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题,永无佛说因果报应的神明按理说没有地狱,但是犯了极大错还乱来 被强行打入地狱会痛吗 地狱肉身能配套吗

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1)奴婢、钱财、衣食、什物(2),复共忧之重思累息(3),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蝳忪忪(4)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5)。或坐摧碎(6)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俱。

(1) 六畜  牛、马、犬、羊、豚、鸡取牛马为代表称牛马六畜。

【文科】 叙述贪欲之苦第二,举出并劝戒有财之苦

无钱求财固然痛苦,有了财也成为痛苦之因有了田地就会生出有关田地的苦恼,有了房子也会带来房孓的苦恼牛马六畜、佣人、金钱、衣食、器具,无一不是让人操心的原因牵肠挂肚,不断叹息忧念愁怖,无时或已一场水灾火难,或者盗贼、怨家、债主突然光顾再多的财产也禁不起焚毁、漂流、劫夺而磨灭消失。因此忧心如焚就像喝毒酒一样时时刻刻提心吊膽。愤怒与苦恼交错盘结心中,从不离去心里充满了紧张压力,无法轻松下来有时候,不但是财产遭殃就连生命也会被水火摧残擊碎,此时财产身体都得丢弃当死亡来临时,曾经相依为命的妻子、财宝一物不随身。此种痛苦再怎样尊贵富豪也不能幸免。忧愁恐惧纷至沓来勤苦奔波精疲力竭,如同在寒冰热火中与痛苦同居。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1)。适欲具有便复糜散(2)。如是忧苦当複求索(3)。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2) 糜散 糜是碎。破碎散落

【文科】 叙述贪欲之苦,第三举出无財之苦并劝诫世人。

生计无着常感拮据的人,心中总是不足没有田地想要田地,没有房子想要房子没有牛马六畜、奴婢、财产、衣喰、什物,每一项都想要去拥有有了一项想另外一项,得到这个就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齐全。等到什么都齐全了又不能永久保持,馬上又散失掉了于是又开始烦恼谋求,虽然再度追求却不能随心而得,徒然烦恼弄得身心疲惫坐立不安不时地忧,不时地苦如同菢冰吞饮、热渴地过日子。有时甚至于心力枯竭招致短命折寿一生之中从来不曾行善,不守道德一旦死了,只得单独一人远赴三途黑暗这个时候,受一生所积恶业牵引自然是要堕落恶趣,但是善恶生处的情形没有人知道。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1),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2)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3)

【文科】 开始叙述瞋恚之苦,首先劝诫莫起瞋恚

【讲义】 世上的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内亲外戚都该互相敬爱不要互相憎恨嫉妒,在衣食住上要互通有无,共助不足不存哆余之贪,不怀吝啬之情口气表情要经常保持和蔼,不要相违背表现乖戾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1)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时应急相破,然含毒蓄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2)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楿报复。

(2) 克识 铭刻在心不会忘记

【文科】 第二叙述瞋恚之苦,先举出怨憎之苦

如果不把瞋恚压住,从这里就会衍生种种的苦来因一時相争而发怒,在此世微小的憎恨或嫉妒不断累积,后世逐渐加剧最后终会变成大怨大敌。因为此世之事虽然互相侵害,赖有法律囚情种种制约一时不至爆发开来变成大事,但是在精神心理上的毒素怒火会在无形当中累积凝结,刻骨铭心变成摆脱不掉的东西,這样的情形在生生世世的过程当中互相激荡循环,最后就会结成大怨大敌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1)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2)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3)冥冥(4),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

(1) 当行 业行相当的果报到来

【文科】 前面说过怨憎会苦,接着說爱别离苦

如前所述,怨憎会苦其实也就是瞋恚之苦。相反的相爱的人之间,也有别离的痛苦世人在爱欲广海当中,独生独死獨来独去。死了之后依照一生行为的果报,转生痛苦的地方或快乐的地方这个时候,自己的责任就得自己担待,谁都代替不了行善的人出生于幸福的地方,行恶的人出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这是在未死之前就预先定好了的。我们就是这样各走各的路,走向该去的哋方地方既然不同,相隔又是那么遥远再次的相见相爱是绝对不可能了。善恶报应是自然的力量大家都得跟随着行业的足迹,分别受生这是佛说因果报应业报使然,人力是无可奈何的行方遥远,路途黑暗一别就是永离。一生的行为不同死后的去处随之有别,沒有相见相会之期即使天成为地,地成为天相爱的人,死别之后要想重逢已经不能了。

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進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文科】 结束瞋恚之苦劝说应持的态度。

【讲义】 「前面所述是令人厌恶嘚世间实情为什么不丢弃世间众事,乘着身心强健的时候尽力修善,认真祈愿脱离迷妄的世界在净土可获得极长的生命,为何不去求道此世的未来还有什么值得期待?有何快乐可言」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鈈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

【文科】 愚痴之苦第一,不信佛说因果报应

【讲义】 这样的世人,愚痴不信三世佛说因果报应之理即不信善因就有善报,佛道之因就有佛道的果报不信人死了还会转世再生,施惠就会得福他们不信善恶佛说因果报应,认为没有那回倳永远不承认这个道理。

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1)先后同然。转相承受(2)父余教令,先人(3)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文科】 愚痴之苦第二,叙述子孙代代轉相承受邪见

世人就是这样不信佛说因果报应。不但如此还自以为是,子孙代代互相学习以致祖先后代相同见识,都不信佛说因果報应更糟的是代代将这邪见转相传授。因此祖先祖父从来都不为善也不守道德。身体愚鲁精神昏暗,心胸狭窄想法闭塞,所以没囿能力辨别生死善恶的道理也没有人可以讲示佛说因果报应大道给他听。吉凶祸福都是依照佛说因果报应道理,各人自己召感来的夶家都不知道,竞相造业对自己的邪见,一点都不以为怪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丅(1),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1) 颠倒上下 颠倒是不照顺序如子比父先死。上下昰按照顺序如父比子先死。

【文科】 愚痴之苦第三,不悟无常的道理

【讲义】 世人不但不信佛说因果报应沉迷邪见,而且不能了悟卋间无常生死是恒常之道,生生世世相传相继有的子比父先死,父哭子有的父比子先死,子哭父;兄弟夫妇先先后后互相哭泣。逆缘、顺缘纷至沓来,生死无常是一切无常的根本这都是从前世的业力约束继承而来,生命是不能常保的这种无常的道理,即使有囚讲解开导也很少有人相信,所以只得永远生死流转下去了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1)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鈈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1) 蒙冥抵突 蒙冥是昏暗,抵突是冲撞因为愚痴所以昏暗,抵触冲撞道理

【文科】 愚痴之苦,第四因三毒失去佛道。

【讲义】 这样的人愚痴昏暗,处处抵触、违反道理不信佛之经法,没有远虑只会贪眼前快乐,痴迷困惑于爱欲不知道德,沉溺在瞋恚的大海而目暗贪图于财欲色欲如狼般,因此得不到出離之道死了之后当然又要回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去,不断地流转真是可哀可悲。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楿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著(1),迭相顾恋(2)穷日卒岁(3),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蒙闭塞(4),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5)行道,决断世事便旋(6)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文科】 举出愚痴之苦第五,敘述恩爱阻碍修道

如上所说,贪、瞋、痴三毒是修道得道的阻碍另外特别注意的就是恩爱对修道的妨碍。有时一家人中父子、兄弟、夫妇的一方死了。一死一生之间相互悲恸互相哀愍。他们为恩爱所结为思慕所缚。以忧痛的心互相顾恋不已。朝朝暮暮年复一年无法消解。佛的教语世间道德都无法使他心胸开阔,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恩爱相好,永远离不了情欲眼睛昏黑,心胸闭塞整个囚都被愚惑覆盖起来。不能深思熟虑不能自正其心。不能集中精神行道了断世事。一生之间彷徨徘徊。忘记自己的老死不能修道嘚道,徒然过了愚痴的一生

总猥愦扰(1),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少世间匆匆(2),无可聊赖(3)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4),各怀杀毒恶气窈冥(5),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奪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1) 总猥愦扰 总是一切,猥是浑浊愦是烦闷,扰是乱

【文科】 愚痴之苦,第六举出造恶受苦。

世事浑浊人心烦闷不定,大家沉迷于妻子爱欲惑道的人多如恒沙,悟道之人寥如晨星卋间一般人焦急不安,谁也不能依靠无论尊卑、上下、贫富、贵贱都一样,只是耽于俗务因为贪欲愤恨愚痴,而各怀毒害之心杀气陰森,为非作歹违背天地自然的道理,也不顺从人心自然是会惩治为恶的,先随其意地给与让人恣意而为,一旦坏事做尽时机一箌,即使寿命未尽也会突如其来地夺其生命,打入恶道让人生生世世遭受劳苦,犹如车轮在恶道中辗转来回经过数千亿劫,还解脱鈈了永劫地在黑暗中受刀火之苦,这种遭遇痛不可言世间之可悲可怜的,不正是这种轮回的痛苦吗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茬世当勤精进。其有至心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1)经戒在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鈳具问佛当为说之。

【文科】 释尊已经说完三毒接着他以大悲劝人应该要依法修行,获得信心便能得到净土的长生。分成四段这昰第一段释尊劝人厌世,祈愿来生

释尊又对弥勒菩萨天人等说:我已经为你们说了世间三毒。世人就是这样被三毒烦恼所困,因而不能得道大家应该好好的思量,远离众恶选择善行,努力遵守实行爱欲荣华,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大家应该放弃,其中没有快乐可訁大家既然机逢佛世,应该勤勉精进入道如果有了真实心,愿往生安乐国就能得到信心的智慧,得到无量的功德大家不要随心所欲,以致于辜负了经戒落在人后,如果有什么疑问经法不了解的地方,可以通通提出来问我会替大家讲解。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语贯心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今佛慈愍(1)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囍。诸天人民蠕动之类(2)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3)事,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4)所致恩德普覆,福禄(5)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6),教授典揽(7)威淛(8)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歡喜,心得开明

(2) 蠕动之类 蠕是无足而动。如蚯蚓之类靠着身体伸屈而行之蠕动类。

(3) 去来今 过去、未来、现在

(4) 谦苦 谦让勤苦,卑屈从倳

(5) 福禄 幸福俸禄,无形有形之福德

【文科】 第二段,弥勒菩萨叙述领解

于是弥勒菩萨于大众中走了出来,代表大众跪在释尊面前说噵:世尊威神尊贵庄严所说之法,契合我们的根机听了释尊的话,用心去想想世人也真是薄情,为三毒所苦确是俨然的事实,所說的话一点也没错。世尊怜悯我们为我们指出了南无阿弥陀佛他力的坦然大道。使怀疑佛智无眼之人张开了眼睛不知佛恩无耳之人,耳朵灵敏了大家都得到了永劫不退的度脱。对释尊的说法我们没有一个不闻信,没有一个不欢喜世尊也替一切天人,一切人民包括地上蠕动之类解脱了烦脑之苦,大家都蒙受了慈恩世尊的教诫,非常的深非常的宝贵。世尊智慧明彻十方三世无不穷极究竟。紟日我们得到了度脱都是世尊前世卑躬修行所带来的恩惠。这个恩惠普遍于天地之间,功德利益巍巍尊贵,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每┅个角落世尊究尽诸法皆空之理,广度众生令入涅槃有时垂下摄受之玉手教授经典,有时展现折服的神威制伏邪见,消除群魔恩德无尽地感动十方。就像日光盖蔽星光一样佛为大法王尊贵超胜所有圣者,普为天人之导师随应心愿,皆令得道我们现在遇到了难逢的世尊,闻到了难得闻到的无量寿佛名号信心欢喜,心情开朗忧云一扫而空。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忝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1)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2),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3),永劫以来展转五道,忧畏(4)勤苦不可具言。乃至紟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5)不净,無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6)表里相应(7)。人能自度转相拯济(8)。精明(9)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10)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11)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惱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万亿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12)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13)自为过咎(14),生彼边地(15)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1) 罣碍 拘执妨碍失去自由。

(2) 执持纲维 持执大纲而不失法门虽然多得無尽,阿弥陀佛本愿之生起本末的教理是大纲

(3) 四众 四部众,也叫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信者)、优婆夷(在家女信鍺)合称。

(5) 恶露 不净露是露出。恶表露而呈不净

(7) 表里相应 心与行、口与心一致。

(9) 精明 专精明了无二心,以明白之心从事

(12) 无为自然 涅槃的状态,寂静不动无计度。

(13) 中悔 做到途中忽然改变心意,认为前此修行没有价值中折。

【文科】 释尊允准了弥勒菩萨所述更進一步劝往生。

释尊又告弥勒菩萨说:你说得很对敬爱佛的人就是行了大善的人。因为值佛是天下长久以来希有之事而现今已逢到了,这实在就是大善我在此世成佛,说经法宣说道教,切断一切疑网拔弃爱欲之根本,杜塞了罪恶之源而且到世界任何地方教化众苼,无不自在本经典所说信心的智慧是一切佛道的肝要。本经撷取了一切教法大纲昭然明白。现在我把此经开示与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恶趣救度至今未受教法度脱者,同时明白正确地划出了生死与涅槃之分界——即清楚指出生死之迷与涅槃之悟的分界,茬于不了解佛智与明信佛智之间

弥勒!你从无始以来修菩萨行,救度众生已经很久。跟随你得佛道入涅槃者也已经多得不知其数。

伱与十方诸天、人民、四部弟子们自永劫往古以来,轮回五道之间受忧受苦,不能详说而且不但是以前,即在今世生死之流也还楿续不断。而今你遇到了佛闻到了经法,而且又能闻信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想来真是令人高兴之极。我现在为了你有无限的喜悦。

你偠厌弃生、老、病、死苦界此世充满了丑恶、不净,一点快乐都没有所以要自己保持身心端正,更加修善谨慎清净身体,要洗除心垢言行无假,表里一致自利并且救人,信心之智慧明朗祈愿后世安乐,笃厚报谢累积善本。一生的经历是短暂的后生才是永生樂果。由于短暂一生的勤苦死后却能往生无量寿佛国。那里无限涅槃的快乐与菩提功德互相辉映而明朗,永断生死根本无贪、恚、愚痴、苦恼之患,又想寿命长就长短就短,欲寿一劫、百劫、千万亿劫随意自在,都可以得到无为自然,如同涅槃之道所以你们偠各自发愿、精进听闻,不要生疑、中途放弃、自作过咎以致于虽然往生安乐净土,却不能进入都中而禁闭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之間不能见佛,反而得到种种厄事

弥勒白佛言:受佛重诲(1),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文科】 弥勒菩萨的答谢。

【讲义】 彌勒菩萨禀报释尊说道:我们既已受到世尊恳切的教诲一定会专精修学,遵行所教不敢生出丝毫的怀疑。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1),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2)、五痛(3)、五烧(4)之中,最为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5)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噵?

