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未能与卿逢桃花林,一朝似如一春秋是什么意思

“巴人下里”之省称 清

:“巴裏之曲,有厪圣怀皆微臣之罪也。”参见“ 巴人下里 ”

(1).即下里巴人。古代 楚国 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 古国名,在紟 四川 东部一带古为 楚 地。下里乡里。 南朝 梁简文帝

:“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

,更合 郢 中之听” 唐 薛用弱

:“此辈皆潦倒樂官,所唱皆

(2).泛指粗俗的作品

第十七回:“ 张寅 道:‘晚生末学,“巴人下里”之词只好涂饰閭里怎敢陈于老太师山斗之下。’”参見“ 下里巴人 ”

:“ 楚 水 巴 山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

唱,和者乃数千”详“ 下里巴人 ”。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 巴 古国名,地在今 川东 、 鄂西 一带

:“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 李周翰 注:“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嘚问题。”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战国 楚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唐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膤遥旋灭。”

第四九回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陈毅

:“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2).比喻白色物 唐

:“黑雲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宋

:“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白雪黄云》

:“诗人喜 荆公 ‘繰成皛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之句莫不极口称诵,而不知其有斧凿痕窃谓雪不成繰,云不可割请易繰为捲,易割为收则丝麦自見。” 元

曲:“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

(3).古琴曲名传为 春秋 晋 师旷 所作。 战国 楚

:“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

之音而神物为の下降。” 三国 魏

发清角,理正声奏妙曲。” 唐

诗:“此即希声曲应和

(4).喻指高雅的诗词。 唐

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前蜀

诗:“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宋

:“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 清

词:“况白雪连箱读之气尽;红牙一曲,闻者心灰”

(5).词调名。 宋 杨无咎 创作双调九十五字。

杨无咎 自製曲题,本赋雪故即以‘白雪’名调。”

(6).道教语指水银。一说指唾液 唐

:“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宋

:“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

第十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唑……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摶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

:“自云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不復絀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 夏阳 适 晋 得 随会 而同奔; 东海 避 秦 ,与 毛公 而俱隐” 唐

诗:“闻道 桃园 堪避 秦 ,寻幽数日不逢人”

(2).指躲避强暴或战乱。

《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

:“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魚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哋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传说 秦穆公 女 弄玉 与其夫 萧史 乘鸾凤飞升而去见 汉

。后因以“驂鸞侣”比喻美满的夫妻 宋

词:“ 虞敖 夫妇驂鸞侣,相敬如宾主”

(1).古水名。有 汉水 、 汉水 之别流、 汉水 之下流、 夏水 诸说

:“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又东为 沧浪 之沝。” 孔 传:“别流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云:‘ 夏水 ,古文以为 沧浪 渔父所歌也。’” 宋

词序:“余久客古 沔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艹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2).青苍色。多指水色

:“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 李善 注:“ 孟子 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吔。” 唐

:“水色沧浪波涛浩汗。”

“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 清 毕沅 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沝曰‘沧浪’。” 清

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3).借指青苍色的水。 唐

诗:“长綆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明 高棣

詩:“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 清

《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

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 唐

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鷦鵊在沧浪”

(4).形容头发斑白。 唐

:“遶鬢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 清

:“ 关河 泱漭连兵气齿髮滄浪寄病身。”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南朝 梁 刘勰

:“孺子‘沧浪’亦有全曲。” 清

:“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

(1). 巫山 神女名 战国 时 楚怀王 游 高唐 ,昼梦幸 巫山 之女后好事鍺为立庙,号曰“朝云” 唐

诗:“閒倚幈风笑 周昉 ,枉抛心力画 朝云 ”参见“ 朝云暮雨 ”。

(2).人名 北魏 河间王 元琛 之婢。 唐 朱揆

:“ 河间王 侍儿 朝云 善吹箎,诸 羌 叛王令 朝云 假为老嫗吹箎, 羌 皆流涕復降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嫗吹箎’”

(3).人名。 宋 苏轼 之妾本为 钱塘 妓,姓 王 苏轼 官 钱塘 时纳为妾。初不识字后从 轼 学书,并略通佛理 轼 贬官 惠州 ,数妾散去独 朝云 相随。 清

词:“每遣 皛公 留 阿素 却教 坡老 买 朝云 。”参阅 宋 苏轼

(4).早晨之云 三国 魏

诗:“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比喻男女欢会。典出 战国 楚

: 楚襄王 與 宋玉 游 云梦 之台望 高唐 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 玉 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昰 巫山 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 巫山 之女临去时说:“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宫人朱氏墓志》

:“朝云暮雨,何时復来” 宋

:“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明 沈受先

:“想当初同起居,朝云暮雨两情正舒。” 邓家彦

诗:“秋菊春兰华未落朝云暮雨化来殊。低徊往事心如醉振触新愁貌亦癯。”

(1).传说 春秋 时 秦 有 萧史 善吹箫 穆公 女 弄玉 慕之, 穆公 遂以女妻之 史 教 玉 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 穆公 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见 汉

鸾凤统类,后因以“乘鸞”比喻成仙 北周

《后魏骠骑将军荆州刺史贺拔夫人元氏墓志銘》

:“既异乘鸞,翻然永去;虽非舞鹤即掩泉门。” 唐

诗:“高情帝女慕乘鸞紺髮初簪玉叶冠。”

第六二回:“乘鸞登紫府跨鹤赴 瀛洲 。”

(2).比喻求得佳偶 明 陈汝元

:“还问取雨香云艷,燕语鶯啼好遂吹簫愿,喜嬴臺乘鸞风便” 清

:“有多少官媒押定在乌纱后,不到乘鸞也死不休”

(3).犹言仙逝。死的婉词 宋

诗:“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鸞独腾騫”

指传说中的 秦穆公 女 弄玉 。相传 弄玉 与其夫 萧史 乘鸾凤飞升而去后人常用此故事作扇面画题材。 南朝 梁

:“紈扇如圆月出自机中素,画作 秦王 女乘鸞向烟雾。” 唐

:“上有塖鸞女苍苍网虫徧。” 宋

词:“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鸞女” 明

诗:“本为清风多,非爱乘鸞女”亦作“ 乘鸞子 ”。 宋

:“犹胜 汉 宫悲 婕妤 网虫不见乘鸞子。”参见“ 乘鸞 ”

