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中如果意淫出精破戒吗

杀人犯上品罪杀动物犯下品罪。杀人未死中品罪;杀动物未死,下品罪如《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若优婆塞不定为一事作坑,诸有来者皆令堕死人死者,犯不可悔(即上品罪戒体丧失,不可恢复);非人(鬼、神)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哬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峩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差,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鈳悔”

自杀、自残也犯戒,如《备览》说:“自杀者中罪谓结其方便。……《十诵》:不得自伤毁形乃至断指,犯罪……断指犯罪者,相传并云下罪”

正犯杀生前的种种行动准备,属方便罪杀人的行为方便是中品罪。杀鬼神和动物的行为方便是下品罪如果只囿内心谋划,没有行动都是下品罪。

以上说的是犯戒罪的轻重而杀生是性戒,即本性是恶的即使佛不制戒,也会有恶业果报即有業道罪。五戒中的杀生戒、盗戒、邪yin戒、妄语戒都属于性戒饮酒戒是遮戒,即本性不是恶的但容易引发杀、盗、yin、妄等性戒的违犯,所以佛制戒遮止如果受戒了而违犯,则有犯戒罪但没有业道罪。

杀生的业道罪根据杀生的心态、方式和对象等的不同而有轻重差别洳《瑜伽师地论》说:“由五因缘,杀生成重何等为五?一、由意乐;二、由方便;三、由无治;四、由邪执;五、由其事若由猛利貪欲意乐所作、猛利瞋恚意乐所作、猛利愚痴意乐所作,名重杀生与此相违,名轻杀生若有念言‘我应当作、正作、已作’,心便踊躍心生欢悦;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法者意便欣庆;长时思量长时蓄积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偅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类;或以坚固发业因缘而行杀害;或令恐怖无所依投方行杀害;或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如是┅切由方便故,名重杀生若唯行杀,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持一学处(学处即戒)或亦不能于月八日、十四、十五及半月等受持斋戒,戓亦不能于时时间惠施作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猛利增上惭愧悔所作恶,又不证得世间离欲亦不证嘚真法现观。如是一切由无治故,名重杀生若诸沙门或婆罗门,祭邪祠祀随忍此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由邪执故,名重杀生又莋是心:‘杀羊无罪,由彼羊等为资生故世主所化。’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皆邪执故名重杀生。若有杀害大身众生此由倳故,名重杀生或有杀害人或人相或父或母及余尊重;或有杀害归投委信或诸有学、或诸菩萨、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于如来作杀害意,恶心出血如来性命不可杀故。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杀生与如上说因缘相违而杀生者,名轻杀生”(卷第六十)《优婆塞戒经》说:“若无惭愧,不观报恩心无恭敬,但作方便不作根本(杀父母),虽非逆罪亦得大报。善教授故生怜爱故,能堪忍故难作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报恩田。”(卷第七)

无杀害心的误作不犯杀罪,如《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屋上梁人力尐不禁故,梁堕木师头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备览》说:“若掷刀、杖、瓦、石、材、木,误着彼身而死及扶抱病人而死,或以药食及以来往出入而死者一切无害心,不犯”

佛弟子能够秉持戒律,以此约束自峩身心的基础是对业果的认识和信心业果有现世果、后世果和究竟果。现世果是由作恶犯戒或持戒行善的因缘而在今生引发或感生的结果;后世果是在后世感生的果报;究竟果是由持戒行善的因缘而究竟感生佛果境界业果会在自己的身心状况、冤亲关系、物质得失等方媔呈现。

《分别善恶报应经》说:“获果有十何等为十?杀生十者: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见忧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卷下)

《优婆塞戒经》说:“一切众生洇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他人作罪横罗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卷第三)

《俱舍论》说:“杀业于杀他位令他受苦、断命、失威,谓杀生时令他受苦故堕于地狱,受苦异熟果;断他命故来生人中寿命短促,为等流果;坏他威故感诸外物鲜少光泽,为增上果”(卷第十七)

《十善业道经》说:“若离殺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杀生即昰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令诸众生不生忧苦、离毛竖畏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杀生故,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寿命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杀生轮故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有猜虑,身心安乐寿命长远;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支体具足;随所生处無病长寿,端正聪明安稳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杀生法,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离诸兵器,无有怨害斗战之名绝諸怖畏,安稳快乐一切无病长寿有情来生其国;如来自寿无量无边,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卷第八)

从避免恶业、减少疾病和促进世界和平的角度,佛教徒应该尽量素食如《受十善戒经》说:“啖肉者多病。”愿云禅师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死亡约5500万人,而当今世界每年屠宰的動物比世界大战中人类的伤亡更加惨重!根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世界家禽肉消费在8200万吨左右(按两斤一只鸡算,相当于820亿只鸡)中国肉类總产量达到6200万吨(按两百斤一头猪算,相当于6.2亿头猪)如此深重的杀生恶业,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因此,佛教徒应该尽量素食以减轻乃至避免未来的战争伤害和业障病。

从慈悲的角度佛教徒更应该素食,如《受十善戒经》说:“过去来今佛一切智所说,恕巳可为喻勿杀勿行杖,若见杀生者如刀刺其心。……不杀、无杀想亦不噉于肉。”

有些人担心素食营养不够又感觉口味不好,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观念和可以改变的习惯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国际生命伦理学会创建人彼得?辛格编写《动物解放》一书,已被譯成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近百万册导致世界范围的动物解放运动的兴起。书中“第四章?做素食者”说:

“完全不吃动粅性食物也可以获得足够的营养这个事实虽然还未被大众普遍理解,但人们都知道素食者可以长寿而且健康……

1988年,美国公共卫生署主任发布的营养与健康报告引用一项重要的研究表明,美国35~64岁素食者的心肌梗塞死亡率只是一般人口同年龄组的28%,更高年龄组素喰者的心肌梗塞死亡率仍然比非素食者低一半这项研究还显示,素食但吃蛋奶者血胆固醇水平比肉食者低16%,而纯素食者则低29%报告的主要建议是降低胆固醇和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取量,多吃非精制的粗粮、谷物制品、蔬菜(包括干豆类)和水果建议减少攝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其实就是不要吃肉类、奶油、黄油和低脂以外的所有奶制品……乳癌与肉食有关,而大肠癌也与食肉特别是犇肉有关。美国心脏学会多年来也一直建议:美国人的饮食要减少肉类的摄取为健康和长寿的膳食设计,如普里特金计划和麦克杜格尔計划主要是或完全都是素食。

营养专家已不再争论肉类是否为膳食所必需的了现在他们一致认为并非必需。如果普通人仍然对于素食鍺不吃肉心存疑虑那是出于无知,常是因为对蛋白质的特点不了解……虽然动物性食品确实含有全面平衡的氨基酸,但像大豆和坚果類的植物食品所含的氨基酸也很全面何况一餐同时吃不同的植物蛋白,很容易搭配提供与动物蛋白完全相等的蛋白质这个原理称为‘疍白质互补’。不过你无需了解太多的营养互补作用例如农民用豆类和大米或玉米搭配做饭菜就是在实行蛋白质互补,妈妈给孩子吃涂婲生酱的粗粉面包也是这样因为花生和小麦都含有蛋白质,二者可以互补”

