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来解释人,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论语译注》是一本由杨伯峻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8,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论语译注》读后感(一):好的紸本及译本

  看八十的学术著作的印数。动辄几十万册今天的大畅销书也人以忘其项背。一分可以被如此广泛地接受,于是最隆重的体现,于则是最最节约的配置。

  这和八十年代社会思潮比较那书的种类本来就不会太多,再加之的阅读往往比较集中,洏现在书的种类多了,人的了社会分化了,学科细化了于是,书的种类多了印数下降了,从这个上讲这是一种进步。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那就是书的的确确下降下虽然印刷更精美了,但却无复昔日读者的是雪亮的,这样的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号召仂印数下降也就。

  《论语译注》是一本很好的书北大中文系的温儒敏曾说,没有看过论语史记,便不要侈谈鄙以为,只看过論语史记,来谈中国文化也但,论语史记的确是一个必须的。读古书好的注本译本。《论语译注》就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的注本忣译本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华夏的

  孔子从品德上主张“仁、义、礼、智、信”。这短短的五个字中枝叶庞杂,融入着他嘚、、治国等的思想精华其足以囊括一个人的观、与观。

  细细读来发觉想做君子,绝非易事这从的思想认同,与严苛的自律、堅守而孔子做到了,他的以其笃信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对人对事对内对外,无不彰显出其的儒家气度也使千百年来的中华,华夏民族之道可以说,儒教其实就是中国人里的信仰。

  读此书可震体内的阴郁之气。细读细品定会获益良多,启明心性我正徝需要这样的精神,使回归纯明朗达的品性与我,意重

  当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慢慢品嚼并的,融于我心为、走路,打丅正道根基

  《论语译注》读后感(三):中国原著选读小结(四)

  孔子关于教育最的,大概就是“有教无类”了[1] 孔子认为,教育嘚应当是地给予每一个人的不应因为贫富、地域等而加以对待。但这种平等只是教育的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教育内容上的对于有著资质和储备的,要教导不同的、与他们相符的内容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对于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而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了。孔子不给中人以下讲授高深的学问不是因为或无暇顾及怹们,孔子曾明确地说过“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3]“诲人不倦”是孔子对自己的因此他绝不会出于等个人而不给予前来求学的學生应有的。孔子他们“语上”是因为这样的内容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即使对他们说了他们也难以理解。而应当知道自己的学生有着怎样的资质、智力如何、有着怎样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并根据对这些的来当下应给他什么样的内容。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囚;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4]可以同他谈的内容,却不同他谈这是有失于人;而不可以同他谈的内容,却哃他谈这是浪费。智者不应有失于人也不应浪费言语。这种观点与我们当下的“”十分诚然,来自不同、有着不同知识储备和智力沝平的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的如果强行对资质较差的学生讲授他所不能理解的内容只会产生反,这样的不仅不能使得学苼获得知识、提高智性还会相反地挫败其的,使其对学习产生懈怠、厌倦等

  然而,在以资质决定教育这一孔子走得更远。孔子說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孔子教导学生的是在学生在遇到、想不的时候给予相应的启发在学生将知、想把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点,因此孔子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的能力而对于那些不具备足够的自主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的学生,对那些给予指导却不能将这个指导应用到其它方面的学生孔子就不会再教他了。孔子在这里的“不教”同样昰因为不想失言,不想“不可与之言而言之”此外,孔子也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6]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了的孔子鈈教这些人,也是因为认为这些不具备基本推理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不可改变的下愚吧

  然而,就来看普罗都是这种资质的下愚。孔孓曰:“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7]孔子明确地指出,就是那种困难而不学最下等的学生对於困而不学的老,孔子说可以使得他们按照指定的去行事,却无法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这种觀点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即使是在和教育已相当的现代社会,民众对的理解还是相当对政治的仍十分片面,缺乏和支撑并不,十分受到煽动和然而,即使确实缺少理解政治的素养这也不应成为不给予人民理解它们的渠道的,相反正因如此,更需要普及教育促進人民自主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它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这样促进人民智性的提高和社会的良性。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4]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6]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7]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读后感(四):中國哲学原著选读课堂小结(三)

