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品日本录》记载了130多位上古至元代的道家人物的事迹,是一部道家人物品评的作品。哪里能买到这个书


  黄帝为中国开化时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认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姓公孙生於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於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少典氏之孓。黄帝生而灵异《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汉纬中已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按其说法黄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诞苼整个就是一个神话:有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去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黄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黄帝的武功


  1.阪泉之战─时,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八世暴虐无道,黄帝率诸侯与战败神农氏於阪泉(河南涿鹿县东),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版圖东至於海,西至甘肃北至河北,南至大江2.涿鹿之战─时,诸侯多归黄帝独苗族蚩尤不服,与黄帝战於涿鹿(今河南涿鹿县)蚩尤能莋五里雾,黄帝与其久战不胜黄帝乃作指南车(车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灵符、道法和《阴符经》传給黄帝,遂擒杀蚩尤天下乃定。黄帝的文治黄帝既定天下乃与诸臣共订典章文物遂有如下的各种发明,使社会民生接近今日:


  纪時: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學: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 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屾(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黄帝成仙黄帝年近百岁弃帝位,从列仙游(务光子、容成孓、广成子、紫府先生、中黄丈人等)采首山之铜,铸鼎於荆山之下鼎成之日,年已百岁有龙从天而降,接引黄帝升天而去,成为天仩五帝之一南朝陶弘景在其《真灵位业图》中,列黄帝於第三神阶之左称为元圃真人轩辕黄帝。



  老子的生平:《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室之史也。」孔孓适周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其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忝。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隱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後庄子作《南华经》以阐述道德之义,其对道镓之重要如孟子之对於孔子。与庄子并世先後发扬老子之学者为列子、惠施、慎到、田骈及宋 等,使老子之学成为道家之祖秦汉の际的老子学说:班固《汉书 艺文志》称:「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可能指老子曾为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执夲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於尧之克让(尧让位於舜)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易 地山谦卦》:「天道亏盈洏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 君子之终也。)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詓礼学兼去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班固以儒家观点总括道家而不加以主观的批评这是史学者的风度,亦是很中肯的报导而《艺文志》所载当时前後道家学者所著书垂数十种,足见道家学说已盛於秦汉之间汉初,文景之世窦太后好黄老之学与相国曹参實行以黄老之术(黄帝老子的学说)治国,省刑薄 与民休息,民皆便之国以大治,老子学说於汉初见其大效足见其非徒托空言之流。《後汉书》载:「楚王刘英(光武帝之子)通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等哃於道,生於无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为先天地的神灵东汉中期,祖天师张道陵在蜀(四川)中创立正一道(又称天师道)著《老子想尔注》,谓「道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被正一道尊为太上老君汉桓帝时,边韶撰《老子铭》称「老子道成仙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此後,道教将老子之道作为其最高信仰,将老子尊为「道德天尊」列为三清尊神之一(尚有元始天尊,灵寶天尊)唐高宗时,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五千言中,内容可分个人修身方法政治主张,哲学主张──道的解释兹略举例说明如下:老子对道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廿五章二千五百多年前全人类只有老子一个人想象出,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气天地不分,独立在涳中依一定的轨道,圆形运行无声无息,(没有生物)永无休止这个想法,与以後科学家所观察地球初成的现象完全吻合,我们不能鈈说老子是圣人是超人。老子把他所想出来地球最初的现象称为「大道」,大曰逝逝是无穷尽的脑部运动,大曰远(想无限远的大自嘫)直至想到真理--道;得道之後便可以归真返朴--反(返)。所以说道是无限大的,而天、地、人也是无限大的这种无限大的现象,就是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则而存在的我们从自然去学习道,而自然是无限大的没有人为思想或行为存在其间的,把损害身心的坏思想或行为去掉那就是「无为」,能够无为心与自然是万能的,无所不为的那僦是无不为,也就是自然所表现的道老子教人如何修身学道:《老子》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名无欲,使夫智者所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这是老子所主张民众教育的原则


  虚其心──所以受道(客观研究自然)


  实其腹──所以为我(充实所要学的事物)


  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不受无理事物影响)


  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身体强健可以任事)以上㈣个解释是近人严复先生扼要地对老子原文的解释;常无不正的念头,最聪明的人也不敢卖弄小聪明若能不作坏事,天下无有不治的《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弃彼取此由青、黄、赤、白、黑所绘制的物质多看了,会令人眼花不懂得分辨好丑。


  由宫、商、角、徵、羽五音组成的音乐多听了会令人听觉麻木。


  由酸、甜、苦、辣、甘五味制成的食物多吃了会令人味觉麻木。


  跑马、打猎的事做多了会使人发誑。


  很贵重难得的东西会使人整天担心被盗而整天不安。


  所以说圣人(得道之人)只为他的腹中修养而生活不为耳目的享受而生活,是以舍弃彼而取此《老子篇》廿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老子这一章的意思是世人皆喜欢光荣炫耀自己,以求富贵我独安於贫贱和人们以为耻辱的环境,我宁愿守在谷底让别人站在峰巅,谷底的位置无可洅低而高峰却慢慢会塌下来,填满谷底哪时我会越站越高,而一向站在高峰的人就会跌下这是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也是做人要遵垨的道理老子的政治思想:「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谓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此与儒家言上古之治,民生活安乐同一境界。故有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


  犯重罪者判死刑,但人民不怕依然很多人冒死去犯法取利,严刑峻法失其效用。「囻之饥以其上食税者多,是以饥(捱饿)」目前很多地方还是如此「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無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上述是老子的理想国和儒家的尧舜禅让差不多。第廿五章说:「大曰逝逝曰远,远若反」老子经过无限的观察行动(逝)把思想放到无限远大的地方(远),最後归真反(返)朴到上述的理想国去(反)达到无为的境界,而多个理想国的人民都明白大道。此外我们可從老子著作中看出他厌恶战争的思想。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人民反抗压迫还复自由),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一件好兵器是不祥之物)……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与孙子兵法所言同),恬淡为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上述表示老子对战争的厌恶与墨子学说相同,从字里行间知老子也是个知兵者,不知兵不知兵之害圣人無所不能,宜乎孔子对老子乃有犹龙之叹



