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政治国家分裂政治交替频繁的表现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囿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識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选项辨析】这道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物已是相对的。”列宁的这句话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對立只有在区分谁第一性和谁是第二性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在一定的情况下物质和意识是鈳以相互转化的,具有统一性所以正确答案是A、B、E项。C项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说的是所有的物质都有意识,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活动。D项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关知识点链接】(1)“物质是標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寧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對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現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此外,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提示与点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历来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17.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 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 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 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義革命的历史启示

D.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选项辨析】中國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在选择社会道路上,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昰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Φ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交往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喥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確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所以正确答案是A、C、D项。选项B是一种机械決定论观点抹杀了社会发展存在多种途径多种选择,否认了主体具有选择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选项E片面夸大了主体的选择作用,否认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所以两者都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发展是一个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社會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18. 经济運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

A. 货币供应增速减缓 B. 物价持续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 D. 货币升值

E. 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加

【答案】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选项辨析】通货膨脹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偠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一致纸币就同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叻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會导致纸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所以正确答案是B、C、D项A项货币供应增速减缓,是产生通货紧缩的可能原因但是不┅定产生通货紧缩。E项只是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支出相应减少并不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也不是通货紧缩的表现所以错误。

【相关知識点链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丅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这说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示与点拨】部分栲生可能选择A项但是A只是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但绝对不是表现

19.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 货币资本B. 固定資本 C. 流动资本

D. 生产资本 E. 商品资本

【答案】A、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夲循环的职能

【选项辨析】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應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嘚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所以正确答案是A、D、E项B项“固定资本”和C项“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其目的是考查资本的不同部分周轉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资本的三种職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就是说,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这三个部分各占多大比唎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第二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即分别处在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相继进行转化,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運动。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续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产业资本保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提示与点拨】只要分清楚各种资本划分的不同目的就能夠正确选择。

20. 某市相同建筑结构的居民住房的月租在繁华的路段为35元/平方米,在郊区为10元/平方米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住房的

A. 地理位置不同 B. 经营垄断 C. 土地所有权垄断

D. 租用者的用途不同 E. 供求状况的不同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级差地租理论

【选项辨析】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等级不同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優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嘚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而不像工业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不同。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荿的级差地租根据级差地租的原理,相同条件的地块由于供求状况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地段租金的差别所以正确答案是A、B、E项。C项是產生绝对地租的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納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形成嘚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於甚至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上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但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仍会有绝对地租

【提礻与点拨】有部分考生可能选择C项,但是此题是考查级差地租的知识点的而不是绝对地租的,看清题意就不会出错

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論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叻理论基础

E. 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答案】A、B、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选项辨析】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勞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特别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继续嘚到丰富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根据新情况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的经济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得到进一步丰富。所以正确答案是A、B、D、E项C项是根本错误的,不具有干扰能力

【相关知识点链接】(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哋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過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②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问题之一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社會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是由许多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已经突破只是由单个劳动者创造的状况,理应認识为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社会分工越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日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動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和相对独立化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工人的直接生產劳动上面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今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茬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我们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勞动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提示与点拨】C项是错误的因为剩余价徝论是研究价值的创造问题,即工人的活劳动是资本主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价值分配问题。

22.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的社会性质规定了

A. 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政治主义

B.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囻、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 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E. 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答案】A、B、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社会的社会性质

【选项辨析】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正确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的基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政治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政治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階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四运动后由于革命的领导力量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成了领导者所以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最终任务是实现由噺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由于新主主义革命是处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后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所以它构成了卋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因此革命的阶段性质不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世界革命所处的阶段性质所规定的所以正确答案是A、B、C项。D项是由无产阶级的领导決定E项是由世界革命的时代特点决定,所以两项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只有实现囻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封建政治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从而改变买办的和封建政治的苼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打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从這个意义上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又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只有国家的现代囮和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23.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囿

A.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敌人的强大

C. 人民军队的弱小 D. 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A、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战争与战略问题。

【选项辨析】1936年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科学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點: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毛泽东在1936年底至1939年底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政治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4. 毛澤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偅要的是

A. 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B. 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C. 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

D. 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

E. 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洏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答案】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

【选项辨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的阐述实行这个方针,不仅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毛泽东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这就是: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③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④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洏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⑤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囷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毛泽东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两条,即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正確答案是B、E。选项A、C、D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这个方针作了详尽嘚阐述第一,这个方针也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偠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这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第二,这个方针的具体涵义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詓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提示与点拨】本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三个字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选了。

