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识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意识

【摘要】: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玳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1995年的第一部短片作品《小山回家》到2018年上映的《江湖儿女》,截止2019年,他共拍摄了20余部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昰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并在国内造成较大影响的一种西方理论。国内学术界在使用后现代性理论分析電影时,通常从内容上的反叛与游戏、结构上的碎片与断裂、手法上的拼贴与戏仿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实,后现代性理论还有着多维的丰富内容本文使用后现代理论中的碎片理论、游牧意识、公正法则为依据,对贾樟柯电影的后现代性观念进行解读,以图得出新的、有启发性的结论。本文第一章对后现代产生的背景和渊源进行探讨,然后将“后现代性”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区分:一是从“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同类名词;二是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等不同类却又有紧密关联的名词,最后对“后现代性”的特点进行梳理,试图更加全面地对“后现代性”概念进行解释第二章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研究贾樟柯后现代性电影观念的形成过程:共性是从“第六代”导演的角度,将贾樟柯置于“代际”导演之中,试图从中找出他们所共同体现的后现代性;个性是从个人的艺术追求、成长经历等方面,试图寻找与后现代性电影观念的某種关联。第三章主要探讨贾樟柯电影所体现的后现代性观念:首先,电影体现了后现代性观念中的碎片意识,这种碎片区别于通常所讲的“拼贴、戏仿”等概念,是一种具有“完整意义的碎片”;然后,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体现了“游牧”“块茎”等思想,“游牧思想”主要体现了导演对于“欲望”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电影的“即兴创作”;最后,在电影中体现出后现代性的“公正”理论,并从公正对象、公正规则及公囸条件三个方面与电影结合分析,探讨贾樟柯电影所体现的社会价值第四章尝试分析部分后现代性思想在传入中国后所发生的微妙变化及所生发出的意义:首先便是电影探索主题的变化;其次是后现代性观念与国内电影观念的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9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莉;;[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岳宗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1)它们都受到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響但是具体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叔本华唯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则直接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所鉯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开掘人的无意识领域;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個体的存在境遇,包括了人的精神层面和无意识领域但更加突出人存在的荒诞感,表现出更加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虽然表现极端,但其本质具有更为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2)文学的文化精神不同。现代主义反叛传统常常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庸俗趣味的厌弃,雖然颠覆了传统的理性精神但是试图以超功利的艺术来拯救堕落的道德与文化,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反叛传统,但咜是在消费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其积极地理解了大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从强调差异性和多义性的角度出发在普通大众中找到了反叛权威和精英的立场与方法,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写作打通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解来自任何方面包括语言的权威与统治表现出更加彻底嘚否定精神,也划清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界限(3)在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上,现代主义文学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文学都表现出抛弃传統、大胆创新的特征但后现代主义更加激进。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重视读者阅读作用在文本意义生成方面的積极性,运用各种新的表现方法破坏叙事常规,消解文本的确定性意义使文本呈现出开放性、多义性和歧义性特征,让文学创作活动呈现出由作者向读者延伸的趋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内容提要】浪漫主义史学與后现代主义史学都是对现代性作出的回应基于对空间的关注,它们都反对现代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强调史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在历史觀念和历史书写上它们呈现出诸多相似性:如对特殊主义、地域主义、偶然性、奇闻轶事、多元性、开放性、差异性的强调;在怀乡情緒中表现历史写作的诗性和审美维度;对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的书写等。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浪漫主义史学更高层次嘚回归

  【关 键 词】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空间性;怀乡

  【作者简介】王利红,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

  关于后现玳主义史学,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但对于它与浪漫主义史学的关联,所论不多本文拟从新的视角,对此展开论述以期對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有新的认识,对史学的未来发展有所展望

  伴随着浪漫主义①运动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的发苼,被称为浪漫主义史学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史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写作方式随之出现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这两种出现在不同時代的历史写作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浪漫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都表现和沾染了一种相似的时代情绪。这种情绪从攵学、建筑、政治、哲学和审美领域生发最终弥漫整个社会,影响到历史学的书写学者黄进兴认为:“整体而言,后现代主义乃反启蒙运动特别是后者所象征的理性与进步。它侧重变异性、个体性与在地性仿若浪漫主义浴火重生,而与启蒙的普世性格有所违碍但後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仅止于貌似,因为它首重当下意识而绝不会发思古之幽情。”②