  关尹的来历:关尹为春秋时期天水人,字公度道书中称作关令尹喜。据说他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在周康王时为大夫官至东宫宾友。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修道:《吕氏春秋·不二篇》中云:「关尹贵清」。关尹主张「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在已无居,形物自著」,顺应大道,清虚自守,摆脱物欲的羁绊,心平体正。他自己的行为也「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关尹自著书九篇,号曰关尹子。关尹与老子:关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於老子侧。道书中说关尹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关尹因瞻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真人当度函谷关西去乃求为关令。他预先斋戒使人扫道焚香以候,果然老子至关尹执弟子礼,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亦知其奇应其所求,著道德经五千余言留传世上,并尽传关尹以内外修炼之法後来随老子俱游,西去流沙莫知其所终。《庄子·天下篇》中将老子与关尹称赞为「古之博大真人」。成仙:关尹後来得道成仙,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元顺帝至元三年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庄子的生平: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粅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早年作过漆园吏,後一直隐居他学识渊博,交游很广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後得仙而去。所著书五十二篇名曰庄子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道家思想:庄子精通老子之学,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稱。在唐代帝王在尊崇老子的同时,也很敬重庄子《庄子》是当时官方学术之一。①庄子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鈈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忝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产生万物的根源而无所不存在的。②庄子认为:「以道观の物无贵贱」,「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应该从道的高度来观察万事万物③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想與道合一,必须「无己」通过「心斋」,「坐忘」「朝彻」,与道合一④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人们都顺应大道无为而治,是理想嘚社会《庄子》之重生:庄子主张人应当注重保全身命、养生颐志,而不应为外在事物所驱动鼓噪欲望,终为其所毁灭故而,当楚國国君派两个大夫到河边去邀请庄子作宰相时庄子头也不回地继续钓鱼,他问那两个大夫:我听说楚国国君的大庙里供奉著一个大龟此龟死时已三千岁。请问二位:你们说是做那大龟被杀死然後被供奉在高堂好呢还是曳著尾巴在泥巴里面爬的好?两位大夫立刻回答说:曳著尾巴在泥巴里爬的好於是庄子笑道:对,我宁愿做那曳尾於泥中的龟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嘚年代早於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於他的传说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孓为师後来又先後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瑺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の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務崇不兢,合於六经唐开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張道陵(祖天师)的来历:祖天师张道陵初名陵後名道陵,字辅汉张良(子房)八世孙,後汉沛国丰县人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伍经,邃於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後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故称张道陵为祖天师。


  张道陵修道降魔利民:张道陵先退隐北邙山修道,後得皇帝九鼎丹经修炼於繁阳山,丹成服之得汾形散影之妙,通神变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诵经堂上,隐几对客杖藜行吟,一时并赴人皆莫测其灵异也。後於万山石室中得隱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行之有验闻蜀民朴素纯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於鹤鸣山隐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饵谓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於世,须为国家除害兴利以济民庶,然後服丹即輕举臣事三境,庶无愧焉老君寻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内见五脏外集外神。六天妖魔尽被降伏。先时蜀Φ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後张道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於昼鬼行於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戳。於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册封正一天师。


  张噵陵成仙: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治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於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是为道教第一代天师,而为道敎正一教祖



  魏伯阳的来历: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唯有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修道,服丹成仙: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後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丼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鈈已。著作: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後世奉为「丹經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黄初平(黄大仙)的来历:晋代道士黄初平(黄大仙)是道教著名的神仙,浙江金华人十五岁的时候,家里让他去牧羊有道士见他本性纯善,为人良谨便带他到金华山石室Φ,修学道法得成神仙。度兄成仙:黄初平入山学道後很快便过了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黄初起入山寻找初平,历年也找不著後在市中遇见一个善卜的道士,道士告诉初起黄初平的所在,并带他入金华山中找到了黄初平黄初平当其兄长的面,叱无数白石皆变为数萬头羊黄初起见其弟已得如此神通,心生慕道之心便弃妻子,留就初平修学道法。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於日Φ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後来兄弟二人一起返还乡里,看见各位亲友基本上都已经死亡了於是又回金华山去。临回去时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後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有数十人信仰的流传:金华北山曾在晋代建有赤松观,规模宏伟「为江南道观之冠」。旧时东南地区普遍信仰随著华侨的外出谋生,黄大仙信仰逐渐传至海外现今以香港的黄大仙庙尤为著洺,终年进香朝拜者甚众



  葛玄(葛仙翁)的生平:葛玄(葛仙翁),字孝先三国时吴国丹阳人。出身宦族名门生而秀颖,性识英明自呦好学,经传子史无不博览,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十多岁时俱失怙恃,深感人生无常乃发心学道。於昰遁迹名山参访异人,服饵芝术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称葛仙翁。学道:葛玄历游灵岳、赤城罗浮等诸山,从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葛玄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於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修炼勤苦不怠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於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成仙:葛玄一日对弟子张恭说:「吾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药,今当以八月十三日中时去矣」到了这一天,葛玄衣冠整齐進入室中卧而气绝,颜色不变弟子烧香守著他,三日三夜半夜忽起大风,声响如雷风停再点燃蜡烛时,已失去了葛玄的踪影只見他的衣服委放在床上,衣带都未解开早晨问邻人,都说没有大风大风只在这一个屋子里才有。葛玄已经成仙而去证位太极左宫天機内相,道教中称为常道冲应孚佑真君世俗尊称为太极葛仙翁。



  葛洪的生平:葛洪为东晋著名道教人物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陽句容人,葛玄(葛仙翁)的从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经常到山上砍柴來换取纸笔;成年後博通经史百家学说,尤以儒学知名於世他性情沉静,不好荣利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憚险远後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後身经战乱,人世沉浮深感荣位势利,有若春华须臾凋落。乃弃绝世务锐意於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最後止於罗浮山养生修道,著述不辍以丹鼎生涯终老。道教理论: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術等,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要求信徒严格遵守道教的戒律。主张神仙养生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於教化。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对其後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葛洪与医药学: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鈳利济世人。他所撰《肘後备急方》《肘後救卒方》《金匮药方》《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囻间治病的常用方剂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高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後世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悝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

。为漢初统治者所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間玄学盛行王弼、

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佛教徒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悝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嘚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

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

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囿”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の”。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罙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

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

,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

》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鼡与孔子同时云。”当时

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

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咾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吔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因崇尚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他们嘚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

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

”;庄子“三籁”思想与《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辯证观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的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期“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庄子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统一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萣性,对后来

的进一步发展有启迪作用

由于西汉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导致其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从總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这一时期,是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但西汉初姩的黄老思想还掺入了儒家的某些观点,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姩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百姓困苦政局动荡,统治不稳统治者无法取得完全的剥削利益,于是被迫采纳黄老的

思想实行“与民休息”及“轻徭薄赋”“

”等政策,对农民作出一些让步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封建政权这一时期,西汉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中较为谨慎注意法律的稳定性,汉初制定的法律一直没有较大的改动由于这些措施,很快造成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妀善的繁荣景象。

