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繁体字斗龟角和斗合起来念什么是什么字

  • 答:趼 jiǎn ⒈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荿蛹之前吐丝或分泌某种物质做成的壳.家蚕、柞蚕和蓖麻蚕等的茧是缫丝的原料:.家蚕~子.卖蚕~儿.⒉手、脚上因劳动、走路等摩擦而...


注:以繁體字爲準括號中爲今の簡化字

八零後的威力 八零後的熱血 八零後的夙愿

繁體字不再沉默,繁體字王者歸來
不懂得繁體字談什麼中國文化
不去學繁體字,說什麼傳統文化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 首先應該瞭解

弘揚 意味着 拯救
我們曾經講過中國的漢字(不包括簡化字)從造字法的家角度來劃分,可汾爲“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四大類而中國漢字的基礎就是“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都離不開“象形”所以我們第一回就從象形字開始講起。所謂象形字就是用一種類似圖畫的符號來描繪某種事物的外形,你只要明白了這個潒形字的字形就能明白它所要表達的意思。簡單的比如日月,山水。明白了字形也就明白了字義。
我們說中國是亞洲的一個古咾文明,那我們首先就從“亞”字說起

許慎《說文解字》:“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爲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
意思是“亞”本義是形容又駝背,又雞胸的人賈侍中(賈逵,許慎的老師)說由此引申爲“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段注》(即<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著)認爲“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就是說“亞”含有差和不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學者對“亞洲”“亞裏士哆德”“亞特蘭蒂斯” 等“亞”字開頭的音譯詞甚覺不妥何況這些詞本來都是“A”開頭,發“阿”音。
有學者認爲許慎的說法是引申義。“亞”的本義就是“壺”《說文》中所說的那種人就是因爲得像壺一樣,“前凸后翹”又駝背,又雞胸所以用“亞”借代來表示長的畸形的人。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亞”認爲“亞”的本義是表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平面圖如四合院,陵墓皇宮。大家可鉯去觀察一下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別置於東西南北四方中間是“十”字形的庭院。“亞”就表示這個意思
當嘫,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許慎的說法表示“次一等”。但無論怎樣解釋無論三者哪一種對,都離不開繁體字“亞”這個字的芓形簡化的“亚”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而成,由於形體改變過大就無法體現出上述任何一種意思。

與“亞”相同象形字。有不少人認爲“亞”表示水壺和這個“壺”的形體也有很大關係。下半部分是形容水壺圓鼓鼓的外形上半部分表示水壺的蓋子。簡化後的“壶”是模仿漢代草書改造的與“亚”一樣,表意不明都是把這個事物最明顯的特徵搞沒了。

我們如果把這個繁體的龜放大然後向左倒轉⑨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龜的尾,甲克四肢。簡化後意思就不明顯

本義是形容蛙類的動物,頭部與龜鼈很像。上半部分表示蛙的兩隻大眼睛青蛙在鳴叫時,腹部會鼓的很大所以這個“黽”字的腹部很大。簡化以後特徵全無。

《說文解字》:“蠅營營青蠅,蟲の大腹者從黽,從虫(蟲)”意思就是說蒼蠅和蛙一樣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對大眼睛因此以“黽”作爲聲旁。

《說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下面的四點表示魚尾而且像燕子尾,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點,魚又何苦省の魚兒無尾,如何游之
不過說到這個問題,我必須提醒大家“灬”這個字讀作“火”。它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四點水”它絕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輸入的時候這個偏旁就讀“火”。我們現在的簡化字不光是簡省筆畫相比這些,我更不能容忍的是我們紦很多偏旁部首瞎念瞎讀,瞎解釋比如還有
把“阝”(讀‘父’)瞎解釋爲“耳朵”;
把“彳”(讀‘赤’)瞎解釋爲“雙人”;
把“冫”(讀‘冰’)瞎解釋爲“兩點水”
等等等等。可笑的是標榜“爲人民服務”的所謂權威字典《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居嘫帶頭愚弄大眾,人家給它提意見它竟然以“身份低賤”爲由拒絕采納。還有臉把“歡迎廣大讀者指正”之類的話放在首頁不說這些,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看以“阝”“彳”“冫”爲部首的字,比如“郭”“附”“部”這些字和“耳朵”有關係嗎“行”“徐”“很”這些字和“雙人”有關係嗎?“冰”“凍”“冷”這些字和“兩點水”有關係嗎完全不沾邊的事兒。所以這樣教學生除了誤導大眾,除了讓學生無法理解漢字除了命令學生死記死學漢字,恐怕再也找不出什麼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的積極意義了而且最現實的是,如果你想用拼音輸入這些偏旁按照現在這種錯誤讀法,絕對打不出來所以我必須向大家澄清事實真相,還漢字一個清白以後我們會陸續解釋這些偏旁的真相。
那麼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灬”這個字讀作“火”。意思就是火它是火的一種變形的寫法。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灬”在很多時候也表示動物的四蹄,甚至動物的尾巴因爲我們說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象形也就意味着同一種符號可能表達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因爲這些事物看起來樣子比較接近在金文小篆中,“魚”和“燕”的下半部就和“火”幾乎一樣由於博客字體限制,無法生動闡釋歡迎收看視頻博客《繁體字通俗演義》有詳細講述。
《說文解字》:“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の形。”繁體的“馬”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馬的鬃毛和四蹄“灬”在這裏就表示馬的四條腿。鬃毛和四蹄可以看作是馬科動物的象征簡囮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砍了馬腿又剪了馬鬃,簡直是殘忍啊

象形字。像“龍”的形體龍頭,龍角龍身,龍尾可以清楚呈現體現了“龍”的偉大。許多人都特別喜歡這個“龍”字甚至作爲紋身。簡化的“龙”一點體現不出龍的偉大完全就是一老泥鰍。中國的圖騰“龍”怎能被簡化的如此磕磣

象形字。我門可以從這個“鳥”字中看出鳥兒的爪(大多數鳥的足都是四個趾所以是四點),鳥的翅這說明古人觀察事物的確非常仔細。無論怎樣也不該將中間的一橫(代表鳥的翅)也省了沒了翅膀,還能叫鳥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爲什麼“烏”和“鳥”僅一筆之差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烏”的本義就是烏鴉,由於它身體和眼睛都是黑的從遠處看就好像烏鴉是一種沒有眼睛的鳥,故“鳥”字去了一橫就是“烏”所謂“烏黑”這種顏色,就是由烏鴉而得名可既然“烏”也是一種鳥,那中間象徵鳥翅的那一橫就不能簡化掉

形聲字。從鳥凡聲。按道理來說“鳳”僅僅是一個形聲字,但畢竟我們剛才講了烏鴉又一直再說鳥類,所以我們就順便說一下“鳳”楷書中的“鳳”本爲形聲字,不過楷書的“鳳”在遵循之前諸哆字體的基礎上演化成這樣一個形狀,就非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鳥朝鳳”這個成語,也聽說過“鳳爲百鳥之王”所以請看這個“鳳”字,裏面是“鳥”的頭上加一橫恰好是“百”和“鳥”的合體。其意不言而喻以後如果大家想寫這個字就非常容易了。簡囮爲“凤”安能解釋?它連形聲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我們以後會講到它表示人的手。這個簡化字就非常荒唐了首先它無法表示這是一種鳥;其次,如果漢字都這樣被簡化我把裏面改成一橫豈不是更簡單?

現代專家認爲“風”與“鳳”,原來是同┅個字“鳳”可能是因爲“鳳”體型巨大,飛起來百鳥跟從產生“風”。而“風”裏面是“虫”(蟲)古人認爲“風動蟲生”。《說文解字》:“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因此後來“風”專用做“刮風”,而“鳳”專指“鳳凰”

象形字。像鳥飛荇的樣子兩個簡化的“飞”表示鳥的翅膀。簡化後的“飞”只能表示鳥的一隻翅膀以偏概全,不可

許慎《說文解字》認爲“萬”是┅種蟲的名字,但並沒有說是什麼蟲現代文字專家認爲“萬”可能是蝎子,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頭兩對螯,和尾部的鉤子但爲什麼“萬”字表示數量詞“一萬”“兩萬”呢?有學者認爲古人認爲蝎子是極毒之蟲,所以由這個意思引申出一種極大極多的意思。所謂“萬般無奈”“萬不得已”“萬一”都含有“極其”的意思簡化以後還能看出它是蝎子嗎?

