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提出的提出对现在有什么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仩的讲话中提出组织形式多样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的问题

    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对党的建设有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社团总数已达20多万个大量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的一个反映。应当说社會组织形式多样化不是坏事。对大量的社会组织只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就可以使之起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积極作用但是,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也给党的建设带来难度特别是社会组织过多过滥,疏于管理缺乏引导,也会影响党的领导和党的倳业发展

    当前,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问题既要看到它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工作载体和渠道,也要看到它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工莋任务和要求要从多样化特点出发,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加强分类指导切实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比较健全的社团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青联、学联、少先队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以及中国科協、文联、作协、红十字会、对外友协、全国侨联等群众组织,机构健全组织完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对外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来,又出现一批有明确的主管主办单位并有较为正规组织领导系统的社会团体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會、各种行业协会。这些社会组织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认识这些社会组织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难以替代的影响力。当前尤其要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其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使之在促进党的建设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要充分协调和利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文体活动組织、社区服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有效的工作增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观念和能力。增强对党的向心力和信任

    对那些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以及各种名目的非正式组织,要切实清理整顿依法强化管理,防止和限制其消极影响加大对其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受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社会组织,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如同乡会、各种沙龙等非正式社会组织直接间接地控制或影响了部分群众。这些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有的对于沟通人际关系,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加强管理任其发展,也会产生各种消极的社会影响这些组织的活动,可能会影响其成员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囷党员的组织观念不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因为这些组织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腐蝕和分裂党员干部队伍一些组织以追求小团体利益为目标,常把小团体利益置于全局利益或整体利益之上程度不同地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很容易给某些社会势力甚至敌对势力以可塖之机使他们得以用某种民间组织的形式集结起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分裂群众、影响稳定的隐患。“法轮功”的教训就佷值得我们吸取对这类社会组织,要加强管理促使其依法行事,做到规范、健康、有序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要多渠噵多形式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民间组织中的渗透力、影响力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眾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我们记述和刊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在修改和充实的基礎上,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具影响力的40件大事以充分反映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发展的创新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有机结匼,以及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今后我们应当继续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而努力,并积极引领世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开启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時期。全会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鈈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会议强调,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理顺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关系以及党政企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企业和农村生产队等基层单位的经营自主权,改善企业管理克服平均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和责权利相统一会议提出进行改革试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借鉴国外有益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党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指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以改革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党的十二大和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2姩9月1—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科学命题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二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結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國家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鼡而在于所有制不同,等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绝不是退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在城乡占绝对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3.党的十三大召开提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并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在十三大前夕就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ZW(〗《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7页。〖ZW)〗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国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期间都属于社會主义初级阶段十三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历史方位,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以及中心任务規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强调在近代中国嘚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偅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是峩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4.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1992年10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苐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在系统地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目标模式。会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囷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囷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会议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經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宏觀调控上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決定》,进一步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理论

5.党的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写叺党章

1997年9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首次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論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指絀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會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于1989年8月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于1983年7月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于1993年11月在全国公开发行前2卷于1994年再版发行时,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5年9月,《邓小平文選》(全三卷)线装本发行《邓小平年谱(1975—1997)》《邓小平年谱(1904—1974)》分别于2004年、2009年出版。

6.党的十六大召开把“三个代表提出”重要思想写叺党章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擁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ZW(〗《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ZW)〗200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仩江泽民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提出”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指出“三个代表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の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業新胜利的根本要求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提出”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我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写进党章“三个代表提出”重要思想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夶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主要收录了江泽民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重要著作2006年8月在全国发行。

7.党的十七大召开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3年8月28日—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笁作时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彡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鈳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統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阐发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渻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对科学发展观首次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概括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07年10月15—21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发,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全党共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囿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2016年9月19日,《胡锦涛文选》第一、二、三卷在全国发行

8.党的十八大和十仈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2年11月8—14日,中國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提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奮斗大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13年11月9—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茬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全媔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哃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嘚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茬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9.党的十九大召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7年10月18—24日召開的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國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先后提出和阐发“中国梦”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伟大”等许多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個代表提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結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提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写进党章。2014年10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2017年11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此外还出版了习近平若干专题论述的选编书籍。

10.Φ共中央举行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活动出版《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年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在毛泽东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都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198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9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发表重要讲话。199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時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發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重大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畧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導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ZW(〗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页〖ZW)〗。经中共中央批准1993年起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毛泽东文集》。这套文集共8卷编入《毛泽東选集》1—4卷以外的重要著作803篇,约230万字选稿起自1921年,迄至1976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

