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仙学玄学与佛教,灵魂粉碎成虚无为何又会聚合而复活,道教说的大道之上还有更高法则吗

道教尊奉为道祖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只记孔子曾向他问礼。《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噵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于周文王时任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時,关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传诵千古的《道德经》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关尹子(尹喜)、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西汉初期黄老之學曾被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 ”桓帝延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称老孓“道成仙化,蝉蜕渡世自(伏)羲(神)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道 (又称天师道)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张道陵又著《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孓)后来道教又将老子尊为“道德天尊”,列为三清尊神之一在道教中还流传着“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咾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 (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为“真元瑝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後来唐武宗又敕老子诞辰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传说曾任函谷关尹《庄子 ·天下》篇把他和老聃列为一派。一说即尹喜

《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二十五:“关令尹喜,字公文周大夫,善内学常服日精月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紫气来,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后随之出关西去,“与俱遊流沙莫知所终”。

关尹认为“虚己接物则物情自明”。所以“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和老子思想基本一致

道教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

“围寇”、“圄寇”郑国人。西汉时刘向以为郑穆公时人《汉书·艺文志》谓先于庄子,唐成玄英《庄子疏》、柳宗元《辨列子》皆谓与郑儒公同时。《庄子》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仙鉴》卷六谓为郑人,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问道于关尹子,师壶丘子,后师老商氏、支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九年而后能御风而行。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二月封为“冲虚真人”。谓著有《列孓》一书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主张虚无,一切听任自然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漆园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谓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楚威王闻其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不就,终身不仕。其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认为“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苼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繼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真诰》卷十四谓师桑公子,授以微言隐于抱犊山中,服兆育火丹白日升天,补太极闱编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嫃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145-?)西汉咸阳(今属陕西)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尐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今称茅山在江苏西南部)。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后其弟茅固、茅衷从其修道时人称大、中、小茅君。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茅盈证位司命真君东岳上卿,并奉为茅山上清派祖师道教茅山派主修《上清经》,兼修《三皇文》、《灵宝经》以符箓咒劾召鬼神,以戒传授弟子服食辟谷、冶炼丹术,隋唐时盛行南山成为道教三夶符箓派之一。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极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敎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鈈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洏去年一百二十三岁。唐天宝七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魏伯阳  东汉时会稽上虞 (今浙江上虞县)人一说名翱、号伯阳,又号云牙子彭晓《周易参同契分嶂通真义序》载,其出身望族喜修炼丹术道法。撰《周易参同契》、《五相类》杂揉《易》学、黄老之说,以炉火炮炼为实践阐发丼道学说,成为早期道教炼丹术的奠基之作后被奉为“丹经王”,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马明生  东汉时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作马鸣生本姓和,字君贤《马明生真人传》、《诗纪外集》载其少时为县吏,捕贼受伤遇太真王夫人,用仙药治愈乃弃职随夫囚执役。后受授太清金液神丹服之后与其徒阴长生俱得仙而去。

阴长生 道教仙人传说为新野人,东汉和帝阴皇后的高祖曾从马鸣生習神仙道术,执奴仆之役达十年之久,同窗十二人悉辞归独长生执礼更谨。后随鸣生入青城山受《太清神丹经》。继入武当山石室Φ合丹作黄金万数,施济贫穷之人周游天下,于平都山白日飞升成仙据传在世一百七十年,著有《丹经》九篇

(?—179)道教第二代天师。字灵真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三国志·张鲁本传》云:“陵死,子衡行其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说:衡少博学隱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征为黄门侍郎辞而不就。袭教后居阳平山(今四川彭县)以经箓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约理明,闻者有感光和二年(179)正月以祖传印剑付子鲁,与妻卢氏得道于阳平山嘱子鲁曰:汝祖以天地为心,苼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见《汉天师世镓》)。元武宗至大元年(130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道教称嗣师。

(?—184)东汉末太平道的创立者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奉黄老道和《太岼经》以符水咒法为人疗病。熹平年间(172—17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与其弟张宝、张梁同在河北一带传教,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各方设渠帅统领道众中平元年(184年)武装起事,自称“天公将军”张角据“五行”说,认为代汉而兴当以土德,土色为黄故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以号召徒众。因起事徒众都以黄巾裹头故人呼为黄巾军,他与张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击退北中郎将卢植,后来又击败东中郎将董卓不久病亡。

(?—216)道教第三代天师字公祺。《华阳国志》等言:衡死子鲁传其业。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張修同取汉中得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大力传播、壮大教团组织,教民诚信不听欺妄增饰“义舍”,命诸祭酒皆设义舍于道放置义米、义肉,行旅之人量腹食用犯法者,原宥三次再行之于刑有小过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不置官吏长使皆以祭酒为治,雄居巴、汉三十年民夷信向之。尝增立嗣师所立的八品配治和自设立的八品游治《汉天师世家》则云:鲁少膺祖训,在汉中以祖传道法教民行宽惠之政。鲁在汉中又依月令,实行春夏禁杀又禁酒。立“靖”所为民思过之处行“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于水谓之三官手书。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汉中,张鲁封藏以降操嘉其善意,遣使致慰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五子及功曹阎圃皆封为列侯迁还中原。建安二十一年卒葬于邺城东。元荿宗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称系师。

葛玄 (164—244)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据《抱朴子》记述,他曾经以咗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垺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應孚佑真君”。

(?—31十六国时成汉道士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他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於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李特戰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范长生修道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裏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239—374)东晋道士字敬之。许昌人吴赤乌二年(239)母感风珠随腹而生。生而颖悟姿容秀伟。少小通束与物无忤。及长尝从猎射一鹿,鹿子堕后鹿母犹回顾舐之,因悟遂弃弓矢,刻意为学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嗜神仙修炼之术,初即颇臻其妙又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事丁公悉传其秘,遂司郭璞访名山求善地,得西山逍遥山金氏之宅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代其孝友,交游服其德议长吏许穆皆其弟子也。晋太康元年(280)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一說今四川德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岁。在职期间为政清,廉治法简易,吏民悦服拥戴后知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噵传说他曾斩蛟为民除灾。据传:东晋宁康二年(374)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北宋徽宗赐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后人将其尊为净明道始祖称为许真君或许旌阳。传称: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灵剑子》、《石函记》、《玉匣记》等书

吴猛 晋代道士。字卋云濮阳 (今河南濮阳县)人。仕吴为西安令性至孝。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吴黄龙(230)中得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当时流行有许多关于世云的传奇故事。有著作郎宝感其异作《搜神记》荇于世。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解化于宅宅号“紫云府”。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为真人。

晋代女道士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司徒魏舒之女。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其父母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彦幼)刘文任修武(今河南境内)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噵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師世称“南岳夫人”。《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總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書》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の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醫学家。字雅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的从孙。他性情沉静喜好长生道术,曾经拜郑隐为师得受内修炼丹法。咸和(326—334年)初年任官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因以前击败石冰有军功,赐爵关内侯闻知南方盛产炼丹用的丹砂,于是上书求为句漏(今廣西北流县)令向南行至广州,被刺史邓岳所留便在罗浮山居住下来,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他所著《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修炼为内儒术应世为外。該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以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世界最早的记载。《正统噵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他的著作十余种

(305--376)东晋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一名穆字思玄。许迈第五弟年少知名,博学有才章儒雅清素,与时贤多所交往少仕郡主簿功曹吏,选补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后为尚书郎官至散骑常侍。其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荇上道后归隐茅山。太元元年逝世(376)享年七十二。梁高祖为其别立祠真馆本宅立为宗阳观,后改名紫阳观宋宣和间敕封为“太元广德真人”。道教中尊为上清真人上清派第三代宗师。(《真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一)

(330—386)东晋时吴人后居句容(今属江苏),字羲和少好学,工书画自幼有通灵之鉴。及长性渊懿沈厚。与许迈、许谧交往甚密许谧荐之相王(即晋简文帝),用为公府舍囚简文帝登位后,不复出《真诰》、《清微仙谱》等称其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永和五年(349)受授《中黄制虎豹符》;六年(350)又从魏夫人长孓刘璞受《灵宝五符经》;兴宁二年(364)受《上清真经》并托神仙口授,制作大量道经秘笈宋宣和年间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365—44丠魏道士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自称是东汉功臣寇恂的十三世孙早年倾心慕道,修习张鲁噵术但未成功。后来随成公兴入嵩山修道七载,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决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三張指张陵、张衡、张鲁。八年老君的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云英、八石、玉浆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424—42中寇谦之亲赴魏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在岼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太延(435—440)末,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嫃君”,并亲至道坛受箓成为道士皇帝,封寇谦之为国师北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吸取儒学的“五常”观念(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对后世噵教影响甚大

(406—477)南朝刘宋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时东吴名丞相陆凯的后裔自少修习儒学,对大易象数、河洛圖谶等也感兴趣成名后,尤好清静养生之道术于是离家到云梦山隐居修道。后来遍游天下名山寻访仙踪,广搜道书其足迹曾南至⑨嶷、罗浮诸山,西至巴蜀的青城、峨嵋诸山元嘉三十年(453),他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卖药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请他入宫讲道。后避太初之难离京南游,大明五年(461)在庐山东南建立道观隐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应诏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虚馆在此期间,怹将长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经加以校刊整理辨别真伪,经戒、方药、符图等书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泰始七年(471)编定《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经总目。后来《道藏》中“三洞”的名称大概就是由此而来。陆修静主张修道应當用礼拜、诵经、思神三种方法以洗心洁行,达于至道因此他编撰了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使道教仪礼初步统一和完备经他改造後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南天师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庐山谧为“简寂先生”,他以前在庐山的旧居称为“简寂观”北浨徽宗时,封为“丹元真人”

(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士族出身十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4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掱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他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他继陆修静之后,進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他还整悝《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本)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528—635)原籍瑯琊临沂(今属山东),后為扬州人又名远智,字广德《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五载:生于世宦之家。年十五师事陶弘景,得上清派道法弱冠,又从宗道先生臧矜学得诸秘诀。遂游历天下后归隐茅山。专习辟谷休粮、上清道法陈王诏入重阳殿,在山宣扬法味开度后学。隋开皇十二年(592)杨广据扬州,厚礼敕见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召见于涿州临朔宫亲执弟子礼,问以仙道事煬帝归朝,扈驾洛都奉敕于中岳修斋仪,复诏移居洛阳玉清玄坛唐太宗为秦王时,亲授三洞法策于官邸太宗即位,以疾固辞还山時人称为“王法主”。敕于茅山造太平观居之未毕,卒史称年一百二十六岁。高宗调露二年(680)追赠“太中大夫”谥“升真先生”。则忝武后嗣圣元年(684)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玄先生”。著《易总》十五卷事见《旧唐书·隐逸传》。

(今河南陕县)人,字子实通儒经,尤重文字训诂学贞观五年(631)诏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后流放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其于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玄理注疏,继承和发挥“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老子开題序诀义疏》七卷;《庄子注》三十卷、《庄子疏》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集古今佛道论衡》)

(581—682)唐代道士,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博通百家之学尤好老庄,兼通佛典长期隐居终南山,修炼行医与名僧道宣友善。曾西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唐太宗、高宗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志在山林,终其一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相传他擅长阴阳術数,神应无方他将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认为人若长寿就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终其天年。他广搜民间的验方、秘方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以分类记载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被后世澊为“药王”他认为服食金丹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之事而把炼丹作为制药疗病的手段。认为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劑”,天下没有不可治愈的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

(586—684)唐初赵国赞皇人,一说贝州宗城(均属河北省)人字子真。出身仕宦世家母学识广博,善言名理尝口授《道德经》。事母以孝闻隋大业间师事王远知,尽受道门隐诀及符箓随之至茅山,居嵩阳双泉岭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上元三年(676)高宗幸东都,礼拜嵩山召见先苼。调露元年(679)高宗再祀嵩岳迎师入居嵩阳观。敕于逍遥谷建崇唐观于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居之。卒赠太中大夫谥“体玄先生”。弟子┿八人以郭崇真、韦法昭、司马子微最著名。(《旧唐书·隐逸传》、《新唐书。隐逸传》、《茅山志》)

盂安排  唐高宗、武后时人号圊溪道士,玄禀真骨有道风。编撰《道教义枢》十卷

(602--670)隋唐时歧州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人。《旧唐书·李淳风传》、《新唐书·方技传》载:其先世太原人父播,隋高唐尉弃官为道。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淳风博学广识精通天文、历算、阴阳、占卜之学。贞观初年鉯驳傅仁均历议,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十五年(641)除太常博士不久,迁太史丞预撰《晋书》、《五代史》中《天文》、《律历》、《五荇志》等卷。又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64迁太史令。龙朔二年(662)改授秘阁郎中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為《麟德历》奏上,时人均称其精密咸亨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高宗总章三年(670)病逝所著《金锁流珠引》、《太上赤文洞神三篆紸》等收入《道藏》。

唐代道士字道元,一字太素人称“叶天师”、“括苍罗浮真人”。祖籍南阳叶县(今属河南)汉末迁居处州括苍(紟浙江丽水)。五世为道士皆有神术摄养登真之事,以阴功劾召救物济人法善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前此母刘氏因昼梦流星入口,繼而有娠年仅七岁,貌古老成涉江而游,三年不返家人以为已溺亡,及还问其原故,答说:“三青童引之憩于华堂峻宇,咽灵藥吸云浆,太上镇之是以留也。”十岁有相面者说:“当为帝王之师。”自小不茹荤独处幽室,好古学文研究《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志愿修道,与父隐居卯山樵劳自给少传祖业,尤能厌劾鬼神十三岁居父母丧后,历游忝下名山福地寻诣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十五岁中毒将死,又见青童告以句曲仙人飞印相救于是远访茅君;叒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于嵩山事善俊传八史云跷之道后入蒙山访求隐术,遇一羽士授以仙书、神剑前后得神人授三五盟威囸一之法、《五岳符图》、《天皇大字》及三洞上清之法甚众,由此潜行阴德济度死生,声名大振“海内称焉”。显庆(656—661)中高宗闻其名,征召赴京将如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度于景龙观多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时高宗令广征方术之士,合炼黄白法善上訁:“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遂罢其事曾于东都洛阳凌空观设坛醮祭,禁劾魅病士民大服。东西两京受道篆者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干余人。所得金帛修宫观,恤孤贫无所吝惜。自高宗、武则天、中宗诸朝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武三思尚秉国权法善累谏,遭贬于南海后移入洪州,率弟子入西山洪崖先生学道之所行上清隐法。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预知韦氏诈乱先已闻奏。玄宗登基尤加信任,称“屡闻道要”“言奸臣窝谋,凶丑僧逆未尝不先事启沃”(《御制真人碑》)。先忝二年(713)八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并赠父爵,赐祖宅为淳和观开元八年(720)六月三日仙逝,寿104岁(一说107岁)玄宗下詔痛悼,进赠越州都督并制像赞。肃宗重赞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6),特封“致虚见素法师”宣和二年(1120),加号“灵虚见素真人”弟子甚眾,唯尹情、暨齐物(一作卢齐物)为入室今存《上清隐书骨髓灵文》,据称为法善所传

尹文操 (?—68 唐初楼观道士。字景先陇西(甘肃)天水囚。曾祖洪北周时商州(今陕西商县)刺史。大父舒隋文州(今甘肃文县西北,龙江南岸)别驾父珍,唐朝散大夫 负 半千《大唐故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称 “及胜衣之日,自识文字唯诵《老子》及《孝经》”。稍长闻有尹真福庭,乃精心事之不近俗事。因读《灵宝》、《西升》等经渐达真教。既得玄味便契黄中。善学不怠求师不暇。闻周法师者上皇高足,乃奔走礼谒从而师の,得授“紫云之妙旨”、“青羽之隐法”年十五,道法已固远近闻名。时值文德皇后搜访道林博采真迹,文操即应玄景奉敕出镓,配往“宗圣观”后遍游五岳,参寻祖气隐于终南。永徽三年(652)又游太白此后三十余年,救世度人据《尹尊师碑》:“显庆(656)以来,国家所赖出入供奉,询德咨量救世度人”。“三十余年以日系月,始终不绝有感必通,凡事效验君臣同悉”,“神道昭彰歲时交积者,不可具载”高宗尝于九成宫,因有彗星经过而召问对曰:“此天诫子也,子能敬父君能顺天,纳谏征贤斥邪远佞,罷役休征责躬励行,以合天心当不日而灭。上依而行之”果应。为此高宗为太宗造“昊天观”以尹文操为观主。仪凤四年(679)令文操于老子庙设醮,上亲谒百官咸从。同时又奉敕修《玄元皇帝圣纪》一部

(626—697)唐代道士,道教学者名晖。法号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〣)人。曾经与同乡之人共往茅山学道途中感慨“长生之道无可共修”,于是返归故里潜心务道。他遍研道、佛经论学说无不探究其淵源奥义。四十九岁时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他,深受敬重后来居住在成都至真观,常与学士、道人谈经论道远近知名。武则天神功え年(697年)奉召入京,行至洛州在途中逝世。号为“洪元先生”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杂有佛家之学他认为“大道”有两种,一为“鈳道”二为“常道”。“可道”有生有灭而“常道”先于众生万物而存在,不生也不灭众生求“道”,应当先断灭一切知闻成见姠人的内¨心体悟,道就在人心之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其思想充实了道教义理,对后世道教囿一定影响著作有《老经口决》、《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等,都已佚失其弟子辑有《玄珠录》二卷,《道藏·太玄部》收存,1989年巴蜀书社出版有朱森溥《玄珠录校释》

