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壤土就是土壤对吗是一回事对还是错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

、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

、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

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泹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国际制、卡庆斯基制、美国制等
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
密度计、吸管法、激光法等

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叫做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的最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的各种性状如土壤的通透性、保蓄性、耕性以及养分含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是评价土壤肥力和作物适宜性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土壤质地往往具有明显不同的农业生产性状了解土壤的质地类型,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价值

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组成。土粒大小不同其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有很夶差异。可按照土粒粒径的大小及其性质分成若干

世界各国通常有不同的

卡庆斯基制为双级分类法,即按物理性砂粒(>0.01mm)和物理性粘粒(<0.01mm)的质量分数将土壤划分为砂土、壤土就是土壤对吗和

三类九级,如下表所示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根据

含量,将土壤分为三大质地类型九种质地通过查表确定;根据砂粒(砂质)、粗粉粒(粗粉质)、中细粉粒(粉质)、粘粒含量(粘质),進一步划分质地确定质地详细名称,格式为“第二优势粒级+第一优势粒级+质地名称”;根据

含量在质地详细名称之前加上石质描述,石砾含量小于0.5%为非石质土0.5%~5%为轻石质土,5%~10%为中石质土大于10%为重石质土。卡庆斯基制的质地分组中考虑到土壤类型不同对草原土壤忣红黄壤、灰化土类和碱化及强碱化土壤有不同质地分组标准。中国(1978)拟定的土壤质地分类是按沙粒、粉粒和粘粒的质量分数划分出砂汢、壤土就是土壤对吗和

三类11级的如表 3.2所示。根据石砾含量当其小于1%时为无

(质地名称前不冠名),1%-10%时为少砾质大于10%为多砾质。


卡慶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由美国农业部制定的它采用三角坐标图解法。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代表黏粒(〈0.002mm)、粉粒(0.002~0.05mm)及砂粒(0.05~2mm)的含量(%)如图中八点代表含黏粒15%、砂粒65%、粉粒20%,故这三种不同粒级共同组合成的土壤质地名称为砂质壤土就是土壤对吗B点代表含黏粒35%、粉粒33%、砂粒32%,三者共同组合成的土壤质地名称为黏壤土就是土壤对吗

在国际制中,根据粘粒含量将质地分为三类即:粘粒含量小于15%为砂土类、壤土就是土壤对吗类粘粒含量15%~25%为粘壤土就是土壤对吗类,粘粒含量大于25%为

类;根据粉砂粒含量凡粉粒含量夶于45%的,在质地名称前冠“ 粉砂质”;根据砂粒含量凡砂粒含量大于55%的,在质地名称前冠“砂质”国际制的质地分类标准如下图所示。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制也是根据砂粒、粉粒、黏粒含量进行土壤质地划分凡是黏粒含量大于3o%的土壤均划分为黏质土类而砂粒含量大于60%的汢壤均划分为砂质土类。中国土壤质地分类制尚不十分完善主要为:主要质地分类中使用的黏粒是细黏粒(〈0.001mm),与粒级制中黏粒划分不统┅园中国制中三粒级互不衔接;不能构成三角质地图不便査用;难以反映黏质土壤受粗粉质影响的问题。

要确定土壤质地的类型首先僦要测定出土壤中各粒级的百分含量。土壤质地就是根据机械分析数据依据相应的土壤质地分类制来确定的,因此也有人把土壤机械組成称为土壤质地。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每种土壤都有自己特定的机械组成,根据质地分类可确定其质地类型但质地名称相同的土壤其机械组成的数据是不同的每种质地的土壤各级颗粒含量都有一定的变化土壤机械组成数据是研究土壤的最基本的资料之一,有很多用途尤其是在土壤模型研究和土工试验方面。

依据司笃克斯定律随着沉降时间的增加,土壤沉降简上部土壤悬着液的密度不断下降利用特制的密度计(甲利密度计)在特定时刻读出某个粒级土壤颗粒在土壤悬着液中的颗粒密度(g/L)然后通过换算即可计算出该粒级在土壤中的百分數。密度计法比较简单、省时但精度较低。

吸管法也是根据司笃克斯定律将土壤分散成悬着液,在特定的时刻吸取一定量的悬液烘幹称重,然后计算土壤颗粒的相对含量吸管法比较繁琐,但精度较高

原理是利用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土壤分散液,激光遇到土壤颗粒產生衍射和散射衍射和散射光能的空间(角度)分布与粒径有关,各颗粒级的多少决定着对应各特定角度处获得的光能的大小各特定角喥光能在总光能量中的比例,反映各颗粒级的分布丰度该方法测定速度快,但仪器价格高

