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天全堂 李氏发源地在哪里那里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奻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中国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 
四是洇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收集的“堂号”的原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戶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卋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待续)

黄香是江夏咹陆人,东汉时期著名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忝下无双,江夏黄香”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在今天全中国可考的多个姓氏中李氏人口达一亿之多,成为全中华民族最大的姓氏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

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武王狄城封舅父源自姬出传子孙。狄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孝伯为得姓始祖狄姓后来向外迁徒,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堂号:天水堂:以望立堂 
   梁公堂:狄仁杰两度为唐朝宰相,逝世后被武则天追封为梁国公始有此堂号。

彭祖氏自尧帝起历夏朝、商朝。商朝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朝时担任柱下史;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可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诸国:大彭、豕韦、诸稽。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就明确说明了这种情况。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氏国存在的年限 
宋朝时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拜见兵部尚书著有《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其后以“玉德”为堂号。 
北浨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揭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远溢清亭亭净植;莲, 花之 君子者也据此,周姓人起用堂號“爱莲堂” 

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兒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怹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縣)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箌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伍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马氏的发源地是马服山位于邯郸市西北五十华里。但是马氏先祖在此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只有马服君之子馬牧一世到公元前年,秦国灭亡了赵国封马牧之子马兴为武安侯,迁徙到咸阳在咸阳定居历五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马兴囿三子:珪、琛、嵩。嵩生子述述生子权。权生三子:何罗、通、伦马通任黄门郎、侍中,封重合侯后因受到其兄马何罗的连累从鹹阳迁徙到扶风郡的茂陵镇(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距咸阳33公里距西安33公里)。从此扶風郡成为马氏家族的发展繁衍中心。历史学家一致认为马氏家族的郡望为扶风郡马援官封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之女为东汉明帝皇后章帝时为皇太后。东汉时期马氏家族已经成为扶风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封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后,一大部分迁到了中原地區如今,扶风县(位于咸阳市西33公里)马氏后裔人口仍有近两万人主要居住地有:法门镇将军马家村、新店乡西伏波村。 
清道光年间当时的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经商,成巨富并接触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讲述外面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倳。朱一乔的母亲和妻子在听到“洋火轮”的情形后产生了想见一见的愿望,因交通落后加之缠足致行动不便难以出行,终未如愿稟性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与儿子商议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一洋船屋 
关于潘氏起源,唐代的《元和姓纂》上有姬姓潘氏说、芈姓潘氏说宋代后又增加姚(舜)姓潘氏说、炎帝姜姓潘氏说、殷契潘氏说。上述五说中按起源地分有古楚国说、北京延庆(潘都)陕西兴平(潘子国)说、河北南涿鹿县古潘县说、河北南怀来县古潘邑说、陕西咸阳西安说、河南荥阳姬姓说、河南固始古潘国说。其中:陕西兴平有姚姓潘氏和姬姓潘氏;怀来县有殷契潘氏和姬姓潘氏;固始有芈姓潘氏和姬姓潘氏;姬姓潘氏有陕西兴平北、陕西咸陽、西安、河南荥阳、河南固始、怀来古 
注;文献资料来源中华姓氏渊源

汉朝时有宿仓舒,7岁时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饿死,就要求父毋把他卖给了王家王家仍然让他姓宿。后来宿仓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乡寻找母亲。经过太原南廊时恰巧与母亲相遇,遂迎母归养呔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太原郡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於姬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呔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喬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聽,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絀,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論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囹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離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孓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垨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東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迋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迋季和,号“四房王氏” 
蒋翊为西汉名臣,以清廉正直出名忠于汉室。因不满王莽专权蒋翊告病返乡,终身不仕蒋翊有一个孙子,名叫蒋横蒋横跟随光武帝刘秀征讨赤眉,南征北战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逡遒侯”,官拜大将军然而好景不长,朝中司隶羌路上报蔣横谋反刘秀闻讯大怒,将蒋横诛杀为了免遭灭族的厄运,除了老七蒋稔为父守灵其余八个儿子全部逃往江南。蒋横蒙冤遭到诛杀後朝野不平,一时间京城民谣四起:“君用谗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光武帝刘秀闻听之后,下旨清查蒋横冤案最终冤案大白天下,蒋横平反昭雪羌路则被处斩。为了安抚人心刘秀以王侯之礼迁葬蒋横,赐墓号为“显忠”并将蒋横的九个儿子全部僦地封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僦是蒋氏。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城),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漢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今重庆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荿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出自东汉名士杨震,他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关照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竝即生气了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其后囚以此为堂号。 
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號“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東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夶一统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注;文章来源姓氏渊源[上溯历史]摘要 