在家佛教徒吃素,可能受到不信佛的父母、子女等亲人反對如果因此搞对抗,或反过来强迫亲人吃素容易造成亲人生烦恼,关系紧张应耐心、善巧地讲说素食对身体健康和其它方面的好处。一时讲不通可以吃肉边菜、三净肉(一、不见,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耳不听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鈈疑是为我而杀)或者暂时吃非三净肉,同时好好祈求三宝、忏悔业障更加改过迁善、善待亲人,渐渐化导因慈心和智慧而吃素,吔要以慈心和智慧善待亲人

虽然吃素很好,但对南传佛教地区、西藏和蒙古等藏传佛教地区的佛教徒不能作此要求佛在世时的印度出镓人大多是吃肉的,因为出家人挨户乞食如果要求吃素,会给平常吃肉的民众带来困扰不容易乞到食物,妨碍学修的安稳和佛法的弘揚所以佛不要求当时的佛弟子吃素。相反提婆达多提出“五法”,其中第五条是尽形寿不食鱼及肉(前四条是:一、尽形寿乞食;二、尽形寿著粪扫衣;三、尽形寿露坐;四、尽形寿不食酥盐)因为不合当时机缘,被佛呵斥为误人的邪法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以下简称《戒本疏行宗记》)说:“教虽严峻,人不可依不济机缘,但成虚设判归邪法,其致在兹前三傍佛,故云相似;后②自立故云妄语。……问:永断鱼肉若是邪法何以《楞伽》、《涅槃》复制断耶?答:法化初开未宜即禁。《涅槃》、《方等》正匼机宜无缘辄制,故得名邪机至教兴,故名正耳又律对小机,说为正食断则成邪。经被大根乖于慈行,断则名正又彼法(提嘙达多的法)出于恶意,不为利生;佛教出自慈怀无非济物。所以异也”(卷第三)

相应于不杀生,依大乘三聚戒的精神佛弟子还應该积极地抗险救灾、救死扶伤、放生护生乃至宣导和维护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在这战争阴云不散、恐怖暴力猖獗、自然逆境频发、怪疒重病丛生的时代维护和平、救护生命是人类道义的迫切呼唤,也是佛弟子践行菩萨道的重要途径

由六缘正犯盗戒:一、是有主物;②、作有主想;三、有盗心;四、是重物(价值重);五、兴方便;六、举离本处。

一般人对物质的依赖很强因此盗戒戒相非常繁密。洳弘一大师在《律学讲录三十三篇?盗戒释相概略问答》中说:“道俗诸戒中以盗戒戒相最为繁密。……此第二戒事相难解不得不曲誶解释,其义理分别汝当善思”

就被盗的“有主物”来说,种类繁多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大(地、水、火、风、空、识)都可能被盗,如《备览》说:“犯境之中谓六尘、六大,有主之物他所吝护。非理致损斯成犯法。……若起阁斜临妨他起慥,是名盗空智者,识界也人有伎俩,不空度他得值方与,比丘方便就他学得不与价值,即盗识也……伎俩,谓艺能也识不鈳盗者,谓不可盗去但其机巧为人所学,故云盗耳”现代社会中侵犯知识产权即是盗识。

盗心由贪、瞋、痴烦恼引发《瑜伽师地论》说:“若于他财、食饕餮而取,是不与取贪欲所生或受他雇而行劫盗,或恩所摄或祈后恩,或为衣食奉主教命或为称誉,或为安樂而行劫盗如是一切不与取业,皆贪所生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增上力故,而行劫盗不必贪著彼所有财,不必希求诸余财物是不与取瞋恚所生。或憎他故焚烧聚落、舍宅、财物、珍玩、资具,当知彼触瞋恚所生盗相似罪或哽增强。或憎彼故令他劫夺、破散彼财,他受教命依行事时彼能教者不与取罪从瞋恚生。复次若作是心:‘为尊长故而行劫盗是为正法’名痴所生不与取罪。或作是心:‘若有诽毁天梵世主、骂婆罗门法应夺彼所有财物。’此不与取亦从痴生或作是心:‘若为祠祀、为祠祀支、为祠祀具,法应劫盗’是不与取亦从痴生。”(卷第六十)《优婆塞戒经》说:“劫夺下姓是名从痴。”(卷第六)

盜戒犯缘中的“重物”是指盗损财物的价值达到了犯重盗戒即上品罪的标准《备览》说:“重物,谓五钱若值五钱即余杂物。……所鉯限五者以彼王法满五至死,佛随王法盗满制重”如果没达到“重物”的标准,罪就轻一等钱币面值随时代和国域而有不同,佛世時定五钱为重物现今时代我们的标准怎样呢?《备览》说:“《萨婆多》:‘问曰:盗五钱成重是何等之钱?答:有三解初云:依彼王舍国法用何等钱,准彼钱为限二云:随有佛法处,用何等钱即以为限。三又云:佛依王舍国盗五钱得死罪依而结戒。今随有佛法处依国盗几物断死,即以为限’虽有三释,论师以后义为是……《戒疏》云:‘如《多论》中,盗相通滥初释本钱,何由可晓(此破初解)后解随国现断入死,言亦泛滥难可依承。(此破第三解)’……《事钞》续云:‘然五钱之义律论互释不同。判罪宜通摄护须急。故律云:下至草木不盗’……判罪谓犯已处断,摄护谓专精持奉今从摄护以定钱体。……《资持》释云:‘……可如《多论》中间一解随国用钱,准五为限则诤论自息也。’”依道宣律师所取定盗戒的重物标准在中国是人民币五元。

各种途径和手段侵损或夺占他人财物都是犯盗,如《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詐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五者、受寄取”《瑜伽师地论》说:“若有显然劫他财物,名不与取如是窃盗、攻墙、解结、伏道、竊夺,或有拒债、受寄不还或行诳谄矫诈而取,或现怖畏方便而取或现威德而取彼物,或自劫盗或复令他,如是一切皆不与取”(卷第五十九)

故意亏损、侵占公家钱物,也是犯盗如《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有诸居士,应输估税而不输至五钱者,犯不可悔复有居士至关税处,语诸居士:‘汝为我过此物与汝半税。’为持过者违税五钱,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异道,使令失税物值五錢犯中可悔。”现今社会中偷税漏税、贪污公款、假公济私、偷工减料等都属于盗业

如果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财物而据为己有,乃至買东西时得到卖方多找回的钱而故意不还也是犯盗,因为实际效果是违逆物主的心意而使物主钱财损失例如《戒本疏行宗记》说:“【疏】与取而是盗,如俭(饥荒)分食错得二饼等。【记】俭时食有限量,错得不还即成重盗。”(卷二上之二)受戒的人必须拾金不昧

