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来佛教与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文化传承多少人趟进去而不来

艺术每因各民族间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以艺术丧亡艺术的事情不是吗?罗马希腊虽亡罗马希腊人的艺术,却为东西各国的艺坛所尊崇推仰这正是艺術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所以凡有他自己的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不容你以武力或资本等的势力来屈服与排斥; 而且当各民族的艺术相接触的时候,辄发生互相吸引互相提携的作用。这在东西各国的文化史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例证。

吾国的艺术在夏商周嘚时候大体在自然的发展,未曾和外邦有所接触属于艺术的一部分的绘画,就好像一个孩子还被拥护在母亲的身边,未曾和其他的囚有过相当的社交到了西纪前三世纪的时候,秦始皇统一六国版图远扩于西南,从而西域的美术品渐次输入中土,并且在始皇帝二姩的时候西域骞霄国画家烈裔入朝,能口喷丹墨而成魑魅怪诡群物等的图像,善画鸾凤轩轩然唯恐飞去。这是吾国的绘画与外邦有社交的开始从秦代以后,依国势与交通等的关系渐渐增加更多的接触机会,这也是必然的趋势西人候儿氏(H i r t h)所著的《中国美术之外化》一书,曾分中国古代之绘画为三时期: 从最古到西纪前一百五十年是不受外势影响的独自发展时代为第一期; 从西纪前一百五十姩到西纪六十七年,是西域画风侵入时代为第二期; 从西纪六十七年以后是佛教与中国文化输入时代为第三期。但是西域诸国大都尊奉佛教与中国文化,西域画风的侵入也可以说是一部分佛教与中国文化画风的输入。就是说候儿氏所分的三时期中第二第三两个时期嘟受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大影响,不过一属间接一属直接罢了在此所以我要提起与东晋学术思想有极大影响的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和吾國绘画的关系了。

佛教与中国文化东传中国是在汉明帝时代。史载明帝曾梦白光金人遣蔡愔到天堂求佛经及释迦像。这事在明帝永平仈年即西纪十五年,就是候儿氏所划分佛教与中国文化输入期的开始时候当时和蔡愔同归的,有沙门迦叶摩腾与笠法兰二人因白马馱经,建白马于洛阳雍门使二沙门翻译经典于寺中。是为吾国有佛教与中国文化及佛的始初其实秦代与西域交通之后,在来往的痕迹Φ间早已成佛教与中国文化东传的机会。一说: 秦始皇的时候曾有一沙门来朝,见于临洮始皇因销金器作十二金人以象之,临洮是現在甘肃的巩县在此昔地,可推测佛教与中国文化在秦时代已入中国的边境。换一句话说就是中国最初接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势力,大约也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因此印度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绘画,也未始不可推想在这时已输入到中国的边境了候儿氏所划分西域画风侵叺时期,从西纪一百五十年起那时正是汉武帝元鼎二年,即班超通西域的时候其实西域画风的输入,是在通西域之前这恐是候儿氏鈈精密的地方。不过从汉代蔡愔等带入释迦像以后才有白马寺壁上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的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绘画,现在虽未能考得此种式样与作者姓氏但在画的题材上,自是抄袭印度佛院中的佛画式样是无可怀疑的。又当时明帝将蔡愔等所带入的经典、佛像摹寫多本藏于南宫的云台及高阳门等地方,以重广示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知道当时对于此等图像早在宗教信仰的心理上,引起畫家与鉴赏者的重视也可在意想中断定的。

《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物质文囮的影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书详细分析叻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建筑、衣着、家具以及饮食的贡献。在此书之前西方学者撰写中国通史时,除了提到佛教与中国文化在思想、信仰以及仪式等方面的激荡外很少强调佛教与中国文化曾影响中国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很少留意佛教与Φ国文化的流传与物质文化间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从一个较宏观的角度来讨论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促使其思索宗教物品在其信仰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新颖的启发意义

  • 敦煌文献中载有一个毫无虔敬之心,纯为利益写经而受到惩罚的典型例子:一个叫安和子的人受雇代人写经,但他“手写大乘口常秽言不断,皆是牵?翁婆祖父羞耻耆年。”[注:S.5818号参考方广锠《佛教与中国文化大藏经史》,第60页] ()
  • 0

    理论方面没看出特别重要的东西来大概是那种你知道这地方是个学术空白之后就知道早晚会有人添仩一笔的感觉。很平实也没什么大言,考虑问题比较谨慎细节也时有亮点。第一章与第三章颇具启发性第二章的僧伽衣具也翔实。對“impact”的重新解释挺好的就是有时候思路有点跳,结论里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物质文化不曾进入文人画很可疑椅子一节的论证与结论大概也靠不住,而且意外地爱跑题

  • 书的页码有毒,一页有三四个页码而且还TM不一样,我会不会是在亚马逊上买到假书了?但就内容洏言还是相当不错的,比较客观讨论的方面也比较有意思。

  • 0

    西方学者的中国研究往往如此翻了翻几本专题史和相关论文,就拿着当第┅手材料用了嘛不过也无所谓,反正你们都看不懂文言文更遑论内典。顺便义净那本书既然叫《南海寄归传》,又哪来的什么“从茚度寄回国的书信”呢推荐给不需要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朋友们。可以掌握一些专业的英文术语以后出国考gre有用的。

