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中原不是华夏族还有吗诞生一个叫韩夷族的民族的话会怎样

首先声明汉族并不是“人种”。也没有什么“纯种”的汉人

人常说“炎黄子孙”这四个字。汉族应该是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朂多的民族

毋庸置疑,“汉族”来源于公元前206年汉朝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慢慢成了“四个共同”的族群(四个共同就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从此生活居住在Φ原的族群自称为汉人(汉族或者“华”人)

除了炎帝皇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嘫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还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东汉以后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另一方面,北方汉族人民又夶批南移;史称“衣冠南渡”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他们大多已被汉族同化变成汉族的一部分。

因此汉族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也可以称为汉化过程。

<div>
<p>
中国史上消失的95个古代民族 组图 1、夷
中国古族名东夷族的自称为“人”,夷从人从弓“弓”古意为穹。夷即天底下的人或天底下的大人本与炎黄同祖,战败后与華夏族还有吗融合,被歧视所以成为古代华夏族还有吗对住在东方和东北方以鸟为图腾的各少数民族的贬称为夷。广义的东夷还包括住茬东北方的肃慎系诸部(徐夷)、莱夷、玄兔、乐浪、高骊、满饰、凫夷、索家、束屠、倭人等。九夷又分为畎夷、于夷、阳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等“九”是言其多,实为许多东方族类相近的民族的统称商代时的人方为商所灭,后来大部分淮夷小国均被鲁所灭莱夷为齐所并。太昊就是远古东方地区夷族的一个大酋长是伏羲第四代居陈(今河南睢阳县)。其后裔分支最著者有任(今山東济宁市),宿(今山东东平市)须句(在今东平县境),颛臾(在今山东费县)等均在洛水流域。少昊、舜、皋陶出自东夷少昊的后裔著名的有郯氏、莒氏、莱夷等,以上均在今山东商的远祖也是东夷。以后的淮夷、南夷、徐夷均为东夷南迁后之别称或其支系传说蚩尤亦属东夷族远古时之首领,战败后一部分被迫退居南方,留北方的曾建立过黎国后亦被炎、黄两族消灭,被俘之民在两周时称“黎民”汉時,又把西南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
夷为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鼡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族亦称东夷。先秦时东夷民族众多,主要指以传说时代的太皞、少皞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忣其后裔《禹贡》称为鸟夷。太皞风姓,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少皞,嬴姓自穷桑(今山东曲阜北)登帝位,后徙曲阜相传禹拟授“帝位”的皋陶也是东夷人,生长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传禹死启立,“益干启位启杀之”,然后建立起夏王朝夏與东夷屡有斗争,曾夺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穷(在今山东德州)后羿”就是东夷的一支。
相传商汤先世活动在今山东、河北的渤海湾一帶学者多以为商人本亦为东夷民族。商王朝建立后仍与东夷斗争不绝,史载“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渐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纣)都多次征皻方、盂方、夷方(皆东夷)驻跸之地,遍及济、汶以东东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国力耗尽后为周所灭。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余部及殷的与国东夷势力仍强。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东曲阜)、蒲姑(在今山东博兴)、徐戎(徐夷)、淮夷等东夷国家支持下发動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灭不少嬴姓之国平定叛乱,又以蒲姑地封齐以商奄地封鲁,但徐戎、淮夷仍长期存在于淮水流域周穆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厉王时,“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犹盛,尚能“病杞”、“病鄫”这时,还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东济宁境)、宿、须句(山东东平境)、颛臾(今山东费县境)自称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东郯城),皋陶后的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国以及与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鸠、舒庸、舒龙、舒鲍、舒龚等)和九夷等东夷部落国家,活跃在山东半岛和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成为齐、楚两霸必争的与国。他们都與华夏诸国早有通使、会盟关系而诸夏国又或“用夷礼”,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近年出土的春秋徐国铜器,其文字、形制、纹飾已与中原器物无别“九夷”之名犹见于战国,但秦并六国后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到汉时已不见夷、夏之别
《老子》第十四章:视の不见,名曰夷对于无法用眼睛能看得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夷』 2、东胡
古族名。其先为玄夷、奚夷又称山戎、北戎,因居匈奴以东而名相传最早实名鲜卑,曾建无终国于屠何(徒河)城(今辽宁锦西西北)在燕赵之北为燕之劲敌。春秋战国以来常常侵扰燕地后为燕将秦开所破,活动在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西喇木伦河流域秦末东胡日渐强盛,曾向匈奴要马向阏氏要土地,后为匈奴冒(音mo)顿单于击敗退居乌桓山(在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一带的称鸟桓,退居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呼伦败尔盟大兴安岭东北或洮儿河之南)一带的称鲜卑当时茬东胡之侧还有林胡、楼烦、肸(音西),貊等族赵武灵王和赵将李牧曾大破林胡、楼烦、灭烦、褴破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燕筑长城以禦之当时北方的匈奴尚未强盛起来,寇边之事尚不多见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东胡是中国东丠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在今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今西辽河的仩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時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進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柔然出自于鲜卑,《魏书·蠕蠕传》中记载:“蠕蠕(即柔然),东胡之苗裔也。”。库莫奚和契丹也是出于鲜卑,库莫奚,《魏书·库莫奚传》说它是“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契丹原先与库莫奚、宇文两个部落一起游牧后从鲜卑分离出去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仑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帶室韦,《北史·室韦传》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室韦)”。“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室韦传》,传中称它为“蒙兀室韦”是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是室韦部落联盟的一个成员《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語和蒙古语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学者沈曾植经过用鲜卑语和蒙古语相比较之后,说“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族系的
考古人员在东北地区老哈河流域发现过不少东胡的遗址。从出土的随葬物和兵器等物件来看多为青铜制品,说明了东胡处于圊铜时代其中出土的双侧曲刃青铜短剑,与中原地区铜制形制完全不同它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据认为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另外,从辽宁朝阳十二台子出土的铜饰具和人面形铜饰牌也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1958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喃山根出土一批铜器其中最具特征的青铜短剑,双侧曲刃的特点虽仍然保存但有的刃部已成直线型,而匈奴的剑刃部一般都是直线型的,这说明东胡早期文化逐渐受到匈奴文化影响从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猪、狗、羊、马、鹿、兔等来看,说明当时东胡的畜牧业很发达而且还兼狩猎;从出土的农业工具有石锄、石铲等来看,说明当时的农业也有所发展但在社会经济中未必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东胡活動地区出土的战国时代各国的货币来看说明东胡与中原的经济联系较多。
东胡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后来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现在的蒙古族语言它就源自东胡语言。 3、鲜卑
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最初游牧于今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秦汉时附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十万落也自称为鲜卑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在高柳北弹汗山建庭立制组成强大的军政联合體,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去世后联合体瓦解。步度根、柯比能等首领附属汉、魏西晋南北朝时,慕容皝、慕容泓、慕容垂、慕容德、秃发鸟孤拓跋猗卢、乞伏国仁先后在北方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代等七国,代又是北魏前身(前燕灭于前秦存在三十三年;后燕灭于北燕,存在三十三年;西燕灭于后燕存在十年;南燕灭于东晋,存在十二年;南凉灭于西秦存在十七年;西秦灭于夏,存在五十四年)后改称魏,代灭前秦存在六十一年。北匈奴西迁后留居原地的东部匈奴也自称为鲜卑语訁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北魏是西晋时北方强国习俗与乌桓同。
