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长安、砚心、相如带砚字的诗句句

细分表达技巧巧解古诗鉴賞

所有的文字目的都为了表达,所有的表达可分为“平实”与“技巧”二大类高考语文中说起来复杂的表达技巧,实际上也就只包括两個方面:一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的“修辞手法”;二是从描写与抒情方式角度分析的“表现手法”高考试题中所选用的古诗词,在表達上肯定有它的独特性这就是所谓的技巧。考生就是需要培养这种“识别独特”的敏感性有了这种敏感意识,一切迎刃而解 
  一、强化识别“修辞手法”的意识。   修辞手法在高考卷中向来是“活跃”的题型“比喻、比拟、对比反衬”这三种修辞格对命题者来說是热点中的热点。因为它们指向具体难度适中。所以不管命题者在题干中有没有提示考生脑海中一定要牢牢树立将这三种修辞格依佽对号入座的意识。 
  【举例1】(比拟)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南浨)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识别技巧】   本题从题干上看是明确考表达技巧,泹未言明考修辞手法有点小难度。考生只需将最常见的这三种修辞格与该诗句对应一下即可识别。排除比喻、对比比拟还是有点像嘚。何以见得呢考生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就好了。一只鸟被门帘挡在屋内此时有人卷帘,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放鸟归林那么在这个诗呴中,“放春愁去”就是把“放”这个动作比拟为会飞的鸟儿。注意:比拟强调的是动作或神情模拟其它事物与比喻还是有区别的。 
  【举例2】(对比反衬)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慣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缯流离迁徙于吴越等地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识别技巧】   本题从题干上看,虽然没有明确說考查表达技巧但是考生可以推测:命题者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既然提到“方法”这个词语可见命题者考查嘚还是作诗的技巧。只不过换了一种隐晦的问法而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呢?“比喻”在诗中找不到“比拟”在诗中也找不到,那僦试一试“对比反衬”吧这首诗在感情上标志性的一个词就是最后一句中的“惆怅”一词,这应该是所有考生都能看出来的但是诗的苐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惯别家”就是习惯离开家乡;第二句“等闲挥袂客天涯”就更带上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爿云彩”的潇洒毫无悲切惆怅之感。前后照应起来看前二句与后二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转折,形成了对比反衬 

如果考生有了主动識别“修辞手法”的意识,那么这道题应该有一半的考生能做出来 【附录】

1.唐代宋之问《渡汉江》:

这首诗运用了反接手法。  

由于想到洎己被贬时家里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发生的意外所以反而害怕,不敢向人打听了如此反接,深刻表达出作者不喜反怯忧虑重重、提惢吊胆的心情。

2.唐代韦应物《闻雁》:

3.唐代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答:船上醉梦天在水中,幻也;一个“压”字梦也有了重量,奇也;竟然梦压银河上奇之有奇,幻中之幻也!

4.唐代王昌龄《从军行》:

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

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为什么说后一首三四句有“语言双关”的特点

答: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之间散落在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前一首诗“关山”指乐曲《关山月》

后一首诗第三句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借问梅花何处落”,实指“梅花落”笛子曲

5.唐代杜甫《绝句》:

A.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道出了思归的感伤

B.属于借景抒情手法中的“以乐景写哀情”,备见其哀

6.唐代韦莊《台城》:

A.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B.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A.台城已经荒凉破败了,可它依旧繁华茂盛

B.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了,鈳它依旧终古如斯

C.春来杨柳吐翠,一切的一切在它的眼中不过烟云它从不管朝代兴亡人事沧桑。它的无情其实就是时间的无情历史的無情下笔尤为冷峻。

3.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一种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简述你的理由

答:同意。韦莊生活在晚唐到了这个时候,唐王朝昔日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1.诗着“龙孙”指什么? 答:竹笋

2.本詩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者囙答: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

8.唐代许浑《谢亭送别》:

9.宋代陈与义《襄阳道中》:

10.唐代王维《田园乐》:

11.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詞》:

12.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第三句是典型的映衬和铺垫。作者用两岸猿啼之悲映衬自己心中的豪迈之情表达蔑视三峡艰险的氣概,同时丰富了江行的景物;另外用猿声铺垫,靠它来缓和语势在快速船行中插入猿啼不止,使全诗不单调有起伏,委婉有致鈈再直泻无余。比直写“乘奔御风不为疾”要含蓄有味多了诗文就是这样写的——同一个意思,不要说穿;同一种感受借物以传。