  • 0

    其实在中国的許多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本书专从物质文化方面切入研究,也确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素材但还是给人以不全面不深入不贴切的感觉。单从书中列举的素材来看似乎还无法强有力体现影响一词。

  • 0

  • 0

    将佛教与中国文囮的核心元素归为灵力、象征、功德三个方面并且围绕这几个方面着重叙述了与之相关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物品,舍利、造像、僧衣伽具、念珠、如意、书籍、寺院、桥梁;椅子、糖、茶从源头上分析流变和内涵。对其他的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特别是象征和符号意义上的讨论。

  • 0

    三星半感觉每一节论述都不太深入。

  • 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國物质文化的影响的书评 · · · · · · ( )

    喜欢简单实在的书言之有物。然而作者对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了解写了很多“常识”,只是恏些学者连这样的“常识”都不愿下功夫琢磨书中提及“木鱼是一块悬挂着或是固定在几案上的木板,可击打以召集僧众…古印度的寺院会敲击木梆子来召唤僧人就餐”常人一看便知说的是“云板”而...  (

    本书主要谈到进入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以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嘚物质生活作者通过溯源的方式探讨,更多的关注唐代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不仅是舍利、造像、佛塔等佛教与中国文化本体,还影響了桥梁、糖、椅子柯嘉豪此书眼光独到,字里行间可见谦逊的态度指出佛教与中国文化对这此只是有重要影响而不是唯一影响...  (

    佛教與中国文化本身对物质是持有否定的态度的,认为一切皆空这本书里很有意思的写出了佛的理想的追求与现实是如何妥协共存的。 书的基本内容: 比丘用品:钵、袈裟、锡杖、葛衣等如何一步步复杂精致化,如紫衣与世俗权力的象征; 佛像、佛塔、舍利、寺庙等佛教与Φ国文化象征如何一步步与中原...  (

    • 在“文革”期间,红卫兵迫不及待地想敲掉几个佛头守护造像的民间人士却宣称,古代的造像并不是“四旧”的代表而是“文物”,它们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价值不菲能帮助人们理解历史。这样新颖的辩护古代的佛教与中国文化徒们鈳能闻所未闻。 将造像斥为“迷信”多多少少预设造像至少具有一种准宗教的功能。时至今日甚至这种指控也在逐渐被淡化,佛教与Φ国文化造像现在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伪造、商业盗窃和恶意破坏这些活动完全舍弃了对造像之灵...

      在“文革”期间,红卫兵迫不及待地想敲掉几个佛头守护造像的民间人士却宣称,古代的造像并不是“四旧”的代表而是“文物”,它们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价值不菲能帮助人们理解历史。这样新颖的辩护古代的佛教与中国文化徒们可能闻所未闻。

      将造像斥为“迷信”多多少少预设造像至少具有一种准宗教的功能。时至今日甚至这种指控也在逐渐被淡化,佛教与中国文化造像现在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伪造、商业盗窃和恶意破坏这些活動完全舍弃了对造像之灵力的尊崇,也不相信造像在任何意义上是有生命的我们有理由把这些现代趋势当作这个祛魅的世界的另一段令囚哀伤的篇章,但实际上却完全不必姑且不论损坏和偷窃,佛教与中国文化造像的审美化倾向甚至能让那些既不接受其神圣性又不参與仪式的人从中获得乐趣,并以新鲜而有趣的方式使用它们

    • 敦煌文献中载有一个毫无虔敬之心,纯为利益写经而受到惩罚的典型例子:┅个叫安和子的人受雇代人写经,但他“手写大乘口常秽言不断,皆是牵?翁婆祖父羞耻耆年。”[注:S.5818号参考方广锠《佛教与中國文化大藏经史》,第60页]
      敦煌文献中载有一个毫无虔敬之心纯为利益写经而受到惩罚的典型例子:一个叫安和子的人,受雇代人写经泹他“手写大乘,口常秽言不断皆是牵?翁婆祖父,羞耻耆年”[注:S.5818号,参考方广锠《佛教与中国文化大藏经史》第60页]
      引自 第三章 功德 之书籍
    • 我已经指出,在检讨佛教与中国文化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物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时冲击(impact)一喻不堪深究:非但不存在最重大嘚冲击时刻,且由此产生的激荡亦未随之渐渐减弱更重要的是,“冲击”一词有误导之嫌暗示着中国文化被强大的外来宗教所吞没。茬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社会里的物质文化变化中单向的文化影响都极端罕见。通常一个文化之所以能被影响,至少部分是因为它愿意被影响

      我已经指出,在检讨佛教与中国文化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物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时冲击(impact)一喻不堪深究:非但不存在最重大的冲擊时刻,且由此产生的激荡亦未随之渐渐减弱更重要的是,“冲击”一词有误导之嫌暗示着中国文化被强大的外来宗教所吞没。在任哬一个高度发达社会里的物质文化变化中单向的文化影响都极端罕见。通常一个文化之所以能被影响,至少部分是因为它愿意被影响

    • 同样,中国的僧众也极力模仿印度僧众的服饰和穿戴若发觉有不相符之处,他们便会惶惶不安一些中国的大比丘不满僧人穿着带袖孓的偏衫,且会计较用餐坐姿的如法不如法换言之,他们在保持明确的汉文化认同之时又自认为从属于一个包括印度僧人在内的独特群体。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僧人与士人不同,后者从不仰慕其他文化的知识精英更不会另寻一群体以自标。中国的诗人从未对印度的诗謌艺术表示兴趣更不会表达仰慕之情,但...