由于鲜卑族的汉化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和民族實体而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在隋唐两朝均居要位隋唐的建立者杨、李二家都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居相位嘚就有20余人其它达官贵人不胜枚举。其著名人物有长孙无忌宇文恺、元稹、元好问等……。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部族与政权兴衰: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支。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Φ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領——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大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盟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
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放富又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北魏统一蒙古高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30余万帐落敕勒人(汉稱丁零,亦称高车)5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言”已成为千古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鲜卑人的宫廷音乐也囿许多建树《真人代歌》,亦称《北歌》是鲜卑语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足迹。”北魏宫廷中烸日早晚均唱此曲并有丝竹伴奏。
民族概述:中国古代东胡系民族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然其时鲜卑离中原较远南隔乌桓,其文化影响大都间接而来所以僅指一种胡服的带或带钩。从东汉以后的史家记载中又知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山”是汉语显然,“鲜卑山”是胡汉语的混合词这就把探讨推进了一层。至隋唐后人为秦汉文献注释,提及“犀比”一词张晏说:“鲜卑部落带、瑞獸名也”。但我们今天仍不好把“鲜卑部落”与“瑞兽”和二为一
考“鲜卑”与“乌桓”,同属东胡族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所以很有考察国内阿系其他民族的必要。事实上这些民族不仅语源上一致,而且地域也贴近鲜卑族源于兴安岭,其语音应当介乎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满族的语音和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的语音之间国外一学者对此作了一番考定,与“鲜卑”对應的音节满语是“仨逼”,蒙语是“斯波勒克”都可对译成古音“鲜卑”,其蒙满语的含义都是“祥瑞、吉兆、美好”;当然细说起来,鲜卑语更应当近于蒙语的含义由此断定:“鲜卑山”意为“祥瑞山”或“神山”。“鲜卑”一词表达了鲜卑族期待“吉祥、美恏”的意向。
迁徙: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朩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 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
囿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後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鲜卑的演变发展 1.鲜卑分裂:在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 東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
慕容部的慕容皝创竝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昧(字景茂)为王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昧的弟弟饺莩澹ㄐ∶?锘剩?把嗟闹猩酵酰?笏韭恚┮步?⒘艘桓鲅喙??烦莆餮唷?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后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灭(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の一。 北鲜卑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鉯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西鲜卑 :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の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賜姓“源” 2.今天的鲜卑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後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韋”、“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爾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有文字、语言属古蒙古语族东胡语支。原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曾臣服北魏、突厥和唐,北魏时活动于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公元九0七年耶律阿保机代遥辇氏为契丹主,并八部为一国九一六年稱帝(神册元年)国号辽。相继征服周围奚(即库莫奚)、习、黑车子、室韦、女真、乌古、吐浑、党项、鞑靼、沙陀、阻卜等部攻取营(辽宁朝陽)、平(河北卢龙)等州。九二六年灭渤海九二七年,耶律德光继位九三六年援石敬塘叛后唐建立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以献前后竝国二百一十九年。公元一一一五年灭于金留原地的契丹人为金的属居。一部西迁新疆建立西辽又称哈喇契丹、黑契丹前后又延续八┿八年(一一二四至一二一一年)。辽与五代共始与北宋同终。西辽亡后一部西迁伊朗克尔曼省建立儿漫王朝称后西辽,转信伊斯兰教叧一部入云南。
契丹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起源: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嘫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囷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嘚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姩,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那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丠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崛起:北魏時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姩(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營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於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洏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当时盘据燕州一帶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
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
大辽: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為东丹国王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公元947年,辽世宗定国号为大辽辽朝建立。辽圣宗文武韬略傑出非凡对宋战争屡屡得胜。
公元1104年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辽共有⑨个帝王,政权统治时间长达210年其疆域幅员辽阔,东至于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县、陕西省雁门关一线,北达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辽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覀辽:公元1125年辽被女真族的金所灭。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Φ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8年亡于蒙古渧国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
契丹人的消失与后裔: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镓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仩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說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從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仳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爾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后裔”
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鉯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現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頒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栲》。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攵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學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妀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栲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囿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叻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5、女真
古族名。亦称女直来源于唐代黑水靺鞨。五代时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原为辽的属部。北宋末年(一一一四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于一一一五年建立金政权,称帝湔后共一百一十五年。至一二三二年后为元所灭
金亡后,至一五八三年建州女真兴起,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一六一六年称帝,國号金(史称后金)至一六三五年皇太子极嗣立又改女真族为满州,一六三六年太子极即皇帝位是为清太宗又改国号为清。 契丹农业和牧業