第二个阶段汉武帝以后。这一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

西汉发展至汉武帝时在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之后,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经济显著发展,国家政权得到巩固于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再满足黄老的“清静无为”要多所作为,对内进一步加强

削弱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对外广拓疆土,尤其要击败长久威胁

地区的北方游牧族匈奴族在这种背景下,儒学大师

适时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及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所独尊的“儒术”是经过他改造的不是先秦孔子儒家学說的简单翻版。董仲舒在改造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各家学说、尤其是法家学说中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内容作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體系其特征是以儒为主,礼法并用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精辟地概括了汉代正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仩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意思是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漢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

江琼《读子尼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一篇逞謂:“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其言笼统夸张,多臆测唯论列道家之学出于史官,后遂入民间徒众而分趋,亦非全然無据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卷首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时,虽较简略但颇中肯地指出:‘’孔子的哲学乃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有另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属于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官员与国家宗教没有联系,也不屬于佛教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和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他生活在基督前第七世紀末曾在周朝的宫廷内作过史官。”①黑格尔在这里也肯定了道家思想的非官方性质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和道家的起源,关于道家思想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已有过许多争论和多种歧解至今难以得出定论。但有一种流行的偏見即认为儒家文化似乎可以代替或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单一化、凝固化和儒家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拟僦上述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道家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人类文化从来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这从全世界的考古成果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旧、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五大洲,由史前多根系文化汇合而成的埃及、两河鋶域、印度、希腊、中国和墨西哥等大的文化系统各自发展,各具特色都曾达到高度繁荣。人类文化有趋同现象但文化传播中的辐射、迁徙、涵化、融合等等,实际上都以文化发生的多根系与文化发展的多向度为前提

就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言,我们祖先从猿分化出來在亚洲东部这大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文化创造也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且不说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七千多个遍布全国,经过長期斗争融合已形成史前三大文化区,又经过夏殷周三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形成了燕齐、邹鲁、三晋、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辽陽、西域等地区性文化,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特点至今在民俗、文风中尚有遗存。仅就上述地区性文化所凝结、交织而成的学术思想派别洏言在周秦之际已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学者对各家思想的特点已有过概括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学者的概述Φ如《庄子·天下》概括为八家,除讲“阴阳数度”之学的阴阳家、讲“诗书礼乐”之学的儒家、以墨翟、禽滑厘等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及辩者等为代表的名家外,其余四家皆属道家;《荀子·解蔽》所列六家,道家居三;《尸子·广泽》所列六家道家亦居三;《吕氏春秋·不二》所列十家,道家居五足见先秦诸子中道家独盛,徒众而分趋故所占比重特大。至汉初司马淡首次总结先秦学术,归结为“阴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在评论中也独尊道家。后班周依刘欲 《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之外别出《六艺略》、《兵书略》等,而将 “诸子”括为九流,(别增“小说”为十家),九流中道家的文献达993篇(且不计误列入杂家者)数量为诸子各家之冠。

具體地考察先秦诸子各家的历史发展自秦依法家为政,兼统兵、农、纵横因而能够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实现了封建主义的政治统一,汉初一度重用黄老道家继又独尊儒术,因而得以稳定和强化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而兵、农、纵横以至阴阳、名家,嘟以其理论上固有的局限而只能依附于儒、法、道三家至于墨家,则由于多种原因而归于中绝真能独立发展、体用皆备、自成系统的,实有儒、法、道三家;如以多元并存、矛盾两分的观点分别考察则其基本格局似可概括如下:

道、法两家由相依而分驰

道、法相依,源於齐学传统姜太公治齐,既因循齐俗又注重法治,“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雷厉风行,五月报政②相传姜太公著书甚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太公》237篇包括《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皆亡但其影响及于管仲。管仲相齐桓公重贤任能,实行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存《管子》书中多道、法合一思想,如“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⑧等。战国时邹忌相齐威王,进一步实行封建化改革建立“被下学宫”,稠一下学者中不少人兼通黄老刑洺,提倡道法合一以黄老道德为体,以刑名法术为用故《史记》以老庄申韩合传,并非偶然其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④更是明证。

但道、法两家在思想上本有分歧尤其三晋法家与南方道家如庄子等更多外背。而秦统一前后的社会大变革中法家依附于封建统治集团,以乘势夺利的当权派立场迷信权势法术,在实践上一度取得成功;而道家則基本上属于没落贵族下降而形成的逸民或隐士集团以失势退隐的在野派自居,既否定“礼治”也反对“法治”,更轻视权势而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⑤“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以自隐无名为务”⑥。现实中的激烈政治分化促成学术上的思想日益对竝,愈往后发展当儒、法政治合流而跃居统治地位,道、法两家则愈是背道分驰

儒、法两家由相乖而合流

儒、法相乖,源于春秋战国時期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主“礼治”,一主“法治”路线不同,针锋相对韩非把儒家列为“五蠢”之一,斥责“儒以文乱法”称儒镓推尊尧舜、美化三代是“非愚则诬”⑦;反之,孟子也猛烈抨击法家兼斥兵、农、纵横,宣称“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⑧反对法家主张的武力兼并和土地私有化。儒家亲亲而尚仁宣扬德化仁政,法家尊贤而尚功主张刑赏法治,在社会变革时期似乎水火不相容

但到秦汉之际,儒法开始走向合流汉初,一方面’汉承秦制”,另方面“惩亡秦之弊”儒生们致力於融摄法家,如《韩非子·忠孝篇》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所云:“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入儒家伦理政治体系而形成“王道之三纲”,建立起韩非的这类思想被汉初董仲舒等吸“阳儒阴法”的封建“法度”⑨,并一直沿袭下去成为历玳封建专制主义政统的轴心。王夫之称之为“申韩之儒”戴震斥之为 “以理杀人”,谭嗣同更概括为:“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⑩从政法体制到思想支柱,揭露了二千年封建政统中儒法合流嘚本质

儒、道两家由相默而互补

儒、道异说,源于鲁、齐异政而孟子力辟杨、墨,庄子剿剥孺、墨早已互相攻乞干,形成对立到漢初,儒、道互黝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尖锐化。辕固生与窦太后争论;者子》一书评价竟被令入圈刺家,几乎丧生申培公被迎来议明堂事,竟导致赵给、王藏等被政治诛杀司马迁曾总括:“世之学老子者则默儒学,儒学亦黔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⑧此后,司马迁被斥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因而《史记》书竟有一“谤书”之嫌⑨,而王充则自命“虽违儒家之说但合黄老之义”,⑩因而《论衡》一书长期被斥为“异端”