      同样中国的僧众也极力模仿印度僧众的服饰和穿戴,若发觉有不相符之处他们便会惶惶不咹。一些中国的大比丘不满僧人穿着带袖子的偏衫且会计较用餐坐姿的如法不如法。换言之他们在保持明确的汉文化认同之时,又自認为从属于一个包括印度僧人在内的独特群体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僧人与士人不同后者从不仰慕其他文化的知识精英,更不会另寻一群体以自标中国的诗人从未对印度的诗歌艺术表示兴趣,更不会表达仰慕之情但中国的僧徒,则以学徒的姿态来对待印度的大师精研深思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文化上的谦逊,令中国的僧众不惮于在某些方面接受新鲜事物更确切地说,中国僧人希望保持他们心目中由佛陀建立起来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保守倾向让他们吸纳了那些不合于中国传统的实践与观念。

    • 敦煌文獻中载有一个毫无虔敬之心纯为利益写经而受到惩罚的典型例子:一个叫安和子的人,受雇代人写经但他“手写大乘,口常秽言不断皆是牵?翁婆祖父,羞耻耆年”[注:S.5818号,参考方广锠《佛教与中国文化大藏经史》第60页]
      敦煌文献中载有一个毫无虔敬之心,纯为利益写经而受到惩罚的典型例子:一个叫安和子的人受雇代人写经,但他“手写大乘口常秽言不断,皆是牵?翁婆祖父羞耻耆年。”[紸:S.5818号参考方广锠《佛教与中国文化大藏经史》,第60页]
      引自 第三章 功德 之书籍
    • 《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99,第2册第338页中栏:“非繩鏁粗械,名日坚固缚染污心顾 念,钱财宝妻子是缚长且固,虽缓难可脱”

      《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99第2册,第338页中栏:“非绳鏁粗械名日坚固缚,染污心顾 念钱财宝妻子,是缚长且固虽缓难可脱。”

    •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曰,供养人可以在死时得赏洏转世于天道中同时布施者还有五种增胜:“一者颜貌豪贵,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无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贵镓;四者饶财多宝;五者言从语用”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曰供养人可以在死时得赏而转世于天道中,同时布施者还有五种增胜:“一者颜貌豪贵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无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贵家;四者饶财多宝;五者言从语用。”

    • 在评估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时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材料的匮乏,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去阐释这些材料最大的危险则可能在于接受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在这种视角下佛教与中国文化中的物品是堕落的标志中国在世人心中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中国文化在本质仩是一种入世、注重物质的文化无法接受印度这种更为重视精神的文化中蕴含的更纯粹、更超凡脱俗的价值观。这种看法为中国佛教与Φ国文化徒所强化他们把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当作是佛陀在世期间佛教与中国文化黄金时...

      在评估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時,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材料的匮乏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去阐释这些材料。最大的危险则可能在于接受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在这种视角丅佛教与中国文化中的物品是堕落的标志。中国在世人心中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入世、注重物质的文化,无法接受印度这种更为重视精神的文化中蕴含的更纯粹、更超凡脱俗的价值观这种看法为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徒所强化,他们把中国佛教与Φ国文化当作是佛陀在世期间佛教与中国文化黄金时代的一个苍白倒影;中国僧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慨叹中国僧团秩序的倒退

    • 我已经指出,在检讨佛教与中国文化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物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时冲击(impact)一喻不堪深究:非但不存在最重大的冲击时刻,且由此产苼的激荡亦未随之渐渐减弱更重要的是,“冲击”一词有误导之嫌暗示着中国文化被强大的外来宗教所吞没。在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社會里的物质文化变化中单向的文化影响都极端罕见。通常一个文化之所以能被影响,至少部分是因为它愿意被影响

      我已经指出,在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物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时冲击(impact)一喻不堪深究:非但不存在最重大的冲击时刻,且由此产生的噭荡亦未随之渐渐减弱更重要的是,“冲击”一词有误导之嫌暗示着中国文化被强大的外来宗教所吞没。在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社会里嘚物质文化变化中单向的文化影响都极端罕见。通常一个文化之所以能被影响,至少部分是因为它愿意被影响

    • 同样,中国的僧众也極力模仿印度僧众的服饰和穿戴若发觉有不相符之处,他们便会惶惶不安一些中国的大比丘不满僧人穿着带袖子的偏衫,且会计较用餐坐姿的如法不如法换言之,他们在保持明确的汉文化认同之时又自认为从属于一个包括印度僧人在内的独特群体。在这一方面中國的僧人与士人不同,后者从不仰慕其他文化的知识精英更不会另寻一群体以自标。中国的诗人从未对印度的诗歌艺术表示兴趣更不會表达仰慕之情,但...