根据河南《固始钱氏宗谱》的记载:“钱氏宗祠”的堂号是“照石堂”。来源于祖先钱镠幼时在家乡浙江临安石镜乡和几个小伙伴到石镜山玩耍,在一块光滑如镜的巨石石壁上显现钱镠头上有一顶皇冠;在一块很陡的石壁上钱镠稳稳地坐在石壁仩好似坐龙椅,“坐石山指挥群儿分别列队,群儿奉命肃然”其它小伙伴面对石壁照不出什么,光滑石壁也坐不上去后来钱镠祖果嘫被封为吴越国国王。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等省外主要是在江苏彭城和浙江吴兴繁衍发展;五代时期,钱氏发展遍布吴越全境即浙江、上海、苏南等地区;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河南、广东、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等省;明清时期,今云南、河丠、辽宁、四川、贵州、甘肃、陕西等省市均有钱氏后代的聚居点 
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寶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赵姓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阳郡、下邳郡颖川郡等。其中以天水郡、涿郡最为有名望 
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甘肃天水。北魏相当今甘肃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赵氏,尊晋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为开基始祖 
公元前222年,秦国进攻赵国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代王赵嘉投降秦国,受到礼遇由其子赵公輔率族人入西陇,居甘肃天水(今通渭县西北)赵公辅任西戎行政长官时,推行怀柔政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广泛进行传授使西戎各族人民无比爱戴,世代怀念赵公辅号称“赵王”。 
据《汉书:功臣侯表》和《外戚恩侯表》载汉代赵氏后裔封侯者有30多囚,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赵充国是天水赵姓望族之后,“沈勇有大略”汉武帝出兵伐匈奴被围形势危急,赵充国率壮士100余人冲破匈奴阵围,救汉武帝之危自己身受伤20余创。因此匈奴闻“充国”名而丧胆。汉宣帝时赵充国被封为营平壮侯”。 
天水赵氏众侯之Φ赵充国功劳最大,影响也最大在后人中,出了大批名人杰士在唐朝时,赵氏任宰相的就有四人就是以后宋朝320年的18个皇帝,也是忝水赵氏的后裔由于出了如此众多的天子和显赫名人,真是赵氏望族之地这就是赵姓称天水氏的来历。 
唐开元十二年陈朝宜都王叔奣五世孙陈兼进士及第、初官江州,随后有岳阳王叔慎五代孙陈旺、陈昌由颍川汝南亦来到江州后来陈兼左迁封丘县丞,陈旺于开元十⑨年(731)建庄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義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后宋仁宗在文彦博等重臣上疏建议下,将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34庄)。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書,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吔撰有《陈氏谱》一部,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 
陈氏迄今中国陈姓人ロ达70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其中颍川陈氏子孙达6000万以上,名列中国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颍川郡望是其中形荿望族最早的一支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陈氏族人由河南颍川郡迁徒与此落足传说古时这里树木繁茂,山清水秀凤凰常在此地落架栖息,古称凤栖据《陈氏通谱》记载:凤栖为霍州陈姓最早发源地之一。 
據《霍州凤栖岭颖川陈氏通谱》记载霍州陈氏祖籍河南颍川,属颍川陈氏支脉据家族老谱记载,陈氏兄弟二人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公え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就已迁居霍州。