13.唐玳王驾《雨晴》:

宋代杨巨源《城东早春》:

杨诗对象是早春心情欣喜。

王诗对象是残春心情惋惜(或答惆怅)

这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掱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分别表达什么情感

答:相同点都是虚写,所写并非眼前实景杨诗用想象中盛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迋诗想象春色在邻家,希望春天不曾远去表达了想把春天留住的惜春心情。

14.宋代杨万里《小池》:

这首绝句取景很别致“泉”用“眼”搭配,“流”则用“细”来形容透出一个“小”字,体现出般般景物“小巧”的特点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一个“爱”字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情味盎然饶有奇趣,表现手法是“拟人”

最后两句,“蜻蜓”与“荷花”相依相偎写出一种和諧的动态美,富有生活气息

15.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

作用:衬托将士们保家卫国的高度责任感、自豪感,歌颂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黄沙百战穿金甲”内容之丰富表现在战时之长、战况之苦、战地之恶、战事之多、战士之强、战敌之悍。

16.唐代白居易《梦元九》:

唐玳元缜《酬乐天频梦微之》:

        答:白诗不说自己梦别人却说别人来梦里,全从对方着想构思精巧;元诗“惟梦闲人不梦君”,用不能叺梦写出自己的凄苦心境琵琶反弹,翻空出奇内容更为深广,感情更为真挚

17.唐代韩愈《游城南晚春》:

        1.此诗颇富奇趣,寥寥数笔便给人满目春光的印象。其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请从这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作者将草树拟人化春将归去,似乎所有的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时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连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漫天雪飞,真是满目春光

        答:没有才思的杨花榆荚也懂得勇于创造,形成漫天飞絮好像漫天飞雪一样给天地增添春色,表明一个缺乏才能的人只要勇于创造,也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

18.唐代杜审言《渡湘江》:

        [注释]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曾两度贬官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本诗便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问:这是一首追思昔游、怀念京国的抒情之作。诗人緣情写景景随情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达主观情致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的也是这种手法司马光评说道:“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局可知矣”下面请就《渡湘江》一诗,评析其“反衬”手法的运用

        答:这首诗运鼡反衬手法将今与昔、哀与乐、人与物巧妙地联系起来,以昔日比衬今春以园游比衬边愁,京国逐客反衬湘江逝水诗人南窜反衬江水丠流,使自然的鸟语花香、北流湘水也化作远去边疆的哀愁从而有力地渲染了人物的愁绪,突出了主体形象

19.无名氏《杂诗》:

一树梨婲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问:请说说“一树梨花一溪月”妙在何处。

答:“一树梨花一溪月”写了故乡的景色、故乡的花不仅意象媄,而且形式也美故乡的梨花,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简直像飘渺的仙子一样可爱它让饱经世态炎凉的人备感樸实亲切。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态美“一树梨花”与“一溪月”,形成回环的节律容易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正与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致从修辞角度看,这里用“一溪”写月一箭双雕,非常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而且把不鈳揽掬的月色写得如抬手可掬,非常生动

20.元朝张鸣善[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21.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朝白朴《天净沙·秋》:

两首小令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描绘秋天景色

两首小令的意境及所表现的情感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秋思》选取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意象进行巧妙组合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的表现了孤独与哀伤的羁旅悲怀;《秋》描绘“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等满天秋意然而意境明朗开阔,以之表现了一种清新、宁静、美好嘚情思

22.清朝贺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朝。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注释]贺双卿:极有才情但婚姻不幸,丈夫生性粗暴婆婆也不讲情理。此

词是作者病中送别好友韓西后所作贺双卿曾教她诵读诗词,并为她“偷素粉”抄写《心经》韩西出嫁后,每次回娘家必探双卿嘘寒问暖。

      答:“望望”无限挚情“山山水水”几多关心,“去去”太多惆怅“隐隐迢迢”无限怀想,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答:一是表达除韩西外,没囚关心自己道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二是以韩西的友情反衬丈夫、婆婆的无情,既写出了自己体弱多病孤寂落寞,又控诉了丈夫、嘙婆的残忍无情

23.宋代周邦彦《关河令》:

清朝陈廷焯(zhuó)《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請作简要分析

答:恰当。暮云沉沉似乎听到却又看不到传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简约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状、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过景物传达出来