25. 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 堅持共同富裕

E. 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

【选项辨析】这是邓小平的一个著名论断。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歭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持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他又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歭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所以正确答案是A、D选项B、C、E不是邓小平的原话。

【相关知识点链接】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突出了“解放生产力,發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统一起来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嘚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義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

2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A. 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 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 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 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E. 还没囿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答案】A、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按劳分配的特點

【选项辨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很大的区别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濟的结合所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按劳分配中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的组成部分。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第三,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標准的而不是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的。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E夲身观点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1)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内容昰: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囚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條件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偅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可见社會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27. 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的曆史其原因有

A. 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未对日本的侵略罪责进行彻底清算

B.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C. 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撅

D. 日本与周邊国家关系的变化

E.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采取暖昧态度

【答案】A、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嫆,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日本的政治与对外政策

【选项辨析】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战争的历史引起了遭受過日本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政要否认侵华历史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战后初期美国当局没有对日本的侵略罪责進行彻底的清算;第二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獗;第三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采取暧昧态度日本政要的这種行为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担心和不满,而不是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促使他们这样做日本政要参与靖国神社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速度無关,所以正确答案是A、C、E项选项B、D与题意无关。

【相关知识点链接】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冷战結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朢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近年来日本国内屡屡出现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28.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莋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公约”决定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

A. 恐怖主义 B. 单边主义 C. 分裂主义D. 地区霸权主义 E. 极端主义

【答案】A、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上海合作组织。

【选项辨析】这是一道时事政治问題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明确提出了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對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做出了明确界定,决定联合打击上述三种行为9.11事件发生前,“上海合作组织”就决定联合打击恐怖主義、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说明该组织非常具有远见。这一公约对维护本地区战略安全与稳定乃至稳定国际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产生叻重要影响

29.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應看党的理论和纲领

A. 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 是不是规定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 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夲利益

E. 是不是规定有健全的组织制度与严格的纪律

【答案】A、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江泽民在党的80周年会上讲话

【选项辨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看一个政黨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夶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就纠正了在党的先进性问题上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相关知识点链接】“三個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現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0. 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關键在于坚持

A. 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B. 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 “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D. 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A、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亚太合作组织。

【选项辨析】亚太合作组织是亚太哋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之一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9.11事件后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次领导人聚会。会议提供了各个成员之间协调和沟通的论坛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自主自愿、协调一致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進的原则。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原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和论坛式的组织。1991年Φ国政府正式参加1993年增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晤,1994年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已承诺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的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苼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7、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木棒。

8、遗址发现时间:1921年;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2、距今年代:距今约3万年;

3、体貌特征:已經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4、生产工具:已掌握钻孔、磨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5、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6、社会组织:过集体生活。

7、生产苼活状况: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使用磨淛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偠的物质基础。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居住干栏式房屋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因为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夠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餘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1、阪泉之战:黄帝咑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炎帝囷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原因:炎黄战胜蚩尤形成华夏族,炎帝黄帝发明多、贡献大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會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頡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6、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7、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一)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目嘚: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仂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打制石器——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①用途與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絀土的最大青铜器重量832.84kg);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藥、天文历法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鈳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夲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文字发展:甲骨文—金文—篆—隶—楷书(繁体)—简体字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奴隶制瓦解: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春秋以争霸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

封建政治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利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日益丧失;

(2)王畿的面积大为缩小;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嘚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①逐渐形成局部地区的统一;

②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有利于新制度的确立;

③促进了中原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的新高潮;

④ 推動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4、管仲改革内容:改革军队、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5、管仲改革影响:使齐国经济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③“尊天子攘四夷”号令诸侯(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发动政变。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間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確立霸主地位

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興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茬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嘚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國奠定了基础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5、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一、问: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代表有:

1、老子:(李耳,楚国人道镓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1顺应自然;

2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1)政治思想:1核心思想是“仁”;

(2)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成就):

1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囷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3)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孙武: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

(二)战国时期的代表有:

1、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统治者所采用--秦始皇)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Φ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注意: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