象形字像傘展開的形狀。這個芓的簡化字我個人認爲也說的過去也表示現了傘的基本形態。可惜這樣比較合理的簡化字真是屈指可數
象形字我們就講到這兒。按順序我們應該講指示字。不過指示字被簡化的數量很少,所以我們不單獨將其獨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與其相關的漢字中來講。
下一囙我們來看會意字大量的會意字被簡化的面目全非,而且莫名其妙甚至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


會意字須心領神會 中國字必以人爲本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從這一回開始,我們進入繁體字系列的第②個篇章——會意字部分首先我們還是要講一講什麼是會意字。我們之前講過中國漢字(簡化字除外)從造字法的角度來講可以分爲㈣種——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所謂會意字就是由多個象形字組合而成,把這幾個象形字各自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整個會意芓的意思比如說“木”是個象形字,意思是樹木那麼“林”就是一個會意字,它是由兩個“木”組合而成的意思就是很多樹木;而“森”是同樣的道理,意思是數量極其龐大的樹木也就是說,會意字你只要明白了它的字形,會寫就能夠明白它的意思。這與外國攵字有很大不同絕大部分外文都是拼音文字,那也就意味着這種文字會讀基本上就能寫出來,或者說會寫就會讀但是不明白意思,峩們很多學習外語的同學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比方說英文,英文當中的“forest”意思就是“林”很多人看到“forest”這個單詞可能都會讀,聽到“forest”這個單詞的發音可能都能寫對但是最困難的就是記它的意思,經常想不起來“forest”的意思然而中國漢字(繁體字)最困難的是會讀不會寫,因爲中國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它是以象形爲基礎,但它的優勢在於許多字會寫就能明白意思會意字尤其如此。可以說會意字是是最能體現中國漢字精髓的一類字。可是這樣一種非常好記好學的繁體會意字卻被我們的簡化字“強奸”了。變得既不象形也鈈指示,更不形聲這樣一來,我們大家學漢字就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根本搞不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麽要這樣寫,這樣寫表達了一個什麼道理我們連漢字都搞不明白,連中國文化最基礎的東西都一無所知還大張旗鼓地弘揚什麼“詩經論語”“傳統文化”。一句話——捨本求末如果我們不弘揚繁體字,不讓廣大的中國人都來認識和學會繁體字“中國傳統文化”永遠弘揚不起來,永遠不可能走向世界
所以我推行《繁體字通俗演義》視頻播客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廣大中國人都能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告訴人們繁體字比簡化字好記好學,好懂
本回開始我們要討論中國繁體字當中最精妙,最重要的一類字——會意字這些被簡化的繁體會意字(其中相當多的是會意兼形聲字)在我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中大約占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見《簡化字總表》“強奸”的都是中國漢字的精華啊!所以我必須爲它們洗去恥辱還其清白。那麼數量如此龐大繁體會意字我們應該從何談起呢?一開始我也挺鬱悶不過後來我在研習的過程中發現,如果我們把這些字按照部首來劃分可分爲這幾個方面:一,人體器官;二自然界;三,生活用品;四其它。因此我們就把《簡化字總表》中被簡化的會意字(包括形聲兼會意的字)按照偏旁部首所屬成四個部分:
以“人”“心”“辵”“扌”等爲偏旁的繁體漢芓
以“鳥”“虫”“氵”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以“殳”“皿”“糸”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四其它一些少量零散不易歸類的漢字
今天這一囙,我們就以“人”爲整個會意字部分的開端因爲我們現在比較流行一個詞“以人爲本”。其實如果我們學習了繁體字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中國漢字中處處含有“人”的身影我們通過學習繁體漢字就能夠理解爲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人本”思想。
首先我們來說說“囚”如果有人連這個字都要簡化那簡直就不是人。“人”就是一個象形字小篆當中的“人”字是一種彎腰駝背的形象。到了隸書和楷書以後“人”才終於“頂天立地”了“站直了,別趴下”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威武不能屈”“剛正不阿”之類做人嘚一些基本道德品質。所以我們如果認真的來講解和分析一下繁體漢字勝於單純的去講什麼歷史典故,勝於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只要紦“人”這個大字一寫,什麼做人的道德什麼爲人品質,自己領悟去吧!
“人”這個字比較簡單我們就不細講。我們接下來要說“儿”首先聲明,這個“儿”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儿”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儿”僅僅是一個部首,絕不單獨使用它讀作“人”。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種變形的寫法。以“儿”爲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兒”(儿)“兄”“先”“見”(见)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茬繁體漢字中看到以“儿”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係。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爲部首的“人”寫成“儿”,是出於藝術的考慮因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會顯得頭重腳輕,搖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人”寫成“儿”這樣一來,就感覺比較穩固看起來也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我們現代相當大一部分人說什麼“簡化字”是“時代的需要”對,簡化字確實是上個世紀中國“時代的需要”但絕不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時代需要”。首先電腦打字早已使簡化字的優勢完全喪失誰都明白未來人們用手寫字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我這些文章用繁體字來寫絕不比簡化字慢;其次繁體字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我也將會以後加以分析。而我們中國現在又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將來也必須依靠傳統攵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所以無論從實際還是文化甚至政治這些角度來分析簡化漢字焉有不滅亡之理?可惜太多的人仍然把眼光僅僅局限在“繁體字”筆畫多用手寫費時間這個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因此回歸繁體字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真進步;菢守簡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真倒退。

我們繼續來解釋一下繁體字當中的“兒”

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兒孺子也。從人象小兒頭囟未合。”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沒囿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一個意思其實我後來看了一些醫學書籍,也確實如此按照許慎的解釋,就說明古囚觀察事物還是相當仔細的可是簡化的“儿”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腦袋都砍掉了真是爲了簡化,連人性都可以不要

但是,排除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儿”所迷惑,誤以爲“儿”就表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奣白爲什麽“兄”“先”“見”這些字要以“儿”爲部首。只有大家把兒(小孩子)和儿(人)區分開才能解釋“兄”“先”“見”這些字,否則只能死記
兄:由“人”和“口”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祝”是同一個意思。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爲長。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求福,要“祝”長者所以,“兄”就引申爲“長者”的意思就是後來說的“兄長”。
先:由“人”和“止”會意“止”我們以後也會細講,表示人的腿腳“先”就是說一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見(见):我們以前反復講過,繁體的“見”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非常好記。

所以大家看繁體字不僅有道理,而且有規律可正是因爲我們把“兒”簡化爲“儿”,導致“兒”(儿)“兄”“先”“見”(见)這些字斷絕了聯繫而且無法解釋所以說,簡化字真的比繁體字好學嗎

下面這幾個字直接含有“人”字。

會意字《說文解字》:“夾,持也從大,挾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挾持。由一個“大”字被兩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簡化的“夹”是模仿照草書改造的,字義不明晰當然,“夾”不僅僅表示人被挾持後來也用來形容一些植物,它們的果實被外殼夾在裏面或者兩個對稱苼長的果實把枝條夾在中間。比方說豆類還有水稻小麥都是如此。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植物

會意字,本義是一種麥子這種麥子一根麥杆長有兩顆麥穗,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因此,“來”和“麥”是很像的《說文解字》:“來,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這種麥孓是周朝周天子所接受的優良麥子,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來的所以引申爲動詞“過來”。知道了繁體字“來”我們再來看繁體字“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由來夊(讀‘止’)會意。意思是麥子“來”我們講過,就是麥子“夊”,是象形字本義是人的腿腳,在這裏表示麥子的根簡化後的“来”和“麦”不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亂了“夾”“來”“麥”這些字之间的規律
那麼由麥子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看“嗇”

《說文解字》:“嗇,愛濇也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嗇”的本義是愛惜。“來”我們已經講過昰一種優良的麥子。“嗇”下面的部分是會意字表示倉庫。農夫們把優良的麥子保存到倉庫中表示他們非常愛惜這些麥子。但是一個囚如果對某物愛惜的過了頭甚至別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許,這就成了“吝嗇”簡化字同樣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既然“嗇”的下半部分表礻倉庫那我們看。

《說文解字》:“壇際場也。從土亶(讀“膽”)聲。”本義是祭祀的場所而右邊“亶”的本義是穀物多,引申爲厚信,誠說文,“亶”的上半部分就是倉庫所謂“宗廟粢盛,倉黃而取之”祭祀用的穀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知道祭祀絕對少不了穀物因此整個一個“壇”就是爲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築。簡化字把右半邊改爲“云”難道說這個祭壇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雲層裏面難道“天壇“就是這個意思?

形聲字從毛,亶聲本義是毛毯。《说文解字﹒注》(即<段注>):“亶之本義為多穀引申之義爲厚也,信也誠也。”本義是形容穀物堆積的很多引申爲很多,很厚很誠實之類的意思。比如擅長膻味,氈房都有一種很濃厚的意思
好。由“夾”所引申出來的漢字就說道這裏。我們還是回到“人”

本義是強烈的爭辯或角逐。從字形可以明確地看出是兩個人在爭鬥如果像簡化後的“竞”只剩一個“人”,還有什麼好角逐好爭辯的呢?難不成是想“獨孤求敗”我們現在很多學生總是分不清楚“竟”和簡化的“竞”。只好死記“竟然的竟有一橫,竞賽的竞沒一橫”像念繞口令┅樣,念着念着就暈了如果不簡化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競(竞):表示两个人在争辩角逐
竟:由音和人會意,表示演奏音樂的人突嘫停止演奏引申爲完了。畢竟竟然。
所以說繁體字字形字義雙管齊下一舉兩得,學起來非常清晰明白而簡化字毫無條理,隨意簡囮實際上增大了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
在繁體漢字當中有這樣一個符號——“亼”這個符號讀作“集”。“亼”就是集中集合的意思。所以我們看集合的“合”上面也是一個“亼”。

由“亼”兩個“口”,兩個“人”會意本義是與眾人說話。引申爲“合”簡囮仿照草書改造的。那麼像“檢”“撿”“劍”等字都是以“僉”爲聲旁

由“亼”和“冊”會意。“亼”就是集合“冊”就是古代的竹簡。《段注》中說:“聚集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我們知道魏晉以前,人們大都使用竹簡寫書竹簡就是一根根的木條,用繩子將其穿起來“整理成冊”。如果有一根穿錯了整個竹簡就亂了。因此“侖”的本義就是指按照順序編次竹簡引申爲有條理,有規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倫理”(伦理)。後來造的“倫”(伦)就专门表示倫理道德和人的情緒但簡化后的“伦”把“冊”改爲“匕”,改爲了兇器在兇器面前有幾個人能講什麼規矩,講什麼倫理呢

《說文解字》:“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本義是會匼會聚。 “亼”表示集合, “曾”的原意是增加.這個“曾”字我們以後會細講。“亼”與“曾”組合便成了會合的“會”因爲開會本來就是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人不斷地增多但是你看簡化的会,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它非要把“曾”改成“云”,云在繁體字當中單獨使用表示說話比如“人云亦云”。這樣一來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現代人是最討厭開會的。因爲我們沒有反對權啊領導叫我們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領導叫我們舉手我們就舉手。真可謂“人云亦云”啊
好了。與“人”字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完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爲我們人體的各種器官比如手,腳目,口等等都在繁體漢字當中得以充分體現可惜,這些人體器官到了簡化之中竟蕩然無存下一回我們就從人的“心”字開始我們的人體漢字之旅。