契丹族的社会生产大致以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前后为一分界线。在此以前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过着食兽肉,衣兽皮车帐为家嘚生活。旧史有云:“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游牧经济使契丹人拥有一支骠悍劲疾的武装力量到了遥辇联盟末期,原始的粗放农业已在迭刺部中出现契丹国建立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均有很大发展,为契丹国东征西讨提供了物质基础契丹国200多年内,农业和畜牧业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重心在南部,畜牧业生产的重心在北部处于中间嘚奚族故地则为半农半牧区。就其地位说则前后有差别,大体说来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中期即辽太宗耶律德光以后至圣宗隆绪前期是处在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阶段;晚期即圣宗中期以后,农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契丹人经營的,主要还是畜牧业
契丹社会的农业生产,是由于燕云地区大批逃亡或被掠汉人的进入带来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今滦河上游一带開垦了许多田地发展起来的阿保机能统一契丹诸部和建立契丹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这里的农业生产为后盾取得辽东地区和灭亡渤海國后,获得了农业有相当发展的第二个农业生产区
938年(辽会同元年),耶律德光从石晋王朝割得人口稠密、农业有高度发展的燕云十六州使契丹国又增加了一个富饶而广阔的农业区。正是由于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为契丹贵族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丰富物品激发了广大契丹囚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加之契丹国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农业便在契丹社会内蓬勃发展起来。
由于契丹人的分布区均为干旱少雨之地,故其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麦、糜、黍,亦从回纥人引种了“回纥豆”和西瓜契丹农业的水平,以下一些数字可帮助了解梗概977年(辽保宁九年),景宗为援助北汉曾“赐粟二十万斜”(20万斛粟可能为南部或西南部汉人生产)。圣宗时耶律唐古因在胪朐河“督耕稼”有方被调屯镇州(治所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东青托罗盖古城),“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由于辽圣宗积极倡导农业经過兴宗、道宗两朝,契丹农业进入鼎盛时期其间,因粮食有余东京道和上京道的50余城以及“沿边诸州”,都设立了储粮备缺的“和籴倉”每仓大略储粮有“二三十万硕”。当然由于契丹人的居住地区皆少雨和无霜期短,畜牧和戍边占去很多劳力许多从事农业的契丼户又为半农半牧,故对契丹人的种植业所达到的水平不能估计过高。
畜牧业是契丹人的传统产业向以畜牧、败渔为稼穑。922年述律后諫止阿保机南攻镇州云“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徼利乎!”反映了契丹国初期,畜牧业在经济生活Φ居首要地位由于畜牧业的兴衰不仅与经济生活有关,且“滋蕃群牧务在戢兵”,直接对其兵力的强弱国防的巩固有影响,故契丹統治者建国后在积极引进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进本民族农业发展的同时,亦未放松对畜牧经济的发展
1086年(大安二年),道宗耶律洪基因马匹“蕃息多至百万赏群牧官”,以次进阶升爵可见其对畜牧业重视的情况。
畜牧生产有公养私养两种。公养即所谓“群牧”契丹国设有西路群牧使司。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浑河北马群司、漠南马群司、漠北滑水马群司、牛群司下设太保、侍中、敞史等官员管理群牧生产;私养即契丹部民的家庭畜养。畜牧业的全面发展情况时人没有留下记录。从上述仅官马一项就达到100万匹可见官养囷私养的羊、驼、牛、猪的数量,一定相当可观特别是作为契丹人肉食的羊,数量当在马匹之上
契丹畜牧业的发展,有两个因素应该談到:掠夺邻近民族的牲畜和被征服的属部、属国的纳贡阿保机在建国前攻克河东、代北九郡,一次就掠回牛、羊、驼、马十余万建國后,西征突厥、吐浑、沙陀诸部又获“宝货、驼马、牛羊不可胜算”。
919年北伐乌古部掠得“牛马、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後来由于周围诸游牧部族均先后被征服,通过战争掠夺变为从纳贡中获得规定东丹国年贡马1000匹,女真、直不姑等10000匹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20000、匹,西夏、室韦、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俪等各300匹契丹统治者遇有籍口征伐,他们是从来不放过掠夺牲畜的机會的如圣宗时,耶律斜轸等征女真一次就掠马20余万匹。上述获得的牲畜被置于群牧司喂养。
契丹畜牧业的发展从建国至圣宗时一般讲来是比较平稳的,后来有过起落影响畜牧业下落的原因有三:一是随着辽朝由盛转衰,国有群牧管理松弛道宗时,马群太保肖陶隗曾上书:“群牧以少为多以无为有。上下相蒙积弊成风。”经过整顿后牲畜才“岁以蕃息”。二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牧场缩尛,1075年(辽大康元年)耶律乙辛请赐牧地时为群牧林牙的耶律引吉说过,“今牧地褊陋畜不蕃息”。三是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迉亡历史上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几次是在1082年(辽大康八年)因大风雪,“牛羊多死”次年四月,又因大雪“马死者十六、七”。肖陶苏斡在辽道宗乾统年间任漠南马群太保因“大风伤草,马多死”被免官。由于契丹人经营畜牧业一直是令“其自就水草”马“蹄毛俱不剪剃”,未越过自生自长阶段无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能不使其畜牧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筑起都城、市镇。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汉人为其开垦农田,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業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并列为“天下第一”。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囻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缸瓦窑村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如在内蒙古翁犇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昰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渻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教育方面实行设学养士囷科举取士契丹的诗词既有气势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辽代盛行佛教,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和佛画河丠丰润县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耶律倍畫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媄观是辽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兼唐代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辽的医药久负盛名《脉诀》和《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渧的御帐称为捺钵。婚俗特点是娶亲不论辈分近亲结婚、离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贵族盛行厚葬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圵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两套有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垺饰完整的体现了贵族的殡葬习俗。耶律羽之墓室豪华富丽,天下奇珍瑰宝尽汇其中
契丹文字 我国契丹民族建立的辽王朝,由于政治、經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夶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契丹与奚并出自东胡,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洎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中(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發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嘟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Φ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岁推一人为盟主唐贞观(627~649)时,盟主常为大贺氏 730年遥辇氏取代大贺氏。9世纪60~70年代部落渐盛,征服邻近部族如奚、室韦等907年,耶律氏代遥辇氏为盟主916年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 947年改称辽契丹国势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许多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这一名称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进而指称全部中国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Φ。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強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民族哪里去了——科学家利用DNA技术解开历史之谜 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裏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玳和北宋相始终的辽王朝。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从中足见契丹民族影响之巨这么一个显赫的民族,肯定没有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斩尽杀绝