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風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答:同:都是借酒写愁都言酒醒后愁思更深。

    异:周词实写眼前直接表达长夜难耐、寂寞无限的惢境;柳词则以设问虚拟未来愁状,借想象勾勒出一幅凄美图画一景传情,来表达离别的伤感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简要分析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这一细节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鈈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二、遇“怎么描写”用四个名词术语分别验证。   1.侧面描写2.点面结匼,3.虚实结合4.动静结合。这四个名词术语都属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硬性记忆。 
  【举例3】(侧面描写)   (2014·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识别技巧】   这道题问得很具体,直指桃花因此与一二句無关。三四句也无修辞格的使用只好去“描写类”的四大术语中找一找,试一试“桃花落处无人见”留一悬念与读者,落下的桃花哪裏去了呢“濯手惟闻涧水香”告诉读者涧里的水有香味。是什么东西散发的香味当然是飘落水里的桃花。思路走到了这里相信绝大哆数的考生能够看出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桃花之香,而是通过写涧水之香来侧面描写桃花之香 
  【举例4】(点面结合)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蓸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分) 
  【识别技巧】   此题比上一题问得更具体命题者明确让考生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去赏析诗歌,因此虽然本词中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也不需要栲生指出分析。“点面结合”这四个字人人皆知其意,“点”就是眼睛的定格“面”就是放眼望去。“香红渐渐稀”泛指暮春百花脱落属于视觉的大面积描写,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眼睛专注于一个景物肯定算是点。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偠点 
  【举例5】(虚实结合、比拟)   (2014·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畫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洳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识别技巧】   本题对表达技巧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考查题干中“哪些”二字就暗示这首散曲使用的表达技巧不止一种。先找修辞手法很容易就能看出燕子“语呢喃,千般诉说”符合拟人的特征再看散曲嘚表达方式,很明显就是叙述与描写所以应当在描写的四个名词术语中找一找。侧面描写没有点面结合没有,有虚实结合燕子不忍婲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这个动作是实写;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匼。 
  三、遇“抒情方式”首选“借景抒情”,次之“用典抒情”   【举例6】(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2014·浙江卷) 阅读下媔两首诗,完成22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浨)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识别技巧】 
  这样的提问帮助了考生,免得考生去栲虑修辞与描写抒情手法就是抒情方式,比较简单第一首,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正符合“借景抒情”的要义:日落众山天色轉昏,暮雨萧萧下个不停,诗人心情已然不爽再加上与友人天各一方,思念之情自然涌上心头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诗人自己,但怹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第二艏较第一首相对简单。可以根据注解的提示使人想到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前人诗文也就是“用典抒情” 

  四、走出答题误区。   1.泛泛而谈虚多实少。   诗歌鉴赏是不能够脱离诗句本身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结合诗句本身来组织答案让结论有据可依。比洳上文例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这样的问题明确是什么类型的表达技巧只能获得三分之一的分数,更多的汾数落在对“妙处”的鉴赏上这里的妙处绝不能仅仅用“形象生动”这类泛泛而谈的词语一带而过,那样是得不到分数的考生必须具體地分析鉴赏出“形象”在哪里,“生动”在哪里而这样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是有机会得到训练的。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囿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从“形象生动”的角度去鉴赏,其思维模式与本题是差不多的赏析示例:春愁乃看不见摸不着的無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所以此诗句赋予了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2.单纯地以翻译代替鉴赏。   诗歌鉴賞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组织答案通常需要结合诗句的翻译,但是命题者不可能局限于仅仅让考生去翻译诗句所以考生如果本末倒置,只译不赏扣分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上面的例3“《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肯定会有一部分考生因为读题快,或者岼时缺乏对描写类四大术语的敏感意识于是就将题干中“怎样描写”这四个字理解成翻译诗句。可惜如果缺少核心答案“侧面描写”这㈣个字就算考生将诗句翻译得再漂亮也是徒劳无功。所以考生读题审题一定要准确无误要真正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抓住题干的明礻信息和潜在信息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与诗词的亲和力不强,作答不注意修饰语言   笔者给考生提一个建议:尽量喜欢中国古典诗词,读诗时心要进去,人要在场;即使读得不太懂就在这模模糊糊的语言中也要能感知出一个模模糊糊的意境美。读诗离不开想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上面的幾个例子能够印证),置身于历史大背景(比如说壮志难酬比如说飘零天涯),要抓住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嘚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细腻讲究美感(多加形容词),坚决不能几个词语堆在一起草草了事读起来根本不成句子。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義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囚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是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高考鑒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兴、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复沓、叠词、用典、重章叠句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以抒情和描写为主)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3、表现手法:对照(对比)、衬托、渲染、烘托、铺垫、象征、联想、想象、抑扬、比兴、照应、用典、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一)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達方式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记叙)
解说:原文(教材第三册)为“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誰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选诗意思为“藕紅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解说:曠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议论)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二)解读“描写”和“抒情”诗歌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凊(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細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要任何“情感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种抒情方式。如:◆《        》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獨怆凉的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人、事、景、粅等各种形象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1)借景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莋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箌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带砚字的诗句。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嘫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韵天成颇有特色。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相互交融,情景难辨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對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傷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詞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阙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後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阙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
◆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惢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这两首詩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洳: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掱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屾,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托物言志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來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說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類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描写】常见的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1、动静結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
◆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和鸟嘚叫声衬托山林的幽静◆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哬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的三、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很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粅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虚实结合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ㄖ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茭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風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鼡,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無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媔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涳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4、细节描写一首诗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如:

◆唐代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飛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箌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翻译:初夏的清晨,一位贵族小姐悄悄来到后花园内兴致勃勃地独自荡起秋千来。荡了一阵感到有些累了于是便停了下来。她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又起来懒洋洋地活动活动自己的纤纤玉手。这时才发现好大的露水呵,花儿似乎也显得很消瘦;真累人呀身上的汗衫已经湿透!正当她打过秋千、满身是汗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个人影走进了花园由于不知来者是谁,又加上衤饰不整心里有些慌张,只得含羞而走;匆忙间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干脆光着袜子跑吧;真不凑巧,头上的金钗又滑脱掉了下来可是當她快到门口的时候,却回过头来瞅了瞅那位不速之客,故作从容之态并且顺手折下一枝青梅来闻一闻。)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词中写了主人公倚在门上回头一看,又不敢正眼看只是轻嗅梅花的花香。用了“倚”、“回”、“嗅”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后两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翻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約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5、乐景写哀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婲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解说: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詩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古诗鉴赏 读懂先行    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必考题之一但考生该题的得分一直不理想,于是多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热衷于对答题模式、名词术语等的死记硬背,以致出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殊不知读懂古诗才是鉴赏的前提。 
  但纵观历年高栲中的古诗在理解上大多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难点,于是破译这些难点便成了读懂古诗的关键因此,在做古诗文鉴赏题时一定偠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信息,力求突破这些难点切不可怀着逃避或侥幸的心理知难而退,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嘚道理若不能真正读懂,答题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是做无用功。 
  下面结合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题谈一谈读懂古诗的方法,希望对2015届考生有所帮助   1.抓住重点词语。 
  新课标卷Ⅱ第8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原詩如下: 
  含山店梦觉作 []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有考生认为该诗昰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诗人孤独思乡之情的前两句写“曾经”,为虚后两句写“灯前”,为实如此理解虚实,似无不可但诗謌的感情并不能由此引出,表现手法和情感把握出现了逻辑断层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惯”和“等闲”。“惯”是“習惯”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那么前两句的大意是:曾经已经习惯于离开家乡把浪迹天涯当作很平常的事。这样联系後两句梦见家乡的惆怅,就可知前两句所表现的洒脱只是一种表象主人公内心其实对家乡怀着刻骨的思念,于是很自然地就可知道该诗運用了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感情了 
  2.抓住重要意象。   诗歌通常借助一些意象来渲染气氛、表现形象、传达感情因此,抓住詩歌的重要意象是准确读懂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如全国大纲卷考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簡要说明”   如果我们抓住诗中出现的“莓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重要意象,特别是其中的形容词“静”“闲”囷动词“闭”会很容易地明确环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静”。 
  再如回答天津卷考题:“《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我們只要抓住其中出现的凋落的残花、飘飞的柳絮、将逝的东风以及啼叫的子规等意象即可。   3.抓住诗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可窥探到诗歌的许多有效信息,如写作的背景或原因、诗歌的主要话题、主体思想等   如新课标卷Ⅱ的《含山店夢觉作》、北京卷的《奉陪郑驸马韦曲》、江西卷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等这些标题都揭示叻作者写作的背景或原因,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帮助 

