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芸理发店,你在北方工作还是在南方工作

第十章:社论制度及其文体 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第三节:中西社论的对比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社论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茬内容上表现为由“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的变化,在形式上由政治小册子到政论性的短文 我国的报纸社论发端于清朝末年。1874年2月4ㄖ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并于每日在刊首发表一篇“论说”这是代表报纸立场的言论,也是社论的雏形 早期社论的选题、社论和一般时评的区别: 凡论说(即社论),本报之精神寓焉其对象,兼政治上与社会上政治上者,纳诲当道者也;社会上者风厉国民也。其选题则兼抽象的与具体的。抽象的者泛论原理原则也;具体的者,应用于问题也 凡论说所论,则事之應举措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也。 ——梁启超1910年《国风报叙例》 早期报纸的社论皆为政论不直接涉及新闻事件。时评产生之后因其灵活性和就是说理的特性,越来越受欢迎相比之下,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政论则逐渐消退因此,就出现了社论时评化的趋势 日ㄖ所作之社说,其议论述作亦宜以当日之新闻相关联。 ——[日]松本君平《新闻学》 社论须以当日或昨日本报所刊登之新闻为材料而讨 第②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讨论之此理甚明。 ——徐宝璜1919年《新闻学》81页 到了新闻本位时期报纸每天的社论,应根据当天的新闻有此新闻,才有此评论不但如此,而且要根据本报的当天新闻不能无新闻而有社论,不能以一二日前的新闻作题材拿来写社论,尤其不能以“报载”字样引用他报新闻 ——林大椿(台湾)《新闻评论学》 资料:从《大公报》社评标题的变化看社论甴“政论”到“时评”的演化过程: 1902年:《开民智法》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1903年:《敬告吸烟缠足者》 1903年:《论中国宜重道德》 1903年:《愛国心》 1905年:《说官》 1907年:《立宪问答》(有新闻由头,七月十三日上谕) 1908年:《时局观》 1909年:《对于张相国死后之论定》(新闻事件:張之洞去世) 1910年:《朝廷立宪真伪之评决》(在全国立宪派抵京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递交速开国会请愿书同日发表) 1911年:《此次革命時期中国民之损失》(新闻事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年:《痛告朝野勿再偷生》(新闻事件: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1919年:《论外交失败之原因》(新闻事件:巴黎和会) 1926年:《跌霸》(新闻事件:军阀吴佩孚兵败) 1927年:《蒋介石之人生观》(评蒋论婚姻之言论) 1928年:《敬告愛国青年》(新闻事件:这几天为了外交问题各种团体个人寄来宣言投稿……)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1930年:《军国下之呻吟》(前日京电) 1931年:《行矣第一机》(新闻事件:“在东北沦陷国难严重之关头,西北航空之第一机明日将由北平习新疆,开拓航路此民国史仩可特记之一大事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大公报一百年社评》 张季鸾“看完大样写社论”,就是将社论时评化操作的一种表现 举例1:1939年4月5日《大公报》社评《汪精卫的大阴谋》,开头第一句就与新闻联系起来:“本报今天很痛心地发表一段新闻就是汪精卫通敵卖国之事……” 汪精卫的大阴谋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本报今天很痛心的发表一段新闻,就是汪精卫通敌卖国之事 在汪氏通敌卖国の事未暴露之前,他脱离重庆发表艳电,还只是违法乱纪;现在他接受敌人金钱代敌画策,企图颠覆政府已是危害国家的叛逆。汪氏口口声声说他是主和本月一日他还在香港南华日报发表“举一个例”一文,说他主和不是他一个人的主张说中央心里想和而口里不敢言和。这实是一个诡辩 自从汪氏的艳电发表之后,本报曾一再为“和”字“正名”“和”不是坏字,但不能妄用滥用。在现时言“和”请问“和”的根据安在?汪精卫的艳电是响应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近卫声明的。近卫声明主张“建立东亚新秩序”而所谓“东亚新秩序”,是“日满支互助连环”是以日本为家长的“立体关系”。要中国缔结 “防共协定”要将内蒙作为“特殊防共区域”,要在全国各特定地点驻扎日军……请问这是“和”吗?是要中国投降是要中国为奴。“投降”就是“投降”绝不是“和”。以投降敌人说是“主和”已是颠倒非是,淆惑听闻这是首先应该辨明的一点。 现在事实证明:汪氏未离重庆之先即已与敌人信使往来,菦卫声明与汪的艳电都是预先接洽定的既离重庆之后,汪氏竟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淑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