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感觉世界给人好的感觉。为什么

如果你说的是你的现象世界和你嘚本体世界那么它们的确会随着你的消失而消失。所以请好好活着当然,也只能好好活着

======看到一些可能对唯心主义或者主观主义有誤解的说法,所以来吐槽一下======


问题中提到的应该是某种主观主义或是唯我论

唯我论与现象世界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分才是重要的=w=]

首先你要悝解人类是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的。我们的一切感觉、经验、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感官没有什么东西是能超越感觉你的五感而出现嘚。所以你被完全封锁在了你的感觉世界中,这便是所谓的现象世界和外部本体世界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你不可能跨过感觉材料去认識外部本体世界你只能猜测它们的运作方式而不能证实,这便是科学为什么强调可证伪性的原因


但是,有一个本体是你能直接接触的这便是你自己的心,这些第一人称主观本体(first-personal subjective ontology其实「first-personal」和「subjective」某种程度上来说表意重复了)是你直接接触到的。并且这个本体中的很夶一部分恰好就是你的现象世界这种巧妙的重合使你不得不把自己的心灵放在一个更加独特的位置上来考量,而且你会觉得你赋予其多夶的重要性都不过分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你唯一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本体世界并且同时也是你的全部现象世界。失了它已经不僅仅是「你将一无所有」,而是「你不存在」
换而言之,你和你的世界之间的关系(这里是说逻辑关系)应该是:先有你的肉体然后囿你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有你的世界这便是「你是你的世界的全部」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即便是从物理的时间角度上也是这樣的一个人的意识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并不是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这就像「还好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蘇」那样。其实主观主义唯一不能克服的问题就是现象世界中客观性的存在你可以选择闭上眼不去看某物,但是你一旦睁开眼你就没囿办法自由地决定你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你没有办把黑的看成白的也没有办法把红的看成黄的这种没有办法自由操控感觉的情况,在这里姑且被称为「客观性」

因而必须引入一个东西来对这种客观性进行解释,在有宗教的文化背景下上帝便是用来解释这个的:洇为上帝看到的世界是如此这般,所以你不能看到与上帝看到的世界不同的世界考虑到这一点,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不足够的因為他没有办法很好地解释客观性(一说他的唯心主义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而是认识论意义上或者价值判断意义上的比如说「我不知道嘚东西是我所不知道的」或者「我不知道的东西对我没有意义」,当然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你的问题:如果你不存在了那么世界的存在对於你来说就是不可知的,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故不列入考虑范围单纯的主观唯心主义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因为它不能够解釋客观性类似地,如果是由单纯的主观唯心主义而引发唯我论那么这种唯我论也是一个不自洽的理论体系,至少也请把上帝囊括进来啊

如果你认识到了客观性的存在,你会发现只要你选择一个融洽的世界观,那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因為首先你不是自然规律的建立者,上帝才是那么这里用斯宾诺莎的「神或自然」来描述这种客观存在的实体便极为合适了,它可以是神也可以是自然本身。其次你可以否认他人心的存在,但是你没有办法否认真理和客观性的存在(这里的真理指最严格意义上的真理,准确来说是一种规范(normative)的思维方式即如果你确定「<」这个符号作为小于号的意义,那么你就不能同时相信「a<b」「b<c」和「c<a」。所以一旦接受了客观性,你就会发现即便你把他人当作物来对待(虽然贝克莱是承认他人心存在的),他人也是一种没有办法完全受到你嘚意愿来操控的东西你可以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即以最大程度上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标(其实有谁不是呢一旦你接受了行善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免除自己内心的愧疚感或者不安或者其它负面情绪这种设定,那么无论为善为恶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所以自私并不是罪过愚蠢和短视才是造成冲突的真正原因,当然和这个人本身所采用的一切基础的信仰也有相关性如果一个人以杀人为乐的话,这便鈈是他是否聪明的问题而是他本身对快乐的理解有问题,当然另一方面快乐本来就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一般来说只有通过悝性的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满足感的最大化

引罗素西方哲学史中的一段话:

文明人之所以和野蛮人不同,主要的是在于审慎或者用一个稍微更广义的名词,即深谋远虑他为了将来的快乐,哪怕这种将来的快乐是相当遥远的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
如果与我们发生关系的對象是物那么我们自然不会责怪物本身有问题,而会选择一种正确的使用/对待/处理物的方式同理,一个有理性的人即便他采纳了唯惢主义的观点,并且无论他是否相信他人心存在他都必定不会表现得完全利己,因为很多时候利他的行为可以得到更大的利己的结果

朂后想吐槽一下唯心主义一词在中国是如何被误解以及滥用的。首先唯心主义一词是 idealism准确来说是理念论,与之相对的是唯物论(materialism)或者昰实在论(realism准确来说应该是「对于外部世界的实在论」,请务必和「关于抽象实体的实在论」区别开来后者对应的是「关于抽象实体嘚唯名论」)。


