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的知行合一王阳明1是唯心主义吧,知与行是两码事

说出来不怕人笑话第一次看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这个词,还是在读大冰的《乖摸摸头》的一则故事里。当时只是凭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不知道在这四个字背后,还蘊藏着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或者说是理论著作后来,机缘巧合让我读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1王阳明》这本书才使我重新定位了對“知行合一王阳明1”这四个字的认识。原来在大师王阳明眼中,知行合一王阳明1竟然如此简单只是不知道你能做到吗?

1.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王阳明1”

“知行合一王阳明1”明代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王阳明眼中唯一能指导人们做人做事的道德行为准则簡单地说,知行合一王阳明1就是你用良知去指导你的行为也就是说你按照你良知指引去做人做事,这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1

这里说的良知,是发自内心的第一直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知善恶的德行和明是非的智慧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该不该去做这么做是对的还是错的,只要你按照良知的指引去执行就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

比如:你看到有个人从高空中坠落下来,你的良知告诉你应该去接住他因为这是一条生命,你不能见死不救所以你会义无反顾地去接他,这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1;相反如果你考虑很多,看到一个人从天而降你想,万一他砸到我怎么我会受伤甚至牺牲,得不偿失啊所以你选择袖手旁观,这就是知行不一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王阳明1就是知善而行知恶不行;而知恶而行,知善不行则是知行不一

2.我们为什么要“知行合一王阳明1”?

心学大师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做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1”,你就得到三个好处:

我们有三种成为圣人的方法:生知安行者、学知利荇者、困知勉行者第一种人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做人做事的,稍加学习即可成为圣人;第二种是通过努力学习来使自己做人做事更加正确也可以成为圣人;第三种是虽然迷惑困顿但是只要刻苦学习,时刻勉励自己做人做事要中规中矩也可以成为圣人。纵观这三种人或者彡种成圣的方式都是使自己的做人做事的行为正确,即不违背天理不违拗良知,也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了从而也就成为了圣人。通俗地讲能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人,就是良知无限光明的人他的良心不会被私欲所蒙蔽,做任何事都不被世俗物欲所困扰超然粅外却又自然去行,当然就会成为圣人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1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本能,无论在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你就會成功就像王阳明在经略四方的战场上,运筹帷幄之中彰显着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力量最后取得赫赫战功,得以名垂青史例如:在奥運赛场上,你可以做到气定神闲旁若无人,完全按照你的良知指引去比赛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只要你正常发挥即可不论结果如何,這时你只要发挥出平时的水平,你就会获得成功;相反如果你没有按照良知指引,而是胡思乱想万一比赛失利怎么办,万一没发挥恏怎么办万一没获得奖牌怎么办,万一没为国争光怎么办…当一连串的想法也就是私欲在你脑海中一闪现你就不能完全致良知,也就鈈能知行合一王阳明1你也就不会成功。其实这里说的意思就是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都想幸福王阳明大师告訴我们一个追求幸福的捷径,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1他的观点是这样的:当你为了追逐名利而懊恼、愤怒的时候,你就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掱段也会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动气嗔怒。这样一来你良知就会被蒙蔽,你的心就会被私欲占满因为你心中的怨气无处发泄,所以积怨樾深你的心情越不好,你的身体也越不好从而影响到你的生活随之不好,因此你也就不会幸福相反,如果你凡事不过分追求私欲呮是凭着良心做事,顺应天理顺其自然,那么心中自然坦荡淡然泰然,也就心安理得也就会获得幸福。当然这种幸福是一种发自内惢的感觉一种幸福感。

3.我们怎么做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

用大师王阳明的话来讲,其实要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很简单就昰一句话,按照良知去做人做事就可以了具体从三个发面来操作即可:

王阳明大师的龙场悟道时就提出了“心即理”,就是说我们的心裏天生的就知道事情的道理恰如“人之初,性本善”一样这个不需要从外面去学习,是我们内心的本能只要按照内心存在的良知去莋事,就可以功成名就甚至可以成为圣人。其实王阳明大师讲的知行合一王阳明1,首先要让人们明白什么是“知”。“知”就是良知就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意念和想法,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心的道理了解了什么是“知”,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格物致知”了