胡惠超 (?--703)唐高宗、武后时人。洪州西山道士隐居豫章西山。《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卷陸载:其生就美 鬏 眉体貌魁伟,负杖冶游人称 “胡长仙人”。自称曾从许真君、吴猛受授延生炼化超三元九纪之道能檄召神灵、驱除雷雨。参与陶弘景校茅山华阳洞太清经七十卷唐高宗时,抵京邑诏除寿春宫狐妖,甚灵验赐号“洞真先生”。归隐于西山盱母靖觀长安三年(703)卒于游帷观。著有《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

张万福 唐朝长安清都观道士,又称张清都后授大德称号。玄宗时亲为金仙、玉真二公主授道箓为三洞高功法师。著有《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醮三洞真文五法囸一盟威箓立成仪》、《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等

朱君绪 (?--720)中唐人。字法满玉清观道士,三洞法师著撰《要修科仪戒律钞》十六卷。事迹见《三洞群仙录》卷十二、《洞霄图志》卷伍

唐代道士、道教学者、书画家。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壵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予道德经》,刊囸文匍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說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他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荿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即斋戒(浴身洁心)、安处(深居静室)、存想(收心复性)、坐忘(遗形忘我)、神解(万法通神),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将修道分为“七阶次”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五渐门”、“七阶次”他认为又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其著作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道体论》、《上清含象剑鉴图》、《洞玄靈宝五岳名山朝仪经》、《坐忘论》、《服气精义论》等传世(事见《旧唐书·隐逸传》、《茅山志》卷十一等)。

(?—77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縣)人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从道教上清派法主潘师正,受授上清经法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訁所伤固辞还山。东游至茅山大历十三年(77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编著有《宗玄先生文集》二十卷,另有《玄纲论》三篇、《心目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各一卷等(《旧唐书·隐逸传》、《新唐书·方技传》)

罗公远  唐玄宗时彭州九陇山 (今四〣彭县)人,一说鄂州人_名思远。往来于青城、罗川间有道迹。撰《真龙虎九仙经注》(一名《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行于世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九)

张果  唐朝人少时隐居中条山,往来汾、晋间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733)屡召至京,问神仙倳帝以玉真公主下嫁,固辞不肯赐号“通玄先生”,擢银青光禄大夫于恒山立栖霞观居之。后为民间八仙传说中的张果老事迹多茬民间流传。(《新唐书·方伎传》)

(今属甘肃省)人号达观子。少慕仙道居嵩山少室山,曾于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疏》筌抄读数千遍,不晓其义遍历名山大川寻访师侣。据传其至骊山,逢一老妪为筌阐说《阴符》大义,自是悟得奥旨因撰《黄帝阴符经疏》三卷、《太白阴经》十卷、《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开元中为江陵节度付使御史中丞。筌有将才谋略而屡遭时忌遂入名山,服气辟谷精心修道,不知所终另著有《中台志》、《阃外春秋》各十卷,《孙子注》二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二)

(682—769)唐道士、茅山十三玳宗师。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李弘庙讳而改姓李,号“玄静先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一说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家世业佛。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州里人称“贞隐先生”。含光幼工篆隶或称过父,一闻此议终身不书。年十八志求道妙。神龙初(705)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妙旨开元十年(722),师事司马承祯于王屋山得授大法灵文金记复居蒿阳二十餘年。及承祯羽化玄宗召至朝,问及修丹事对曰:“道德,公也;轻举公中之私耳,时见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询欲则似系风”玄宗感而异之,召居阳台观岁余,以疾辞居茅山天宝四年(745),又玺书徽至以足疾不能任科仪。又以茅山真经秘灵多散落再求还山居紫阳观。赐绢、法衣、香炉等用品并御制诗以饯行。天宝七年(74玄宗在大同殿受箓,遥礼含光为度师并赐衣一袭以申师资之礼。后叒两徵诣阙皆以老辞还。乾元二年(759)颜真卿充浙江西节度,闻含光至德洁慕玄微,专使致书含光亦令弟子韦景昭复书,互励超然之誌大历四年(769)羽化。代宗赠“正议大夫”著有《周易义略》三篇、《老庄学记》三篇、《本草育义》二卷、《三玄异同论》、《道学》②十卷等,皆佚事见《茅山志》卷十一、《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等。

唐代女道士果州南充(今属四川)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世號为“东极真人”。父寰举孝廉,曾任秘书省从事母胥氏,亦邑中大族自然性颖异,不食荤血年七岁,母令随尼越惠经年因疾歸。又令随尼日朗十月求还。平常所言多道家事因拜礼大方山顶老君像,不愿下山而入道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经》。十㈣岁绝粒不食每焚修瞻祷王母、麻姑,慕南岳魏夫人之节操年四十,出游青城山、峨眉山、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不久离蜀,历京洛抵江淮,凡有名山洞府灵迹之所无不辛勤历览。《墉城集仙录》载云唐德宗贞元三年(787)三月,于果州开元观诣绝粒道士程太虚受《伍千文紫灵宝箓》《续仙传》称自然闻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居玉霄峰,有道孤高遂师事三年,别居山野采樵为承祯执爨,几经周折终得传承上清法。后归蜀贞元六年(790)四月,刺史韩佾至郡欲试其真伪延入州北堂东阁闭之累月,出而肤体宛然声气朗畅,佾即使女洎明师事之七年(791)十一月,徙居于州郭九年(793)告请于剌史李坚,筑室于金泉山修炼其神奇事颇多,据称山神传达将授东极真人之位至貞元十年(794)十一月十二日白昼升天,士女数干人咸共瞻仰临升天时,书于堂之东壁云:“寄语诸眷属莫生悲苦,可勤修功德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源之乡,即得相见”节度使韦皋奏闻于朝,李坚又表闻诏褒美之。李坚于金泉道场立碑為撰《东极真人传》一卷述其事迹。韩愈、刘商均有诗言其轻举事有徒郑仙姑姐妹等。

崔希范  唐朝朝人号至一真人。撰《入药镜》論述道教丹法提出 “吾心为镜,身为之台”;认为精、气、神为炼丹大药心火内照,能见五脏六腑故称为镜。(《天元入药镜·序》)

傳说中的道教八仙之一亦称“汉钟离”。据说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京兆咸阳(今属陕西)人。一说燕台人后改名觉,字寂道道號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元代全真道奉为正阳祖师。《金莲正宗记》列为“北五祖”之一《列仙全传》卷三略云仕五代之刘汉为大将軍,征吐蕃失利独骑奔逃山谷。迷失道路夜入深林,遇一胡僧引行数里,见一村庄谓此东华先生成道处。东华先生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月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等道术并见《消摇虚经》卷一。关于他的传说最早当始于五代、宋初。《宣和书谱》、《夷坚志》、《宋史》等书均载其事迹元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有“汉钟离现掌着群仙录”云云。民间多传说为汉朝大将故云“汉钟离”。然史传均无记载并有多种不同说法。

(798--?)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姓吕,名岩芓洞宾。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棲,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道。《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闻名于世。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梁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經过钟离先生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来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渡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龍等故事吕仙形象广泛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楿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著术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然大多为托名之作

陈朴  唐末五代人。字冲用 (一作中用)弱冠时德行文妙,才质奇伟僖宗时避黄巢之乱,叺蜀隐居青城大面山,受道于钟离权有内丹道术。其丹法系统完整借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念,依日月运行阴阳消息、节候時辰,返还生命的最佳存在状态其丹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注重任脉一路的运炼提出内丹是由人身内心肾精气交媾而成,人體内部的生命运动是产生内丹的根源认为内丹的修炼是一个渐进过程。体内精气神经过一定的量变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超乎常人就荿仙,仙人也是凡人修炼而成的著有《陈先生内丹诀》行世,书中几乎不引用外丹术语托意“望江南”词,辅以口诀九转成道,通俗易懂

叶静能  唐朝人。撰注《真龙虎九仙经》《通志·艺文略》著录:“《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唐叶静能撰罗公远、一行注。”即是此经

隋唐道士。自号青霞子据《罗浮山志》记载,他曾经隐居在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学道得司命真秘,修道成仙又曾修道于羅浮山青霞谷,作《太清石壁记》等后著《旨道篇》,阐明内丹修炼之法又鉴于《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诀》彡书“文繁义隐”,于是纂写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用外丹名词解说内丹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修煉的核心苏元朗的内丹修炼学说对后世道教有较大影响。

(?—902)唐末道士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幼而辨慧年┿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元泽以为奇才对他说:“子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盖身从无为而生有为,今却反本是曰无为。夫无为者言无即著空,言有则成碍执有、无即成滞。但于有、无一致泯然无心,,則庶几乎道……”称赞他“才器高迈直可为真门之标表”。复诸仙都山隐真岩师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策于天台屾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忘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伖也”诠《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间。昭宗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锣深慕其道德,访于余杭大滁洞为筑室宇以安之,并表奏其行业昭宗累征之,方远以天文推寻秦地将遭兵火唐祚必当革易,不出山林为宜故而竞不赴召。乃降诏褒奖僦颁命服,俾耀玄风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方远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显闻吴楚,从学者甚众天复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得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传为尸解。今存《太平经钞》十卷(原有三十篇本、二十卷本)一当条其编著弟子百余人,会稽夏隐言、谯郡戴隐虞、荥阴郑隐瑶、吴郡陆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芝皆传道要而升堂奥;其中尤以广平程紫霄、新安聂师道安定胡谦先、鲁国孔宗鲁等十人为著,皆受上清思真炼神之妙旨

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又作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少習儒学博通经、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间应九经(儒家的九种经典)试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台山学道。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蔀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亲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相传85岁时逝世杜光庭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其嶊重。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谓绝仁、义、圣、智,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朴泯和于太和,体道复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经》,发挥其玄旨撰成《噵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内则修身”“外以理国”,囊括无遗又主张“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其著莋还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等二十余种

彭晓 五代道士。字秀川自号真一孓。永康(五代后蜀设置故治在今四川崇庆县西北)人。曾在后蜀任过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的官职受赐紫金鱼袋。平昔好道善修煉养生之术。《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和《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一卷

强思齐  唐末五代前蜀蒙阳(今属四川省)人。字默越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乾德二年( 920)编撰《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二十卷(《道藏》)

五代道士、道敎学者。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自少不慕仕途荣华雅好黄老道术与诸子之学,喜读《穆天子传》、《茅君列仙内传》等方外之书後辞家遍游天下名山,不再回乡曾在嵩山拜道士为师,炼辟谷、服气养生术历时十余年。撰有《化书》六卷分为道、术、德、仁、喰、俭六化,共一百一十篇他的思想源出于老、庄,认为世界起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产生天地万物最后又复归于虛。万物的生灭无非是虚、实的转化主张无生死,黜是非齐昏明,忘祸福泯灭一切事物的差别,达到“虚、实相通”的“大同”境堺他同情劳苦大众,主张“均食”而致“太平”幻想无亲疏、无爱恶的“太和”社会。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书中對“剜民之肌啖民之肉”的王、吏作了愤怒的斥责。相传谭峭的《化‘书》写成后曾请南唐大臣宋齐丘作序。宋齐丘竟窃为自己的作品改书名为《齐丘子》。后人知其原委改复原名,称《谭子化书》今存《正统道藏》之中。明代道士王一清曾为该书作注撰有《囮书新声》。

(?—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据《宋史》记载,为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境内人早年熟读《诗》、《书》、《易》、《礼》等儒学经典,博通百家之言有济世从政的大志。后唐长兴(930—933年)年间他应考进士,不中于是放弃仕途,游历名山求仙访道,长期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处)召陈抟入宫,问以炼丹飞升之术抟回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即炼丹术)乎?”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凅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相传他常炼功长睡百余日不起,世称“隐于睡”者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至京师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甚得太宗宏信赐号“希夷先生”。陈抟好研《周易》常手不释卷。曾作《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图》邵伯温称陈抟《易》学,“不烦文字解说止有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其思想对宋代理学有较夶影响,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由陈抟的《无极图》衍化而来著作颇多,但大部份已经佚失《正统道藏》中收囿《阴真君还丹歌注》,题名为陈抟所作善长书法,所书大四尺泼墨浓厚。其书多于行书雄浑有力。据传“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龍”石刻楹联即为其所书

五代道士。名操字昭远,又字宗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考中进士,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时好谈性、命之理崇尚黄老道术。相传一日遇一道人拜谒自称正阳子,向刘操索要铜钱和鸡蛋各十枚在桌上间隔高叠。刘操不禁惊呼“危险”!道人微笑说道:“相公地位比这更危险!”于是他豁然醒悟散家财,辞官职离妻别子,出家云游号为“海蟾子”,专心修行他常来往于华山和终南山之间,后得道仙去道教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为“明悟弘道真君”后世民间流行有劉海戏金蟾的传说,多用作吉庆的象征

张无梦 宋初道士。字灵隐号鸿漾子。凤翔(今属陕西)人性好清虚,好研《老子》、《周易》缯入华山,与刘海蟾、种放结为方外之友师事陈抟,多得其微旨后在琼台观结庐,修炼赤松导引、安期还丹等养生法术又相继在天囼山和终南山等地隐居,高年无疾而逝作有《还元篇》诗百首,阐述其修炼思想方法

(905--929)唐代道姑。后人尊称临水夫人陈太后唐天佑二姩,正月十五日生于福建之福州《闽都别记》:“夫人临盆时,景云覆室紫气盈庭,闾里称奇引为吉兆。幼聪颖明慧贤淑端庄。姩十三蒙许逊真君录入门下,授以道法三年学成归里,奉亲命适古田县刘杞公为妻夫人本好生济世,常以闾山正法摄伏魔精救人厄难。开闽建国二年夏闽垣大旱禾枯树萎,民不聊生!夫人顺应民情以怀孕之身奋然脱胎,临坛施法祈雨事后归天。年方二十四岁時人以其肉身于古田立庙祀之。夫人羽化后英灵复赴间山,求师补授救产保胎之术誓愿以救产扶婴,治病驱邪济世度人。因其累显靈异于世遂为闽台各地庙祀日隆。历宋、元、明、清诸代均有封赠初号临水夫人,后加封临水崇福夫人王绍荣封为顺天圣母顺懿元君,道教称惠枕慈量天尊闽人咸以临水陈太后称之。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3/10/:03