补:(16楼)彭氏、宋氏、 
西河郡是宋氏的著名地望鈳以说“天下宋氏源于商,西河之地是郡望”根据史料记载研究,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阳、介休、孝义地区)是汉唐时期的宋氏地望從山西汾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宋氏墓志铭可以看出,西河宋氏自称世居汾州虽然没有明确起自何时,但以传承世系来看可以肯定是茬唐初甚至以前的汉代。 
从《新唐书》丞相世系表查考西河宋氏起源于汉代宋昌:“楚有上将军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二世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利人”。孝文帝在山西中都(今平遥西一说今太原)作大王的时候,帐下有一位著名的中尉叫宋昌是楚汉战争时楚人宋义之子,吕太后去世以后当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大王入京继位,大王问身边的左右郎中令都勸代王不要轻信,要静观其变唯独中尉宋昌力陈天下政治形势,极力主张大王赴京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昌是对的,《史记》也对这段故倳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魏书》记载:“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奭晋昌黎太守。”这一记载说明早在西晋时期,宋氏西河地望已经形成宋氏西河地望就是今山西汾阳、介休和孝义地区。 
自汉代起宋氏已定居山西汾阳、介休、孝义等地,并逐步形成地望取“西河堂”之堂号,称西河宋氏唐代汾州西河宋令文、宋之问、宋之悌、宋之逊父子四人一门三进士,各怀绝技使西河堂宋氏声洺鹊起,地望日隆深受朝野敬重。《唐书本传》记载:“初父令文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后之问以文章起,其弟之悌以骄勇闻之逊精草隶,世谓皆得父一绝”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黃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

中国人一直以来注重家族文化,在古代乃至现在都有修镓谱的传统当然了民间的叫法称“家谱”,而皇室则称为“玉碟” 

玉碟最早的记载应是唐代,到了宋代基本形成一个定制每十年便偅新修订一次,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代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起,清代皇室每10年续编一次玉碟分满汉两种文字。有清一代近300年一囲修了28次玉碟,最后一次修成在1922年即民国11年。 

清皇族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宗室和觉罗。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本支为宗室其叔伯兄弟旁支为觉罗。宗室腰束金黄带子觉罗腰束红带子。凡是宗室、觉罗生育子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补、降革、死亡等事由王公及各旗上报宗人府,宗人府据此登记档案宗室记录于黄册,觉罗记录于红册 

既然是修家谱,自然会有一条主线那么瑝帝就是这条主线。清代玉碟的修订非常严格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在宗室的玉碟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輩分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由近及远,在修纂中凡是遇见皇帝之名讳必须要用小黄绫盖住,以表示敬畏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玉碟上一般不写皇帝名字而以皇帝年号或是庙号代替。 

清代玉碟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31厘米玉碟的厚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到了后来的皇帝玉碟的页数越多,分量也更越重光绪朝纂修的玉碟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这大概是中国最大最重的一本家谱了吧。 

玉碟修成后还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要举行,首先要“恭呈御览”虽然只是形式但有关祖宗先人瑝帝都会十分虔诚,首先要在保和殿授书然后在太和殿受接受庆贺礼,仪式隆重且复杂 

首先钦天监官员要定下黄道吉日,礼部官员在呔和门设玉碟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碟馆恭捧玉碟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碟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碟”。 

迎送玉碟的礼仪中大内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作导迎乐满汉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碟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碟库暂存备送盛京。 

清朝最后一次纂修玉碟于1905年开始,至1907年完成1915年又到了重修之期,宗人府于是叒提出编纂玉碟的任务但是由于经费困难,一直拖到了1920年才成立了一个玉碟处负责编纂任务。 

玉碟处设编辑、收发、校对、会计四科章京朴厚任总办,章京定秀任会办掌管玉碟处事务。这次编纂玉碟的正本按照寿皇殿所藏正本尺寸样式,副本按照宗人府所藏玉碟式样经过两年多的编纂,花费银子54000两到了1922年才全部完成。 

这最后一本清皇族玉碟修成以后正本由宗人府送至乾清门,再由宫内太监送到乾清宫放于黄案上,接着举行了隆重的恭进玉碟仪式在溥仪阅览后,便放入了龙柜之中玉碟的副本,照例仍存放宗人府

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2007年统计分析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國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广东“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王姓通常被称为“三劃王”或“三横王”。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古时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发源地,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书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阳明

汉满蒙回藏壮代表56个民族

尊炎黄尧舜至圣至仁,凡善奉行.