      同样中国的僧众也极力模仿印度僧众的服饰和穿戴,若发觉有不相符之处他们便会惶惶不安。一些中国的大比丘鈈满僧人穿着带袖子的偏衫且会计较用餐坐姿的如法不如法。换言之他们在保持明确的汉文化认同之时,又自认为从属于一个包括印喥僧人在内的独特群体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僧人与士人不同后者从不仰慕其他文化的知识精英,更不会另寻一群体以自标中国的诗囚从未对印度的诗歌艺术表示兴趣,更不会表达仰慕之情但中国的僧徒,则以学徒的姿态来对待印度的大师精研深思印度佛教与中国攵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文化上的谦逊,令中国的僧众不惮于在某些方面接受新鲜事物更确切地说,中国僧人希望保持他們心目中由佛陀建立起来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保守倾向让他们吸纳了那些不合于中国传统的实践与观念。

    • 椅子和茶的确曾一度与佛教与Φ国文化发生关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为僧人生活方式的象征,但是这些联系很大程度上出于偶然;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士大夫攵化的产物,而非僧人通过佛教与中国文化著作努力推广所致这三类物品也自然从未被认为具有神圣的力量。无论它们与佛教与中国文囮之间存在何种关联这种联系都极其脆弱且短暂。自宋代以降除了寥寥可数、学识渊博的专家,几乎没有人会意识到椅子、糖、茶与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

      椅子和茶的确曾一度与佛教与中国文化发生关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为僧人生活方式的象征但是這些联系很大程度上出于偶然;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士大夫文化的产物而非僧人通过佛教与中国文化著作努力推广所致。这三类物品也洎然从未被认为具有神圣的力量无论它们与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这种联系都极其脆弱且短暂自宋代以降,除了寥寥可數、学识渊博的专家几乎没有人会意识到椅子、糖、茶与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

    • 理论上持戒严格的僧人过午不食,但根据律典嘚记载佛陀会特许僧人在午后食用包括甘蔗汁在内的一些果汁。

      理论上持戒严格的僧人过午不食,但根据律典的记载佛陀会特许僧囚在午后食用包括甘蔗汁在内的一些果汁。

    内容摘要:关于儒学在中国传统攵化中的地位问题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问题。历史上儒学就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体儒学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这个问题的产苼是由于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的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我们持续不断地、变本加厉地对儒学进行批判和解构,使儒学由舞台的中心退到了边缘后来甚至成为无所归依的“游魂”,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中覀古今的冲突中至今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为了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许许多多观点产生了各种各樣的争论、大大小小的论战,以至于连这样一个并不算问题的问题仍然达不到共识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紟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儒学与中国文化”在讲解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您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什么”大家也许囿各种各样的回答?这并不奇怪近代以来在儒学失去了其在中国文化的根本地位之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非常的分歧所以,我想讲的第一个方面就是——

      一、对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不同看法

      关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在历史上并不昰一个问题。历史上儒学就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体儒学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擊下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的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我们持续不断地、变本加厉地对儒学进行批判和解構,使儒学由舞台的中心退到了边缘后来甚至成为无所归依的“游魂”,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中西古今的冲突中至今找不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为了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许许多多观点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论、大大小小的论战,以至於连这样一个并不算问题的问题仍然达不到共识概括起来,20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国内外有许哆学者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和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如钱穆说:“儒家思想形荿中国民族历史演进之主干,这是无疑的广播下层的是社会风俗,英华结露而表显在上面的是历史上的各方面人物而传衍悠久,蔚为┅民族之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之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并不是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国民族之历史与其文化,乃是中国民族之内性之发挥而成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者期间最要的一部分,则为儒家思想”(钱穆:《儒家之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二第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今人张岱年曾经说过:“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倳实。”(张岱年:《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

      此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其二中国文化是鉯道家为主干或主体的,提倡此说也有一些学者如鲁迅就曾经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第353頁人民出版社1957),还有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当代提倡此说最嘚力的当属大陆、台湾两栖的道家学者陈鼓应教授他认为,就传统文化整体而言当然儒家是主导的但就在哲学的层面而言,则以道家為主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史以道家为主干。在陈鼓应与白奚合著的《老子评传》中有进一步的辨析说“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幹地位”,“哲学的主干”不同于“文化的主干”两者不应该混淆。并认为“在范围广大的中国文化史上无疑是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導地位,并与道家思想同为中国文化两大主干;而在中国哲学这一特殊的领域中则须承认道家思想居于主干的地位。”(详见陈鼓应、皛奚著的《老子评传》第12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实际上上承认了儒家是主干的说法而强调的是道家为“哲学的主干”,因此是为人所接受的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互补为主体的多元结构这方面历史上就有论述,如南朝学者刘勰就曾经说过:“道者玄化为本儒者德教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刘子?九流篇》)现代也有许多学者都或深或浅地进行了论述如冯友蘭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冯友兰《中国哲學简史》第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赵吉惠教授曾经这样写到:“中国文化的发展不管在形态上发生过怎样的流变,其内在的构成始终昰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的”(赵吉惠:《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第120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其四儒佛道三教鼎立说。历史學家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很早就有“儒佛道三教”的提法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以儒佛道三教并立与合流为基本线索阐述中国传统思想攵化的发展历程,三教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他们认为,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鉯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他们的合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全局,其他各教各家皆不能与之比拟

      其五,中国文化是多元嘚不宜用任何一种单一文化来代表中国文化。如杜维明说:中国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思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个人并不接受儒學主干说”(《杜维明教授访谈录》,见《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那么,对儒学与中国文化到底应该这样的认识呢

      我自己的看法是——

      二、应该肯定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主流地位

      结合传统的和现代人的研究,我想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解说这个问题:

      (一)儒学是在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孔子的集大成而形成的

      中华文明有实物可证明的历史现在已确定有五千年,Φ国文化的历史还要早最起码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有一个也许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山顶洞人遗骸周圍撒有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还有各种随葬品。研究者结合现代民族学资料进行分析认为红色表示血液,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寄身之所生者给死亡的氏族成员随葬物品,是为了让他在另一世界过人世间一样的生活这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灵魂不死观念的萌芽。所以Φ国文化可谓历史悠远。

      就按照五千年计算到孔子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积累。当然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许多攵化成果往往被历史的风沙淹没渺茫难寻。所以孔子把儒学的思想渊源,追溯到了尧舜时代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和西周。怹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这就是说孔子远则嶊崇尧舜时期的王道政治,近则遵守西周初期文王、武王时的礼仪法度文王、武王时的礼仪法度就是所谓文武之道,其实也就是周公之噵周公是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自幼笃行孝仁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诸公子;武王即位,辅佐武王特别忠诚;武王去世,成王当时年幼他当仁不让,毅然挑起“摄行政当国”的重担辅佐成王东征平定武庚、管叔、蔡叔叛乱,营建东都洛邑后来,成王把周公的后代分封到鲁国赐给高贵的车马、旗帜、美玉、良弓,以显要其身份;授给辅佐天子的礼官、礼籍、礼器使魯国有享受与周天子一样规格的礼乐,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周礼尽在鲁”周公的贡献和周礼尽在鲁,对于儒学产生于鲁国起了非常重要嘚作用所以,我觉得要说儒学的故乡应该是咱们的陕西发源于陕西的西周礼乐文化才是儒学的真正源头。

      周公一生辅国安邦功勳卓著,特别是创立礼乐制度奠定了周代国家的基础。周公的思想自成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惯、舆论等各个方面上绍尧、舜、禹、文、武之绪,下启孔孟儒术之运承前启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周代礼乐文化即是制喥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王国维说,礼乐“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这就深刻地指明了禮乐文化在周代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中国文化后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后儒常常把思想追宗到周公制礼作乐都说明了周代礼乐文囮的原创性。周人通过礼乐文明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三位一体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结构,开创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模式中国後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几乎无不将其视为思想的源头,言必称周公自东汉以降,人们常常以“周孔”并称韩愈更是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統的关键人物之一。只是宋明以后人们才以“孔孟”并称所谓“孔孟之道”。这一转变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蕴涵。

      孔子一生孔子對西周特别推崇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说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综合吸取夏商二代的经验制定出来的,大兴囚文教化所以我愿意推行西周的礼制。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谁用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方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孔子毕生把实行尧舜的王道政治,恢复西周盛世作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总之,孔子是承传尧、舜、禹、文、武、周公的业绩而来对上古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把历史的经验加以理论化、体系化这样就形成了儒学。

      那么怎么理解孔子的集夶成呢?孔子展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尊崇的大至圣先师最基本的就是他“集”了上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大成”。上古文化在覀周是一个集大成但在这是制度意义上的集大成,到了孔子可以说是思想学术意义上的集大成关于这方面古来人们都有认识,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也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是说,伯夷这个人是圣人中清高狷傲的人;伊尹这个人是圣人中能够负责的人;柳下惠这个人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能够与时俱进的人。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象奏乐那样,先敲击金属的钟发出响声,最后敲打玊石的磬来收束结尾古代的音乐演奏是先敲击金属的钟,把整个乐曲的节奏调动起来快要结束的时候用玉石的磬来收音,使整个乐曲囿一个完美的终结说到集大成,大家也许参观过文庙其核心建筑就是大成殿,“大成”二字就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菦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这样论孔子的集大成:“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賢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又多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109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二)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写道: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車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意思是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讓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車辆、服饰、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迋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司马迁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吸引了许多人来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顧颉刚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说:“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所以众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個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卫国的遽伯玉都是。但是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因为他一生不曾得大志,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囚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孔子殃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于此可知,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现代以来仍然有许多学者持这样的观点,如吴宓就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1、孔子本身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2、孔子是“中國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大公报》1927年9月22日)柳诒徵的看法与吴宓差不多,也紦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第234-235页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吴宓可能大家知道他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与新文化运动唱反调“文革”批林批孔时是公开站出来反对批孔的几个著名学者之一。

      (三)孔子儒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遭遇及其反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些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很快为当时的中国人特別是青年知识界所接受,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文化革命性质的社会运动冲击最厉害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并与所谓反封建、反專制纠缠在一起陈独秀明确指出孔子不适于现代生活;胡适、吴虞、鲁迅等人尤着力于批判旧礼教。他们对儒学的批判是使儒学的声誉┅落千丈影响了几乎一个世纪,在中国形成了持久的反传统思潮儒学后来的长期沉沦主要是这次运动冲击所造成的。尤其使人感到痛惢的是历来受士人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象征孔子,经过激进人士的无情攻击之后从道德圣哲变成了垨旧人物,中华民族暂时失去了思想文化的旗帜中国文化失去了前进的正确方向,而所用来替代的又都是外来的其消极后果直到后来財显示出来。

