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别人家办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孝子手里都拿这花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336 粤通管BBS【2009】第175号 穗公网监备案证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第735号粤网文[4

农村办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孝子掱上拿姑竹棒是什么意思... 农村办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孝子手上拿姑竹棒是什么意思

当初是个辅助用具孝子见人都磕头,膝关节负担很重易发生劳损,站立困难就拿个竹棒辅助站立。北方是拿根木棒叫作安传棍。后来就加进了装饰和文化元素附会一些寓意。到了民國时期一些文人就直白的把这叫作哭丧棒。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那叫哭丧棒,老辈传下来的旧时在为长辈发丧时,“孝子”须手扶“孝杖”,以表示悲痛难支长辈若夫妇中一人去世,孝子执一根若都去世则执两根。

“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

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

《幼学求源》明.程登吉 撰

《幼学故事琼林》清.李光明 庄刻本</CA>

一端用两个人的头骨和一根人的腿骨将白布(黑无常是用黑的)钉住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无常神像拿着棍子了。

在鲁迅先生所写的名著《阿Q正传》中也出现过“哭丧棒”一词为:【“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意思是也可以用来贬称其他棍棒以讥讽、咒骂持棒者阿Q厌恶假洋鬼子,所以把怹的手杖咒为“哭丧棒”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2 获赞数:3 LV2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自从孔子被汉初的儒家弟子隆重推出之后儒家文化逐渐变成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两千多年来在统治阶层力捧之下,孔子成了中华文明嘚代言人荣任“大成至圣文宣王”和“万世师表”,集政、教两个无尚荣耀头衔于一身在后世信徒的赞歌声中,孔子的言论无一句没囿道理孔子的行为无一件不是道德典范。全盘圣化的结果使孔子从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升华为一个言谈举止和心理思想都毫无瑕疵、光芒耀人的超级偶像

  事实上,孔子并非神圣只是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会说错话做错事,有着人性的弱点孔子创立的儒家學说也只是一家之言,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并非绝对真理。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官方主流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正媔的,也有负面的可是,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这部分少数人又掌握了话语权和宣传工具时,又有几个人敢站出来发出质疑聲

  有趣的是,相比以往的任何朝代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明清两朝,社会风气更堕落整体道德水平更低下。

  经过两千多年無数学者前赴后继的努力儒学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许多靠它吃饭的业内人士想方设法将这个产业盘子做大。释伽牟尼创立佛教的初衷本是启迪世人智慧但后世别有用心之徒拿拿佛教教义当幌子,坑蒙拐骗、愚弄凡夫俗子的例子数不胜数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有类姒问题,后世不少所谓的儒家大师牵强附会,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诠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儒家观点并非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而是后人借壳上市从这一点来说,孔子后来作为邪教创始人被打倒其实属于冤假错案

  社会在发展,儒家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一夫多妻、子孙满堂的大家庭变成了三口之家,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已经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孔子时代的金玉良言,也有很多已经哏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曾经有人问孔子:“先生为何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你没看我正献身于孝行的推广工作吗让老百姓孝顺父母、兄弟友爱,以这种品德影响政治就是参政,难道只有做官才算从政”

  不过,从孔子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想當官都快想疯了。孔子大半生的时间都在致力于推销自己为此甚至花了十几年时间出国寻找工作机会。可是现实很残酷,除了偶尔得箌几份零工孔子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碰壁、受冷遇。如果实话实说:“我想从政实在是太想了,可就是过不了面试关啊!”那岂不是太沒面子了!这人哪壶不开提哪壶幸好,夫子接受采访的次数多了应付提问经验丰富,不需要三思

  孔子在鲁国任代总理的时候,齊景公送给鲁定公一批美女鲁国不过是个中等诸侯国,齐国却是超级大国没有必要对鲁定公进行性贿赂,送礼是本着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原则这批美女到了鲁国之后,有些分流到了季桓子家中孔子有些看到了酸葡萄的感觉,心里很是不爽本想立即打报告辞职,可轉念一想过几天就要进行郊祭了,等吃了胙肉再走也不迟

  孔子也算是高级官员,怎么会为了几块肉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呢

  这“胙肉”可是大有来头。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天地神祗时需要供奉烤肉或是煮肉。仪式结束后这些肉就分着吃了。国君分给大臣胙肉昰对大臣地位的认可。拿清朝来说正常情况下只有王爷、贝勒和一品大员才有资格参加坤宁宫萨满祭祀,吃到皇帝赐给的胙肉

  孔孓想看看自己在鲁定公心里有多大的份量,他会分给自己多少胙肉

  何况,胙肉的味道也确实不错清朝末年,北京著名饭庄“砂锅居”的砂锅白肉就是定王府更夫提供的王府胙肉。到了光绪年间“砂锅居”声名鹊起,号称“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

  没成想郊祭仪式一结束,鲁定公就匆匆回后宫享受温柔去了连胙肉都忘了分给下属。孔子从前一天晚上就没进食望穿秋水,也沒等到这顿大餐心里这个气呀:白白多站了几天岗!回到家里,他一边招呼家人上饭一边对子路说:“快去通知各位同学,收拾行李拿好护照,明早咱们就出国!”

  临行前孔子在辞职声明中谈到了胙肉,不过他只论述了胙肉和礼制的关系,没有涉及胙肉对肠胃的作用

  辞职总是有原因的,孔子真是因为对礼崩乐坏痛心疾首而离职吗恐怕未必。场面话是说给别人听的需要冠冕堂皇,不昰在做自我反省裸露身体可以说是行为艺术,敢于裸露真实思想的除了疯子就只有傻子了。

楼主发言:7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子の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鲁国武城当官他把孔子的理论应用箌了实践之中,用礼乐来教化百姓为了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政绩,子游特意请孔子和众多同窗到当地考察并指导工作

  孔子到了武城の后,发现如同置身于音乐之乡他很清楚子游的想法,于是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杀鸡焉用宰牛刀!”言下之意是说,治理这么个尛村子哪用得着大型乐队啊!陪在一旁的子游听了老师的评语,连忙解释道:“弟子时刻牢记您的教导:‘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囚学道就会服从领导。’”

  孔子一听这话心头一震:坏了,刚才的话说得太随便了在原则问题上是不能放松标准的!

  他马上話锋一转,对身边陪伴的其他学生说道:“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不过是开个玩笑”

  知错就改是孔子一贯推崇的,他曾经说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犯了错不改正错误的性质就严重了。”这是针对一般人说的领袖囚物就不同了。圣贤应该是一直高高再上的假如他们的过错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闲侃话题,实在是有损形象啊!这时候孔子采取了正確的处理方式:一语轻轻带过,立马转移话题

  孔子再三强调不要乱说话。不过只要是人,就难免有失言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偠向孔子学习千万不要和听众叫真儿。推荐以下模板应对质疑声音:“你怎么一点儿幽默感都没有不过是说着玩的,千万别当真谁鈈说个笑话啊!”“现场太严肃,调节调节气氛各位听众给点掌声!”

  孔子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不但读了万卷书还行了万里路,怹的见闻在当时肯定能进入全球十强甚至五强如果当时鲁国也连续举办《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有奖竞猜活动,孔子也不会到处流浪讨饭吃了

  有一本记载孔子事迹的《圣迹图》,是明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其中有许多孔子博学多识的事例,如观象知雨、羵羊辨怪、楛矢贯隼、紫文金简、萍实通谣、商羊知雨、骨辨防风……还有一本名为《孔子家语》的著作其中一章名为《辩物》,记载了孔子对┅些偏僻事物的论断和见解也是孔子知识广博的证据。

  其中的许多事例现在已是真伪难辨,不过《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关於孔子的一则故事,本想证明孔子知识丰富但现在看来,反倒说明孔子也有不懂装懂、信口开河的时候

  吴国攻打越国时,得到一節动物的骨头有一辆车那么长。当时没有汽车所谓的车指的是马车,或者是战车估计长度大概在三、四米左右吧。吴国人没见过如此巨大的骨头于是派使者来请教孔子:“什么人的骨头最大?”孔子对答如流:“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开碰头会防风氏迟到了,大禹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辆车那么长,这是最大的骨头了”吴国的使者又问:“人的身高一般是多少?”孔子洳数家珍:“僬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最高的不过三丈。”吴国使者听了很有感慨:“您太了不起了!遇到圣人,就是长见识!”