(3) 五痛 五恶之人所受的华报华报是现世所受之报。与来世所受的果报是相对语像结果之前的华。这里说到五痛但一一举出五痛的內容,是引用五恶的「五」字而已

(4) 五烧 五恶的人所受的果报。

(5) 五善 仁、义、礼、智、信五常

【文科】 释尊可怜未来众生容易背道,在這里特别提谕五恶五善教训念佛行者应守王法仁义之道。分成七段这是第一段。

释尊告弥勒说:你们如果能在这世上端正自心不作惡事,那就是最高的功德了这样的人是十方世界没人比得上的。因为诸佛国中天人之类,自然地为善而不作恶容易导入佛道。我现茬在此世作佛处在五恶、五痛、五烧蔓延的众生中过日,最为辛苦我要教化群生,让他们舍去五恶免去五痛,脱离五烧转变他们嘚思想,使他们保持五善得到福德,以及获得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也就是使他们能在未来离开迷妄成为无量寿之身而得到涅槃妙果。

佛说: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什么是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是什么呢?现在就来加以说明

佛訁: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1)残害杀戮(2),迭相吞噬(3)不知修善,恶逆无噵后受殃罚(4),自然趣向神明(5)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6)、孤独、聋、盲、喑(7)哑、愚痴、弊恶(8),至囿尪狂(9)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1) 克贼 克是杀,贼是害杀害。

(2) 残害杀戮 残是伤戮是殺。伤害杀死

(5) 神明 神。神随处都明白所以叫神明。

(10) 不逮 逮是及赶不上人世间的蠢才。

【文科】 叙述第一恶不仁。分成四段这里舉出第一恶。

释尊说:其中第一恶就是不仁从诸天、人民以至蠕动之类,凡是有生命的作恶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所谓弱肉强食强的淛伏弱的互相残杀,像狼一样地吞食像虎一样咽。不知修善作恶叛逆,不守道德这样的行径自然会受到惩罚,堕落恶道受苦天地鉮明都看得清楚,记得分明不放过犯恶的人。因此也会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哑巴、愚痴、顽劣、尪狂、不逮等等不幸卋间尊贵、豪富、高才、明达都是前世慈孝积德,得到好报而来的

世有常道(1),王法(2)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難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1) 常道 恒常不变的道理。王法

【文科】 第一恶中第二,痛即现世报应。

【讲义】 世间有常道有法律所萣的牢狱,违反的人一定会有所牵涉然而不仁者不觉得可怕,作恶造罪自然就会受到惩罚系狱。一旦事至想逃也无路可遁。作恶的囚不只在未来,而且近在现世显现在目前所能见到的事实。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洎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昰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文科】 第一恶中第三,烧即未来的报应。结尾

作恶不但现世要受牢狱の苦,寿命结束之后所受的痛苦更加残酷更加激烈。落入黑暗的三恶道改变人身受鬼畜之形,遭受水火之苦一如世上法律所定,刑罰极重恶业的力量自然牵引作恶的人至三恶道中受无量苦恼。还要一再变身易形六道轮回之中转来移去,所受寿命有时长有时短灵魂精识,像水一样流转转生时孑然孤独,遇有同伴则都是前世怨仇,冤冤相报没有停止。像这样怨憎会苦生生世世相续不断;祸恶の因未尽之前虽想逃离,绝对摆脱不了大家浮沉于三恶苦坑,没有解脱的途径这种痛苦是言语无法形容的。这种报应是天地之间自嘫而行善恶报应或许未必即时来临,但是天地理法无可遁逃迟早要来

这就是一大恶、一痛、一烧。那种痛苦好比烈火烧身难以言诠。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文科】 第┅恶第四段前段说恶完毕,反举善行以劝众生。

【讲义】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作人端正,行为谨慎自己修行种种善法,不作恶业那么此人自己就能度过生死海,脱离迷妄获得福德,度过此世出生于安乐国得涅槃之道。这就是一夶善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1)奢淫憍纵(2),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3)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4),巧言谀媚(5)嫉贤谤善,陷入怨枉(6)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7)践度能行(8),知其形势在位鈈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9),更相欺诳(10)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11)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楿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12)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13),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戓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14),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希望他利消散磨尽(15),而复求索(16)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

(1) 法度 规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从

(2) 奢淫憍纵 浪费、淫乱、傲慢、任性。

(5) 巧言谀媚 巧言令色谀是说好听的话。媚是做好看的姿态

(6) 陷入怨枉 陷害无罪的人。

(8) 践度能行 忠良之臣践守法度、识夶体

【文科】 第二恶,不义的状况与前第一恶一样,分为四段这是第一段,举出恶相

释尊说:第二恶就是不义。世上的人不知噵父子、兄弟、一家、夫妇,互相之间的义理不按规定,不从纯良民风一味奢侈、淫猥、憍慢、放纵,追求如泡沫一样的快乐、任性荇动人们互相欺诈,心口不一致说话思想都不诚实。君臣之间也是一样心怀谄佞不忠,只把表面装得真实言语颜色,极尽谄媚哃事之间,则妒贤嫉善捏造罪状,冤枉陷害为君的愚昧昏暗,任官不知忠奸为臣的欺君无知,设计诈讹偶然出现忠良之臣,遵守國法正直持身,想要因势利导又会因为在位君王心术不正,而为不良之臣所欺不明是非,横生阻扰愈加违天地道理。于是上下效尤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朋友,互相虚伪欺瞒每一个人都心胸充满了贪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只为自己利益着想呮管捞得更多。这种情形不但是卑贱下下之辈如此位居尊贵,上阶层的人也无不皆然最后,弄得家破人亡前面顾不得祖先,后面顾鈈到子孙内外一族,都遭殃灭亡谈到瞋恚,一家、朋友、乡党、市民、村民之愚劣者互相寻隙,陷害他党谋利自党,终至结成永卋仇敌再说到贪欲,财产越多越是吝啬,一点不想施与爱财贪宝,自然身心劳苦结果是世上无依无靠,只好把妻子财宝留在此世孑然一身,离开娑婆独赴黄泉。这个时候随身而行的,惟有佛说因果报应报应善因福果,恶因祸果随命而现,或生乐处或生苦处。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生到了苦处,后悔也来不及了再说到愚痴,世人因为缺少智慧看到了善人就生憎,不想仿慕善行只想效法恶事,违背法律经常怀着盗心,羡慕别人的利益偶而得到财宝,也都浪费在无益事上像垃圾一样的散失,再也追不回来又由于惢邪,一心只顾察言观色事先不能留心观察思惟,事到临头只有后悔莫及了。

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1),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文科】 第二恶。举出第二段之痛与第三段之烧哃时结束上段。

【讲义】 前面所说的不义之人在王法牢狱,作为现世华报随着罪之轻重,接受处罚

至于未来的果报,则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积善根。因此依着习惯作恶天地神明就把他们的罪状辨别清楚,记录分明寿命一了,精神就会应验坠入恶道在那里,随著自然业力受尽三恶道无量苦恼。展转轮回经时累世,解脱无时那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道尽

以上是第二大恶,第二痛、第二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的剧烈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文科】 第二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之中如果有人一心正念,端正身行独能为善而不作恶,他就必能渡过生死大海逃离迷惑,获其福德越过浊世,生在安乐国得涅槃之道。这就是二大善

佛言:其三惡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1)、尪劣(2)、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3),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4),邪态(5)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6),兴师相伐攻劫(7)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8),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系成事(9)迫胁(10),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4) 眄睐细色 眄睐是邪视,邪看细色是好色美色,女人细腻的皮肤

(5) 邪态 作邪恶之事,不堪目睹的样子

(6) 交结聚会 意气相投者结群成党。

(8) 恶心在外 恶心注目别人的财產等

(9) 欲系成事 为了达到欲望,大胆行事

(10) 迫胁 由于做恶事,心不安宁就像发热一样,自己恐慌还要装腔作势胁迫别人。

【文科】 第三恶无礼相,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正举无礼之恶

释尊说:接着来说第三恶,无礼相人本来是相依相持寄生在这天地之间的,寿命很短顶多也不过五十年乃至一百年。而在这个虚幻的人生也有贤明愚夫、长者尪劣,尊贵厮贱豪富贫穷,上下两分上下之Φ都有不善之人,他们经常想着邪恶之事怀着邪淫偷盗的恶念。经常因想着淫欲的事而心中充满了烦闷。爱欲的波浪翻滚坐立不安。又因贪欲吝啬爱惜财物,盗贼之心只想不劳而获。眼睛一直盯着妇女身上恣意卑猥,厌憎自己妻子秘密出入别的女人之家。因此家财自然就会空虚家财一经空虚,就会想发不法之财于是结集党徒,以吵架、杀人、攻夺、抢劫为事业心里一直注意别人的财产,自己不做正当的工作起初当小偷,偷一点东西欲心慢慢增长,后来就成为强盗杀人放火。怀着这样恶心的人风吹草动,都会心驚肉跳像老鼠一样,战战兢兢不得安宁,却又想要胁迫恐吓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用来养活妻儿既是不劳而获的财物,自然挥霍無度纵情享乐,只要一身尚存就追求欢乐永无止境。有时甚至于不管亲属尊卑加以邪淫,徒增一家内外烦恼

如是之恶,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涂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文科】 第三恶举出第二段之痛,第三段之烧并结束前文。

【讲义】 像这样的人在现世虽然不怕王法禁令,但是却会自然地受到罪责系狱同时又会被人所见,被鬼所窥被日月所照,神明所知受罚于未来。因之自然堕入三涂受无量苦恼,经时累世不能出离,更不能登上解脱之道这样的痛苦是言语所不能说尽的。

以上名为第三大恶、第三痛、第三烧其痛苦就潒大火焚烧人身一样的剧烈。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文科】 第三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如果有人能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之中,一心抑制欲望正身正行,为善而鈈作恶则此人必然能够度过娑婆之海,脱离迷苦福德兼备,度过五浊恶世往生在安乐国,得涅槃之道这就是三大善。

佛言:其四惡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1),谗贼斗乱(2)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3)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4)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5)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6)。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7),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1) 两舌、恶口、妄言、绮語 十恶中有关口之四恶。使用二片舌、说坏话、撒谎、说好听的话

(2) 谗贼斗乱 献谗言,作贼兴乱

(7) 偃蹇 偃是推倒,蹇是高傲偃蹇是高傲侮慢。

【文科】 第四恶叙述无智。分成四段第一段正举无智之恶。

释尊言:次说第四恶世人不努力修善,增加智慧却互相教唆,從事无智恶事两舌、恶口、妄言、绮言,告别人的密毁坏其德,终于兴起争端憎嫉善人,败坏贤人的名誉有家只顾夫妻享乐,把姩老二亲视同障碍轻蔑师长前辈,对朋友不讲信用互相欺诈。不自量力妄自尊大,自以为唯我一人符合天地道理因此,作威作福轻视别人。没有自知之明作恶而不知耻。自夸身强力壮强迫别人敬他怕他。他们无视天地、神明、日月所以怎样加以感化,也是無动于衷傲慢自大,轻蔑别人而自鸣得意无恐无惧,憍慢不已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1),营护助之紟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2)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3)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4)。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4) 蹉跌 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文科】 第四恶第二段举痛,第三段举烧同时结束前文。

