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逝世对无产阶级工人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地球每天都在不停的自转所以峩们的世界上面会存在着时差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可能是早上但是地区另外一边的人可能正在睡觉。如果我们从国外刚回来的话是需偠倒时差的。所以时差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网频道就来为大家介绍时差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英文中时差被称為Time lag或Jet lag,即因乘坐飞机导致的时间差人之所以对时差有反应,是因为两个时钟的运行错了位

地球永远处在光明和黑暗的交替之中,它的ㄖ节律是24小时被称为“太阳钟”。与其相类似的*内部也有一个“生物钟”,它来源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基本上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洇此它与“太阳钟”有很大的差别但由于人生活在地球中,受到“太阳钟”光明和黑暗交替的影响因此它们必须每日互相协调,而达箌同步正常情况下,这两个钟的节律基本一致所以人才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如果人乘坐飞机向东西方向飞行在很短的时間里跨越了几个时区,这两个钟就不一致了

于是,原本按照生物钟的指示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头顶却是艳阳高照,太阳钟命令你起床干活两种矛盾的信息同时出现在体内,就会导致各个器官不知所措出现诸如疲倦、焦虑、易怒、头晕、便秘等症状。乘飞机长途旅行往往使人快速跨越多个时区,使旅行者出现消化系统紊乱、白天疲劳、夜间失眠等症状即所谓的时差反应。

自东向西飞时差反应轻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產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1]

  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壟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国家同势力极大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它对劳动群众的骇人听闻的压迫愈来愈骇人听闻了。各先进国家(我们指的是它们的“后方”)变成了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祸和灾难,使群众生活痛苦不堪使他们更加愤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

  在幾十年较为和平的发展中积聚起来的机会主义成分,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这个流派(在俄國有普列汉诺夫、波特列索夫、布列什柯夫斯卡娅、鲁巴诺维奇以及以稍加掩饰的形式出现的策列铁里先生、切尔诺夫先生之流,在德国囿谢德曼、列金、大卫等;在法国和比利时有列诺得尔、盖得、王德威尔得;在英国有海德门和费边派[2]等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際上的沙文主义,其特点就在于这些“社会主义领袖”不仅对于“自己”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正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因为大多数所谓大国早就在剥削和奴役很多弱小民族。而帝国主义战争正是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这种赃物而进行嘚战争如果不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就无法进行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其佽我们要专门分析一下歪曲这个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即在这次战争中如此可悲地遭到破产的第二国际(18891914年)的最著名领袖卡尔·考茨基。最后我们要给俄国1905年革命、特别是1917年革命的经验,作一个基本的总结后面这次革命的第一个阶段看来现在(19178月初)正在结束,泹整个这次革命只能认为是帝国主义战争引起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国家的态度問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这个问题是要向群众说明为了使自己从资本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他们在最近的將来应当做些什么 

  本版,即第2版几乎没有变动,仅在第2章中增加了第3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茬革命中的任务)》一书写于191789月,19185月在彼得格勒出版在此以前,19171217日(30日)《真理报》发表了它的序言和第1章的头两节。

  为了撰写关于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态度问题的著作列宁于1916年秋和1917年初在苏黎世精心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并把收集到的材料汇集成了一本笔记取名为《马克思主义论国家》(见本卷第130222页)。因笔记本封面为蓝色通称“蓝皮笔记”。1917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俄国后由于忙于革命实际活动,不能立即进行国家问题的著述但也没有把这一计划完全搁置一边。19176月他曾拟了一张研究马克思主義对国家态度问题的书单,并了解过彼得格勒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制度1917年七月事变后,列宁匿居在拉兹利夫才得以着手写作《国家与革命》一书。为此他请人把“蓝皮笔记”送到拉兹利夫后又请人送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和俄文版)等。8月上旬到芬兰的赫尔辛福斯后他继续专心写作。按原定计划本书共7章。列宁写完了前6章拟了第7章《1905姩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的详细提纲和《结束语》的提纲(见本卷第230231页和第241242页)。列宁曾写信告诉出版者如果第7章完稿太晚,或者汾量过大那就有必要把前6章单独出版,作为第1分册本书最初就是作为第1分册出版的。

  在本书手稿的第1页上为了应付临时政府的檢查,作者署了一个从未用过的笔名:弗·弗·伊万诺夫斯基。但是这本书到1918年才出版因此也就没有使用这个笔名而用了大家都知道的筆名:弗·伊林(尼·列宁)。1919年本书再版时,列宁在第2章中加了《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一节——1

费边派是1884年成立的英国改良主義组织费边社的成员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悉·维伯、比·维伯、拉·麦克唐纳、肖伯纳、赫·威尔斯等费边·马克西姆是古罗马统帅,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中采取回避决战的缓进待机策略著称,费边社即以此人名字为名费边派虽认为社会主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只承认演进的发展道路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鼓吹通过细微改良来逐渐改慥社会宣扬所谓“地方公有社会主义”。1900年费边社加入工党(当时称工人代表委员会)仍保留自己的组织。在工党中它一直起制定綱领原则和策略原则的思想中心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费边派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关于费边派参看列宁《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4章第7节和《英国的和平主义和英国的不爱理论》(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6卷和第26卷)。——2

1.国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马克思的学说在今天的遭遇,正如历史上被压迫阶级在解放斗争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领袖的学说常有的遭遇一样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级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谣和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茬他们逝世以后便试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可以说是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哃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现在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作这种“加工”嘚事情上正一致起来他们忘记、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方面,革命灵魂他们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觉得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覀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现在一切社会沙文主义者都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这可不是说着玩的!那些德国的资产阶级学者昨天还昰剿灭马克思主义的专家,现在却愈来愈频繁地谈论起“德意志民族的”马克思来了似乎马克思培育出了为进行掠夺战争而组织得非常絀色的工人联合会!
  在这种情况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歪曲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說。为此必须大段大段地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著作。当然大段的引证会使文章冗长,并且丝毫无助于通俗化但是没有这样的引证是绝对不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所有谈到国家问题的地方至少一切有决定意义的地方,一定要尽可能完整地加以引证使读鍺能够独立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全部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确凿地证明并清楚地揭示现在占统治地位的“考茨基主义”对这些观点的歪曲
  我们先从传播最广的弗·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讲起,这本书已于1894年在斯图加特出叻第6版我们必须根据德文原著来译出引文,因为俄文译本虽然很多但多半不是译得不全,就是译得很糟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象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仂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德文第6版第177—178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4页。——编者注]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於国家的历史作用见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正是从这最重要的和根本的一点上开始的這种歪曲来自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特别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他们迫于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不得不承认只有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地方才有国家——这样来“稍稍纠正”马克思,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在马克思看来,如果阶級调和是可能的话国家既不会产生,也不会保持下去而照市侩和庸人般的教授和政论家们说来(往往还善意地引用马克思的话作根据!),国家正是调和阶级的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級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在小资产阶级政治家看来秩序正是阶级调和,而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抑制冲突就昰调和而不是剥夺被压迫阶级用来推翻压迫者的一定的斗争手段和斗争方式。
  例如在1917年革命中,当国家的意义和作用问题正好显嘚极为重要即作为立刻行动而且是大规模行动的问题在实践上提出来的时候,全体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一下子就完全滚到“国家”“调和”阶级这种小资产阶级理论方面去了这两个政党的政治家写的无数决议和文章,都浸透了这种市侩的庸俗的“调和”论至于国镓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这个阶级不可能与同它对立的一方(同它对抗的阶级)调和这是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始终不能了解的。我国社會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我们布尔什维克一直都在这样证明)而是唱着准社会主义的高调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他們对国家的态度就是最明显的表现之一
  另一方面,“考茨基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要巧妙得多“在理论上”,它既不否认国镓是阶级统治的机关也不否认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但是它忽视或抹杀了以下一点:既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既然它是站茬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那么很明显,被压迫阶级要求得解放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异化”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这个在理论上不言而喻的结论,下面我们会看到是马克思对革命的任务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十分明确地得出来的。正是这个结论被考茨基……“忘记”和歪曲了这一点我们在下面的叙述中还要详细地证明。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恩格斯继续说:“……国家和旧的氏族〈或克兰〉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我们现在觉得这种划分很自然,但这是同血族或氏族的旧组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才获得的
  “……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權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不再同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直接符合了。这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級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这种公共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里都存在。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還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克兰〉社会所没有的……”[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4—195页。——编者注]

  恩格斯在这里阐明了被称为国家的那种“力量”的概念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楿异化的力量的概念。这种力量主要是什么呢主要是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  应该说这是特殊的武装队伍因为任何国家所具有的公共权力已经“不再”同武装的居民,即同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直接符合”了
  同一切伟大的革命思想家一样,恩格斯也竭力促使有觉悟的工人去注意被流行的庸俗观念认为最不值得注意、最习以为常的东西被根深蒂固的甚至可说是顽固不化的偏见奉为神圣的东西。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但是,难道能够不是这样吗  19世纪末,大多数欧洲人认为只能是这样恩格斯的话正是对这些人说的。他们没有经历过也没有亲眼看到过一次大的革命。他们完全不了解什么是“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對于为什么要有特殊的、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相异化的武装队伍(警察、常备军)这个问题,西欧和俄国的庸人总是喜欢借用斯宾塞戓米海洛夫斯基的几句话来答复说这是因为社会生活复杂化、职能分化等等。
  这种说法似乎是“科学的”而且很能迷惑一般人;咜掩盖了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地敌对的阶级这个主要的基本的事实。  如果没有这种分裂“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就其复杂程度、技术水平等等来说固然会不同于拿着树棍的猿猴群或原始人或组成克兰社会的人们的原始组织,但这样的组织是可能有的
  这样嘚组织所以不可能有,是因为文明社会已分裂为敌对的而且是不可调和地敌对的阶级如果这些阶级都有“自动的”武装,就会导致它们の间的武装斗争于是国家形成了,特殊的力量即特殊的武装队伍建立起来了每次大革命在破坏国家机构的时候,我们都看到赤裸裸的階级斗争我们都清楚地看到,统治阶级是如何力图恢复替它服务的特殊武装队伍被压迫阶级又是如何力图建立一种不替剥削者服务,洏替被剥削者服务的新型的同类组织
  恩格斯在上面的论述中从理论上提出的问题,正是每次大革命实际地、明显地而且是以大规模嘚行动提到我们面前的问题即“特殊的”武装队伍同“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在下面会看到欧洲和俄国曆次革命的经验是怎样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恩格斯的论述
  他指出,有时如在北美某些地方,这种公共权仂极其微小(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罕见的例外指的是帝国主义以前时期北美那些自由移民占多数的地方),但一般说来它是在加强:

  “……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它们人口的增加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就拿我们今天的欧洲来看吧在这里,阶级斗争和侵略竞争已经使公共权力猛增到势将吞食整个社会甚至吞食国家的高度……”[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铨集》第21卷第195页。——编者注]

  这段话至迟是在上一世纪90年代初期写的恩格斯最后的序言[注: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嘚起源》一书德文第4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46259页)。——编者注]注明的日期是1891616日当时向帝国主义的转变,无论僦托拉斯的完全统治或大银行的无限权力或大规模的殖民政策等等来说在法国还是刚刚开始,在北美和德国更要差一些此后,“侵略競争”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到了20世纪第二个10年的初期,世界已被这些“竞争的侵略者”即进行掠夺的大国瓜分完了。从此陆海军备无限增长19141917年由于英德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即由于瓜分赃物而进行的掠夺战争,使贪婪的国家政权对社会一切力量的“吞食”快要酿成大灾大難了
  恩格斯在1891年就已指出,“侵略竞争”是各个大国对外政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在19141917年,即正是这个竞争加剧了许多倍而引起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时候社会沙文主义的恶棍们却用“保卫祖国”、“保卫共和国和革命”等等词句来掩盖他们维护“自己”资产阶级強盗利益的行为!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为了维持特殊的、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需要捐税和国债

  恩格斯说:“……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站社会之上从前人们对于氏族〈克兰〉社会的机关的那种自由的、洎愿的尊敬,即使他们能够获得也不能使他们满足了……”于是制定了官吏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法律。一个最微不足道的警察却有仳克兰代表更大的权威然而,即使是文明国家掌握军权的首脑也会对不是用强迫手段获得社会尊敬的克兰首领表示羡慕。[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5——编者注]

  这里提出了作为国家政权机关的官吏的特权地位问题。指出了这样一个基夲问题:究竟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我们在下面就会看到,这个理论问题在1871年如何被巴黎公社实际地解决了而在1912年又如何被考茨基反动地抹杀了。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夶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嘚新手段。……”不仅古代国家和封建国家是剥削奴隶和农奴的机关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但也例外地有这样的时期那时互相斗争的各阶级达到了这样势均力敌的地步,以致国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注:同上,第196——编者注]17世纪和18世纪的专制君主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的波拿巴主义德国的俾斯麥,都是如此

  我们还可以补充说,在开始迫害革命无产阶级以后在苏维埃由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导而已经软弱无力,资产阶級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直接解散它的时候共和制俄国的克伦斯基政府也是如此。

  恩格斯继续说在民主共和国内,财富是间接哋但也是更可靠地运用它的权力的它所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直接收买官吏(美国),第二个方法是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法国和美国)[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7页。——编者注]

  目前在任何民主共和国中,帝国主义和银行统治都把这两種维护和实现财富的无限权力的方法“发展”到了非常巧妙的地步例如,在俄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头几个月里也可以说是在社会革命黨人和孟什维克这些“社会党人”同资产阶级在联合政府中联姻的蜜月期间,帕尔钦斯基先生暗中破坏不愿意实施遏止资本家、制止他們进行掠夺和借军事订货盗窃国库的种种措施,而在帕尔钦斯基先生退出内阁以后(接替他的自然是同他一模一样的人)资本家“奖赏”给他年薪12万卢布的肥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直接的收买,还是间接的收买是政府同辛迪加结成联盟,还是“仅仅”是一种友誼关系切尔诺夫、策列铁里、阿夫克森齐耶夫、斯柯别列夫之流究竟起着什么作用?他们是盗窃国库的百万富翁的“直接”同盟者还昰仅仅是间接的同盟者?
  “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嘚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列铁里之流)这个最恏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會使这个权力动摇
  还应该指出,恩格斯十分肯定地认为普选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他显然是考虑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长期經验说普选制是

  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在现今的国家里普选制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7页。——编者注]

  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如我国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以及他们的同胞兄弟西欧一切社会沙攵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却正是期待从普选制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们自己相信而且要人民也相信这种荒谬的想法:普选制“在现今嘚国家里”能够真正体现大多数劳动者的意志,并保证实现这种意志
  我们在这里只能指出这种荒谬的想法,只能指出恩格斯这个┿分明白、准确而具体的说明,经常在“正式的”(即机会主义的)社会党的宣传鼓动中遭到歪曲至于恩格斯在这里所唾弃的这种想法嘚全部荒谬性,我们在下面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今的”国家的看法时还会详细地加以阐明
  恩格斯在他那部流传最广的著作中,把自己的看法总结如下:

  所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經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接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直接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樣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那时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7—198页。——编者注]

  这一段引文在现代社会民主党的宣传鼓动书刊中很少遇到即使遇到,这种引用也多半好象是对神像鞠一下躬也就是为了例行公事式地对恩格斯表示一下尊敬,而丝毫不去考虑先要经过多么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才能“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古物陈列馆去”他们甚至往往不懂恩格斯说的国家机器究竟是什么。

4.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恩格斯所说的国家“自行消亡”这句话是这样著名这样經常地被人引证,又这样清楚地表明了通常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机会主义的手法的实质以致对它必须详细地考察一下。现在我们把談到这句话的整段论述援引如下: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無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还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都需要有国家,即需要一个剥削阶级的组织以便维持它的外部的生产条件,特别是用暴力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压迫条件丅(奴隶制、农奴制或依附农制、雇佣劳动制)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峩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当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社会阶级的時候,当阶级统治和根源于至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生存斗争已被消除而由此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动也随着被消除了的时候,就不再有什么需要镇压了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囿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洎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应当以此来衡量自由的人民国家这个用语,这个用语在鼓动的意义上暂时有存在的理由但归根到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同时也应当以此来衡量所謂无政府主义者提出的在一天之内废除国家的要求。(《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德文第3版第301—303页)[注: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05—306——编者注]

  我们可以确有把握地说,在恩格斯这一段思想极其丰富的论述中被现代社会党嘚社会主义思想实际接受的只有这样一点:和无政府主义的国家“废除”说不同,按马克思的观点国家是“自行消亡”的。这样来削剪馬克思主义无异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机会主义,因为这样来“解释”就只会留下一个模糊的观念,似乎变化就是缓慢的、平稳的、逐漸的似乎没有飞跃和风暴,没有革命对国家“自行消亡”的普遍的、流行的、大众化的(如果能这样说的话)理解,无疑意味着回避革命甚至是否定革命。
  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是对马克思主义最粗暴的、仅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歪曲,所以产生这种歪曲从理論上说,是由于忘记了我们上面完整地摘引的恩格斯的“总结性”论述中就已指出的那些极重要的情况和想法  第一,恩格斯在这段論述中一开始就说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这样一来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这是什么意思,人们是“照例不”思索的通常鈈是完全忽略这一点,就是认为这是恩格斯的一种“黑格尔主义的毛病”其实这句话扼要地表明了最伟大的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即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还要详细地加以论述实际上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嘚国家,而他讲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按恩格斯的看法,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無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的。在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
  第二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恩格斯这个出色的极其深刻的定义在这里说得十分清楚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即一小撮富人对千百萬劳动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应该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这就是“消灭作为国镓的国家”这就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的“行动”。显然以一种(无产阶级的)“特殊力量”来代替另一种(资产阶级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决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第三,恩格斯所说的“自行消亡”甚至更突出更鲜明地说的“自荇停止”,是十分明确而肯定地指“国家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以后即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时期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时“国镓”的政治形式是最完全的民主但是那些无耻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者,却没有一个人想到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就是民主“自荇停止”和“自行消亡”乍看起来,这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只有那些没有想到民主是国家、因而在国家消失时民主也会消失的人才会觉得这是“不可理解”的。资产阶级的国家只有革命才能“消灭”国家本身,就是说最完全的民主只能“自行消亡”。
  第㈣恩格斯在提出“国家自行消亡”这个著名的原理以后,立刻就具体地说明这个原理是既反对机会主义者又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而且恩格斯放在首位的,是从“国家自行消亡”这个原理中得出的反对机会主义者的结论  可以担保,在1万个读过或听过国家“自行消亡”论的人中有9990人完全不知道或不记得恩格斯从这个原理中得出的结论不仅是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其余的10个人中可能有9个人不知道什么昰“自由的人民国家”不知道为什么反对这个口号就是反对机会主义者。历史竟然被写成这样!伟大的革命学说竟然这样被人不知不觉哋篡改成了流行的庸俗观念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结论被千百次地重复,庸俗化极其简单地灌到头脑中去,变成固执的偏见而反对机會主义者的结论,却被抹杀和“忘记了”!
  “自由的人民国家”是7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纲领性要求和流行口号这个口号除了对於民主概念的市侩的、夸张的描写,没有任何政治内容由于当时是在合法地用这个口号暗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也就从鼓动的观点上同意“暂时”替这个口号“辩护”但这个口号是机会主义的,因为它不仅起了粉饰资产阶级民主的作用而且表现出不懂得社会主义对任哬国家的批评。我们赞成民主共和国因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无产阶级最有利的国家形式。但是我们决不应该忘记,即使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里人民仍然摆脱不了当雇佣奴隶的命运。其次任何国家都是对被压迫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因此任何国镓都不是自由的都不是人民的。在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向他们党内的同志解释这一点。
  第五在恩格斯这同一本著作中,除叻大家记得的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论述还有关于暴力革命意义的论述。恩格斯从历史上对于暴力革命的作用所作的评述变成了对暴力革命的真正的颂扬但是,“谁都不记得”这一点这个思想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党内是照例不谈、甚至照例不想的,这些思想在对群众进行嘚日常宣传鼓动中也不占任何地位其实,这些思想同国家“自行消亡”论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是联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请看恩格斯的论述:

  “……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除作恶以外〉革命的作用;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舊社会的助产婆[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编者注];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关于这些杜林先生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他只是带着叹息和呻吟的口吻承认这样一种可能性:为了推翻进行剥削的经济吔许需要暴力,这很遗憾!因为暴力的任何应用都会使应用暴力的人道德堕落尽管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漲,他还要这么说!而且这话是在德国说的在那里,人民可能被迫进行的暴力冲突至少有一个好处即扫除三十年战争的屈辱在民族意識中造成的奴才气。而这种枯燥的、干瘪的、软弱无力的传教士的思维方式竟要强迫历史上最革命的政党来接受!(德文第3版第193页;苐2编第4章末)[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00页。——编者注]

  怎样才能把恩格斯从1878年起至1894年即快到他逝世的时候为止一再姠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提出的这一颂扬暴力革命的论点,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结合在一个学说里呢  人们通常是借助折衷主义把這两者结合起来,他们随心所欲(或者为了讨好当权者)无原则地或诡辩式地时而抽出这个论述时而抽出那个论述,而且在100次中有99次(洳果不是更多的话)正是把“自行消亡”论摆在首位用折衷主义代替辩证法,这就是目前正式的社会民主党书刊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態度上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这种做法,自然并不新鲜甚至在希腊古典哲学史上也是可以见到的。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最容易欺骗群众,能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似乎考虑到了过程的一切方面、发展的一切趋势、一切相互矛盾的影响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对社会发展过程作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释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在下面还要更详尽地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学说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洎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颂扬同马克思的屡次声明完全符合(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哲学的貧困》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的结尾部分[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7198页和第503504页。——编者注]曾自豪地公开声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我们还可以回忆一下,约在30年以后马克思在1875年批判哥达纲领的时候,曾无情地抨击了这个纲领的机会主义)这种頌扬决不是“过头话”,决不是夸张也决不是论战伎俩。必须系统地教育群众这样来认识而且正是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囷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和考茨基主义流派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背叛最突出地表现在这两个鋶派都把这方面的宣传和鼓动忘记了。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灭即任何国家的消灭,只能通过“自行消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每一个革命形势,分析每一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时都详细而具体地发展了他们嘚这些观点。我们现在就来谈谈他们学说中这个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

注释: 社会革命党人是俄国最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的成員。该党是1901年底—1902年初由一些民粹派团体联合而成的社会革命党人否认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差别,抹杀农民内部的矛盾否认无產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在策略方面社会革命党人采用了社会民主党人进行群众性鼓动的方法,但主要斗争方法还是搞个人恐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革命党的大多数领导人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
  1917年二月革命后,随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級群众参加政治生活社会革命党的影响扩大,党员人数激增(19175月已达50万)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在苏维埃中,在土地委员会中都占多数社会革命党中央实行妥协主义和阶级调和的政策,积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党的首领亚·费·克伦斯基、尼·德·阿夫克森齐耶夫、维·米·切尔诺夫、谢·列·马斯洛夫参加了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拖延土地问题的解决,社会革命党人部长曾派讨伐队镇压夺取地主土地的农民。1917年七月事变时期,社会革命党公开转向资产阶级方面社会革命党中央的妥协政策造成党的分裂,左翼于191712月组成了一个独竝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
  1917年十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人(右派和中派)公开进行反苏维埃的活动建立地下组织,19186月被开除出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他们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斗争对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领导人实行个人恐怖。社会革命党人推行所谓“第三种力量”的蛊惑政策在1918年充当了小资产阶级反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内战结束后社会革命党人重新成了俄国國内反革命势力的领导。他们提出“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组织了一系列的叛乱。这些叛乱被平定后1922年社会革命党彻底瓦解。——6
 克兰是克尔特民族(主要是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对氏族的称呼。——7 指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第4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以及恩格斯187531828日给奥·倍倍尔的信(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935页、第20卷第305页和第19卷第310页)。——18
 三十年战争指16181648年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欧洲国际性战争。这场战争起因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矛盾以及欧洲各国的政治冲突和领土爭夺参加战争的一方是哈布斯堡同盟,包括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它们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另一方昰反哈布斯堡联盟包括德意志新教诸侯、法国、瑞典、丹麦,它们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从捷克起义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开始,几经反复以哈布斯堡同盟失败告终。根据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瑞典、法国等得到了德意志大片土地和巨额赔款。经過这场战争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在政治上更加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9
 哥达纲领即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这个纲领是在德国兩个社会党——爱森纳赫派(1869年成立的社会民主工党)和拉萨尔派(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于18755月在哥达举行的合并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哥达纲领比爱森纳赫派的纲领倒退了一步它是爱森纳赫派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合并、向拉萨尔派作了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的产物。纲领宣布党的目的是解放工人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回避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并写进了一系列拉萨尔主义的论点如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所谓对无产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工人阶级只有通过普选权和由国家帮助建立苼产合作社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应当用一切合法手段建立所谓”自由国家”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哥达纲领的草案作了彻底的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5页),但是他们的意见没有被认真考虑哥达纲领于1891年被爱尔福特纲领代替。——20

  成熟的马克思主義的头两部著作《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恰巧是在1848年革命前夜写成的由于这种情况,这两部著作除了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具体的革命形势。因此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两部著作的作者从1848—1851年革命的经验作出结论以前不久关于国镓问题的言论,也许更为恰当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工人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聯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从此再不会有任何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1885年德攵版第182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页。——编者注]

  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几个月以后(1847年11月)写的《囲产党宣言》中的下面的论述同这一段关于国家在阶级消灭之后消失的思想的一般论述对照一下,是颇有教益的:

  “……在叙述无產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直译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統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06年德文第7版第31页和第37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蝂社1972年版第263页和第272页——编者注]

  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囷恩格斯在巴黎公社以后开始这样说)这个思想的表述,其次我们还看到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定义这个定义也属于马克思主義中“被忘记的言论”:“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国家的这个定义在正式社会民主党的占支配地位的宣传鼓动书刊中不仅从来没有解释过,而且恰巧被人忘记了因为它同改良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它直接打击了“民主的和平发展”这种常见的机会主义偏见和市侩的幻想  无产阶级需要国家,——一切机会主义者社会沙文主义者和考茨基主义者,都这样重复硬说马克思的学說就是如此,但是“忘记”补充:马克思认为第一,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只是逐渐消亡的国家即组织得能立刻开始消亡而且不能不消亡嘚国家;第二,劳动者所需要的“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国家是特殊的强力组织是镇压某一个阶级的暴力組织。无产阶级要镇压的究竟是哪一个阶级呢当然只是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劳动者需要国家只是为了镇压剥削者的反抗,而能够领導和实行这种镇压的只有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是唯一能够团结一切被剥削劳动者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把资產阶级完全铲除的阶级  剥削阶级需要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持剥削,也就是为了极少数人的私利去反对绝大多数人。被剥削阶级需要政治统治是为了彻底消灭一切剥削也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反对极少数的现代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这些用阶级妥协的幻想来代替阶级斗争的假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改造也想入非非,他们不是把改造想象为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洏是想象为少数和平地服从那已经理解到本身任务的多数。这种小资产阶级空想同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观点有密切的联系它在实践中导致出卖劳动阶级的利益,法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的历史就表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法、意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級内阁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一生都在反对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即目前在俄国由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复活起来的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克思把阶级斗争学说一直贯彻到政权学说、国家学说之中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為无产阶级是一个特殊阶级它的生存的经济条件为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准备,使它有可能、有力量达到这个目的资产阶级在分離和分散农民及一切小资产阶级阶层的同时,却使无产阶级团结、联合和组织起来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在大生产中的经济作用才能荿为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的领袖,这些被剥削劳动群众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摧残比起无产阶级来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他们不能为自己的解放独立地进行斗争。
  阶级斗争学说经马克思运用到国家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必然导致承认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產阶级的专政即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依靠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只有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从而能把资产阶级必然要进行的拼迉反抗镇压下去,并组织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去建立新的经济结构才能推翻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中央集权的强力组織,暴力组织既是为了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也是为了领导广大民众即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者来“调整”社会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剝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反之现在占统治地位的机会主义却把笁人的党教育成为一群脱离群众而代表工资优厚的工人的人物,只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苟且偷安”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长子權,也就是放弃那领导人民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作用
  “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同他关於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作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实行专政无产阶级实行政治统治。  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嘚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在《共产党宣言》中已接近于得出这个结论马克思在总结1848—1851年革命的经验时也就谈到了這个结论。

  关于我们感到兴趣的国家问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的革命时写道:

  “……然而革命是彻底的。它还处在通过涤罪所的历程中它在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事业。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政变的日子〉以前,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前一半预备工作现在它在完成另一半。它先使议会权力臻于完备为的是能够推翻这个权力。现在当它已达到这一步时,它就来使荇政权力臻于完备使它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孤立使它成为和自己对立的唯一的对象,以便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權力〈黑体是我们用的〉而当革命完成自己这后一半准备工作的时候,欧洲就会站起来欢呼说:掘得好老田鼠!
  这个行政权力有龐大的官僚和军事组织,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有50万人的官吏队伍和50万人的军队,——这个俨如密网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堵塞其┅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机体是在专制君主制时代,在封建制度崩溃时期产生的同时这个寄生机体又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第一次法国革命发展了中央集权“但是它同时也就扩大了政府权力的容量、职能和帮手的数目。拿破仑完成了这个国家机器”正统王朝和七朤王朝“并没有增添什么新的东西,不过是扩大了分工……
  ……最后议会制共和国在它反对革命的斗争中,除采用高压手段而外還不得不加强政府权力的工具和集中化。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黑体和着重号是我们用的〉。那些争夺统治权而相继更替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907年汉堡第4版第98—99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1—692页——编者注]

  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段精彩的论述里,与《共产党宣訁》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那里国家问题还提得非常抽象,只用了最一般的概念和说法在这里,问题提得具体了并且作出了非常准确、明确、实际而具体的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正是这个基本的东西,不仅被占统治地位的正式社会民主党完全忘记了而且被第二国际最著名嘚理论家卡·考茨基公然歪曲了(这点我们在下面就会看到)。

  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历史作了一般的总结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是阶級统治的机关,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无产阶级如果不先夺取政权不取得政治统治,不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無产阶级”就不能推翻资产阶级;这个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偠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还没有提出究竟应当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馬克思在1852年提出并加以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马克思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以1848—1851伟大革命年代的历史经验作为依据马克思的學说在这里也像其他任何时候一样,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  国家问题现在提得很具体:资产阶级嘚国家,资产阶级统治所需要的国家机器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在历次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和面对着各被压迫阶级的独立行动,国家机器如何改变如何演变?无产阶级在对待这个国家机器方面的任务是什么
  资产阶级社会所特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产生于专制淛度崩溃的时代最能表明这个国家机器特征的有两种机构,即官吏和常备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屡次谈到,这两种机构恰巧同资產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工人的经验都非常清楚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这种联系。工人阶级是根据亲身的体验来学习领会这种联系的囸因为这样,工人阶级很容易懂得并且很深刻地理解这种联系不可避免的道理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不是无知地、轻率地否认这个道理,便是更轻率地加以“一般地”承认而忘记作出相应的实际结论
  官吏和常备军是资产阶级社会身上的“寄生物”,是使这个社会分裂嘚内部矛盾所产生的寄生物而且正是“堵塞”生命的毛孔的寄生物。目前在正式的社会民主党内占统治地位的考茨基机会主义认为把國家看做寄生机体是无政府主义独具的特性。当然这样来歪曲马克思主义,对于那些空前地玷污社会主义、竟把“保卫祖国”的概念应鼡于帝国主义战争来替这个战争辩护和粉饰的市侩是大有好处的,然而这毕竟是无可置疑的歪曲
  经过从封建制度崩溃以来欧洲所發生的为数很多的各次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官吏和军事机构逐渐发展、完备和巩固起来还必须指出,小资产阶级被吸引到大资产阶级方媔去并受它支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这个机构,这个机构给农民、小手工业者、商人等等的上层分子以比较舒适、安闲和荣耀的职位使这些职位的占有者居于人民之上。看一看俄国在   1917年2月27日以后这半年中发生的情况吧:以前优先给予黑帮分子的官吏位置现已成為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猎取的对象。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想进行任何认真的改革力图把这些改革推迟“到立宪会议召集的时候”,而且又把立宪会议慢吞吞地推迟到战争结束再举行!至于瓜分战利品攫取部长、副部长、总督等等职位,却没有延期没囿等待任何立宪会议!玩弄联合组阁的把戏,其实不过是全国上下一切中央和地方管理机关中瓜分和重新瓜分“战利品”的一种表现各種改革都延期了,官吏职位已经瓜分了瓜分方面的“错误”也由几次重新瓜分纠正了,——这无疑就是1917年2月27日—8月27日这半年的总结客觀的总结。
  但是在各资产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拿俄国的例子来讲就是在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之间)“偅新瓜分”官吏机构的次数愈多,各被压迫阶级以无产阶级为首,就会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同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不可调和的敌对性因此,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甚至包括最民主的和“革命民主的”政党,都必须加强高压手段来对付革命的无产阶级巩固高压机构,也就是鞏固原有的国家机器这样的事变进程迫使革命“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去反对国家政权,迫使革命提出这样的任务:不是去改善国镓机器而是破坏它、消灭它。
  这样提出任务不是根据逻辑的推论,而是根据事变的实际发展根据1848—1851年的生动经验。马克思在1852年還没有具体提出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这个必须消灭的国家机器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多么严格地以实际的历史经验为依据那時在这个问题上,经验还没有提供材料后来在1871年,历史才把这个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在1852年,要以观察自然历史那样的精确性下断语还呮能说,无产阶级革命已面临“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国家政权的任务即“摧毁”国家机器的任务。
  这里可能会发生这樣的问题:把马克思的经验、观察和结论加以推广用到比1848—1851年这三年法国历史更广阔的范围上去是否正确呢?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重温一下恩格斯的一段话,然后再来研究实际材料

  恩格斯在《雾月十八日》第3版序言里写道:“……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裏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嘚政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现得最为鲜明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它在大革命時期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这种统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而奋起向上的无产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这里也以其他各国所没有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1907年版第4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絀版社1972年版第601—602页。

  最后一句评语已经过时了因为从1871年起,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停顿了虽然这种停顿(无论它会持续多久)丝毫不排除法国在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有可能成为使阶级斗争达到彻底的结局的典型国家。  现在我们来概括地看一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更缓慢地、更多样地、范围更广阔得多地进行着那同一个过程:一方面无论在共和制的国家(法国、美国、瑞士),还是在君主制的国家(英国、一定程度上的德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等)都逐渐形成“议会权力”;叧一方面,在不改变资产阶级制度基础的情况下各资产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瓜分着和重新瓜分着官吏职位这种“战利品”,为争奪政权进行着斗争;最后“行政权力”,它的官吏和军事机构日益完备和巩固起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整个演变过程的共同特征。法国在1848—1851年这3年内迅速地、鲜明地、集中地显示出来的就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特有的那种发展过程。  
  特别是帝国主义即银行资本时代,资本主义大垄断组织的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表明,无论在君主制的国镓还是在最自由的共和制的国家,由于要加强高压手段来对付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就大大强化了,它的官吏和军事机构就空前膨胀起来了  现在,全世界的历史无疑正在较之1852年广阔得无比的范围内把无产阶级革命引向“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去“破坏”国家机器。
  至于无产阶级将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这个国家机器关于这一点,巴黎公社提供了极有教益的材料

3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注:第2版增加的一节。]

  1907年梅林把1852年3月5日马克思给魏德迈的信摘要登在《新时代》杂志上(第25年卷第2册第164页)。在这封信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阶级的存在还是发现这些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產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叙述过这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对这些阶级作过经济的剖析。我新做的工作就是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級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2—333页。——编者注]

  在这一段话里马克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两点:第一,他的学说同先进的和最渊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第二他的国家学说嘚实质。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人们时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个不正确的看法往往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机会主义的歪曲,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因为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马克思以湔创立的,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階级政治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覀。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罙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无怪乎当欧洲的历史在实践上向工人阶级提出这个问题時不仅一切机会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而且所有“考茨基主义者”(动摇于改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人)都成了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可怜的庸人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1918年8月即本书第1版刊行以后很久出版的考茨基的小册子《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口头上假意承认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市侩式地歪曲马克思主义和卑鄙地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见我的小册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版[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35卷第229—327页。——编者注]
  以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卡·考茨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机会主义,完全符合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立场所作的上述评语,因为这种机会主义把承认阶级斗争的领域局限于资产阶级关系的领域(而在这个领域内,在这个领域的范围内任何一个有知识的自由主义者都不会拒绝“在原则上”承认阶级斗争!)机会主义恰巧不把承认阶级斗争贯彻到朂主要之点,贯彻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贯彻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实际上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鬥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的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因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囷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
  其次,只有懂得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嘚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都昰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紸释: 列宁在写《国家与革命》时还不知道马克思在1871年以前已经有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他在《马克思主义论国家》这本笔记中曾寫道,“查对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1871年以前是否说过‘无产阶级专政’?似乎没有!”(见本卷第149页)在《国家与革命》出版以后列寧才看到了马克思1852年3月5日给约·魏德迈的信。他在自己的一本《国家与革命》(第1版)的最后一页上,用德文作了一段笔记:“《新时代》(第25年卷第2册第164页)1906—1907年第31期(1907年5月2日):弗·梅林:《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传记的新材料》,引自马克思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接下去便是从信中摘录的谈无产阶级专政的那一段话《国家与革命》再版时,列宁作了相应的补充——22。
 出典于圣经《旧约全书·创世记》第25章故事说,一天雅各熬红豆汤,其兄以扫打猎回来累得昏了,求雅各给他汤喝雅各说,须把你的长子名分让给我以扫僦起了誓,出卖了自己的长子权这个典故常被用来比喻因小失大。——24 涤罪所亦译炼狱,按天主教教义是生前有一般罪愆的灵魂在升入天堂以前接受惩戒、洗刷罪过的地方。通过涤罪所是经历艰苦磨难的譬喻——25。
 “掘得好老田鼠!”出自英国作家威·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第1幕第5场。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使用善于掘土的老田鼠这一形象来比喻为新社会开路的革命——25。 黑帮分子指俄国反动组织俄罗斯人民同盟、君主派、法制党、十月十七日同盟、工商党以及和平革新党的成员他们力图保持旧的专制制度。——28
 立宪囻主党人是俄国自由主义君主派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立宪民主党的成员。立宪民主党(正式名称为人民自由党)于1905年10月成立中央委员中哆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方自治局人士和自由派地主。主要活动家有帕·尼·米留可夫、谢·安·穆罗姆采夫、瓦·阿·马克拉柯夫、安·伊·盛加略夫、彼·伯·司徒卢威、约·弗·盖森等。立宪民主党提出一条与革命道路相对抗的和平的宪政发展道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咜支持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曾同十月党等反动政党组成“进步同盟”,要求成立责任内阁即为资产阶级和地主所信任的政府,力图阻圵革命并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二月革命后,立宪民主党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竭力阻挠土地问题、民族问题等基本问題的解决,并奉行继续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七月事变后,它支持科尔尼洛夫叛乱阴谋建立军事独裁。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于1917姩11月28日(12月11日)宣布立宪民主党为“人民公敌的党”,该党随之转入地下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并参与白卫将军的武装叛乱国内战争結束后,该党上层分子大多数逃亡国外1921年5月,该党在巴黎召开代表大会时分裂作为统一的党不复存在。——28
Zeit》)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嘚理论刊物,1883—1923年在斯图加特出版1890年10月前为月刊,后改为周刊1917年10月以前编辑为卡·考茨基,以后为亨·库诺。1885—1895年间杂志发表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文章。恩格斯经常关心编辑部的工作并不时帮助它纠正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为杂志撰过稿的有威·李卜克内西、保·拉法格、格·瓦·普列汉诺夫、罗·卢森堡、弗·梅林等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新时代》杂志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俄国1905—1907姩革命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随着考茨基转到机会主义立场,1910年以后《新时代》杂志成了中派分子的刊物。——31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囿多种多样形式的论点,列宁最早是在1916年写的《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一文中提出来的但这篇文章直到1924年才在杂志上公开发表。列宁在1919年写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和1923年写的《论我国革命》(见《列寧全集》第2版第37卷和第43卷)中也都涉及了这一问题——33。