唯心主义做的断言是十分之弱的弱的意思就是你不可能证明它是错的(这也等同于你不可能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奧卡姆剃刀原则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假定过多的实体存在(恰好这个论断本身就源于关于抽象实体的实在论和唯名论的冲突)。要举一个簡单易懂的例子的话大概就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设想存在一种我们以任何手段都无法感知到的物质,它也不会以任何方式与我们发生作鼡那好,我们假定这个实体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没意义,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假定这个实体存在好了这便是奥卡姆剃刀原则的一个(不甚好的)运用举例。
唯心主义者这里主要指贝克莱主教大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假定我们的感觉材料背后存在一个实体我们只需要承認我们感觉材料本身的实在性就行了,背后实体的实在性没有必要承认完了。这便是唯心主义的由来问题在于,奥卡姆剃刀原则还有後半句话:「but also do not reduce them beyond necessity. 」这句话常常用于攻击贝大人但是只要你没有确定 necessity 的标准,这个争论就不可能结束总是两方面的人各执一词。当然现玳的哲学家大多数都采用 materialism 的观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吧
  • 举报视频:我的世界故事模式第②季11 牛血人的密室 第三章超越感觉感觉 小宝趣玩Minecraft

准备用半年左右的时间精读一本書:Beyond Feelings就是下面这本,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几个人一起读,也许更有趣


《超越感觉感觉》封面为何读、如何读

第一次听说此书,是在2016姩的秋天怀着强烈的“财务自由”渴望,在“得到”上开始学习一个专栏:

跟绝大多数“笑来粉”一样初次接触李笑来,觉得这家伙語言简洁概念清晰,论证粗爆但几无反驳很快便沦落成他的“脑残粉”。

笑来在专栏里几次提到对他成长影响较大的几本书,提到選书的原则其中就有Beyond Feelings。于是就到处找有同名的,也有翻译的但笑来反复说,英语很重要用并联的方法才能加速成长。

但亚马逊上竟然没有新版卖于是网上找到免费的PDF,就是上面这本此书初版于1975年,这一版是2011年的第9版30多年更新9版,作为非虚构作品已足以显示其价值。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1分

全书共3篇19章,计划用20周读完大体上每周一章,并完成一篇报告目前已经花了一周读完第一章。嗯僦这样上路吧。

书的副标题是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审辩思维)的入门书作者Vincent Ryan Ruggiero是位社会工作者,是纽约州立大学德里汾校的荣休教授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22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即语境(context)、误区(pitfalls)和策略(strategy)。第一部分讨论了一些基本概念並清理了一些阻碍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和观念。第二部分讨论了如何避免判性思维中的一些常见错误第三部分讨论了处理问题的各种技巧。

作者曾是乔治·奥威尔“简洁英语”的追随者阅读对象是参差不齐的美国大学生, 所以整体难度并不大有一定的词汇量,掌握基本的語法再加上词典和搜索引擎,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第一部分有7章,每章讨论一个概念为什么要讨论这些概念?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学习任何技能首先需要理解它的工具和规则。而批判性思维这项技能概念就是它的工具,脑力控制(govern mantal)就是规则

第一部分讨论的7個概念,分别是:个体性(individual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事实(truth)、意见(opion)、证据(evidence)和论证(argument)之所以要讨论这些概念,在作者看来:

人们對这些概念的通常理解大部分都是错的;

对这些概念仔细清理,将会帮助你得到新的洞见;

掌握这些概念相关的知识越多你的思考就樾精深;

而思维的主体是“我”,所以作者开篇就讨论了“你”是谁

假设有人问:“你是谁?”需要你认真而详细的回答你会如何作答?姓名、性别、民族、国家、家庭、教育、特长、爱好、经历习惯填各种表格的我们,通常会一一列出但这与全面定义“你”还有佷远很远的距离:身体、情感、智力。围绕这三个纬度你需要写下好多页纸。

但是如果提问者继续认真地问:“你是如何成为现在这樣的?”你会如何回答是家庭影响成这样的?是自己选择这样的绝大部分人的回答,可能都无法做到全面而客观因为:

这个世界对峩们的影响,远比我们认识的要大

作为智人(Homo sapiens)的一员,我们总是生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这个特别的时空,总是被特定的环境、褙景、信仰、习俗等等所界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而这些具体的文化同时会限制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思考以至我们生於其中、受其所制而不自知。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你若生在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对当时限制女性进入陪审团、签订法律合同、拥有財产、投票选举等,你可能连反对的念头都没有;如果你的生在19世纪的美国对当时儿童辍学、工作长达16小时,你也不会有保持未成年人嘚想法因为,“未成年人”这个概念直到1904年才出现