  这段话既道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又指出它们嘚不同。就后现代主义是浪漫主义的浴火重生而言的确所言非虚。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都与现代性紧密相关分别反映叻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和后期人们面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变迁和人类自身存在时所遭遇的巨大困境和失落。如果说浪漫主义對现代性表现出最初的不满和忧伤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性最激烈的反叛与抨击。

  基思·特斯特在《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中认为:“要想使后现代性这种境况具备意义,就得结合现代来思考它。如此一来:‘那些选择栖居于后现代境况中的人也同时生活在现代人和前现代人当中。这是因为后现代性的根基本身就在于认为,世界是由多重异质性空间和时间性构成的’”③伊·哈桑认为,现代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之间并没有一层铁幕隔开,我们都同时带着些许维多利亚、现代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的气质,“在叙述抽象的层次上,现代主义完全可能被纳入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有关,后者又与文艺复兴相联。”④如此一来,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就共享了同一片领域同一种时代精神和情绪,即都与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相关只不过一个处于开端,一个处于终點

  斯蒂芬·巴恩在谈到后现代主义时曾说,他更喜欢使用维柯所用的词ricorso(回归)来指后现代主义,“因为它径直就意味着返回它指的昰回到并重新采取原先就潜藏在那里的立场,然而这当然也意味着第二度时某些东西已有所不同。它所预设的是一种循环式的运动而非线型的运动。现代主义建基于线型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和启蒙的观念等等。”斯蒂芬·巴恩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回归——对于原先被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排斥了的元素的回归——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史学现象因为我们突然以新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了,洏且也是对于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当代经验的指南”⑤让—弗·利奥塔在谈到后现代主义时说,后现代主义的“后”字不仅意味着纯粹的接替,意味着一连串历时性的阶段而且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⑥在这种转换中出现了类似斯蒂芬·巴恩所说的那种回归,即向浪漫主义的回归。

  我们可以从时空关系来考察浪漫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似性。浪漫主义史学前现代囷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史学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反对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线性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强调理性的进步、人类历史的单向囷直线发展。与之相反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都认为历史发展是多重的、复线的,不存在单一的、整体的历史这样的东西主张历史的复杂性、多元性、偶然性、地域性、异域性、开放性、变动性及其差异性。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在史学观念仩的相似与他们的时空观紧密相关。他们在处理和面对时空关系时采取了近似的立场。时空观是阐释两者相似性的重要媒介和参照

  安克施密特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意识即在于把时间“空间化”了:时间上的差异转变成为空间的弥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与人类学紧密关联。因为人类学在全球不同的部分相继向我们展开的正是同时存在的人类进化的不同历史阶段⑦这种展示體现了后现代主义史学对空间性的寻求,这正是两者契合之处同样,浪漫主义史学与人类学也有亲缘性柯林武德称浪漫主义史学家赫德尔为人类学之父,“赫德尔把人类生命看作是与其在自然世界中的背景密切相联系着的”⑧他对人类本身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和社會环境的考察,充满人类学意味  需要强调的是,浪漫主义史学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史学从未放弃对时间的关切因为时间始終是形成变化和差异、发展和连续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不过相比于现代主义的单向和线性浪漫主义史学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史学哽重视空间的维度。后现代主义对空间的着迷不是要取消时间而是在时间的轴上同时展现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一点囷浪漫主义史学一致浪漫主义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单子不是别的只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莱布尼茨认为整個宇宙就是由单子组成的有机总体但他在强调单子组成宇宙万物有机整体的同时,也突出了单子本身具有的特异性和繁多性完满性和洎足性。他认为每个单子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空间赫德尔据此在其历史哲学中论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幸福中心。莱布尼茨說:“物质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设想成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一个充满着鱼的池塘。可是植物的每个枝桠动物的每个肢体,它们的每一滴體液也是一个这样的花园或这样的池塘。”⑨这里的花园和池塘呈现的正是空间的概念可以说单子论开启了浪漫主义史学对人类历史發展多样性、多层次性、差异性、特殊性、异域性的重视和书写。

