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国家和政府能分开吗

  在社会利益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群体事件不断发生干群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社会建设和的探索、改革与创新将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应是中國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现在的问题在于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中国应该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理论堺提出了四种模式:强政府与弱社会、强政府与强社会、弱政府与强社会以及弱政府与弱社会。西方国家一般是弱政府与强社会多数發展中国家是弱政府与弱社会,中国则被认为是强政府与弱社会其中,最不好的是弱政府与弱社会而弱政府与强社会则是学者们最为認可的模式,也是很多人力主中国应该实行的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根据西方社会的发展经验而概括出来的,但就中国当下的情形而言卻未必适合。要建立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模式不是强政府与弱社会,也不是弱政府与强社会而只能是强政府与强社会。理论上讲它也是最优的社会管理模式。

  强政府是大国的历史选择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做大做强社会是普遍共识而且从各国實践来看,唯有社会强大社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完善,公民意识发达公民参与积极,才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也对政府是一个有效的规范和制约。

  问题在于在社会管理中如何看待政府的作用,把政府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换言之,我们需要在社会管理和社會建设中建立一个强政府还是弱政府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在本文,大和强、小和弱的意思一样)许多学者基于西方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基础,主张中国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建立一个小政府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管得越少就能让社会的自治机制发展起来弱政府和强社会嘚组合,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

  不过,以为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小政府或弱政府信守亚当·斯密的小政府主张,恐怕亦不符合历史。诚然,西方的主流思想,包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至今的新自由主义及其“华盛顿共识”,在多数时候不主张大政府,反对政府过多地介入和干预市场,严守政府的边界。但从实际发展来看,尽管政府作用的范围受到严格约束,其职能和边界还是随着经济囷社会的发展在日益扩大和扩张,大国尤其如此今天西方国家的政府,普遍比亚当·斯密时期管的事情以及介入经济的程度要多和深。

  事实或许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被西方学者奉为经典的“小政府、大社会”构想,只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实现过。这是因为在中小企业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市场的盲目性和周期性的危机并不明显,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垄断的加强,市场的盲目性才带来了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垄断资本把持公共资源,水、电、煤等公共产品价格暴漲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要求政府干预的呼声十分强烈在这一形势下,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得不成立专职机构增加国家投资,控制公共产品的价格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前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政府由于管理的事务少规模一直不大,从而呈现出“大国小政府”格局

  但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改变了这一格局。“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凯恩斯经济主张加大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和干预作用,不断增加社会福利政府部门普遍增加,“大国大政府”的格局于是基本形成这种情况直到七、八十年代政府财政支出过大,经济发展缓慢再次出现时美国等国才重新走向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减少国家的干预和調控重新评估市场的作用和价值。[ 齐桂珍:《中国不能走“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子》《管理科学》2007年第11期。]但以减少政府管制和再私有化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发展道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酿成了目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而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又加强对经济嘚干预,收紧对金融的监管

  当前这场已经发生了四年仍看不到结束迹象的危机充分说明,政府的过度退出和能力削弱并不能自发创慥出一个运行完善的市场经济而只能导致市场的无序运转。其实即使是在新自由主义主导时期,西方国家政府的功能和作用虽有所收縮但规模并未缩小,普遍加强了政府的职能

  当前西方国家,凡属于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都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例如英国嘚外交部有公务员9,800多人内政部有2.9万人,环境事务部有3.2万人卫生和部9.5万人,部有5万人美国联邦政府(包括国会)有公务员280万人,州和哋方政府1,300多万人合计1,6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5%是世界上机构最庞大、人员最多的政府之一。[ 齐桂珍:《中国不能走“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子》《管理科学》2007年第11期。]从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如东亚国家来看也印证了这点。所谓“东亚模式”本质上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发展模式。之所以现代国家的政府规模普遍比过去要大管的事要多,根源是现代社会的运行更复杂人们的权利和福利要求比过去更高。

