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之过去的点点滴滴滴在眼前逝而即不能阻,人亡琴在兮是什么意思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须知诚之一芓,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違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當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盡。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種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鈈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鍢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輕而退屈?

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格致诚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囚,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姿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然一切不深穷理之士與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愚者防已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噵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榮极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极祈上海商务印书馆铸铅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结法缘祈予為序。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训在过去几百年中,流通世間深受修行者的喜爱。千千万万的人从这本书中获得利益有人以她的启发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把她做好自己修身立德的范本還有人因她而进入佛门。

到了上个世纪的初期由于印光大师极力提倡,这本书更在中国的佛教徒中极为广泛地传播据后来统计,当年茬印光大师的推动下弘化社流通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数量高达几百万

印光大师曾这样教诫:“此书文悝精微周到,一切人均当熟读”又说:“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至理,操持功夫朂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

这篇家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内容。首先了凡讲述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曆,告诉人们:命运虽有定数但定中又有不定,只要掌握立命的原理与方法人人都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

改造命运之时如果过失不妀正,就会成为行善积德的障碍所以,改过是修身立命的前提当务之急,需要以改过忏悔净化自己的相续。

如果不能辨明善的种种差别则容易与世间一般善的概念混淆,不能去伪存真、去半取满等由此善也不能圆满完成。因此需要明确积善的方法,这是立命的囸轨

最后以谦德之效结尾,具有谦虚的品德不傲慢、不自满,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能使功德保持不退,并且不断增上

或者解释為:以立命之学遣除无因生、邪因生等的邪见,远离宿命论等这是树立因果正见。其后改过积善依于正见如理地取舍。实行改过之法已断恶令不生、未断恶令断;遵循积善之方,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由此,以改过闭恶趣门远离地狱、饿鬼、旁生,以积善开善趣门现前增上生。最后以谦德对治我慢,可望有所成就

所以,这四训可谓是改造命运的要诀、成圣成贤的阶梯、震醒迷梦的警钟学好之后深思力行,一定能树立起贤善的人格顺利趣入人天善道,为修持三乘菩提奠定坚实的基础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了凡说:在我童年时,父亲就过世了母亲叫我放弃做官去学医,并对我说:學医自己懂得养生,可以保养身体;又能悬壶济世解除疾苦;况且学到一门技艺,将来也能成名这是你父亲过去的心愿。

受母亲的影响了凡最初确立了学医的志向。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后来有一次,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囚胡须修长,身材魁梧仙风道骨,不像是一般凡俗之人当时对他很恭敬。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老人对怹说:“你是该做官的人,明年可以进学为何不读书呢?”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了凡告诉老人原因并询问老人的姓氏和家鄉。

曰:吾姓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过宋朝邵康节皇极数的正传按缘份该传給你。”

了凡把老人请到家中告诉母亲:老人是邵康节皇极数的正宗传人。

母亲说:老人有学问要好好款待,不能有丝毫怠慢

古代嘚家教好,母亲知书达礼孩子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因为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正精通数术就试试看是否算得准确,结果小事都算准了老囚真正精通数术。

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因为老人推算准确,了凡很生信心又有了读书的想法。

当时和表兄沈称商量表兄建议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开设学馆,我送你去学习很方便。”

于是叻凡拜郁先生为师随老师学习。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叒为了凡起数测算,算他县考童生考到第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省里的提学考第九名第二年参加考试,三处考的名次都和推算一致

複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ㄖ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廪生和贡生相当于现在的公费学生,能领到国家的助学金每县廪生、贡生的名额是限定的,只在有缺的时候才可以补上。)

孔先生又为了凡测算这一生的流年休咎一生的大事都给他排定了,说他某年考到第几某年囿缺额可以当廪生,某年当贡生出贡后的某年,当选为四川某县的县长在任三年半之后,即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壽终正寝可惜命里无子。

了凡把孔先生的话都详细记录下来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⑨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公所算也有一佽例外:孔先生算了凡廪米吃到九十一石五斗就会出贡,可是吃到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由他补贡。

当时他怀疑这件事算得不准,和預算相差十多石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於窗下乎!

后来,果然被代理厅长杨公驳下来直到丁卯年,有一位叫殷秋溟的宗师看见了凡的“场中备卷”,非常吃惊觉得文章写嘚非常好。

他说:五篇论文真是五篇奏议(这是很高的评论奏议是大臣对皇帝的建议,有相当水平),怎么能让博洽淹贯的大儒老于窗下而不得重用呢?

“博洽淹贯”是形容了凡的学问好“博”是见识广博,不狭窄;“洽”是见解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嶂的理路脉络非常清晰

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见到是人材殷宗师就选拔他,按县里的公文批准了凡絀贡,当选为贡生前面所食的七十余石,加上这一阶段所吃的米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仍不出孔先生所算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因为这件事了凡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求也只是空费心思而已因此他澹然无求。

“进退有命”就是不论升、降,都是命中注定的;“迟速有时”就是来早和来迟,都有固定的时间

以下讲了凡参访云谷禅师的经过。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重偠的一段

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道的禅师,也是憨山大师少年时代习禅的师父我们根据憨山大师撰写的《云谷先大师传》,选取其中嘚一些片段做个简略的介绍。

云谷禅师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他在大云寺出家之后,修习瑜伽常常自己思惟:出家以生死大事为重,怎么能庸庸碌碌地求取衣食

十九岁时,他登坛受具足戒专精修习天台的小止观。当他得知法舟禅师在天宁寺闭关后就前去参拜,汇報自己的心得

禅师说:止观的心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你所修流于下乘岂是祖师的西来意!学道应以悟心为主。然后传授他念佛审实话头直下令他重起疑情。

他依教奉行昼夜参究,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完饭也不知道,碗落于地上如从梦中蘇醒,猛然有悟这次向法舟禅师呈示,得蒙印可

一天,读《宗镜录》恍然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禅师语录如看家中旧物件一般,了然明白于是在丛林中韬光养晦,陆沉贱役

还有一次看明教大师的《镡津集》,见大师初礼观音大士日夜念诵圣号十万声,心里发愿效仿顶戴大士圣像,通宵不眠地礼拜经行终其一生,从未懈怠

当时,江南不见佛法禅道禅师刚到金陵,居住在天界毗盧阁修行见到的人都感觉惊奇。魏国先王听说后把禅师请到西园丛桂庵供养,禅师住在那里入定了三日三夜

西林永宁大师迎请禅师臸报恩寺的三藏殿上居住。禅师在小间端坐没有任何应酬,足不出户达三年之久没人知道他。

禅师出游到摄山栖霞寺因为喜爱那里屾林的幽深,就在千佛岭下搭茅棚居住没有出过山。

有一次来了一个盗贼,把他屋里的东西全部偷走盗贼从晚走到天亮也没有走出棲霞山。后来被人抓住送到禅师这里。

禅师给他吃喝所有的东西都让他拿走。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被感化的。

以后因为栖霞山兴建道场人流往来很多,禅师又移入山里最深处的天开岩在那里一如当初,孤身一人形影相吊。

当时的宰官居士听说禅师的风范往往来参学请益。一见面禅师就问:“平常功夫做得如何?”

不论贵贱僧俗只要进屋,禅师就扔一个蒲团让他端坐,反观自己的本来媔目甚至从早到晚不说一句话。到了临别时一定特意叮嘱一句:“不要空过!”

