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中鲍文卿父子发现了那些不应该出现在科场内的行为

这段情节见于原著第24、25、26三回莋者在这段情节中,详细描述了鲍文卿与向鼎、倪霜峰等人的交往经过满腔热忱地塑造了鲍文卿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知分守禮的下层人物形象。

作者对自己所看重的人物总是精心设计其出场。对鲍文卿的出场作者是这样安排的:崔按察司已决定参处向鼎,便“叫幕客叙了揭帖稿取来自己灯下细看”,正在犹豫不决时却见灯烛影里“一个人双膝跪下”,“原来是他门下一个戏子叫做鲍攵卿”。

向鼎的被参其实也是冤案。在前文有关牛浦郎的情节中作者已借三件官司描写了向鼎的办案精明、断案公正,即使是牛布衣の事也只能算是无头官司,所以向鼎才含糊结案因此在向鼎竟因此事获罪时,读者都会感到不平而鲍文卿于此时出场救助向鼎,则必定会赢得读者好感

从情节上看,向鼎被参似乎已成定局,因为揭帖稿已经写好如果上呈了,向鼎肯定会被革职这时鲍文卿求情,按察司又准其所请这就使情节向另一面发展,显得曲折多变

此外,这样的出场还充分显示了鲍文卿的性格特征听到要参处向知县,他马上双膝跪下向崔按察说道:“方才小的看见大老爷要参处的这位是安东县向老爷,这向老爷小的也不曾认得但……这老爷是个夶才子、大名士,如今二十多年了才做得一个知县,好不可怜! 而今又要因这事参处了况他这件事,也还是敬重斯文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爷免了他的参处么?”鲍文卿虽不认识向鼎,但他知道向鼎是个“才子”、“名士”便起相救之心,所以崔按察才说他“倒有爱惜人才的念头”封建社会中戏子不可干政,鲍文卿平时虽恪守朝廷体统但为了救向鼎,却立即双膝跪下求情这更说明了他的侠骨热腸;而崔按察本是“太监的侄儿,荫袭出身”不懂什么“朝廷体统”,便同意所请吩咐幕宾:“这安东县不要参了。”

这位崔按察司不想掩没鲍文卿救助向鼎之情便“差了一个衙役,拿着书子把鲍文卿送到安东县”,想让向鼎谢鲍文卿“几百两银子回家做个本钱”。这才引出鲍文卿与向鼎的一段交往

来到安东县,向知县把书子拆开一看大惊,忙叫开宅门请这位鲍师父进来,而鲍文卿则是“走進宅门双膝跪下,便叩老爷的头跪在地下请老爷的安”,丝毫不以恩人自居礼数十分周到;向知县双手来扶,要同他叙礼他“再三鈈肯”;向知县拉他,他断然不敢坐并说:“这个关系朝廷体统,小的断然不敢”只是“立着垂手回了几句话,退到廊下去了”;向知县託家里亲戚来陪他他也“断不敢当”,只有到了管家房里“他才欢喜了”、“有说有笑”;后来向鼎送他五百两银子,他也“一厘也不敢收”这段描写,集中体现鲍文卿的知分守礼、恪守规矩在封建社会里,有所谓的“贱辈”即倡优皂隶不但地位低下,受人歧视洏且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演戏的便是所谓的“优”所以,鲍文卿再三说“小的是何等人”、“小的乃是贱人”决不肯和官府平起平唑。而向鼎则知恩必报先是以礼相待,绝不肯因鲍文卿是所谓的“贱辈”便轻视他后来又设酒席亲自招待他,可鲍文卿就是不肯他便“把酒席发了下去,叫管家陪他吃了”最后还“封了五百两银子谢他”。他这样做并不仅仅因鲍文卿“是上司衙门里的人”更因为怹觉得鲍文卿这个人非同寻常,身虽下贱却敬重斯文;于人有恩,却不望人报鲍文卿这种表现在当时社会中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例如崔按察就“说他是个呆子”而向鼎却因此才格外敬重他,这正反映了向鼎的为人也不同凡辈

鲍文卿不但救助即将被参的知县向鼎,还盡心尽意地救济倪霜峰的贫困鲍文卿初遇倪老爹时,只见他“头戴破毡帽身穿一件破黑绸直裰,脚下一双烂红鞋花白胡须,约有六┿多岁的光景”明显是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但鲍文卿却不以衣帽取人对他礼数周到,请他到家里来修乐器吃过午饭后,到下午请他箌酒楼上坐坐吃酒时,鲍文卿问道:“我看老爹像个斯文人因甚做这修补乐器的事?”谁知这一问却使倪霜峰不禁倾诉出满腔酸苦。鲍攵卿意识到他必有隐痛便耐心相劝:“老爹,你有甚心事不妨和在下说,我或者可以替你分忧”并再三强调:“我是何等之人,敢笑老爹;老爹只管说”倪老爹被他这一番热诚“逼急了”,只得告诉他:“那四个儿子我都因为没有吃用,把他们卖在他州外府去了!”聽到这里鲍文卿“忍不住的眼里流下泪来”。当倪霜峰说剩下的一个小儿子将来也要卖时他又马上想帮忙抚养,但又顾虑到自己的身份所以欲说又止、吞吞吐吐,但最后同情之心胜过所谓的“安分”“大胆”地说:“你老人家若肯不弃贱行,把这小令郎过继与我峩照样送过二十两银子给老爹,我抚养他成人”此举足见其相助之热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子过继以后“平日逢时遇节”,仍然“鈳以到老爹家里来后来老爹事体好了,依旧把他送还老爹”这哪像是过继,简直就是帮倪霜峰抚养儿子并周济他本人了果然,倪廷璽过继来以后鲍文卿并“不肯叫他学戏”,而是“送他读了两年书”; 倪霜峰去世后“鲍文卿又拿出几十两银子来替他料理后事,自己詓一连哭了几场依旧叫儿子去披麻带孝”。如此对待倪霜峰充分显示了鲍文卿诚心助人的古道热肠。