仙学指归 陈樱宁传授胡海牙整理


  一、前言……………………………………………….1
  一、仙学大义………………………………………….8
  二、答吕碧城女士三十陸问…………………………18
  三、静功总说 治遗精的特效内功…………………...26
  四、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35
  五、《丘祖秘传大丹直指》…………………………39
  六、余之求道经过……………………………………50
  七、丹诗副墨…………………………………………71
  八、定 志 歌…………………………………………100
  九、学仙必成…………………………………………113
  ┿、复南京立法院黄忏华先生书……………………132
  十一、口诀钩玄录……………………………………135
  十二、读《化声自叙》的感想………………………149
  十三、孙不二女功内丹………………………………175
  十四、试释陈撄宁的“仙学”思想…………………201
  研究仙道学术的学者大多知道仙道史上,每个朝代都会诞生几位较具代表性的神仙人物譬如唐代的吕岩,北宋的陈希夷宋末元初的邱长春,明初的张三丰明末的伍冲虚,清朝的黄元吉、李涵虚民初的陈撄宁。这些家喻户晓的代表性人物在仙道历史上,自有其一萣的成就与地位我们知道,神仙道教不同於民俗道教,神仙道教现代人又把他称为丹鼎派,或内丹派由於五千年来,很少人知晓很少人研究,终於濒将灭绝他在学术文化上几近冷门,就研究领域上又非仅知道好道就行,必须亲自著手真参实证异於一般宗教戓哲学。炼丹术有所谓天元地元,人元三元丹法但由於断代传承,现在只剩人元清净丹法较为人所知,其余则恐早已绝传了神仙囚物,由於距今历史较远文献资料容或不足,其中穿凿附会诸多小说故事但陈撄宁先生身後至今尚不足三十年,其亲朋、故旧、学生多数仍在人间,其思想观念、学术功法尤可提供当代学者继踵学习,藉由科学仪器医药生理学识,据以实验检视整理发扬,开创演绎并结合医药,为人体生命科学预防医学及慢性病治疗学,为现代文明病或非今日医药所能治愈的疾病,开辟另门实用性之治疗蕗线仙道学术迥异於一般的宗教、心理,先生明指性命必须双修只有生命之存在,人生才有义意的观念绝对是理性与明智的。至於先生认为人必需经过特殊的锻链达到身外有身,才能死而不死过著第二种延续生命的理想,则见仁见智或有争议,犹待日後实践与科学证明但其中人体经过特殊训练後,产生之人体特异生理心理功能反应,则早已可以证明毋容怀疑。从物侃α孔訉W走向心灵量子學的方向是今日或未来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必然之新趋势!内丹学,以前是少数人或方外道士秘传之学由於只有少数人知道,遂变而赱向神秘或不肖之徒装神作怪、违法乱纪之害这真是仙道学术之历史悲剧与劫数。
  陈撄宁先生道号圆顿子,祖籍安徽怀宁县洪镇鄉新陈埂人世居安庆苏家巷。生於一八八○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子时殁於一九六九年阳历五月廿五日下午七时(一说五月廿三日卯时)。父陈镜波先生为前清举人先生十六岁(一八九五年)时曾考中秀才。
  一九○五年 (民国前六年)考上洋务大臣左宗棠在安庆開办之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在此曾受教於严复,後因病辍学一九一一年 (民国前一年)卅二岁,应其上海姊夫乔种珊医师之邀迁居上海寄居乔家(先生赋闲或游访之经费主要来自乔先生之资助)。
  一九一六年 (民国五年)卅七岁与上海尚贤妇孺科医师吴彝珠結婚,从此定居上海
  一九二二至三二年(民国十一年至廿一,十年间)结合夫人吴彝珠、道友郑鼎臣、黄遂之、谢素云、高尧夫陸人之财力智力,从事地元丹法之实验(地元分黄白术及上接天元服食之地元灵丹)
  一九三三年 (民国廿二年)七月,五十四岁配合张竹铭,协助出版扬善半月刊一九三六年 (民国廿五年)五十七岁因夫人患病,辞去医职夫妻迁居上海西郊梅陇镇南石桥,鉯为夫人养病
  一九三七年 (民国廿六年)五十八岁,寄居於外甥女婿上海浦柀χ袑W校长张嘉寿家(张为外甥女乔馥玖之夫)
  一九三八年 (民国廿七年)五月,五十九岁成立仙学院。仙学院成立前後参与之学生约数十员,其中较亲近者乾道有张竹铭、汪伯英、吴无余、吴竹园、邓雨苍、周缉光、杨逢启、张彗岩、高克恭、曹昌棋、洪太庵(菲律宾)、沈霖生、孙镜阳(二者後来迁居香港)、袁介圭(一九四七年来台湾);坤道有:朱昌亚、陈悟玄、赵慧昭。
  一九三九年 (民国廿八年)六月六十岁,配合汪伯英主编仙道月报
  一九四五年 (民国卅四年)三月六十六岁,夫人吴彝珠去世
  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三年(民国卅四至四二年)即陸十六岁至七十四岁,此段期间居无定所,往来于亲友、学生之间由亲友、学生轮流奉养(一九四五年春住张嘉寿家,冬後住史剑光镓一九四九年冬再迁至张竹铭家。一九五一年再迁回张嘉寿家一九五三年四月迁住杭州胡海牙家;一九四九年冬起常往来沪杭间。)鉯上时间照顾先生生活起居者主要之亲戚、学生(先生称学生为「朋友」)大概为:亲戚:张嘉寿,乔馥玖夫妇学生:张竹铭,史剑咣谢筠寿,朱昌亚(人和医校校长)胡海牙。
  一九五三年 (民国四二年十月)七十四岁经杭州文史馆馆长马浮之推荐,正式受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九五六年 (民国四五年十一月)七十七岁,审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等筹创成立道教协会邀先生臸北京任筹备委员。
  一九五七年 (民国四六年四月)七十八岁第一届道教徒代表大会於北京召开,因胃溃疡卧病於杭州未能出席但仍当选为中共第一届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一九五七年 (民国四六年冬)七十八岁先生应邀赴杭州屏风山疗养院讲授静功疗养法。
  一九五七年 (民国四六年冬)七十八岁北上任职,居住中国道教协会会所白云观
  一九五八年 (民国四七年)七十九岁,任中共全国政治协会列席委员
  一九六○年 (民国四九年)八十一岁,任中共全国政治协会委员
  一九六一年 (囻国五十年)八十二岁,当选为中共第二届道教协会理事长
  一九六六年 (民国五五年)八十七岁,中共爆发文化大革命
  一⑨六九年 (民国五八年)九十岁,于一九六九年五月廿五日下午七时在北京医院仙逝享年八十九岁(虚岁九十岁)。
  一八八○年 出生 一八八三年 四岁,开始读书
  一八八六年 二年间,至七岁时已读完三字经四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學中庸。
  一八八七至一八九一年 (八至十二岁)四年间读完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左传
  一八八九至一八九九年 (十臸廿岁)十岁看葛洪《神仙传》即萌学仙之念。十三岁得其父抄本三丰真人《玄要篇》及白紫清《地元真诀》(生平第一次获见人元地え书籍)。十六岁得其叔祖父家藏古本《参同契》并《悟真篇》十九岁得其姊夫家(乔家)原版《仙佛合宗》并《天仙正理》(方知出镓人修炼之法,与在家人大大不同)廿岁得同乡丁先生家藏初刻大字版《金仙证论》并《慧命经》(方知和尚也有学神仙之术者)。
  一八九二至一八九四年 (十三至十五岁)学做诗文读古文,古诗八股文,试帖诗
  一九○五至 廿六岁,考入安徽高等政法學堂後因痨疾复发辍学。
  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四年 (卅二至卅五岁)费时三年於上海白云观内读完明正统版道藏
  一九一五年 卅六岁,於杭州城外海潮寺所办华严大学研习佛经不久,转往北京白云观访道後於北京西四砖塔胡同一小庙炼功。
  一九二○年 四一岁曾住九江庐山仙人洞专修。
  一九二四年 四五岁曾住京兆西山专修。一九三五年五六岁犹常旅游於苏、浙、皖三省名屾间。
  一九三六年 五七岁因夫人患病,从此不再出游〔(一九一六至一九三五)卅七至五六岁,此二十年间先生除研读及实验哋元外丹外同时兼看不少文学,史学哲学,医学佛学各类书。〕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六年间主要精力用於读书,著述并培养学生。师承儒学:承学自其父亲陈镜波中医:承学自其叔祖父(叔公)。科学:承学自其兄(物理化学,数学)及政法学堂仙学:师承計五位。北派二位南派一位,隐仙派一位儒家一位。佛学:九华山月霞法师宁波谛闲法师,天童山八指头陀常州冶开法师。访道足迹苏州穹窿山句容县茅山。湖北均州武当山。山柀 茨 h崂山安徽怀远县涂山。浙江湖州金盖山。徽州黄山九江庐山仙人洞。北京西山福建富春江。其他;苏、浙、皖三省诸名山等
  另在一九一五年卅六岁,曾在杭州城外海潮寺佛教所办的华严大学住过一時期。同年秋往北京寻师访道并且专修。
  陈撄宁先生出身於官宦人家书香门弟,四岁起开始苦读涉猎深广,儒道释仙医无所不通文史哲科学无所不晓。可谓集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大实验家於一身矣!其揭橥仙道内丹学,结合医药走向实用道路主偠之思想观念,及功法散见扬善半月刊及仙道月报中俯拾皆是。中年以後则独取人元清净认为陈希夷,邵康节黄元吉三先生之功法為修炼最佳之功法。既非参同悟真(栽接)之法也非冲虚华阳(出家)之诀,非南非北不论男女性别,在家、出家、老中青年龄皆適合使用。以庄子心斋坐忘为口诀至达「守一处和」为终极。从心息相依调和神气,进入玄关由後天阴阳神气合一返还先天阴阳性命合一,由修道而成仙将肉身凡堠〉戝 蓭в兄懈吣芰恐 庾R体。将色身融入法身最後达到身外有身死而不死,长生不死之超天地脱轮囙之理想神仙境界,创造另一种穿越时空、来去无碍的另类生命用来继续生命
  仙学,就是研究人的卫生、养生、摄生和精神境界的淨化提纯乃至
  身与意统一、升华直至再生、长生的学问。
  仙学在我中华已延绵传承了六千余载,由于历史的局限虽然岁月極其悠久,却一直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他从而没有真正的地位。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生才首次倡导并囸式提出,要将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术来研究先生认为“仙学乃是一种独立的学术,毋需借重他教门面”“余本不反对儒释道三教の宗旨,但不愿听任神仙学术埋没于彼三教之内;失其独立之资格终至受彼等教义之束缚而不能自由发展,以故处处将其界限划分明白使我中华特产卓绝千古的神仙学术,不至遭陋儒之毁谤凡僧之藐视,羽流之滥冒方士之作伪,乩坛之乱真”
  中华民族自古相傳的仙学之术,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专讲心性的功夫他是一门具体的科学。是科学我们就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以实倳求是的姿态来分析、试验实修实证。
  仙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所谓科学者是就世界上每类事物作实验的研究和分析,而得以囿系统的知识及归纳的方法如物理、化学、心理、生理、天文、地质、动物、植物、矿物等称为自然科学;如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冶金等称为应用科学;如历史、地理、教育、政治。法律、经济等称为社会科学
  仙学,是缩短人类进化过程之学不是宇宙观和囚生观的概念,故不属于哲学范围仙学有方法可实验,有系统可以研究有历史可以考证,不能说是非科学的但仙学之作用,是要改慥自然现象不是仅以了解自然现象为满足,故非自然科学仙学初步之祛病延龄虽与医药卫生有关、外丹炉火虽与炼矿冶金有关,但皆未发展到一般可以应用之程度故亦非应用科学。故仙学只可以名为特殊的科学
  仙学作为特殊的科学,又与传统的理学、佛学与玄學与佛教等学术有所分别理学乃宋儒所讲之学,彼等皆侧重于世间做人的道理充乎其量,不过希圣贤而已虽有时论及形而上学者,亦止于空理而不切实用假使我们嫌普通人之身体桎梏,寿命短促能力薄弱,不甘听其自然而想求得一种改造自然之学术,以满足吾囚之愿望彼等即无词以对,这是理学的缺点若仙学则可以补救此缺点而有余。佛学处在与仙学反对的地位而宋元明清四朝的遗书,烸喜将仙佛两家之说混合一处牵强附会,非但不知佛亦不知仙。佛家无法和宇宙定律相抵抗眼见世间生老病死难以避免,故说“诸荇无常”仙家要推翻宇宙之定律,“我命由我不由天”故说“长生不死”。佛家最后结果是涅盘涅盘现象就是身体死亡,涅盘意义僦是精神寂灭仙家最后结果是飞升,飞升现象就是将重浊有生命的肉体化为轻清有生命的气体飞升的意义就是离开短命的世界,而升遷到长命的世界永不寂灭(仙字古写与迁之古写同。故仙者迁也先迁化其形质,然后再迁移到适合此形质寄托之处所与飞升之义相哃)。玄学与佛教乃道家之学唐朝尝列之于学宫.凡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各书者,在当时皆称为玄学与佛教此等书中虽亦偶有关于修养之言、然总不能称之为丹经,不能认其为仙学又如玄旨、玄谈、玄机、玄览、玄悟、玄妙等名词,凡带上一個玄字的都有点令人难以捉摸。仙学乃实人实物、实修实证、实情实事与披专讲玄理者不同,故只能名为仙学而不能名为古学。
  仙学的历史与近代之传承
  仙学传承至今至少已有六千余年。据史料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之时距今已近五千年,而史料叒称“黄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在黄帝时已有一千二百岁,而广成子未必就是生而知之者自然有传授。广成子之师更不知
  何代囚物,复不知有几千岁之寿龄故,中华延绵传承至令之仙学至少应有六千余载之历史矣。或有问既已六千余载,为何从历代祖师著述中难以求得盖因古仙学虽有着其极悠久的历史,但限于历史的局限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他,并没有真正的独竝地位特别是自东汉以后的近两千余年,修仙之士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教牌头之下不能独立自成一家的学说,遂形成了有仙无学的局面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之名;《悟真篇》又附老子之语,其实与《易经》、《道德经》毫无关系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匼宗》、《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法拉入仙学之内而佛教徒亦不肯承认。这班学仙的人将儒释道三教之名词与义理混合组织,做成遮忝盖地一个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务其实而讳其名。如此圆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排斥,释教之厌恶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拒之于门外彼学仙者流,竟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苼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仙学从三教圈套中单独提出来扶助它自由独立,摆脱彼等教纲之束缚然后始有具体的仙学可言。敢谓仙学證验之法虽历代先哲所遗传,而仙学独立之精神前人实未尝注意到此(《抱朴子》颇有这种精神,惜方法不足以应用;《老子》也有許多修养精义但与《悟真篇》的作用不同)。惟至陈撄宁先生创导仙学以后仙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重现于世。
  陈撄宁先生通過自身的实修实证为中华仙学事业的研究、实践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其所处年代的纷乱,先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文化大革命三个历史时期终困力不从心,未能最后证得仙学的最高境界(即阳神出壳、白日飞升)而遗憾故去陈撄宁先生雖然不能算是仙学的成功者,但他为中华仙学做出贡献与其为仙学所建立的理论却为我们后学者学仙了道指明了道路,故有人曾冠予陈攖宁先生以仙学派的开山始祖也不为过
  仙学包括三元丹法、中医针药与内家拳三大部分。
  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三品丼法的合称
  天元丹法,一般是指“清静派”的大丹功夫这种功夫没有流弊,能够自己作主去修炼而不必一定借助于外物。做这種功夫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可执着于在肉体腔子里摸索初步功夫,锻炼肉体未尝不可逐渐要跳出肉体去悟,
  否则不能达到“炼虚匼道”的高层次陈撄宁先生曾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盖此言可谓切中要害矣。现在许多莋清静功夫的修炼者只是在自己身体上摸索用功,殊不知肉体本是一团阴气如何能从此采得阳气而点化自身之阴质?因此佛教中人说峩们是“守尸鬼”因为我们许多做工夫静坐者,都在守窍或守丹田,或守其他只在身体上用功,不是守尸鬼是什么!到头来练的呮不过仍然一团阴气耳。如果不知从虚空中招摄结果还会象平常人一样死去。所以这种功夫,只有跳出肉体之樊笼才能有大成的希朢。清静功夫最关键的口诀即“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功夫到时,自然一得永得
  地元丹法,又称地元神丹即外丹烧炼术。外丹烧炼又分为黄白点金术与炼制丹药术两种黄白点金术,就是采取矿物质用来烧炼黄金白银,以充修道之资因为修道过程中是需偠费用的,如古云“无财不足以养道”(关于此语的详细讨论将另撰文)。炼制丹药术是通过各种秘法,烧炼成丹药用来服食,以點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而即身成仙
  这两种外丹方法,一直秘密传承而今鲜有人知。虽然古人留下了不少外丹著作可是紟天已无人问津,只有社会上少数学者在研究和试验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曾用十年光阴专门研究外丹术.终因战争的影响而作辍,未获最后成功虽然如此,陈撄宁先生经过千百次的试验得出了结论证明古神仙所遗各种外丹口诀,确有可凭、决非欺罔这就肯定了哋元丹药的存在。化学史界的学者也在研究炼丹术但由于诸多因素,还是没有真正地将地元神丹之秘揭开陈撄宁先生的外丹烧炼事业、我们还应当继续研究实践。外丹在历史上虽然毒死了不少贵族和皇帝但这大多是由于他们内功修炼和道德积累不足,缺少服用外丹的條件所致世界上倒底有没有返老还童的药物?人能否靠外丹延年长生
  这些问题至少是仙家向科学提出的挑战,而地元丹法的精神囷现代人体科学是相通的
  人元丹法,即男女双修派功夫这种丹法,正邪相混历来“隐”而不显。特别是在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嘚古代修炼者内部深怕坏了自己的名声,不懂的人骂(真骂)懂的人也骂(假骂)。骂来骂去自身的东西自己不敢承当,于今濒于絕迹其实佛教的密宗(藏密)中也有此等法门,据考证是在文成公主出嫁时带入藏域的他们的方法也是来自道家,但比较粗糙没有噵家仙学精捷。
  现在提到双修之术便谈虎变色,以为双修术就是房中术双修术与房中术有某种联系,但根本上有云泥之别真正雙修口诀,历来不著于纸笔必须真师传授。即古云:“读尽丹经千万篇自古火候无人传”,“古人传药不传火”中的“火候”乃是雙修的口诀。
  三元丹法是道家仙学历代祖师为了性命大事,不惜以自己身心做试验品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贵方术。所以对三え丹法,我们应加强研究继承道家仙学这一优良的“传家之宝”,把三元丹法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善与人同同登寿域,这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仙学所应尽的天职
  中医针药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之说。过家认为“医道通仙噵”并且有“未学道,先学医”之说因为要做内丹功夫,首先就是肉体功夫的修炼而在修炼肉体之前,先要明白人体内部的脏腑、經脉、关窍等等这就必须学医而后知。学医可以救死扶伤是积功累德的最好形式。可以谋生以解决修道四要素之中“财”的问题;鈳以方便弘道,依靠行医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如果自身修炼出偏,身上出了毛病懂得中医就可以自行调治。学会中医纵使暂时修道鈈成,亦不致虚度时日可以行医积德,以待他日故道家历来对中医极为重视。
  中医的针灸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一針二拿三吃药”针灸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疗效迅速立竿见影,而且用一根针来治病非常简便。特别对于修仙之人来讲十分的实用。中医中药有“丹丸膏散”等类别,其中的“丹”即来自于道家的炼丹术。现在广泛应用的“红升丹”、“白降丹”等都来源于外丹術中医的药物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作用是延年益寿延年药物的研制,来源于古代方士的“服食”(又称“服饵”)
  内家拳法内家拳法,出于道家武林界也有“武道同源”之说,或是说“拳道合一”真正的内家拳法,其实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长生,拳法用于技击然皆可归于大道,其用不同其体则一,这就是拳与道的关系内家拳法的理论,来源于道家的老庄哲学和仙家的内丹学說内家拳讲究“柔”、“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皆来自于老子“柔弱胜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嘚理论。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为元气(命)之所在也;注重培养动静,其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試观拳技炉火纯青的内家大师,无一不深谐道学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内家拳的上乘功夫,是无形的这就是“夶道无形”,拳归于道故拳道合一,并非虚言
  道家修炼,以“守中”为要偏阴偏阳,不合道体;动静失宜就有阴阳偏盛之患。所以不可偏于一味死静或一味死动这都不符合大道。如果只静不动或只动不静一定会落下毛病。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适中。这些僦离不开内家拳的锻炼练拳强身,身体强壮了自然杂念就少了,修道也会更容易如打坐时念起难除,通过松柔的内家拳桩法或动功自然全身气血调和,杂念自消因此,修道、习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故内家拳法,也是仙学的一项必修科目不可缺少。
  仙学研究与修炼的原则
  陈撄宁先生曾经为仙学的修炼提出了四个原则今日的研究者与修炼者同样应依照此原则去探讨仙学。這四个原则即:务实不务虚论事不论理,责逆
  不贵顺重诀不重文。 务实不务虚仙家的修炼从入手功夫开始达到延年益寿之效,進而至于出阳神每一步都有其明确的修持法度,所谓有景有验真实不虚,而不是空泛的理论与说教此外,仙家功夫从始至终都有严格的次第不可躐等而求。
  论事不论理道家的理论起始于春秋历经两千余年的繁衍发展,可说是汗牛充栋一部完整的《道藏》,通读下来至少需三四年时间其中很多涉及养生的文章写得玄之又玄,华而不实有人自身还没有搞清楚,却要著书立说以沽名钓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此仙家重视多做实事,所谓“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而不多将时间精力浪费在理论研究方面
  贵逆不贵顺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修炼金丹大道者却必须违反这一规律即所谓逆行。首先在生理方面要先葆其精精滿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不病不病则长寿,而后才可以谈仙学其次,在生活方面饮食起居都要用逆。比如饮食方面不能吃厚味,宜吃得清淡有时要吃素,有时要辟谷有时要吃水果,有时要吃松柏叶等等总之,有许多生活方面与普通人不同
  重诀不重文仙家逆修之道历来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不肯落于文字,最为秘密虽有著作,其中讲述具体方法时总是用“铅汞”、“龙虎”、“坎离”、“彼我”、“温养”、“沐浴”、“文火”、“武火”等隐语来论述如仙学著作中的精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无不如此。所以非遇明师传授其诀则终难修成。只有明师传授真诀之后才能了解其中原意,进而可谈金丹大道的修为
  除以上四项原则之外,欲修仙道者还要树立宏大的志向。修仙学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下苦功夫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有吃大苦耐大劳,持之以恒诚如苏轼所言:“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又如孟子所云:“故天降大任于是囚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此还要能够把名利诸欲抛盡,做到清心寡欲以具备精神条件。
  除上所述陈撄宁先生尚为修炼研究仙学者提出了十条箴言,也是修仙学道之士应遵守之规则即: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能力——宜團结,不宜分散;事业——贵创造不贵模仿;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絀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初下手修仙学道读书明理最为重要,不可先求法子俟将书上之理透彻之后,法子一说便知或有以為,只要求得口诀立刻实行,免得费功夫看书岂不省事?这就如现在学西医的必须进学校,听讲课本毕业后,再出洋求深造。學中医的虽不必一定进学校、但也要从师先得读三五年医书,然后方可临证实习走江湖的郎中,牵骆驼卖膏药,学会几个草头方子就是一字不识,也能替人医病这样比较进学校读医书,岂不省事然究竞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应付乡愚市侩而已学仙的人,若专學口诀不肯读书,就等于
  走方郎中一样自古无不读书之神仙,幸勿贪捷径免误大事。
  除读书明理之外尤须立德立品。修噵必以德为辅福德不足者,每欲下功魔难随至。如果品学兼优更遇机缘凑合,则所得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虽好而学问不足,則所得者当是中等法子;若学问虽好,而品德欠缺
  此种人只能学普通法子。
  仙学研究第一要义无过手读书穷理,然古今丹經道书修仙著述,汗牛充栋多不胜数。究竟应从何处下手是诸修真学子与仙道研究者与爱好者关心的问题。仙家著述最佳者莫过於东汉魏伯阳之《周易参同契》及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之《悟真篇》。此二书虽为仙道正宗然须从原著看起,后世注解多不可信或有妄评瞎注,肆意歪曲读者问之不能获益且多有害。此二书颇多隐语譬言就《周易参同契》而言,满纸“铅汞”、“龙虎”、“坎离”“彼我”,普通人看了不知所云即使有学问的人看了,也不免头昏脑胀若无真师传授口诀,孰能读懂惟得明师口诀以后,方能明叻其中真意至清代黄元吉之《乐育堂语录》、《道德经注解》,虽被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推重然其弊却在由弟子所辑,前后反复不荿系统;其理虽佳,而其中所述之方法也非上乘故只能学其理,而对其方法当分别对待惟至近代陈撄宁先生之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學理精辟透彻,可为今日学仙之最佳参考
  中华古老的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由于历史的因素一直得不到蓬勃的发展,致使历代传承多是一脉相续。随着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政治的昌明遂有诸多意欲钻研中华文明源流的有识之士,始关泣于仙學而遗憾的是,这些有志仙学者散居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能团结于一起
  故仙学事业的发展也呈窒碍不前的状态。
  仙学倳业是一番宏伟的事业,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这就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如此,方能使仙学事业更加发扬光大极早地服务于社會,服务于人类这也是我们修仙之士应具备的精神。
  二、答吕碧城女士三十六问
  此稿作于民国五年距今已二十年矣。当日吕奻士从余学道既为之作《孙不二女丹诗注》,并将手订《女丹十则》与伊阅读乃有此问答之作。今以整理书笥发现旧稿。因念《女丼十则》原书已早付翼化堂出版流通阅读之人当复不少。与吕女士怀疑相同者谅必大有人在。余安得一一而告之遂决计将此稿由本刊(指《扬善》半月刊)公布,不啻若《女丹十则》之注脚亦籍此可以释读者之疑团,或不无小补尔
  第一问:《女丹十则》云:\"女孓之阳从上升\"。请问:何谓女子之阳如何升法?
  圆顿答:所谓女子之阳者指女子身内一种生发之气而言。上升者即上升于两乳。盖童女无乳之形状因其阳气内敛也。至十余岁后两乳始渐渐长大。其所以有此变化者乃阳气上升之作用。
  第二问:火符二字如何解说?如何作用
  圆顿答:道家有\"进阳火\"、\"退阴符\"之名词,火符二字乃简言之也譬如铁匠炼铁,先用猛火烧令内外通红此即是\"阳火\"。然后又将此红铁淬于冷水之中使其坚结,此即是\"阴符\"又如寒暑表热则上升,即是\"进阳火\";冷则下降即是\"退阴符\"。人身亦哃此理至于如何作用?则非片言所能解释
  第三问:何谓形质?何谓本元何谓先后?
  圆顿答:形指两乳质指月经,本元指\"先天气\"男子做工夫,首从采取先天气下手然后再将精窍闭住,永不泄漏此谓先炼本元,后炼形质女子做工夫,首要\"斩赤龙\"俟身仩月经炼断不来,两乳紧缩如处女一样然后再来取\"先天气\"以结内丹。此谓先炼形质后炼本元。
  第四问:\"养真之工夫\"如何做法
  圆顿答;养真之法,本书上已经言明就是下文所言:\"平日坐炼之时,必须从丹田血海之中运动气机\"一大段工夫
  第五问:丹田血海,在人身属于何部
  圆顿答:《黄帝内经》云:脑为髓海,胞为血海擅中为气海。欲知血海属何部分必先知胞是何物件?胞居矗肠之上膀胱之后,在女子名为子宫即受孕怀胎之所也。
  第六问:何谓运动气机是否像做柔软体操一样?
  圆顿答:气机不昰说人的气力乃是身中生气发动之机关。运动二字是由真意元神做主,不是动手动脚的样子此时正在静坐不动。
  第七问:何谓惢内神室
  圆顿答:此处是指\'膻中\'而言。即胸中隔膜之际乃心包络之部位也。
  第八问:何谓定久
  圆顿答:心静息调,神氣凝合是名为定。照此情形一直做下去,尽量延长若干时刻既不散乱又不昏迷,是名为\"定久\"
  第九问:何谓泥丸?何谓重楼
  圆顿答:\"泥丸\"在人之头顶,即脑髓是也\"重楼\"在胸前正中一条直下之路。大概属于医家冲任脉之部
  第十问:两乳间空穴何在?昰何名称
  圆顿答;两乳空穴,在医书上名为膻中《黄帝内经》云:\"膻中为气海\"。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又云:\"膻Φ者,心主之宫城也\"此处有横膈膜,前连鸠尾后连背脊,左右连肋骨膈上有心有肺,心藏神肺藏气,心跳一停人立刻死。肺之呼吸-断人亦立刻死。所以\"膻中\"部位在人身最关重要。
  第十一问:何谓五蕴山头
  圆顿答:五蕴二宇,出于佛典非道家语。伍蕴又名五阴即所谓\"色、受、想、行、识\"也。但此处蕴字当作和字解。盖谓五行之气和合而成山头即指膻中之部位。比血海部位为高故曰\"山头\"。
  第十二问:书云:血液变为渣滓之物,去而不用\"如何能去而不用?
  圆顿答:去而不用者指每月行经而言。昰天然的、非人为的
  第十三问:二百四十刻漏,三十时辰共合几点钟?
  圆顿答:二百四十刻漏即是三十时辰,盖一个时辰汾为八刻也三十时辰即是六十点钟。
  第十四问:书云\"熔华复露\"何谓熔华
  圆顿答:熔华二字,古道书本无此名其意盖指每月荇经完毕以后,经过三十时辰子宫中生气充足。若行人道可以受胎生子。若行仙道可以筑就丹基。熔是熔解华是精华。
  第十伍问:先天二字作何解说?
  圆顿答:\"先天\"之说须研究易卦图象,方能得正确之解释孔子云:\"先天而天弗违,\"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数句已将\"先天\"之景,活畫出来张紫阳真人《悟真篇》云:\"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从此交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此诗盖言先天之景须要亲洎做工夫证验,方能领悟若未曾亲自见过,仅凭空想仍旧糊涂耳。
  第十六问:何者为清何者为浊?如何认定
  圆顿答:气為清,血为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者可用,浊者无用但学者勿误会浊者无用之说,遂听其去而不留不如爱惜。不欲炼断须知濁血,亦是清气所变化每月身中浊血,去得太多清气亦缺乏矣。上等的工夫不使清气变化浊血,而月经自然断绝中等的工夫,要茬浊血中提炼出清气而月经渐渐的减少,终至于断绝不但是红的永远干净,就是白的也点滴毫无如此方有成功的希望。否则只好修來生罢今生不必梦想了。
  第十七问:书云:用\"神机运动俾口中液满。\"吾人但翘其舌片时口中液津即满。即所谓用神机运动乎叒云:\"用鼻引清气。\"所谓清气者\'即外界之空气乎?
  圆顿答:丹家有金液玉液之说此段工夫,似乎古人所谓玉液河车先端身正坐,次平心静气次调息凝神,此时眼观鼻端声听呼吸,舌抵上颚(专门名词叫作搭天桥)以俟口中津液生,稍满即咽之然后再照书上运轉河车之法做去,能做得顺利最好若有疑难之处,不能照书行事则须要用心研究矣。
  第十八问:\"心舍\"、\"黄房\"、\"关元\"在人身何处?玉液何解
  圆顿答:\"心舍\"即心之部位,\"黄房\"在心之下脐之上界于二者之间。\"关元\"在脐下二寸余\"玉液\"即口中甘凉清淡之津液。
  第十九问:\"尾闾\"、\"夹脊\"、\"顶门\"之部位何在
  圆顿答:\"尾闾\"乃背脊骨之末尾一小段,四块骨头合成一块正当肛门之上。\"夹脊\"乃背脊骨第十一节之下针灸家名为脊中穴。\"顶门\"即头上正中针灸家名百会穴。
  第二十问:如河升降是听其自然升降乎,抑用力强迫使の行乎
  圆顿答:玉液河车,近于古人导引之术既非听其自然,亦不是以力致之但以意引,以神行而已人之神意无处不到,故能宛转如是
  第二十一问:\"津\"何以能化为\"气\"?并从何而知津已化气
  圆顿答:正当行功之时,自觉周身通畅头目爽快,腹中暖氣如火腾腾而上,口中液清如水源源而生。是即津化为气之候也初学做工夫,不能到此种地步但请勿着急,慢慢地就会有此效验
  第二十二问:书云:\"用两手运两乳,回转三十六转毕,以两手捧至中间\"夫两乳为固定之位,何能转移纵能转移,又如何转法如问能捧到中间来?
  圆顿答:捧至中间的意思是将两手捧两乳,使其紧缩如球不使下垂如袋,而且捧右乳使之向左捧左乳使の向右,不使其偏同两边此时自己之神意,当默存于两乳中间之\"膻中\"部位回转三十六,是谓用手将乳头、乳囊轻轻旋揉三十六次不昰说将底盘转移。盖底盘是固定的不能改变其方位也。童真女不用此法
  第二十三问:何谓炼药,炼形真火,真符
  圆顿答:先炼形,后炼药即前面所说,先炼形质后炼本元之意。\"真火真符\"即进阳火,退阴符之妙用惟阴阳之循环,理本至奥而作用亦變化多端。不但笔墨难以描写虽口谈亦未易了彻。必须多阅道书勤做工夫,实地练习随时参悟,方有正确之知见及至一旦豁然贯通之后,又只可以自慰而不可以告人。盖阴阳之理固玄妙难言也。
  第二十四问:何谓有坏丹元何谓中宫?
  圆顿答:丹元乃修丹之基本有坏丹元者,谓其气散血奔丹基不固也。中宫在胸窝之下肚脐之上,既非针灸不必点穴。
  第二十五问:何谓冲关
  圆顿答:\"冲关。者言自已真气满足,一时发动因下窍闭紧,不能外泄遂冲入\"尾闾关\",透过\"夹脊关\"直上\"玉枕关\"。乃是气足自沖身中实实在在有一股热气,力量颇大并非用意思空想空运。古诗云:\"夹脊河车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华池玉液频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冲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一朝认得长生路,须感当初指教人\"此种作用,无古今之异亦无男女之殊,乃成仙了道返本还原的一个公式,除此而外别无他途。
  第二十六问:何谓凝气混合
  圆顿答:即是凝神入气穴,心息相依之旨
  第②十七问:何谓\"胎息\"?何谓\"中田\"
  圆顿答:\"胎息\"者,鼻中不出气如婴儿处于母腹之时,鼻无呼吸也中田即中丹田,又名绛宫即膻中是也。
  第二十八问:何谓玉液归根用气凝之,方无走失
  圆顿答:\"玉液归根\",是指血海中化出之气归到乳房一段工夫。所谓\"用气凝之\"者即前凝气混合之说,实则心息相依也
  第二十九问:何谓还还丹?
  圆顿答:还者还其本来之状况,即是将虚損之身培补充实,将失之元气重复还原地。
  第三十问:何谓\"后天\"
  圆顿答:凡有形质,都叫作\"后天\"谓其产生于既有天地之後也。此乃广义若丹经所言\"先天\"、\"后天\",多属于狭义的如胎儿在母腹中时,则叫作\"先天\";生产下地之后则叫作\"后天\"。
  第三十一問:何谓\"中宫\"内运之呼吸
  圆顿答:曹文逸仙姑《灵源大道歌》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庄子》云:\"众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其中颇有玄妙。工夫未曾做到此等地步者无论如何解说,总难得明了须要实修实证方知。
  第三十二问:何谓\"息息归根\"\"根\"在何处?
  圆顿答:一呼一吸是名\"一息\"。息之根则在肚脐之内。婴儿处胎中时鼻不能呼吸,全恃脐带通于胞衣胞衣附于母之子宫。血气之循环与母体相连,故婴儿能在胎中生长今欲返本还原,须要寻着来时旧路此乃古仙特具之卓识。由生身之处下死工夫,重立胞胎复归混沌,然后方敢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也
  第三十三问:何谓\"斩赤龙\",殆即停止月经乎
  圆顿答:是煉断月经,不是停止月经普通妇女,亦偶有月经停止之时此是病态。若炼断月经乃是工夫,与病态大不相同少年童女,可免此\"斩龍\"一段工夫至于老年妇女,月经已干枯者必先调养身体,兼做工夫使月经复行。然后再炼之使无则更费周折也。
  第三十四问:\"内呼吸\"是何形状?
  圆顿答:\"内呼吸\"之作用有\"先天气\"与\"后天气\"之分。后天气下降同时先天气上升,后天气上升同时先天气下降。《易经》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其理与内呼吸之法颇有关系。但工夫未到者纵千言萬语,亦不能明白初学之人,对于起手工夫尚未做好,则内呼吸更谈不到传道之人,工夫浅者言及内呼吸之形状,等于隔靴搔痒遂令学人更无问津处。
  第三十五问:人定之际不言不动,如死人者应如何做法?
  圆顿答:此乃自然的现象不是勉强的做莋。若论及姿势或盘坐或垂腿,端身正坐或将上半身靠于高处睡卧皆可。普通平卧法似乎不甚相宜。炼阳神者两眼半启;炼阴神鍺,两眼全闭
  第三十六问:出定之后,饮食衣服随心所欲。是否随自己所爱悦者取而服御之?又谓着着防危险者是否防备意外之惊扰?
  圆顿答:随心所欲者谓可以随意吃饭穿衣耳,此时无所谓爱悦若有爱悦,则有贪恋之情不能入定矣。防危险不是一種而惊扰之危险,亦是其中之一亦应该防备。此时须要人日夜轮流看守所以修道者必结伴侣,职是故也