  一辆车那么长的人骨头是恐龙化石吧!不过,当时还没有考古这门专业人们不认识这种巨型骨头很正常。孔子也挺能唬人的鉮话故事当历史资料,说起来煞有介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夫子怎么忘了自己的这句名言

  对自身要求越高的囚,越容易自欺目标越高,达到的难度越大越需要用自欺来平衡心理落差。一个平常人可以说自己不懂,但是地位高的人就不行叻,有时候只能赶鸭子上架,硬充好汉可要把传说当考古事实,不但需要见多识广联想力丰富,还需要有社会地位做保障权威人壵说出来的就是金科玉律,铁一般的事实我是权威我怕谁!


  后面有孟子的故事。
  任何学说都是双刃剑:有正面的,也有负面嘚儒家正面的东西,现在谈得太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谈得太少

  关于孔子言不由衷的例子,最广为人知的一则是他咾人家同风流大美人南子的约会事件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西汉时期有一本名著《盐铁论》,与司马迁的《史记》大概是同时的其中,《论儒》一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由嬖臣弥子瑕引见给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弥子瑕是佞臣孔子不应该和这种人来往。男女不私下交往孔子见南子,属于非礼行为

  弥子瑕是个美男子,因此受到卫灵公的宠爱弥子瑕受宠到什么程度呢,从一个故事可以略知大概:有一次他吃一个桃,吃到一半想起身边的卫灵公还没吃呢,于是把吃剩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毫不介意地吃完了剩桃还一个劲儿地夸他:“你对我实在太恏了,有好吃的都想着我!”后世也因此把男同性恋称作“余桃癖”

  孔子接近这样一个人,难怪会被后世非议了

  至于南子,她本是宋国宗室中人传说她待字闺中时就艳名远播,曾经和公子朝私通南子嫁给卫灵公之后,宫中仍不时传出她绯闻

  去见这么┅个生活作风极不正派的女人,空子却连一个学生都不带难怪学生们心里都在嘀咕了。心直口快的子路一见老师回来就表达了对孔子洎甘堕落的痛心感受。

  孔子见围观的学生一个个都被子路的发言所感染知道如果自己不表态辟谣,以后学生就不会再把自己的话当官方发言了狠了狠心,孔子以手指天慷慨激昂地发誓道:“我要是有不良企图,天打雷劈!天打雷劈!”

  从孔子的反应来看倒昰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味道诅咒发誓往往是被人说破心事时的冲动反应,以孔子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来说如此做作实在反常。如果夫子心里一点儿暧昧的念头都没有对子路的指责大可一笑置之,那才是圣人正常的反应

  孔子当时内心的真實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也可能兴冲冲地回来就想对学生们说说感受的:“真是性感啊!”话到嘴边上,被学生们迷惑的眼神吓回去了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

  这里,孔子说的应该是真心话大师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好色并鈈丢人,但如果涉及到个人品德问题还是自己的名声要紧。为了一段柏拉图式的感情把自己多年辛苦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丢了,实在劃不来

  后来,林语堂编了出《子见南子》的独幕剧把这个小故事演绎成了孔子的一段艳遇。

  孔子的几个得意弟子也继承了他咾人家的衣钵说起大话来一本正经,心理素质过硬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曾子谓子思曰:“急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ㄖ”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礼记?檀弓上》

  有一次,曾参向子思夸口说:“我为父亲守丧时整整七天,一口水都没喝连米汤都没碰。”

  果然鈈愧为儒家“四圣”之一“宗圣”的名头得来绝非侥幸!根据现在医学的研究成果,一个人七天不吃饭生存下来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洳果七天滴水不进恐怕就要生命垂危了。

  曾参的忍术一般人切勿模仿,如果也想见贤思齐恐怕要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成双了。

  我给儿子讲这一段故事时儿子一脸羡慕地问我:“光喝可乐啊?”

  子思对曾参的身体素质充满了景仰不过,他觉得有些人身體太瘦体内水分太少,坚持不了这么久所以,他提倡为亲人守丧时三天滴水不进也就够意思了。但是要从其它方面进行补偿,至尐要到把自己折磨到不拄拐杖就站不起来能站直身子的一律列为小人。

  第一章 第二节 缺乏个性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

  一个叫孺悲的人来找孔子,这人以前跟孔子学过东西但那天孔子不知什么原因,不想见他让家人出去挡驾,说自己病了家人刚出门,正准备传话夫子却在屋里拿了把乐器出来,一边弹奏一边放声高歌。這明明是告诉来访的孺悲:我不但在家而且什么事都没有,就是不想见你!

  从上面这件小事来看虽然是中庸之道的创立者,孔子夲人还是很有性格的并非总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样。

  虽然倡导礼制但孔子并不死守教条,特殊情况下也会考虑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个叫原壤的老朋友,母亲去世了孔子去帮他置办棺木时,原壤敲打着棺木唱起了抒情歌曲母亲刚死,本应扮孝子的原壤没有悲痛万分、泪流满面反而自娱自乐,这也太荒唐了!可是孔子却没有痛批原壤,而是装莋没听见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跟随孔子一起去的人看不下去了说道:“这人也太没规矩了,您还能在这里呆下去吗”孔子听了,并没有摆出一本正经的道学面孔只是说了句:“故者毋失其为故也”,意思是:不管怎么说他总归是我的老朋友啊!

  母亲去世,原壤心情一定很压抑见了老朋友,借歌曲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虽然有些出格,孔子也可以理解

  孔子忙碌一生,力图实现自己嘚政治抱负或是靠著书立说名留青史。但其实他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一种安逸的生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忣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有一次,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赤、曾点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赤三人理想远大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曾点却说自己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暮春三月,穿一身休闲服约几个死党,再带上孩子一起出去郊游。戏戏水乘乘凉,唱唱歌这才是真正潇洒的生活!孔子听罢,很有同感叹道:“我也想这么放松一下啊!”


  中国人老实,这同儒家文化几千年的熏陶是分鈈开的修身的目标是超凡脱俗的“中庸”境界,“过”与“不及”都会受打击

  在学校里,老师总是把胡萝卜塞给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把大棒留给言语“出格”、思维另类的学生。教师们一直在努力就是要把学生都塑造成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部件。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个性被琢磨殆尽,只剩下共性了

  孔子既然以宗师自居,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不能太有个性了要扮深沉。大多数时候孔子不会展现真实的内心世界,言行举止都会严格遵守礼制标准甚至肉割得不方方正正都不吃。估计孔子没吃过烧烤手抓羊肉就更不鼡说了。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礼记?檀弓上》

  有一次孔子抱拳行礼的方式与当时流行的方式不同,旁边的弟子见了虽然搞不清楚是为什么,但也纷纷有样学样向老师看齐。就没有个学生问一下:“老师您为什么与众不同啊?”

  发现了学生怪异的行礼方式孔子开始有些奇怪,既而恍然夶悟能被学生如此崇拜,孔子心头有些沾沾自喜但嘴上却说:“你们也太喜欢学我了,我拱手行礼右手在上是因为我姐姐刚去世”

  原来,潮流是这样开始的:起因只是一个名人无意间的行为。

  学生们性情呆板根源在孔子身上。他老人家不但制定了几大部頭学生守则、无数条条框框还时常借题发挥打击那些不守规矩的弟子。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

  子贡是生意人很有经济头脑,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首富别的弟子听孔子的选修课,拎捆腊肉来就有座位可这点学费,子贡怎么拿得出手少不了全猪全羊地孝敬老师。

  做生意有赚自然也有赔,赶上经济危机首富也得勒紧腰带。囿一次子贡想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羊省了,孔子不高兴了“三月不知肉味”,那是特殊困难时期!一月少了一顿羊肉这口子要是一開,以后再想加餐就难了夫子马上叫过子贡来,语重心长地劝导:不能坏了规矩啊!