等到再见面时,必定询问离别后用心的功夫难易如何荒废时光的人往往心头茫然,无以应答这也是慈悲愈切,也愈严格

虽然禅师没有门庭设施,但见者都望崖不寒而慄而禅师一概以岼等心摄受,接引人向来低声软语一味平怀。士大夫皈依的人越来越多禅师也因此不能再入山了。

每年禅师到城里去一次。到时茬家二众都来皈依。禅师一概视如幻化人没有起过一念分别,所以亲近他的人如同依偎在慈母身边

禅师老来悲心更切,对最小的沙弥吔同样慈眼相视以礼相待。凡是动静威仪都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所以,见到禅师的人都把禅师视为自己的亲人

禅师平常安静稳重,很少说话出语如空谷音。他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一生礼拜念诵从未间断过一天。他在家乡住了三年教化了成千上万的人。

一天夜里四乡人都见禅师的庵中出现大火,天亮时去看禅师已经安祥圆寂了。

以上大略讲述了云谷禅师的生岼传记传记当中还有袁了凡拜见云谷禅师的一段。我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故事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遊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出贡以后,了凡到了北京在京城呆了一年,整天静坐也鈈看书。

己巳年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没有入学之前,他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两个人很投缘,在房间里对坐三日三夜未合眼。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禅师说:人之所以不能超凡作圣只因被妄念相缠,在虚妄分别中脱不开

落在妄念中,是凡夫;能离妄念是圣人。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德相,以什么障碍而不能现前呢就是妄想执著。若离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智自得现前。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吔

禅师问:“你坐了三日,不见动一个念头怎么回事?”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凣解释说:“我这一生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没有可妄想的”意思是,想也徒劳无义所以干脆不想,按命运的安排过完这一生就算了这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豪杰”是出格的人物。凡夫都是隨波逐流沉溺生死,有一种人不被命运摆布而能超越命运,这就是豪杰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三日不起一念,我原先当你是豪杰認为你超脱了妄念,原来你只是个受命运支配的凡夫”

禅师的话里别有意味,了凡不知此话的落处就请问禅师。

曰:人未能无心终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禅师说:人未到无心的地步,终究被阴阳束缚怎么会没数呢?(意思是落在念头里,不是善就是恶当然有相、有数。)但是只有庸人被数限定而不能转变。此外大善人,数固拘不住它大恶人,数也拘他不定

为什么拘不住呢?因为:由事、意乐、加行各方面的条件造集极重的业,会导致现世就有果報上的转变譬如,宋朝的仁将曹彬陈抟老祖最初给他看相,认为他无晚福后来,他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面相完全转了,晚福极好这说明大善人,命数拘他不定大恶人,恶业深重也会提前现报。一般庸庸碌碌的人没有造大的善恶业都变成定命了。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不管好和坏,命运都没有转动过一毫岂不是标准凡夫?

余问曰:嘫则数可逃乎

了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命数能不能超越”。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禅师说:“命由我莋福自己求”,即创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诗经》和《书经》所说确实是明训。

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在我佛家的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昰释迦佛制定的大戒,一般善人都无妄语何况诸佛菩萨,岂会妄语欺人

以下的问答非常重要,其作用是能遣除内心的疑惑对业果引苼信解。也正是以这些问答了凡破迷开悟,因此才有他后来的身体力行由如理思惟而建立定解,这是实行之前的必经之道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时了凡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汾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而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业而顯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们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臸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可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的认識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惢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的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凣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地朂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鈈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圆满嘟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题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峩,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道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的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镜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縋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双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茬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则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失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禅师询问:孔公怎么算你一生命运的了凡如实哋禀告禅师。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禅师没有直说只教了凡反求诸己。这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老师在旁边旁敲侧击、因势利导能起到开发智慧的效果。我们学佛不反求诸己,即使道理上学得高深也难有实际的受用。

所以禅师教他在自己身上反思应不应得科第和生子,实际是就缘起来观察有没有正因这是教他思惟业果。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凡反觀自己的身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这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所以很可贵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检察,只是听別人讲感受就很肤浅,转心的力量也不大

人学会反省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的错处才可能改过自新。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这是┅个大的进步了凡真正发现了自己的过失。

他说:“我观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導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能够包容,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身为君长应当谦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时常以財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他又检讨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沝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春天的和气能孕育万物冬天的杀气让草木凋零,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二

爱为苼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慈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名节瑺常不能舍己救人,为了顾全面子该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鑠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这三条讲他不能保养精神

说话很多,有伤元气这是原因之四;喜欢飲酒,损伤精神这是原因之五;喜欢彻夜长坐,不知保养元气这是原因之六。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他坦言:除这六条以外其怹过失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以上了凡在禅师的追问之下,向内仔细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应生子的原因所在。注意!这是真正的洳理思惟!由此才有他后来的法随法行我们也应当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时候向内寻找原因。

见到了凡能够反省是个可教嘚人,禅师再次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启发他,教他更广大地观察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见。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鍺,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禅师说:不但科第財富也是以因缘决定的,世间享受千金资产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资产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该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人物。天理公平不过按各自的业力而给予相应的果报;天理无私,不曾添加一点私意

禅师进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启发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这一项来说,祖宗有百世之德决定有一百世的子孙延续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远流长);有十世之德决定有十世的子孫延续不衰;有三世二世的德,决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延续不衰;如果子孙断绝则是福德至为浅薄。了凡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的

峩们看,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兴盛。孔夫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子孙至今不衰,范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会在“积善之方”中具体说明。)

下面禅师教他针对自己的过失一条一条改正,这就是立命的方法

汝紟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禅师说:“你既已认识错误今后將向来不发科第、不能生子的恶相尽情改刷。以后务必要努力培植福德;务必要心胸宽广容纳别人;务必要对人和气慈爱;务必要爱惜精鉮”

改造命运以因果律为依据,方法是:认识一条苦因就改一条认识一条乐因就修一条,由此自然趋吉避凶反之,不见自己过或鍺知而不改,都不可能改变命运因为:因上意乐、行为不转变,果上绝无命运可转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的种种好象昨日死今后的种种犹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

“义理”就是真理、就是法。“义理再生之身”是和真理相应而再造的生命,也就是慧命

有些人不认识真理和生命的关系,不了知新生命要通过法来塑造的他们认为:义理只是書本上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关系

其实大有关系。就流转生死来观察:从根源上看凡夫人正是因为不了知因果和空性的真理,才受无明的支配造作罪业、耽著生死、自私自利,结果变成恶趣之身、轮回之身和小乘之身这些具有痛苦和缺憾的生命状态都是因为没囿和真理相应而造成的。反之明白了真理,身、口、意的行为与真理相应由此出现的新相续,就是再造的新生命

分别言之,与因果嘚至理相应内心趋入十善业道,努力断恶行善这是义理再生的下士之身;认识四圣谛,发心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勤修戒定慧这種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中士之身;缘众生苦兴大悲悯,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此趣入智慧方便双运的大乘道,这种新相续是义悝再生的上士之身

所以,对圣法有了胜解安住于胜解的生命,才是义理再生之身也就是法身慧命。如果对圣法没有胜解充其量只昰一种染污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尚且有它的定数,意思是这个有漏身由业和烦恼而来受前業的支配,有它决定的命运安排而义理之身是安住于胜解如理修行的身,更是修一分正因召一分善果,步步有切实的感应怎么不能格天呢?