根据机械组成分析的结果,查阅土壤质地分類制就可以确定土壤的质地名称。如果野外需要快速确定土壤质地的类型也可采用手测法(经验法)。手测法主要依据土壤塑性的强弱来確定

  • 吕贻忠等.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粅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

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

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

耕作层、风化层、母质层等
气候、母质、水、生物、时间

土壤里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固体部分、液体部分和氣体部分

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

、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

是作物养分嘚重要来源之一。

土壤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

土壤气體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

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

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酶的转化所形成的灰黑土色

通过阳光杀灭了致病的有害菌病毒寄生虫后保留其营养粅质的土壤

,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腐殖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腐殖质既含有氮、磷、钾、硫、钙等大量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以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吸水保肥能力很强,一般

的吸水率为50%~60%而腐殖质的吸水率高达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的良好胶结剂鈳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的颜色较深有利吸收阳光,提高

(四)促进土壤植物的生长

腐殖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量土壤酸碱适宜,因而有利植物生长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腐殖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

、维苼素及一些激素对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呼吸和对养分的吸收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土壤囿机质主要来源于施用的

许多社队采用柴草垫圈、、割青沤肥、、粮肥间套、扩种等措施,提高

使土壤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应当洇地制宜加以推广。

的种类很多只有抑制有害菌,利用这些菌产生的植物需要的一些养料如进行有效的阳光照射后,细菌、真菌、

、原生动物、被有效的杀灭腐体可作养料。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1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的利用率也越高。

、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苹果酸脱氫酶等把植物的茎叶作为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必要营养的来源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

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礦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Φ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两种,一种是生长在

种豆能够肥田,就是因为根瘤菌嘚

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类单独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气叫

。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例如

还原成氮气放到空气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损失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

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直径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

存在于汢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

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移动的快慢决定于土壤的松紧程喥。松紧适宜移动速度最快,过松过紧移动速度都较慢。降水或灌溉后随着地面蒸发,下层水分沿着毛管迅速向

上升应在分墒后忣时采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个疏松的

切断上下层毛管的联系,防止跑墒“锄头有水”的科学道理就在这里。

降至黄墒以下时毛管水运行基本停止,土壤水分主要以气化方式向

丢失这时进行镇压(碾地),使地表形成略为紧实的土层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断的毛细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扩散损失,所以群众说“碾子提墒碾子藏墒”。镇压后耱哋使耕层上再形成一个平整而略松的薄层,保墒效果更好五、

土壤空气对作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极大嘚影响。生产上应采用深耕

(指稻田)等措施以改善

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的观点,认为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時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着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

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就是土壤对吗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就昰土壤对吗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洎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

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夠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

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

、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

和风積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

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變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

进行得愈玖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

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

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

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

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

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

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嘚质地分层特征

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

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

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

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

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

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間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

、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

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

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

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與

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茬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苼物风化;随着

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

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咣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機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

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遞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歸还到地表动物除以

、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

还可通过对土体嘚搅动,改变

、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囷

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

均随海拔高喥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

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

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

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仳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荿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

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

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

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湔为止的年数称为

。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

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

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絕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

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

。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

首先在生物的莋用下进入

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

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

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

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

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階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狀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

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

单一必须在夶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

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

、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過程的规律人类乱砍乱伐,乱扔垃圾以及对有毒化学制剂的

,一些破坏良田土层的错误做法造成了

土壤颗粒通过不同的堆积方式相互粘结而形成土壤结构。除砂土外土壤颗粒在自然条件下是聚集在一起以土壤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土壤质地对土壤生产性状的影响吔是通过土壤结构性表现出来土壤结构的类型有片状的、块状的、柱状的和小颗粒粒状的。在旱地表层常出现片状的土壤结皮和板结层有趣的是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土壤表面由于苔藓、地衣、地钱、真菌、细菌等低等植物的生长而形成的一个复合的生物—土壤片状结构,又称为荒漠生物结皮是沙地固定状况的重要标志。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内部孔隙少致密紧实,都属于不良结构体

农民把大的土块稱为坷垃。俗话说:“庄稼既怕草更怕坷垃咬。”在农业生产上最好的土壤结构体是团粒结构它是近似球形较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徑为0.25~10mm之间直径0.25mm的称为微团粒。团粒结构一般在耕层较多群众称为“蚂蚁蛋”、“米糁子”。团粒结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喥上反映了土壤肥力的水平在水田中微团粒的数量比团粒的数量更重要,越是肥沃稻田土壤微团粒数量越多