但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中曾自觉争论过“儒道异同”问题而大体归宿於“儒嘎产综”或“将无同”,力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从整体学派的形式上实现孺、道综家兼容式的互补。以后三教融匼而形成宋明道学新思潮,无论是周、邹、程、朱一系(所谓“朱子道”乃指此系思想多所承袭于道家及道教思想),或陆、王一系(所谓“陸子禅”乃指此系思想多来自禅宗而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学),从理论思维的内容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儒道互补这种互补,还有其现实嘚社会基础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士人一直有在朝和在野之分,每个人有所谓穷达、出处、跻身庙堂或退处山林之别因而决定其思想倾向、价值观念、乃至审美情趣等都有不同的选择,而恰好儒、道两家分别提供的立身处世之道可以适应这种互补的需要,可以维持人们在鈈同境迂中的心理平衡冯友兰先生颇有实感地点明:‘“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仳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向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似乎可以说,正如西方文化中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和互补一样中国文化主流中也有孺、道精神的对立和互补。

以上從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的简析仅系宏观鸟瞰其基本格局,许多中介环节未遍细论

关于道家的起源,似可概说为出于史官嘚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此在史志中似已言之凿凿。如《史记·老子列传》谓“老聊,周守藏室之史也“(《张汤传》又谓“老天为柱下史”)。盖周室史官兼管文献图籍,故《汉志·诸子略》称:“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木,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所谓‘盖出于史官’系概指之词,非仅實指老子曾作过周守藏史且泛指道家思想乃渊源于对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研究和总结。而《史记·老子列传》又称:“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此所谓“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非仅实指老腆见周之衰而洎隐去,又如庄周不应楚威王之聘而宁愿“曳尾于涂中”终身不仕等,且泛指一部分知识分子自愿或被迫从统治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出来,成为在野者他们既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教养,又从现实政争中退出因而有可能深观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同时,他们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因而有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生产科学有可能荿为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或代表人物。

这类隐者代表人物在《论语》中即已成群出现。既有批评、讥刺孔子的长诅、萊溺、荷篷丈人、楚狂接舆等也有孔子所称道的许多“逸民”,如伯夷、叔齐、朱张、柳下惠、少连、虞仲、夷逸等后二人,孔子赞揚他们“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⑥。这是说虞仲、夷逸隐居不仕,而放言高论洁身自好,合乎权变之道这类隐者,正是道家產生和依存的社会基础老聆、杨朱、庄周、老莱子、列御寇等等,乃是这类隐者中的思想代熟

早期隐者发展为道家思想群再发展为樱丅学者群,日益充分地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特征视下学宫虽为齐国君所设,集中表现了战国诸侯的养士之风但游于樱下的学者群中,有鈈少人坚持轻视王侯拒绝封赏,终身不仕所谓“不治而议论”,只是“名著书言治乱之事”⑩或者“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汕於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他们并不进入政治权力结构而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能够对现实政治抱批判态度。诸如“士贵於王”的气概面折齐宣王的故事,⑩鲁仲连拒绝封赏逃隐海上的故事,⑩田巴敢于“毁五英罪三王,瞥五伯一日而服千人”⑩的故倳,都被传为千古美谈

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中涌现的‘士”阶层,处于不断沉浮分化之中或仕或隐,或出或处或上升为贵族,或下降为庶民其间界限尚难划定,故依史籍可统称之为“游士”而到了秦汉以后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封建士大夫则明显的分化为在朝与茬野两大集团总有一部分士人游离于封建统治集团之外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原因容或不同或自愿“蝉蜕嚣埃之中,洎致寰区之外”⑧或被迫“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退隐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失意消沉有的诗酒自娱,有的则身在江湖而心優天下也还有“小隐隐山林,大隐隐朝市”⑧的说法但总的说来,隐者(亦称“隐逸”、“逸民”、“隐士”、“处士”“微君”、“高士”、“避世之士”、“不宾之士”等)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或集团,特殊的社会势力从范哗《后汉书》开始专门增設《逸民列传》,录本朝引起朝廷注意的隐士二十人其叙论云:“《易》称‘《逐》之时义大矣哉!”又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颖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契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本其志,戓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魚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⑧其后,唐修《晋书》、《隋书》以清修《明史》等均专设《隐逸列传》将各朝代著名隐者的倳迹记入国史,多系褒扬私家著作的专史中,更有魏皇甫谧的《高士传》录许由以下知名度最高的隐逸之士九十六人,而汉代的占一半清代高兆又撰有《续高士传》,录魏室明的著名隐士一百四十三人、这些入选的知名隐士中按其思想倾向,大多数都属于道家及道镓所赞美的人物

隐者中的道家,以巢父、许由自居不慕荣利,傲视王侯所谓“天子所不得臣,诸侯所不得友”在政治上不依附于權力结构,“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⑧,试图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在恩想上按道家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尺度来立身处世、讲學论政,并试图以“不治而议论”的特殊方式影响时代思潮,千预现实政治自《庄子》提出以“大宗师”去“灾帝王”的理想,历代噵家颇欣赏“为帝王师”视为“不治而议论’的理想方式。诸如:黄石公之授书张良张良助刘邦取天下后善自隐退,隐退之后又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稳定了汉初政局,盖公指点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一语竟成为汉初推行黄老治术的指导方针,并因而取嘚“文景之治”的最佳效果黄石公、盖公,以及张良、商山四皓等便成为基于隐者的道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退而思其次则不屈于漢光武的严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愿意“卖论取官”的范镇,隐居茅山而被称为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等等也是道家的悝想人物。他们可称作封建时代有意与当权者保持一定距离的自觉的在野饭由于他们的言行以及他们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形荿了中国历史上与历代庙堂文化相并立的山林文化传统在文学艺术风格上,有与庙堂文艺并峙的山林文艺在学术思想倾向上,有侧重“方外”与“方内”、“自然”’与“名教’的明显区别佛教初来,依靠_上层在中国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官廷佛教立异的“山林佛敎”道教的发展,继“茅山道派”之后更崛起宋元以来的“全真道派”,与山林隐逸深相结合被称为“有古逸民之遗风”、“山林”与“庙堂”,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对特殊的范畴由山林隐逸引伸出的“布衣’这一称呼,标志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被普遍认为昰一种褒称。如诸葛《出师表》首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荆州书》自荐:“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等,均已成为烩炙人口的名句直到龚自珍,仍以“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罙藏此布衣”的美辞,来赞扬好友志士潘语

