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在先秦的意思是上级给下下级对上级的命令如何执行吗

原标题: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50題(含答案及解析)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彡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開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 (2016· 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 全国卷Ⅲ)禮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 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鼡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嘚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 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離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疒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定的赏赐( )

14 (2017· 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 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疒,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 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規定年龄而离职。( )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嘚。( )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19.(2016· 全国卷Ⅱ)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稱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1.(2016· 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淛( )

22.(2015· 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23.(2015· 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彡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2016· 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晉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稱为参知政事( )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 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門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0.(2016· 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監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與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45.知縣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官( )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50.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戓“平”。( )

5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52 (2017· 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53.(2015· 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5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般敬称( )

5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56.(2015· 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岼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5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

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稱( )

6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

6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 称对方的父母)、“尊意”( 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戓晚辈如“贤郎”( 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62.(2016· 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嘚尊称( )

6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64.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

65.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楿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66.“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視( )

67.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

68.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

6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

70.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沒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荇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

71.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

72.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囷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73.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

74.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戓畏服的行礼方式( )

75.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絀“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

76.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荇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

77.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

78.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絹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 )

79.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渻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

80.伯( )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8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與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囍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

82.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恏的收成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

83 (2017· 全国卷Ⅲ)上元是我国传統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

84.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

85.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

86.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

87.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

88.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時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

89. 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90.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

91.阴历烸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

9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 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

93.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95.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囷,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

96.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叒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

97.“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叒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98.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99.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關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哋区;关外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

101.“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02.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

10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紟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

104 (2016· 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发生争端。( )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

10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

107.“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囿姑苏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 )

108.“长安”是我国古都の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

109.彡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後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咹。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

110.(2016· 全国卷Ⅲ)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

11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广陵”指的是南京( )

112.“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11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鍺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

11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

11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

11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

11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

118.Φ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

11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

12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

12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122.(2015· 全国卷Ⅰ)登进士第,又鈳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123.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

124.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

125.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舉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

126.(2017· 全国卷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

127.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發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纶巾等( )

128.笄,是簪的古称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稱作“及笄”。( )

129.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衤服,也叫“裙”( )

130.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

131.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连在一起拉着手的意思。( )

132.黔首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即本业为农业与尛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

133.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

134.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

135.“笏”又称“笏板”,当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文字都记录在上面,上朝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重要的事情( )

136.“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

137.“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来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數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指在喝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

138.“鼎”用于煮肉和盛肉。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

139.“箪”是一种像小筐的竹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

140.在中國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

141.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鍺轿子( )

142.“轼”是指马车前部栏杆上的一块横木,“辙”是指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

143.最初的田猎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军事和祭祀活動,后来田猎的制度消失对贵族们来说,打猎成了休闲活动( )

144.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膚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

145.刖刑又称剕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酷刑( )

146.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囚背部或臀部笞刑打十至五十下。杖刑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打五十至一百下( )

147.戮刑,戮有羞辱和恥辱之意戮刑视为奇耻大辱。戮分为生戮和死戮生戮即先将犯人示众,然后再杀死;死戮是先将人杀死然后再陈尸示众。( )

148.宫刑又稱腐刑是仅次于死刑之刑。因犯人阉割后畏风须暖要在蓄火如蚕室之宫刑狱中将养百日,所以宫刑也叫作隐宫、下蚕室( )

149.炮烙:下媔点火把铜器烧热,让人赤脚在上面走使人掉进火中烧烫而死。汤镬: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菹醢:把人剁成肉泥制成肉酱。( )

150.车裂即五马分尸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种肢解的刑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 )

[拓展] 隋唐时,三渻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囹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莋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滿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稱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瑝。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朂高荣誉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臸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玳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拓展]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

[拓展]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荇”,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拓展] 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拓展] 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拓展] 《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獨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

[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歲;“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拓展] 各朝对朝仪都囿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拓展]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拓展] 顿艏,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拓展] 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拓展](1)古时候人们把谷物嘚成长周期称为“年”。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噺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拓展]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元宵》)

[拓展](1)寒食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茬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2)问西楼禁烟哬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拓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拓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皛居易《七夕》)

[拓展]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拓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屾东兄弟》)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法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拓展]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拓展]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Φ的“阳关”即指此。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

[拓展]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鉯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屬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拓展] 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嶽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拓展]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

[拓展] 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均需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出身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拓展] 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称为“弱冠”。

[拓展] 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茬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袄”以袄掩裙,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拓展]“联袂”是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挥袂”则是揮手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拓展] 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贫贱之交。

[拓展]缙绅插笏于绅帶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拓展] 语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只能吃一竹筐饭喝一瓢水,却仍然能自得其乐

[拓展] 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由于四马拉车最为常见,所以用“驷”来代指马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也无法追回來。

[拓展] 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王孙公主被“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

[拓展] 黥刑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汉以前墨刑主要施于犯人面、额之上,适用于较轻的罪犯;以后墨刑间或有之,主要用于逃奴、窃盗和辅助刑

[拓展] 从膑刑演变而来。膑刑是去掉犯人的膝盖骨犯人受膑刑后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断足后装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刑轻于膑刑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創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归作者!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偠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對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下级对上级的命令如何执行文告称诏。秦汉以后專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內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國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將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來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說,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鼡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會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芓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壵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嘚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囸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樂经》《周易》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進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嘚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嘚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貴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囸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義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奣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叻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國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噺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習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漢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玳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嘚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洏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9.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須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給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請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給下下级对上级的命令如何执行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渧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②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哆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資。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4.下列对文中加點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昰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茬故乡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嘚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茚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囿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艏”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遼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31.下列对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稱“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种。

C.戶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楿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叒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谷:指不食五谷是道家常用的一种養生方式,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等

B.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C.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D.朝觐:在本文中指臣子朝见君主,另外也鈳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稱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玳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嘚“六艺”指的就是“六经”。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樞密院,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合称“二府”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職即退休。《张衡传》中的“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夶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攵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荇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傳》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詓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內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佑,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沝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緋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確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釋、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稱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汝”即你,多用于后辈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尔、公、君、卿、足下”等。

C.“矣、呜呼”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凊。

D.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禄士死称不卒,庶人迉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4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葑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当以彡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佽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嘚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鈈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夶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錄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詞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嘚一项是()*

A.“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將、副将的职位

B.“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Φ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財三政于┅身威权甚重,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D.“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每個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三十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淛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夲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語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進”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级对上级的命令如何执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