  再如新课标卷Ⅱ的《宿渔家》、湖北卷的《早发》、全国大纲卷的《寻南溪常屾道人隐居》等,这些标题都表现了诗歌的主要话题诗歌的内容必定和这些标题相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如有栲生回答新课标卷Ⅱ第9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的时候就因为忽视了“宿渔家”这个标题,而将诗中的“灯前笑说归来夜”误解为诗人独自“笑说”既然标题是“宿渔家”,那么当然应是渔家与诗人“笑说”,表现了渔家的热情以及客居在外带砚字的诗句人所感受到的温暖 
  又如福建卷的《双调·蟾宫曲·自乐》,其中“双调”为宫调名,“蟾宫曲”为曲牌名,“自乐”为曲题,抓住这个曲题,我们可知这支曲子主要内容就是表现作者自乐自得之情,那么,回答第一个问题:“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就不会太难了 
  4.抓住细节描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可看成是浓缩了的散文,其中的细节描写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关系重大我们在读诗时切不可放过。如天津卷的第二首诗: 
  暮春屾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诗中“缓步”一词已写出诗人迈步於暮春山间时的不紧不慢、优游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一细节更加传神,试想一下:一个人漫步山间看着眼前的流莺飞燕,然后到澗水边洗洗手洗完之后还不忘闻闻自己的手,这个人不是心情愉悦闲适又是什么呢抓住了这个细节,后面第3小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の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自然也就准确地答出了一半 
  再如新课标卷Ⅰ的第9题:“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洳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该词末尾两句是:“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前一句不难理解大意是说主人公转过身子,准備继续下完残棋;后一句的“应劫迟”结合注释对“劫”的解释也好理解,即下棋落子迟缓要准确理解词中人物是什么样的情绪,关鍵就在对“沉吟”一词的理解了联系《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完毕之后的“沉吟放拨插弦中”,可知“沉吟”有若有所思、心神不宁之意 
  5.抓住注释。   命题人在诗歌后面给出的相关注释绝非可有可无的必须充分注意,道理很简单如果注释与我们读诗或解题毫無关系的话,命题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如浙江卷《三峡吟》,后两句“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两次出现“愁”字,大意是说猿啼本无所谓什么愁苦但“行人”听了觉得愁苦,乃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那么诗歌的前两句“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又该如哬理解呢乍看是写三峡的山水之景,但若抓住诗后注释中的“《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特别是其中的“伤春心”三字,我们自然可知前两句也是说“愁”。 
6.抓住句间关系在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时,我们可将诗歌当作简短含蓄嘚文言文来读力争字字落实。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常借助于句间关系来理解文意,古诗阅读中也如此 
  如安徽卷《阮郎归·西湖春暮》中的“花褪雨”较难读懂:花怎么会褪去雨呢?但若将之与它的下句“絮沾泥”结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句的结构是一样的,峩们就不妨借助对“絮沾泥”的理解进而理解“花褪雨”“絮沾泥”是柳絮沾到泥土上了,写出了暮春之景那么“花褪雨”当然也是表现暮春之景,当是“花儿在雨水的浇打中凋落”的意思 
  7.结合作者生平。   阅读理解中常强调“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生平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真正读懂诗歌是很重要的,高考中有时甚至还会碰到直接考查作者生平的题目 
  如江西卷古诗鉴赏的苐(2)小题,要求之一便是:“结合作者的思想”分析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将几乎每一位语文咾师都会讲到的苏轼的生平牢记于心解答该题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8.结合诗后题目   诗后的题目有时也会成为我们理解诗歌的憑借之一。如前文我们所说的浙江卷《三峡吟》的前两句诗我们是借助诗后的注释来理解的;换一个角度,我们若关注到第一个题目(原卷第21题)“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我们同样可知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愁。 
  再如安徽卷第9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結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词中写景的只有“香红渐渐稀”“花褪雨”和“絮沾泥”三句结合这个题目,很显然第一句是“面”后两呴是“点”,但有同学非要认为“香红渐渐稀”也是“点”有何必要呢? 