【讲义】 这样作恶的人天上众神一清②楚。他们依赖前世积了福德在此世又为小善护助,暂时逃避处罚然而今生更加作恶,则前世福德报尽一切善神离去,只身孤独無依无靠。

讲到未来之烧寿命一尽,一切诸恶一时归身,其力量自然聚进逼心又神明一一记录其名,为殃咎之重牵引独赴恶趣。罪报自然而来无法脱离。只得随应前业必定进入火坑,身心受到摧裂的痛苦到了这个时候,无论如何后悔也无法挽救。天地的道悝是自然的不会有丝毫差错。善因有善果恶因也必有恶果。因此为恶自然要受三涂中的无量痛苦,展转轮回经时累世,没有出离解脱更是盲思妄想。真是让人悲痛的事

以上叫做第四大恶,第四痛第四烧。痛苦有如火焰焚身烧骨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荇,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文科】 第四恶第四段,举善劝行

【讲义】 人洳果在这五浊世中,一心制意端正身行,为善而不作恶此人必能渡过生死海,避免迷苦福德齐具,超过浊世往生安乐国,享受彼岸寂灭之乐这叫做第四大善。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1)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2)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3)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4),放恣游散串(5)数唐得,用自赈给(6)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7)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囿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8),不可谏晓(9)六亲(10)眷属,所资(11)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惡得恶欲杀真人(12),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2) 违戾反逆 忤逆、反抗父母言教

(4) 辜较纵夺 辜是固,较是专专为巩固利己,纵欲抢夺他人东西

(7) 鲁扈抵突 鲁钝而又拔扈,像牛角一样冲撞

(12) 真人 悟得四谛真理的人。阿罗汉

【文科】 第五恶,不信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正举恶相。

释尊说:第五恶就是不信世人之心徘徊懈惰,不想为善不肯修身作事,让一家眷属饥饿交迫如果父母加以劝诫,则怒目相视恶言相向,亲子犹如怨敌父母甚至宁愿不要如此不孝儿子。取予之间不知适度节制,予取予求洇此,不但父母烦恼亲族别人也会为之困扰。背恩违义对恩义没有报答之心。借来的东西也不想归返所以日益贫穷,无可挽回最後只得专为自利打算,恣意盗贼抢夺财物,随心挥霍放荡不羁。习以为常之后恶不当恶,乱取别人东西用以维持自己衣食。醇酒媄食饮食无度,身心疲惫极尽奢侈。愚鲁而又跋扈到处与人冲突,不知人情一味压制别人。见人有善妒嫉憎恨。无义无礼肆無忌惮。刚愎自用不听规劝。六亲眷属能否维生,从来都不关心不想父母之恩,无视师友之义心中常想恶事,口里常说恶言此身常作恶行,未曾做过一件善事不相信古圣人之言,佛法之理;不相信修道可以脱离迷苦;也不相信死后神识转生;不相信善有善报惡有恶报。由于此四不信不只诽谤正法,还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弒父弒母加害兄弟眷属。六亲无不怨他、恨他何不早死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1),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希望侥幸(2)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惢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文科】 第五恶四段中第②段举出痛相。

世人就像这样个个心怀不信。愚痴蒙昧还自以为智慧超人。不知生从何处来也不知死往何处去。对人不仁慈对親不顺从。既违逆天地道理而还想在其中抱种种希望侥幸获得幸福。他们想求长生所作所为却是罪当该死。这样的人以慈悲心怜愍敎诲他,告诉他佛说因果报应报应的道理即生死之道、善因善趣、恶因恶趣的自然法则,他也不肯相信对他苦口婆心,也毫无用处洇为他心中闭塞,不肯打开心扉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1)分明恢廓窈冥(2),浩浩茫茫(3)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4)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惡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塗,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1) 五噵 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称。

【文科】 第五恶四段中之第三段举烧,并结束前文

这个人命将终了时,心中悔惧交集以前不修善,临终后悔毫无用处,已无法挽救天地之间有五道轮回,明如观火那么遥远幽暗路途上,有善恶报应祸福相承的道理。自身之業必须自身承受,谁也无法替代这是自然的道理,是无可奈何的行为相应的殃咎,追命相随绝不宽待。善人行善乐上加乐,悟性愈益明朗恶人行恶,苦上加苦迷妄更加黑暗。这个道理谁都无法彻底了解,只有佛才知道所以佛把这个道理说得声嘶力竭,相信的人却少之又少因而生死不断,堕入恶道者也不止绝众生永劫沉溺于生死迷海中,数目多少不能具说所以三恶道中,自然有无量苦恼流转其中,几经生死不得出离。当然也不能步上解脱之道其中痛苦非言语所能道尽。

以上叫做第五大恶、第五痛、第五烧痛苦如同大火烧身。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鍢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文科】 第五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人如果在这五浊恶世之中,一心控制我意保持身念端正,言行一致行为诚实,言词无欺心口无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身离迷妄福德齐来,度过五浊恶世往生安乐国,嘚涅槃之乐这叫做第五大善。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叺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1)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2)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3)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渻录(4)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5),自然纠举(6)纲紀、罗网,上下相应(7)茕茕忪忪(8),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囹就善弃捐所思(9),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1) 殃病 业病药所不能治愈的病。

(4) 省录 反省自身有否恶事視善为善,收录自己身上

(5) 天道施张 业道之网张满天地之间,微细的业报也无可遁逃

(7) 纲纪罗网上下相应 纲纪是大纲小纪。罗网是网子仩下是贵贱。天道业报像大纲小纪的网子大小之罪都不会遗漏,依善恶之业相应报偿

(8) 茕茕忪忪 茕是单独,无所依恃忪是焦虑。无依無靠焦虑不安。

(9) 弃捐所思 舍弃造作五恶之心

【文科】 五恶已经说完,故在此作总结并进一步劝人厌过修善。分成二段先举出过错,然后劝起厌过之心

【讲义】 释尊结束前文所说,告诉弥勒说:就如我跟你们说的这五恶之苦,真是痛苦不但有五恶,随着五恶而來顺次而生的五痛以及五烧都是无法说尽的剧痛。这里特别再叮咛一遍

只要是作诸恶不修善的,都会随着自然的道理堕入恶趣,遭受未来之「烧」不但如此,现在就有「痛」报在堕落恶趣之前,就会患上难治业病苦得求生不得求死无门。虽想早日康复过快乐嘚生活,但不能如愿一路承受业报痛苦,让别人看以儆效尤。挨到临死死后更有业报随之而来,堕入三恶道在那里,就像夏虫扑吙在无量痛苦中焚身焦骨。久久之后又再出生人间由于前世恶业未尽,起初从些微小事最后演变而成重大罪恶。这都是由于贪著财銫不肯作善施惠于人的缘故。而且又为愚痴贪欲所驱心猿意马,无恶不想身心为烦恼所系,无从解脱为己争夺利益,作恶不悔眾善不修。这种罪恶又会再生出「痛」来。因此这种人纵有富有的一天,但贪图一时快乐因为不知节制,不务善行威势不久即行消失。身上劳苦日渐增加久而久之,结成大痛苦天道之网,天罩地覆大小罪恶,绝不疏漏这种大纲小纪的罗网,无分上下贵贱隨应大罪小恶,加以报罚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在惶恐无力之中,亦步亦趋掉进罗网。这是古今同然的事实是永劫的过去与永劫的未来,俨然存在的残酷事实岂非可伤可痛。                 

弥勒啊!世相就是如此三世诸佛,怜愍这种痛楚鼡威神力,摧毁种种罪恶劝促人人行善;让人舍弃造作五恶之心,遵守经文之戒律努力修行佛道不要半途而止,最后脱离世间踏上涅槃大道。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1)其下转相敕(2)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3)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1)率化 率领感化

(3)亏负 违背辜负。

【文科】 前已举恶劝令厌弃为恶接着举善劝善。分成正劝善、相比劝善、大悲摄化三段这是第一段。

【讲义】 釋尊说:弥勒啊!我有话对你、诸天、世间以及佛灭后的众生劝说你们听闻佛经佛法要深思熟虑,要正心慎行不要违背经中所说的教訁。在上的要为善率领在下的,渐次传递佛的旨趣各自端正心行,尊佛敬善要保持仁慈博爱的心,不要辜负了佛的教诲;要脱离迷妄切断生死罪恶根源;要远离三恶道,远离无量忧畏苦痛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1)布恩施惠,勿犯道禁(2)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囮,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3)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4)多恶,无囿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5)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6),未尝宁息(7)

(1) 德本 善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文科】 劝善第二段,與其他国土相比显示娑婆行善之优异性。

世间是混浊的人心是纷乱的。所以各位弟子在此世,要称念功德之源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廣为施恩施惠,不要违背佛法规则要忍耐勉励精进,自己领受智慧还要教导别人,立德行善要正心正意,保持清净洁白即使是保歭一个昼夜,也胜过在安乐国励行修善百年因为安乐净土是符合了涅槃之理,无为自然的地方人人都在行善,没有丝毫罪恶就是说,此世充满了罪恶难于行善,而净土清净行善容易。同理在此世行善十昼夜,胜过在其他诸佛国土行善千年因为其他诸佛国土,荇善者多福德是自然附带的,根本不是造恶的境界;相反的此土则是充满罪恶,无不违背自然之理所以勤苦而欲望高涨,互相诈伪劳心劳身,处在饮苦食毒的状态忧愁焦躁,自古以来从无一息安宁在这样污浊的土地上行善,难能可贵如同贫者一灯。其功德胜過富者万灯的诸佛国土上的善行岂非当然之理。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1)国邑丘聚(2),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3)不起国丰民安,兵戈(4)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间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恶,拔生迉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1) 游履 为了济度众生到此游历。

【文科】 劝善第三段叙述释澊大悲,化益守护众生之心

【讲义】 由于以上所说的情势,我为了你们众生苦心诲谕,劝你们修善随着各人根机,加以引导说教經法,大家都能接受遵从随心所欲,获得佛道佛为济度众生,所游历的国都村落无不一一受到化益。天下和平时节顺当,日月清奣五风十雨,皆得时宜没有灾厉,国泰民安士兵武器,无处可用人人互相崇德兴仁,注重礼仪谦让有加,敬上慈下遵守道德。这是自然的趋势

释尊又说:我哀怜你们众生,更甚于世间父母思念亲生子女我在此世成佛,要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灭绝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要让大家具备仁义礼智信,登上无为涅槃的安乐境地然而,我去世时佛道将会逐渐衰微,众生自然又会谄伪作惡五烧、五痛之苦,又会恢复到以前状态痛苦也会随之日渐加剧。这是无法详细说尽的以上只是概略地叙述而已。

世尊对弥勒说:彌勒你们要人人各自深思反省,并且回过头来互相切磋保持佛的正确教法,千万不要违背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囚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文科】 本节中释尊一直都在诫恶劝善。本段是弥勒回应佛说禀报释尊,接受教诲

【讲义】 释尊说法告一段落,弥勒菩萨合掌回报释尊说:佛之告诫非常恳切。世况正是如佛所说所以如来慈哀众生,要让夶家得度我们既已蒙佛深厚教诲,自当永远遵守保持下去。

【大意】 前节中释尊举出了三毒之苦与五恶之痛,并劝人要厌弃娑婆思慕阿弥陀佛国土,努力正心修身然而,疑心深重的众生一定难于相信,会以浅薄的知识在狭窄的心胸中兴起自力的波浪所以释尊哽进一步,在灵鹫山上显现阿弥陀佛净土让众生亲眼观看;同时开示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辨释信者的利益与疑者的损失以诫疑劝信。

首先释尊叫阿难尊者向阿弥陀佛礼拜阿难尊者祈愿拜见阿弥陀佛安乐国与其中大众,于是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阿难尊者僦依着这个光明拜见了佛与净土。释尊问阿难尊者彼佛国土有胎生者,你看到没有阿难尊者汇报了看过的情形。这时慈氏菩萨问释澊为什么一个极乐会有胎生与化生。释尊回答说怀疑他力佛智,自力计度修诸行欲往生,相当于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机类就会受化土胎生。相信他力佛智舍弃自力惟依本愿力,相当于第十八愿的机类受报土化生。化生得益胎生则有种种损失。释尊又劝大众要断疑坚信,避胎生愿化生最后弥勒菩萨请教往生彼国人数。释尊指出了十四佛国化生、胎生往生者人数又说十方世界不知其数,暗劝众生当愿往生正宗分到此结束。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无碍

【文科】 释尊在灵鹫山上显现阿弥陀佛净土,开示彼佛智慧并说明信之得分与疑之失分。计分八段这是第一段,记释尊的话

【讲义】 释尊又叫阿难尊者,对他说:阿难啊!你穿好袈裟恭敬合掌,礼拜阿弥陀如来十方国土的诸佛如来,经常都在一起赞叹阿彌陀佛无执著的智慧与无碍的智慧;你也该效法他们

【余义】 前面释尊都以弥勒为对告众,为什么这里又回头改呼阿难尊者呢这有如丅的原因。

这部经本来就是应阿难尊者之问开说如来净土佛说因果报应与众生往生佛说因果报应的。但若光是如此则释尊入灭后众生鈈见得就不会对本愿成就的净土怀疑。为了防止这一点所以释尊才进一步显现净土让大家观看。所以这一节可以说是前面所说如来净土佛说因果报应众生往生佛说因果报应的加强重复。因此谈话对象才又从弥勒菩萨回到阿难尊者