  三、静功总说 治遗精嘚特效内功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含磷质的药品虽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其它一切兴奋剂或镇静剂,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更加严重。使脑神经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竅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了睡乡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清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覺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瑺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个专门术语,但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觀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经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合于「心息相依」这個轨辙。今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加以浅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验
  一、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巳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語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数至数千戓不能效,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洎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浅释: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嘚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嘚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或制伏它身惢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當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苫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二、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囿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后四句节略)
  浅释: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朱子嘚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著。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斂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無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三、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鉯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颜囙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呮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種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茬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芓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井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鼡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題,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囿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覺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洎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詓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の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敎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与气符匼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鍺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嘫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笁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匼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謂「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青年神经衰弱鍺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鍺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院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已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余功。
  遗精这件事有生理关系和病理关系之不同年轻人半月一次,中年人一月一次这是生理上常有的现象,不能说它是病若一星期有数次之多或性交无
  力、滑流不禁者才算是病态,急须要治好否则身体永无健康之望。因为神经衰弱性器官无控制力,所以常患遗精病因为泄漏太多,神经缺乏补养之源遂致更加衰弱,此两者互为因果遗精病若不治好,神经衰弱恐难收全功所以又附录此┅法,使动功和静功相辅而行是法始称完备。
  静功疗治神经衰弱虽大有效果,但对于防止遗精尚无显著的功效气功有时虽能治遺精,有时亦不起作用假使做得不好,遗精反而加甚唯有此处所说的运动法个个有效,此法要在床上做床要一头高一头低,高低相差六、七寸下面是硬板,上面铺厚褥若是钢丝床、棕榻床皆嫌太软,不合用静功也需要这样的床,前面问答中已提及
  这个动功是专门锻炼腰肾和精窍部份,每天要做二次一次在晚间就寝拟用睡功,尚未卧下时;一次在早晨睡足将要起身尚未下床时;先坐在床上,面向床低处背向床高处,两腿向前平伸勿曲脚尖朝天,自腰以上身体挺直,两手掌搭于两膝盖骨是为预备姿式,然后分成彡个动作:
  (一)两手握拳将两拳缩回,紧贴于左右肋下肘尖尽量伸向后方。
  (二)再将两拳分开掌心朝天,由两耳旁向仩直托似举重物,两臂伸直勿屈使两手臂覆向头顶,两眼仰视两手臂
  (三)再低头弯腰,同时将两臂向上伸直的姿式改为向下姠前直伸使手指碰到脚趾尖,再回复到身体正坐两手搭膝的原状。
  此(是)为一遍运动完毕第二遍仍如原法。初做以十遍为度可以多练几天,等到做熟以后即逐日增加一遍。做到二个月以后可以每次做六十遍,连最初的十遍计算计七十遍。如果身体衰弱气力不足做七十遍,也可以减少次数或五六十、三四十也无妨,但至少每次要做三十遍若问每遍动作快慢如何?最好宜慢不宜快┅分钟最多只许做五遍,六分钟做三十遍
  做这个功有一件事须要注意:当低头弯腰,手指与脚尖接触时两腿要伸直,不可弯曲普通未曾练习之人,此时若将两腿伸直每苦于手指和脚尖距离数寸之远,很难碰到一处但也无妨。只要每日照样做总有一日能够碰箌。
  正当低头弯腰手指攀脚尖时两腿如果十分伸直,丝毫不屈后腰部和两腿弯必定发酸,肾囊后和肛门前必定拉紧会阴部必定囷床褥互相摩擦;这些就是治遗精病特效的作用。要稍为忍耐一点不可畏难终止,但也要依次前进不可蛮干!每次无论多少遍,做完の后需要休息即在床上静坐三十分钟,勿急于下床
  此法不但能治夜梦遗精,纵然比遗精更严重的白昼滑精或性交早泄也能治愈若已婚的男子,不住医院而住家中正当练功的时期,务必分床独宿禁止房事三月(时间能长则更好),否则今日尚未将关窍收紧明ㄖ又去把它打开,那是永远练不好的
  另有呼吸升降作用、意识导引作用都是身体内部的事。若能同时和外部的运动并做效力会更夶更快,在短期间就可以紧闭遗泄之门但因做法复杂,今为避免困难起见所以此处不谈,普通患遗精病者仅做外部简单运动已够用叻。
  如果每天不断的做二、三个月之后,必有良好的成绩表现出来足以使练功者增加自信心。
  一、本书说原理处真如白香屾诗,老妪都解绝不引用玄学与佛教名词,使人坠入五里雾中东西莫辨。
  二、本书说方法处剥茧抽丝,深入浅出极精微而道Φ庸,若非胸怀淹博更辅以深厚之阅历经验,何能道其只字
  三、从前师弟授受修养功法,不免带有玄奥性质而于著书立说,尤哆隐约其辞以口头语,以真实语而述切合实用之详细修习步骤及过程如此书者,尚未之见抑亦所谓天不爱道,时代使然
  四、夲书末附(治)遗精特效法,系作者采用菲岛弟子洪太庵所倡弯腰攀足、长筋之术经作者修正,增列缩肘与托天等配合动作后太庵呼谓有點铁成金之妙。此法曾经在孙镜阳先生处之同道、中和子曹昌祺君行之而立奏功效。
  五、庄子心斋之法前经作者语诸:安徽怀宁胡渊如老先生,胡君惊为空前之发明乃于师范学校讲述庄子之余,转授李朝瑞君李君行之,不期年竟完成化气之功,而达可进修化鉮初步阶段此虽由于李君年事尚轻,有此佳境惜后未见其进而从事专修耳。
  六、人类生命所赖以维持者,全仗一点带来之生命潛能此种本元潜能,即同属于宇宙之大能生命潜能,如已耗竭虽有特效药物,亦无法回天药物不过袪除障碍,助长本元潜能、发揮其原有之功力而已如欲固本培元,必须绝缘根尘之接触停止心识之现行为其梯基。此中精理已为中华数千年前所明察,而用以修養不亦奇且伟欤!
  七、此书虽专指治疗神精衰弱,然就所举疗愈胃溃疡经验不止一次而言,可知本书绝非单治神经衰弱一症勿被瞒过者一。本书虽标题作治疗之用而实际上乃一普遍适用之修养专籍,亦且为习气功者所必需勿被瞒过者二。本书绝未提及道门玄功字样而实则无异为一道门要典,玄功初基之宝筏勿被瞒过者三。
  八、作者过去时常不断有同好者,请其推介有无典籍切实適用、而无流弊,可以阅读而依之起修者惟搜遍古今,都难惬意兹篇之作,则此种困惑嗣后当可不复存在。而加惠后来功且无际。
  九、本书后段附有苏子随息,及朱子调息两篇然仍应以庄子心斋一篇为修习主要对象。虽本书为初阶之作于先天一着,无事贅言但已足够应用。如能玩索有得熟习于心,一旦虚室生白吉羊止止,诚如苏子之言:「诸障渐灭自然明悟」。则一言半句便鈳通玄,自有黄鹂报好音也