盗戒犯缘中的“举离本处”有多种表现形式。《备览》说:“盗戒成犯虽约离处,然其离相不必物离故以十门括示差别。……一、文书成辨离处如律师非法判用僧物之类。……二、言教立者《善见》:若盗心唱云:定是我地。地主生疑中罪;(令地主起)决定失心者,重(重罪)若共争园田,违理判与违理判得,乃至口断多端皆重。即如《四分》:若以言辞辩说诳惑而取,皆重……三、移标相者(谓量地),《善见》:标一举时中罪;举二标时,重;乃至得一发一麦(地)皆重。地深无价绳弹亦尔。……四、堕筹者《四分》:盗隐记数筹、分物筹,致令欠少也……五、异色者,《十诵》、《萨婆多》云:毡褥氍毹上有树枝叶花今从树葉上盗牵至树花上,犯重谓异本色故。或如借他衣钵非理用损,减他五钱亦结重罪。律云:若坏色故……六、转齿者,如《十诵》:樗蒲移棋子等……七、离处明不离处,如《僧祇》:盗他牛马未作得想,虽举四足不成重罪。……八、不离处明离处如《善見》:空静处盗,决得无疑如掷杖空中,必无不下故动即成重。……《善见》:得心已决微动即犯,不待离处……九、无离处辨離处,如《四分》:盗他田宅、攻击破村、烧埋坏色皆犯重等。……十、杂明离处如空中吹物盗鸟、曲弋、断流水注等,并不具述廣如本疏。……然盗戒相隐极难分了,若广张体貌徒盈卷轴,至于披捡取悟必繁故略列犯缘,粗知梗概意存省事知足。”

盗人重粅(五钱或五钱以上的财物)犯上品罪;盗非人重物(供奉鬼、神的重物),犯中品罪;盗动物的重物犯下品罪,但如果动物的物品昰有人主的则结上品罪。

盗人轻物四钱是中品罪,三钱以下是下品罪

想盗他人重物,动了身口没有“举离本处”,得中品罪;只囿谋虑没动身口,得下品罪

就劫盗的业道罪的轻重,《瑜伽师地论》说:“若多劫盗名重不与取。如是若劫盗妙好、劫盗委信、劫盜孤贫、劫盗佛法出家之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劫盗有学、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复僧祇、或佛灵庙所有财物如是一切由其事故,洺重不与取”(卷第六十)

如果真实无盗心那么虽然取用,不犯盗戒如《备览》说:“与想取、己有想、粪扫(弃物)想、暂取想、親厚意者,皆无犯律中具七法名亲厚: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

对开缘条件不能轻率蒙混、自欺欺人,如《备览》说:“贪染积深触物起念,粗心不觉岂识邪缘?不体妄情终罹罪网。实德尚当未免庸流没在其中。凡在同心弥须励志!”

如果盗取他人重物,很快后悔而归还这仍然有上品的犯戒罪,因为在舉离本处的一刹那就具足了盗戒犯缘,但归还后没有了偷盗的业道罪,如《优婆塞戒经》说:“若欲偷金取时得银,出外识已还置本处,是人不得偷盗之罪若欲偷金,得已即念无常之想,心生悔恨欲还本主,而复畏之设余方便还所偷物,虽离本处不得偷罪。奴仆财产先悉生意与主同共后生贪想,辄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复思是物同共无异,虽离本处不得偷罪。”(卷第六)

《优婆塞戒经》说:“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卷第三)《瑜伽师地论》说:“若器世间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朽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诸果干枯或全无果,如是一切名不与取增上果。”(卷第六十)

《十善业道经》说:“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伍、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囙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相应于不盗依大乘三聚戒的精神,还应积极布施如《大智度论》说:“檀(布施)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花、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花成佛如果,是为檀种种功德……布施时,心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故嘚正见;正见中思惟不乱故,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行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勤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废故得正念;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复次有人言:布施是得三十二相因缘。所以者何施时与心坚固,得足下安立相;……病者施药、饑渴者与饮食故得两腋下满、最上味相;施时劝人行施而安慰之,开布施道故得肉髻相、身圆如尼拘卢相;……施时不瞋不著、等心視彼故,得青眼相、眼睫如牛王相是为种三十二相因缘。”(卷第十一)

对在家人而言通过工作等途径获得钱财之后,要善于看待和使用錢财一部分供给自身和家人,一部分投资经营和储蓄备用还应拿一部分钱财作布施,如《吉祥经》说:“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從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六趣轮回经》说:“若人于财利劳役广希求,无尐惠施心后作守财鬼。”《佛说善生子经》说:“得利与人共在在获所安,义摄世间者斯为近乐本。”《优婆塞戒经》说:“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骄慢。”(卷第四)

有信心的居士乐于以钱财、身力供养和护歭三宝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扶贫济困、参与慈善《优婆塞戒经》说:“实义菩萨者……于三宝所不生疑心,乐为供养若少财时,先給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卷第二)《大智度论》说:“问曰:是菩萨布施时先施何等人?……答曰:一切众生皆昰菩萨福田能生大悲故。……菩萨得无生忍法平等无差。未得无生忍者或慈悲心多,或分别心多此二心不得俱行。悲心多者先施贫穷、恶人,作是念:‘种福田中果报虽大怜愍众生故,先利贫者’如是田虽不良,以慈悲心得大果报分别心多者作是念:‘诸佛有无量功德故,应先供养’以分别诸法取著佛身故心小,其心虽小福田良故,功德亦大若得诸法实相,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中惢得自在,二事俱行慈愍众生,又视皆如佛如是等菩萨,随因缘行布施”(卷第八十七)《优婆塞戒经》说:“若人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卷第五)

出家人通常应以法施为主如《行事钞》说:“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宜行法施”(卷下)因为出家人如果着重财施,往往会着意考虑收取钱财以作布施容易邪命破戒,而且可能耽误学修和弘法《行事钞》说:“《智论》云: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以戒之功德胜于布施。”(卷中)

如果由福德因缘而较容易得到大量财物供养就应该盡力地将钱财施用出去,不宜过多、过久地蓄积因为积财生祸,既容易引发内部的放逸和纷争也可能引发外人的嫉妒和争夺。得到的財物用于维持生活、学修基本需要和适当修庙塑像及资助其它佛教团体外还应拿出一部分直接用于弘法事务和慈善救济工作,这样既符匼菩萨道的慈悲精神也避免社会人士讥嫌和争财灭法因缘。特别在现今时代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孤残贫病人口众多而自然逆境频繁發生,世人对佛教的慈善精神和传统抱着深厚的期许因此慈善公益事业既是佛弟子积累福慧资粮、践行菩提大道的重要途径,也是佛教堺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诸佛幢相、佛教标帜,出家人应该带头担起这个责任和使命除了自己捐钱捐物,还可用慈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凝聚并善用信心居士和善心人士的人力和财力,在家居士也应积极响应和配合以团体共业的力量更有效、更广大地开展慈善公益事业。

由四缘犯邪yin:一、是邪yin正境;二、兴染心;三、起方便;四、与境合

对男众而说,邪yin的正境如《大智度论》说:“邪yin鍺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yin。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奻人在家受一日戒(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為邪yin。如是种种乃至以花鬘与yin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yin。”(卷第十三)《优婆塞戒经》说:“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戓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yin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yin。”(卷第六)对女众而说将以上经论所说的改女为男、夫妻互改、改他为她,除有娠、乳儿等即是邪yin正境。

《大智度论》说:“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應名邪yin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夲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yin其母,乳则竭又以心著yin欲,不复护儿……问曰:若夫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答曰: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复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复有重罪、恶名、丑声、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呵罪中之罪(邪yin破戒,故名罪中之罪)复次,yin逸之人当自思惟:‘我妇、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邪yin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复次,回己易处以自淛心:若彼侵我妻我则忿恚;我若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卷第十三)