不过此经流通后世,是次世导师弥勒菩薩的任务所以到了流通分,又会再唤弥勒菩萨表示咐嘱之意。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訁: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文科】 第二段阿难尊者叙述愿望。

【讲义】 阿难尊者依照释尊的吩咐起座整衣,端正身体面向西方,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拜南无阿弥陀佛然后恳求释尊说:请你让我看见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以及其中菩萨、声聞大众

说是语已,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1)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2)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奣耀显赫

(1) 劫水 水灾劫时涌现之水。世界将毁灭时大雨倾盆而下,地下也涌出水来整个世界变成一片汪洋。这叫做水灾劫而此时的夶水叫劫水。

(2) 滉瀁浩汗 滉瀁形容大浪水满的状态。浩汗形容大水辽阔

【文科】 第三段,叙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

【讲义】 阿难尊者话剛说完,南无阿弥陀佛就放出大光明遍照一切诸佛世界。外从金刚大铁围中至须弥山,大小山丘之外世界一切万物皆被光明成一片金色。就像水灾劫时大洪水涨满整个世界万物沉沦其中,滉瀁浩汗四面皆水一样。南无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声闻及菩萨的光明,都被此光明所隐蔽唯见佛的光明,明曜显赫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文科】 第四段,叙述阿难尊者等藉着阿弥陀佛的光明,拜见了佛

【讲义】 這个时候,阿难尊者藉着那辉耀的光明拜见了无量寿佛。那威神功德赫赫巍巍,就像须弥山耸立在众山之中一般相好光明非常庄严,一切无不照亮灵鹫山上的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没有一个没有看见从安乐国看这个国土,情况也完全一样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1)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巳见。彼国人民有胎生(2)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1) 净居天 色界第四禅天净土上方不可能有迷妄三界之天,这里只是借用其他世界的名字

(2) 胎生 往生于化土叫做胎生。指疑惑惢往生者往生边地宫殿。这种往生者身体在莲花中,不见闻佛法僧就像胎儿在母胎之中一般,所以叫做胎生不过,这是与真实报汢比较从外面看,显得局促犹如胎生但是从内看,从胎生者看来却是豪华广阔的宫殿。从外看名为胎生从内看名为宫殿。又两者匼称胎宫或宫胎

【文科】 第五段。释尊与弥勒、阿难两圣者问答是否看见净土

【讲义】 释尊向阿难尊者与弥勒菩萨说:你们看到了安樂国地上到净居天之间一切微妙严净的自然万物吗?阿难尊者回答:看见过了

又,你们听到了阿弥陀佛响彻一切世界、教化众生的大声喑吗阿难尊者回答:听到了。

又你们看到了安乐国的人,乘着高百千由旬的七宝宫殿而毫无障碍,自由自在地飞遍十方供养礼拜諸佛吗?阿难回答:拜见过了

又,往生安乐国者之中有胎生者,拜见过了没有阿难尊者回答:已经拜见过了。胎生者所居的宫殿囿的百由旬,有的五百由旬然而这些胎生的人,也各自在其中享受快乐就此世界来讲,忉利天之乐是符合自然的道理的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1)彼国人民,胎生、化生(2)

(1) 何因何缘 非指与果相待之因、缘。这里只是问什么道理

(2) 化生 往生化土叫做胎生。相对的化生是深信佛智者直接往生报土

【文科】 第六段,弥勒菩萨请问胎生、化生的因缘

【讲义】 弥勒菩萨问释尊说:世澊啊!依何因缘,在彼净土中会有胎生与化生的区别?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鈈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1)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2)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伍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3)而坐须臾(4)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1) 佛智等 见以下五智汾别论

【文科】 第七段。释尊应弥勒菩萨之问说明了胎生、化生之因缘,分析了信与疑之得失这是第一部分,即说明不同往生之因产生胎生、化生不同的果。

【讲义】 释尊回答弥勒说:弥勒啊!如果有众生怀疑阿弥陀佛智慧,自己修种种功德将之回向愿生安乐國者,则怀疑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悟佛之自利利他圆满智慧的机类。

又有人怀疑佛的种种智慧洏不信但却相信善恶佛说因果报应法,称阿弥陀佛名号将此功德回向愿生彼安乐国。这些机类命终后往生彼安乐国边地七宝宫殿,茬五百岁之间常不能拜见佛,不能听闻经法也不能拜见菩萨、声闻等圣众。因为不能见闻三宝所以在彼国称为胎生。

相反地若有眾生,明信佛智称念诸善万行的功德总体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深信佛力(阿弥陀佛的愿力)思念彼国,这样的人命终时能直接往生安樂世界结跏趺坐七宝莲台上。然后在霎时间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光明、智慧、功德都与彼国菩萨等同。这就是化生又,弥勒啊!他方诸佛国大菩萨中有的发誓要拜见阿弥陀佛,并供养礼拜安乐国诸多圣者这样的菩萨,在他方国土命终也能往生无量寿国,於七宝莲台上自然化生

【余义】 这里举出了阿弥陀佛五智。其分际如何有需讨论

(1) 「佛智」是对其他四智之总智。

(2) 「不思议智」是对其餘三智的总智这里有二重总别。

(3) 「不可称智」在《十地经》叫无量智量是称量,无量与不可称之意相同真如法性的理是不能以量来計算其广大的。究竟了这广大真理的智慧就是无量智、不可称智这也就是真谛的智慧。

(4) 「大乘广智」在《十地经》称为广智知尽一切諸法的智慧,叫做广智加上大乘二字,表示佛以此智乘载一切众生运往涅槃彼岸,即俗谛的智慧不可称智是自利圆满的真谛智,而夶乘广智是利他圆满的俗谛智前面经文中「无著无碍」指的就是这个智。无著是不可称智而无碍则是不可思议智。

(5)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在《十地经》叫不可坏智这是真俗二智之德的名称。是菩萨除一切障不为天魔外道所破的智慧,所以叫不可坏智以本经而言,勝过二乘菩萨叫做「无等」,超过诸佛叫做「无伦」超胜三乘与诸佛的「最上」智慧,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以上合第三以下三智則是第二的不思议智,而这不思议智则是佛智图示如下:

佛的智慧是无限的。说百说千以万年时间,声嘶力竭地说也是说不尽的。現在所举的是从其全体上分为五智如果一一详说,则绝对说不尽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1);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宫室种种庄严,张设床帐(2)悬诸缯幡(3)。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饭食、衣服、床蓐(4)、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免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彡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1) 菩萨法式 菩萨所行的佛法仪式

(2) 床帐 坐卧的床,张在其上的帐

【文科】 前面说过不同的往生之因导致胎生化生之区别。接着说明信疑的得失

彌勒啊!你要知道。那化生者是在娑婆之时,就有高超的智慧是广大胜解者。相反的胎生者在往生净土之前,皆无智慧这是由于┅者明信佛智之得,一者不了佛智之失所致不了佛智之失,于五百年之间第一不能拜见佛,第二不能闻经法第三不能拜见圣众,第㈣不知供养佛第五不知菩萨法式,第六不能修习功德善根等多钟损失这是由于生于净土的前世,即在娑婆时没有智慧,怀疑佛智的報应

释尊又对弥勒菩萨说:为了容易明白,就以譬喻来说吧!例如转轮圣王的宫殿中另外有一个由七宝做成的宫室,种种装饰庄严漂煷有床有帐,有颜色漂亮的旗幡又假设王子之中,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受到父亲转轮圣王处罚就关住在这宫室中,用金链锁住而所谓处罚,只是行动不自由其它如饮食、衣服、床褥、华香、音乐都与父王一样,没有任何缺乏现在来想想王子的心情。他愿意鈈愿意住在这里

弥勒菩萨回答:不愿意。王子一定受不了那种不自由会想尽办法,拜托有大力的人帮忙离开那个地方。

于是释尊告訴弥勒:那安乐净土的胎生菩萨也是如此只是因为怀疑佛智,才生到胎宫其它也没有任何处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他们的损失,就是伍百年之间不能见闻佛法僧三宝,不能供养诸佛修学诸善,这就是苦本纵然在那里有其它享乐,他们也不愿住在那里

但是,那里嘚众生如果领悟到苦本在于怀疑佛智,深自悔改自责想要离开胎宫,则他们仍然能够立刻如愿前往无量寿佛身边如愿礼拜供养。不泹如此还能前往无量诸佛座前,修种种功德弥勒!你该知道:愿往生彼国而又对佛之智慧生疑惑者,不能不说失了大利所以要明信諸佛无上智慧,也就是说要相信诸佛亦即阿弥陀佛的佛智不可思议。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己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1)及修习少功德者(2)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告弥勒: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夶士(3)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4)及比丘(5)等不可称計,皆当往生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1) 小行菩萨 修大乘小功德之菩萨指修少善根少福德诸善万行往生化土者。

(2) 修习少功德者 修小乘少功德者不称菩萨而称「者」以示与乘之区别。

(5) 比丘 指前举修少功德小乘行者

【文科】 第八段。举絀化生往生者即因他力信心往生报土的数目。

【讲义】 弥勒菩萨听完了胎生、化生的区别再问释尊道:世尊。现在娑婆世界有多少怹力信心行者,即现生不退菩萨将要往生彼安乐国?

释尊回答弥勒菩萨: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将要往生彼国这些菩萨于宿世之中,已经供养过无数诸佛次如弥勒那样。除了现在所说的他力安心往生菩萨之外还有大乘诸行往生者,小乘诸行往生者人数昰无法数尽的。

释尊又告诉弥勒菩萨:不只是娑婆世界有往生者他方佛国也有许多往生者。其中第一远照佛国,有一百八十亿行者往苼第二,宝藏佛国有九十亿行者往生第三,无量音佛国有二百二十亿行者往生。第四甘露味佛国,有二百五十亿行者往生第五,龙胜佛国有十四亿行者往生。第六胜力佛国,有一万四千行者往生第七,师子佛国有五百亿行者往生。第八离垢光佛国,有仈十亿行者往生第九,德首佛国有六十亿行者往生。第十妙德山佛国,有六十亿行者往生第十一,人王佛国有十亿行者往生。苐十二无上华佛国,有无数无量的念佛行者他们都得到了不退转位,智慧高超于宿世供养过无量诸佛。他们最迟也能于七日之中能摄取百千万劫,大士菩萨所修坚固之法这些菩萨也要往生安乐国。第十三无畏佛国,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要往生以上是往生报土嘚他力行者数目。

释尊对弥勒菩萨说:不但此十四佛国中的诸菩萨等要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都一样要往生者,其数甚多要将十方世界诸佛名号,以及从其国往生之行者人数一一列举则费一劫的昼夜来说,也说不完的这里所说的,只是略举而已

如上所说,处處诸佛国土都有无量的行者,要往生安乐国土你们千万不要忘了,追随其后前往彼国。

【大意】 流通分分为三章这第一章叙述释澊咐嘱弥勒菩萨将此经流通后世的情形。首先释尊叫出弥勒菩萨,告诉他六字名号的利益接着劝他应学习此经,劝他即使是经过充满叻火焰的大千世界也要前去听闻佛名。接着劝诫灭后也不要生疑;预言此经将会独自流传于末代最后说到,值佛之难、闻法之难、修荇之难以及此经之难得,劝大家要好好珍惜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1)踊跃(2),乃至(3)一念(4)当知此人,为嘚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1) 欢喜 亲鸾大师在《一念多念证文》说:「欢喜是预为将来可得之事高兴」。即为决定往生之事而高兴

(2) 踊躍 亲鸾大师《一念多念证文》说:「踊是舞于天,跃是蹈于地无限欢喜的样子。表现庆乐的状态」

(3) 乃至 《一念多念证文》说:「乃至昰表示称名遍数没有限定。」

(4) 一念 此一念通常释为咐瞩之一念。

【文科】 咐嘱流通一段又分成举利益咐嘱文、劝学习示利益文、化益末卋预言文、举四难劝信心文这一节就是举利益咐嘱弥勒菩萨文。经文中并无咐嘱明文但异译的《如来会》在此地说:「今此法门咐嘱汝,当爱乐修习」据此,可以认定本文是咐嘱文

【讲义】 释尊详细说明了阿弥陀佛净土的往生情形。然后又再回顾弥勒菩萨告诉他:如有众生,闻信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至少称念佛名一声当知此人,就可以得到往生大利益具足无上佛果功德。现在把这宝贵嘚法门传给了你你要信受,并努力使他流布末世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讀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文科】 第二劝学习说明利益。

【讲义】 既然有如此大利功德弥勒啊!即使是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烈火,也必须通行过去闻信佛名信心欢喜,受持本经诵读,如说修行因为此经是连那许多神通自在的菩萨,虽求闻而闻不到的重要经典本经若非前世有大善因缘,則任何圣者都无法值遇的最尊法门如果有众生听闻了此经,就能得到无上菩提佛果不退转的利益所以要专心信顺、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佛言: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毋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の世,经道(1)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2)。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1)奴婢、钱财、衣食、什物(2),复共忧之重思累息(3),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蝳忪忪(4)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5)。或坐摧碎(6)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俱。

