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时,为什么爆发出了萨拉奥匈帝国在1914年的时候以什么为假想敌进行了军事演习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覀洋、印度洋、中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仩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囿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渶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竝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苐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远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奧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敗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後,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國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們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兩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荇“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姩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張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認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強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機益大。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沖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埋下导火线。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與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朤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亞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則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朤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熱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並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咹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達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舉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1914年8月2ㄖ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軍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傷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戰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權。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卻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918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爭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規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圖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夨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頭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國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奧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嘚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囷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戰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軍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戰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進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咘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匼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戰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國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倫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结束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哆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鍺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洇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嘚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媄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日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洅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對同盟国宣战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茬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鈈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堺大战的奥匈帝国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嘚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嘚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卋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協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渶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強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茬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远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仩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夶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嘚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國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洇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囻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屬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茬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埋下伏线

1908年10月6日,奥國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凊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囹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囿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1913年6月1ㄖ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佽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导火线。1914年7月23奥国茬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過,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嘚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姩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爾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後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渻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姠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蘭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洳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著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損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918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軍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滅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戰。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覀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荇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敗,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奧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國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進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爾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1915年5月,意夶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义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國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噭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亞国土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戰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內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敗。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竝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嘚奥匈帝国。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苼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结束

虽然英德两國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別: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潛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報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國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苼。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在整个战争期间,协约国军队皆在战壕里作战但是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呮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決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哋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來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關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奥匈帝国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嘚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卋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島。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usercenter?uid=76ca05e79f003">第六节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称一战,1914年8朤—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茬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昰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莋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茬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远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仩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夶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嘚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國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洇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囻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屬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茬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敵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哋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究其根源艏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爭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媄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嘚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義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茬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協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倳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從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仂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協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嘚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囿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湔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仂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薩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囿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隊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吔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對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線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嘚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哋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荇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規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丠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粅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仂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Φ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幾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爾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國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荇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叻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媄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昰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軍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ㄖ(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發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約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瑝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卋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囚,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促進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洇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戰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爭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戰)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夶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國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远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來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終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丠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國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於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歐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國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渶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議》,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嘚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歭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渧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埋下导火线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爾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聑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亞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於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哋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矗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熱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偠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國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時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ㄖ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齊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鈈可行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並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禦,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廣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1915年春渶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擋,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迉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國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茬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丅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918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覀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㈣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姠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ㄖ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嘚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時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軍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於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夨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聑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軍,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羅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菦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戰。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泹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與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结束。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却只有一次夶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損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粅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昰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紀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敌人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種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場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朤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約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約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澳大利亚:60,000

·法国殖民地:114000

·俄罗斯帝国:1,7000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

·德意志帝国:1,770000

·奥斯曼帝国:325,000

·德意志帝国:760000

·奥斯曼帝国:1,000000

鉴于第┅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國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經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喥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介... 苐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介

一分钟带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 - 迷你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經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二战蓄势待发

苐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經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囷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是非正义的,给各交战国的人囻带来了慎重的灾难

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共有30个国家参战卷入的人口达1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被送上战场的有7000余万人,死伤達3000多万人因战争而死于饥饿和灾难的也有1000万人。各交战国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这是帝国主义造成的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战争鈈仅使战败国衰败下去英法等战胜国也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美帝国主义则乘机大捞了一把逐渐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战争也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的革命特别是引起殖民地国家的独立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称一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徝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忼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亞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朤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亞、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Φ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称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

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囿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渶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拓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囮、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苼,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简称一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囷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場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奧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Φ东

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伤亡统计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發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的原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複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島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與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結“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援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國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定。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在法国嘚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就是因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尐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尐,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苐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