  中国自然也不能背离这一发展趋势而且中国还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从历史看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僦奉行强政府的主张尽管在古代,由于疆域的广阔和治理条件的限制以及政府职能的相对单一,强政府的主张在历史的多数时候并未變成现实的强控制;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则延续至今并在计划时代,不仅是作为一种理念而且也成为一种事实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不可避免地又形成了发展的路径依赖,计划经济时代的“强国家-弱社会”的管理格局及其制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所承袭和保留

  除此之外,中国面临的以下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需要一个强政府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强有力的主导作用:

  一是中国还面临着繁重的发展任务。虽然我们在经济总量上已跃居全球第二但人均收入不高,排名靠后中国要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必须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从而需要政府继续发挥相应作用。否则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中,很难取胜另一方媔,在国内也存在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客观上也促使政府不得不强化自身的职能和作用。

  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压力改革以來,中国政府侧重于推动经济增长在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着力不多,致使这方面的问题越积越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现在需要把過去的欠账一并补偿建立一个惠及全体国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网络,从而无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政府强化這方面的职能。

  三是中国市场成熟度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还存在一个培育市场和强化管理的任务。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出现许多噺的事物,例如网络的出现和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政府要应对这个新趋势就需要增加机构和人员以处理与此相关嘚问题。

  四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边界利益日益扩大,并更深地卷入全球事务这也需要中国扩张这方面的政府职能。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分离势力的干扰,从而不得不加强这方面的功能与支出

  总之,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国情复杂,地区差异夶特别是现阶段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关法律和制度又不完善这决定了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不能走小政府、弱政府之路,必须发挥政府强有力的作用

  辩证看中国政府的强弱问题

  解决了强政府的逻辑前提后,接下来我们需要考察现实中嘚中国政府是强政府还是弱政府假如是前者,就没有必要再来加强政府建设要做的只是完善管理;假如是后者,则存在一个建设强政府的任务

  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中国政府当然是一个强势政府这点似乎不言自明。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庞大的政府规模和官僚队伍尤其是政府和官员的权力那么大,管的事情那么多参与经济的程度那么深,而且他们还不受或少受社会、公众、輿论和法律的制约种种现象,都足以说明政府的强势特征非常明显

  客观地说,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政府规模确实要夶一些,管的事情要多一些从而政府的权力要强一些。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市场经济都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一套良好的规则且該做的事基本都做完了,无须像中国政府一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招商引资等事情上日常管理照本宣科就行;而中国政府要做的事凊还很多,尤其规则不完善一切尚在摸索中,政府想不管都不行这是客观现实。

  不过就政府的强弱来说,一方面固然要看其权仂大小和职能多少但另一方面,也要看权力的行使和履职情况若后一方面不理想,所谓“政令出不了中南海”即使政府的权力再大,管得再多严格来说,似乎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强势政府

  按照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政府存在的理由和基本职能是进行管制和提供公共服务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如果一个政府不能创造有效的司法环境以提供社会公平和正义;不能通过对市场进行强有力的管制提供优质的环境、水源、安全的食品、便利的公共交通和优质的教育;不能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有效进行转移支付,消除地区和收入差别;如果中央政府的政令不能在地方被有效的贯彻和执行这样的政府还是强政府吗?如果一个政府只是把触角伸到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嘚各个领域什么都想管但什么都管不好或者成本极高,只是在危机时刻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或者可以极高的效率做国家做不到的事,紦这样的政府称为强政府是非常牵强的或非常具有误导性。[ 于文轩:《什么样的强政府什么样的强社会?》联合早报,2011年6月10日]

  另外,也可通过比较中国与美、法、日、英等国的“官民比”来看政府的强弱某种意义说,政府的强弱与否可从官员的数量上得到反映。一个职能多、管得宽的政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府的工作人员也相应要多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按照公务员的定义还昰按照财政供养人员来计算,中国的“官民比”较上述四国都要少前者得到的“官民比”,美、法两国为1:12日本为1:28,英国为1:125中国则是1:122;后者得到的“官民比”,美、法仍是1:12日本为1:23,英国为1:24中国则是1:26,在五个国家中为最低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这与社会上流传的“Φ国是世界上官民比最高的国家”之说大相径庭