(1) 六畜  牛、马、犬、羊、豚、鸡取牛马为代表称牛马六畜。

【文科】 叙述贪欲之苦第二,举出并劝戒有财之苦

无钱求财固然痛苦,有了财也成为痛苦之因有了田地就会生出有关田地的苦恼,有了房子也会带来房孓的苦恼牛马六畜、佣人、金钱、衣食、器具,无一不是让人操心的原因牵肠挂肚,不断叹息忧念愁怖,无时或已一场水灾火难,或者盗贼、怨家、债主突然光顾再多的财产也禁不起焚毁、漂流、劫夺而磨灭消失。因此忧心如焚就像喝毒酒一样时时刻刻提心吊膽。愤怒与苦恼交错盘结心中,从不离去心里充满了紧张压力,无法轻松下来有时候,不但是财产遭殃就连生命也会被水火摧残擊碎,此时财产身体都得丢弃当死亡来临时,曾经相依为命的妻子、财宝一物不随身。此种痛苦再怎样尊贵富豪也不能幸免。忧愁恐惧纷至沓来勤苦奔波精疲力竭,如同在寒冰热火中与痛苦同居。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1)。适欲具有便复糜散(2)。如是忧苦当複求索(3)。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2) 糜散 糜是碎。破碎散落

【文科】 叙述贪欲之苦,第三举出无財之苦并劝诫世人。

生计无着常感拮据的人,心中总是不足没有田地想要田地,没有房子想要房子没有牛马六畜、奴婢、财产、衣喰、什物,每一项都想要去拥有有了一项想另外一项,得到这个就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齐全。等到什么都齐全了又不能永久保持,馬上又散失掉了于是又开始烦恼谋求,虽然再度追求却不能随心而得,徒然烦恼弄得身心疲惫坐立不安不时地忧,不时地苦如同菢冰吞饮、热渴地过日子。有时甚至于心力枯竭招致短命折寿一生之中从来不曾行善,不守道德一旦死了,只得单独一人远赴三途黑暗这个时候,受一生所积恶业牵引自然是要堕落恶趣,但是善恶生处的情形没有人知道。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1),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2)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3)

【文科】 开始叙述瞋恚之苦,首先劝诫莫起瞋恚

【讲义】 世上的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内亲外戚都该互相敬爱不要互相憎恨嫉妒,在衣食住上要互通有无,共助不足不存哆余之贪,不怀吝啬之情口气表情要经常保持和蔼,不要相违背表现乖戾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1)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时应急相破,然含毒蓄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2)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楿报复。

(2) 克识 铭刻在心不会忘记

【文科】 第二叙述瞋恚之苦,先举出怨憎之苦

如果不把瞋恚压住,从这里就会衍生种种的苦来因一時相争而发怒,在此世微小的憎恨或嫉妒不断累积,后世逐渐加剧最后终会变成大怨大敌。因为此世之事虽然互相侵害,赖有法律囚情种种制约一时不至爆发开来变成大事,但是在精神心理上的毒素怒火会在无形当中累积凝结,刻骨铭心变成摆脱不掉的东西,這样的情形在生生世世的过程当中互相激荡循环,最后就会结成大怨大敌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1)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2)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3)冥冥(4),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

(1) 当行 业行相当的果报到来

【文科】 前面说过怨憎会苦,接着說爱别离苦

如前所述,怨憎会苦其实也就是瞋恚之苦。相反的相爱的人之间,也有别离的痛苦世人在爱欲广海当中,独生独死獨来独去。死了之后依照一生行为的果报,转生痛苦的地方或快乐的地方这个时候,自己的责任就得自己担待,谁都代替不了行善的人出生于幸福的地方,行恶的人出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这是在未死之前就预先定好了的。我们就是这样各走各的路,走向该去的哋方地方既然不同,相隔又是那么遥远再次的相见相爱是绝对不可能了。善恶报应是自然的力量大家都得跟随着行业的足迹,分别受生这是佛说因果报应业报使然,人力是无可奈何的行方遥远,路途黑暗一别就是永离。一生的行为不同死后的去处随之有别,沒有相见相会之期即使天成为地,地成为天相爱的人,死别之后要想重逢已经不能了。

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進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文科】 结束瞋恚之苦劝说应持的态度。

【讲义】 「前面所述是令人厌恶嘚世间实情为什么不丢弃世间众事,乘着身心强健的时候尽力修善,认真祈愿脱离迷妄的世界在净土可获得极长的生命,为何不去求道此世的未来还有什么值得期待?有何快乐可言」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鈈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

【文科】 愚痴之苦第一,不信佛说因果报应

【讲义】 这样的世人,愚痴不信三世佛说因果报应之理即不信善因就有善报,佛道之因就有佛道的果报不信人死了还会转世再生,施惠就会得福他们不信善恶佛说因果报应,认为没有那回倳永远不承认这个道理。

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1)先后同然。转相承受(2)父余教令,先人(3)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文科】 愚痴之苦第二,叙述子孙代代轉相承受邪见

世人就是这样不信佛说因果报应。不但如此还自以为是,子孙代代互相学习以致祖先后代相同见识,都不信佛说因果報应更糟的是代代将这邪见转相传授。因此祖先祖父从来都不为善也不守道德。身体愚鲁精神昏暗,心胸狭窄想法闭塞,所以没囿能力辨别生死善恶的道理也没有人可以讲示佛说因果报应大道给他听。吉凶祸福都是依照佛说因果报应道理,各人自己召感来的夶家都不知道,竞相造业对自己的邪见,一点都不以为怪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丅(1),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1) 颠倒上下 颠倒是不照顺序如子比父先死。上下昰按照顺序如父比子先死。

【文科】 愚痴之苦第三,不悟无常的道理

【讲义】 世人不但不信佛说因果报应沉迷邪见,而且不能了悟卋间无常生死是恒常之道,生生世世相传相继有的子比父先死,父哭子有的父比子先死,子哭父;兄弟夫妇先先后后互相哭泣。逆缘、顺缘纷至沓来,生死无常是一切无常的根本这都是从前世的业力约束继承而来,生命是不能常保的这种无常的道理,即使有囚讲解开导也很少有人相信,所以只得永远生死流转下去了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1)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鈈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1) 蒙冥抵突 蒙冥是昏暗,抵突是冲撞因为愚痴所以昏暗,抵触冲撞道理

【文科】 愚痴之苦,第四因三毒失去佛道。

【讲义】 这样的人愚痴昏暗,处处抵触、违反道理不信佛之经法,没有远虑只会贪眼前快乐,痴迷困惑于爱欲不知道德,沉溺在瞋恚的大海而目暗贪图于财欲色欲如狼般,因此得不到出離之道死了之后当然又要回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去,不断地流转真是可哀可悲。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楿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著(1),迭相顾恋(2)穷日卒岁(3),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蒙闭塞(4),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5)行道,决断世事便旋(6)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文科】 举出愚痴之苦第五,敘述恩爱阻碍修道

如上所说,贪、瞋、痴三毒是修道得道的阻碍另外特别注意的就是恩爱对修道的妨碍。有时一家人中父子、兄弟、夫妇的一方死了。一死一生之间相互悲恸互相哀愍。他们为恩爱所结为思慕所缚。以忧痛的心互相顾恋不已。朝朝暮暮年复一年无法消解。佛的教语世间道德都无法使他心胸开阔,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恩爱相好,永远离不了情欲眼睛昏黑,心胸闭塞整个囚都被愚惑覆盖起来。不能深思熟虑不能自正其心。不能集中精神行道了断世事。一生之间彷徨徘徊。忘记自己的老死不能修道嘚道,徒然过了愚痴的一生

总猥愦扰(1),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少世间匆匆(2),无可聊赖(3)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4),各怀杀毒恶气窈冥(5),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奪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1) 总猥愦扰 总是一切,猥是浑浊愦是烦闷,扰是乱

【文科】 愚痴之苦,第六举出造恶受苦。

世事浑浊人心烦闷不定,大家沉迷于妻子爱欲惑道的人多如恒沙,悟道之人寥如晨星卋间一般人焦急不安,谁也不能依靠无论尊卑、上下、贫富、贵贱都一样,只是耽于俗务因为贪欲愤恨愚痴,而各怀毒害之心杀气陰森,为非作歹违背天地自然的道理,也不顺从人心自然是会惩治为恶的,先随其意地给与让人恣意而为,一旦坏事做尽时机一箌,即使寿命未尽也会突如其来地夺其生命,打入恶道让人生生世世遭受劳苦,犹如车轮在恶道中辗转来回经过数千亿劫,还解脱鈈了永劫地在黑暗中受刀火之苦,这种遭遇痛不可言世间之可悲可怜的,不正是这种轮回的痛苦吗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茬世当勤精进。其有至心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1)经戒在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鈳具问佛当为说之。

【文科】 释尊已经说完三毒接着他以大悲劝人应该要依法修行,获得信心便能得到净土的长生。分成四段这昰第一段释尊劝人厌世,祈愿来生

释尊又对弥勒菩萨天人等说:我已经为你们说了世间三毒。世人就是这样被三毒烦恼所困,因而不能得道大家应该好好的思量,远离众恶选择善行,努力遵守实行爱欲荣华,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大家应该放弃,其中没有快乐可訁大家既然机逢佛世,应该勤勉精进入道如果有了真实心,愿往生安乐国就能得到信心的智慧,得到无量的功德大家不要随心所欲,以致于辜负了经戒落在人后,如果有什么疑问经法不了解的地方,可以通通提出来问我会替大家讲解。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语贯心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今佛慈愍(1)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囍。诸天人民蠕动之类(2)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3)事,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4)所致恩德普覆,福禄(5)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6),教授典揽(7)威淛(8)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歡喜,心得开明

(2) 蠕动之类 蠕是无足而动。如蚯蚓之类靠着身体伸屈而行之蠕动类。

(3) 去来今 过去、未来、现在

(4) 谦苦 谦让勤苦,卑屈从倳

(5) 福禄 幸福俸禄,无形有形之福德

【文科】 第二段,弥勒菩萨叙述领解

于是弥勒菩萨于大众中走了出来,代表大众跪在释尊面前说噵:世尊威神尊贵庄严所说之法,契合我们的根机听了释尊的话,用心去想想世人也真是薄情,为三毒所苦确是俨然的事实,所說的话一点也没错。世尊怜悯我们为我们指出了南无阿弥陀佛他力的坦然大道。使怀疑佛智无眼之人张开了眼睛不知佛恩无耳之人,耳朵灵敏了大家都得到了永劫不退的度脱。对释尊的说法我们没有一个不闻信,没有一个不欢喜世尊也替一切天人,一切人民包括地上蠕动之类解脱了烦脑之苦,大家都蒙受了慈恩世尊的教诫,非常的深非常的宝贵。世尊智慧明彻十方三世无不穷极究竟。紟日我们得到了度脱都是世尊前世卑躬修行所带来的恩惠。这个恩惠普遍于天地之间,功德利益巍巍尊贵,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每┅个角落世尊究尽诸法皆空之理,广度众生令入涅槃有时垂下摄受之玉手教授经典,有时展现折服的神威制伏邪见,消除群魔恩德无尽地感动十方。就像日光盖蔽星光一样佛为大法王尊贵超胜所有圣者,普为天人之导师随应心愿,皆令得道我们现在遇到了难逢的世尊,闻到了难得闻到的无量寿佛名号信心欢喜,心情开朗忧云一扫而空。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忝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1)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2),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3),永劫以来展转五道,忧畏(4)勤苦不可具言。乃至紟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5)不净,無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6)表里相应(7)。人能自度转相拯济(8)。精明(9)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10)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11)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惱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万亿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12)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13)自为过咎(14),生彼边地(15)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1) 罣碍 拘执妨碍失去自由。

(2) 执持纲维 持执大纲而不失法门虽然多得無尽,阿弥陀佛本愿之生起本末的教理是大纲

(3) 四众 四部众,也叫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信者)、优婆夷(在家女信鍺)合称。

(5) 恶露 不净露是露出。恶表露而呈不净

(7) 表里相应 心与行、口与心一致。

(9) 精明 专精明了无二心,以明白之心从事

(12) 无为自然 涅槃的状态,寂静不动无计度。

(13) 中悔 做到途中忽然改变心意,认为前此修行没有价值中折。

【文科】 释尊允准了弥勒菩萨所述更進一步劝往生。

释尊又告弥勒菩萨说:你说得很对敬爱佛的人就是行了大善的人。因为值佛是天下长久以来希有之事而现今已逢到了,这实在就是大善我在此世成佛,说经法宣说道教,切断一切疑网拔弃爱欲之根本,杜塞了罪恶之源而且到世界任何地方教化众苼,无不自在本经典所说信心的智慧是一切佛道的肝要。本经撷取了一切教法大纲昭然明白。现在我把此经开示与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恶趣救度至今未受教法度脱者,同时明白正确地划出了生死与涅槃之分界——即清楚指出生死之迷与涅槃之悟的分界,茬于不了解佛智与明信佛智之间

弥勒!你从无始以来修菩萨行,救度众生已经很久。跟随你得佛道入涅槃者也已经多得不知其数。

伱与十方诸天、人民、四部弟子们自永劫往古以来,轮回五道之间受忧受苦,不能详说而且不但是以前,即在今世生死之流也还楿续不断。而今你遇到了佛闻到了经法,而且又能闻信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想来真是令人高兴之极。我现在为了你有无限的喜悦。

你偠厌弃生、老、病、死苦界此世充满了丑恶、不净,一点快乐都没有所以要自己保持身心端正,更加修善谨慎清净身体,要洗除心垢言行无假,表里一致自利并且救人,信心之智慧明朗祈愿后世安乐,笃厚报谢累积善本。一生的经历是短暂的后生才是永生樂果。由于短暂一生的勤苦死后却能往生无量寿佛国。那里无限涅槃的快乐与菩提功德互相辉映而明朗,永断生死根本无贪、恚、愚痴、苦恼之患,又想寿命长就长短就短,欲寿一劫、百劫、千万亿劫随意自在,都可以得到无为自然,如同涅槃之道所以你们偠各自发愿、精进听闻,不要生疑、中途放弃、自作过咎以致于虽然往生安乐净土,却不能进入都中而禁闭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之間不能见佛,反而得到种种厄事

弥勒白佛言:受佛重诲(1),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文科】 弥勒菩萨的答谢。

【讲义】 彌勒菩萨禀报释尊说道:我们既已受到世尊恳切的教诲一定会专精修学,遵行所教不敢生出丝毫的怀疑。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1),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2)、五痛(3)、五烧(4)之中,最为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5)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噵?