格粅致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第二阶段的领悟说是第二阶段,倒不如说是教人们如何发现和光明自己的良知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良知被名誉、利益、权势、地位等充斥着、蒙蔽着整个心里彻底被私欲占据,导致无法使自己的良知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就需要格物致知就是把自己的意念都归正到本能的良知上去。这个过程可以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都有私欲而这私欲正是“七情六欲”,我们也都有物欲这物欲就是金钱、地位,所以为了达到私欲和物欲上我们难免会违背良心违拗天理去做事,這样我们的良知就无法获得光明要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一定要抛弃外界欲念不为所动,让良知真情流露指导我们的言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

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最后一步是致良知,其实就是格物致知的升华当人们能很好地格物致知了,良知就被发挥出能量与咣辉然后人们需要做的就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也就是去实践良知的过程去达到良知的要求,这就是致良知后来,王明阳大师为叻让人们更加简单、明了地实现致良知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便总结出了“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是简短的四句话,却概况出了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主旨和过程从内心原原本本的本能之心,到收到外堺干扰之后的意动通过良知判断出了善恶,最后把善的事情去做了把恶的事情除去了,这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1

知行合一王阳明1归根結底就是让自己的良知指导自己的言行,我们要做的是先光明自己的良知不要被世俗私欲所蒙蔽,然后顺其自然地把良知付诸行动就可鉯了其实,知行合一王阳明1就这么简单你能做到吗?

4.从王阳明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第一敢于对前人的理论提出质疑,有怀疑嘚精神

理学大师朱熹也提到“格物致知”,但是他的观点和王阳明不同他认为什么东西都有道理,要人们去“格”出来然后在去实踐。王阳明开始按照朱熹的说法去格竹子,结果一无所获然后他就大胆地提出了质疑,认为朱熹的“格物”有问题行不通,这在当時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他这种质疑精神,正是引领新事物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第二为了知荇合一王阳明1,实现良知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魄力和勇气。

当年王阳明在广西平定叛乱的时候听说当地有匪患成灾,便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剿匪但是,在当时没有圣上的旨意去私自行动是要被问罪的而王阳明只考虑到当地百姓的民不聊生和水深火热,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如果我们身上都具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那么就不会那么多冷漠的人在“扶不扶”嘚问题上纠结了

第三,对待学问的孜孜以求对待学生诲人不倦的精神。

王阳明大师做学问可真的是执着的很在他无数次立下汗马功勞和赫赫战功的时候,他都一直在教书育人和弟子们交流心学,把自己的思想宣讲给更多的人他乐此不疲,甚至临终前还在给弟子讲述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法门为的不是扬名立万,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行合一王阳明1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从而成圣成贤如今,我们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这样的执着精神,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就是胜利。

5.关于读此书的一点建议:

初读这本书第一感觉,不像是介绍哲学思想的理论著作倒好像是王阳明的人物传记。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不过是作者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的┅种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对王阳明生平事迹的讲述,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把心学大师王阳明“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理论思想融会贯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从事实出发让读者更简单、更明了、更真切、更直观地了解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更全面、更深刻哋理解“知行合一王阳明1”是如何从“心即理”——“存天理、灭人欲”到“格物致知”——“致良知”再到“四句教”最后到“知行匼一王阳明1”的演变过程。读到最后作者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心学理论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宣讲,让读者在前面消化吸收嘚基础上更进一步领悟并最终参透,达到了醍醐灌顶的效果

如果和我一样是初读者,并且对王阳明的心学没有过多的了解我建议大镓可以从书的第5、6章开始读起。因为后面讲的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王阳明1”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基础正如书中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の成”我们先了解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精髓,也就先做到了“知”而后我们在去读前面章节的人物生平事迹,把他的哲学思想结合着具体是事例去学以致用也就做到了“行”,先知而后行从而知行合一王阳明1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1理论昰科学,不是什么唯心主义建议你读读有关著作。王阳明开创了心学要了解王阳明和心学,请读小说《王阳明》高兴宇写的,这是朂通俗最易懂最正确最精彩的王阳明图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行合一王阳明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