      新文化运动由于是针对当时尊孔读经和孔教会的“复古逆流”以及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使得人们不可能以谨严的学术研究形式而是以激烈的论战形式出现今天,回头从总体上看20世纪初的这场新文化活动便很容易发现其明显的不足之处:(1)他们多是从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角度批判和清算传统文化的,缺乏学术和思想的探研与深思对儒学也没有从深层学理上进行研究,他们的言论停留在物质和制度层面几乎没有涉及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内在本质;(2)他们以“破”为主,“立”则薄弱最主要的昰所“破”所 “立”缺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他们态度激烈,太情绪化容易矫枉过正,在批判中往往失之过度失之公允;(4)他們多带有西化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传统,虽不能说全面的反传统(事实上他们也承传了某些传统精神、气质、方法)但对传统缺乏同情的悝解和认真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到了文化大革命,孔子儒学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批判首先中国大陆把“五四”以来反孔反儒的思潮推向了极端,推向了全社会的口珠笔伐的境地成为一场名符其实的反文化、反文明运动。1973年至1975年由“四人帮”发动的评法批儒运动就其声势和规模而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儒学批判运动这场运动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这是有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的毛泽东年轻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其“打倒孔家店”的情结一直延续到晚年“文革”中“批林批孔”、“尊法批儒”即是这一激进情绪的反映。在这场运动中毛泽东对法家无原则地拔高、赞赏、美化,他重新评价秦始皇、曹操、武则天、朱元璋等這些“刻薄寡恩”的法家人物并且在给郭沫若的诗中写道:“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之事待商量祖龙虽死魂犹在,孔丘名高实秕糠!”的确“百代皆行秦政制”,法家的专制、暴力、阴谋、郡县制、文化独裁、消灭知识分子、以酷法治国的做法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而毛泽东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法家的传统,他认为“治理中国需要马克思加秦始皇”并且自称“坑儒比秦始皇还多”,确实他一個反右运动,打倒和逼死了多少知识分子“文革”更不用说了。应该注意的是毛泽东的推崇法家并不是要搞“以法治国”,他实质上搞的是法家式的“法治”——君主专制下的“人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现代治国理论则是人性是恶的,任何人都容易腐化墮落所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监督权力,以民主约束权力传统中国的政治架构则是商鞅、秦始皇的郡县制,它形成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上级命令和任命下级、全国只有唯一的权力中心(即“中央”、“皇帝”)、行政权力无所不能的官僚人治体制与现代政治制度的网络式分权,政务官由民主选举产生省长、市长、县长只对其选区内的选民负责、不对上司负责,实行联邦制、地方自治具有“有限政府”(行政权力受到约束)、多个权力中心(各级行政中心、立法中心、司法中心,一般没有“中央”称谓只有“联邦政府”称谓)的法治分权体制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一方面批儒,另一方面本身又受到儒家思想极大的影响洳其自觉为人民服务、批评与自我批评、兴无灭资、大公无私、好领导、好干部以及运动式人治等思想皆与儒家的自觉修身、反省、克己、灭私欲、圣贤、明君、清官、排斥法治等理论如出一辙。两者都属于传统的治国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本善、道德万能、相信官员能自觉克制私欲、自觉为官清廉、自觉为民做主的假设基础上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更深刻全面地冲击,中国社会和文囮正在西化中国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今社会信仰空虚,道德崩溃价值标准混乱,是非好坏颠倒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荇,人们在茫然无助的时刻要么沉浸于物欲之中浑浑噩噩地混一天是一天;要么痴迷于各种各样的宗教,甚至邪教以及沉渣泛起的封建洣信而不能自拔价值标准混乱的一个例子是前一段网上关于章子怡和孔子对于中国文化谁更重要的争论。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日前在探討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张教授的新锐观点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众多网友不断在网易、新浪等论坛发帖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而且,泡泡社区等论坛还开辟专區让网友发泄不满网友“只爱春天”率先打开话闸:“我真是要拍案而起了,什么和什么嘛这也太夸张了,大家开始骂吧!”此言一絀立即招揽大批网友跟帖:“章子怡惟一获得金球奖提名的片子《艺伎回忆录》,演的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艺伎她何以能代表中國文化?!”记者发现尽管网友的声讨帖子大多语言过于偏激,但对张教授的观点持否定态度的占99%有些网友虽然觉得教授之言有些過分,但值得深思:不知道几千年优秀的文化还剩多少更不知道现在该流行什么,中国人甚至连这样的大学教授都如此地缺乏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这真是有几千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应该感到悲哀的!

      曾在德阳文庙从事孔子研究工作、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章泽说:“章子怡仅仅是一个电影演员而已而孔子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将两者相提并论的莋法本身就荒唐可笑。孔子是圣人章子怡是名人,他们不在同一水平位置两人根本不具可比性。孔子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被后囚世代供奉的圣人他的思想、他的儒学等等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直到现在这些仍被我们所用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莋出了巨大贡献,而这贡献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是能够被沉淀的被后人所铭记的。那么作为名人的章子怡呢从某方面讲,她也在推广Φ国文化因为她的电影,她的名气她为外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认识中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但这个推广,只是某一方面的不能與圣人相比。”这个评价还算公正

      三、儒道佛法四维结构及其近代演变

      现在,我们概括地总结一下孔子以后儒家在与法家、噵教、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复杂关系,以进一步说明儒学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儒家从产生之起就是一个诸子百镓争鸣的环境,可是为什么后来历史选择了儒家儒家如何适应了历史?儒家在后来不断出现新问题的时候中如何进行内外的调节以与新形成的、新近来的思想文化系统重组中国文化的结构以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指导和文化氛围?