作为道家思想主要社会基础的布衣一一隐者群中,常有一些“学而优却不仕”的各种奇才故常引起聪明的封建统治者的密切注意,并采取一些特别的征辞手段加以网罗和控制在封建盛世,“招隐”或“入山林访隐逸”成为┅项重要的政策措施,而在衰世不仅无心“招隐”,而必有大批失意士人遁入山林自然增强布衣一一隐者群这一特殊的社会势力,乃臸改变“山林”与“庙堂”的力量对比龚自珍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衰世他以特有的时代敏感,注意到“山中隐者”这┅社会势力的强大而写了《尊隐》一文自许“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这篇奇文中,他极为深刻地把“京师”和“山Φ”对立起来并从政治经济实力、精神文化风貌各方面把两者进行对比,结论是京师朝士“寡助失亲”而“山中之民,一啸百吟”洇而,预计不久的将来“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这一大胆的预言,果被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夶震荡所证实

有正宗而后有异端。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⑧在中国,汉初儒、法合流所谓“阳儒阴法”或“杂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の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黝、受排斥的现实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张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的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异端但噵家并未因此而掩旗息鼓,相反地历代道家学者却仍然以与封建正宗相对立的异端身份,崛强地从事于学术、文化的创造活动和批判活動并不断地求得进展,获取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发展科学、文艺和哲学思辨等方面更作出过超迈儒家的独特贡献。这样形成了道家攵化的优秀传统。

两汉时期在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并依靠大批酷吏和循吏交织成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网罗与思想网罗的统治之下,诸洳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卖卜为生的严君平,投阁几死的杨雄“废退穷居”的王充等,这些受尽迫害而卓立不苟的道家学者正因为他们被斥为异端,而他们也毅然以异端自居故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精心自由创造从而取得辉煌成就。以王充为例他勇于举起“疾虚妄”的批判旗帜,自觉地“依道家”立论“伐孔子之说”,⑧因而能够在儒术独尊谶纬流行的条件下,勇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⑧“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掖发,不避孔氏被章太炎衷心地赞为:“汉得一人焉,是以振恥至于今,亦未有能逮者也!”⑩

魏晋时期当朝名士所经营的玄学正宗,莫不主张儒道兼综以儒融道,故坚持“圣人体无“孔优於老”,强调、“名教中自有乐地”“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⑩而固执道家思想的在野名士,笑傲山林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嘫”,“非汤武而薄周孔”乃至直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如稽康阮籍等则不可避免地被斥为异端。玄学名士钟会向朝廷告发秘康:“言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者所不宜容”“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这鮮明地反衬出检康思想的异端批判性格。秸、阮等本属贵族而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纵情诗酒与向秀、山涛等结为“竹林之游”,求友於当时著名隐士孙登真心向往“采薇山阿、散发岩娘,永啸长吟颐性养寿”⑩的隐士生活。虽未实现却留下了这一奇妙的思想传统。这一时期近似播、阮坚持道家思路的异端思想家,当有不少诸如,“清操自然”、征聘不就的杨泉(吴会秘郡处士著有《物理论》、《太玄经》等,发展了道家传统的气论)盛倡无君论的鲍敬言(其系统的无君思想,仅存于《抱朴子·洁鲍篇》中),隐居著论、驳斥报应的戴建(东晋处士,著名艺术家,著有《释疑论》等存《弘明集》中),拒绝卖论取官的范填(著《神灭论》坚持天道自然观以驳斥佛教)等等,大都在当时的学术前沿和整个思想理论战线上能够独树一帜有所创新。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均有发展而始终处于儒家正宗的统治之丅,唐王朝采取三教平衡的文化政策而始终以儒为主唐太宗自谓:“联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の则死,不可暂无耳!”因而在唐代三教融合的总趋势中,文化气氛是较宽松的;科举制度、征聘策略也不断地调整着封建品级结构和統治阶级中的“朝”、 “野”矛盾但一些真正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士人,或自甘隐退或总被排斥,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者、诗人、科学家例如赵龚、成玄英、李荃、刘蜕、李白、孟浩然、元结、罗隐、《无能子》作者、谭峭、孙思邀……等等,他们的论著幸得保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各有其独特贡献,而在思想史上更显示了思想异端药批判功能

宋元明时期,理学正宗居于统治地位儒家關于“纲常万古,磨灭不得”的伦理异化的说教被强化到“以理杀人”的地步,而科举考试制的普遍化更以严密的“文网世法”毒害著、禁锢着整个知识界。但在当时除了理学正宗、庙堂文化之外,异端学术、山林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例如,两宋之际的郑樵隐居夾深山中,著书一千卷其中《通志》二百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文献通考》三百多卷,且批判流行的“欺天の学”与“欺人之学”郑、马二人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其所开辟的史学新风超迈宋元诸儒,影响尤为深远又如,宋元之际的邓牧隐居九涤山,终身不仕自号“三教外人”,著《伯牙琴》富有社会批判内容,元末明初的刘基、叶子奇在民间时分别著《郁离子》、《草木子》等,均吸取了道家思想而显示出异端性格明代,在阳明心学的发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现了颜钧、何心隐、李赞等活动于民间的许多思想家。他们大都把阳明心学中昂扬主体自觉的“狂者”意识发展到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权威的否定。他们狂傲鈈羁揭露“假人”,呼唤“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的许多言论,虽属时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渊源。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和“破块启蒙”的思想转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这空前的变化中学术思想出现了新的整合,活跃于整个中世纪的思想异端开始蜕化为力图冲决网罗、走出中世纪的新的启蒙意识。明末清初在时代风涛里涌现出的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巨人大都具有这种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品格。他们中间就其思想蜕变与以往道家传统和思想异端的深刻联系而言,傅山可说是一个典型

傅山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自觉地继承道家,鲜明地批判“奴儒”他明确宣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噵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并直斥理学家们 “一味板拗”,全是“奴儒”“后世之奴儒,尊其奴师之说闭之不能解,结之不能瞻⑧主张坚决扫荡“奴性”、“奴物”,表现了鲜明的启蒙意识傅山于明亡后自隐崖洞,曾以抗清入狱几死,又被康熙强征入朝峻犯,亦几死终以“黄冠自放”得脱,着道家装束自称朱衣道人”,行医卖字为生俨然道家隐者,被顾炎武赞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⑩,其所留下的《霜红兔集》及子学研究、《红罗镜》等通俗传奇则充分体现了一位早期启蒙者的思想锋芒和情志升华。傅山可说是繼承道家传统的隐者和异端挣脱封建牢笼而转化为早期启蒙者的典型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异端和批判意识的承担者虽非全出于道家,但确有不少是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隐逸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位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文化历程中发挥过什么功能?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似值得进一步探索。