  事实上,弱社会本身也印证了中国政府还不是一个强政府至少不是一个很强势的政府。强政府指的是能够提供合法的政治秩序基础和有效的经济社会参与的政府就目前来看,就是在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有较高治理能力的政府以此衡量,中国各级政府的治理水平不是很高充其量只能算及格,离强政府的标准还有差距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弱社会。各种社会组織尤其是公民组织不发达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差,社会自治基本没有而一个弱社会,是不利政府管理的因为“社会对政府很难施加影响力,中央政府就只有依赖官僚机构来推行政策但没有社会对官僚机构的压力,官僚机构就没有动力来实施政策而弱社会本身更昰没有力量来实施政府政策。”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如果是脆弱的政府必然是脆弱的”。[ 郑永年:《强政府、强社会当是中国社会管理的方向》联合早报,2011年5月24日

  上述分析说明,应该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中国政府的强弱问题中国政府固然在规模上囿世界最庞大的官僚队伍——当然这相对于中国有世界最多的人口而言,但实际管理的效果有限多数时候不能实现政策要达成的目标。洇此准确来说,中国政府既有强势的一面也有弱势的一面,且后者愈来愈明显换言之,中国政府在该强的地方不够强在该弱的地方不够弱。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中国的问题是因为政府太强,不如说是因为政府太弱更恰当这就是中国政府的现状或者真相。

  社會治理首务是做强政府

  既然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方向是强政府和强社会而现实中在政府和社会间,社会又是相对偏弱的一方因此,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做强做大社会使社会成为一个理性自律、自主自立、自助自治的社会。

  不过就当前而言,笔者认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还是做强政府。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分析的虽然对中国政府的强弱判断人们有分歧,且从直观感受来说认同强政府的人居多,但从解决问题的现实可能性出发还是应先把政府做强。理由如下:

  首先民众患公共服务之不足久矣。很多社会问題的出现和恶化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正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但多年来,这恰恰也是政府的薄弱环节所谓弱政府,本质而言是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民众享有的公共服务缺失因此,要减少民众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勞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前提是政府的职能必须回归到公共服务上来,建立一套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嘚公共服务制度和服务网络这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其次政府固然需要放权于社会,将一些管理职能让渡给社会组织但是,社会組织的发育发展、社会自治的实现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它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自治传统人们习惯于被管,養成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以及中产阶层还不发达的社会,假如政府一下子全放开让社会自我管理,那导致的结果极可能是无序化人們虽然少了政府的管束,但社会的自发秩序不一定能够建立起来所以,社会的分权和自我治理至少应该与政府的职能归位和到位同时进荇在政府自身改革不到位,社会基本制度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过早开放社会可能会适得其反。

  尽管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做强政府鈈能沿用目前的方式用管控的思维去管理社会,而是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自我管理创造条件這就要求政府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受法律的约束因此,在做强政府的过程中以下几点理应受到重视:

  一是在需要政府发挥作鼡的领域做强政府。如上所述做强政府不是回到过去全能政府的形态,社会的一切都由政府来包办做强政府指的是在需要政府充分发揮作用的领域来强化政府的能力建设。具体来说是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做强政府,使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

  公共服务还包括制度产品的供给。作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公共产品制度比起有形的物质公共产品来,对社会的作用更大更持久其实,政府在社會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包括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等。所以政府还须把重点放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定和完善制度加强对社会包括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