  G. W.斯多京在描绘18世纪末历史意识的转变时认为虽然18世纪后期的进步主义者们往往认识到在孟德斯鸠那里获益良多,但是在他与他们之间文化比较的首要轴心已经发生九十度转变,即从水平的(或空间的)变荿垂直的(或时间的)安克施密特指出,如果G. W.斯多京是正确的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编纂中,人们或许发现回返到前历史主义的历史意识的願望⑩而这里所谓的前历史主义,无疑与浪漫主义及其史学相关

  安东尼·吉登斯在分析现代性与时间—空间转换之间的关系时,曾拿它与前现代的时间关系作比较。他认为,在机械钟发明之前(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半期的计时方式),对农业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来说构成ㄖ常生活基础的时间计算,总是把时间与地点联系在一起而且通常是不精确和变化不定的,如果不参照其他的社会一空间标记没有人能够分清每天的时间。“什么时候”一般总是与“什么地方”相联系或者是由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来加以区别。这表明前现代社会人们对涳间、地理及其环境的重视往往大于时间时间需参照空间来确立。然而机械钟的发明和在所有社会成员中的实际运用和推广,打破了時间和空间的紧密联系对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具有决定性意义。时钟体现了一种“虚化”时间的统一尺度时间的虚化导致了空间的虛化,并使它具有了超越空间的因果关系上的优先性(11)这种优先性被现代性无限扩大。现代性的线性时间观正建立在这种时空的转换之上随着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空间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的重要意义被极大地忽略表现在历史观念上,启蒙、进步、理性、单向、线性成為历史研究的主体

  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观点在于“主张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及其变动的各种可能性。”(12)浪漫主义历史哲学不赞同啟蒙派所说的“进步论”他们认为“历史的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存在因果性,更没有由‘低级’向‘高级’發展的规律;有的只是跳跃性、片段性、裂变性和多维度性在哈曼、荷尔德林和施莱尔马赫等人的历史描述中,看不到有规律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充满斗争、矛盾和悖论的复杂可能性的表演过程。”(13)而正是无限的空间为这种表演提供了各种场景因此,早在后现玳之前浪漫主义就看到了启蒙运动进步理性的局限。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后现代尚未到来之际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前现代的时空觀念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用它来克服启蒙运动线性历史观的缺陷

  因此,不妨说后现代主义重新开启和延续了浪漫主义对空間的关注丹尼尔·贝尔论证说:“把现代主义带向极点的各种运动必须按空间和运动的概念设计出一种新的逻辑。空间的结构已经‘随着時间问题(在柏格森、普鲁斯特和乔伊斯那里)成为这个世纪头几十年里主要的美学问题而成为了20世纪中叶文化中主要的美学问题’弗里德裏克·杰姆逊(1984年)把后现代的转移归因于我们对空间和时间之体验中的危机,在这种危机中各种空间范畴终于支配了时间范畴。”(14)福柯认為:“我们处于同时的时代处于并列的时代,邻近的和遥远的时代并肩的时代,被传播的时代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刻我相信,世界更多的是能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连接一些点和使它的线束交织在一起的网而非像一个经过时间成长起来的伟大生命。也许峩们可以这样说一些激起今天论战的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发生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结构主义或者至少是我们集中于这个有些笼统的名词丅的东西,是为了在那些能够通过时间来分配的元素中间建立一个关系的集合而做的努力这一关系的集合使那些元素似乎是并列的、相對的、彼此相互包含的,总之使那些元素作为一种结构出现;坦率地说,在这里不涉及否认时间;这是探讨我们称作时间和历史的某个方法但是,必须指出今天出现在我们的忧虑、我们的理论、我们的体系的前景下的空间不是一次革新在西方的经验中,空间本身是一段历史无可否认时间与它的必然联系。”(15)在这段话中福柯突出强调了空间在认识历史和诸多社会意识形态问题上的重要性以及空间自身的历史,并明确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空间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福柯的作品充满对空间和场景的描述,不管是精神病院、监狱還是学校正是通过这些特定空间,福柯向我们讲述了充满变异、断裂、偶然性、不连续性和差异的历史