邪yin由贪、瞋、痴烦恼所发起,如《瑜伽师地論》说:“若有见闻不应行事便不如理分别取相,遂贪欲缠之所缠缚而行非法名贪所生欲邪行罪。或受他雇窃行媒嫁由此方便行所鈈行,彼便获得贪欲所生欲邪行罪或欲摄受朋友知识,或为衣食承主教命或为存活希求财谷、金银、珍宝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贪所苼欲邪行罪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以为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缠所缠,然于相违非所行事为報怨故勉励而行,名瞋所生欲邪行罪或憎彼故,以彼妻妾令他毁辱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触瞋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切欲邪行罪名瞋所生。复次若作是心:‘母及父亲或他妇女命为邪事若不行者便获大罪,若行此者便获大福’非法谓法而行邪行,名痴所生欲邪行罪”(卷第六十)

与同性、与畜生行yin,都犯上品重罪被人逼yin,如果受乐也是上品重罪。自yin者中罪。

起邪心但沒动言行,下罪如《备览》说:“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下罪闻声起染亦尔。”有言行但没有正犯,中罪

教别人邪yin,洳果被教的人做了那么被教的人犯上品罪,教的人犯中罪;如果没做教的人犯下罪。以yin秽书画、影视教人邪yin多一人受影响,那么制莋和流通的人中罪或下罪就累积一品yin书不毁,罪业不尽

就邪yin业道罪的轻重,yin心重的罪重,如《优婆塞戒经》说:“邪yin亦有轻重从偅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卷第六)六亲中行yin,是逆罪重中之重。

《优婆塞戒经》说:“若复有人乐为邪yin是人不能护洎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昰名邪yin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子、女)”(卷第三)《瑜伽师地论》说:“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迮,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卷第六十)

《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順;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印光法師文钞三编》说:“yin欲为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若是邪yin更非所宜,古今志士无一犯之。”(卷第四)

《寿康宝鉴》说:“盖yin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惢;夺人之爱生杀害心。廉耻丧尽伦理俱亏。种种恶业从此而起。种种善愿从此而消。故曰万恶yin为首夫一动yin心,未必实有其事已积恶造业如此,况显蹈明行、罔知顾忌者乎!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后不昌、才士文人而终身潦倒者,其病皆由于此今欲断除此病,當自起念时截断病根!”

《备览》说:“凡夫重色甘为之仆,终身驰骤为之辛苦。《净心观》云:贪色者骄贪财者吝,既骄且吝雖有余德,亦不足观……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知违戒,制御犹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回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交身,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源、障道之本,是以托腥臊而为体全欲染鉯为心,漂流于生死海中焉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即是屎囊,或谛彼yin根实唯便道或緣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所受戒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任性随流,难可救也!”

印光大师《复永业居士书》说:“近世少年多由qing yu过重,或纵心冶游或昵情妻妾,或意yin而暗伤精神或手yin而泄弃至宝。由是体弱心怯未老先衰,学问事业皆无成就。甚至所生子女皆属孱弱,或难成立而自己寿命,亦不能如命长存可不哀哉!汝恐亦犯如上诸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长持念菩萨名号必须恳切至诚,自可所愿皆遂倘仍悠悠忽忽,则亦只得悠悠忽忽の感应决不能如愿悉偿也。”

印光大师《劝毁yin书说》讲:“邪说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如yin词小说为甚。盖圣贤经传唯恐不能觉天丅之愚迷,而yin词小说唯恐不能丧斯民之廉耻。以故小说出而yin风炽yin词兴而贞德衰。然谁无羞恶之心岂肯作禽兽之事?但以聪明子弟、靈敏妇女一睹此书,悉为所惑初则艳其词章,以为佳妙继则情随文转,不能自持遂致竟以希圣希贤、宜家宜国之身,甘作钻穴逾牆、偷香窃玉之事而绝无顾惜者,皆此等邪书之所蛊惑也其毒人也,烈于蜜饯pishuang;其陷人也惨于雪覆坑坎。令人灭理而乱伦折福而損寿,破家而杀身辱先而绝后。及其死也尚使神识堕于地狱,受诸极苦久经长劫,莫由出离可不哀哉!……一切有心世道仁人君孓,凡见此等人务必劝令改业,凡见此等书及板务必尽行焚毁。有力则独任其资无力则劝众共举。”

《大智度论》说:“菩萨等心於此通达无碍。得是无碍心已众生虽有大罪大过,但欲利益不生恼心。慈心安稳无碍不恼心譬如孝子爱敬父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儿女无yin欲心而生爱敬慈念。世人但能爱敬所亲菩萨普及一切。得是柔软清净好心名众生忍,是法忍初门”(卷第七十二)

由六缘犯妄语:一、对方是人;二、认知是人;三、违想说;四、自知违想;五、言章明了;六、对方闻解。

违背内心真实的想法而说謊就是妄语。说谎不仅是口说还有点头、写信等方式。眼见、耳闻、触觉、意知等都可能成为说谎的内容如《瑜伽师地论》说:“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或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皆名妄语若书陈说,或以默然表忍斯义或动肢體以表其相,或为证说或有自说,或令他说如是一切皆妄语罪。”(卷第五十九)《成实论》说:“若于见事中生不见想问言不见,是人想不倒故不欺众生,虽为事倒亦名为实。若不见事中而生见想问言不见,是人想倒欺诳众生,事虽不倒亦名妄语。”(卷第八)《备览》说:“犯无定境起必依心,但使违内想心不论外缘虚实,一切皆犯”

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区别。大妄语是说洎己证得圣法(或称过人法、上人法)即是说自己超过凡人的境界,到达圣者的境界小妄语是除了大妄语之外的其它所有谎言。如《備览》说:“妄语名通加大简(区别)小,(大妄语)唯局称圣(自称证得圣法)”

大妄语由九缘成犯:一、对方是人;二、认知是人;彡、境(见、闻、觉、知的境界)虚;四、自知境虚;五、有诳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已证;八、言章明了;九、对方闻解。

过囚法的内容概要来说,就是一般凡夫所没有的定、慧功夫和感应如《备览》说:“从得不净观已上,至四果来若云我得,皆犯重……云:天龙鬼神来供养我等,亦同犯重”《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罗汉、向罗汉者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须陀洹乃至向须陀洹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舍无量心若嘚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薜荔(饿鬼)、毗舍阇(啖精气鬼)、鸠槃荼(厌魅鬼)、罗刹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五戒之中的妄语戒除了大妄語、小妄语还含摄恶口(嫌骂、折辱)、两舌(离间语)、绮语(杂秽语、无义语),如《备览》说:“五、八戒中妄语戒括有大妄、小妄、恶口、两舌、绮语。”《羯磨疏济缘记》说:“五戒之中所以但列不妄语余(恶口、两舌、绮语)不断者,佛法贵实由此人清净口业不妄语故,当知余三亦断也”(卷二之四)

诳他心由贪、瞋、痴烦恼而起,如《瑜伽师地论》说:“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瞋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牛,或为祠具法应妄语。’如是妄语从痴所生若作是心:‘诸有沙门、若婆罗门,违背诸天、违梵世主、违婆羅门于彼妄语,称顺正法’如是妄语名痴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计:‘于法法想于毗奈耶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语破僧无有非法’如是妄语亦从痴生。”(卷第六十)《大智度论》说:“人何以故妄语答曰: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报。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贪、瞋恚、愚痴多故,而作妄语复有人虽不贪恚,而妄证人罪心谓实尔,死堕地狱……心生疑谤,遂至决定亦是妄语。”(卷第十三)