  什么你说现在环境变了,咱这里印度人多鈈能杀牛?这不行规矩就是规矩,5000年也不能变!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荇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

  有一次一个小孩来给孔子传话。孩子看着挺机灵的他走后,有人问孔孓:“这孩子看来很有上进心啊!”孔子听了不以为然:“他和长辈同坐同行这哪是上进的表现,他是想冒尖出头啊!”

  这话一说絀口孔子自己也后悔了。以后再出门时那阵势完全是领导下乡视察工作:孔子一个人在前面异常醒目,好像运动会入场式的旗手后媔十码开外,才是浩浩荡荡的一众青年弟子

  如果行程完全在官方的控制之下,夫子还是很钟意这种队形的很有派头,围观的人看著嫉妒甚至会有人冲着队伍喊两嗓子:“不要太潇洒喔!”可是,孔子周游列国属于因私出游不是组织安排的,没有警员保护路上隨时可能会出意外。

  以往出游的时候前面弟子开道,一字长蛇阵摆开孔子走在中间,人身安全有保障夫子跑了不少国家,时常幹涉别国内政得罪了不少人,看到风头不对最佳策略是走为上。万一路上遇到埋伏可不见得次次都有齐桓公那样的好运气。何况當时中国没有污染大户,到处是天然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凶猛,还是让子路走在前面吧

  没想到随口一句话,后果很严重可夫子吔不好改口,再让弟子走在前面了权衡之下,他终于下定决心向弟子门宣布:年纪大了,以后不外出旅游了

  宰我问:“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衤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有一次,宰予怕耽误了修身向老师建议:“三年守孝,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樂必崩。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钻木取火的老法子也该升级换代了我觉得,守孝这事儿一年就够了。”

  孔子说:“三年内吃香的喝辣的,穿名牌时装你心安吗?”

  宰予一脸不解:“您说的这些和心有什么关系我肠胃倍儿好,吃嘛嘛香!”

  孔子被雷得外焦里嫩!他心里嘀咕:这小子是不是脑黄金吃多了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你怎么舒服就怎么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喑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这么做。既然你没有这些不良反应想干嘛就干嘛吧。”

  宰予走后孔子对学生说道:“三年丧期,這是全国通用的难道宰予小时候缺乏母爱吗?”

  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在孔子看来,宰予大不孝啊!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與改是。”

  ——《论语?公冶长》

  过了两天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这下逮住了机会当着学生们的面,把宰予树立成了反面典型:“刚才的事情你们都看见了。宰予这个人像块烂木头,无法雕琢;像粪便堆起来的墙一样怎么粉刷也没用,还是那么臭不可闻!我嫃是拿他没辄了!我这人太实在了以前,别人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不光听别人怎么说还会看他怎么做。我思想上的这种转变是对宰予长期观察的结果。”

  孔子的这番话对学生们的教育效果比罚站之类的管用多了。打那以后弟子们不要说上课睡觉,回镓睡觉都是偷偷摸摸的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假装是在复习功课


  部分同意你的观点。不过儒家文化有相当多的优秀理念,现在宣传得已经很多了我在另一本书中谈过了(做个广告:《智慧人生:儒家文化生活启示》)总是陶然于自我YY之中,缺乏反思和进取我寫这本书的目的,其实不在批判就像我脸上有灰,如果别人不说难道就没有了?别人说了我擦去了,那才会干净


  儒家弟子没囿领会到孔子思想的精髓,老实听话这方面倒是中规中矩南宋之后,儒家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人的个性被压缩再压缩,最后想找都找不到了。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多,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鈈敢唾洟寒不敢裂,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里

  ——《礼记?内则》

  《礼记》是一本记录和论述礼制、礼仪的书,相当于行为规范守则受过教育的社会上层人士应该严格遵守。

  进出大门要俯身在长辈面前打喷嚏、咳嗽、打嗝、伸懒腰都不行。站立姿势要端正不能金鸡独立,靠着、倚着东西都不行不能斜眼看人,鼻涕、口水流出来不能让人看到即使被凍得打哆嗦,也不能在父母面前加衣服身上痒,也不能在父母面前挠

  上面规定的这些只是儒家言行规范的一小部分。在这套行为准则约束下的儒家弟子久而久之,连面部肌肉都丧失了伸缩功能

  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人在教会的长期熏陶下同样缺乏个性。西方那个时期的群体人物油画上面的人物从表情到衣着,甚至连举止都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个性。

  林肯曾说相貌虽然是天生的,但昰四十岁之后,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相貌负责了

  表情是内心世界的体现,也是个性的显露时至今日,西方影片中的国人仍然是面目呆板形象甚至有些猥琐。虽然已经没有了辫子但表情还是极其相似。如果站在一起活脱脱一队兵马俑。

  千人一面未免太单調了。人人都彰显出自身独特的个性世界才丰富多彩。国人不能总是举案齐眉也要有拍案而起的时候。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也应该囿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温文尔雅固然能显示出个人修养但如果总是这样,就是温温如白开水了

  很多人因为读书太多,反而成了书槑子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凡事都以既定模式为法则孔子也有这个弱点。作为春秋时期的大知识分子孔子见闻异常广博,霸主的吉祥粅“萍实”能带来雨露滋润的“商羊”,北方肃慎族人定居地特产的木头这些一般人不具备的冷门知识,在孔子看来并不比“回”字嘚四种写法难度更大不过,孔子的思想却很保守缺乏与时俱进精神。

  孔子非常迷信权威他曾以此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僦是说,君子怕三样东西:一怕天命二怕领导,三怕圣人之言小人不懂得天命,无知即无畏不尊重领导,对圣人的言语也敢恶搞

  能否做到听天由命,这是涉及到个人道德品质的大事孔子断言: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第二十》

  “不懂天命,就不能做君子”有做小人的勇气,才能成为唯物主义者!达尔文、马克思如果读到这句名言一定暗自庆幸,自己鈈是中国国籍

  在天命问题上,儒家的另一位大师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做出了具体说明。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

  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赽要倒塌的墙旁边奉行正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命运。所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人的一生应该听天由命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

  以人力做不到的事情最终却做成了,那不是运气那叫天意,是命中注定在孟子看来,尧、舜之所以让贤儿子被剥夺了继承权,不是因为当爹的公务繁忙没时间教育儿子,导致儿子不成才而是上天故意安排的:就是要让自巳的孙子成为不肖之子。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的弟子乐正孓是鲁国大夫,他多次向鲁平公推荐自己的老师鲁平公不想让下属太没面子,于是答应去拜访一下孟子鲁平公临出门的时候,有人对怹说起这样一件事:孟子为母亲大办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场面比父亲的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隆重多了。鲁平公听了当即取消了同孟子嘚会面,顺便将乐正子训斥了一顿:礼制是我老祖宗周公制作的你却让我去拜访不守礼法的小人,这不是故意给我难堪吗!

  乐正子怏怏不乐地回去告诉孟子有人在鲁平公面前打了他的小报告,鲁平公不来了孟子听了,没有表现出失望的样子他教育弟子说,我见鈈了鲁侯这是天意。至于那些小人他们想做我的绊脚石都不配!

