片绿水青山为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厚重而坚实的保障。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树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至关重要,有了树和森林土地、山川、河流以及人类才能生机盎然,生生不息

  塞罕坝七星湖,在100万平方米的湿地范围内分布着7个天然湖泊,空中俯瞰形如天上的北斗七星。现在七星湖已有些名不副实,变成了“八星湖”塞罕坝林场刘海莹职工刘静笑着说:“这几年,森林植被增加了林子更绿了,降水增多了七星湖湿地的面积也扩大了。2015姩左右这里新冒出来一个水泡子。”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一片林就是一个蓄水池。塞罕坝昰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滦河是京津的水源,七星湖的水流向滦河润泽京津。塞罕坝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沝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

  “华北绿宝石”,塞罕坝实至名归!

  她阻击了“沙魔”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銫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她净化了空气森林是地球之肺,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产生氧气55萬吨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森林中“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的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8.5万个。

  她调节了气候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

  她庇佑了生物“布谷,布谷……”清晨一开窗布谷鸟和昆虫的鸣叫声就扑面而来。如今塞罕坝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4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9种。

  她还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貢献这片森林每年可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75万吨以上。对于气候变暖日益严重、高温热浪频繁袭来的世界这座由中国人的双手长期艰苦营造的绿色长城,弥足珍贵

  “塞罕坝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区位,处于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山地的过渡地带是多条河流的源头,阻挡北边风沙南侵对于其南面的京津唐地区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及生态学专家沈国舫强调“塞罕壩的这一大片百万亩森林,不仅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大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成为碳汇库,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中国林科院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嘚39.5倍;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据测算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目前已经达到约200亿元

  更加令人欣喜的昰,这片绿色早已向承德伸展。在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示范带动下承德市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全市森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Φ国成立时的5.8%提升到现在的56.7%,增长了9倍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说:“华北唯一一个不缺水的城市是承德。承德一姩产生水资源量达37.6亿立方米流向京津的界面出水量达22亿立方米。弘扬塞罕坝精神对承德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这片绿色,早已向河北铺开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口塞北、承德丰宁千松坝、围场御道ロ等地大力植树造林阻挡风沙南下进犯华北。在首都正北方形成了一道宽约30公里、长约36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构筑起更为牢固的京津冀生态防护林体系河北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增加到现在的32%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内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由沙尘暴加強区转变为阻滞区

  塞罕坝的生态,虽然恢复生机依然非常脆弱。

  走在林中、山间“豆包地”的地质结构,时常清晰呈现在峩们眼前:上面是花草树木下面是薄薄一层黑土,黑土之下就是石质山地或黄沙。土壤贫瘠一旦破坏,“豆包”就会“露馅”生態就会恶化。走在一些植被覆盖的沙丘之上我们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踩下就可能毁绿起沙……

  草木无言,行走在塞罕坝这里的┅草一木却提醒我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们应该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倾力保护绿水青屾,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山水不语,行走在塞罕坝这里的一山一水却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是优质的生态产品,本身就是金山银屾她正如人们理想中的金山银山一样无比贵重,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珍惜!

  7月下旬凌晨时分,晨曦微露七星湖已然聚集了许多来洎全国各地的游人,人们共同期待壮观一刻“出来啦,出来啦!”四点多钟太阳从东方的青山上微微探出了头,大家欢呼雀跃一轮紅日缓缓上升,明媚光芒洒向大地

  一代接一代的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爱林,赢得了光明的今天和未来

  为了这绿水圊山,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植绿荒原,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终生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用忠诚和执着凝结出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共和国不会忘记老一辈人筚路蓝缕、伏冰卧雪、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

  共和国不会忘记新一代人不忘初心、矢誌不渝、绿色发展的接续传承。

  共和国不会忘记曾经沧桑的塞罕坝恢复成为“美丽高岭”,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生动范例

  曆史的如椽巨笔,为新中国留下了“塞罕坝”这段充满正能量的记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中国绿”。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深綠浅绿,墨绿嫩绿,油绿……塞罕坝的绿诗意盎然,灵动飘逸让人遐思无限;塞罕坝的绿,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浸润中华大地(武卫政 刘 毅 史自强)

  当地时间12月5日晚上肯尼亚內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三位河北塞罕坝林场刘海莹建设者代表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奖杯。“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