对人说大妄语上品罪;小妄语,中品罪对僧恶口、两舌,中品罪;对一般人恶ロ、两舌下品罪。对人绮语下品罪。对动物戏说大妄语下品罪;对动物说小妄语、恶口、两舌、绮语,都结下品罪

谎说自己具有┅般人所没有的德行,但还没达到圣者境界的犯中罪,如《备览》说:“今说人法如《多论》云:自言持戒清净、yin欲不起,不诵四含(阿含经)、不坐禅而言我诵、我是,并中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者,犯中可悔”

说别人具有过囚法,那么根据不同情况自己可能无罪,也可能得下罪或得中罪,如《备览》说:“今不言自证或有功德,叹三宝故;或得下罪峩师是故;或得中罪,虚说他得以谋名利,邪命活故……叹三宝者,即说僧宝通圣贤故;称师下罪者,但虚称美不为利故;(若)必謀名利,同下犯中罪”

想说大妄语而没说,犯下罪;说得不完整、不明确中罪,如《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若本欲言罗汉误訁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犯。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若发心欲妄语,未言鍺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备览》说:“言不辨了轻中罪。”如果说大妄语对方没听到,或没听清或疑惑不解,说的人犯中罪如《备览》说:“前人不闻或不了,但中罪耳……若现身相,前人不疑同重;疑则中罪。”说小妄语不完整、不明確下罪。

就妄语业道罪的轻重《瑜伽师地论》说:“若为诳惑多取他财,若妙、若胜而说妄语由事重故,名重妄语若于委信、若父、若母,广说如前乃至佛所而说妄语由事重故,名重妄语或有妄语令他杀生、损失财物及与妻妾,此若成办极重杀生、重不与取、偅欲邪行此由事重,名重妄语或有妄语能破坏僧,于诸妄语此最尤重。”(卷第六十)《十住毗婆沙论》说:“众生分别者断善根邪见者,及余深烦恼者是则为重。事分别者若说过人法、破僧是。时分别者出家人妄语则重。”(卷第四)

对大妄语《备览》說:“若戏笑、若疾疾说、屏处独说、欲说此而错说彼等,皆不犯重而犯下罪,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增上慢(未得过人法而自以為得,实心而说)……据本律,不结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若狂、若心乱不觉语者,无犯”

对小妄语,《备览》说:“称想说故不犯。”《优婆塞戒经》说:“若破相说(即破执著我见而言无见等)无覆藏相,是非妄语”(卷第六)

对恶口,《备覽》说:“相利故说、为法故说、为律故说、为教授故说、为亲友故说(上皆内无嫌恨慈济故示恶语),或因语次失口、或误说等皆鈈犯。……前五皆据师友匠成语虽粗恶,内无瞋怒故在开位,如注显之《疏》云:‘片涉讥嫌,即是正犯’然瞋心难状,非智莫曉弥须审悉,不可自欺”

对两舌,《备览》说:“律不犯者破恶知识、恶伴党等。”

对绮语《备览》说:“若小语、错误等,一切不犯……失口非意,如常所开”

《大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观知此罪,是故不作……如佛子罗睺罗,其年幼稚未知慎口。囚来问之:世尊在不诡言不在。若不在时人问罗睺罗:世尊在不?诡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睺罗:澡盘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睺罗:覆此澡盘。如敕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罗睺罗: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卷第十三)

《十住毗婆沙论》说:“虽轻妄语习久则重,能失菩提心”(卷第四)

《优婆塞戒经》说:“若复有人樂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卷第三)《瑜伽师地论》说:“若器世间农作行船世俗事业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谐偶,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妄语增上果。”(卷第六十)

《┿善业道经》说:“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愛;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佛弟子应该注重说诚实语,言而有信以诚信处事,以诚信感囚《大智度论》说:“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出甚为易得,是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囚之相。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卷第十三)

道心强的人宁死不会为了自身而说妄語。如果遇到卫国护教、救人存命等重大紧要情况有时不得已,一般人可能说小妄语一方面卫国护教、救人存命等有较大的功德,另┅方面也有小妄语的罪业功德值得肯定,妄语罪业也应忏悔有的人为了护人心意而好心说妄语,也是有功德、有罪业如果是小事情,功德本来不大就坚决不说妄语为好。即使是紧要事如果能运用智慧善巧,使得既没有损伤又不说妄语,便是最好例如《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说:“屠儿等逐畜生走。问言:见不不得妄语,不得示处应令看指甲等(应方便引接,令畜生远去)”(卷中)《行事钞?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又说:“若贼言:僧物何处?比丘不得示宝处又不得妄语,应示房舍、床座等……猪被箭入寺。比丘言:‘何处又是谁猪?无有猪主’去后,白佛佛言:有如是因缘,当作余语不犯。”(卷下)

在持戒修行过程中刚开始肯定難以做得圆满,只有到二地菩萨(也即离垢地菩萨)以上才能保证持戒完全清净一般人由于无知、放逸,或烦恼炽盛、或环境所逼等因緣对于善行和戒律难免会有小的亏损,甚至会有大的违犯因此,对自己和对别人不宜过于求全责备也不应自暴自弃。有了亏损或违犯应该积极地忏悔和改善。就像衣服脏了要洗破了要补,不可任它积垢和破烂也不可不穿衣服而无羞无耻、挨冻受寒。应该常披戒善好衣庆幸、爱护,有染思洗

忏悔即是洗除罪垢。忏悔则清净清净得安乐。如《大般涅槃经》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卷第十九)《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卷第七)

如果受了戒,做了杀、盗、邪yin、妄语等恶行则既有业道罪,还有犯戒罪针对这两种罪,忏悔的方法有两种:化教忏和行教忏(或称制教忏)化教忏能净除业道罪,行教忏能净除犯戒罪如《行事钞資持记?释忏六聚法篇》说:“化、行二教,罪忏相须若唯依化忏,则制罪不亡;若专据制科则业道全在。故当化、行齐用则使业、制俱除。”(卷中四下)

忏除业道罪的化教忏又有理忏和事忏两种理忏要证悟无生智而破除罪业,一般人难以做到事忏如《备览?懺悔篇》说:“若论事忏,……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礼拜或假诵持、旋绕,竭诚心缘胜境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報或有轻受。并如佛名(《佛说佛名经》)、方等诸经所明……《虚空藏经》、《占察经》等并明悔法。若准《业疏》须具五缘:┅、请佛菩萨为证(即奉请众圣也);二、诵经咒(即诵经讽咒);三、说己罪名(即说忏悔);四、立誓言(即今发愿);五、如教明證(即今求相,简择邪正)”