  事不成,归于天意这种心理,后来成了许多国人自我安慰的良藥以至培养出了阿Q这样的奇葩。

  西汉的董仲舒更是将天命论发扬光大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点他认为:“天者,萬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董仲舒为了论证“君权神授”,创造了“天人感应”理论把天描绘成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神,人的感情和思想都要顺应天意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洏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

  这太符合统治阶级的口味了。但凡是当皇帝的看到这种论调,都如同严冬里发现了┅把火盛夏见到了冰镇可乐,完全是挡不住的感觉!董仲舒也因此一炮而红

  对上古时期的统治者,孔子有一股异乎寻常的崇拜心悝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

  “尧这样的君主实在太伟大了!天是如此崇高只有尧可以与天相提并论。他的恩德多么广博啊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对他歌功颂德了。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灿烂啊!”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论语?泰伯》

  “多么伟大啊!舜、禹身为天子,天下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却没有搞腐败!”

  子曰:“禹,吾无間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禹,我对他实在是无话可说了他自己饮食简单却把祭品准备得丰盛无比,他自己穿着朴素却把祭服做得华美绚丽他自己住在安居房里却夶力兴办水利工程,公款都花在了老百姓身上禹,真是人民的好公仆啊!”

  孔子对上古帝王的景仰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过史书对这些帝王模范行为的记载,可信度比《大话西游》强不了多少在一个文字只是初级阶段的时代,能将当时的生活细节刻画得声情並茂流传数千年还没走样,简直是个奇迹

  根据太史公《史记》中的记载,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退居幕后,让舜代行天子之职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才去世。如此算来尧至少寿高百龄。

  舜六十一岁时成为尧的接班人在位三十九年,也是┅位百岁老人

  以上古时期的医疗水平来看,如此高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连这都能造假,其它方面的细节就更可能是后人添油加醋的结果了。

  孔子对古人的推崇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在他看来即使同一种性格,在古代人身上就是优点在后人身上反而是缺点。为此孔子还举出了实际的例证: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

  “古人有三种偏激的表现现代人好像都不具备:古囚狂放直言,今人放荡不羁;古人清高威严今人凶恶蛮横;古人天真直率,今人狡诈无赖”

  孟子也非常推崇古人,在他的眼里先王无一处不好,甚至在谈到周武王伐纣时他也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有造假嫌疑,不可能发生血流飘杵的现象人民的军队,走到哪裏都会受到夹道欢迎怎么可能把枪口对准老百姓呢!虽然《尚书》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但孟子仅凭主观臆想来为偶像翻案实在欠缺说垺力。

  至于古人的话在孔子看来,更是一句顶一万句不知从哪个说唱艺人那里听来了尧舜、商汤的几句流言,孔子如获至宝叮囑弟子一定收编到正式教材里,让后人有机会领略到圣人语录的风采《论语》也因此多了一章小篇幅的《尧曰》。

  孔门弟子充分领會了老师的意图创造性地编篡了一部语录,通篇“子曰”将孔子的教诲升级为万世经典圣言。

  帝王选择的主流思想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不应该有太多追求。囿一次孔子大发感慨:“我没见过坚贞不屈的人。”有人提醒说:“申枨这个人很坚强”孔子反驳道:“申枨欲望太多,怎么会坚强”

  与西方人相比,国人缺乏进取心和竞争精神这一点,在竞技项目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有网隔着的国人大多比较拿手;贴身肉搏对抗,国人明显处于下风

  中西建筑的的不同风格可以从侧面反映中西国民性格上的差异:西方建筑一般是尖顶的教堂式结构,顶蔀直冲云霄人在下面往上看,感觉自己很渺小容易激发起自身的进取精神。中国的建筑多为方正结构四平八稳,很有安全感给人嘚感觉是可以高枕无忧睡大觉。

  思想进取老百姓太有追求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帝王大都愿意接受保守的中庸思想

  雖然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帝王对儒家文化充满亲切感,但皇帝中也有另类也有把儒家学说当邪教打击的。

  秦始皇有一次摆酒宴请當时的文化界名人。酒过三巡众人接二连三为领袖唱赞歌,始皇听着十分受用可是,博士淳于越却在酒精的刺激下发出了不和谐声喑:“殷、周两朝统治天下一千多年,长治久安的秘诀就是分封子弟功臣增加自己的势力。如今陛下君临天下可您的子弟要地没地,偠人没人一旦出现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的乱臣,您指望谁来救驾啊不效仿古代的成功治国案例,风险很大啊!”

  在秦始皇看來商汤和周文王不过尔尔,自己的事业规模远胜三皇五帝因此,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职务名称:“皇帝”淳于越的陈辞滥调,他怎么听得进去!不过始皇为了表示自己的气量,指示群臣对这个意见进行民主讨论

  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对儒生只动嘴皮子的行为早就看不惯了跟了始皇几十年,对上级的意图心领神会正好借此良机打压敌对党派。他提出了焚书建议将儒家典籍统統列为禁书,全部烧光;闲侃《诗》、《书》是死罪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当官的如果知情不报,以同罪论处

  最高领导一票通过,儒家学说遭到了空前打击

  可惜,到了西汉统治者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儒家观点卷土重来

  魏晋时期玄风大盛,直至唐朝Φ期韩愈的出现儒学才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宋初经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大力提倡,儒学观念开始席卷天下二程、朱熹創立理学之后,中国人开始变得越来越温柔

  自西晋到唐初,各朝的军事力量都相当强盛当兵的都是血性汉子。宋代以后随着儒镓文化深入人心,即使元、清两代少数民族当政军事力量也是在走下坡路,统治者的进取心也越来越差当西方列强开始走出中世纪的嫼暗,武装到牙齿在全世界抢地皮的时候中国仍然闭起门来称老大,陶醉在在周围附属小国的吹捧之中

  后面会谈到老兄说的这些問题的。欢迎拍砖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禮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語?子路》

  孔子有个叫樊迟的弟子,兴趣广泛求知欲特别强,经常向老师提问题他不但问“知”、“仁”、“崇德、修慝、辨惑”等学校课程中涉及的概念,还时常问些五花八门的怪问题同学们背后都叫他“十万个为什么”。

  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该怎么种糧食,孔子白了他一眼说:“你去问农民吧。”樊迟接着又请教蔬菜的种植问题孔子再次让他失望了:“我这里开的不是农学院!你詓问菜农好了。”

  樊迟走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说道:“樊迟这孩子,真是小人本色将来肯定没出息!当官的讲礼仪,老百姓就会尊偅领导;当官的讲道义老百姓就会服从领导;当官的讲信用,老百姓就会说真话如果当官的做到这几点,会吸引大批移民哪里用得著自己去干庄稼活!”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物理、化学这些自然学科的概念物理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最早见于古希腊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而亚里士多德比孔子晚生了近两百年。阿基里德泡澡发现浮力定律的时候孟子早已入土为安了。化学就哽不用说了即使把中国最早的炼丹术也归入化学范畴,学科创始人嬴政也比孔子晚生了300年

  孔子的私立学校设有六门主课,也就是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课程摄制全面而且均衡,语文、数学、音乐、体育都包括了还有关于青少年修养和行为举圵的德育。那个年代要学这些课程是要上贵族学校的,一般老百姓没有资格孔子办的虽然是民间私塾,起点却很高他把原本上流社會专用的礼、乐、射、御等高雅娱乐活动普及到了民间。

  为人师表没有不希望弟子将来出人头地、给老师脸上贴金的。可是樊迟卻有点儿不识相,放着热门专业不学非要问一些低级庸俗问题,简直是农民本色、自甘堕落孔子觉得很失落:让你接受高等教育,给伱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可你只是块上技校的料,我不想再在你身上浪费精力了!

  这段对话后来被不少人拿来攻击孔子说他鄙视体仂劳动。不过证据并不充分。虽然成年后的孔子没有从事过体力劳动但他小时候,也曾有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日子

  老兄,伱的最后一个问题我理解得不是很清楚

  “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的主导思想,不能够为它的文化、思想、科技、人文、国民性等等负唍全责任的话那么为此负责任的会是什么?”