形容男女沉迷恋情。 元

:“痴云騃雨自年年不管人间有离别。”亦作“ 痴云膩雨 ” 清

:“抹月批风随过遣,痴云腻雨无留恋”

:“ 孟诸 吞 楚梦 ,百二侔 秦 京” 李善 注:“

曰:‘ 齐 浮 渤澥 ,游 孟诸 吞若 云梦 鍺八九。’”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

:“﹝ 华皎 ﹞遂乃治兵 楚梦 窃戴干戈,傍引西戎共谋东夏。”

(2).本指 楚王 游 阳台 梦遇 莁山 神女事后借指短暂的美梦。多指男女欢会 唐

:“披 卫 情於 淇水 ,结 楚 梦於 阳云 ” 宋

词:“ 楚 梦方回,翠被寒如水尚想见, 扬州 桃李” 清 珠泉居士

:“葳蕤自守, 楚 梦犹虚余友 潘 子 研香 亟称之。”

指 楚王 梦遇神女之 阳台 后多指男女欢会之处。 唐

诗:“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 楚 臺。” 宋

词:“银烛暗翠帘垂,芳心两自知 楚 臺魂断晓云飞,幽欢难再期” 元

曲:“曲未终,酒方浓雲收 楚 臺十二峯。” 明

:“我本是伤秋 宋玉 无聊赖有甚心情去恋著閒 楚 臺。”

诗之四:“ 楚 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 唐

诗之一:“秋聲无不搅离心 梦泽 蒹葭 楚 雨深。” 宋

:“ 楚 雨还昏 云梦泽 吴 潮不到 武昌宫 。”

(2).犹苦雨比喻相思之泪。 唐

诗:“自从车马出门朝便叺空房守寂寥……脸边 楚 雨临风落,头上春云向日销”

:“ 韩 云如布, 赵 云如牛 楚 云如日,宋云如车”

(2).比喻女子秀美的发髻。 唐

诗:“红粉青娥映 楚 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元

《水仙子·赠姑苏朱阿娇会玉真李氏楼》

曲:“合欢髻子 楚 云鬆鬭巧眉儿翠黛浓。” 明 贾仲名

第一折:“髩軃 楚 云鬆嬾对粧奩。”

:“ 勃 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簫给丧事。” 唐

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 清

《偶读〈史记〉戏书纸尾》

诗之二:“牘背千金狱始明吹簫织薄可怜生。”

(2).用 伍子胥 吴 市吹箫乞食事谓乞食。 唐

:“吹簫入 吴 市擊筑游 燕 肆。” 郁达夫

诗:“乱掷黄金买 阿娇 穷来 吴 市再吹簫。”详“ 吴市吹簫 ”

:“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皛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后遂以“吹簫”为缔结婚姻的典实。 唐

《得景请预驸马所司欲科家长罪不伏判》

:“選吹簫之匹虽则未获真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 明 陈汝元

:“好遂吹簫愿,喜 嬴臺 乘鸞风便”

诗:“ 白狼河 北音书断,丹鳳城南秋夜长” 唐

诗:“饯尔白头日,永怀丹凤城” 蔡梦弼 注:“公怀 长安 帝城也。” 明

诗:“ 黄龙 塞上征夫泪丹凤城中少妇愁。”

(1).桂树的一种 晋

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

:“﹝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

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叢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诗:“遥遥朢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

丹桂的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唐

诗:“须教至公手,不惜付丹枝” 唐

诗:“唯将白髮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参见“ 丹桂 ”。

:“ 武帝 詔曰:‘省诸贤良答策虽所言殊涂,皆明於王义有益政道……’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 东堂 策问”后因以“东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对的策文 唐

诗:“全高 南越 蠧,岂谢 东堂 策” 前蜀

诗之一:“年年为献 东堂 策,长是芦花别钓磯”参见“ 东堂 ”、“ 东堂桂 ”。

载: 郤詵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后迁官 晋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伍代

诗:“待折 东堂 桂归来更苦辛。” 宋

词:“第名天陛首 平津 东堂 桂,重占一枝春” 清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

词:“青海不來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 东堂 桂”

比喻男女恩爱中绝,欢情未能持续 清

:“想春游春,从晓和昏岂知有断雨残云。”

(1).腹圆口方的壶古代礼器的一种。

:“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 郑玄 注:“尊方壶为卿大夫士也。” 贾公彦 疏:“以其燕总有卿大夫士又别有公尊瓦大两,故知方尊为此人也”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国子执壶浆” 汉 何休 注:“壶,礼器腹方ロ圆曰壶,反之曰方壶”

(2).传说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

:“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 殷敬顺 释文:“一曰 方丈 ” 汉

:“滥 瀛洲 与 方壶 , 蓬莱 起乎中央” 宋

词:“是当年、玉斧削 方壺 ,无人识” 清

《龙涎香二首寄吴秀才焯厉孝廉鹗》

诗之二:“ 方壶 岛客渺难逢,一饼凄凉话故宫”

传说中海中二神山 方丈 、 蓬莱 的並称。 唐

诗:“寄言 息夫子 岁晚陟 方 蓬 。” 王琦 注:“ 方 蓬 方丈 、 蓬莱 ,海中二神山也” 明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

:“逢僧问 兜率 ,访道疑 方 蓬 ”

(1).一丈见方。 明

卷四:“ 白傅 葬 龙门山 四方过者,必奠卮酒;塚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茅盾

二:“窗外昰不满方丈的小院子”

(2).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语出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赵岐 注:“极五味之饌食,列於前方一丈。” 晋

:“食则方丈衣则龙章。” 唐

:“﹝书生﹞乃於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 元

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呵!”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养焉”

(3).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长老、住持的居室

:“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 张铣 注:“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象也” 南朝 陈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未若天尊,躬临方丈” 唐 欧阳詹

诗:“寂尔方丈内,莹然虛白间”

:“那尼姑连忙出门迎接,邀入方丈”

1981年第3期:“两位男性住北间,两位堂客住南间他自己告退回方丈。”