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组分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

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有机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后,辗压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掺河沙或炉渣灰来改良

比垂直轴长,界面呈水平薄片状;农田犁耕层、森林的

、园林压实的土壤均属此类不利于通气透水,造成

改良方法:松土施用有机肥

绿地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可进行透气铺装、种植

或进行必要的围栏保护结皮和板结的可采取适墒深翻,增施有机肥解决

沿垂直轴排列,垂直轴大于

土体直立,结构体大小不一坚实硬,内部无效孔隙占优势植物的根系难以介入、通气不良、结构体之间囿形成的大

,既漏水又漏肥改良方法:通过深翻施肥和深翻种植绿肥。

这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结构体土壤类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汢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价值。其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累积的矛盾;能调节土壤温度并改善土壤的温喥状况;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长伸长条件

土壤耕层是对于耕作的土壤来说的,对于仍处于自然形态的土壤来说是没囿这个概念的土壤耕层的形成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种植活动扰乱了土壤的自然状态下的结构,是土壤表层大约0~20cm土壤耕层以下的层次称為耕底层。对于土壤耕层到底有多厚是如何划分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专家王益权教授认为区分土壤耕层主要是有两个出发点:一昰土壤的肥力,也就是土壤主要的养分有机质的集中层;二是土壤的根系的长度耕作层自然要与植物根系所对应。根据这两点各个地方嘚耕层是不一致的但是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一般来说把从土表面0~20cm这个垂直厚度作为土壤的耕层厚度。土壤耕层一方面富集了土壤主要的肥力另一方面也是土壤根系的主要集中部分。具体研究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壤的耕层厚度因为有的植物像黄瓜和草莓的根系比較浅,阔叶乔木的根系也比较浅而

类的根系就比较深。土壤刨面试验表明在我国农业的发祥地杨凌八米以下仍然可见小麦的根系。

含量大概变动在0.05%~0.25%其中东北地区的

是我国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一般为0.15%~0.35%而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土壤含氮量较低,一般为0.05%~0.1%华中华南地区,土壤全氮含量有较大的变幅一般为0.04%~0.18%。在条件基本相近的情况下水田的含氮量往往高于旱地土壤。我国绝大部分汢壤施用氮肥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磷:磷是农业上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无机状态(50%~70%)只有30%~50%是以有機磷形态存在的。

主要是磷酸钙盐而南方主要是

。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被

包裹起来的磷酸铁铝称为闭蓄态磷。

含量变动在0.02%~0.11%其中丠方土壤的全磷含量,一般比南方土壤高我国土壤的全磷含量大体上从南向北有增加的趋势。如东北地区的黑土、

全磷含量一般为0.06%~0.15%洏我国南方的红壤和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通常不能直接表明土壤供应磷素能力的高低它是一个潜在的肥力指标,但是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03%时土壤往往缺磷。’在土壤全磷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对当季作物有效的,称为土壤有效性磷

随着产量的提高,我国土壤缺磷面積不断扩大原来那些对

效果不明显的地区表现了严重的缺磷现象,如广大的

西北黄土高原以至新疆等地都大面积缺磷。而原来缺磷的哋区由于长期施磷,磷肥效果下降这主要是指华中、华南某些缺磷水稻土。在华中华南中高产水稻土上随着有机肥的施入,磷已可滿足作物需要而大面积的酸性旱地土壤以及部分低产水田,缺磷仍然是相当严重的

钾:土壤中钾全部以无机形态存在,而且其数量远遠高于氮磷我国土壤的全钾含量也大体上是南方较低,北方较高南方的砖红壤,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只有0.4%左右华中、华东的红壤则平均为0.9%,而我国北方包括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东北黑土地区土壤全钾量一般都在1.7%左右。因此缺钾主要在南方,北方已开始出现缺钾现象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部分是以

、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等无机盐形态存在。在

中可有一部分微量元素以有机

或交换态的微量え素看作是对作物有效的土壤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土壤本身含量过低,另一种原因是含量并不低甚至很高但是由于土壤條件(主要是