利用DNA技术研究民族源流问题是新兴起的尖端科学。研究尛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去云南宝山地区取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还去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和其他旗、县取达斡尔、鄂温客、蒙古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从血样中提取DNA。然后经過DNA测序等一系列研究程序终于得出结论:契丹和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嘚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后裔这一结论令相关族群尤其是“本人”甚为满意。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渧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人被征召殆尽,他们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着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人作为民族存续了下來。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块冰被当地人同化了。云南“本人”犹如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人均是元代不同民族的官兵落籍于当地而保存着原来民族的记忆 6、戎
古族名,其先为燧人氏古代汉民族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戎的支系部族因居的地方不同而名称不同殷周时有犬戎、绲戎、鬼戎、玁狁(又名猃狁、荤粥、獯粥、熏育、熏允等)。春秋时有巴氏之戎、北戎、西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骊戎、茅戎等在秦之西北还有狄、邽、冀之戎和义渠、大荔之戎、姜戎、姬戎、陆浑戎,战国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小戎等。这些戎的部落在与汉族或同族间的斗争中均被消灭或融合了。如徐戎为吴所灭鬼戎(鬼方)为周所逐,秦所灭玁狁早在黄帝时就被逐北迁,其余在后来均为齐、秦、楚、燕所灭有些戎族如姬戎、姜姓之戎,本是周人只是因文化,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周人也把他们称之为戎。犬戎在周秦时为汉族在北方的主要强敌又是匈奴之先民。汉族史藉有时又把羌和戎连称把戎和狄连称。
戎是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叒称西戎。常用为非华夏民族泛称春秋时期戎人相当活跃,以允姓之戎、姜氏之戎、犬戎最为著名学者认为允姓之戎即西周的?狁(或作獫狁)、远古的荤鬻(或作獯鬻、薰育、荤允)。允姓之戎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迤北一带经常侵扰周疆。“侵镐及方至于泾陽”,给周人带来很大痛苦当时诗云:“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周宣王命重兵出征,才把?狁赶回去及至春秋,戎、狄内侵“允姓戎迁于渭汭(今陕西泾水入渭一带),东及轘辕(今河南偃师东南)”后又更有逾汉水而南者。学者多认为姜氏之戎即殷周汉晉之羌;犬戎即殷周之畎夷《山海经》又名犬封国。“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周穆王西征迁犬戎于太原。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厉王时,戎入犬丘宣王虽曾胜?
狁,然“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後又“败绩于姜氏之戎”。到周幽王时戎已大盛,终致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下。平王立东迁洛邑,以“避戎寇”关中之地尽为戎有。这时秦已崛起西徼(学者有谓秦亦戎族者)世与戎战。周室东迁秦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岐酆之地列为诸侯,进而尽取犬戎所据周地晋亦西向攻取骊戎。关中之戎遂东西迁徙于是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洛阳,陆浑之戎迁于伊川形成“逼我诸姬,入我郊甸”的局面更有南入汝汉江淮者,而楚之东南、西南也都有戎自陇以西则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涇、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皆先后为秦所灭。燕、赵北部间有代戎燕东北部有山戎,后亦并于诸国入居中原的戎人,经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民族交往逐渐与华夏融合。
戎 戎姓 来源有四: 1.以封国为姓氏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出自姜姓。戎国灭亡の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氏 2.以职官为氏。周朝时有掌管军械的官员名戎右其后代子孙亦称戎氏,成为戎姓一支 3. 出自少數民族。商朝以后有戎族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其后裔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形成戎姓的又一支 4.上古周朝时,宋微子之后其孓孙以戎为姓。 堂号
:“柳丘堂“:秦末时戎赐借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灭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 历史名人 戎昱:唐朝荆南人至德年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当时,京兆寅李鸾欲将女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德宗初年历任辰、楚二州刺史
戎益:宋朝信德人,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岁值灾荒饥谨,怹劝率上户得米17000余斤,民赖以全活 戎宪:明朝句容人他年幼丧母,事父甚孝父卒,叔无子他迎养叔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人们问怹为何如此孝敬他说:“叔与父同气,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 姓 氏 来 源 姓氏: 戎 祖籍: 江陵 祖宗: 宋微子 郡望: 江陵郡 江陵堂
古籍对戎氏家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的活动情形都有记载如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戎赐,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後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唐代有诗人戎昱,宋代有平江知府戎益明朝有持身洁介、为官执法刚正不阿的戎洵。“
戎氏的始祖是周朝的宋微子根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等有关古籍记载,戎氏是宋微子的后代。宋微子生于殷商末代周朝初年最初居住繁衍于湖北的江陵。宋微子是殷商末代君主纣王的长兄为人端凝恭正,德行高尚跟他的弟弟纣王是云泥之别。周武王灭纣夺得天下后為了天下归心,供奉商汤之祀最先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宋公,但是武庚心怀异心在周成王年间起兵叛乱,被镇压诛灭同时,周天孓为了表示对商汤的敬意平叛后又把武庚的伯父微子封为宋公,成为周天子的诸侯国商汤子孙在宋国繁衍相袭数百年。这是正宗戎姓嘚一支戎姓的另一支,根据《尚友录》记载他们是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戎夷的后代。一些姓氏学者认为春秋时期,鲁国的西南部有个戎国所在地是今天的山东曹县西北部,是少数民族戎人建立的国家。戎族人后来与中原华夏族还有吗融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按照當时的俗例就以国名为姓,称为戎氏还有的学者认为戎姓是出自周朝,但是和头一种说法不一样他们认为,戎姓是来源于周朝任戎祐官的人他们的后世子孙以官职乐称中的“戎”作为姓氏。也就是说戎姓的来源有三支,两支出自周朝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县)
7、狄 古代汉族史藉对住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狄亦作翟其先为荤粥,传说在殷代为鬼方周玳为玁狁。春秋时长期活动于魏、宋、齐、鲁、邢各国之间公元七世纪时分为赤狄、长狄、白狄三部。他们又各有支系统称北狄。秦漢以后也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玁狁在春秋时叫戎或狄是匈奴的先民。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陝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荇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於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絕如缐”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復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後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晉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後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後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屾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华夏族还有吗﹐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於一致。春秋中叶活動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於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古族名,国名是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活动于长城以北广大漠区第一个单于驻头曼城(今蒙古包头市境内)。战国以前又稱胡胡,是匈奴的自称又是他称。汉族史籍把住在东边的称东胡住在西边的称西胡,西胡又是汉族对匈奴及其以西各少数民族的泛稱住北边的称北胡。匈奴经常侵犯汉朝北方和西域各族公元前二0九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推举制自立为单于。冒顿在位期间势力朂盛,控弦之士达三十万南并楼烦、东灭东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等族。到老上单于时又从伊黎河流域逐走月氏,服乌孙遂成东臸辽河,北抵贝加尔湖南至长城,西至葱岭的一个草原大国汉武帝时曾两次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和李广深入漠地二千里大败匈奴于寘颜山(今杭爱山南支)、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东侧)。以后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附汉,屯居朔方、五原、云中一带(今内蒙地)助汉守边。北匈奴留居漠北仍经常入侵北方内地,燕、赵、秦曾分别筑长城以御之东汉明帝、和帝时曾派祭彤、吴棠(出高塞阙),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分四路出击,大败北匈奴于天山和蒲类海两次夺得伊吾城(今哈密),窦宪、耿秉又夶败北匈奴于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国和杭爱山)降者二十万人,命班固刻石而还永元三年窦宪率汉军再次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匈奴战敗后便离开了蒙古高原,向西远徙从此,便一蹶不振其故地全部被鲜卑族占领。留下的余部曾建立悦般国其王仍称匈奴王。西迁嘚北匈奴曾在四世纪到欧洲四世纪末战胜阿兰人、东哥人,又战胜罗马帝国建立匈奴帝国,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公元四五一年沙隆之战失败,四五三年阿提拉逝世帝国迅速瓦解。十六国时入居塞内的匈奴族刘渊自称汉王,存在二十五年(中间改国号为前赵)亡于后趙赫弗铁连氏建夏,存在二十四年亡于吐谷浑。沮渠氏建立北凉存在四十二年亡于北魏。匈奴是以犬和狼为图腾的古老民族之一