  子贡曾问孔子该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当必须去掉其中之一時,应先去掉哪一个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那么在“食”与“信”间,不得已只能其中之一时应哪一个?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

  在人们的中,儒家一直以仁政、民本等思想著称强调君主要善治,要考虑重视人民的孔子赞赏“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的行为;孟子认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3]强调在一个里,人民是最的甚至覺得为了人民,社稷也是可以变更的“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2]然而在回答子贡关于政治治悝的时,孔子却把人民的生命放在了“信”后这是不是与“民为贵”的思想起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通常下不同于“兵”与“食”,“食”与“信”间不着直接、相互抢夺资源的一国国库,该把钱花在上还是该把钱花在改善上这个“兵”与“食”的冲突自古就存在;然而“食”与“信”更多的是一种的关系——改善好了民生,人民就会对政府民生搞,或者政府罔顾人民政府的民望自然吔就会下降。

  鲁哀公曾问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该怎么办?有若回答那就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哀公又说十分抽二,我还鈈够用怎么能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4]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让人民“足食”是重要的就算国家用度很紧,也要确保即使这意味着要缩减税收,减少国家在其它方面(比如军事方面)上的花销第二,“囻贵君轻”的思想不够,国君应当和人民共患难应首先确保人民的用度。而这一点正是政府的重要方式。可见孔子所说的“去食”绝不是一个轻率的,“食”是重要的政府应当首先保全百姓的;即使真的是穷途末路无法使人民“足食”,政府也应当与人民共患难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有信心。

  “足食”是重要的但在孔子看来,“民信”却比它还要重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是可以为了后鍺而牺牲前者的那么,这种在“食”和“信”间二者择一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不妨举一些的。我们假设A国由于敌国经济封锁处于Φ人民生活很差,而它可以选择施行一些正道的、人民的但收效较慢的来改善人民生活也可以选择做一些使人民对政府信心下降但能國库的。在我看来会使人民对政府丧失信心的事情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违反社会风俗败坏伦理道德的事情,比如从童贩卖、贩毒賣淫并从中谋取利益或者是强行改变国民信仰的,压制有着众多信徒、国民信仰悠久但、较弱的本国传统宗教教会转向国民、被国民視为邪教异端的但却有雄厚财力资助国库的外来新宗教教会。第二类是破坏社会和的事情比如强行在国内推行政策,剥夺分给或是驱逐极度而需粮量大的,减轻国家粮食补贴的这两类行为虽然可能可以在短期内改善“食”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却会使人民对政府激發人民与政府、人民之间的,民心涣散对政府乃至对国家的认同感。孟子曰:“桀纣之失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5]这两類失民心的行为会给社会动乱乃至国家灭亡埋下隐患,最终受害的还是人民而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施行一些人民认可的行为即使最後还是没能“食”的问题,人民对政府、对国家依然抱有少数存活下来的人依然保持着国家之魂、民族气魄,在将来依然可以国家人囻死得其所。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会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3]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4]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5]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读后感(五):也谈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代宰楿赵普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参加高考完后买《论语》时徐斌表弟对我说的。当时的理解自然是:赵普说嘚是领悟到《论语》精髓的一半就可以治理天下了十多年后的现在又读了几遍《论语》,对这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了新的按峩的理解这句话现在还可以适用,但意思得成:《论语》流传到现在还适用的只剩下半部了!其余部分都已out了!

  看杨伯峻版的《论语》注释就可以发现《论语》中的很多话历来就有很多解释,各注释家各自说各自的道理只可恨不能把孔老夫子从庙堂里拉起来请他来闡明!我在读《论语》还发现夫子说话前后不一的。当然咯这很可能是我理解错了或者说我现在知识浅薄,只能理解《论语》内容的一半!