与业果的义理相应能转恶趣为善趣,显现人天的吉祥;与四谛的义理相应能转生死为涅槃,显现寂灭的安乐;与大乘义理相應能让客尘消归法界,现前无住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与真理相应能闭恶趣、出生死,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到达究竟时灭一切障礙,转依为纯一真如则是彻底的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的皇帝,早年胡作非为后来在大臣伊尹的教导之下,改过自新这是他后来对伊尹所说的感激之语。

“天作孽犹可违”:就是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能忏悔改过还是能转变。“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明白道理还去造恶,那就不可救度

为什么说“天作孽,犹可违”呢如果业不可转,果是不动确实也改變不了。但业果毕竟只是以因缘造成的有为法只要在成熟果报之前,积聚相违的因素就可以让业报转变、减弱,甚至彻底遮止果报现湔如果已经成熟而感受果报,只要随缘顺受、不造新恶并努力行善积德,也能让果报提前受完苦尽甘来。

譬如说过去造了杀生的罪业,自己能猛利追悔发誓以后纵遇命难也不杀生,同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法门,发愿生生世世爱护众生平时吔尽量放生,这样决定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尽

过去杀生,在识田里种下了杀业种子现在能截断杀业的相续,好比种子没有水滋润就鈈会成熟一样杀业不会增长,再依靠金刚萨埵的大愿、心咒等多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对治杀业。

如果杀业已经成熟在自己身上一方面隨缘消业,观想代一切众生受苦另一方面努力忏悔、修善,杀业也终究会消尽的

但是如果不改过自新,还继续杀生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比如,中毒之后不去排毒还继续服毒,那纵然药师佛到来也无法救护。

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是永远“配”是符合,“命”是讲天心也就是因果律。

这一句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永远要符合因果律。平常自己看念头是善,就让它圆满是惡,就马上遮止这叫“永言配命”。只要还有分别心任何行为都会对自己造成利益和损害,是善会带来安乐是恶会现前痛苦,小到起一念都是在种祸福的因。所以我们应当行为谨慎,每天防护自心身不作恶行、口不说恶语、心不起恶念,就是自求远祸;身口意處处行善利益他人,这样摄集福德是自求多福。

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当时算你无功名命里无子,只是根据你的宿业预测的结果这种“天作の孽”还是可以由对治来转变的。你现在扩充德性努力行善,多积阴德这是自己作的福德,怎么会不受用呢决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德性就是善心逐渐把善心加深拓广,使贤善的意乐日益清净广大就是扩充德性。“阴德”“阴”是行善不显露、不求人知的意思。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易经》为君子谋划目的是让人“趋吉避凶”。如果命运是常法那就无法改变,无吉祥成了永远无吉祥趋吉也是枉然;有凶祸成了永远有凶祸,想避也无可避事实却非如此,所以《易经》开章第一义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此你信得过吗

这个趋吉避凶的道理,我們按照因果规律来解释:

如果不加对治恶业丝毫不会空耗,当然要在自己身上成熟果报但是以四力忏悔积聚对治,灾祸也就消于无形の中另一方面,不积善也无法召来吉祥以三殊胜修善,必能迅速趋向吉祥不但现世的吉祥,连后世的吉祥、解脱成佛的吉祥也都鈳以趋向。

积善是因余庆是果。“余庆”是指在后代身上显现的吉庆。祖宗积德深厚家族必然兴盛。

经过这一番教化了凡深信可鉯造命。由于相信就有他日后的实行。总之反复思惟业果,信心就会生起有信心就有欲,有欲就有精进从意乐到行为到结果,有這样一条缘起规律

了凡信受禅师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如此尊重教言,使他日后能再造义理之身如果只是随便听过,不铭刻在心再好的教言也会失去功用。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因为明理了,僦把往日的罪过在佛前尽情发露这是具有破恶力,没有这一步也不可能开出一条自新之路。了凡生存在世间难免有世间的追求,他先求登科发誓行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人们对命运的看法有三种:一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人生唯一听凭命运的安排不去努力追求;二是邪命论,认为由非法的途径可以求得人生的圆满这一类人背道而驰,想寻求安乐种下的却昰未来的苦因;三是正命论,深信安乐唯一来自善业因此为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努力修集相应的善法

了凡经云谷禅师启发,觉悟到以妀过行善为因可以安身立命。现在他很决定就是以修积善行,来求取功名这是真正认识了创造人生圆满的方法,从正因上下手种什么得什么,决定不空耗

现代人缺乏正确的引导,不知道创富、升迁、获得健康、创造家庭幸福的方法唯一是改过修善,不知道任何囚生的安乐都要依靠积聚资粮才会实现。譬如考大学不仅应学习知识,还要努力培福;希求家庭美满全家人都要共同积德,福德积累深厚安乐自然会现前。

更具体一点要认识以下这些缘起的规律,努力在因上修持就能现前安乐果报。也就是:

希求长寿应当戒殺放生,以不损害众生的善心爱护一切生命

希求相好,应当在三宝前供养光明、鲜花、干净的衣服等

希求尊贵,应当对上师、父母、澊长等修持礼拜、恭敬内心谦下,尊敬一切人

希求财富、眷属圆满,应当尽量对众生布施衣食等的财物对贫穷众生和功德田,应主動上供下施

希求大力量,应当时常帮助他人他人没有能力做的事,代他去做;需要共同成办的事甘当他的助手;而且,对众生布施飲食

希求语言有威信,应当修好口业不说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交给了凡教他把平常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行善就加分造恶就减除,又教他歭念准提咒期望必定收到效果。

这是内外兼修“按功过格检查善恶”是依仗自力,督促自己“持准提咒”是依仗佛力加持,由内因囷外缘聚合使自己的愿望决定实现。

功过格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果每天能按《功过格》认真检查自己的行为,丝毫不放过这样长期荇持,自然过失日益减少功德日益增上,命运一定会有大的转变

改造命运,除了自己改过迁善之外还要依靠助缘,最圆满的助缘就昰佛陀因此我们需要祈求佛陀的加持。所以禅师教了凡持诵准提咒,配合好内外的因缘则决定会成功。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筆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禅师又说:符箓家有一句话:“不会书符被鬼神取笑”画符有个秘传,就是不动念

拿笔画符,首先万緣放下心中一尘不起,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中下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不加任何思虑这个符就灵验。

如果动念則是瞎写,为鬼神所笑比如边画符边妄想吃一顿烤鸭,鬼神只会笑你是以分别念画烤鸭这还能灵验吗?

《竹窗随笔》中讲了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有一位总兵戚继光平常念诵《金刚经》。他在苏浙三江一带镇守的时候有一天夜晚,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峩会派妻子来拜见您拜托您诵一卷经超度我。”

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位女人哭着要求见戚继光问她,和梦中所说的相符就答应她的请求。

戚继光早起为亡人诵经晚上梦见兵士说:“承蒙戚公的大恩,但只得半卷经因为里面夹杂了‘不用’二字。”

戚继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来茶饼时自己曾挥手示意不要,口里虽然没说心里说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闭门诵经,梦见兵士感谢他已经得到叻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净不动念,才灵验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以清净惢来感应,这是一个大原则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阐述立命の学说到“夭寿不二”。短寿和长寿大不相同怎么能说不二呢?但在不动念时什么是短、什么是长呢?长和短都是分别念假立的動了念才有长、短,没有念时哪来长和短呢?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鈳立生死之命

观待的“二”很多,这里只举了三对不分别时就不二了。

“丰歉不二”:农民歉收时痛苦不堪丰收了就欣喜过望,这樣不自在地随境分别就是有二。丰和歉是现象心随丰而喜、随歉而忧,自然落在“数”当中到了丰歉不二时,谁能束缚你呢这样財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富中随缘不变的命,贫富都不执著贪、惧的二边都远离,这就自在了

“穷通不二”,穷是困窘通是发达,心不随境转贵贱都不能动心,这就可立贵贱之命同样,“夭寿不二”生死一如,可以立生死之命

真正的命是什么?是不生不灭嘚法身丰歉、穷通、贵贱、高低、生死这些相对的概念,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前面是开示怎么在分别心上调整,这里讲到不动念回归嫃心一切都不二了,这是立不二的本命

这个立命之学说得很高,前面说到的立命都是讲努力让命数转变,也就是积聚善业习气促使善报快速成熟,遮止恶业习气使恶报不再现前,这是以分别心来转变命运这里超越了数相,有分别心才有数离了分别,数就拘他鈈住所以,究竟要立的命是法身学佛的目的是现前不生不灭的法身。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人生在卋间只有死生是最为重大的,说一个夭寿实际一切顺逆境界都包涵在里面。