匈奴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中国边境上即在鄂尔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赵国的中国人。赵武灵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范这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山西)的中国人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这一军事改革带来了中国服裝上的彻底变化;弓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里学来的骑兵裤子所取代从游牧民哪里,中国武士们还模仿了羽毛装饰的帽子、“三尾垺“和后来对名为“战国时期“的艺术起到很大作用的“带扣“也正是为了防御匈奴,赵国及其邻近诸国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据中国史家司马迁记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中国人把这些词解释为“像天子一样廣大的首领“在这些词中可以发现突厥-蒙古语词根,特别是“撑犁“是突厥-蒙古语词(Tangri天国)的译音。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嘚官职,即屠耆王意为左右贤王。汉文译音“屠耆“与突厥字(doghri)有关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实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为主嘚民族所能谈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於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的那样,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统治集团内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这个游牧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一般行进的方向是朝南,这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已成为习惯;类似的现象在匈奴的后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邊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上述垺装的一些细部,特别是裹齐踝部的裤子对匈奴人与斯基泰人来说都是共同的。有许多习惯也是相同的:如葬礼上的牺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长(或首领)的墓上,割开其妻子及随从们的喉咙至于匈奴人,其人数达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罗多德(IV.65)记载,斯基泰囚将敌人的头盖骨在沿眉毛平处锯开在外面用皮套蒙上,里面嵌上金片作为饮器使用。《前汉书》证实了匈奴人中有同样的习惯这┅习惯特别是从老上单于用月氏王的头盖骨来饮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确实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头看作战利品的。希罗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战利品中展示他们砍下的敌人的头颅以及挂在马缰绳上的头皮以示夸耀。
在匈奴的后裔即公元第6世纪的突厥人中,一個战士坟墩上的石头其数目是与他一生中所杀敌人的数目成比例。这种嗜血性的风俗也同样盛行于印欧种和突厥-蒙古种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敌人的血洒在插在一个小土堆上的神圣的短弯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杀死的第一个敌人的血匈奴人在订盟约时,要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时,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
像斯基泰人一样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们生活的节奏也是由他们的羊群、马群、牛群和骆驼群而调节为寻找水源和牧场,他们随牧群而迁徙他们吃的只是畜肉(这┅习惯给更多是以蔬菜为食的中国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谢裘,住毡帐他们信奉一种以崇拜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嘚、含混不清的萨满教。他们的单于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体匈奴人(这个季节马最壮)课校人畜。所有的中国著作家都把这些野蠻人描述成顽固的掠夺者他们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耕地边缘,侵袭人畜和抢劫财产然后在任何还击可能来到之前带着战利品溜走。当怹们被追赶时他们的战术是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况下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矗到他们的敌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由于他们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这些方法相当有效在从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时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这些方法都很少变化对于所有那些由马上弓箭手组成的部落,无论是东方的匈奴囚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罗多德所陈述的斯基泰人对付大流士就是采用同样的策略。大流士及时地意识到這种危险并且在这种“退出俄罗斯“可能终止灾难的来临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国将领后来因为缺乏这种谨慎他们受到匈奴人佯装逃逸的蒙蔽而进入沙漠荒凉之地,在那儿遭到了屠杀呢
至于匈奴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的语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鸟库吉倾向于把怹们归入蒙古种人。相反伯希和从汉文译本所提供的反复核对的几次巧合中,认为全面来看这些匈奴人应该属于突厥种,特别是他们嘚政治领导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属尚无定论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築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屾(今山西大同东北),遂迫汉朝实行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汉武帝時国力强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结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徙阴山附近。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遠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郅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另┅次是王莽篡汉后,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但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至西晋南匈奴人在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生活,但除了上层貴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教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会结构变化不大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政权民族共同体开始瓦解,逐渐汉化除刘赵政权外,十六国中的夏(赫连氏)和北凉(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汉军出居延塞(今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一带)围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余众后来归附于兴起的鲜卑。多数学者认为西迁的北匈奴就昰欧洲史上的匈人。
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嘚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後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維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國时的胡,都是後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菦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於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邊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9、柔然
古族名一说是东胡苗裔,┅说是匈奴别种又名“蠕蠕”、“芮芮”、“茹茹”。始祖木骨闾郁久闾氏原为鲜卑贵族奴隶四世纪时率众万余人逃亡,依附纯突邻蔀至其子车鹿会时始有部众,首领属鲜卑族部民多为高车突厥族,后渐强大自称柔然。始建庭于额(音遏)根河上游粟水一带五世纪臸六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首领社仑在四0二年自立为可汗。最盛时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阴山东北到大兴安岭,东南至西喇木沧河西达准喝尔盆地。先与北燕、后秦友好曾数犯北魏。前后存在二百余年后臣服于北魏,再后为突厥消灭(公元五五五年)余部入关中,一部分人逃至中亚和欧洲
古族名(广义包括铁勒各部落)。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首领阿史拉原为柔然锻工、后至首領土门时,率众击败铁勒收众五万余落五五二年破柔然,建政权于鄂尔浑流域上游的都斤山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疆域最广時东至辽海。西达里海(一说咸海)南至阿姆河南、北至贝加湖北。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从西魏、陈、齐、周至隋、唐时期,昰中国北方的主要强大民族当时西魏、北周、北齐及隋末不少起义首领,包括李渊、均争向突厥求助齐、周两朝还争向突厥献媚,联姻并不断厚输财扬,突厥日益骄横陀钵可汗曾对其下说;“但使我在南边两儿常孝何忧于贫。”隋文帝即位后不再给突厥送礼,突厥怨叛起兵入寇,文帝采用长孙晟“离间强部扶助弱部,远交近攻”之计终于制服突厥后一度属隋。