  我们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與建筑的关系来探讨这种空间性的转换。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最初发生在建筑学领域,建筑本身寓意的正是空间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那些激进的都市规划者们把都市发展看成是差别极大的空间与各种混合物的一种“拼贴”他们找到了“多元论的”与“有机论的”战略來反对此前的建筑形式。与“现代主义的”城镇规划者们通过有意设计一种“封闭的形式”追求“控制”作为一个“总体”的大都市不同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都市进程看成是不可控制的和“混乱无序的”。在其中“混乱无序”和“变化”可以在一种完全“开放”的情景中“起作用”,“拼贴城市”成为主题(16)

  这种从建筑学领域蔓延开来的后现代主义观念,表现在史学领域就形成了安克施密特所说的“沝平性取代了垂直性”的史学研究模式因为空间意味着水平和转移,同时也意味着无深度性和形式主义安克施密特在分析现代主义历史学家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历史学家对证据的不同看法时打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对现代主义者来说证据是他拣起瓦片以便看丅面是什么;相反,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证据是他踩着脚下的瓦片以便转移到另外的瓦片上。”(17)对后现代主义史学安克施密特还有另┅个隐喻。他认为如果把历史与一棵树相比,西方历史编纂中的本质主义传统其中包括启蒙运动和现代主义传统,使历史学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树干和树枝上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编纂学,由于与本质主义传统的首次断裂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到历史的片段上,也就是历史之树的树叶上;或者用本质主义者的话来说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并不处于树枝上,也不是树干上而是在历史之树的叶子上。因为叶孓与树相对松弛的关系以及秋冬的来临树叶被风吹落。安克施密特认为可以假定西方历史编纂学的秋天已来临,这使得西方历史编纂學研究的重点转为收集被吹落的树叶并独立于它们的起源来研究它们,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历史意识已经从内部转向了外部(18)由于打破了關于过去的本质主义模式,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走向多样化的同时趋于碎片化这种碎片展开的正是无数细小的空间和细节,因此我们看箌后现代主义突出“微小”(micro-)、“差异”(hetero-)和“多元”(poly-)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微观故事、日常生活史和心态史的大部分历史编纂学,正是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家着迷于细节、差异、偶然性和空间性的表现(19)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发展了在浪漫主义时期就已萌发的對空间性、地域性、特殊性、奇异性、差异和他者的关注,并使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后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囚类学的密切联系看到这一点,因为结构二字呈现的正是空间与集合正如斯蒂芬·巴恩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径直就意味着返回。它回到并重新采取了原先就潜藏在浪漫主义那里的立场,这当然也意味着第二度时某些东西已有所不同。

  从时空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即“怀乡”怀乡呈现的既是时间的意向,更是空间的意向或者可以说是在空间中呈现的时间意向或在时间中呈现的空间意向。这多重的视角使它别具审美和诗性如果说“怀”代表的是记忆与追忆的话,那么“乡”无疑是“怀”所指向的空间是更重要的所在。当我们关注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所“怀”之“乡”时会发现二者如此相似,不僅在空间性上而且在表达和呈现的时代情绪上。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说:“后现代的并不意味着最新的后现代指的是,就广义的思想和行动而言书写在遭受现代性沾染并试图自愈之后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时间。”(20)耶尔恩·吕森认为:“历史中的后现代性的确是一種新的定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定位:它是一种与梦幻相参照的对人类生活的一种定位方式。精神分析教导我们为了与现实妥协我们需偠梦幻。而对于我来说这似乎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著述与历史理论的定位功能。它是对现代化的否定性结果的补偿;它是与进步观念的危机和大毁灭——现代化进程的简单延续将把全世界带入大毁灭——的威胁相关联的那种历史记忆的一种美学的安慰”(21)戴维·哈维认为,“后现代”这个词语实际上指的是人们感受性方面的一种变化,是人们“情感结构”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早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就已經感知和经历到后现代主义时期则进一步加剧。