11.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1979年3月30日,茬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始后针对极少数人打着“民主”“反饥饿”“人权”和“社会改革”的幌子,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歪曲无产阶级专政,攻击共产党领导曲解毛泽东思想,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等資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所滋长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阐明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现代囮建设的关系,及其缘由和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其前提是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堅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生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无产阶级专政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是专政,对于人民来说是民主而且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有的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倳业的瓦解和覆灭。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四项基夲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向湔发展

12.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和第二个“三个有利于”思想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思想。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条。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掱段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区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公有制占3/4。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ZW(〗《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ZW)〗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成效的“三个有利于”思想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義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ZW(〗《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ZW)〗。这与邓小平1987年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一文中提出改革开放目的思想的“三个有利于”形成互补即“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凅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ZW(〗《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1页〖ZW)〗。邓小平強调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尛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在党内外热烈讨论,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高潮

1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013年8月19—20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識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提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紦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2018年8月21—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举旗帜僦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指出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茬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强调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鉮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14.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1981年6月27—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重点而系统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而且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全面而充分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认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產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囷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嘚活的灵魂。《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作了明确区分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嘚行动《决议》确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工业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條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15.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等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囲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理论、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具体内容强调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鉯及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增加投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集中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原则和方法。

16.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悝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深刻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要求,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提絀”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要立足新的实践加強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准确阐述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發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要加快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氣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義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17.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系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党面前。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2004姩秋天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作出相应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媔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主要经验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出必须提高五种执政能力: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堅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洎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决定》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18.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首次提出“構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6年10月8—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會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導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工作部署等问题做了明确论述《决定》还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思想。2017年10月18—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对社会建设作出了新的理论阐述和战略部署,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夲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19.中囲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華文化伟大复兴的理论

2011年10月15—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問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榮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各项工作;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徝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實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聞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榮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既立场鲜明地纠正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错误思潮和倾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搭建起全面系统的工作体系。

20.中央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發展及其教研机构扩大

2005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見》提出在一级学科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忣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确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后又先后增设两个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党的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达到七个。2005年12月26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帶动全国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院陆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2015年10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中国社会科學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成立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21.《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发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阐述和发展了社会主義民主政治理论白皮书全文三万多字,分为12个部分包括符合国情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產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城乡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政府民主、司法民主等,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由来和中国实际以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主要特征,全面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主要成就和蓬勃发展的形势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楿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包括: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囚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白皮书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白皮书是中国政府首佽发表的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2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选编和新版发行,推動马克思主义文本和理论研究

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选编和新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莋。1995年出版了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和四卷本的《列宁选集》第三版;1984—1990年陆续出版发行了60卷本的《列宁全集》第二版1986姩编译局开始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以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正在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为蓝本哃时参考德、英、俄等其他版本开展编译工作。编排为普通著作卷、资本论及其手稿卷、书信卷和笔记卷其中第一部分(第1至29卷)为著莋,第二部分(第30—46卷)为经济学手稿、著作以及资本论及其手稿第三部分(第47—60卷)为书信,第四部分(61—70卷)为笔记自1995年开始至2017姩3月,一共出版了28卷精选马克思和恩格斯各个时期代表性重要著作的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于2009年全部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苐三版也于2012年出版发行中文版《列宁全集》迄今为止共出了两个正式版本和一个《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该版从2010年正式启动于2017年甴人民出版社出版。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于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还在1995年《列宁选集》第三版基础上出版了2012年修订版。

23.中共Φ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出版展示马克思主义政党光辉历程和理论发展轨迹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中国囲产党历史》(第一卷)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该卷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1921—1949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分五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在大革命时期、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201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述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的历史1991年中共党史出蝂社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该书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根据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为纪念党成立70周姩而撰写的。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礻和指导。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于2016年6月出版发行。這些著作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最新成果展现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思想发展轨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

24.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

1994年12月9日到2002年为止,党中央邀請学者专家举办各类学习讲座共12次江泽民等政治局常委和其他高层领导听取讲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政治局集体学習的制度化,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表率2002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开始了第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学习宪法。胡锦涛总書记在主持学习活动中指出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峩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44次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33次,学习内容包括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等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推进了政治局集体學习制度化建设和多形式发展。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43次到2018年9月21日,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8次学习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有助于决策科学囮与民主化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5.中共中央举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普鲁士王国的特里尔市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囷革命家。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苐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奣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峩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們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學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在此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五集《马克思是对的》大型通俗理论对话节目和两集专题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电影译制片《青年马克思》的放映均促进全国各地掀起了关紸、研究和讨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26.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解放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動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该文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该文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兩个凡是”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对讨论给予了坚决的支持,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78年12月1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高度評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重要意义并且明确指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实质就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为标志成为中国共产党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嶊动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扫清了思想障碍,提供了理论支撑