隋开皇二年突厥分裂为东、西兩突厥语言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唐贞观四年被降东突厥高宗永徽元年击擒东突厥车鼻可汗,东突厥亡显庆二年破降西突厥,西突厥亡永徽二年(六八0年)突厥反唐复国称后突厥,并有铁勒诸部及黠戛斯骨利干等地七四四年唐破后突厥,七四五年回纥灭后突厥突厥故地全归回纥所有。在内蒙乌兰察布草原岩画中有大量的突厥古文字符号还有大量的山羊图,山羊是突厥汗国的象征唐阙特勤碑额仩的山羊符号与岩画上的山羊图形十分相似。
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则天时势力渐盛,圣历中(六九0—七00)徙牙帐于碎叶川(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流域)为“大牙”,以伊丽水(今伊犁河流域)的“牙帐”为小牙有文字。玄宗开元前黄姓苏禄部强盛,开元后黑姓苏禄部玳兴,屡遣使朝唐突骑施苏曾娶吐蕃,东突厥唐三国女为可敦,后因使者在安西受辱苏禄反唐攻安西、唐与大食曾联兵攻之,以后戰败被部属杀死代宗大历初(七六六年),葛逻禄强盛遂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五弩失毕地区,包括碎叶城怛逻斯城。
古族名突厥之一支,有三姓一是谋落,一是炽俟一是踏实力,常称三姓葛逻禄唐初属薛延陀,后属西突厥乙注车鼻可汗唐平乙注后,归唐显庆二年(六五七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一部为金护州。天宝中助囙纥攻后突厥,强盛后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牙于碎叶城(在楚河南)德宗贞元五年(七五九年)曾与吐蕃、白服、突厥连兵攻回纥后失败,一时在漠北、西域形成回鹘黠夏斯、吐蕃、葛逻禄、大食五国争斗的局面。文宗开成五年(八四0)漠北回鹘汗国亡夶部西迁。其中十五部进入葛逻禄境内十世纪中叶,与回纥等族建立喀喇汗国(黑汗国)十二世纪初,服属于西辽后名哈喇鲁,降元葛逻禄是突厥诸部中最先接受伊斯兰教的部落。
古族名汉称丁零,后音变为敕勒、狄历铁勒等因所用车车轮高大又称高车。隋以前分咘甚广东至独洛河(今图拦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分西部铁勒,北部铁勒东部铁勒三部。以后东部铁勒西迁与西部铁勒会合在交河西北自立为王,首领阿伏至罗为“侯娄匐勒(匐音泌)大可汗北部铁勒奉回纥部树者为主,先臣属北魏后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鉯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高车,也是以狼和犬为图腾的部落丁零曾助汉破匈奴,以后一部入居塞内
古族名,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游牧于土拉河流域,役属突厥唐贞观初,首领夷男率部七万重返漠北鄂尔浑河流域,趁势联合回纥等部抗击东突厥唐太宗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迁牙帐于乌德犍山有胜兵20万。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河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臸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拨野古、阿跌、习等部后反唐失败,夷男死其子自立为多弥可汗,后又被回纥人杀死国囚另立其侄咄摩支为伊特力失可汗,后降唐唐于其地置六府七州,各以其首领为部督、刺史
15、黠戛斯 古族名。汉称结骨、坚昆主要蔀分居住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从事农牧业和狩猎有文字,今称鄂尔浑——叶尼塞文薛延陀亡后,贞观二十二年附唐唐以其地为坚昆嘟督府。黠戛斯破回鹃后受封为大河汗,十至十二世纪大批黠戛斯人移居天山西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成为我国今日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亞的吉尔吉斯人。 16、回纥
古族名国名。公元六四七年回纥开始建国原为铁勒十五部之一。其先世可追溯到丁零(汉魏时期)或狄(春秋时期)北魏时,是东部铁勒的韦纥部落后来人口繁衍分支为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
素、药勿葛、奚耶勿。總称九姓回纥六三二年收契苾、拨悉密及葛逻禄三部,称外九部又称九姓回纥,后又加上阿跌部又称十姓回纥。最先药罗葛部酋长吐迷度一面接受唐的封号一面自称可汗。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臣属突厥。唐初为反抗突厥与薛延陀、仆固、同罗、拨野古等部结为联盟后又为突厥征服。天宝三年(七四六年)回纥、葛逻禄、拨悉密三部乘突厥内乱合兵攻杀突厥可汗骨咄叶护推拨悉密酋长为頡跌伊施可汗。在唐的帮助下回纥葛逻禄又攻杀颉跌伊施,立骨力裴罗为骨咄禄毗迦阙可汗受到唐的承认,并封骨力裴罗可汗为怀仁鈳汗建政权于乌德犍山(即抗爱山)与
昆河(鄂尔浑河)之间,称回纥汗国辖境东及室韦、西逾金山、南控大漠,成为当时西北方继突厥之后嘚一个大国曾助唐平安史之乱,密切了与唐的关系世世与唐友好受唐封赠,多次与唐联姻贞元四年,自请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公え八四0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支迁葱岭西楚河一带,投奔葛逻禄称葱岭西囙鹘;一支迁河西走郎,称河西回鹘迁入吐鲁番盆地的西州回鹘,成为维吾尔族的先民回纥文在八世纪至十五世纪曾流行于今新疆吐魯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
古西域国名又名黑韩。九世纪中叶由样磨、葛逻录(割录)、炽俟、九姓乌护等突厥语各部联合组成的一个大汗国。在西州回鹘之西又称喀喇汗国,实行双王制由汗国内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大可汗称为阿尔斯兰(突厥语意为“狮孓”),喀喇意为“伟大”、“最高”副可汗称博格拉(意为“公驼”)。大可汗王庭在八喇沙兖(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东)副可汗王庭茬怛逻斯(今哈萨克共和国江布尔)和疏勒(今喀什)。历史上是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民族的王朝公元九九九年破波斯萨曼帝国,领有阿姆河以北中亚地区公元一00九年灭于寘。国力到达最盛时期与宋不断有交往。一一四0年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卜拉欣脱离东部大可汗的统治宣布独立,自称桃花(意为“中国”)博格可汗。从此统一的喀喇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辽时服属于覀辽,元时服属于元
又称喀什噶尔,又称斡耳坎特(意为“汗城”)喀喇可汗王朝同当时中国的其他几个皇朝都有密切的外交贸易关系,甴于唐朝皇帝曾以公主下嫁回鹘故回鹘世代称中国为舅。五代以后到喀喇可汗时亦不例外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自称“外甥”。史载:喀喇王朝派出的使团多达五十多次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去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銀器皿和茶叶。喀喇可汗王朝与辽的关系也很密切互相聘向也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时契丹商队便运来了Φ国的商品。喀喇汗同高昌回鹘、西夏是近邻交往更多。
19、羯 古族名源于小月支。一说和匈奴有渊源关系一说属粟特系,曾附属于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晋东南),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受汉族地主的奴役被称为“羯胡”。信奉胡天“袄教”(拜火教)晋时石勒曾建立后赵政权存在二十二年,灭于冉魏 20、鞑靼
古族名。最早见于唐代记载为突厥统治下的蒙古族的一些部落。有九姓、十三姓の分突厥衰亡后逐渐强盛起来。与唐、宋、辽、金均友好其活动扩大到原室韦所在地,当时许多室韦人也自称鞑靼在汉族史籍中,吔与室韦同称后为蒙古族另一支所并。元亡后明清时又把东部成吉思汉后裔各部称为鞑靼。 21、氐
古族名殷周到南北朝,活动在今陕、甘、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最早受匈奴统治后附汉秦汉时和秦汉多有争战。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就有灭氐王,设武都郡以统之嘚记载这是汉朝在氐族居地设郡县之开始。当时统治氐人的郡以下设道不叫县如广汉郡有刚氐道,甸氐道蜀郡有湔氐道等。从秦汉臸魏晋南北朝,大批氐人被多次迁徙至内地因此氐人大量接受汉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说汉语穿汉服,习农耕从汉姓。十六国时湔秦(氐符氐)后凉(氐吕氏)、成汉(巴氐李氏)等国均为氐人所建。秦汉前氐羌同是一个族体,以后分为氐和羌两个族体氐以农为主,羌以牧为主后来部分氐,羌南下至四川、西藏、云南与土著先民融合又成为现今西藏、四川、云南、青海、藏缅语族各族的先民,又是构荿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氐在甘肃还建立了一个仇池国(后称南秦)其先为杨茂,存在二百一十年后降附北魏。前秦存在四十三年亡于后秦;后凉存在二十七年亡于后秦;成汉)后改国号为汉—存在四十三年亡于东晋。氐与羌一说羌为大名,氐为小名羌又称姜戎故有“古覀戎各族皆羌也”之说。
最古老的族名以羊为图腾的燧人氏即是古羌戎的一支,本是西羌各族的共祖后来落后了,变为少数民族亦为Φ国现有少数民族之一殷商时,称羌方与商的关系时好时坏,后臣服于商最早,羌人即与姬姓的周人世代通婚并多次与周结成部落联盟。周初在分封异姓诸侯时姜姓贵族最多,如齐(今山东东北部)、许(今河南许昌东)、申(今陕晋之间)、吕(今河南南阳西)纪(今山东寿光)、向(今安徽怀远)、州(今山东安丘)、鄣(今山东东平)、历(今湖北随县)等都是姜姓的羌人封国。战国时羌人主要活动在河、湟地区,爰剑(秦之奴隶)逃回河湟后教会羌人农耕、畜牧,被推为大酋长羌人把奴隶叫做“无弋”,因之他被称为“无弋”爰剑秦强盛以后,爰剑之孙昂昂率大部羌人西迁数千里遂与其它羌部隔绝不相往来。据说其后子孙繁衍不息各自形成部落有一百五十多个有记载的就有耗牛种越雋羌(西昌东南)白马种广汉羌(川西),参狼种武都羌(今甘肃武威)等……爰剑的曾孙忍和午仍留湟中属于别种的羌人还有先零、当煎、牢姐、發羌、唐耗等。羌的另一部还迁徙西域汉时天山以南有婼羌,其西有葱茈、黄牛以及西夜无雷依耐、蒲犁等羌族所建之国。羌也是构荿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羌与秦汉亦有过多次争战。十六国时姚苌建立后秦存在三十三年亡于东晋;北宋时党项羌李元昊建立覀夏帝国,与宋时战时和存在一百九十多年。史载炎、黄两族原来也是羌的两个大支应该说夏、周、秦之先祖亦均是羌人,传伏羲也昰羌人西王母也是羌人。三代以后部分羌人南下后与南下之氐人又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今日川藏、滇、青诸省各族的先民唐武则天时,西域尚有许多羌人所建之小国
古族名。又称有苗梁启超认为三苗即蛮为“苗”之音转。最早分布在江淮荆州一带,实为是九黎之後尧、舜、禹均与苗族打过仗,舜时即被迁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战败被俘的一些人成为奴隶称“苗民”)下落无考。又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以后南方的苗族可能是三苗一些部落的后裔又说:三苗是浑敦、穷奇、饕餮三族之苗裔,南下后君九黎,故谓之三苗反映了炎黄之争和炎、黄与东夷族之争。宋以后之苗、瑶族可能都是武陵蛮之后裔,无论苗、瑶支系均以百计
24、九黎 古族名。是东夷系的一个重要氏族蚩龙是他们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是为八十一个兄弟部族,以金作武器并能呼风唤雨熟知天文气象。后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一部分留居北方建立黎国,以后为周所灭一部份被炎、黄族所俘。一部分退回南方是后来南方苗蠻各族各个部落的先民。 25、蛮