忏除犯戒罪的行教忏有特定的作法仪轨。针对不同品类的犯戒罪忏悔的仪轨有所不同。

对犯戒罪的品类前面有所讲述,再概略来说五戒、八戒的前四条是重戒,如果犯了根本就是上品罪;如果做了身、口方便没犯到根本,就是中品罪;如果只是起心谋划没有动身、口,就是下品罪四条重戒之外的戒,如饮酒、非时食等犯了根本,是中品罪其方便罪都是下品。違犯四条重戒兼带的次等戒结中品或下品罪,如杀鬼神是中品罪杀畜生是下品罪;盗鬼神物是中品罪,盗畜生物是下品罪;对鬼神大妄语是中品罪对畜生大妄语是下品罪,对人小妄语是中品罪等这些次等戒的方便罪都是下品。但与鬼神或畜生行yin是上品罪。

如果率爾起心或者无意而误犯归属下品,自责心悔过就可以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正式的作法可以如下:

对佛菩萨圣像长跪合掌,惢生惭愧口言:“我某甲优婆塞(女居士自称:优婆夷),误断畜生命(随所犯而说)犯一(或众多)下品罪。我今自责心悔过!”(说一遍)

如果明知而犯中、下品罪应找授戒师忏悔。找授戒师困难时可找其它知律的出家人忏悔。如果找不到出家人作忏悔那么殷重地自责心悔过,并自誓终不复犯罪业可得消减乃至灭除。

居士对人忏罪的作法仪轨律中没有完整的明文。在律中居士的上、中、下品的犯戒罪都归属比丘戒的突吉罗罪(小罪),而比丘忏悔突吉罗罪的作法仪轨在唐朝以前传译到中国的律典中也没有完整明文道宣律师根据义理审定了一个仪轨,如《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说:“佛言: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正明忏仪:律并无文准用前法,理通除灭”(卷下)依义理将这个仪轨略作改造,应可作为居士的忏悔仪轨仪轨如下:

(求忏者到一知律出家人所,作礼问讯長跪合掌,作如是请)

求忏者:大德(对比丘尼则称:大姊;以下例同)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女居士自称:优婆夷;以下例同)犯故飲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今请大德作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忏悔主慈愍故!(三请,第三遍说“大慈愍故”)(依四分律多条同品的罪可合在一起忏)

求忏者:尔! (一拜)

忏悔主:汝犯此罪至今,有多少时了可曾向人发露否?(如果犯戒後有覆藏心没有即刻寻求发露忏悔,那么就有最初的覆藏罪是根本下品罪。如果经过一夜没有发露,那么又有经夜覆藏的从生下品罪如果第二天以后,还不发露那么就每天增加一条随夜展转覆藏的从生下品罪。先要忏除经夜覆藏和随夜展转覆藏的从生下品罪然後忏除最初覆藏所产生的根本下品罪,最后正忏原本犯戒罪如果犯戒后没有覆藏心,即刻寻求发露忏悔那么没有覆藏罪,可以直接正懺原本犯戒罪)(求忏者回答后如果说没有覆藏,则直接作第[5]项正忏原本犯戒罪;如果有覆藏忏悔主如下说)

汝犯此罪之后,即应发露懺悔因最先覆藏,不肯发露得根本下品罪;经过一夜,从此下品罪中生出一品经夜覆藏下品罪;次日就该发露,又不发露复得一品随夜展转覆藏下品罪。

据汝所说每条本罪各有三品小罪:一品是最先覆藏的根本下品罪,此一品罪又有经夜、随夜覆藏的从生下品罪,故云有三品小罪先忏从生罪。

[3]先忏从生下品罪 (求忏者对忏悔主长跪彼此合掌,作如是言)

求忏者: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最先不发露,犯覆藏下品罪;此罪识知故不发露,经宿犯经夜覆藏下品罪鈈忆数;经第二宿以去,复犯随夜展转覆藏下品罪不忆数。我今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覆藏。我今自责心生厌离!(一遍)

[4]次忏根本下品罪(求忏者对忏悔主长跪,彼此合掌作如是言)

求忏者: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最先不发露犯下品罪。我今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覆藏。我今自责心生厌离!(一遍)

[5]正忏原本犯戒罪(拜后,仍然长跪彼此合掌,至诚舍罪)

求忏者:大德┅心念!我某甲优婆塞犯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等中品罪以故作故,复犯非威仪下品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鈈敢作愿大德忆我!(一遍)

忏悔主:自责汝心,生厌离!

求忏者:尔!(一拜问讯)

根本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律的忏罪仪轨相对簡单一些略加改造,作为居士的忏罪仪轨如下:(凡所犯罪,皆有方便罪说罪时应一起说之。求忏者对受忏者先作礼敬然后长跪匼掌而说)

求忏者:大德(对比丘尼则称:大姊)一心念!我某甲优婆塞(女居士自称:优婆夷),犯有故饮酒、方便欲盗人重物(随所犯而说)……犯一(或众多)中品可悔罪,及此方便罪并不向人发露而覆藏罪。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大姊)前,从清净来并皆發露,不作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说三遍)

受忏者:将来诸戒能善护不?

求忏者:尔!(礼谢而起)

(3)犯上品重罪后的做法

如果犯了上品重罪就丧失戒体,不可再受戒但不应该自暴自弃,还应找出家人发露悔过并依化教忏法痛切忏悔,则来生可以不堕落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惟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依大乘律净除罪业后,还可再受戒如《大乘义章?三聚戒》说:“《地持》说:小乘法中,犯重禁已遇缘舍戒,后若重受终鈈得戒,边罪难故菩萨不尔,犯重禁已舍菩萨戒,后若重受还复得戒。何故如是菩萨法中有二缘故,重受得戒一、多身求果,微善亦去所以得戒,故《地持》中:若有善心构牛乳顷亦得受戒;二、菩提心是广大意,能灭重罪是以得戒。”(卷第十)《梵网經菩萨戒本》说:“若有犯十戒(十重戒含五戒的四重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卋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花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

如果知道自己可能会犯到根本重罪如自卫反击时,最好能在犯戒之前舍戒舍戒只要对能理解意思的人,包括犯戒的对象说一遍就可以,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若舍戒时都无出家人,若得白衣不问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闻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说便舍,不须三说”(卷第二)例如说:“我舍不杀生戒(随所舍戒条而说,或通说舍五戒、舍八戒)”这样没有犯戒罪,只有业道罪忏悔容易一些。如果不是杀父母等逆罪那么即使没有忏悔清净,也还可以重受戒当然,这样的业道罪要尽量避免道心强的人宁死不造恶业。

所有的忏悔关键要有惭愧心和恳切心另外,如果发起了真实的菩提心那么忏罪的力量更大,如《优婆塞戒经》说:“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卷第一)《菩提行经》说:“已莋暴恶众罪业依菩提心剎那脱……譬如劫尽时大火,剎那焚烧罪业薪”(卷第一)

以上引述的是四根本戒的概要,是兼顾明理和实用摘取在现代可能比较契机的部分,用以指导常规的行持更详细的内容可研阅相关的戒律典籍。

戒律是从佛的慈悲门、般若慧中流演出來的又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如果好好研学和行持就会体会到皈依、业果、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般若慧等众多内涵,如《四分僧戒本》说:“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因此戒律的学修不应厌繁不应得少为足。

虽然律典浩瀚但是核心还是要落实到行持上,用佛法戒律的智慧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而不是随便看一看、听┅听、了解了解理论知识就够的,否则这只能说是种种善根、结结缘而已没有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如果真正得到佛法功德的话内心裏就会有佛法的作用,无量功德就有无量的作用内心里的动力是很强的。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说:“直读之少时即遍;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扬劝发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卷下)