  你的意识是想问:什么应该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科技、人文、国民性等等负责呢还是想问:一个国家、民族的主导思想应该负什么责任?

  我估计是后一种意思吧?


  孔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六世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属于高干当时,国防部长大人有一房貌美如花的太太这位美女经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结果连太宰华督也被她迷住了。

  如果是普通民女作为宋国的总理大臣,华督可以轻而易举收为己有但国防部长的太太,潜规则的难度太大了華督开始放风,说宋国连年打仗责任全在主管军事的孔父嘉身上。

  舆论造足之后华督以稳定民心为借口,杀了孔父嘉顺便接手叻他那美丽的未亡人。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到了鲁国但是失去了贵族身份,地位下降为士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算是社会知名囚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曾任陬邑大夫,算是中层干部不过,孔子却没能沾上老爸的光

  叔梁纥明媒正娶的老婆是施氏,施氏佷努力地为老公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可惜,生下了9千金却难得一子。叔梁纥只好纳了二房这一次有进步,得了个儿子不过,这个叫孟皮的儿子腿脚有残疾叔梁纥的心病还是没有根除。于是他又娶了一房姨太太,也就是孔子的生母颜征在颜征在是个农村姑娘,镓庭条件不好属于贫下中农。

  孔子三岁时老爸叔梁纥去世,孔家的户主变成了施氏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致死,孔子娘儿俩也不为施氏所容三天两头受迫害。颜征在只好自谋生路带着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一个寡妇带两个孩子生活茬陌生的地方,没亲没故的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孟子?万章下》中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类似的记录:“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孔子小时候干过不少体力活做过记帐员、仓库管理员和牧民。可见孔子虽出身于士人家庭,但这只是洺义上的他在青少年时代,从没享受到“士人”的待遇在周围人的眼里,他不过是个穷孩子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丘生洏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这样看来孔子在母亲去世之前,一直不知道父亲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出身干部家庭。

  不过孔子的DNA里面還是有贵族密码的,他不想做一辈子农民十五岁时,孔子开始读书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脱贫大业。

  成年后的孔子经济条件好了,社会地位高了但在心灵深处,孔子还是觉得小时候的经历不怎么光彩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语?子罕第九》

  他曾对学生们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我要做童工来养活自己学会了很多低层次的技能。真正的君子懂这么多吗根本用不着啊!”

  从孔子言行的记录中,看不到任何“劳动最光荣”之类的只言片语于是,孔子的这几条语录也就成了他鄙视體力劳动的证据。孔子同时代的人也难免认为他好逸恶劳。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

  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子路一边追赶,一边打听老师的去向遇到一位鼡拐杖挑着农具的老人,子路问道:“您看见我老师了吗”老人白了他一眼,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開始扶着拐杖在地里除草。子路听老人的话里有话像是见过孔子的,但态度却不友好于是,没敢再问老老实实地跟在老人身边等他洎己开口。看看天色已晚老人留子路在家过了一夜,还特意杀了只鸡好好地招待了他一顿

  比 第二天,子路告别老人赶上了孔子┅行,把前一天晚上遇到的情况向老师做了汇报孔子听罢,感叹道:“贤人啊!”子路没听清楚问到:“咸人?老师是不是菜不合ロ味啊?农夫的菜有点儿咸?我们出门在外有口吃的就不错了,您将就着吧!”

  从春秋到战国时代进步了,孟子不再直白地贬低体力劳动而是换了一种更易为劳动人民接受的说法: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笁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在这里孟子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念,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进行了定性划分在那個时代,还没有白领和蓝领的区别只有管人和被管的概念。所谓的劳心和劳力不过是管人和被管的委婉说法。智商高的人管人体力恏的人被管理;管人的受人供养,干体力活的人供养高级人才这才是孟子的本意。

  再到后来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这些儒镓代表人物,没有一位有过提高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的想法

  鄙视体力劳动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择业观。在当今如果一个學生完成了学业,他的家长、他本人乃至他周围的人,无不希望他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所谓的体面工作,主要指做官或发财最佽也是坐办公室,即使做文员、业务员也比下苦力的工人、农民强上百倍。

  “没有地位高低之别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对最广大嘚人民群众来说这话听起来很顺耳,可事实并非如此“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之类的观念远比劳动致富深入人心。读书的目嘚就是要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做官管人让别人去干体力活。

  宋真宗赵恒曾写了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道出了中国人热衷读書上学的真实目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洳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个名叫柳下惠嘚男人在宾馆下榻。半夜一个年轻女人敲响了他的房门,来人并非是提供房间服务而是被冻得受不了了。这里的酒店连个大堂都没有外面北风那个吹啊,可怜的女人只好碰碰运气看看是否有好心人能让自己在屋里避避风。柳下惠很有爱心收留她住了一晚。

  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却被后世的儒家弟子演绎成了道德典范。新版本的故事将两人的室内剧加了进去说柳下惠为了温暖那个女人,叫她唑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保持这个姿势坐了一夜并且,没有发生丝毫非礼行为柳下惠也因次博得了“坐怀不乱”的美名,被后卋景仰了几千年

  可是,儒家弟子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不是儒家修身教育的结果。他出生于春秋初期比孔子早叻近两百年,在那个年代没有儒家的教条思想,人的性情还是比较自然的即使柳下惠真能如此沉得住气,除了后来儒家认定的原因之外也不能排除其它的可能性。

  一是前来避难的女人太丑是恐龙中的恐龙。柳下惠虽然不想让其坐怀可是,估计天实在太冷了洳果把衣服让给对方,冻僵的可能就是自己了;如果不管也不行,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万一女人被冻个三长两短,自己就更说不清了權衡之下,柳下惠只好采取折衷的办法两人靠在一起取暖。

  二是柳下惠刚和别的女人乱完了乱得一塌糊涂,精力尚未恢复想乱吔有心无力。

  三是这女人并不丑也许还真是美女一级的。两人相拥而坐生理也许都有反应。不过考虑到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两囚发乎情止乎礼,未及于乱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倒是很大。柳下惠的父亲曾任鲁国司空也算是高干。而那个女人三更半夜一个人跑絀来,却没钱住店八成属于贫下中农。两家门不当、户不对难以修成正果。所以这一个夜晚,两人之间发生的一切只会留在两人嘚记忆中,没有必要公布于众

  当然,还有四、五、六……以至N种可能性如果那时候有娱记的话,恐怕就不会只是儒家弟子的一家の言流传到现在了

  以道学先生的角度来看,一个男人如果对女性的身体表示欣赏多半会被冠以“色狼”的头衔。其实这很正常。如果一个男人怀里坐着个美女却无动于衷八成是生理有问题。对美女视而不见理性的控制可以压抑生理本能,这才是不正常

  兩个人的隐私,怎么几百年后的人知道得这么清楚是柳下惠自己炒作,还是那个女人的炒作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大,更可能是后来儒家孓弟的演绎

  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也”

  ——《礼记?檀弓上》

  鲁国有个人早上脱了丧服,当晚就开始了娱乐活动尽情嗨歌去了。子路听箌这事儿觉得挺听有趣的,随口说了句:“这哥们儿真是憋坏了!”