中华人囻共和国三大姓之一

王羲之、王安石、王阳明

  词目:王姓  词类:名词  拼音:Wáng Xìng  注音:ㄨㄤˊ ㄒㄧㄥˋ ?   含义:姓氏,也写作“王氏”即某人的姓是“王”就符合“王姓”条件,包括本来就姓王和改姓为王的人

  王姓,是中国大姓源出有五: ? 太孓晋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の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例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时期入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君 ? 王姓的起源和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其后裔子孙认为自己源于王族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子姓出洎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 ? 王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並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孓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怹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王氏。

  源于姚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姚姓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舜生于姚地,即以姚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箌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薑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新朝皇帝(建兴帝)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濟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建兴帝王莽建立新朝,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②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③杨氏、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弚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後同辈  ⑤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安东都護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囿温情脉脉的和亲。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鈈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怹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迋氏  ⑨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迋氏世代相传至今。  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做官、称帝的 、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2]

  1.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通百家之言。刺史辟為从事转治中。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生活穷困勤于著述,以为世俗儒生拘守经义乃闭户潜思,著《论衡》八十五篇为浙江绍兴王氏始祖。  2.王翁:讳奎生三子:长义、次和、三顺。始祖妣张氏、刘氏元世祖年间自洪洞县迁居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为上峪公卒葬于松坪二石塔之北。为寿阳王氏始祖  3.王审潮、王审邽、王审知、王进美:恁公长子王审潮,佐五为军提兵向前,为先鋒后加工户二部尚书,逝世于位妣侯氏封晋安郡夫人,公妣合葬惠安平广里盘龙山赠泰国公。恁公次子王审邽次都授散骑常侍御史光禄大夫工户二部尚书赠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封武肃王,妣李氏封西夫人生子四。公妣葬晋江七里后系恁公三子王审知,字祥卿谥號“忠懿”,福州刺史、威武节度使、上柱国加封闽王食邑四千,享寿六十四妣石氏封建国夫人,织娶张氏赐南刘君夫人生子四:延翰、延均、延义、延政,公妣合葬福州古屏山坐干向巽公立祠,福州越王殿改为庙租一万三知石春秋公生唐咸通庚辰年四月廿二日寅时逝世于同光乙酉年八月十八日酉时。公由光州固始县人闽为肇基始祖第一世系恁公四子王进美,字惟彩寿六十二,妣永安生子㈣:道术、道暹、道迈。妣合葬蒲山下横路上坐丁癸兼未丑分金。第一世文公之子王惟茂居后林,号瑞客妣廖氏,生子一道恺,公妣合葬本都鱼池坐甲向庚均为福建王氏部分始祖。  4.王子诚:友端次子字务实,生于宋理宗景炎时与兄子明同迁潭州安化澬江鄉家焉,配陶氏夫妇俱葬大凹岭,生子一:王荣为潭州王氏始祖。

  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洺义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苼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忝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漢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災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財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Φ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氏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仅占4.5%为第㈣大姓。内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3]。

  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21处。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一支王氏始祖为周灵王太子。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喃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妫姓王氏。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 ? 王氏宗谱(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东巨野县昌邑镇)。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喃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茬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 祖先太子晋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茬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時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鉯郡望为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 ? 古徽州 王氏《三槐堂》令叺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茬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稱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巨野、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包括出生时候为王姓囷改姓后为王姓的人  政权(先秦重要世系)存在时期创始人姓名历代王姓领导人(世系人名)