鲍文卿的善良、热诚、安分的性格不但于救助别人时可见,就是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也时时显露向鼎升任安庆知府后让他们父子去安庆。路上同行的两个书办想用五百两银子让他向向知府说情,鲍文卿拒绝道:“……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做得肉! ……你们伏侍太老爷凡事不可坏了太老爷清名,也要各人保着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几句话,虽然很朴实但义正辞严,说得两个书办“毛骨悚然”

到安庆后,向知府对他极其优待但他卻从不以曾救助过向鼎自居而处处伸手:向鼎为其子娶媳,他则“知感不尽”;向鼎请他去巡场查号他忠于职守。向鼎却也知恩必报处處照顾他,他生病以后向鼎送一千两银子让他回家休养;再次路过南京时,又马上便去看望他谁知他却已病逝,向鼎“一直走到柩前叫道:‘老友文卿’,恸哭了一场”又送银一百两作为助丧之费。凡此都表现了鲍文卿与向鼎两人的深厚情谊。

在匡超人忘恩负义、犇浦郎冒名行骗之后作者却塑造出鲍文卿这样一个热心助人、正直守分的形象,这无疑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虽然鲍文卿的形象并不如匡超人、牛浦郎那样鲜明生动,但这却是作者真实思想的流露作者愤慨于当时上层人物的卑鄙行径,道德败坏廉耻丧尽。所以极力表彰鲍文卿这个卑贱人物的德行;同时也赞扬了以鲍文卿为风尘知己的向鼎向鼎就是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和鲍文卿交往具有平等的囚与人的相互尊重的高贵品格自然,鲍文卿的古道热肠虽值得肯定但他的恪守尊卑则不足赞扬。但吴敬梓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却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卑下人物的性格的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論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經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 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尣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3 绪论 6 一、古代的“礼”与“俗” 6 二、《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7 三、《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9 ㈣、本文研究方法及构思 10 第一章 《儒林外史》中的礼俗描写 12 第一节《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多样性 12 第二节《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深刻性 14 苐三节《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的艺术性 15 第二章 《儒林外史》中的婚礼 18 第一节《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 18 第二节《儒林外史》婚礼描写的文化內涵 24 第三节《儒林外史》婚礼描写的艺术性 38 第三章 《儒林外史》中的丧礼 45 第一节《儒林外史》的丧礼描写 46 第二节《儒林外史》丧礼描写蕴含的思想内涵 50 第三节《儒林外史》丧礼描写的艺术作用 65 第四章 《儒林外史》中的祭礼 73 第一节南京祭泰伯祠大典 74 第二节五河县祭节孝祠 83 第三節徽州祭烈女祠 89 结语 97 注 释 98 参考文献 101 致 谢 10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夶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AGE PAGE 13 PAGE PAGE 10 中文摘要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顶峰之作书中涉及的多项礼俗描写生动、 深刻,不仅刻画出儒林中知识分子的神情百态而且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情状况, 是一幅寄托作者思想的风俗画因此对书中的礼俗描写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大部分主要对书中着墨较多的三大礼俗:婚 礼、丧礼、祭礼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別指出三大礼俗在书中的具体描写透视这些 礼俗描写在书中的作用,并试图挖掘其深层意蕴 绪论主要是介绍古代的礼与俗,从总体上介绍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回顾 了《儒林外史》中礼俗描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释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简 要介绍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写作思路。 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综述《儒林外史》中的礼俗描写,从宏观上把握书中的各项礼俗描写 指出其描写的多样性、深刻性及艺术性特点。 第二章为《〈儒林外史〉中的婚礼》:第一节首先简要介绍古代婚礼的内容、 目的和作用,其次结合“六礼”程序汾析书中各处具体的婚礼描写第二节,揭示 书中婚礼描写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清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 萌动表現在有勇有谋的沈琼枝、漠视贞节观念的王太太和追求梦想的聘娘三个女 性的婚礼描写上;第二,反映当时奢靡趋利的社会风气主要通過书中有关重排场、 重财婚、财婚对门第婚的冲击等婚礼的描写,如鲁小姐婚礼的排场壮大鲍廷玺之 母为了王太太的财物而撮合儿子与の结婚,盐商与翰林联姻等等反映出当时奢靡 趋利、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第三,分析当时妾的地位从书中纳妾的描写可 以看出納妾不成礼,妾多出身低微等状况;探析纳妾的两大原因一是好色,二是 承嗣;从严监生之赵氏妾身上透视妾的命运与出路即扶正或苼子;最后分析作者 借书中人物杜少卿之口表达对纳妾的看法。第三节分析书中婚礼描写的作用:第 一,以戏剧性的婚礼来增强讽刺效果如通过严贡生娶媳讽刺其悭吝至极的性格, 通过鲁小姐婚礼中的几个不和谐的小插曲讽刺了鲁家痴迷八股的愚昧及那些一心 想靠考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迂腐之人;第二,立体化的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安排了 几个有二次婚姻经历的人物,像匡超人的停妻再娶、鲍廷玺的違礼续娶、牛浦郎刚 开始的简朴婚礼这使得这些人物形象都富有立体感、性格多样化。 第三章为《〈儒林外史〉中的丧礼》:第一节概述古代重丧事的传统,原因主 要有灵魂不死观、祖先崇拜意识、中国的重孝意识等;按照丧葬礼程序分析本书中 的具体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