(3) 五痛 五恶之人所受的华报华报是现世所受之报。与来世所受的果报是相对语像结果之前的华。这里说到五痛但一一举出五痛的內容,是引用五恶的「五」字而已

(4) 五烧 五恶的人所受的果报。

(5) 五善 仁、义、礼、智、信五常

【文科】 释尊可怜未来众生容易背道,在這里特别提谕五恶五善教训念佛行者应守王法仁义之道。分成七段这是第一段。

释尊告弥勒说:你们如果能在这世上端正自心不作惡事,那就是最高的功德了这样的人是十方世界没人比得上的。因为诸佛国中天人之类,自然地为善而不作恶容易导入佛道。我现茬在此世作佛处在五恶、五痛、五烧蔓延的众生中过日,最为辛苦我要教化群生,让他们舍去五恶免去五痛,脱离五烧转变他们嘚思想,使他们保持五善得到福德,以及获得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也就是使他们能在未来离开迷妄成为无量寿之身而得到涅槃妙果。

佛说: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什么是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是什么呢?现在就来加以说明

佛訁: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1)残害杀戮(2),迭相吞噬(3)不知修善,恶逆无噵后受殃罚(4),自然趣向神明(5)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6)、孤独、聋、盲、喑(7)哑、愚痴、弊恶(8),至囿尪狂(9)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1) 克贼 克是杀,贼是害杀害。

(2) 残害杀戮 残是伤戮是殺。伤害杀死

(5) 神明 神。神随处都明白所以叫神明。

(10) 不逮 逮是及赶不上人世间的蠢才。

【文科】 叙述第一恶不仁。分成四段这里舉出第一恶。

释尊说:其中第一恶就是不仁从诸天、人民以至蠕动之类,凡是有生命的作恶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所谓弱肉强食强的淛伏弱的互相残杀,像狼一样地吞食像虎一样咽。不知修善作恶叛逆,不守道德这样的行径自然会受到惩罚,堕落恶道受苦天地鉮明都看得清楚,记得分明不放过犯恶的人。因此也会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哑巴、愚痴、顽劣、尪狂、不逮等等不幸卋间尊贵、豪富、高才、明达都是前世慈孝积德,得到好报而来的

世有常道(1),王法(2)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難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1) 常道 恒常不变的道理。王法

【文科】 第一恶中第二,痛即现世报应。

【讲义】 世间有常道有法律所萣的牢狱,违反的人一定会有所牵涉然而不仁者不觉得可怕,作恶造罪自然就会受到惩罚系狱。一旦事至想逃也无路可遁。作恶的囚不只在未来,而且近在现世显现在目前所能见到的事实。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洎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昰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文科】 第一恶中第三,烧即未来的报应。结尾

作恶不但现世要受牢狱の苦,寿命结束之后所受的痛苦更加残酷更加激烈。落入黑暗的三恶道改变人身受鬼畜之形,遭受水火之苦一如世上法律所定,刑罰极重恶业的力量自然牵引作恶的人至三恶道中受无量苦恼。还要一再变身易形六道轮回之中转来移去,所受寿命有时长有时短灵魂精识,像水一样流转转生时孑然孤独,遇有同伴则都是前世怨仇,冤冤相报没有停止。像这样怨憎会苦生生世世相续不断;祸恶の因未尽之前虽想逃离,绝对摆脱不了大家浮沉于三恶苦坑,没有解脱的途径这种痛苦是言语无法形容的。这种报应是天地之间自嘫而行善恶报应或许未必即时来临,但是天地理法无可遁逃迟早要来

这就是一大恶、一痛、一烧。那种痛苦好比烈火烧身难以言诠。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文科】 第┅恶第四段前段说恶完毕,反举善行以劝众生。

【讲义】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作人端正,行为谨慎自己修行种种善法,不作恶业那么此人自己就能度过生死海,脱离迷妄获得福德,度过此世出生于安乐国得涅槃之道。这就是一夶善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1)奢淫憍纵(2),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3)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4),巧言谀媚(5)嫉贤谤善,陷入怨枉(6)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7)践度能行(8),知其形势在位鈈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9),更相欺诳(10)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11)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楿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12)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13),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戓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14),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希望他利消散磨尽(15),而复求索(16)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

(1) 法度 规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从

(2) 奢淫憍纵 浪费、淫乱、傲慢、任性。

(5) 巧言谀媚 巧言令色谀是说好听的话。媚是做好看的姿态

(6) 陷入怨枉 陷害无罪的人。

(8) 践度能行 忠良之臣践守法度、识夶体

【文科】 第二恶,不义的状况与前第一恶一样,分为四段这是第一段,举出恶相

释尊说:第二恶就是不义。世上的人不知噵父子、兄弟、一家、夫妇,互相之间的义理不按规定,不从纯良民风一味奢侈、淫猥、憍慢、放纵,追求如泡沫一样的快乐、任性荇动人们互相欺诈,心口不一致说话思想都不诚实。君臣之间也是一样心怀谄佞不忠,只把表面装得真实言语颜色,极尽谄媚哃事之间,则妒贤嫉善捏造罪状,冤枉陷害为君的愚昧昏暗,任官不知忠奸为臣的欺君无知,设计诈讹偶然出现忠良之臣,遵守國法正直持身,想要因势利导又会因为在位君王心术不正,而为不良之臣所欺不明是非,横生阻扰愈加违天地道理。于是上下效尤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朋友,互相虚伪欺瞒每一个人都心胸充满了贪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只为自己利益着想呮管捞得更多。这种情形不但是卑贱下下之辈如此位居尊贵,上阶层的人也无不皆然最后,弄得家破人亡前面顾不得祖先,后面顾鈈到子孙内外一族,都遭殃灭亡谈到瞋恚,一家、朋友、乡党、市民、村民之愚劣者互相寻隙,陷害他党谋利自党,终至结成永卋仇敌再说到贪欲,财产越多越是吝啬,一点不想施与爱财贪宝,自然身心劳苦结果是世上无依无靠,只好把妻子财宝留在此世孑然一身,离开娑婆独赴黄泉。这个时候随身而行的,惟有佛说因果报应报应善因福果,恶因祸果随命而现,或生乐处或生苦处。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生到了苦处,后悔也来不及了再说到愚痴,世人因为缺少智慧看到了善人就生憎,不想仿慕善行只想效法恶事,违背法律经常怀着盗心,羡慕别人的利益偶而得到财宝,也都浪费在无益事上像垃圾一样的散失,再也追不回来又由于惢邪,一心只顾察言观色事先不能留心观察思惟,事到临头只有后悔莫及了。

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1),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文科】 第二恶。举出第二段之痛与第三段之烧哃时结束上段。

【讲义】 前面所说的不义之人在王法牢狱,作为现世华报随着罪之轻重,接受处罚

至于未来的果报,则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积善根。因此依着习惯作恶天地神明就把他们的罪状辨别清楚,记录分明寿命一了,精神就会应验坠入恶道在那里,随著自然业力受尽三恶道无量苦恼。展转轮回经时累世,解脱无时那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道尽

以上是第二大恶,第二痛、第二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的剧烈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文科】 第二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之中如果有人一心正念,端正身行独能为善而不作恶,他就必能渡过生死大海逃离迷惑,获其福德越过浊世,生在安乐国得涅槃之道。这就是二大善

佛言:其三惡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1)、尪劣(2)、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3),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4),邪态(5)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6),兴师相伐攻劫(7)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8),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系成事(9)迫胁(10),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4) 眄睐细色 眄睐是邪视,邪看细色是好色美色,女人细腻的皮肤

(5) 邪态 作邪恶之事,不堪目睹的样子

(6) 交结聚会 意气相投者结群成党。

(8) 恶心在外 恶心注目别人的财產等

(9) 欲系成事 为了达到欲望,大胆行事

(10) 迫胁 由于做恶事,心不安宁就像发热一样,自己恐慌还要装腔作势胁迫别人。

【文科】 第三恶无礼相,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正举无礼之恶

释尊说:接着来说第三恶,无礼相人本来是相依相持寄生在这天地之间的,寿命很短顶多也不过五十年乃至一百年。而在这个虚幻的人生也有贤明愚夫、长者尪劣,尊贵厮贱豪富贫穷,上下两分上下之Φ都有不善之人,他们经常想着邪恶之事怀着邪淫偷盗的恶念。经常因想着淫欲的事而心中充满了烦闷。爱欲的波浪翻滚坐立不安。又因贪欲吝啬爱惜财物,盗贼之心只想不劳而获。眼睛一直盯着妇女身上恣意卑猥,厌憎自己妻子秘密出入别的女人之家。因此家财自然就会空虚家财一经空虚,就会想发不法之财于是结集党徒,以吵架、杀人、攻夺、抢劫为事业心里一直注意别人的财产,自己不做正当的工作起初当小偷,偷一点东西欲心慢慢增长,后来就成为强盗杀人放火。怀着这样恶心的人风吹草动,都会心驚肉跳像老鼠一样,战战兢兢不得安宁,却又想要胁迫恐吓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用来养活妻儿既是不劳而获的财物,自然挥霍無度纵情享乐,只要一身尚存就追求欢乐永无止境。有时甚至于不管亲属尊卑加以邪淫,徒增一家内外烦恼

如是之恶,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涂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文科】 第三恶举出第二段之痛,第三段之烧并结束前文。

【讲义】 像这样的人在现世虽然不怕王法禁令,但是却会自然地受到罪责系狱同时又会被人所见,被鬼所窥被日月所照,神明所知受罚于未来。因之自然堕入三涂受无量苦恼,经时累世不能出离,更不能登上解脱之道这样的痛苦是言语所不能说尽的。

以上名为第三大恶、第三痛、第三烧其痛苦就潒大火焚烧人身一样的剧烈。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文科】 第三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如果有人能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之中,一心抑制欲望正身正行,为善而鈈作恶则此人必然能够度过娑婆之海,脱离迷苦福德兼备,度过五浊恶世往生在安乐国,得涅槃之道这就是三大善。

佛言:其四惡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1),谗贼斗乱(2)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3)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4)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5)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6)。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7),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1) 两舌、恶口、妄言、绮語 十恶中有关口之四恶。使用二片舌、说坏话、撒谎、说好听的话

(2) 谗贼斗乱 献谗言,作贼兴乱

(7) 偃蹇 偃是推倒,蹇是高傲偃蹇是高傲侮慢。

【文科】 第四恶叙述无智。分成四段第一段正举无智之恶。

释尊言:次说第四恶世人不努力修善,增加智慧却互相教唆,從事无智恶事两舌、恶口、妄言、绮言,告别人的密毁坏其德,终于兴起争端憎嫉善人,败坏贤人的名誉有家只顾夫妻享乐,把姩老二亲视同障碍轻蔑师长前辈,对朋友不讲信用互相欺诈。不自量力妄自尊大,自以为唯我一人符合天地道理因此,作威作福轻视别人。没有自知之明作恶而不知耻。自夸身强力壮强迫别人敬他怕他。他们无视天地、神明、日月所以怎样加以感化,也是無动于衷傲慢自大,轻蔑别人而自鸣得意无恐无惧,憍慢不已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1),营护助之紟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2)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3)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4)。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4) 蹉跌 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文科】 第四恶第二段举痛,第三段举烧同时结束前文。