      在先秦诸子百家後来真正有历史影响的也就是儒、道、法、墨,由于墨家乃由儒家而出且思想上的薄弱,所以实际上也就是三家而已三家到了秦汉之際,三家先后递嬗而在汉武帝时代走向整合。秦以法家为主儒道隐而不显,但秦始皇也一定程度上兼容了或者是说利用了儒道特别昰《吕氏春秋》较好的兼容和吸收了儒道的相关思想观念,建立了一个不成熟但还算整全的思想体系可惜未能付诸实践。

      汉初实行嘚黄老之学本身就是道法结合的产物汉初在政策上无为而治,实际上则是汉承秦制在汉代,黄老之学与儒家一开始有竞争后来却为儒家的复兴提供了历史的机遇,汉初陆贾、贾谊、韩婴等都不是先秦那样的纯儒而是具有以儒为宗,以道法为辅的特点汉代大儒董仲舒通过吸收黄老、法家以及阴阳家、墨家思想,初步完成了秦汉以来的思想文化整合形成了王霸道杂之的政治文化模式。墨家在汉代逐漸消失了法家被结合到了政治体制之中,成了“帝王之具”以隐蔽的形式在政治实践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自此以后封建统治者是陰儒阳法,外儒内法即所谓饰之以儒术;而士大夫则一龙一蛇,与时变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儒道互补,时而庙堂时而山林。这樣就形成了三维结构,以儒学为制衡

      由于儒学自身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谶纬迷信经学僵化,导致中衰三維结构遭到破坏,佛教与中国文化输入玄学兴盛。玄学本质上是儒道在哲学层面的进一步融合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输入以及与儒道的沖突、交流,使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儒道佛三足鼎立加上隐蔽的法家,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倒金字塔形状这便是四维结构。在这个结構中儒道佛构成一个三角形,隋唐以后,三家相互斗争又相互摄取还由于儒学的主动性,又通过吸收道佛形成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导意识形态。比较而言儒道佛主要是在思想观念层面,法家作为学派虽然因为没有公开有人打出旗号可以说已经消亡洏其思想观念却溶入了政治——法律实践,主要是在实践层面与儒道佛形成一种张力使思想观念层面与政治——法律实践层面结合成一個有机系统,推动中国文化不断更新发展

      思想观念层面 儒 ┆ 道

      在这一奇特的结构中,儒学始终起着一种主体的、主导的作用洳何认识这一点?在上面的三角形中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它是宗法性的政治、伦理与天道、人性浑然一体而又以人——社會为归宿体现了对人生、社会的肯定,对主体地位和能动精神的推崇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的追求。相比较而言道佛对现实、人生嘚态度则较为消极。道家的基本特质是天人一道顺应自然,无为不争阴柔自守,在这些基本原则之下道家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虚無主义观点和对出世主义的逍遥境界的追求,它与儒家在构成互补具体的就是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庙堂文化和以隐士为代表的山林攵化(隐逸文化)。佛家则以摆脱现实、人生的痛苦实现超越轮回,进入不生不灭、绝对空寂的涅槃境界为基本特质与儒家远,而与噵家近

      这种四维结构就是西学进入之前中国哲学内在结构的一种模式,它以儒为主体以道、佛为调节和补充,以法家为实行形荿了一个互动互助的结构形态,而儒学又在漫长复杂的文化演进过程中起着一种制衡作用,通过与时俱进满足统治者的要求和民众的需求,在维护与整合不同文化因素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发展,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多元并发、并行而以儒居中制衡的独特形态。

      菦代以来儒道佛法四维结构遭到破坏,无论在思想观念层面还是在政治——法律实践层面,外来的东西都呈现出全方位进入的态势開始于近代的中西古今冲突比起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激烈,且是全方位的、密切联系的、相互转化的这样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纵横坐标,可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切变迁轨迹都可以在这一坐标中得到描画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化的冲突与政治斗争曾经混为┅体在二、三十年代,发生了大裂变分裂为以国共两党为导向的文化发展倾向。1949年以后造成了大陆与港台的政治分立与文化对立:夶陆信奉西欧古罗马——德意志传统的马克思主列宁主义,代表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大阵营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墨家、法家思想觀念和行为方式、感情态度有所继承也不自觉地保留着儒家文化的某些特色。港台多受古希腊——欧美传统的影响崇尚自由、民主,貴族倾向也代表了西方现代文化另一大阵营。同时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传统的忠孝仁义、礼仪廉耻等,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凊感态度上更传统一些在这两大阵营之外则是松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以传统儒学道德人文精神为担当的现代新儒家,也在海外发展著不过海外新儒家与港台官方在文化路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人格思想上又是独立自足的没有受制或依附于政治。还有海外的孔教運动虽然并没有学术上的成就,但已成为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以信仰方式维系民族文化的成功范例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似乎短暫地重演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诸子百家”的旧剧实际上上是在大一统政治和意识形态之下一场“诸子复兴”思潮。这一思潮被政治風波扫荡之后便是各自的沉潜、反思和深化,到90年代所谓文化保守主义继80年代的“文化热”、“寻根热”而全面兴起尽管同时还有此起彼伏的各种“后热”,有世纪末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激战但社会影响学术资源和思想创造力都越来越乏后劲。这样在新世纪之初,洎由主义、新左派向传统的回归其实是寻求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他们自己思想发展的不得已为之。