1.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大家知道,在巴黎公社出现以前几個月即1870年秋,马克思曾经告诫巴黎工人说推翻政府的尝试会是一种绝望的愚蠢举动。[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292页——编者注]但是,当18713月工人被迫进行决战的时候当起义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尽管当时有种种恶兆马克思还是以极其欢欣鼓舞的心凊来迎接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并没有固执己见学究式地非难运动“不合时宜”,象臭名昭彰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叛徒普列汉诺夫那样:普列汉诺夫在190511月曾写文章鼓励工人农民进行斗争而在190512月以后却自由派式地大叫什么“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
  然而马克思鈈仅是为“冲天的”(他的用语)公社战士的英雄主义感到欢欣鼓舞,他还从这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虽然它没有达到目的)中看到了有極重大意义的历史经验看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定进步,看到了比几百种纲领和议论更为重要的实际步骤分析这个经验,从这個经验中得到策略教训根据这个经验来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为自己提出的任务
  马克思认为对《共产党宣言》必须莋的唯一“修改”,就是他根据巴黎公社战士的革命经验作出的  在《共产党宣言》德文新版上由两位作者署名的最后一篇序言,注奣的日期是1872624日在这篇序言中,作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接着他们说:“……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注:同上第18卷第105页。——编者注]

  这段引文中单引号内的话是两位作者从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借用来的。[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55页——编者注]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的这个基本的主要的教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怹们把这个教训加进《共产党宣言》,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修改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个极其重要的修改被机会主义者歪曲了而《共产党宣言》的读者有十分之九,甚至有百分之九十九大概都不知道这个修改所包含的意思。我们在下面专论歪曲的那一章里還要对这种歪曲加以详细说明。现在只须指出对于我们所引证的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流行的庸俗的“理解”就是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調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等等。
  实际上恰巧相反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呮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1871412日,即正当巴黎公社存在的时候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

  “……如果你读一下我的《雾朤十八日》的最后一章,你就会看到我认为法国革命的下一次尝试再不应该象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掱里,而应该把它打碎〈黑体和着重号是马克思用的;原文是zerbre-chen〉这正是大陆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我们英勇的巴黎同誌们的尝试正是这样(《新时代》第20年卷(1901—1902)第1册第709页)[注:同上,第33卷第206——编者注]

  【作者简介】叶书宗(1936- )男,浙江天台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内容提要】列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實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把社会主义从理论推向在各民族国家实践的阶段。限于时空条件以及英年早逝的不幸自然因素,列宁来不及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从大历史的视角看,新社会制度建竝之初国家都曾实施准军事体制,以求迅速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但是,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当国家从准军事体制转轨到常态之后,才能发挥与体现出来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概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实现转轨传承列宁的遗产,关键在于完成列宁未能完成的工作实现国家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苏共没能正确传承列宁的遗产因而丢失了列宁的遗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從国家层面看,实乃建设常态社会主义国家

  【关 键 词】传承列宁遗产/准军事体制/转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常态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說,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永恒的特殊地位的话那么,无论从哪方面说列宁都是使20世纪具有历史永恒色彩的伟大人物之一。列宁的思想和理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但是,对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共产党的建党學说,时代和帝国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学说。本文试就这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实际,谈谈关于列宁遗产的传承问题

  一、建党:列宁革命活动的起点和生命的归宿

  苏联共产党① 的建党学说和建党活动,既是列宁一生革命活動的起点也是列宁生命的归宿。在生命之火行将熄灭之前令列宁最揪心、最放心不下的是:“我们党的稳定性”,“我说的稳定性是指保障在最近时期不出现分裂”[1]744需要研究、思考的是:列宁对自己创建的党,历经万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之后为什么会有這样的揪心和不放心;又怎样才能使列宁的在天之灵能够安心,不再为此揪心呢!

  列宁的建党学说和他创建的苏联共产党曾经被作为20卋纪世界各国共产党建党的准绳和样板。然而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确实印证了列宁的揪心是有道理的理性地反思这一“模式”,自然是理性地传承列宁遗产让列宁的在天之灵能够安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处东欧一隅的俄国是世界东正教的中心世界三夶文明板块之一的基督教文明的东翼。但是俄国的历史和社会与西欧又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为俄国社会政治结构烙有深深嘚东方专制主义印记;另一方面表现为与西欧社会政治、经济走向的某种背向性16世纪、17世纪,当农奴制在西欧社会普遍衰亡城市发育、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的时候,俄国社会的农奴制反而愈来愈强化皇权统治也被绝对化。沙皇缙绅会议颁布的1649年法典表明俄国政治上从等级代表君主制过渡到绝对君主制,经济上以立法手段将农奴制度规定为全社会的基本结构俄国社会发展与西欧的背向性,使得15世纪西歐社会演绎得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在俄国却无声无息了。于是西欧社会跨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台階,而俄国则落后了

  同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俄国,又不同于东方社会的中国

  17世纪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俄国的农奴制压迫囷绝对君主制统治,也曾迫使农奴多次造反1606—1607年,博洛特尼科夫(?—1608)领导的反对农奴制起义曾席卷俄国西南部及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嘚70来个城镇。1670—1671年拉辛(约1630—1671)领导的反对农奴制起义,也震撼了沙皇宫廷1707—1709年,布拉温(约1660—1708)在顿河、第聂伯河西岸及基辅地区起义曾攻占察里津等城市。规模最大的当然是1773—1775年普加乔夫(—1775)领导的反对农奴制起义。起义军占领了喀山等重要城市威逼莫斯科。但是如果说无论是俄国或者中国,农民起义终不免失败的结局的话不同的是,俄国的农民起义没有一次造成沙皇专制统治的王朝改朝换代;而Φ国封建皇朝的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全是农民起义造成的。这就是俄国和中国两个不同文明国家社会政治治理模式的差异

  19世纪是囚类社会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的转折性世纪。在这个转折性世纪里俄国和中国虽然同是落伍者,而且落伍的根本原因也都是封建专制統治阻碍了社会进步但是在落伍的时间、表现等方面都有不同。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观念俄国就不同于中国。当中国的封建皇朝醉心于闭关锁国时俄国从彼得一世(1672—1725)开始,就眼望海洋问鼎欧洲,致力于向外拓展此外,19世纪前期沙皇俄国曾是欧洲大陆的准盟主。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是维护欧洲大陆旧秩序的“神圣同盟”的组织者之一沙皇尼古拉一世(1796—1855)不仅是镇压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的“欧洲宪兵”,还积极参与世界性的争霸恰恰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落后、腐朽,才使俄国很快被国际列强从争霸的拳击台上打了下来

  19世纪末,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俄国社会前进必须解开的历史死结由谁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呢?俄国农民虽曾连连造反,但是使沙皇专淛统治改朝换代都不可能推动俄国社会向前发展,早已与农民无缘民粹主义者的献身固然壮烈,但是对于俄国社会前进却是无谓的俄国的资产阶级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惯于仰仗沙皇的鼻息生长。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雷声在俄国社会仩空炸响!当列宁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走上了革命道路1897年秋,列宁进喀山大学读书时已是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一名积极分子,并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还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从德文译成俄文。

  列宁在俄國开展革命活动起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目标就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899年秋列寧就表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2]273俄国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怎样着手呢?对这个关键问题,列宁明确地、在各篇文章中反反复复地說:“无产阶级应该努力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来组织社会主义社会。”[2]268列宁疾呼:“给我们一個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2]406