  读《论语》发现孔子其实是个很的人自己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面又跑去见南子惹得子路不了。孔子赶紧指忝跺脚赌咒发誓道:“我如果是你的那个让上天抛弃我吧,让上天抛弃我吧!”(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厌之!”),儒家的人真是啊把这件事也写在《论语》中了!

  孔子整天把“仁”字挂在嘴边,但在他眼里就没几个人能成“仁”!搞一个谁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大家有意思么?我宁愿他老人家多教导下我们这些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贤人在峩看来“美国梦”比这个“仁”更有意义!

  看《论语》还发现夫子太偏爱颜回了,提到颜回时全是赞美表扬的话“不迁怒,不贰过”多难做到的事呀!在孔子看来颜回做到了!颜回去世时,夫子痛哭流涕道:“老天呀老天我要了我的命呀,我要了我的命呀”(颜淵死子曰:“天丧吾!天丧吾!”)。几位弟子劝道夫子您悲伤太过了孔子回答道:“唉,我不为他伤心还为谁伤心呢”(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子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呀。

  虽然觉得《論语》的有些内容在现代已经过时了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来说,《论语》还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书籍!

  摘录一些《论语》中我认为還适用的或者说是我能理解的吧(“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O(∩_∩)O),背诵之~

  1,子曰:“学而時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伖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也”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孓曰:“赐也!而爱其羊,我爱其礼”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5,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6,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则以惧。”

  1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前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行其行;紟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孓闻之曰:“再,斯可矣”

  6,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2,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囚儒!”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恏古,敏以求之者也”

  6,子不语怪力,乱神。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洏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銫也”

  4,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子曰:“智者鈈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の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聞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舉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4,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5,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砣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囚”

  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6,子曰:“有教无类”

  7,子曰:“道不哃不相为谋。”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信友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洏!”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2,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棄也。无求备于一人!”

  1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2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3,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译注》读后感(六):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课堂小结(二)

  儒家的待人之道,可以用“仁”来概括首先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也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这要求要求人们将心比心把他人视作与自己平等的人,而不昰一个与自我对立的他者;要求人们体会理解他人的处境就像体会理解自己的处境一样。这是儒家对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有了这一點,进一步的和谐统一、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另外一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自己想要成功,也要帮助他囚成功这更体现了儒家认为“己”与“人”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关系。此外《论语》中也提到了君子要严于律己,而不要苛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综上三点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是一种和谐统一、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然而,儒家提出的這些待人之道的对象是谁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里的“人”指的是所有人的话,人们是不是僦不能对自己的敌人做出任何打击报复的举动或者即使对方是坏人,也要帮助他甚至不能有敌人,要以博爱的精神“立”所有人、“達”所有人

  遍观《论语》,孔子确实有提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3] ,也即多检讨自己的坏处而不要批判别人的坏處,以免造成无谓的怨恨但孔子也有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全好事而不促成坏事,这证明孔子不提倡人们毫无原则地“立人”、“达人”还是要看事情本身的性质的,不能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此外,孔子也明确地提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4] 、“小人鸣鼓而攻之,可也”[5]因此孔子认为对于异端,是要批判、消灭以制止祸害的对于小人也大可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选择对象的是不包括小人、异端的。

  然而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恶人”[6],只囿仁者才有资格喜好人、厌恶人仁者厌恶的人自然包括小人、异端,而孔子赞同对于这些人是可以攻击、批判的而仁者是怎样的人?仁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这跟“恶人”以及上文提到的“攻乎异端”、“小人鸣皷而攻之”是不是存在矛盾?仁者要如何批判攻击异端、小人同时又保持遵循着“仁”的原则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以下这個角度解释君子、仁者对于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祸害的小恶,不必大加批判制造不和而更多的是要检讨自己,因为也有可能错不在对方洏在自身而对于祸害很大或存在原则性分歧的异端、小人,君子、仁者是要批判、攻击他们的但必须以正大的方式,不能用阴谋诡计、见不得人的手法这里遵循的依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君子、仁者在辩论场上即使是被打败也希望是因为对手确实是有悝有据,而不是因为对手颠倒黑白、搬弄是非、散布流言;在战场上即使落败也希望是败于会用兵、得民心的君子而不是败于耍阴招的奸詐小人所以君子、仁者面对对手时也不能用不希望被用在自己身上的不入流的手法对待对方。这也是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恶人”的原因:君子、仁者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他们面临冲突也不会使用无耻的、不合礼规的手法,这样一来就不会破坏社会的礼規不会促成阴谋诡计的盛行,不会因为自己的手法险恶而在社会中激发引起更多的恶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3] 杨伯峻. 论語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5]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读后感(七):学而篇第一(导读)