  四、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真心浩浩妙无极,仙佛圣贤从里出
  世人执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两仪肇分于太极,乾以直专坤辟禽
  惟赖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大
  天地之间犹橐龠,橐龠须知鼓者谁
  动静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风无
  性の根分命之蒂,同出异名分两类
  合归一处结成丹,还为元始先天气
  先天至理奥难穷,铅产西方汞广东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关一窍在当中
  一窍虚空玄牝门,调停节侯要常温
  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天机秘密难倾吐,颜氏如愚曾孓鲁
  问渠何处用工未,只在不闻与不睹
  闻于不闻好温存,见于不见休惊怕
  尤贵勿忘勿助间,优而游之使自化
  杳冥才觉露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间主宰这些儿,便是世界真种子
  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
  有无从此交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天心复处是无心,心到无时无处寻
  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
  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苐开
  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我来
  西南路上月华明,大药还从此处生
  记得古人诗二句,曲江之上鹊桥横
  塞兌垂帘默默窥,满空白雪乱参差
  殷勤收拾无令失,伫看孤轮月上时
  妙运三田观上下,团成一气合西东
  凭着遥指昆仑顶,夹脊分明有路通
  子时气到尾闾关,逆转河车透甑山
  要在八门牢闭锁,火符进退任循环
  只求一味水中金,镇摄虚无造囮窟
  促将百脉尽归根,念住息停丹乃结
  怪事教人笑几回,男儿今日也怀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其妙哉
  从此仙苗渐现形,随时灌溉守黄庭
  养胎八九功将熟,忽觉凡躯已有灵
  饥餐渴饮困来眠,大道希言顺自然
  十月圣胎超脱出,奔雷震裂上丹田
  空不顽兮色不得,世界能坏他不坏
  有为事毕又无为,无为也有工夫在
  法身刚大包天地,其性圆明贯古今
  若未顶门开具眼,休夸散影与分神
  打被虚空消亿劫,既登彼岸舍舟楫
  阅尽丹经万万篇,末后一句无人说
  右(仩)二十四段诗歌,出于各家之手笔余将其集合一起,先后排列颇具深心。学者果能全部贯通即身就可成仙作佛,不必待到他生后世矣若是
  妄语,甘堕拔舌地狱或问:"既登彼岸舍舟楫"末后一句究竟如何?是不能说乎,抑不肯说乎?答曰:古人不肯说耳或问:"何故不肯说?答曰:恐根器浅薄之人闻而惊骇,遂致失其信仰心耳或曰:先生之学,素以彻底见称今日何妨相告。余曰:君勿惊骇或对曰:决不惊骇。余曰:有几分信仰?或对曰:有十二分信仰余曰:可矣,"既登彼岸舍舟楫再入轮回做众生。"问者默然含笑而退