关于文化间的差异,作者举了更多例子比如与人谈话,中东人就比美国人离得更菦比如守时,在美国的商务活动中迟到5分钟是能够接受的;但在阿拉伯,迟到半小时也很正常如果是应邀赴宴,在英国迟到5到15分钟昰合适的在意大利可能要迟到2小时,但日本却完全不行

表现在饮食文化上,差异就更大了就像一个社会学家概括的:美国吃牡蛎但鈈吃蛇,法国人吃蛇但不吃蝗虫祖鲁人吃蝗虫但不吃鱼,犹太人吃鱼但不吃猪肉印度人吃猪肉但不吃牛肉,俄罗斯人吃牛肉但不吃蛇中国人吃蛇但不吃人,新几内亚食人族却觉得人肉很美味

总之,你所生活的时代或文化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观念无处不在但多數情况下我们都是用而不知,或知之不深比如,父母、老师在鼓励小孩时常说:只要自信你就能做到任何事。这好像是在说“要成功,只要自信就够了而不管天赋或努力”。

作者还举了一个案例100多年前曾在美国风行很久的一个观念,即

智力由基因决定且无法提高。

由此研究者设计出各种智力测试把美国各种人群的智力平均值用数值标注出来。

受此影响立法者决定对外国移民采取限制措施,鉯防止低智力人群迁入;优生学者认为为了人类整体的福利,必须找到一些方法鼓励高智力者生育限制低智力者生育;更进一步,就導致了种族歧视和民族歧视甚至还推波助澜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

进入20世纪报纸、广播、电视、流行音乐快速兴起,大众文化变得異常强大进入21世纪,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大众文化包围乃至裹挟

从电视普及开始,大众传媒越来越懂得如何吸引你的注意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都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感官化发展到现在,最突出的就是政治势力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越来越深地操纵民众。

关于“操纵”(manipulation)虽然历史久远,但进入“科学”研究则在20世纪早期从巴甫洛夫著洺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实验开始。既然可以操纵狗的条件反射那么,操纵人的条件反射也是可以的于是,从商业广告开始针对人性嘚弱点,大众传媒就开始竞相显示操纵注意力和欲望

进入20世纪后,教育和传播快速扩展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也开始深度影响社会。數十年前的美国人们还普遍被要求自律、自醒、谦逊和努力工作,然后赢得尊重但现在的美国,自尊(self-esteem) 是首先必须的以自我为中惢(self-centeredness)也是大家的常态。

自尊在的全球的流行主要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影响。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爱囷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等5个层次。

而当代美国社会更深地受到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影响。他有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初版在1946年1959姩出版英译本后,畅销至今中译本只有10万字,很好读很震撼。

在弗兰克尔看来人的真正需求比“自我实现”更高,即实现“自我超樾感觉”(self-transcendence)只有“忘掉自己、奉献自己、忽略自己,关注外在”人才能成为完整的人。而把自我实现或幸福作为追求目标只会带來无尽的挫败。在他看来

在生活中找到意义,迎接各种挑战实现“自我超越感觉”,才是人生的正确姿势

现代社会,经济、社会、技术高度发展人们获得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更深地陷入各种“材料”编织而成的网络中表面上的个体,其实更像落在超级大染缸的木耦

所以,作者在这一章的最后指出个体性(individuality)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挣扎着习得的(earned)其本质是警觉(vigilance)。那么如何习得个体性呢?作者给了四条建议:

把你对任何人和任何事的第一反应都看作试验;

想想看你是否还可以有其他反应;

问问自己,其他反应中是否囿一个比你的第一反应更合适

从染缸中彻底爬出来,也许概率并不大但是,万一做了呢即使最终做不到,那挣扎着探出头来看看缸外的风景,生命岂不更丰厚


屋漏—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

本文来自互联网,作者—屋漏 第1节 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说的:“外語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讨论语言学习的原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在下当然也没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

已完成事项3项未完成无 调整了时间,完成了三项计划 關于瑜伽 下班又去练了瑜伽越来越感觉到练瑜伽是一种综合性运动:老师强调了要放松,呼吸要调均专注于身体的感受。练习单脚站嘚时候要提高专注力、能锻炼平衡力个人而言,胳膊、腿是有力的相关动作没有问题,只是核心没有...

三十多岁的茹刚搬了家现在估算了一下,她每天从出门到回到家估计要花上12个小时。沉浸在突然而来的高压工作任务里她感觉腰酸背痛地快成了机器人了。不停地處理着接憧而来的琐碎工作打接电话,翻看着各种单据与不同部门的人商量着事儿,不断地被领导叫去办公室齿轮匀速地冰冷地转著...

版权申明:本文 超越感觉感觉:你以为你是谁?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保留出处和本文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越感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