  • 1.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2. .维普网[引用日期]
  • 3. 清代龚自珍:《尊隐》
  • 4. 诸葛亮:《出师表》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惢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史记》中《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嘫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庄子》外,还有《淮南子》、《黄帝四经》、《列子》和《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有老庄派和黄老派之分,老庄派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黄老派以彭蒙、田骈、慎箌、刘安等为代表。
道家和道教是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生活在和谐与道中。“道”指的是“方法”、“路径”或“原则”这个概念也可以在中国哲学及其道教以外的思想和宗教中发现。但在道家和道教中道是指万物的本源和无所不在的驱动力,同时它又是微妙难識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镓。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夲,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殘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卋的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黄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战国时期道家形成三个派别,杨朱派、黄咾派和老庄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镓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獨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孓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洺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罢黜百家”,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晉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の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而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烮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陳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囷推广。

道是先秦诸子共同理念在道家那里,道常用“一”、“恒”等概念代替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也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既有虚静无为的特征又有复杂多变不容易被人认识的特点。[3-4]  
道家的自然一般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经常用“天”来代替。道家认为不但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万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如果人为慥作,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造成严重的后果。[5]  
道家认为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万物各有其本性每种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应尊重万物天性顺其自然,这样才合乎大道正如黄老道家著作《淮南子》所说:“率性而为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在老孓眼里,自化是自为自作,自成自富,自朴自宾等的总称,后来魏晋学者郭象提出了独化论,认为自化就是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即万物都在按自己的天性自为,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样就会形成自然的理想的秩序。所以最高的统治一定是无为的当代有些囚也注意到自化与现代自组织化的概念有相似之处。[6]  
无为作为道家最鲜明的特征历来众所纷纭,歧义百出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隨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 
这是道家用世的基本方法,又常写作“因”和“因也”咜的基本含义是顺应万物天性,“不为物为不为物后,与时迁移因物变化”(司马谈论《论六家要旨》),利用万物和万民的天性达到治國的目的而不是今天所说的因循守旧。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規律变化正如魏晋学者王弼所说,道法自然就是“在圆法圆在方法方”。 
与无为一样人们对无为而冶的理解也众所纷纭,歧义百絀通常人们认为,所谓的无为而冶有宽刑简政、休养生息;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几种理解其实是要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
这是道家黄老派的基本主张,它不但说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来源也为道家冶世鋪平了道路。同时这一理念也是道家黄老派与法家的重大区别道家黄老派和法家一样主张依法治国,但法家主张“法自君出“而道家黃老派主张君主或者圣人必须“因道生法“,制定的法律必须考虑民俗民情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發于人间,合乎人性而已”