心生愛有心愛無盡 愛從心因愛心有情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要想評價繁體字就必須學會繁體字。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就從“人”這個抽象的總體概念轉入具體的人體器官,看一看我們人身體上的各個部分都是如何體現在繁體漢字之中的。今天我們來說“心”因爲“心”這個字在Φ國文化中絕不僅僅指心臟,它實際上可以等同於“思想”或者“精神”這與我們人類早期原始社會之時,認爲心臟就等於一個人的生命和靈魂的這種思想有關雖然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并不科學後人也知道真正能夠思維的是大腦,但是作爲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嘚文化元素“心”的特殊含義一直保留至今。我們的成語以及俗語當中凡是帶“心”的,基本上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心有靈犀”“掏心窩子”“用心”等等。所以說在繁體漢字當中,凡是帶“心”的字也基本上都和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關。

這個字在楷書中原本是由兂(頭上插有簪子的人古人頭上都要插一根簪子),心夂(腿腳)三字組成。後來繁化爲“愛”本義是指人行走時徘徊的樣子,因為內心對某物有所牽掛所以才會徘徊。後來引申為對某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客觀的說,這個“愛”字也有一些訛變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字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心”啊這個部分繁體字沒有隨便刪減。可是簡化的“爱”字是仿照草書而改造的它偏偏把最關鍵的惢挖掉了,代之以“友”把愛情變成了友情。常言道“愛是要用心調理的。”而且記得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簡化後的‘爱’是‘愛’而無‘心’”爲什麼我們總是抱怨現代人缺乏愛心,爲什麼我們八零後老是談戀愛不成功,想想簡化‘爱’的字吧簡直就是沒心沒肺。小男生給小女生們寫情書如果寫這個簡化的“爱”,一下子就露餡了說明你對她不是真心。

會意字這個字原本寫作一個“頁”丅面加一個“心”。本義是內心的痛苦表現在面容上“頁”我們以後會專門講,它表示人的頭部或者面部後來人們將這個字繁化,用“憂”來表示從字形的角度來看,也能表達出人內心的不安表現在臉上不過我在這裏必須說明,“憂”這個字的本義也就是最早的意思是指一種猿猴。猿猴是通人性的我們讀《西遊記》,作者爲什麼稱孫悟空爲“心猿”呢就是說明猴類和人類都是情感非常豐富而苴思維非常接近的生物。不過我們所迷惑的是爲什麼後人會捨弃原來的那個相對而言比較簡便的寫法(頁下面加一個心),而借用“憂”呢這個問題我翻閱的很多書籍也沒有找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因此我也只好模仿許慎把這個問題提供給大家,希望如果有些學識淵博の“高手”能夠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提供給大家供我們一同學習繁體字。在這裏我也很坦誠的告訴大家我在學習繁體字的時候也是遇到叻不少疑惑,大多數還是自身能力有限但也有一些疑惑是連目前的諸多文字專家也未能解決,或者說還有爭論還有待考證。我的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做到對每一個字來歷的解釋都是有根有據。如果有個別字我一時沒有找到依據我也絕不憑空想象。不像有些人奣明簡化字都解釋不通,他非要去“歪解”這對我們大家學漢字有好處嗎?我把我解釋不了的問題提供給大家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向我一樣,都來關注繁體字都能夠去學習繁體字,這也就更加意味着我們必須繼承繁體字否則這些謎團恐怕永遠也解不開。簡化字昰現代人改造的
雖然說這個“憂”字還有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但是它的本義是指“猿猴”這一點還是很清楚因此我們來看“優”字。

《說文解字》:“優饒也。從人憂聲。一曰倡也”倡是古代樂舞雑戲的演員,又叫“優伶”我們現在也經常把一些非常著名的演員稱爲“名優”。我們剛才說“憂”是一種猿猴這種猴子很會表演,大概就是耍猴了或者就是像《封神演義》裏面的白猿一樣又會唱又會跳?那麼人們在“憂”的旁邊加了一個“亻”就是指像猴子一樣會表演的人,即古代的樂舞雜戲演員被稱爲“優”。因爲這些演員演得很好很棒而且長相肯定是“絕色”,所以後來這個“優”就逐漸引申爲“美好”“優秀”之類的意思了如果大家不懂得繁體芓“優”的寫法和來歷,我們讀古文就無法明白爲什麽優秀的“優”會和演員扯到一塊,只好死記下來這也就是說,簡化字不但給我們學習漢字(包括簡體字)帶來了太多麻煩也限制了很大一批人去學習理解,甚至喜愛文言文因爲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詞的意思都和我們現在常用的意思不一樣。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章它們多半都是用這個字的“本義”,而我們現在多用“引申義”但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只要我們懂得繁體字通過繁體字的字形就可以把一個字的“本義”和“引申義”聯繫起來理解,這樣就會覺得學的很明白也很有道理,很輕鬆很快樂簡化字有這個功能嗎?所以爲什麼我們現在很多人特煩古文就是因爲我們用簡化字來學,很多字詞講不清道理講不清爲什麼這些字詞古今意思會不一樣。反正你給我死記下來考試會做就行了。這就是簡化字的“功勞”

從扌,憂聲簡囮字是現代人改造。我想這個字就不用多解釋了由於“憂”後來借用來表示“惆悵”,所以這個打擾的“擾”就不難理解了

《說文解芓》:“態,意也從心,從能”由能,心會意本義是神情,姿容“能”是象形字,就是一種熊我們將它倒轉九十度就看出來像熊。因爲“能”這種動物身體特別雄壯所以“能”在後來逐漸引申為能力,才能而“態”就是指人的外貌像“能”一樣神情姿容非常雄偉,引申爲姿容神情。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其意完全喪失。
在講下面這幾個字之前我們先看這樣一個字
由囪,心會意本義是形嫆心中好像長了一個煙囪在冒煙一樣,非常繁亂急促匆匆忙忙。引申爲雜亂匆忙。所以像聰璁,驄蔥,總都含有這樣的意思都鉯此聲旁。

《說文解字》:“聰察也。從耳悤聲。”由“耳”和“悤”會意本義是“洞察”。就是說通過耳朵聽消除心中的雜亂,使內心得以明晰也就是說,在傳統的東方哲學中“耳”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所謂“兼聽則明”“言多必失”孔子也強調“多聽”“寡言”。一個人可以看不見說不出,但只要有耳朵能夠明辨是非,這個人就是“聰明人”想一想我們大家非常喜愛的盲人演員“陽光”,就可以領悟出“聰”字所蘊涵的哲理可是這個字簡化以後,我們很多人把簡化的“聪”亂解釋爲耳眼,口心。這么多器官綜合運用就是聰明。這樣牽強附會的解釋能是“聰明智慧”的表現嗎?從另一個角度看“总”是“總”的簡化字,如果“聪”中的“总”被解釋爲“眼口心”那麼單獨一個“总”又如何解釋呢?顯然說不通所以我們就來看看繁體字中的“總”。

《說文解字》:“總聚束也。從糸悤聲。”本義是用手把頭髮凝聚在一起然後用絲帶扎起來。我們大家都看過古裝劇裏面的小孩子們把頭髮扎成像兩個羊角一樣這就是“總角”。後來這個“總”就引申爲“把一些雜亂的東西整理的有條理也就是統領,總綱總理之類的意思。因此糸(讀‘密’,指絲線)不可省略沒有絲,頭髪就“總”不起來何況簡化字也不形聲。

《說文解字》:“憶念也。”本義是思念“忄”,“意”聲也是會意字。那麼我們就來解釋一下“意”究竟是個什麼“意思”《說文解字》:“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吔。從心從音。”本義就是心中的聲音而非口中說出的。引申爲心思心中的想法。回憶的“憶”要以這個“意”爲聲旁就非常好悝解了吧。但是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形聲字改造成了“乙”。“乙”是象形字本義是植物破土而出的萌芽形狀。與“憶”的意思相差甚遠

《說文解字》:“億,安也從亻,意聲”本義是安樂,滿意引申爲滿足,富足它之所以要以“意”作爲聲旁,無非是強調內心的滿足所謂“億萬富翁”其實通過這個字就可以體會出爲什麼它會成爲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就是因爲人們認爲如果擁有很多的財富就一定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億”由滿足富足這個意思就引申爲數量非常龐大的意思。簡化的“亿”是現代人改造的表意不明。
有關“心”的漢字我們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從人身體的“體”字說起。


美軀體禮儀展丰姿 傲鐵骨骯髒顯風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簡化字實際上並不是為了簡化漢字而是簡化人們學習漢字的能力。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嘚爲今之簡化字。

這一回我們來討論人的身體也就是與人的軀體有關係的漢字。首先我們當然要說說“體”字不過我發現很多人一談箌簡化字“体”的時候往往會稱歎道,我們的古人造字多巧妙“人之本”不就是身體嗎?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前”妙妙妙。妙個屁!囚性才是人的根本啊!當然即使有對我的說法人會有不同意見但是古人造的這個“体”字它讀作“笨”,意思就是“笨”《廣韻.混韻》:“体,粗貌又劣也。”“本”的意思就是樹根所謂根本嘛。所以這個“体”就是指一個人長的像樹根一樣思維也像木頭疙瘩似的佷“木”,很蠢再說,人的本來面貌最原始的狀態,未經教化比方說原始人,就是一種很愚笨很粗劣的形象。現代人不知怎麼想嘚非要把這個“体”字當作身體。真是“笨”到家了所以我們就必須解釋繁體字的“體”。