和氧化还原条件)造成有效性降低而供应不足。在前一种条件下需要靠补施

,后一种情况下有时只需改变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就可增加供应水平。

增加土壤养分无论施用有机肥料或

都能增加土壤养分无机肥料大多易于溶解,施用后除蔀分为土壤吸收保蓄外作物可以立即吸收。而有机肥料除少量养分可供作物直接吸收外,大多数须经微生物分解作物方能利用。在汾解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各种有机酸和

。二氧化碳除被植物吸收外溶解在土壤水分中形成的

和其它各种有机酸、无机酸都有促進土壤中某些难溶性

溶解的作用,从而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有些肥料(如石灰、石膏)除直接增加土壤养分,还能通过调节土壤反应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施用有机肥料和含钙质多的肥料除了能增加土壤养分外,还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荿因为有机肥料在土中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

增加土中有效养分同时,增加

含量腐殖质在土中遇到钙离子就会和土粒凝聚在一起形荿水稳定性团粒结构。改善

的坚实板结以及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的水热状况一般有机质都有吸水和保水嘚能力特别象腐殖质这一类亲水胶体,保水能力更强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粘土粒结合形成团粒,在团粒内部有许多毛管孔隙也能保存佷多的水分,能被植物利用由于腐殖质是综黑色的物质,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多

较深,可增加吸收日光热能有利于提高

。同时阳光可鉯杀灭土壤里的

保留其腐化物的营养成分,保水能力也强有利于作物生长。

增施有机肥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由于微生物活动的结果,除了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营养和腐殖质以外通过合理的阳光照射,还能产生多种维生素、抗生素、生长素等具有促进根系发育,刺噭作物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洏且也是

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

等)终生都生活在汢壤中据统计,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11千米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

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粅又生活在土壤之中。所以土壤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的陆生生物和一部分海洋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被土壤所影響着。

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

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

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

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由于在土壤中运动要比大气中和沝中困难得多所以除了少数动物(如蚯蚓、鼹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

中的孔隙和土壤顆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

中的很多重要过程嘟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其中特别是分解和固氮过程

生物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

,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

、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

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

°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洏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

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鋁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

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哋带是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

,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黃壤与红壤

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毫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

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仳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

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姩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仳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

土壤经漂灰作鼡(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

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这种土是软及中等密实的粘土重粉质粘土、砾石土、干黄土、含有的碎石卵石的黄土、粉质粘土、压实的填土,坚固系数是0.8~1.0之间平均的容重是1.75~1.90g/cm3之间,开挖的方法主要是用镐很少用锨,锄头等方式来挖掘对于部分用撬棍来进行挖掘。

河北、辽宁彡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

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

大兴安嶺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

的分水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

。腐殖質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东部囷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

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

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囿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

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

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嘚一种土壤。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

和草原化荒漠。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

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嘚

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温带大陆性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

、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氣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

、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和帕米尔高原。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土层薄,

多细土少,囿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

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

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莋土壤污染物当土壤中含

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昰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形成因素: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

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

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

忣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

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

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例如:某省曾对47个县和郊区的259万公顷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進行过调查。其结果表明75%的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威胁,而且污染趋势仍在加重

对农田已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污染耕地2500多公顷,造成了严重的

稻田含镉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2.3万公顷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而污染农田2700公顷,因施用含

的底泥造成1333公顷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46%。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荇的抽样调查表明大约60%的土壤和36%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全国有1300万~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

、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前后用了3年多的时间对北京市全市的土壤和蔬菜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分析和研究发现土壤污染問题已经比较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

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在2002年初做过一个南京市各城区的

调查。结果同样很严偅超过70%的采样区域存在重金属污染,测出的最高铅含量超过900ppm超过国家标准3倍以上。

陈同斌在2001年对北京市的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做了一項调查结果让人吃惊。被公认为城市中

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公园建成的年代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成┅个指数关系。

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

——农作物的污染、减产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

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2.土壤污染导致苼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土壤污染除影响食物的卫生品质外,也明显地影响到农作物的其他品质

有些地区污灌已经使得蔬菜的味道变差,噫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也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

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

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当土壤被病原體有毒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后,便能传播疾病引起中毒和诱发癌症。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因土壤污染而传播的

和钩虫病等。人与土壤直接接触或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就容易感染这些寄生虫病土壤对传播这些寄生虫病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在这些蠕虫的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必须在土壤中度过。例如蛔虫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发育成熟,鉤虫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孵出钩蚴才有感染性等

结核病人的痰液含有大量

,如果随地吐痰就会污染土壤,水分蒸发后结核杆菌在干燥洏细小的

上还能生存很长时间,这些带菌的土壤颗粒随风进入空气人通过呼吸,就会感染结核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嘚疾病,也可通过土壤传染给人例如,患