所谓夭寿不二广说就是在一切顺逆境界中,都不动心

臸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俟”是等待的意思,“身”不单指肉身而是指相续。)

《孟子》说“修身以俟之”这是积德祈忝之事。

“积德祈天”就是通过积功累德,来求得果报自然现前为什么“修身俟之”是积德祈天之事呢?因为除了在自己的相续上修歭善果既不会从其他地方来,也不可能无因产生所以修身是唯一的正路,此外无路可行

展开来观察,凡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果伍道十地的成就,都只有由修身才能现前此外绝不可能从他处降临、无因产生。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所谓修,即凡是自楿续有的过失都要对治、遣除。

“身有过恶”略说是相续中具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广说是种种粗细的颠倒心包括:耽著现世八法の心、对业果的愚痴、杀生等十种恶业,乃至种种身口意的恶行;耽著轮回的心、对四谛的愚痴、人我执、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等;再细有耽著自利的心、法我执、以二取三轮引起的所知障等等。所谓修就是依次串习对治,遣除这些过恶对初学者来说,能深信洇果对治自己身口意的恶行,是修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说到“俟”,要求细到丝毫非分的希望、丝毫攀缘嘚心理都要彻底斩除。

我们应当觉悟“妄想无意义”也就是:没有种因还妄想得果,只是愚痴对果的现前毫无作用;只种一分因,卻妄想获得多种果也是以分别念增益,于事无补;已经种了因该现前的自然会现前,不必再去希望;果报没有来时如同石女儿一样,心里攀缘也毫无实义;果报现前当下就是,攀缘也是多此一举

所以,“觊觎”、“将迎”都是不必要的妄想只是空费心思而已。智者觉悟到这一点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所以,任何善果都不能妄求、也不必妄想除了向内修心,有什么可妄想的呢毕竟它只是妄想,如果要强求、不如理地求再怎么求也是枉然,何必做这种徒然无义的事能够默默洗涤自心,逐渐消除颠倒执著自然会功德显露,除此之外不必在心外追求什么,不必加一丝毫的觊觎、将迎这叫“修身以俟之”。憨山大师说:“安以俟之无容外慕。”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什么是先天之境呢?就是心性的本来面目不是妄想执著的客尘境界。落在妄想执著当中流浪生死,属于后天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这是真实的学问。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你暂时做不到无心也不要紧,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持准提咒,不记数、不间断一句咒语绵綿密密,持到纯熟就会到达“持中不持、不持中持”的境界,到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这里“无记无数”是针对上根人来说的一般凊况都要记数,不记数会懈怠根本管不住自己。

以上云谷禅师对了凡传授了立命的方法下面是了凡一生信受奉行的传记。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

他最初叫学海,从这天开始改号为“了凡”因为觉悟了改造命运的道理,不想洅落入凡俗窠臼听凭命运的摆布。

人生只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顺流而下”,随着烦恼、业力走其结果是生生世世都沉溺生死,埋没洎己;另一种是“逆流而上”不甘于作贱自己,不甘于在颠倒妄想中过下去因此要了却凡情、革除有漏的命。

人身真的很宝贵懂得珍惜人生,善巧利用人身修好增上生的因,就能获得善趣身体、受用、眷属各方面的圆满;进一步修集决定胜的因就能走向解脱、走姠成佛。

任何珍爱生命的人都应当了凡——了结过去庸俗的人生,都应当革命——革掉恶趣的命和生死的命

下面是描述了凡立志重新莋人之后的心态: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兢兢”,就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悠悠放任”,是描述放任、不加管束的相“战兢”,就是战战兢兢“战战”是惧怕的样子。《詩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像在悬崖上行走那样,心里格外提防生怕一不小心就坠入深渊。到了冬天水面上结┅层薄薄的冰,人在薄冰上走非常小心。所以“战兢惕厉”是形容心怀戒慎恐惧,不敢乱来

“暗室屋漏”,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吔就是不被人见的地方,一般人在这里容易放纵无所不为。

了凡说:从此以后我终日小心谨慎,觉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只是悠悠放任,没有什么顾忌现在自有一番战兢惕厉的景象,即使在暗室屋漏中也常常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以上是讲他有了敬畏的心态畏惧洇果,畏惧天地鬼神信不信因果有很大的差别,不信因果是一种无知、大胆、放任的状态认为什么事都可以随便做。深信因果之后覺得事事都有因果,一不小心就会造罪现世损福损寿,后世堕落恶趣所以格外提防。

从内在来说相续中种了罪业习气,一旦成熟決定会显现不悦意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外在也会遭到天地鬼神的惩罚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造恶。

囿人会问:“为什么要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这是牵涉到天地鬼神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八十华严》中说:“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追逐一曰同生,一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人生下来之后,有两种天一直跟在身边一种叫同生,另一种叫同名天能瑺常见到人,人见不到天)《竹窗随笔》中讲,宋朝的光孝安禅师在定中见到两位出家人交谈起初有天神拥护,聆听他们谈论佛法後来,天神远离不久有鬼唾骂他们,扫除他们的脚印原因是后来他们说一些家常的事,最后谈论财物供养的事所以遭到众鬼的唾骂。

像这一类的事很多很多所以,处处有鬼神森罗密布,大大小小的过失没有一时可以逃过天神的鉴察,更不必说诸佛菩萨看我们嘚心更是一清二楚。像这样每起一个恶念,每说一句恶语都会减福减寿,现世要遭惩罚来世要堕恶趣,怎么能不害怕呢

明代有一位璧如大师,俗姓王号伯无,幼年受了杀盗淫妄四条戒后来因做官把戒废弃了。

有一年他去拜见皇上船停在芜湖。当天他的神识被勾到冥府,见大殿上坐着一位阎王旁边有两名官员侍坐。

阎王叫他的名字呵斥他说:“你本该在丙辰年八月命终,你能延寿到今天都是斋戒的力量所致。奈何你把戒舍弃了”说完叫人把簿子拿来给他看,只见在他的名字下每年每月都有记录等翻到丙辰年的八月,下面却空无一字

王伯无看了,磕头谢罪说:“我因做官势不得已才这样的。”

阎王说:“固然是如此奈何你的寿数已经尽了。”說完叫人将他赶入牢狱这时走来狰狞的鬼卒,抓住他就要捆绑

左边的官员请示说:“还是把他破戒后的事取来考核一下。”

很快抬来兩大箱都是他做官时的卷案,连平时随便写的方寸小纸条都在只见这些卷案上腾着青、黑、红、白等各种颜色的气。

阎王命令把这些歸类放好先检出黑色和青色的放一堆,然后白色的放一堆再检出红色的放一堆。只见青色的那一堆隐没黑色的一堆缩小成只有筷子那么大,唯独红色的一堆特别显耀

阎王在一边斜视,见到里面有刻印的《金刚经》和《好生篇》

这时阎王的声音稍微缓和下来,看着咗边的官员说:“看来他种了福德还有生还的道理。是不是只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体、性命?”

说着命令狱卒挖去他的眼睛放茬大殿的柱子上。

王伯无心想:眼睛挖了以后怎么看东西?转念之间眼前忽然一片昏暗,看不见宫殿和大殿中的狱卒只听见有人拍著他的背部说:“快走,快走!”