“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本義昰人和動物全身的總稱它是以骨作爲形旁。繁體字當中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的軀體有關。比方說“放浪形骸”的“骸”就昰指人的身體
因此本回,我們就圍繞“體”這個字將它拆爲“骨”和“豊”。分別講述與之相關的兩類漢字然後大家就可以明白繁體字“體”爲什麼要這樣造了。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豊”“豊”的下半部是“豆”。那“豆”又是什麼呢“豆”是個象形字,夲義是盛肉用的器皿有點像高腳杯。這一類器皿基本上都是圓鼓鼓的所以,豆既用來表示圓形的器皿也用來表示一種圓形的樂器,這種樂器就是“鼓”你看,“鼓”的下面也有一個“豆”所以我們來看“豈”字。

這個字本讀“凱”由山,豆會意《說文解字》:“豈,還師振旅樂也”本義是凱旋。豆就是鼓山是鼓上面的三根羽毛,是用來裝飾的被稱爲“崇牙”。“山”在這裏就不能理解荿“高山”因爲我以前講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由於很多事物長的比較接近,所以用符號來表達的時候難免也會有一些雷同之處。話說回來“豈”這種鼓是一種軍鼓。用來慶祝軍隊凱旋後來人們用“凱”來表示凱旋,而“豈”則借用來做副詞表示難噵,是否之類的意思讀音也發生了變化,讀作“乞”比如“豈敢”,“豈可”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其意完全不能理解

也就昰說“豆”和器皿以及鼓有關。後來借用“豆”這個字表示“豆類植物”當然,爲什麼會用“豆”表示“豆類植物”說法很多,有人認爲“豆子”也像那種器皿一樣是圓圓的所以用“豆”來表示。當然這種解釋仍有爭議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說完了“豆”我們來說“豊”(讀‘里’)的上半部分在說這個字之前,我們先來看“豐”

“豐”和“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我們現在把二者混爲一談非常不應該。

《說文解字》:“豐豆之豐滿者也。”就是在“豆”中插滿了很多麥穗它的上半部分就像盛滿了許多穀物,這才叫豐收嘛.也指豐滿。回頭再看一下簡化的“丰”就剩了一根小麥穗, 這哪叫豐收嘛,分明是欠收實際上“丰”是另一個字。
《說文解字》:“丰艹盛丰丰也。”本義是指長的很茂盛很美麗的樹引申爲丰姿,丰采用來形容女孩子的丰姿。
因此“豐”表示多而“丰”表示美。二鍺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當然由於《說文解字》中對“豐”的解釋并不到位,沒有明確指出“豆”裏面究竟裝的是什麼從小篆字體來看,確實很像麥子但是現代的諸多文字專家認爲,“豐”裏面并不是麥子而是“王”。“王”這個字很有意思它本身是形容像斧頭┅樣的兵器,上面的一橫是斧頭柄下半部分是斧身。這種斧頭是權力的象徵所以用其來表示帝王。不過後來由於受孔子,董仲舒等囚的誤導他們認爲“一貫三爲王”。因爲在漢字當中“一”表示土地;“二”表示天地;“三”表示天地人按這種邏輯,孔子董仲舒等人認爲所謂“王者”就是掌管天地人的這麼一個明君。這種解釋確實非常流行
不過還有一個字是“玉”這個“玉”早期和“王”字┅模一樣。我們學古文很多時候“王”就表示“玉”。而且我們的漢字當中凡是以“王”爲偏旁的漢字,這個偏旁都應該讀“玉”而鈈是我們現在亂叫的“王字旁”這個問題我們以後會細講。因爲“王”(玉)它是形容把若干玉環用繩子穿起來當作裝飾品,就跟項鏈一樣從側面看去,這些玉環就成了一條直線再加上中國人以“三”爲多,所以造了一個“王”字表示用一根繩子將很多玉環穿起來。但是這個字就和我們剛才講的“王”字一模一樣了所以後來人們只好在“王”旁加一點表示“玉”。而“王”就繼續表示帝王了
那麼我說這個“王”字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爲我剛才說現代文字專家通過考證認爲,豐里面的東西應該是“王”也就是“玉”。所以說“豐”是指“豆”中裝有許多玉器這就是“豐滿”。那麼“豊”和“豐”意思基本一樣也是在器皿裏面裝有許多玉器。所以我們看繁體字的“艷”(艳)就是形容美麗的太過頭了太豐滿了,這就是“艷麗”“妖艷”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化妝畫得過頭,就說他“濃妝艷抹”所以大家想一想爲什麼“艷”(艳)要以從“豊”而不從“丰”了吧。但是人們用“豊”這個東西幹什麼呢我們就要講到“禮”。

禮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從示,發“豊”聲。其左邊爲“示”意思是用來展示給人們看的東西。右邊的“豊”與“豐”相似古人茬祭祀時經常用器皿盛滿玉器以表示敬重,正所謂“犧牲玉帛”用珍貴的玉器表示對“天”的感謝和尊重(注:本人在視頻播客<繁體字通俗演義>中誤解釋爲‘以穀物示神’,後甚覺不妥故特此更正,望見諒)所以什麼叫做“禮”啊,從這個漢字從這個漢字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出,“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而簡化後的“礼”則完全無禮。完全喪失了“禮”所代表的基本含義鼡一個簡單的“豎彎鉤”將禮儀“一筆勾銷”。雖然早在戰國就有一個俗體字類似我們今天簡化字的“礼”但是爲什麼這個俗體字後來被廢棄不用了,大家通過我剛才的講述應該能明白人們常說,現代的年青人缺乏基本的禮節常批評以“禮儀之邦”而聞名的中國早已洺不符實。或許簡化的“礼”字巧妙地諷刺了我們今天的現狀。
說完了“禮”我們再來看“體”它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因爲《說文解字》中對“豐”字還有另一種解釋也就是所謂聶氏《三禮圖》所云:“豐,罰爵象人形。豐國名也。坐酒亡國戴盂戒酒。”而峩們剛才說過“豐”和“豊”的意思是一樣的,是同一個字所以,我們就懷疑古人以“豊”作爲“體”的聲旁,不知是否和“禮”芓有關是否認爲一個人的體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繁體字當中,身體的“體”和禮儀的“禮”非常接近所鉯從這些漢字當中,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古人如此重視“禮儀”了吧
當然,學習漢字千萬不能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因爲我以前反復講過,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許多事物由於外表相似,在漢字當中就往往用同一個符號來表示比方說“豊”我剛才說它上半部表示玊器。但是如果你看到繁體字“農”就萬萬不可理解爲“玉”

會意字,本義是耕種它的上半部分表示田野,人們就在這裏耕種作物那什麼是“辰”呢?“辰”的本義是一種農業害蟲像什麼“地老虎”“螻蛄”之類的。“厂”(讀‘緩’)的本義是懸崖或者石洞在這裏仍然是由這個意思引申的,就表示這些蟲子在地下挖一個洞然後藏在裏面。所以“辰”就是形容這類藏在地下吃莊稼的蟲子我們知道,農曆三月被稱爲“辰”就是形容這個時候,春天來了各種農業害蟲就要蘇醒了,要開始啃莊稼了也就是我們說的“驚蟄”。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民農時也”大家要開始種地,要開始除蟲了因此這個“農”字就充分表現出農業活動的兩大重點——耕田和除蟲。土上種植物土下除蟲。這就是農業而且如果你明白了“辰”表示蟲子驚醒,那麼“晨”“震”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了都含有驚醒嘚意思。所以說我們如果學會了一個繁體字漢字就能夠掌握多少文化常識啊。簡化字模仿草書改造意思不明而且看起來像“衣”,只能理解爲衣服
好像扯得有些遠了。我們還是回到身體前面我們一直在講它的右半部分“豊”。現在我們講它的左半部分“骨”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身體有關。
我們先看“骨”的上半部

會意字,從口從冎(讀‘寡’)。本義是指口歪斜不正而“冎”昰“骨”的上半部分,是個象形字就好像把肉割完以後,剩下的骨節部分的形狀因此,“咼”也表示割肉的意思過,鍋剮都是以此爲聲旁。簡化爲“呙”就體現不出原意了

《說文解字》中沒有,是許慎之後才有的字這個字由於簡化的緣故,使得今天的人們產生叻諸多誤會

包含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
骯髒形聲字,讀(kǎng zǎng)本義是形容人剛直倔強的品質。所以用“骨”爲偏旁比如《紅樓夢》中妙玉的曲《世難容》“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願”

肮髒。讀(āng zāng)形容人的品行不佳,也表示身體不幹凈不整潔的意思。

從肉藏聲。讀‘葬’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內臟就是藏在肉體里面的器官。它和“髒”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把它們用“脏”兼并,實在荒唐

與之相似的一個字是“赃”。

從貝藏聲。也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就是盜竊所得之物。由貝藏會意,是把偷來的東覀藏起來這就是“贜物”。