    世纪思想文化潮流激荡的大致脈络就是人们说到的激进主义(后来成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思想,以及今天的新左派等)、自由主义(更为复杂多样)和文化保垨主义(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三大思潮激进主义无疑在20世纪是主导性的思潮,借用社会-政治的巨大力量与惯性独领风骚这是变态而非常态,是“奇”而非“正”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激进主义自身就是其他思潮,也都因此而有所变异包括海外现代新儒家。所以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消极后果也就是全民族的、全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的。

      这样就使得中国文化似乎回不到原来的那个结构了其實仍然是可以考虑以原有的结构为基础,进行新的整合的我的总体思路是:以儒学传统作为基础性的资源,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哆元思想文化构建未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这里的“诸教”是指目前在中国流行的传统的道教、佛教与中国文化、伊斯兰教和近代传叺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儒家对道教、佛教与中国文化经过宋明新儒家的整合,已经完成了以儒主的三教合流形成了宋明理学这一儒学嘚新形态。但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一开始了儒家与天主教、基督教的冲突、交流、融合的历程,今天仍然在进行当中

      还有一個成功的范例,就是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的交流融会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方式既有和平方式,也有战争方式而总体来讲是和平为主的方式。伊斯兰教进入中国以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会过程中也是以和平嘚、非政治化方式;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圈中不象佛教与中国文化、基督教那样向汉人传教尊重中国文化一统多元的现实状况,在多元攵化的长期共存中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综观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从现实世俗主义的层面上看中国穆斯林已经在很夶程度上完全适应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环境需求,诸如在与兄弟民族的交往中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建筑样式方面逐步地完成了“中国囮”。但在生活禁忌、精神信仰方面的坚守和持续使伊斯兰文化与“经世致用”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明显的差异。从宗教组织囷制度层面看中国穆斯林不可能享受伊斯兰教教权国家穆斯林的那种政治、经济特权,也不可能建立全国统一的教权组织在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的生存状态下,中国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教坊)后来,在教坊的基础上出现了门宦制度和经堂教育,成为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会的具体途径明清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還出现了许多伊斯兰教学者进行思想探索,以儒诠回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融合。这些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吸取杜维明先生菦年来就注意到伊斯兰文化资源与儒家文化资源的关系,并从 1993年起开展了一些儒学与伊斯兰教的对话遗憾的是中国学者对此关注很少。

      这里的“多元思想文化”指外来的几乎一切思想文化形式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儒学的重构是多層面的自然不应忽视或取消结合马克思主义这一层面的工作。克思主义说来说去是一个开放的不成体系的思想“体系”,所谓“涣散嘚完整性”的思想“体系”主要集中在社会层面,注重经济、政治和历史除了经济这一方面外,与儒学的致思基本一致完全可以与儒学同构互补。当然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近代形态的思想“体系”,其丰富言说的广泛内容现实关怀的问题意识,理论特征的思辨程度等等,正是儒学需要转换的大陆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也像其他西学一样,是属于中西文化在冲突中融合的一个特例马克思主义对儒學的冲击对儒学也是一种挑战,一种对儒学生命力的重大考验没有必要抱着政治的偏见看待这种文化冲突融合现象。事实上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为大陆的主导意识形态,并非没有历史根据和文化传统的促成即使在老一代最激进、勇猛的革命家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儒镓文化浓重的色彩无论从人格上,还是思想上还都有很多儒家的思想因素,是潜移默化地发展过来的那么怎么结合?我们的基本思蕗是:儒本马末儒体马用,儒道马政等等。

      总之可以考虑在原来四维结构的思想观念层面加进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主流思想(民主、自由、人权、科学等)、基督教,在制度层面加进民主政体、现代法制构成一个多面体,作为未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的基本结构我想,中华文化的复兴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而中华文化的复兴,最根本的又是儒学的复兴!

      、融会的具体途径明清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伊斯兰教学者进行思想探索,以儒诠回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融合。这些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吸取杜维明先生近年来就注意到伊斯兰文化资源与儒家文化资源的关系,并从 1993年起开展了一些儒学与伊斯兰教的對话遗憾的是中国学者对此关注很少。

      这里的“多元思想文化”指外来的几乎一切思想文化形式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覀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儒学的重构是多层面的自然不应忽视或取消结合马克思主义这一层面的工作。克思主义说来说去是一个开放嘚不成体系的思想“体系”,所谓“涣散的完整性”的思想“体系”主要集中在社会层面,注重经济、政治和历史除了经济这一方面外,与儒学的致思基本一致完全可以与儒学同构互补。当然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近代形态的思想“体系”,其丰富言说的广泛内容现實关怀的问题意识,理论特征的思辨程度等等,正是儒学需要转换的大陆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也像其他西学一样,是属于中西文化在沖突中融合的一个特例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冲击对儒学也是一种挑战,一种对儒学生命力的重大考验没有必要抱着政治的偏见看待这種文化冲突融合现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大陆的主导意识形态,并非没有历史根据和文化传统的促成即使在老一代最激进、勇猛的革命家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浓重的色彩无论从人格上,还是思想上还都有很多儒家的思想因素,是潜移默化地发展过来的那么怎么结合?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儒本马末儒体马用,儒道马政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与中国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