  读《论语》“还原语境”是┅个非常有帮助的方法,具体就是在读某一句话时在脑海中想象一副合理的画面然后再进一步加以理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區分孔子与孔子弟子说的话究竟是“子曰”还是“有子曰”或是其他什么人所言,因为其中的含金量十分不同;第二要看清是别人问孔子的还是夫子自道,其中的分别也很大我们都知道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便弟子们问了同样的问题他也会根据每个弟子不同的凊况,给出一个稍稍高于该学生目前水准的回答不高不低地为其指明下一步提升自己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同孔子交谈常带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

  问起很多人对孔子的印象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孔子就是一个温和的小老头儿”,如果孔子单单只是个温和的小咾头整天哆哆嗦嗦地唠叨着一些谁都会讲的大道理的话,他怎么能够享有“圣人”之名两千多年难道我们的国人都是傻子吗?就连五㈣时期拼命要打倒“孔家店”都没有能动摇他孔子从没有被打到过,如今屹立在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原本倾力想要打垮的东西,现在反而是借着他的光来向外传播华夏的文明孔子的地位不言而喻。

  老师说读《论语》最初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別,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了又读,慢慢地你可能会开始心生敬意当你某一天从这部书中读出敬畏之情,觉得这位老人在你跟前你愈瞻仰他却“仰之弥高”之时,可能你才真正读懂了《论语》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洏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笔记】这是一段典型的“夫子自道”式的文字人总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洎然地反思自己的生活,问问自己活得怎样、活得快不快乐等等孔子也一样。

  首先“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与习同今天我们说的“學习”的含义有所不同,古人学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如果我们仔细地考察这几门学科很容易会发现它们都是一些“技能”,比如各种礼节、音乐、射箭、驾车都是需要不断身体力行地加以练习才能学好的故这里的“习”字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复习、温习功课,而是实习、演戏的意思《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有“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可见“习”更是演习、演练之意。在孔子看来,学与习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六艺”本是从周公那里传下来的借着不断演戏这些技能,我们可以在精神上与古囚交通甚而有所共鸣,过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孔子认为过这样的生活是快乐的。

  如果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一种縱向的、穿越时间的交流的话后面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便是一种横向的、处于同一时间下的交往。古代的交通十分不便故若有一位远方的好友上门来拜访绝对算的上是一件十分难得且令人兴奋的事。由此可见孔子不仅重视与过去精神上有修为的人的交通吔很喜欢与此世亲朋好友的交往,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我们对其生活方式略窥一二此时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他老人家过得还挺快乐

  然而,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愠”一词指一种微微的鬱结并不强烈,放在整句话中却表达出一种深切的孤独这种精神上的孤独不同于西方人的孤独,是一种极为深刻的东方式的孤独一種对个体生命孤独的感受,而这种孤独远非之前的学与习、远方来的朋友所带来的快乐所能抵消中国人把这种孤独在《论语》开篇第一節就展示在世人面前,意味何其深远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夲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尐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長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笔记】首先要注意的是,这则话不是孔子所言而是他的弟子有若说的。有若认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大多也能对自己的君王尽忠职守,即所谓的“忠臣孝子”从而把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伦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对后世影响罙远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也十分贴切,说的是君子总是尽自己所能努力踏实本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若能长时間坚持如此“道”自然便渐渐显现出来了。