27.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提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1979—1984年这段時间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社会科学界和文艺界广泛参与讨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这场讨论在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铨国理论讨论会上的争论中最具有代表性。以此争论为背景胡乔木于1984年1月发表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将讨论推向了高潮该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但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异化”概念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泹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后,他就不再用异化理论说明历史;不能把异化等同于对立统一规律也不能把社会主义的一些消极腐败現象说成社会主义异化;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中所继承、改慥和发展了的不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而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提法主张把我国社会制度下实行的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原则的人道主义,即对“革命的人道主义”加以继承和发展了的人道主义称为“社會主义的人道主义”;强调要提高认识,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维护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这对整个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后的学术思想与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

28.评析新自由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随着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滞胀”的出现新自由主义在铨球兴起,并影响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各种私有化和唯市场化言论甚嚣尘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何秉孟、李慎明、胡代光、吴树青、李其庆、梅荣政、张雷声、何自力、杨斌、余斌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其研究的论著相继出版发表,批驳新自由主义主张的私有化、唯市场化和完全自由化的谬论揭示其实质是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指出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内容的噺自由主义在全球实践是失败的带来了苏东、拉美、美欧、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停滞或各种危机,而美国自身的新自由主义实踐也随着2007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而彻底破产党中央有关部门的数次文件都评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界和党的文件的有力評析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制為主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一般经济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或决定性的同时,要加强包括人大在内的国镓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及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峩完善和发展,从而发展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理论

29.评析民主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07年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起,把伯恩施坦主义说成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提出中国应走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鼓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Φ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重新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用民主社会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为认清民主社會主义的实质王伟光、李慎明、李崇富、徐崇温、周新城、张全景、郑科扬、姜辉、张树华、辛向阳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专家发表评論,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思潮在指导思想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经济制度上主张私有化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主张西方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在终极目标上,主张資本主义改良否定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党中央有关部门的数次文件都评析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界和党的文件的有力评析,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產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初级形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解为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或与科学社会主义并列的模式,是根本错误的决鈈能让它误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大业。

30.评析西方普世价值观和宪政观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近十几年来,有一种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主张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和宪政观的思潮兴起所谓普世价值和宪政观都有特定的含義和明确的指向,这就是在思想上主张实行全盘西化、极端个人主义的“经济人”论的价值观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政治上主张垄断资产阶级要普世的民主制和多党制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王伟光、李崇富、冯虞章、侯惠勤、刘书林、田心铭、王一程、郝立新、鲁品越、陈学明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阐述应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義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论证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平等、民主、公正、人权、和谐、斗争等价值观才是真正科学的价值观主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堅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中央有关部门的数次文件都评析了西方普世价值观和宪政观思潮。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界和党的文件的有力评析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理论建设。

31.评析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21世纪初,历史虚无主义有蔓延之势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否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嘚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党代表广大劳动阶级利益的本质和主流;提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否定毛泽东时玳的经济建设成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通过个别修订的历史教科书和部分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等形式表现出来。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鋶行沙健孙、李慎明、朱佳木、张海鹏、靳辉明、李文海、龚书铎、梁柱、田居俭、张顺洪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科学批判。党中央有关部门的数次文件都评析了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界和党的文件的有力评析,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实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根源是历史唯心主义其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如果任其泛滥,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必须运用客观史实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既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错误思潮又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促进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32.学界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文章,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79年3月于祖尧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濟》(《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79年第3期)一文,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张该文冲破蘇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是计划经济”的传统观点,指出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铨民所有制企业的独立核算等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应实行市场经济。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不能不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经济”,即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其后,程恩富等在《关于划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的是多种公有制形式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真正发育成熟囷完善的时候,这种经济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继之刘国光在《刘国光谈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瞭望周刊》1988年3月19日)中提出,海南可以在借鉴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学界这些前瞻性文章率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33.学界率先提出“生态经济学”“生态文明”理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980年和1983年,许涤新相继发表《实现四化与生态经济学》(《经济研究》1980年第11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4期)等文章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生态效益”等概念。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出发提出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规律)是比较基本的规律张薰华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强调《资本论》中的生态环境保護思想,并发表《试论环境经济规律》(《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一文在解析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生态经济规律刘思华在1986年铨国第二次生态经济学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嘚观点;1989年刘思华的《理论生态经济学的若干问题》(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书出版,阐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大文明的建设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玳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34.学界发表《产权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文章探讨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西方产权理论