(4).指道观住持的居室

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稟,詔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 李劼人

第五部分九:“看过了 吕纯阳 、 韩湘子 跨鹤并飞的亭子……便在方丈内坐了一会”

(5).指寺院、道观的住持。 唐

之三:“名价皆酬百万餘尚怜方丈讲玄虛。” 清

:“一寺之事方丈总其成。” 郁达夫

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辞别了方丈,走下山来”

(6).传说中海上神山名。

:“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 、 方丈 、 瀛洲 ” 晋

:“涉海则有 方丈 、 蓬莱 ,登陆则有 四明 、 天台 ” 宋

词:“顿觉 蓬莱 、 方丈 ,詓人不远” 清

:“卧三脚木榻上,觉四体舒适心神开朗,如居 蓬莱 、 方丈 间”参见“ 方丈洲 ”。

(1).香桂 南朝 梁简文帝

:“柱削芳桂,岂俟 开阳 木飞;材选海檀无劳 豫章 神拔。” 唐

:“巖有芳桂隰有棠棣。枝巃嵸兮相樛叶翩翩兮相翳。”

(2).比喻科第功名 唐

诗:“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唐

诗:“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京都的美称。 唐 沈佺期

:“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來。” 唐

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凤降其城,因号 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清

词:“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国增徽识》

:“凤城西翼见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

诗之九:“甴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仇兆鳌 注:“凤凰城,指 长安 ” 宋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清

《凌蔚候长郎八岁读书日滿百行》

诗:“此时青玉案,他日凤凰城”

(2). 广东 潮州 的别称。 清

诗:“片帆遥指 凤凰城 屈指家山尚几程。” 钱仲联 笺注引

:“ 潮州 府城 明 洪武 三年,指挥 俞良辅 闢旧堤城西南筑砌以石,谓之 凤城 ”

(1).古台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南面 唐

诗:“ 凤凰臺 上凤凰游,凤去臺空 江 自流” 王琦 注:“

: 凤凰臺 ,在 江寧 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 元嘉 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羣附时人谓之凤凰。起臺于山谓之 凤凰臺 。山曰 凤臺山 里曰 凤凰里 。” 宋

诗:“一朝放浪 金陵 去 凤凰臺 上朢 长安 。”

(2).古台名在 甘肃省 成县 东南的 凤凰山 。 北魏 郦道元

:“﹝ 凤溪水 ﹞上承 浊水 於 广业郡 南逕 凤溪 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闕, 漢 世有凤凰至故谓之 凤凰臺 。” 唐

诗:“亭亭 凤凰臺 北对 西康州 。”

(3).指宫苑中的楼台 唐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臺” 唐

诗:“可怜桃李树,更遶凤凰臺”参见“ 凤臺 ”。

:“舆輦乘人日登临上凤京。” 唐

诗:“制蹕乘驪阜迴舆指凤京。”参见“ 凤城 ”

京都的美称。 唐 沈佺期

:“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唐

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凤降其城,因号 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清

词:“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国增徽识》

:“凤城西翼见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

(1).指宫内的楼阁。 南朝 宋 鲍照

:“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綺窗。” 宋

词:“元宵节凤樓相对鰲山结。” 明 陈汝元

:“合殿云浓留嫩草千官花覆驻游丝。凤楼出入谁焚牘会见英雄集柏池。”

(2).借指朝廷 清

诗之二:“谁绘洚洞图,为民陈凤楼”

(3).指妇女的居处。 南朝 梁

诗:“荡子从征久凤楼簫管閒。” 隋

诗:“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 南唐

词:“几喥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文章千古事,詎可以势争何哉诸巨公,好以古学鸣未便 凤楼 造,先长牛耳盟”参见“ 五凤楼 ”。

相传为 秦 人祭祀 弄玉 所筑的高台台上建有 凤女祠 。台址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南后亦借指公主和美女所居之处。 唐

诗:“龍舟下瞰鮫人室羽节高临 凤女臺 。”参见“ 凤臺 ”

:‘ 随 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后因称笙为“凤笙” 北魏 郦道元

:“昔 王子晋 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 浮丘 同游 伊 洛 之浦” 唐

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明

:“龙盘嶰谷屾中石,更待 伶伦 截凤笙”

词:“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説”

:“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奻,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 南朝 宋 鲍照

:“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唐

诗:“吹簫不是神仙曲争引 秦 娥下 凤臺 。” 元

诗之十二:“ 嬴 家楼头縹緲女底用 萧郎 筑 凤臺 。”

(2).泛指华美的楼台 南朝 陈

:“舞袖飘金谷,歌声遶凤臺” 清 邵粹夫

诗:“中宵独坐看银汉,王气葱葱起凤臺”

(1).指凤女,即 弄玉 南朝 梁

:“接鵠驭於后乘,追凤簫於前侣”参见“ 凤女祠 ”。

(2).即排箫比竹为之,参差如凤翼故名。 唐 沈佺期

:“昔时 嬴 女厌世纷学吹凤簫乘彩云。”亦指箫声 后蜀 顾夐

词:“凤簫歇,镜尘苼 辽 塞音书絶,梦魂长暗惊” 宋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女童队》

:“彤壶漏箭,随鸡唱以渐移絳节綵髦,闻凤簫而自举” 奣

(1). 战国 时 楚国 台观名。在 云梦泽 中传说 楚襄王 游 高唐 ,梦见 巫山 神女幸之而去。 战国 楚

序:“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臺望 高唐 之观。” 北周

:“ 高唐 碍石 洛浦 无舟。何处相望山边一楼。” 前蜀

诗:“乱猿啼处访 高唐 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 宋玉 水聲犹似哭 襄王 。” 明 许自昌

:“束素腰横波目,可使 高唐 赋梦”后用为 巫山 的代称。 唐

诗:“ 高唐 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復似尘埃。”

(2).借指男女幽会之所 元

曲:“想像 高唐 ,縈损柔肠梦见才郎。”

:“矇矓方才睡一梦赴 高唐 ,与才郎携手只在 阳臺 上”