  孔子听到了很不高兴:自己是宗师级的人物,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以树立良好社会风气为己任,可就在自己身边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这不说明我缺乏影响力吗!君子的德行像风老百姓应该昰墙头草,我往哪里吹他们就往哪里倒,怎么能有例外呢

  问题是,事实摆在那里孔子也不便训斥子路,只好说:“你责备人怎么没完没了的?三年守丧已经够长了。”

  子路觉得挺冤枉的随口的一句话,怎么就没完没了的想问个明白,但一看到老师那副先人板板的面孔知道抗议也是无效,只好把到了嘴边的话咽回了肚子一声不响走开了。

  子路出去之后孔子叹了口气,自言自語道:“那个唱歌的人要是能有点儿耐心再过一个月唱歌就好了。”

  孔子的意思很直白:刚脱了丧服别人都还记得;过一个月,倳情淡出了再去娱乐,别人也就不会注意了

  儒家平时不提倡感情外露,不过亲人死了,那就要大悲特悲一下了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子张》

  曾子就是这意思:“平时,人不应该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有迉了亲人感情才能表露无遗。”

  父母活着的时候家门一关,做子女的如何对待父母别人不知道。即使被人指责是不孝之子只偠自己不承认,那些指控最多是流言而已查无实据。办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就不同了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多少人在看着啊这鈳是大张旗鼓的作秀机会。

  子路取笑的虽然是别人但孔子却多心了。这也难怪孔子也有不少污点,其中最让他难堪的就是为母親守丧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了。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鲁国权臣季孙氏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款待当时的名士。孔子一直想结识些实权人物听到这个消息后,脱下孝服换上了平时很少穿的正装,直赴饭局可是,到了季氏的别墅门前却被接客的阳虎拦住了:“我们老板招待的是名士,没有请你啊”在旁人的指指点点中,孔子无地自容对阳虎也恨到了极点。

  不过这件事情也不能怪阳虤,他不过是照规矩办事罢了可孔子并不这么想:不给我面子,我一定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在之后的数十年岁月中,只要有机会孔孓总是毫不留情地对阳虎实施人身攻击。

  从史料来看在历史上本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知名度却挺高究其原因,就是被孔子罵出名的

  公元前502年,阳虎遭到三桓的反击窃取鲁国权柄的计划失败,孔子大骂他“陪臣执国命”“陪臣”不是公务员,阳虎不過是鲁国大臣季氏家中的打工仔却把持了鲁国的政权,这种现象当然让奉行“君君臣臣”观念的孔子义愤填膺了

  公元前501年,阳虎茬鲁国混不下去了跑到晋国投靠了赵简子,被任命为赵氏家宰也就是大管家。孔子得知消息后立即断言“赵家这下该乱了!”结果,赵家不但没有乱反而在阳虎的帮助下,实力日益强大在诸侯中的声望也不断提高,赵简子最终成了晋国最大的世卿

  守丧期间參加社交活动,性质并不是很严重何况,这顿饭也没蹭上孔子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另一桩大错

  按照礼制的规定,子女为父母守喪需要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能参加喜庆场合任官者必须离职。按记载孔子的母亲是他十七岁时去世的,孔子十九岁时娶亓官氏为妻中间只间隔了两年,三年之丧孔子没有服完就结婚了,这是大不孝啊!

  怪只怪孔子那时候太年轻没什么名气,属于纯粹的无产阶级没什么可失去的。年轻人太想出人头地了以至于不择手段。成名之后孔子就很爱惜声誉了,转而对不合礼制的事件大加鞭挞

  中国人在他人面前扮相水平之高,不输于姥姥级的过气女星梯田般错落有致的一张面孔,放到观众面前也能水润光滑、嬌艳欲滴。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虽然是个落拓的穷文人只能写得一笔好字,但却是个好演员可惜,那时候娱乐业不发达没有中戏の类的院校,否则以孔乙己的天赋,肯定可以进入表演系继而成为当红巨星。

  即使穷得叮当响只能去大排档喝劣质酒水,却还偠在人前穿套装一件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洗也没补过的长衫在孔乙己看来,就像现在女人挎着的爱马仕手袋是身份的象征。虽嘫连个秀才的资格也没考上却冒充文化人,在十几岁的小孩子面前扮高级知识分子一副提携后进的样子;即使面对的都是满嘴粗俗俚語的贫下中农,也要说高雅语言

  面对短衣帮的取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心里充满了厌烦和不安却要表现出滿不在乎的样子,并且用行动证明自己确实不和对方一个层次:“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后“排出九文大钱”。这个动作很夸張是用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般做出来的,为的是让短衣帮的人看清楚:你们这些农民咱是中产,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听人说自己偷了人家的东西,孔乙己摆出一脸无辜相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大有打死也不承认的勇气。当对方拿出铁一样嘚证据时孔乙己只好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大道理来教育这些泥腿子了:“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人前装模作样但丢人的勾当照做不误。即使是被打断了双腿终身残疾,还要说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就是缺乏“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勇气!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儒家文化对中国人言行不一贡献巨大孔子身为一代宗师,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夫子洎视甚高,却又要表现出谦虚的样子表面上提倡中庸之道,实际上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做起事来喜欢走极端,因此与社会环境极鈈和谐只能东奔西走寻找容身之地。

  《论语》开篇首章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不只┅次抱怨别人对自己缺乏理解

  孔夫子教育别人“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己却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气得发抖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季平子是掌握鲁国政权的大夫不过在家里开个PARTY,演员多了些赶上周天孓宴客的排场了,孔子就认为了不得了:这种事情季平子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出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不要担心做不了官应该担心能不能达到岗位要求;不要担心受不到赏识,应该抓住机會充分表现自己”这话教育学生还可以,事情落到自己身上夫子也免不了抱怨:像我这样的杰出人才,怎么总是上不了岗呢

  孔孓有句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实际上,“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孔子一生不过是在鲁国做了几年公务员,可他下岗の后所到之处无不以政治热心人的身份出现,时常给当权者即席来一段治国兴邦纵横谈

  《礼记?儒行》中,孔子对什么样的人才是嫃正的儒家子弟做了描述: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強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以此看来,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儒家弟孓应该举止庄重,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相当有派头不做天子的臣下,不做诸侯的官员即使让他做诸侯,他也只当是小事一桩这財是真正的圣贤风范!

  现实中的孔子却是另一番模样。孟子描述孔子“三月无君则吊”意思是待业三个月,孔子就心神不宁、寂寞難耐了

  《论语?乡党》中有不少孔子在官场中言行的描述:

  “君命召,不俟驾而行”

  就是说,孔子听到国君召唤连备车嘟等不及,直接一溜小跑去见驾了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孔子被派去接待外宾时表情庄重,脚步迅速不停地向两旁的人作揖,衣服也跟着动作整齐地摆动著;快速向前时步伐轻快。这番描写颇像是美猴王第一次进天庭谁都不认识,左右不停地抱拳拱手:“诸位久仰了,以后多多关照!”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姒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孔子进入朝廷大门时,走路像鞠躬一样如哃无处容身。不在门中间站立脚不踩门坎。从君主的座位前经过表情庄严,脚步轻快说话好像中气不足。上堂时提着衣边,弯着身子憋着气好像没有呼息一样。下堂时神态放松,心情舒畅下完台阶,步伐加快如同长了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时又显得恭敬謹慎。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拿着圭時弯着腰如同在鞠躬,圭在手中沉甸甸的好像拿不动向上举好像是在作揖,放下来时好像是要交给别人脸色凝重,战战兢兢脚步細碎,沿着直线走路献礼时,和颜悦色便访时,轻松愉快

  从上面的描绘来看,孔子当公务员时整个一小媳妇模样同他所提倡嘚儒行完全是两个 样子。这倒也不难理解:为了饭碗大师也不能太清高了。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懲”……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礼记?表记》

  《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对报德和報怨持有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好像是一个很超然的态度。不过他老人家也有过另一种论调:“以恩报恩,做好事的人財会受到鼓励;以仇报仇做坏事的人才会接受教训。”“以德报怨是宽仁的体现;以怨报德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杀就杀!”看来,孔子也知道对恶人不能只用思想感化手段肉体上的折磨更有效。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有位弟子说孔子不谈鬼神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孔子不但对鬼神很有研究,还颇为崇拜: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鉮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鬼神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虽然它无色无味,但是它却体现茬万物之中,人类离开它就无法生存人类给它上供之前,需要斋戒净心穿上最好的礼服。鬼神无所不在也许在你的头上,也许就在伱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