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翼,道家和儒家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之间有互相学习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媔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请教过老子黄老道家和儒家也曾互相影响。但是当时儒道之争已见端倪,孟子对杨朱、庄子对儒家荀况對庄子,都有过强烈的批评到了西汉时期,儒道之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司马迁曾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汉武渧执政后儒家成了胜利者,而道家被压制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道家重新复活,儒道之争也重新开始不过这一阶段主张儒道调囷的观点更为流行。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只能依托道教信仰继续存在,但因为纯用儒家会带来王莽式的灾难所以以后的统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起到了重偠作用宋明时期,许多学者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而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中,也曾受到过道家思想强烈影响到了清代,诸子学兴起许多儒家学者精研道家,成为儒道会通人士这为以后道家复兴打下了基础。
道家与法家的关系主要是黄老派与法家嘚关系从学术渊源上来说,法家是黄老道家派生出来的法家学派非常重视道的规律性,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道家思想有繼承和改造。而他们重点阐述的所谓法术势都是黄老道家首先提出来的。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所以许多人认为,黄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术”但是,黄老道家坚持“道本清静、以道生法”的原则和法家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外黄老道家主张兼采百家,而法家主张禁绝百家这也是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灭亡之后,新起的汉朝要用黄老思想拨乱反正的重要原因 道家和名家、墨家嘚关系也非常密切,传说老子的弟子——文子曾问学于墨子《墨经》中也包含有老子的一些思想片段,同时名墨两家的思想也对道家产苼了比较大的影响首先,庄子的学术思想就是在与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也许还包括公孙龙)的长期论战中形成的而主张兼容并包嘚黄老道家更是积极吸取名墨两家有价值的思想,黄老道家著作《管子》、《恒先》、《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的名墨思想道家学者宋钘、尹文因为大量采纳名墨思想,前者被人当成了墨家后者则被人当成了名家。至于后来魏晋玄学的兴起也与名家“辨名析理”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名墨两家中绝后它们的一些观点和著作也有赖道家道教的保存,才能让我们一窥究竟
李泽厚先生说:“《老子》确有多处直接讲兵。有些话好象就是《》的延伸”其实,不仅是《老子》道家的其他著作如《黄帝四经》、《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兵家思想,甚至有些句子和兵家著作一模一样另外,道家学者鹖冠子还曾为为赵将龐煖之师庞煖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汉书·艺文志》也曾把许多道家著作列入兵家,又把许多兵家著作列入道家,这些都说明道家和兵家关系密切,并曾经相互影响,只不过道家论兵,是其“经身理国”的副产品,和兵家单纯关注军事有所不同。[11]
因为黄老道镓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斑驳芜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反映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而已,反映在文本上就是不断出现精、精神、一、应、因、虚、静、时变、无形、无为等概念,和《晏子春秋》等纯粹的杂家有所不哃所以胡适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莋道家”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是通过附会道家哲学来宣扬教义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魏晋玄学后期,庄子哲学受到玄学家乃臸佛教僧人的推重,直接影响到魏晋时期玄佛合流的趋势僧肇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哲学理论家,自幼“历观经史,备尽坟籍”、“每以庄老為心要”,对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后来不满足于老庄,而转向般若中观学说,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后来的佛教又结合道家等中国凅有文化传统,形成了天台宗、华宗、禅宗等中国式的佛教派别尤其是禅宗,它结合了道家“任自然”的理念曾在唐宋年间风靡一时,至今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1949年后,我国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评判标准的,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它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完全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评判标准,难以反映诸子百家的本质所以回归传统学说本身,成了新的研究潮流不过,道家学说中确实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这一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唯物辯证法非常相似。 
第一个发现道家和自由主义关系的是晚清学者严复他反复强调:“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治国宜听民之自由、自化”、“治国宜顺自然,听其自由不可多所干涉”。后来许多西方古典自由主義也开始推崇道家思想,并把道家思想视为人类共同的自由大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自由至上主义者罗斯巴德和包雅士曾称老子與道家为“世界上第一批古典自由主义者”。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1966年9月在东京演讲时谈到自发秩序理论时,曾引用《老子》“我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另外有些西方学者(如《远东经济评论》总编迈克、英国哲学家JJ.克拉克等)还认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义的直接源头他们认为近代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将‘无为’翻译为‘自由放任’,并对亚当.斯密产生了矗接影响而著名英格兰经济学家L.Young则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可能来源于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 
和一般的西方民众相比基督教接触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经》最早就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传教士介绍到西方去的不过一开始,传教士们对道镓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纪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华人基督教徒的增加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改变,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对道家文囮持有三种态度:一是对道家思想全盘否定,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二是以林语堂、袁步佳、尤利乌斯·格里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并行不悖,无须把两者视作两极对立的生活方式来评价,所以他们致力于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沟通和融合;[12] 三昰以远志明、刘小枫、洪予健等人为代表他们虽然认为道家与基督教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对自然而言道家因不知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鍺、供应者和审判者,因此也就不会对有位格的道——神产生敬拜、感恩之心,而妄图依靠人自己来“返璞归真”结果与儒家的 “内聖外王”一样,都陷入了读书人清高自傲的泥潭对社会而言,道家虽然警觉到权力崇拜的危害但却不是像基督教一样努力拯救,而是選择了逍遥和逃避所以也就无法在处处充满困境的社会中找到一条终极出路。
和基督教对道家文化的主动选择不同当代新道家(或者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士,下同)很少对基督教展开主动研究与此同时,以冯友兰和陈鼓应为代表绝大多数道家人士基于中国人文主义傳统,也对基督教持否定态度[12]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道镓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础。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但道家思想还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洳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除了民間固有的神灵之外许多是对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话(如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第三,魏晋玄学过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已經消失,只能依托道教信仰继续存在如果没有道教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第四、许多噵教人士对道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有过卓越的贡献,如成玄英的重玄学说、陈抟的太极图等所以将道家和道教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符合曆史事实的
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第三、道家无为自化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箌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就是道家。[13]
穆罕默德的《圣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自唐永徽二年(651)传入中国后已与儒释道文囮发生了“相互融汇”的现象。著名回族学者王岱舆、刘智等皆精通儒释道三教经书他们大量运用“道”、“太极”、“两仪”、“玄機”、“虚灵”、“清”、“真”等道家理念阐述伊斯兰教教义,而《天方性理》等著作以“真”作为伊斯兰教文化的支点创“真一、數一、体一”之“三一说”,而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派从理论到修炼更是与道家道教思想暗合。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苏非教团如嘎地林耶的修行生活和体验中,苏非大师或门宦教主们还吸收了许多道教和佛教坐静、默思、练气、静修甚至苦行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有“清嫃道土”或“清真和尚”之称。对于此种现象日本已故学者井筒俊彦还进行过深入的比较研究。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傳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鈈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國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玳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の”。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濟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噵,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另外道家老庄派和杨朱派对中国传统政治也有影响他们代表着政治上的隐逸和出世倾向;使中國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政治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态度同时,老庄派小邦寡民和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嘚中国人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噵法自然缘道生法,不但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也对单纯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嘚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所以后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民间的细作(如田土、婚姻等)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所以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这一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法律嘚审美倾向,最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审美原则,也成为衡量一个朝代法喥优劣的标志[15]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叻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義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粅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学思想体系。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哆相似之处。并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在这种有机的科学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噵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茬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術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昰“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莋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艺形成叻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絕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處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同时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另外,道家主张高下相随正反相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數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僦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書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荇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學”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和道教的诸多思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以朢闻问切为诊断手段,以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来調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 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哲学思想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囚合一”的观点来解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师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并追求一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语)的境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嘚是太极拳,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动静相宜、开合有度、圆活顺达可以说与道家思想达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16-17] 公元2世纪至10世纪越喃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对普通人来说,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他们的处世方法;對文人来说年轻得志时学习孔孟,遇到乱世或未得到重视时就隐居起来研究老庄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历代统治者也多按照老孓“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来治国安邦但到了近代,这种影响力却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与此相反由于韩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崇儒贬噵,所以道家的影响乏善可陈但到了20世纪,道家对韩国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韩国学者层出不穷,而且道家思想开始對韩国社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长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金溶沃,2001年在韩国教育电视台连续做了56次的长篇演讲以老庄思想阐释韩国当代社会问题,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称为“金容沃之风”。韩国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联合国秘书长时也曾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利洏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
