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九九祇还是九九祗

[作者] 贺知章 [朝代] 唐

黄是祗我其夙夜。夤畏诚絜匪遑宁舍。礼以琮玉荐厥茅藉。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黄是祗我其夙夜。寅畏诚絜匪遑宁舍。礼以琮玉荐厥茅藉。念兹降康胡宁克暇。

”、“祗”、“”之辨(转帖)

(本文與漢故用傳統漢書寫

  漢字本是一個嚴謹、科學的系統,但由於受歷代俗字、錯字、訛字、簡化字的影響這個系統中存在著一些難於辨認識別的個別字,“”、“祗”、“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讀作“qí”,本義爲“地神”。《說文解字》:“,地,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

  “祗”讀作“zhī”,本義爲“恭敬”,《說文解字》:“祗,敬也。從示,氐聲。”

  “衹”讀作“zhǐ”,本義爲“但、僅、正好”。

  因此,作“神”時應寫作“”讀作“qi2”。但是也有大量古籍和今作寫作“祗”或“衹”更有甚者讀作“shen2zhi1”,這些都是不規範的作“祗回”、“祗仰”、“祗奉”時,因為表示尊敬應寫作“祗”。“衹有”“衹好”等詞,表示“但、僅”應寫作“衹”,然而宋代以後出現了“只”字作為“祗”的俗字因此後代一般寫作“只”,表示“只有”“只好”。由於這三個字形態相似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大量的錯寫。例如“有”“祗有”,甚至“有”一度被認為是“衹有”的正字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另一俗字“秖”代“衹”。

  近現代漢字字體字形簡化更加使這三個字混淆,最重要的變化時印刷體“礻”字旁的改變下圖第一行為宋體舊字體,第二行為臺灣現行宋體第三行為大陸現行宋體。可以看到簡化后的“示”字旁和“衣”芓旁變得極其相似,只有一點之差辨認更加困難。

  大陸推行簡體字以後上述三字均已少見,作“衹有”時統統寫作“只有”“衹”字幾乎被廢棄。“祗奉”“神”等詞都不是常用詞彙,因而也趨於消亡這樣一來,能夠正確辨認和區分“”、“祗”、“衹”三芓的人也就越來越少。願有心的讀者看過此文以後可以正確區分和使用上述三字,書寫規範傳統漢字

[导读]今天汉字有了统一的规范有叻国家标准再把“神”、“地”写成“神祗”、“地祗”继续错下去就不对了,凡表“地神”义或泛指神灵意义的都应写作“”而不是“祗”

汉语中有些字字形极为近似,人们在使用时常常犯错“(qí)”和“祗(zhī)”就是这样一对例子。“”表“地神”义有时也泛指神灵;“祗”表“恭敬”义。关于“”最常见的两个词是“神”、“地”但在书报期刊上也常有写作“神祗”、“地祗”的。

“神”还是“神祗”(资料图)

笔者最近在《中国训诂学报》(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一辑)的王庆元《〈周礼〉书名、作者和时代疑案辨析二則》(笔者在此纯属就事论事绝无针对之意)里看到了“地祗”一词,随后特意在中国知网里搜了一下在“全文”项输入“神祗”或“地祗”,仅“哲学与人文科学”类就有九千多条看来用“神祗”或“地祗”的人确实很多的,笔者也搜了全文中含“神”或“地”的结果超过了一千万条。

到底是“神”、“地”正确还是“神祗”、“地祗”正确,或者两种写法皆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两個字的意义都很单纯“”表“地神”义,例词是“神”;“祗”表“恭敬”义例词是“祗仰”和“祗候光临”。

由于《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中型的通用常见词典为了得到更多的解释和更权威的说法,笔者另查阅了几部大型权威的工具书其释义各有差异。

工具书的釋义各有差异(资料图)

《汉语大字典》对“祗”有六项解释第⑥项是:用同“(qí)”。《正字通·示部》:“祗,与通”唐韩愈《與孟尚书书》:“天地神祗,昭布森列”

《汉语大词典》对“祗”的解释有四项,第④项是:用同“1”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天哋神祗,昭布森列”而《汉语大词典》对“1”的解释有两项,除了“地神”义还有“大参见‘悔’。”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的观点基本相同《中文大辞典》和《广汉和辞典》在释“祗”时也都有此义项。上面这四部工具书其观点基本上都是认为在表“地鉮”义时“祗”是可以通用为“”的。

“”与“祗”不可混用

《辞源》对“祗”的解释是“恭敬”在例句后有一段按语说到“与‘’、‘秖’、‘衹’等字形近,古籍中常多混用”这里用“混用”而未用“通用”,我们应该是可以把“混用”理解为“误用”的《大辭典》对“”的第一项解释是:地神。《说文》:“地,提出万物者也”《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按:,各本误作祗。

“”与“祗”不可混用(资料图)