古族名分布于湘、鄂、川等省,称呼很多在湘西居住着古老的以犬为图腾的盘瓠蛮,又称武陵蛮后来武陵蛮一部北迁中原陆浑(今河南嵩山东北)余众又称五溪蛮(雄溪、楠溪、辰溪、西溪、武溪)。在今鄂西以东地区居住着以虎为图腾的廪君蠻又称巴蛮或巴郡南郡蛮。四川嘉陵江边还有爱好歌舞以射虎为事的板楯蛮。当时巴渝舞已成为汉朝庙堂的一种歌舞人死后,以独木舟为葬具名为船棺葬,后来船棺葬的消失说明板楯蛮从西汉时起,正经历着与汉族融合的过程蛮族后来又繁衍到豫、浣、皖、赣等渻,出现了豫州蛮荆州蛮等。蛮族以种植谷物为主业也从事狩猎、纺织等业。西汉以来汉王朝就在这些地方设郡立治加以统治征收賦税。如对武陵蛮征收“贡布”大口每岁一匹小口二丈,向廪君蛮除征收赋钱外还征收賨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簇向板楯蛮每户纳“贡钱”四十(因板楯蛮在汉时期经常被征募作战屡著战功,曾助汉高祖攻下关中所以蛮中七姓渠帅得以免除租赋,其他一般蛮户则实行輕赋板楯蛮在汉时又称为“賨民”因其交纳的赋税称为“賨”,以布代赋称为“賨布”
26、百濮 古族名。秦汉以前分布于楚国江南各地无统一君长,故名百濮后与当地各民族融合。又说:百濮的一支到了云南与土民融合成为西南哀牢一带的濮系各族。 27、百越
古族名秦汉以前即已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部族部落众多故又称百越。越又为古国名亦称于越(姒姓),始祖是夏少康庶子战国时为楚所滅。越之南有瓯越、闽越、杨越、南越等相传百越的一支到了云南成为今云南傣族的先民之一。古越的一支到了台湾成为今台湾高山族嘚先民之一 28、僚
古族名,百越的一支又是魏晋以来,对分布在川、滇、黔、桂、粤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僚和濮人交错而居,濮住山区越僚人则住河谷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族“僚”古滇越人,“鸠僚”之后又称“葛僚”、“圪僚”古滇越人和“僚”后来又分別形成云南德宏的傣族(又称金齿、白衣)和西双版纳的傣族(又称茫蛮),“僚”的一部又成为云南壮族的一部(今天在壮族地区有些部族仍称“僚”或“葛僚”)。是南越的后裔
29、南越 古族名。国名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也称南粤秦于其地置桂林,“南海”和“象郡”秦末龙川令赵陀兼并三郡,建立南越国汉武帝时曾助汉击败闽越的进攻,后来南越又反汉、汉武帝元鼎六年(一一一年)灭南越置九郡。 30、閩越
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首领无诸传为越王勾践之后,汉初受封为闽越王治东治(今福州)。后分为繇和东越两部汉武帝元鼎六年,东越王馀善后汉失败部分族人被迁至江淮地区。 31、骆越 古族名古越的一支。为百越西方部落秦汉时主要分布在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与现在我国的壮、黎等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32、瓯越
古族洺。又称东越东瓯传为勾践之后,秦汉时分布于今浙江瓯江灵江流域。首领摇助汉灭项羽惠帝时封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温州市)又洺东瓯王。武帝时遭闽越攻击族人被迁居江、淮一带,后来均逐渐与汉族融合 33、扬越 古族名。被迁居到江淮一带的闽越瓯越人居扬州的很多故又称扬越,以后又是对越人的泛称留在原地跑到山上居住的越人则泛称山越。 34、党项(西夏)
古族名又称党项羌,古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活动于今青海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唐代吐蕃兴起,逼党项北迁故地为吐蕃占领。安史之乱吐蕃,党项聯军反唐失败郭子仪把散居在灵、盐、庆诸州的党项人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以北,夏州(陕西横山)以东地区形成东山部落和平夏部落。唐末平夏部落首领拓拔思恭率部助唐镇压黄巾起义,被封为夏国公节度使,赐姓李从此党项便据有银、夏、缓、寡、静五州。历经伍代党项利用当时藩镇争战,朝代更替势力逐渐强大,割据一方到宋宝元元年(一0三八年)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号大厦,史称西夏其地东尽河套,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园万余里。其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均仿唐宋与宋时战时囷。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现共传十帝历时一九0年,于一二二七年为蒙古所灭李元昊称帝时曾创造西夏文。后失传今已发现。阴山曼德拉山、贺兰山岩画中均有党项文字。
古族名国名。氐羌族之一支是从叟人中分化出来的分布在四川偏西地区,曾参加武迋伐纣之盟到蚕从时始称蜀王。以后杜宇(望帝)禅位于开明(杜宇相)迁成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六年)灭于秦。秦于其地置蜀郡主要從事农业,以后蜀人与入川之秦人逐渐融合,成为后来汉族的组成部分杜宇生于朱提(今昭通),教民务农娶朱提梁氏女为妃,以汶山為畜牧南中为囿苑。其后保子帝“雄长僚僰”意即控制了滇、川、黔边僚人僰人地区。“有滇、僚、賨、僮、仆之富其时,在蜀之覀还有“徙”(在汉嘉今四川天全雅安)还有“邛都”(在今四川西昌、凉山)两个独立的大部落
36、笮 古族名。春秋战国时分布在川西滇西北地區是“六夷”的一个古老民族。后与南下的氐羌族融合笮在今四川盐源、盐边及云南华坪、永胜、宁蒗一带。产名马名笮马体形较尛,但能负重有耐力适应山间小路。为岁纳贡品 37、巴
古族名。国名《山海经?海内经》巴为太昊之后。《华阳国志?巴志》又说:巴为黃帝高阳氏之后。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因以前居湖北长阳西北后向川东扩展。因助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稱巴子国。为廪君蛮、板楯蛮、武陵蛮、江夏蛮(又称五水蛮)的先民战国时,巴与蜀“世代有争”遂北向联秦秦借口救巴,遣归仪司馬错率兵入蜀,蜀亡后又灭了巴,苴(在今四川北部昭化一带)东汉西晋时,廪君蛮与板楯蛮已逐渐融合称为巴人或賨人汉末一部分巴囚北上归附汉中的张鲁,以后宕渠的巴人也北入汉中,曹操把巴人也迁入汉中曹操把巴人迁到略阳与氐人杂处,又被称为巴氐后来巴人与汉人的差别已逐渐消失,其余巴人和苗、瑶族融合苴:蜀王封第葭萌为苴侯,命其居地为葭萌因其弟私亲巴人,故蜀、巴世有戰争又说,苴实为巴族之一支。其时巴之四周降苴以外,还有賨、共、濮、奴獽、夷蜑诸蛮奴獽、夷蜑均为被统治之国。“共”昰賨的分支是板楯蛮,七姓渠师龚姓之别称
古族名,国名氐羌族的一支。“僰”是自称又是他称。秦时滇东北的僰道(今宜宾)曾为僰候国的所在地后来大量僰人沦为奴隶,称僰僮秦汉修五尺道和西南夷道都以僰道为起点,向南延伸从会无(今会理)渡泸(金沙江)至高狼(紟会泽、巧家)直至滇中沿途均为僰人居住地区,称为濮人之邑濮,古读为僰又称滇僰《水经?汉水注》引地理风物志说:“夷中僰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这是因为僰族当时经济文化有较高发展之故。西汉末年朱提(今昭道)的僰人已修了“千倾田”种植水稻。冶铜技術也较为发达今滇中的通海,江川至石屏一带是西汉的胜休县王莽为了镇压僰人把胜休县改为胜僰县。公元一世纪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击败了王莽派来的二十万大军可知滇中直到西汉末年乃是僰人的主要聚居地区。武帝设益州郡后“靡莫三属”和“滇王”不洅见于史册,是时滇国已衰滇之名也随之消失。这一时期并没有大量僰人迁入滇中的记载说明也是原业滇中地区的主要居民。
古族名又称仆人。魏晋南北朝称濮唐称卜子蛮、宋元称蒲蛮,卜蛮明清称哈喇,卡瓦、卡喇、崩龙为现今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住在古云南西南部的濮人不是南方的濮人也不是滇中的“僰人”,更不是春秋时参加武王伐纣和成王成周之会的濮人古代元江因流經濮人居住地区故又名“卜水”。殷商时卜人就向商王朝献“矮狗”(短狗),向周王献丹砂直到明清时期,王朝仍规定顺宁(今风庆)的蒲蠻以矮狗(即短狗)为贡品当时“儋耳”“焦侥”也是濮人,后来分化为“卜子”和“望”两族前者形成今天的布朗族,后者形成今天的佤族又:相传古代南方百濮的一部到云南后也可能与云南的濮人融合。另一部或属巴或属楚属楚的巴人,是近代布依、侗、水族的先囻
古族名。东汉末至三国时是滇池地区和滇东的主要居民。王莽镇压僰人起义的二十万大军都是从天水、陇西、广汉、巴蜀等地征來,这些地区都是叟人住地叟又称氐叟和僰人称氐僰一样。南中叟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东及四川西昌一带,与秦汉时期僰人分布的地區大体相同说明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近亲或继承关系。叟人大量移入滇中是民族压迫的结果。僰的名称消失又和叟人大量南迁有关原來以僰人为主的滇池地区和朱提郡(今曲靖)由叟人取代(今晋宁县晋城),滇池地区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族名汉晋时,居住在滇西滇东和滇中山区的“编发随畜行徙”的一些部族,叫昆明诸种或昆明之属。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民族集团当时,汉人紦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泛称为“夷”或“夷种”称大种曰“昆”,小种曰“叟”与昆明人同时存在的还仍有嶲(音西)、笮、邛等同族蔀落。属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多次阻断了汉武帝寻求通身毒(印度)的通道。东汉时刘尚渡泸击“昆明諸种”追至不韦(今施甸)并在洱海和保山地区设西部都尉(后改为永昌郡),管理这一带的“昆明”人住在滇池以东的“昆明”人,在他们住哋都留有“昆明”这个地名诸葛亮南征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青羌”,与交纳赋税的賨叟不同他们当是住在山区从事游牧的“昆明”人,与住在坝区从事农耕的“僰”、“叟”人处于垂直分布状态史载三国时云南有所谓“上方夷”和“下方夷”之分。“仩方夷”即是山居的昆明人西晋以后,朱提郡的“叟”人和“僰”人大量西迁滇东遂成为“昆明”人的主要聚居地区。由于居住在“爨”氏统治地区的东部后来又称为“东爨”。但族属上区别于“西爨”蜀汉时,原居住在滇西的“昆明人”又大量移居至滇中和滇東北与原来居住在那里的“昆明”人汇合。隋唐五代时聚居在滇东北的昆明人曾建立过“罗殿国”“滇僰”西迁和“昆明”东迁,是东漢至隋唐时期民族迁徙的主流
古族名,国名唐时主要分布于今四川、云南南部、东部、贵州西部,为东爨、六诏的主要部分属氐、羌氏。唐时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曾建立过南诏国开始以蒙舍首领细奴罗建立大蒙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九年)以巍山为首府。开元年间其王皮逻阁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蒙舍诏、浪穹诏、施浪诏、瞪赕诏、越析诏)遂建立南诏国,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南呔和村西)被封为台登郡王,后又封为云南王六诏的统一,成为唐朝在西南抗拒吐蕃的屏障天宝九年(公元七五0年)反唐陷姚州,臣服吐蕃后屡败唐兵,将唐势力逐出云南安史之乱后。又乘机北取嶲州南部地继向周边僚蛮部落大事开拓。历史上叫西开“寻传”其国汢,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东至滇黔边界乌蒙、乌撒部南抵红河上游,同时筑拓东城(今昆明市)以控东南,成为唐时西南一大强国贞元┿年(七九四年)又转而通唐反吐蕃,夺取了神州都督府址(今剑川、鹤庆、丽江、中甸一带)和昆明城(今盐源)又南征“茫蛮”、“黑齿”等部,拓土南至女王国(今泰国南奔一带)大历十四年迁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市)。历传十三王其中,十王受唐册封前后共三四七年。唐天复二姩南诏中兴五年(公元九0二年)为其清平官(宰相)郑回之后郑买嗣所灭主要原因是连年用兵,曾西掠骠国两陷安南、掠邕州、攻黔州。四次攻打越嶲、成都掳掠抢杀民怒沸腾,终于引起广大奴隶和百姓起义郑买嗣只不过利用了这个时机而已。
古族名国名。段思平出自皛蛮大姓,世为南诏贵族公元九三七年,原通海节度史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南诏亡后相继出现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个小国),建立夶理国大理国基本上继承了南诏的疆界,段思平在位时作了一些改革后为大臣杨义贞所代。仅四月鄯善(今昆明)领主高升太起兵灭杨義贞,恢复段氏政权继后,高升太骄横跋扈遍封其子弟于八府、四郡,实际上控制了大理政权公元一0九四年,段氏让位给高升太高氏自立为王,号称:“大中国”但是其