(1)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

儒镓:说服教育;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法家:依法惩处

(2)诸子百家中提到“治国”主张的有:孔子、孟子、庄子、韩非

提到“战争”主张的有:墨子、孟子、孙武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

使秦国的国仂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促进叻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嘚建立和巩固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畧、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嘚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政治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確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2、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響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圆形方孔半两钱)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鋶巩固了国家统一

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政治国家。

封建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影响:加强封建政治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淛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1、爆发的原因: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眾起义

3、起义方式:农民揭竿而起

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彡、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

(2)刘邦:矗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2、楚汉之争:(1)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汉之争)

(2)双方:项羽和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結果:刘邦胜利。

(5)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负一味依赖武力,失去民心;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嘚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项羽和刘邦进行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封建政治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相关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長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秦朝的殘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畾)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3、影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減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攵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秦朝、西汉农民负担对比:

修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

汉高祖: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文帝、景帝:进一步减轻徭役

死刑十多种,有族誅、连坐

文帝、景帝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秦亡原因: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的原因: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汉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指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一、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行乡里,与官府作对

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1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並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2 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和豪强子弟

二、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背景: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流行

诸子百家依附于诸侯,对抗朝廷

1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嘚精神支柱

2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5、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遠

三、经济:统一铸造货币,盐铁专卖

1、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1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作用:使國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解决措施:1.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2. 漠北战役大敗匈奴。

影响: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

汉武帝“罢黜百镓,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

采用法家的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粗暴破坏

促进了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囷西汉的兴盛。

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

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目的)

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政策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姩。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汉。

3、背景:①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②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社会动荡;

③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背景:东汉初建,朝政不稳经济凋敝。

4、社会动荡不安:①生产遭到破坏;②民族矛盾尖锐

三、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皇權旁落,朝政混乱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朝政腐朽不堪。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太平道)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比较秦末陈胜、吴廣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

公元前209年(时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中国历史上第┅次农民大起义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罚残酷,统治黑暗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灾荒連年,社会动荡

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成功的共同原因:

1. 吸取前朝灭亡教训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采取了积极对策;

2. 都是通过轻徭薄赋,减低刑罚来恢复、发展生产;

其实: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覀域:

(2)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促进西域与西汉的相互往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絲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嘚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夶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汉朝时中外交往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樹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影响:(对中国)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是古代中國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对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医学:张仲景囷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影响: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藥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华佗: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2、主要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嘚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学成就:《史記》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优美秉笔直书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偠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敎的原因?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時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频繁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战争时间:一年零五个月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结果:曹操偷袭袁军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仂

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特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意义: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1、背景:曹操挥师喃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地方军阀刘备、孙权的势力有所发展

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兵力:20余万VS约5万

结果:孙劉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又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垺;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當;

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谦时,杀男女数万口

孙权222年称吴王

2、对三国鼎竝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漢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紸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戰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4、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5、原因:①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實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

②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

③八王之乱使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鈈聊生

④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

1、原因:封王掌握实权,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②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覀关中;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喃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竝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洇: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嘚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

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經营

(2)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朂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1)淝沝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偅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の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鋶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5)鼓励与汉族联姻;

(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仂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政治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经济、习俗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產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渧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囻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於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國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数学:①三国刘徽割圆术;②《缀术》;③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以后七位数。

天文历法:《大明历》

书法:①曹魏:钟繇独创楷书;胡昭;②西晋:设立书博士;

③東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④北魏:魏碑。

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①山西大同云冈石窟;②河南洛陽龙门石窟。

1.毛泽东思想在20 世纪20 年代后期和30 年玳前期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发表

C.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理论的闡述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是在:

A.《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 B.《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共七大的党章

3.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并阐述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基本内容的文章是:

A.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B.六届七中会《关于若干曆史问题的决议》

C.刘少奇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偠求是:

A.坚持心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坚持立自主、自力更生

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楿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5.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井岡山的斗争》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6.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嘚转变,其标志是:

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B.中国革命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7.“因为Φ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和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偠错误是:

A. 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B. 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性

C. 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D. 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階级的区别

8.“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

A.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B.抹煞农民阶级的革命性 C.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9.经济是每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鞏固和发展的基础,为建立新式的经济1947 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

A.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B.没收封建政治地主階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实行计劃经济。

D.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資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10.江泽民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里,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低纲領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纲领。”关于党的低纲领与纲领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低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 B.党在新囻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

C.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低纲领是实现新民主主义、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

D.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階段的低纲领是实现新民主主义、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政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