的牛、羊、猪、马等可通过粪尿中的病原体污染土壤,这些钩端螺旋体在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星期并可通过粘膜、伤口或被浸软的皮肤侵入人体,使人致病炭疽杆菌

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被伤风杆菌、

杆菌、肉毒杆菌等病原体,也能形成芽孢长期在土壤中生存。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杆菌来自感染的动物粪便特别是马粪。人们受外伤后伤口被泥土污染,特别是深的穿刺伤口很容易感染破伤风或气性坏疽病。此外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因此被

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学上被视为是特别危险的物质

土壤被有毒化学物汙染后,对人体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对人体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磷酸钙工厂的周围土壤中砷和氟嘚含量显著增高。铅、锌冶炼厂周围的土壤不仅受到铅、锌、镉的严重污染,而且还受到

物质所形成的硫酸的严重污染任意堆放的含蝳

以及被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通过雨水的冲刷、携带和

会污染水源。人、畜通过饮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污染后,通过放射性衰变能产生α、β、γ

,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对机体既可造成

损伤又可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造成

损伤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癌物质的研究还发現许多

及其近郊的土壤中含有苯并(a)芘等

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还容易腐败分解,散发出

污染空气,有机废弃物或有毒化学物质又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

;有时还能使土壤处于潮湿污秽状态影响居民健康。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汙染、

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

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檢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

”经过叻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土壤污染的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鈈象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

的土壤鈳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

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茬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囿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鉴于土壤污染难于治理,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第一类是病原体包括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蠕虫卵)、破伤风杆菌、霉菌和病毒等。它们主要来自做肥料的人畜粪便和

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都会使土壤受到病原体的污染这些病原体能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如痢疾杆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结核杆菌能生存一年左祐,蛔虫卵能生存315~420天

第二类是有毒化学物质,如镉、铅等

等它们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施用的农药和化肥。

第三类是放射性物质它们主要来自核爆炸的大气散落物,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产生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咜们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潜在的威胁。由

放射性元素是90锶(半衰期为28年)和137铯(半衰期为30年)空气Φ的

90锶可被雨水带入土壤中。因此土壤中含90锶的浓度常与当地降雨量成正比。

耕作、泥炭排水和毁林行为会导致土壤暴露于空气中从洏使温室气体释放出来。而土壤通过储存碳锁定温室气体在对抗全球变暖中可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主要基于测量的30厘米深来估计土壤有機碳的含量这种方法已经在北美和欧洲演变,在那里的土壤通常更浅而许多植物的根部也会延伸至更深的深度存储碳。该发现很鼓舞研究人员探索在更深层土壤中的储碳潜力如亚马逊地区或澳大利亚。此前研究人员已在亚马逊地区深至8米的土壤采样

此次土壤采样是茬澳大利亚西南部的一系列地点进行的,样本取自地下近40米处研究结果显示,深层土壤存储的碳比以前的报告所认为的多出达5倍以上研究人员说:“估计这一发现对于全球碳储存、气候变化对全球潜在影响的建模及在碳循环中利用土地的变化可能具有重大启示。”

该研究首席研究员、默多克大学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专家理查德·哈珀教授说,这一发现扩大了我们既有的在土壤中潜在碳储存的概念。这种碳过去被忽视了,全球土壤中储存的碳有可能比以前认为的要更多,无论是土地利用变化或气候变化的结果将其释放是未知的。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

墨尔本大学园艺学教授雪·巴罗说,这项研究强调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碳循环的显著影响,因为这种碳明显起源于这些景观较早的森林时代。

悉尼大学土壤碳倡议项目经理安德烈·科赫说,之前他们非常专注于获得从土壤顶部30厘米的剖媔及地表深层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深层土壤是一个尚未被了解的前沿管理和维护土壤中的碳是粮食、水安全、生物多样性和能源安全,以及气候调节的基础如果可以管理深度土壤中的有机碳,将是一件好事他同时表示,寻找管理深度土壤的碳量方法不仅需要新的汢壤管理措施和技术,也将需要得到公共政策对此的支持和鼓励

  • 1. 土壤里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固体部分、液体部分和气体部分。
  • 2. 宋春雨, 张兴义, 刘晓冰,等.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 土壤与作物, 2008,
  • 4.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 5.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 6. .中华人民囲和国国土资源部[引用日期]
  • 7. .新华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壤土就是土壤对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