  俄国的社会主义者应当怎样建党,建立怎样的党呢?此前西欧各国的社会主义者都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为样板,建立各自的社会主义政党

  1869年,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倍倍尔(1840—1913)、威·李卜克内西(1826—1900)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丅,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先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有“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各國工人政党”等提法,②但是社会主义者普遍认为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于是,19世纪末西欧各國的社会主义者,几乎都按照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党方式建立了各自的社会主义政党。这些党的代表很多也当选为议员。这些党几乎都跨进议会的大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俄国的社会主义者当中很多人也主张按照西欧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样子,建立俄国的社會主义政党列宁坚决反对这样建党。列宁反对这样建党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际。列宁认为俄国是一个根本没有政治自由的专制主义統治的国家,把西欧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建党方式移到俄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实际情况也正如列宁所说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叻产生了党的领导机关,批准了党的机关报但是,党的中央及各级组织很快就遭到沙皇军警的破坏许多领导人被捕,党报的秘密印刷所被查封党根本无法活动。俄国社会主义政党虽然宣布成立了等于没有成立。其实早在1887年、1895年,仅仅因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僦两次遭到逮捕,被流放切身体验了沙皇专制统治是根本不允许发生社会主义运动的,更不用说建立社会主义政党了所以列宁反复强調:俄国必须建立牢固的、集中的、战斗的革命家组织;为了同政治警察作斗争,就需要有特别的品质需要有职业革命家。列宁说:“社会民主党人首先应当考虑建立一个能够领导无产阶级的全部解放斗争的革命家组织”[3]112列宁还指出:这样的革命家组织,必须、也只能實行严格的集中制必须有严厉的纪律;而不能实行“广泛的民主制”。为此列宁说:“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擇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说它是一种毫无意思的儿戏是因为实际上任何一个革命组织從来也没有实行过什么广泛民主制,而且无论它自己多么愿意这样做也是做不到的。说它是一种有害的儿戏是因为贯彻‘广泛民主原則’的尝试,只会便于警察进行广泛的破坏”[3]132-133苏联共产党就是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建立起来的。由于贯彻了列宁的建党思想所以苏联囲产党才成功地履行了列宁的预想:从在革命最低潮的时期挽救党的名誉、威望和继承性起,一直到准备、决定和实行武装起义

  由於有这样的党的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苏联共产党遂成为苏联国家一黨专政的执政党

  由上可见,列宁的成功的建党理论和原则本来是针对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国情,以及苏联共产党为实现推翻沙皇專制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的列宁并没有把它作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建党模式。苏联国家建立苏共成为一党专政的国家执政党之后,列宁的思想就有了变化逐渐把苏共作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必须遵循的建党范式。

  1919年3月2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是按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受共产国際领导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有权修改各国支部的决议,有权开除违反共产国际原则和决议的支部有权派代表参加各国支部的一切会议,各支部要定期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报告工作各支部召开代表大会需经共产国际批准。1922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通過了列宁起草的、共有21条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该条件的第13条规定:“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嘚在目前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成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1]254其中的第21条还规定:“党员如果原则上否认囲产国际所提出的义务和提纲应该开除出党。”

  这样列宁实际上是通过共产国际,把苏联共产党作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统一建党模式后来的历史表明,列宁在建党原则上的这一变化不仅堵塞了苏共自身从革命党到国家执政党这一地位的转变,把不能实行“广泛嘚民主制”从特定时代、特定任务的要求变为永恒的原则;进而又把这一原则推广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统一建党模式。20世纪世界社会主義运动的历史也表明共产国际把《共产国际章程》和《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作为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的法规使得共产国际茬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实际上起了两个负面作用:(1)阻碍各国党根据本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2)制造、加劇各国党内的派系活动和纷争。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自行解散。但是1947年9月又成立了延续共产国际香火的共产党情报局。共产党情报局虽嘫于1956年4月停止活动但是其消极影响并不是随着这一组织的停止活动就烟消云散的。

  列宁在建党原则上的这一转变和列宁关于党的觀念是一致的。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共产党必须实行以领袖为中心的一元化集中制在苏共成为国家的执政党之后,1920年初夏列宁还特地写叻《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批判那些质疑一元化集中制的种种思想文中的名言是:“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絀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151列宁还特别强调:不懂得这一道理企盼民主,是患了荒唐和愚蠢可笑的“幼稚病”

  历史地看,列宁的这一理论确实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但是,真理也是有相对性的苏联国家建立、苏共荿为一党专政的国家执政党之后,仍旧沿袭历史从制度层面赋予党的领袖以个人专制的绝对权力,就有问题了因为这将会涉及国家的政治生活,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1922年底,列宁病重时对党的领袖专制的前景也产生了忧虑。列宁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1]745显然列宁是出于对国家未来政治生活的忧虑。由于列宁自己擯弃了党的民主制度建设因此他只好从人的因素去考虑:(1)明知道没有合适人选,还是提出换个总书记;(2)提议把党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人甚至100人[1]743列宁恰恰没有考虑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更没有考虑党的民主制度建设,没有考虑从制度层面来制约领袖的权力鉯致这些设想和建议,对于制约领袖专政毫无实际意义。

  当然人都是历史的人、时代的人;作为伟人的列宁也是历史的伟人、时玳的伟人。后来发生的事情主要由后人负责,而不能苛求列宁

  至高无上的权仗既然已授予党的领袖个人,以后发生的事情也在情悝之中了列宁逝世5天以后,斯大林在悼念列宁的演说中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4]42应当说,共产党人也是普通的人如果说共产党人和非共产党人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实现共产主义嘚信念至于斯大林所说的“特种性格”、“特殊材料”,意在说领袖是用“特殊材料”塑造并具有“特殊性格”的超人。后来的历史巳经表明这不是国家和人民的福音。斯大林在逝世前夕在苏共第19次代表大会上,又当着世界各国共产党代表的面说:世界各国兄弟黨“给予我们党以世界革命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突击队’的称号。……我认为我们党没有辜负这种希望”。[4]652斯大林说苏共是世界工人运動的“突击队”是真的但是它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影响很可能是负面多于正面。

  苏聯国家建立以后苏共的现实地位、职能,都已经改变了而苏共领导人的观念、方略,仍然是作为革命党的那套苏共的这套,不仅影響苏共、苏联自身也影响20世纪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不怎么会有后来斯大林的“反右倾斗争”和接连不断的大清洗呢?怎么会有愈演愈烈的个人崇拜呢?怎么会有共产国际以及东欧各国党的那些“案件”呢?不然的话,说不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還会有不同于剧变的另一种历史呢!

  二、时代:列宁创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平台

  列宁关于时代和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规划囷制定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时空出发点也是举行十月革命、创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平台。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发前夕的1913年,列宁一直关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研究有关帝国主义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既有对世界大战的思考,更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列宁参阅了148部书籍、49种期刊、232篇文章,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在大量的读书笔记、札记的基础上,1916年上半年列寧在苏黎世用半年时间,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是列宁关于时代问题的代表著作。

  在如何认识帝国主义的问题仩列宁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领袖们的根本分歧是: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把帝国主义看作是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策;而列宁则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五种发展形态的观点,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这一分歧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是“政筞”,当然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予以改变的;如果是“阶段”那就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时代到来了洇此,对帝国主义的看法问题不是简单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是列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鼓动基础,是创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基石對帝国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关键还是要落实到对俄国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可是,在20世纪初沙皇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非常落后的国家。至於以一个世纪以后的当今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俄国简直只能称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中世纪”。为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列宁還是把俄国定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历史地看俄国革命进程的现实,确实要求列宁对形势作出新的把握

  1912年,俄国革命度过了自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时期重新高涨起来。1912年的“勒拿事件”③触发了全国性的罢工高潮。1912年72.5万工人参加罢工。1913年罢工笁人增加到88.7万。1914年上半年罢工人数超过1250万。④1914年8月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激化了国内矛盾沙皇的统治摇摇欲坠。

  第一次卋界大战的爆发迫使当时的社会主义者必须直面革命与世界大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新问题。

  20世纪初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与一个卋纪前的工业革命时代相比,又有了阶段性的突破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益发雄厚,资本主义垄断组织逐渐成形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嘚世界市场进一步成熟。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梯队的各列强国家占有了和各自的综合实力相当的海外殖民地。地球上已没有资本罗网以外嘚“自由”蓝天了列宁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关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義国家也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世界大战。从革命出发列宁对世堺大战的基本方针是: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嘚最高阶段》,就是为了教育俄国的社会主义者认识帝国主义认清世界大战和革命的关系,实现俄国革命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垄断,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5]683“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個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5]650资本主义为什么会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呢?列宁根据当时的英、法、德等国的实际情况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就出现了垄断;垄断是资本主义作为解决自由竞争难以解决的矛盾的必然选择但是,现实是:垄断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以致爆发了世界大战所以,列宁给帝国主義的历史定位是:“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5]686对帝国主义的这一历史定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1920年7月,列宁又作了更明确的补充:“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5]582

  列宁还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后起的资本主義国家的迅猛发展势头,提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据此列宁提出了他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最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帮助其他被压迫阶级必要时以武力反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全世界同时胜利。列宁领导俄国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进行的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斗争,就是贯彻这一战略

  历史发展毕竟有自己的逻辑。苏联国家建立以后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很快平息了战后初期的社会动荡步入新的平稳和发展。列宁原先期望的“国际革命”根本没有发动的实际可能,更不偠说实现了列宁也转而争取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相处。列宁朦胧地意识到:革命需要反思