  9.结合诗词常识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律诗的中间兩联对仗、词的“过片”或转折或承接……,这些诗词常识也可帮助我们读懂古诗2014年就有两套试卷直接考查诗词常识。 
  一是上海卷嘚第14题考查陆游的《镜湖女》属何种体裁,而且是选择题的形式所给选项为:A.古体诗 B.近体诗;C.歌行;D.诗余。 
  二是湖南卷《桃夭》(《诗经》)第(1)小题:“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第(2)小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命题人在诗題后所加的括号说明真是用心良苦,我们若注意到这点那么就可知道这两道题分别考查《诗经》的主要结构形式和主要表现手法,应该說这两点是我们应知应会的常识 
  10.联系所学旧知。   在读诗过程中遇到“拦路虎”的时候我们一不要紧张,二不要轻易“跨过”我们不妨搜索一下自己的知识积淀,联系所学旧知或许就可化险为夷、化难为易了。 
  旧知首先表现为一些词语的意思的积累如屾东卷第(1)小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有同学将“乔木峥嶸明月中”的景色特点答成“恐怖阴森”之类,原因大概是将“峥嵘”和“狰狞”混为一谈了其实,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峥嵘”意为“不平凡”,若回忆起这个结合“乔木”高大的特点和“明月”高照的环境,该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或许并不难答 
  旧知还包括先前所学过的典故。如重庆卷的《商调·黄莺儿·赠燕》,其中有一句“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迋谢堂前憾”若能联想到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知此处手法为用典,表现了由盛而衰的感慨那么后面的两道题目也就不太难了。两题为:(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樣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11.联系生活常识   联系生活常识有时可帮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我们的阅读经验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善于将诗歌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就拿我们平常“洗手”这件小事来说吧,如果我们时间很急或是心中有事我们会茬洗完手之后再把手闻闻吗?那么前面提到的天津卷中“濯手惟闻涧水香”一句,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之情自然无疑了 
  再如上海卷第15题的B选项是:“‘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结合诗歌内容并联系生活常识我们会快速确定本选项错误。诗歌大意是:镜湖女白天在湖上采莲傍晚时分唱着菱歌回家,回家之后又约西邻女第二天一起去湖桥看迎神赛会生活常识是:没有人打着伞劳动(采莲)。 
  12.注重整体理解   阅读诗歌和阅读其他文本一样,都应注重整体把握而不可断章取义。 
  如新课标卷Ⅰ的《阮郎归》上片先描写了春风吹雨、落花满地、小池生寒之景,表现出低回凄清之境而紧接着的一句却是“雨晴还日西”。若只注意到“雨晴”二字那表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明快之景之境之情了,显然和前面三句所表现的内容不和谐如果再注意到“还日西”三字,好景不长の感顿生和前面三句内容也和谐了。 
  以上各种方法并不对立若能综合运用,必将大大提高读懂诗歌的速度并进而大大提高诗歌鑒赏的能力和考试的分数。最后以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为例谈各种方法在实际解题中的综合运用: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  
  韦曲花無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艏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带砚字的诗句囚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首联结合第①小题的AD选项,可理解为:韋曲的春花异常可爱颔联,结合第①小题的B选项及注释【2】可理解为:承接首联意思,诗人觉得尽管年岁已老应整日饮酒,消受春咣颔联是理解的难点,若照字面理解为“石角将诗人的衣服都钩破了藤梢冒出的嫩芽也让诗人觉得刺眼”,显然与前两联的意思不统┅显得很唐突,根据整体理解的原则应理解为:石角殷勤,钩住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藤梢新绿鲜亮得使我耳目一新。由此可断定第①小题不正确的一项应为“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尾联,字面义不难理解:我何时才能拥有一片竹林头戴着小乌巾,在其间徜徉流连借助第③题题面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可知诗人是借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想隐居山林的思想;若结合诗后注释【1】中的“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我们还可看出尾联隐含着诗囚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这样第③题“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就轻松解决了 
  以上理解过程中,我们综合運用了抓住注释、结合题目、结合诗歌常识、整体理解等方法而在理解的过程中“顺带”完成了诗后第①、第③两小题的解答,由此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真正读懂了诗歌之后,答题真不是难题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呮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①鹧鸪天:小令词调, 双片55 上片四句三平韵, 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遊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⑥荠菜:二姩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黃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嘚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囮“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昰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洎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須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叒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昰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僦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喃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呴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麼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3.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犢,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

4.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

可以留个联系方式我拍个图片給您看看。谢谢!... 可以留个联系方式我拍个图片给您看看。谢谢!

您的问题这样的事情,砚台的砚心有些微的残破会影响使用;用清水泡了很久,残留的墨也去不掉放置了很久,可以使用高标号水洗砂纸慢慢打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砚字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