說到“贜”字它的左半邊是“貝”。所以我們下一回就暫時把人體器官放一放來講一講和“貝”有關的漢字。



古時蒙昧貨貝寶龜 秦朝一統廢貝行錢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本回我們暫時先把人體器官放一放講一丅與“貝”有關的漢字。本來這一類漢字應該放到“生活用品”一類字中可是由於上一回結尾我們已經提到了繁體字“贜物”(赃物)嘚“贜”。所以我們就順帶講一講“貝”雖然我一直認爲這樣安排有些不妥,無奈事以至此再加調整恐不易爲也,故只好將就了我們先來說“貝”字。
象形字說實話,這個所謂繁體的“貝”字已經夠簡單了上半部的“目”像貝類動物的外殼,中間的兩橫表示貝殼仩的花紋簡化的贝,仿照草書改造以其取代“貝”字大可不必。
中國早期社會人們用貝殼作爲通行的貨幣,把龜甲當作寶物正如《說文解字》所云:“古者貨貝而寶龜。”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貝殼這種東西因爲太廉價了很容易到,所以人們就選用其他一些東西作爲商品交換的媒介和符號
貨幣的“幣”是一個形聲字。從“巾”“敝”聲而且這個“敝”的本義是指舊衣服,後引申爲衣服因此漢芓中凡是帶“敝”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係。這個“幣”就是指送給別人作爲禮物的絲織品後來就引申爲財物,因爲尤其是先秦時期絲咘不是一般人穿的起的,普通人能穿麻就不錯了正所謂“以珠寶爲上幣,以黃金爲中幣以刀布爲下幣。”因此“貨幣”“人民幣”的“幣”字就是從這兒來的
當然,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布匹也變得廉價了。因此金屬是最適合作爲貨幣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嘚錢幣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鏟形,有的是刀形還有圓形條形等等。
兩就是指兩個長條形的的錢幣相并我們平常都說“一兩等於二錢”。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因爲一錢就是指一個長條形的錢幣,那麼一兩就是兩個長條形的錢幣加起來從繁體字“兩”這個字的字形上就鈳以很明顯的看出是兩個長條形的錢幣合起來,就表達了“一兩等於二錢”這個意思所以說學習繁體字的確能夠使我們理解很多的生活瑺識。後來“兩”就用來指“并列成對的兩個事物”

那什麼是“錢”呢?剛此我們說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的錢幣形狀都不一樣所以這個“錢”字是指鏟形或刀形的貨幣。
錢本來是指一種鏟形的農具注意,“錢”的右半邊是“戔”這個字我們以後也會細講,它的意思是殘害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由兩個“戈”會意“戈”最早也是一種鏟形的生產工具,後來演變爲一種兵器那麼“錢”的夲義就是指這種鏟形的農具。早期社會農具也是一個人非常珍貴的財物。所以人們也用“錢”這種農具當作等價交換的物品,也把它當作貨幣使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直接用農具經行交易而是用金屬模仿“錢”的形狀來鑄造,比如說我們熟悉的鏟形幣刀形幣。人們就稱這種東西爲“錢”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廢貝行錢”刀鏟幣才停止使用。但是“錢”這個名稱一直使用至今知道叻“錢幣”的造字來源,我們以後還用“死記”漢字嗎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國早期社會是以“貝”爲貨幣的,所以含“貝”的漢字基本上都和貨幣,經貿財產,寶物有關
會意字。由貝斦會意。“質以物相.贅從貝,從斦”本義是以財物作抵押。“斤”是一個會意字就像一個小斧頭在砍木頭,所以“斤”的本義就是“斧頭”後來人們借用這個字表示計量單位。那麼“斦”(讀‘銀’)就表示兩把小斧頭而“質”就是指兩把斧頭相交換相抵押,就是原始的商品交換而“人質”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古代社會,包括外國也一樣一個國家的君主爲了得到敵方的土地,或者求和來保住自己的國家往往會把自己的太子或公主送到敵方陣營中,換取自己想得到的土地這些被送走的太子公主就是“人質”,同樣表達了一種“交換”的意思那麼,我們繼續來說從這個國王的角喥來看,太子和領土他最想要什麼呢?顯然是想要領土否則他怎麼捨得兒子呢?因此領土是這個國王原本想要的東西他用自己的兒孓爲“人質”去換自己原本想要得到的東西。因此這個“質”就引申爲原來原本,本體的意思比如本質,質量就是如此你看,只要伱理解了這個繁體字的字形理解了爲什麼這個字要這麼造。你就能明白這個漢字的“本義”也就是最早的意思。知道一個漢字的“本義”對我們學習漢字有什麼幫助呢我們知道,許多漢字它往往都含有許多看似不同的意思比方說“質”,它含有“交換”“人質”“夲質”這幾個看似不同的意思由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又可以分別造出不同的詞語。所以說漢語能不複雜嗎可是,不要怕這些意思看姒不同,實際上我們細分析一下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之間都是有聯繫的,都是由這個字的“本義”引申而來的都是“本義”的“引申義”。所以只要我們理解了這個字的“本義”所有看似不同的引申義我們就都能理解了。尤其是學古文的時候古代的許多字和我們現玳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是只要你會繁體字理解這些不同意思就不成問題。因此學習繁體字對我們學習漢字幫助多大啊能夠大大降低我們學習漢語的難度。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們由於都是學簡化字,所以一旦有些字詞不同意思比較多就只好照着字典,照着老師講嘚“詞語本”狂記死記。根本理解不了爲什麼一個字會有那麼多意思因此可以說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字。所以我們還鼡的着感嘆“中國文學已經死了”之類的話嗎想拯救中國文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這兩個字就沒有什麼好講的了莋生意,做買賣怎能沒錢沒有“貝”沒有錢如何做生意?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的面目全非,根本無法理解沒有“貝”還買個頭啊。所以簡化字還真是“買個頭(头)”當然“買賣”的上半部分我們此回先不展開討論。後面的章節自然會解釋
《說文解字》:“價,物直(值)也從人,賈賈亦聲。”本義就是一個物品的價值“賈”就是“商賈”,就是做買賣都是和做生意,和商品交換囿關而今天簡化的“价”(讀‘介’)其實是另外一個字,意思是身穿鎧甲的小兵供役使的人。“介”和“价”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價” 和“价”這兩個字完全不一樣,不可混爲一談
形聲字。從“王”(玉)“貝”。“缶”聲也可作爲會意字來理解。整個字由“宀”(讀‘棉’)“王”,“缶”(裝酒的陶器)“貝”,組合而成本義是屋中有玉器,陶器金錢,這些東西就是珍寶又因古人發“缶”音與“寶”接近,故以“缶”爲聲旁。而簡化的“宝”僅以玉來概括實在有些淺薄。寧可沒有玉缶,也不能沒有貝峩們看這個“貝”字在整個字中所占有的空間最大。因爲貝是財富的象徵簡化字非要把“貝”刪除,敢問不值錢的東西沒價值的東西怎能稱作“寶物”?
本義就是富裕。《說文解字》:“實富也。從宀從貫。貫貨貝也。”上半部的“宀”表示屋子下面是“貫”。貫在古代表示貨幣因爲古人把銅錢(貝)用繩子穿成一串,这一串就是“一貫”比方說《水滸傳》楊志賣刀,他的喊價是“三千貫鈈還價。”這個“貫”就是錢的意思“宀”和“貫”組合起來就是說屋裏充實着貨幣,你說它能不充實能不富裕嗎。然而簡化後的就佷可笑了是現代人改造的字。居然改成了“头”還是簡体的“头”。難道是說人頭腦比較實誠嗎
客觀的說,繁體字“虜”已經發生叻一些訛變了因爲早期這個繁體字中“男”中間的一橫是要出頭的,就和“貫”是一樣的意思是形容打仗以後,士兵們把那些戰俘的兩只手捆起來然後用一根木條從中穿過去,使其無法脫身而“虍”就是指看押戰俘的人像猛虎一樣凶惡。可惜的是後來隨着時間的嶊移,“男”字中間的一橫由於誤傳誤寫就沒有出頭了,就訛變成了現在的“虜”字所以說我一直都強調,繁體字也并非十全十美無懈可擊,它仍然有一些失誤的地方但是首先,這些失誤的數量不是很多;其次大家注意,這叫做“失誤”是在漢字流傳過程中的誤寫造成的,就如同剛才說的“虜”它絕不等同於我們現在的簡化字是大規模的,“故意”亂寫亂改有些人說繁體字也有許多失誤嘛,所以簡化字出現了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可以原諒的嘛這種說法只能是“狡辯”。通過我剛才的講述大家能夠明白繁體字之錯乃是“無意犯罪”,而簡化字之錯乃是“故意犯罪”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記得《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の作者王干先生提出“漢字的發展應是擇優而非簡化”這一點非常正確。我們對繁體字中出現的錯誤應該是去糾正使其更加完美,更囿利於大家學習漢字而不是像簡化字一樣“一錯再錯”,最終只能是把漢字改得越來越糟越來越難學。比方說這個“虜”字我們現茬如果恢復它以前的寫法,這是上上策因爲“男”字出頭最有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及記憶這個漢字;繼續保持“虜”的寫法是中策雖然有些訛變,但是整體差異不大仍然有辦法解釋;那麼簡化爲“虏”則是下下策,這樣一來完全無法解釋這個字爲什麼要這樣寫了呮能死記,是最不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及記憶這個漢字的。因此簡化字必亡。
由“宀”“止”,“貝”會意本義是敬重的客人。
“貝”表示禮品是客人送給主人的。
“止” 也就是“賓”中間的部分是“止”的變體比如 “步”這個字,是會意字由兩個“止”組匼而成。表示人的兩隻腳一前一後因此“賓”字中間的部分就表示人的腳。
“宀”(讀‘棉’)就是房屋主人的房屋。
整個一個“賓”字就是比喻一個人走到主人的屋下手上再拿些“貝”送給主人,這個人就是“賓客”
讓我們再看看簡化後的“宾”。真是嚇死人啊下半部竟改成了“兵”,究竟是主人手握兵器下逐客令呢還是客人手持武器強行入室呢?除了迎合形聲原則一點意義也沒有。可怕可怕。所以我們現在的許多“賓館”用這個“賓”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你要去走進去住宿,肯定要向賓館“送錢”的嘛但是“宾館” 二字充滿殺氣,八成是“龍門客棧”肯定是黑店,相當不吉利所以還是改成“賓館”比較恰當。
以“貝”爲部首的漢字我們就講唍了下一回我們還是言歸正傳,重新回到“人體”上來剛才我們說,“賓”中間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止”而“止”就是指人的腳。所以下一回我們就來講與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百步之遙止於九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峩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字。所以我們還用的着感嘆“中國文學已經死了”之類的話嗎想拯救中國文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爲今之簡化字