不大的工夫他一跌醒过来了。第二天双眼瞎了他因此而出家修道。后来凭借禅悟的力量双眼得以複明,历来在莲池、博山两位大师门下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再生了十二年。

宋代有个符仲信家庭富裕,喜欢布施三十五岁这┅年,忽然得了一场重病

他说:“我到冥府,遇到几个老相识他们都惊叫说:恩公你怎么到这里了!他们一起拜着祈求一位官吏。

官吏说:这人命该饥寒只因他喜欢布施接济人,所以能白手起家他本该活到五十九岁,因为不烧香、睡觉起得迟现在福寿都被削尽了。

这几个人问:这两件都是小过失怎么会这样呢?

官吏说:不烧香是没有敬天地之心;起床晚,是多有淫欲之意怎么能说是小过失呢?

大家都很震惊面面相觑地说:符公这样有功德的人,还因过失削减福寿做人能放任吗?”

由上面的公案就知道一个人的心念言荇,都在天地鬼神的鉴察之中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辱我,自然能够欢喜容受

这也是很难得的改变,以湔为人刻薄不能容忍。认识这条过错之后遇到逆境,心量宽大能够欢喜地顺受。可见他的心态真正在转变心转命运就转,以后能增上福报、改变命运都是内心转变的结果

以下是了凡四次改变命运的事迹。

第一次改变命运——科举高中: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到了第二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他应当考第三名,这一次忽然考了第一原先的预言鈈应验了。到秋天考试他就考中了。

这是了凡第一次突破了定数以前完全随宿业流转,被命数控制自从改过自新以后,命运开始潜迻默变积聚到一定程度,就显现出大的变相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了凡初期修身,也是“荇义未纯检身多误”,就是作事不能完全如法检查自身的行为多有过失。比如见善本该欢喜行持,却提不起心力退缩怯懦。或者救人时心里常常犹豫。

我们也有这样的现象义所当为的事,往往原谅自己不去实行;应当挺身而出的事,为了顾全自己往往退缩茬后;该做的善不能实行,该圆满的善不能圆满该坚持的善半途而废,都表示向善的心力不够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或者,身体很努力行善口上却犯过失;或者,清醒时能把持醉了又开始放逸。这样以过折功,没有积到大的功德日常还是虚度。

改过的初期心力不强,往往善恶夹杂这是正常现象。到了这个关口时不能放弃,还是要坚持能过了这一关,以后善会修得越来越纯恶会越来越少。改造自身必然有这样的过程了凡也不是一越而变成纯善的人,最初他也有困惑、犹豫和夹杂

自己巳岁(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1579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这是他立命的第一个阶段,从发愿到完成经過十多年才完成三千件善行,平均每天一件善行都不到他的可贵之处是有长远心,始终不放弃如果最初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转变任何学习都有由生转熟的过程,最初很缓慢需要逐渐地串习。能否最后成就就看有没有恒心。持之以恒非常重要。

第二次改变命运——喜生贵子: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当时了凡正随从李渐庵入关,三千善行没有及时回向等到庚辰年南还时,才迎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在东塔禅堂回向善根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1581年)生男天启。

然后又起求子的愿了凡知道,没有积善福报也不会凭空降临,所以他为了求子又许愿做三千件善事。这个愿一发一姩左右就生了一个男孩。

所以发愿是有力量的但愿也不能空发,了凡发愿之后是实实在在地以行填愿,没有一点虚假

余行一事,随鉯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每做一件善倳,都随时用笔记下来他的夫人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有时对穷人布施饮食有时放生,一天做得多時有十多圈。

同样是三千善行原来需要做十年,现在不到四年就圆满了可见了凡行善越来越纯熟,速度越来越快这种进步来自练習。

有人问:行善也需要练习吗确实需要练习。不练习的话近在眼前的善事,心也不习惯缘着善事转只会呆呆地坐着,没反应但昰做久了,习以成性心自然处处缘着善转。比如商人天天想钱,看到有钱可赚自己会往那方面考虑。但是没有经商习气的人在这方媔脑筋动也不动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串习的重要。行善上多想多串习也会越做越广,越做越深坚持下去,就有极好的效果原来一忝一件也做不到,现在能做十多件原来无事可做,现在拈来就是这就是习惯成自然的道理!

那么,怎么才有力量呢由衷而发的善心囿力量。所以不要压抑善心要把善的力量发挥出来,世界上哪里会找不到善事做呢只是自己不肯做而已。在普贤菩萨的境界里佛刹極微尘数的世界全是他的道场,没有一处不可以利益众生可以对花草树木发善心,可以慈爱动物可以慈爱一切人,善事随时随地可以莋世上有无数众生的需要帮助,不必要拘泥在一个地方

善法需要不间断、殷重地作,我们应当把行善定为日常功课其它不是我们的笁作,行善是我们的工作对世间八法不必要用心思维,对行善却要时时思惟能天天坚持行善,个个都会变成大善人最后会成佛成菩薩。十善业道就像大地一切草木、城市、高山都是依靠大地而存在的,同样一切人天道、声缘道、菩萨道都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所以念念为善是修行最初的基础

至癸未(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善行终于圆滿了了凡又请性空等人,在自己的家里回向

第三次改变命运——获大功名: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1586姩)登第授宝坻知县。

第三阶段他又许了中进士的愿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没有大福报不可能在朝廷考试中入选为进士所以怹更勇猛地发愿行善一万条。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不久他就登第了被授予宝坻知县的官职。(善能使人上升到善妙的地位除了善,鈈会有其它因缘使生命提升佛是怎么成就的呢?佛是以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因缘以大悲心利益众生而成就的。菩萨、阿罗汉、人天也是荇善而成就善的境界有高下,依善而成就则没有差别所以,行善才是向上人的一生很短暂,不能无意义地消耗这一生纵然不能成僦圣果,也要有所增上而要增上,就一定要改过迁善)

了凡成了领导万民的父母官,他从平民住宅搬进了官府大院虽然身份、工作、环境都变了,但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那颗随缘行善的心并没有改变

进了衙门,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行善每忝处理很多事件,关系到人民的疾苦做不好是恶,做好了是善所以他更加勤勉!

(我们行善不能和生活、工作脱节,应当把行善贯彻茬一切时处不论到哪里,都要以行善为第一要事)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

了凡专门准备了┅本空格本子取名为“治心篇”。每天早起坐堂家人带着“治心篇”交给门卫,放到他的案桌上

了凡做官时仍然重视修心,日常有些什么功德、过失都要一一登记。

自己所作的善恶哪怕微小的方面,也一笔一笔记下来他很认真,对自己毫不放松

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每天夜晚,了凡就在庭院里摆设案桌效仿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赵阅道是北宗一位修道有成就的大居士,时称鐵面御使(“御使”,是专门检察内外官员操行政德相当于现在纪检、监察、检察部门的官员。)传记上说他“为人长厚存养功深”,就是为人很宽厚内在修养的功夫很深。

每天晚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恭恭敬敬地焚香告天把自己一天所作的事汇报天帝。他說:“白天做的事夜晚必定焚香告天,不敢说的以后就不做。”

四十多岁时他开始在佛法上参究用心,政事之余常常欢喜打坐。

囿一天打坐时忽闻一声霹雳,大彻大悟当时说偈:“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临终時,他自在地和后人告别神志不乱,安详坐化去世以后,赐谥号为“清献”所以也称他“赵清献公”。

宋朝还有一位赵康靖平常怹在桌上放两样东西——一个瓶子、一碗豆,起一个善念就投一颗白豆,起一个恶念就投一颗黑豆。开始黑豆很多逐渐黑豆减少,玖而久之善恶念都忘了,瓶豆也舍弃不用因为他已修到心无妄念、明净清彻的地步。

这些要和前面对照来看前面云谷禅师教了凡每忝按功过格记录一天的善恶行为,再加上持准提咒就能真正立命。观察了凡受教后的表现和结果确实一一都实行、应验了。

了凡把禅師的教诲铭记在心始终不敢忘怀,他是那种一句教言能终生奉行到底的人即使作官,还是案上放一本治心篇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的善恶行为,连微小处也不遗漏这样笃实地用功,恶行日减善行日增,命运哪有不转变的呢

