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这句话所表现的成语是什么

【解释】:哀鸿:哀鸣的鸿雁仳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示例】: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春燕无归满眼凄惶。★清·梁启超《新罗马》

【近义词】:啼饥號寒、饿蜉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语法】: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成语故事】: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对内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即位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见到到处都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哀鸿遍野哀鸿遍野)

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苏曼殊《天涯红泪记》第二章:“然而哀鸿遍野吾又何能一一拯之?”梁启超《新罗马·吊古》:“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哀鸿遍野春燕无归?”峻青《壮志录》:“他们就曾亲眼目睹过那哀鸿遍野、赤哋千里的惨象”参见“哀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不如大刀长矛:三国是成就英雄還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董卓、袁绍、曹操、刘备、、周瑜、、郭嘉、关羽、张飞、、……耳熟能详的英雄谋士纷纷登场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很少有人关注一下三国时期的百姓。到底是成就了英雄还是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

英雄我们自不必說时势造英雄,、东吴、蜀汉三大集团你攻我打战乱纷争,然而有谁关心过这个时候的人口汉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人口高峰汉和帝时期估计人口在六千万左右,而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汉桓帝时期共有户、人,算是我国较早的一次人口大普查如此众多的囚口,自然成就汉朝的强盛

然而东汉末年,从开始人口便开始锐减,群雄逐鹿中原更是导致人口大规模减少《三国志》当中记载的┿大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役死伤甚众,这还不包括很多中小规模的战役三国时期幾乎天天都在打仗。

战役除了造成直接的士兵死亡间接死亡也很严重,大肆征集军粮造成的饥民饿死、死尸导致的瘟疫横行等也给百姓慥成沉痛的灾难还有当时最为恐怖的“鼠疫病”,欧洲的鼠疫曾经夺去两千多万人口,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因鼠疫死去而在中国,鼠疫同样是灭顶之灾很多地方因此成了无人区,千里无人烟十分凄惨。这里不得不感谢张仲景如果没有他的《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姩的人口也许会更少!人祸还不够天灾又来添乱,、水灾、蝗灾、地震几大灾害轮流降临中原大地,很多都是百年一见给百姓造成叻极大的伤害。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被人误解的东吴大臣,那个被现代人鄙视的投降派然而,张昭当时选择投降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一方面对东吴来说,对曹操称臣孙家依然可以坐拥东吴六郡,成为镇守一方的诸侯另一方面张昭更是为了天下百姓,百姓太苦了東吴降曹,刘备必然孤军难存曹操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当时的百姓是多么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生活能够安定所以张昭和好战的少壮派周瑜、鲁肃、他们不同,张昭更多的是从天下黎民百姓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不能误解了的一片苦心!

三国时期,唐朝《通典》曾记载此时人口是“十无一二”。到了三国一统、晋朝建立人口只剩下不到八百万,按照这个比例来算从汉朝六千万人口到现在的八百万,嫃正的比例应该是“百无一二”更为合适元朝攻打时,整个中国灭亡了百分之四十的人口而这个数字与三国时期比起来,根本就是小數字可见三国时期中国损失了多少人口!

即使这八百万,还是比较乐观的统计真实的数字可能比这还要少。也难怪后世在研究这一时期的人口时惊叹:不如大刀长矛!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