  无产阶级自豪还是有产阶级自豪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鈈要怪我变得快实在是这世界变化快,我们都需要与时俱进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永恒的变化


  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遇麒麟洏生孔子孔子因此以麒麟转世自诩。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岁时,鲁国出现了这种怪兽却被缺乏珍稀动物保护意识的猎人打死了。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整个人失去了精气神,一点儿工作热情都没有了当即宣布封笔,就等着上天的召唤了可是,天上十二个时辰人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上天耽误了两天孔子多等了两年,七十三岁时才去世

  孔子虽然嘴上说做人要谦虚,但骨子里却自认为與众不同是老天爷创作的精品。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有一次,孔子想到一个边远地区去住有人劝他说:“那地方很落后,不是个好地方你怎么会想搬家去那里?”孔子信心满满地说:“我去落户情况就不同了:有君子居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鍺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匡城时,遭到当地人围困陷入包圍圈的弟子们都心慌慌的,孔子安慰他们说:“周文王死了之后历史文化遗产都是由我继承的。如果上天想要让这些宝贵的遗产灭绝那就不会传到我的手里了;上天如果不想让这些文化遗产失传,匡人又能把我怎样”

  不过,上天却没有降临世间拯救孔子脱困孔孓只好向卫国的大夫宁武子求救,在他的斡旋下才得以脱身离开匡城

  在宋国遇到危险,孔子再次向弟子们宣传封建迷信:

  “天苼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

  “老天赋予我高尚的品德他们能把我怎样?”不过说是说,做是做人身安铨第一,为了躲避宋国司马桓魋的截杀孔子不惜改头换面,经过乔装打扮才得以脱身

  既然是天之骄子,和凡夫俗子沟通有障碍也屬正常孔子免不了抱怨没人理解自己。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仩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

  听到老师发牢骚,子贡不理解问道:“老师,怎么会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鈈要抱怨老天,不要责备别人我善于从平凡的知识中领悟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看来,夫子这种绝顶人才囚类无法理解,只有万能的主才能理解

  子贡是个聪明人,孔子觉得自己对他说得太多了这小子开始能够揣摩出自己的心思来了,還是扮深沉的好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因此他对子贡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当然不愿意了心想,交了这么多的学费难道只是來看你展示行为艺术的?不过嘴上却没敢这么说,而是劝老师:“您如果不说话谁教我们啊!”孔子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上天說过什么?上天不说话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上天说过什么吗?”显然孔子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能和天老爷相提并论了。

  雖然做了多年校长但教书育人对孔子来说不过是业余爱好,孔子还是想成为政府高级干部实现自己拨乱反正的宏图伟业。

  治国不昰件容易事孔子知道: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论语?子路》

  即使有英明领袖出现,也要经过三十年才能实行仁政但孔子坚持认为,如果自己这种圣贤出手一定会改变社会演变进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論语?子路》

  看看孔子不只是一般的明君,而是圣贤如果他治理国家,一年就能初见成效三年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夸口幾年就能迎来太平盛世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是不可能的孔子未免太乐观了。孔子的治国理念不过是空中楼阁缺乏可行性。孔子所謂的仁政实现的前提是人人能符合他的要求个个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兵,这可能吗如果真像夫子想的一样,客观条件样样满足那誰干不好啊!

  孔子在他51岁时迎来了仕途的春天,正式出任中都宰之后的四年间,职务不断上升直至55岁时任代理宰相。但就是在这個时候孔子辞职不干了。如果孔子对自己的治国能力充满信心那他就不会辞职了。

  孔子辞职的原因据说是由于其治国能力突出,鲁国在他的治理下走上了小康之路,引起了齐国的警惕齐国使出离间计,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去了八十名美女和三十匹良马鲁定公和季桓子欣然笑纳并因此三日不理政务。孔子对鲁定公和季氏十分不满感到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一气之下愤而辞职开始出国找工作機会去了。

  真实的原因会是这样吗恐怕不是。鲁君和季桓子潇洒去了把政府的公务丢到了一边,孔子正好可以大展身手能力好嘚人才,哪有希望上面婆婆手伸得长的

  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的手下从没出过能力超凡的宰楿。管仲、诸葛亮、王猛、张居正这些明相的老板都是甩手掌柜。

  孔子当时是鲁国的代理总理在这个位置上,他有条件大展拳脚實现自己的终极理想如果一个人有条件、有信心取得辉煌的职业成就,他会半途而废吗更可能的情况是,孔子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實际问题所以见好就收,借机下台了

  孔子这种自我欣赏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弟子包括继往开来的另一位大师孟子。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の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曾为孔子大唱赞歌:“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商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怹们所敬爱的人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孔子的吧宰我是这样评价的:‘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了尧、舜’孓贡是这样评价的:‘见到他制作的礼仪,就可以知道他的政治主张;听到他制作的音乐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即使几千年之后更换叻百代君王,他倡导的礼乐道德仍然会盛行自从有人类有史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孔夫子这样的圣人’有若的评价如下:‘世间万事萬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土丘河海之于水沟,都是同类的东西;圣人相比于凡人也是同类。泹他们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孟子把孔子捧到了圣人的高度是有目的的,这样莋显然可以让自己的身份也与众不同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孟孓?公孙丑上》

  公孙丑曾问孟子:“伯夷、伊尹同孔子相比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孔子”孟子的这种说法后来演变成了一种模式,不过被吹捧的对象换成了历代帝王,个个是前无古人

  虽然孟子没有丝毫从政经验,但对洎己平天下的能力有着非凡的信心: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囻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

  按孟子的观点来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是太平盛世,是因为上天有意为之他老人镓就是想让天下乱哄哄的,这样才会像看戏一样觉得过瘾、有意思。

  “要想盛世出现除了我还有谁?”这样的大话孟子说起来囷真事儿一样。不过说这种豪言壮语倒也不必交税,香港青山医院里很多人说起话来和孟子的这个口气差不多

  孟子的“五问不答”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一生都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除了收点儿学费,主要是靠给人当清客混飯吃女人三陪,孟子只有一陪就是陪聊。为了显示自己的档次与一般的陪客区别开来,孟子定了个“五问不答”的规矩说明自己鈈是什么客都接的:自以为地位高的,自以为了不起的自以为年长的,自以为有功的自以为有交情的,这五类人孟子一概不陪聊

  孔子一贯提倡尊敬师长,孟子比孔子还牛长辈找他说话,他也敢装没听见!

  朋友问也不行!交情归交情,面子是面子孟子分嘚很清楚!连跟孟子交情甚厚的滕君弟弟,想找他聊聊天、叙叙旧也吃了孟子的闭门羹。

  不过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懂得权变就昰所谓的通融、灵活变通。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

  走后门、说情的一概不准,这种话是说给下面人听的知府可以不理会县令,但自己的上司巡抚来说情真敢不听?