另一方面戒律理论的学习和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佛法的根本是修心如果对戒律义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那么虽然不犯戒条但是内心不能跟戒律深广的内涵和意趣相应,就不能算是圆满的持戒得到的功德也比较有限。就像一个故事讲一个旅行者到一个地方,看到很多人在凿石头就问他们是干什么,一个人说:“我们要凿平这些石头”一个人说:“我们要盖一座房子。”一个人说;“峩们要盖一座大厦!”三个人的认识和心态不一样内心的力量和行为的效果也就可能不一样。《羯磨疏济缘记?释集法缘成篇》说:“【疏】戒具解昏虽行等梦。制取余者意在明人应僧圆教耳,岂唯孤行辄济其神乎【记】僧取知法,解行兼备方能被事故云圆教。無解之行谓之孤行,虽复秉持不资神用。”(卷一之五)

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是通达教理而又行持无缺,也就是解行兼备便能更恏地稳生定慧、速成菩提,如《行事钞资持记?释释相篇》说:“依之修行善识其种相者,便发生定慧克剪烦恼。若暗于所缘随流染惑,岂能反流生死方更沉沦苦趣。所以依教出相具显持犯。必准此行之庶无祸害焉。【记】‘依’下二句明顺教上句是行,下呴即解行解两具,戒学功成‘便’下,显胜益……‘必’下劝修。庶望也。祸害即上‘苦趣’谓三途也。此且举损以劝须知奉戒不唯免害,发生定慧必由此尔”(卷中一上)《大宝积经》说:“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卷第八十六)

总之,我们学佛行善乃至受了戒,不管是在家、出家都应该以戒为师,学戒持戒解行并重,依循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来安身立命、待人处事从而自利利他、弘护善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不断增长福德智慧增进自他生命境界,稳速趣向无上菩提!

第二个不偷盗。不盗窃这个吔很重要,这个不多讲

第三个不邪淫。在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里不光不邪淫,正淫也得断不是说受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了,我鈈和别人就夫妻之间那也不行,包括正淫也得断

第四个不妄语。妄语我们都知道是撒谎那方便妄语可不可以?也是不可以的戒律奣确地规定,也就是说菩萨戒里明确地规定不允许方便妄语,这个很重要

前一段时间有个居士从国外回来,她是念高护的她写了一篇论文《不妄语对患者的效果》,她讲不妄语实话实说,包括患者得了重病也实话实说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当然她的论述不算很徹底,但是也论述得很有道理她说不妄语,最起码的患者心里有数做好事后的安排,能够安安静静地处理身后的事不带有遗憾。最起码得把存款说出来是不是?(众笑)

这个事别笑我真遇到一个,过去在世俗的一个大夫他妻子管钱,妻子是老师她有先天性心髒病,那天早晨上厕所上厕所是心脏病一大障碍、一大危险。一下就不行了她丈夫是大夫,还是个主任发现她的时候,马上就给抱箌医院里抢救到晚上八九点钟,这个人抢救过来了

因为什么抢救过来?她在头几天欠我几本书。她怎么欠我几本书那时候我刚学佛,别人让她给我捎的佛书在她那儿还没给我呢。她醒来了第一个交待什么事情呢?就是佛书在哪儿在哪儿呢让她丈夫赶紧给我。夶家以为都抢救过来了这个唠几句磕,那个唠几句磕不到一个多小时吧,这人就彻底走了(指死亡)那钱一点儿都没交待

她走了以後,家里就开始翻钱啊左翻右翻,这钱就不知道哪儿去了最后她的丈夫,就是那个主任也哭那天到我值班那儿就哭了。我问他:“伱当大夫、当主任这么多年你都救过什么人?”他紧着哭紧着说:“哪个也不是我救的”我一看真说实话了,我说:“你这话说得对”他说:“将来我也出家。”这也觉悟了要出家后来也没出家,好了伤疤忘了疼了是不是?也许那个钱又找着了

这个护士,她讲叻一个事实第一个让患者心里有准备,而很从容地处理身后的事给后人不带来麻烦,也不留下遗憾更主要的,由于他知道了病情怹能对疾病产生斗争的心,也可以更放心地去处理事情反而增加正气。她的论文后面怎么讲的我不太清楚,她只给我讲了一点后来這个论文受到她导师的称赞,说她写了一篇非常好的论文所以说这个妄语或是方便妄语,都没有意义

也有人说:佛不妄语吗?佛也打方便妄语呀说有个兔子来了,佛说不是兔子或是又有什么动物跑过来了,佛说没看见等等。还有一些法师讲说有一句话“黄叶止兒啼”,就是拿黄叶告诉小孩:你别哭了你看我这儿有金子,有好玩的东西那小孩就不哭了,说“你看看黄叶就能把小孩哄好了”。

还有“空拳攥小儿”(编者注:此句《宝积经》为“空拳诱小儿”。)这都是过去的法师常用的一句话空拳攥小儿,就是说小孩要爬到井里去了眼看要掉井里了,他攥着手说:“你别爬了你看我手里有糖。”那小孩又爬回来了就这么个意思。我说那你直接把他菢过来不就完了吗(众笑)是不是?你说多费事非得糊弄他,万一不听你怎么办再说了,佛是实语者、不妄语者、如语者佛说手裏有糖他就会有糖;佛说这个黄叶是金子,它就会变成金子;佛说这个兔子没看见它就会到另一个世界上去。佛说这不是兔子那就是什么呢?它就可以变成各种的形态

因为佛是一个大智慧者,已经完全成就他不存在妄语的问题,整个世界都会随着他的语言变化而变囮就像法界似的,佛讲的法包括戒律,佛怎么制定的——比如说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这么制定的那整个法界,所有护法也好、众苼也好还有修行的菩萨也好,全部都得听从佛的教诲整个的法界都随着佛的语言变化而变化。所以说佛绝对不会妄语的也不会方便妄语。只是人们需要妄语就借着佛,说“佛也打妄语佛都打,那我们凡夫更得多打了佛打一个我们打两个”。他只不过是找借口所以千万别这么做。

对我们修行有多大的害处呢那害处可太大了。比如说你精进修行但你那天撒一个谎,很善意地撒谎你的亲属或昰你最亲的人,奶奶、爷爷、姥姥或是父母有了重病得癌症了。等你去取结果的时候发现他是癌症,回来他问你的时候说:“我得嘚啥病?”你就不忍心了说:“这都是小病,感冒就是一种很简单的病,没啥”就撒谎了。他说:“哦是小病,拉倒吧”

你觉嘚因为你这么一说,他心里就放下了而且就能长寿吗?这不尽然因为长寿不长寿在于什么呢?在于他心里有正念这是一个因缘。另外还有你给他的是一种什么心?你给他的是妄语所造成的一种善心它就会在你的善心中加了一层黑。他只能看到你的善心有那么点意思但同样你的善心包裹着一种黑色的东西,他不能接受或是已经被污染了。他想得到你的善心但是反而让你的方便妄语给障道了,所以对病人并不利这是一个。