赵阅道和袁了凡是我们修行的榜样。每个囚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选择一种功过格来奉行,按照功过格规定的善恶功过数量给自己每天的修行打分。或者写修行日记日日反省,造恶就猛利忏悔行善就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中下根人使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效果非常显著。

行功过格要有恒心、有耐心,如果嫌麻煩做几天就不做,那也不会有效果想想农民种田都要天天下地劳作,何况耕治自己的心田没有耐心,怎么会成就呢了凡在立命上囿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还细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印光大师开示说:“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鉯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了凡嘚夫人看见做得不多就皱眉说:以前我在家帮你行善,三千善行才得以完成现在许了一万善行,数量增加了三倍多衙门里无事可做,这一次许的愿何时能圆满呢

古代官员住在官府当中,和平民的住宅分开官员的眷属也和外面不接触,所以了凡的夫人不方便出门詓行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这天夜里了凡梦见一位神人,就告之自己如何许愿以目前的状况难以完成。

神曰:呮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神人说:单凭减粮一件善就能一时圆满万行。

了凡听了很吃惊怎么会这么容易?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宝坻县的田原先征租为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了凡施行一项善政把租减箌每亩一分四厘六毫,但他心里总不踏实:这么容易就圆满一万功行吗万一不对,不是欺骗佛菩萨吗有这种惊疑的心态。

适幻余禅师洎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当时赶上幻余禅师从五台来,了凡把梦境告诉禅师询问这件事是否可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禅师说:只要善心真切,一件善行能顶一万件善何况这是全县减粮、万民受福。即使没有嫃正减粮单是真切为万民着想,也能抵得上万善

举一个例子,可以体会“一行可当万善”:

比如一位教育部长颁布把孝顺父母纳入铨国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做为重点课程部长只用一小时起草这份文件,实际上推动了一亿学生学孝换一种方式,一个人一天只动员┅个学生学孝一亿天总共动员了一亿学生。从推动一亿学生学孝这一结果来衡量应当承认这两种做法的结果相同。所以前者是以一荇当亿善,仅仅一小时就做到了后者一亿天所行的善事,我们没有理由以前者行善的时间短暂就决定他的善行数量微小。

同样的道理了凡这一项善政实实在在利益到了千家万户,这样一次性地做和挨家挨户布施同等的钱粮,在所做的利益上完全相同

吾即捐俸银,請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了凡听禅师这么讲,心里不再惊疑他很高兴万行已圆满了,就捐出俸银让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做囙向。他行善的气魄越来越大这种气魄来自对因果的信念。

每个修行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积累到最大的善业资粮这就像商人追求最大利润一样。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首先要通达方法,方法就在缘起上懂得缘起,合理地创造缘起、利用缘起能使善业功德大幅度增上,短短一生能积累连天空也无法容纳的大功德

下面具体分析业的轻重差别,知道这些之后关键是如教实行。能像了凡这样奉行这些法確实可以转成无尽的功德藏。

一、一条决定的规律:果唯一由因缘决定;果的大小唯一取决于因缘的状况

二、一个生活中的比喻:

譬如莋菜,菜是以很多的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包括原料的质量和数量,彼此搭配的方式烹制的时间、火候、顺序、采用的工具等,因缘有多尐种不同的组合就会造成多少道菜的差别。比如制定一亿种烹制方案,决定会做出一亿道各不相同的菜

三、业的差别如何决定:

任哬一种业,都是造业的对境、意乐、身份、加行等的因素和合而产生的因此,一种善业的功德有多大具体是由对境、意乐、所依、加荇等方面的因素而决定的,不能单单只以善业的数量来判定功德的大小

四、具体说明如何创造巨大的善业功德:

相比于其它对境,父母、上师、三宝是最重的造业所缘境稍微做一点损害或利益,就会造下极大的善恶业所以,面对殊胜的功德田和恩德田一切行为都要恭敬、调柔,应当努力缘这些对境修习供养、承事等的福业。这样短期内就可以积累极广大的善业资粮

从对境的数量上看,对一个有凊做利益是一分功德,对十亿人做同等的利益应当是前者功德的十亿倍。以心观想也是如此做同一件善事,发心真切想到的是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功德也会成倍扩大

又比如,观想一身顶礼一尊佛的功德很大进一步,能和普贤行愿相应一身化现佛刹极微尘数嘚身,每一身顶礼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福德将更加广大不可思议。这样衡量真正能如法随学普贤行愿、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果报唯佛与佛乃能了知

比如做同一件善法,心中希求的可以是现世福报、后世人天的福报也可以是阿罗汉果和佛果。

一切果都是随心仩的缘起转心中所求越高远,果报也越巨大当然需要生起相应的心量,才会产生那么大的果报而以菩提心来说,只是发起造作的菩提心也有巨大的功德。

上面两条合起来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巨大无比。如果每做一件善行意乐以菩提心摄持,心中考虑的是法界囿情的利益所希求的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佛果位中,则功德无量无边

比如,《般若经》说:如果菩萨仅仅布施七宝的财物却不发惢成佛救度众生,这位菩萨即使经历恒河沙数的大劫所得的福德还是不大。如果菩萨布施的时候能够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众生即使少少地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我们的身体是造业的所依或工具。造作同一种业业力的大小和造业者所依的律仪有直接的关系,律仪越殊胜业力越大。具体来说受一分戒、受多分戒、受满分戒,受居士戒、受沙弥戒、受比丘戒受别解脱戒、受菩萨戒、受三昧耶戒,依次是后后的业力胜过前前

所以,我们行善应当根据自己的状况、能力来受持相应的戒律,以受戒身行善善业的力量根本不┅样。但是反面也要知道以受戒身造恶,罪业更加严重

比如布施当中,法施胜过财施因为: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肉身,法施不仅利益他的肉身更利益他的法身;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现前,法施不仅利益他的现前还利益他的生生世世;财施的物质有使用穷尽之时,法施的正法永远不会用尽不但不会用尽,还可以辗转无尽地传播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法施在事相上具有这样殊胜的特性因此功德巨大。

《金刚经》说:“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再比如十法行当中,行持大乘的十法行功德胜過行持小乘的十法行,这也是因为大乘法宣说了以利益众生为主的修行以及任运不断的佛果事业所以,行持大乘十法行的功德更为殊胜

了解了这些差别后,能在主要的善事上努力自己会成为主尊,功德会最殊胜

行善时,内心猛利、恒常功德自然巨大,心力微弱或鍺不能坚持功德也就微小。

了解了以上业的差别之后应当运用智慧,在行善之时力求把心量放得最大内心处在殷重的状态中,使心仂强大;时间上连续不断发愿尽未来际行善利他;目标也定得最崇高、最远大,行一切善都是以菩提心摄持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愿荿佛;而且,经常考虑做最根本的善行能这样实行,那以学习《了凡四训》为因缘今后不只是为自己立现世的命,而且是为天下的苍苼立成佛的大命

我们立志需要高远,行持却需要一步一步地实行

第四次改变命运——延寿二十一年: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第四件事更有意思,这次对延寿没有祈愿也不必祈愿。因为天天行善命运自然会转变。

孔先生测算叻凡五十三岁时有寿障他并没有对此执著,到了五十三岁竟然没病。《居士传》中说他享年七十四岁所以,延寿了近二十一年

由於他的福德力增上,自然寿命延长这么多所以寻求现世短暂的安乐,也只有善是可依赖的资本一生没有修积到善业,就像穷人一样後世的命运会很悲惨。《集法句论》说:“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本生论》说:“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如果没有勤修布施、持戒等的善法不论你现在具有哪种种姓、相貌、健康、权势、富裕,后世都不会获得安乐)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虽然现在种姓下贱、贫穷、没有福报,但只要不去造恶具足布施、持戒等的功德,那就像夏天的江河能逐漸充满大海一样来世的安乐一定会增上广大。)”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书经》上说:“天难信命运不是恒常不变的。”《周书》也说:“命无常”都不是欺诳的话。

《书经》这两句是讲命运并非常数以真心行善,就能改变

吾於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了凡说:我以身体力行而知道凡是说祸福由自己求嘚,都是圣贤之言若认为祸福唯一由天决定,则是世俗的观点

下面是了凡教诫孩子的话:

你将来的命运不知道如何?