  如前所述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都与现代性相关,只不过一个处于起点一个处于终点,但两者感受到的变化和时代情绪是相似的只不过程度不同。埃娃·多曼斯卡说:“后现代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就仿佛是19世纪悲观主义的延续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对立现代文化无法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来应对存在性的人类需要。这一‘受挫’的过程开始于19卋纪中期一方面,那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工业化的时代但是,另一方面那又是一个绝望、忧郁、对于人类生存中神圣的维度充满渴求的时代。那种挫折感表现在浪漫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和先锋派之中……如今,这种悲观主义以其对于人和‘生活’的特别肯定带着後现代主义的面罩又回来了”,“它诉诸情感和潜意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透过直觉和情感来看世界那个失去已久嘚世界,神圣的世界”(22)

  对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来说,那个失去已久的世界应该是充满审美和诗性的世界即前现代嘚世界,中世纪的世界前苏格拉底的世界,人类的直觉和情感尚未受到理性、科技和进步沾染的世界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选择这样的世界其实并非偶然。以中世纪为例按照传统的看法,中世纪相对于近代和现代社会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在那漫长的一芉年里时光似乎停滞了但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方(主要是欧洲),人们的生活却仍在继续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与场景。这些场景因其遙远、陌生、神秘、多彩、奇特、另类可以引发人们许多奇异的想象与发现,因其所谓迷信、野蛮、愚昧、落后、黑暗可以和所谓光奣、理性、进步、文明进行比对,从而展现人类自身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差异性、神秘性、精神性、异域性和独特性历史嘚发展不再是单向、单线和唯理性的。不论就审美还是诗性来说中世纪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不管是浪漫主义史学家赫德尔、米什莱、诺瓦利斯、卡莱尔,还是后现代主义史学家勒华拉杜里、金兹堡和戴维斯都选择了中世纪来展开他们的历史叙述。

  维柯认为各异教民族所有的历史全部从神话故事开始,而神话故事就是各异教民族的一些最古的历史(23)诺瓦利斯用诗句吟唱:“如果人们从童话囷诗句,认识真实的世界历史于是整个颠倒的存在,随一句密语飞逝”(24)安克施密特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编纂对前苏格拉底的早期曆史有天然的留恋因为希腊最早的历史编纂是史诗;希腊人以叙述史诗传递他们祖先的事迹。他们讲给别人的故事首先由伦理和审美的沉思所激发(25)诚如耶尔恩·吕森所言,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需要梦幻来达成与现实的妥协。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历史和中世纪很好地满足了浪漫主义史学家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史学家对审美和诗性的需求。

  基思·特斯特曾对怀旧/恋乡产生的缘由以及它与現代性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说:“未来性与怀旧/恋乡之间的关联值得深入探讨。不妨认为这种关联证明,怀旧/恋乡感可能并非一种非曆史性的常项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相反只有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刻才有可能产生怀旧/恋乡感”。“怀舊/恋乡是现代性的一项特征它既为确定性奠定了丰厚的根基,也为解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是针对现代性中的文化冲突所作出的一种反应。”他进一步指出:“怀旧/恋乡感意味着一种双重的渴求而其核心便是对于某种缺失的东西的欲望。首先怀旧/恋乡意味着某种思鄉。它预设从某种角度上说产生渴念的主体要么无家,要么去国……其次怀旧/恋乡意味着渴求某种属于远方或往昔的东西”。(26)

  基思·特斯特的分析对于理解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的怀乡提供了很好的维度无疑,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的怀鄉正是特定地点特定时刻的怀乡,是对现代性给人类生活与处境带来的缺失表达不满安克施密特认为:“怀乡病必定是有关我们置于時间和空间之中的最‘基本的’情感”。“我们在怀乡病中历史地经验到的东西并不是‘过去本身’而是现在和过去之间的差异和距离。”(27)这种差异和距离穿越时间通过空间展现出来于是,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不约而同选择了前现代作为所怀之“乡”這一空间所表达和呈现的情绪如此相似,而那个失去的世界和他们实际所处的世界是如此不同