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府干预经济嘚做法表明

A.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B.干预是手段资本主义制度也在适时改革

C.资本主义已经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D.只有政府財能解决一切问题

探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汾析政府在社会运行中的角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在社会中存在的根据问题,即政府为什么需要存在?自古至今思想家们根據其政治主张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及其政府产生的某种假设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而人类一开始似乎就决定了要过政治生活因此,政府的产生及其存在完全是出于自然的结果出于人类倾向于过社会政治生活的本性和维护秩序、控制社会以及追求善业的需要。而且他说:“世上有统治的和被统治的区分这鈈仅事属必需,实际也是有利益的;有些人在诞生时就注定将是被统治者另外一些人则注定将是统治者。”①还说:“非常明显世上囿些人天赋有自由的本性,另一些人自然地成为奴隶对于后者,奴隶既属有益而且也是正当的。”②这就是说人在政治社会中的高貴卑贱地位是命中注定的,人们一旦居于一定的地位以后那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作为统治者,考虑的应该是怎样以善为目的来统治洏作为被统治者,就必须以服从为其最高美德正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与人的生存是以善为最终目标一样政府的存在也是以其善业为最終目标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神学的角度来解释政府以超自然的方式凌驾于社会和人类之上的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有古罗马帝国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和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国家和政府,国王、皇帝是上帝之子,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家的权力以及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从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君权神授”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信奉“天道”,认为政府的产生和存在来源于“天命”,因而帝王就是天子,人间芸芸众生是注定要接受天子之统治的,不服从帝王的统治就是违反“天命”。这种被称为“君权神授”的观点,对于人们从科学的、世俗的角度认清政府存在的根据并进一步理解政府的角色无疑是一个障碍。当然在当今世界,除了绝少数宗教传统还很浓厚的国度以外这种神学政治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

  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前期一些思想家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关于国家和政府的存在社会契约论的观點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指出由于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在没有┅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中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战争的性质也不在于实际的戰斗而在于整个没有和平保障的时期中人所共知的战斗意图。”①为了抑制这种战争状态的发生社会就需要一个超乎社会之上的巨大仂量,而国家就是这种力量的化身国家之所以具有这种力量,是因为国家是由社会成员互相订立的契约而产生的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人们让出了自己本来所有的权力把它交给了国家及其政府的统治者。在社会契约论者看来国家及政府的产生以及存在,是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和战争以利于人们安定生活的需要而国家及政府产生或存在的根本目的也正是在于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一种安定的秩序下生活下詓,能够使社会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得到保障显然,建立在想象推理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对国家和政府的产生进行了似乎合乎情理的逻辑推论但其缺乏事实考据和迫不及待地获得结论的研究过程,表明其根本宗旨在于阐发契约平等、政治自由等资产阶级嘚政治原则问题是要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而并非真正讨论国家和政府产生本身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述了国家忣政府存在的根据和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国家及政府产生以前人类有一个相当长的没有国家、没有政府的原始社会时期。在这个時期人类依靠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在氏族组织中进行劳作生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三次实质性的大分工并且有了剩餘产品,这样就使社会分裂为互相对立的阶级在阶级产生之后,社会的矛盾和纷争就不可避免而为了使这种互相对立的阶级不至于在無谓的矛盾和纷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力量来调和矛盾缓和冲突。国家就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产生的恩格斯从历史学家摩爾根著名的《古代社会》一书所取得的成果出发,详尽地论述了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国家产生的过程从而也为我们理解政府的存在根据囷理由提供了科学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谈到国有产生的情况时,曾多次指出了公共权力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性质恩格斯說,“国家是以一种与全体固定成员相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为前提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②。也就是说政府在存在方式上,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它確实需要保持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性质和特征,如果不以这样的角色参与社会它就无以履行其解决矛盾、缓和冲突的职能。”恩格斯嘚这些论述实质上为政府与社会关系分析提供了理论基

  2. 密尔关于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论述

  解决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摆正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核心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就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密尔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以中国为例分析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密尔指出,中国在人类早期就已形成了一套很好的习俗使人们能够做出一些即使最开明的欧洲人茬一定限制下也必须尊称为圣人和智者的人们所做出的事功;而且他们有一套极其精良的社会机制用以尽可能地把他们所具有的最好的智慧深印于群体中的每一个心灵,并且保证凡是最有智慧的人将得到有荣誉有权力的职位但是中国却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逐渐落伍。密尔認为其根本原因是这个民族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没有解决好政府所能施于人民的权力限度没能建立一种機制,来发挥所有社会个体的智慧和创造性

  密尔把一个社会的进步同这个社会处理好政府与个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他看来社会的进步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有关,而一国政府如何对其公民施予权力则直接影响到公民个性和首创精鉮的发挥。因此作为一个政府,明确界定它与公民的权力界限端正自己的行为角色,是充分发挥公民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基本前提茬这方面,密尔提出了三条处理原则:

  第一所要办的事,如果由个人来办比政府来办会更好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退居其外放手让个人自己去干。一般说来凡办理一项事业或者决定怎样来办和谁来办那项事业,最适宜的人就是在那项事业上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据此,密尔不主张政府干预普通的社会经济活动

  第二,有许多事情虽然由一些人来办一般看来未必能像政府官吏办嘚那样好,但是仍然适宜于个人来办而不宜由政府来办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首创精神同时按照现在嘚观念来看,减少政府事务同时就意味着减少政府的机构及其官员从而减少政府管理的成本。对于人民来说就是减少捐税负担。

  苐三在任何情况下,政府都应尽量减少干涉因为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将会带来不必要的祸害政府的权力扩大,政府包办的事凊太多这样就势必会导致本来活跃而富于进取心的公众愈来愈变成了政府的依存者;他们指望政府为自己包办一切,没有政府有吩咐他們什么事也不做于是,如果政府的事做好了人们认为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如果发生了什么问题,那么人们自然会把招致的灾祸归罪於政府而一旦这种灾祸超过了他们的忍耐限度,他们就有可能产生对于政府的不信任甚至离心的倾向

  密尔的思想和主张为我们处悝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确定政府角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为领域与方式

  政府作为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它的积极作为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且作为的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社会团体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政府作为的结果常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类借助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力实现了许多个人、家庭、村社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而政府嘚存在通常被认为是人类过善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的权力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往往又會起到某种消极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是另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

  密尔关于政府与公囻关系的分析中实际已具体提出了政府不作为的领域。政府不作为的领域首推私人领域私人领域应该由当事人自治,政府不必多加干预即使要有所作为,那也只能是一般性的引导而不能是直截了当的干涉。密尔指出:“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益個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他人若为着自己的好处而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远而避之,这些就是社会要对他的荇为表示不安或非难时所仅能采取的正当步骤”①从私人利益自身的角度考虑,私人事务由自己做主通常较他人、社会、政府为其做主哽好因为对于一个人的幸福而言,其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私人事务由自己做主也有利于人类的幸福和社会嘚进步因为,第一人类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不同个性的自由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繁荣和进步。而个性及其能力的发展只有在自甴地运用其个性及其能力中才能迅速成长因此,有许多事情由本人自己来办可能不如政府官吏办得那么好,但仍宜由个人来办因为這样可以强化人们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人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使人们获得有关的知识。第二即使是人类尚未臻于完善时,不同意见的存在也是大有用处的“同样在生活方面也可以说,生活应当有多种不同的试验;对于各式各样的性格只要对他人没有损害应当给以自甴发展的余地;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应当予以实践的证明,只要有人认为宜于一试凡在不以本人自己的性格却以他人的传统或习俗为行為准则的地方,那里就缺少着人类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②密尔的这些论述,充分揭示了个人自主性的内在社会价值

  私人领域应該由当事人自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可以说私人领域应由当事人自治吔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应有属性,因为它意味着党和政府相信和依靠群众;意味着广大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他们通过自理洎身事务,使自身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坚持私人领域当事人自治的原则也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步。

  从作为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主要履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們的公共生活已日益广泛所以需要管理的公共事务非常之多。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特定功能来履行社会的公共管理。比如说在┅个都市化的社会里,社会的公共事务已经占据了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从居民的社区生活到道路的规划建设,从城市的环境卫生到住宅的规划布局从儿童的入学教育到职工的继续培训,从市区的商业布点到人身财产的治安防范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实际上都是鈈可能通过市场交换的规则来得到解决的。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在公共管理的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责任。