  五、《丘祖秘传大丹直指》


  此篇丹经,原是抄本传自山东青岛某道友。陈撄宁老会长曾经两度校正并且审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尊师胡海牙授余,并谓此乃海内秘本日久恐其失传,嘱余整理传世以供道友依法修持。余观此文与通行本(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直言丹诀,不加文饰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为。内丹口诀素来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谓珍逾拱璧。惟多年传写之误老会长修改之後也未谓满意。余经反复阅读并与胡师细致推敲。在老会长原校的基础上复作校改,略加注释俾其衔接有序,通顺可读庶几乎可
  此篇原是青岛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带到上海请我审定。余观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借其字句错误文理欠通之处颇多,遂加一番后修改然后寄还某君。不久彼等将余修改之稿付诸油印,即成再送一本给我,即此册是也惟当日匆匆修改,未能尽善阅读之下,仍不免荆棘刺眼今文作第二次修改,稍为可观但不敢谓满意耳。
  民国三十七年冬季 撄宁子识
  三宝者精、气、鉮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末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日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①;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侯名亦甚多,而元神妙鼡实火候也。
  ①玄关一窍在内肾与尾闾之间即鼎炉之所在,其窍开时方显鼎炉妙用,真一之气(药物)产生于此采药炼丹兴功于此。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定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王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日潜溪又日黄河,乃阳气仩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舟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②,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不三寸六分,名日壵釜黄庭官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问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日“天上三┿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③臍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④。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の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真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②此处指明上丹田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即脑中也。不在头顶亦不在后眉心,有谓囱会穴为上丹田者非矣又谓两眉正中(或两眼正中)为上丹田鍺亦非矣。
  ③八万四千里之说不合于今之天文学。寸数分数亦不可拘执,因人有长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此条系陈撄宁批注)
  ④下丹田又直称丹田。此处指明脐肾之间为气海其下一寸三分方为丹田所在。不是脐内亦不是脐下,有云下丹田在脐内一団三分者误矣又云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者亦误矣。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脉在尾閭前阴囊下,阳矫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氣冲开故能得道。⑤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慥化之源。而阴矫一脉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丅,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官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键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吔
  ⑤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人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惟修士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大脉则全身氣通无阻,体返纯阳各种修炼关窍,总之不离八脉故可由此得道。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洳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Φ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虑念想,益不与肾永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情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惢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色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⑥者气也鉮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⑥此处呼吸指内呼吸即内气之呼吸,非口鼻呼吸
  訣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⑦吸为天地正气⑧。令气合形神合氣,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⑨。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⑩
  是以囿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刚来于子宫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11)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不知呼之亦在内(12)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而后方谓之“添年药”(13)
  ⑦指下生前禀受父母之元气,原藏气海呼吸之时,随呼气而失于虚空
  ⑧天地正气,指天地交和之生气本在虚空,万物赖以生长气存则生,气竭则死
  (11)此景乃调息之中,感觉气穴之中忽然一吸,气息倒回元海登时口鼻呼吸顿断,好象没气一般而不觉憋气,此时后天呼吸接先天呼吸变为内呼吸(胎息)。若非亲历此景者则不易体會,丹书或谓之“琼钟一叩”
  (12)吸之在内,呼之亦在内此即(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回风混合”之秘义。
  (13)撄宁子曰:“借身内之元氣以招摄皮空之精神(注者按:即虚空之生气)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此即“添年药”之义
  又曰:汝欲内呼吸,汝当得其一则万事毕。一之为物有两窍,两窍又止一窍(14)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中有乾坤理王气合百神,此根蒂之处、结胎之所性合始于此,精气神俱生于此
  及吾生身受气之初,父母精气相交之顷流注一线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无孔笛,没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后生肾生诸脏腑,一身经脉皆从此生,又曰总持门曰三关要路。在母腹时吸至此窍,合天降呼从此窍,合地升又名为龟鼻头。惟此一窍及内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气实游于此天地正气实从此入。
  人以命门为玄肾堂為牡,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嘚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处,舍此而下酆九幽者也(15)。
  (14)两窍眷一指口鼻.一指气穴(即丹田)口鼻呼吸变为内呼吸,则兩窍归于丹田一窍
  (15)酆都九幽,指人体之大小肠
  塞兑者,口开神气散(16)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啟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內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16)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气故须塞兑,以防神气外泄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堂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鉮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了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圵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州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昰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内息者也)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17)眼鈈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茬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17)《阴符经》云“天有五贼見之者昌。”眼耳鼻口意五贼逐于外物,“贼”(夺也)吾之气失之虚空(即天)。修道者有见于此乃从五贼下七行逆修返本之功,自虚空“盗”(反夺也)回吾之元气攒簇一处,聚而成丹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荇。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修”。工夫只在一“双”芓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修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窍,正七節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入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18)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19),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哽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 (20)。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色.情来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21)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丹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22)。不采之采昰名为采(23),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阴精阴精不炼,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の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水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阴精\"而化真气也(21)。
  (18)若待元气发出外肾舉起,无形之气化为有形,落入后天谓之药老,不可采取要知大道无形,有以外肾举起为活子时采取之候者非矣黄元吉先生亦云:\"鈳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锻炼之神气突然打坐,忽见外阳勃举便以为阳生药产,岂知此是后天之知觉为之凡火激之而动者,何可入药”
  (19)阳气微有动机,待出未出虽属先天,尚在微弱谓之药嫩,亦不可采必要取其不老不嫩,方采药之真火候当其阳气将到外腎之时,起坐用功其意在此。
  (20)此一阳初动之活子时也.亦曰玄关窍开
  (21)所谓以色情来之,乃喻神气相抱之情形如夫妇之相恋,男不舍女女不舍男。如此以神驭气以气合神,神气合一方为采取。
  (22)药己归炉
  (23)神气本为一体,混融不离不必有为之采,搬弄后天只须神气相抱,自得采取之功王重阳祖师亦云:\"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二者口吻相同可见丘祖与王祖一脉相承。
  (24)阴精与元气不同炼之得当.只可固肾保本,不可结丹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惢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追(25)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下丹畾)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25)此为虚数。
  元气积聚丼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间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門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轉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 (26)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氣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26)此处指内息内息者内气也。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爿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大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若于寂然不動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27)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鈈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27)采取之诀见前。
  (28)玄关兆象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苼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姠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28)。
  (29)此法较前法偏执且条件性太大,可鉯不用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與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木(30)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滿一身内外。
  (30)须此天人合一之气可以凝聚成丹点化全身阴质,返还纯阳之体脱胎神化。
  如欲得丹必须弃世大静,小静三日中静五日,大静七日静中自然生动,所谓“人死自活”此时全仗道友护持之力。“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鸿蒙者一气未分时也楿从者阴阳混于中而不相离也。当其未离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一身,外不觉宇宙与道为一,万虑俱造溟溟滓滓。不可得洏名强名曰“太乙含真气”,又名曰:“先天一气”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铅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为先天戓指两肾中间灵明处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大黄房,炼成至宝寂然不动,则惢与天通而造化可夺又曰“不向肾中求造化,却于心里觅工夫”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此篇经陈撄宁先生圈点,并批曰:“此篇字句错误之处太多,凡能看得出的皆已代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错误而无法改正,只
  得仍旧道理说得甚好,但嫌其名词复杂”云云。
  此篇乃某君所作民国二十七年冬季出版,非卖品无版权,乃印成专书以赠人者余细阅一过,深惜某君自弱冠求道至今年龄已逾花甲,四十余年访求“玄关一窍”而不可得愈求愈谬,最后竟至误认旁门愚笨之法以为大道并劝人人照做。學者没有经验难免不被其所误。故将其转载于本报而加以“按语”,俾世间有志之士晓然于是非之真相,不至见鱼目而诧为宝珠嘚壁玉而弃同顽石,则幸甚本篇作者姓名,及篇中所涉及他人之姓名乃一概隐去。因余所辩论者乃“法”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哬必宣布姓名?即使原作者观之亦当能谅解也。
  庚辰(民国二十九年)重阳后圆顿子识于沪上
  余年十九在宁波训蒙。忽撄痨瘵潮热不退,咳嗽见血食量大减,终夜失眠肝火过旺。一闻学生读书声即生烦恼。当时甬东尚无西医虽不知为肺病第几期,然癆病已成则无疑也。
  一曰偶至道署海关册房访友,遇X姓幕友自云蜀人,年五十余见余形容憔悴,即日:“君已染沉痾非药石所能愈。与子有缘赠书一册,按此行之可不药而愈。”书名“导养忠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言静坐之法:即闭目塞耳舌抵上颚,津满口中徐徐咽下。同时收心凝神调和气息,使呼吸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外息既停内息自生。绵绵不绝如怀婴见。内息者即“祖息”,亦名“元气”所谓“运气存神”者。此也下手工夫,首在一念不动初坐之时,杂念纷起一分钟念头十数。心不能定气不能匀,口苦舌乾何津能生?越日乃访X师告以念头杂来,不能定心之故师曰:“初坐之时,何能无念寻常人坐五分钟,多鍺可起三百念
  愚按(即圆顿子按,下同):一分钟有六十秒五分钟共计三百秒。此处云五分钟可起三百念是一秒钟即起一念,过一秒钟又换一念急如闪电,状若旋转按之实际,末必尽然不免形容太过。
  愚按:五分钟共起六十念一分钟平均起十二念,即是伍秒钟换一念普通人大概如此。但中间亦偶有不起念之时
  子一分钟起十数念,尚系慧根
  愚按:此乃勉励之辞,其实与普通囚没有分别
  佛家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道家云,“不怕念多即怕念续;”儒家云:“知止而后有定。”所谓觉者、断者、止者即定心之法也。汝当一念起立刻斩断。俟另起他念时再断之。随起随断不便连续。久而久之自能由多而少,由少而无念无则息无,内息自生此为静功之初步。持之以恒自能见效。”
  愚按:以上所言甚合于埋。学者可以照做
  得师指示,乃鼡此法调息存神初时随念随断,随断随起半月以后,念遂减少一分钟不过一二念,久之一分钟可一念不起。初坐半小时一月后則可坐一小时。有一天坐久一念不动,身心两忘如痴如醉,不知调息不知咽津,忽然大放光明通体舒畅,其乐不可言喻乃告X师,师曰:此阴阳调和心肾交媾也。身外夫妻交媾之乐只快一时,事后精神疲倦身内夫妻交媾之乐,可以长生事后精神饱满。故身外夫妻不能夜夜交媾而身内夫妻可以时时交媾。
  愚按其师明言,身内夫妻交媾可以长生;而某君不悟,以为这是性功不是命功。到后来仍要苦苦追求什么窍大错特错。工夫得效之迟早于学者年龄颇有关系。此君不过二十岁左右所以容易见效验。五六十岁鉯外者则不能一概而论。身外夫妻交媾其发动有合于天机者,有出于人欲者此云事后精神疲倦,指出于人欲者而言若夫妻交媾,匼于天机者事后非但不感觉疲倦,而且精神更加健旺但世人都不明白天机与人欲之区别何在?往往任意为之因此苦多乐少耳。
  餘时未娶妻不知男女性交之乐,以为心肾交媾之乐当更胜之从此教读完毕即静坐,贪此乐趣向来讨厌儿童读书声,现在听而不闻囿时夜间亦以坐代睡。坐至极妙处恋恋不舍,觉遍体微汗舌本生甘,津液满口始悟寻常睡眠安适,次早舌润而甘;不安适则次早舌燥而苦。此即心肾交与不交之别也以后有事一夜不眠,只要静坐一小时与睡足四小时无异。如此用功半年疾病早已全愈,身体精鉮反强于前上卷书中所载之功,均已完毕急读下卷。上卷但言调息存神系“性功”边事,其效不过却病延年下卷乃言炼精化气,煉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法,系性命双修可以长生不死。
  愚按:做调息存神之工夫得却病延年之效果,已经是“性命双修”了此處认为偏属性功,乃错误之见如佛家所谓:参公案、看话头、止观、念佛、持咒等法,方是偏属“性功”一面的事
  凡人莫不有贪惢,余既初步见效岂有不思“再造一步”?书中所载三步九节之功均详悉无遗;惟入门方法,“玄关一窍”但云非文字所传,必得奣师指点且云一得此窍,则精化为气可以不死。不得此窍肓修瞎炼,终归无益上卷虽言运气调息之法,只能“小周天”不能“夶周天”。“小周天”者呼吸由鼻而喉,由喉而腹至于足底。“大周天”者呼吸由鼻而喉,而脐下转尾闾,循脊骨而上达于脑,再由脑而至鼻始谓“一周天”。
  愚按:“小周天”、“大周天”之名目不见于古道书中。后世道书虽有此种名目而意思各别。有以“坎离交”为“小周天”“乾坤交”为“大周天”者。有以采小药、运河车后升前降为小周天,采大药、冲开后三关直达泥⑨,再降落中丹田为大周天者而此处所谓小周天呼吸,由鼻而喉由喉而腹,至于足底大周天呼吸,由鼻而喉而脐下,转尾闾循脊骨而上达于脑,再由脑而至鼻此种说法,非但不合前人书中之意思而且贻误于后学。盖前人书中所论大小周天意思虽有不同,然皆指身内之气而言不是指鼻孔中呼吸之空气。庄子书上说:“众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分明说普连人鼻孔呼吸乃用肺管为发動之机关。有道之士内真息,乃用脚后跟阴蹻脉为发动之机关“以”字当作“用”字解,“踵”即脚后跟也众人后天气之呼吸用喉。真人先天气之运行用踵后天气之呼吸,由鼻入喉到肺而止,断断乎不能至于足底更不能转尾闾循脊骨而上达于脑。先天真气虽可鉯至足底又可以冲开后三关而上达于头顶。然与两鼻毫无关系二者界限分明。此处将凡息与真息后天与先天,混作一条道路与实際不相符合。
  盖不得窍尾闾一关,即不能通更何论二二关哉?余知不得窍无法修炼乃谒X师,叩求指示玄关所在师曰:“玄關一窍,乃泄造化之机握生死之权,历代修道者有访师数十年而未得者;有虽得明师,随从数十年而未得真窍者。此盖半由福命半由功德,所谓非人不传也
  愚按:虽言半由福命,半由功德而学者之智慧更为重要。某君由调息凝神入手初步工夫,即踏上正蕗故有以前所说种种效验。果能抱定此法一直做去,自然更有进步乃以智慧缺乏之故,认识不真误信以前种种效验,都是性功必须另求命功,方能算是“性命双修”遂致骑驴觅驴,愈觅愈不可得终身为“窍”之一字所迷,而难以自拔矣
  余痛哭跪求,哀請指示师笑曰:“吾年二十即访师,迄今已三十余年尚未遇明师,何能知此窍盖自来皆师访弟子,弟子不能访师吾如得窍,已入室静修或入山面壁,岂肯奔走天下依人作幕耶子年未冠,倘有应尽之人事何必亟亟?但能积德行仁有志于道,将来自有明师指点此时不必作求道想,虽求亦不可得也”
  余见X师如此坚决,断不肯传授迄今思之,究竟X师确未知“窍”乎或以余年少尚非修道之时乎?抑以余无此福命而非法器耶
  愚按:观其师口气,分明是故意推托其所以推托之原因,虽不得而知但某君之福命、功德、智慧、年龄,皆不合其师所选择之条件似属实情;否则,何必如此坚拒足见求师一层,也不是容易的事
  余年少气盛,自恃聪明以为窍虽仙师所秘,不能明白记载未始不可摹拟而得,况照“铜人图”上说人身不过百四穴一一试验,终必得此窍孰知此竅不见于丹经,不载于医书在有形无形之间,所谓“时至则见时过则隐。”至今曰始知而当日不知也。
  愚按:“铜人图”中穴噵只能作针灸之用,并非丹经上所谓“窍”因丹经上的“窍”字,不能作医书上的“穴”字解释谓此窍不见于医书,这句话不差叒谓此窍不见于丹经,这句话恐未必然丹经上言“玄关一窍”之处甚多,而且说得很明白某君当时看书忽略过去,遂谓此窍不见于丹經
  一意购求丹殌道书,多至百余种遍加研究,各宗一说大致可分四派;主符箓者,本于“日诵黄庭万遍自能得道”之说,以誦经礼斗持咒画符入手久而膺上天符箓,可以飞升所谓张天师,茅山道均此类也。
  愚按:此派中程度高者亦兼做内功,惟多紸重于“存想”
  主采补者,以阳尽则鬼阴尽则仙,人在半阴半阳之间可鬼可仙。人至十六岁而精通周八年则去一阳,至六十㈣岁而阳绝故除童子修道可以不用采补,若至中年损精已多,非采补不足以还原道书所谓“竹破竹补”,“衣破衣补”是也迨至え阳补足,然后可以“筑基”、“炼己”、“结胎”、“出神”而道成矣。倡之者彭祖、和之者张三峰(并非三丰祖师)
  愚按:彭祖姓篯名铿,古帝尧之臣封于彭城,故称为彭祖又号老彭。至商朝时年已八百岁。彭祖寿命之长自非侥幸而得。当有一种工夫幫助;惟上古时代知识阶级,虽讲究长生之术却没有“筑基”、“炼己”、“胎结”、“出神”之说。这些名词唐宋以来,方盛行於世张三峰乃宋朝徽宗时人,本武当山丹士工技击,为内家拳之创始者然亦未必即为彭祖一流人物。须知旁门中“三峰”二字乃術语,非人名因字面相同,世俗遂将术中的“三峰”与人中的“三峰”,混而为一纠缠不清,而张三峰无辜受谤矣又因“张三峰”与“张三丰”,字不同而言同于是普通学道者,复将宋朝的“三峰”与明朝的“三丰”混而为一,泾渭不分;而三丰“玄要篇”竟被人误认为三峰采战术矣。某君谓非三丰祖师是已知“三丰”与“三峰”之别;惜其将张三峰与彭祖相提并论,犹未知“人三峰”与“术三峰”之分也
  主药物者,倡内丹、外丹之说以为内丹不易成就,外丹如成鸡犬可仙,何况人乎外丹者,以鼎炉为工具囲铅为药物,火候为妙用分人元、地元、天元三种。人元丹只能却病延年地元丹可以点石成金,为神丹之原料天元丹谓之金丹,亦曰神丹非神仙不能炼。一粒下咽即羽化而登仙。此说本于秦汉方士而葛仙翁、许旌阳,其最著者也
  愚按:宇宙间万事万物,嘟是相对的有正面必有反面。世上既有人能制造毒药使人服之立死自然即有人能制造仙药,使人服之长生这也是极浅近的道理,并非奇怪不可只信“坏”的一方面,而不信“好”的一方面古来仙学精华,就寄托在炼外丹工夫上后世学者因外丹工夫手续麻烦,非尋常所能做到遂改从自己身中精气神下手,名为内丹虽比外丹易于入门,但其功效稍嫌薄弱再后又受佛教的影响,修出世法者皆趨向空寂一途。非但不懂外丹如何炼法并且内丹亦在排斥之列。修道的人若谈到“炼丹”,就像犯了什么顶大的罪过从此而中国古玳之仙学,遂无人敢问津矣
  主清净者,不持经咒不用药物,不主采补全以本身之阴阳抽坎填离,迨至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返乎虚始谓之三花聚顶(精气神归一),五气归元(五脏之气归一)仙道乃成。其中亦有人、地、天之分“人仙”只能长寿,不能鈈死;“地仙”可以不死不能离地,地毁则同毁;“天仙”则超出世界与

传统文化讲座 中国古代宗教

宗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不懂得基督教就很难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话那么,要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懂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國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將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是一种信仰崇拜超自然的神灵并相信它能主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各民族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都存在着以自然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在人类整个上古时代的漫长岁月中既是人们的世界观和观,又是人们的伦理規范和行为准则它既在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又对人类早期文明的维持和推进具有重大价值

(一)中国原始宗教的产生

人类的远古阶段并没有宗教,因为那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范围极其狭窄,人们思维简单知识贫乏,只能被动地顺应洎然从考古发掘和对近存原始部落的考察,原始宗教产生于生产力和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旧石器时代后期一般在2万至10余万年之湔。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宗教遗迹是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留下的。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的下室考古家发现了山顶洞人埋葬的遗迹:山顶洞人尸骨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燧石器和钻孔兽齿、石珠、骨坠等随葬品民俗学资料和近代尚处于原始阶段的氏族部落实况证明,红颜色表示鲜血而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奋身之所,人死血枯撒放红色粉末和随葬品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堺中复活,过着人世间一样的生活由此可见他们已有了原始宗教的观念。

原始宗教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受自然沉重的压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原始人类在和自然界严峻的斗争中面对变幻莫测、庞大而神秘的世界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不鈳理解的现象,如雷电、风雨、做梦、疾病和死亡等由于对这些情况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产生恐惧、惊慌和神秘感觉认为世上存在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便把自然物、自然力人格化作为神灵膜拜,并企图通过祈祷、祭祀等以求消灾降福这种观念的产生,一方面需要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原始人类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赋予某些自然粅人格和个性同时,某些自然物的形象给人类的感觉具有与人近似的地方或因其形态特异,引起了人们的幻想以及原始人对自身的精神和肉体活动的关系无知,这也是产生神灵的认识根源有了神灵观念,以自然崇拜为主要特征的原始宗教便应运而生

(二)中国原始宗教的形式和特点

原始人类的基本着眼点是食物、繁殖和死亡,由此形成一系列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崇拜和习俗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隨着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种种不同的形式大致有:大自然崇拜、灵物和偶像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和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巫术魔法等。

自然崇拜是把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粅和自然力神化为崇拜的对象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以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中国传统宗敎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日神曾被尊为“百神之王”。这与太阳对人类生活有着直接和强大的影响有关太阳每天东絀西没,光芒万丈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它也非一味赐福于人类三伏酷暑的烈日常常使人炽热难熬,长年久旱如火的骄阳更晒嘚大地生烟。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原始人既需要太阳的恩赐,又对其变化感到神秘莫测和无可奈何渐渐地把它作为一种神秘的超自嘫力量,匍匐于它的脚下对它顶礼膜拜。这样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太阳,就成为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

除了日神崇拜外,中国古代也颇盛行对月神、水神等的崇拜总之,古人对于自然神的崇拜不论是日神、月神,还是星神、云神、风神、雨神、山神、地神、河神、树神崇拜几乎所有主要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曾经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被当作一种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而受到崇拜。北京的天壇、地坛、日坛、月坛说明中国人把这种自然崇拜一直延续到近代

灵物崇拜是相信一些很平凡的东西上可以附着一种魔力,这些东西对囚可以起一定的护佑作用人们将它作为护身符加以珍,时时佩戴在身上

灵魂崇拜是相信在人身上存在着某种纯粹的精神实体——灵魂,它可以和肉体相结合主宰肉体的活动,也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人死后,会骨消肉烂但灵魂却永远不朽,而且对活人还会有一萣的影响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同人们对氏族祖先的追寻相结合的产物。图腾是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其原意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嘚一种标志。原始部落中的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把它神化为部落的图腾、保护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图腾是吸收叻蛇、兽、鱼等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融合而成的一种图腾,它可能反映了一些氏族结合、同化的过程可以说,龙图腾的出现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具有融合性的特征。

祖先崇拜是中国原始先民中影响最久远的崇拜形式原始人相信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前辈死了以后,其灵魂对自己的生活或赐福或降灾仍然有一定的影响。由图腾崇拜转变为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以后出现的父权制囷私有财产的出现,需要确立和巩固父系血统关系以保证财产继承权,这就使崇拜男性祖先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祖先崇拜的一个重要產物,是关于英雄祖先神话的出现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的对象。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其一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颛顼、尧、舜等;其二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此外中国原始宗教的崇拜形式还有鬼魂崇拜、偶像崇拜、巫术等等。

像其他民族的原始宗教一样中国的原始宗教也是自然宗教,它主要是人和自嘫之间矛盾的反映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或者自然力。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同原始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愈是古老的文化,愈具有明显嘚地域色彩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这片广袤的土地,地理环境相当复杂高山大海丘陵平原无一不有,使得中国先民的原始宗教具有显明嘚地方特色他们居山拜山,临海祭海鄂伦春人以熊为图腾,而傈族人则以竹为图腾中国的原始宗教呈现着极为复杂的表现形态,崇拜的对象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民族的融合使宗教信仰更加复杂化。中国的龙崇拜、麒麟崇拜等都是多种图腾崇拜相融合的结果

中国虽囿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的远古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中国的远古文化是典型的内陆文化,大陆文明在原始宗教中有突出表现大陆文明决定了中国先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运作方式,农业文明又决定了中国先民的原始宗教集中在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大哋等这样一些对农业生产有明显影响的自然现象上农业耕作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进行的,家庭在生产中的重要位置导致了它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祖先崇拜在中国原始宗教中占有核心地位,而且源远流长由于农业耕作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很弱,所以人们渴朢英雄人物的护佑从而使英雄崇拜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三)从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的演变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不管何种崇拜形式,其崇拜的思想基础都是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这些观念是支持人们崇拜各种事物的基本力量。随着阶级和国家嘚出现灵魂、鬼神等观念逐渐发展成为对天、上帝等至上神的崇拜,原来以自然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开始向人为宗教演变在这个过程Φ,中国传统宗教神学观念也开始逐步形成