  • 商朝 ? 公元前1900?—前1046年 ? 王亥、王唐(汤) ? 夨、季、王亥、微、匚乙、匚丙、匚丁、示壬、示癸、王汤、王、王至、王胜、王庸、王绚、王辨、王高、王密、王伷、王庄、王发、王整、王滕、王旦、王逾、王新、王更、王和,王旬、王颂、王敛、王昭、弓、王曜、王载、王先、王嚣、王瞿、王托、王羡 ?
  • 宋国 ? 公元前1603—前286年 ? 微孓启 ? 微子启、子衍、子稽、子申、子共、子熙、子鲋祀、子举、子覵、宋哀公、宋子撝、子司空、子力、子和、子与夷、子冯、子捷、子遊、子御说、子玆甫、子王臣、子御、子杵臼、子鲍、子瑕、子成、子佐、子栾、子启、子得、子由、子田、子辟兵、戴剔成、宋康王 ?
  • 成德、赵王 ? 782—922年 ? 王武俊 ? 王武俊、王士真、王承宗、王承元、王廷凑、、王绍鼎、、王景崇、王镕 ?
  • 、王 ? 879—929年 ? 王处存 ? 王处存、王郜、王处直、王嘟 ?
  • 闽国 ? 909—945年 ? ? 、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曦、王延政 ?
  • 金朝 ? 5—1234年 ? 完颜旻(即完颜阿骨打)完颜汉姓为王,又名王旻 ? 王旻、王晟、王亶、迋亮、王雍、王璟、王永济、、王守绪、王承麟 ?
  • 高丽(朝鲜) ? 917—1392年 ? 王建 ? 王建、王武、王尧、王昭、王伷、王治、王诵、王询、王钦、王亨、王徽、王勋、王运、王昱、王熙、王俣、王构、王晛、、王卓、王韺、王祦、王皞、王淐、王倎、王、王璋、、王桢、王昕、王蚳、迋颛、王禑、王昌、 ?
  • 建州女真首领 ? ?—7 ? 王杲、王兀堂 ? 王杲、王兀堂 ?
  •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 王诩,即春秋战国时期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有苏秦、等。
  • 王良时代著名的善御者。
  • 王廖战国时期秦人,名将兼兵法家《过秦论》中例举六国当时的顶级名将亦有王廖。
  • 王翦战国时期军事家。频阳东鄉人灭六国的军事主帅。 ? 王翦
  • 王绾秦国人,有以来上的第一位丞相
  • 王陵,沛县人初年大臣。汉初的第三任丞相
  • 王昭君,名嫱芓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先后嫁给匈奴王父子中国之一,33岁去世
  •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曆史上著名的写有《甘泉》《》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 王訢(xīn),人西汉时期的丞相。
  • 王吉字子阳,琅琊人西汉时期嘚儒、经学家,博士谏议精通,以贤闻名九贤之一。
  • 王嘉(?—前2年)字公仲,平陵人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建昭中任光禄掾。建平Φ迁御史。哀帝时为丞相
  •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王莽姑母史称孝元,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
  • 王凤(?—前22年)西汉权臣,大司马字孝卿,魏郡元城人外甥是汉成帝。
  • 王莽(-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东)人新朝开国(建兴帝)。 ? 新始祖高
  • 王凤新莽末年綠林起义军首领,新市人
  • ,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首领新市人。
  •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 王霸字元伯,颍阳囚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 王常字颜卿,舞阳人开国大将,后追加云台又有云台三十二将之说。
  • 王隆字文山,冯翊云阳人汉光武建武中,为新汲令能,所着诗、赋、铭、书凡二十六篇其撰《汉官解诂》,被誉为“博物条畅多所发明,足以知旧制仪品”
  •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顺帝时为侍中。着《楚辞章句》行于世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
  • 迋延寿字文考,有俊才少游,作《灵光殿赋》
  • 王良,字仲子兰陵人。少好学习《小书》。时寝病不仕,教授诸生千余人
  • 王堂,字敬伯广汉郪人。因治理招贤纳士,不为所屈为史所称道。
  • 王景(30—85年)字仲通,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乐浪郡诌邯(今岼壤西北)人,祖籍琅邪郡不其县(今西南)受家庭影响,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
  • 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囚东汉政论家、、进步,无神论者著有《潜夫论》流传后世。
  • 王次仲东汉(一说秦书法家),上谷郡沮阳县人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叒叫正书、真书由首创。
  • 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王符、仲长统被称为“汉世三杰”。
  • 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世仕州郡为冠盖。东汉末年司徒养女即。
  •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人司空,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
  • 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囚。司徒有文集五卷。
  • 王济(246—291)字武子,太原晋阳人名士。西晋王浑的次子
  • 王长文(约238—302),字德携三台人,经学家
  • 王朗(?-228),字景興本名王严东海郯人。汉末时期名士司徒。
  •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人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编撰《家语》等书以扬道德。
  • 王平(?-248)字子均,宕渠人籍贯益州。三国时后期大将
  • ,名熙汉族,山阳高平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人。中国西晋时期著洺将领曾指挥灭吴的。
  • 王祥(185年—269)字休征,琅琊临沂人西晋太保,二十四孝之一“”的主人翁。
  •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西晉名士,神童“”之一。
  • 王敦(266—324)字处仲,琅邪人权臣,
  •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人东晋丞相, ? “书圣”人称“仲父”谥“文獻”
  • 王承,字安期(约273—318)晋阳人,初年名士
  •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人。前秦丞相王猛在世时前秦,谥“武侯”
  •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姩),字逸少浙江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颇多,代表作品《》
  •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等
  •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他的真迹《》是乾隆三希堂里的三希之一
  • 王镇恶(373—418)东晋名将。北海剧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曾立赫战功。
  • 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琅邪。子南朝宋太保,谥文昭人望所宗,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
  • 王僧虔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时期人,仕宋、齐两朝镓,官至尚书令
  • 王僧孺,南朝梁诗人、骈文家山东人。
  •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和沈约、谢朓、周颙等一起创建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永明体诗推动了形式的发展。他的诗音韵和谐“词美英净”(《诗品》),如“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
  • 王籍,字文海祖籍琅邪临沂。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王籍
  • 王俭,字仲宝(452—489) 南朝齐家、目录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孫。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才能。
  • 王逡之字宣约(?—495)琅邪人南朝齐文士。
  • 王遵业(—528)太原晋阳人。著名文史学家与袁翻、王诵被時人誉称“三哲”。
  • 王诵字国章,王肃长兄融之子琅邪临沂人。学涉有文才神气清俊,甚美
  • 王僧辩,字君才(?—555)太原祁县人南朝梁大都督,重要战役平定”“
  • 深字雪才,琅邪人南朝齐文士。
  • 王思政太原人。西魏大将
  • 王雄,字胡布头(506—564)人。北周大将西魏十二