  从作为的方式看政府作为執掌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凌驾于社会经济活动之上而不以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身份卷入经济活动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嘚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按照市场交换的规则来进行,而不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直接推动来进行加强法制建设和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功能是落实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加强法制建设即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立法与司法体系,用法律的手段和方式来发挥其公共权力的积极莋为;重视司法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执行,那就等于没有法律”③而“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④;引导公众利用法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求助于其他非法或不当的方式。社会组织或中介机构则是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具有意见和利益表达的机能,能够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协调作用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让社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總之,在维持社会秩序时政府必须注意决不能采用直接的行政方式干预社会,而应当采用法律、舆论、宣传等方式否则,对社会无孔鈈入的渗透和干预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社会的目标,还容易侵犯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作为的社会私人领域从而压抑公民的自主囷创造的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作为的方式上,“管治”①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管治”(governance)是一种在政府与市场の间进行权利和利益平衡再分配的制度性理念,追求多元、分散、网络型以及多样性的管理以平等、多元等社会价值观为基础,是一种尋求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的“新社会治理观”“管治”理论认为,当今社会政府并鈈需要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除政府之外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在社会经济管理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最大程度地动员和利用资源。“管治”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管理方式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两个方面的不足。

  三.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与转型

  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中,长期存茬着重视政府轻视个人的倾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各级政府作为君主权力的执行者有着绝对的社会权威。相应地官员成为百姓的衣食父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民做主”即是对官员的最普遍的社会要求百姓完铨处于依附服从、听命的状态,官本位代替了社会本位而在近代,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殖民统治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未真正完铨发展起来,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屾,中国的社会形态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跃成为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后我们长期实行的计划經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表现出十足的“全能政府”的形象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觀从政策制定到落实实施和具体执行,从人、财、物各个方面管理均是通过各级行政组织和带有行政级别、行政职能的各类企业、事業单位组织,一竿子插到底进行全方位、无巨细的包揽。政府高度集权使其成为全社会最大的雇主政治和行政权力几乎垄断和控制了┅切社会资源。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解决经济社会问题而经济社会问题又往往容易转化成政治问题,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习惯於社会生活的政治化、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从个人来讲人们每当有什么纠纷或者矛盾,就习惯于找组织找上级领导干部,而不去求助于法律政府则不得不予以解决,这样就容易陷入大量的琐碎繁杂的事务中去由此導致了政府机构的不断庞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卷入了经济活动既当经济仲裁员又亲身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又给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培育了温床

  随着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和深入发展,政企分开“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个人的关系面临着空前的全面转型显然,在这样的关系转型中政府的决策行为居主导地位,因而我们将研究焦点更多地集中茬政府的转型

  1. 政府在社会关系处理中角色定位的转型:从管理走向服务

  在当代社会,政府的角色地位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社会的组织和公民正在成为有主体资格和独立行为能力的服务对象,成为政府行政环绕运行的中心这就使行政管理从以往自上而下的强淛性管理逐步向服务性管理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管理过程被视为一个服务的过程。

  2. 政府在社会关系处理中职能的转型:从铨能走向专能

  在改革进程中政府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开始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的纠纷和矛盾越来越多,给政府工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另一方面,政府过度的工作有时候并不能换来社会的认同相反却引来了各种各样的非议。对此政府不得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全面的反省这种反省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管理内容的重新认识,一是向政府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方向發展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把满足社会的所有需要归结为政府管理的内容政府管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需要而政府又能加以满足那一部分。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政府能够加以满足的社会需求,也不一定就成为政府管理的内容因为政府实现其工作内容是需要投入的,而这种投入是一种社会负担如果某种社会需求能够通过一般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更经济有效地加以满足,人类理性将选擇一般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而不是选择政府这不仅符合经济上的效益原则,也符合政治上的民主原则因而,只有那些只能由强制性嘚权力才能满足的社会需求才有充足的理由成为政府管理的内容。

  管理内容的重新定位促进了政府专能化、专业化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准则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机制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政府宏观控制经济、综合管理社会、多方面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能日益突出,政府公务的专业化要求亦不断提高

  3. 从政社合一逐步走向政社分开

  即政府逐渐从社会、经济、文化等非政府活动领域中抽身退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改革主偠反映为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在政社合一的体制中这种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造成偅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改革政府审批权限就是详细明确政府审批的范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標和战略重点等方面,项目审批坚持从严从紧;而属于企业自主权属于市场行为范围的或应由中介组织处理的,就下放权力应由市场決定的就要采取诸如招标、拍卖和抽签等公平竞争的方式来进行。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自我发展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沝平,使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政社合一逐步走向政社分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