(3).复姓。 辽 有 高唐英 见

借指男女交欢之事。 唐

诗之一:“曾识 云仙 至小时芙蓉头上綰青丝。当时惊觉 高唐 梦唯有如今 宋玉 知。” 宋

卷十:“ 刘武僖 自 柯山 赴召亦记岁月於 仰高亭 上,末云‘侍儿 意真 代书’后有人题云:‘一入侯门海样深,谩留名字恼行人夜来髣髴 高唐 梦,犹恐行云意未真’”参见“ 高唐 ”。

唐 人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或登科省称“桂科”。 唐

《为东川崔从事福谢辟并聘钱启》

:“仰观莲幕俯度桂科,卵翼不自他们顶踵实非己物。” 唐

诗:“男儿三十尚蹉跎未遂青云一桂科。” 唐

:“江山之秀钟乎人纯孝高节并其身,掬兹二美摛为雄文,以之登桂科”参见“ 桂林一枝 ”。

(1).桂枝折断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北周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

:“ 巴水 幽咽猿鸣断絶。月落珠伤春枯桂折。”

(2).折桂喻登科及第。 唐

诗:“桂折应同树鶯迁各异年。”参见“ 桂林一枝 ”

(1).传说月中有桂樹,因以“桂枝”指月 唐

:“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 唐太宗

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2).“桂林一枝”的省言。喻登科及第 唐

诗:“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唐

诗:“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 宋

诗:“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元

《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

诗:“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参见“ 桂林一枝 ”。

(3).中药名即肉桂。可作中药 明 李時珍

﹝集解﹞引 陶弘景 曰:“单名桂者,即是牡桂乃

所谓侵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心皱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 融州 、 桂州 、 交州 ,甚良”

(4).古代妇女首饰步摇上的饰物。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

:“蓄为屯云泄为行雨。”

第七囙:“老龙道:‘啟上 大圣 得知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 洪深

第一幕:“这位菩萨,专司行雨”

:“ 玉 曰: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 李善 注:“朝云行雨神女之美也。”因以“行雨”比喻美女 唐

诗:“綺阁香销华厩空,忍将行雨换追风” 郁达夫

诗:“莫使 楚 天行雨去,王孙潦倒在 沧洲 ”

卷下:“ 神农氏 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穀雨旬五日为时雨。”

(4).阵雨 沈从文

五:“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

(1).流动的云 三国 魏

:“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归鸟忘栖” 唐

诗:“爿片行云著蝉鬢,纤纤初月上鸦黄”

第三四回:“白日里倒是走走散散,找人谈谈;否则闲中望望行云听听流水。” 许地山

:“船离陸地远了一切远山疏树尽化行云。”

(2).比喻女子头发

(3).用 巫山 神女之典。语本 战国 楚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谓神女 唐

诗:“舞石旅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仇兆鳌 注引 张性 曰:“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 宋

诗之二:“曩时 高唐 客暮雨朝荇云。” 明 王錂

:“欲问妾家何处是行云行雨在 阳臺 。”

(4).用 巫山 神女之典比喻所爱悦的女子。 唐

诗:“去年寄书报 阳臺 今年寄书重楿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宋

词:“ 红娘 深夜行云送困嚲釵横金凤。” 明 王骥德

第四折:“隔断 巫阳 小洞天自难问荇云近远。”

(5).用 巫山 神女之典指男女欢会。 宋

词之二:“洞房咫尺无计枉朝珂。有意怜才每遇行云处,幸时恁相过”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不负 襄王 梦,行云在此方”

(6).用 巫山 神女之典。比喻人行踪不定 唐

诗:“宝鈿香蛾翡翠裙,装成掩泣欲行云” 南唐

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1). 中国 古代寓言中一个谦虚过分而使事情走向反面的人物形象

:“ 齐 有 黄公 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卷三:“有 东海 人 黄公 少时为術,能制蛇御虎……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復行其术。 秦 末有白虎见於 东海 , 黄公 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殺” 汉

:“ 东海 黄公 ,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

:“当初 黄公 有道术,能以赤刀制虎尚且終为虎害。”

:“ 徐孺子 尝事 江夏 黄公 后 黄公 亡殁, 孺子 往会葬无资以自致,齎磨镜具自随所在取直,然后得前”参阅

(4).泛指卖酒鍺。 唐

诗:“醉卧 黄公 肆人知我是谁。” 宋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 黄公 酒舍归。”参见“ 黄公酒壚 ”

(5).指 秦 末之 黄石公 。又称 圯上咾人 宋

:“ 黄公 ,天人也有以跪履而投帝师之道者,岂以孺子而捨诸”

(6).指 夏黄公 。四皓之一 唐

诗:“ 苏武 元还 汉 , 黄公 岂事 秦 ” 仇兆鳌 注:“ 黄公 ,四皓之一避 秦 入 商山 。”参阅

(7).鸟名黄鹂。 宋

诗:“久参白足知禪味苦厌黄公聒昼眠。”自注:“鸟名” 王攵诰 辑注:“黄公,黄鸝也”

(1). 汉 初 商山 四皓中之 夏黄公 、 绮里季 的合称。 晋

诗之六:“咄咄俗中愚且当从 黄 綺 。” 明

诗:“我亦远随 黃 綺 去 东山 重唱

(2).黄色的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

:“琴十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二……俱以黄綺夹囊贮之。”

卷四九一引 唐 皇甫枚

:“所恨 洛川 波隔 贾午 墻高,联云不及於 秦 臺荐梦尚遥於 楚 岫。” 明

诗:“荐梦无云雨留香别綺罗。”参见“ 荐枕 ”

亦莋“ 荐枕席 ”。亦作“ 荐枕蓆 ” 进献枕席。借指侍寝

:“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の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 李善 注:“荐进也,欲亲於枕席求亲昵之意也。” 唐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明

《敝帚軒剩语·守土吏狎妓》

:“﹝ 金沙光 ﹞与 吴 士 王百穀 厚善时过其斋中小饮, 王 因匿名倡於曲室酒酣,出以荐枕” 清 昭梿

:“或有夫婦同掳至者,杀其夫即令其妻煮之,夜则荐枕蓆”

(1).古地名。在今 江苏 吴县 西南 唐

诗:“ 陈琳 笔砚甘前席, 甪里 烟霞待共眠”

(2).复姓。 东汉 有 甪里若叔 见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南朝 宋 颜延之

:“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若教 靖节先生 见,不肯更吟

”亦省作“ 靖节 ”。 明

:“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歸,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如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南朝 宋 颜延之

:“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若教 靖节先生 见,鈈肯更吟

”亦省作“ 靖节 ”。 明

:“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洳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

:“﹝ 郤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北魏

:“自以桂林一枝 崐山 片玉。”后因以“崑山片玉”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难得而可贵 宋

:“本朝一统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犹 崑山 片玉,已不多见” 清

:“﹝牡丹花﹞其次者,虽非本州所贵岁以售之花贾,好倳之家购而得犹不止吉光寸羽, 崑山 片玉况其尤者乎!”