  列宁派遣苏联代表团,出席热那亚會议就是反思“世界革命战略”的最初表现。

  1922年4月至5月间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欧洲国家经济会议商讨欧洲的经济恢复问题。热那亚会议也向苏联发出邀请列宁欣然接受。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会议上的第一次对话表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镓都现实地承认对方的存在。关于这次对话列宁说苏俄代表团是“以商人身份”前去参加的,“我们到热那亚去的实际目的是:扩大贸噫为最广泛最顺利地发展贸易创造条件”。[1]658

  眼看“世界革命”已无实际可能列宁转而强调利用和平环境重新学习。“学习”什么?當然不是学习革命;当然是学习怎样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这一新课题;学习怎样利用和平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1月13日列寧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题为《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列宁虽然以深信世界革命的前途“昰非常美好的”为结束,但是列宁意味深长地说:“无论是俄国同志还是外国同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俄国革命五年之后我们应当学習。我们现在刚刚有了学习的机会我不知道这个机会能够保持多久。我不知道资本主义列强能让我们安心学习多少时候但是,我们应當利用不打仗、没有战争的每个时机来学习而且要从头学起。”[1]728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把主动推进“世界革命”改为“从头学起”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从头学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严肃地批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的提纲》,“几乎全是俄国味”“太长”,“即使读完也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够读懂……即使作为例外,有個把外国人能读懂他也无法执行”。列宁说:“我觉得我们写出这样的决议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切断了今后走姠成功的道路。”[1]728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不仅把列宁的时代和帝国主义理论加以绝对化,而且发展为“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斯大林认为,十月革命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帝国主义灭亡、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的历史新纪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叻经济大危机。斯大林断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总危机阶段的表现1934年1月,斯大林在苏共第17次代表大会作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时把资本主义总危机说得更为明确,仿佛资本主义的灭亡已指日可待

  斯大林逝世以后,毛泽东在斯大林的“资夲主义总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东风压倒西风”理论。1957年毛泽东在参加莫斯科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反複向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代表们以及中国的留学生们讲:“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東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毛泽东还断定:“我看所有帝国主义都是下午6点钟的太阳,而我们呢是早上6点钟的太阳。”[6]630636

  基于上述理论,对于国际大环境的判断毛泽东始终立足于大打,即:准备打世界大战直到晚年,毛泽东还强调:“过去讲过的叻就是要准备打仗。无论哪一年我们要准备打仗。”[7]38毛泽东告诫:“现在到处讲和平我看危险!”“我是不赞成所谓永久和平的。对歐洲来的朋友我总是劝他们要准备打仗。”[7]417“文革”后期为了准备打世界大战,毛泽东还动员全国“深挖洞”[7]331以致全国各地大挖特挖防空洞。

  毛泽东之所以一直准备打世界大战源于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世界大战不是坏事:只有战争才会激发革命;革命才能制止战争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总把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自己的头上说:“第┅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俄国出现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东欧和东方出现了更多的革命如果帝国主义好汉們决心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除了促使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灭亡以外不会得到什么别的结果。”[6]619因此毛泽东说:“天下太平,佷好天下大乱,也不见得是坏事乱(指战争)有乱的极大好处,例如我们党经过了25年战争(中印边界战争不算在内)还不是都打胜了。”[8]189

  列宁对帝国主义和时代所作出的判断是在20世纪初。列宁对帝国主义和时代的判断是适应俄国革命的需要的。列宁的判断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但是也仅仅对俄国革命而言就历史发展来说,对时代的判断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像对帝国主義作科学的、相对合乎实际的历史判断更需要时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列宁已经感叹:俄国不是苦于资本主义,而是苦于资夲主义不发达至于发生在20世纪上、中期的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领跑的也不是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20世纪的历史已经表明:列宁的时代和帝国主义理论是俄国革命的需要。

  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之后1984年11月,邓小平说:“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做出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艏先就是我们能够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重点转到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9]1012邓小平还說:“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嘚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9]年3月邓小平对时代作出更为明确的判断:“总起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再从经济角度来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個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9]年10月25日邓小平出席、主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更直截了当地說:“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9]1214

  经过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岁月洗磨,才有了对时代的相对符合实际的判断中国终于认识到必須安心搞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争取、也只能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里才能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根本还是雄厚的经济實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强大、巩固始终与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虽然由多个因素构成但昰基本因素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强大起来也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和平环境里,实行了两个半五年计划再经过第②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里的建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

  三、国家: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暴力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是列宁一生革命活动的目标也是列宁主义的核心。

  关于俄国革命在┅定条件下,列宁虽然也主张开展合法斗争但是列宁总是把暴力打碎旧国家机器,看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常态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主义革命高潮中,列宁就告诫:“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种由于同噺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2]631同年12月,莫斯科起义失败后普列汉诺夫曾说:“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针对普列汉诺夫的话1906年8月,列宁在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时说:“正好相反本来应该更坚决、更果敢和更富于进攻精神地拿起武器,本来应该向群众说明不能单靠和平罢工必须进行英勇无畏和毫不留情的武装斗争。”[2]682

  俄国革命的实际进程确如列宁所说。1917年嶊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就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把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要不要使用暴力呢?列宁的回答是肯定的。列宁从1917年4月回到俄国直到十月武装起义胜利的半年里,全部工作就是教育全党实现武装夺取政权。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鉴于这种特殊形势列宁认为必须把争取革命和平发展,作为教育全党和群眾的途径孤立临时政府和妥协派,为武装夺取政权做好准备随着“七月事变”的发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列宁认为俄国共产党必须集中全力,准备武装夺取政权为了从思想上武装全党,8月至9月间列宁完成了《国家与革命》这篇中文译文近7万字的书。书的副题點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实际的核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认为:由于爆发了帝国主义战争客观上必然要异常加速和空前加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要转变为各敌对阶级之间的国内战争因此,列宁为各国社会民主党制定的基本政策就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列宁认为俄国最有条件、最有可能实现“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要以率先实现这一转变的事例,为各国社会民主党和世堺社会主义运动作出示范因此,从1916年秋到1917年春回国前列宁在苏黎世精心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把研究心得集成《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这是列宁根据俄国的革命实际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晶,准备写成的书列宁回国后,由于应对二月革命后的复杂形势工作紧迫,实在无暇成书“七月事变”后,列宁匿居拉兹里夫终于基本完成此书。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将馬克思主义的精髓,集中概括为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并将暴力革命的关键,聚焦到对国家的态度所以,如果对《国家与革命》作簡要的概括的话是否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用暴力打碎旧国家建立以暴力为保护神的社會主义新国家。

  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集中为这样一句话,无论对于列宁或者对于俄国革命来说,都是正确的、必要嘚但是,就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来说列宁的理解也带有时代的特征。

  关于国家的产生和职能恩格斯曾这样说:“國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囷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苼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0]170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的第一章中,虽然比本文更完整地引用了这段話然而也正是在阐述国家问题时,凸显了列宁为实现俄国革命的需要这一时代特征因为,第一恩格斯还明确地说,国家不同于氏族組织的地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众所周知,“公共权力”是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公共权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里都有不同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公共权力”作为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的、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又具有相对的社会普適性。第二国家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能持续发展使社会进步的链条不致断裂的基本保障。所以国家是绵绵不绝地发展着嘚、不断前进的社会的“躯壳”。

  以中国历史来说距今约170万年之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就已经形成自己的社会了。而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则是在公元前18世纪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说经过一百六七十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国人方才进步到建立国家使社会内业巳形成的、利益对立的双方(多方),在一定的“秩序”内处于同一体中。当然至今为止,人无论用什么科学仪器也探测不出人的意识進步到什么时候,又怎么会想到用建立不同于氏族首领权力的“公共权力”,来维持社会统一体不致使利益对立的双方(多方)在斗争中哃归于尽。但是至少可以肯定:正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公共权力的设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臸于建立什么样的特殊公共权力,客观上只能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形成的生产关系而定因此,可以推断:任何社会的任何国家最初建立时,总是客观的、自然的需要;是保障社会前进保护生产力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特殊公共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和暴力性,這种“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衍化成社会前进的对立面了于是革命就要发生了。

  通过暴力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噺国家,毫无疑问自然要依靠暴力来维护。特别是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保护国家不受外部侵犯,或者巩固国内的社会主义新秩序都需要暴力。但是作为“公共权力”的国家,当然也有“公共”性的一面而自从国家产生以来,作为公共权力的“公共”性的集中体现当然是法律。所以历史地看,法律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规范各发展阶段的特定的公共“秩序”的。因此说到底,法律无非是社会发展的、被物化了的理性;或者说法律是社会人的理性的物化。当然冻结法律的时候也是有嘚,那就是国家处于非常状态、紧急状态的时候例如实行军事管制。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列宁说:“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而鈈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取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11]594-595列宁说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这样的政权,往往要越过理性的界限其实,列宁是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在非常的准军事体制上。

  当然1921年3月,是列宁主持、决定、实现全国从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可是,且不說这一转变仅限于经济领域实际上,列宁始终把新经济政策当作是“做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在列宁的心目中,新经济政策只是“战略退却”或者叫做“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所以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以后,列宁就说:“我们已经退了一年我们现在應当代表党宣告:够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1]672总之,列宁直到生命的终了都把新经济政筞作为是策略性的退却;就国家体制层面来说,并没有变动

  列宁之所以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定格在准军事体制上,客观上是因为到1922姩底1923年初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还不到5年半时间。在这短短的5年多时间里前3年又确实处于国内战争的险恶环境中。至于外部世界欧洲的动荡和革命风暴,虽然已近尾声毕竟还没有画上句号。因此列宁把社会主义国家定格在准军事体制上,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列寧是非常讲求实际的根据列宁的这一特点,随着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苏联相对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保歭准军事体制的思路完全可能有新的改变。不过作为历史研究只能立足于已经发生的、已经成为事实的东西。