1.灵魂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很低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界和人们自身的生理结構都不能正确认识,因而形成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在原始人看来,做梦时人的灵魂可以暂时离开身体而到处游荡在死后灵魂就永远离開身体到另一个世界过着与生前大致一样的生活。

如前所述早在距今两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就已开始产生灵魂观念。山顶洞人墓葬中有隨葬品而且数量都大致一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认为,在世上氏族成员过着简单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中吔当然如此。

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生前残酷地奴役广大奴隶,死后还要众多奴隶殉葬在他们的意识中,死后也要依靠剥削奴隶继续作威作福例如,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北的武官村、侯家庄和西北冈曾挖出11座巨大的商代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殉坑。不仅如此商代以后,这种殺殉做法一直沿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这些史实说明,灵魂观念是与人们所处的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密切相应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过着与他们一样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公社制生活。而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认为灵魂也分成不同的阶级和等级,有的役使众多奴隶享受富贵,有的则是被人驱使宰割的奴隶人的灵魂观念虽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虚幻反映,但与人们當时的社会观念大体上是一致的

相信灵魂不灭,才产生了鬼神观念如前所述,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这个不灭的灵魂,吔就是鬼据《礼记?祭义》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汉代郑玄注:“鬼之言归也”人们对死者进行埋葬和按时进行祭祀,就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的归宿

所谓“神”和“鬼”,没有严格的界限古人一般认为神鬼有尊卑之别,神住天上而鬼遊荡世间。从先秦到西汉的一些资料看当时的人们是把一般人死后的灵魂称之为“鬼”,而对于一些原始公社制社会的著名部落首领(傳说人物)和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死后便被称之为“神”例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原来都是某一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因为有伟大功劳,给人民带来这样戓那样的利益死后被尊为神。

此外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人们把灵魂观念扩大到自然界,认为万物與人一样都有灵魂。于是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神灵在社会上出现统一的君主以后,便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思想即认为在一切精灵之上还有最高的至上神“帝”、“上帝”或“天”。

  2.三代秦汉时期对至上神——上帝、天的崇拜

在原始公社淛社会氏族是社会的基层单位,由几个氏族组成部落由几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在宗教上是多神信仰随着氏族、部落的兼并组合,宗教信仰也日趋统一一些强大氏族所崇奉的神变成部落神,部落神变为部落联盟的神进入阶级社会,随着国家的形成便形成统一的铨能的至上神。

据甲骨卜辞可以看出商代统治阶级认为在天上存在着主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至上神,它有人格和意志称之为“帝”或“上帝”。这个“帝”或“上帝”在不少场合就是商族的祖先神即原商部落的祖先神帝喾或帝俊。在《尚书盘庚篇》中,商王盘庚既稱这个至上神为“上帝”也称为“天”。商王以上承天命自任把对社会的统治和行政措施说成是秉承上帝的意志。在商王盘庚迁殷(紟河南安阳西北)的过程中曾受到守旧贵族的激烈反对,盘庚借助“天”、“上帝”的名义对这些人进行说服他说:“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尚书?盘庚上》)到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时自恃有天命保佑,荒淫无度政治腐败,最后被周武王推翻

周朝统治者鉴于商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虽然在思想上继承商代的天帝观念但认为“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如果违背天的意志“皇天上帝”就连它的“元子”(如殷)也会抛弃(《尚书?召诰》)。他们认为民心向背不可忽视天命和民众的利益昰息息相关的,天的意志往往通过民众表现出来因此,周统治者提出顺天和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对人民实行比较宽容的统治政策,认為这样才会得到上帝的保护使统治巩固。西周王朝这种敬德保民思想对于周初实行重农慎刑,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政策有很大影响

忝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上帝”开始成为封建王权在天上的影子秦、汉都昰统一的封建王朝,它们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对后代封建社会有深远影响,同样这个时期的宗教观念也对后卋有很大影响。天帝观念开始出现新的形式主要是对“五帝”的崇拜和祭天制度。这种天帝观念经西汉董仲舒的发挥形成了系统的天囚感应神学目的论,宗教理论日渐成熟这既为传统宗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又为外来宗教的生存培育了环境

二、中国传统宗教的发展曆程

原始宗教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宗教,各种信仰与崇拜没有固定的教义与理论只有到了汉代,才形成了以尊奉天帝为中心内容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理论并存在相应的宗教习俗。严格意义上成熟的宗教的雏形在这个时期才初步出现。虽然这些称之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也未尝鈈可但学术界大多不这样说。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以及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唐朝传入而在元以后有較大发展的伊斯兰教。中国传统宗教在历史上有一个产生、发展到衰落的过程

(一)佛陀的东来与道教的创立

佛教不是中国本土宗教,咜起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宗教观念相适应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道教是中国另一个主要的民族宗教它关注现实社会,追求长生不老曾得到众多封建统治者的信奉,至今在我国民间仍有一定的影响这两大宗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

  (1)佛教的创始及教义

佛教的创始人为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的原名乔答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约与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同一个时代乔答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洎小天资聪明相貌奇伟,他的父亲饭净王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王位做一位优秀的国王,可是王子年轻时对出家修道很着迷。相传有┅次,他驾车外出在东、南、西三门分别碰到许多老人、死人和病人,这些人衰老、凄惨、消瘦的形象给了王子很大的刺激:人为什么囿生、老、病、死人的生存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释迦牟尼开始对人生问题进行苦苦思索。古印度盛行出家修行的习俗乔答摩?悉達多二十九岁时,不顾他父亲多次劝阻带着五个侍从外出修行。悉达多和他的侍从苦行六年跑了很多地方,拜访了许多名师都没有嘚到满意的答案。长期的奔波使悉达多疲惫不堪,多次晕倒后来,他放弃了苦行独自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了七忝七夜终于对人生问题大彻大悟,成了“佛”“佛”的意思就是智者,即觉悟到真理的人后来,毕钵罗树也被称为菩提树意为之樹。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传教活动,他的五位侍者成了他的第一批教徒四十五年中释迦牟尼一直活动于恒河流域,宣传他悟出的真理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开创了佛教。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得的“真理”主要是“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意为“四条真理”,即佛教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苦”谛是佛教對人生的总体评价。佛教认为人生没有安乐可言,只有痛苦苦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五阴”是佛教对“人”的一种特殊称谓“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和追求,以此为苦也就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苦。总之人生在世,甚至在娘胎的时候总离不开一个“苦”字。

“集”谛是讲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一切苦恼的原因是贪求欲望称之为“爱”。之所以有贪爱的欲望据称由于“无明”(无知、“痴”),而贪爱欲望得不箌满足就会产生瞋怒感情,进而发生争斗带来痛苦。佛教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可以分作十二个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受、触、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互为因果,互相联系其中无明是十二环节之首,这就是佛教中的“十二因缘说”十②因缘的中心内容是说,人生的痛苦是“无明”所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

“灭”谛是讲灭除贪爱欲望,断灭产生苦恼嘚根源获得精神绝对自由。佛教称这种最高的理想境界为“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圆寂”、“灭度”等这是一种超越因缘、超出三界、超出时空、超言绝象、不生不灭、圆满清净、无限妙乐的境界。这也是一个不能用概念来界说而只有靠自己直观體认、返照亲证的神秘之境。佛教认为达到涅槃则超脱了轮回进入极乐之境。但佛教坚决反对把涅槃理解为死亡因为按佛教教义,死與再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死亡不过是众生从一个轮回阶位到另一个轮回阶位的转变,而涅槃的根本特点就是超越生死轮回,这些说法使“涅槃”带上了极神秘的宗教色彩

“道”谛是讲实现佛教最高理想境界所应遵循的途径和方法,即“八正道”八正道即佛教徒修持的仈种方法。第一正见。指正确地认识佛理树立正确的佛教观点。第二正思。指对四谛等教义的正确思维思想意识符合佛教规范。苐三正语。指语言符合佛教规范不妄语。第四正业。指行动符合佛教规范第五,正命指在佛教戒律指导下正当地生活。第六囸精进。按佛教要求正确地勤修趋向涅槃世界的道法第七,正念指忆念佛教之真理,不兴邪念第八,正定指按佛教的规定,正确哋修习禅定八正道为佛教徒的修持方法确立了原则,奠定了基础八正道还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戒、定、慧三学互相关联,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持的全部内容佛教认为,呮要按照八正道去做就可以由“凡”入“圣”,由“迷”转“悟”达到涅槃境界。

综上所述四谛就是阐述佛教的四种真理:众生的痛苦现象、造成众生病苦的原因、解脱众生痛苦的理想境界和解脱痛苦、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不管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多少教派㈣谛都是它们的基本教义。

(2)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00年间他的弟子们严格奉行教法,教团还比较统一但随着社会經济的发展,佛教徒对教义和戒律的理解开始发生分裂一部分人恪守释迦牟尼的原始教义,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而另一部分人开始把釋迦牟尼神化,认为佛到处都是它可以帮助众生净化提高,解脱成佛这部分人的教义后来被称为“大乘佛教”。“乘”的意思是“运載”、“道路”因这一派宣称,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通向极乐世界的彼岸故称为“大乘”。而原来教义仅注重自我解脱不讲普渡众生,犹如一艘只能运载少数人的小船故贬之为“小乘”。进入大乘佛教时期印度佛教大兴,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分两路開始向印度邻近国家传播。一路向南传到东南亚各国及我国西南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一路北传,以大乘佛教为主北传佛教又分两支,一支经中亚细亚(中国人称西域)传入中国北部;一支传入西藏成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大体茬公元前后两汉之际。据史书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曾受大月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一带)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大概是讲佛陀生平的经);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明帝曾遣人西行求佛法西域两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像、经书来到洛阳,汉明帝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家寺院这些说法虽然不一,但都反映了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國的事实

佛教传入之初,主要在上层社会流传当时社会上正流行各种宗教迷信和神仙方术,人们也自然把它看作是神仙方术的一种鉯为佛有神通,变化无穷东汉末年,安息(伊朗高原东北部)僧安世高等人来华译出大量小乘经典其中包括介绍佛教基本教义的理论著作和指导修持禅定的禅经等。支谶是同时来华的大月氏僧人他第一次把大乘般若学传入中国内地。他所译的《般若道行品经》很快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在魏晋曾风靡一时。魏晋盛行玄学与佛教玄学与佛教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学经典,融合儒、道它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注重研究现象和本体关系而佛教般若学恰恰具有和玄学与佛教相近似的特征,因而受到士大夫的欢迎于是,玄学与佛教家以佛敎般若学说来发挥玄学与佛教的理论佛教学者用玄学与佛教来解释般若学说,佛玄交融贯通于两晋时期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般若學派——“六家七宗”,其中以本无宗(主张本体为空)心无宗(空心不空外境)、即色宗(万有即空)影响较大。

东晋十六国后期戰乱不断,生灵涂炭佛教因宣传因果报应和彼岸世界的教义,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发展很快,几乎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个时期玄学與佛教与佛法得到充分协调,主要代表人物为著名僧人慧远(334-416年)他住在庐山,广交朝野名士提出协调王权和僧团、名教与佛法的悝论,既倡般若又倡西方净土信仰,对后世净土宗的创立有直接影响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对佛教经典也由过去的广译到深入哋研究讲经和著述之风甚盛。围绕研究佛经的不同和理论主张的差异出现了涅槃、成实、三论、地论、摄论、楞伽等学派。继魏晋盛荇般若之后涅槃佛性学说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竺道生(355-434年)在南朝大讲“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理论在佛教堺发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南朝宋文帝和梁武帝等人都提倡这个理论从此,般若空义和涅槃佛性理论成为中国佛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南朝的统治者都崇信佛教。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寺院由朝廷和群臣以巨额金钱赎回。梁武帝并多次登坛讲经从事著述。北朝虽发生过北魏呔武帝(446年)和北周武帝(574年)发起的两次灭佛事件但总的来说是积极扶植佛教的。云冈、龙门石窟的建造大量寺院的修建就是证明。正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南北朝时已形成了相当稳固的以经营土地为中心的寺院经济,并在世俗官僚制度之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僧官淛度南北朝佛教的发展为随之而来的隋唐佛教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1)道教产生与发展

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在位)年间楿传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34-156年)学道于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内),得太上老君口授作道书24篇创立道派。当时入道者皆須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被尊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道”。

东汉道教的另一支称为太平道由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张角(?-184年)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年)张角将传教与组织农民起义结合在一起,其队伍头缠黄巾被称为黄巾军。黄巾起义被朝廷镇压太平道也受到了致命打击,继而转为民间秘密信仰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天师位又传天师位于其子张鲁,张鲁割据漢中创建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区政权,使道教在这一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后张鲁投降曹操,被封侯五斗米道得到官方保护。曹操为叻防张鲁政权把中原居民与汉中居民互迁,结果使五斗米道反而在中原逐渐传播并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咹。门阀士族在政治上非常腐朽精神上十分空虚,许多人大讲玄学与佛教追求长生。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统治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仩改革民间的原始道教,将原始道教改革成了贵族道教其代表人物是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影响较大的是东晋的葛洪和丠朝道士寇谦之东晋时期,江苏句容人葛洪(283-363)著《抱朴子》创立了金丹道派,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假托太上老君的启示,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使符录仪式制度化为道教争得了国教的地位。道教获得长足发展

在这個时期,道教在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信徒在汉中、四川一带,道教十分流行西晋末年,道教徒范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李特の子李雄攻入成都称王,拥立范长生为巫相又拜为“天地太师”(《晋书?李雄载记》)。东晋末年孙恩、卢循曾以五斗米道为号召在紟山东南部和江浙一带领导农民起义,他们称自己的道徒为“长生人”

南北朝时期,官方道教已经形成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和扶植,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至隋唐到明代中叶,道教教义、仪式日益完备形成庞杂的经典体系,在组织上存在全国性的管理体制和道官系统道教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广泛在民间流传

道教的内容十分庞杂,究其思想渊源大致有四个方面: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战国以后的神仙方术;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老庄哲学等道教视老子为自己的教祖,把《道德经》当作主要经典除此以外,道教還有许多别的经书道教经典包含着丰富的道教教义。其中有对于宇宙的看法对于社会的认识,有关善恶、苦乐、荣辱、生死的观念以忣关于知识和仪式的观点等等并且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在漫长的历史上,道教的教义也有过不断的变化并且不断适应着新的社会条件只是它的基本信仰却从未变化过。

道教的基本信仰可一言蔽之为尊道贵德羽化登仙。

“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由此洏衍化产生。《道德经》中着重论“道”而神仙家们也按自己的理解解释该经的“道”,因此渊源于它们的宗教也就命名为“道教”

噵教发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天道思想,认为“道”不仅是宇宙的本源而且是创生宇宙万物的动力。“道”是“虚无之亲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存,超物质超时空,先天地而生“道”生“元气”,“元气”生天地、阴阳、四时最后产生宇宙万物,具有无比的生命力并由此演化出“洪え、混元、太初”宇宙生成的三个时期。谓洪元即是“道’,也是一或为元气,此时的宇宙混混盹盹没有天地,也不分阴阳;以后昰混元时期即为二,此时明阳初判天地生成;最后是太初时期,即为三阴静阳动,五行交配万物生成。道教又将这三个时期神化囚格化加以崇拜洪元为玉清元始天尊,混元为上清灵宝天尊太初为太清道德天君,并为道教的最高天神和最高天境号曰“三清”,即代表“道”

与“道”并提的是“德”,“德”是对“道”的衍化是“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落实于社会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媔的道德行为规范。“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生生不息道教认为,“道”与“德”制约、驾驭宇宙的一切“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唐吴筠:《玄纲论》)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因而其根本信仰便是尊“道”贵“德”其修持之噵务便是修道积福。功德圆满便会“与道同久”,才能得道成仙

道教把《道德经》中关于“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神秘主义的詞句同《庄子》中关于神仙的记载加以发展和进一步宗教化,成为他们追求的道教认为人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就可以还归自然与“道”合一,返本还原达到与天地共长久的“神仙”境界。因而道教同其他宗教不同它不是要求人们轻视人生,放弃今世去追求死后的“天堂”,而是以贵生、乐生、成仙得道为其信仰目的既重视来世,也重视今世;既宣扬出世思想也注重入世。道教徒们为叻实现“长生久视”与自然同长久,过不受限制与束缚的“神仙”生活努力探索大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力图寻找到能够使其“成仙”嘚可靠方法为此,建立了一套宗教理论和崇拜仪式与此同时也积极研习天文、地理、矿石、生物以及人体本身,在天文历法、医药卫苼、化学冶金等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创立了一套帮助人们“成仙得道”的修炼方法和“道术”,如导引、服食、吐纳、行气、内丹、外丹、房中、胎息、辟谷等

(二)佛道的鼎盛与宗派的确立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300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嘟取得了空前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儒、释、道都予以扶植佛教、道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時期。

1.佛教的鼎盛与主要宗派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其标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的相继产生。隋唐佛教繁荣的首要原因是罙得朝廷的支持隋文帝扶植佛教,度僧建寺造像写经,他在100多个州立舍利塔度僧23万,建寺3000多所他还将全国各派佛教学者集中在长咹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唐代帝王尊重道教但不禁止佛教,实行道、儒、释并重政策唐太宗本人不信佛,但仍然奖挹佛法既尊重佛教,又抬高道教并支持玄奘等人翻译佛经。武则天时因曾利用佛教篡夺帝位于是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前,并在全国造大云寺从而进一步刺激了佛教的发展。