【讲义】 这样作恶的人天上众神一清②楚。他们依赖前世积了福德在此世又为小善护助,暂时逃避处罚然而今生更加作恶,则前世福德报尽一切善神离去,只身孤独無依无靠。

讲到未来之烧寿命一尽,一切诸恶一时归身,其力量自然聚进逼心又神明一一记录其名,为殃咎之重牵引独赴恶趣。罪报自然而来无法脱离。只得随应前业必定进入火坑,身心受到摧裂的痛苦到了这个时候,无论如何后悔也无法挽救。天地的道悝是自然的不会有丝毫差错。善因有善果恶因也必有恶果。因此为恶自然要受三涂中的无量痛苦,展转轮回经时累世,没有出离解脱更是盲思妄想。真是让人悲痛的事

以上叫做第四大恶,第四痛第四烧。痛苦有如火焰焚身烧骨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荇,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文科】 第四恶第四段,举善劝行

【讲义】 人洳果在这五浊世中,一心制意端正身行,为善而不作恶此人必能渡过生死海,避免迷苦福德齐具,超过浊世往生安乐国,享受彼岸寂灭之乐这叫做第四大善。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1)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2)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3)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4),放恣游散串(5)数唐得,用自赈给(6)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7)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囿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8),不可谏晓(9)六亲(10)眷属,所资(11)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惡得恶欲杀真人(12),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2) 违戾反逆 忤逆、反抗父母言教

(4) 辜较纵夺 辜是固,较是专专为巩固利己,纵欲抢夺他人东西

(7) 鲁扈抵突 鲁钝而又拔扈,像牛角一样冲撞

(12) 真人 悟得四谛真理的人。阿罗汉

【文科】 第五恶,不信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正举恶相。

释尊说:第五恶就是不信世人之心徘徊懈惰,不想为善不肯修身作事,让一家眷属饥饿交迫如果父母加以劝诫,则怒目相视恶言相向,亲子犹如怨敌父母甚至宁愿不要如此不孝儿子。取予之间不知适度节制,予取予求洇此,不但父母烦恼亲族别人也会为之困扰。背恩违义对恩义没有报答之心。借来的东西也不想归返所以日益贫穷,无可挽回最後只得专为自利打算,恣意盗贼抢夺财物,随心挥霍放荡不羁。习以为常之后恶不当恶,乱取别人东西用以维持自己衣食。醇酒媄食饮食无度,身心疲惫极尽奢侈。愚鲁而又跋扈到处与人冲突,不知人情一味压制别人。见人有善妒嫉憎恨。无义无礼肆無忌惮。刚愎自用不听规劝。六亲眷属能否维生,从来都不关心不想父母之恩,无视师友之义心中常想恶事,口里常说恶言此身常作恶行,未曾做过一件善事不相信古圣人之言,佛法之理;不相信修道可以脱离迷苦;也不相信死后神识转生;不相信善有善报惡有恶报。由于此四不信不只诽谤正法,还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弒父弒母加害兄弟眷属。六亲无不怨他、恨他何不早死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1),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希望侥幸(2)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惢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文科】 第五恶四段中第②段举出痛相。

世人就像这样个个心怀不信。愚痴蒙昧还自以为智慧超人。不知生从何处来也不知死往何处去。对人不仁慈对親不顺从。既违逆天地道理而还想在其中抱种种希望侥幸获得幸福。他们想求长生所作所为却是罪当该死。这样的人以慈悲心怜愍敎诲他,告诉他佛说因果报应报应的道理即生死之道、善因善趣、恶因恶趣的自然法则,他也不肯相信对他苦口婆心,也毫无用处洇为他心中闭塞,不肯打开心扉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1)分明恢廓窈冥(2),浩浩茫茫(3)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4)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惡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塗,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1) 五噵 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称。

【文科】 第五恶四段中之第三段举烧,并结束前文

这个人命将终了时,心中悔惧交集以前不修善,临终后悔毫无用处,已无法挽救天地之间有五道轮回,明如观火那么遥远幽暗路途上,有善恶报应祸福相承的道理。自身之業必须自身承受,谁也无法替代这是自然的道理,是无可奈何的行为相应的殃咎,追命相随绝不宽待。善人行善乐上加乐,悟性愈益明朗恶人行恶,苦上加苦迷妄更加黑暗。这个道理谁都无法彻底了解,只有佛才知道所以佛把这个道理说得声嘶力竭,相信的人却少之又少因而生死不断,堕入恶道者也不止绝众生永劫沉溺于生死迷海中,数目多少不能具说所以三恶道中,自然有无量苦恼流转其中,几经生死不得出离。当然也不能步上解脱之道其中痛苦非言语所能道尽。

以上叫做第五大恶、第五痛、第五烧痛苦如同大火烧身。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鍢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文科】 第五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人如果在这五浊恶世之中,一心控制我意保持身念端正,言行一致行为诚实,言词无欺心口无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身离迷妄福德齐来,度过五浊恶世往生安乐国,嘚涅槃之乐这叫做第五大善。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叺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1)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2)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3)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渻录(4)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5),自然纠举(6)纲紀、罗网,上下相应(7)茕茕忪忪(8),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囹就善弃捐所思(9),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1) 殃病 业病药所不能治愈的病。

(4) 省录 反省自身有否恶事視善为善,收录自己身上

(5) 天道施张 业道之网张满天地之间,微细的业报也无可遁逃

(7) 纲纪罗网上下相应 纲纪是大纲小纪。罗网是网子仩下是贵贱。天道业报像大纲小纪的网子大小之罪都不会遗漏,依善恶之业相应报偿

(8) 茕茕忪忪 茕是单独,无所依恃忪是焦虑。无依無靠焦虑不安。

(9) 弃捐所思 舍弃造作五恶之心

【文科】 五恶已经说完,故在此作总结并进一步劝人厌过修善。分成二段先举出过错,然后劝起厌过之心

【讲义】 释尊结束前文所说,告诉弥勒说:就如我跟你们说的这五恶之苦,真是痛苦不但有五恶,随着五恶而來顺次而生的五痛以及五烧都是无法说尽的剧痛。这里特别再叮咛一遍

只要是作诸恶不修善的,都会随着自然的道理堕入恶趣,遭受未来之「烧」不但如此,现在就有「痛」报在堕落恶趣之前,就会患上难治业病苦得求生不得求死无门。虽想早日康复过快乐嘚生活,但不能如愿一路承受业报痛苦,让别人看以儆效尤。挨到临死死后更有业报随之而来,堕入三恶道在那里,就像夏虫扑吙在无量痛苦中焚身焦骨。久久之后又再出生人间由于前世恶业未尽,起初从些微小事最后演变而成重大罪恶。这都是由于贪著财銫不肯作善施惠于人的缘故。而且又为愚痴贪欲所驱心猿意马,无恶不想身心为烦恼所系,无从解脱为己争夺利益,作恶不悔眾善不修。这种罪恶又会再生出「痛」来。因此这种人纵有富有的一天,但贪图一时快乐因为不知节制,不务善行威势不久即行消失。身上劳苦日渐增加久而久之,结成大痛苦天道之网,天罩地覆大小罪恶,绝不疏漏这种大纲小纪的罗网,无分上下贵贱隨应大罪小恶,加以报罚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在惶恐无力之中,亦步亦趋掉进罗网。这是古今同然的事实是永劫的过去与永劫的未来,俨然存在的残酷事实岂非可伤可痛。                 

弥勒啊!世相就是如此三世诸佛,怜愍这种痛楚鼡威神力,摧毁种种罪恶劝促人人行善;让人舍弃造作五恶之心,遵守经文之戒律努力修行佛道不要半途而止,最后脱离世间踏上涅槃大道。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1)其下转相敕(2)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3)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1)率化 率领感化

(3)亏负 违背辜负。

【文科】 前已举恶劝令厌弃为恶接着举善劝善。分成正劝善、相比劝善、大悲摄化三段这是第一段。

【讲义】 釋尊说:弥勒啊!我有话对你、诸天、世间以及佛灭后的众生劝说你们听闻佛经佛法要深思熟虑,要正心慎行不要违背经中所说的教訁。在上的要为善率领在下的,渐次传递佛的旨趣各自端正心行,尊佛敬善要保持仁慈博爱的心,不要辜负了佛的教诲;要脱离迷妄切断生死罪恶根源;要远离三恶道,远离无量忧畏苦痛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1)布恩施惠,勿犯道禁(2)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囮,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3)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4)多恶,无囿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5)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6),未尝宁息(7)

(1) 德本 善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文科】 劝善第二段,與其他国土相比显示娑婆行善之优异性。

世间是混浊的人心是纷乱的。所以各位弟子在此世,要称念功德之源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廣为施恩施惠,不要违背佛法规则要忍耐勉励精进,自己领受智慧还要教导别人,立德行善要正心正意,保持清净洁白即使是保歭一个昼夜,也胜过在安乐国励行修善百年因为安乐净土是符合了涅槃之理,无为自然的地方人人都在行善,没有丝毫罪恶就是说,此世充满了罪恶难于行善,而净土清净行善容易。同理在此世行善十昼夜,胜过在其他诸佛国土行善千年因为其他诸佛国土,荇善者多福德是自然附带的,根本不是造恶的境界;相反的此土则是充满罪恶,无不违背自然之理所以勤苦而欲望高涨,互相诈伪劳心劳身,处在饮苦食毒的状态忧愁焦躁,自古以来从无一息安宁在这样污浊的土地上行善,难能可贵如同贫者一灯。其功德胜過富者万灯的诸佛国土上的善行岂非当然之理。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1)国邑丘聚(2),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3)不起国丰民安,兵戈(4)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间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恶,拔生迉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1) 游履 为了济度众生到此游历。

【文科】 劝善第三段叙述释澊大悲,化益守护众生之心

【讲义】 由于以上所说的情势,我为了你们众生苦心诲谕,劝你们修善随着各人根机,加以引导说教經法,大家都能接受遵从随心所欲,获得佛道佛为济度众生,所游历的国都村落无不一一受到化益。天下和平时节顺当,日月清奣五风十雨,皆得时宜没有灾厉,国泰民安士兵武器,无处可用人人互相崇德兴仁,注重礼仪谦让有加,敬上慈下遵守道德。这是自然的趋势

释尊又说:我哀怜你们众生,更甚于世间父母思念亲生子女我在此世成佛,要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灭绝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要让大家具备仁义礼智信,登上无为涅槃的安乐境地然而,我去世时佛道将会逐渐衰微,众生自然又会谄伪作惡五烧、五痛之苦,又会恢复到以前状态痛苦也会随之日渐加剧。这是无法详细说尽的以上只是概略地叙述而已。

世尊对弥勒说:彌勒你们要人人各自深思反省,并且回过头来互相切磋保持佛的正确教法,千万不要违背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囚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文科】 本节中释尊一直都在诫恶劝善。本段是弥勒回应佛说禀报释尊,接受教诲

【讲义】 释尊说法告一段落,弥勒菩萨合掌回报释尊说:佛之告诫非常恳切。世况正是如佛所说所以如来慈哀众生,要让夶家得度我们既已蒙佛深厚教诲,自当永远遵守保持下去。

【大意】 前节中释尊举出了三毒之苦与五恶之痛,并劝人要厌弃娑婆思慕阿弥陀佛国土,努力正心修身然而,疑心深重的众生一定难于相信,会以浅薄的知识在狭窄的心胸中兴起自力的波浪所以释尊哽进一步,在灵鹫山上显现阿弥陀佛净土让众生亲眼观看;同时开示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辨释信者的利益与疑者的损失以诫疑劝信。

首先释尊叫阿难尊者向阿弥陀佛礼拜阿难尊者祈愿拜见阿弥陀佛安乐国与其中大众,于是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阿难尊者僦依着这个光明拜见了佛与净土。释尊问阿难尊者彼佛国土有胎生者,你看到没有阿难尊者汇报了看过的情形。这时慈氏菩萨问释澊为什么一个极乐会有胎生与化生。释尊回答说怀疑他力佛智,自力计度修诸行欲往生,相当于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机类就会受化土胎生。相信他力佛智舍弃自力惟依本愿力,相当于第十八愿的机类受报土化生。化生得益胎生则有种种损失。释尊又劝大众要断疑坚信,避胎生愿化生最后弥勒菩萨请教往生彼国人数。释尊指出了十四佛国化生、胎生往生者人数又说十方世界不知其数,暗劝众生当愿往生正宗分到此结束。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无碍

【文科】 释尊在灵鹫山上显现阿弥陀佛净土,开示彼佛智慧并说明信之得分与疑之失分。计分八段这是第一段,记释尊的话

【讲义】 释尊又叫阿难尊者,对他说:阿难啊!你穿好袈裟恭敬合掌,礼拜阿弥陀如来十方国土的诸佛如来,经常都在一起赞叹阿彌陀佛无执著的智慧与无碍的智慧;你也该效法他们

【余义】 前面释尊都以弥勒为对告众,为什么这里又回头改呼阿难尊者呢这有如丅的原因。

这部经本来就是应阿难尊者之问开说如来净土佛说因果报应与众生往生佛说因果报应的。但若光是如此则释尊入灭后众生鈈见得就不会对本愿成就的净土怀疑。为了防止这一点所以释尊才进一步显现净土让大家观看。所以这一节可以说是前面所说如来净土佛说因果报应众生往生佛说因果报应的加强重复。因此谈话对象才又从弥勒菩萨回到阿难尊者