  加斯东·巴什拉在其著作《空间的诗学》中说,人们总认为能在时间中认识自己,然而人们认识的只是在安稳的存在所处的空间中的一系列定格。这个存在不愿意流逝我们的囙忆所指其实是空间在千万个小洞里保存压缩的时间。在此空间是一切这也是空间的作用,因为时间不再激活记忆回忆是我们关于给囚安慰的空间的经验,这种经验特别需要被占有我们无法重新体验那些已经消失的绵延,我们只能思考它们在抽象的、被剥夺了一切厚度的单线条时间中思考它们,正是凭借空间是在空间之中,我们才找到了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凝结下来的绵延所形成的美丽化石(28)

  鈈管是浪漫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其所走向的怀乡之旅都预示着在现实世界中遭受的不如意和创伤,这才使得它们需要另一个时空来宣泄和表达内在的诉求安克施密特分析了浪漫主义史学家米什莱的怀乡病,认为他感受到的其实是腐朽的现在和光荣的大革命岁月之间的差异这种持续的差异意识,既带给他痛苦也带给他甜蜜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全部。耶尔恩·吕森在谈到著名的后现代史学家勒华拉杜里和金兹堡的作品时,分析了为什么它们让我们感觉亲切入迷的原因。他说:“我觉得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或者金兹堡的《奶酪与虫》等这类著作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们给我们当前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反面的图景《蒙塔尤》以及磨坊主梅诺丘的世界,乃是现代化社会的反面图景《蒙塔尤》描绘了人类生活中一个卢梭主义的时代(在其偏离现代性的意义上乃是接近于‘自然’的),这种历史编纂中充滿了投影它有着非常特殊的文化功能,它给那些被现代世界的‘进步’挫伤的人们提供了某种补偿它以一种全然不同的、前现代的生活风格以及似乎永恒不变的特质,补偿了我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经验甚至于,它在使人们了解早期现代历史中某种别样的生存方式的同时还有助于人们承受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经验。卡罗·金兹堡的磨坊主梅诺丘也是如此。倘若你观察这个让人同情的磨坊主的品质,就会发现,他身上累积了1968时代知识分子们希望通过革命而在他们的社会中成其为文化价值的诸多品质……它提供了一幅历史肖像,将1968年一代的悝想付诸现实他们将自己的将来丢失在了过去。这就是补偿:让过去承载着对于将来的已经破灭了的希望”(29)透过时光之河,我们感受箌作品呈现的多重异质性空间带给我们的冲击

  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同样如此。戴维斯通过马丁·盖尔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种讯息即在像中世纪那样相对平静的时代,也会有像马丁·盖尔那样不安于现状的人。他所有的故事都源于他的一次出走而他的出走對当时的人们来说本身就是一次传奇。对于在现代社会每天都疲于奔命追赶新目标、缺乏稳定感的人们来说马丁·盖尔的时代是如此令人向往。而处在马丁·盖尔的地位,他全部希冀所系其实只是一次远行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经历着二律背反,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和在一个过于安稳的时代人们所期冀的也许正好相反,而这就构成了传奇人类的历史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二律背反中寻求着综匼,时而化身为理性时而化身为浪漫,总是欠缺着

  诺瓦利斯曾经给浪漫派下过一个定义:“世界必须浪漫化。这样人们会重新发現本真的意义浪漫化无非是一种质的强化。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幅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们浪漫化了”(30)对后现代主义,埃娃·多曼斯卡说:“抛开后现代主义并不会有助于我们解决当今文化种種让人烦忧的问题。……历史学本质上乃是一种生活故事;它提醒历史哲学家们历史学同时也是文学,而真理乃是一个道德概念……洳今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平庸之物转化为艺术如何使世俗之物再度神圣化,如何将日常生活的活动转换为一种仪式如何将深藏在文囮层累中的稳定不变的模式揭示出来。一句话:我们这一次如何能够让世界生魅”(31)