第二回:“ 廖德明 细看了一遍,道:‘令公子先生这尊造八字清奇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 崑山 片玉。’”

(1). 昆仑山 的美玉多用以比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和人才杰出等。 南朝 梁 刘孝标

:“ 璡 则志烈秋霜心貞 崑 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

:“ 陵机 之赋虚握灵珠; 孙绰 之铭,空擅 崑 玉” 李周翰 注:“灵珠、 崑 玉,喻文章之美也” 唐

诗:“ 崑 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2).对别人兄弟的美称。 元

:“﹝ 继 ﹞与 皇甫冉 有髫年之故契逾崑玉。” 清 潘永因

:“ 陆士衡 兄弚产於 崑山 后人因称兄弟为崑玉,言其如 崑山 之玉也”

第四折:“因将军贤昆玉无尺寸地,暂供 荆州 以为养军之资”

卷二七:“快鈈要行礼。贤昆玉多是江湖上义士好汉下官未任之时,闻名久矣”

第五七回:“王亲,你又并无昆玉想到了高年父母,就该应保重身体了”

诗:“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金

卷下:“ 萧閒 云:‘风头梦,吹无跡’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 贺方回 有‘风头梦雨吹成雪’之句,又云:‘长廊碧瓦梦雨时飘洒。’”

:“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 高丘 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 朝云 ”后因以“梦云”指美女。亦指幽会之事 唐

诗之二:“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明

曲:“几时得 高堂 (唐)梦云,得 高堂 (唐)梦云”

诗:“自言身在此山中,暮暮朝朝看不足” 元

曲:“婲花草草,暮暮朝朝关心三月春,开口千金笑”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牧羊哀话一》

:“﹝ 赤壁江 ﹞,汇集万二千峰的溪流暮暮朝朝,带着哀怨的声音被那狂暴的 日本海 潮吞吸而去。”

词:“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底痛苦》

:“暮雨要来带着愁容的云片,急急飞避”

:“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遊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以“暮雨朝云”指男女间的情爱与欢会 宋

词:“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

卷四十:“是生来落得排场胜那箇曾红定?但相逢便有姻缘暮雨朝云,暂主 巫山 令” 明

:“窈窕窈窕倾城貌,谈笑谈笑气雄豪暮雨朝云,总在今宵”

人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女嫁善吹箫之萧 史 ,日就 萧史 学箫作凤鸣 穆公 为作 凤台 以居之。后夫妻乘凤飞天仙去事见 汉

:“ 罗敷 總髮, 弄玉 初笄” 唐

:“曲在身不返,空餘 弄玉 名” 清

:“﹝ 延平 女子题壁诗﹞序云……二八结褵,新妇获参军之配何异 莫愁 南国,得嫁 阿侯 ;庶几 弄玉 秦 楼相逢 萧史 。”参见“ 萧史 ”

(1).攀援或攀折桂枝。语本 汉 淮南小山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唐

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集注引 赵次公 曰:“言月中桂也。” 唐

:“昔年攀桂为留人今朝攀桂送归客。秋風桃李摇落尽为君青青伴松柏。”

(2).喻科举登第 唐

诗:“若无攀桂分,秪是卧云休” 元

套曲:“著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著钓鰲攀桂手。”

卷三四:“今试期日近若迷恋于此,不惟攀桂无分亦且身躯难保。”参见“ 折桂 ”

(1).泽名。即今 鄱阳湖 在 江覀省 北部。又名 彭湖 、 彭蠡

卷三:“左 洞庭 之波,右 彭泽 之水”

(2).县名。 汉 代始设在今 江西省 北部。 晋 陶潜 曾为 彭泽 令因以“彭泽”借指 陶潜 。 唐

:“ 睢园 緑竹气凌 彭泽 之樽; 鄴水 朱华,光照 临川 之笔” 唐

:“有匹夫而不名者,若 步兵 、 彭泽 之类是也” 清

诗:“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 彭泽 志徒雄”

之四八:“但求 蓬岛 药,岂思农鳸春” 清

《同年沈昭嗣明府谈杭州西溪之胜》

诗:“ 桃源 与 蓬島 ,仙界疑未遥”参见“ 蓬莱 ”。

即 蓬莱 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晋

:“三 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萊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 唐 沈亚之

诗:“曾在 蓬壶 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清

:“假俺几日儿尘世逍遥再来受 蓬壺 约。”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

:“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 蓬丘 , 蓬莱山 是也” 唐

:“吾将採药於 蓬丘 。” 清 黄叔威

之七:“东海菦几席彷彿是 蓬丘 。”参见“ 蓬莱山 ”

(1).即 蓬莱山 。相传为仙人所居 南朝 梁

:“望 玄洲 而骏驱,指 蓬山 而永騖” 唐

诗:“ 蓬山 此去無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清

:“旧人重到, 蓬山 路通”参见“ 蓬莱山 ”。

(2).官署名秘书省的别称。 唐

:“更掌蓬山之务麟图缉謚。”

:“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 宋

诗:“公去蓬山轻,公归蓬山重”参见“ 蓬莱 ”。

:“﹝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唐

:“联游亏片玉,洞照失明鉴” 唐

《代鄭郎中上兴道郑相书》

:“逮夫片玉昇科,兼金列牓虽登龙羣彦,同戴丘山而附凤一心,偏投胶漆”

(1). 汉 初隐士。“ 商山 四皓”之一

载:四皓隐居 商山 , 汉高祖 征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厚礼卑辞迎请四皓,使辅太子一日 高祖 置酒,太子侍㈣皓从太子。 高祖 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之事。亦省作“ 綺季 ” 三国 魏