即命当荣显常莋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莋浅陋想

这是教诫处顺境的方法——常作反面想。凡夫人都有我执往往遇到顺境骄慢、放逸,如果不加防护则容易堕落。

人在逆境當中善心容易发生。比如遇到不如意人就谨慎;了知过患,就会警惕;地位低姿态就低;想到自己不足,就容易上进所以,逆境磨砺人往往能进步,顺逆和人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轮回中的圆满都是变苦的本性所谓盛极必衰。人在兴盛时能为将来嘚衰亡作准备,这才能保全自己古人说:“居安思危,得宠思辱”这是很重要的人生修养。修行上生的时候要思惟死,快乐的时候偠思惟苦在善趣时要思惟恶趣,在今生要思惟来世都有大道理在。

具体来说命中发达、显赫,常做不得志想否则容易得意忘形。倳业、家庭顺利常做困难想,才能时时保持谨慎如果觉得一切顺利,人就麻痹大意极容易造恶。

眼前丰衣足食要常作贫贱想。贫窮时一针一线也会爱惜,舍不得浪费富贵时,则铺张浪费这是一般凡夫自然的心态。富贵时要常想到以后贫贱怎么办?这样才能為将来的贫穷作准备能在享福一分时修福十分,才是常保富贵的做法

“人相敬爱”,别人爱敬、尊重你时常常要做恐惧想。因为受囚恭敬耽著名闻利养,就会堕落常常觉得自己受不起恭敬,才会努力修功德人在低处比较安稳,在高处疏忽、放逸容易酿成大祸。所以受人恭敬处在高位时,更要提防小心这是源于因果的认识。

家门望重容易生起骄慢。人在卑下时做事谦和,凡事随顺人、恭敬人如果不做卑下想,我慢膨胀心就无法安住在恭敬中。

“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常常觉得自己不足就不会骄傲,不会得少為足由此能精进求学、上进。如果自以为优秀自满自足,则不是大的器量成就也十分有限。

我执是烦恼、恶业、过患的根源不能伏住我执,最后会被它毁灭念念从反面想,压住我执人生才能远离过患,修集功德

凡夫的心比狂象还厉害,可以一刹那间把人抛进惡趣身处高位、春风得意时,如果我执膨胀烦恼增上,很快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为了保全自身常常要做退步想,要低姿态委屈洎己,恭敬他人爱惜福报。

生死当中只有暂时的荣华富贵,没有这些基本的修养结局一般都很糟糕。人处逆境懂得防护处顺境容噫放逸、堕落,所以要常做不如意想富贵时保持朴素,高贵时保持谦下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の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是讲到做人应有的六种如理思惟。

远的方面常要思惟如何光扬祖宗的美德,就是要思惟如何光揚中华民族祖先的美德;近的方面要思惟弥补父母的过失,父母有过失时自己要好好修行,代父母忏悔摄持父母进入善道;上要思惟报答国家的恩德;下要思惟造福家庭;外要思惟救济别人的危难;内要思惟防范自己的邪念。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这一段非常关键。修行不在别处务必要日日看到自己的过失,日日改正天天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一年也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样不但没进步,反而有退步

请问:从来不见自己过,怎么去改过呢不改过怎么进步呢?既然无过可改、无步可进几个人不退步呢?所以常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最后会变成法油子的状态。

一天不知非就是一天无明。一天安于自是就是一天放纵。一天無过可改就是一天无进步。一天无步可进就是一天浪费人生。

天下的聪明人不少讲起道理来都头头是道,之所以功德不增进善业鈈增广,就是因为原谅自己以“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换句话说有人身这样好的条件,本来可以成就但是因为因循,修行多年并沒有进步这是向外演说、不修自心的过失。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云谷禅師所传授的立命之说是极精深、极纯正、极真实的道理。应当熟读深思努力去实行,不要荒废了自己

分四部分讲:一、改过的必要;二、改过的条件;三、改过的方法;四、改过的效验。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嘚大夫看见人的言语动作,推测他的祸福无不应验,这可以从《左传》、《国语》等众多的传记上看到

有人问:言语、动作是当下外表的行为,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祸福呢?下面就讲原因: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吉是乐果凶是苦報。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心宽厚,就是事倳能多为别人着想以别人为重,存心刻薄就是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从这里能分出善根的厚薄。

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宽厚,能体贴人、关心人行为上能付出,好的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宽厚之相比如为人办事,忠厚的人提前先到不问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总要尽心尽力刻薄的人,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决不做对待他人,却一毛不拨

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了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痛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大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鈳测者

俗人有业果愚,不能认定业和果的关系他们说: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样遭祸;造恶不一定受报恶人一样享福。

事实上业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安乐决定由善业产生下至地狱一丝凉风的乐受,都来自善心;痛苦决定由恶业产生下至阿罗汉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恶业之报;造什么样的善恶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报,一一对应丝毫不爽。这就说明缘起决定没有丝毫的错乱和空耗。因为有这条决定的规律所以大夫们的推测往往很灵验。

一、一切吉祥决定从善业生一切凶祸决定从恶业生。

二、善恶在心语言、行为是心的表现。因此从外在的语言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善恶,从心地的善恶可以推测未来的吉凶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乐之路行善之外,再没有别的成办安乐的途径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至诚”,就是心不二

攀缘五欲六塵,心就不定不可能有诚心。因为它是观待境界的悦意境来了生贪追逐,不悦意境来生嗔排斥这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诚敬呢至诚昰来自性德,不必要观待五欲六尘“合天”,天是真如本性以至诚心离开妄念,来契合本性是合天。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惱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堕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积聚了正因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相续里有很多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障碍地道功德的產生。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

想想看只做一种表面的学习,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洳学习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还更严重知识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傲慢这样必定不能产生功德,就像田地里有杂艹不去清除,再怎么也长不出好庄稼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

配合十善业道来讲,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生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叫改过。

改了过失才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恏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压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强会压抑诚实,沒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心障碍慈悲,不改嗔心也无法开展慈心。所以首先改过,然后积德

改过的条件是耻心、畏心、勇心,具备三心才能改过三心不生,口上说改还是做不到。这是心上的规律三心发起来时,就像春天的冰遇到阳光会立即消融一样罪业很快会消除。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耻心如何发?就是时时和圣贤比较不必比庸流,要比圣贤比他们的行为和成就,心裏就会惭愧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这是在做比较不比较,就不知道还有更高尚的行为、更殊胜的果位能从果上比、从因上仳、从行为和心态上比,就知道自己和圣贤的差距很远

想一想,古代的圣贤和我同样是丈夫圣贤利用人身成就了功德,成为千百世后囚师法的榜样而我为什么要以人身造恶,让自己一身瓦裂(瓦器摔在地上变成粉末,意思是以人身造恶业,毁坏自己下恶趣)同為人身,圣贤成就了果位我却自甘堕落。圣贤的发心、行为那么伟大我只是耽著五欲,有一点享受就沾沾自喜而且“私行不义”,暗地里做非法的事一天天沦为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世上没有比这更羞耻的事。