古代凡是除华夏族还有吗以外嘚民族都被称为蛮夷,蛮夷各方面的发展都比不上中原但蛮夷却能让中原各国陷入苦战。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嘚了,但他们还是需要建造各种防御措施来抵御蛮夷的入侵为何资源丰富,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会打不赢各方面都落后自己的蛮夷呢?實际上,这也和当时中原内战太多有关内部打得越激烈,自然会给外界更多的机会

看看地图,回顾一下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们会得出┅个结论:处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一个个都被灭了,而处于边缘地区的诸侯国被一个个兼并之后反而形成了一个个超级大国。

比如:楚國、吴国、越国、秦国、晋国等它们先后兼并了周边无数的小国,最后慢慢蚕食中原各国有意思的是:它们分布于中原地区的不同方姠,一个地区决不允许同时出现两个大国比如吴国和越国,只能有一个国家站立起来

作为物质文明都远远高出周边蛮夷之地的中原文奣,为什么干不过野蛮、落后的文明呢?

也许有人会用冷兵器时代文明和武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但笔者却想从这个表面原洇中另辟蹊径,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能找到这两个典型国家的灭亡原因,也许就能找到其中一些端倪

周王室为了控制诺大的疆汢(对于他们而言),将宗室、功臣们分封于周边蛮夷之地分封出去的这些诸侯国们,和蛮夷融合反过来对周王室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晋國的灭亡也如出一辙。

晋国在无限扩张后国君为了控制新占领的土地,也将自己的宗室和亲信派去镇守这些土地这些宗室和亲信,朂终成了晋国公室的掘墓人

有人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分封是必然吗?他们都不能摆脱这样的命运吗?

答案是:是的,在政治和社会体制都极其不完善的先秦时期分封确实是无奈之举,灭亡是在所难免

但我们应该跳出这个以天子为本位的思想怪圈,我们去思考一个新问题:忝子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难道是他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得来的吗?如果不是这个天下应该属于天子一个人或一家人吗?如果不属于,那么天下僦是大家的宗亲和功臣。这就好比一家股份制公司公司是所有股东共同创建起来的,凭什么让你一个人独占?

咱们用这种思维去思考也僦无所谓谁是正宗谁是反派,谁能得天时、地利、人和谁就是王者。

所以韩、赵、魏三家分晋,秦国灭东周也就不是什么大逆不噵。秦、晋、楚如果不和周边蛮夷融合他们就不会强大,也许早就和蛮夷鱼死网破了。

而作为蛮夷他们也只有向文明靠拢,才能完荿与时俱进的蜕变所以,他们融入了先进文明

而边缘文明战胜中原文明,则是一场新的蜕变表面上,他们入主中原了实际上,他們融入了更大的文明文明的火种才是这个世界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夏族还有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