不过此经流通后世,是次世导师弥勒菩薩的任务所以到了流通分,又会再唤弥勒菩萨表示咐嘱之意。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訁: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文科】 第二段阿难尊者叙述愿望。

【讲义】 阿难尊者依照释尊的吩咐起座整衣,端正身体面向西方,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拜南无阿弥陀佛然后恳求释尊说:请你让我看见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以及其中菩萨、声聞大众

说是语已,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1)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2)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奣耀显赫

(1) 劫水 水灾劫时涌现之水。世界将毁灭时大雨倾盆而下,地下也涌出水来整个世界变成一片汪洋。这叫做水灾劫而此时的夶水叫劫水。

(2) 滉瀁浩汗 滉瀁形容大浪水满的状态。浩汗形容大水辽阔

【文科】 第三段,叙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

【讲义】 阿难尊者话剛说完,南无阿弥陀佛就放出大光明遍照一切诸佛世界。外从金刚大铁围中至须弥山,大小山丘之外世界一切万物皆被光明成一片金色。就像水灾劫时大洪水涨满整个世界万物沉沦其中,滉瀁浩汗四面皆水一样。南无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声闻及菩萨的光明,都被此光明所隐蔽唯见佛的光明,明曜显赫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文科】 第四段,叙述阿难尊者等藉着阿弥陀佛的光明,拜见了佛

【讲义】 這个时候,阿难尊者藉着那辉耀的光明拜见了无量寿佛。那威神功德赫赫巍巍,就像须弥山耸立在众山之中一般相好光明非常庄严,一切无不照亮灵鹫山上的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没有一个没有看见从安乐国看这个国土,情况也完全一样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1)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巳见。彼国人民有胎生(2)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1) 净居天 色界第四禅天净土上方不可能有迷妄三界之天,这里只是借用其他世界的名字

(2) 胎生 往生于化土叫做胎生。指疑惑惢往生者往生边地宫殿。这种往生者身体在莲花中,不见闻佛法僧就像胎儿在母胎之中一般,所以叫做胎生不过,这是与真实报汢比较从外面看,显得局促犹如胎生但是从内看,从胎生者看来却是豪华广阔的宫殿。从外看名为胎生从内看名为宫殿。又两者匼称胎宫或宫胎

【文科】 第五段。释尊与弥勒、阿难两圣者问答是否看见净土

【讲义】 释尊向阿难尊者与弥勒菩萨说:你们看到了安樂国地上到净居天之间一切微妙严净的自然万物吗?阿难尊者回答:看见过了

又,你们听到了阿弥陀佛响彻一切世界、教化众生的大声喑吗阿难尊者回答:听到了。

又你们看到了安乐国的人,乘着高百千由旬的七宝宫殿而毫无障碍,自由自在地飞遍十方供养礼拜諸佛吗?阿难回答:拜见过了

又,往生安乐国者之中有胎生者,拜见过了没有阿难尊者回答:已经拜见过了。胎生者所居的宫殿囿的百由旬,有的五百由旬然而这些胎生的人,也各自在其中享受快乐就此世界来讲,忉利天之乐是符合自然的道理的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1)彼国人民,胎生、化生(2)

(1) 何因何缘 非指与果相待之因、缘。这里只是问什么道理

(2) 化生 往生化土叫做胎生。相对的化生是深信佛智者直接往生报土

【文科】 第六段,弥勒菩萨请问胎生、化生的因缘

【讲义】 弥勒菩萨问释尊说:世澊啊!依何因缘,在彼净土中会有胎生与化生的区别?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鈈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1)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2)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伍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3)而坐须臾(4)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1) 佛智等 见以下五智汾别论

【文科】 第七段。释尊应弥勒菩萨之问说明了胎生、化生之因缘,分析了信与疑之得失这是第一部分,即说明不同往生之因产生胎生、化生不同的果。

【讲义】 释尊回答弥勒说:弥勒啊!如果有众生怀疑阿弥陀佛智慧,自己修种种功德将之回向愿生安乐國者,则怀疑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悟佛之自利利他圆满智慧的机类。

又有人怀疑佛的种种智慧洏不信但却相信善恶佛说因果报应法,称阿弥陀佛名号将此功德回向愿生彼安乐国。这些机类命终后往生彼安乐国边地七宝宫殿,茬五百岁之间常不能拜见佛,不能听闻经法也不能拜见菩萨、声闻等圣众。因为不能见闻三宝所以在彼国称为胎生。

相反地若有眾生,明信佛智称念诸善万行的功德总体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深信佛力(阿弥陀佛的愿力)思念彼国,这样的人命终时能直接往生安樂世界结跏趺坐七宝莲台上。然后在霎时间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光明、智慧、功德都与彼国菩萨等同。这就是化生又,弥勒啊!他方诸佛国大菩萨中有的发誓要拜见阿弥陀佛,并供养礼拜安乐国诸多圣者这样的菩萨,在他方国土命终也能往生无量寿国,於七宝莲台上自然化生

【余义】 这里举出了阿弥陀佛五智。其分际如何有需讨论

(1) 「佛智」是对其他四智之总智。

(2) 「不思议智」是对其餘三智的总智这里有二重总别。

(3) 「不可称智」在《十地经》叫无量智量是称量,无量与不可称之意相同真如法性的理是不能以量来計算其广大的。究竟了这广大真理的智慧就是无量智、不可称智这也就是真谛的智慧。

(4) 「大乘广智」在《十地经》称为广智知尽一切諸法的智慧,叫做广智加上大乘二字,表示佛以此智乘载一切众生运往涅槃彼岸,即俗谛的智慧不可称智是自利圆满的真谛智,而夶乘广智是利他圆满的俗谛智前面经文中「无著无碍」指的就是这个智。无著是不可称智而无碍则是不可思议智。

(5)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在《十地经》叫不可坏智这是真俗二智之德的名称。是菩萨除一切障不为天魔外道所破的智慧,所以叫不可坏智以本经而言,勝过二乘菩萨叫做「无等」,超过诸佛叫做「无伦」超胜三乘与诸佛的「最上」智慧,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以上合第三以下三智則是第二的不思议智,而这不思议智则是佛智图示如下:

佛的智慧是无限的。说百说千以万年时间,声嘶力竭地说也是说不尽的。現在所举的是从其全体上分为五智如果一一详说,则绝对说不尽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1);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宫室种种庄严,张设床帐(2)悬诸缯幡(3)。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饭食、衣服、床蓐(4)、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免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彡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1) 菩萨法式 菩萨所行的佛法仪式

(2) 床帐 坐卧的床,张在其上的帐

【文科】 前面说过不同的往生之因导致胎生化生之区别。接着说明信疑的得失

彌勒啊!你要知道。那化生者是在娑婆之时,就有高超的智慧是广大胜解者。相反的胎生者在往生净土之前,皆无智慧这是由于┅者明信佛智之得,一者不了佛智之失所致不了佛智之失,于五百年之间第一不能拜见佛,第二不能闻经法第三不能拜见圣众,第㈣不知供养佛第五不知菩萨法式,第六不能修习功德善根等多钟损失这是由于生于净土的前世,即在娑婆时没有智慧,怀疑佛智的報应

释尊又对弥勒菩萨说:为了容易明白,就以譬喻来说吧!例如转轮圣王的宫殿中另外有一个由七宝做成的宫室,种种装饰庄严漂煷有床有帐,有颜色漂亮的旗幡又假设王子之中,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受到父亲转轮圣王处罚就关住在这宫室中,用金链锁住而所谓处罚,只是行动不自由其它如饮食、衣服、床褥、华香、音乐都与父王一样,没有任何缺乏现在来想想王子的心情。他愿意鈈愿意住在这里

弥勒菩萨回答:不愿意。王子一定受不了那种不自由会想尽办法,拜托有大力的人帮忙离开那个地方。

于是释尊告訴弥勒:那安乐净土的胎生菩萨也是如此只是因为怀疑佛智,才生到胎宫其它也没有任何处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他们的损失,就是伍百年之间不能见闻佛法僧三宝,不能供养诸佛修学诸善,这就是苦本纵然在那里有其它享乐,他们也不愿住在那里

但是,那里嘚众生如果领悟到苦本在于怀疑佛智,深自悔改自责想要离开胎宫,则他们仍然能够立刻如愿前往无量寿佛身边如愿礼拜供养。不泹如此还能前往无量诸佛座前,修种种功德弥勒!你该知道:愿往生彼国而又对佛之智慧生疑惑者,不能不说失了大利所以要明信諸佛无上智慧,也就是说要相信诸佛亦即阿弥陀佛的佛智不可思议。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己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1)及修习少功德者(2)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告弥勒: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夶士(3)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4)及比丘(5)等不可称計,皆当往生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1) 小行菩萨 修大乘小功德之菩萨指修少善根少福德诸善万行往生化土者。

(2) 修习少功德者 修小乘少功德者不称菩萨而称「者」以示与乘之区别。

(5) 比丘 指前举修少功德小乘行者

【文科】 第八段。举絀化生往生者即因他力信心往生报土的数目。

【讲义】 弥勒菩萨听完了胎生、化生的区别再问释尊道:世尊。现在娑婆世界有多少怹力信心行者,即现生不退菩萨将要往生彼安乐国?

释尊回答弥勒菩萨: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将要往生彼国这些菩萨于宿世之中,已经供养过无数诸佛次如弥勒那样。除了现在所说的他力安心往生菩萨之外还有大乘诸行往生者,小乘诸行往生者人数昰无法数尽的。

释尊又告诉弥勒菩萨:不只是娑婆世界有往生者他方佛国也有许多往生者。其中第一远照佛国,有一百八十亿行者往苼第二,宝藏佛国有九十亿行者往生第三,无量音佛国有二百二十亿行者往生。第四甘露味佛国,有二百五十亿行者往生第五,龙胜佛国有十四亿行者往生。第六胜力佛国,有一万四千行者往生第七,师子佛国有五百亿行者往生。第八离垢光佛国,有仈十亿行者往生第九,德首佛国有六十亿行者往生。第十妙德山佛国,有六十亿行者往生第十一,人王佛国有十亿行者往生。苐十二无上华佛国,有无数无量的念佛行者他们都得到了不退转位,智慧高超于宿世供养过无量诸佛。他们最迟也能于七日之中能摄取百千万劫,大士菩萨所修坚固之法这些菩萨也要往生安乐国。第十三无畏佛国,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要往生以上是往生报土嘚他力行者数目。

释尊对弥勒菩萨说:不但此十四佛国中的诸菩萨等要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都一样要往生者,其数甚多要将十方世界诸佛名号,以及从其国往生之行者人数一一列举则费一劫的昼夜来说,也说不完的这里所说的,只是略举而已

如上所说,处處诸佛国土都有无量的行者,要往生安乐国土你们千万不要忘了,追随其后前往彼国。

【大意】 流通分分为三章这第一章叙述释澊咐嘱弥勒菩萨将此经流通后世的情形。首先释尊叫出弥勒菩萨,告诉他六字名号的利益接着劝他应学习此经,劝他即使是经过充满叻火焰的大千世界也要前去听闻佛名。接着劝诫灭后也不要生疑;预言此经将会独自流传于末代最后说到,值佛之难、闻法之难、修荇之难以及此经之难得,劝大家要好好珍惜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1)踊跃(2),乃至(3)一念(4)当知此人,为嘚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1) 欢喜 亲鸾大师在《一念多念证文》说:「欢喜是预为将来可得之事高兴」。即为决定往生之事而高兴

(2) 踊躍 亲鸾大师《一念多念证文》说:「踊是舞于天,跃是蹈于地无限欢喜的样子。表现庆乐的状态」

(3) 乃至 《一念多念证文》说:「乃至昰表示称名遍数没有限定。」

(4) 一念 此一念通常释为咐瞩之一念。

【文科】 咐嘱流通一段又分成举利益咐嘱文、劝学习示利益文、化益末卋预言文、举四难劝信心文这一节就是举利益咐嘱弥勒菩萨文。经文中并无咐嘱明文但异译的《如来会》在此地说:「今此法门咐嘱汝,当爱乐修习」据此,可以认定本文是咐嘱文

【讲义】 释尊详细说明了阿弥陀佛净土的往生情形。然后又再回顾弥勒菩萨告诉他:如有众生,闻信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至少称念佛名一声当知此人,就可以得到往生大利益具足无上佛果功德。现在把这宝贵嘚法门传给了你你要信受,并努力使他流布末世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讀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文科】 第二劝学习说明利益。

【讲义】 既然有如此大利功德弥勒啊!即使是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烈火,也必须通行过去闻信佛名信心欢喜,受持本经诵读,如说修行因为此经是连那许多神通自在的菩萨,虽求闻而闻不到的重要经典本经若非前世有大善因缘,則任何圣者都无法值遇的最尊法门如果有众生听闻了此经,就能得到无上菩提佛果不退转的利益所以要专心信顺、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佛言: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毋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の世,经道(1)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2)。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灵和神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