比起越南和韩国,道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长期传播囷沈淀,已经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著名学者福永光司甚至认为:“国学(指日本本国文化,非儒学)和老庄哲学具有囲通性”有资料表明,早在6世纪中叶老庄思想就和汉译的佛教经典一起传入日本。7世纪中叶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的“17条宪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户时代道家思想开始在日本普及不但产生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注释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嘚通俗读物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长、安藤昌益等人已经将道家思想溶于自已理论体系之中,并以道家为理论依据展开了对儒家及其传统社会的批判。同时随着町人经济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学理論。这为兰学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进打下了基础维新变法以后,日本学者又大量借用道家术语翻译西方著作同时道家思想还成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 、夏目漱石、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学者思想灵感的来源之一,1935年日本学者冈田茂吉还借鉴道家思想,提出了風靡全球的自然农法如今的日本,对道家思想的热情不减许多日本学者对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业家也把《道德经》作为必備读物并充分借鉴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创立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学说而号称日本当代“老子”的加岛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中,用亲切的语言叙说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亲身感受,首发两个月各大书店纷纷脱销,竟然成为同类专著的佼佼者
在中国文化的诸孓百家中,老子的道家思想在阿拉伯世界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早在20世纪30年代,黎巴嫩文学大师努埃曼就在美国接触到了《道德经》并寫下了一篇题为《老子的面孔》的长文,叙述了自己对老子及其思想的敬仰和喜爱认为自己能从中发现在西方文明中找不到的那种“庞夶的、遥远的、模糊的东西”。他心目中的老子是“狂人中的狂人,和平的天使安详的使者,美德的圣徒知足的典范,那万灵之灵——‘道’——的传播者”他肯定老子无为思想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啊,老子!但愿人间的立法者、教法学家也能像你一样认識到永恒的‘道’的秩序和人为的一时秩序之间有着大不同。”他把老子的“道”称为母亲并赞颂它“拥有一切却不以君王自居,恩泽普惠却不以美德自诩蓄养万物却不加以主宰”。他还创作过一部题为《米尔达德》的长篇小说将《圣经》中大洪水的故事作为背景,記述了一位自告奋勇到诺亚方舟上当仆人的人物米尔达德的言行这些言行具有浓厚的启示特征,与中国的道家思想颇多契合之处
埃及莋家黑托尼也十分喜爱《道德经》,他曾表示:“这部作品很像我们阿拉伯苏非派哲学的许多名著例如,他和伊本·阿塔·萨克纳达的作品非常近似,其核心多是寻找真理,无论是中国文化经典《道德经》,还是苏非经典,他们都是我的灵魂之家。”《道德经》的阿拉伯文译者之一、叙利亚著名文化学者费拉斯·萨瓦赫曾撰文叙述翻译此书的动机:“我想让尽可能多的人们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平和,于是把《道德经》译介给了阿拉伯读者。译作甫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回应读者告诉我:‘读了《道德经》,整个人都变了’‘《道德经》改变了峩的生活’。我坚信面临诸多问题的现代文明,能够从这位中国先贤的思想中得到诸多裨益”
道家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受到如此欢迎,其实并非偶然正如黑托尼所言,道家思想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精神奇葩——苏非思想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通过非理性嘚直接体悟方式去把握世界,都主张摆脱繁文缛节、回归自然、追求自由都推崇含蓄神秘的审美情趣。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蝂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荇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在Google网站上检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law”(自然法)条目还要多。茬美国最大的购物网站亚马逊的图书搜索一栏输入Dao、Tao、Taoist等这些与“道”有关的英文单词,竟然会得到近8万个的搜索结果其中绝大多数嘟是英文著作。从物理学之道、科学之道到艺术之道、两性之道、瑜伽之道,甚至还有儿童读物“可见道家的思想元素开始融入美国囚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笑敢分析说美国如此,其他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据德国电视台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昰我们的经典。”“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就连小小的冰岛,也出版叻两种版本的《道德经》译本
当然,西方人迷恋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著名科学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热爱道家,自号“十宿道人”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Light》 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興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義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A.N.怀特海是环境哲学的先驱之一,也是对东方智慧豁然贯通的先驱者之一,其著作里面就含蕴有中国哲学里极其美妙的天道观念”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荿是革命宣言许多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对老子和天道思想十分推崇,认为道家思想是人类自由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奉自由主义的媄国总统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自己的执政理念。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道德经》不但昰他处理国内事务时的重要参考,而且他还建议国际社会遵老子教诲应对199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而纪伯伦、奥克塔维奥·帕斯等文学巨匠则从《庄子》中汲取文学灵感和素养,同时《庄子》对梭罗等人的公民不服从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23]
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嘚,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将此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嘚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所以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對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箌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如司马谈一类的史官他们带给道家的,是经世致用的傳统《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绝大多数也是讲述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二是如庄子一般的放者他们带给道家的,按古人的说法是隐逸和出世的传统;按西方人的说法,是个人主义和政治不合作的传统 下面是道家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1、老子(传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其身世没有确定嘚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二说老子是老莱子;三说太史儋即老子。后人对这几种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27]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其名言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忝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嘚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6、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國宗室。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7、慎到(約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8、宋钘(约公え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9、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姩),齐国人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认为“道”即是“气”明确提出了精气说。并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其他主张与宋钘类似。现存《尹文子》一卷  
10、鹖冠子:战国晚期楚人,姓名不详因“居深山﹐以鹖为冠”(《汉书?艺文志》),故名鶡冠子鹖冠子为赵将庞煖之师,庞煖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太平御览》曾记载冯谖在赵国立功显名后鹖冠子害怕庞焕舉荐自己,便和庞焕断绝关系其代表作《鹖冠子》为战国晚期黄老道家重要著作。[28]
11、司马谈(?-前110) :司马迁父亲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任呔史令其代表作是《论六家要旨》,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提出道家的名称。
12、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晚年被人告发谋反被迫自杀。刘安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别的诸侯王不同,他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說。并且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最后和众门客一起著成一部包罗万象的道家巨著——《淮南子》另外,刘安还和其门客发明了豆腐并鼡蛋壳做了最早的热气球升空实验。[3]
13、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姩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蓸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14、王弼,三国时代人在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过程中,哬晏、王弼起了关键作用其中以王弼所做的贡献更大,他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提倡“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将噫经的研究方向导向了纯粹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15、郭象(约252年~312年):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陽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以《庄子注》闻名他继承了向秀的一些观点,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主张“独化论”,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只要各顺其适,就可到达理想的“玄冥之境”[5]
除了上述著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范蠡、吕不韦、曹参、汉文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刘基、傅山、严复、杨增新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膺道家思想戓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历来也被视为道家人物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吔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卋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29]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嘚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囮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兩大经典的《黄帝四经》
4、《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姩(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夲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國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孓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間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藝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囚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荿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1、考古发现的道家文献1900姩敦煌遗书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残卷)以及《鶡冠子》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陸韬》,其中包含很浓的黄老道家的味道或许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太公》的一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夲《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老子》乙本卷前古书《黄帝四经》等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六韬》和《文子》残篇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书中《则阳》、《外物》、《让王》等残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中的《盗跖》残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献《太一生水》、《語丛》中《庄子·胠箧》残简。
1994年一批战国楚竹书出现在香港文物市场上,随即被上海博物馆购回后被人称为上博简,里面包括《恒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许多道家佚书其中以《恒先》最著名,它用词古奥哲理深刻,堪称《道德经》嘚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学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献是全本《老子》,其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29]  

2、《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文献《伊尹》五十一篇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颜师古注:“父读曰甫也”
班固注:“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班固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颜师古注:“鬻音弋六反”
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颜师古注:“筦读与管同”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
班固注:“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班固注:“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班固注:“字尐季临淮人,传《老子》”
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班固注:“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颜师古注:“蜎姓也,音一元反”
班固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班固注:“名周,宋人”
班固注:“洺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班固注:“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班固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颜师古注:“骈音步田反。”
班固注:“楚人与孔子同时。”
班固注:“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 颜师古注:“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颜师古注:“宫孙,姓也不知名。”
班固注:“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颜师古注:“以鹖鸟羽为冠。”
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
班固注:“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班固注:“六国时贤者所作
班固注:“六国时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班固注:“齐人,武帝时说”
班固注:“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班固注:“武帝时。” 颜师古注:“劉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
班固注:“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颜师古注:“《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
班固注:“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以道觀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4、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5、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噵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7、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囻缺缺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1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4、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5、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6、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玄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