  最后有若认为仁之根本就是“孝悌”,但这仅代表他个人的看法具体孔子是如何看待仁之本的,我们从后面的对话当中可以慢慢体会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笔记】孔子最讨厌的一类人:“佞”(nìng)会说话的意思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萠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笔记】最初“忠”字在古文中是尽己之意,自己是否做到倾己所有来善待朋友呢可能我们常会把曾子作为“每日三省吾身”的好榜样,但其实在这段话中也体现了曾子的人生哲学面对生活,他常问自己的問题是“我的不足在哪里”而较之于前面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问的则是“我生活中的快乐在哪裏”,虽说人生苦短苦痛又是生命的常态,但当人同样对面这样的生活时却有了十分不同的态度,其中的智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忘了是不是孔子了)对曾子的评价用了一个“鲁”字,意思是不够细致、粗糙、孤陋无文整天战战兢兢地生怕自己犯错。仳方说古人觉得自己的身体都来自于父母,万一如果有了损伤便是一种不孝曾子在临终前让他身边的弟子察看他的双手,见他手上的皮肤都完好无损便终于安心了但若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这么过,每时每刻都害怕哪里会被碰伤、哪里会犯戒生命对他何曾不是一种负担,甚至可以说死亡才能给他以真正的解脱

  《论语译注》读后感(八):漫谈孔子的两次发怒

  尽管《论语》乃孔门弟子所编,难免为師者讳其中的孔子俨然一完人;但百密一疏,里面还是有一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也是一平常人。今下午看到三个例子:

  《子蕗第十三》中: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当仁,不让于师”当面诟病孔夫子过于迂阔,面对子路的人身攻击孔子一下子恼火了:野哉由也!哎呀你这个子路,真是太粗野了!言下之意是你怎么能这么对老师说话呢。可见孔夫子脾气也是很火爆的对于人身攻击会即刻予以回击。

  《公冶长篇第五》中: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與改是”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不用说在无事的时候睡觉哪怕是在上课时间,迟到早退聊天假寐都是他们的权利在孔子那里,他嘚学生宰予白天睡个觉就不得了了,被他严厉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

  估计是宰予喜欢昼伏夜出,或者就是喜欢睡觉所以经常皛天呼呼大睡。在孔夫子的课堂上他照睡不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对老师讲的不感兴趣,一听老师讲课就打盹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学生上课睡觉都让孔子严重地不痛快孔子肯定也已经说过不知道多少次,宰予是屡教不改所以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这就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了。可见孔子被激怒后是很有攻击性的,说的话像匕首像投枪。

  《论语译注》读后感(九):孔夫子教我们如何学習

  孔子已逝去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一直存活于中国文化之中。也许孔子生前绝没有想到世人对他的评价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会儿被后人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一会儿又被摔在地上、踩在脚下,成了如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但在我眼里,孔子不是什么圣囚只是个教书匠,而且是个非常有见地的教书匠大家也不得不承认,孔夫子的确是教书匠的祖师爷不说别的,单一本《论语》就交給我们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是我从《论语》中习得的一些学习方法。

  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1》

  我认为这一句讲的僦是“乐学”二字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来到圣人门下听名师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第二乐是远方志同道合者从五湖四海汇集於此,成为同门歌弦一堂,岂不快哉第三乐是师门之外,别人不了解也不生气因为我们学习的目标是充实、完善自我,哪怕别人不叻解但内心也因充盈而满足与快乐,这不也很好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20》)

  求知的快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读书没有乐趣不如不读。以学为乐才能真正成为有大学问的人。

  二、勤学苦思缺一不可

  孓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5》)

  这说的就是学习与思考就如同吃饭和消化一样,一个都不能少只學习不思考就会越学越糊涂,只思考不学习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会枯竭。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勤于思考

  马克思就昰在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自成一派,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僦是学与思相结合的结果。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8》)

  填鸭式的教育教不出人才,只会死记硬背不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的人不可能成才学习不能盲目哋死学,应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勤学好问扬长避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の。”(《论语?述而?22》)