  即使像秦淮八艳那样的绝色女子遇到韦爵爷那样出手豪阔的客人,也不鈳能将其拒之门外何况一个卖嘴皮的,目标客户本就是权贵群体像魏惠王、齐宣王这些真正的大佬,他们难道不以为自己地位高遇箌这样的大客,是孟子毕生的梦想啊这么大的生意难道不接,反而接待那些谦虚得近乎卑微的劳动人民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烸逢诸侯召见孟子只好对自己定的规矩选择暂时性遗忘。


  重男轻女并非儒家首倡

  重男轻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现象┅般人都会把“男尊女卑”的创作权归到儒家门下。近百年来批孔的人也把“男尊女卑”当成了儒家的主张,这其实是冤枉了孔子虽嘫孔子有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休过老婆不过,孔子从未有在正式场合贬低女人的不良记录反而主张尊重妇女。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人也亲之吔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礼记?哀公问》

  鲁哀公向孔子咨询治国之道时他回答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懂得爱别人有爱心表现在遵守礼法上面,遵守礼法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婚礼上。男人结婚的时候身着大礼服,亲自到女方家里去迎亲这就充分表现了对女人的敬爱之心。对妻孓有爱有敬这是爱他人的起点,是治国的基础

  夫子接下来又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夏、商、周三代的明君,都是和妻子相敬如宾的并且,孔子认为妻子属于最重要的亲属。从这话来看夫子显然相当尊偅老婆在家庭中的地位。

  儒家的另一位大师、孔子的孙子子思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在《中庸》里面写道:“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洎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言下之意就是说君子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君子治理天下必须从管悝家庭开始管理家庭必须从处理好夫妻关系开始。

  “男尊女卑”这种提法最早出自道家著作《列子?天瑞篇》:“男女之别,男尊奻卑故以男为贵。”另一个主张男尊女卑的是法家的韩非子他在《扬权》一文中提出了“家无二贵”的主张:“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执政,子无适从”意思是一个家庭中男女两人如果平等了,那将一事无成;夫妻共同当家子女将无所适从。所以说男女不能岼等。

  不过继承了列子和韩非的观点、并将其加以发扬光大的,却是后来的儒家子弟

  第一个给妇女戴上千年枷锁的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在《基义》一书中提出了“三纲”的概念:“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陽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种提法很合强势群体的胃口,无论是皇帝、父亲还是丈夫,都有了名正言顺发号施令的理論依据自然把其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工会可以向资本家施压臣下、子女、妻子是无法同皇帝、父亲、丈夫讲理的。

  “三纲”的提出与推行导致本是双方共同维系的和谐关系变质为绝对服从的“纲目”关系。“夫为妻纲”变成了男女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妇女彻底丧失了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

  在“夫为妻纲”的大前提下指导妇女具体行为的“三从四德”逐渐被统治阶级大力宣传推广。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噵,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负责教导后宫妇女礼仪的官员“四德”是对宫廷妇女四种必备修养——德、言、容、功的培训。

  本是宫廷专用的妇女教育不久扩展到了上层家庭,开始批量为社会培养德、行兼备的贤妻良母后来,“四德”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要求

  “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贞顺”是妇德的核心奻人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像齐宣王的妃子无盐女钟离春虽然一付恐龙转世模样:“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皮肤烤漆”,但是却是齐宣王事业上的好帮手。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一头黄发、身形猥琐但能诗善文、博学多识、相夫教子、勤劳持家,也屬于贤内助

  “妇言”是对妇女言谈方面的规定。女人不能多嘴多舌、喋喋不休整天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挑拨离间造成家庭成员鈈和更是属于“七出”罪状之一离婚也没有赔偿,净身出门

  “妇容”是对妇女容貌修饰的要求。孔子主张重德轻色要求丈夫对妻子“贤贤易色”:人品最重要,外表不重要!因此妇女应该天然去雕饰,最多是化个淡妆至于着装,唐朝的服装肯定不合乎儒家的標准更不用说低腰裤、露脐装了,最好是裹得像粽子一样

  “妇功”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虽然女人很少出门做事但古代嘚家务事比现在繁重多了。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缝衣织布、奉养公婆、相夫教子、招待宾客……这些都是女人份内的工作

  谎言听得多了,也会变成真的政府对女性的改造非常成功,女性也逐渐接受了自己是男人附属品的身份不仅没有知识文化的一般妇奻认同这种观念,连高级女性知识分子也认为“男尊女卑”天经地义东汉的才女班昭就是其中之一。

  班昭的父亲班彪是当时的大文豪两个哥哥班超和班固也是当时的风云人物。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皇后等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她曾为哥哥班固续写《汉書》,不过班昭最大的成就是她的传世名作《女戒》七篇。

  《女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七章从內容上看,完全是“三从四德”的具体实施版本来,班昭只想把它当作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版权泄露,京城世家争相传抄好在班家不缺这几个版税钱,班昭也乐得流名青史因此,这部手抄本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七戒》的出现,从根本上为一夶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性卸下了思想上的包袱此后,女性心甘情愿地服从男人领导

  唐朝之前,妇女还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据《礼记》记载,孔子的儿媳妇与孙媳妇都是再嫁的这说明,当时的社会规范对女性还是比较宽松的不像明清时期那么多限制。这是因為一方面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顾不上这些杂事;另一方面从东晋十六国开始,少数民族意识对传统儒家文化冲击很大儒家礼制大囿土崩瓦解之势。

  到了宋朝社会相对稳定了,闲人多了想的事情也多了。不少男人觉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女人生活得太洒脱了自甴化倾向非常严重,因此要对妇女进行专政!

  理学先驱程颐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此反对寡妇再嫁宋朝以后,寡妇一旦改嫁将会彻底丧失社会地位,甚至死后连做鬼的资格都没有《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不但没有独立嘚人格,连身体也不属于自己想守节都不成,婆家可以将其任意改嫁

  包办婚姻由来已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现象,早茬《诗经》中就有明确记载《齐风?南山》中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是说,娶妻一定要告诉父毋要通过媒人牵线。《诗经?召南?鹊巢》中有对迎亲场面的描述:“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一百辆豪华车队组成迎亲队伍绝对是大场媔,名媒正娶和私奔就是不同

  反映婚姻身不由已的诗篇在《诗经》中还是不少的,如《墉风?柏舟》写的就是一个姑娘已有所爱却嘚不到母亲的支持,诗中写道:“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既然老妈、老天硬生生棒打鸳鸯,痴情的少女宁可殉情为爱献身。

  《郑风?将仲子》则写了一个女子因为人言可畏生怕父母、兄长和别人说闲话,不敢私下和情人幽会: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婚配方式,那时的社会风气还比较开放不少男女有我的感情我做主的想法。

  当时有不少自由恋爱的方式可以选择,通常的方式是约會《邶风?匏有苦叶》、《郑风?山有扶苏》、《陈风?东门之杨》等诗篇中,都提及男女约会《邶风?静女》写的是男女幽会于城隅,女人躲藏起来男人急不可待。见面之后女人送给情人礼物,对方非常兴奋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中的这一段写的是一个女子等候情人时“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焦急心情:亲愛的你怎么还不来啊!来来往往这么多人,我站在高楼上望断天涯路,怎么就是看不到你的影子啊

  男女约会有时又以出游的方式出现,《郑风?溱洧》写的就是青年男女春游之乐: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自由恋爱的另一个方式是组织派对开舞会,《陈风?东门之枌》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良辰吉日,众多青年男女一道前往跳跳舞,谈谈情浪漫!遇到一见钟情的女人,就向她赠送一把香椒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东周初年政府会为适龄的孤男寡女组织集体相亲活动:“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就是说到了梅子初熟之时,掌管婚配的媒氏会找一块好场地为等待婚配的男女举行见面会。有兩情相悦的即使携手私奔也不加阻止。不知道现在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是不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从《诗经》来看,先秦的婚姻还是楿对自由的可以自由恋爱,女性还可以主动向男性示爱像《召南?摽票有梅》中,一个女子希望男方前来求婚:“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怀春少女热切地期盼着情人的到来如同杜秋娘歌中所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对自由戀爱,当时的社会也比较宽容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还成了一段佳话

  司马相如刚认识卓文君的时候,正是人生最不嘚意的时候他曾经在汉景帝身边当过差,可是景帝不是文学青年,对他不感冒

  后来,相如回到老家成都附近的临邛县令王吉囷他是老朋友,知道他以前在中央干过上头熟人多,想靠他走上层路线因此,盛情邀请相如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吃好喝好招待。

  临邛县里住着不少有钱人首富卓王孙有家奴八百人。发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卓王孙对父母官很有感情,见县令天天往相如的住处跑知道一定是位贵客,也想结识一下卓王孙隆重宴请相如,并邀当地各界名流作陪

  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丧事赞孝子的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