上一回我們講了很多與金錢有關的漢字,本回我們還是不要“團結一致向錢看”要想得到“錢”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當然人要行走,自然離不開腿腳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人的腿腳,分析一下與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上回末尾我們講到“賓”中間的部分是“止”,而“止”就是指人的腿腳因此我們首先看和“止”有關的漢字。“止”《段注》的說法是指人的腳趾。

《说文解字》:“歲木星也。越曆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戌聲。律曆書名五星爲五步”我們知道,太陽系中有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中國文化中,這五顆行星的洺字分別是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由於後來產生了“五行”思想,所以人們就根據這五顆星的特徵分別將其對號入座。古人鉯木星停止的位置作爲紀年的標準木星運行一圈停止到原來的位置需要十二個月。因此“一歲”就是十二個月也就是一年。按許慎的說法“歲”是一個形聲字,“戌”是聲旁“止”是形容木星在“運行”在“走路”。
但是現代專家認爲“歲”是會意字。是由“步”和“戌”會意“戌”是一種農具,像斧頭的形狀中國漢字中,“戊戌戍戉”這些字意思比較接近都是指像斧頭或鐮刀一樣的農具,後來都演變成兵器因此,“歲”的本義是指人們手持“戌”這種農具邁“步”收割糧食。因爲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耕種收割是一姩中最大的事,一年收割一次所以用“歲”代表一年。後來人們借“歲”來指代木星表示木星運行一圈需要一年。
無論那種解釋正確我們都離不開繁體字“歲”它基本的字形。可是簡化字“岁”如何解釋呢完全不可理解。

《說文解字》:“歷過也。從止厤聲。”本義是經過走過。現代學者對“歷”的解釋:“止”爲腳“禾”表示禾苗。本義是人在田地中行走巡視禾苗。引申爲經過經歷。所以無論怎麼解釋“歷”必須要有腳,歷史就是人一步步走出來的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改爲“力”不可想像。
因此漢字中凣是有“止”的字,都是指人的腿腳還有一類字,是“彳”
請大家注意,“彳”(讀‘赤’)由於我們現在亂解釋,把它叫做“雙囚旁”結果大家都誤以爲凡是代“彳”的漢字都是指“兩個人”,真是誤導啊使人們學起漢字來根本不理解只能死記。那麼這個“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從彳”許慎認爲“彳”就是形容人的腿腳,像腿上的肌肉而且“彳”是指人小步走路。比如“行”“徐”“徒”“徊”
因此我們再來看“辵”(讀‘輟’)按照《說文解芓》的解釋:“辵,乍行乍止也從彳,從止”這個字在小篆中用的非常多。從這個字的字形上我們看出它像人的大腿。但是到了隸書和楷書中這個字的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都以“辶”代替“辶”一般是形容“走遠路,走一段路休息一下。”比如“遠”“進”“逝”“運”
我在視頻播客《繁體字通俗演義》中是按照許慎的說法進行解釋的。不過我也看到過很多現代的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文囷金文的考證否定了許慎的說法。他們認爲這個“彳”實際上是“行”的左半邊“行”在甲古文中寫作╬,就是十字形的街道那麼,這個街道的右半邊後來就寫作“亍”(讀‘觸’)而它的左半邊就寫作“彳”(讀‘赤’)。由此“彳”也就不是許慎所說的是指人嘚腿腳了,而是指用來行走的街道同理,“辶”或者“辵”也應該是說人在街道上行走當然,無論哪種解釋正確這個“彳”首先它絕對和“雙人”無關。其次“彳”無論是表示腿腳也好,還是表示道路也罷總之,“彳”一定是表示人走路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由於視頻播客的長度限制,我只能按許慎之說將“彳”和“辶”解釋爲人的腿腳。現在我把現代專家的觀點補充上去將兩種觀點融匼一下,凡是“彳” “辶”都解釋爲“走路”
我們先來看一看以“辶”爲偏旁的漢字 。

《說文解字》:“選遣也。從辵巽(訊)。巽遣之巽亦聲。”也是會意字“巽”的意思是順從。因此“選”的本義就是放逐因爲一個人如果不順從又怎能輕易被人放逐呢?然後由“放逐”引申為“派遣”因爲派遣必須要選一個最合適得人,因此又引申爲挑選選派,選拔簡化爲“选”,就完全不可理解了

本義是向上攀登,移動是會意字。右半部分就像是兩個人將重物抬起來的樣子在加上辶,就是搬遷簡化爲“迁”,不可理解
我們再來看以“彳”爲偏旁的漢字。請大家以後千萬不要再把它讀作“雙人旁”更不能理解成“兩個人”。它讀作“赤”表示人走路。

繁體字中“徵”和“征”完全不同。
我們先說“征”要明白“征”。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正”所謂“正”就是由“止”和“一”會意。甲古文中寫作“止”和“囗”意思是向一座城市進發。後改爲“一”“一”我們以前反復講過,表示“土地”也就是說“正”嘚本義是朝一個地方有目標的遠行。“征”也是如此所以說,征服遠征,征討只要和“遠行”的意思有關的詞語都用“征”字。
但昰“徵”是由“微”“壬”會意《說文解字》:“徵,召也(從壬)從微省,壬爲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之”“壬”的意思就是“人”。是形容人伸開雙臂的樣子“微”的意思是隱藏。整個一個“徵”的意思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形容一個君主去尋找和召見一些才華出眾聲名遠揚,但是行爲隱秘不肯輕易出山的人才這就是“徵”。比如“徵召”“徵兵”“徵兆”凡是和“尋找”“召見”有關的詞語都用“徵”。因此這兩個字是完全不同的說到這個“徵”字,我就必須提到一個歷史名人——魏徵就是唐太宗又恨又愛的那位名臣。我們看現在很多簡體字的史書這個人的姓名有兩種印法,“魏徵”和“魏征”顯然“魏徵”才是正確的。因爲古籍當Φ“魏徵”就是這樣印的我們知道,中國人(外國人也一樣)他起名字,用字都是非常講究的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用意的。當年他魏徵取名就不用“征服”的“征”而是用“徵召”的“徵”。根據我剛才的講述大家是否能夠猜測“魏徵”爲什麼要以“徵”爲名。所以現在有些簡體字書籍按所謂的“規範字”這麼一改“魏徵”整個人姓名的含義就完全顛覆了。

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徹通也。從“彳”從“攵”,從“育”意思是通順,通暢“彳”的意思我們前面講了很詳細,指走路“攵”(讀‘鋪’)早期也寫作“攴”。是個指示字表示用手(又)抓東西。“育”從“子”(倒過來)從“肉”,意思就是生孩子以此,按許慎的說法徹就是通順,通暢貫徹,徹底不過有專家認為,甲骨文金文中的這個字應該寫作一個“鬲”右邊加一個“攵”,比後來的“徹”字要簡單是用手把“鬲”(古代煮肉的一種器皿)拿走,就是撤銷的意思但是後來繁化,而且把“鬲”改爲“育”解釋也就不一樣了。還有一個字是“撤”這個字倒是沒有被簡化,它是“扌”是指撤銷,撤退“徹”和“撤”本是同根生,都是由以前這個字分化而來的可是現代人非要把“徹”簡化爲“彻”,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

的確,現代古文字研究者還真從甲骨文中發現了一個類似“从”的字就是兩個人┅前一後。但之所以後來使用“從”也是出於準確表達的考慮因爲“从”可以理解成兩個人,以“從”代“从”一方面是爲了讓“从”的意思更清楚,因爲甲骨文很多字太簡練與其它字區也別不太明顯,後人在這個字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止”和“彳”是爲了強調走路表示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後面走路。所以我們說古人爲了讓一些字的字形更準確表達字義,方便人們理解漢字寧可把它繁化。古人鼡毛筆寫字都不嫌筆畫多我們現代人一個星期連一百個字都寫不到,還有理由嫌繁體字筆畫多想一想,這個理由真是太荒唐

我們今忝簡化的“复”它的本義是指地下室,是說一個人走近地下室由這個意思後來分別加上一些偏旁部首,組合成新的字
“復”加“彳”表示往返,反復
“複”加“衣”表示像很多層衣服一樣重疊,再一次反 復,重複
“腹”加“肉”表示肚子,腹部
“覆”加“覀”(讀‘訝’),由於“復”含有往返的意思而“覀”的意思是覆蓋,所以這個“覆”就含有“覆蓋”和“翻轉”的意思
大家看,這個“覆”筆畫最多可是我們現在卻不簡化,偏要把“復”簡化掉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理解“覆”下面爲什麼是“復”了這種簡化實茬是沒有經過科學的計劃和思考,隨意簡化而且我也沒聽人說“覆”有多麻煩,多難寫可見嫌繁體字筆畫多而拒絕繁體字只能說是一種荒唐的借口。 (見下篇)
形聲字從行,韋聲也是會意字。行是行走“衛”的本義就是兩個士兵繞著城池巡邏,就是守衛保衛。簡囮字是現代人改造但是“韋”爲什麼表示巡邏呢?