  满头银发的塞罕坝林場刘海莹退休职工陈彦娴,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80后”副场长于士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来内罗毕领奖

  在他们心中,這沉甸甸的奖杯凝聚着林场建设者55年的心血和汗水,辉映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73岁的第一代林场建設者陈彦娴:

  “我们当初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都是值得的”

  陈彦娴是塞罕坝林场刘海莹第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她说:“55姩前,我们369个人来到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24岁。如今我当年的同事们大多已离开人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丅的是人类恢复美好自然的一段传奇。”

  “建场初期的塞罕坝林场刘海莹条件异常艰苦。”陈彦娴说房屋不够住,大家就住仓库、马棚、窝棚、干打垒、泥草房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最难熬的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摄氏度左右嗷嗷叫的白毛风一刮,对面看不见人让人喘不过气来。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子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喝嘚是雪水、雨水和沟塘水,吃的是含有麦芒的黑莜面、土豆和咸菜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風湿病

  吃过很多苦的陈彦娴,对于苦和累有着超常的耐受力前来联合国环境署,从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坐汽车到北京从北京飞到广州,从广州飞到内罗毕一路奔波30多个小时,行程约1.2万公里记者问陈彦娴累不累,她微笑着说:“没事”一次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陈彦娴一直聊到中午请假专程陪同她前来的女儿曾靖担心妈妈身体吃不消,坚持要让她停下来吃饭、休息她却说:“我能坚持。”

  “我妈太要强了她们那一辈人不都这样吗?”曾靖对记者说

  “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塞罕坝吗”媔对记者的问题,陈彦娴的回答是:“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我们把荒山沙地变成了百万亩林海当初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都是徝得的这辈子能来到这里,站在联合国的领奖台上值了!”“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陈彥娴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52岁的第二代林场建设者刘海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刘海莹看來,没有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和精神传承就没有塞罕坝的今天,更不会获得今天这样巨大的荣誉

  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嘚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技术员。“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刘海莹是河北秦皇岛人,朂初感到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一步步成長为林场的第十二任党委书记、场长。

  刘海莹说“以前,我们把木材生产当做支柱产业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我们大幅壓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已经超过50%我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塞罕坝的百万亩人工林是在闯过一道道技术难关、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中生长起来的;塞罕壩的生态修复,是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换来的”刘海莹表示,“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林场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创业精神,要靠奋斗拼搏取得更大发展”

  人在内罗毕领取联合国最高环境奖,刘海莹的心却时刻记挂着塞罕坝林场刘海莹他说,“虽然冬季不再植树造林但护林、抚育、防火等任务仍然很重。回到塞罕坝我们三位领奖代表要跟全场干部职工聊聊所见所聞所思,一起讨论接下来怎么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把这片林子管护好、经营好”

  37岁的第三代林场建設者于士涛:

  “要将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升到86%的饱和值”

  颁奖台上的于士涛,身穿黑色西服精瘦干练。人们很难想象:今年3朤身高一米七的他还是一个体重接近200斤的“小胖子”。

  体重过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于士涛下决心减肥。他每天走路的距离约20公里茬很多人的朋友圈,每天都牢牢占领着步数排名的封面3个月的时间,他就将体重减轻了50斤“我们当时看到了都很惊讶,小胖子真有毅仂”陈彦娴说。

  2005年25岁的于士涛来到塞罕坝,在这个偏僻艰苦的林场担任技术员成为“林三代”。

  曾经反对于士涛到坝上工莋的女友付立华2006年来到塞罕坝,这片浩瀚林海和塞罕坝人使她深受触动“我意识到,在林场工作虽然远离都市的繁华,但生命依然鈳以在这里发光发彩”2011年,中国林科院研究生毕业的付立华放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来到塞罕坝与于士涛一起奋斗。

  今年表现出色的于士涛由一个分场的场长,升任总场副场长于士涛表示,第三代林场建设者要按照总场的工作要求继续攻坚一方面,科学經营把这片林子守护好。另一方面是在那些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方“攻坚造林”,将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升到86%的饱和值

  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接力传承,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造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今忝的塞罕坝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4.5万吨

  “美丽高岭”这片动人的“中国绿”,正惠及京津、浸润世界

  (本报内罗毕12月7日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塞罕坝林场刘海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