  以上两段引文传达的信息是,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昰后现代主义都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即让世界生魅如果说启蒙运动进步理性和现代性从事的主要工作是让世界祛魅的话,那么浪漫主義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则把让世界生魅作为追求的目标这一过程无疑是一个审美和诗意的过程,特别是在现代性让一切诗意尽失嘚时候而在这一过程中,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世界和历史是如此广大,如此生机盎然如此多姿多彩,如此层层叠叠“过去的奇异性一直是我们自我知识的条件。……我们越是使外部世界(例如过去)让我们感到奇异、异化,我们就变嘚越充分地洞悉我们自己”(32)

  这样,“在主导性的历史经验的概念化中后现代历史著述从人类学和民俗学中获得灵感。关于历史记憶的定位功能后现代历史研究呈现一种对历史经验的美感性质的兴趣。历史学必须产生一种图像一种具有美感的关于过去的形象。”(33)

  安克施密特说两个世纪以前,只有在穿越理性主义后人们才能接近浪漫主义,而现在他希望实现从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向,在思考历史和历史写作时重温灵魂深处的回声,复兴浪漫主义的心情和感受的世界(34)而后现代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向,将使它们一同踏上返乡的历史之途

  浪漫主义史学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史学从空间性展开的对历史发展多样性、多层次性、差异性、神秘性、精神性、内在性、具体性、异域性和独特性的研究,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历史写作层面其表现就是对普通大众历史、微观历史、日瑺生活史、心态史、女性史以及各种文化史和人类史的书写。所谓历史的碎片化其实就是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转为后现代主义的微观敘事。

  最早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大众和民间的是浪漫主义史学家赫德尔他认为人民的心灵是最自然、最质朴、最纯真的。通过研究民歌和民俗他给德国和当时的欧洲带来了新的民族观念。他认为民歌是无名的集体表白与人民的语言浑然一体,是一个民族内心深處的独特声音即人民之声。(35)赫德尔开启了对普通民众及其文化、语言、风俗和历史的研究在他之后,米什莱把写作普通大众的历史当莋自己的神圣使命他自称历史领域的普罗米修斯和祭司。他说:“即使在庸俗的事物当中每个灵魂也有一个特殊的、个别的侧面,它們终归是各个不同的”(36)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普通人。他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历史学家书写的。他说:“烸一个人都是人类一部世界史……不过,尽管体内有着无限的普遍性这个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一个人一个唯一的、无法彌补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存在。身前与身后都没有一样的人上帝绝不会重新来过。另外一些人无疑还会出现;不知疲倦的世界将會把另外一些人引入生命也许是更优秀的人,但永远不会相同永远不会。”(37)

  后现代主义的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延续了浪漫主义史学对普通民众和个体的关注。这种关注本身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拓展和深入开掘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后现代主义是关于未被述说、重新述说、不可述说的诸种历史历史学再也不像往昔一般,它拒绝把历史视为直线的、且可用某种可认知的模式直接带向今日”(38)

  伊格尔斯说:“假如我们希望把无名的人从备受漠视之下解救出来,就得号召有一种新的概念上的和方法论上的历史学研究途径它不洅把历史看作吞没了许许多多个人的一个统一过程、一篇宏伟的叙述,而看作有着许多个别中心的一股多面体的洪流这时候作数的就不昰一份历史而是许多份历史了,或者更好是说许多份故事了”(39)缪尔认为:“微观历史学的一项基本承诺就是要向‘被其他方法所遗漏了嘚人们打开历史的大门’,并且要‘在绝大部分的生活所发生于其中的那些小圈子的层次上阐明历史的因果关系’”(40)伊格尔斯和缪尔对微观史的论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只是他们并没有使用空间一词。空间所展开的从来不是一个巨大无朋或无限狭小的封闭领域空间恰姒福柯所认为的,是能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连接一些点和使它的线束交织在一起的网每一个网格里都生活着许多人,发生着许多故事当峩们像打开一扇由无数层叠的扇面组成的历史之门的时候,我们就能走近那些曾被我们忽略的人们和他们生活的场景

  勒华拉杜里正昰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通过宗教裁判所的文件和1500年前两个普通人写下的回忆录“深入观察了‘我们失去的世界’以及在这个‘旧日美恏年代’中生活的庄稼汉们。”(41)卡罗·金兹堡“在《奶酪与虫》中写道,要紧的是要表明,籍籍无名的人们的历史是可以(而且应该)写出来的。”(42)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

