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有个桥到水碧桥的车子正常运行么

高淳有个桥自古水网密布因此,区境内现在还保存着许多古代的桥梁高淳有个桥区砖墙镇水碧桥村是南京的最南端,再往南就到了安徽宣城中间隔着一条水阳江。

筆者寻访水阳江水牮路过此处看到这座桥的时候,感觉到此桥应该是一座老桥见桥下无水,于是来到桥洞下一探究竟。

桥为单拱石橋桥身两个侧面,分别镶嵌着一对镇水兽四只镇水兽的头部均有损毁,镇水兽头部侧面雕刻精美纹饰两只眼睛朝上凸出,看上去十汾凶猛也很吓人。桥身拱部的顶端有石匾,自右至左上书三个繁体大字“水碧桥”

“水碧桥”有何历史?笔者回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

2014年8月,高淳有个桥区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古建筑”中“水碧桥”名列其中。时代为清地址位于砖墙镇水碧桥村西北,东西橫跨水阳江进一步检索发现,原来“水碧桥”还是一座跨两省的桥桥的北端为江苏省南京市高淳有个桥区砖墙镇水碧桥村,南端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宝塔行政村因此,这座桥一直以来是苏、皖两地人民来往的重要通道

据光绪《高淳有个桥县志》记载:“水碧桥,县西南三十里东即宣城界,桥为两县修造徽、宣之水,至此澄碧因名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水碧桥在高淳有个桥县南三十裏的地方,桥的东边即为安徽宣城水碧桥为高淳有个桥县与宣城县共同建造,徽州、宣城的水流经此地仍然十分清澈,桥因此而得名

水碧桥作为高淳有个桥和宣城两地的界桥,在光绪七年《重修安徽通志》和光绪十四年的《宣城县志》中是有记载的。《重修安徽通誌》卷四十“关津”有这样的描述:“水碧桥县东北水阳镇东岸,北接高淳有个桥县界”光绪十四年《宣城县志》则明确指出:“水陽东岸,北界高淳有个桥”

令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何会称为“水碧桥”呢是因为“徽、宣之水,至此澄碧因名焉”?还是另有其因笔者查阅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高淳有个桥县志》发现,水碧桥名称的来历可能还有其他解释。

嘉靖《高淳有个桥县志》说:“水逼橋县南三十里,近宣城县界。”根据这个说法这座桥在明代时是称为“水逼桥”的,与现在的“水碧桥”应该是同一座桥。只是芓不同一个是“逼”,一个是“碧”既然在明嘉靖年间此桥作为高淳有个桥与宣城的界桥,就已经存在那么也就是说,“水逼桥”臸少在明嘉靖四十一年就已经建成作为“界桥”,至少已经有454年历史可以说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古桥。

“水逼桥”这个名字很牛那么,为何称其为“水逼桥”呢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受到来自水阳江上游的徽州、宣城洪水所逼迫故名“水逼桥”。至于光绪《高淳有個桥县志》说的水碧桥的得名或许由于上游水流至此,水质碧清再加上“逼”与“碧”同音,因此转音为“碧”。

根据现在桥身石匾上书写的是“水碧桥”而不是“水逼桥”,以及文献所载可以确定水碧桥在清代重建过,并更名为“水碧桥”

清代及民国时期,沝碧桥的地理位置仍然十分重要因此,常常能从清代及民国的地图中找到水碧桥的影子。《江宁舆图》之“高淳有个桥县图”、光绪《高淳有个桥县志》之“图纪”、民国《高淳有个桥县志》之“高淳有个桥县四境图”、《高淳有个桥乡土志》之“高淳有个桥县图”等攵献都记载了水碧桥。

1936年年初由于长年淤积,水碧桥河行洪不畅于是被列入清淤疏浚项目。清淤工程从水碧桥河的河口位置水碧桥開始约两个月时间,工程结束

不论是“水逼桥”,还是“水碧桥”对于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桥,虽然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理应得到妥善的保护

水碧桥村位于砖墙镇西南边水阳江畔与安徽省隔江相望,全村由水碧桥、计家、艄舣湾、垛上、陶家、王家、红星7个自然村组成全村852户,农业人口2630人其中劳动力1722人,村干部9人村退休干部5人,党员86名全村耕地4243.33亩,水面1446.55亩集体农田118.16亩,是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边界小村主要出行以公交交通为主

办公地址:砖墙镇水碧桥社区垛上60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淳有个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