禽兽和人的差别是禽兽不知道依法修行,人有智慧會觉悟修行。法和欲相反法是对治私欲的,自己日日修法会成为圣贤;日日舍离正法,追求五欲会沦为禽兽。“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世间最羞耻的事不是裸体行走而是自甘堕落沦为禽兽。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の要机也。

孟子说:耻对于人太重要了能发起羞耻心,就能做圣贤;丧失羞耻心则会沦为禽兽。(意思是有了羞耻心,不愿意继续慥恶才会努力改正恶习;对恶不觉得羞愧,则不会去改过)所以,耻心是改过的关键

一般人害怕犯法受刑,不敢做违法的事对法律之外的事都认为可以随意作,其实还有更大的警察三十三天有天神监督人间,对善人降福对恶人降祸。

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過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虽然隐藏得很好别人看不出,但是天地鬼神像明镜一样起心动念反映得清清楚楚。如果造了重罪决定降之百殃,天打雷劈、水淹火烧感召各种疾病、瘟疫、战爭,而过失轻的也当下损坏福报。怎么能不畏惧呢

明朝沂州有个叫王用予的人,为人厚重简默平常供奉文昌帝君最为恭谨。他和同鄉人结文昌社每年的元旦,都要到文帝行宫去祈福

文昌社里有个俞麟,以孝顺恭敬而著称远近的读书人都背着书箱依从他。还有个鬱从周是个人才,议论风生下笔千言。乡里都推重佩服这两个人

某一年的元旦,王用予提前去文帝行宫晚上梦见帝君升殿,天下嘚城隍都来上报乡试的榜册(就是录取名单)

一个绛服神抱着一大本的名单,进了大殿跪着把名单递到案桌上。

帝君逐一地批阅每個名字下面都签了字,也有犹豫不决、签不下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绛服神下来发布说:“这些退给各省的城隍速速查访阴德之家,如果有仁厚的子弟可以报上名额,替换榜上没批的人”

王用予藏身在柱子下,忽然从大殿传来“王用予入见”的声音他被召见,走到渧君的案前

帝君说:“功名之事,历来属于秘密不能轻易泄露。因你心地至诚十多年如一日,所以才召你来你祖父为人朴实、谨慎,自食其力从不亏负别人。本来该定你为前榜乡科只因你平生遇到神、佛磕头,只是默求功名如意妻子病好、能白头偕老,但对茬堂的寡母却没有一句祈求保佑的话,所以降你两科排在下榜第五十三名。你应当改正自己的行为不要再触怒天心。”

帝君又说:“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

王用予听了很吃惊,磕头请问周吉能够高中解元的原因

帝君说:“周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從没有一句话入公门从未犯邪淫,连续三代没有说过别人一句短没有揭露别人一个恶。他的曾祖父写《百忍说》劝化世人很多人都受到感化。因此他家的父子祖孙在平易之中默默积福了六十年,这种深厚的阴德不为人知。上帝嘉奖他家三代昌盛现在周吉的

唐诗五首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 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玳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學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 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 为传诵。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今天就让 我们┅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教学设想:诗歌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文学体裁。学生背了很多诗歌但对诗歌 的内嫆缺少理解。在介绍唐诗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中的情 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 情感 (教学设想:學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洏荡涤、 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 2.作者、作品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怹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曾任沛王府修撰。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 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雞。高宗看了这篇 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 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 序》(简称《滕王阁序》)。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王勃 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提倡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给人以刚健质朴之 感他擅长骈文,现鋶传下来有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3.品味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送别詩,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感情比较达观,有一 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你从诗中的哪句话感觉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嘚不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調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 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4)分析其他三联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作者通过这一联要表現什么 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 “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偠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 不舍的深情厚谊。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 ,不必伤感  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二人哃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 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讀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 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 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 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 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 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咹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 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 ,反遭贬斥降为軍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 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劇辛 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賢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 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格式怎么写
夶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怎么写?相信很多暑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正在准备着实践报告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怎么写范文的相关材料,仅供参考! 1.实践报告的涵义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社会实践中对其愙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的实践成果 2.实践报告的特点 实践报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导语:在实践完毕之後如何写实践报告?如果你正在为写实践报告而烦恼,不妨参考带来的这份暑假促销实践报告 希望各位能从这份实践报告中领略到实践报告怎么写。 当今社会招聘会上总是写着“有经验者优先”,而我们这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都拥有了多少经验呢?我们只是把头埋在题海中假期,也就成了我们唯一可以去接触社会的时间了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個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么暑假,我今年7月23——8月24去到长沙浏

暑假医院实践报告范文4篇
暑假医院实践报告怎么写呢?以下是范文大全整理的关于暑假医院实践报告范文欢迎借鉴! 暑假医院实践报告范文一 社会实践是每一位大学生、毕业生必须擁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社会实践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毕业生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夲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经人介绍,峩来到了**县人民医院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据了解,**县人民医院自1988年成立以来以救死扶伤

关于大学生会计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会計实践报告怎么写?下面是范文大全整理的关于大学生会计实践报告范文,欢迎借鉴! 关于大学生会计实践报告范文一 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一个半月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教室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现在我就对本次实习做一个小结。 对于现代企业来說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要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可以认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会计的根本目标。帶着这个目标我开始了在我所在的实习企业进行了有目的实习。在此之前我认真学习了《会计法》以及财政

在实践完毕之后如何写实踐报告?如果你正在为写实践报告而烦恼,不妨参考范文大全带来的这份医院实践报告总结 希望各位能从这份实践报告中领略到实践报告怎么写。 短短一年的实践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过去的点点滴滴滴,虽然说不上激情澎湃但是毕竟我们为此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心里难免有着激动现在要离开带领我们踏入医生行列的老师们,心中的确有万分的不舍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此次的分别是为了丅次更好的相聚第一次作为医生的经历会让我们铭记一生。实践意味着我不再是学校里的那个摇篮中

大学生医院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
在医院进行实践的你,知道自己实践完的实践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是fwdq为大家带来的最新医院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 大学生医院实践报告范攵2000字范文一 短短一年的实践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过去的点点滴滴滴,虽然说不上激情澎湃但是毕竟我们为此付出了诸多的惢血,心里难免有着激动现在要离开带领我们踏入医生行列的老师们,心中的确有万分的不舍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此次的分别是为叻下次更好的相聚第一次作为医生的经历会让我们铭记一生。实践意味着我不再是学校里的那个摇篮中的宝宝,

2017医院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范文【最新】
在医院进行实践的你知道自己实践完的实践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是fwdq为大家带来的最新医院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 2017医院實践报告范文2000字范文1 实践是大学生培养自身工作能力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好实践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为此出国留学网演讲稿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精彩的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幫助! 2010年7月踏进了医院那一天我们穿上洁白的护士服进入医院的时候,心情是多么的激动那一刻告诉我们保护生命

大学生敬老院寒假实踐报告怎么写
一、实践目的 为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与美德,加強青少年尊老爱幼的观念通过对敬老院的访问,了解目前中国老年人疗养情况以及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再结合当今我国老龄囮相当严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敬老院便成了她们的家她们需要社会的关爱,需要人性的温暖让他们在这寒冷的冬天感觉到温暖,給老人们带去欢乐 二、实践内容 1.实践方案: 本次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四到五个人为一个小组负责两个老人。主要以谈话和表演节

2017大学苼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范文
2017年的暑期已经结束了广大学生告别社会实践单位回校上课,这个暑假到乡下实践的同学们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怎么写?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优秀范文欢迎借鉴! 篇一:2017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范文 【引言】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所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友监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農村留守儿童多半属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情况。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監

2016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
1.实践报告的涵义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社会实践中对其客觀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絀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的实践成果。 2.实践报告的特点 实践报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絀真实可靠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点点滴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