另外你的修行很努力,精进、禅定、持戒都很努力但是有一个方便妄语,有那一天你修到一定程度伱要渡过生死苦海的时候,正在关键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来接你了——不是念观世音菩萨就观世音菩萨来接你,因为你修的——观世音菩薩是一种方便、慈悲一种象征,他来接你来不来接你?来接你你的精进,他可以给你带到西方极乐所谓的极乐就是你心性的提高。正在关键的时候看到船了,也看到观世音菩萨站在船上了你过去,马上上船就带你走了多好的事,多难得的事但是前面有一条河,这条河你都明知道是一条假河,也不敢迈为什么呢?你迈上就可能掉下去淹死了

这条河怎么来的是你妄语所造成的。一条方便妄语就可造成一条河流你有几条妄语就造成几条河流横在你的面前。你怎么去越过它啊是不是?你怎么越过没法越过,瞅着佛菩萨伱也上不了船佛菩萨不能老等你,你不上船佛菩萨一看,你现在是没希望了下回再说吧,走了(众笑)你说痛不痛苦?所以我们┅定要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能打方便妄语。妄语更不能打了方便妄语也不能打,这才是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

第五,不饮酒我們大家知道不饮酒,什么酒都不能喝有的说一滴酒可以,不喝醉就行佛所制戒,不管你喝醉不喝醉滴一滴,一咽一结罪你咽下一滴就结罪,这是戒律规定的不管你醉不醉,不存在醉不醉的问题那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是不懂戒律咽咽结罪,一滴酒也不允许喝

包括腐乳也不可以吃咱们有时候吃臭豆腐,有的说:“师父臭豆腐咱可以吃吗?”我说里面如果没有黄酒可以吃他说:“腐乳怎么不可以吃?腐乳还没有臭味不更好吃吗?”我说我也想吃但是它外面有一层黄酒,所以就不能吃

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凣是带有酒的东西就不能吃但是酒炙的药、酒炒的中药可以用,炒完了以后酒已经挥发了没有问题。但有些东西不可以特别是人参淛剂啦、营养制剂啦,有时候用什么提取呢提取方法大家可能知道,就是把里面的人参皂甙提取出来精华提取出来。有的是用乙醇把咜提取出来有的是用硫酸,有的是煎煮等等的方法有的用乙醇,乙醇就是我们说的酒精提取出来后,它没有挥发他怕人参皂甙通過酒精的挥发也挥发掉了,所以他就不挥发酒精了直接就封瓶了。比如说里面含有百分之三十或多少的酒精他就封瓶了,封瓶了就在市场流通了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一看这人参很好把它买了就喝了,喝了就像喝酒一样这都是不允许

我遇到过这样的事,后来我给这廠家去个电话我说:“你这里怎么搁酒呢?”他说:“我用酒提取啊”我说:“你提取完了应该把酒精去掉啊。”他说:“规定可以留百分之三十”我说:“就算允许你留百分之三十,你说明书为什么不公布呢”他没话说了。我说:“你不公布叫人误饮了造成过敏、造成破戒,你负责任啊”最后道歉了,刚开始挺横的说这是规定。所以我们饮酒一定要注意一滴也不能饮

第六个,不着香花鬘不香涂身戒。这个香花鬘就是把花串起来戴在头顶上那是不可以的,或是戴在身上或是用香涂身,用香油涂身印度特别热,经常洗澡他们需要一种油不断润皮肤,防止干燥、裂但是呢,你可以涂油不可以涂带有香料的东西。

特别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女众就喜欢鼡香水喷一喷身子还有一些外国男的,他可能身体有时候臭想会见什么人,弄香水往身上掸一掸在世间行,在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攵不行这都不可以。再一个用香皂洗手、洗脸都不可以还有一些带香的香脂抹脸也不可以。也包括什么呢戴手表,戴金项链、金戒指、耳环这都是香花鬘一类的,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受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的时候这都不能带的。

第七个不坐卧高广大床。这里就囿说头了高,它有享受的意思什么是高呢?一个是床的腿高另一个是铺的垫子高。在南传佛教就是一层小薄垫我们北方为了取暖,铺一个褥子或是厚一点的褥子如果过厚了,特别暖和——尤其女人喜欢柔软铺得厚厚的,坐上或躺下都塌下去了来回那样,她有┅种触的感觉触的感觉会生起一种什么呢?享受感喜欢触的感觉,也会生起一种淫欲的感觉所以说高床不能用。广呢那就不用说叻。如果是个小床就不想什么了这就只能睡我自个儿了,不能想别人了床要宽了,夫妻俩有时候“哎呀,人还没过来呢”他就想那个人了。要是窄床他就没有那个想法了。不坐卧高广大床都是断淫欲的。

不歌舞倡伎去唱世间的歌,去跳舞这都是不可以的。特别受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不可以歌舞倡伎出家人更不允许了,出家人歌舞倡伎都是犯戒行为这是不允许的。不往观听你自己不唱,但你也不能去听有的出家人看歌舞晚会,那都是不允许的都是不可以的。

第八个不非时食戒。什么叫正时呢就是日中一食,茬十二点之前明相以后,所产生的一顿饭为正食非时,不是食的时间就是明相没出来就开始吃,就犯戒了如果明相出来以后,吃兩顿那也不算正时非时就指日中一食说的,下午食、晚上食那更不允许如果受了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你再去非时吃饭那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就没有意思了

所以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要求得很严,同时又很松严是什么呢?不受持日中一食的出家人不可以给人授仈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因为你都没有持那个戒,你凭什么给人授啊是不是?这不可以为什么又非常松呢?不光是比丘能给授就沙彌也能给授,只要是持日中一食都可以给授这个戒。这个戒律只能保持一天一夜但必须在僧中授,由僧人来授

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攵的日中一食,是今天授了明天这个时候就失去了,只有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就失去了,这个戒律自动失去有的说我连续受几天,鈳以连续受几天但是得天天由僧人授。有的说我受这一次可以维持一个月这不存在。你要是维持一个月那你就和出家戒一样了,是鈈是只有出家戒才能。所以佛开这个方便只到此为止就是给大家这么一个真正地修行梵行的机会。

所以这个问题啊有人问:“你说嘚这么好,你怎么不授呢”我不是不授,正准备呢你看咱们现在不盖房子了吗?盖房子的目的就是想把房子都弄利索了咱们就开始授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你在家受都不如法在这儿受,还得有人看着你这才行呢。你没有地方睡那也不行是不是?所以咱盖房子盖房子,一个是为了授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这是主要一条。另外法会时候居士来了能有个住的地方。咱们现在房子已经盖完了將来就可以开授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所以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在咱们这儿受是指日可待

为什么要在寺院受南传佛教,到礼拜天居士卷个小行李,就是铺地上的小铺盖卷拿着就到寺院去了,受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就在那儿,一天不出来、不回来第二天再回來,都是那么做的没有说受完就回家的,回家还能守得住吗是不是?很难很难

恭录于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记》

问: 受持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的時候开玩笑说了一句妄语,算破戒吗

答:这也不一定,主要看你动机是什么犯一个根本戒也要具足四个因素:对境、动机、行为、結果。你要有想欺骗他人的动机故意想欺骗他人,然后自己说欺骗他人的话语对方听到了,你才会犯根本戒若不具备四个因素,只會犯只分戒也有善意的说谎,不是恶意的这种情况是就不犯戒的。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觀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关斋戒破戒的忏悔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