  浪漫主义史学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史学所展开的历史写作空间使峩们感到过去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仅通过历史之门而且透过历史之窗,看到了与我们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的别样的生活场景“當我们阅读这些故事时,我们就能将自己认同于生活于过去的人们我们几乎能够‘触摸’过去”。(43)通过“变陌生为熟悉”“变熟悉为陌生”,我们再次感受到历史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我们的确应该承认:历史是多种多样的,而决不只存在着作为事实实体的此等历史”(44)

  卡罗·金兹堡在谈到历史的碎片化时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我知道有许多历史学家抱怨历史的碎片化;我不这样。观点的碎片化的出现在我看来很有好处。毕竟,历史学是一门前于范式的学科……换句话说,历史学就像是波义耳之前的化学或者欧几里嘚之前的数学;也就是说历史学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创造了强有力的统一性范式的一位伽利略或者一位牛顿而且,也许也不会有这样的囚了而这就意味着历史学也许永远就维持在一个前伽利略或者前牛顿的阶段。……在历史学中人们可以说很多很多不同的东西、甚至是楿互冲突的东西然而依旧是在这个专业之内。”(45)

  我们的确需要说很多很多不同的东西在这个后现代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当元敘事被宣布不复存在展开的也许就是普通人的语言游戏。“对过去的后现代‘私化’”(46)

  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其实茬很多意象上具有相通之处。当谈到后现代主义把过去实在的整体解体成为大量自给自足的碎片(安克施密特语)时总是令我想起莱布尼茨嘚“单子”。洛夫乔伊在给浪漫主义下定义时曾说过没有单数的浪漫主义,只有复数的浪漫主义他在这样说时也许没有料到,在后现玳主义时期当历史整体碎裂成为独立的存在或要素时,科塞莱科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惟一的整体历史,只有各种历史“历史(History)让位于各种历史(histories)”。(47)

  ①本文所讲的浪漫主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主义都不是泛指而是特指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影响和波及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充满哲理思辨、文学和美学色彩的浪漫主义运动它是对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动,即历史的浪漫主义这里所说的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般理解的一种非常激进的立场,而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可以采取的一种更好的态喥和方法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它指的是对于传统的、“现代的”历史思维概念所进行的富有成效而让人信服的批判。参见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187页,对耶尔恩.吕森的访谈

  ②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3页。

  ③基思·特斯特:《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頁。

  ④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⑤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第294—295页。

  ⑥包亚明编:《利奥塔访谈、书信录: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瀛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⑦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韩震译,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⑧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1页。

  ⑨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89页

  ⑩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288页

  (1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6页

  (12)高宣揚:《德国哲学通史》第1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13)高宣扬:《德国哲学通史》第1卷第247页。

  (14)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1页。

  (15)福柯:《另类空间》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第52页。

  (16)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第58—63页

  (17)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216页

  (18)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221—224页

  (19)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244页

  (20)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道德》,莫伟民译,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21)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张文杰编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22)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第242、315页。

  (23)维柯:《新科学》上册朱咣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页。

  (24)刘小枫编:《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诺瓦利斯选集》第1卷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25)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228页。

  (26)基思·特斯特:《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第70、71、72页

  (27)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252、254页

  (28)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29)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第174页。

  (30)刘小枫编:《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诺瓦利斯选集》第1卷第134頁。

  (31)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第322页

  (32)E.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117页

  (33)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83页

  (34)F. R.安克施密特:《崇高的历史经验》,杨军译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5—8页

  (35)卡洛·安东尼:《历史主义》,黄艳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36)转引自罗兰·巴尔特:《米什莱》,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37)转引自罗兰·巴尔特:《米什莱》,第100—101页

  (38)基思·詹金斯:《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囷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江政宽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页。

  (39)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40)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第126页。

  (41)埃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页。

  (42)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43)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第174页

  (44)汤洇比等:《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85页

  (45)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250頁。

  (46)E. R.安克施密特:《历史表现》周建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47)F. 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第234页。

來源:《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3期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