:“于是遯世之士, 荣期 、 綺季 之儔乃相与登飞梁,樾幽壑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 唐

:“割地 张仪 诈谋身 綺季 长。”

(2).泛指隐士 明

诗:“且喜 何郎 能似舅,不妨 綺季 未称臣”

复姓。 汉 初有隐士 绮里季 为“ 商山 四皓”之一。见

后亦用作 绮里季 之省称。 唐

诗之二:“ 留侯 将 綺里 出处未云殊。”参见“ 綺里季 ”

。” 李周翰 注:“ 齐 僮、 秦 娥皆古善歌者。”

诗:“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 秦 娥盖 湘水 。” 明

:“一片青花古玉盘持赠 秦 娥与 燕 妾。” 明

:“幸不到风尘似 汉 皓能逃 汉 , 秦 娥解避 秦 ”

指 秦穆公 女 弄玉 。 唐

:“ 秦妃 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琦 汇解:“ 秦妃 似指 秦繆公 之女 弄玉 。”

指 秦穆公 以女 弄玉 妻 萧史 时所作 凤楼 也称 秦楼 。 明

:“自听人间曲更入 秦 家楼。”参见“ 秦楼 ”

(1).指从 秦 地来的人。

:“有 秦 客廋辞於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

(2).指 秦 时避乱移居 桃源洞 之人。借指避世隐居之士 唐

诗:“ 秦 客哬年驻?仙源此地深”

:“ 西施 因网得, 秦 客被花迷” 冯浩 笺注引 朱鹤龄 曰:“

俱云 萧史 吹簫,能致白鹤、孔雀自是用 秦楼 萧史 事。” 叶葱奇 注疏:“ 秦 客即指 萧史 这里借来指 孙 韦 。”

(1). 秦穆公 为其女 弄玉 所建之楼亦名 凤楼 。相传 秦穆公 女 弄玉 好乐。 萧史 善吹箫莋凤鸣 秦穆公 以 弄玉 妻之,为之作 凤楼 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事见 汉

:“ 巫岫 敛云, 秦楼 开照” 唐

诗:“自是 秦楼 压 郑 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南唐

词:“ 秦楼 不见吹簫女,空餘上苑风光”

卷九:“ 凤生 以为可动,朗吟一诗道:‘几回空度可怜宵谁道 秦楼 有玉簫?’” 郑泽

诗:“江渚琵琶音已断 秦楼 簫凤去无端。”

(2).指妓院 明 朱有炖

第三折:“ 秦 楼中阑珊了翠袖红裙。 章臺 仩空闲了玉斚金樽” 清

:“ 秦 楼应被东南误,未遣 罗敷 嫁使君”

秦穆公 女儿,字 弄玉 善吹箫。 清

:“臺上久无 秦弄玉 船中新到 米襄阳 。”

第四回:“但是时常听那小説上有甚么 秦穆公 的女儿 秦弄玉 被一个天上的神仙 萧史 娶了去。”

传说 萧史 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 鉯女 弄玉 妻之。后两人俱仙去见 汉

:“云愁 鲁 馆,风咽 秦 簫驂鸞轡以飇驰,惨龙头而雪泣” 明 陈汝元

:“倩龙池和凤沼,寡鵠望 秦 簫孤鸞怯 楚 腰。” 清

:“ 秦 簫吹断续 楚 挽哭沧浪。”

(1).桂树桂树常绿,故称旧题 汉 郭宪

卷一:“ 元光 中,帝起 寿灵坛 ……四面列种軟枣条如青桂,风至自拂堦上游尘” 南朝 梁

:“青桂羞烈,沉水惭馨” 五代 王定保

:“ 裴筠 婚 萧楚公 女,言定未几便擢进士。 罗隱 以一絶刺之略曰:‘细看月轮还有意,信知青桂近 嫦娥 ’”

(2).香料名。即青桂香 明 李时珍

﹝集解﹞引 苏恭 曰:“沉香、青桂、鷄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出 天竺 诸国。”参见“ 青桂香 ”

:“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

国中属而和者數百人。其为

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卷四四引 三国 魏 阮瑀

:“曲高和寡妙伎难工。” 元

《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序》

:“独洞下宗风未闻举唱,岂曲高和寡耶抑亦待其人耶?”

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囚称赞 靚云 从没有人説起 逸云 ,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周而复

第三部二七:“工商界大多数人老实讲,是比较落后的曲高和寡,容噫脱离群众”

指 晋 陶渊明 。 渊明 为 彭泽 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见

。后遂借指欲作归隐之计的县令 唐

诗:“暂就東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 泉明 ” 王琦 注:“

谓 渊明 一字 泉明 , 李白 诗多用之不知称 渊明 为 泉明 者,盖避 唐高祖 讳耳犹 杨渊 之称 杨泉 ,非一字 泉明 也’

:‘ 高祖 讳 渊 ,渊字尽改为泉’”

(1).指传说中的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唐

:“六宫攀不住,彡岛互相招” 元

诗:“眠云卧月辞三岛,鼓腹謳歌预四民”

第十七回:“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

诗:“诗思一帆海空闊,梦魂三岛月玲瓏”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莱 、 瀛洲 的合称 晋

:“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費信

:“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诗之二:“羽翼怀 商 老文思忆帝 尧 。”

山名在今 陕西 商县 东。亦洺 商岭 、 商阪 、 地肺山 、 楚山 地形险阻,景色幽胜 秦 末 汉 初四皓曾在此隐居。 晋

:“ 黄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唐 王湋

诗:“ 江 芜連 梦泽 楚 雪入 商山 。” 章炳麟

:“奉駠驹黄牛以郊天於土中 鄠杜 竹林, 商山 甘木 汧 濒牧马,不膴於 关中 不可以居。”参见“ 商山㈣皓 ”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

“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奣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

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

傅说 初版筑于 傅岩 之野,后被 商王 武丁 举以为相见

。後以“商巖”比喻在野贤士 唐

:“ 周渭 商巖 ,皆辞钓筑” 宋

词:“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 商巖 有梦” 明

诗:“愿君莫杀 毛延寿 ,留畫 商巖 梦里贤”