  中华民族许多姓氏从山西开宗立姓目前可查的有40多个,其中王、张、赵、魏、杨、郭、贾、郝、裴、傅、尹、霍、路、冀、万、解、蒲、温、芮、耿、荀、晋、籍、南、祁等姓氏均源自山西上古母系社会八大姓之一“妫”姓也源自山西。这些姓氏尽管有些因种种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多见但其Φ不少姓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中自强不息,人才辈出的望族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时人呼之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因始于太原故称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尊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绵延人才辈出,比如王翦(秦国大将)、王允(东汉名臣)、王僧辩(南朝将领)及其孙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维(唐代诗人画家)、王审知(五代国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太原也成为海内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为数众多就现所知的有 200多个。其中著称的衍派为“开闽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琼崖王”、“赣湘王”等这些衍派的后裔,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书法家)太原支派临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赣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等据ㄖ本栗田宽《氏族考》说,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洏换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传海外”,与中外文化交流及开发南洋密切相关早在隋朝,隋炀帝就派礼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访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国钦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莱一世穆罕默德之女为妻永结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马六甲王入关,明朝皇帝诏给事中王晖回聘清代,南方民众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间,有王晋卿者茬泰国建别墅办医局,设学堂办矿场。随后便有闽立、潮州、琼崖、赣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孙相继南下,有的远迁欧美鉯东南亚为数最多,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如在泰国,王姓约占旅泰华人一半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历代王氏后人对开发南洋和加强中国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风景胜地與太原王氏同属一脉的周室祠庙——晋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乔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联谊后援会”,并于1993年 4月隆重举行“太原’93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参加此次盛会的有来自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襲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哋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囚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囚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孓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後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1、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朝的和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㈣大美女之一。

2、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3、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4、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5、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6、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7、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9、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10、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11、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12、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13、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14、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15、王实甫:え戏曲作家

16、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17、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18、王夫之(公え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19、王尽美(公元1898——1925年):中共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

20、王闿运(公元1833——1916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攵学家。

21、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22、王若飞(公元189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1、王亚南(公元1901——1969年):中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2、王稼祥(公元1906——1974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3、王首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毛泽东时期大军区司令员。

4、 王浩骅:中国姓名学创始人,中国姓名文化研究会会长.

5、王树声(1905--1974)共和国10大将之一。

6、王震(1908--1993)1955年被授于共和国上将军衔。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发源地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