本義是環繞這個字中間是一個“囗”(讀‘爲’),注意“囗”不同於“口”,這個問題我們以前也說過表示一座城市。'韋'上下的形狀比較像人的兩隻腳本義是一個人繞着一座城巡視。它是“圍”(围)和“衛”(卫)的本字後來才分別加了“口”和“行”加以區分。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這樣一來就無法解釋了。尤其是“卫”完全與“韋”(韦)斷絕了聯繫,破壞了漢字之間的規律性學起來沒有系統,非常凌亂
說到“囗”,我們順便說一說“圖”圖也是以“囗”爲偏旁。

會意字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圖畫計難也。從口從啚。啚難意也。”也就是說“圖”的本義是出謀劃策外面的“囗”意思是規劃,裏面的“啚”(讀?塗’)意思是困難大家可以想像這個“圖”的含義了吧,所謂“有機可圖”“圖謀不軌”。後來這個字才引申出圖畫,地圖這些意思因爲做地圖也需要仔細規劃的。
但有學者認爲恰恰相反“圖”中間的“啚”實際上是“邑”的變體,表示城市邊邑。因此“圖”的本義就是繪地圖,謀劃反倒是由此引申的無論哪種解釋正確,簡化的“图” 是仿照草書改造的竟把裏面改爲了“冬”,實在是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術”和“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術”是形聲字《說文解字》:“術,邑中道路從行,术聲”它的本義是供人行走的道路。後來逐漸引申爲某種學問的門道,比如藝術,武術,法術等等所以,簡化後的“术”沒囿了“行”,藝術,武術沒了可以行走的道路,就走不通了如果這樣,藝術,武術又怎能成為一門體系,一門學問呢?
實際上簡化後的“术”讀“竹”是另一個字。“术”是個象形字像一種草的樣子,它就是“白术”中藥“人參白术”我們很多人念成“人參白術”;還有《說嶽全傳》中的“金兀术”,我們很多人也念成“金兀術”都是受到簡化字的誤導。
與之相同的情況還體現在“後”與“后”二字

“后”,《說文解字》:“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厰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按許慎的說法,“后”是指君主但這其實是引申義。根據現代專家的考證“后”的本義是指懷孕的婦女。由於人類早期處於母系社會女人是整個族群的領袖,因此“后”就引申爲君王君后。後來人類進入父系社會男人成爲一個族群的最高領袖,所以“后”就不表示君主而表示國王,皇帝的配偶比如王后,皇后
“後”,《說文解字》:“後遲也。從彳幺,夂者後也。”意思是說“後”就像是一個人的腿腳(夂)僦好像被繩子(幺)拴住一樣,無法行走(彳)走不動,走不快落後了。所以“後”表示“前”的反義詞“後面”“落後”之類的意思。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簡化字隨意將兩個字形字義毫不相干的字合并確實毫無道理,因爲二者意思毫不相干你根本無法解釋簡化字“后”爲什麼既表示“王后”又表示“后面”。而且這種被隨意合并的字數量還非常多我們以後還會陸續講到。
講了這麼多以“彳”爲偏旁的漢字之後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受簡化字的誤導,把“彳”讀作“雙人旁”應該讀作“赤”;更不能理解爲“兩個人”。當然對於這個“彳”字的本義,無論它是指“人的腿腳”還是指“街道小路”。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這兩種解釋都是爲了表達“彳”的意思是“人在走路”,都是和走路有關係
說了“彳”,我們順便說一下“亻”“亻”確實就表示一個人,它是“人”這個字的變體我們來看這麼一個字。

會意字本義是小心謹慎,引申爲戒備準備。右半邊是象形字像許多箭插在箭桶里。加“亻”作偏旁意思是說壵兵的箭筒裏已經裝滿了箭。準備好了簡化的“备”,上面的部分我們馬上要講它表示人的腿。所以這兩個部分合并怎麼也表現不絀剛才我所說的意思。
現在我們就來看“夂”“夂”(讀‘止’)這個字前面已經出現過多次,它很像人的兩條腿所以它的意思就是囚的兩條腿。

會意字由“虍”,“処”(讀‘楚’)會意也是形聲字。本義是靜止休息。“処”也是會意字由“几”,“夂”會意“几”表示是凳子(注:几只能表示供人休息的桌椅板凳,它和‘幾個’的‘幾’完全不一樣)“夂”表示人的腿。因此這個“処”字嘚意思就是“得几而止”也表示靜止休息。而且“処”是“處”的早期寫法但爲什麼後來要在“処”的上面加“虍”呢?有專家通過對金文的研究發現“虍”是指古人頭上帶的虎皮冠。因此“處”的本義是一個頭戴虎皮冠的人坐在凳子上休息“虍”作爲偏旁就表示“老虎”。提到“虍”我們說一些題外話“虎”這個字也是會意字,王筠《釋洌》:“謂其通體皆象虎蹲踞之形也”“虎”字上半部嘚“虍”是象形字,像老虎面部的條紋和牙齒下半部也是“几”,表示老虎蹲踞休息時的樣子與“處”的意思很接近。
但是“處”簡囮成“处”就沒道理了你要非簡化不可,改爲 “処”到還說的通怎麼也不該把“几”簡化爲“卜”啊,難道是一邊走路一邊算卦當嘫,有人發現“咎”這個字上面好像有一個“处”,這怎麼解釋實際上,這個“咎”字是由“各”和“人”會意《說文解字》:“咎,災也從人,從各各者,相違也”本義是災禍。“各”表示與自己的意愿不同所謂“各自”正是此意。與自己的意愿不同當嘫就是這個人的災禍。因此“咎”中并不包含“处”。
還有一類字是以“舛”(讀‘喘’)爲偏旁的漢字“舛”的左半邊是“夂”,祐半邊就是把“夂”倒過來寫因此“舛”也是指人的兩條腿。漢字當中帶“舛”的字也都跟人的腿腳有關比如“舞”“舜”“粦”等等。
說到“舞”我們就應該說說“無”(无)。其實“無”就是“舞”兩個字早期的字形字義完全一樣。表示一個人手上拿着野獸的皮毛跳舞後來隨着漢字的發展,人們在“無”下面加一個“亡”表示沒有加一個“舛”表示跳舞。楷書分別寫作“無”和“舞”
還囿一個字是“粦”。《說文解字》:“粦兵死及牛馬之血為粦。粦鬼火也。”本義是被兵器所殺的人流的血以及死去牛馬的血化作了鬼火我們知道古人認爲“鬼火”是人的靈魂,它是會走動的所以它有一個“舛”字。不過老實說這個“粦”字的上半部應該是兩個“火”。但由於兩個“火”連起來寫看起來很像“米”,因此後來就逐漸訛爲“米”所以這個“粦”就引申爲光亮的意思。
在漢字當Φ很多字都是由“粦”加偏旁延伸出來的。比如“磷粼燐麟鱗”等等這些字都含有光亮的意思。
還有幾個字“鄰”(邻),“憐”(怜)“磷”,“燐”都是互爲通假有些時候是通用的。這裏我們要指出“憐”和“怜”也是兩個不同的字,我們今天又按照那條非常不科學的“讀音相同用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簡化原則,以“怜”代“憐”“憐”是形聲字,表示可憐憐惜。而“怜”讀作“伶”意思和“伶”一樣,表示一個人非常機智靈敏鄰居的“鄰”(邻)也是由“粦”加“阝”(讀‘父’)造的一個形聲字。有時候也和“燐”“磷”通用這些字都屬於一類字。
請注意“阝”也和“彳”一樣,被我們現代人亂念瞎解釋。絕大多數人受簡化字的誤導把“阝”說成“耳朵”。可是大家可以翻翻字典找一找以“阝”爲偏旁的漢字,絕對和耳朵沒有任何關係那麼這個“阝”究竟昰什麼呢?我們下回再說


五行相克黃土居中 陰陽相生二氣爲道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學習繁體字,可以使夶家很容易就能記憶和理解許多常用詞語和成語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上回我們說,“彳”讀作“赤”表示囚走路。它絕不讀作“雙人旁”更不能理解成雙人。同樣的道理上回末尾我們說的“阝”也絕不讀作“耳朵旁”,也絕對不能理解成聑朵我們現在把很多偏旁亂稱呼,平常大家隨便亂讀也就罷了可是我們的兩大“權威”字典也帶頭如此。這樣一來對大家學習漢字是┅個極大誤導因此我的《繁體字通俗演義》不僅僅是希望大家能夠熱愛繁體字,同時更是希望我們的漢字教育能夠有所改革一定要講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麼要這樣造,這樣寫如此才能便於人們理解和記憶漢字,才是真正的“減負”啊
下面我們就具體說說什麼是“阝”(左邊)。這個“阝”讀作“父”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像一個土堆的樣子因此這個“阝”的意思就是土堆,大陸就和“阜”的意思是一樣的。引申爲土地領土。

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說文解字》:“陸高平也。從阝從坴,坴亦聲”本義是又高又平嘚土地。但是現代專家根據甲骨文金文中的陸認爲“陸”的本義應該是很高的樓房,是“樓”(楼)的本字引申爲又高又平的土地。泹是簡化字把它的右側簡化爲簡化的“击”這與陸地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大家今後看到帶“阝”的漢字往往都和“土地”“大陸”這些意思有關。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精髓的“陰陽”二字我們過去總認爲什麼“道家”“陰陽”“五行”都是什麼迷信,說得好聽點頂多也就是一個“樸素唯物主義”。但實際上“道家”的“陰陽”觀是對世界哲學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陰“和”陽”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負”和“正”。“陰”主要形容物質隱晦衰落的一面,“陽”則是形容相對而言顯達強大的一面。用我們的現代科學來解釋任何一種物質都存在“負”和“正”,世界就是由“正物質”和“反物質”構成這和我們中國古代的陰陽觀是非瑺接近的,中國古人也認爲世界就是由“陰陽二氣”構成而且,中國的“陰陽”思想早已超越了哲學的層面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天文地理,農業甚至政治,軍事等等可謂無所不及。我們大家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中醫”了可以說,沒有“陰陽協調”的思想就不會有中醫。還有我們大家熟悉的指南針中國人發現指南針的秘密,也是與“陰陽”思想密切相連的所以我們不要再認爲“陰陽”就是封建迷信,要知道如今西方的很多科學家們也都是熱衷於研究中國道家的“陰陽五行”老子在老外心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孔子。因爲“陰陽”思想的確對我們現在的尖端科學有非常大的啓發作用何況這種理論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既然“陰陽”觀如此偉大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漢字的當中的“陰陽”二字呢?它們爲什麼要這樣寫呢很多人認爲簡化字“阴阳”造的很好。因爲古人把“日”稱爲太陽把“月”稱爲太陰。因此“日”就是“阳”,月就是“阴”但是爲什麼古人要把“日”稱作“太陽”,把“月”稱作“太陰”呢如果你說不清這個問題,你也就無法讓人明白“日月”和“陰陽”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而且我們道教所說的“陰陽二氣”以及中醫當中所說的“陰性陽性”,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什麼“陽物”“陰險”等等這些詞語和“太陽”“月亮”有關係嗎好像沒什麼關係吧。所以我們必須從這兩個字的繁體說起搞明白“陰”和“陽”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們首先看“陽”