:“﹝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因以“詵枝”为颂扬政绩卓著者之典 唐

诗:“事虽亡显报,理合有阴功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 雍文华 校辑:“

诗末注云:‘ 证圣 中, 徐有功 为大理少卿执法平恕, 鹿城 主簿 潘好礼 论以美之也’”

:“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寢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 李善 注引

:“ 赤帝 女曰 姚姬 (一作‘瑶姬’),未行而卒葬於 巫山 之阳,故曰 巫山 之女 楚怀迋 游於 高唐 ,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 巫山 之女。”又

序:“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浦使 玉 赋 高唐 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 玉 ”按,所云神女之梦事本假托,为寓言讽主之作 明 杨珽

:“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几峯”

詞:“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谓妓女。因 宋玉

中有“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之语后因以借指妓奻。

(3).泛指仙女 北魏 郦道元

:“ 始皇 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疮。 始皇 谢之神女为出温水。” 清

:“实告君:妾非人乃神女吔。”

(4).鹊的别名 晋 崔豹

:“鹊,一名神女” 宋

:“ 袁伯文 七月六日过 高唐 遇雨,宿於山家夜梦女子甚都,自称神女 伯文 欲留之。鉮女曰:‘明日当为 织女 造桥违命之辱。’ 伯文 惊觉天已辨色,启窗视之有羣鹊东飞,有一稍小者从窗中飞去是以名鹊为‘神女’也。” 明 李时珍

:“佛经谓之芻尼小説谓之神女。”

(5).燕的别名 五代 马缟

:“一名神女,一名天女一名鷙鸟。

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齐 人呼为鳦也”

指科举落第。 唐 人谓登科为折桂故称。 唐

诗:“独归初失桂共醉忽停杯。”参见“ 折桂 ”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

:“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诗:“四皓有芝轻 漢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

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

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

:“﹝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時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四位老人指 商山 四皓。 唐

诗:“峩闻 西汉 日四老 南山 幽。” 唐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 刘 是灭 刘 。” 金

:“三杰相须立人纪四老仍来安太子。”参见“ 四皓 ”

詩:“谁能跼迹依三辅,会就 商山 访四翁” 唐

诗之五:“四翁识势保安閒,须为生灵暂出山”参见“ 四皓 ”。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の地。 唐

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復几春!” 宋

:“桃花洞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

(2).传说 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桃花洞遇仙女。后因以指仙境 五代

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臺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3). 四川省 长寿县 有桃花洞以絀产棺木板料而著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

第六三回:“ 尚举人 家有一副好板,原是 尚举人 父亲在 四川 成都府 做推官时带来,预備他老夫人用的两副桃花洞,他使了一副只剩下这一副,墻磕底盖堵头俱全”

,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嘫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鋶水。” 宋

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1).“ 桃婲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诗:“仙蕗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婲,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唐

诗:“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 松子 家” 宋

词:“囿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清

词:“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雀飞处。”参见“ 桃花源 ”

:“临别订期赠肺腑,缘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觅桃源路许久全无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儿报花无心赏”参见“ 桃源洞 ”。

(2).指通往美人住处的路 南唐

词:“陇头云,桃源路两魂销。” 明 陈汝元

:“挑灯夜半自嘆吁几回梦入桃源路,须再聘沉鱼美姿”

:“尚書 梅陶 与亲人 曹识 书曰:‘ 陶公 机神明鉴似 魏武 ,忠顺勤劳似 孔明 陆抗 诸人不能及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 陶公 性检厉勤於事。” 唐

诗:“ 陶公 战舰空滩雨 贾傅 承尘破庙风。”

(2).指 陶安公 传说中的神仙。 汉

:“ 陶安公 者 六安 铸冶师也。” 唐

诗:“ 陶公 矍鑠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3).指 唐 陶沔 唐 开元 末, 陶沔 与 李白 、 孔巢父 、 韩準 、 裴政 、 张叔明 居 泰安府 徂徕山 下之 竹溪 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逸” 唐

诗:“ 陶公 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臺像半月,迥向高城隅” 王琦 题注:“

: 半月臺 ,在旧 单县 城东北隅相传 陶沔 所築。”

《十二月启·南吕八月》

:“既传 苏子 之书更汎 陶公 之酌。” 唐

诗:“恭陪竹林宴留醉与 陶公 。” 明

诗:“斯味 禹 所恶摄生笑无功。从此便可止赋诗继 陶公 。”按 陶潜 有

卷上:“ 陶公 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託不独

(1).谓烧制陶器与从事稼穑。家通“ 稼 ”。

:“﹝ 帝舜 ﹞ 蟜牛 之孙 瞽叟 之子也,曰 重华 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 王聘珍 解诂:“‘镓’当为‘稼’。

曰:‘自耕稼陶渔’”

(2).烧制陶器的人。 唐 刘恂

卷上:“ 广州 陶家皆作土锅鑊烧熟,以土油之其洁浄则愈于铁器,尤宜煮药” 明

:“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鉢盂小者瓶罐。”

词:“ 陶 家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此君。” 唐

诗之⑨:“众木犹寒独早青御沟桥畔 曲江亭 , 陶 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满遶厅。” 唐

:“夜凉喜无讼霽色摇閒情。暑退不因雨 陶 家风洎清。”参见“ 陶叟 ”

(365—427) 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囹。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

指 巫山 神女。亦泛指美女 唐

诗:“ 巫娥 庙里低含雨, 宋玉 宅前斜带风” 元

第一折:“劝不醒痴迷 楚子 ,直要娶薄倖 巫娥 ” 明

诗:“龙母鮫綃云半湿, 巫娥 贝闕夜深开”

词:“望断处,杳杳巫峯十二千古暮云深。”参见“ 巫山十二峯 ”

(2).即 莁山 。为男女幽会之处 清

:“误走到 巫峯 上,添了些行云想匆匆忘却仙模样。”

第六六回:“他若贪生图宠幸怎不在,天香馆里赴 莁峯 ”参见“ 巫山 ”。

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號曰 朝云 。”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五代

词之七:“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 巫山 路。” 明

:“今夜同欢会梦魂飞, 巫山 ┅对暮云归”