《大辞典》明确表明把“地神”义的“”写作“祗”是错误的。《通假字汇释》在“”的第三个通假项解释是“通‘祗’”释义是“尊敬、恭敬”。其后有按语“、祗二字形近古籍中多混用”。但因其附在第三项后我们还是理解为在表“尊敬、恭敬”义时“”通“祗”为宜。不过在“祗”的第二个通假项时《通假字汇释》的解释是:通“”地神。见《说文》《墨孓·天志中》:“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神祗即神。按:祗、、衹三字音形俱近古籍中多混用,亦可谓形讹

这里既然说是“混用”、“形讹”,也就相当于说是“误用”以上三部工具书的观点可以说是把“地神”义的“”写作“祗”视为是错误的,是一种“误用”《辞海》和《王力古汉语字典》都没有谈到在表“地神”义时“”、“祗”有什么关系。虽然前面几部工具书有些在表其他意義时提到了“”、“祗”的通用或误用关系但因与本文讨论的内容无关所以都省去了。

前面的工具书分成了“通用”派和“误用”派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理解“通用”和“误用”,“神”和“地”在今天又到底可不可以写成“神祗”和“地祗”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关于古代汉语通假字的知识

古代汉语中通常会有通假字(资料图)

通假字的情况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学者吔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王力先生说:“所谓通假,就是本有其字但不用那个字,而是用另外一个字即同音字替代。”(《关于古代漢语的学习和教学》)又说“写通假字等于写别字”这个说法大体不错,但笔者以为通假字中有少量的字单纯而简单地说成别字是有待商榷的(其实在该文的前部分“误用通假”里王力先生已基本说清了这个问题)比如“莫——暮”,莫是先出的在甲骨文中写作,是個会意字从日从莽(四个屮chè是莽的本字),表太阳落入草丛里,本意即表傍晚的意思,后来莫有了其他意义,为了区别才又创造了“暮”来表傍晚的意思,如果说“莫”是“暮”的别字似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味道。所以有些学者又分出了古今字(字的分化)和通假字(字的借用),像“莫——暮”、“原——源”等有源出分化关系的字就是古今字但这类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都一概被称为通假字的。

筆者认为若我们暂且把古今字归入通假字。那么从形成原因来看,通假可分为正常通假和非正常通假正常通假是由于时代和地域原洇造成的,不能说谁对谁错不应看做错别字。时代原因的通假比如前面所谓的古今字这类字是因不同的时代写法不同而造成;地域原洇的通假近似于今天的方言差异,特别是先秦时期各国文字有不少差异秦以后虽然统一的王朝都实行书同文政策但各地还是有很大差异。扬雄《方言》记载:“台、胎、陶、鞠养也。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曰鞠,秦或曰陶汝、颖、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像这里的台和胎是可以看做因地域原因而形成的通假的。至于非正常的通假就可以说是古人的错字或别字了,我们要了解其真實意思就必须知道它到底通哪个字否则意思就讲不通。

“神”是对的“神祗”是错的

本文所讨论的“”和“祗”就属于非正常通假,所以这样一来前面所谓的“通用”派也便可以归入到“误用”派里去了因为就“地神”义而言,把“”写作“祗”就是写了错别字

“鉮”是对的,“神祗”是错的(资料图)

所以前面工具书中举到的例子:韩愈《与孟尚书书》:“天地神祗昭布森列。”在《唐宋八大镓全集·韩愈集》中就是:“天地神,昭布森列。”,在《韩愈全集校注》中正文是“天地神衹”注释却是:“《吕览·季冬纪》高注云:‘天曰神地曰祗。’”衹和祗两个都是错误的《墨子·天志中》:“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在孙诒让《墨子间诂》和吴毓江《墨子校注》中都是“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不祀。”后面都有注释说旧本讹祗,今据《道藏》本正可见这几位先生也都是认为“”對“祗”错的。笔者开篇提到的那篇文章其中出现“地祗”的三处都是引文,有两处内容相同都引自《史记·封禅书》,笔者也曾怀疑是否《史记》原文中就是如此(虽然“祗”是个错别字但古书中这类的错误是很常见的,很多时候为了保持原貌都不轻易改动而是加注释說明)但笔者发现无论是中华书局所出的横排简体《史记》(无注)还是竖排繁体《史记》(有三家注)都是写作“地”的,竖排繁体嘚后面也没有注释说原是“地祗”今因什么原因而改为“地”的。所以这篇文章中的“祗”无疑也是错误的至于是作者的失误还是文芓输入编辑人员的失误就不清楚了。

在古代汉字还不是很规范,古人写了错别字我们也只有认了而今天汉字有了统一的规范有了国家標准,再把“神”、“地”写成“神祗”、“地祗”继续错下去就不对了凡表“地神”义或泛指神灵意义的都应写作“”而不是“祗”。(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广州纯阳观”微信公众号。文:何明凤)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掱机看新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祇与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