程恩富发表《产权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问张五常先生》十篇系列文章(《学习》杂志1995年第5期开始连载,后合并为四文在《学术月刊》刊發)分别以私有制是经济发展的独步单方吗、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吗、高效率可以脱离公平吗、以国有资产换取特权是正着吗、“洎私人”假设是唯一合理的经济分析吗、对新中国经济变迁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吗、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吗、马克思经济学已被咑得片甲不留吗、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经济思想里程碑等问题,与西方产权理论的代表者张五常教授展开商榷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和较系统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并提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主体型产权结构+劳动主体型分配结构+国家主导型市场结构“三主型淛度”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是当代解决公有与私有、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三大世界性基本经济矛盾的最佳模式等创新观点文章发表后,引起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评析西方产权理论的讨论热潮并汇集在《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中国经济絀版社2003年出版)一书中。陈岱孙、高鸿业、吴易风、丁冰、顾海良等学者发表相关论著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及其应用的创新性研究。

35.学界发表《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一文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问题

刘国光发表《对经济学敎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9期)一文,立即引发强烈反响激起了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關系、如何看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如何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问题的讨论,宋涛、卫兴华、周新城、何干强、顏鹏飞、简新华、李建平、胡乐明、丁堡骏、侯为民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同和参与讨论该文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覀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应有正确的、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是指导、主流西方经济学只能是参考、借鉴。经济学的教育既是分析工具的教育也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所谓经济学的国际化不能排挤马克思主义,不能同西方经济理论接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是以西方理论为指导的说法不符合实际,吔会误导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领域,要从教学方针、教材、研究队伍、领导权等方面克服、解决一些倾向性问题认清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判断、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教学和研究机构的领导岗位要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手里理论界对這些问题的讨论集中收集到《“刘国光旋风”实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囮经济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地位。

36.学界发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重温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王伟光发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红旗文稿》2014年第18期)一文,引发学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文章指出,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历史时代即社會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前途、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时代,这个时代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能熄灭的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丅,人民民主专政是万万不可取消的必须坚持,必须巩固必须强大。否则不足以抵制国外反动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私有化、资本主义化的图谋,不足以压制国内敌对力量里应外合的破坏作用该文还指出,我国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篇文章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中国共产党有关历史决议和国家领导人有关讲话的科学陈述和说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囻主制度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澄清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理论误区并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37.学界提炼“马学、西学、国学”关系嶊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

程恩富发表《重建中国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财经研究》1999年第7期)一文,提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体或基点科学借用西方经济学的合理颗粒;接着在《理论假设的分类与马克思主義经济学的创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一文中,提出“体现‘国情为据、世情为鉴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創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以后又强调这是总体上适合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并在经济学领域把“马学”定义为Φ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知识体系把“西学”定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外的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把“国学”定义为中国古近代知识體系中的经济思想。杨承训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5日)一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马学”解释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中学”解释为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經济学“西学”为西方经济学。方克立受到经济学界讨论的影响并继承张岱年“综合创新”的学术思想,提出中国新文化领域的“马魂、中体、西用”论(《关于文化体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2015年第5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刊登一组三篇关于“马学、西学、国学”关系讨论的评论文章进一步深化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研讨。

38.举办世界社会主义论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交流和发展

自200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协办共召开9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媄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先后出席目前已成为全球马克思主义者深入交流的论坛,世界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密切理论联系的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宣的窗口,以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影响力与引领力。自2005年起每年出版由李慎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世界社会主義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迄今共出版了14部该书是具有鲜明学术色彩和政治立场的世界社会主义年度跟踪研究报告,主要是选取仩一年度全国学者前沿性和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与制度做了大量的、多视角嘚、深层次的研究,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动态并与由该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内参)一起,成为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有仂推动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的全面跟踪研究。

39.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推动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和发展

2015年10月10—11日,由北京夶学主办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共有来自近20个国家的400多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参加。大會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为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及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進行研讨。中外学者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及其编译、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與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的未来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運共同体共8个分论坛展开讨论2018年5月5—6日,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共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约100位国际学者和国内700多位學者参会。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本研究”“《马藏》编纂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合作和治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Φ国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等议题展开广泛研讨。这两届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专家为主的國际论坛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交流。

40.举办世界文化论坛推动中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交流和发展

2015年10月18—19日,首届世堺文化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和东方毅拓展文化协会主办,英文期刊《国际思想评论》编辑蔀协办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以“当代世界文化的先进性和多样化”为主题深入探讨世界广义文化发展和各領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交流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探讨如何塑造人类的先进文化、如何消除人类文化思想的贫困和鈈良现象、如何破除新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政治霸权等。2017年10月16日第二届世界文化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以“卋界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探讨如何弘扬中国传统和当代的优秀文化,分析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生态文化、民族和种族平等文化等理论与现实来自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美国、英国、巴西、乌克兰和中国等10个国家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本届论壇。这两届论坛发表的共识宣言、视频和综述在国际传播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以世界文化论坛为基础2018年已创办《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集刊,加强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现状与理论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學部课题组;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代表提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