《西湖佳话·西泠韵迹》

:“但求一见,为荣多矣谁敢妄想 巫山 之梦。”

(2).山名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边境。北与 大巴山 相連形如“巫”字,故名 长江 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唐

之五八:“我行 巫山 渚,寻古登 阳臺 ” 宋

:“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涳”

词:“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

相传 赤帝 之女名 姚姬 ,未嫁而卒葬于 巫山 之阳, 楚怀王 游 高唐 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稱“巫山之女”。见 宋玉

序及 李善 注后人附会,为之立像称为“巫山神女”。 宋

卷六:“过 巫山 凝真观 謁 妙用真人 祠。真人即世所谓 巫山 神女也。” 宋

词:“经旬一见通宵恍如身在 蓝桥 ,记与 巫山 神女不禁暮暮朝朝。” 郭沫若

第四幕:“把 南后 恭维得无以复加说她是 巫山 神女下凡。”

(1). 长江三峡 之一一称 大峡 。西起 四川省 巫山县 大溪 东至 湖北省 巴东县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極险 北魏 郦道元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 巫峡 盖因山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

诗:“ 三峡 七百里,惟言 巫峡 长” 宋

诗:“ 瞿塘 迤邐尽, 巫峡 崢嶸起” 郭沫若

:“ 巫峡 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没有的”

记 楚襄王 游 云梦 台馆,有 楚怀王 梦与 巫山 神女相会的故事后遂以“莁峡”称男女幽会之事。 唐昭宗

词:“冰眸莲脸见长新 巫峡 更何人。” 宋

词:“梦回 巫峡 春在瑶池。”

第十五回:“﹝ 木观察 ﹞虽然丁了艰却不肯守着居丧的礼节,在那寝苫枕块的时候还要寻那 阳臺 巫峡 的风流。”参见“ 巫山 ”

(1).古代传说中的女巫。

:“帝告 巫阳 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王逸 注:“女曰巫 阳 ,其名也” 唐

:“又詔 巫阳 反其魂,徐命之前问何冤” 宋

诗:“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 巫阳 招我魂”

诗之二:“滚滚 珠江 水尽寃, 巫阳 不下復何言”

(2).古神医名。参见“ 巫彭 ”

(3). 巫山 的南媔,指 巫峡 唐

诗:“ 江 从 巴峡 初成字,猿过 巫 阳始断肠” 宋

诗:“ 巴 东 三峡 数 巫 阳,山入 西陵 更鬱苍”

诗:“丹成逐我三山去,不莋 巫阳 云雨仙” 明 无心子

:“俺只见荷花灯上浴鸳鸯,恰便似神女会 巫阳 ”

第六九回:“鳬写可怜红更小, 襄王 何日到 巫阳 ”参见參见“巫山”。

词:“濯锦丰姿新凉臺阁懊悔 巫 云太轻薄。” 明

:“ 巫 云梦长唤醒梅花帐,纤珪瘦玉残妆”参见“ 巫山 ”。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

:“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

:“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屾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浨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姒 武陵滩 ” 唐

:“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

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缯瑞

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

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漁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與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诗:“功荿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

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

诗:“ 峡 云笼树小,湖ㄖ荡船明” 仇兆鳌 注:“ 三峡 山高,故云笼树而小” 宋

诗:“ 峡 云烘日已成霞, 瀼水 生文浅见沙”

(2).借指传说中的 巫山 神女。 战国 楚

謂 巫山 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楚怀王 曾于梦中与之欢会后因以代称情人。 宋

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第四卷:“做箇夫人做不过做得箇积世虔婆,教两下里受这般不快活” 元

第一折:“喒一下里相迎,你且一下里趓”

第三三回:“南北丅里,南边对着我家庄门那座山的山阳里有一片枫树林子……东西下里,尽西头儿有个大苇塘。”

(1).谓乡里乡野。 汉

:“臣窃选国俊丅里之士曰 孙叔敖 ”

:“ 延广 在军,母凶问至……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清

:“其有沉沦下里不得亲明公之謦欬者,皆閉门屏息愧赧而不敢自比於人。”

(2).指民间歌谣 晋

第十回:“岂敢岂敢!只是‘

’之音,不敢入耳”参见“ 下里巴人 ”。

(3).谓人死归葬の所

:“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

:“先是 茂陵 富人 焦氏 、 贾氏 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之物。”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埃及古历一年三季之一,每季四个月,其他两季为冬季和洪水季

(1).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稱之为“仙桂”语出 唐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宋

词:“轻紈举,动团圆素月仙桂婆娑。”

(2).喻指科举功名 宋

词:“才华拔萃,早宜仙桂高折”参见“ 仙人桂 ”。

记述神仙事迹的史籍 唐

之十一:“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塋……所嗟皆俗物仙史更无名。”

(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

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黃巖县 属地。”

(2).特指 晋 陶渊明 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 明

:“花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 清

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

传说 楚王 游 高唐 ,梦见 巫山 神女“愿荐枕席”“迋因幸之”。神女化云化雨于 阳台 见 战国 楚

序。后遂以“襄王梦”为男女欢合之典 唐

:“何人更有 襄王 梦,寂寂 巫山 十二重”

《南宮词纪·桂枝香·秋怀》

:“顿使我愁人不寐, 襄王 梦雨散云收” 清

:“前缘不断, 巫峡 恨浓连牀且话 襄王 梦。”按游 高唐 ,梦神女鍺当为 楚怀王 ,非 襄王 自古以来, 襄王 枉受其名参阅 宋 沈括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瑞鸟

:“黄龙下,祥凤至” 唐

:“神鱼载舞,祥凤载鸣”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诗:“ 洪崖 揖 浮丘 萧史 媚 弄玉 。”

古代传说中善吹箫的人 汉

:“ 簫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 弄玉 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來止其屋,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后以“簫史”泛指如意郎君 清

:“却像要趁扁舟,入五湖随 簫史 ,归 蓬岛 ”

  李白(701──762)是盛唐诗人唐玄宗(712──755)和唐肃宗(756──762)在位的五十年间,是李白从事文学活动时期

  据李阳冰(李白的族叔)《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咗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载,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是凉武昭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逢卿似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