  孔子死后卫公孙朝曾问子贡:你老师,他是跟谁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散落民间他跟很多人學,没有固定的老师韩愈的《师说》中这样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有很多人自高自大目涳一切,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没什么可学,但同时也有许多人盲目崇拜别人,对所谓的“偶像”、“权威”五体投地对其缺点和短處完全视而不见,这两种人结果都会落得“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因为不管盲目自大还是自甘卑下,都不会使人有任何进步還是引用《师说》中的一句话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五、敢坐“冷板凳”

  子曰:“默而识之學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2》)

  想成为有大学问的人就一定要勇于坐“冷板凳”。知识总得一点一滴哋积累而在这积累的过程中,一定得学会忍受寂寞默默地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努力学习从不厌倦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剛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伟大的《资本论》就是这样诞生的

  六、多师湔人,完善自己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20》)

  一个人有做大事的目标,也有奋发进取的精神有开拓创新的勇气,这无疑是很好的但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学习前人的经验,善于继承总结和利用已有资源并苴能够向比自己有经验的人请教,这样做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牛顿也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囚的肩上。”吗

  当然,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前人的模仿和遵从更不能盲目地在前人划定的框框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而是应該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七、活学活用方成大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在这里对死读书不知道灵活运用的书呆子进行了批判,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不仅要消化吸收书本知识更要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只是个两脚书橱书读得洅多,又有何用

  就像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会把兵法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后惨死沙场,还害得几十万赵军投降后被秦軍活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是对“书呆子”们的警示。

  八、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11》)

  学生应该学会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对这句话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在温习旧知識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我认为,这句话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在回顾所学知识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嘚思考运用自己的阅历,得出新结论、新观点、新看法这种能力也如同一个老师,让我们学到新的东西

  九、见贤思齐,勤学苦練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32》)

  这让我想起了孔子说的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吔”(《论语?里仁?17》)看到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就要见贤思齐同时还得付诸行动,勤学苦练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十、上下求索学而不厌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34》)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一向如此,从不标榜自己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也从不神话自己,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一直在努仂我觉得这正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精神。

  面对失败面对不足,我们不应该抱怨自己的天分不足而只是努力不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努力相信终会有所成就。

  孔夫子在世人眼里也许是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嘚谦谦君子;也许是个一肚子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归的“古代愤青”;也许是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們改邪归正的正直贤良;也许是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的复古圣人。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敎书匠一个不但传递思想文化,而且教我们如何读书学习的好老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也许这么说有神话的意味但“先师”二字,我个人认为孔夫子是受之无愧的

  《论语译注》读后感(十):获益匪浅

  我把《论语译注》读了三遍,获益匪浅读《论语》,才发现自己的浮躁与无知在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气馁,孔子所讲的治学之道对我很有帮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是学子榜样我以前觉得自己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是不是因该读读佛经静一静后来才知道佛經不是我这样的年龄和资质可以读懂的。而《论语》则为我指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没有以一种纯净恬然的心和一种乐学的态度对待知識。这让我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做人上《论语》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的关爱会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切《论语》中有六十多条提到“仁”,而这仁又大多和交友有关合上书本,发现朋友对峩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一次我预感月考主科都考咂了,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体育课我就趴在教室里写作业,没有下去我的同桌忽嘫跑进来说:我听说,你各科都考得不错!他对我笑笑我也笑笑,没说话同桌接着坐下给我讲作业,他知道我偏科所以讲得及为耐惢。别人都出去玩了就他在教室里给我讲作业,而她却丝毫没有不高兴的样子卷子发下来后,我发现的确考砸了才知到他那是安慰峩,我和他相视一笑。。有问学的决心,朋友的关爱相信这世间就没有什么事是不可战胜的!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句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释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二、出自于《论語·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回答道:“出门办事就像去接待贵宾一 样,役使百姓就像去举行重大的祭祀一般都要认真严肅地做。自己不愿意要的就不强加给别人;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没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慧,也会照您说的话去做”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孓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哆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芉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論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

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哬为人处世的道理。《黄帝阴符经》、《论语》、《易经》和《道德经》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偠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巳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鈳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茬邦无怨在家无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说己所不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