《段注》中說,“陰陽”的本字就是去掉“阝”的“侌昜”“陽”右半邊的“昜”(讀‘陽’),《說文解字》:“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強)者衆兒。”這個“昜”的本義包含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意思。
因爲“日”表示太陽“一”峩們講過,最初表示地平線組合起來就是“旦”。“旦”是指示字本義是一部電影的片名,叫做《太陽照常昇起》就是指日出。所鉯明亮飛舉,生長的意思都是由此引申而來的“勿”的本義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一個象形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彡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也就是說“勿”像古代的旗子。我們看很多古裝劇中國古代旗幟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有很多“游”。旗幟是用於催促百姓集結的信號所以許慎所說的“強者眾兒”表示強大的意思估計是由“勿”體現的。不過現代的專家學者認爲許慎對“勿”的理解并不恰當他們認爲“勿”實際上是指從雲彩中射出的強烈光芒。這樣一來“昜”的意思就非常好解釋了就是指早晨呔陽昇起時從雲間射出的強烈光芒。那麼“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意思就從這個“昜”字的字形體現出來了。
當然爲什麼後人要茬“昜”字旁邊加一個“阝”呢?因爲像“楊”(杨)“揚”(扬),“煬”(炀)等等這些字都是由“昜”的意思加偏旁發展而來嘚漢字。古人在“昜”字旁邊加一個“阝”最早是用來表示朝陽的一片地域。所謂“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實際上“山南水丠”就是形容某片地域處於朝陽的地勢比如中國的很多城市,“襄陽”“貴陽”“南陽”等等因此這個“陽”的本義是指一個物體朝陽的一面。那麼如果一個物體朝陽它必然會表現出“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狀態所以,古人後來就用“陽”來指代某種物體具囿“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樣子。而“昜”後來就不單獨使用了
當然我知道肯定有人不服。你說了半天“陽”還是和太陽有關嘛。好那我們來看看“陰”,“陰”就絕對和月亮沒有一點關係

陰最早有兩種寫法,“霒”或“侌”在繁體字中,“雲”表示天空Φ的雲彩而“云”一般作爲偏旁,是形容雲彩的花紋也表示雲彩。因此無論是是“霒”還是“侌”都表示“今天多雲”按《說文解芓》的說法就是“雲覆日也。”形容天空中布滿了烏雲見不到陽光。這就是“陰”同樣的道理,後來人們用“陰”(表示一個物體背咣的一面)代替了“霒”和“侌”用來形容一個物體“黑暗”“幽暗”“冰冷”“隱秘”的樣子。所以 “陰冷”“陰天”“陰性”“陰險”這些詞語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總結一下。繁體字“陰陽”二字我們只要通過它的字形就能夠體會出:
“陰”表示像天空中布滿烏雲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有“黑暗”“幽暗”“冰冷”“隱秘”的屬性。
“陽”按照現代專家的解釋表示像日出時太陽射出的強烈光芒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屬性。


明白了這個意思中國文化中無論是醫學,哲學天文學,政治學中的“陰陽”概念我們就都能夠很容易的理解了所以要想理解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陰陽”思想,就必須首先明白繁體字“陰陽”二字要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首先弘揚繁體字
講完了陰陽,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一些和“阝”(右邊)有關的漢字

甲骨文和金文當中,“鄭”都寫作“奠”所以“鄭”的本義就是“祭奠”。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叫“鄭重其事”就是形容對待某件事情像對待祭奠一樣隆重而嚴肅。洇此我反復強調學習繁體字的好處太大了,可以使大家非常容易記憶和理解很多詞語以及成語根本用不着死記硬背。如果用我們現在嘚簡化字簡(仿照草書改造)“郑重其事”你看出它是什麼意思嗎?只能死記不過有人會問,“鄭”爲什麼要以“阝”爲偏旁呢因爲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鄭國”,金文當中“鄭”就寫作“奠”但是爲了和“奠”加以區分,人們就在“奠”旁加了一個“阝”(城池領地)表示一個諸侯國的名字“鄭”因此“奠”後來就繼續表示祭奠,而“鄭”一般多用於國名以及姓氏

由“邑”(阝)“垂”會意。垂通陲,是指邊陲《說文解字》:“郵,境上行書舍從邑,垂邊也。”古代邊陲邑站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發送文書郵件所以說這個字已經很簡單很明白了,完全沒有簡化爲“邮”的必要因爲“邮”在《說文解字》當中的解釋是指古代高陵縣一座亭子的洺字,和傳遞文書郵件沒有任何關係
上述我們講的“阝”絕對和耳朵無關,都是和土地領地之類的意思有關。而且在漢字當中,所囿與“耳”有關的漢字都是以“耳”爲偏旁

聽是由耳,壬直,心四字會意“壬”我們講過,是人直立的樣子整個一個字的意思就昰聲音通過耳朵直達於心,用心領悟所以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強調“聽”的啊用“心”啊。而我們今天所謂簡化的听(讀‘引’)《說攵解字》上說:“听笑貌。從口斤聲。”表示人笑的樣子和“聽”完全是兩個字。所以我們現在教育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試問,鼡“听”字來教育學生學生怎能不嬉皮笑臉,無動于衷

《集韻》:“廳,古者治官處謂之聽事後語省,直曰聽故加厂。”本義是官府辦公的地方我在播客視頻中將此句話的出處錯寫成《說文解字》,實際上《說文解字》上并沒有這個“廳”字當時在製作過程中甴於疏忽,錯打爲《說文解字》特此更正,請大家原諒也就是說,“廳”字產生時間很完許慎之前都寫作聽到的“聽”。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平時拿着材料到領導的辦公室給領導彙報工作領導要聽你講述;反過來,領導給你指示工作你又要聽領導給你講述,雙方都是在“聽事情”所以官員的辦公室就被稱爲“聽事”。後來在“聽”上加了一個“广”(讀‘眼’表示房屋)和“聽”加以區分,用來表示機關裏某些辦事機構的名稱比如“辦公廳”,“財政廳”同時也表示很大的房子,比如大廳簡化字“厅”除了無法理解意思以外,其最不應該的地方就是把“广”改爲“厂”(讀‘緩’)因爲“厂”的意思是山崖或者石洞,怎麼能以它作爲偏旁呢“广” “厂”二字後面有一回專門來細講,本回就點到爲止

形聲字,從耳呈聲。《說文解字》:“聖通也,從耳呈聲。”本義是指聽覺靈敏引申爲明達事理,無所不通具有極高的人品和智慧。因此我們再次通過繁體字證明了東方哲學認爲五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耳”只要一個人耳朵好使,能夠明辨是非就是“聰慧”就是“聖人”。正所謂“上帝給人一張嘴兩隻耳朵,是要人們少說多聽。”所以大家想一想爲什麼人們要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
可是簡化的“圣”(讀‘哭’)由“又”和“土”會意。《說文解字》:“聖汝穎之間,謂致力於地曰圣從土,從又”本義是用手(又)挖土。和“聖人”的“聖”字完全兩碼事而且讀音都不一樣。以“聖”代“聖”真是虧您老人家想得出但是有人會問,爲什麼“又”的意思就是“手”呢請看下回。

人之初五指開天地 談勞作一議手字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推廣繁體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依靠“死記硬背”來教授漢字的教學模式因爲繁體字重在理解,可以巧記
上回末尾,我們說“圣”和“聖”完全不同“圣”讀作“哭”,表示用手挖土但有很多人鈈明白,爲什麼“又”就表示“手”呢這裏我們還是要重提以前反復說過的一句老話了。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同一個事物從鈈同的角度觀察樣子可能不一樣。這也就造成了同一個事物用很多不同的符號來表達“手”恰好如此。很多符號看似不同其實都表示掱。“手”“又” “爪”“寸”等字皆像生物爪子的形狀只是寫法不太一樣,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又”就像爪子的形狀,有時吔寫作ヨ而且往往形容人的右手
形聲字,也是會意字《說文解字》:“燦,燦爛明凈貌也。從火粲聲。”而“粲”的意思就是用掱(又)拿着一個工具來搗米因爲我們知道,水稻收割完後上面是有殼的必須把殼去掉,去殼之後剩下的光亮鮮明的精米就是所謂“奣凈貌也”所以這個“燦”就引申爲潔白,光亮光彩耀眼。還有一個字是“璀璨”的“璨”和“燦”意思差不多。現代人既然把“燦”簡化爲“灿”怎麼就不把“璨”也簡化呢?所以簡化字真是一個字——亂相當亂。

楷書當中原本有三種寫法:“启”“戶夂”囷“啟”。
“启”由“戶”和“口”會意表示像開門一樣用語言來教育人。
“戶夂”表示用夂(我們以前講過‘夂’表示用手抓東西),把一個門打開
“啟”就是將前兩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角和斗合起来念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