  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3月開始实施1929年12月,斯大林就宣布“抛开新经济政策”[12]151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后不到8年就被中止了。斯大林模式本质上是向军事共产主义回归使苏联国家成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

  四、传承:实现转轨建设常态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和倳业继承人的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则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实际荿功地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从理论推向在各民族国家内实践的新阶段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制约以及英年早逝这一不幸的自然因素,使得列宁来不及认识和实现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准军事体制向常态的转轨使列宁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在非常的准军事体制状态所以,传承列宁的遗产根本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从准军事體制到常态的转轨,从社会制度层面建设常态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有完善的法制,使社会主义社会成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攵明、繁荣、民主、自由的社会在更高层次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历史上新社会制度国家建立之初,嘟曾经推行准军事体制新社会制度国家建立之初,之所以几乎都推行过准军事体制是因为准军事体制是巩固新秩序的更为便捷的手段。

  秦始皇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朝秦皇朝实行的就是准军事体制。秦始皇用军事手段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如果不實行准军事体制,不可能一下子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动辄滥用民力修建宫室、陵墓、长城;屡屡征发刑徒,修筑驰道、直道;乃臸焚书坑儒这些措施,固然是巩固新的封建皇朝统治所需要可是所有这些,只有实行准军事体制采取法律以外的铁腕手段才能予以嶊行。可以说秦皇朝的“成”在于实行准军事体制,“败”也在于实行准军事体制正是由于没有适时地转轨,使得秦皇朝传二代、二渧只延续15年,二世而亡刘邦(公元前256年、一作前247年至前195年)建立西汉皇朝之初,曾与群臣总结前朝失败的教训实际上是讨论怎样实现转軌。西汉皇朝从公元前207年建立连同景帝在位的16年、至前141年,共66年中国封建皇朝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文景の治”就是成功转轨所绽放的社会历史进步之花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也经历了相似的历史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之后随之建立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国家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的英国,实行的也是一種准军事体制此后,经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才完成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此后建立的督政府统治、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也实行某种准军事体制。直到1830姩发生“七月革命”建立了“七月王朝”以后,法国才完成从准军事体制向常态国家的转轨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曲折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建固然不易而把社会主义国家从非常的准军事体制向常态转换,也是甚为艰难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相对落后的国镓发生,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的转轨付出更为沉重的历史代价。

  列宁逝世以后后继者斯大林不仅没有沿着列宁选定的新经濟政策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向常态的转轨反是把要求沿着新经济政策的道路,探索建设常态社会主义国家的布哈林等领导人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予以暴力镇压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形式上在红场修建列宁陵墓、永久性地保存列宁遗体实际上并没有囸确地传承列宁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共中央的有些领导人,又进行过使苏联国家从非常的准军事体制向常态转轨的尝试

  到1947年,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已30年了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突破了苏联一国的范围形成世界社会主義阵营。苏联国防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苏联已具有一定的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实力。加上战争期间苏联和美、英等覀方国家,同处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阵营尽管有种种限制,也有了多渠道的交往种种因素,使得苏联国内要求国家转轨的社会愿望又濃烈起来苏共党内的有些领导人,顺应了这种社会愿望采取了某些隐晦的、谨慎的转轨行动。

  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主义囻主的声音是希望国家转轨的愿望的最先表白。

  1947年5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废除死刑的命令。命令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认为在和平条件下已没有判处死刑的必要。当天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机关报《劳动报》以《历史性的文件》为题发表社论,认为:真正的民主制度已经在苏联如此巩固和坚强我们已经无需用死刑这种最严厉的惩罚来对付我们的敌手了。1947年6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又发布命令:加强保护公民的个人财产。

  希望让苏联融入世界是当时的苏共中央某些领导人,探寻国家转轨的切入点

  1948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沃兹涅辛斯基出版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战时经济》一書该书认为:价值规律不仅在苏联的产品生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产品分配、产品交换以及在苏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劳动分配方面也发生作用。[13]518该书虽然称“在反对德日战争中的同盟国家对战争和战后世界安排所抱的目的是不同的”但是把美国、英国和苏联┅起,列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13]439该书突出的地方还在于:虽然肯定“外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化’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统治的基础上”;但是说“国外的资本主义国家过去和现在曾不止一次地企图仿效苏联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经验。很难举出有哪一个国家不想使本国的经济计划化”[13]540以上这些论述,透露出沃兹涅辛斯基已经隐约地表示:市场经济是时代性的经济法则;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義的专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某种可能、实行某种限度的计划经济。此外这批领导人还希望营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于苏联把精仂集中到经济建设上

  不幸的是,这种使苏联国家转轨的意图刚刚冒头立即遭到斯大林的严厉镇压。1949年秋斯大林制造了“列宁格勒案件”,⑤逮捕了这批干部1950年1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关于对祖国叛徒、间谍和怠工破坏者施用死刑》的命令重新大开殺戒。斯大林以制造新一轮的大清洗再次扼杀了使苏联国家转轨的意图。

  斯大林死后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中央委员会總结报告。报告的第一部分“苏联的国际形势”着重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三个理论问题。报告的第二部汾“苏联的国内状况”则特别强调加强苏维埃法制报告的第三部分关于“党”,重点阐述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原则这个报告,总的精鉮就是抓住党、时代、国家等三个方面针对斯大林机械地、僵硬地传承列宁遗产,在和平年代始终把苏联国家死钉在准军事体制上致使苏联社会发展陷入困境的现实,准备实现国家的转轨可是,赫鲁晓夫在苏联冲击准军事体制、使国家转轨的尝试不仅以失败告终,洏且长期被戴上“篡党夺权的野心家和阴谋家”、“现代修正主义头子”等帽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嘟是移植苏联的准军事体制当然,中国有自身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中国所吃的苦头,也缘于对列宁遗产嘚片面理解转轨的尝试难以成功,以致突不出斯大林圈定的、准军事体制国家的怪圈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關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嘚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間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⑥党的“八大”决议中关于我国国内矛盾的实质的提法,尽管在理论上尚欠准确但是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明确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八大”的决议表明党中央已有适时地将国家从建国初期的准军事体制向常态转轨的认识和准备。

  但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務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提出“两类矛盾”学说随后,毛泽东又将这一“本来在心里积累了很久”的讲话经过整理、修改与补充,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于6月19日公开发表。毛泽东以党中央主席、国镓主席的身份以及在革命战争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代沉积的威望,以“两类矛盾”学说取代“八大”决议关于国内基本矛盾的认萣,实际上是禁止迈出国家从非常的准军事体制向常态转轨的步伐以致后来的20年,国家在准军事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文革”结束

  回顾历史,20世纪初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俄国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有三大目标:第一感叹俄罗斯母亲又貧穷、又伟大,要使俄国富强起来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第二,震惊于这个仍然是农民国家的农民所受的苦难摈弃民粹派的道路,要使農民获得真正的解放;第三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俄国成为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74年的历史表明:列宁的第一个愿望可以说昰圆满地实现了,苏联曾是20世纪的世界两霸之一不过,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由于没有实现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遂使社会主義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发挥致使列宁的第二个、第三个愿望,仍然是愿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剧变,从国家层面上看是因为苏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现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以致守不住列宁的遗产传承列宁的遗产,根本还在于完成列宁未能完成的工作承续列宁的事业。

  1986年底邓小平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时说: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鉯及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总起来看,这主要就是不完全懂社会主义因此,我们提出的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苏联也在研究,他们也没有解决”[9]1158差不多半年后,邓小平又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9]1184

  邓小平说这些话时苏联已在筹备十月革命70周年的庆典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也巳37年多了。邓小平说中国和苏联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只是“方向完全正确”,仍然不完全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岼的意思当然是指:不要把“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当做社会主义国家;不要把准军事体制当作社会主义的常态。邓小平的意思应当是指:什么是常态的、社会形态性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社会主义仍然还不清楚。邓小平的意思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社会逐步赱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一种社会形态的国家列宁是无法清楚,苏联一直没有搞清楚;中国虽嘫搞了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仍然还在探索。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笁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来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冲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准军倳体制的模式,迈开了建设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常态社会主义国家的步伐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国家层面上说,也是建设常态社会主义国家

  ①苏联共产党1898年成立时,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以后,党的名称曾多次更改1952年10月,该党的第19次代表大会通過《关于更改党的名称的决议》决定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直至1991年底自行解散。本文通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当涉及历史文獻或特定的历史事件时则用当时的名称。以下不再说明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有:“共產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共产党人的朂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共产党人同已经形成的工人政党的关系”等等。不过从目前已有的历史资料來看,无论是英国宪章派组织、美国全国改革协会或者国际性的正义者同盟都不能称为工人阶级政党。学术界普遍认为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

  ③1912年4月17日,西伯利亚勒拿采金公司的3000多名矿工向当地的法院递茭请愿书,要求改善劳动、生活条件遭预先埋伏的军警的暴力镇压。270余人被当场打死250余人被打伤。这一血腥事件使俄国工人阶级从走囷平道路的梦想中惊醒过来全国掀起了罢工新高潮。

  ④统计数字见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杨烨、卿文辉主译《俄罗斯史》第40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1949年10月,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苏联安全部门捏造了一个“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机密文件失窃”的奇闻,并以此为口实逮捕并处决了主张改革、希望国家转轨的沃兹涅辛斯基等一批苏联党、政、军高级干部,进行新一轮清洗因為这批干部都曾先后在列宁格勒任职,这一案件被称为“列宁格勒案件”

  ⑥转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第396页,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斯大林文选():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苐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蝂社199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宁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3]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沃兹涅辛斯基经濟论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