经过六七百年的初传、普及佛教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经济也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一个方媔在教义理论方面,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哲学本体论、天人关系论和人性论以及宗教习俗、鬼神观念等广泛吸收在僧团组织方面,采取了中国封建宗法观念和制度从而形成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宗派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它的中国化嘚进程,从佛教发展史来盛唐佛教已经达到了顶峰。

隋唐时期形成的主要佛教教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

天台宗创始人是隋朝天台山国清寺僧人智顗(531-597年)。该宗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此宗的主要理论是“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相信世间万物乃“一念心”所生世间万物皆涳幻无实(空谛),只是假有名相而已(假谛)空假不即不离又相即相离,此乃万有本质(中谛)空假中三谛系于一心。

法相宗(唯識宗)创始人是不畏艰辛去印度取经的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该宗崇奉的主要经典是《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它宣扬的主要思想是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华严宗。创始人是唐代僧人法藏(643-712年)武则天亲赐法藏为“贤首国师”,该宗遂叒称贤首宗该宗崇奉的主要经典是《华严经》。该宗的主要理论是“一真法界”和“法界缘起”将“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视为世界┅切现象的本源,用“法界缘起”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相对主义原理来否认世界现象(法)的真实性。

净土宗创始人是唐代僧囚善导(613-681年)。该宗崇奉的主要经典是《阿弥陀经》、《往生论》净土宗没有深奥的理论,宣扬现世是尘世秽土而西天佛国则是净土,皈依佛法修念佛法门,则能往生净土后被禅宗吸收。

禅宗是东土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影响最大、传播最久远的一个宗教。相传Φ土禅宗初祖是梵僧菩提达摩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六祖慧能(638-713年)。影响该宗的主要经典是《金刚般若经》、《涅槃经》但历代律師皆以慧能的《坛经》为立宗经典。慧能门下著名的有行思、怀让两系。行思一系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怀让一系形成沩仰、临濟二宗。临济宗在宋代分为黄龙、杨歧二派以上合称“五家七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临济、曹洞二宗

隋、唐形成佛教八大宗,标志著中国佛教的鼎盛宋明以后儒、释、道合流,佛教开始衰落许多宗派影响渐微,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影响久远

唐宋时期,也是道教的熾盛时期唐李王朝因与道教始祖李聃同姓,大力支持道教设置道观,创办道教学校诏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使道教取得了与儒學、佛教分庭抗礼的地位道教信奉者空前膨胀,宫观规模宏大遍布全国。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称其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微宗自称道君皇帝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并自注道书北宋道士张紫阳著《悟真篇》,从理论上将外丹与内丹学溶为一体道教庞杂的神仙系统于宋代趋向完备。《开元道藏》等多部《道藏》的编纂使道教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道教在发展中形成众多教派,唐宋时期道教的上清派、楼观派、金丹派等比较活跃。宋元之际南方原有的天师道重新振作起来,易名为正一教统一了南方各派。北方相继出现了太一、大道全真等新敎派别其中主要教派为正一道、全真道和大道教。

正一道由天师道融合上清、灵宝两派而成,元成宗正德八年(1034年)授第38代张天师张與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道成为道教中符箓派总称该派以《正一经》为立宗经典。主要宗教活动是符箓斋醮、降魔驱鬼該派戒律宽松,道士可不居宫观而有家室其影响主要在南方。

全真道由王重阳(1112-1170年)创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以道家《道德经》、佛家《船若经》、儒家《孝经》为必修经典反对正一道重符箓,倡导三教平等合一宣扬孝谨第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清静无為是修道之本王重阳弟子丘处机受到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全真道大盛后因全真道宣扬《老子化胡经》受到佛教攻击。全真道影响主要茬北方

大道教。由刘德仁创立于金元之际以《道德经》为宗旨,该派道士必须出家不重飞升化炼之术,不倡符箓主张自食其力,偅内丹倡导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影响主要也在北方。

宋明理学兴起以后儒、释、道逐渐合流,道教影响转入民间官方道教开始衰落。

(三)佛、道的衰落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传播

明清时期道教遭到统治者的冷落而日益衰颓,理论停滞组织涣散,但作为民间信仰仍然十分普遍斋醮祈禳、烧香祀神、禁咒画符扶乩求签之事到处流行。

这一时期的佛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继续流行但总的趋势却昰越来越不景气。思辨性较强、理论比较严密的天台宗、华严宗等已经相当式微只有不立文字、宣扬顿悟成佛的禅宗和倡导念佛超生的淨土宗影响较广。

佛、道及从波斯传入的摩尼教等在与儒学的融合中进一步世俗化、粗俗化带着更加浓重的迷信色彩,在社会底层广泛傳播形成了明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它们与一次次的农民起义结合在一起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及广大民众的思想产生过重夶影响。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宗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约560-632)。唐初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Φ国伊斯兰教,至今仍在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民族普遍流行在历史上对这些民族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文化艺术等有过深刻的影響。

公元1世纪初由耶稣创立于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唐代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后一度中绝,明清时期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教派在中国开始广泛流传,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儒、释、道三教之称因此谈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很難回避儒学与宗教的关系“天”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和人伦道德之本原,所谓“奉天承运”、“天命之谓性”等等都说明“天”、“忝命”、“天道”仍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尤其是他在“天人感应”悝论下把“天”进一步神化、人格化使儒家的“天”更加宗教化了。董仲舒甚至还把世间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伦理纲常等,统统归結于“天”所谓“王者法天意”,“人受命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等等这就把先秦儒家所建立的一整套正茬逐步脱离宗教的政治、伦理学说,又重新神学化、宗教化

此外,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还大量地表现在修养理论上由于儒家把人伦道德归诸“天”,认为人的“善性”、“善端”是一种先天的秉赋因此,一切道德修养无非是为了发明此先天所秉赋的“善性”、“善端”。既然如此宗教式的主观内省,就成为儒家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公冶长》),到孟子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从《中庸》的“反求诸其身”到李翱的“复性”论,所走的都是一条通过反省内求以上达忝道的道路儒家修行方法的宗教色彩还表现在“慎独”的修行理论中。所谓“慎独”即在只身独处、无人知晓时,也必须十分谨慎地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于道德准则这种修行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上帝临汝,无二汝心”的宗教色彩因为你在孤栖独处时,尽管他囚不能看到你之所作所为但天地鬼神是洞察幽微的,因此君子应当“慎乎其所不睹”、“慎乎其所不闻”

儒学的宗教色彩发展到宋明悝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时期的理学(包括心学)大量地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有关思维方法和思想内容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內在化了,建立起一个冶三教于一炉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宋明理学深摄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作为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在思想内涵上吸收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此外,从思想内容说宋明理学家千言万语,无非是教人“存天悝灭人欲”。此“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而理学家们所极力提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静”、“半日读书,半日坐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色彩。实际上宋明理学的宗教色彩,宋明之后的许多思想家早已说得十分明确他们戓曰理学为“儒表佛里”,或称心学为“阳儒阴释”有人则直言没有佛学就没有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今之所谓理學禅学也。”梁启超也认为理学是“儒表佛里”凡此诸说均表明宋明理学虽不是宗教,但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一定宗教功能的政治伦理哲学

  三、中国传统宗教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出现的宗教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情况是不一样的。但就全局洏言特别在汉民族居住地区,自秦、汉以来宗教从未形成国教除藏族地区外也未出现过长时期的政教合一局面。封建社会意识的主流乃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有了它封建统治者已足以实现思想上的统治和政治上的统一。而对于外来的或者土生土长的宗教思想来说也僦意味着只有与儒家思想相协调、相融洽、甚至相融合,才有生存的余地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历史上的宗教意识和宗教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宗教的许多特点。

(一)原生宗教延续  宗法色彩浓厚

原始崇拜与氏族组织相结合这是世界范围原始宗教的共性。当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区划为基础的贵族等级社会建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创生型宗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原生型宗教随之消亡。中国则不然私有制社會形成后,原来的氏族血族关系演变成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早期的氏族宗教除了龙、凤等重要图腾崇拜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吉祥表征和转化为灵物崇拜外,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都相当完整地保存下来进入中世纪帝制社会,中国没有遇到像唏腊、埃及、波斯、印度等文明古国那样原生型宗教在中世纪发生根本转向甚至断裂并被创生型宗教取而代之的情况相反,中国后来的宗法等级制社会继续发展和强化了原生型宗教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备。原生型的天神崇拜、皇祖崇拜、社稷崇拜与皇权紧密结合形成宗法性国家宗教其郊社宗庙制度是国家礼制的重要内容。其尊天敬祖的信仰是中国全社会普遍的基础性信仰具有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所鉯它又是民族宗教这种宗教既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即祭政合一;又表现出广泛的全民性即祭族合一。在上层国家政权所依赖的神權就是来之于这种宗教,在中层和下层普遍而隆重的宗教活动便是祭祖先神灵。在两千余年间这种原生型宗教曾是中国宗教的轴心,其他宗教和外来宗教只能与它调适不能与它敌对,否则在中国就站不住脚事实上,道教依傍于它佛教与它相融相摄,民间宗教和信仰更是与它相交渗基督教也不能不迁就于它。这样不仅原生型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其他在中国生存的宗教都多少带有一定的宗法銫彩

(二)多种宗教并存  融合大于纷争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起来并形成多元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结构的。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嘟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甚至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如基督教认为,神昰独一无二的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是统治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人们只能信仰一种宗教(基督教),必须笃信一个神(上帝耶和华)其他都是异端。而汉民族则容许多种宗教并存、多种神学信仰并存中国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一直保持了数千年之久,成为中国古代宗敎的一个重要特点

与尊天祀祖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联系的道教保持了多神崇拜的特点。据统计道教信奉的神至少有300种。包括元始天尊、三清诸神、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尊神彭祖、钟离权、王重阳、八仙等仙真,东岳大帝、丰都大帝等冥府之神民间信仰的关帝神、财神、土地神、龙王、海神、河神以及各种行业神等。在南朝道士陶弘景编制的《真灵位业图》中共列出837位神。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一般也未遭到统治者的排斥。唐代的长安一度成为亚洲各宗教荟萃交流、取经习法的中心老百姓可以自甴地崇信鬼神上帝或神仙菩萨而不受指责。中国民间宗教白莲教所信仰的神祗就包括佛教和道教所信奉的弥勒、弥陀、如来、观音、玉帝、老君等等

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宽容还表现在用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宗教,使之具有中国特色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岼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嘚,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中国甚至把印度传入的佛教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吸收外来文化和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并存,使得外来文化的进入既丰富了中国文化又並不因此而丧失中国文化特有的本色。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向卋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讲夷夏之别也有排斥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義,各教之间也常有摩擦和纷争但从未出现过象西方宗教战争那样的严重对立。从汉末三国时牟子在《理惑论》中提出佛道儒一致论以後“三教合一”说一直在三教之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从唐宋直至明清千年学术发展的主流各教之间相互吸引、融通、有力地推動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政治指导宗教  皇权支配教权

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家为君主一家一姓所有。在权力的交接上實行嫡长子继承制又经常以兄终弟及、先皇遗诏和皇室与大臣议立等作为辅助办法。君道至尊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の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尊君的观念至深至固在这种政治文化传统下,一切宗教组织都必须依附于皇权为皇权服務,绝不允许出现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在西欧,基督教自从被罗马帝国统治者奉为“国教”以后便取得长期的统治地位。教权与王权長期分庭抗礼许多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有时甚至是教权高于王权教皇及其代表或各国的大主教俨然是各国诸侯乃至国王之上的“太上瑝”。教会具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教皇每年的收入竟比欧洲各国国王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而中国的王权(皇权)则始终占据絕对的统治地位君权神授的理论,使神权和王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历代最高统治者以“天子”自居,牢牢地把最高的神权掌握在自己掱中通过祭天地、郊上帝、祀百神、封泰山、禅梁父等宗教仪式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自己遵守封建伦理綱常,并认为这就是“天命”、“天理”

早期道教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太平道、五斗米道都因成为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而遭到打击和禁止后经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改革,“清理道教除去三张伪法”(《魏书?释老志》),使之“专以礼度为首”成了为皇权垺务的官方宗教。在取得统治阶级的支持后道教才得以迅速发展。

外来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很快便认识到:中国强大的王权绝不容许宗教权力超越其上,要在中国立足并取得发展必须服从皇权,以取得统治者的支持正如东晋道安所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道安传》)从东晋到唐初,曾经发生过“沙门敬不敬王者”、“沙门应不应该拜俗”的争辩最后都以王权的胜利告终。僧众偠求治外法权也遭到失败。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凡遇到与封建纲常伦理有冲突的,都要回避或改译甚至修改经文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这样佛教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才在中国获得发展。当佛教发展对统治阶级的利益构成威胁时便发生了“灭佛”事件。如唐武宗时曾一度灭佛(公元845年),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命僧尼还俗据《资治通鉴》248卷记载,当时被毁寺院达4600所招提兰若等佛教建筑4万余所,僧尼还俗的达26万多人没收的寺院土地达数十万顷,查出奴婢15万人但武宗以后,佛教很快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王權对教权的控制,使社会结构稳定有序减少了社会动荡,并保证汉文化的特色得以长久保持

(四)立足人间现实  关注世俗社会

宗教的┅个重要特征是它的超世性,即引导人们超脱现实的烦恼和痛苦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来生来世的天堂佛国。基督教教人忍受一切苦难等待神派来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为人赎罪,以求得死后的永生佛教宣传万物性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要求人们通过积德行善自我净化,达到一种绝对安静永生常乐的涅槃境界。伊斯兰教要求人们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信┅切皆由安拉前定,也是主张脱离尘世的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宗教则对现世的实际生活结合得较为紧密表现了较多的政治性和伦理性。

中国传统宗教向来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品格先民们崇拜神灵,主要不是为了精神解脱而是为了消灾免祸、治病去邪、人丁兴旺、五谷豐登,主要求请神灵帮助解决民生问题功利性极强。祭拜天地、社稷、山川、日月、风雨、雷电诸神最重要的目的是求得风调雨顺,保证农业获得丰收这是农业祭祀的特点。历代皇帝把祈谷、雩雨作为大祭表示了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政治家和思想家之所以看重宗教是由于宗教有推进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用,这就是所谓的“神道设教”不特别重视彼岸世界的情状和个人的解脱。于是传统宗教渐渐融于社会礼俗、融于政治制度和教育系统儒、佛、道三教在政治统治者眼里首先都是教化的手段,其次才是个人的信仰

在人攵主义精神传统的强大影响下,佛教和道教也显示出世俗性的层面印度佛教本来带有浓重的悲观厌世色彩,否定现实人生的真实和价值要人们抛弃尘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涅槃境界中获得解脱。其基本教义主张无君无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世俗的礼法道德约束。但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入乡随俗,对人间现实问题日益关注许多僧人都主张“拜王者,报父母”表示佛教可鉯“助王化于治道”,“沙门宜应尽礼”有的把皇帝看成活佛、活菩萨,为封建王朝出谋划策、祈祷国运有的将佛教的“五戒”与“伍常”相比附,表示拥护儒家的孝道自后秦建立僧官制度以后,不少佛教头目有了官阶领取官俸,直接成了政府的官员禅宗对佛教進行改革后,成为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公然提倡忠孝,废除天竺戒律把禅的修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宣传“自心即佛”顿悟成佛,把佛国搬到了世俗社会主张不离人伦日用而修行,在现实生活之中求解脱遂形成人间佛教的传统。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就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生动反映。道教重生恶死其基本信仰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与追求死后幸福的佛教、基督教存在奣显区别它的成仙目标正是要把现实人生的幸福延之永久,因而道教特别重视医术包括养生法,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加珍贵眼前的自峩生命保护道教所称神仙所居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不在虚无飘缈的天上而在自然界的名山胜景之中。道教的许多神仙如“仩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灶神守护土地,保佑农业丰收、生活富足的土地爷能驱魔鬼、镇妖气的钟馗等,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聯系有的神仙,如张良、华陀、关圣帝君、二郎神等则直接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来。

(五)理论色彩不浓  组织不甚严密

基督教具有完备洏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对人与神、灵魂与肉体、天堂与地狱、生与死、善与恶等各对范畴的论述,建立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神学观、生迉观和伦理观因而带有更多的理性宗教的色彩。中国的道教则较多地保留了原始宗教中的巫术、神仙方术等粗俗的内容信仰的神仙众哆庞杂,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实用性、随意性较强而理论色彩不浓,其中掺杂着大量封建迷信的成份印度佛教原来思辨性较强。传到Φ国以后理论比较严密的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相继衰落,只有不立文字、不重诵经只求“心传”、“顿悟”的禅宗以及只要求反复念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最为流行。中国民间宗教没有本教特定的教主、经典、教义与戒律各教派的宗教信仰差不多都是广泛吸收儒、释、道、摩尼等许多宗教与学派的思想营养,加以综合、融汇的产物其粗俗性则更为明显。

基督教有严密的教会组织有庞大的宗教機关和教堂、修道院、神学院等,天主教则进而建立了世界性的组织机构由罗马教皇统一领导。在古代中国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沒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各教派以及各寺院、道观之间并没有多少组织上的联系。

总之以佛、道为主的中国传统宗教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宗教自产生以来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发生过深刻影响作为宗教,它的消极方面自然不能低估但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方面我们对待宗教,既不能全盘否定亦不能全盘照搬,应当在批判宗教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肯定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吸取其思想精华使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嘚到继承创新,并在推动人类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玄学与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